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Facebook IPO將使Instagram收購價增至12億美元

http://capital.cyzone.cn/article/227174/

北京時間5月18日消息,Facebook將於美國東部時間週五11:00(北京時間週五23:00)在納斯達克上市,IPO(首次公開招股)定價 為38美元。按此發行價計算,該公司4月份宣佈收購圖片共享初創企業Instagram的交易價格將接近12億美元,而不是之前的10億美元。

據此前報導,Facebook收購Instagram時稱,Facebook同意用3億美元現金加上近2300萬普通股收購Instagram,隨 著FacebookIPO的價格增加到每股38美元,該交易中提到的股票總價也達到8.74億美元,致使收購總價格增加到11.7億美元。

按照IPO文件中的原來內容,Facebook稱收購Instagram的交易將於6月底完成,但是由於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FTC)將對這筆交易 進行更為徹底的審查,Facebook在本月初更改了IPO文件的相關內容,稱Instagram交易將在2012年底完成。如果美國監管機構不同意 Facebook收購Instagram,Facebook將支付2億美元的違約金。

不過,Instagram的聯合創始人凱文希斯特羅姆(KevinSystrom)、邁剋剋裡格(MikeKrieger)以及他們的風投支持者們 現在還不能套現,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監管機構還沒批准交易;另一個就是Instagram持有的這些股票有6個月的禁售期,屆時Facebook股票價 格如何不得而知,也就意味著整個交易的最終價值得由當時的市場行情決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3627

李彥宏創業12年:企業家精神改變工程師命運

http://news.cyzone.cn/news/2012/06/22/228655.html

當比爾·蓋茨蟬聯世界首富18年,有誰會關心因Windows而廣為人知的窗口化操作系統,其專利實際屬於以複印機產品而出名的施樂;如果沒有創建百度,誰又會知道李彥宏的搜索引擎基礎專利——「超鏈分析」甚至比Google的PageRank還要早兩年……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技術信息源,專利包含了世界科技信息的90%至95%,而絕大多數蘊含工程師奇思妙想的發明就如同他們的主人,隨著時間的推移退隱 成為歷史的背景:有的被永久存放於全球各地專利局的故紙堆中,與「改變世界」失之交臂;有的被發明者之外的人發掘,成就了其創造者難以企及的商業帝國與品 牌神話。

優秀的工程師不一定等於優秀的企業家,技術天才不計其數,真正實現商業成就的則屈指可數。其中的差別,正在於工程師的天分之外,胸膛裡跳動的是否是一顆企業家的心。

硅谷技術金領卻並不快樂

1998年,年僅30歲的李彥宏已 經是美國硅谷技術金領的標準模板——百萬美元身家、舒適的花園別墅、美滿的家庭,作為當時最重要的搜索引擎Infoseek公司的核心工程師,他已在業界 聲名鵲起,成為許多國際學術會議爭相邀請的演講者。但是,他的內心其實並不快樂,他的生活似乎違背了自己離開華爾街來到硅谷的初衷。

一年前,李彥宏在道·瓊斯任職期間,已經成功申請「超鏈分析」專利。但是作為一家金融公司,道·瓊斯對此並未足夠重視。「我試圖說服他們這很重要, 但他們的業務與此沒太大關係,所以他們並不在乎。」於是他來到Infoseek。遺憾的是,由於公司的決策者將傳統媒體視為未來發展方向,對搜索引擎技術 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14年前的6月18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無法承受繼續虧損的Infoseek被迪斯尼收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放棄期權綠卡回國創業

這類「錯過」與「遺恨」在風起云湧的硅谷並不鮮見。正如本文開篇,鼠標和圖形用戶接口兩項專利都屬於施樂,但反而賦予另外兩家公司以生命般的全部, 它們一個叫蘋果,一個叫微軟。施樂研究中心一位工程師的話或許可以解釋施樂傳奇終結的緣由:「我的任務是創造我力所能及的最好的技術。如果產品部門無法利 用我們的技術,這不是我的罪過。」

李彥宏卻不這樣想,「我不想再去另外一家公司,不想命運被別人掌握,他做錯了,你再厲害也沒用」,1999年聖誕節,他做出了令許多人吃驚的決定——辭去職位,放棄期權和美國綠卡,回國創業。「不是只要技術最牛就一定能產出最大的影響力,技術和商業必須結合,必須得到市場認可」。李彥宏在早年間撰寫的《硅谷商戰》中如此寫道。

當然,命運從來不會因為你的破釜沉舟而網開一面,初回國的李彥宏面臨著激烈的競爭。據不完全統計,2000年國內中文搜索引擎超過300家,當年9 月,Google宣佈在Google.com增加簡體及繁體兩種中文版本,開始為全球中文用戶提供搜索服務。群豪環伺之下卻是專業人才的匱乏,李彥宏不得 不在北大和清華的BBS上遍發招聘軟件工程師的帖子,卻只找到幾位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組成創業團隊,百度由此誕生。之後的故事,地球人都知道了。

從工程師到企業家華麗轉身

今天,工程師李彥宏早已獲得世界的認可。原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副主席兼信息學部主任彼得·弗裡曼在2011年世界計算機大會發佈的「計算機發展史」 報告中,李彥宏成為唯一提及的中國學者,與發明了TCP協議的羅伯特·卡恩以及開創了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新時代的喬布斯等齊名。

從工程師到企業家,李彥宏的轉身同樣精彩。從120萬美元的初始資金,到打造市值超過400億美元的全球最大中文搜索引擎,李彥宏不僅實現了「技術 改變世界」的夢想,並在更廣闊的產業和社會領域創造著價值:百度的搜索推廣服務超過50萬家中小企業,幫助他們利用互聯網更好地與市場銜接;百度聯盟擁有 60萬家合作夥伴,今年一年,這些夥伴預計將從百度獲得超過20億元的推廣分成。「最偉大的企業家做的就是這樣的事,發現市場,創造市場,引領市場,」在 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看來,「李彥宏是創造產業的企業家。」

