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上午,杭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會上,杭州市代市長徐立毅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介紹,去年杭州全市生產總值達11050.49億元(人民幣,下同),增長9.5%,增幅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
這也是連續兩年杭州經濟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位。2015年,杭州GDP增長10.2%,增速時隔三年重返兩位數,分別高於全國、全省3.3、2.2個百分點,增速位居副省級城市第一。
作為一個風景優美的旅遊城市,杭州再像一些中西部城市那樣拼大項目、大工業已不現實。事實上,目前杭州的工業增速已然放低很多。這幾年,杭州經濟增長主要得益於高速發展的現代服務業,尤其是以電子商務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的拉動。
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其2016年的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2688.00億元,增長22.8%,占GDP的24.3%,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50%。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數字內容、軟件與信息服務、雲計算與大數據等五大產業增速超過平均水平,為45.2%、45.1%、35.0%、28.8%和28.2%,其中電子商務產業已連續6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長,繼續位居中國“電商百佳城市”首位。
浙江大學公共服務與績效評估研究中心主任胡稅根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認為,杭州這幾年主要是抓住電商等新的經濟形態,主打智慧經濟、智慧產業,在經濟轉型升級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85%的網絡零售額、70%的跨境電商貿易額和60%的B2B交易額是在杭州的電子商務平臺上完成,全國三分之一的綜合性電子商務平臺和專業網站落戶杭州。杭州儼然已成為我國的“電商之都”。
2016年,全市規上第三方電子商務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574.33億元,增長44.4%;實現利潤總額767.70億元,大幅增長63.2%,比上年同期提高43.3個百分點;企業資產總計2841.77億元,增長37.9%,遠高於傳統產業的企業資產平均增速;大企業支撐突出,天貓、淘寶、網易、阿里巴巴、京東惠景、物產電子等前六大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1367.79億元,占規上電子商務企業的86.9%,增長貢獻率達88.7%。
在信息經濟的帶動之下,杭州的財政收入也快速增長。2015年杭州財政總收入、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分別為2558.41億元、1402.38億元,增長14.0%和13.2%。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首次超過了廣州,上升至全國第七。
隨著以電商為代表的信息經濟的崛起,近年來杭州經濟高速發展,在多個重要指標上趕上甚至超過了廣州,大有成為第五個一線城市的態勢。比如,在城市經濟競爭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上市公司數量方面,截止去年10月底,杭州的A股上市公司達到了95家,位居全國個各城市第四位,比廣州多了19家。
不過,不少學者也指出,與一線城市相比,杭州仍存在不小的差距,尤其是杭州尚不具備一線城市的門戶型功能,中心城區的規模偏小,城市的輻射力遠遠不夠,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存在較多不足等。
展望今年,報告顯示,杭州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城鎮和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左右。”
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優化產業結構布局,系統謀劃、持續推動,從2014年到2016年前三季度,重慶市的GDP增速連續11個季度領跑全國。
但在經濟快跑的同時,環境保護這只“鞋”有沒有跟上?
12日下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張寶順在向重慶市反饋督察情況時表示,“重慶巿發展與保護矛盾突出,生態環境保護具有長期性、複雜性和艱巨性。與中央要求和群眾期盼相比,與其特殊地位相比,全市環境保護仍存在一定差距。”
12日下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督察重慶市情況反饋會。攝影/章軻
12日下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組長張寶順通報督察情況。攝影/章軻
12日下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副組長、環境保護部副部長翟青在督察重慶市情況反饋會上。攝影/章軻
環保頻出招 聚焦一個“水”字
反饋會的前一天,第一財經記者先期進駐重慶市,采訪督察組有關人員、調閱相關資料,並實地采訪。
資料顯示,2013年以來,重慶市環境保護確實頻頻出招:
制定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出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制定實施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環境保護督察辦法、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等文件,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終身追責。
督察組介紹,重慶市還在全國率先實現鄉鎮環保機構全覆蓋和實施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管制度改革,組建資源與環境交易所、環保投資公司和環保股權投資基金,公檢法機關設立資源環境案件專責機構。
長江養育了重慶,同樣,重慶也承擔著保護長江的重任。第一財經記者從重慶市有關方面了解到,“保護和修複長江生態環境”在重慶被擺在壓倒性位置,“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和不發生嚴重生態事件,這是重慶市確定的“兩條底線”。
就在中央環保督察組反饋重慶督察情況的前幾天,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仍在萬州區、雲陽縣、開州區調研,要求當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加快建設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
12日下午,重慶市委書記孫政才在督察反饋會上。攝影/章軻
孫政才對當地官員說,要把加強長江生態環境修複和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確保三峽庫區生態安全。他說,三峽庫區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維護三峽庫區生態安全,關鍵要抓好一個“水”字。必須把護水治水興水作為頭等大事,以最有力的措施護水,以最嚴格的管理治水。
“發展港口經濟、特色產業、生態旅遊、綠色工業等生態友好型產業,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產業體系,將生態優勢、自然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讓一江清水永續利用。”孫政才說。
重慶市規定,嚴禁在長江幹流及主要支流岸線5公里範圍內新布局工業園區。近年來,重慶市還建設長江防護林建設,治理石漠化和水土流失、嚴格重要河道岸線保護,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到49%。
數據顯示,近年來重慶市共完成256家重汙染企業環保搬遷,主城區基本實現無鋼鐵廠、燃煤電廠、化工廠、燃煤鍋爐和水泥廠。
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重慶市主城區空氣質量達標天數301天,比2015年和2013年分別增加9天和95天;PM2.5年均濃度比2015和2013年分別下降5.3%和22.9%。長江幹流重慶段水質穩定保持III類,出境斷面水質總體優於入境斷面。
有機關將上級文件“一發了之”
第一財經記者從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了解到,重慶市也存在“環境保護壓力逐級衰減”的現象。
督察組12日公布的督察意見說,重慶巿雖然建立相對完善的環保責任體系和落實機制,但考核執行不夠到位、責任追究力度不足,環保壓力存在逐級衰減現象,部分地區和部門環境保護責任落實不到位。
