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古怪失敗哲學 稱霸全球行動網路 芬蘭小公司 幫孫正義改造軟銀基因

2013-12-09  TWM
 
 

 

一家芬蘭的遊戲公司,成軍才三年,今年十月,被日本市值第二大公司軟體銀行砸大錢收購,軟銀董事長孫正義更宣布要藉此轉型。這家公司憑什麼稱霸行動遊戲市場?又帶給台灣什麼啟示?

撰文‧楊卓翰

十月三十一日,日本最大電信商軟體銀行(SoftBank)在東京舉行業績發表會,不久前,軟銀甫以市值九兆日圓(約三兆元新台幣),登上全日本市值第二大的巨人。但是,今天的主角不是軟銀創辦人兼董事長孫正義,而是他最新收購的一家芬蘭遊戲公司Supercell創辦人兼執行長,伊卡.潘納寧。

在孫正義的介紹下,金髮碧眼的潘納寧走上舞台,用生澀的日文打招呼。他穿著T恤和牛仔褲,與台下西裝筆挺的分析師形成強烈對比。這是他第一次見識到這種大陣仗,緊張的他,連講孫正義的名字「Masayoshi Son」都舌頭打結了好幾次,才終於把複雜的日文音節念對。

潘納寧拿著麥克風,站在台上最左邊角落,孫正義告訴他可以站中間一點,於是他向右踏了一步。講了幾句,孫正義終於忍不住,直接把潘納寧推到舞台中央,「你應該站在這裡。」孫正義耗資十五億美元(約新台幣四五○億元)買下Supercell,就是希望潘納寧站在最耀眼的位置,當一位帶領軟銀轉型的明星。

芬蘭手機遊戲公司

成孫正義世界第一關鍵

孫正義的投資總是搶先所有人,一九九五年,他在沒人看好時就投資雅虎;二○○○年,他在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最需要資金的時候,為阿里巴巴注資。如今孫正義更預言,「未來三十年,誰掌握了行動遊戲,誰就掌握了行動網路的內容。」他說:「未來,軟銀也將轉型,把行動遊戲變成我們的核心事業。」此刻,這家二○一○年成立於芬蘭,僅一百名員工的Supercell,不再只是遊戲公司,而是孫正義放眼未來最重要的一顆棋。究竟Supercell是如何讓孫正義這個狂人寄予厚望?它背後又代表什麼網路趨勢?

早在獲得軟銀青睞之前,Supercell的兩款遊戲就已經橫掃全球的蘋果和Android手機遊戲營收排行榜。〈部落戰爭〉和〈卡通農場〉以免費下載、精美畫風吸引人,卻藏著高營收的祕密。

這兩款遊戲,既有極具吸著度的遊戲系統,又能吊足玩家胃口。在玩家最需要道具時,要求玩家花少少的錢增強實力或繼續遊戲時間。而且,Supercell特別注重社群功能,玩家可以和朋友結成「部落」等同盟,造成「一個拉一個」的廣大效應,就這樣一點一滴,Supercell平均一天營收達到二四○萬美元(約七二○○萬元新台幣),成為今年二月到八月蘋果手機遊戲營收排行榜連續七個月的第一名。

不過,這樣的成功,可是Supercell獨特的「失敗哲學」打造成的。在十一月於芬蘭舉行的一場行動科技論壇中,潘納寧上台就說:「我們能做出這兩款遊戲,都是因為我們失敗得快、摔得又重!」他直言,最令人無法忍受的失敗,就是拖了二、三年,賠了大筆資金,才宣告失敗,「我們的遊戲用最少的人、最快的方法,先研發出粗糙的原型,然後拿去試驗;如果初步結果不理想,我們就馬上喊卡。」

慶祝失敗派對

打造出全球最賺軟體

最重要的是,Supercell能從每次的失敗中學到經驗。「我們有一個『慶祝失敗』的派對,大家開香檳,誠實面對自己和同事,討論這次失敗是在哪個環節出錯。我們從失敗學到的,遠比成功還多。」潘納寧說。

一家公司要藉著連續失敗來成功,除了組織必須具有彈性,員工也要比一般科技公司腦筋轉得更快。潘納寧解釋,公司取名為Supercell,就是希望公司每個細胞(cell)都是動得又快又靈活的「超級細胞」,因此,他從全球各地挖人,「公司的組成非常多元,我們從一開始就不想當芬蘭公司,而是一家全球性的公司。」打從二○○○年進入遊戲產業以來,「失敗」與「多元」,就是潘納寧的兩個關鍵詞。當他還在赫爾辛基大學攻讀碩士、只是一位熱愛網路遊戲和冰上曲棍球的研究生時,就與幾位同學共同創辦了Sumea公司,「我被推選為執行長,不過當時我根本不知道該怎麼做。」Sumea的第一款遊戲〈Racing Fever〉就獲得成功,「但開發過程中,其實經過了數不清的失敗,我會形容,這款遊戲是『血淚交織』後的作品。」他回憶,當這款遊戲站穩腳步後,「我先想到的事情,是總算有錢可以發薪水了。」○四年,Sumea賣給遊戲開發商Digital Chocolate,潘納寧除了賺得人生第一桶金,也自此在新公司擔任執行長職位,直到一○年自立門戶。在這段時間,潘納寧對於遊戲產業的本質有了新的體認,「這個產業的特殊之處,在於它能集合各路人馬的創意,公司內部並不存在競爭關係,而是一群聰明的傢伙彼此激盪;然後,再和世界上另外一群聰明的傢伙比拚。」或許就是這樣的概念,「盡可能地集合世界高手」,成了潘納寧對經營公司的自我期許。

「現在,我們離目標又更近一步了。」得到軟銀入股後,潘納寧說自己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他向媒體說,「我從來就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啊!」有趣的是,他卻急著在自己的部落格寫道:「接下來,我們可以成為一家真正國際化的遊戲公司。」另一方面,將Supercell納入軟銀旗下,孫正義也離他的目標更近一步:將軟銀轉型成全球第一的行動遊戲公司。因為,孫正義早已稱霸日本的行動遊戲市場。

日本上班族平均一天通勤一個小時,這些時間,他們透過軟銀行動上網,玩的更是軟銀旗下遊戲公司GungHo的當紅遊戲〈龍族拼圖〉。這款遊戲除了在日本造成狂潮,每日營收三七五萬美元(約一.一億元新台幣),還讓GungHo這家由孫正義的弟弟孫泰藏創辦的公司,市值一年飆升六十四倍,甚至超越任天堂。

就連在國外,GungHo的〈 龍族拼圖〉威力更不可當,在港、台暴紅的手機遊戲〈神魔之塔〉,當初就是參考〈龍族拼圖〉,日本東京產業新聞社還以「偽物」形容,網友也諷刺為「神抄之塔」。

芬蘭的啟示

小國也能變行動網路矽谷

有了GungHo和Supercell,軟銀的確已在全球的行動遊戲市場站穩腳步,孫正義和孫泰藏兄弟也正準備將GungHo的總部搬到芬蘭去,因為,孫正義認為,芬蘭將會出現「行動網路時代的矽谷」。

而Supercell和潘納寧,也帶給台灣另一個啟示。人口不過五百萬人的芬蘭,能夠不斷創造出小資本、大營收的行動網路公司,進而影響全球。以小搏大的網路世界,台灣下一個翻身的機會,是否隱藏其中,值得所有創業的年輕人與政府深思。

Supercell

成立時間:2010年

創辦人兼執行長:伊卡.潘納寧(Iikka Paananen)

日營收:240萬美元

著名產品:〈部落戰爭〉、〈卡通農場〉玩手機遊戲 台灣是第五大花錢大咖!

拋掉代工舊思惟 台灣仍有機會根據網路調查組織App Annie統計,今年第三季,台灣是Android平台Google Play上全球營收排名第五大的市場,僅次於日、韓、美、德。不過,為什麼我們市場這麼大,全球當紅的遊戲製造商,卻不見台灣入列,而錢,反而都被芬蘭、香港、日、韓賺走?