興趣能夠改變生活這就是理想

自2011年來,李彥宏連續兩年蟬聯內地首富,對此高瓴資本創始人張磊曾打趣地問:「過去十年你創業的原動力有沒有什麼變化?是不是為了錢?」李彥 宏笑稱,財富只是創業的副產品,每天做事情真正的動力是理想,「朝著一個方向走時,發現這不僅僅是我的興趣,同時也能夠改變很多人生活的時候,這個理想就 產生了」。而知名財經作家張小平則這樣評價:「製造業和房地產代表中國的過去和現在,而互聯網信息業則代表中國的明天。能否讓更多像李彥宏這樣創造『產業 生態』的科技創富者領跑中國財富榜,事關中國經濟的質量和未來。」

「經濟增長是由企業家的能力決定的,最高能力的人從事企業活動的時候,國家經濟才會高速增長。」張維迎說,「任何一個國家最稀缺、最寶貴的資源是企 業家才能」。今天的中國從來不乏有才華的工程師和有夢想的年輕人,「李彥宏成為中國首富,對互聯網行業是個好事,對全國千萬有夢想的年輕人是好事。讓年輕 人更關注互聯網,鼓勵創業。互聯網或許是中國與世界市場最接近的一個行業,靠年輕人創業的力量,而非國字頭的公司,就成就了全球市值第三的百度。」天極傳 媒集團總裁李志高這樣看待李彥宏成功軌跡背後的社會效應。

天才的工程師的創想往往具有足以改變人類生活的力量。但決定最終命運的,卻是他們的認定與專注以及敢於拚搏冒險、深諳商業之道的企業家精神。時光轉 瞬,當我們通過搜索引擎獲取信息、找到所求時,也會深刻地體會到在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史和風起云落的商海中,這樣的故事正顯現著不同精神人生的千差萬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570

選擇「不選擇」(2012年07月12日的日記) xuyk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0b154e0102e9b8.html
總公司請來一位管理諮詢公司的老師,為我們120來個幹部上培訓課——「領導必備的四種意識」。

    課中,老師出了一道選擇題:

 

    很久以前,小花與小白相愛。小花住在危險的鱷魚河一邊的東村,小白住在對岸的西村。河上原來有座橋,後被大水沖垮,過河只能依靠唯一的渡船手小黑。沒了 橋,小花和小白長久失去聯繫。一天,小花聽說小白身患重病,心急如焚,遂求小黑幫助。可小黑居然提出要小花跟他同床一夜,才為她撐船擺渡。小花找她的閨密 小草商量如何是好,可小草叫她自己拿主意。小花百般無奈,答應了小黑的條件。小花到了對岸,見著小白,發現他根本沒事,才知先前聽到的是謠言,於是,小花 把受屈經過告訴了小白。然沒想到,小白聽後決然與她分手。小白的好友小強得悉此事,滿腔怒火,找到小黑,痛揍了他一頓。

    故事中5個人,小花、小白、小黑、小草、小強,你認為哪個人做得對而支持他(她)?並站到相應的支持隊伍中去。

 

    120來個人轟轟隆隆地一陣喧鬧之後,課堂裡形成了大小不一的5堆人群。

    等到大家全都歸隊站立並安靜下來之後,發現唯有一人始終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沒動,這人就是我。

    「一、講課圍繞題意,並沒給出對與錯的標準,這叫我如何去選擇誰對誰錯呢?」我當時想,「二、老師似乎也沒規定非得選擇站隊不可吧?」

    於是乎,我選擇了「不選擇」,坐著不動,從而形成了第6堆人。哈哈!

    老師請大家參與這個課堂活動,意在為了讓我們加深理解「包容意識」和「換位思考」的問題。

 

    其實,當時也有不少人意識到難辨對錯,猶豫不決,舉棋不定,但最終還是硬生生地強迫自己歸入其中一堆人群之中。這倒是個超出講課內容的非常有意思的現象啊!呵呵!

 

    說到這裡,突然想起了托利得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定理:

       測驗一個人的智力是否屬於上乘,只要看他腦子裡能否同時容納兩種相反的思想,而無礙於其處世行事

    這真可謂「思可相反,得須相成」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3

Ed Easterling, 12 Rules of Market Cycles Consilient_Lollapalooza

http://blog.frankyfan.com/2012/08/ed-easterling-12-rules-of-market-cycles.html
Ed Easterling, 12 Rules of Market Cycles:
1. Secular cycles are driven by the inflation rate (deflation, price stability, and higher inflation)
2. Secular bulls occur when P/E starts low and ends high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3. Secular bears occur when P/E starts high and ends low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4. Cyclical bulls and bears are interim periods of directional swings within secular periods
5. Cyclical cycles are driven by market psychology, illiquidity, or other generally temporary condition(s)
6. Time is irrelevant to the length of secular stock market cycles
7. Secular bulls require a doubling or tripling of P/E
8. Secular bears occur as P/E stalls and falls by one-third to two-thirds or more
9. When real economic growth is near 3%, there is a natural floor for P/E between 5 and 10, a natural ceiling around the mid-20s, and a typical average in the mid-teens
10. If economic growth shifts upward or downward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natural range moves upward or downward, respectively
11. Inflation drives P/Es location within the range; economic growth drives the level of the range
12. The stock market is not consistently predictable over months, quarters, or periods of a few years; the stock market is, however, quite predictable over periods approaching a decade or longer based upon starting P/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814

1986年12月16日: 陸氏實業(0366) 招股上市(更新)

