📖 ZKIZ Archives


中資企業雇了9萬美國人!並購卻遭美“安全審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225.html

在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S&ED)首日的經濟軌道對話中,中美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中國企業赴美並購安全審查,以及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中的“替代國”條款到期問題成為雙方談判三大焦點。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汪洋6日在釣魚臺會見美國貿易代表弗羅曼。汪洋說,中美經貿投資合作利益交融、互利雙贏。希望雙方認真落實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深化經貿合作,妥善管控分歧,開好年內兩國商貿聯委會,爭取早日達成高水平的雙邊投資協定。

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副代表張向晨在昨日的S&ED期間的吹風會上表示,中方希望美方在並購安全審查中平等對待中方企業,避免讓安全審查成為中美企業合作中的障礙。

在BIT的下一輪負面清單出價問題上,張向晨表示,負面清單的改進出價,目前內部的工作還需要更多的時間,雙方談判團隊正在密切溝通,以推動談判取得積極進展。

張向晨還透露,在會議中,中國商務部部長高虎城表達了中方對美方在對華貿易救濟調查中使用替代國價格做法的關切,並要求美方按期取消反傾銷替代國做法,希望美方如期履行條約義務,做出正確的選擇。

BIT下一份負面清單何時出

在是否中方可以在下周提交下一份負面清單,且要比上次出價時,清單會大幅縮短這一問題上,張向晨表示,此次中方表示要積極推進BIT談判。

他指出,在負面清單的改進出價方面,目前內部工作尚需更多的時間,雙方談判團隊正在密切溝通,以期推動談判取得積極進展。

張向晨強調,中國對於推進改變出價,高度重視,願望是通過雙方的努力,根據兩國元首會晤時達成的共識,秉持積極、靈活的精神,照顧彼此的利益,爭取早日達成一個互利雙贏的協定。

此前,美國財長雅各布·盧在清華大學的一場活動上表示“期待著看中方修改之後的負面清單將會是怎樣”,並希望中美BIT談判可以“能夠離終點線更近一點”。

中美在2015年6月第19輪BIT談判中首次交換了負面清單,正式開啟負面清單磋商模式。隨後在2015年9月第7輪(S&ED)交換了第二輪負面清單。

美國財政部負責國際事務的副部長西慈近期表示,美方將投入一切資源,爭取在奧巴馬政府任內完成談判。

中美BIT談判已歷時8年,進行了24輪;去年9月時,中美兩國元首都指示經濟團隊,要強力推進BIT談判。

以美國企業為代表的外企群體,一直希望中方可以進一步開放市場。此前美國全國商會會長多諾霍表示,希望中美能在2016年年底完成一份高質量、全面的中美BIT。

據張向晨透露,高虎城在會議發言中也表示,中美兩國都是開放的國際貿易體系的受益者,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的背景下,中美經濟的密切程度,超出以往任何時候,現在全球經濟複蘇步履蹣跚,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對貿易和投資拉動經濟的重視程度不夠,作為貿易投資大國,推動全球性的該方面的進程,是中美兩國合作的重要內容,兩國要承擔起發動機的責任,向世界發出清晰信息,維護世界的增長。

替代國問題:希望美方如期履約

張向晨轉述了高虎城在替代國問題方面的關切,“高部長還在談話中,表達了中方對美方在對華貿易救濟調查中價格方面使用替代國價格做法的關切。他表示15條‘日落條款’同市場經濟地位無關。中方要求的是,美方按期取消反傾銷替代國做法,希望美方如期履行條約義務,作出正確選擇。”

高虎城所指的日落條款是,由於中國入世議定書第15條a款規定,WTO成員對中國企業進行反傾銷調查確定相關產品價格和成本時可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采用中國的成本和價格,一種是可以不使用中國的成本和價格。而第15條d款規定,如果某WTO成員認定中國市場經濟地位則整個a款終止。在任何情況下,a款下第二種情況在中國入世15年後終止。這即為“日落條款”。

盧在清華大學的論壇上回答是否他認為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可以“自動獲得”時表示,“市場經濟地位並不是一種自動認可的地位,這將取決於美國商務部進行的分析和評估。”

美方應公正對待中企

在吹風會上,張向晨還指出,中方希望美國采取切實措施,放寬對華出口投資管制,在投資方面,中方應保持良好的投資勢頭,積極推進BIT談判,中方希望美方可以在並購安全審查中,平等對待中方企業,避免安全審查成為中美企業合作中的障礙。

高虎城在會上表示,中美合作從貿易為主向貿易與投資並重轉變。在貿易方面,雙方應共同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努力發展貿易,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在安全審查這一問題上,中美雙方均關註,中方希望在美方在安全審查中能夠公正對待中方企業,”張向晨說,也希望中美在BIT談判的相關領域,通過平等協商的方式,達成共識。

張向晨透露,美方在會晤中表示,將保持開放的投資環境,依法公開公平對待中國投資者。

據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NCUSCR)聯合榮鼎咨詢(RHG)發布的報告《新鄰居2016:中企在美各國會選區投資情況》,2015年,中資公司在美國破紀錄地完成了150億美元投資,其中包括收購、新建和擴張等項目。中資企業在美國投資也拉動了當地的就業,2015年中資企業增加了約13000名美國員工,比2014年增長12%。近三年內,中資企業雇傭在美員工增加了三倍,已達90000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00

大讀世界 中資瘋好萊塢 新一波 「蠢錢」?