網路趨勢觀察家、也是LINE台灣區主管陶韻智就指出,問題在於台灣根深柢固的製造業思惟。「我們的製造業和代工非常強,可惜,台灣從來沒有直接接觸最終消費者(end user)的文化。」他分析,做App不是靠機械、靠資本、靠通路,而是靠人、靠老闆去貼近消費者。但是我們不會這樣做,我們不敢自己創品牌,總是想當代工,台灣做App時,也沒有這種「直觀市場」的文化。

此外,陶韻智也認為,國內許多網路的創投和創業者太過悲觀。「很多創投都覺得台灣起步太晚、沒有人才、來不及了,所以不願意投資。」但是,陶韻智仍然樂觀。「你看,三年前還沒有Supercell、還沒有〈憤怒鳥〉,誰知道下一波不會是台灣的公司?」他鼓勵年輕人,有願景,不要怕失敗,「就去做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237

《獨家揭祕》網路熱門服飾PAZZO 日出貨二千件包裹

2014-01-06  TWM
 
 

 

31歲老闆從五分埔店員到營收五億不做電視廣告,憑著網路上的口碑,PAZZO成為近兩年來討論熱度最高的新生代服飾品牌;成立三年,創辦人廖承豪首度接受媒體專訪,揭露他如何在競爭激烈的網路戰局中打出新江山。

撰文‧鄧 寧

「誰是下一個營業額破億的網路品牌?」在lativ以國民平價服飾崛起後,許多網路熱門賣家,甚至長期替品牌代工的成衣廠,紛紛加入自創品牌戰局;二○○九年起,超過三十家新品牌陸續上線,堪稱網路服飾的戰國時代,其中較突出者自然引來投資者注意。

上個月,遊戲股王歐買尬宣布以一.○六億元入股美而快實業,也就是網路服飾品牌「PAZZO」的公司,成為一三年另一樁引人注目的投資案,讓人不禁好奇:「PAZZO為何能讓歐買尬看上?」PAZZO於一○年十月創立,成立時資本額僅七五○萬元,迄今已增資至四千萬元,每天從倉庫出貨的包裹數量最少也有兩千個,折扣季時包裹數量更可輕鬆破萬,以產品均價五百元估計,年營收約在五億元以上。

五分埔起家 獲歐買尬入股更令人吃驚的是,創辦人廖承豪是七年級生,創業時年僅二十二歲,成立PAZZO前已開過數家公司,曾跌跤過,所以在經營PAZZO時更是穩紮穩打,可說是在風雨中走出自己道路的年輕創業家。

而歐買尬因推出第三方支付平台「歐付寶」,在一年多前開始找尋優質的網路商家,第一個相中的便是產值龐大的服飾市場;長期研究電子商務的之初創投創辦人林之晨即指出,台灣線上服飾零售業的年產值已超過兩百億元,占整體服飾零售比重一成以上,穿透力道驚人。

在這塊群雄割據的市場中,歐買尬執行長林一泓欽點的即是PAZZO,「每一家網路服飾我都觀察過,就屬PAZZO最穩!雖然營收不見得比別家高,但確實有獲利賺錢,好好做下去,未來沒有競爭對手。」被看好未來將「打遍天下無敵手」的PAZZO,面對媒體時卻異常低調,業界僅知廖承豪從少男服飾起家,由五分埔店家轉戰Yahoo!奇摩拍賣,後來如何經營PAZZO品牌,卻從未曝光,《今周刊》獲得獨家採訪機會,為讀者揭開PAZZO與創辦人的神祕面紗。

一九八二年生的廖承豪,出來闖江湖時年僅十六歲,因家中經營小型成衣廠,國中畢業前,每天放學回家都得幫忙剪線頭,「這讓我對服裝印象很差,根本沒想過要做服飾業,國中畢業就去麵包店當學徒。」未料一年半後,習藝的麵包店倒閉,廖承豪重新思考未來的方向後,決定回到成衣業,但不學父母親從事代工,而是到五分埔當男裝店店員,學習與客人溝通的銷售技巧,持續三年多的時間直至入伍;這段童年與青少年時期的經驗,讓他同時握有成衣生產端與零售端的知識,也成為後來經營PAZZO成功的祕訣。

退伍後,廖承豪因不願與前東家搶生意,便拿著攢下的一六八萬元積蓄到廣州開服裝公司,人生中第一次創業,卻在兩年後因不適應當地的生意文化,將帶來的「一路發」資金虧掉一半,黯然打道回府。

拿著剩下的八十萬元資金,廖承豪仍未放棄開店當老闆,當時台灣除了五分埔,第二大成衣批發中心在高雄的後火車站,於是他又到高雄開了一家服裝批發店,這次做了一年,又虧掉三十萬元。

此刻回想,當年的挫折都是寶貴經驗,廖承豪平靜地分析:「每個區域都有一套做生意的模式,用原本的概念未必行得通,像高雄就不流行台北的一口價買斷,商家們喜歡拿舊貨來換新貨,我做不慣,只好回五分埔開店。」送貨給賣家 學到網拍竅門○七年,廖承豪終於回到五分埔,當時客戶仍以士林夜市與西門町的實體商家為主,即使Yahoo!奇摩拍賣已上線六年,更培育出「東京著衣」等網路服飾品牌,但廖承豪對「網路」仍一無所知。

有一次,一對情侶上門帶貨,起初只拿一點點,但幾個月之間拿貨量倍數成長,甚至超越一般實體店家,廖承豪忍不住問:「你們在哪裡賣?」得到「網路」的回答後,他還天真地問:「網路是在哪裡?靠近天母還是靠近士林?怎麼網路人這麼多?」談起「網路在哪裡」的糗事,廖承豪仍笑不可抑,但他不減興奮地說:「網路真是一門好生意,那時候一般店家一個月最多拿三十到五十萬元的貨,這個網路賣家一下子就拿到兩百萬元!」為了解網路生意,他展開為期一年的觀察,天天親自送貨給該名賣家,「他們一開始把衣服放在地上拍,後來掛在牆上拍,再來買人形模特兒套上衣服拍,最後請真人模特兒拍,我才知道,『照片』在網路上很重要。」發現到網路服飾這塊新天地,廖承豪躍躍欲試,「這麼好賺,我一定要自己下去做。」但開始不到兩個月,網拍生意就被客戶發現,一個月四、五百萬元的貨款全數抽單,廖承豪也不禁遲疑:「我還要繼續做網拍嗎?還是回去做批發?」但頭已經洗下去了,不做也不行,廖承豪便以「JP.aibo」之名正式進軍網拍,短短三個月營收就飆破百萬元,疑慮也全數煙消雲散。分析原因,除了當時網路賣家不多,也因為廖承豪自身就是大盤商,比起一般賣家還得向盤商叫貨,讓消費者等待七至十四天,JP.aibo可以「今天買、明天到」,相形之下更具優勢。

仿ZARA模式 五天出新款半年後,Yahoo!奇摩拍賣建議廖承豪進入女裝市場,他從善如流,卻在第二年遇到瓶頸。原來,廖承豪雖是男裝大盤商,卻不握有女裝貨源,必須像其他賣家一樣批貨來賣,到○八、○九年時,消費者已漸漸無法接受等待期長的預購模式,開始進行抵制,整個網路服飾市場被迫轉型。痛定思痛,廖承豪悟出心得:「網路生意是對的,但預購模式行不通。」於是毅然將JP.aibo結束,並在一○年十月創立自有品牌「PAZZO」。