督察發現,重慶市在2015年度綜合考核中,環境保護五大行動達標率、主要汙染物削減達標率考核結果出現31個區縣得分幾近相同情況,難以體現工作差距。2013年以來,重慶市沒有因為環保績效考核差而對黨政領導幹部采取組織處理的情況,督察組下沈督察的8個區(縣),7個未將環保考核結果作為幹部選拔任用的依據。
“重慶市南川區在2015年度綜合考核中,環保實績排名在城市發展新區倒數第一。”督查意見說,但這仍沒有引起南川區委、區政府的足夠重視。在重慶市研究部署水汙染防治後,沒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加強落實,僅以區政府辦公室名義將《重慶市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一發了之,既沒有就落實情況開展檢查,也未對有關部門和鄉鎮進行督辦。
另外,重慶市長壽區環保目標考核也流於形式,在2015年年度考核中,該區61個區級部門有57個環保實績得分相同,使得考核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區政府在未經環評情況下違規審批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晏家組團和八顆組團控制性詳規;全區禁養區內54家畜禽養殖場未按計劃於2016年底前關閉搬遷,列為重點汙染源的217家養殖場環評和環保“三同時”執行率低。
督察意見稱,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沒有依據職責對城鎮汙水管網建設進行安排部署和監督考核,導致“十二五”期間全市汙水管網建設整體滯後。
因配套管網建設滯後,2013年建成的蔡家汙水處理廠直至2016年10月才投運,運行負荷不到30%。九曲河汙水處理廠運行負荷僅25%,服務區域內大量生活汙水直排。重慶市農業委員會畜禽養殖汙染治理不力,全市近10萬家養殖場(戶)中大部分未納入整治計劃,560多家規模化養殖場中1/3汙染治理設施不配套,每年有約2800萬噸畜禽糞尿沒有得到綜合處理。
第一財經記者註意到,此次督察期間,重慶巿對相關行政人員問責的人數,在第二批督察的7省(市)中是最少的,只有2個單位和40人。
“我們也註意到這個情況,曾向重慶市提出過。”督察組有關人員對記者說。
第一財經記者拿到的更詳細的統計數據顯示,重慶市此次問責的2個單位均為政府部門,問責個人的40人中,紀律處分8人(政府及相關部門7人,村社幹部1人),組織調整1人(為國有企業人員),誡勉談話23人(其中政府及相關部門10人、事業單位6人、國有企業5人、村社幹部2人),通報批評5人(均為政府及相關部門人員),免職3人(公務員1人,事業人員2人)。
被問責的40人中,政府部門中涉及環保系統人員7人,非環保系統人員24人;企業及其他人員9人。被追查事由多數為環境監管不到位、接到環保督辦單時存在推諉行為、工作失職等。
某水文站盤踞飲用水源地不搬遷
督察組介紹,重慶市在水環境保護方面,仍存在重幹流輕支流、重城市輕農村、重岸上輕水上等問題。
環保部門的監測數據顯示,2016年重慶市15.8%的監測斷面未達到水域功能要求,臨江河茨壩和朱楊溪、龍溪河普順、石橋河老娃洞、大陸溪河四明水廠等斷面水質同比2015年下降。
列入《重點流域水汙染防治規劃(2011-2015年)》的54座城市汙水處理廠中有39座未按期建成,敏感區域內城巿汙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進展遲緩,22個遠郊區(縣)沒有建設汙水處理汙泥無害化處置設施。
“重慶有60個工業園區,此次督察前汙水處理廠不到50個,目前已經有55個。新建的汙水處理廠正在調試。鄉鎮汙水處理廠也已建了1300多座。”11日晚,重慶市環保局水汙染防治處處長劉明君對記者說。
12日上午,第一財經記者在重慶市巴南區麻柳汙水處理廠看到,該廠廠房和汙水設施已建完,辦公樓門窗上的保護膜還沒有撕掉。巴南區環保局副局長羅淋告訴記者,“這個汙水處理廠已與園區7家企業簽訂了協議,每天可處理5000噸工業汙水。”麻柳沿江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安全環保部部長鮮思淑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汙水處理廠正在進行通水調試,已處於備用狀態。”
重慶市巴南區麻柳汙水處理廠剛建成,正在進行通水調試。攝影/章軻
督察組介紹,目前重慶巿危險廢物處置能力存在約2萬噸/年的缺口,部分企業存在危廢積壓情況。尚有11個區(縣)醫療廢物集中無害化處置未實現鎮級全覆蓋。
此外,重慶市2008年以前建設的46個垃圾填埋場未按國家規定建成投用滲濾液處理設施。目前垃圾滲濾液只能由城巿汙水處理廠違規處理,不僅對汙水處理廠穩定運行產生較大沖擊,而且帶來環境風險隱患。現場抽查發現,豐都縣北岸汙水處理廠因處理垃圾滲濾液導致生化系統不穩定,運行情況不佳,出水時有超標,僅2016年3月就有6萬噸汙水超標排放。
督察組介紹,重慶市航運汙染防治還不到位,目前僅主城區及沿長江幹流的有關區縣具備水上接收船舶汙水能力。部分港口碼頭船舶汙染防治設施不到位,汙水直接排入長江。
張寶順在反饋會上說,重慶巿有24個工業園區位於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沿岸,其中長壽、萬州和涪陵等3個重點化工園區部分企業位於沿江1公里範圍內,98家規模以上化工企業沿長江布局,62家危化品生產企業未進入工業園區,存在一定的環境風險。
重慶巿有24個工業園區位於長江、嘉陵江和烏江沿岸。攝影/章軻
另外,部分工礦企業渣場存在環境安全隱患。秀山縣18家電解錳企業錳渣場均無防滲系統,重慶龍璋紙業有限公司龍泉分公司白泥渣場滲漏液未經處理直排小安溪河。
督察還發現,重慶市自然生態和飲用水水源保護有待加強。截至2015年,重慶市礦山占地面積132.2平方公里,其中歷史遺留礦山占地約110平方公里,但礦山複墾率僅4.6%。國家下達的三峽後續規劃575個生態環保項目中,有131個尚未完成。其中,中央投資8個濕地保護工程共計6960萬元,但地方配套投資4123萬元中,僅到位100萬元。
“另外,重慶市有16個集中式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未采取隔離措施,12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存在碼頭等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項目。”督察意見說。
第一財經記者在采訪時了解到,對於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駐重慶的各部委下屬機構重視程度不一。交通運輸部所屬重慶巴南海事處海事躉船位於巴南長江魚洞水廠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前些年,重慶市政府要求其整改,做到汙染物不下水。後來提高標準,2016年7月明確要求其搬遷,加上第二批環保督察的推動,該海事躉船於去年12月遷出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
“原來位於江北區飲用水水源地的常青藤77號躉船、水上消防支隊相國寺中隊躉船、漁政漁港監督管理處躉船、市環境衛生管理局環衛躉船等都搬了,但長江上遊水文資源勘測局工作躉船就是一直不搬。”重慶市江北區交通委員會主任董曉雲對第一財經記者說。
該水文躉船(寸灘水文站)位於重慶市江北區長江東渝水廠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上級單位是長江委,再往上是水利部。董曉雲和江北區環保局局長郭利娟告訴記者,去年以來,相關部門多次協調,甚至還在躉船上張貼了搬遷通告,但都沒有結果。
12日中午,第一財經記者在江北區寸灘水文站的長江畔看到,水文躉船就停在長江邊上,有人員在活動。
位於重慶市江北區長江東渝水廠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的水文躉船。攝影/章軻
在水文躉船上,長江上遊水文局安全總監督汪康對第一財經記者說,寸灘水文站建於1939年,是為研究嘉陵江匯入長江後的水情變化規律和認識河流水文特性而建立的,為長江流域規劃、防汛抗旱、水資源開發、水環境保護、泥沙研究等提供資料依據,也為滿足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調度及工業、農業、國防及國民經濟建設需要積累基本資料,是長江上遊重要的國家基本水文站。
汪康給記者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水文信息必須在20分鐘內到達長江防總,30分鐘內到達國家防總,若躉船遷離現位置將難以滿足防汛的時效性要求。另外,東渝水廠規劃時未考慮已經存在幾十年的寸灘水文報斷面及躉船,建議東渝水廠遷移取水口。”
重慶市及巴南區此前曾發文要求,全面清查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各項環保措施落實情況,特別是飲用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設項目取締關閉情況以及保護區內工業、養殖、船舶、生活等汙染源整治情況,確保飲用水源安全,水質達標率100%。
根據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相關規定,在一級保護區內,不應存在與供水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工業排汙口和生活排汙口,以及畜禽養殖、網箱養殖和旅遊設施,也禁止新增農業種植和經濟林。飲用水源保護區一經劃定,必須依法實施保護。
12日下午,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要求重慶市準確把握在全國環境保護工作大局和長江經濟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整體謀劃、系統施策,切實解決當前存在的各類環境問題。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30個工作日內報送國務院。
