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三四線城市布局時,我們堅守一線拿了很多地,很多房企收縮戰線重回一線城市搶地的時候,融創搶先布局了‘強二線城市’。”針對目前一些房企在二線城市高價搶地的現象,融創中國控股有限公司(下稱“融創中國”,01918.HK)董事會主席孫宏斌5月16日在融創北京壹號院全球發布會上對第一財經等媒體記者評價稱,“最近南京和蘇州(高企的)地價肯定是不對的,每個企業買地都有自己的判斷,我自己覺得地價的風險已經非常非常大了。”
網絡資料圖
強二線:機會還是陷阱
2016年春節前後,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房價明顯上漲,隨後帶動地價上揚。北京南六環外的黃村區域個別地塊樓面價都超過了每平方米4.5萬元,遠超同地段二手房價格。近兩個月,以長三角的南京、蘇州為代表的二線城市房價接棒上漲,地價也水漲船高。日前,葛洲壩、金茂等房企在南京河西南部競拍“地王”,最終拍出每平方米4.5萬元的價格,超越此前兩天上海每平方米4.2萬元的“地王”價格,成為南京新單價地王。
“蘇州、南京地價是不對的,杭州曾經比上海還高,因為地價高,很多開發商在杭州虧錢的,南京是步杭州的後塵。”對此,孫宏斌稱,開發商買地有時處於慣性,每家企業對地價有自己的判斷,但他認為最近南京和蘇州地價“肯定不對”,他認為市場風險已經非常大了,房價不可能每年都往上漲,這一輪房價漲這麽快,已經把後面好多年的上漲空間消化掉了。在他看來,不像上海,南京土地供給大,房價一直在每平方米2萬余元,現在樓面價動輒超每平方米3萬元是不合理的。
今年3月29日,融創中國在香港公布的2015年全年業績顯示,2015年其合同銷售額682.1億元,同比增長3.6%,再創新高;凈利潤36.1億元,同比增長11.2%;融資成本從2014年的9.1%下降到7.6%,與此同時,毛利率回落到12.4%。從2015年開始,通過收購等方式,融創在上海、南京等長三角城市快速布局。融創也在向全國全面拓展,短短一年時間,進入濟南、成都、西安、武漢、南京、合肥、寧波等城市,城市布局從8個增至19個。
對融創而言,這樣的布局計劃與保持規模增長不無關系,但融創進入的部分二三線城市也被認為地產盈利空間有限。對此,易居中國執行總裁丁祖昱今年3月底曾著文提醒,西安房價最近三年基本不漲,供大於求的態勢沒有得到改善,庫存消化周期依然有19個月,而成都也是一個“跑量不跑價”的城市。此外,丁祖昱認為,部分招拍掛土地價格較高,未來存在一定風險,尤其那些溢價超過100%的,如合肥地塊樓板價比周邊的銷售價高,雖然合肥在二線城市表現突出,但在短時間內房價上漲過快,已經存在一定的房價泡沫,再期望上一個臺階難度不小。
“雖然融創2016年的目標比較保守地定在800億元,但明眼人一看,這已經劍指千億的態勢,老孫還是想把融創繼續做大。”丁祖昱認為,做大不是壞事,但今天繼續為追求規模而做大,還是隱含著一些風險。
近兩年,面對媒體,孫宏斌一直強調“判斷”二字。孫宏斌16日對媒體回應稱:被問及未來拿地策略時,孫宏斌回答,“我們不想跟別人說我是保守還是激進,但我們會小心做判斷,拿自己認為對的地。我不會高價搶地,這麽多年我沒有去過一次拍賣現場,不需要在當時做判斷,我們不會搶貴的地,如果合適也毫不猶豫。”
通過並購補貨北京豪宅
拿地三年後,推遲開盤的融創北京農展館項目16日下午正式宣布面世。2013年9月,融創中國以43億元的總價,競得北京市朝陽區農展館附近一地塊,該土地的總建築面積約5.9萬平方米,機構測算其樓面價高達每平方米7.3萬元。去年6月18日,融創中國曾在北京舉行全球發布會,高調宣布北京壹號院將與倫敦海德公園一號、紐約One57等世界級豪宅比肩。融創北京區域公司高級副總經理樓艷青當時介紹,北京壹號院執行非常嚴格的預約制,每個客戶預約後有專屬接待時間,對項目客戶信息嚴格保密,主要客戶群體是新貴階層和陽光財富階層,為行業領軍人物,IT、金融行業是主力。
東三環市中心的稀缺地段,使館區,農展館內5.3萬平方米大湖,擁有唯一的城市高爾夫球場,毗鄰亞洲最大城市公園朝陽公園,這些要素成為該項目的賣點。融創當時原計劃2015年9至10月推出,也不排除為做到精致而延期入市,當時對價格的計劃是,一期產品價格在每平方米15萬~20萬元之間,臨湖的房源每平方米超過30萬元。
彼時孫宏斌稱,這個項目不著急去化,賣一套少一套,可以慢慢賣。他還透露,這個項目進行設計規劃時,他覺得這類市中心的項目是個數學題,要考慮日照高度及容積率,還要考慮限高因素,當時“做了無數個規劃”,最後他在設計風格上選定了自己比較喜歡的穩重、簡單舒服、不太“土豪”的現代風格。
“北京壹號院花費了我們太多時間,上周我們還在對景觀進行最後的調整,近期就要開放了。”融創北京區域公司總經理荊宏16日介紹,目前融創在北京有四個產品系列,都市綜合體“中心系”、產品數量最多的區域品質住宅“壹號系”、頂豪產品“壹號院系”、稀缺地段獨棟別墅“莊園系”。其中“莊園系”為新產品,是融創通過收購得來的獨棟別墅項目,將於7月份正式推出。