在網路上買衣服,公認最不能忍受的第一名就是從下單到取貨的時間太久,甚至等超過一個月後宣布斷貨,但這情形在PAZZO幾乎不會發生,廖承豪更自信地宣示:「超過三天就是不及格!」進一步剖析PAZZO供應流程,竟與全球第三大服裝零售商ZARA相同,都採「快速、少量、多款」的管理模式,一般服裝品牌從設計、打樣、選料到生產、上架,週期最快也要半年,但PAZZO五天內即可生產出一款新衣,且維持偏低的庫存量,以達到貼近時尚且穩定獲利目的。

究竟他是如何辦到的?關鍵就在選布料!廖承豪指出,傳統作法是先設計圖樣再找布,但他前一季就看好下季會熱銷的布料,讓工廠提前備貨,一旦要用就能即刻生產;但這套方法也有風險,一旦看錯趨勢,壓下的布料就是多餘庫存,一般賣家缺乏廠務知識與流行眼光,就無法如法炮製。

舉例來說,上一季女裝流行花褲,但請布廠開花版布,一款一次至少要印三千碼,相當於三千條褲子,「花版不可能只開三款,少說也要給消費者三十款!但這樣庫存壓力會非常高。」一般店家只能咬牙撐住,廖承豪卻知道該如何轉彎:「我將布匹印花轉為裁片印花,也就是用素色布裁成一片片褲子的樣式再印花,雖然印製成本略高,但一款花色可以只做一百條,開個五十款,哪個花色『中』了再大量生產,比起堆庫存還是划算。」在快速時尚、快速配貨的確實執行下,PAZZO已成為近兩年來討論度最高的網路服飾品牌,FB粉絲團高達六十六萬人,但廖承豪卻表示從未刻意經營,「我們只是分享工作過程,營造『生活感』氛圍。」點進PAZZO的FB頁面,可以發現他們確實是把消費者當朋友,貼文分享的不只是商品,也包括「周一的早晨來杯美式熱咖啡」,或是「悠閒享用假日的早午餐」,塑造出專屬於PAZZO的生活步調,讓消費者進一步認同品牌。

展望未來,雖然已獲歐買尬億元投資,但廖承豪不求營收暴衝,而是要讓消費者在「看衣服找衣服買衣服」的規律中沒有斷續,實實在在成為生活中的美好配件。

PAZZO

公司名稱:美而快實業

負責人:董事長廖承豪

資本額:4000萬元

成立:2010年10月

主要業務:服飾、鞋類零售業

員工數:120人

一天出貨量:2000~3000包

年營收:估計約5億元

FB粉絲團人數:66萬人

廖承豪的創意煉金術

1.快速生產

仿效ZARA流程,先決定原料再設計,5天就能生產完成。

2.少量多樣

保證與時尚同步,最快推出多樣貼近流行的商品。

3.生活行銷

不刻意經營粉絲,與消費者分享生活點滴營造生活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2

《創業教戰》台灣網路創業家 該何去何從? 「網」住十三億人商機 進軍中關村關鍵五問

2014-01-20  TCW
 
 

 

當中關村的年輕人把自己當成下一位馬雲、李彥宏,在中關村的肥沃土壤茁壯時,台灣的網路創業者,卻顯得無所適從。當每個人都在說台灣市場小、資金少,年輕創業家要如何突圍?

撰文‧楊卓翰

問:我想在網路成功創業,難道只有「走出台灣」這條路嗎?

答:不一定。雖然從資金面、法令面、人才供給面,中關村的客觀條件較優渥,但是兩岸的網路市場成熟度,在各項產業都不同。例如,台灣消費者喜歡細膩的網路服務,使用者付費習慣也較好,所以像敗衣網這類客製化程度高的商業模式,能夠成功。

北京創新工場首席運營官陶寧建議,如果你想做的是質精量少、細膩的小產品,台灣是很好的出發點;但是,如果商業模式需要依靠大量用戶,那麼台灣市場較小,很難做到規模化。無論如何,現在起,就從訂閱創業邦、36氪、虎嗅網等中國科技網站開始了解市場吧!

問:我想做中國市場,網路又無國界,為何一定要進駐當地?

答:先回答一個問題,你知道什麼叫〈打飛機〉嗎?這支小遊戲在中國玩家破二億人,建立在微信服務(手機通訊)裡。

除了遊戲,現在越來越多網路服務也透過微信來執行,例如用微信訂票、查股票資訊等;微博(微網誌)也不斷在橫向擴張服務。如果沒有實際進駐當地,就無法觀察到這些平民生活細節,推業務會更費力,一不小心就慢半拍,這就是中國所謂的「接地氣」。

在中國成功籌資的活動通營運長謝耀輝指出,他在中國得隨時跟著微信亦步亦趨,有什麼新動作就要馬上更新;相較之下,台灣網路服務對於其他地區的使用習慣,反應卻很慢,更新速度更慢。在中國市場變動速度快,慢一拍,可能就會被淘汰。

問:我想在台灣創業,但募不到錢,去中關村就有錢拿了嗎?

答:如果你在台灣連種子基金都拿不到,可能在中關村也拿到不到。

北京創新工場評斷項目的標準,其中一項就是有無籌到種子基金。「如果你的點子這麼棒,怎麼會連你身邊的朋友、長輩都無法說服而投資你呢?」陶寧說。

包括林之晨等創投專家一致建議,網路創業者至少得先拿出三百萬至五百萬元台幣,作為創業第一筆種子資金。真正重要的,還是你的創意和商業模式,是否真的具有投資價值。

問:到中國網路創業,只有中關村一個選擇嗎?

答:中關村不是唯一選擇。從台灣到上海註冊的殺價王網站創辦人楊濟成認為,北京創投多、資源豐沛,但是台灣人較少;有才雲首席運營官羅仕鑫也指出,上海的台商多,對於初次到中國發展者,可能較為友善。

隨著中關村的網路創業模式越來越成熟,現在其他一線、二線城市也開始模仿,向創業者招手。在中國的實戰創業者普遍認為,不一定第一站就要衝灘頭堡,到北京落戶,只是先後的問題。

問:前往中國之前,我必須準備什麼?

答:首先,在當地找一位可以信賴的合夥人。如此註冊公司會比較方便,在中國成功活過第二年的台灣新創團隊,都是和當地的合夥人一起打拚。

因為除非透過官方認證的育成中心、加速器,一般公司註冊手續往往很複雜,網路營運的牌照(ICP)備案申請也至少需二至三個月,這一點要有心理準備。

除了提早將中國法規摸熟,來自台灣的北京皓宇互動總經理羅聖博提醒,台灣創業者要準備一顆強烈競爭的企圖心,才不會在中國成為無名屍。「十幾年來,我看過很多台灣人來北京,卻跟不上速度,承受不了壓力。」他建議台灣年輕人,不要貪圖台灣的舒適,必須學會將壓力轉為成長動力。

清華大學教授蔡仁松也指出,「創業,心最重要。台灣創業者缺乏國際觀,是致命傷。」要看得遠,才能走得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5

張果軍網羅《中時》、《壹週刊》大將 創立《風傳媒》 熱血金童辦網路報 掀媒體小革命

2014-01-20  TWM
 
 

 

「如果,你已經厭倦台灣媒體的黨同伐異、公器私用,風傳媒來了!如果,你無法認同台灣媒體的輕薄、內視,風傳媒來了!」百花齊放的網路媒體中,風傳媒網站首頁與臉書粉絲團上的簡介,顯得殺氣騰騰。

這個在今年一月十五日起跑,二月十八日正式開站的網路原生報,組成分子相當搶眼,曾是投資界與金融圈金童的張果軍,網羅了一群出身《中國時報》報系和《壹週刊》的資深媒體人;他們推出的新媒體,要如何在競爭激烈,且獲利不易的網路媒體戰中殺出一條血路?更令人好奇。

