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啥小小一枚處理器芯片,讓小夥伴們紛紛“著了道”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01/161598.shtml

為啥小小一枚處理器芯片,讓小夥伴們紛紛“著了道”
鄰章 鄰章

為啥小小一枚處理器芯片,讓小夥伴們紛紛“著了道”

一枚小小的芯片,驅動智能手機的創新。

本文由鄰章(微信ID: kejilinzhang)授權i黑馬發布。

昨日,小米正式推出了旗下首款自研處理器澎湃S1, 邁出了真正擁有核心科技的第一步。雖然從整體來看,這顆處理器與蘋果、高通、三星、華為等相比,在當前還稍顯稚嫩。但也誠如雷軍在微博所言: 自研芯片的確是長跑。而我們也看到,華為自研芯片,也是到了960這一代才頗為均衡,開始牛逼起來。所以現在去評論小米處理器的研發是成功還是失敗,個人覺得有些為時尚早,並沒有多大意義。

acc7f1ac943f8b3df8756d46619acf08

而眾所周知,智能手機處理器的研發,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無論從那個方面來衡量,芯片研發依舊是核心科技,屬於重資本產業,誠如小米昨日發布會所言:“十億起步,十年結果”。但即使如此,我們卻看到,廠商自研處理器可以說已是山頭林立,在新晉的小米之外,還有眾所周知的 蘋果、三星、華為、LG,可以說處理器市場又有了進入戰國時代的趨勢。

那麽問題來了:一枚小小的處理器,幾十億個晶體管,為何讓大家都如此著迷,紛紛跟進欲推出自家處理器?

一、廠商為何不惜巨資投入處理器的研發?

1. 成本優勢與把控關鍵元器件供應

從成本來說,這枚小小的處理器,帶給廠商的是居高不下的成本,這些成本不僅僅是這枚芯片的價格,以高通處理器為例,附加的還是整機售價的百分比。這使得眾多廠商本就微弱的利潤更進一步降低,辛辛苦苦賺來的錢卻在為處理器供應廠商打工,是限制廠商發揮價格競爭優勢的桎梏。

而對於有實力的廠商而言,自家生產處理器,無疑可以降低成本,並且可以將處理器外銷給其他廠商,促進自身營收。在這一用一售之間,是雙倍的成本差距。這對於廠商的競爭而言,利好顯而易見。

而更為重要的是供應鏈的需求。

坦率來講,智能手機的競爭,核心在於供應鏈的競爭。但是供應鏈信奉的是弱肉強食的法則,優先保障的是擁有強勢地位的廠商需求,而後才去照顧處於弱勢地位廠商的需求。

近年來,我們看到,高通新款處理器在發布初期,都會面臨供應不足的難題,而在弱肉強食的規則下,優先能夠得到保障的是三星這樣的大廠。諸如此前的驍龍820處理器,當前的驍龍835處理器,優先滿足的是三星的需求,而後才能被其他廠商所采用。

這種尷尬的現實,導致原本就處於弱勢地位的廠商處境更為艱難,二而我們也看到,部分廠商為了搶灘新品占位,就會發布出PPT新品。而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產品發布後供應嚴重不足使得排隊搶購成為常態。

因為核心元器件的短缺,使得有市場需求卻無法滿足,怎一個痛字了得。所以擁有自主處理器這類核心元器件,做到在關鍵元器件上面不被人掣肘,就可以在關鍵供應鏈上勝人一籌。以更快的速度推進自家的產品,滿足市場需要。

4c1ff4a824167b00698ce092248ebba9

2.創新的基礎,差異化的源泉

隨著供應鏈的高度集中,如今的智能手機陷入了越來越嚴重的同質化。一樣的處理器,一樣的攝像頭,一樣的屏幕等等,使得手機廠商越來越有走進硬件組裝廠這個死胡同的趨勢。在嚴重的同質化面前,功能的某些差異化與體驗創新成為各家關註的重點,而處理器則在差異與創新化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是幕後真正的推動者,是各家天馬行空的想法得以實現的基礎。 誠如雷軍在發布會所言:芯片是手機科技的最高點。

以近年來消費者感知尤為明顯的手機攝像頭為例,我們看到:手機攝像頭在這幾年來發展迅猛,代替普通相機的趨勢愈發明顯。而智能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的背後,除了鏡頭供應商的元器件大幅進步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處理器的進步。

近年來,各廠商頗愛玩耍的先拍照後對焦、120幀等慢動作拍攝、4K拍攝、雙攝像頭技術等等花樣百出的拍照技術,都是基於手機處理器的硬件支持。是處理器的進步為拍照體驗的進步與花樣的玩法做好了奠基工作。而除去攝像頭,在大家紛紛推進的2K分辨率,快速充電技術,無線充電技術、雙擊喚醒,屏幕刷新技術等等無不基於此。廠商只有在此基礎之上才能將自己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變為優異體驗的現實。

c4b8769220664b56cfde5f0ae3269403

3.產品調教優化的把控性

雖然當下安卓系統得到了較為長足的進步,但是安卓系統的體驗與蘋果還是存在差距。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產品處理器的調教優化上。多數安卓廠商使用的處理器並不是使用自家原產的,而是從高通這樣的供應商處獲取的。這其中會存在一個對處理器品性知曉力與調教針對性力度不足的問題。並且隨著處理器的快速更新,很難對處理器的某些特性吃透。而蘋果則不同,蘋果堅持使用自家設計的A系列處理器,多年下來,不斷地調教改進,自然相比使用其他廠商擁有更強的產品品性執行力和調教的正對性。

86c82760263fe487154b8fa0dc14a0c7

4.布局前瞻性的基礎之一

自主處理器還有一個好處是:只要技術支持,就可以在現有技術下率先實現添加自我想要的功能,率先進入差異化的布局之中,以實現更大領先優勢。以蘋果的A系列處理器為例, 回首以往,我們看到,他可以根據自己制定的發展步驟的需要,率先的支持64位,率先的支持每妙240幀的慢動作視頻。而對於依靠高通、聯發科的廠商而言,則需要他們的處理器成熟之後才能上馬這些功能,這造就了蘋果的領先優勢。

而在當前物聯網和智能起床開始爆發的當下,芯片在行業中的地位與市場前景將變得更為廣闊。對於廠商而言,自然是吸引力所在。

二、其他廠商需要持續跟進嗎?