2016-06-27  TCW

重點摘要:

• 25年來日、法、印投資人,湧進好萊塢這個娛樂產業之都,現在輪到中國了。

• 好萊塢對中資持開放態度,這可能有助它們繞過配額限制,得以在中國放映更多電影。

• 外資投資好萊塢失敗居多,日本Sony、松下集團有切膚之痛,印度集團至今沒製作出賣座電影。

大讀世界是一整套深度特別報導,由全球《金融時報》記者聯合運作,以長篇深入原則,探討國際、科學或商業領域等關鍵議題。

著名編劇威廉.高曼(William Goldman)曾警告:有關好萊塢的成功訣竅,「所有人都一無所知,」但樂觀的國際投資人早就忽略了此一警告。

近二十五年,日本、法國和印度的投資人一波波湧到這個娛樂產業之都,深信可以靠自己的資金和本事,在這個浮華世界挖到金礦。

中產階級渴求娛樂

中國首富買《環太平洋》製作公司現在輪到中國了。近來全球電影圈最夯的話題,莫過於由熱門遊戲改編而成的《魔獸》掀起一陣旋風,在中國上映兩天票房就超過人民幣五億元。但不僅這部電影讓好萊塢人士震驚,中國一波波湧向好萊塢的資金,也同樣令人關注。

日前,由中國網路公司騰訊支持、商人唐偉創立的Tang Media Partners,宣布收購好萊塢電影融資暨銷售代理公司IM Global,參與交易的還有黎瑞剛的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C M C)和華誼兄弟媒體集團。

而五個月前,中國首富王健林付出三十五億美元收購傳奇娛樂(Legendary Eentertainment)控股權;該公司製作過《哥吉拉》和《環太平洋》等電影.

這只是中國資本湧向好萊塢的其中兩宗交易。CMC的黎瑞剛之前便與製片公司華納兄弟有交易,而國家控股的湖南電廣傳媒也投資了獅門娛樂(Lions Gste Eentertainment),後者製作過《飢餓遊戲》系列電影和電視劇《廣告狂人》。

中國人均所得一個世代問成長二十倍,規模日大的中產階層渴求娛樂,因此中國投資人希望借助美國娛樂業,把握相關機會。

中國電影市場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中國電影票房近年未受經濟放緩拖累,新的多廳影院不斷落成,銀幕總數持續增加;據會計師事務所PwC估計,中國到二〇一七年時將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市場。

奸萊塢公司對中國的投資持開放態度,因為這可能有助它們繞過中國的配額限制,得以在中國放映更多電影。

但外國資本投資好萊塢歷來失敗居多,中國投資人能否避免這種情況,目前還無法斷定。二〇〇八年,富豪安巴尼(Anil Ambani)控制的印度集團投資史蒂芬史匹柏的夢工廠(Dream Works),好萊塢某大人物便說:「好萊塢有吃掉外國人,然後吐出骨頭的悠久歷史。」

日本、印度失敗前例多

松下收購環球,五年就急脫手首波國際投資潮出現在一九八九年,來自日本,當時Sony寫斥資三十四億美元,收購哥倫比亞影業及其姊妹公司TriStar Pictures 。Sony 把收購回來的公司改名為索尼影業,並請來彼得斯(Jon Peters)和古柏(Peters Guber)管理公司;這兩人之前分別製作了《蝙蝠俠》和《雨人》,是一九八〇年代票房最成功的其中兩部電影。

古柏和彼得斯後來以揮霍著稱,掌權期間公司接連在票房上失敗。Sony最終為此次收購認列了逾三十億美元損失。

日本松下集團的運氣也沒有比較好。一九九〇年,松下收購了華瑟曼(Lew Wasserman)的MCA Universal, 稍後更名為環球影業(Universal Studios),希望借助該公司的內容和主題樂園,刺激松下電器銷量。但隨著日本經濟衰退,松下削減投資,五年後便賣掉環球影業。

安巴尼旗下公司Reliance Big Entertainment

二〇〇八年三億二千五百

萬美元的投資,儘管與史蒂芬史匹柏的夢工廠建立關係,Reliance至今仍未能持續製作出賣座電影。

現在中國人來了。CMC的黎瑞剛參與了IM Global的交易,他是最積極投資奸萊塢的中國人之一。他與華納兄弟建立了旗艦影業(Flagship Entertainment),共同製作電影,最近並入股朗霍華(Ron Howard)和格雷澤(Brian Glazer)主導的製片公司Imagine Entertainment。

新製片公司STX Entertainment得到中國私募股權公司弘毅投資的投資,而華納兄弟前高層羅賓諾夫(Jeff Robinov)創立的製片公司Studio 8,則獲得中國企業集團復星國際的投資。

眼下這波中國投資,未來可能淪為新的好萊塢笑話;奸萊塢把富有但幼稚的海外投資人提供的資金,稱為「蠢錢」。

但有些人認為,這次可能不一樣,部分原因在於這次的投資焦點在於收購內容而非製片公司本身。

PwC主管娛樂業顧問服務的沃爾莫(Christopher Villmer)說,中國投資人「看來具備許多成功條件。」“這波中國投資,未來可能淪為新的好萊塢笑話。但有人認為這次不一樣,中國看來 「具備許多成功條件」 。”

加拉漢、桑德爾

Matthew Garrahan、Henny Sender

《金融時報》記者

撰文者加拉漢、桑德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73

意媒:中資將4.4億歐元收購AC米蘭 收購案接近達成

美媒稱,據知情人士透露,包括中國投資者在內的一個收購財團接近達成收購意大利足球俱樂部AC米蘭(A.C. Milan)的交易。

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7月21日報道,一位知情人士稱,該收購財團將購買AC米蘭80%的股份,該交易對該俱樂部的總體估值約為7.50億歐元(合8.27億美元),包括約2億歐元的債務。這將意味著,這些投資者將為上述股份支付約4.40億歐元,這將成為中資財團規模最大的世界級足球隊收購交易。

《24小時太陽報》求證交易細節後在其官網稱,7.5億歐元的收購總價包含2.5億歐元債務,中資將在協議簽署生效時支付1億歐元償還2015年俱樂部債務,中資將持股80%,貝盧斯科尼將留任俱樂部名譽主席,貝旗下的費寧韋斯特(FININVEST)集團在3年內仍持股20%。《晚郵報》官網則報道稱,很多人在猜測,7月底中資將直接收購100%股份,而實際情況是,協議談判最初為中資占比70%,6月底升至80%,余下20%股份將在兩年內由中資補足。

兩位知情人士稱,該投資財團成員包括中國投資公司金沙江創投(GSR Capital)。據知情人士透露,GSR Capital的董事長伍伸俊(Sonny Wu)幫助Gancikoff組織中國投資者進行這樁交易。

意媒透露:中資金沙江創投與光伏巨頭鄭建明將收購AC米蘭

意媒米蘭《體育報》、《24小時太陽報》與《晚郵報》官網今天均引用彭博新聞社的消息稱,中資金沙江創投(GSR CApital)由伍伸俊出面與貝盧斯科尼接洽AC米蘭收購事宜。中資將以7.5億歐元收購AC米蘭股權及債務。