儘管擁有美商高盛台北分公司總經理和富邦證券董事長的輝煌經歷,行事低調的張果軍,過去對新聞界而言相當神祕,如今首度創業成立媒體,跌破各界眼鏡。

監督政府 帶來進步力量一月九日,張果軍在風格新穎的《風傳媒》會議室接受《今周刊》專訪,背後鋪滿一整面牆的黑板上寫著「新聞.專業.倫理」,這是自我期許;香港網路媒體《主場新聞》創辦人劉細良的留言:「你可以去到幾盡?(為了達到目標,你願意付出多大的努力)」,則是訪客對風傳媒的期待。

一開始,張果軍談到計畫在二月十八日舉行記者會,屆時將不邀請政界和商界人士。「我想要發揮媒體的第四權角色,監督公共政策,他們是要被監督的對象,請他們來,沒意思!請社運團體和弱勢團體來就好!」據了解,張果軍進軍媒體的緣起,是他在退休後擔任富邦金控顧問,曾協助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處理壹傳媒購併案,因此對媒體有了較深入研究,從而產生興趣。

《風傳媒》發行人王健壯透露,刺激張果軍想辦媒體,是看到二○一二年媒體購併,以及反媒體壟斷過程中,呈現出的種種問題。

台大社會系畢業的背景,也多少影響了張果軍的決定。張果軍說,他對社會有些熱情與理念,「我們這個世代很幸運,但上一個和下一個世代卻都很辛苦,若不做一些事,下一代的環境會很糟糕。」未來股權將分散 避免干預他說,想做媒體,是因為對台灣媒體環境失望,媒體似乎都有固定的立場和顏色,報導的內容也很瑣碎和八卦,沒有閱讀價值;他希望能做報導有價值、值得思考議題的媒體,監督政府,也給社會帶來進步力量。

《風傳媒》以「國風傳媒有限公司」登記,資本額為五九九七萬元。張果軍強調,他是百分之百獨資,在媒體做出成績後,一、兩年後會考慮對外募資,但每位股東持股不能超過一○%,「不會有人主導,包括我自己。」他說,現階段會先籌足五年的資金,因為未來三年台灣政治將出現重大變化(今年底地方七合一選舉、一六年初總統與立委選舉),希望風傳媒能凸顯特色,做出成績。

對新媒體定位,張果軍說,《風傳媒》希望跨出台灣,把中國、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華人觀點納入;目前已規畫與《亞洲週刊》、香港《主場新聞》等媒體合作,呈現不同觀點。

張果軍說,《風傳媒》架構包括新聞、調查、論壇和評論,新聞著重政治、國際與兩岸,同時也會與網路社群、獨立記者和其他媒體合作。至於張果軍自己最擅長的財經,他認為,財經需要的是透過專業分析提供決策參考,故先在論壇邀請分析師提供專業評論,與精誠資訊合作提供一般財經訊息,到第二階段才會做財經新聞。

張果軍強調,這個新媒體會多與讀者互動、對話與分享,不只寫文章,還要了解讀者反應,與讀者討論並感動讀者;若報導最新流行音樂,就要連結讓讀者聽得到。二月推出的手機App,也會有留言、投票、分享等創新的互動功能。

不過,二○○○年創立的第一家綜合性的網路原生報《明日報》,即因財務不支而陣亡,《風傳媒》能否存活,外界仍持觀望態度。張果軍認為,社會已轉型,資訊取得管道多元,但讀者的新需求沒有被滿足,且網路廣告成長很多,現在時機剛好。目前雖有許多網路媒體,很多主流媒體也有網站,但內容與平面一樣,並未利用網路特色。

不燒錢搞影音 先累積讀者出身外資圈的張果軍辦媒體,外界好奇獲利模式,他笑說:「若從賺錢角度看,就不會做這個了。」但他坦承,一個好東西需要被使用者認同,否則無法活下去,故要有足夠的流量和影響力;要推出好的內容和社群經營,除了廣告與業外收入,在虛擬與實際之間也會有創新作法,包括是否推出虛擬貨幣讓讀者消費,以產生更大的社群凝聚力,建立新的商業模式。

王健壯分析,張果軍精密計算過,現有資金不夠雄厚,所以「很燒錢」的影音不是發展重點,要先花最多資源與讀者建立互動。隨著內容與社群成長,再來尋求外來資源,這是避免一開始就有出資者的意見介入,也避免引起外界質疑。

《風傳媒》編制相當精簡,張果軍希望不要超過四十人,他認為創業時過早規模化,會是錯誤。張果軍的太太Alice也是出身高盛,他笑說,Alice現在負責投資賺錢;有趣的是,Alice在《風傳媒》的黑板寫下:「不要忘了要賺錢!」

資深媒體人志同道合

《風傳媒》能一開站就受矚目,張果軍網羅一群媒體與網路好手是原因之一。除了王健壯,總主筆夏珍、副總主筆呂紹煒、執行副總編輯吳典蓉和副總編輯閻紀宇,皆出身《中時》報系;總編輯謝忠良以及記者蔡慧貞、朱明等,則出身《壹週刊》。除了資深媒體人,PTT板主「神父」、以戲謔嘲諷風格報導時事的「NONews不新聞」板主林瑋豐,則為論壇生力軍。

如何網羅到這些人?張果軍說:「我沒說服他們,是他們說服我,他們的熱情感動我。」大家都對媒體環境不滿意,想做出改變。他與謝忠良是三十幾年前當兵的好朋友,「他們有媒體專業,我負責有紀律地處理商業上的事,包括控制成本、行銷等,這是很好的結合。」《風傳媒》以美國重要新聞網站《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為標竿,王健壯是靈魂人物,一年前就參與籌辦,但直至開站前才決定加入。

王健壯接受《今周刊》訪問時表示,他認同張果軍的理念,想要辦一個獨立於政黨、獨立於人云亦云現象的媒體,此刻的台灣需要具有獨立性格的媒體,這是一條長路,張果軍也幾乎辭去所有在金融圈的閒差。

王健壯坦承,風傳媒會面臨幾個問題,首先是全世界網路媒體很難找到獲利模式,可能有兩年時間無法獲利;其次是它雖然是新媒體,但要堅持老價值,也就是批判、進步、多元、包容;再來是因應未來數位匯流,必須找到新的方法,如何讓公民大量參與;最後是如何做出其他媒體沒做到或做不好的,新聞選擇角度避免瑣碎化、極端化、小報化、民粹化的傾向,要凸顯進步價值,如人權等問題,要勇於表態。

去年秋天自《時報周刊》退休的夏珍,選擇風傳媒重新出發,這是她生平第二份工作。她說,媒體的價值正在改變,《風傳媒》作為網路媒體有風險,因為網路新聞講究輕薄短小快,但新聞價值不能因媒體改變而改變,所以未來報導與評論,重點會放在影響大多數人的公眾利益。

「《風傳媒》就是在做媒體的小革命!」王健壯總結說。至於能否像網站上標舉的「捲起千堆雪」,外界拭目以待。

張果軍

出生:1959年

現職:國風傳媒董事長

經歷:富邦金控顧問、富邦證券董事長、高盛台北分公司總經理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MBA、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婚姻:已婚,無子女筆陣堅強 準備引領新革命──《風傳媒》編輯部高層名單發行人 《中國時報》前社長 王健壯總編輯 《壹週刊》前副總編輯 謝忠良總主筆 《時報周刊》前社長 夏珍

執行

副總編輯 《中國時報》前執行副總編輯 吳典蓉副總編輯 《中國時報》前國際新聞中心主任

閻紀宇

副總主筆 《中國時報》前副總編輯 呂紹煒

整理:郭淑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77

出席香港金融論壇暢談百度未來 李彥宏:網路將顛覆中國所有產業

2014-01-27  TWM
 
 

 

