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共享經濟退燒 硬體創新重回王道 大公司贏者全拿 其他「類Uber」陷苦戰

2016-04-04  TWM

優步(Uber) 的成功引發「類優步狂熱」,但是一年多後,經驗無法複製到其他服務,送餐、代客泊車等公司都玩不下去;今年的主流又回到硬體,大家再去追逐下一個夢想。

「優步」(Uber)即時App叫車服務,只用了短短七年,就席捲全球五十八個國家、超過三百個城市,創造了新台幣兩兆元的總市值。優步以手機App為載具的「隨召即來」服務,成為當紅創業熱點,「優步革命」(Uber for everything),成為無數創業家的夢想,更吸引了一年將近新台幣六千億元的資金,投資在「類優步」的新創公司。

不幸的是,優步革命只是一個短命的炒作熱潮,前後只有一年半,「類Uber」的徒子徒孫要不是關門大吉,不然就是苦撐待變。

三月十五日,一度在舊金山灣區超夯的「火箭湯匙」(Spoon Rocket) 送餐服務網站結束營業。強調在手機App點選,可在十五分鐘內享受到單價約十美元的美食,去年,還被雜誌評選為最佳送餐服務公司;卻在燒光股東的鈔票、天使投資人轉趨保守,有意合併的速食連鎖店撤退的局面,讓這家「餐飲業Uber」的明日之星瞬間殞落。

火箭湯匙壽命只有三年,二○一三年從著名的育成加速平台 Y Combinator竄起,獲得超過新台幣四億元的投資,隔年天使基金再加碼。火箭湯匙的紅、白色送餐車,一度是舊金山灣區醒目的標誌。

火箭湯匙的創辦人崔安森(Anson Tsui),在三月十五日發出道歉信,說自己犯了很多錯誤,「在市場劇烈競爭與後續資金枯竭的壓力下」,拚命尋找短期可以增加營收的業務,結果服務失焦。同一時間,網站與App掛出中止所有服務的通知。

去年第四季起,一起陪葬的「類Uber服務」名單很長,長到讓《紐約時報》的專欄作家曼朱(Farhad Manjoo)寫了一篇文章,指出「即時App平台,可以用平價提供高檔服務」的Uber模式,只是受到特殊保護的計程車業獨有的現象,「在其他服務業,即時App的空間非常有限。」

榮景:只維持三年

雖然便利 價格卻無競爭力服務業的「優步革命」,是近年全世界投資界的焦點話題,客戶在手機上按個鍵,一輛BMW或是賓士來接送。許多想像力豐富的創業家,立刻聯想到類似的服務,只要十分鐘,就有高級管家、按摩師、花店老闆、主廚、代客泊車,甚至酒保出現在眼前。「服務業全面優步化」的想像如果落實,將是人類經濟模式的再一次重大革命。

於是,以舊金山、矽谷為中心,大量即時App服務公司獲得天使基金的投資,最出名的有火箭湯匙與Sprig貼身主廚、Saucey隨身酒保服務、Washio 提供洗衣服的管家、ZEAL有一大群專業的按摩師隨時候教,差一個字母的HEAL,有醫生到府問診等。

最受投資者追捧、新公司也最多的是即時App代客泊車,短短三年之間,出現了Luxe、Zirx、Valet Anywhere、Caarbon、Vatler 等公司。

舊金山、紐約、芝加哥等城市的客戶若出門用餐、開會,只要打開代客泊車App,穿著鮮豔制服、年輕的型男美女,就會在目的地恭候,用比市場便宜的停車費,加上五至十美元的小費,幫你把車停好。所有過程都在平台上透明監視,甚至可付費外加洗車、打蠟、加油等服務。

然而,即時App代客泊車服務很快就撞牆了,Caarbon 與 Vatler 已停業,Luxe、Zirx 與 Valet Anywhere 則思考轉型。其中,Vatler與火箭湯匙師出同門,在一四年獲得Y Combinator青睞,啟動服務後發現,白天代客泊車,停車費高、塞車嚴重,是賠錢生意;轉到夜間服務,生意規模大減,又遇到傳統停車業者的抵制等,導致營運成本大增。

敗因:大公司壟斷

資源被吸光 小公司倒閉

其他隨召即來的App也發現,手機的便利與撮合,無法減少昂貴的服務費用,例如醫生到府,不包括藥物的單次診療費,高達新台幣兩千多元,還無法申請保險給付;至於隨傳隨到的酒保,價格完全無法與鄰近的小酒吧競爭。

「類Uber」公司熱潮的起落,從創投業者的投資金額看得最清楚,一三年全球投資總額才十一.五四億美元,一四年暴增六倍至七十三.三八億美元,一五年又增加了二四三%、創下投資金額一七八億美元(約新台幣五千八百億元)的新高。

光看投資金額,似乎是「類Uber」公司的超級榮景,但去年這一七八億美元,將近六成集中在優步、中國滴滴快的,以及全球民宿訂房的AirBnB三家。而且,獲得融資的公司家數,從去年第三季的六十四家到第四季幾乎腰斬剩三十四家;單季融資金額則從第三季的七十三億美元,縮水剩下四分之一,第四季只有十九億美元。

金融市場贏者全拿,Uber與 AirBnB毫無疑義是贏家;中國的滴滴打車與快的打車原本是死對頭,背後各自有阿里巴巴與騰訊兩大集團支持,卻為了對抗優步而合併,聯手打擊主要敵人。三大公司拚命吸金,其他的小弟卻在旁邊喝西北風,忍受資金撤退的寒冬。

