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拒領十八趴 為世代不公平發聲李遠哲:我的心還流著打造美好社會的熱血

2014-01-06  TWM
撰文‧郭淑媛、鄭閔聲

不合時宜的軍公教退撫制度,造成國家財政沉重負擔,已經到了台灣社會不得不嚴肅面對的時候,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日前公開表示,自己拒領退休公教人員一八%優存利率,希望國人正視世代落差現象。

儘管退休多年,李遠哲接受《今周刊》專訪,暢談他對世代正義、教育改革、環境永續的見解,讓人看不出一絲老態。「我的心裡還流著年輕時那股打造美好社會的熱血,只要看見不公平的事,我還是會一直講下去。」七十七歲的李遠哲這麼說。

談十八趴

五、六十歲就拿一大堆錢不做事,社會會更不公平。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你放棄「十八趴」的考量是什麼?當消息披露後,是否發揮拋磚引玉效果?

李遠哲答(以下簡稱答):我二○○六年從中研院退休,那時共有十二年的政務官資歷,領了一張一百多萬元的支票,有人叫我到台灣銀行把這筆錢存起來,每年可領十八趴的利息。我覺得這件事情不公平,所以從一開始就沒有把錢存進去,從來沒有領過十八趴。

報紙報導以後,有兩位中研院副院長級的同事覺得我說得很好,其中一位服務了四十多年,跑來告訴我,「你講得非常好,我要跟進,不要十八趴。」說到一半,另一位同事也跑進來,說他也要放棄。這兩位都是年資累積了很久、能領很多利息的人,我覺得這是很正面的。

當然也有人罵我,說我不了解公務人員的退撫制度,但現在領錢或以後還會繼續領的人很多,對照年輕人提撥退休金以後卻很可能領不到錢,這是很不公平的。

問:你多次提到世代不公平,除了十八趴之外,台灣社會還有什麼不公平的事?

答:台灣有很多不公平的事,像有錢人不納稅,都是薪水階級的人在納稅,但這些階級和世代的問題,常會被簡化成藍綠的問題;討論核四問題馬上就被歸類為藍綠鬥爭,這是不對的。

我每星期有兩天會到台大做研究,研究助理都住在很遠的地方,因為他們住不起台北市的房子。如果我們不改變,五十五、六十歲就拿了一大堆錢不做事,讓年輕人奉養,這樣他們會很辛苦,社會也會更不公平。

有人說,人口老化問題怎麼辦?如果今天七十五歲以上才算老人,我們還有老化的問題嗎?七十五歲以前的人要更努力、要保持健康甚至工作,不要六十歲就退休,拿了很多錢到處去旅遊,老人也要節約,拿少一點的錢。

談教育改革

貧富差距這麼大,只求高薪工作就不能自我實現。

問:你過去推動教育改革,但學生的壓力還是很大,不少人認為教改不成功,原因何在?

答:民主社會裡應該人人生而平等、職業沒有貴賤,在台灣,如果我這麼說,家長一定告訴我:「你在說笑話嗎?」在芬蘭,有錢人累進稅率很高,占政府財政收入比率是台灣的兩、三倍,不管你賺多少錢,都可以享用公共設施、健保、接受教育,父母親可以對兒女說,你可以去學跳舞、當音樂家,做什麼都沒關係。

反觀在台灣,假如有兩個小孩,一位在台積電工作,另一位在幼稚園教書,賺的錢不只差五倍,年輕人當然說要考好學校、進高薪的企業,所以台灣社會的大方向是不公平的。教育為什麼不能改革呢?就是因為貧富差距這麼大,只有走這條路和別人競爭,才能得到高薪。

我一直主張教育要把所有人都培育上來,在多元民主社會,應該各行各業什麼人都有,可是我們做不到,因為這是不公平的社會,大家都在力爭上游,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我當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主席時就說,教育改革和社會改革是連接在一起的,社會不改,教育是不可能單獨改過來的。

教育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政府真的沒有錢,除了納稅的多是領薪水的人、財團有很多避稅方法等不公平以外,小孩沒選票、老人有選票,所以政府會把資源用來照顧老人。

問:該如何改變這個不公平的社會?