4月11日,航拍重慶。攝影/章軻
在國家統計局公布一季度經濟數據後,各省份也紛紛公布自己的經濟“一季報”。第一財經記者梳理已公布的14個省份的數據來看,目前經濟增速仍延續了過去幾年的“西高東低”走勢,多地實現開門紅,其中重慶、貴州增速領跑。
4月18日上午,雲南省統計局對一季度全省經濟運行情況進行通報。從通報的相關數據來看,今年一季度,雲南省經濟呈“穩中有好”態勢,實現生產總值3115.66億元,同比增長9.9%,比全國高3個百分點。
同一天,貴州省統計局 國家統計局貴州調查總隊聯合發布貴州省2017年一季度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一季度貴州全省地區生產總值2504.8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0.2%,增速連續25個季度位居全國前3位,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趨優的良好態勢,實現了一季度“開門紅”。
北京市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季度,全市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加快疏功能、轉方式、治環境、補短板、促協同,經濟運行平穩向好,新動能孕育成長,全市經濟實現良好開局。初步核算,1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040.5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
從目前公布的14個省份的數據來看,一季度經濟增速仍延續了過去幾年“西高東低”的格局,中西部省份尤其是西南的重慶、貴州、雲南增速名列前茅。其中,重慶和貴州都超過了10%,雲南增速也達到了9.9%。
例如,重慶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06.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同期增長10.5%。在已公布的省份中位居榜首。
為何長江中上遊省份經濟增速快?一方面,相比一些以能源重化產業為主的地區,長江中上遊地區的產業結構相比而言更為豐富,能源與經濟體系的構建較為完備。
另一方面,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長江中上遊地區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貴州省社科院教授胡曉登認為,長江中上遊地區這幾年產業布局和調整效果不錯,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這些地方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產業都得以快速發展。
重慶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從主要行業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大類行業中有35個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支柱產業中,汽車制造業增長8.8%,電子制造業增長31.6%,裝備制造業增長10.9%,化工醫藥行業增長10.6%,材料行業增長5.0%,消費品行業增長10.4%,能源工業下降12.9%。
貴州省統計局的信息也顯示,目前貴州新興產業不斷壯大。全省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25.53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0.5%;醫藥制造業增加值36.11億元,增長14.5%;汽車、電氣機械制造等裝備制造業增加值103.40億元,增長24.0%。集成電路、平板電腦等產品實現大幅增長,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151.3%和85.1%。
4月25日全球風能理事會在發布的《全球風電報告:年度市場發展》中指出,2016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超過54GW,相比2015年增速有所放緩,其中中國繼續大幅領先風電新增裝機和累計裝機量,名列全球第一,同時中國累計裝機量約是第二名美國的兩倍,新增裝機量約是美國的四倍。
該全球風能理事會的預測顯示,2017年全球風電年新增裝機有望達到60GW,且增長主要由亞洲國家引領。
2021年新增容量將增至75GW
具體而言,2016 年全球風電新增裝機容量超過54GW,這些裝機容量分布在90個國家,其中9個國家的裝機容量超過10GW,29 個國家的裝機容量達到1GW,累計裝機容量增長12.6%,累計容量達到486.8GW。
“風電目前在與全球接受嚴重補貼的化石能源在役機組的競爭中表現出色, 風電建立新的產業,制造成千上萬的就業機會,並且引領全球走向清潔能源的未來。”全球風能理事會秘書長薩維爾(SteveSawyer)表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清潔能源會帶來顛覆性變化的時期,電力系統正在轉型,由少數的大型汙染性的電廠主導的集中式系統轉向由廣泛分布的可再生能源為主流的體系。
他表示:“我們需要全球電力系統在 2050 年前盡早達到零排放,以確保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目前,風電在電力需求中所占的比例(滲透率)已經繼續提高,譬如在丹麥達到了 40%,緊隨其後的是烏拉圭、葡萄牙和愛爾蘭,它們都超過了20%,西班牙和塞浦路斯都達到20%,德國16%。一些大的電力市場如中國、美國和加拿大的風電滲透率分別達到4%、5.5%和6%。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的五年市場預測顯示2017年全球風電年新增裝機有望達到60GW,到2021年新增裝機容量將增至75GW,使累計容量到2021年超過800GW。
亞洲引領風電增長
上述預測中的增長主要由亞洲國家引領:中國將繼續在全球市場處於領先地位;印度在過去一年也建立了一個新的裝機記錄,印度風電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因為要完成政府雄心勃勃的風電發展目標。與此同時,亞洲還有很多具有顯著發展潛力的新興風電市場。
在北美洲,市場增長的基礎也非常強勁。歐洲的發展穩健,歐洲海上風電的強大價格降幅如同給了歐洲風電發展一劑“強心針”,為歐洲邁向2020年可再生能源發展和溫室氣體減排的目標提供了強大推動力。歐洲將繼續引領全球海上風電市場,而海上風電的低價將吸引全球特別是亞洲和北美的政策制定者關註海上風電。
“海上風電在過去一年經歷了一個關鍵的價格突破,這樣的價格能實現多年來人們對海上風電巨大發展潛力的期待。”薩維爾表示,隨著海上風電技術的進一步改善,在未來5~10年間海上風電的技術將不斷進步,並將擴展到歐洲這一海上風電起源地之外更多的區域。
此外,在南美洲,盡管巴西的政治和經濟處於困境,但該區域的其他國家正在填補風電市場的空白,特別是烏拉圭和智利,以及這一區域中最令人關註的阿根廷。
非洲2017年也將經歷強勁增長,由肯尼亞、南非和摩洛哥引領,非洲大陸上的未來發展圖景非常樂觀。
在澳大利亞,其風電市場經歷了一個短暫的沈寂後,也開始展現出恢複的跡象,特別是擁有一個堅實的待建項目管道,將確保未來幾年風電的增長。
“總體來講,我們對未來風電市場的發展非常有信心。在過去的每一年,驅動風電發展因素都在不斷增強,包括技術提升、價格下降、氣候變化政策下對清潔和可再生能源在減少碳排放上的需要、對清潔空氣要求以及創造就業和新產業的需要等。”薩維爾表示。
5月8日據韓聯社報道,韓國廣播協會將攜手KBS、MBC、SBS等三大主流電視臺於選舉日進行韓國總統選舉投票站出口民調,結果將於當地時間9日晚8時在三大臺同時發布。
韓國廣播協會表示,由協會與三大主流電視臺組成的“電視臺聯合預測調查委員會”(KEP)將從當地時間9日上午6時至下午8時在全國330個投票站向9.9萬名選民詢問選票歸屬。報道稱,此次出口民調還將對3300名選民就何時及為何決心投給特定候選人、下屆政府的課題、樸槿惠遭彈劾下臺等16個社會熱點問題進行深度調查。深度民調結果將於當晚8時30分播報。
廣播協會方面稱,三大臺2010年起聯合開展出口民調以來,幾乎沒有民調結果超出誤差範圍的情況,此次還新增深度民調,更有望準確把握民意。
韓國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自由韓國黨候選人洪準杓、正黨候選人劉承旼、正義黨候選人沈相奵、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左至右)在電視辯論前合影(新華社圖)
根據韓國選舉法律的規定,為了維持選舉的正常秩序,任何機構和個人都不得公布大選開始前一周之內進行的民調結果。因此,本月3日公布的調查結果,則是能夠判斷民意的最後一個“風向標”。
韓國民調機構蓋洛普韓國於本月3日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文在寅以38%的支持率繼續領跑排行榜;國民之黨候選人安哲秀、自由韓國黨候選人洪準杓分別以20%、16%緊隨其後。另一家民調機構Real Meter在同一天發布的結果顯示:文在寅以42.4%的支持率領跑,洪準杓和安哲秀並列第二,為18.6%。
隨著城鎮化的不斷提高和經濟進入新常態,人口流動也逐漸減緩。尤其是產業轉移和中西部經濟發展加快,農民工就近就業的比例日益提高後,人口的跨省流動明顯減少。在這種情況下,哪些城市的人口增長最快?