當下自研芯片似乎呈現出愈演愈熱之勢,那麽另一個問題是:當前還未推出自研芯片的廠商,需要來一波跟進嗎?個人認為,倒大可不必。

雖然自研芯片有著上述的諸多好處,但卻並非是每個廠商都要去自研處理器,正所謂術業有專攻,對於廠商而言,更應該做的是著眼於自身優勢,揚長避短。

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從供應鏈的整體發展趨勢來看,業界分工必然是會朝著縱向專業化的方向發展而非是垂直一體化發展,任何廠商都不可能通吃產業鏈也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更何況處理器只是產業鏈的其中一環,在處理器之外, 還有屏幕、內存,閃存乃至代工廠等諸多因素的制約。而即使是自研芯片,我們也看到,當前安卓業界依舊是以高通芯片為主導。

寫在最後:

一枚小小的芯片,驅動智能手機的創新。諸多廠商紛紛推出自主處理器,目的也在於擴充成本優勢,創造差異化體驗,規避豬隊友的不慎拖累等等,這是自研芯片積極的一面,但也眾所周知,自研芯片屬於高投入產業,並且擁有極高的風險性,而從產業鏈的發展趨勢來說,未來也一定是屬於縱向整合。所以對於廠商而言,在處理器上不可冒進,個人認為,最好的選擇,其實應當是術有專攻。

處理器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825

美康生物:終止收購生物芯片公司70%股權

美康生物3月10日晚間公告,公司於2016年9月23日與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金維榮、南京申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簽署了《合作框架協議書》。各方有意展開合作,公司擬分別以收購及增資方式取得上海華冠生物芯片有限公司70%的股權,投資金額合計為人民幣4666.6667萬元。

近日,公司與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金維榮等進行了友好協商,各方一致同意終止履行框架協議。公司與上海人類基因組研究中心、金維榮等簽署了《關於終止履行之協議》,本次協議簽訂在公司董事長審批權限範圍內,無需提交董事會及股東大會審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8988

英特爾收購Mobileye 汽車芯片天下三分

美國當地時間3月13日早晨,英特爾宣布以15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信息技術公司Mobileye,為其贏得了自動駕駛技術一個重要的籌碼,也就此奠定了未來自動駕駛領域英特爾、高通和英偉達天下三分的局面。

真正的原因是“數據”

英特爾CEO Brian Krzanich在收購宣布後公開對媒體表示:“英特爾希望成為自動駕駛趨勢的引領者。”他預測,自動駕駛在2023年至2024年期間就將真正發生。“2020年,2021年就會有自動駕駛的車型實現,我們需要讓這個平臺迅速發展起來。”Krzanich表示,“英特爾和Mobileye的合並,將更加有利於法律制定者對技術的監管。”

Kranich還表示,英特爾如此看重自動駕駛技術背後真正的原因是“數據”。“數據對於未來芯片的計算能力是至關重要的。”他說道,“我們在說自動駕駛的時候,其實說的是很多高端技術的設備,比如安裝在直升機或者無人機甚至是機器人上的動態捕捉攝像頭,這一切都是關於機器視覺以及機器視覺如何改變世界的。”

根據Mobileye向第一財經記者提供的資料,英特爾將以每股63.54美元現金全資收購Mobileye。交易已經獲得雙方董事會批準,仍有待監管部門審查。最終交易有望在未來9個月內完成。交易完成後,Mobileye將與英特爾自動駕駛事業部合並成為新的自動駕駛部門,並由Mobileye聯合創始人Amnon Shashua領導。

英特爾去年全年營收590億美元,Mobileye全年營收3.58億美元。

英特爾對Mobileye的收購,也創下了以色列初創公司收購史上的最高金額。成立於1999年,Mobileye總部位於以色列,主要致力於汽車工業的計算視覺算法和駕駛輔助系統的芯片技術研發,擁有200多名員工。公司於2014年在紐交所上市,市值為106億美元,高盛曾在2007年以1.3億美元戰略投資Mobileye。

此項收購也反應了科技巨頭們正在激烈地爭奪下一個大機遇——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收購Mobileye以後,英特爾將具備為汽車整車制造商提供所有實現自動駕駛技術的零部件集合。英特爾預計到2030年,與自動駕駛相關的汽車系統、數據和服務市場規模將達到700億美元。

核心技術爭奪賽

“英特爾確實付出了巨大的投資,但是英特爾的資本是雄厚的。這也讓它有能力進入到與高通和英偉達的這場關於無人駕駛的競賽中。”高風咨詢董事總經理、汽車行業資深分析師羅威(Bill Russo)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高通去年曾以470億美元巨資收購了芯片制造商恩智浦(NXP),恩智浦旗下收購的飛思卡爾(FreeScale)在汽車芯片制造方面也擁有雄厚的實力。英偉達則是從一開始就是從支持自動駕駛技術的GPU圖形芯片起家的。

“我們正在觀看一場爭奪驅動21世紀最重要的自動駕駛行業發展的知識產權的比賽。”羅威說道。據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的一份由英特爾中國區無人駕駛生態系統負責人所提供的資料顯示,英特爾從2015年以167億美元收購可編程芯片阿爾特拉(Altera)開始,就一直沒有停止過與汽車領域相關的收購步伐。先後全資收購或入股了Modivious,Itseez,Nervana和Here等公司。“接下來就差買一個汽配公司了。”一位芯片行業分析師對第一財經記者開玩笑說道。

研究機構Gartner技術研究分析師Mike Ramsey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英特爾的策略是通過收購趕超對手,而不是白手起家。”北方證券信托公司科技研究部門主管Neil Campling也表示:“英特爾的收購將目標直指高通。此前的競爭中英特爾明顯落後,它唯一的方法就是收購。”高通對恩智浦的收購完成後,將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汽車芯片制造商。

盡管英特爾芯片在PC和數據中心服務器方面仍然處於主導地位,但是除此之外,英特爾的芯片很少能夠在基於ARM設計架構的其它領域應用。盡管英特爾已經涉足無人機和收銀機等領域,希望植入自己的芯片,但是這部分業務並沒有真正帶動英特爾的業務實現增長,公司的主要盈利依然來自PC和服務器。

“英特爾的巨額收購再次表明在自動駕駛行業技術核心有多麽重要。”羅威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所謂核心技術主要分三部分,語音的交互、電動系統以及自主性。自動駕駛行業是汽車和移動服務行業的交匯,這將加速這些技術的商業化。”

汽車制造商和科技公司都在積極地拔得頭籌。英特爾已經在目前上路測試的幾百輛自動駕駛汽車上安裝了自己的芯片,車型數量達30種。在收購Mobileye之前,英特爾已經和Mobileye以及寶馬汽車合作,計劃在2021年推出全自動駕駛汽車。寶馬今年也將調動40輛7系汽車在城市中測試複雜的路況。

另一方面,谷歌和特斯拉也在加緊無人測試的進程。谷歌無人駕駛車在公共道路上的測試已經完成了200萬英里;特斯拉也已經從13億英里的輔助駕駛Autopilot系統中收集了數據;而奔馳母公司戴姆勒也和Uber在無人駕駛研發領域進行合作。