答:如果相信民主社會,大家就會努力選出真正能為人民服務、想站在大眾立場做事的人,這些被選出來的人就會想改變,這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大家不努力,讓黑金、財團或部分人支持選出不理想的民意代表,這樣的人不會為大家的利益著想,只會為特殊利益著想,修法只會對支持他們的人有利。

民主社會的好處,就是永遠有個可能性,讓覺醒的人民透過投票改變社會,當然既得利益的人會想盡辦法維持他們的利益。我常和很多政治人物說,你不要為了當選,就忽略了社會的不公平,而不敢得罪財團、中國,讓理想性就這樣消失掉。

談公民力量

洪仲丘事件,讓我覺得台灣還有希望。

我完全不同意「學者不應該參加社會上的事」的說法,我們應該要參與、要關心。

清華大學名人堂放了三座塑像,胡適之、楊振寧和我。我在揭牌典禮上說,我在清大當了兩年研究生和一年助理,那時候我們不相信權威,有一顆非常叛逆的心,想打造公平合理的社會;所以看到我的塑像擺在這裡,有非常複雜的情緒,希望大家把它當一位要「超越」的對象,而不是「崇拜」的偶像。

很多人問我,你有諾貝爾獎的光環,回台灣為什麼還要這麼累,被供養著就好了。但這不是我要的,我看到社會的不公平一定要講話。我中學立下兩個志願,一是要成為優秀的科學家,另一就是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造美好的社會。一直到現在,我的熱血還是有這些因素在裡面,我對改變社會還是很有熱忱。

最近一件事讓我覺得台灣還有希望,就是「洪仲丘(已故陸軍下士)事件」,有二十萬人走上街頭,三天之內就讓軍事審判回歸一般法庭,這證明只要願意採取行動,人民的力量還是很強。

談政治效能

台灣改變最慢的,就是法治和政府的運作。

問:你回到台灣二十年了,根據你的觀察,台灣是向上提升,還是向下沉淪?

答:這二十年來,大學研究與科技水準都提升不少,企業裡也能找到更多能幹的人,這些都是進步,台灣改變最慢的,就是法治和政府的運作,政府表現仍不夠理想,如果二十年前政府的問題是,只有一個小圈圈的人提供意見,現在的政府還是沒有進步,沒能好好聽大家的聲音。

台灣社會有很大的潛能,台灣人民進步也很多,以後的改變能更快也說不定。我們慢慢會看到,年輕人對政治人物的厭倦,不管哪一黨,只要是枱面上的政治人物都不能讓人滿意,這是好現象,年輕人不再相信只會講話的人。漸漸地,大家會把題目當公共議題來討論,很多監督政府的組織也發揮了應有的功能,台灣是往公民社會走了一大步。

年輕人以後希望看到的,絕對不是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差別,而是哪些政治人物能堅持理想,這比較重要。以前腐敗的壓迫者和被壓迫的人,色彩很不一樣,後來慢慢看到,被壓迫的人成長以後還是一樣腐化,我們就知道不是顏色的問題。台灣變成政黨政治是大趨勢,但如果政黨不受人民的尊重,就應該要做很大的改變。

問:你的臨門一腳促成政黨輪替,但扁政府爆發的弊案,會不會讓你覺得被辜負,有沒有後悔當年的決定?

答:當然我是很失望的。那時候我相信,在艱困中成長的人會比較有理想性,覺得他(前總統陳水扁)是個很有理想的人,後來卻開始很多不理想的事。有件當初我有點天真的事,是我以為政黨輪替以後,轉型正義就會開始做,選後我也參加跨黨派小組,希望趕快推動兩岸交流,但很遺憾沒有達成目的。

不過,失望並不表示如果時間倒轉,我就不會這麼做,我還是會這樣做。從長期來看,能有政黨輪替,對台灣的民主化有非常正面的意義,就算過程中犧牲了自己,我也不在乎,因為這不是我個人的事。

談世代正義

拚GDP,不如搶救地球糧食危機!

問:你認為世界存在哪些危機?