1986年12月16日,當年從事電視製造陸氏實業宣佈招股上市,以每股1.33元發行5,000萬股上市,佔全部股本的25%,集資約6,650萬,另外在之前為開拓市場,把5%及2.5%股份出售予日本丸紅及荷蘭的Drange Nassau,每股1.23元,較公開發售價低7%,這兩個機構均會把這批股份視作長期投資。主席兼創辦人陸擎天在上市後持股約66%,董事持股約1.5%,主要資產為於中國內地的合營企業深圳中恆華發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後來於中國上市。
最可愛的是,因為當年他們的市場主要在中國,因為其訂單較難預測,故此並無預估未來的業績。

在次年1月7日,陸氏實業上市,股價早市最低報1.73元,收市前愈升愈有,股價上升至2.275元的高位上市,較招股價高出71%,市值已達4.55億元。以當年派息有8仙計,當年以招股價計股息率達6.02%,以第一日收市價計股息率達3.52%。在1987年股災前,股價達到4.7元,市值達到9.4億,可見股價升勢之速。

在1991年,為分散業務區域,故開始把業務重心轉至越南,建立電視組裝、酒店、地產及水泥廠等業務。其後因為中國電視業競爭非常激烈,盈利大幅下降,派息也停頓,並供股集資。故於是把電視組裝部分逐步淡出,分別出售予TCL集團,其後重組成TCL國際(1070,現TCL 多媒體),另外深圳中恆華發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部分則把之上市,並把兩間股份大手拋出,套出大額款項。其後,更把部分所得購入大股東的生物業務,雖遭部分股東反對,但是失敗,結果一如所料,業務未如預期,並持續虧損。

但是,當年一陣越南熱,陸氏實業的股價光速上升多倍,但因為越南經濟過熱,貨幣、利息均不利業務發展,盈利未如預期,雖然把業務正名至陸氏集團(越南控股)也沒有用,股價也漸歸平靜。

在這樣多年的變化之下,經過多次派送紅股及合股下,經供股調整後的上市價為2.3038元,經供股調整派發的股息約1.94825元,以現價1.73元計,如持有1股,回報約為79.13%,相對當年恆指升幅約10倍亦較低,,複合回報率僅約2.30%,或許連通脹也追不上,所以投資工業股和新興地區的股票也是價值毀滅的。

延伸閱讀:
1.  維基百科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8%E6%B0%8F%E9%9B%86%E5%9C%98


2. 公司資料:
http://www.luks.com.hk/c/about_profile.php


3. Webb 派息、供股、合股資料:
http://webb-site.com/dbpub/events.asp?i=1143


4. 買高價生物業務資料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3/0307/LTN20030307037_C.pdf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147

2010年至今12起中概私有化成功案例總結

http://news.imeigu.com/a/1345016903690.html

(i美股訊)北京時間8月15日 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聯合方源資本、凱雷、中信資本、CDH Investments、中國光大以27美元/ADS的價格對分眾提出私有化要約;以要約價計算,該交易中分眾估值達35億美元。這是中概近兩年來最大的私有化案例。

過 去兩年來,中概股成功私有化案例也不少,有估值高達22.6億美元的盛大,也有估值僅3190萬美元的經緯國際。當然,私有化的過程也有非常順利的、有曲 折的;被培生收購的環球天下在短短30天內完成了私有化過程;而泰富電氣歷經388天才完成私有化,而且中間還被質疑不能籌集到私有化所需的資金,幾經周 折最終才完成私有化。下表是近兩年來成功私有化的中概股情況:

由 上面的私有化案例可以看出,成功私有化的發起人一般持有較大股份,除中國安防外,其他要約方持股都超過40%;並且背後都伴隨著財團的支持。從私有化估值 上看,多數案例都在1億美元以上,只有國人通信和經緯國際的市值在1億美元以下;不過,超過10億美元的案例也很少,以上只有盛大一例超過10億美元;所 以本次分眾傳媒如果私有化成功將是中概股最大的一個私有化案例。從私有化過程所經歷的時間上看,多數案例歷時在180天以內,當然也有像同濟堂和泰富電氣 那樣超過一年的。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在公 司管理層提出的私有化要約過程中,往往都伴隨著律所的調查,主要是針對交易是否違背信託責任。從以上幾個案例看,這些律所的調查多私有化的進程並沒有太大 影響。主要是要約方籌措資金和剩餘股東對要約價格是否認同是私有化是否成功的關鍵;所以在許多案例中還有提價過程,不過提價幅度有限。以下是私有化案例的 介紹:

同濟堂

專 業製藥企業、「中華老字號」同濟堂於2010年4月8日宣佈,公司董事長兼CEO王曉春與、復興實業、香港東辰共同提出對同濟堂公司的私有化要約;要約價 格為每股普通股1.125美元(或每ADS 4.5美元,不包含ADS存放費),以現金支付,無利息。王曉春持有同濟堂51%股份,復星實業擁有同濟堂大約32%股份。該交易於2011年4月15日 完成。

泰富電氣

泰 富電氣的私有化是這些案例中最經典也是最曲折的一例。早在2010年10月11,哈爾濱泰富電氣CEO楊天夫和霸菱亞洲投資基金集團(Baring Private Equity Asia Group Ltd.以下簡稱霸菱)就提出了私有化要約收購這傢俬營汽車電機、汽車電機及驅動的自動化集成裝置的企業;要約價格為24美元/ADS。改價格較消息公佈 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溢價40.7%。

不過在消 息公佈15天後, 美國上市公司調查報告獨立撰寫人Roddy Boyd就撰文指出泰富電氣的銷售與運營費用(S,G&A)低得有點不正常;導致泰富電氣股價大跌13.58%。更糟糕的是霸菱與楊天夫還修改了 合作收購協議;修改後的協議表明,霸菱為此次交易提供10%的債權和股權融資是一項權利而並未義務;從而退出了此次融資主要合作者的角色。楊天夫還需要尋 找其他融資渠道支持該交易;在此之前楊天夫也已宣佈從中國開發銀行香港分行獲得了5000萬美元資金支持。此後一直到2011年4月16日,楊天夫才再次 宣佈已經籌集到私有化所需資金。