根據全球市場研究公司Frost & Sullivan的數據,到2025年,在汽車領域的數字化移動服務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9萬億歐元,2016年這一數字為8600億歐元。谷歌拆分出來的自動駕駛部門Waymo計劃最早於今年年底和菲亞特-克萊斯勒汽車合作,推出半自動駕駛的共享打車服務軟件。大眾汽車也成立了新的自動駕駛部門Moia,將專註於共享打車平臺和其它移動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9473

雷軍做手機芯片:成了就是喬布斯 輸了就是堂吉訶德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3-07/1082114.html

5df1d92dfb0ab21f32db750481535dfa.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盧祥勇

雖然小米手機已經從巔峰時期回落,但不可否認,雷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雷布斯”一直是小米創始人雷軍喜歡的名字,因為喬布斯是雷軍模仿的英雄。雷軍也是很多年輕人崇拜的對象。但當雷軍宣布耗資超過10億元造出了手機芯片,挑戰高通、蘋果、三星、華為這些世界級公司的時候,不信的人比信的人更多。雷軍更像是中國手機行業的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理想很充實,現實很骨幹。

但是,當外界了解了自主芯片對於一家手機廠商,特別是對國產手機廠商的意義,就能理解雷軍對手機芯片的執著。在這一點上,華為是最典型的範例。

小米有充分的理由做芯片

2月28日,傳言兩年多的的小米自研芯片終於來了。站在演講臺上的雷軍,捏起一塊小米自研芯片澎湃S1,對臺下觀眾調侃道:“這不是一個‘PPT’芯片,我們已經量產了。”

小米為什麽要做芯片,成為每個人腦海里的不解之題,因為這是一場風險很大的冒險。在國內,目前僅有華為一家手機廠商采用自主芯片,即便出貨量巨大的OPPO、vivo也沒誰敢將自主芯片提上日程。

連雷軍自己也坦承,“做芯片是九死一生,我們抱著十億資金投入,十年研發周期的心態去做。”

在去年傳言最熱的時期,業內關於小米做芯片的原因有幾種猜測。有人說,小米做芯片是因為雷軍不服氣;也有競爭對手說,其品牌的作用大於實際作用;還有人說,是為了印度市場專利的問題;甚至有人說,是政府支持的原因。對於這些說法,哪種可能性更高?在後來的媒體采訪中,雷軍並未直面回複。

雷軍把當下做手機稱為很難的業務,在他看來,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在淘汰賽的階段,競爭會更激烈。大家都需要在核心技術上突破,而每一點點的技術突破,在今天手機行業里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小米今天做出芯片,只是想證明,未來也會投資做屏幕、相機各個核心器件。

誠然,只有在核心技術上有自主權,公司才能走得遠。小米想要掌握核心技術,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芯片恰好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目前世界前三大的手機公司(三星、蘋果和華為),都掌握了芯片技術,小米要想躋身全球前幾大手機廠商的話,也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雷軍說。

事實上,業界也部分認可雷軍的說法。IT評論人士孫永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總歸是推芯片比不推要好,可以有效釋放供應鏈壓力,取得更多的自主權。

雷軍曾對外宣稱,2016年上半年至少有3個月處於供應鏈嚴重跟不上的狀態,這是小米出貨量不及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位小米手機供應鏈廠商的高管曾向媒體透露,芯片是手機專利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小米自主芯片拿到更多的專利,將有助於它解決專利問題。

基帶是難以邁過的坎兒

小米的手機芯片之所以會引起巨大的社會輿論,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字——難。做芯片難在研發技術,難在超出想象的資金投入。在小米發布會現場的體驗區,有位業內體驗者如此評價芯片,“誰花的錢越多,誰做的就越好。”

對此,雷軍也坦承,“我聽說做芯片的,他們做那種旗艦芯片每一代的投資都在十億美金以上。”

“芯片產業的研發持續高投入、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決定了小米即便是勉強推出一代芯片,後續的研發投入能否持續也成為問題。”孫永傑認為,從體量(例如企業的規模、資金等)、實力和積澱上看,小米與蘋果、三星和華為這些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的手機廠商相比存有巨大的差距。

首先最直觀的比較就是出貨量和盈利情況。據IDC對於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統計顯示,三星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去年出貨量高達3.1億部;蘋果名列第二,出貨量為2.15億部;華為出貨量則為1.4億部,名列第三;LG出貨量則為7500萬部,排名第六。

目前,上述四家都是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的手機企業,從盈利的情況看,除了蘋果之外,三星、華為的盈利水平並不高,LG則更是處在虧損狀態。也就是說,想要通過自主設計芯片規模和成本的優勢,帶來大幅成本降低和節約的規模效應,出貨量起碼應該在億級。而相比之下,小米去年的出貨量為僅在5000~ 6000萬部左右。

“之前雷軍也說了,小米要通過互聯網服務賺錢,堅持打性價比優勢,紅米還是出貨量的主力,但小米芯片澎湃1卻選擇用在了中端機型小米5c上。”所以,孫永傑認為,雷軍沒有想著讓芯片馬上大規模鋪開。

在孫永傑看來,小米芯片帶給小米的影響在短期內(三、四年)不會有什麽改變。對於國產手機企業來說,營銷和渠道更重要。從中國手機廠商OV(代指OPPO和vivo)的快速崛起也能夠從另一個側面再次證明,是否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並非是手機廠商的必選項。

毫無疑問,市場的現實,似乎已經沒有留給小米試錯的時間窗。尤其是在目前小米面臨營銷和渠道巨大投入的情況下也存有相當的變數。小米要想躋身全球前幾大手機廠商的話,需要投入的地方太多了。通過研發芯片完成銷量目標的路徑並非易事,更並非當下最重要的事。

如果拋開小米當下最現實的問題,從一個公司的長遠戰略來講,小米芯片能否實現後來者居上的逆襲呢?芯謀咨詢(ICwise)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我覺得挺難的,對手機芯片來說,基帶芯片更關鍵,小米在做這一塊很難。”

某種程度上來說,Soc(System on Chip,芯片級系統)是手機的命門,基帶則是Soc的命門。此前,智東西聯合創始人國仁在評論中也同樣指出,在手機芯片生產領域全無經驗的小米來說,澎湃S1至少給出了一個及格的成績。落後的基帶、28nm制程的短板,只能算是中端定位。而更致命的是,今後小米想制造高端Soc時,高通作為現今小米高端Soc的供貨商,可以用手里的基帶專利對小米形成巨大的限制。

事實上,小米芯片的基礎背景決定了雷軍的高度,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11月,大唐電信將全資子公司聯芯科技的LC1860平臺以1.03億元的價格授權給了小米和聯芯共同成立的松果電子公司,自此業內就開始出現小米在推自有設計芯片的傳聞。松果電子員工主要由聯芯員工分流而來,新公司的封裝測試、晶圓制造依然委托大唐聯芯負責。