答:被選為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後,過去五年我常不在台灣,為人類永續發展做很多觀察和討論。

世界在很大的危機中,上個世紀開始到現在一百年,人口增加四倍、消費增加二倍,人類在地球的消耗增加八倍,過去五十年地球超載,我們正在消耗一點五個地球的資源,環境的破壞很快。地球超載的現象之一就是「溫室效應」,因此近年來出現很多超級颱風。

我常對年輕人說,你們沒有將來,因為地球超載。很多人習慣工業革命以後各種蓬勃發展,但這已經夠了。

每個國家都要競爭國際市場、增加GDP(國內生產毛額),但這樣下去,六個地球也不夠。台灣高消費的生活方式,過度開發,問題很嚴重,不能再這樣走下去。

很多人說我們要救地球,其實不是,地球在幾十億年之後還在,但人類可能不在了,所以我們是救人類。我曾在全國能源會議講這些,馬英九總統說你講得很好,但講好有用嗎?要能付諸行動。

除了環境問題,還有糧食和能源危機。聯合國估計,至二○五○年,人口將達到九十七億人,農業生產要增加二倍,但因極端氣候,會使農業產量減少一半,台灣目前農產品自給率只有三二%,很低,日本有近六○%。美國、泰國之前因氣候因素,農產品輸出受影響,再過幾年問題會很嚴重。

台灣浪費很多農地,政府推動休耕、開發成工業和住宅用地,我們對得起年輕人嗎?將來會買不到食物!政府一直認為農業GDP只有二%,不重要,這是不對的。我們也要把放煙火的活動改掉,一個晚上花掉幾億元,這也不對。

問:你對年輕人有何建議?

答:年輕人絕不能相信五十年之後不在地球上的人,要掌握自己的生命。二十年後你們是主角,若迷迷糊糊就來不及了,要覺醒,與大家多討論。

選舉也要選擇年輕人,許多大老級的人出來選,其實已經讓年輕人厭倦,他們不會選上,因為這些人已做過很多重要職位,沒人相信他們能有什麼新把戲。

還有,每個人都有起伏,有理想性的朋友,在你低迷時會拉你一把,這很重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就不會寂寞。現在年輕人的優勢是網路連結性很好,連結網路雖有缺失,好好利用是很大的力量。

李遠哲

出生:1936年

現職: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經歷:中央研究院院長、行政院教改會召集人諾貝爾化學獎、美國國家科學獎章學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化學博士何謂十八趴?

早年政府以行政命令規定,退休公務員將退休金存入指定台銀帳戶,即可享受年利率18%優惠,俗稱「十八趴」。1995年實施退撫新制後雖取消18%,但在此之前進入公部門者,除領取新制退休年金之外,仍可依舊制年資辦理優惠存款。據銓敘部統計,目前全國約有43萬人領取18%,每年國庫支出逾800億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464

社會動態(34):未來香港的收入推算 笨發

http://notcomment.com/wp/?p=12011

續前文,我們了解完政府的財政結構,支出推算,再來可以看看收入估算,可以的話請配合以下統計處數據,會更易掌握。

http://www.censtatd.gov.hk/hkstat/sub/sp110_tc.jsp?tableID=193&ID=0&productType=8

政府的收入,大致可簡化為幾個部份,以2012/13為例,政府的總收入為4422億,括號內是指數字佔4422億中的百分比。

1.經營收入-3446億(77.9%)

a.直接稅(與經濟高度掛鈎)-1824億(41.2%)
b.間接稅及其他投資入(如外匯基金每年的分成)-1622億(36.7%)

2.非經營收入-976億(22.1%)

a.賣地收入(與地產市道高度掛鈎)-696億(15.8%)
b.其他(主要是眾多基金的投資收入)-280億(6.3%)

如果我們以個人收入做譬如,政府大概有4成的收入來自打工及每年花紅(1a),3成多來自物業收租及股息(1b),1成半來自網上賣貨(2a),仲有少許係屋企太公分豬肉的收入(2b)。

可以看到,政府整體經過多年的審慎理財,即使幾年間不停豪派糖,仍然建立了一個超級穩定的收入分佈,過去極依賴賣地或經濟環境的情況已經不復見了。

如前文所述,筆者以4000億(12/13年的經營收入水平+09/10時的低位賣地收入)作為政府收入的基準,以及按年有3%填長,相信已經是足夠審慎的了。

那,政府除了加稅,有什麼方法可以開拓收入來源呢?