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28個一二線城市2016年常住人口增量的變化統計梳理發現,2016年,有11個城市的人口凈增量超過了10萬,其中人口增量最多的五個城市是廣州、深圳、重慶、長沙和杭州。從地域分布上看,人口流入地主要集中在珠三角、中部的長沙、武漢和鄭州以及上遊的重慶等地。
需要說明的是,成都等部分重點城市由於尚未公布2016年的詳細數據,另有部分重點城市由於只公布戶籍人口數據,而未公布常住人口數據,因此在此沒有納入統計。
廣深領銜
地處珠三角的廣深兩個一線城市,2016年人口增量都超過了50萬。數據顯示,2016年廣州市常住人口首次突破1400萬人,達1404.35萬人,比2015年末增加了54.24萬人,增量居四大一線城市之首。
廣州常住人口的增加與近兩年廣州產業發展有關。由於在四個一線城市中較低的房價和生活成本,使得不少制造業巨頭將廣州作為重要的投資地。近兩年思科、GE、富士康等巨頭先後布局廣州。
例如,4月27日,主題為“創新高地 思科智城”的思科(廣州)智慧城項目動工活動在廣州市番禺區舉行。該項目坐落於廣州國際科技創新城啟動區的核心區,毗鄰廣州大學城,思科將攜手其全球合作夥伴搭建萬物互聯雲平臺,建設高標準智慧產業體系,打造一個千億級的智慧產業集群,可創造7萬-8萬的就業崗位。
目前,世界500強已有288家在穗落戶。今年一季度,廣州新設立外商直接投資企業508家,增長40.3%,實際使用外資18.86億美元,金額規模居全省第一。
廣東省體改研究會副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分析,隨著思科、GE等巨頭的落戶,未來一兩年廣州經濟增長將明顯提速,產業發展將帶動大量人才進入。
另一個一線城市深圳2016年末常住人口1190.84萬人,較上一年增加53.0萬人。其中,去年深圳戶籍人口增加49.8萬人,這與去年深圳大幅放寬落戶條件緊密相關。作為一個人口過千萬的超大城市,深圳的戶籍人口僅300多萬,人口結構出現嚴重倒掛。去年8月,深圳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文件,繼續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提高戶籍人口比例及結構優化。其中,新的人才引進政策將純學歷型人才入戶條件放寬至大專。
正是在廣深的帶動下,廣東去年人口呈現加快流入的趨勢。廣東省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末,廣東常住人口為10999萬人,人口總量比上年凈增150萬人,增長1.38%,增幅比上年提高0.21個百分點。分年齡段看,15-64歲(成年人口)8164.05萬人,占比74.22%,勞動適齡人口負擔略有減少。
廣東省統計局分析,2016年廣東常住人口向珠三角超大城市集聚勢頭未減,珠三角5998.49萬人、東翼1735.58萬人、山區1672.47萬人、西翼1592.46萬人,分別占人口總量的54.54%、15.78%、15.20%和14.48%。與上年相比,珠三角、東翼、西翼和山區的人口數量分別增長2.11%、0.48%、0.58%和0.50%。
在珠三角中,廣州、深圳兩個超級大城市的常住人口數量增加最多,分別比上年凈增54.24萬和52.97萬人,兩市人口增幅占同期珠三角常住人口增量的86.31%。相比之下,東莞和佛山兩座制造業大市的人口增量就少很多,分別只增長0.73萬人和3.21萬人。
28個一二線城市2016年人口增量
重慶、長沙、杭州閃亮
在廣深之後,增量較多的還有重慶、長沙、杭州這幾個二線城市。其中重慶去年的增量達到了31.88萬人,僅次於廣深,位居第三。
此間的一大背景是,重慶總面積達到了8.24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達到了3000多萬,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這其中郊縣的人口就占了至少三分之二。過去郊縣的人口除了流向主城區外,更多流向了東南沿海發達地區。但近幾年,隨著一系列電子巨頭的落戶、重慶經濟的高速增長,郊區縣人口很多就不再流向沿海,而是選擇留在重慶,進入重慶主城區工作。
長沙去年的人口增量達到了21.34萬,位居全國第四。長沙的人口增長與重慶有類似的原因。第一財經此前的一項統計顯示,從2005年到2015年,長沙經濟增長了460%,位居主要一二線城市之首。過去這些年,長沙主打產業裝備制造業、文化產業、醫藥、汽車等做出了相當大的貢獻。以裝備制造業為例,近年來長沙湧現出了三一重工、中聯、山河智能等在國內響當當的裝備制造企業。
與長沙、重慶依靠工業制造業經濟快速增長、人口大量流入不同,地處長三角的杭州之所以能在外向型經濟受阻、沿海城市經濟增長放緩的情況下,人口增量領跑沿海二線城市,靠的是近年來快速發展的信息經濟產業。尤其是以阿里巴巴、螞蟻金服等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戰略新興產業對杭州經濟轉型升級帶動效應十分明顯。
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6年,杭州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2688.00億元,增長22.8%,占GDP的24.3%,提高1.3個百分點,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50%。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數字內容、軟件與信息服務、雲計算與大數據等五大產業增速超過平均水平,分別為45.2%、45.1%、35.0%、28.8%和28.2%,其中電子商務產業已連續6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長,繼續位居中國“電商百佳城市”首位。
在信息經濟的帶動之下,多個代表一線城市競爭力的指標領域,杭州已經與一線城市並駕齊驅。信息經濟的快速發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
除了這五座城市,武漢、鄭州、天津的人口增量也都超過了15萬大關。武漢和鄭州作為中部人口大省的省會,在去年一起進入到國家中心城市的行列,對周圍人口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不過,也有些中心大城市的人口流入在不斷放緩。比如天津,在2014年的前幾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人口年增量都超過了50萬。近兩年,在區域經濟增速適度放緩的情況下,天津的人口流入速度也明顯放緩。2015年和2016年的增量分別為30.14萬人和15.17萬人。
另外,與廣深相比,京滬兩座強一線城市的人口增加都十分有限,分別只有2.4萬和4.43萬。這是因為目前京滬人口都已經超過了2000萬,出現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生態環境等“大城市病”。為了從病根上破解這些問題,京滬相繼提出了人口控制和疏解的政策,並設立了嚴格的人口紅線。
“如果京滬不控制,那麽京滬人口增長的總量和速度不會比廣深差,因為京滬對於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比廣深要大很多。”彭澎說。
這兩大區域流入最多
從增長率看,28個城市中,有14個城市2016年的人口增速超過了1%,其中,深圳增速達到了4.65%,位居各大城市首位。2014年到2016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量分別為15萬、60萬、53萬。可見在高新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等的帶動下,近兩年深圳經濟快速增長,人口也大量流入。與深圳相似,廣州去年的人口增速也達到了4.02%。
在這兩個一線城市之後,長沙去年人口增速達到了2.87%,高居第三。杭州和貴陽分列四、五位。鄭州、廈門、武漢、西安和濟南分列六到十位。
綜合增量和增速來看,2016年,人口流入最為明顯的地區主要是來自珠三角和長江中上遊的中心城市,如廣州、深圳以及長沙、武漢、重慶等地。其中,隨著近幾年廣東轉型升級成效步伐的不斷加快,廣深兩座一線城市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也不斷壯大,吸引了大量外來人才的進入。
在長江中上遊以及鄭州,近幾年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這些地方到長三角和珠三角更加方便。加之產業布局和調整效果不錯,產業結構比較均衡,吸引了珠三角、長三角大量企業轉移落地。比如蘇南地區的筆記本產能相當大一部分已經轉移到重慶、武漢等地。這些地方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高新技術等產業都得以快速發展。
以手機產業為例,第一財經記者通過對2016年各省份的手機產量對比發現,去年重慶和河南的手機產量突破了2.5億臺,貴州達到了1.3億臺,分列全國二到四位。隨著產業崛起,這些區域的城鎮化快速發展,區域中的中心城市人口流入不斷加快。
相比之下,絕大多數的沿海外向型城市人口增速相對有限,尤其是一些以傳統外貿出口城市,受制於國內各類成本問題和外貿出口受阻,制造業增長也相對緩慢,不少產業已轉移至中西部地區,因此這些城市的人口流入也明顯減緩。
隨著產業轉移和中西部經濟發展加快,農民工就近就業的比例日益提高。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2016年,外出農民工增速呈逐年回落趨勢,增速分別為3.4%、3%、1.7%、1.3%、0.4%和0.3%。外出農民工占農民工總量的比重也由2011年的62.8%逐漸下降到2016年的60.1%。
一季度全國GDP增速創一年半新高至6.9%,各地也紛紛發布了自己的一季報。與過去幾年“西高東低”態勢略有不同,今年東部沿海不少城市的增速名列前茅。