整理‧蔡曜蓮

編按: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中國富豪的排名在一月十八日出現了變動:前六大富豪中,科技業三大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的創辦人就囊括了四名;另兩位來自傳產業者,分別是娃哈哈創辦人宗慶后,與地產業者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建林。有趣的是,在這項排名公布的前幾天,一月十三日的香港,才上演了一場地產大亨與網路新貴的精采對談;在這場由香港政府與香港經貿發展局共同主辦的論壇中,名列香港十大富豪的恆隆地產董事長陳啟宗擔任提問者,與百度創辦人李彥宏暢談網路產業在中國的現在與未來。

以具說服力的客觀數字出發,李彥宏認定網路產業在中國還有極大的成長空間,強調「網路將顛覆每一個在中國的傳統產業」。

關於網路產業、關於百度、關於個人的未來,李彥宏在這場論壇有了簡單明白的交代。以下是李彥宏在本次論壇發言的內容整理:過去幾年,中國電子商務呈現大幅度成長,但更重要的是「健康的成長」;從細節看,中國電子商務占整體零售業的比率和美國一樣,大約都是一○%,但是中國電子商務市場現在仍以每年七○%到八○%的速度成長,美國則是只有十幾個百分比的成長率。

網路將帶來財富重分配

以這樣的發展,再過三、五年,或者八年、十年,中國電子商務占零售的比率會大幅超過美國。目前,中國還只有「零售」一個行業受到網路影響,未來,所有的傳統及主流行業,包括金融、基金,甚至教育醫療,都會受到衝擊。

中國和美國的市場結構不同,造就中國網路產業獨特的發展機會。中國的市場經濟大約走了三十年,各個企業真正經歷市場化運作的時間並不長,頂多幾十年;許多產業還沒來得及發展好,網路就來了。

反觀美國,網路業者陸續做出了許多創新,開發了新的市場,但他們基本上是獨立於傳統產業、獨自發展的狀態。以汽車業來說,中國在美國上市的汽車網站有兩家︵易車網與汽車之家︶,汽車之家市值約三十億美元,但美國始終沒有更多類似的公司出現,為什麼?因為美國的汽車產業已經發展出成熟的營運模式,即使有了網路,也難以動搖根深柢固的經濟模式。

但在中國,網路在傳統產業發展成熟之前就出現了,業者必須面臨網路帶來的嚴峻衝擊,網路業者要做、傳統業者不做,那麼,商機就立刻被網路業者占住,網路會顛覆每一個在中國的傳統產業。這個結構,會帶來財富重新分配的效果,而這是網路給中國的特有機會。

這個機會不只是給網路業者,也是給所有在中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如果他們願意擁抱網路,用網路思惟經營自己的行業,那麼就會抓到很大的機會。

自主創新 就不怕競爭

以前科技業說C To C,copy to china︵複製到中國︶。但隨著中國網路越見規模,中國獨有的東西會越來越多,比如百度的貼吧,阿里巴巴的淘寶與支付寶,或騰訊的微信……。以往因為中國的網路產業市場還小,無法承擔很多人才,現在不一樣了,中國可以在人才上和美國競爭,中國的創新自然就會更多。

至於百度的創新,是以「自行開發」為主,以「收購」作為補充。百度也願意收購,去年收購移動通訊商九一無線,十九億美元,是中國網路產業最大的收購;但百度絕大多數的服務都是自己開發的。

你問「謝霆鋒的兒子是誰」和「謝霆鋒是誰的兒子」,我們真的能給出不一樣的答案;你問「現在故宮人多不多」,我們可以回答;還有圖像識別技術,拍一張照片,我就可以把網路上所有陳啟宗的照片都找出來。這些功能的技術含量都很高,都是百度的自主創新。

有創新就不怕競爭,在自由競爭市場裡,我們歡迎外國企業進入中國,我們也會踏入國際。目前在泰國、埃及、巴西、印尼,都有百度的分公司。有些國家的市場占有率不低,能達到二○%至三○%的水平。

對於馬雲、馬化騰我們這一代人來說,在科技業裡,其實我們已經過時了。三十歲以前才是創新高峰,所以現在要找年輕人來幹事。

我在公司裡管理的風格是:如果下屬和我意見不同,聽他的;我們這一代有的是經驗,和下屬討論的時候,我們走過什麼路、幹過什麼事、取得什麼經驗,告訴他,請他做參考。但最終由下屬決定,如果他的決定錯了,才照我的意見再做一遍。網路是年輕人的行業,讓他們去做決策,施展創意,而不必由我們主導一切。

你說我還能做多久?我因為是興趣所以願意努力。我可以不做,但是我喜歡做。我工作的目的不是掙錢,我在北大讀書就是學訊息檢索,剛好迎上網路盛行的風潮,我知道可以靠著所學創業賺錢,但說到底,我是因為真的喜歡才願意早起晚睡。我不是真的喜歡做生意,我喜歡的是讓人們獲取信息的技術。

這麼多年來我沒換過行,因為我就喜歡做這件事。

李彥宏

出生:1968年

現職: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經歷:搜尋引擎公司infoseek工程師學歷: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布法羅分校計算機科學碩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77

網路創業玉女 戰勝挫折的「換位」學

2014-03-03  TCW
 
 

 

薛曉嵐回來了!一九九○年代,她是網路學生創業代表,她創辦的「資迅人」,因擴張太快,最後於二○○一年宣佈解散。當媒體幾乎忘記時,她再躍上鎂光燈前,身份從「網路創業玉女」變「中文易(Chineasy)」視覺圖像學習系統創辦人。

本來僅是在臉書上一天教一課,去年二月受邀TED講解該學習系統,一週吸引超過三百萬人次點閱,為華人之最,甚至贏得「Miss Chineasy」稱號;今年一月更獲英國權威設計雜誌《Wallpaper》「二○一四年度最佳生活革新獎(Life-enhancer of the year)」,是台灣第一人。

據聯合國資料顯示,中文是全世界最難學語言十種之一,同時多以平面或字音為學習方式,很少從圖像與字源故事為導引,因此很多外國人學習初步就陣亡。

初學者也能上手400個中文字

薛曉嵐這回在中文教育市場上受注意,靠的不是過去網路時代創意,而是回到中文基本的字源考據,以圖像加說故事,讓外國人得以靠近學中文門檻。

據「中文基礎元件與常使用部首為線索,再重組,然後衍生出字和詞,」這邏輯讓外國人初學習就能上手四百多個中文字詞。「視覺加說故事,讓學中文者好奇讀下去,」這是BBC、《金融時報》等歐美主流媒體對「中文易」的評價。

拆解圖像看似容易,但對她來說,最難的是換位思考。「教會開發團隊,瞭解中文字詞含義最難,」她須丟掉直覺母語思考方式,改從外國人角度看文字含義。迥異一般中文教學平台單以學習為出發點,一開始她就將「Chineasy」當作品牌經營。線上教學採免費推廣,已累積四百多中文圖像字則衍生成學習字卡和App,須付費使用,接著圖像品牌還要授權到手機外殼、明信片或包包。

過去「資迅人」旋風般的成立與結束,對她最大的影響是,「讓我學會練功,要跟高手過招;還有,即使是社會企業也要獲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73

連勝文PK柯文哲  首次網路聲勢大解讀

2014-03-03  TCW
 
 

 

隨著連勝文宣佈參選,和台大醫師柯文哲正面對決,台北市長選情也將越發白熱化。

不過,早在選戰正式開打,網路上的社群力量已經發酵與集結,本刊與全台灣最大部落格社群網站痞客邦(Pixnet)合作,監測站上過去至少九十二天、二百二十九篇與連、柯相關文章,共約二十六萬餘筆瀏覽數,進行全國第一份網路社群聲勢的趨勢分析。以下為重要發現。

相較出身政治世家的連勝文,政治素人柯文哲在網路社群的受關注程度,一年前可說近乎「零」,但二○一三年六月開始,媒體開始把他列入民調名單中,讓與他相關的文章或報導,開始被網友大量瀏覽,使他的關注程度升溫。