今年春節前後,融創北京區域公司收購兩大獨棟別墅項目,分別是昌平北七家項目、懷柔雁棲湖獨棟別墅項目。媒體報道稱,合計收購獨棟別墅260棟。融創方面表示,該項目整體貨值將達到百億元,預計2016年中面世。彼時,業內有分析稱,融創是業內以快速開發及營銷而著稱的企業,計劃在今年中期面市,也代表了融創的去化決心,但如何對這兩個老牌別墅進行改造,能否快速去化,對融創也將是個考驗。
“現在拿地貴,很多項目是被豪宅化,但好多房子多十幾萬其實是不對的,這里面風險挺大的,北京很多貴的地項目遲遲不入市,是因為一套房子超過3000萬到一個億的時候有很多選擇,全世界都有很多選擇。”對於北京壹號院,孫宏斌說,這個項目對融創來說財務指標和盈利指標都不重要,融創希望它像蘇州桃花源一樣傳世。但他同時表示,自己對融創在北京項目的去化速度並不擔心。
對於北京的地價,孫宏斌回答:“當時拿農展館地塊的時候很多人覺得貴了,其實我覺得不貴,其他舉牌的幾家價格也都出到了7萬元左右,代表這個不是我一家的看法。這塊地主要是稀缺,我覺得大部分房子都不該這麽貴。現在土地市場這麽瘋狂,讓我們顯得很便宜,也不是我們的目的。我們只是花了三年時間做了一個比較好的東西,銷售我一點都不擔心,去年北京壹號院較貴的(房源)賣到每平米30萬,(同樣的房源)今年30萬元肯定買不到了。”
因為平臺起家就是電商平臺,所以變現非常直接。
i黑馬訊(石慧)6月28日消息,在今日的網易未來科技峰會上,美麗聯合集團CEO陳琪表示,美麗聯合現在有一個多億的女性客戶,日活1000多萬,“變現對我們平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
陳琪認為,因為平臺起家就是電商平臺,所以變現非常直接。“我們有專門的在線的經紀人平臺,上面有很多網紅和模特,她們大多數的年收入都在50萬到500萬之間,我們只要堅持幫助他們就好。”
以下為陳琪演講實錄(經i黑馬刪減):
你會發現隨著用戶量越來越大,特別是大量地聚集了女性用戶以後,你會發現媒體的價值開始變得越來越明顯了。所以我們在這個基礎上很認真地往媒體方向去做了一些探索,包括社交媒體,包括網紅,包括最近的直播我們都做了一系列的探索。
所以,在探索的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我剛才講到的跨界以及包括邊界的打破會產生出非常多、非常有意思的結果來。所以到了眼下,很難說我們這個集團是一個電商類的公司,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媒體和電商的整合的平臺。
不管未來怎樣變化,為客戶提供有價值的產品、為社會創造價值一定是我們要去做的事情,“變”其實是來自整個企業本身的使命、願景以及核心能力。
就我們企業本身來說,作為一個平臺性企業,創造好的生態環境,讓我們平臺上的網紅、客戶、商家、平臺合作方都能在這個生態里發展,讓他們的未來變得更好,這肯定是我們非常堅持的,所以我們一定會堅持的是我們是一個平臺。
會不斷試錯的是對於建設這個平臺、創造這個生態環境,你會去設定什麽樣的商業規則、什麽樣的邏輯體系,各種新技術的使用,包括剛才說的直播,直播其實在蘑菇街和美麗說上都開始做了,而且是效果非常好的產品。
剛才講了,網紅變現是非常直接的,同時還有會場正在做的VR,VR這樣的產品對我們時尚類產品會有什麽影響嗎?我們也都會做研究,我們甚至在說,也許過兩年以後,世界上會有第一家虛擬服裝公司,這家公司永遠不生產需要面料的衣服,它生產的衣服全都是虛擬的衣服,這樣的品牌服裝也可能會產生。
在所有這些和未來相關的地方,我們會做更多深入的研究和試錯。
講到未來的企業,我的想法是,首先這個企業不會變的始終還是要為社會創造價值,為社會創造良好的產品和服務,這是永遠不會變的。
會有變化的地方很大程度上會表現在很多的邊界會被打破,比如說企業內部的組織架構上,其實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崇尚扁平和先進的企業架構。我們企業的雇員和外部的合作夥伴和更多的參與方之間會打破這個邊界,你很難說清楚誰是你的員工誰是你的參與方,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方向。
第二,在企業的業務邊界上也會有更多的延展,不會說我們做某一個方向上的業務永遠在這個方向上,很可能你會發現往前跑一段以後,他會和另外一個行業有機地結合。
第三,在資金、資本方面,我覺得它的邊界也會有更大的發展的機會。
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李劍閣周二出席博鰲亞洲論壇金融合作會議時表示,真正了解中國經濟的人都認為,中國經濟不僅體量大,而且韌性強、回旋余地大,不會出現外界所擔心的災難性前景,並非外界所謂的“大而脆弱”。