“最終比拼的是基帶,但聯芯科技的技術成熟度和規模不及主流芯片廠商,包括高通、聯發科、三星、展訊和海思,這似乎註定了小米自有設計芯片的水平最好也超不過聯芯科技本身。”在孫永傑看來,因為與聯芯科技的關系,澎湃1芯片更像是貼牌。

正如業界所言,小米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顧文軍指出,芯片需要踏踏實實做,互聯網思維起不到作用,這對互聯網思維起家的小米是最大的挑戰。尤其是小米多元化發展後,手機業務停滯不前,量下來了。如果量了下來,對做芯片來說沒有任何成本優勢。

九死一生卻能獲江湖地位

俗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盡管小米在芯片之路上有諸多的困境和挑戰,但芯片確實是卡住國產手機向頂級梯度發展的一道重要門檻,如果不做自己的芯片,國產中高端手機不僅會在性價比優勢上失守,更重要的是,永遠走不到更高的行業位置,永遠受制於人。

2015年底,驍龍820處理器發布前夕,三星以及以樂視和小米為代表的的一眾國產手機為了這塊芯片爭得頭破血流,誰都想要拿高通的高端芯片作為新產品宣傳亮點。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到現在依然如此。

在獲取自主權這一點上,華為是最典型的範例。公開資料顯示,從華為的麒麟芯片誕生至今,用戶已經突破了1億,而處理器的型號也從K3V2發展到現在的麒麟960。麒麟處理器的累計出貨量已經達到了8000萬,這是一個相當給力的數據。

但海思芯片也經歷過被質疑的漫長之路。從2004年10月開始做算起,到2014年,搭載海思麒麟920芯片的榮耀6手機以及搭載海思麒麟925芯片的Mate 7手機發布,海思用了近十年才站到世界舞臺,逐漸得到認可。

雷軍在發布會之後接受媒體群訪時也坦言,小米曾專門研究過華為的海思芯片。在他看來,小米在這個時間點切入,從基礎技術的成熟度來看比華為最早做芯片時高不少,有一定的後發優勢。

不過,其他自主芯片手機廠商的經歷證明,真正能夠為自己帶來實際的價值,少則需要兩代產品,甚至多代的試錯和更叠。即便是在芯片領域深耕均超過20年的高通和聯發科,也時常會出現故障。

雷軍也很認同“做芯片很難”這一點,就在發布會前一天,小米手機官方微信公號發表文章為發布會預熱,文章標題為“明知九死一生,為何還要做芯片”。

顧文軍認為,小米做芯片主要是看到蘋果、華為和三星自己做。因為有了自研芯片的底氣在,華為近年的旗艦新品總能成為令人羨慕的存在。

據了解,最早華為的數據通信基帶例如數據卡之類都用的是高通基帶。如果當年高通不是基帶芯片優先供貨中興,對華為經常延遲發貨或直接斷貨,也不會直接催生海思巴龍基帶(大概在2007年立項),發展到現在的海思,這使得在SoC上華為海思成為唯一一個可以完全和高通正面競爭的芯片商。

事實上,高通、MTK、三星等廠商的手機芯片經常被“限量供應”,而導致手機終端廠商的缺貨,所有這些後果都要消費者來承擔,對品牌傷害巨大。

自2017年開始,在上遊供應鏈的重壓力之下,多家國產手機廠商已被迫逐步完成價格層級上的調整。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TMT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2016年下半年,手機工業發展20年來第一次遇到了漲價,包括屏幕、內存、存儲,還有與攝像頭相關的所有手機的核心元器件都在漲價,其中,存儲芯片漲價幅度超過了20%。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則表示,“目前來看上遊材料漲價還在持續,2017年以來芯片材料晶圓上漲了至少10%。”因此,小米芯片背後的意圖主要是在於增強自身在供應鏈的話語權,“只有產品有溢價能力,才能抵抗一些市場因素引起的成本波動。”

顯然,又一家國內廠商有機會讓芯片和手機一起生產,打造出能夠完全發揮出硬件性能來的軟件系統,這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個優勢,更是站到世界舞臺中央與之一決高下的底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40

高通驍龍835芯片首次在亞洲亮相

3月22日下午,高通公司在北京舉行驍龍835芯片亞洲首秀發布會,這是835芯片繼2月份在世界移動大會首次亮相後,在亞洲的首次亮相。

驍龍835首次采用了10納米制造技術,不斷提升的芯片制造工藝,可以降低手機功耗,同時更小的尺寸、更小的封裝,還可以給智能設備的設計師更好的設計靈活度,設計更輕薄的手機。

10納米不到頭發絲直徑的千分之一,對於最新的835芯片,在不到硬幣大小的芯片內,集成了超過30億個晶體管。高通上一代芯片產品820、821采用了14納米制造工藝,810芯片采用了20納米工藝,2014年2月發布的801芯片采用了28納米制造技術。

驍龍835芯片中,DSP運算模塊在整個平臺中所占比重增加,顯示下一代旗艦智能手機將可能在設備端獲得更好支持深度學習和人工智能的能力。“大家知道,DSP適用於多維數據矩陣預算,適用於神經網絡計算、深度學習。”高通產品市場高級總監張雲介紹說。

就在一天前,ARM公司發布的下一代技術中,也將芯片端對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支持作為一大特點。目前談論人工智能,人們更多談論的是雲端的智能,而芯片商從設備端對人工智能的發力,將有望在越來越強大的雲體系之中,避免智能終端功能角色的弱化。

此外,驍龍835芯片宣布支持千兆LTE網絡,也顯示了芯片商對LTE(4G)網絡進一步優化的態度。業界預計,2019年5G將規模商用,屆時5G網絡將實現10Gb/s以上的峰值下載速率,是目前的數十倍以上,目前LTE的持續演進,預計在2018年實現千兆下載速率,而能否體現千兆LTE網絡的價值,需要芯片商、終端設備商的跟進。

此外值得註意的是,驍龍835芯片對沈浸式體驗的優化,以及宣布支持移動PC,顯示高通正在嘗試在智能手機市場之外拓展更多智能終端市場。目前,AR/VR市場被業界看好,但待進一步成熟,而PC市場目前是英特爾的優勢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291

雷軍做手機芯片:成了就是喬布斯 輸了就是堂吉訶德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3-07/1082114.html

5df1d92dfb0ab21f32db750481535dfa.thumb_head

每經記者 張斯 每經編輯 盧祥勇

雖然小米手機已經從巔峰時期回落,但不可否認,雷軍是一個成功的商人。

“雷布斯”一直是小米創始人雷軍喜歡的名字,因為喬布斯是雷軍模仿的英雄。雷軍也是很多年輕人崇拜的對象。但當雷軍宣布耗資超過10億元造出了手機芯片,挑戰高通、蘋果、三星、華為這些世界級公司的時候,不信的人比信的人更多。雷軍更像是中國手機行業的堂吉訶德大戰風車,理想很充實,現實很骨幹。