第一財經記者日前通過對27個城市一季度經濟數據的統計梳理發現,一季度,重慶經濟增速仍然在主要城市中領跑。不少東部沿海城市的增速也比較靠前,尤其是在出口的拉動下,外貿明星城市大幅回暖。
省會引領作用凸顯
在27個重點城市中,重慶以10.50%的增速高居榜首。一季度,從主要行業看,全市規模以上工業39個大類行業中有35個行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1”支柱產業中,汽車制造業增長8.8%,電子制造業增長31.6%,裝備制造業增長10.9%,化工醫藥行業增長10.6%。
不過,與過去幾年經濟增速普遍呈現“西高東低”的態勢不同,今年一季度,漲幅高的城市既有來自中西部的,也有很多沿海城市,可謂是漲跌互現。
這其中,作為所在行政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中心,省會城市往往具備了該省最好的教育和醫療等公共資源,在新一輪的發展中,省會城市的引領作用日益凸顯,多個地方均提出要突出省會引領作用。今年以來東部沿海多個省會城市的表現頗為亮眼。
其中,東南沿海的福州一季度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00.40億元,同比增長9.2%,增速位列福建省第一。近幾年福建省正在下大力氣發展閩江口經濟,通過福州新區、自貿區建設帶動閩江口乃至福建中北部的發展。所以這幾年省會福州的經濟也保持較快增長。
與福州相似的濟南也加快發力。一季度濟南完成生產總值1636.6億元,同比增長8.2%,增速高於上年同期0.9個百分點,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5個百分點,近年來首次邁入全省前列。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9%,高於上年同期3.4個百分點,高於全省平均水平2.4個百分點,居全省第四位,為近年來最好水平。
在經濟發展進入到新常態、轉型升級新階段後,省會城市所擁有的科教文化、地理交通等各種資源優勢逐漸顯現出來。
在電商之都杭州,一季度,杭州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614億元,增長22.2%。其中,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數字內容產業分別增長45.8%、45.3%和33.8%,雲計算與大數據、軟件與信息服務、集成電路產業分別增長28.3%、27.8%和24.3%。
深圳領跑一線城市
深圳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深圳市生產總值4584.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8.6%,增速高於全年預期目標,也高於2014年—2016年同期水平,在珠三角及四個一線城市均居首位。
其中,一季度深圳新興產業(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四大未來產業)保持較好增長勢頭,實現增加值1853.88億元(已剔除行業間交叉重複),增長12.8%,高於上年同期的12.1%和上年全年的10.6%,占GDP比重達到40.4%,比上年同期提高0.4個百分點。
此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出口總額、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表現良好,實現了“開門紅”。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一季度深圳GDP仍比天津少了80多億,但由於深圳的經濟發展歷年來都有“前松後快”的特點,即下半年經濟占全年比重要比上半年大不少,因此全年下來,深圳仍然會比天津高出不少。
在深圳快速發展的同時,省城廣州的增速也十分喜人。一季度廣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692億元,增長8.2%,增速同比提高0.2個百分點,是2014年以來一季度的最高增速。一季度廣州港口集裝箱吞吐量(11%)和機場旅客吞吐量(12.5%)兩大樞紐型指標增速居國內十大港口和六大機場首位,出口(31%)和進口(33.2%)兩大外貿指標增速均超過30%。
正是在廣深兩大城市的帶動下,一季度珠三角表現頗為閃亮。數據顯示,珠三角9市一季度的生產總值合計約1.59萬億元,占據廣東省GDP總額的81.7%。而去年同期,這兩項數據指標分別是1.36萬億元和78.9%。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肖鷂飛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轉型升級起步較早,也較早體現出成效。比如珠江西岸的裝備制造業、家電業的智能化成效明顯,以美的為代表的家電業的智能化走在全國前列。而在東岸,東莞的智能手機產業發展迅速,集中了華為、OPPO和vivo等手機巨頭,轉型成效十分明顯。
外貿明星城市回暖
一季度,城市經濟最大的亮點是,過去幾年由於外貿出口受阻而增速明顯放緩的外貿明星城市,今年普遍回暖。
其中,寧波一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042.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5%,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3.2個百分點。
作為出口大市,工業制造業的貢獻最大。一季度,寧波全市工業增加值919.2億元,同比增長9.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00.7億元,增長9.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比去年全年提高2.4個百分點。
分行業看,35個行業大類中,27個行業增加值實現正增長,增加值總量排名前十位的行業,全部呈正增長,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24.5%,汽車制造業增長23.6%,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6.1%,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10.2%。
在珠三角,“世界工廠”東莞作為外向型經濟強市的優點顯現出來,進出口總額增長強勁,以25.4%的增長速度強勢拉動經濟,東莞第二產業的增速遠超廣州、深圳、佛山。
廣東統計局的數據顯示,隨著國際市場需求的擴大,廣東進出口的增幅也在恢複,一季度進出口總額1.45萬億元,同比增長15.4%,增幅同比增加19.0個百分點。進出口、出口規模均創2012年以來一季度新高(剔除2013年異常值)。
“今年的貿易形勢總體要比去年好。”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肖鷂飛告訴記者,外貿出口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明顯回升,到今年一季度都處於上升的趨勢。從廣交會反映的情況來看,也明顯好於去年。“不過這個是不是可持續的,還有待觀察”。
肖鷂飛說,從4月開始,石油價格開始下降,這又是一個不確定的信號。綜合判斷,未來外貿出口增速再繼續往上漲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是維持在目前這樣的一個平臺。未來即便增速略有降低,也不會低很多。
在工業生產回暖,進出口大幅增長的同時,是這些外向型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創新發展。比如在東莞,一季度電子信息制造業也實現增加值259.03億元,增長19.6%,拉動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長6.4個百分點。新產業、新業態正在珠三角蓬勃生長,新的增長極正在不斷形成,高新技術產業成為靚麗的風景線。
寧波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寧波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4.7%,高新技術產業增長14.2%,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12.0%,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分別高於5.0、4.5和2.3個百分點;新產品產值率30.9%,同比提高1.0個百分點。
海通證券的研報認為,一季度外需整體改善,而東部沿海省份又是出口大省,故出口均明顯增長,增速普遍在10%左右。東部沿海省份同時也是服務業大省和創新大省,第三產業占比普遍超過50%,增速也都在8%以上。遠超全國平均的教育、科研投入,為東部沿海省份產業升級提供了人力與技術支持,也為其經濟增長提供新動能。
表:一季度重點城市經濟數據
單季生產總值首次破萬億元的浙江,讓人們見識到了信息經濟的能力和潛力。
根據浙江省統計局的數據,初步核算,浙江一季度生產總值(GDP)為1055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8%,增速快於去年同期的7.2%和全年的7.5%,高於全國的6.9%。
這是浙江首次季度GDP跨過萬億元,成為廣東、江蘇、山東之後第4個單季GDP破萬億元的省份。雖然GDP不如其他三省,但浙江8%的GDP增速卻位居東部沿海經濟總量較大省份之首,也是多年來首次超過了廣東、山東和江蘇。
與此同時,浙江一季度的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幅也高達18%,在四大東部沿海省份中位列第一。