李劍閣指出,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進入到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增長率雖然下降了幾個百分點,但中國經濟的體量已今非昔比,即使5%的增長率,所帶來的GDP增長絕對值也是可觀的,不亞於之前的高速乃至雙位數增長。
同時,由於中國人口近年來緩慢增長,就業壓力已不像之前那麽大,目前的中高速增長基本能夠滿足新增就業需求。統計表明, 2015-2016年,中國進入勞動年齡的人口下降了300萬,壓力明顯減輕。中國正在進行的“去產能”,可能會帶來一部分人的失業,但最多預計不超過300萬。
“就業壓力不大,給中國經濟的結構性改革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社會基礎。”李劍閣指出,中國已明確不會采用大水漫灌式的經濟刺激措施,而是將重點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這將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發展後勁。
李劍閣指出,經濟增長雖然常與貨幣政策聯系在一起,但經濟增長只是貨幣政策的主觀願望,客觀上能否實現還取決於其他多個因素,中國經濟仍面臨結構性問題,包括民營企業投資大幅下降、民間投資欠活躍等問題,總體來說,要解決貨幣政策的效用問題,仍要依靠改革。
對於人民幣匯率近期的波動,李劍閣直言,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下跌屬於正常調整,中國經濟發展仍然穩定,人民幣沒有長期貶值的可能性,而目前的匯率也已經反映市場的供求和基本面。
奧巴馬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的講話中,除了大打感情牌,列舉在位時的政績外,他話鋒一轉,還提到還有許多未完成的計劃,例如,帶薪假期、老有所養、教育等,他說這都需要有人來繼續推動,而共和黨顯然沒有準備好。
“在克利夫蘭,共和黨有著非常悲觀的看法。他們沒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譴責和憎恨。這不是我所知道的美國。我知道的美國是高尚和大方的。”他說,“在這場總統競選中,只有一個候選人是天生的領導人,她有計劃,打破玻璃天花板。她是美國下一任總統,希拉里·克林頓。”
全場響起了熱烈的歡呼,觀眾們大喊“希拉里,希拉里!”
奧巴馬回憶8年前和希拉里競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提名的時候,他說希拉里非常難對付。”我精疲力竭了。”奧巴馬回憶,每次我以為自己贏了的時候,她變得更加強大。
當然,奧巴馬還不忘誇一番希拉里的眼光和判斷力,說她任國務卿期間,她的意見總是被“排在最前面”。
“她從不放棄。這是我所知道,所敬仰的希拉里。我可以自信地說,從來沒有任何男人或女人比希拉里更有資格當美國總統。”奧巴馬接著調侃說,“我希望你不要介意,比爾(克林頓)。”
他接著又把副總統候選人凱恩誇了一番。
當呼籲大家來支持希拉里的時候,奧巴馬提到一系列政見,包括禁槍等。他還不忘說一句,如果你們也認為有那麽多問題要解決的話,“在這次總統競選中,我們需要像桑德斯的支持者那樣發出聲音,有組織地,持之以恒”。
桑德斯則坐在第一排認真聽著,沒有微笑。
奧巴馬還為希拉里抱不平, 說她被指責各種你想象得到,或想象不到的事情,但“她理解這是因為她長期在‘顯微鏡’下”。
最後,奧巴馬再次呼籲大家投票希拉里。他說:“就像你們對我做的那樣對希拉里,提攜我那樣提攜希拉里。選希拉里成為下一屆總統!”
正在老撾出席東盟首腦會議的澳大利亞總理特恩布爾7日表示,將非常警惕恐怖組織“伊斯蘭國”(IS)對澳發出的恐怖威脅,並對所謂的獨狼襲擊者和激進化的風險提出了警告。
據中新網7日報道,特恩布爾說,“伊斯蘭國”發出威脅的背景是它在敘利亞和伊拉克戰場上節節敗退。他警告說,這些損失會促使恐怖分子訴諸中東之外地區的攻擊。
不過,報道稱,特恩布爾同時也讓澳大利亞人放心。據澳大利亞ABC廣播公司引述:“因為我們有世界上最好的安全、情報和警察部隊確保我們的安全。與此同時,我們需要與我們的鄰國更加緊密的合作,以打擊恐怖主義。”
特恩布爾還表示,澳大利亞的恐怖襲擊風險等級將保持在“可能”,安全情報部門將毫不懈怠地努力保證公民的安全。
此外,澳大利亞聯邦司法部長基南7日也表示,最新的威脅不太可能是最後一次以澳大利亞為焦點。“每個人都要保持警惕,我們不希望人們害怕,但恐怖威脅是可能存在的,這意味著隨時都可能發生什麽。”
據悉,法國、德國和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地方也接到類似威脅。目前還沒有證據顯示澳大利亞有任何具體的威脅或危險。