轉機:硬體再翻紅

智慧微波爐、機器人吸金

Uber革命的夢碎,聽起來似乎有點憂傷,不過,創新的行業永遠有做不完的美夢。三年前捧紅火箭湯匙的 Y Combinator平台,繼續帶著天使基金們追求新的故事,在最近的新創公司大會上,仍有隨傳隨到美容師的「類Uber」公司。

不過,主流似乎又回到硬體的創新。

例如已在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 募到二十四萬美元的 Tovala,賣的是智慧型微波爐,能夠自動偵測放進爐子的食物,煮婦、煮夫們只須一個按鍵,Tovala就會變出熱騰騰的美食。當然,公司賣你一台智慧型微波爐,之後天天再賣給你「智慧型微波食品」,聽起來,像是當年HP印表機賣碳粉、火箭湯匙送餐服務,加上物聯網偵測的綜合體,一下子就吸引了投資人的眼球。

另外,專門幫發電廠進行歲修工作的「蓋可機器人」(Gecko Robotics),擁有多項先進的偵測技術,可大量節省費用與時間;而攜帶方便的「聲霸喇叭」(Soundboks)無須插電,只靠電池,就能發出比夜店音響還要大兩倍的音浪,徹底取代現有的戶外音響系統。

三年前,一群創業者搶搭Uber便車,創造「優步革命」的熱潮,如今雖然夢碎,但是天使基金有大把大把的鈔票,又去尋找下一個夢想了!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1612

收購Withings 諾基亞或重回大眾消費市場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07759.html

諾基亞近日宣布,計劃以1.7億歐元全現金收購法國智能健康硬件廠商初創企業Withings。該收購將提升諾基亞在智能健康設備方面的資產配備。

據悉,Withings旗下所有業務以及200名員工將被納入諾基亞前沿技術部門諾基亞科技(Nokia Technologies)。這一收購來得有些突然。諾基亞CEO蘇立(Rajeev Suri)今年2月曾表示,公司正在針對推出數字領域消費品制定策略,今年不會給出任何承諾。

一顆“做終端的心”

蘇立表示:“數字健康領域一直是我們的戰略興趣點,現在我們為此做出了實質性的舉措,真正希望涉足這一巨大而且重要的市場。收購Withings讓諾基亞鞏固物聯網領域的地位,並且借助諾基亞的品牌,達到擴大人類與萬物互聯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將諾基亞推向市場的中心,為改變人類的生活做出有意義的努力。”

蘇立的這番表態或許意味著諾基亞將很快以“諾基亞”的品牌進入大眾消費市場。諾基亞科技是致力於品牌和專利授權、數字化媒體和數字健康業務的部門,它具有三個功能:其一,負責維護和授權巨大的專利組合;其二,授權諾基亞品牌在消費產品中的使用;其三,打造自己的消費產品,比如去年推出的Ozo虛擬現實相機。

Withings於2008年成立,已經推出的產品包括Activite智能手表、E-ink健康手環、Bluetooth溫度計、體重秤等產品。第一財經記者曾在去年的柏林消費電子展上采訪到Withings創始人 CEO Cedric Hutchings。當時Cedric向記者展示了Withings的智能手表,並表示:“材質和設計是Withings的強項,我們並沒有考慮何時上市,而是盡可能地利用我們的技術設計出好的產品,並建立起一個多樣的健康平臺,為人們提供更好的健康方面的決策。”

根據市場分析,醫療將成為物聯網市場最大的垂直市場之一,複合年增長率將達到37%。2015年至2020年間,移動醫療將成為醫療行業增長最快的領域。

在諾基亞宣布收購後,Cedric Hutchings又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Withings的目標與諾基亞的目標一致,是完美的結合。諾基亞希望設計出能夠改變人們每日生活的、很炫酷的產品,這一目標和Withings的目標完全能產生共鳴。我們有非常堅實的合作基礎。”他還表示,諾基亞表達了對“預防性健康以及患者看護”領域的興趣,而Withings的產品和APP平臺正好能夠提供這方面的用戶數據。“我們是向著同一個方向努力。”

Gartner研究總監劉軼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諾基亞還有一顆做終端的心,這也是它再一次進入終端市場的嘗試。物聯網終端被業界認為是下一個流量入口和數據來源。隨著智能手機發貨量趨緩,智能物聯網終端將成為下一個競爭點。醫療電子產品相對門檻高、專業性強,諾基亞選擇進入這個市場也表達了它想走高端路線的意願,而不是在可穿戴市場打價格戰。”

大膽嘗試消費品領域

這起收購是諾基亞轉型途中的又一個里程碑。兩年前諾基亞把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後,就沒有停下過轉型的腳步。就在今年2月的巴塞羅那世界移動大會上,諾基亞宣布了公司新的發展規劃:引領新一代5G技術和物聯網發展,聚焦收購阿爾卡特-朗訊之後規模翻番的市場機遇。諾基亞還宣布募集3.5億美元布局物聯網;並推出一款新型的支持5G的AirScale無線接入產品,將替代目前廣泛部署的Flexi基站。

去年,諾基亞完成了多項業務調整,一是收購了阿爾卡特-朗訊,大力發展5G技術,並已經在網絡標準化的制定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二是把地圖系統出售給奔馳、奧迪、寶馬等公司組成的德國汽車巨頭集團,不過諾基亞仍在參與車載信息方面的研發。