關於中方由誰收購AC米蘭,意方一直不願透露姓名,彭博新聞社的消息提到了金沙江創投SONNY WU及太陽能光伏企業家STEVEN ZHENG兩個名字。意媒消息人士向記者透露,中資收購方為金沙創投的伍伸俊和太陽能光伏產業巨頭鄭建明。

一旦交易成功,中資控股的新一代米蘭雙雄將出現在意甲乃至歐洲賽場。

【背景資料】

金沙江創投(GSR CApital)由中國科技企業家在2004年創建,2015年3月因參與收購飛利浦旗下照明公司股份而揚名海外。在這筆28億美元交易中,金沙江創投聯合美國風投公司橡樹投資收購了飛利浦照明組件和汽車照明業務80%股份。金沙江創投還投資了一些中國熱門創業公司,包括打車公司滴滴快的、網上訂餐平臺餓了麽。金沙江創投是滴滴快的的早期投資者。據2015年媒體的報道,金沙江創投目前管理著逾10億美元資產,還對半導體公司、電動汽車電池制造商、太陽能電池制造商進行了投資。金沙江創投在北京、香港和矽谷設有辦事處。

太陽能光伏巨頭鄭建明:為人低調,很少出現在公共視野,但卻是真正的資本大鱷。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他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是因2012年對港股上市公司順風清潔能源(01165.HK,下稱“順風”)的整合。2014年,他動用個人資金30億元收購無錫尚德,一戰成名。回望此前的各項投資,鄭建明的大多數操作幾乎都是在港股和美國上市企業,如玖源化工(00827.HK)及近2年來入股的熔盛重工(01101.HK)、賽維LDK(LDK.NYSE)等。

(參考來源:人民網、參考消息網、第一財經日報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48

政變之後 土耳其的中資企業還好嗎?

自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已宣布土耳其進入3個月的緊急狀態以來,支持埃爾多安的遊行天天在伊斯坦布爾和首都安卡拉輪番上演。在當前土耳其動蕩的政治環境中,在土耳其紮根的中資企業還好嗎?

光伏企業遭遇雙重困境

2015年年初就到中電光伏土耳其工廠工作的孫政告訴本報記者,雖然目前工廠生產和銷售並沒有因為政變事件受到直接影響,但是原計劃7、8月正要啟動的土耳其1300萬美金投資發展項目目前舉棋不定。

孫政表示,企業目前在土耳其的發展遭遇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在今年7月初,土耳其經濟部發布公告稱,即將對自中國進口的光伏產品實施反傾銷政策,可能在9月後中國生產的光伏組件不允許再進入土耳其市場。

針對已經在土耳其Tuzla免稅區設廠的中電光伏,土耳其政府雖然允許其組件在土耳其銷售,但是仍然要征收比土耳其本土企業高的增值稅。因此,為了徹底避免雙反政策的影響,中電光伏需要在土耳其境內開設新工廠,從而獲得與土境內光伏企業的同等待遇。

“另一方面,由於7月15日土耳其發生未遂的軍事政變,以及隨後整個國家進入為期3個月的緊急狀態,還有國際評級機構標普將土耳其政府的信譽等級從BB+降至BB,種種負面消息讓很多投資者對土耳其本土市場望而卻步。”從孫政不加掩飾的憂慮中,可以看到問題的嚴重性。

目前中電光伏新的投資項目已經選定了廠址,原本準備本月或者下月就要啟動,現在也有點舉棋不定。此項100~200兆瓦組建的新項目總投資金額約1300萬美元。

中國駐土耳其大使館經商處的消息顯示,“今年以來,土耳其政府貿易救濟領域對中國出口產品動作明顯增多。其中,對原產自中國的混凝土泵和混凝土泵車、光伏組件和絎縫面料新立3起反傾銷調查,對我焊絲焊條、季戊四醇、輪胎等發起3起反傾銷期終複審調查,並對我甲酸鈉、空調水冷系統、無框玻璃鏡、鋼絲繩和傳送帶及相關部件等5種產品做出征稅或維持征稅的反傾銷終裁決定。”

地下天然氣儲庫項目進度受阻

“我們在政變當晚,立刻在項目現場召開緊急會議。而且那天晚上還有兩個員工正好從伊斯坦布爾機場回國,一時失聯,大家都非常緊張。在之後的幾天里,我們加強了項目現場的安保”。說起7月15日發生政變那晚的情景,從中國天辰工程公司在土耳其負責安全生產和安保的劉英傑的語氣中,依然可以聽出些許緊張和不安。

中國天辰工程公司鹽湖地下天然氣儲庫項目執行經理隋明新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政變後,我們的項目進度受到影響,因為重要的決策會議不得不推遲,貨物進不了,人員方面的計劃也被推遲。員工情緒不穩定,擔心安全。”在隋明新看來,目前項目推進的最大困難就是貨物不能及時到場,耽誤了安裝進度,有可能造成合同工期不能按時完成。

隋明新表示,目前公司對土耳其的發展策略基本沒變,但是對安全問題的顧慮還是很多,必須密切關註土耳其政府各方面的政策變化。同時他認為,“由於埃爾多安政府與美國、歐盟和俄羅斯的離間或交惡,這一事件對中國可能反倒是中土經貿關系發展的機遇。”

至於公司在土耳其開建的三大項目,天辰公司土耳其分公司商務經理李皓對本報記者表示,“除了合同金額逾5億美元,已經開工5年,2020年合同期滿的鹽湖地下天然氣儲庫項目之外,還有2014年開工,合同金額逾11億美元,年產250萬噸天然堿、也是全球在建產能最大的天然堿裝置及明年即將正式投產的ETI天然堿及自備電站擴建項目。”

中企員工很焦慮

近來,多變的土耳其局勢直接導致在土耳其的中資企業員工缺乏穩定和安全感。“在日常生活方面,因為公司不在伊斯坦布爾市中心,直接的安全影響等沒有,但是心理上的擔憂和不安還是非常明顯,”孫政表示。據他介紹,員工方面情況穩定,廠里50%以上的員工都支持現任政府和埃爾多安,不過,對生活在伊斯坦布爾親朋好友的安全等還是相當焦慮及關切的。