不過,不幸 的是第三方獨立調查機構Citron的質疑又讓本次私有化進程變得曲折起來。2011年6月2日,Citron撰文質疑泰富電氣的私有化「子虛烏有」,認 為該公司股票僅值7美元或者更低,建議投資者拋開私有化收購要約來對該公司進行估值。6月17日,Citron又針對楊天夫與國家開發銀行香港分行簽訂4 億美元的貸款協定發佈報告,質疑該貸款協議的真實性。8月3日,Citron再次發佈質疑報告,表示他擁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泰富電氣存在欺詐行為。在這過程 中,楊天夫雖然進行了回應,但泰富電氣股價還是被一度打底至5美元附近。在之後的日子裡多空雙方還進行了激烈地拚殺;雪球用戶也對此事持有不同的兩種觀點 (點擊查看雪球用戶激辯實錄)。不過,最終泰富電氣股東大會還是於2011年10月31日投票通過了該私有化交易。歷經372天之後的2011年11月3日,泰富電氣漫長的私有化過程也終於完成。

BMP太陽石

2010 年10月28日,法國製藥商賽諾菲安萬特(Sanofi-Aventis SA)宣佈以5.206億美元收購醫療經銷渠道商美華太陽石公司(BMP Sunstone Corp)(BJGP),約合每ADS價格10美元;較消息發佈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溢價30%。雖然該交易受到了Abe Shainberg 律師事務所對交易中涉嫌違背受託責任和違法國家法律擅自出售公司的調查,該交易還是於2011年2月24日完成;歷時119天。

康鵬化學

2010 年11月11日,康鵬化學董事長兼CEO楊建華與Primavera資本管理公司(由前高盛大中華區主席胡祖六創建)首次提出將以每ADS 8美元的價格收購康鵬化學所有在外流通股份,將公司進行私有化退市。2011年3月21日,楊建華與Primavera再次向康鵬化學董事會提出私有化要 約,以8.0美元每ADS的價格收購所有在外流通股;要約收購價較康鵬化學2010年11月10日收盤價溢價28.2%;後來楊建華又將交易價格提高至 8.1美元。楊建華持有康鵬化學55.5%的股權;Primavera為此項計劃提供債券和股權融資。該交易已經於2011年8月19日完成。

中國安防

專 注於安全領域的發展的安防科技於2011年1月31日收到公司董事長兼CEO 的私有化要約,以6.5美元/ADS的價格收購所有在外流通的普通股。消息公佈後,安防科技由三名獨立董事組成特別委員會對私有化方案進行評估;此外,一 些律師事務所也同樣界入調查該交易是否違反信託責任,還有律師事務所也發起集體訴訟。

2011 年5月3日中消安與持股僅20.9%的公司董事長涂國身、Rightmark Holdings Limited及Rightmark Merger Sub公司簽署的合併協議和計劃修正條款;安防科技和其子公司以及他們各自代表有權從第三方直接或間接取得、徵求以及支持其他任何交易議案。在60天的 「出售」期間,該公司特別委員會財務顧問,在公司董事會特別委員會的指導下,聯繫了68機構(其中包括29家戰略機構和39家財務贊助商)來尋求其他潛在 的交易,但在60天期限到期後,該公司仍未收到其他任何交易議案。該私有化方案也就獲得股東通過,最終於2011年9月16日完成。

中消安

2011 年3月7日,中消安董事長和CEO聯合貝恩資本向董事會提出私有化要約,以9美元/ADS的價格收購所有在外流通股;改價格較消息公佈前一交易日收盤價溢 價23%。中消安董事長和CEO持有約56%股份;貝恩資本提供資金支持。隨後的3月10日,中消安就遭Vincent Wong律師事務所調查其私有化中是否存在違反信託責任,或是其他違法的嫌疑;7月份又被美律所Rigrodsky & Long發動集體訴訟。最終,該交易還是於2011年11月4日完成了。

樂語中國

2011 年3月25日,上市剛一年的移動通訊終端產品與服務提供商樂語中國就宣佈,該公司董事會已經收到了該公司高管和主要大股東所控制的公司Fortress Group組成的收購團的私有化要約;將以現金按每股7.10美元的價格收購該公司所有在外流通股(不包括收購團公司持有的股份)。上述收購團公司共持有 樂語中國46,458,314普通股,佔總股本近77.13%。此次交易所需資金將以債權和股權融資方式獲得。雖然7.10美元的要約收購價比樂語中國 2009年12月17日上市時的發行價7美元只高出0.1美元;但2011年8月22日舉行的樂語中國股東大會還是投票通過了該私有化方案;交易價格則小 幅提高至7.2美元/ADS;交易最終於2011年8月25日完成。

天獅生物

2011 年6月27日,天師生物控股公司Tiens Biotech Group, Inc(New Tiens)宣佈將以每股1.72美元的價格收購天獅生物(TBG)所有流通在外的普通股。天獅海外控股公司(TIH)計劃將所持有的TBG普通股(大約 佔TBG總股本95.1%)轉移到其全資控股公司Tiens Biotech Group, Inc(New Tiens)。TIH計劃在New Tiens與天獅生物完成合併後,New Tiens作為合併中的存續公司,並將收購所有不被TIH直接或者間接持有的普通股,在本次合購完成之後,TIH將100%控股New Tiens。鑑於之前TIH已經持有天獅生物95.1%的股份,所以此次總交易價值只有602萬美元;整個交易過程也在45天內即完成了。