蘇立曾在巴展上表態:“盡管諾基亞今天主要是銷售設備給企業,但是大多數人仍然認為它是一個消費產品的制造商。因此,諾基亞應該大膽嘗試消費產品領域。”

手機何時回歸

這自然令人想到諾基亞手機何時回歸。諾基亞把手機業務出售給微軟後,協議禁止了諾基亞使用“諾基亞”的品牌生產手機。不過今年四季度起,該條款的約束力已經到期,這也就意味著,諾基亞今年可能重新進行手機市場的布局。去年8月,諾基亞公關部負責人Brett Young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諾基亞可能從今年四季度著手研究如何回歸手機領域。

那麽在智能手機已經飽和的情況下,諾基亞的回歸是否為時已晚?對此,蘇立並不擔心。他曾在巴展上表示:“諾基亞不打算貼牌,或者重建出售給微軟的生產商和銷售設備。諾基亞需要讓人感覺很‘諾基亞’,讓人感覺它就是大家熟知的‘諾基亞’。”

為此,諾基亞將尋找能夠滿足以上期望的合作商合作,由諾基亞提供專業設計和品牌。蘇立說:“諾基亞不著急,一切都還來得及。”對於諾基亞的產品技術開發和銷售,蘇立一直堅持在數字領域的方向做努力,盡管仍處於初期階段;另一個研發的領域是虛擬現實。

Gartner首席研究分析師呂俊寬此前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諾基亞的品牌在消費者中有很高的親和度,但是經過多年後重回市場,它會發現市場已不再是原先的市場,在渠道變化和產品差異性方面都會面臨很大的考驗,尤其在中國市場更是如此。如今中國智能手機制造商的實力已經不是和當年諾基亞時代同日而語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308

台新金彰銀爭議 重回政治解決 法院「有判無解」 歹戲恐再拖一年

2015-06-09  TWM

眾所矚目的彰銀經營權爭議案,在五二○新政府上台前夕宣判, 但結果似乎還是回到原點,這樁走了十一年的金融聯姻,還有哪些關卡需要克服?

延宕十一年的彰銀經營權爭議案,訴訟結果日前出爐,台北地院判決台新金與財政部間「契約關係存在」,但駁回台新金提出改派彰銀董事為台新金代表與損害賠償要求;外界解讀,法院給予台新金與財政部各打五十大板的判決結果,讓這齣金融圈史上最長壽的連續劇依舊無法落幕,最後鹿死誰手,還得比拚誰的氣長。

這裡所謂的「契約關係」,指的是「財政部在台新金仍屬彰化銀行最大股東之期間內,不得妨礙台新金指派之代表人當選彰銀全體董事席次過半數之董事席次」;對此,台新金發言人林維俊表示,這證明台新金依據二○○五年公告及公函,來主張與財政部間具有民事契約關係,是成立的。

「公民併」 將是觀察指標林維俊拿出當年的公告指出,「財政部同意支持所引進之金融機構取得彰化銀行經營權」,○五年公函並載有「增資完成後,經營管理權移由該策略投資人主導」、「本部(財政部)持股在未出售前,如得標投資人仍為最大股東者,本部將不改變由得標投資人主導該行經營權之政策」。

彰銀方面,則認為判決結果不會影響目前董事會結構,由於法院已判定財政部對台新金所負起的契約義務僅屬一次,且財政部早於彰銀○五年股東臨時會董監事改選已完全履行,所以駁回台新金控有關「移轉彰銀經營權予台新金控」的請求。

至於另一主角財政部,雖負有「不能以所持股權妨礙台新金控經營權主導地位」之約,但法院認定財政部於彰銀一四年股東臨時會董事改選時並無任何違約情事,而本刊致電財政部次長吳當傑,對於判決結果看法,他也僅表示,尊重法院判決結果。

目前看來,「一個判決,各自解讀」的結果,似乎無法幫台新金立刻拿回經營權,因此,翻轉這場延長賽結局的關鍵,很可能落在明年六月登場的彰銀董監改選,不過,這段期間仍有幾個指標可供觀察。

首先是準行政院長、○五年台新金取得彰銀股權時擔任財政部長的林全態度。一位美系外資分析師指出,任何財經政策一定是「由上而下」推動,相對於財政部或彰銀的意向,林全的態度更是關鍵,而新政府是否會推動「公民併」則是觀察指標。

如果新政府有相關動作,在法院已判定台新金與財政部存在契約關係之下,台新金取得彰銀經營權自然更有水到渠成的氛圍加持。

新政府傾向「去家族化」

往下一層看,是明年彰銀董監改選時,財政部在「徵求委託書」上的態度。儘管這次判決中,法官認定財政部在本屆彰銀改選時大張旗鼓、以小博大徵求委託書的方式「並未違約」,但事實上當時財部此舉招致許多公司治理專家的批評聲浪,新政府上台後將如何面對這個棘手問題,將是關鍵指標。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將就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施俊吉曾對外表示,民營金融機構購併公股行庫並非不可以,但有意購併泛公股的民營銀行,必須「去家族化」,包括增資、引進大眾資本,政府才可能考慮。這個說法,似乎直指台新金。

同一時間,台新金在四月二十八日宣布發戊種特別股、己種特別股,目的除了因應丁種特別股贖回,強化資本適足率,呼應主管機關打亞洲盃政策充實銀彈,台新金表示,其中的己種特別股,的確會有稀釋原股東持股的效果。