“我們辦公室和駐地位於安卡拉西城,附近也有軍隊基地、空軍訓練基地和一些政府機關。政變發生當天,軍機飛行和轟炸的聲音聽得都非常清楚,肯定是有一點害怕的。這一年土耳其兩大主要城市恐怖襲擊事件多次發生以後,自己現在出門也十分謹慎,盡量減少出門和乘坐公共交通的次數,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李皓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另外,土耳其經濟近些年一直不景氣,這次政變肯定對經濟雪上加霜,我們所在的工程行業受到很嚴重的沖擊,未來的形勢很難講。以前都覺得土耳其有很好的發展前途,現在心里有太多不確定了。”

事實上,近些年中國和土耳其之間的經貿來往情況良好,在“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中,土耳其也是重要一站。此前在上海參加二十國集團峰會貿易部長會議的土耳其經濟部長澤貝克吉對媒體表示,有關埃迪爾內-卡爾斯和伊茲密爾-安塔利亞的高鐵項目已與中國方面進行了洽談和磋商。

土耳其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土耳其外國直接投資(FDI)在 2015 年達到 165 億美元,同比增長32%。制造業在去年成為土耳其外資比例最高的行業,其次是金融服務和交通運輸部業。西班牙在去年成為土耳其FDI的最大來源國,美國和盧森堡緊隨其後,中國排在德國之前,位居第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620

AC米蘭、西布朗、歐塞爾!中資“一日三買”歐洲球隊

意甲豪門AC米蘭、英超勁旅西布朗、法國歐塞爾足球俱樂部,三支分別馳騁於歐洲各大聯賽的球隊都將被中國財團收入囊中!

8月5日,AC米蘭母公司Fininvest與中國投資者簽署初步合同,同意出售AC米蘭足球俱樂部。該協議對AC米蘭的估值為7.4億歐元,包括2.2億歐元債務; 西布朗俱樂部則同意把手中擁有的88%俱樂部股份出售給以賴國傳為首的中國財團;奧瑞金準備自籌資金700萬歐元收購法國歐塞爾足球俱樂部59.95%股權。

奧瑞金擬以自籌資金700萬歐元收購法國歐塞爾

奧瑞金晚間發布公告稱,擬以自籌資金700萬歐元收購法國歐塞爾足球俱樂部59.95%股權。

公告稱,奧瑞金包裝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屆董事會2016年第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收購法國歐塞爾足球俱樂部(AJA Football S.A.O.S.)59.95%股權的議案》, 同意公司與AJAXXL CAPITAL S.A.簽訂《股權購買協議》,並同意公司或由公司控制下的主體以自籌資金700萬歐元收購AJAXXL持有的法國歐塞爾足球俱樂部(AJA Football S.A.O.S.)59.95%股權。

資料顯示,法國歐塞爾足球俱樂部成立於1905年,在2011-2012賽季前一直處於法國足球甲級聯賽,並在1995-1996賽季奪得法國足球甲級聯賽冠軍。目前處於法國足球乙級聯賽。法國歐塞爾俱樂部是歐洲少數幾支擁有主場固定資產的足球俱樂部之一。同時,法國歐塞爾足球俱樂部是歐洲最為著名的職業球員培育的搖籃之一,培育出了多名優秀的職業足球運動員,其中 最為著名的職業球員包括“曼聯國王”埃里克·坎通納、吉布里爾·西塞等。

公告稱,在國家對體育產業積極明確的鼓勵政策背景下,公司表示十分重視體育產業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由於公司下遊客戶與體育產業有緊密的聯系,公司制定了適度發展體育產業的戰略規劃,並自2015年起穩健落實體育產業外延式發展規劃,以增強公司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的能力,並拓展新的盈利增長點,不斷提升綜合競爭力。

棕櫚股份投資“北倫敦雙雄”之一——英超西布朗

棕櫚股份晚間公告稱, 公司參與設立的體育產業基金上海雲邰擬投資設立雲毅國凱(上海)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用以收購英超西布羅姆維奇足球俱樂部有限公司控股母公司 West Bromwich Albion Holdings Limited 的股權及進行相關的體育產業投資。 與此同時,英超勁旅西布朗維奇在官網上宣布,俱樂部出售給了中國資本雲毅國凱。

經查詢, 西布羅姆維奇足球俱樂部成立於1878年,至今已有138年的悠久歷史。從2010/11賽季至今,西布朗已連續7個賽季奮戰在英超聯賽。它與切爾西足球俱樂部並稱“北倫敦雙雄”。歷史上西布朗曾獲得過1次英格蘭頂級聯賽冠軍、5次足總杯冠軍和1次聯賽杯冠軍,並曾晉級歐洲優勝者杯和歐洲聯盟杯四分之一決賽上個賽季,西布朗在英超聯賽排名第14位。

棕櫚股份表示,本次對外投資是在國家貫徹落實《中國足球中長期發展規劃(2016—2050年)》、《體育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政策背景和公司轉型 生態城鎮戰略背景下,推動“生態城鎮+”戰略從文化、旅遊、娛樂向體育延伸的產業布局,為未來以足球為主題特色體育小鎮的模式輸出與落地提供核心價值內容。

中資財團7.4億歐元購AC米蘭

意甲豪門AC米蘭俱樂部的母公司 Fininvest 集團發布官方公告,宣布與中歐體育投資管理長興有限公司(Sino-Europe Sports)就股份出售達成初步協議,這家中資公司將斥資7.4億歐元收購米蘭俱樂部99.93%的股份。這也就意味著米蘭雙雄同時被中國財團收購,下個賽季的米蘭德比將真正演變為中國德比。

至此,米蘭俱樂部的股權出售終於畫上了句號,從最初的泰國商人,再到百度,最終的中歐體育投資管理長興有限公司,米蘭的股權出售出現了太多的波折和戲劇化的進展,如今,貝盧斯科尼家族完成了它的使命,中國財團將成為AC米蘭的新主人。

而就在此之前不久6月6日,蘇寧集團以約2.7億歐元的總對價,通過認購新股及收購老股的方式,獲得國際米蘭俱樂部約70%的股份。交易完成後,ISC仍持有約30%的股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792