但是,當外界了解了自主芯片對於一家手機廠商,特別是對國產手機廠商的意義,就能理解雷軍對手機芯片的執著。在這一點上,華為是最典型的範例。

小米有充分的理由做芯片

2月28日,傳言兩年多的的小米自研芯片終於來了。站在演講臺上的雷軍,捏起一塊小米自研芯片澎湃S1,對臺下觀眾調侃道:“這不是一個‘PPT’芯片,我們已經量產了。”

小米為什麽要做芯片,成為每個人腦海里的不解之題,因為這是一場風險很大的冒險。在國內,目前僅有華為一家手機廠商采用自主芯片,即便出貨量巨大的OPPO、vivo也沒誰敢將自主芯片提上日程。

連雷軍自己也坦承,“做芯片是九死一生,我們抱著十億資金投入,十年研發周期的心態去做。”

在去年傳言最熱的時期,業內關於小米做芯片的原因有幾種猜測。有人說,小米做芯片是因為雷軍不服氣;也有競爭對手說,其品牌的作用大於實際作用;還有人說,是為了印度市場專利的問題;甚至有人說,是政府支持的原因。對於這些說法,哪種可能性更高?在後來的媒體采訪中,雷軍並未直面回複。

雷軍把當下做手機稱為很難的業務,在他看來,手機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了下半場。在淘汰賽的階段,競爭會更激烈。大家都需要在核心技術上突破,而每一點點的技術突破,在今天手機行業里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小米今天做出芯片,只是想證明,未來也會投資做屏幕、相機各個核心器件。

誠然,只有在核心技術上有自主權,公司才能走得遠。小米想要掌握核心技術,成為一家偉大的公司,芯片恰好是手機科技的制高點。“目前世界前三大的手機公司(三星、蘋果和華為),都掌握了芯片技術,小米要想躋身全球前幾大手機廠商的話,也要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雷軍說。

事實上,業界也部分認可雷軍的說法。IT評論人士孫永傑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總歸是推芯片比不推要好,可以有效釋放供應鏈壓力,取得更多的自主權。

雷軍曾對外宣稱,2016年上半年至少有3個月處於供應鏈嚴重跟不上的狀態,這是小米出貨量不及預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位小米手機供應鏈廠商的高管曾向媒體透露,芯片是手機專利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小米自主芯片拿到更多的專利,將有助於它解決專利問題。

基帶是難以邁過的坎兒

小米的手機芯片之所以會引起巨大的社會輿論,歸根到底還是一個字——難。做芯片難在研發技術,難在超出想象的資金投入。在小米發布會現場的體驗區,有位業內體驗者如此評價芯片,“誰花的錢越多,誰做的就越好。”

對此,雷軍也坦承,“我聽說做芯片的,他們做那種旗艦芯片每一代的投資都在十億美金以上。”

“芯片產業的研發持續高投入、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決定了小米即便是勉強推出一代芯片,後續的研發投入能否持續也成為問題。”孫永傑認為,從體量(例如企業的規模、資金等)、實力和積澱上看,小米與蘋果、三星和華為這些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的手機廠商相比存有巨大的差距。

首先最直觀的比較就是出貨量和盈利情況。據IDC對於2016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統計顯示,三星依然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廠商,去年出貨量高達3.1億部;蘋果名列第二,出貨量為2.15億部;華為出貨量則為1.4億部,名列第三;LG出貨量則為7500萬部,排名第六。

目前,上述四家都是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的手機企業,從盈利的情況看,除了蘋果之外,三星、華為的盈利水平並不高,LG則更是處在虧損狀態。也就是說,想要通過自主設計芯片規模和成本的優勢,帶來大幅成本降低和節約的規模效應,出貨量起碼應該在億級。而相比之下,小米去年的出貨量為僅在5000~ 6000萬部左右。

“之前雷軍也說了,小米要通過互聯網服務賺錢,堅持打性價比優勢,紅米還是出貨量的主力,但小米芯片澎湃1卻選擇用在了中端機型小米5c上。”所以,孫永傑認為,雷軍沒有想著讓芯片馬上大規模鋪開。

在孫永傑看來,小米芯片帶給小米的影響在短期內(三、四年)不會有什麽改變。對於國產手機企業來說,營銷和渠道更重要。從中國手機廠商OV(代指OPPO和vivo)的快速崛起也能夠從另一個側面再次證明,是否擁有自主芯片設計能力並非是手機廠商的必選項。

毫無疑問,市場的現實,似乎已經沒有留給小米試錯的時間窗。尤其是在目前小米面臨營銷和渠道巨大投入的情況下也存有相當的變數。小米要想躋身全球前幾大手機廠商的話,需要投入的地方太多了。通過研發芯片完成銷量目標的路徑並非易事,更並非當下最重要的事。

如果拋開小米當下最現實的問題,從一個公司的長遠戰略來講,小米芯片能否實現後來者居上的逆襲呢?芯謀咨詢(ICwise)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我覺得挺難的,對手機芯片來說,基帶芯片更關鍵,小米在做這一塊很難。”

某種程度上來說,Soc(System on Chip,芯片級系統)是手機的命門,基帶則是Soc的命門。此前,智東西聯合創始人國仁在評論中也同樣指出,在手機芯片生產領域全無經驗的小米來說,澎湃S1至少給出了一個及格的成績。落後的基帶、28nm制程的短板,只能算是中端定位。而更致命的是,今後小米想制造高端Soc時,高通作為現今小米高端Soc的供貨商,可以用手里的基帶專利對小米形成巨大的限制。

事實上,小米芯片的基礎背景決定了雷軍的高度,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11月,大唐電信將全資子公司聯芯科技的LC1860平臺以1.03億元的價格授權給了小米和聯芯共同成立的松果電子公司,自此業內就開始出現小米在推自有設計芯片的傳聞。松果電子員工主要由聯芯員工分流而來,新公司的封裝測試、晶圓制造依然委托大唐聯芯負責。

“最終比拼的是基帶,但聯芯科技的技術成熟度和規模不及主流芯片廠商,包括高通、聯發科、三星、展訊和海思,這似乎註定了小米自有設計芯片的水平最好也超不過聯芯科技本身。”在孫永傑看來,因為與聯芯科技的關系,澎湃1芯片更像是貼牌。

正如業界所言,小米面臨的挑戰還有很多。顧文軍指出,芯片需要踏踏實實做,互聯網思維起不到作用,這對互聯網思維起家的小米是最大的挑戰。尤其是小米多元化發展後,手機業務停滯不前,量下來了。如果量了下來,對做芯片來說沒有任何成本優勢。