分析浙江的一季度經濟數據可以發現,作為我國民營經濟最為發達、市場化程度最高的省份,浙江的高端制造業和以信息經濟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保持著快速增長。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民營經濟是就業、科技創新的載體,浙江的民營經濟是我國最發達的,民營經濟體對市場也最為敏感,對資源配置最為高效。
浙江制造跨越小商品時代
過去相當長一段時期里,浙江制造一直以小商品示人。不過,在經過多年轉型升級後,這一格局已經發生顯著變化,高端制造業在浙江生根發芽。
數據顯示,一季度浙江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907億元,增長7.5%,這一增速為2014年以來的同期最高。其中,計算機通信等信息制造業增長25.8%,汽車制造業增長18.2%,儀器儀表制造業增長17.7%。海康威視、華三通信這樣的創新型企業最近幾年也脫穎而出,成為浙江著名的新興企業。
G20峰會上的歡迎晚宴絲綢菜單,呈現出浙江制造的頂尖技藝
在工業大市寧波,一季度全市工業增加值919.2億元,同比增長9%。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700.7億元,增長9.7%,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3個百分點。
去年5月公布的《“浙江制造”品牌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6年~2018年)》提出,通過3年行動計劃的推進實施,加快提升浙江的本土制造能力和競爭力,努力推動本土制造邁向更高品質、更高水平,把“浙江制造”打造成中國制造的標桿。
制造業較快增長的同時,作為外貿依存度較高的省份,一季度浙江進出口總額5592億元,同比增長23.1%。其中,出口4134億元,增長15.8%;進口1457億元,增長49.7%。
浙江省信息化和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卓勇良對第一財經分析,49.7%的進口增速背後,主要是由於去年9月以來,國內工業複蘇,需求旺盛,企業開始積極補庫存,而浙江的港口是大宗商品集散地之一,在大宗商品上行期間,廠家的進口大幅增長。
信息經濟引領轉型升級
在工業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優化、結構更合理的方向演進的過程中,以信息經濟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工業的升級又為現代服務業提供了發展的基礎。兩者相輔相成,堪稱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和快速發展的“任督二脈”。
2017年的浙江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八大萬億產業:“大力發展信息、環保、健康、旅遊、時尚、金融、高端裝備制造業和文化產業,推進各產業融合互動、業態創新,加快形成以八大萬億產業為支柱的產業體系。”
這其中,信息經濟的引領作用十分明顯。數據顯示,一季度,浙江服務業增加值增速快於全省GDP增速2個百分點,並且占到了GDP的55.2%,實現了服務業占據GDP大半壁江山的局面。其中,金融、營利性服務業和非營利性服務業分別增長了6.6%、20.8%和8.9%。在營利性服務業中,信息經濟20.8%的增速表明,以信息經濟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在浙江已一馬當先,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
浙江之所以擁有如此強大的現代服務業,以阿里巴巴等科技企業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戰略新興產業的帶動效應十分明顯。
根據杭州市統計局數據,“電商之都”一季度信息經濟實現增加值614億元,增長22.2%。其中,電子商務、移動互聯網、數字內容產業分別增長45.8%、45.3%和33.8%,雲計算與大數據、軟件與信息服務、集成電路產業分別增長28.3%、27.8%和24.3%。
阿里研究院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浙江11個地級市全部入圍2016年中國“電商百佳城市榜”;2015~2016年,全國返鄉電商創業最活躍的10個縣中,浙江有4個縣入圍,全國最多。
《人民日報》今年3月19日刊登頭版文章《浙江實體經濟正質變》稱,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新實體經濟正在迅速崛起。
報道中的一組數據頗為吸睛:阿里巴巴集團去年合計納稅238億元,帶動平臺納稅至少2000億元,相當於4000家大型商場的銷售體量,創造了超過3000萬個就業機會。
與此同時,浙江的快遞業在全國也有著突出地位。以“三通一達”(申通、中通、圓通、韻達)為首的桐廬籍民營快遞企業,目前就已占據全國快遞業近60%的市場份額。
“小黃人”物流智能分揀黑科技十足
高效的實體經濟
浙江的信息經濟領跑全國的秘訣是什麽?
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民營經濟是就業、科技創新的載體,浙江的民營經濟是我國最發達的,民營經濟體對市場最為敏感,對資源配置最高效。
在卓勇良看來,浙江是民營經濟最為活躍的地方。浙江的人文底蘊很濃厚,在經濟進入到轉型升級階段後,文教優勢也得以充分發揮。另外,政府提供的高效服務也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一方面,浙江作為我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其經濟體是運行摩擦系數最小的省份。另一方面,政府通過簡政放權改革,降低社會辦事成本、運行成本、交易成本,最終降低的是經濟摩擦系數,從而提升實體經濟效率。
比如,浙江一直致力於打造“審批事項最少、辦事效率最高、投資環境最優”的省份。今年以來開展的“最多跑一次”改革,即群眾和企業到政府辦事最多跑一次,就是要倒逼各級政府部門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增強經濟社會活力。
螞蟻金服相關人士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浙江確立“最多跑一次”簡政放權改革目標後,螞蟻金服依托技術能力,通過和省政府及各地縣市政府部門的密切合作,在全省輸出實名認證、支付、信用、生物識別、人工智能和雲計算等各種技術能力。
“在這種寬松的環境中,企業自身的努力也很重要。”卓勇良說,浙江的區域經濟和產業特色也是浙江信息經濟領跑的基礎。比如浙江的快遞業在全國首屈一指,快遞業和電商之間相輔相成,它們的快速發展也帶動了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
當然,目前浙江經濟運行也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任務艱巨。浙江省統計局指出,傳統行業轉型難度較大。一季度,規模以上制造業31個行業中,16個行業增加值增速低於5%甚至負增長。紡織、服裝、皮革、化工、化纖、造紙、橡膠塑料、非金屬礦物制品、有色金屬加工、農副食品加工等十大重點傳統制造業增加值總體雖有回升,但仍處低位。部分企業面臨結構調整的陣痛,經營困難,因此下一步仍然要大力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http://www.xcf.cn/jrdd/201708/t20170829_781198.htm
腾讯、百度、京东刘强东、小米雷军、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顺为资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联想集团。成立于2014年底的蔚来汽车,究竟凭什么拥有一份超豪华的投资人名单,并获得高达200亿的估值?
作者:荀慧
来源:新财富plus(ID:xcfplus)
2017年7月底,特斯拉全新的入门级电动车Model 3完成了首批30辆车的交付。与之前主攻高端豪华市场不同,Model 3的预售价仅为3.5万美元起。在限制每人最多预定2辆的情况下,特斯拉宣称共收到了50万份预订单。
随着各国纷纷宣布,将在未来数十年内将停止销售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如箭在弦上。而这也给受制于传统造车行业的技术壁垒,在成为“汽车强国”道路上一直受阻的中国得以“弯道超车”的好机会。
2013年开始,政府出台了多项利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如政府补贴、购置税减免、不限行等,不仅鼓励消费者购置新能源汽车,更鼓励国内车企自主研发、生产制造。
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2017年一季度北汽的新能源汽车超过了比亚迪、吉利,于4月占据了全球新能源汽车单月销量榜首。与此同时,电动车创业公司也已超过200家,除了“风口”上的乐视超级汽车,还包括了蔚来汽车、小鹏汽车、奇点汽车等。据不完全统计,至少已有20亿美元投资进入国内新能源汽车领域,布局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表1)。
在这其中,不仅BAT三巨头中的腾讯与百度不约而同地相中了蔚来汽车,京东刘强东、小米雷军、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顺为资本、高瓴资本、红杉资本、联想集团等纷纷为其投入了真金白银。2017年C轮融资过后,蔚来的估值已达200亿元(表2)。
成立于2014年底的蔚来汽车,究竟凭什么拥有一份超豪华的投资人名单,并在短时期内获得如此高的估值?