在英中資行:脫歐不影響倫敦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

“脫歐後英國失去金融互通護照,對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不會有什麽影響。” 中國建設銀行倫敦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彪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表示。

英國公投決定脫歐之後,倫敦金融城如何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問題成為各界關註焦點,而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會不會由此縮小規模或受到負面影響的問題,也被普遍關註。但第一財經記者從中資金融機構得到的反饋相當一致,都認為,倫敦金融城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會輕易撼動,人民幣離岸中心更不會因為脫歐失去魅力和凝聚力。

中國銀行倫敦交易中心副總經理胡昆在采訪中也認為,因為中資銀行以分行形式開展業務,實際上使用所謂的“金融互通護照”制度不多,對現有業務開展影響不大。

離岸中心建設不會受影響

李彪向第一財經記者介紹說,“英國的人民幣離岸中心,實際上是一個全球性的人民幣支付中心,除了有很多英國的銀行,同時還有很多在歐洲的銀行、南美的央行、美國公司在這邊開戶,這些開戶實際上已經完全擴展了歐盟區的範圍,可以說這是一個支付的途徑和渠道。這個渠道可以說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得到的,可以實現。因此即使英國脫歐後,失去金融互通護照,對人民幣離岸交易也不會有什麽影響。”

“在英國外資銀行占全英國金融資產50%,英國脫歐後,確實存在受“金融互通護照”的限制問題。”胡昆的觀點也非常鮮明:“但是從中資銀行的角度來說,因為我們是以分行的形式在倫敦開展業務。我們作為外資銀行,不僅僅在英國,也是在歐洲和歐盟認同的外資銀行,對於我們現有開展的業務影響就不大,我們沒有真正享用這個’金融護照’制度;未來有可能產生變更,但對我們開展的業務不會出現重大變化。”

胡昆還認為,只要政策、監管和制度是支持資本市場運作的,大家還是會自然而然選擇選擇倫敦進行相關的交易,即使改變了“金融互通護照”制度,“那必然會出現一個雙邊的制度安排,來促使大家形成一個有效的市場,提高金融服務,為實體經濟服務,這個本質是不會改變的,至少英方在這方面是重視的;至於歐盟,可以看到雖然有漫長的談判過程,但也是一樣,因為有眾多的機構在倫敦開展業務,比如德國和法國舉足輕重的銀行,都是以倫敦為支點來拓展歐洲乃至全球業務的,這個變化不是一時半會兒能改變的。中資機構的戰略是清晰的,也是更希望立足於倫敦來拓展國際資本市場開展業務。”

堅定駐紮倫敦交易全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資對繼續駐紮倫敦開展業務信心滿滿。作為倫敦地區清算行,建行倫敦分行促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步子飛快。目前英國已經是除香港之外,中國海外全球第二大離岸人民幣清算中心。

“建行以倫敦為中心來發展歐洲的金融業務,這個戰略沒有任何變化。在人民幣業務方面的戰略,重點還是在擴大人民幣產品,另外就是會集中屬地化業務發展方面,這也是海外戰略中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倫敦這樣一個極具特色的金融市場,我們要把人民幣的元素註入進去,逐步擴展人民幣在市場上的業務品種。來提升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地位,也加快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李彪說。

在李彪看來,倫敦金融中心,最重要的優勢是有相當完善的制度,經歷幾百年的金融體系建設也是非常成功,還有就是集中了全世界的金融人才,尤其突出的是交易型的專門人才、投資銀行的專門人才;在他看來歐洲其它一些金融城市還是很難跟倫敦競爭。“脫歐之後,在倫敦的有些金融服務可能需要提升,但是這種提升,是基於整個金融結構的調整。但因為這種金融結構的調整,其它城市會取代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話,短時間內是做不到的。除了人力資源,還有其他包括法律框架建設等資源,倫敦還是非常強的。”

李彪告訴記者,歐洲各個金融產業發達的城市,都有其自身的特色,這些城市在歐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業務、產品和服務他也非常看好。他說,法蘭克福的特點是實體經濟支付交易比較強,尤其在人民幣方面;巴黎實際上也是重要的金融中心,在歐元的業務方面有一定表現;很多分行和境外子行設立在盧森堡是考慮到其地理位置,有非常快的發展趨勢;而倫敦最擅長的是在包括人民幣在內的貨幣交易,大宗商品交易,投資銀行衍生品等方面,各有各的特點,目前倫敦依然處於領先地位。

經常去中國銀行倫敦銀行采訪的第一財經記者,此次走進中銀倫敦交易室,立刻感受到了完全不同的氣氛。不僅交易室擴大了一倍,交易平臺也多出不少,已經有點人氣十足的感覺。

“對於中國銀行而言,立足於倫敦,來拓展全球業務的戰略是確立的。在去年11月習主席訪英時,中國銀行同步宣布在倫敦建立總行的全球交易中心。”

曾在香港工作,剛被任命來英國三個月的胡昆,談起倫敦的國際金融市場優勢已如數家珍。

在胡昆看來,倫敦在語言環境,時區優勢,從業人員和金融機構的豐富程度和總數,包括金融資產數量,基礎設施和制度建設等優勢相當明顯,”比如,倫敦所有金融企業持有的金融資產的總量,是英國整個國民生產總值的五倍;倫敦的外資銀行,在所有金融機構占有金融資產的比例為50%。這兩個因素說明:金融產業對於倫敦,對於整個英國的重要性;以及外資還是喜歡在倫敦的市場環境里進行相關的交易和業務拓展。所以,由於已經形成的優勢,倫敦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很穩固的。脫歐帶來的主要還是不確定性。倫敦金融的融通,更多的是在資本市場,絕大部份產生金融資產的業務,更多源於資本市場的操作,而恰恰資本市場的交易原理,是不受制於地區的影響的。”

胡昆認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選擇在倫敦,也是倫敦作為全球第一的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而作出的。“人民幣離岸中心選擇在倫敦是正確的,因為根據BRS國際清算銀行所統計的數據,全球40%的外匯交易發生在倫敦,單從人民幣的外幣兌換或者交易業務來看,倫敦已經是很好的選擇。更何況還有政策推動,這幾個方面都是在支持倫敦人民幣離岸中心地位的繼續延伸和推廣。”

人民幣國際化循序漸進

就在上周,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第二個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兩位銀行家都認為這是一個與市場進行溝通和交流的常規性行動。