這麼多年來的經驗告訴我們,永遠只有「造大個餅」才是王道,如博彩稅因應賭波合法化而突破百億至12/13年的165億,香港亦因遺產稅/紅酒稅的免收而成為了資產管理中心,以及短短幾年間成為紅酒拍賣之都(金額超過了紐約),減稅不單是「益左有錢佬」,相反是製造了許多新的商機和產業,令香港整體經濟更蓬勃。

筆者試舉幾個行業:

1. 醫護行業(這一個還是投資期收成期相當長,所以於「開支」一文講及了)

2. 運動產業

足球可以帶動的商業收益及民間正面氣氛,看看英超便知道了,之前的大球場爛地事件和近十幾年足運的倒退,可以看到香港的足球投資基本上落後了鄰近地區起過十年。

政府首先應改變看法,將足球運動由單純的體育項目,變成一個產業去看待,正如飲紅酒不單只是一個富人嗜好,而可化身成一個產業鏈。

香港人本身對足球是極端熱愛,只要政府於博彩稅的賭波收益,交給馬會專業主導,全面推動足球產業鏈,以戰養戰,相信5年內必有小成。

其餘的如單車,長跑等,都是民眾參與度高,有條件發展成產業的項目。

3. 藝術及電影發展

不說不知,香港已經是世界第三大的藝術品交易市場,僅次於紐約及倫敦。而香港電影人的質素已經不用多說,但似乎演員層面已開始出現青黃不接。而新光戲院這個粵劇基地,也有賴李居明的突入(也要俾個credit CY)而得以加添活力,再次發亮。

政府若有決心作出產業升級,便應將香港藝術發展局及電影發展局提升至貿發局/旅發局的高度,這樣將來的西九文化區才有足夠的軟件及人才配套。

還有許多許多,筆者不一一細數了,只希望可以拋磚引玉,令大家多思考政府如何投資有potential的產業,令其將來更將香港的經濟發展推向更高層次,那整體稅收才會更多元化。

至於賣地收入,政府手頭其實仍然有不少土地等候推出,參地政總署的總結.

http://www.landsd.gov.hk/tc/landsale/programme_201314.htm

除了啟德,西九,TKO,地鐵站上蓋這些土地大倉外,政府實在應該馬上進行吹左年幾兩年的填海計劃,屯門西、大嶼山東/東涌,以及港島西南都是戰略上配合現有基建發展。

如此則可確保未來十年仍然有充裕的土地及賣地收入,以支援香港的經濟發展。

我們的財爺,有沒有足夠的勇氣行出這個「造大個餅」的行動,而不是畏首畏尾做個守財奴每年派糖代交下電費就算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8247

社會動態(39):小巴、的士牌價走勢反映了行業前景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11946

最近新聞報道都講(或建議)施政報告打算將長者搭車2蚊優惠伸延至專線小巴(即綠van),不過執行上有點困難,因為每條專線小巴唔係由單一公司經營,搞到回贈車費都唔知點做。

上市公司進智公交的年報有以下的一段節錄:

儘管營業額錄得溫和增長,惟經營成本上漲令本集團經營溢利下跌。相比過往年度之顯著增幅,本年度燃料價格升幅相對溫和。儘管如此,業界仍然面對來自經營成本上漲之壓力,當中以勞工成本及公共小巴租金開支尤甚。近年本集團與業內其他營運商一樣在留聘及招聘車長方面遇到若干困難。為確保我們的服務班次及質素不受影響,本集團已提升薪酬水平以留聘及招聘車長。於回顧年度,我們所採取的措施成功將人手保持在合適水平,惟我們預期於短期內行業仍存在車長短缺問題。