澳大利亞名勝悉尼歌劇院(資料圖)
據英國《每日郵報》6日報道,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在最新一期雜誌中稱已瞄準澳大利亞,計劃在澳大利亞發動恐怖襲擊,並點名悉尼歌劇院、邦迪海灘、悉尼板球場和墨爾本板球場等標誌性地點為潛在襲擊目標。並號召獨狼追隨者以刀刺、槍擊、毒殺和車輛撞擊等恐怖手段襲擊澳大利亞民眾。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2016年9月30日下午,港交所總裁李小加來到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智庫報告廳,發表了題為“深港通——互聯互通新篇章“的演講。
在演講中,李小加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三大主題”:轉口貿易、引進直接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指出轉口貿易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第一桶金”,外商直接投資造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則成就了一大批全球市值領先的巨型企業。
李小加認為,貫穿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的這三大主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錢往中國走”,而香港在過去近30年中,恰好發揮出了中國“首選離岸融資中心”的功能,並形成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共贏關系”。
而在下一個三十年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面臨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挑戰:那就是從資本進口國向資本出口國的大規模轉型。在這一規模空前的資本流動轉向背景下,香港必須重新尋找自己與中國內地的關系定位。
近幾年香港政商各界在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改革時,開始註意到中國資本日益強烈的“雙向流動”需求:一方面依然需要不斷引進外資,尤其是國際資本所帶來的管理理念及推動制度變革的動力;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錢”要走出去,需要更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國際化資產。
“中國資本市場要變成真正的國際化市場,一定要開放,開放就意味著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李小加表示,滬港通和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解決這麽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何“請進來”與“走出去”。
他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由於發展歷程、文化背景及市場結構方面的不同,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實現真正的“制度接軌”。
李小加以證券市場監管機制為例,表示西方社會在上百年的市場演化中,從幾個大投資者共同創辦的交易所,演變為主要為機構投資者服務的“二級結構”交易所模式:交易所主要服務和監管幾百個會員機構,普通投資者則通過機構代理入市,並由此形成了市場交易中的“機構博弈”模式。
而中國證券市場2000年前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券商風險管理失控,在經歷了嚴峻的治理整頓後,形成了所有投資者直接在證券交易所開戶的“直接交易”模式,監管體系也從早期的間接式“機構監管”變成穿透到底的“賬戶監管”,與國際證券市場通行的“二級結構”出現了巨大的制度性差異。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一市場結構上的制度性差異,也造成了中國獨特的以散戶為絕對主體的市場形態,並形成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市場文化。中國“很多人進股市已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不同的制度、結構和交易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市場交易習慣,“外國投資者不可能為了買中國股票而改變自己的習慣;中國散戶也不習慣國際市場中的交易模式,”李小加表示,滬(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以三大交易所和兩地清算公司為主體,“代理”國際和國內投資者的交易需求,並以交易所間結算的方式,完成每天的清算軋單。