李彪介紹說,近兩年,人民幣國家化的進程越來越加塊,特別是SDR人民幣入籃成為標誌性的一步,“這一年中,人民幣從貿易融資貨幣、交易貨幣、支付貨幣這幾個方面的占比有很大的提高。人民幣已成為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第五大支付和交易貨幣。”

而在胡昆看來,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國策:目前是要讓更多的人來使用人民幣,不管是貿易結算,資本融通還是相關產生的交易需求,但本質而言,還是需要更多的基礎建設。“人民銀行做了很多基礎性的工作,比如拓寬境內外的交流渠道。今年5月底已經宣布了新的外國機構投資者進入銀行間市場的指引細則;與此同時,也鼓勵更多的中國企業走向世界,向一級市場進行融資,融資不管是在離岸貨幣,還是在美元或者歐元,也等於是增加了外幣和人民幣的兌換和使用需求,這種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是人民幣國際化必不可少的一步。

胡昆打了個比喻,就像一個商品慢慢讓人熟悉和習慣使用的過程,“不光是我們的東西要吸引人,還要讓人深刻感受到這個東西的價值到底在哪兒,提供的遠期的預期是什麽?投資回報的波動性會產生什麽影響?這些都是制度建設和安排,目前成熟的監管體制,實際上都在慢慢地努力推動這方面的改革。”

雖然李彪和胡昆都不認為中國人民銀行此次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是選擇了一個特殊時間節點,但是他們也都覺得,即將於9月初在杭州舉行的G20高峰論壇,可以成為人民幣國際化建設的一個展示平臺。”人民幣國際化作為長遠的國家戰略,G20對展示和提升整個人民幣在世界的使用程度,包括以後的投資貨幣和儲備貨幣,都會發揮積極的作用,這可能也是G20很重要的議題。“李彪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277

馬航擬轉讓A380客機 中資航空公司參與談判

9月9日,據彭博社消息,馬來西亞航空公司首席執行官Peter Bellew稱,該公司正在與中國及其他東盟國家的航空公司談判,擬轉讓6架空客A380飛機,因為其機隊不再需要這種巨大的雙層客機、

Bellew周五接受采訪稱,該公司正在與空客磋商,希望給這些超大型客機每架增加90個座位以方便出售,同時保留兩到三艙的布局。

Bellew稱,如果沒有找到直接買家,那麽馬航準備把這些飛機用於租賃,包括提供A380模擬器或連同飛行員和機組人員一起租出去;他還補充道,該地區有多家航空公司“熱切期望試試水”。

Bellew還說,馬航正在洽談15條飛往中國、日本和韓國的新航線。其中最有吸引力的3到6條航線很可能落地,最快下個月就將公布。

此前,馬航首席執行官Christoph Mueller曾表示,A380機隊將至少保持到2018年。他說:“盡管到2018年之前,馬航並未預期能夠實現盈利,然而其包機業務確能幫助公司財政業績的提升。”

然而,6月30日馬航宣布,現任首席執行官Peter Bellew將出任首席執行官兼常務董事,取代之前宣布辭職的Christoph Mueller。馬航表示,任命Peter Bellew為新任首席執行官旨在確保馬航的扭虧為盈方案和全面重組計劃的執行能夠延續。

資料顯示,馬航的A380客機都是2012年以後接收的,機齡都十分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255

中資開10億英鎊求購利物浦 紅軍主席強調:絕對不會賣

本周五,利物浦俱樂部主席湯姆-沃納(Tom Werner)再次表示,芬威集團絕對不會賣掉利物浦。此前,有傳聞稱來自中國的投資者願意開價10億英鎊,有意進軍英超足壇,並且希望買下利物浦俱樂部。

周五利物浦俱樂部主席湯姆-沃納(Tom Werner)主席出席了利物浦主場安菲爾德球場新看臺的揭幕儀式。當有媒體詢問他利物浦俱樂部是否會易主時,湯姆-沃納態度明確地表示,“我已經說過很多次,利物浦俱樂部是非賣品。我不知道還需要說多少次,但我今天要再次強調這一點,這就是我所能說的全部。”

安菲爾德球場在今年夏天進行了看臺改造,增加了球迷容量,本周末是球場改造後利物浦在新賽季的首個主場比賽,對手是英超衛冕冠軍萊斯特城。湯姆-沃納主席表示,在球場容量變大後,每年利物浦可以額外獲得2500萬英鎊的門票收入。似乎在俱樂部收入不斷增加的狀況下,只要克洛普教練能帶領紅軍取得更好的成績,芬威集團就完全沒有必要賣掉利物浦這顆搖錢樹。

利物浦足球俱樂部是英格蘭足球超級聯賽的球隊之一,於1892年3月15日成立,是英格蘭傳統豪門。利物浦是英格蘭足球歷史上最成功的俱樂部之一,共獲得了18次英格蘭頂級聯賽冠軍,7次英格蘭足總杯冠軍,8次英格蘭聯賽杯冠軍。在歐洲賽場上,利物浦是英格蘭最成功的俱樂部,5次歐洲冠軍杯冠軍,3次歐洲聯盟杯冠軍,創造了英格蘭紀錄。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頂級聯賽和英格蘭足總杯外,其他的均是英格蘭聯賽的最高紀錄。2015世界足壇俱樂部價值排名第8位。

此前,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光大集團與私募股權集團PCP Capital Partners組成的財團已經向英超利物浦足球俱樂部提出投資計劃,他們有意向購買芬威體育集團持有的大量利物浦股份。利物浦的老板,芬威體育集團主席亨利(John W Henry)正在認真考慮這件事情,並且已經聘請了Allen & Co的經濟顧問,就財團購買大量股份的事宜提出建議。但隨後沃納表示,球隊是非賣品,俱樂部的CEO伊恩·艾爾(Ian Ayre)也表示,“目前沒有任何財團對球隊進行報價,我們也沒有同任何人討論投資事宜”。今夏中資買下了國米、米蘭等歐洲豪門的所有權,但看來利物浦的老板真的並不想賣掉俱樂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394