二○一三年七月,柯文哲對洪仲丘事件表態,讓他在社群上的關注度首次大幅領先連勝文。不過,緊接著八、九月,連勝文因「胖達人事件」被質疑有所投資,以及馬王政爭時一句「現在又不是大明王朝」,讓他關注度再度凌駕柯文哲。

文章瀏覽人次,柯比連多四倍柯氏語錄瘋傳,網路人氣暴衝

二○一三年底,隨著柯文哲參選態勢明朗,發言麻辣,網友們瘋傳其言論,創造出「柯氏語錄」,讓柯的聲勢再度超越連。

而比較調查區間討論兩人文章的瀏覽量,柯文哲是二十一萬三百四十三人次,是連勝文五萬五千四百四十人次的四倍。

不過,痞客邦本次關鍵報告召集人廖重榮表示,社群關注度無關好感與否,易受主流輿論影響,隨著連勝文表態參選,勢必帶動網友對其關注程度。

這場競賽,「老大靠邊站」網友對連、柯好感,高於國、民兩政黨

連、柯雖是對手,但卻有一個共通點:他們都「妾身未明」,是否被其所親近政黨(國民黨與民進黨)提名還未定。同時,關注他們的網友,對他們個人顯然比對他們可能代表出征的政黨更為感興趣。

痞克邦分析連、柯兩人參選台北市長及各自與國民黨和民進黨相關的文章,並分為個人關聯度與政黨關聯度。分析發現,柯文哲的個人關聯度,遠遠勝過其政黨關聯度二百九十二倍,連勝文的也有八十三倍。

再從「柯文哲」相關文章中,篩選出「支持柯文哲個人的作風、但不讚成參選或柯文哲加入民進黨」一萬七千餘筆瀏覽資料,其中有八成男性關注柯文哲是否高舉民進黨旗,且以三十六歲到四十歲者最多。

而對「馬英九反感,但是對連勝文好感」的相關瀏覽文章,二千零九人次,其中有六六.七%是女性,且以年齡層較低的二十一歲至二十五歲者為多。

不過,廖重榮說,隨著國民兩黨啟動黨內提名作業,外界預估連、柯代表兩黨參選可能性極高,現在看起來「老大靠邊站」的分析結果,未來也有可能改變。

關注族群,男女比率大不同連勝文近五五波,柯文哲男比女多

在性別方面,柯文哲的整體瀏覽者中以男性為多,佔了七八.六%,女性僅二一.四%;連勝文的男女比率比較平均,男性佔五九.三%,女性四○.七%。

連、柯兩人相比,連勝文的女性瀏覽者比率相對高出柯文哲十九.三個百分點。

事實上,從痞客邦分析發現,在部落格相關討論中,連勝文人氣前十大文章都與時事相關,例如九月政爭、胖達人事件等;廖重榮說,從痞客邦長年經驗所得,女性族群會相對關注熟悉感高的公眾人物,這次調查連勝文較受女性網友關注是一致的。

新舊世代,各有所好連吸引年輕族,柯文哲抓住年長者眼球

在年齡層方面,痞客邦針對有登入會員的瀏覽者分析,「連勝文」關鍵字文章瀏覽人次四千一百二十三次,「柯文哲」關鍵字文章瀏覽一萬三千零七十二人次,發現連勝文的瀏覽者年齡層相較柯文哲低。

在連勝文的瀏覽者中,三十五歲以下者佔了七三%,而柯文哲的瀏覽者中,三十五歲以下者僅五七%;反觀三十六歲以上瀏覽者,柯文哲有四三%的瀏覽者屬於此範圍,連勝文僅二七%。

痞客邦會員部落格分成財經政論、時尚美妝、生活綜合等十五類,這份報告進一步分析瀏覽連、柯兩人文章的分類屬性,發現大異其趣。

討論連勝文的作者部落格之中,屬於「財經政論類」的比率最高,佔了三六%;討論柯文哲的作者屬性則以「生活綜合類」居冠,佔了三三%。

廖重榮表示,整體而言,連勝文凡被關注瀏覽的文章,都屬於全國性新聞事件,這類新聞大多歸類財經政論。

特別的是,連勝文居然和「時尚美妝」也有高度相關,這和他體型較壯碩,以及有個美女太太蔡依珊有關,使他會出現網友瀏覽和瘦身與時尚相關的文章中。

【延伸閱讀】網友關心連、柯個人,勝於國民黨與民進黨——連柯網路討論文章分析

柯文哲相關文章個人關聯:瀏覽人次21萬434政黨關聯:瀏覽人次719

連勝文相關文章個人關聯:瀏覽人次5萬5,440政黨關聯:瀏覽人次661

註1:個人關聯:「台北市長+參選人名-相關政黨」之關鍵字搜尋文章。註2:政黨關聯:「台北市長+相關政黨-參選人名」之關鍵字搜尋文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2379

阿兜仔縱橫兩岸金融圈 計葵生化身中國網路小額信貸教父

2014-03-31  TWM
 
 

 

前台新金控營運長計葵生轉戰中國平安集團的陸金所擔任董事長,推出多項創新的網路金融產品和服務,這位曾創下台灣史上首位在家族金控擔任要職的外國人,持續在大中華區的金融圈創造傳奇。

撰文‧張舒婷

三月二十日,中國平安集團旗下上海陸家嘴國際金融資產交易市場公司(簡稱陸金所)舉辦兩週年記者會,兩岸三地媒體齊聚一堂,其中一位台灣金融圈熟悉的身影縱橫全場,他也是全場唯一的西方臉孔—— 陸金所董事長計葵生。

計葵生和台灣關係深遠,一九九二年他加入麥肯錫後,就被派任台灣分公司,在台灣待了近二十年,不僅當了台灣女婿,也參與台新等多家金控的組織改造過程,並協助台新金解決雙卡風暴,讓他與董事長吳東亮私交甚篤。

二○○六年中,吳東亮延攬他擔任台新金營運長,創下國內史上第一位外國人在家族金控擔任要職的紀錄,震撼當時金融圈,一時之間傳為佳話。

拚勁十足

精準掌握會議重點

如今計葵生更進一步深耕大中華區市場,一一年,中國平安集團首創「首席創新官」一職,重金挖角計葵生,讓他成為中國史上第一位創新官;一年後,他毅然放棄此職務,僅擔任陸金所董事長,為的就是專注打造各項產品和業務。

近兩年內,陸金所陸續推出許多金融交易平台,其中Lufax平台的主力產品「P2P穩盈─安e貸」,就是在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透過陸金所的網路平台,進行借貸業務,並由平安集團負起擔保責任,鎖定中國為數眾多有小額借款需求、卻苦無管道的民眾和中小企業,提供更便捷的融資渠道。

由於成交速度快、約八%的借貸利率低於主要網路借貸平台,「穩盈─安e貸」一推出,就深受市場歡迎,光是去年業務量就增長二十倍,預計今年還會有二位數成長。如今Lufax已躋身至中國前三大網路貸款平台,也讓計葵生近兩年內陸續獲得「滬上十大金融創新人物」、「中國互聯網金融十大領軍人物」等獎項。

計葵生的成就,必須歸功於他的努力不懈。陸金所副總經理戴修憲說:「Greg(計葵生英文名字)每天早上七點就到公司,常常到十點、十一點離開,電子郵件也越發越晚了,現在半夜一、兩點都還在發。」「我覺得我已經夠工作狂了,他還超越我!」陸金所總經理謝泓源說,計葵生一天下來開十個會議是家常便飯,但每個會議的重點都記得清清楚楚,「他是我看過最聰明的人,馬董(平安集團董事長馬明哲)也很佩服他的聰明和創意。」

中西合璧

深諳華人企業眉角

除了天分與努力兼具,在熟稔計葵生的人眼中,「中西合璧」的歷練,使他深諳華人企業文化的「眉角」,更是他得以在兩岸三地所向披靡的優勢。

計葵生畢業自美國明德學院,專攻東亞研究。當時他為了實現環遊世界的夢想,積極學習各國語言,英文、西班牙語、法語、德語皆流利;也一直嚮往東方文化,如今一口流利的中文,就是大學時來台擔任交換學生打下的基礎。