在交易機制與習慣的對接之外,滬(深)港通機制的另一個“秘密武器”則是對資金流動的管理機制:在封閉的資金清算管道內,以人民幣購買的港股資產,在賣出後同樣以人民幣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外資購買的國內資產同樣以港元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
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在其後的點評中認為,這一結算機制未來將成為滬(深)港通最為吸引國內投資者的地方:在經歷了長期升值之後,投資者們有可能通過滬(深)港通機制獲得一個新的保值渠道——那就是通過滬(深)港通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國際資產,在“人民幣不出境“的情況下,分享國際化企業所賺取的匯率及投資利潤收益。
對於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來說,一個現實的兩難挑戰就是:隨著中國從資本輸入國向輸出國的轉型,人民幣資本不可避免地要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但海外收購中所形成的巨額匯兌規模,勢必對人民幣匯率帶來更大的下跌壓力,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匯率穩定。
而在滬(深)港通機制下,如果有足夠的海外資產在香港上市,就有可能實現人民幣資本通過香港市場進行全球配置,同時不引發大規模貨幣兌換壓力的“雙贏目標“。
滬(深)港通機制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在國際化市場上交易;而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以人民幣投資獲得國際化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李小加表示,這才是滬(深)港通機制最大的長遠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港交所在年初公布的三年戰略規劃中提出,首先要解決“新股通”的問題:也就是除了二級市場交易外,國際和國內企業的兩地新股上市,可通過滬(深)港通機制在兩地市場配售新股。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2016年9月30日下午,港交所總裁李小加來到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智庫報告廳,發表了題為“深港通——互聯互通新篇章“的演講。
在演講中,李小加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三大主題”:轉口貿易、引進直接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指出轉口貿易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第一桶金”,外商直接投資造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則成就了一大批全球市值領先的巨型企業。
李小加認為,貫穿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的這三大主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錢往中國走”,而香港在過去近30年中,恰好發揮出了中國“首選離岸融資中心”的功能,並形成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共贏關系”。