此舉是否剛好「吻合」新政府期待,其實頗耐人尋味。

除此之外,龍巖董事長李世聰未來向哪邊靠攏?則是另一個變數。

目前台新金持有二二.五%彰銀股權,預期未來不排除向金管會申請提高增加股權投資,或與目前持有彰銀約九%股權的龍巖集團董事長李世聰合作。不過,外界相信李世聰還是會觀察新政府態度,以決定要將手中的票投下哪一方。

然而在不少外資眼中,真正對台新金股東最好的結果,反倒是將彰銀股權全部出售。瑞信證券台灣金融產業分析師許忠維表示,台新金若能成功出售彰銀持股(預估價值逾三二○億元),將從「資本不足」變成「資本充足」,更重要的是,自此甩掉這個具有高度政治挑戰性的燙手山芋。

當然,還有一種最壞的情況就是維持現狀,不僅台新金的資金依舊進退兩難,在面對同業紛紛大手筆展開亞洲盃海外購併的此時,從○五年撐到現在的台新金還可以再拖多久?都是外界最關心的焦點。

○五年,台新金以三六五億元併彰銀,一度被視為「台灣金融史上最大豪賭」,這個豪賭將如何演下去,皆考驗著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的智慧。

撰文 / 梁任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22

“堰塞湖”重回高位 企業IPO執念從何而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4171.html

IPO“堰塞湖”一直是困擾監管層的難題,歷任證監會主席從郭樹清到肖鋼都曾積極求解。如今,化解積壓企業的重任,又落在劉士余肩上。

根據證監會數據,截至6月2日IPO受理首發企業達801家,而上一次排隊企業數量達到800家,要追溯到2012年11月。經過三年多的改革,新股積壓再創新高,股市的融資功能限制也一直未能破解。

“對監管層而言,現在處於兩難抉擇,不加快發行,積壓會越來越多,但如果加快發行,當前脆弱的市場重心很可能繼續下移。”北京一位券商首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對企業而言同樣也是兩難,要麽繼續遙遙無期地排隊,要麽承擔高昂的沈沒成本尋求其他渠道。“不到萬不得已,企業不會主動撤回。”

分流渠道始終不暢

新股積壓對改革形成較大的負面影響。新股發行制度改革,其方向無疑是減少審批、加強監管,讓企業更順暢地發行上市。但一般而言,因為大量的企業積壓,使得一旦大規模放開發行,造成的“抽血效應”很可能令二級市場流動性緊張。

目前業內對上述一推論存在爭議,放開發行是否如此可怕,各方莫衷一是。不過,監管層依然投鼠忌器,令改革舉步維艱。

回顧IPO“堰塞湖”歷史,2012年11月15日,證監會公布排隊企業總數達到798家。與此同時,監管層啟動了歷時最長的一次IPO暫停。時任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四方奔走調研,與上市公司、機構投資者探討市場熱點。面對愈演愈烈的IPO堰塞湖,當時有機構建言,應發展“新三板”化解A股IPO壓力。

以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來化解企業的融資需求,成為證監會一直延續的政策導向。2013年以來,新三板經歷大擴容、大發展,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分流企業上市壓力。彼時,證監會開始反複表態,支持企業到境外上市。事實上,在境內IPO暫停期間,確實形成一波境外上市的風潮,紐交所、納斯達克以及港交所都成為中國企業的優選交易所。

經過一年多IPO暫停之後,監管層對化解“堰塞湖”信心倍增。2013年12月,監管層內部以及與券商進行多次交流,在會議中傳達出非常積極的信號,甚至有監管層人士提出要將在審的700多家企業一年內解決完,同時考慮不再人為控制上市節奏。

不過,新三板分流作用始終有限,赴海外上市的中概股公司也仍是少數。2014年3月,證監會不得不再次表態,稱IPO企業排隊積壓嚴重,預計審核需要較長時間,鼓勵企業選擇到新三板掛牌、到境外上市等多種方式融資發展。

然而,去年A股市場一波巨幅上漲行情,又將企業重新吸引回A股。一方面,擬上市企業緊鑼密鼓遞交申報材料,已在新三板掛牌的企業也頻頻宣布開始上市輔導;另一方面,海外上市的中概股迫不及待地拆VIE、私有化,快馬加鞭回國趕潮。

積壓企業越來越多,發行數量卻依然有限。截至6月2日,IPO排隊企業達到801家,其中已過會120家。今年以來,證監會每月放行一到兩批企業,月融資額在50億~80億之間。

實際上,內部與定增規模相比,也可以看出IPO對企業融資的支持有限。尤其是近三年來,定向增發儼然已是A股市場最主流的股權融資方式,融資總規模、上市公司參與數量、單筆融資額等多項數據不斷創新高。

Wind數據顯示,2012年IPO首發150家,實際募集資金927億元;而當年有164家上市公司進行了增發,募集資金規模達到了3782億元。而伴隨IPO財務核查的開展,IPO在2012年11月至2013年全年事實上暫停。

2013年全年無一只新股發行,當年卻有286家上市公司實行了增發、環比大增74%,增發募集資金達3457億元。自2014年起,定向增發市場更是進入爆發式增長。2014年、2015年分別有487家、857家上市公司推進定增,分別募得6734億元、13592億元。從今年來看,截至目前已有58家上市公司完成首發,募資規模為239億元;但已有253家上市公司推進了定增,實際募資規模已達5755億元。

在業內人士看來,每個月發行10到20家,相較於國際市場而言並不算少。但是相對於龐大的排隊企業規模而言,IPO融資功能已相對偏弱。

企業的IPO“執念”