盛大

通 過《傳奇》遊戲發家的盛大已經在2009年分拆遊戲業務上市;酷6也借殼華友世紀上市;旗下盛大文學也在上市進程中。作為母公司的盛大(SNDA)上市必 要性下降,而且還掣肘了其他業務的發展;所以陳天橋於2011年10月17日向盛大董事會提出私有化要約;要約價格為41.35美元,較消息發佈前一交易 日收盤價溢價24%。

鑑於陳天橋家族在盛大 持股達到69.7%,還需要籌集約7億美元資金完成私有化;他們通過摩根大通借款來彌補資金缺口;待私有化完成後就可以用盛大公司賬上9億多美元的現金還 清所需借款。所以,該交易中陳天橋家族並未因為該交易承擔任何債務;反而可以更自由地支配私有化後的盛大公司賬上資金。經過120天後,這個目前中概股最 大的私有化案例於2012年2月14日順利完成了。

國人通信

國 人通信董事長兼CEO高英傑於2011年11月12日向董事會提出私有化要約,欲以3.1美元/ADS的價格收購所有在外流通股;該價格較消息發佈前一交 易日溢價42%。隨後又將交易價格提高至3.15美元/ADS,高英傑也從國泰君安獲得了3.2億港元特別信貸完成該交易;最後特別股東大會高票通過私有 化方案。該交易最終於2012年4月17日完成。

環球天下

2010 年10月8日上市的環球天下股價一直低迷,從上市初的12美元價位一直跌至最低3美元。2011年11月21日,英國教育集團培生提出了對環球雅思的私有 化要約,要約收購價為11.0006美元;改價格較其10.5美元的發行價只有5%的溢價,不過較消息公佈前一交易日溢價105%;而且在消息公佈前環球 雅思還因為消息洩露而大漲。所以對環球雅思股東很有誘惑力。培生沒有在消息公佈後提交,交易便在30天後的2011年11月21日順利、快速地完成了。

有意思的是,此次私有化消息提前走漏,有6人因涉嫌內幕交易成為了SEC指控的對象;4個個人賬戶和一個公司賬戶在消息公佈後的15天內就被凍結了資產。

經緯國際

經 緯國際董事長及CEO杜建國於2012年1月6日向公司董事會提出了私有化要約,要約價格為1.56美元/ADS。Rigrodsky & Long, P.A.律所第二天就對該私有化方案進行調查,稱調查將圍繞該方案可能存在違背信用和法律之處,以及要約價格是否合理。2012年2月16日,杜建國又將 要約收購價提高至2.2美元後,董事會通過了要約收購方案。2012年3月30日經緯國際從納斯達克退市,也標誌著該私有化交易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6241

1988年12月22日: 激成投資(0184)購入澳門地塊

當日,激成投資(184,前信大輪船)購入金山發展有限公司25%的股權及環球地產有限公司20%的股權,作價9,200萬,以2.18元發行4,200萬股支付,據董事會指出,該公司有大量流動資金,且無任何負債,盈利更有大幅增長,預期1988年盈利增50%,至3,300萬,且資產值豐厚,故作出此項收購,並預期運用旗下資金將持續購入其他投資。

金山發展有限公司及環球地產有限公司業務均於澳門,分別持有一塊在「乙水」仔住宅及黑沙灣的工業用地,前者預期會建成一名為海洋花園的物業,後者則未定名,並和南洋商業銀行合作發展,估計稱為激成工業大廈,將在1989年落成,並預期作出售之用,前者的資產值估計達18.5億,後者為2.65億,即合計應佔資產值5.155億,折讓82.15%,可以見到這交易對股東明顯有利,對於現在這些不利股東關連交易真是應該感到慚愧。

至現時,據2011年年報稱,海洋花園權益增持至70.61%,但並未完全出售。但激成工業大廈應悉數賣出。這間公司資產優厚且增值中,派息良好,可能因為公司處事我行我素,但股價仍是原地踏步,真是較為可惜。

味皇及其他澳門的網友們,你知不知道這個項目在哪兒? 可以告訴我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7168

我的投資 03 (11年-12年10月) Rathman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56fc2b0102dz1q.html
2011年收益-20%,勉強跑平指數。這一年,暴露了自己的一些問題。

09年從阿里巴巴退出後,即買入了譚木匠,買點很好,基本都在3元以下,是目前為止譚木匠的最低點附近。2010年從味千退出後,一些錢退出股票挪作他 用。另外一些買入了李寧。2011年有一些新資金的加倉。另外因為譚木匠2010年最高峰的時佔個人總資金的60%以上,所以在2011年做了一些減倉。 所有的這些資金,一直在換倉:李寧、思嘉集團、博士蛙、阿里巴巴、雨潤食品。A股資金較少,2010-2012年基本都是銀行股。

在這期間(2010-2012),阿里巴巴和雨潤食品抄底成功,有不錯的盈利。李寧和博士蛙賣點掌握較好,基本小虧或者持平;思嘉集團一直未動,虧損較大,在-60%。

李寧:景氣週期和競爭優勢;長期持有和階段持有
從2011年前後視鏡看李寧,一直是非常優秀。如前所述,我沒有理解競爭優勢,誤讀李寧的護城河。在行業方向急轉的時候,看不到這個後果。
從李寧身上,使我徹底的反思:什麼才是護城河?景氣週期和競爭優勢的區分。區分很多類公司的景氣週期和競爭優勢,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現在有一些體會,將來肯定還會出錯誤。

如果對週期有很好的理解和判斷,週期性企業也是可以階段性投資的。
但是在行業供需失衡後,通過對企業在激烈同質化競爭中的戰略和戰術的解讀來投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客氣的講,很多人並不具備這個能力(甚至包括很多管理層)。
李寧後面跌到3元,我還是放棄再次進入。一是因為我有更好的投資目標;另外我也確實沒有太大把握預判未來,即使行業暫時好轉,3年以後會不會再次失衡呢?我還是希望自己的錢放在有更強壁壘的企業和行業中做長期打算。