與此同時,本集團將積極推行其他長遠措施,例如將小巴載客量增至20座,此等措施我們於過往年度及中期報告中曾討論。據知運輸署已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將小巴納入乘車優惠計劃之可行性,該計劃讓65歲或以上長者及合資格傷健人士於任何時間以每程2港元之優惠票價乘搭港鐵、專營巴士及渡輪,我們對此表示歡迎。

所以小巴經營者既歡迎呢個未証實的建議,另一邊都唔知點樣配合好,其實小巴呢種接近個體戶的經營模式已經不合時宜,再加上定位尷尬,座位又唔夠巴士多,快捷又唔夠的士快,兩頭唔到岸再加固定開支有加無減,都咪話唔慘。

專線小巴唔同紅色小巴線,路線、班次同收費等係受到運輸署監管,但係經營開支好似人工、保險、油費、維修、泊車等就受到市場供求影響,近幾年最低工資令到好多低技術工種人工升左好多,不過技術成份較高的小巴司機(先要考私家車牌,三年後才可考小巴牌,揸小巴又要應付路面同乘客)人工反而無乜加到,結果就係有得揀,都寧願去大公司揸巴士或者自僱揸的士或紅van啦,起碼福利好點或者多勞多得。

另外一個經營開支深淵就係保險,因為近幾年涉及小巴的意外都唔少,有幾單仲係因為司機超速或精神不足做成,咁搞法保險想平都難,儘管現時小巴已鎖速上限為80公里,都唔難保意外率會因此而下降。

至於市場空間方面,港鐵不斷擴展的確扼殺了小巴的生存空間,如將軍澳線通車後犧牲的卻是來往將軍澳至北角的小巴線,可預期未來觀塘延線、港島南線及沙中線通車後小巴的市場空間會進一步萎縮,隨時變成集體回憶。

小巴行業也不會坐以待斃,例如爭取增加座位至20個位,增加收入去攤薄開支,除左降低小巴的加價壓力,講得大啲還可以提高能源效益,甚至減低碳排放添,只可惜受到的士行業反對而沒有進展,即係話,未有計劃執行。

結果,小巴牌照價格就無情地反映了經營困難同成本上升等因素,按年下跌了15%,搞到小巴大王都要掃的士牌去做對沖。因為的士牌價仍然在上升中:

http://hk.taxiclub.com/price.php

牌價比較

http://tungnam.com/price.php

的士小巴牌價走勢

講開的士牌,很多人說炒的士好過炒樓炒股票,不如又參考下網上提供市區及新界的士牌價的長期走勢有甚麼啟示:

http://www.unioninv.com/taxixchange/a_license_reward.php

的士牌價走勢

1987年十月股災前夕,恆生指數4,000點,22,800點,上升4.7倍;

大家click一下本網的「市場統計資料」連結,就會找到1987年港島平均樓價每呎1,010元,現在最新數據是11,519元,上升10.4倍;

市區的士牌價由40萬上升到約675萬,即15.9倍;

新界的士牌價由30萬上升到約525萬,即16.5倍;

的士牌照的升幅,真的明顯高於股票和樓價,也同時說明了香港市道好,好多人搭的士,同時應檢討一下小巴應「巴士」化(即變晒所有專線小巴做專利巴士線)還是「的士」化(即變成高檔次或個人化)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9248

反智的社會行為 止凡

http://cpleung826.blogspot.hk/2014/01/blog-post_23.html
上星期止凡聽到收音機的Phone in節目,當中有位聽眾叫陳太打電話上電台,話兒子大學畢業都不敢找工作,原因是全家人正排期等公屋,怕兒子出來工作後,家庭收入自然增加,到時「上樓」無望。她透過大氣電波大嘆無奈,投訴著香港政府令她們無所適從。

電台上除了主持人,當日還邀請了兩位立法會議員作嘉賓,兩位都異口同聲地說好同情陳太,而其中一位議員更藉機分享他秘書曾經要求他不要加太多人工,原因又是太高人工拿不了社會福利之類。整個電台節目的氣氛都好像投訴政府是合理的,因為主題是政府的公屋輪候冊及上樓時間太長的問題,茅頭直指政府的不是。一面聽,一面心中就出現一句話:「反智!」。