而在下一個三十年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面臨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挑戰:那就是從資本進口國向資本出口國的大規模轉型。在這一規模空前的資本流動轉向背景下,香港必須重新尋找自己與中國內地的關系定位。
近幾年香港政商各界在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改革時,開始註意到中國資本日益強烈的“雙向流動”需求:一方面依然需要不斷引進外資,尤其是國際資本所帶來的管理理念及推動制度變革的動力;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錢”要走出去,需要更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國際化資產。
“中國資本市場要變成真正的國際化市場,一定要開放,開放就意味著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李小加表示,滬港通和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解決這麽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何“請進來”與“走出去”。
他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由於發展歷程、文化背景及市場結構方面的不同,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實現真正的“制度接軌”。
李小加以證券市場監管機制為例,表示西方社會在上百年的市場演化中,從幾個大投資者共同創辦的交易所,演變為主要為機構投資者服務的“二級結構”交易所模式:交易所主要服務和監管幾百個會員機構,普通投資者則通過機構代理入市,並由此形成了市場交易中的“機構博弈”模式。
而中國證券市場2000年前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券商風險管理失控,在經歷了嚴峻的治理整頓後,形成了所有投資者直接在證券交易所開戶的“直接交易”模式,監管體系也從早期的間接式“機構監管”變成穿透到底的“賬戶監管”,與國際證券市場通行的“二級結構”出現了巨大的制度性差異。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一市場結構上的制度性差異,也造成了中國獨特的以散戶為絕對主體的市場形態,並形成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市場文化。中國“很多人進股市已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不同的制度、結構和交易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市場交易習慣,“外國投資者不可能為了買中國股票而改變自己的習慣;中國散戶也不習慣國際市場中的交易模式,”李小加表示,滬(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以三大交易所和兩地清算公司為主體,“代理”國際和國內投資者的交易需求,並以交易所間結算的方式,完成每天的清算軋單。
在交易機制與習慣的對接之外,滬(深)港通機制的另一個“秘密武器”則是對資金流動的管理機制:在封閉的資金清算管道內,以人民幣購買的港股資產,在賣出後同樣以人民幣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外資購買的國內資產同樣以港元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
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在其後的點評中認為,這一結算機制未來將成為滬(深)港通最為吸引國內投資者的地方:在經歷了長期升值之後,投資者們有可能通過滬(深)港通機制獲得一個新的保值渠道——那就是通過滬(深)港通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國際資產,在“人民幣不出境“的情況下,分享國際化企業所賺取的匯率及投資利潤收益。
對於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來說,一個現實的兩難挑戰就是:隨著中國從資本輸入國向輸出國的轉型,人民幣資本不可避免地要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但海外收購中所形成的巨額匯兌規模,勢必對人民幣匯率帶來更大的下跌壓力,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匯率穩定。