為什麽有這麽多企業在A股門口排隊?答案有二,追求高估值,規避不確定性。

“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沖著高估值去的。”華南一家券商分析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稱,2015年的上漲行情和高估值讓市場各方都提高了預期,到現在這預期還沒有徹底轉變過來。

去年以來的中概股私有化浪潮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場高估值追逐賽。2015年中國企業赴美上市步伐放緩,數量不到2014年的一半。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私有化浪潮一波接著一波。特別是去年上半年,A股市場經歷一輪持續上漲,中概股公司紛紛表示將通過私有化從美國市場退市,回歸境內市場。比如奇虎360,2015年6月17日宣布私有化,其謀劃退市正是A股上漲最瘋狂的時候。

“若剔除去年特殊情況的數據,境外市場與A股市場的差距其實沒有那麽大。”前述華南分析人士稱,繼續排隊還是撤回來去尋找新的融資渠道,是企業當前必須面對的選擇。“現在這種市場行情再持續一兩年,企業可能就會比較積極地重新考慮,去境外或去新三板了。”

除了高估值,選擇在A股排隊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規避政策不確定性。

去年上半年,新三板轉板預期較強,且戰略新興產業板也推進順利,有不少滿足上市條件的企業,在投行建議下到新三板掛牌,等待轉板機制落地後“彎道超車”快速上市。當時有券商告訴本報記者,已有企業與交易所完成接洽,將爭取第一批到戰新板上市。顯然,上述計劃因為改革放緩而沒能實現。“諷刺的是,到頭來發現,排隊IPO反而是最‘快’的捷徑。”

“可以看到政策出現了明顯不連貫性,短期波動性非常強。”上述華南分析師稱,雖然市場已平靜,但“後危機時代”還有很多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尚不穩定。在她看來,無論企業還是機構,觀察市場的態度要改變,不能完全以市場化的標誌來衡量市場發展。市場化方向沒有改變,但是也絕不能低估政策變化的擾動性,要將政策變動作為一個很重要的因素納入分析模型。

“這幾年來IPO政策反複變化,對投行業務也影響深刻。投行業務需要穩定的政策預期、明確的規則指引,這樣也能進一步穩定投行與企業的角色和關系、投行與監管層的協作。”華東一家券商投行人士稱,在2013年IPO重啟後,投行人看到一系列可喜變化。

他認為,2015年盡管有股災的影響,但仍然不妨礙這一年是A股市場最接近註冊制的一年。在股災期間叫停IPO之前,IPO發行已經非常順暢和常規化。當時,發行節奏已經穩定、發行規模有明確預期。可惜的是,股災期間被迫叫停IPO,股災之後,註冊制的進程也再次被打回原點。

“要解決IPO堰塞湖,僅加快發行也是不行的,市場承受不住就容易出問題。”前述北京券商首席分析師稱,要改革,就要系統性改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03

鄧亞萍重回體育界,將攜盛希泰進軍體育創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09/156415.shtml

鄧亞萍重回體育界,將攜盛希泰進軍體育創投
i黑馬 i黑馬

鄧亞萍重回體育界,將攜盛希泰進軍體育創投

這是鄧亞萍七年後再次回歸體育圈。

i黑馬訊 6月9日消息,今日,有媒體報道稱,前乒乓球奧運冠軍鄧亞萍宣布辭去人民日報社副秘書長職務,進軍體育創投圈。她將聯手洪泰創新空間,與王勝江、俞敏洪、盛希泰一起,打造國內第一家體育產業創新創業平臺,這也是鄧亞萍七年後再次回歸體育圈。

人民日報社表示已經批準鄧亞萍辭職,洪泰創新空間也確認了與鄧亞萍聯手的消息。

據了解,鄧亞萍與洪泰創新空間達成合作意向,雙方將在創業孵化、投資、體育產業實現資源互惠,圍繞體育產業孵化、體育產業投資、退役運動員創業培育、體育產業園運營等方面展開合作,共同打造中國第一家體育產業創新創業平臺。

雙方將主要在五個方面進行合作:

第一、新平臺將建設一批文化體育類垂直的創新空間,為體育創新創業提供深度孵化服務。

第二、新平臺將組建一支體育產業基金,定期舉辦體育創新創業大賽,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與資源。

第三、新平臺將整合雙方在全球範圍內的體育產業和創投產業的資源,組織投融資活動,開展投融資業務。

第四、新平臺堅持強強聯合的原則,將開展廣泛合作。

第五、新平臺將幫助退役運動員的創業與轉型服務,建設體育人才創業數據庫。利用複合型人才和發散性思維,探索體育產業鏈商業變現新模式。

對於這次辭職投身體育創新創業的原因,鄧亞萍表示,我成為一名運動員開始,體育已經深入我的血液。我希望能利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有誌於在這個領域創新創業的年青人提供一點力所能及支持,給退役運動員轉型提供一點幫助,這次我也是抱著向俞敏洪、盛希泰、王勝江這幾位創投界大佬學習的心態和洪泰的合作,他們幾位在各自的領域都很成功,有著豐富的創業經驗和行業資源,希望這些能跟我形成互補。

2010年9月25日,由人民日報社和人民網合資組建的人民搜索網絡股份公司召開董事會,鄧亞萍擔任公司總經理。就任後,鄧亞萍全面參與人民搜索的日常管理,全方位推動各項工作。這也是鄧亞萍首次進入商業圈從事管理工作。