“加强版特斯拉”打造全球最快电动车
2014年年底,在国家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背景下,蔚来汽车项目成立。与传统车企相比,蔚来汽车为代表的新一代电动车企一开始就是按照互联网的模式强势切入电动车市场。而与多数电动车企聚焦中低端市场相比,它又是少数瞄准了高端豪华高性能市场的企业。这与特斯拉“降维攻击”的打法如出一辙,既产品定位由高向低的,主打豪华高性能电动汽车定位。
2016年2月底,蔚来在英国举办了其首场发布会,推出了NIO品牌以及全球最快电动超跑EP9。EP9是一款对标法拉利LaFerrari、迈凯伦P1、保时捷918等老牌超级跑车的纯电动超跑,造价高达120万美元/辆。
此后,EP9在被称为“赛车胜地”的纽博格林北环赛道以7分05秒的成绩打破了“电动车最快圈速”的记录,并因此成为了“全球最快电动车”。发布会之后的几个月里,EP9又多次挑战并打破了全球多条经典赛道的电动车圈速记录,其中包括纽北赛道的“量产车最快圈速”的记录,可谓赚足了眼球。
事实上,超跑EP9并非蔚来的第一辆车。成立第一年,蔚来就组建了赛车队,并打造了一款属于自己的赛车。2015年6月,蔚来车队在首届国际汽联电动方程式世界锦标赛中,获得了年度车手总冠军,这是中国车队在国际汽联一级赛事中获得的最高荣誉。
辉煌的战绩不仅帮助蔚来在全球市场打响了名号,也是对彼时国内质疑的声音的有力还击,向外界展示了自身的研发能力,更证实了自己并非“PPT造车”企业。并且,EP9首批限量6台分别由京东CEO刘强东、小米科技CEO雷军、腾讯公司CEO马化腾、高瓴成本首创人张磊、车和家创始人李想以及蔚来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认购。当这些大咖纷纷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晒出试驾蔚来EP9的自拍时,虽然借助2017年上海车展亮相的量产车ES8还未正式上市,蔚来也如愿打响了名号。
不过,与特斯拉推出的首款电动轿车Roadster售价从10万美元起跳不同(Model S和Model X起售价分别为5万和13万美元),蔚来ES8的起售价仅为35万元左右,显然瞄准的是中端市场。
量产车定位中端市场,一方面是出于国情的考虑,但另一方面,多少也有点避开与特斯拉正面对决的意思。而在蔚来汽车创始人兼董事长李斌看来,从赛车到超级跑车再到量产车,这其中的技术很多都是相通的,先造技术要求更高的车,再往下造更亲民的车,会容易很多。
除了技术因素,李斌一直强调蔚来汽车不仅仅是一家汽车企业,更是一家“用户”企业。他认为在消费升级的当下,能够让用户拥有购买新能源汽车的强烈意愿绝不会单纯是因为环保,也不会只是因为新的技术,而应该是更好的用户体验。虽然有各种国家优惠政策的激励,但李斌认为只有让用户觉得拥有电动车比拥有燃油车的体验更佳,才会愿意主动买单。
从商业化的角度来说,政策、技术、资本等都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成为当今社会一大风口最重要的原因,用户的消费升级才是。在互联网时代,用户与企业的联系越来越便捷,关系也越来越紧密,这才使得像特斯拉采用的直销模式和“软件定义硬件”的造车理念得以实现。与此同时,用户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不仅仅是对产品本身,还有购买产品之后的相关服务。
对传统的汽车制造企业来说,车造出来并交付给经销商基本就完成任务了。之后有关汽车的销售、保养、维修、保险等都是交由第三方去做,也就是说传统车企与用户的直接接触几乎为零。
而在汽车行业大变革的当下,按照李斌的构想,蔚来汽车将不同于传统车企专注于汽车本身的1.0模式,也不是特斯拉引领的互联网思维下的尝试改变传统模式并与用户接触更多的2.0模式,而是一种致力于带给用户从购车到拥有车后的全程愉悦体验的3.0商业模式。这种模式其实是特斯拉模式的升级,不仅采用了特斯拉使用的直销模式,而且还将自己建立服务体系,包括电动汽车的充换电、维修、保养甚至保险等一系列售后服务都不会交由第三方代理,而由蔚来亲自完成。
从赛车到量产
可以想见,蔚来汽车的这一模式对投入资金的需求有多庞大,对产业链把控的要求有多高。毕竟,与互联网造手机相比,互联网造车的难度显然要高太多。
手机的生产周期通常在1-2年,而造车,从最初设计到供应链的铺设,再到投入生产,最后到上市交付到用户手上,一般需要花费3-5年。也就是说,在设计这一个环节,造车的前瞻性要求就比手机要高很多。
互联网创业造车潮始于大约3年前。当初互联网大佬们高喊着要“颠覆”传统汽车行业,如今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经历了各种阻碍和挫折,反而对传统汽车行业心生更多的“敬畏”。
再回头来对比同时起步的互联网造车企业,在众多大咖的解囊相助之下,蔚来汽车不仅没有面临资金窘境,量产车上市进程也是最快的一个。2017年4月19日上海车展,蔚来展出了包括赛道赛车、超跑EP9、概念车EVE和量产车ES8共计11款车型。从百度搜索指数的走势,即能看出本次“亮相”给蔚来的知名度所带来的提升(图1)。
图1:蔚来与其他互联网车企的百度搜索指数对比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
3年不到的时间,蔚来汽车是如何实现从“全球最快电动车”到量产车的“跃进”?
在高举高打推出“全球最快电动车”的同时,蔚来也在同步布局着量产车。它面临的第一个选择是选择代工模式,还是自建工厂。除了生产资质的问题,自建工厂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投入。从这个角度考虑,想要尽快让量产车面市,代工似乎是更好的选择。但从目前的行业现状来看,汽车代工模式还不够成熟,要找到愿意合作的传统车企并非易事,找到之后还面临着否保质保量按时交付等问题。综合考虑各项风险因素,蔚来选择了代工和自建工厂“双管齐下”的模式。
为了确保第一款量产车早日面市,ES8就选择了代工模式。2016年5月,蔚来汽车与江淮汽车达成合作,预计总规模将达100亿元,初期年产能为5万辆。由蔚来向江淮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生产合作车型所需的零部件和物料,而作为代工方,江淮主要负责合作车型生产资质的申请及后续一系列的项目报批工作。由江淮主投资、蔚来参与部分投资(生产设备及软件相关)的全铝车身工厂,已经在安徽合肥落成,2017年年底ES8就将在这里量产上市。
另一方面,蔚来也未停下自建工厂的步伐。2016年12月,长江经济带产业基金、武汉东湖高新区、蔚来汽车三方签约,拟在东湖高新区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长江蔚来基金”,并在光谷投资建设智能化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其中包括年产20万辆智能化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研发及标准检测中心等。此外,2017年4月9日,蔚来汽车又与长安汽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计划成立合资公司,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开展研发、生产、营销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
除了布局整车制造工厂,蔚来还打造了自己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2016年4月,总投资额30亿元、年产28万台(套)高性能电机及电控系统的生产基地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落成。再加上江苏昆山逆变器及电控系统制造基地、常熟的电池系统制造基地,两年间,蔚来的生产制造体系和供应链布局已经搭建完毕,量产的准备都已就绪。2017年3月,蔚来举办了第二次合作伙伴大会,近500名来自制造、供应链及金融投资机构等领域的全球行业伙伴参加。
车造出来了,下一步的关键是售车和基于汽车后市场的服务,维修、充换电等都是电动车用户格外关注的问题。目前,蔚来已经在北京开始筹建产品线下直营体验店,并将很快在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同步推进。由于ES8及后续产品大多支持换电,蔚来目前也已经着手与换电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体系搭建。
作为“车企”展开布局之外,作为“用户企业”的蔚来都做了些什么呢?