或許是自己外籍身份的關係,他很能包容不同類型的人才,這次為了發展網路信貸業務,不僅網羅各地金融人才,也吸納網路科技和行銷人才。

「他能把我們這些人放在一起,給我們最適當的舞台去發揮。」作為集團內部少數網路業者背景出身的戴修憲,很感謝計葵生傾聽不同部屬意見,而且放手讓員工去做。

計葵生坦言:「互聯網、傳統金融兩個領域的人結合在一起很不容易,他們的思惟、面對市場的方式,都不一樣。」因為負責金融業務的人,強調精算報酬率、風險控制;網路界人才則天馬行空、講究創意,思考邏輯常背道而馳。

計葵生不斷製造機會,讓各方坐下來耐著性子溝通,聽取彼此意見,「直到有些成功例子出來後,大家就愈來愈知道要怎麼做了。」舉例來說,戴修憲與他手下的網路行銷人才,習慣了牛仔褲等休閒裝扮,一開始加入平安集團時,普遍抗拒天天穿西裝、打領帶,後來經過計葵生與馬明哲溝通,特別准許這群員工不必做正式裝扮。

曾與計葵生在台新金共事多年的大眾銀行資深協理隋瑄玲讚許他:「既專業又聰明,思考決策時『見樹又見林』,而且EQ非常高。」更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他雖是美國人,卻和一般人對西方人直截了當、不留情面的印象截然不同,與內部員工溝通時,表達方式厚道而委婉。

台新金前高層透露,曾發生過同事當眾拍桌,當面指著計葵生大罵的尷尬場面,高EQ的他,會耐心等對方情緒平復、思考自己盲點所在後,才以自然的態度與對方討論。

計葵生對下管理有一套,對上管理也相當得宜。「有時Greg和董事長也會因為意見不同而爭論。」但當時只要吳東亮做出明確指令,即使與他意見相左,他也是盡力完成任務,讓他更獲得青睞。

縱橫兩岸三地金融圈,除了曾在台灣金融圈製造驚奇,如今這位西方人還要在中國市場推動最具在地色彩的小額信貸,為陸金所寫下更多全新故事的同時,也為他自己寫下一頁頁傳奇。

計葵生(Greg Gibb)

出生:1966年

現職:大陸平安集團陸金所董事長經歷:麥肯錫台灣區總經理

麥肯錫大中華區董事

台新金控營運長

學歷:美國明德學院

(Middlebury College)

東亞研究系

家庭:已婚,育有兩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208

創新思惟×網路銷售×追求極致 當Tesla馬斯克碰上聯想楊元慶

2014-05-05  TWM
 
 

 

當傳統PC龍頭碰上創新科技領袖,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這是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第一次到訪中國,他與聯想執行長楊元慶深度對談,從創新談到網路銷售,從追求產品極致談到產業創新,傳遞出不同世代的思惟。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到中國了!四月二十二日,這是他第一次到中國,多數媒體將他形容成「蘋果創辦人賈伯斯之後的新星」,更多人將重點放在特斯拉開賣的新車。而對馬斯克最難忘的,一定還有這場與傳統PC品牌廠聯想執行長楊元慶的對談。

他們一個代表傳統科技領袖,一個代表創新科技新星,他們談創新、談網路銷售的新模式、還談網路時代將如何改造傳統行業。本刊獲得極客公園(Geek Park)授權,摘錄轉載本場對談,內容略有刪修調整,但無礙講者原意:

談創新思惟

個性化也能量產

﹁極客公園﹂論壇問(以下簡稱問):創新是什麼,我們這個時代需要的創新又是什麼?

馬斯克(以下簡稱馬):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讓人們生活能力得到改善,就是創新。

它可以是一個新產品,或者將現有產品變得更加便宜,但絕不是為了顛覆而做。什麼是好的創新?如果我們把這個東西拿走了,你會覺得不高興,就證明這是一個很好的創新。

楊元慶(以下簡稱楊):我的看法是,科技產品不是人類的附屬品,而是人類的延伸,所以今天可以在聯想的產品上面看到越來越多藝術成分,你會看到人和科技產品之間更加自然順暢的溝通,人和人之間可以更加和諧地去分享,這些方面都是我們正在努力創新的行動。

問:可否預測十年之後,線上銷售模式和線下實體店銷售模式,哪一種更可能成為主流?又特斯拉目前的消費者,許多都是名人,這有助於拉抬銷售量嗎?

馬:我覺得可能還是網路銷售(指線上)模式更多吧!這是未來的一種主要銷售模式。口碑是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對早期使用者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讓他們有正面的體驗,然後他們就會向圈子裡的人傳播,慢慢的,銷售基礎就擴大了。

我們並沒有任何廣告,我們也沒有付出任何一筆明星代言費,我們對明星客戶不打折,更沒有勸過他們代為宣傳;實際上,我不喜歡「行銷」這個概念,我覺得行銷是很奇怪的概念,好像就是要騙人買東西一樣。

我們的基本定價理念,就是「不管你在哪裡買價格都一樣」,當然這方面我們有壓力,投資人總希望能夠在中國賣得更貴一些,因為有很多汽車公司在中國都是這麼幹的,但我認為這樣不對,應該以長期的目光來正確地對待消費者。

特斯拉的訂單很多,但產能不夠。三年前,我們每年可生產六百輛,去年生產了二.二萬輛,今年我們要翻一倍,明年再翻一倍;但是我們有生產的限制,所以沒有必要去強化行銷來增加需求。

楊:如果今天你去買一輛特斯拉的電動車,連試駕都沒有試駕過,會從網上買嗎?肯定不會!我們的產品也一樣,聯想最創新的產品,如果只說智慧桌面,你完全沒有概念,最好就是把你引導到實體店裡,讓你有所體驗,購買了以後不會用,就還需要有人面對面地告訴你怎麼使用,這一頭一尾,大概都離不開實體店。

購買下單等環節可以透過網路讓服務更好,減低成本使產品價格下降,所以我相信未來一定是一個混合的模式。

談追求極致

極致產品會刺激銷售

問:你所理解的極致,與未來銷售前景之間有何關係?

馬:我非常著迷於把自己的產品變得更加完美。什麼叫作最完美呢?我們在某些方面追求極致,在我們能夠想像到的每個細節都讓其完美,讓特斯拉的電動車每個月都有所提升。我相信極致的產品會帶來更好的銷售。

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這些變化,但他們會感覺更加舒適、安全;很多時候這些客戶並不清楚為什麼喜歡特斯拉,他們可能喜歡螢幕,或者車的速度,喜歡的點並非那麼絕對,但正是這些微妙差異,讓消費者非常喜歡我們的產品。

在追求極致的過程中,我們也要計算成本,如果太貴就不完美了。一個產品如果比其他的產品要好得多,但價格是其他產品的十倍,那它就不會成功,所以要進行直覺的比較,物有所值。

問:你把自己的辦公室放在距離生產線那麼近,是出於什麼考量?

馬:因為我們在產品升級方面還有很多問題,哪個環節的挑戰最大,我就把辦公桌設在那,不管是在工程還是在生產上。我們經常在產品開發過程中遇到很多難題,尤其從六百輛到二.二萬輛的產量增長。面對一個接一個的新挑戰,包括內裝的生產、供應鏈,哪裡需要我,我就「駐紮」在那,與團隊密切地合作。

我認為當有特別大的硬仗要打的時候,執行長必須在第一線衝鋒。

問:如果特斯拉沒有你,還會繼續創造奇蹟嗎?