鄧亞萍 體育 創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194

P2P轉向求生 重回資產端爭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0437.html

經歷一輪瘋狂的規模擴張之後,P2P行業正在重新回歸資產端的爭奪。

5月29日,在深圳互聯網金融商會主辦的互聯網金融高峰論壇上,多名P2P業內人士表示,過去幾年大量P2P陷入營銷戰,希望做大規模再融資,卻沒有人真正關心資產。但事實上,和傳統金融一樣,互聯網金融最終要回歸到資產端的爭奪。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吳曉求也認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決定了一個平臺不能在很短時間內迅速做大規模。

“對互聯網金融行業來說,資產端是最重要的,投資人投錢,首先面對的是安全問題,是本金能不能收回來的問題,其次才是收益高低。我們平臺三年多總共才六個多億的交易額,而且有很多是滾動形成的項目,真正的項目並沒這麽多。”宜聚網董事長吳飛說。

事實上,P2P平臺通過對資產端擴容,進行資產爭奪已經開始。今年5月初,小貸再貸款背景的P2P平臺e路同心就與深圳一家農業企業合作,正式進軍“三農”領域,為後者提供生產流動資金。

無獨有偶,另一家同樣國資背景,主要以小貸公司為資產來源的P2P平臺開鑫貸也在進行業務轉型。從去年底開始,其業務開始從小貸公司向承兌匯票衍伸。開鑫貸總經理周治翰此前曾表示,將向供應鏈領域拓展,如制造商、服務商、銷售商等供應鏈上下遊,形成三大類資產來源。

聯金所CEO劉哲認為,隨著征信機制的完善,信息會變得越來越透明,未來所有的不良資產和壞賬都有可能變成利潤來源,因此不良資產可能成為下一個資產爭奪的方向。此外,在以移動互聯網為基礎的有場景的個人消費分期、供應鏈金融、融資租賃等領域,互聯網金融仍然存在機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265

2016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谷歌重回第一,騰訊中國領先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610/156422.shtml

2016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谷歌重回第一,騰訊中國領先
李瑋 李瑋

2016全球最具價值品牌百強榜:谷歌重回第一,騰訊中國領先

中國互聯網公司中,騰訊排名最高,在總榜單中排名第11,阿里巴巴第15,比去年下滑5個名次;百度第29,比去年下滑8個名次;京東今年首次進入榜單,排名第99。

文|李瑋

市場咨詢公司MillwardBrown(明略行)本周發布了2016年的BrandZ品牌價值報告,列出了2016年全球最具價值的百大品牌。今年排名第一的品牌是谷歌。

去年,蘋果曾經從谷歌手中奪走了第一的排名,而今年谷歌再次領先。

MillwardBrown是市場研究公司Kantar Group的一部分,專註於全球品牌價值研究。

今年的BrandZ報告顯示,谷歌的品牌價值排名全球第一,蘋果位居第二。

上榜的3家移動設備廠商分別為惠普、三星和華為。惠普今年下降3名,排名第42。三星排名第48。

而華為今年出現了大幅上升,排名上升20位,達到第50。

在前20名排名中,科技公司占大部分。共有14家中國公司入選

中國互聯網公司中,騰訊排名最高,在總榜單中排名第11,阿里巴巴第15,比去年下滑5個名次;百度第29,比去年下滑8個名次;京東今年首次進入榜單,排名第99。

以下是今年榜單中前20名排名:

1.谷歌,品牌價值2291.98億美元,上升1名

2.蘋果,品牌價值2284.60億美元,下降1名

3.微軟,品牌價值1218.24億美元,排名不變

4.AT&T,品牌價值1073.87億美元,上升2名

5.Facebook,品牌價值1025.51億美元,上升7名

6.Visa,品牌價值1008.00億美元,下降1名

7.亞馬遜,品牌價值989.88億美元,上升7名

8.Verizon,品牌價值932.20億美元,下降1名

9.麥當勞,品牌價值886.54億美元,排名不變

10.IBM,品牌價值862.06億美元,下降6名

11.騰訊,品牌價值849.45億美元,排名不變

12.萬寶路,品牌價值841.43億美元,下降2名

13.可口可樂,品牌價值803.14億美元,下降5名

14.富國銀行,品牌價值585.40億美元,上升2名

15.中國移動,品牌價值559.23億美元,排名不變

16.通用電氣,品牌價值540.93億美元,上升1名

17.UPS,品牌價值498.16億美元,上升1名

18.阿里巴巴,品牌價值492.98億美元,下降5名

19.迪士尼,品牌價值492.29億美元,排名不變

20.萬事達,品牌價值461.41億美元,排名不變

以下是榜單中中國公司詳情:

11.騰訊,品牌價值849.45億美元,排名不變

15.中國移動,品牌價值559.23億美元,排名不變

18.阿里巴巴,品牌價值492.98億美元,下降5名

27.工商銀行,品牌價值336.37億美元,下降5名

29.百度,品牌價值290.30億美元,下降8名

46.建設銀行,品牌價值196.17億美元,下降5名

50.華為,品牌價值186.52億美元,上升20名

57.平安集團,品牌價值169.10億美元,上升11名

59.中國人壽,品牌價值167.12億美元,上升3名

62.農業銀行,品牌價值163.31億美元,下降12名

71.中國銀行,品牌價值138.03億美元,下降6名

72.中國石化,品牌價值132.06億美元,下降9名

83.中國石油,品牌價值123.41億美元,下降12名

99.京東,品牌價值104.96億美元,新入榜

在科技公司中,排名上升較快(上升超過7名)的包括Facebook、亞馬遜、埃森哲、華為、PayPal,新入榜的包括京東和Adobe,而降幅較大(下降超過7名)的包括百度、西門子和eBay。

以下為全榜單:

135382882

135382883

135382885

135382886

135382889

135382890

135382891

135382892

品牌 榜單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437

冷熱通吃!芒果冰教母重回永康商圈 練兵六年 張介梅用雙品牌迎戰紅海市場

2016-06-06  TWM

前永康冰館老闆娘張介梅回來了!這次她帶著新品牌「迎冰館」和清粥小菜「粥古意」,要重現老味道。芒果冰教母,將為永康商圈帶來何種餐飲新氣象?