美國前財長“解密中資”:打開大門歡迎中資才能充分獲利

盡管美國國內對於中美貿易和中資在美國的收購行為存在著抵觸情緒,但美國仍應加大吸引中國投資的力度,因為中美雙邊貿易和美國企業在華的成功不僅能為美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且還可為中美雙邊關系設立新基調。

近日,由美國前財長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創立的保爾森基金會發布了一份名為《解密在美中資》(Demystifying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的報告,表達了這一觀點。

中資“走出去”

近些年,中國資本在國際上頻頻出現“大動作”,引起了全球範圍的關註。

中國的對外直接投資(FDI)已經連續多年出現增長。2014年,中國對外投資資金總計達1160億美元,一舉超過日本,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對外投資國。2016年上半年,中國大陸企業海外並購實現大幅增長,交易量增加140%,交易金額增加286%,達到1340億美元,超過前兩年中企海外並購交易金額的總和,有24宗交易金額超過10億美元。

保爾森認為,有理由相信,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首先,中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正在迅速發生變化,對於中國本土市場的投資者來說,中國目前的增長模式下,回報率正在降低,有吸引力的投資機會正在減少。其次,許多中國企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無法滿足於國內市場、需要在全球進行擴張的階段。第三,中國投資的關註點已經從發展中國家的自然資源和大宗商品轉移到了消費者、企業技術、服務和高科技市場上。

在對外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中資的投資重心也有所改變。過去中資較為偏愛自然資源領域,如橡膠、鐵礦石等。如今,中資投資領域更加豐富,創新產業、高科技等受到更多關註。

美國應對中資敞開懷抱

中國的FDI曾經大量流入非洲和拉丁美洲,而現在這些資金正越來越多地流向西方發達經濟體。

2015年,中資企業對美累計直接投資總額達633億美元,美國已成為中資企業對外投資第二大目的地。但美國如果想要充分享受中資帶來的利好,就必須需要和其他發達市場展開競爭。

眾所周知,從亞洲到歐洲,各國對中國資本的爭搶已進入白熱化。英國、澳大利亞和歐盟也是中國資本的青睞之地。2015年,中資在歐盟的直接投資額達到了創歷史紀錄的230億美元。因此,如果美國不能創造並維持一種吸引外資、特別是中資的環境,就無法在這股“中資走出去”的浪潮中充分獲益。

保爾森在接受彭博新聞社電話采訪時表示:“我們將看到更多來自中國的資金在西方進行投資,如果美國不打開大門歡迎中資的話,就會失去應得的份額。”

保爾森認為,盡管美國是一個相對開放和透明的市場,但交易執行仍是一個複雜的流程,外國資本進入美國需要一路“過關斬將”:通過聯邦和州法律的審批、政治風險評估、迎合本地股東、解決企業文化不匹配等。

當交易雙方來自美國和中國,上述因素顯得尤為重要。由於中美之間的文化、法律法規差異、對目標市場與機遇的理解不同、政治動態和信息不對稱等原因,上述挑戰將進一步放大。因此,由於經濟、法律和政治上的種種原因,一些投資項目胎死腹中。許多項目即使落地,最終也未能取得經濟與商業上的成功。

當下,美國國內有小部分人對中資存在著抵觸情緒。一些較大規模的交易已經引起了國家安全等方面的擔憂。有人質疑這些收購交易的本質與意圖,這在高科技行業尤為明顯。擅長制造話題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表示,自己當上總統後,要對中國貿易采取強硬立場。

對此,保爾森表示:“我非常擔心目前這股大有橫掃美國之勢的保護主義,因為外貿和跨境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兩大關鍵因素。(美國)就業崗位的流失並不是貿易的結果,實際上科技進步才是背後推手,雖然科技進步能令社會整體受益,但其摧毀的就業崗位多過其所創造的,科技進步正在‘掏空’中產階級。”

作為美國建國以來最有中國情結的財長,保爾森主張與中國建立更緊密的經濟關系。“外國人購買美國資產的行為在美國從來就都不受歡迎。但事實上,對美國的最高褒獎就是進行直接投資,這表明投資人對我們的經濟有信心。”他在報告中如是表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5044

李嘉誠也青睞的以色列,中資正布局醫療健康產業

從地中海到西太平洋,資本和創新技術的流動漸成潮流。

為了準備在深圳中以醫療及生命科學創新投資大會上的發言,西蒙·埃克豪斯(Shimon Eckhouse)博士只睡了幾個小時,他想在這次大會上更加充分地展示自己所創辦的孵化器。

這是他在兩個月內第三次來到深圳。早在18年前,他所創辦的醫療器械公司就已經把產品賣到了中國,但最近他以投資人身份和中國之間的合作明顯加速了。

另一方面,尋找新增長點的中國投資經理們對以色列也更有興趣。這個面積比北京大不了多少的國家,已經成為除美國矽谷以外,高科技創業公司最密集的地方。以色列的一些孵化器平均每周都會接待來自中國的投資考察團。

中國存在巨大市場潛力,與以色列的高科技公司之間有極強的互補性。嗅覺靈敏的投資人和投資機構們早已展開布局。

地方政府和國內的孵化器也成為中以之間投資的橋梁。9月23日,深圳坪山新區中以創新中心正式成立,將引進以色列優秀產業服務公司、科技服務與成果轉化公司以及專業孵化器運營商。中以創新投資基金亦於同期成立。清華大學副秘書長、技術轉移研究院院長金勤獻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以色列和深圳坪山區的合作在平臺建設初期,落地的項目可能不多,一旦啟動,找到機制、資源、文化契合點,將會以較快的速度發展。”

連老人都在創業

以色列有840萬人口,是“輕量級”的城市國家:面積約22000平方公里,為近1.4個北京大小;經濟實力不俗,2015年人均GDP為3.6萬美元,約為深圳人均GDP的1.5倍,已有80余家高科技企業在納斯達克上市。

蔡聰是總部位於深圳的分享投資管理合夥人、“享投就投”CEO,他曾帶投資團隊去以色列考察一周,密集參觀了十幾家孵化器。

在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聊起以色列的創業氛圍時,蔡聰略顯興奮。他說,中國很多創業企業的CEO都比較年輕,但在以色列見到的創業者很多是頭發花白的老人,而最新的項目可能是他創辦的第五六個企業了。有一些人同時創辦幾個項目,而且創業團隊非常精簡。