九死一生卻能獲江湖地位

俗話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盡管小米在芯片之路上有諸多的困境和挑戰,但芯片確實是卡住國產手機向頂級梯度發展的一道重要門檻,如果不做自己的芯片,國產中高端手機不僅會在性價比優勢上失守,更重要的是,永遠走不到更高的行業位置,永遠受制於人。

2015年底,驍龍820處理器發布前夕,三星以及以樂視和小米為代表的的一眾國產手機為了這塊芯片爭得頭破血流,誰都想要拿高通的高端芯片作為新產品宣傳亮點。這種情況實在是太常見了,到現在依然如此。

在獲取自主權這一點上,華為是最典型的範例。公開資料顯示,從華為的麒麟芯片誕生至今,用戶已經突破了1億,而處理器的型號也從K3V2發展到現在的麒麟960。麒麟處理器的累計出貨量已經達到了8000萬,這是一個相當給力的數據。

但海思芯片也經歷過被質疑的漫長之路。從2004年10月開始做算起,到2014年,搭載海思麒麟920芯片的榮耀6手機以及搭載海思麒麟925芯片的Mate 7手機發布,海思用了近十年才站到世界舞臺,逐漸得到認可。

雷軍在發布會之後接受媒體群訪時也坦言,小米曾專門研究過華為的海思芯片。在他看來,小米在這個時間點切入,從基礎技術的成熟度來看比華為最早做芯片時高不少,有一定的後發優勢。

不過,其他自主芯片手機廠商的經歷證明,真正能夠為自己帶來實際的價值,少則需要兩代產品,甚至多代的試錯和更叠。即便是在芯片領域深耕均超過20年的高通和聯發科,也時常會出現故障。

雷軍也很認同“做芯片很難”這一點,就在發布會前一天,小米手機官方微信公號發表文章為發布會預熱,文章標題為“明知九死一生,為何還要做芯片”。

顧文軍認為,小米做芯片主要是看到蘋果、華為和三星自己做。因為有了自研芯片的底氣在,華為近年的旗艦新品總能成為令人羨慕的存在。

據了解,最早華為的數據通信基帶例如數據卡之類都用的是高通基帶。如果當年高通不是基帶芯片優先供貨中興,對華為經常延遲發貨或直接斷貨,也不會直接催生海思巴龍基帶(大概在2007年立項),發展到現在的海思,這使得在SoC上華為海思成為唯一一個可以完全和高通正面競爭的芯片商。

事實上,高通、MTK、三星等廠商的手機芯片經常被“限量供應”,而導致手機終端廠商的缺貨,所有這些後果都要消費者來承擔,對品牌傷害巨大。

自2017年開始,在上遊供應鏈的重壓力之下,多家國產手機廠商已被迫逐步完成價格層級上的調整。一位不願具名的券商TMT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從2016年下半年,手機工業發展20年來第一次遇到了漲價,包括屏幕、內存、存儲,還有與攝像頭相關的所有手機的核心元器件都在漲價,其中,存儲芯片漲價幅度超過了20%。

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則表示,“目前來看上遊材料漲價還在持續,2017年以來芯片材料晶圓上漲了至少10%。”因此,小米芯片背後的意圖主要是在於增強自身在供應鏈的話語權,“只有產品有溢價能力,才能抵抗一些市場因素引起的成本波動。”

顯然,又一家國內廠商有機會讓芯片和手機一起生產,打造出能夠完全發揮出硬件性能來的軟件系統,這是解決生態問題的一個優勢,更是站到世界舞臺中央與之一決高下的底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899

全球頭條丨聖彼得堡炸彈襲擊致死11人 蘋果終止與芯片制造商合作

——華爾街日報——

【聖彼得堡地鐵發生爆炸,造成11人死亡】周一,俄羅斯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一地鐵站發生爆炸,造成11人死亡,至少45人受傷,事故發生後,聖彼得堡所有地鐵系統將關閉。據監控顯示事故列出入站時車頭已炸毀,車身也濃煙滾滾。俄總統普京對罹難者表示哀悼,並稱聯邦安全局調查發現,恐襲嫌疑人為一名20歲中亞男子,通過2個引爆裝置實施恐襲。

——Reuters——

【歐洲央行警告,政府應著手應對漸高的利率】歐洲央行委員科爾在周一的金融會議上強調,各國政府及投資者需要準備好應對接下來可能出現的高利率。科爾表示,很明顯,歐盟現在這麽低的利率不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加息在所難免,首先應該考慮到這點的應該是各國的財政部,其次到各個經濟主體,薪酬及就業數據令我們對未來的經濟擴張更有信心,值得註意的是,我們2%的通脹目標會否在停止擴張性貨幣政策後仍能保持。

——Bloomberg——

【蘋果宣布將停止與芯片供應商的合作】蘋果公司宣布將在兩年內停止使用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公司生產的芯片,同時不再支付專利費用,蘋果產品目前使用的A8、A9系列處理器均來該公司。受此消息影響,Imagination Technologies股價大跌70%,創下自2009年來低點,報0.9英鎊/股 。蘋果表示,已經著手自主研發新的芯片處理器,很快能在新產品中應用。

——CNN——

【棄權選民成勒龐逆轉的唯一機會】離法國大選日期越來越近,民調顯示極右翼總統競選人勒龐得到的支持率不足以支持她當選。因選民對經濟增長率低下及政治醜聞的不滿,不少投票者選擇棄權,今年大選棄權的選民可能高達38%。若勒龐無法拉攏這部分棄權選民,那麽她將會與總統一位失之交臂。

——BBC——

【谷歌無人駕駛汽車負責人獲1.2億獎金後投靠Uber】谷歌無人駕駛汽車業務負責人Anthony Levandowski因在谷歌工作期間成立了與谷歌存在競爭關系的Otto公司,而與谷歌產生法律糾紛。在Anthony收到了谷歌發給他的1.2億美元獎金後,他選擇離職前往Uber,並正式公開Otto公司的細節。谷歌指控Anthony不僅利用公司的技術牟取私利,還意圖帶走谷歌的員工。

——英國金融時報——

【英首相梅對與西班牙開戰論一笑置之】英國首相特蕾莎-梅在面對采訪時表示,英國並沒有像外界謠傳那樣要和西班牙發生戰事沖突。昨日,前任保守黨領袖霍華德曾表示,梅將會像撒切爾在1982年保衛福克蘭那樣保衛直布羅陀。西班牙外交部長則回應到,很驚訝英國會對直布羅陀做出這番激進的言論,這不符合英國沈穩的貴族作風,顯得有失風度。

——印度經濟時報——

【印度政府要求企業披露廢鈔交易細節】印度政府要求企業披露在去年12月30日前涉及持有和使用面額為500及1000舊鈔的交易,同時審計機構必須要其報告中列出特定時期內涉及使用廢棄鈔票的所有交易。印度企業事務部長表示,這是公司法的強制要求,所有註冊企業必須在其近期的年報中披露這些細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4172