有趣的是電台聽眾陳太作為人母親,竟然把整個說話說得很合理似的,整家人就為了一家公屋而把兒子的前途放棄,讓他待在家大半年,還不知道還要待多久,到底她在想什麼呢?而立法會議員又對這種態度非常認同,鼓吹這種思維,實在難以理解。我不是在審判,只是想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近日不少blog友都轉載了有報章報導有80後為了「上樓」而放棄工作,所持的理念亦是差不多。經常聽到不少人說香港上流力不足,年青人不多機會向上流,但那邊箱在草根的家庭又怎樣想呢?是想著如何向下流,是想著怎樣「食盡」眼前社會福利,寧願不找工作,寧願不加人工,寧願辭職,這種思維又如何向上流呢?

可能有低下層會想我應該是「食米不知道米貴」一類,但其實我是十分瞭解低下層的思維的,因為我亦是公屋長大的,是典型的草根,我在結婚前後時期才搬離家人,不久就到弟弟了,我兩兄弟都是畢業後找工作,一點一滴地儲蓄、投資、理財,幾年後走出來買私樓,成家立屋的。向上流是有方法的,一定有可行的道路。拿公屋不一定是起點,甚至是成功的回頭路。

由於我從小就是公屋戶,我很清楚公屋一族的思維,直到今天,我身邊亦有朋友住在他弟弟抽中的公屋,當年因為他弟弟18歲還在讀書時就填表排公屋,當時還未收緊學生及年青人的限制,不到三兩年就「上樓」。這位朋友入住公屋安頓好之後,當了個保安員,在這一行算是非常年青,結婚後生了兩個小朋友。只要跟他傾談兩句,就會發現他的前途十分有限,他滿口都是樓價貴之類,又會抱怨太太很煩,因為經常要他進修,但他總是說「打多兩盤遊戲機更好吧」。他最關心的就是政府福利,今天有四位家庭成員的他,早已經親自入紙申請自己的公屋,不久應該可以住得更大的公屋單位。

我的另一位朋友,跟我一起畢業,大家出來工作頭兩年,開始買賣股票,當時大家都是一萬幾千的交易,但已經手心冒汗。往後,大家都慢慢把交易金額增大了,今天五萬、十萬、幾十萬的股票買賣亦面不改容,晚上在網上把交易設定好,到翌日工作時看也不看股市。有次跟他出來吃飯,大家都話今天來說最大的投資是過百萬的自住物業,簽紙時都算有點點緊張,希望日後所接觸的交易額上千萬時亦不會緊張啦。我跟這位朋友畢業後,由處理一萬幾千的問題,慢慢會處理過百萬的問題,往後可能會處理過千萬、過億的問題。

對比之下,成功之路高下立見,在這位公屋朋友仔面前,當他大罵政府如何,或高聲大讚自己如何高明地拿得政府福利時,我都很少發言,離開時我會沉思及默默搖頭,因為我相信他都不會有機會處理過十萬或百萬甚至千萬的問題,他不改變的話,只會與成功無緣。

從公屋戶身上很難嗅得出成功人士或富人的氣質,普遍都是認定自己的極限只是如此,儘量拿多一點社會福利,「走精面」,享受一下人生。我不是批評不同人的生活態度,我只是擔心這些人對成功缺乏認知,公屋這類福利其實是糖衣毒藥,把目標鎖定為拿公屋,其實只會縮窄自己的眼光,限制了自己的一生,如果是父母把這些觀念灌輸給下一代,這就更危險了。

在facebook不少人分享了施永青先生對香港政府近日大增興建公屋所作的批評,他認為:「如果特首是有能力的話,不應想辦法如何建多些公屋單位給市民入住,而是帶領市民如何不用再住公屋。」;而我則想改一改再作個總結:「如果大家是想自己或下一代成功的話,不是想辦法如何能成功入住公屋或拿社會福利,而是想辦法離開公屋及不需要再拿社會福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35

SENSE隨筆140130 社會認同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1/30/sense%E9%9A%A8%E7%AD%86140130-%E7%A4%BE%E6%9C%83%E8%AA%8D%E5%90%8C/

SENSE隨筆140130
社會認同Social Proof — 團體壓力之影響
Tony執筆

“就算有百萬人主張某件蠢事是對的,這件蠢事也不會因此而變成對的。”
假設你在街上走到某個十字路口,發現竟有一群人同時仰望著某座大廈的屋頂,見到這般景象的你,會否不加思索地隨著人群望向該處呢?