五月底,台北市永康街的商家們,都陸續收到一張「迎冰館」新開幕的邀請卡,請鄰居們來吃新鮮芒果冰。乍看之下,以為又有後進冰店來挑戰永康商圈,再仔細一瞧,邀請卡上寫著「張介梅感謝您多年的支持與鼓勵」,老永康人不禁會心一笑:「小梅終於回來了。」張介梅,正是永康街前「冰館」的老闆娘,素有「芒果冰教母」之稱。自二○一○年元月「冰館」歇業後,張介梅不僅離開婚姻,也暫時退出了傳統芒果冰市場。

一一年,她與大姊張秋萍一同加入比利時最大連鎖咖啡店Panos Café的台灣經營團隊,另闢蹊徑獨創芒果冰沙,更將其反向銷回至歐洲的四百多家Panos分店。花了五年確立商業模式後,今年Panos將一口氣在台北、高雄開出六家店,將店數拓至十家,營業額更預估能從去年的四千萬元,成長至一.二億元。但在Panos的菜單裡,始終未再端出芒果冰饗客。

當年,「冰館」創造出「芒果冰等於台灣甜點」的形象,但張介梅在結束時沒有立刻另起爐灶;六年多來,包括前夫羅駿樺經營的Ice Monster,或是新興的芒果恰恰、思慕昔等店,皆大張旗鼓,甚至前往中國、日本拓展版圖。

芒果恰恰執行長張智閔對張介梅捲土重來,大張雙手歡迎:「老將歸隊,不是很好嗎?」他說,全世界最會賣芒果冰的都是台灣人,要一起把餅做大。

重現老滋味

找回老客人

從一枝獨秀變成百花齊放,張介梅不否認,傳統芒果冰已進入紅海市場,相較於同業的大膽進擊,她顯得保守許多。直至今年六月,她親自掌舵的「迎冰館」才重回永康商圈,一同開張的還有「粥古意」,一次揭幕兩個餐飲新品牌。

原來,張介梅不是不敢正面迎擊,而是要做足準備,一炮打響名聲。

這些年,她除了研發台灣時令水果冰品,更跨界清粥小菜,兩姊妹到處吃美食,吃到好吃的,還會把吃剩的湯汁打包帶回家研究。比如張秋萍愛吃南機場夜市的蚵嗲,張介梅仔細咀嚼後發現,蚵嗲兼有高麗菜的清脆口感與韭菜香氣,就將之改良成蚵仔蛋,重現於「粥古意」菜單。「人們只有夏天想吃冰,以前『冰館』一到冬天就是超級淡季,客人一聽沒有芒果冰就走了,清粥小菜正好可以彌補缺口。」全新開張的「迎冰館」僅有八坪,其餘二十幾坪店面為「粥古意」,兩店共用二十二張座席,就開在知名的「永康牛肉麵」隔壁。以地點來說,其實略微偏離了永康街主幹道,落在商圈邊緣。

合夥人Panos Café總經理黃憶倫熟知永康商圈生態,「最好不要挑戰第一名,觀光客沒空聽故事,就是認定那個位置。」所謂「那個位置」,就是冰館原址,現已改為思慕昔,迄今仍有許多人以為張介梅是老闆娘。黃憶倫分析,人們到永康街吃飯,必去鼎泰豐、東門餃子館或永康牛肉麵,「在永康牛肉麵門外排隊時,就有機會讀我們的故事,知道迎冰館才是創始人的店。」可以說,「迎冰館」最大的招牌,就是張介梅,而她最強的武器,則是重現「冰館」的老味道。「我覺得,還是過去用清冰、水果醬料與糖水做出的芒果冰最好吃。」這次重回戰場,她端出的芒果冰定價僅一三○元,是同業的一半,「當初成功,是因為在地人喜歡,觀光客才趨之若鶩,我要用過去的口味、同樣的價格找回老客人。」永康國際商圈協進會理事長李慶隆認識張介梅十七年,也一路看著「冰館」起落,對「迎冰館」重回市場很有信心,他說:「台灣好吃的水果很多,這次小梅不只有芒果,其他水果產品都是自行研發,消費者一定能接受。」

重用小農 找最新鮮貨源

重用小農的農產品,則是「迎冰館」和「粥古意」的全新特色。為了找到能穩定大量供貨的管道,張秋萍花了一年時間跑遍各大果菜市場,直到開幕前五天,才敲下一家第一手收購小農作物的盤商,「小農不想被菜蟲剝削,相對沒有出頭機會;但小農盤商不會壓價格,還能幫我們找到最新鮮、在地的水果。」舉例來說,今年最好吃的芒果,其實在彰化縣二林鎮,而非傳統芒果盛產地。

落實「從產地到餐桌」的食尚風潮,以後在「迎冰館」與「粥古意」店內,都能吃到時令的好味道。

撰文 / 鄧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331

二季度上海投資者信心指數重回樂觀

上海財經大學應用統計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第二季度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市投資者信心指數為104.14點,指數重回樂觀區域,表明上海市投資者心態轉向積極。