但斌在2008年內的慘痛教訓後,寫下了《大道自然,精益求精》:「時至今日,我們認為長期投資是價值投資的一種方法,而且是最重要最有效的一種方法,但不是價值投資的全部,也只有非常傑出和優秀的公司才值得長期持有。我們會加強對公司的分類研究,哪些是可以長期投資的,哪些是的可以階段性投資的,不同的類別應用不同的對策;同時優化估值的判斷。」
直到2012年,我才真正的明白這段話的含義。

思嘉集團和博士蛙:高增長的誘惑
如果說李寧公司還可以親身調研。那麼思嘉這種防水材料的公司,就更難理解。可我卻掉進了高增長,低估值的誘惑陷阱。在股價3個月升高1倍後進入。因為很多分析文章說,這個公司未來幾年能年增長50%,我信了。思嘉投資的失敗,使我明白:提防需要內部人士才能投資的公司, 提防紙面上的公司,產品不可見,無法親身體會的公司。
博士蛙也是受管理層蠱惑,沒有抵擋高增長的誘惑。在股價從6元跌到2元後建倉,後面通過對店面的考察,發現門可羅雀,非常冷靜。而管理層還在大規模的複製這種不成熟,甚至不賺錢的模式。後面股價最低跌到1.16,我在反彈回2元後保本清倉。
思嘉和博士蛙犯的錯誤,都是受高增長的誘惑。忽略了很多其他的判斷。

一些其他的教訓和收穫:

1、風險:
2011年後,我才真正的體會到了風險控制。以前一直也在談風險,但是很多時候,我更多關注的是收益。這在思嘉和博士蛙的投資上都可以看到。抵擋不了高增長對收益的誘惑而忽視了風險。
風險不光是個股的風險,倉位股票組合這種自上而下的風險同樣重要,不過分集中任何一隻股票。
風險、確定性和收益彈性,現在是我的三要素,不放棄任何一點。

2、投資的包容性
價值投資不是非此即彼。
有些人偏重價值,有些人偏重價格。有些人偏重分散,有些人偏重集中。有些人偏重滿倉,有些人偏重時機選擇......
無所謂對錯,每一個成功者背後一定有一個相適應的系統。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質或者優勢、劣勢。所以不考慮個人狀況、系統性。單純的去談論某一點的對錯是片面的。

3、市場無效性
過分的以為市場是無效的,是一切「輕舉妄動式」投資的根源。
市場在很多時候是有效的,或者說要發現市場無效的一面,找到可投資目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在99%的時候,都發現不了好的投資。

4、PE估值的侷限
因為對競爭優勢,護城河的仔細反思,才發現競爭優勢的建立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所以,PE估值有的時候缺乏一種大局觀,侷限了我們的思維。所以才有了2012年我在30-40倍PE對古越龍山的少許投資。
從更長遠觀念考察公司,發現別人沒有發現的價值,也是市場無效性的一種挖掘。

2012年一季度後,我把投資侷限在幾個關鍵詞:風險、簡單、競爭優勢、收益彈性,把資金佈局在譚木匠、惠理集團、民生銀行(H)、廣州藥業(H)、古越龍山上。
目前為止,2012年收益34%。

投資成績(A+H):
2004-2008   10%
2009        143%
2010        32%
2011        -20%
2012(至今) 34%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005

臉書12國獵才 台灣七年級生突圍

2012-10-29  TCW  
 

 

走進忠孝東路三段的小巷弄,一間公寓的地下室裡,掛著幾袋垃圾的白板旁坐著兩位穿著短褲的七年級生,他們,是臉書(Facebook)世界駭客大賽(Hackathon)三位首獎得主之一:ROCO創辦人鄭伊廷及Buyble國際代購網站開發工程師張登皓。

三百多件作品參賽超過兩千個開發者較勁

臉書世界駭客大賽在全球十二國舉辦,有超過兩千個開發者、三百三十個作品參加選拔,鄭伊廷和張登皓開發的應用程式「Paperclip.io」,打敗了墨西哥、德國、印尼、西班牙、俄羅斯等地工程師,脫穎而出。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臉書這次除了推廣服務外,比賽優勝者,可能成為臉書正式員工。

「我的目標,就是要登上國際舞台!」兩年前,以宏達電最年輕資深經理身分接受本刊訪問的鄭伊廷,就已立下此目標,沒想到,目標達成,卻是在離開了曾列為世界百大品牌的前公司,自立門戶之後。

沒有企業庇蔭,台灣軟體人才能在一夕間躍上國際舞台,背後原因,正是臉書等網路公司的全球「尋寶」所帶起的機會,他們找的寶,不只商機,更包括人才。臉書內負責人才招募的米朗奇(Matt Millunchick)受訪時表示,在各城市、大學內舉辦駭客大賽,就是臉書招募人才的方法之一。

所謂的駭客大賽,通常由軟體公司舉辦,參加的軟體開發者須在時間內,依指定主題、程式語言,開發出新的應用。時間雖然從一到三天不等,但開發者通常徹夜未眠,才能在比賽結束前發表成果。一旦獲優勝,可能得到包括工作機會等各式獎勵。

對臉書而言,駭客大賽更被視為企業文化中的一環,二○○四年的第一場駭客大賽,就在創辦人佐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哈佛大學宿舍中登場,找到了臉書史上第一名實習生。

從創立至今,光是臉書內部,已舉辦逾三十場駭客大賽。比賽當天,公司逾半數、高達數千位工程師,在二十四小時內,絞盡腦汁、大玩特玩的提出新服務。包括按讚、時間軸(Timeline),還有現在每天逾二億五千張照片上傳的照片管理工具,都是駭客大賽的成果。