140130aDef. 「社會認同 Social Proof」指當我的行為舉止跟周遭的人相同時,該舉止就是對的;換句話說,當愈多人認為某種想法是對的,這想法也就愈正確。***

「社會認同原理」指出,我們進行是非判斷的標準之一,就是看別人怎麼想。

我們看到多數人在某種場合做某件事情,我們就會斷定這樣做是有道理的。 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根據大眾的經驗做事的確可以使我們少犯很多錯誤。 不管是電影院內應該怎麼處置空爆谷紙袋,路上車輛應該開多快,還是宴會上應該如何進食,我們周圍的人的做法對我們的行動有著很重要的指導作用。也就是說,我們的行為應該與大眾保持一致,不應特立獨行,必須在大眾可理解的規範上行事,才能得到「社會認同」。*** 這個標準會根據不同的年齡、身份階層而自然形成。

1950年,美國心理學家 艾殊Solomon Asch設計了著名的「艾氏從眾實驗」。實驗雖很簡單,卻能讓我們明白看出團體壓力如何扭曲人們健全的心智。
先看下圖:
140130b

研究人員讓受試者觀看不同長度的直線A、B、C,之後受試者必須寫出所看到的直線究竟比對照的直線X更長、更短,還是一樣長短。

當受試者單獨進入受試室裡進行實驗時,每位都能正確地回答所有直線的長短關係,因為這確實是件十分簡單的任務。 不過,當受試室裡多了另外七名受試者時,情況就不同了。這七名受試者其實是研究人員安排的內應,他們聯合起來演一齣戲。 這群內應會接二連三地給出相同但卻錯誤的答案,經過一番混淆視聽,真正的受試者便上當了。在30%的測驗中,真正的受試者會不自覺地迎合內應們的一致性說法,給出錯誤的答案。
這種反應純粹出於團體壓力,能將人們原本的觀念扭曲!

其實「社會認同」是演化過程的產物, 這樣的行為隱含一種相當合理的生存策略。 *** 試想你正在草原上狩獵或採集,突然間,同伴們不曉得看到什麼,拔腿就跑,這時你會站在原地搔頭細想,分析行將出現的危險屬於甚麼類型嗎? 不會!你定必趕緊跟拔足狂奔,逃離現場,至於甚麽 “形勢分析”,最好等跑到安全的地方之後再想。 歷史上“不從眾”的基因很容易從基因庫裡永遠消失。

這樣的行為模式一直深深烙印在人類身上。 在股市中,社會認同是潛藏在 “恐慌”與 “一窩蜂”這兩種心態背後的一種弊病,成交多的熱門股票不見得前景及回報良好。 許多其他地方也可見到社會認同之身影,如流行服飾、娛樂活動、宗教信仰、甚至減肥美容等等。 有時它甚至會惡化到危及安全和文化,如號召群眾集體自殺的教派。

在一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 “笑聲配音”能使觀眾在觀看幽默題材的節目時笑得更頻繁也更持久,而且會讓他們認為節目內容更加有趣。 廣告也會利用人們的社會認同慣性,在人們無法看清全局的情況下發揮效果。 此外,廣告中出現與你我相似的人物時效果會更好,因大不會有非洲裔婦女擔任清潔用品廣告之代言人。
當你聽到某間廠商宣稱自己的產品是市場上的銷售冠軍時,請立即細想:為什麼某個產品是銷售冠軍,就代表它真的比較好呢?
演化讓我們先天上存有社會認同壓力, 此所以我們需要學習獨立思考判斷!