而在滬(深)港通機制下,如果有足夠的海外資產在香港上市,就有可能實現人民幣資本通過香港市場進行全球配置,同時不引發大規模貨幣兌換壓力的“雙贏目標“。
滬(深)港通機制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在國際化市場上交易;而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以人民幣投資獲得國際化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李小加表示,這才是滬(深)港通機制最大的長遠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港交所在年初公布的三年戰略規劃中提出,首先要解決“新股通”的問題:也就是除了二級市場交易外,國際和國內企業的兩地新股上市,可通過滬(深)港通機制在兩地市場配售新股。
俄外長拉夫羅夫12日表示,沒有證據顯示,俄幹預美總統競選活動,並指出,此類說法非常可笑(ridiculous)。
拉夫羅夫在CNN電視臺的采訪中指出,“我們沒有看到任何事實和證據。”
普京與拉夫羅夫(資料圖)
7日,美國國土安全部與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發表聯合聲明稱,經調查認定,俄羅斯政府曾授權黑客入侵美國政治組織的網絡系統,試圖對今年的總統大選進行幹擾。
圖為美國國土安全部與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聯合聲明。(來源:CNN)
雖然未點名俄羅斯總統普京,但聲明稱“基於黑客行為的規模和敏感程度認定,只有俄羅斯最高級別官員授權,俄羅斯黑客才會從事這些活動”。
拉夫羅夫在受訪時對此評論道,“獲得這麽多關註非常榮幸。”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7日也曾對美國指控予以否認,並稱美國“胡言亂語”,他說:“俄羅斯總統的官方網站每天遭受成千上萬次的黑客攻擊,其中很多攻擊的來源都在美國境內。我們也沒有每次都指責白宮和中情局啊。”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2016年9月30日下午,港交所總裁李小加來到深圳創新發展研究院智庫報告廳,發表了題為“深港通——互聯互通新篇章“的演講。
在演講中,李小加回顧了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三大主題”:轉口貿易、引進直接投資和資本市場發展,指出轉口貿易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第一桶金”,外商直接投資造就了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而資本市場的發展則成就了一大批全球市值領先的巨型企業。
李小加認為,貫穿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的這三大主題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錢往中國走”,而香港在過去近30年中,恰好發揮出了中國“首選離岸融資中心”的功能,並形成了中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的“共贏關系”。
而在下一個三十年中,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將面臨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挑戰:那就是從資本進口國向資本出口國的大規模轉型。在這一規模空前的資本流動轉向背景下,香港必須重新尋找自己與中國內地的關系定位。
近幾年香港政商各界在重新思考自身的定位和改革時,開始註意到中國資本日益強烈的“雙向流動”需求:一方面依然需要不斷引進外資,尤其是國際資本所帶來的管理理念及推動制度變革的動力;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錢”要走出去,需要更多元化的投資渠道和國際化資產。
“中國資本市場要變成真正的國際化市場,一定要開放,開放就意味著既要請進來,也要走出去,”李小加表示,滬港通和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解決這麽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如何“請進來”與“走出去”。