數據顯示,過去十年,以色列融資總額最高的三個創業領域分別是生命健康、互聯網、IT及企業軟件,其中醫療健康領域的融資總額占比21.83%,排名第一。

埃克豪斯就是這樣一個在醫療器械領域頗具代表性的連續創業者及投資人。中以醫療及生命科學創新投資大會結束後,他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講起了自己的故事。

1992年,在為國防系統工作了近二十年後,他創辦了自己的第一家公司——ESC醫療系統有限公司,用無創技術治療靜脈曲張。四年後,這家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他也積累了第一桶金。

2000年,埃克豪斯開始在醫療設備和醫療技術領域創建並投資新的公司,身兼幾個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他的二次創業也成功了,他創辦的醫療美容器械公司賽諾龍(SYNERON)於2004年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產品銷售到80多個國家,至今他仍擔任這家公司的董事長。

兩年前,基於其在醫療器械領域的建樹,埃克豪斯拿到了政府頒發的孵化器牌照,建立了一家醫療器械領域的孵化器。他也是以色列唯一運營政府孵化器的個人投資者,孵化器內投資的企業達到9家,未來數量將超過50個。

事實上,以色列因其國土面積和自然資源有限,尤其註重挖掘人才潛力。之所以成為創業的國度,除了擁有特拉維夫大學等科研型大學,以及跨國企業在以色列培養的大量科技人才之外,孵化器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政府包攬超八成啟動投資

與國內的很多孵化器僅僅是“二房東”不同,在以色列,孵化器有完整的配備。蔡聰表示,以色列的孵化器為創業公司提供會計、法務、行政,以及商業營銷等服務,入駐孵化器的創業公司只需要一兩個核心人員比如首席執行官(CEO)、首席技術官(CTO)就可以了。CTO通常是技術持有人;談融資和路演的通常是CEO,都是四五十歲的資深專家。

“在以色列,政府產業引導基金對於孵化器內創業公司的資助也功不可沒。”埃克豪斯對記者表示,通常,孵化器對創業企業投資15%,其他85%由政府投資,如果公司成功上市或並購,政府資金原價退出,失敗了就當作是創新投入,這一機制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以色列的創新。

分享投資的投資經理吳寒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介紹說,以色列的醫療體系完善,醫療支出占GDP的8%。全球知名醫藥企業在以色列建了280個跨國生命科學研發中心,比如強生、飛利浦、通用電氣等都在以色列有研發中心。大部分研發中心是這些跨國企業收購以色列本土的技術公司演變而來。同時,以色列有7所綜合性大學、10所研究機構,以及5所醫學中心,其研究活動50%和醫療健康相關。

另外,國防科技是生命科學技術應用的沃土。以色列擁有大量國防科技人才,埃克豪斯就是其中之一。他也是以色列武器研發集團的董事會成員之一,擁有20多項註冊專利,在頂級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多達50余篇。埃克豪斯舉例說,在以色列醫療器械的創業領域,有很多人跟他有相似背景;也有一些人曾經在大型跨國公司在以色列的研發中心工作。“每個工程師都想創立自己的公司。”埃克豪斯笑著說,“而且,以色列的文化包容失敗,我們不怕失敗。”

搭建中小型公司的投資直通車

以色列看上了中國的市場潛力,中國看中了以色列的技術優勢。

以色列的創業公司成長到一定程度後,一般會選擇到納斯達克上市或者並購退出。吳寒介紹,2005年到2014年,共有62家以色列醫療健康產業的公司被並購,醫療健康產業公司被收購的平均運營時間為12.3年,從第一筆融資到並購退出平均耗時8.68年。不過,這主要是因為生物醫藥以及生物技術等細分領域拉長了資本回報期,普通的醫療企業投資周期相對較短。

海外資本目前是以色列醫療健康領域投資的主力。2015年,以色列境內資本投資3.32億美元,境外資本投資4.69億美元,境內資本投資總額占比下降到40%。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老齡化浪潮的到來,醫療健康產業在中國國內的發展迎來增長期。埃克豪斯對本報記者表示,在以色列越來越多人註意到,中國還在經歷一個快速發展階段,這樣的增速是美國不具備的。

與此同時,中國海外投資逐年遞增。2013年前後,一些知名中國公司在以色列相繼建立研發中心及相關產業孵化器,比如阿里巴巴、小米、百度、奇虎360、複星集團等,甚至“超人”李嘉誠也在以色列做了大量的投資布局。

近日,首輪融資拿到10億元人民幣的深圳碳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宣布,並購了一家在以色列的大數據公司,在當地建立研發中心。

以色列為何能吸引中國資本集聚?還是以醫療器械公司為例,相比國內動輒估值10億元以上的初創企業,以色列同類型創業公司的估值更為合理。更重要的是,這里的創業者們更專註——他們喜歡在一個領域耕耘,不斷在技術上有所創新。

盡管有如此多的優勢,過去幾年,去以色列考察的投資人很多,但實際的投資行為並不算多。“主要原因還是有距離,看不準。創業企業很多,可是在當地也是魚龍混雜,沒有當地的合作夥伴也會碰壁。”蔡聰表示。

正因為如此,很多中國基金投資以色列也是通過母基金的形式,投到以色列當地的風險投資(VC),通過當地的VC來投資以色列項目,直接投資以色列項目的中國基金並不多。以色列的企業也並不敢親自面對中國市場,一些企業還直接把“如何防止被中國企業抄襲”寫進商業計劃書。

在兩個不同文化間投資,橋梁就顯得頗為重要。埃克豪斯尋找中國合作夥伴的方式是通過一些中以之間的會議或活動,通過不斷的“線下”溝通,建立互信,而他在中國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就是清華大學與特拉維夫大學聯合成立的XIN中心。

對於以色列的醫療器械公司來說,中國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是打開中國市場很好的合作夥伴。“這些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既了解技術,又明白中國市場,可以說,未來雙方的結合將為一批轉型中的中小型醫療器械公司帶來發展機遇。”分享投資的投資經理楊曙卉表示。

蔡聰說,為了解決最後的銜接問題,分享投資旗下的“享投就投”,正與國內有“以色列通”之稱的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猶太經濟與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朱兆一博士合作,籌備第一只以色列專項投資基金,直接投入到以色列當地的早期項目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14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