7月12日,上海財經大學、中國經濟信息社和中國金融信息中心聯合發布了2016年第二季度上海市投資者信心指數在內的“2016年第二季度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市社會經濟指數系列”。

上海市投資環境信心指數反映了企業家、機構投資者和個人投資者對上海市宏觀經濟環境的滿意程度以及對未來的預期。

上海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5月,上海市固定資產投資2177.07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8.0%。

三大投資領域中,城市基礎設施完成投資381.38億元,增長15.2%;工業完成投資300.48億元,下降3.7%;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348.67億元,增長10.5%。

上海市投資實際到位資金合計5271.81億元,其中本年實際到位資金小計3299.41億元,增長8.5%。

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市投資者信心指數包括了投資環境信心指數、企業家投資信心指數、機構投資者信心指數和個人投資者信心指數等四大核心指數,四大核心指數又由17個分類指數構成。

具體來說,今年二季度上海市投資環境信心指數為113.35點,環比小幅上升1.34點,同比降低11.48點。指數位於樂觀區域,表明投資者總體對上海投資環境看法仍較為積極。

而上海市企業家投資信心指數為113.20點,環比持平,同比下降8.17點;上海市機構投資者信心指數為101.36點,比一季度大幅上升16.74點,同比下降16.55點,指數重回樂觀區域。

上海市個人投資者信心指數為86.28點,指數仍在悲觀區域,比一季度上升5.06點,同比下降13.59點。

上海財經大學社會經濟指數系列課題組總負責人、上海財經大學應用統計研究中心主任徐國祥分析指出,2016年第二季度上海市投資者信心指數回升的原因主要在於,近期我國宏觀數據反映出的經濟總體企穩向好的基本面,這是提振二季度上海市投資者信心指數的首要因素;

同時,今年兩會政策的影響效應逐步顯現,帶動需求市場回暖,改善了企業的運營和盈利狀況,使企業家群體的投資意願有所增強。

而在監管層維穩股市、寬松貨幣政策等利好預期影響下,機構投資者群體參與市場的熱情有所回升,投資心態轉向積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476

撕去“低價”標簽 手機廠商“重回”運營商懷抱

7月15日,在廣州舉行的2016年天翼智能終端交易博覽會上,中國電信聯合國代商、連鎖企業與終端廠商簽署采購確認書,宣布簽約天翼智能手機總量達6700萬部,簽約金額預計達1070億元人民幣。而在開幕式前夕,中國電信市場部總經理劉平表示,今年上半年卓越100終端激勵已兌現了33億元,並透露,今年上半年終端銷量達到5130萬部,其中“3G+4G”手機的銷量達到4700萬部。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2008年,中國電信終端份額占比僅有5%左右,2015年則上升至23.1%。

事實上,運營商近年來思維的轉換讓手機“定制”市場的意義開始發生改變,過往和手機廠商之間的利益博弈也開始向“共同謀利”轉變。

 “不斷奶的孩子長不大,過去我們主要跟著運營商跑,但是低端機的路線走起來非常吃力。”一名國產手機廠商負責人曾經對記者表示,過去低端、超低端、更低端的手機廠商都會去做,但是走這條路是犧牲用戶導向來做的,是條“不歸路”,走下去是沒有未來的。

他當時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在海外,有運營商因為成本價格因素,把閃光燈等設置砍掉,但是對於消費者來說,購買欲望卻因此大大降低,最終導致產品滯銷。

但隨著小米、樂視、360等互聯網公司的積極布局,以高性價比的智能終端為賣點吸引用戶,以此帶動增值業務盈利。電信運營商也開始一改2G時代的發展思路,通過終端補貼和手機定制,引導產業鏈進行技術升級,向有利於體現各自網絡優勢和提升自身用戶感知的方向發展,並以此帶動主業增長。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產業與規劃研究所梁張華認為,運營商實體渠道在手機銷售渠道中仍占主導優勢。“運營商實體渠道的4G手機銷量在4G手機的整體出貨量中占比達53.6%,其於手機行業的地位舉足輕重。任何希望做大、做強並具有市場影響力和產業話語權的廠商,都不容忽視運營商渠道。”梁張華說。 

中興副總裁溫良良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運營商渠道仍然占據中興手機銷售渠道的50%以上,和往過的合作方式不同,越來越多的運營商開始和手機廠商一起從產品定義階段合作,而不是單一的集采定制。

中興小鮮4

 “比如說中興小鮮4和中國電信天翼終端公司團隊在產品早期就開始對接,包括產品規劃、人群定位、市場方向等都會有較為清晰的目標。”溫良良對記者表示,運營商渠道和公開渠道也在融合滲透,手機廠商不能再將渠道單一的進行劃分。

 華為電信定制麥芒系列售價2399元起

“只不過過去可能集采的訂單量都在上千萬以上,但現在一款精品機型在單一運營商渠道大概的量在幾百萬,這也是大家思維轉變的方向之一,不再單一追求規模而是更主要體驗和利潤。”溫良良對記者如是說。

2015年,4G手機出貨量達4.4億部,在手機整體出貨量中占比近85%,其在全局大盤中具有絕對重要地位。根據賽諾數據,其中有2.91億部是通過線下渠道銷售出去的。而在線下渠道中,運營商渠道又占據了主導地位。2015年,線下渠道所售出的4G手機中,有81.1%是通過運營商渠道實現的,公開渠道占比不足1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1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