为了建立自己的用户体系,蔚来开发了自己的App,用户可以在上面看到每天推送的有关蔚来乃至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资讯。尽管目前这个App的下载人数并不太多,但每篇推文基本都有数万的浏览量。除此之外,用户还可以使用积分兑换各式各样周边产品,有环保袋、车模、手机壳、儿童礼品等等而积分只需要通过使用App或者参与蔚来线上线下的活动即可获得。
在4月上海车展上,参观者进入蔚来展台区域就需要使用蔚来App注册用户后获得的二维码,而其展台也设置了专门的积分兑换礼品区域。虽然重点是ES8的亮相,但许多参观人士均表示被展台中占据大面积的亲子游玩区域所吸引,没想到一个具有未来科技感的新能源车企竟能如此地“亲民”。
事实上,“儿童乘客”正成为蔚来借由增加用户粘性的主要标的。考虑到二胎家庭的用车需求,蔚来即将上市的SUV将是7座车型,而不是目前最普遍的5座。并且,蔚来定期会给ES8的预订用户举办亲子游乐或是骑行等线下活动,以此来增加用户在用车之外的良好体验。
不会造车的司机不是好领导
目前来看,蔚来汽车似乎是国内互联网初创车企中最接近成功的一个。
蔚来旗下的2000多名员工来自40个国家,分布在圣何塞、慕尼黑、伦敦和上海等12座城市。其中,位于硅谷中心区圣何塞的北美总部负责智能网联及前沿驾驶技术的研发;位于“世界汽车设计重镇”慕尼黑的是蔚来的全球造型设计中心,至于伦敦的未来车队总部则负责FE项目和EP9超跑项目;而上海主要是研发中心和用户体验中心,负责整车的研发制造以及营销、用户服务等。
不难看出,蔚来汽车从一开始就摆出了全球化战略布局及资源整合的架式。并且,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其作为汽车行业“新面孔”缺乏造车经验的短板,蔚来给自己配备了一支“王者之师”。
先来看几位海外高管的履历:联合总裁马丁·里奇(Martin Leach)曾是玛莎拉蒂全球CEO、福特欧洲总裁、马自达全球董事总经理,在伦敦举办发布会的蔚来超跑EP9就是由他一手打造;首席发展官、蔚来北美公司CEO伍丝丽(Padmasree Warrior)曾是思科全球首席技术与发展官、摩托罗拉首席技术官,目前她也是微软、自动驾驶行为分析公司Zendrive的董事会成员,主要负责蔚来汽车全球软件开发以及北美公司的全面管理。
国内方面,联合创始人、总裁秦力宏曾是奇瑞销售公司副总、龙湖地产执行董事兼首席市场官;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公司执行副总裁郑显聪在汽车供应链板块有着丰富经验,此前曾任玛涅蒂马瑞利中国区总裁和菲亚特中国董事长兼总裁、菲亚特克莱斯勒亚太区副总裁以及菲亚特金融公司董事长;而来自万宝龙前中国区董事长的陆晓明则掌管蔚来的用户体验;江铃执行副总裁钟万里和来自宝马的一位全球高管将负责制造环节。
把这些人聚到一起的,正是蔚来汽车的创始人、董事长李斌。在创立蔚来汽车之前,李斌的身份是国内最大的汽车类垂直网站之一易车网的创始人。自2000年创办易车网开始,其已经深耕汽车行业十多年,已然从与汽车厂商、经销商以及消费者等的接触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从而形成了对汽车行业的深刻理解。
2014年创办蔚来汽车前后,李斌又密集投资了30多家汽车或出行相关的公司,其中包括优信二手车、摩拜单车等明星企业,曾一度被称作“出行教父”。在汽车出行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使李斌比起纯粹的“造车门外汉”更易获得投资人的信任。
另一方面,李斌作为连续创业者,易车网的成功无疑证明了其企业运营的实力。2000年成立的易车网,如今已是中国最大的汽车垂直网站之一,从最开始的汽车导购业务到后来转型为基于社区和资讯的广告业务,2010年易车网成功在纽交所上市,成为第一家上市的汽车垂直门户。而2014年从中独立出来的汽车金融事业部易鑫,此后也先后获得了来自腾讯、京东、百度以及顺丰创始人王卫等企业和个人共计十数亿美元的投资。截至2016年年底,易鑫一年的汽车交易量就达到了26万辆,成交规模超270亿元,位列行业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蔚来汽车还有另一位联合投资创始人李想,他同时也是汽车之家的创始人,并且蔚来还是其卸任汽车之家总裁一职之后的首个投资项目。而易车网和汽车之家则是国内最大的两家垂直汽车网站。李斌和李想,这对曾经的竞争对手,因为在相同的造车理念而结为了盟友。
同为特斯拉在中国的首批用户,李斌和李想对于特斯拉的用户体验的想法一致---并没有那么适合中国用户在中国使用。例如特斯拉的充电桩有着非常严格的安装条件,这在中国的很多住宅区都是无法实现的。
不过,同时从互联网企业转型造车之后,二者选择了不同的主攻方向。李斌主导的蔚来汽车致力于打造提供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电动车品牌,与特斯拉较为接近;而李想主导的车和家则致力于打造小而美的电动交通工具,虽然市面上尚无可参考的企业,但一些像丰田、本田等主流传统车企都推出过类似的概念车。
李想曾透露,蔚来最先形成规模的不是造型设计和人机交互(HMI)团队,而是供应链、制造,以及工程技术和研发人员。这种顺序也意味着蔚来最初便是以量产为目的进行团队的搭建。
蔚来 ES8即将于2017年底上市,李斌是否能够实现当初创办蔚来时所说的“造一辆自己喜欢、周围人也喜欢的电动车”的愿望,蔚来能否成为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引领品牌,离答案接晓的一天已经不远了。
有消息称,国内最快将在2018年起出台要求企业销售一定比例新能源汽车的规定。而到2020年,电动车的市场销售将会逐步取消政府补贴。在产业链整合的过程中,国产电动车品牌已经能全面覆盖高端和中低端市场。互联网企业和风险资本的广泛涉足让新一代的电动车企在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科技创新投入上有着更具前瞻性的容忍度。
尽管行业前景良好、研发技术过关、“用户至上”的理念也很吸引客户,但造车毕竟不是小工程,初创的互联网车企仍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供应链的整合、新能源汽车的充换电、维修和保养等等,这些问题蔚来是否能够顺利解决,预计年底上市的量产车ES8又是否能够赢得国内消费者的喜爱,都有待考证。 ■
“2017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正在北京舉行,由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聯合產業界組成的中國5G推進組28日公布的5G第二階段測試結果顯示,各項指標達到國際電信聯盟標準,5G有望在2020年實現商用!
專家介紹,與4G相比,5G峰值速率可達到20Gbps,每平方公里可鏈接數超過100萬。中國5G推進組透露,測試表明現有的5G關鍵技術和方案設計可以全面滿足國際電信聯盟確定的5G網絡峰值速率、時延、帶寬流量、接入密度等性能指標需求,一些關鍵指標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5G國家第二階段測試上面,我們刷新了很多行業的紀錄,其中下行速率是32千兆每秒的速率,國際電信聯盟要求是10千兆每秒,延時時間是1毫秒,我們做到0.33毫秒。
在今年我國組織的5G第二階段測試中,一些中國企業的表現幾乎達到業界最佳水平。華為提交的多項關鍵技術被采納為5G國際核心標準、中國電信是多項5G關鍵技術研究牽頭與主要貢獻單位、中興通訊成為唯一提供全系列設備參與中國5G試驗第二階段七大場景測試的廠家……這意味著5G時代中國通訊企業有望領跑世界。
目前,國內企業在技術、系統和終端設備等環節,已經初步具備了預商用條件。明年,5G第一階段標準確定後,5G產業鏈上各個環節可以迅速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發展。
根據工信部規劃,我國5G實驗將分兩步走:
第一步是2016年到2018年底,為5G技術研發試驗,主要目標是參與支撐5G國際標準制定;
第二步是2018年到2020年底,為5G產品研發實驗,主要目標是開展5G預商用測試。
其中,第一步分5G關鍵技術試驗、5G技術方案驗證和5G系統驗證3個階段實施,之後將進入5G網絡建設階段,並有望最早在2020年正式規模商用。但這並不意味著2020年4G就要退出歷史舞臺。專家認為,3G與4G已經並存了很久,5G與4G的共存期將遠比3G與4G的共存期長。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今年發布的《5G經濟社會影響白皮書》預測,2019年或將成為我國5G商用元年;在5G商用初期,運營商將大規模開展網絡建設,到2020年,網絡和終端設備投入可能高達4500億元;到2030年,5G將帶動我國直接經濟產出6.3萬億元,在間接貢獻方面帶動總產出10.6萬億元。
在通信展上,基於5G的遠程駕駛和全息影像吸引了眾多觀眾參與體驗。當你戴上特制的眼鏡,就能看到另一個人遠隔千里的影像如此清晰地坐在身邊的椅子上,並和你交談,和電影《星球大戰》里的場景一模一樣。
“未來的自動駕駛要在幾毫秒時間里達到120公里以上的時速,5G能夠在1毫秒時延內完成自動駕駛的智能化反應。”工作人員介紹說。
眾誠智庫總裁楊帆介紹,5G的速度和接入能力足以滿足未來汽車、無人機、機器人等智能終端的需要,是未來萬物互聯的重要基礎。業界有很多專家認為,5G將率先在民生領域應用,因為民生領域終端更多、範圍更大。
“5G時代,像智能抄表這樣的大規模應用才能更好實現。因為4G基站的鏈接數遠遠少於5G,在未來的萬物互聯時代,要實現幾十億乃至幾百億個鏈接數必須依靠5G。”楊帆說,未來單個5G網絡在每平方公里區域範圍內至少能承載100萬臺設備。5G技術的最大亮點就是在頻譜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仍能以很高的速度滿足未來行動服務需求。因此,5G網絡能提供全新的技術,為人與人、人與物之間建立聯系,並且成本更低。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