他認為其中的關鍵在於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資本市場由於發展歷程、文化背景及市場結構方面的不同,在相當長時間內無法實現真正的“制度接軌”。
李小加以證券市場監管機制為例,表示西方社會在上百年的市場演化中,從幾個大投資者共同創辦的交易所,演變為主要為機構投資者服務的“二級結構”交易所模式:交易所主要服務和監管幾百個會員機構,普通投資者則通過機構代理入市,並由此形成了市場交易中的“機構博弈”模式。
而中國證券市場2000年前後出現了大規模的券商風險管理失控,在經歷了嚴峻的治理整頓後,形成了所有投資者直接在證券交易所開戶的“直接交易”模式,監管體系也從早期的間接式“機構監管”變成穿透到底的“賬戶監管”,與國際證券市場通行的“二級結構”出現了巨大的制度性差異。
從某種意義而言,這一市場結構上的制度性差異,也造成了中國獨特的以散戶為絕對主體的市場形態,並形成了一系列與之相適應的市場文化。中國“很多人進股市已經不是為了賺錢,而是一種生活方式和精神享受。”
不同的制度、結構和交易文化形成了不同的市場交易習慣,“外國投資者不可能為了買中國股票而改變自己的習慣;中國散戶也不習慣國際市場中的交易模式,”李小加表示,滬(深)港通機制的核心就在於以三大交易所和兩地清算公司為主體,“代理”國際和國內投資者的交易需求,並以交易所間結算的方式,完成每天的清算軋單。
在交易機制與習慣的對接之外,滬(深)港通機制的另一個“秘密武器”則是對資金流動的管理機制:在封閉的資金清算管道內,以人民幣購買的港股資產,在賣出後同樣以人民幣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外資購買的國內資產同樣以港元形態回到投資者手中。
創新發展研究院院長毛振華在其後的點評中認為,這一結算機制未來將成為滬(深)港通最為吸引國內投資者的地方:在經歷了長期升值之後,投資者們有可能通過滬(深)港通機制獲得一個新的保值渠道——那就是通過滬(深)港通購買在香港上市的國際資產,在“人民幣不出境“的情況下,分享國際化企業所賺取的匯率及投資利潤收益。
對於中國外匯管理部門來說,一個現實的兩難挑戰就是:隨著中國從資本輸入國向輸出國的轉型,人民幣資本不可避免地要大規模走向國際市場;但海外收購中所形成的巨額匯兌規模,勢必對人民幣匯率帶來更大的下跌壓力,不利於人民幣國際化過程中的匯率穩定。
而在滬(深)港通機制下,如果有足夠的海外資產在香港上市,就有可能實現人民幣資本通過香港市場進行全球配置,同時不引發大規模貨幣兌換壓力的“雙贏目標“。
滬(深)港通機制作為人民幣國際化“非常重要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以人民幣計價的資產在國際化市場上交易;而對中國投資者來說,這意味著他們以人民幣投資獲得國際化資產配置的重要渠道。
“等於我們在香港開了個沃爾瑪,貨架上擺著全球各地的資產,大家可以象上淘寶一樣坐在家里投資全世界。” 李小加表示,這才是滬(深)港通機制最大的長遠目標。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港交所在年初公布的三年戰略規劃中提出,首先要解決“新股通”的問題:也就是除了二級市場交易外,國際和國內企業的兩地新股上市,可通過滬(深)港通機制在兩地市場配售新股。
據CNN消息,當地時間10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新當選的總統特朗普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面,商討政權交接事宜。兩人進行了長達90分鐘的親切交談,同時對二人過去的一些不同政解做出澄清。
奧巴馬與特朗普握手(圖:CNN)
奧巴馬表示,在大選後首次與特朗普的會面中,兩人就多項事宜進行商討,“未來兩個月我的首要任務是協助政權過渡,以確保新當選的總統取得成功,”奧巴馬還補充稱,只要特朗普成功,“那麽這個國家就會成功。”
特朗普稱,感謝奧巴馬將原定10分鐘的會面延長到了90分鐘,此次一個半小時的會面時間比預期中要長得多,其間他與奧巴馬商討了“許多不同的事情”。特朗普還表示,非常期待將來與政府和奧巴馬合作。
另外,特朗普稱奧巴馬是一個“非常好的人”,並表示,未來他會尋求奧巴馬的建議。
奧巴馬11月9日發表講話承認選舉結果時表示,盡管他與特朗普之間存在較多差異,但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確保政權順利過渡。
此外,未來的美國第一夫人梅蘭娜·特朗普以及未來副總統邁克·彭斯也與特朗普一同前往白宮,分別與現任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和副總統約翰·拜登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