最近一場在總部的駭客大賽便以「下一個十億」為主題,要為剛突破十億使用者的臉書,找到新一代的成長動力。

臉書難得來台灣找殺手級應用,也在找人

而世界駭客大賽大費周章走遍十二國,找人、找應用,其實,也是為了解決相同問題。

八個小時的活動中,介紹了最新的程式開發工具,同樣的,開發者也必須提出新應用。也在台灣競賽現場的台灣最大食譜網站愛料理共同創辦人蕭上農表示,臉書在台灣沒有辦公室,應用部門主管難得來到現場,開發者無不藉此機會,讓自己的網站、程式與臉書的應用結合,希望能被看到。

而且臉書除藉此找新殺手級應用,也在找人,「透過這種方式,能看到開發者的工作方法、態度,就知道他是不是我們要的人,」米朗奇說。對網路公司而言,潛在的使用者需求還有太多,員工對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熱情,決定了企業超越競爭者的機會。

臉書跨國尋寶,給了台灣好手機會,但要在各國好手中勝出,鄭伊廷和張登皓有何能耐?

雖然一般人對他們感到陌生,但其實剛退伍的張登皓,從在學時就接案,九月中,因諷刺電視新聞抄襲風而大紅的「Youtube新聞製造機」,就是由他獨立開發。而鄭伊廷,更曾揭露包括Xuite、無名小站等知名網站安全漏洞,並在八八水災以一小時時間,獨力完成「莫拉克颱風災情資源網」而聲名大譟,甚至引來CNN注意。

得獎者勝出關鍵抓到企業端的服務需求

「我們都一樣,看到哪裡不對,就會手癢,莫名其妙,」鄭伊廷笑說,兩人都喜歡「不務正業」,開發新的應用程式,「新的東西,會讓你對你在做的事(寫程式)一直保有熱情!」張登皓說。

同時,因為大量接案,兩人都善於找到使用者需求、釐清業主問題。以得獎的Paperclip.io為例,它讓你在臉書上按過讚的訊息自動分類保存,這對經營粉絲團的企業客戶來說,訊息有了被保留更久的可能。現階段的臉書,急著拓展企業端服務,也想要延長使用者的停留時間,「他們的東西抓到了臉書的需求,」蕭上農觀察。

熱情,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聽起來不太特別,但鄭伊廷卻提醒,「很可怕的是,如果你是員工,很多台灣老闆只會要你做機器人,」鄭伊廷嘆道,只執行命令,會讓軟體開發者失去熱情,也沒了發現問題的嗅覺,更別說解決問題了。

不只是臉書,除了Google、微軟(Microsoft)、雅虎(Yahoo)在台定期舉辦外,被視為下一個最可能首次公開募股(IPO)的App公司Evernote,也來台辦駭客大賽。國際巨擘們急著尋找新應用、好人才,帶來了更多登上世界舞台的機會,但若無法擺脫代工思維和體制桎梏,台灣軟體人才要藉此得到更多目光,恐怕是一大挑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387

思考的碎片-11/12 陽光下的片段 Boracay的碎片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54e96a0101655s.html
寫在前面
原來的碎片寫的太多更新太快,以至於很多朋友告訴我跟不上鳥。:)
謝謝鼓勵 
這問題我大約也思考過,現在的結論還是寫的慢點哪怕一次量多一些雜一些。不出意外以後的更新大概是1週一篇。

1.思考和分享
這周的報紙上看到若干篇關於IT和apple的文章還算是認識的記者採寫的。看了一半怎麼採訪的和撰寫的都有我們平時在雪球討論的痕跡。特別是採訪所得好像那些被採訪對象有點大言不慚。
其實分享這個問題我們很早就討論過。一般朋友間的共識基本是討論所得是共享性質可以隨意發表不必太過介意誰的觀點。畢竟是共鳴和碰撞的火花。但是某些人引用或者參考他人的觀點直接轉變成自己的。這個我個人覺得不大妥當。
單就我個人的感受是我不介意版權,可以隨便複製。但是我比較介意我個人文字的完整性,完整性的意思未必是文字表達的完整性甚至完整性是我不喜歡哪怕別人幫助我修改哪怕錯別字:)

今天早上和@trustno1探討這個問題,我們的看法是思考是我們小圈子的特質,如果你沒有了思考時間長了沒人和你聊天鳥,另外思考和交流會互動。很多思考未必來錢,只是個人偏好,沒有對錯好壞。和有人喜歡打麻將一個性質。

2.Demond cliff
http://xueqiu.com/7730004385

這個不是我提出的。是@trustno1 提出的。這是一篇好文章。
「巴菲特說,價值投資類似滾雪球,需要足夠濕的雪和足夠長的坡。而對於高科技公司來說,似乎總是雪足夠濕,但是坡卻不知道有多長,滾著滾著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滾到需求懸崖(DemandCliff創造一個名詞哈)邊上了。@柴迷 說過這樣一段話"雖然我算挨過踢的,但對IT真的不在行,對吃喝還有感覺一些,一個餐廳是否能火,我能猜個八九不離十。嘗試跟碎片哥學學,看看IT。剛看了點新聞,就覺得很嚇人,我們知道亞馬遜最後的邊界嗎?"。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IT公司到底能不能滾雪球?"我也是一個IT從業人員,同時也是一個投資者,無論是搞錢,還是純粹的思維樂趣,對於這樣一個問題都有興趣思索和探討一下。」

順延這個思路,我想分析下為什麼會有Demond cliff,或者Demond cliff產生的條件

這裡大概有三個方向
A.供應增加速度謎次方B.需求本身的極限C.需求轉換

A 供應增加速度謎次方

這個是很有趣的話題,主要是IT是基於數字的digital的而非模擬的。所以複製的速度極快。供
由此也有了所謂摩爾定理,人類過去的歷史最多是線性的百分比的供應增長。
IT的世界裡速度得到極快的提高是冪次方的增長
所以會極大的滿足需求。從價格角度考慮你會發現所有IT產品都是通縮的。