全球頭條丨普京確認不與蒂勒森會面 富士康欲天價收購東芝芯片業務

——CNBC——

【IMF:貿易保護主義及緊縮貨幣政策將傷害新興市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周一在其《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警告稱,隨著美國啟動加息及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擡頭,今年新興經濟體面臨巨大挑戰。此前發展中國家受益於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及大量國際資本流入,如今貿易保護主義以及預期中的金融環境收緊將對發展中市場形成新的威脅。IMF認為占全球產出與消費增長75%比重以上的新興與發展中市場將面臨數十年來最複雜的外部環境,但新興經濟體有抵禦外部條件影響的空間。

——金融時報——

【蒂勒森:美國絕不容忍針對平民的襲擊】正在意大利出席G7外長會議的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周一表示,美國絕不能容忍在世界任何地方發生針對平民的襲擊行為。上周敘利亞北部伊德利蔔發生疑似化學武器襲擊,造成重大人員傷亡,美、英、法等國認定敘利亞政府軍應對此事負責,特朗普改變了此前對敘利亞問題的態度,下令對敘利亞空軍基地進行軍事打擊。空襲也讓美國與支持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的俄羅斯關系驟然緊張,本周三蒂勒森將啟程前往莫斯科。利比亞問題同樣充滿不確定性,聯合國扶持的當地政府風雨飄搖,利比亞國民軍指揮官哈夫塔爾將軍(Khalifa Haftar)牢牢控制東部地區,歐洲對美國在利比亞問題上態度模糊非常擔心。

——BBC——

【大堡礁:2/3珊瑚遭遇“史無前例”白化危機】最新調查顯示,澳大利亞東北部大堡礁近年面臨“史無前例”的珊瑚白化危機,目前已有三分之二的珊瑚遭到破壞。科學家表示,珊瑚白化危機涉及1500公里範圍的珊瑚,此次珊瑚白化主要集中在大堡礁的中部,而去年主要是在北部。珊瑚白化由洋流溫度上升引起,海洋吸收了全球氣候變暖新增熱量的93%,即使環境恢複,珊瑚複原可能需要數十年。

——華爾街日報——

【富士康270億美元報價東芝芯片業務】據消息人士透露,富士康已經以最多3萬億日元(270億美元)報價東芝計算機芯片業務。作為世界最大電子產品代工公司及蘋果頂級組裝廠商,富士康去年采用了類似的策略來獲得夏普公司的控制權,即以一個遠高於其他競標人的價格擊敗對手。除富士康外,目前最高的出價者報價約2萬億日元(180億美元),分析師預計東芝芯片業務的公允價值在1.5萬億日元到2萬億日元之間。東芝是全球第二大芯片生產商,日本政府將其視為重要國有資產,希望看到由一家日本公司或美日合資團隊來接管。在北美核反應堆生產商申請破產後,東芝預計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財政年度將虧損1萬億日元,因此東芝方面很難拒絕富士康的報價。

——Reuters——

【敘利亞化武危機發酵 俄宣布普京不會與美國務卿蒂勒森會面】克里姆林宮周一宣布,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周三到訪莫斯科時將不會得到普京的接見。俄羅斯總統發言人佩斯科夫表示,俄羅斯沒有安排普京與蒂勒森會面的計劃,這並不在總統的日程表中,空襲行為證明美國不願在敘利亞問題上采取合作態度。對於媒體報道蒂勒森此訪是想施壓俄羅斯放棄對敘利亞阿薩德政權的支持,佩斯科夫強調阿薩德下臺並不能解決問題,這不是解決危機的辦法。按照外交慣例,與美國國務卿會面的將是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蒂勒森前任克里此前訪問俄羅斯時除了與拉夫羅夫會面外,多次得到了普京的接見。

——Bloomberg——

【特斯拉超越通用,成為全美市值最大汽車制造商】周一早盤開盤僅5分鐘,特斯拉上漲3.7%,市值達到510億美元,一舉超越通用汽車成為全美市值最大汽車生產商,並把優勢保留到最後。最終特斯拉收報312.39美元,上漲3.26%,再創收盤歷史新高,市值508.87億美元,通用汽車收盤上漲0.77%報33.97美元,市值508.86億美元。投資者似乎對馬斯克的信心越來越高,堅信未來的電動汽車將占據所有道路。雖然通用雪佛蘭Bolt純電動車與特斯拉即將量產的 Model 3外形相似,且具有明顯價格優勢,但這家百年老店與特斯拉相比似乎缺乏一股激情。即使超越了通用,特斯拉在全球汽車公司市值排名中僅能排在第六,前五分別是豐田(1720億美元)、戴姆勒、大眾、寶馬和本田(520億美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077

傳蘋果將大舉投資芯片 東芝股價止跌

日本NHK報道稱,蘋果正在考慮數十億美元投資芯片業務,東芝可能成為蘋果的投資對象。東芝股價下午跌幅收窄,由上午8%左右的跌幅收窄至5%左右。今年以來,東芝股價下跌已近30%。

HNK報道稱,蘋果希望通過富士康的競標整合東芝芯片業務,或將持股20%至30%,但東芝芯片仍然保留在東芝旗下。東芝是目前全球第二大閃存芯片制造商。不過對於蘋果投資芯片以及NHK的報道,東芝、蘋果和富士康母公司鴻海都未予回應。

東芝此前宣布出售芯片業務,以彌補公司65.6億美元的美國核電設備運營項目的減計。NHK報道稱,如果東芝能將芯片業務出售給一家美國公司,將會符合美國和日本雙方的利益。

根據外媒報道,東芝已經將競標者的範圍縮小至四家,包括美國芯片制造商博通(Broadcom),博通是私募基金銀湖的合作方,也是蘋果的供應商;韓國芯片制造商SK Hynix(海力士);富士康以及西部數據。彭博社此前報道,富士康母公司鴻海此前稱願意以3萬億日元收購東芝。鴻海還請求日本軟銀助力收購談判。

西部數據也是東芝的合作夥伴,雙方建有合資公司。本周西部數據警告稱,東芝出售芯片業務將涉及違反合同條款,並表示西部數據應該有排他性的收購談判權。這也令出售進程一度擱置。現在蘋果加入收購之爭讓事件的發展變得更加複雜,因為蘋果的現金實力和影響力將令整個行業格局發生變化。東芝的芯片業務已經從傳統的硬盤轉型到智能手機、PC和數據中心等。

咨詢機構Gartner芯片行業分析師盛陵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蘋果大舉投資芯片業務,是為了鎖定供應鏈,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繼續投資進行技術更新,半導體工廠就是要不斷升級。”不過他表示這對蘋果這樣持有巨量現金的公司根本不是問題。