馬:我想會的,當然要看是誰接手了,如果有人能接手也能創出自己的業績,那是最好的,而且我也不可能永遠當這家公司的執行長,我希望未來我不當執行長了,公司仍能成長。

楊:一家企業要保持不斷創新,需要一個體制的保證。比如說策略的創新,聯想內有專門的策略團隊天天研究市場、競爭、技術的變化,保證我們每年戰略都能跟得上形勢。

其次,文化的養成也非常重要。聯想就有一個「愛折騰」的文化,幾乎每年都對組織、業務流程進行調整,我們不怕折騰,透過折騰讓企業的策略、業務模式更具備競爭力。

同樣的,對技術、產品創新,也需要有創新的文化,聯想一是鼓勵各種點子,二是留有餘地,第三容忍失敗。

什麼叫留有餘地?我們給每個創新部門留有一定的空間,不用將經費全部用在已規畫好的專案上,而是你有二○%的空間,選擇創新項目。自上而下都是這樣,讓每個人有一點時間去想,去做不是公司要求的業務,而是我可以想出來的新點子。

談網路思惟

像神經傳導創新資訊

問:網路思惟怎麼改造傳統行業,對製造業的業者有什麼樣的建議?

馬:我覺得網路就像人的神經系統,人們可以從任何地方獲得資訊,評價一件事的真實性,而且很快把事情真實性傳播出去,所以網路最佳使用方式就是把它當成神經系統處理,立即獲得資訊,快速地溝通,獲得客戶回饋。

另外,行業之間可以是交叉呼應。一個行業如果出現了一些創新,其他行業就該從此獲得借鏡,我經營特斯拉和SpaceX(美國第一家民營太空火箭公司)就是一例。

汽車業能夠製造非常複雜的物體,且成本低、可靠性強,我就告訴SpaceX的同事,你們應該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因為汽車業可以做到這一點。特斯拉汽車的底盤用了非常輕的碳氫材料,這是我們做飛機、火箭時用的材料。

當某些行業發生巨大變化,你可以把這些巨大變化應用到你所在的行業,這,就是產生創新的一種極佳方式。

(全文轉載自極客公園www.geekpark.net)

整理‧賴筱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01

左營水餃小店 四步躋身網路夯店

2014-05-26  TCW
 
 

 

台灣水餃店百家爭鳴,高雄的果貿吳媽水餃店,論資歷和知名度都不比上阿玉、123水餃等單月營收在兩百萬元以上的網路名店。沒想在網路開店十六個月,就創下單月營收最高二百六十五萬元。從一個左營當地人才知道的小店,成為二○一三年樂天市場新店銷售冠軍,是如何做到的?

累積曝光率找部落客試吃又參加比賽

投入網路市場,是二代接班人吳書成的主意。企管系畢業的他很清楚,如果不走出去,生意就永遠侷限在左營。於是,他跟父母借了一百萬,買壓模機和宅配需要的包裝材料,二○一二年底正式進軍網路市場。

不料,上線販售第一個月,只接到八張訂單,月營收僅五千元,財務報表上的赤字,說服不了父母支持,「對他們來說,沒賺錢一切都是空談,」吳書成說,兩代意見不合,有時候吵到見面都不打招呼。

父母不再給錢,但網路商店需要打廣告,吳書成積極參加美食比賽,同時也寄免費水餃給三百位美食部落客,說服他們試吃,慢慢累積曝光率。

觀摩上萬店家研究網頁配置和行銷活動

經營實體和虛擬店面是完全不一樣的邏輯,上線前半年,他每天早上睜開眼睛,第一個動作就是坐在電腦前面,研究各家網路商店的網頁配置、行銷活動、電子報和臉書粉絲團。

重視小細節為了一隻蝦,調整兩個月

他分析一些熱門粉絲團,如歐可茶葉、快車肉乾,有機會就參加商家交流活動,認識這些商店經營人。就這樣,一天觀摩一百多間,半年下來,他看過的網路商店超過萬家。「現在他是我們學習的對象了。」快車食品新事業部協理王雨新笑說。

光是定價,足足花了兩個月。他上網訂購近八十間水餃,並依照商品、價格和評分三個項目,一一寫在筆記本上,然後想:「我們的商品如果是這個評分的話,什麼價格客人可以接受。」

吃了別人的產品後,他發現自己原來的蝦仁太小,於是嘗試用尺寸較大的蝦仁。沒想到蝦仁太大,進水一煮就破,他又改變皮的厚度、調整其他餡料的含水量。為了一隻蝦,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就是為了做出市場區隔。

他注意到水餃在運送過程,受到外力和溫度的影響會產生粘黏。他花了六十萬研發包裝,讓每一顆水餃都有一個「家」,並將二十四顆盒裝分成兩半,「吃不完可以剪開,另外一邊還是密封狀態。」他還表示,「你看不到顧客拿到商品時的表情,我能做的就是降低運送時摔爛的風險。」

吳書成試吃別家水餃時發現,如果有縫隙就會進水,因而吃不出水餃的味道。他要求員工製作出的水餃,絕不能有開口,也不能有餡料殘留。嚴格統一每顆水餃的重量、修邊和形狀。但是,這個規定卻讓店內包餃子的師傅哀號:「怎麼可能會有人包得出這種東西來。」

「店裡師傅不喜歡做我賣的水餃,」吳書成說,再加上父母不滿他做了原來價格四倍的包裝,這種情緒反映在其他員工身上,沒人真心服他,只把他當二少爺看待。「沒有人要包我的標準,我只能自己包。」開店之初,吳書成早上拍照和寫文案,中午則到廚房包水餃,算一算,「一天至少包一千多顆水餃。」吳書成回想。

紮實的基本功,讓果貿吳媽在半年內轉虧為盈。不過,這張短期成績單,並沒讓吳書成滿意,網路市場競爭激烈,他不信熱門商品會一直熱銷,「家家戶戶都會做水餃,為什麼要買果貿吳媽?」他不斷問自己。

大賺貼心財才賺錢,轉手買贈品送人

於是,他把好不容易賺來的錢拿去買贈品,母親節送康乃馨、耶誕節送小耶誕樹。還不定期寄送新口味產品,給顧客試吃。

甚至,有一次從顧客電話得知,水餃在宅配過程失溫,顧客計畫的團圓飯即將泡湯。電話那頭的他想,重新出貨太慢,於是掛上電話,起身從高雄坐車到彰化,送上新鮮的水餃,這趟開銷共五千元,已經超過賣一盒水餃的利潤。

這一連串的賠本行為,為的是讓顧客留下深刻印象,創造第二次購買動機。怎麼保證顧客會買第二次?「說實在,我不知道,可是不做的話,他們就不會記住你。」

樂天電子商務顧問葉雅芳表示,比一般店家高出兩倍的四成回購率證明,這門賠本生意是對的。這些「多想一點」的貼心,也擄獲許多知名部落客的芳心。其中像是喬喬、Grace等名人,都自願在臉書和部落格中分享,「我們都好羨慕啊!」王雨新說。

不過,隨著網路業績一路攀升,這些傳統店家要面臨的問題,終究還是人力和品質控管,「特別是成長快速的商家,」未來地圖創意總監邱明憲這樣表示。

吳書成明白這點,他走得小心翼翼,不隨便參加團購活動,怕的就是打亂品牌行情,「畢竟網路市場競爭激烈,一步都不能出錯。」當生意越做越大,製程是否趕得上訂單,人力和品質控管恐怕還是果貿短期內最大的挑戰。

【延伸閱讀】只花16個月,從8張訂單到單月進帳265萬——果貿水餃網路月營收變化

2012/10:5000元1.剛上線為促銷,賠本賣一盒99元2.耶誕節期間,送小型耶誕樹給顧客

2013/04:40萬1.母親節期間,送顧客康乃馨2.自掏腰包辦抽獎, 送顧客iPad

2013/10:100萬1.部落客徵文活動2.參加年菜評比奪冠

2014/01:265萬2014年1月創單月最高營收265萬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30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