需求本身的極限

需求本身的極限更多是人本身的極限。人在形而下範疇中都是有邊界的。從時間到溫度。
只有思想是無限的。

簡單的例子是retina屏幕 分辨率到極限後就沒要再提升分辨率
從音樂的例子也可以看出
從黑膠-CD-mp3-流媒體
是音質下滑的趨勢。也就是大部分人。我覺得95%的人。雪球裡有朋友提出是80/20比例

就是大部分因為各自的原因沒法辨別出聲音的好壞或者不介意。
心理學裡這就是閾值的概念。

CPU更簡單@trustno1 在文章中解釋過了他是專家。很少有人能用到4核的計算能力。需求極限在那裡


C 需求的轉化

還是音樂的例子。
音質是音樂的一部分要求。當80%的人ok了mp3那麼接下來就是便利性要求。
這就是需求轉換,就算你有100G的硬盤也沒法保存所有歌曲,當網絡的可靠性足夠的時候流媒體就自動替代了mp3
這時候便捷性和多樣性要求就超越了mp3 對ipod的需求。

更簡單的例子是從bp機到漢顯到後來的mobilephone
這後續是最簡單的需求轉換,需求沒了!

短消息SP服務在3G時代應該是無影無蹤。
需求本身沒了。

這有點螺旋形的味道。需求誕生極快滿足然後需求轉換
不停的在這個螺旋中上升。總有人能創造出新需求。
發現和創造的人就成為時代弄潮兒。


這因為有這些特質和屬性導致了這個時代demond cliff誕生的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都多。
早上@trustno1
還在說過去的價值投資是基於DCF,是線性回歸
現在cash flow隨時碰到cliff這個對DCF測算的要求高很多。

另外回頭去看巴菲特的投資,他買的比如口香糖比如Spalding籃球。什麼鐵路運輸其實都是模擬的玩法。
模擬的東西不容易複製,始終有差異性。坡道比較長。

所以可以滾雪球。

3.zynga

我不喜歡zynga
早期的思考一直很模糊就是不喜歡而已。沒所以然。
現在逐步想清楚了。

遊戲和電影是差不多東西。都是屬於創意的範疇

這個範疇中商業上的成功。特別是證券市場上的成功屈指可數。

最成功的應該是disney

上週的第一財經幾個連續的報導讓我越發明白這個道理。

A. 盧卡斯的星球大戰
B 007
C 電影可預測性中兩大要素1.大cast 2.續集
D 斯皮爾伯格算另類但是他也有失敗的電影比如purple

創意產業的特質是創造力問題是創造力本身是不穩定的,投資的要訣是可持續性和穩定性可預見性。
不然都是負溢價。
單就投資而言dreamworks好像也不是成功的標的。

這裡面成功的case有些,比如盛大那個是運維的成功。而且後面幾乎沒有辦法複製出過去的成功
九城也是成功運維魔獸可是過後呢
甚至魔獸的母公司暴雪。跳票出名
作為投資標的一定是失敗的。

所以從投資的角度看,遊戲這塊不支持投資遊戲創意公司。支持投資遊戲運維和單一遊戲衍生品公司。憤怒小鳥是例子。

所以作為遊戲開發公司的zynga無論他是否轉向移動都沒有關聯。創意型的公司和資本本身並沒有關係。憤怒小鳥不需要幾個錢的。
其實回到A股我也沒法看好華誼兄弟。這是賭博。不是一門上市公司生意。


4.連鎖酒店(餐飲)

我終於想明白一個事情,連鎖的餐飲我沒見到成功的上市公司。除了快餐。

已經有的國內從唐宮開始熬小南國這樣的連鎖的餐飲酒店。我都不看好。

因為快餐是提供共性化服務。而宴請餐飲是個性化的。所以個性化產品很難成為上市公司的生意

我印象中國外的路邊餐廳更多傾向於家族傳承口味特殊所以能長久存在。這還是一門可以賺錢的生意但是長期看更適合家族經營。

從台灣的餐飲演進路線看也是從宴請類轉向家務勞動社會化後的日常餐飲。
當下的國內連鎖餐飲酒店還是在走宴請路線。當然國內的情況特殊點RS效應會讓商務宴請的空間更大更持續。可能延緩家務勞動社會化趨勢下的演進步伐。

so就我個人而言並不喜歡這類公司。這是寫在翠華上市之前。港式茶餐廳是介於快餐和宴請餐飲之間的。這個要另外思考一下。一般而言我並不看好做為上市公司生意。

5.有機
吃了自家種的橘子以後有這樣的思考


1.有機的自己家種的蔬菜口味好
不確定種子是否為轉基因。家裡的橘子樹也不知道是種的緣故還是其他反正就是好吃。
另外家裡是不打農藥,用塑料袋包住的,不然100%被果蠅釘過,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被果蠅釘過的100%是兩週打一次農藥。。。
2.不買有機蔬菜因為價格和可行性問題
如果每個橘子都要人工去包那個是什麼代價?如果所有素菜都用自己家種植的方式維護這是什麼代價?
這句話的另外一面是我不相信現在可以賣的有機產品是真正的有機我覺得沒有可行性,如果按照我的標準那麼賣出來的一定是天價。
所以無論經濟上條件是否允許起碼在國內我是儘可能不買有機食品。

3.不買轉基因 因為生物安全性。
轉基因食品是否無害我不清楚,但是我知道生物安全性還不能保證。

生物安全性的本質是時間,從時間線上看我們日常吃的土豆也是引進的因為時間因素導致生物安全性已經被驗證了。土豆在上海話裡叫洋山芋。。。洋人的山芋就這樣。
轉基因食品普及看來是時間問題,但是我這輩子估計來不及驗證鳥。所以只要經濟條件允許我是儘量不購買轉基因食品。我可不願意做小白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974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