蘋果近期不斷加深自主芯片技術的研發,已經導致一些供應鏈廠商的股價暴跌。過去兩周,想象技術公司(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和戴樂格(Dialog)雙雙被告知或者警告將失去蘋果供應商地位。

與此同時,蘋果與高通的專利之爭又在起訴和反起訴中不斷上演新劇情。當地時間4月10日,高通公司向法院遞交答辯狀,同時對蘋果發起反起訴。高通在遞交的文件中稱:“蘋果公司未能與高通進行誠心談判獲得按照公平、合理、非歧視的條件使用高通的3G和4G標準必要專利的許可。”

今年3月,蘋果公司向高通提起訴訟,控訴其行業壟斷,要求高通向蘋果支付10億美元的賠償。兩家公司在專利和芯片領域的矛盾激化升級。統計數據顯示,高通上個財年超過40%的收入來自蘋果和三星兩家手機巨頭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467

爭奪東芝芯片業務 | 科技心語

東芝跌宕起伏的一周,最後竟把蘋果也摻和進來。這讓原本就錯綜複雜的局面,又增加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西屋電氣申請破產讓東芝這個倒下的巨人被迫考慮出售芯片業務。東芝的芯片業務被視為“皇冠上的明珠”。要知道以東芝芯片的體量,即使少數股權都值好幾十億美元。而蘋果已經暗示數十億美元進軍芯片領域的計劃。這讓兩者的結合看似非常合理。

筆者向業內人士了解到,蘋果如果能夠成功收購東芝芯片業務,不僅能為急需資金的東芝雪中送炭,而且也解決蘋果對芯片核心技術的燃眉之渴。這項交易對雙方都是完美的,因此可能性很大。

為此,蘋果已經設計了不同的收購方案,一種是和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合作,通過持股的方式將東芝芯片業務整合進富士康,預計持股規模將超過20%。另一種是與日本投資者聯合競標,軟銀是收購東芝最有力的合作方,可能與蘋果或者鴻海聯手進行收購。

 

盡管蘋果的投資將令東芝盡快從美國西屋電氣的破產中盡快走出來,並且有能力去償還數十億美元的損失,但是到目前為止競標的過程顯得相當坎坷。一方面東芝擔心鴻海對芯片業務的全權掌控會引起日本和美國政府方面的反對,另一方面,東芝還受到合資公司合作方西部數據的壓力。西部數據認為東芝單方面出售芯片業務涉嫌違約,並宣稱西部數據應當獲得獨家談判權。

在兩次超出最後期限之後,上周東芝在沒有經過審計方批準的情況下,單方面發布了第三季度財報,這是日本大企業從未有過的舉動。財務數據顯示,在這個季度內,東芝凈虧損6480億日元(約合59億美元)。唯一積極因素,是東芝的閃存業務出現盈利,這也幫助東芝能賣個好價錢。東芝指出,沒有理由認為與西屋電氣有關的虧損在2016財年之外還會給該公司帶來任何財務影響。

但由於未能獲得審計所普華永道Aarata(PwC Aarata)簽發賬目,日本監管者現在必須決定是否接受東芝的財報。如果不接受,那麽飽受危機的東芝可能面臨從東京證交所退市,這又會是一次令人尷尬的打擊。

今年以來,東芝股價下跌已近30%。眼下,東芝正在努力讓投資者相信該公司能找到一種走出危機的方式。蘋果可以被視為最後一根救命稻草。

東芝是目前全球第二大閃存芯片制造商。東芝的芯片業務已經從傳統的硬盤轉型到智能手機、PC和數據中心等。收購東芝能夠幫助蘋果鎖定供應鏈。有業內人士爆料稱,蘋果要做自己的基帶業務,並應用於2018年生產的iPhone。事實上,在iPhone 7中,蘋果就用了很小一部分英特爾的基帶,雖然英特爾的性能要比高通差很多,但是為了遏制高通的壟斷地位,蘋果硬拉英特爾上馬,但是最終蘋果是想使用自己的4G基帶,並且已經為此研發了5-6年。

今年3月,蘋果公司向高通提起訴訟,控訴其行業壟斷,要求高通向蘋果支付10億美元的賠償。兩家公司在專利和芯片領域的矛盾激化升級。統計數據顯示,高通上個財年超過40%的收入來自蘋果和三星兩家手機巨頭公司。不過上周劇情出現翻轉,高通反訴蘋果,稱蘋果公司未能按照公平、合理、非歧視的條件使用高通的3G和4G標準必要專利的許可。

另一方面,蘋果又在不斷加大圖形芯片GPU、電源管理芯片等的自主研發投入,這已經導致一些供應鏈廠商的股價暴跌。過去兩周,想象技術公司(Imagination Technologies)和戴樂格(Dialog)雙雙被告知或者警告將失去蘋果供應商地位。

盡管蘋果還沒有決定它在這項交易中究竟該扮演何種角色,但如果收購成功,接下來的問題將是如何繼續投資進行技術更新。由於半導體工廠就是要不斷升級,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但這對蘋果這樣持有巨量現金的公司根本不是問題。

據東芝首席執行官Satoshi Tsunakawa預計,芯片業務將給東芝帶來至少2萬億日元(約合180億美元)的收入。此前彭博社報道,鴻海願意出價3萬億日元(約合270億美元)收購東芝芯片業務。

鑒於鴻海與軟銀千絲萬縷的關系,雙方很可能聯合競標。而軟銀即將啟動的千億科技基金背後的投資人也包括鴻海和蘋果。鴻海近期還宣布以6億美元入股軟銀亞洲一支科技基金54.5%的股份。事實上,孫正義也是鴻海收購夏普背後的推手。他曾陪同郭臺銘一起拜訪夏普高層,並介紹稱“這是一個老朋友”。成功收購夏普也讓鴻海獲得了潛在收購東芝閃存業務的“牌照”。

對於富士康而言,提升制造業的產業價值鏈是當務之急,如果收購東芝芯片也符合富士康在提升核心技術和實現關鍵領域增長的戰略目標,並能通過涉獵新領域的投資機會,支撐公司全球業務的發展。

根據MorningStar的調研,目前東芝的股價對於閃存業務收購是一個比較合理的點位,只要東芝不會從東京證交所退市或者破產。

但如果決定出售,意味著這家擁有142年歷史的公司的部分業務將落入中國企業手中,這是日本和美國政府都不願意看到的。尤其是東芝稱對西屋電氣的多數持股將會被出售。據了解,早在2007年,國家核電技術公司就與西屋簽訂技術轉讓合同,西屋的技術已經在中國有應用,正在建設四個AP1000技術核電機組。購買一家陷入困境的美國企業,能夠給中國提供成為核能主要玩家所需要的核心技術。國家電投3月30日發表聲明稱,西屋申請破產不會對三代核電自主化產生實質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572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