在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利用社會認同的例子:
例1:侍應生會在托盤上放上幾張鈔票,假裝是顧客留下的,為的是給客人留下給小費是酒吧裡應有的行為這樣的印象。
例2:慈善電視節目主持人喜歡花時間唸一大串已經捐款的觀眾名字。 這是為了要告訴還未捐款的人那麼多人已經捐了款,所以未捐款的你也該這樣做。
例3: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Albert Bandura成功地利用此原理來協助人們擺脫不良行為。 例如讓害怕和狗接觸的小孩觀看同齡小孩和狗玩得很開心的片段,慢慢地這小孩就能擺脫害怕狗的心態。

一般上,Th. 當我們缺乏信心時,當形勢不明朗時,當不確定性佔上風時,我們最有可能接受並參照別人的行為。
這導致了「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意外發生時,圍觀的人越多,得到幫忙的機會越小。****

研究發現,當有人需要幫助時,如果受試者認為自己是唯一的旁觀者,85%的人會立刻伸出援手。若受試者認為除了自己之外,還有他人知情,則前去救援的比率就降至62%。 最令人驚訝的是當受試者認為還有另外四人也得悉此事時,動手救援的比率更降至31%。

這是因為圍觀者越多時,個人責任就會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也就是大家都認為其他人會幫忙,所以自己就不用幫忙了。 同時圍觀者也會觀察其他人的反應,如果沒有人主動提供幫忙,其他的人就會判斷為事情不太嚴重,也就不會提供幫忙了。 這就好像當我們單獨聽到火災鈴聲響起時,我們會去看看外頭發生什麼事;但是如果現場還有其他人在,而所有人都沒有反應,那麼很大可能我們也不會有所反應。

因此,當我們需要幫忙時,我們除了要引起他人的注意外,還必須清楚地說明所需要的幫助。 例如使用“救命”等字眼來讓其他人知道你處於危險之中。同時讓旁觀者清楚知道如何以及由誰來幫助你,最佳做法是明確地指定某個人,與及告訴他如何幫助你(例如打電話報警)。

影響社會認同原理的因素還有兩個:
1. 不確定性 — 當人們對自己不是很有把握時,他們依靠其他人的行為來決定自己應該怎麼做的可能性更大。

2. 相似性 — 當我們認為那些人與我們相似時,我們更會參照他的行為來決定自已該採取什麼行為。

另一種心理現象FOMO(Fear Of Missing Out),即“唯恐錯過”,也是社會認同的一種形式。人們不僅會有樣學樣,而且也希望得到供不應求的東西。 FOMO對購物決定有極大的推動作用,這從“快閃銷售”服務的崛起中可見一斑。
資料來源:
《思考的藝術:52 個非受迫性思考錯誤。 Die Kunst des klaren Denkens:52 Denkfehler, die Sie besser anderen uberlassen》(2011) Rolf Dobelli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520

社會動態(45):民主選舉的思索(3):建立民主的先天條件 亂博

http://notcomment.com/wp/?p=14651

democracy and income

 

寫完上篇「結束一黨專政之後」,可能有人以為我不愛民主,且細心讀完以下文章,我只是認為中國的民主是需要時間和平演變,否則真的會再出現1911至1949年軍閥割據,烈強瓜分的後果。

去年香港人在維園悼念六四的時侯,其中一段小插曲值得一提,一些香港人向民主女神上香。民主女神原是從西方傳來的,西方人吃的東西都應該是西餐,怎麼會吃起香火來?因為香火是中國人的文化,我想講的是,民主從西方傳到來東方,都會有所改變。

就如社會主義由西方傳到東方,越東越走樣,甚至變成了極權共產主義,道理其實是一致,民主的演繹,由西走向東,由於知識水平、人民質素、背景、文化完全不同,對民主的演繹也會不同,這就解釋了為何菲律賓和印度也是民主選出總統,國家仍然是貪汙腐敗,問題並非是有民主或無民主,而是人的教育和人的心態並沒有改變,貪腐始終停留在舊有社會制度和文化,未有因引入民主制度而改變,正所謂傳了民主的外殼,卻沒有傳到民主的心。要公平的社會能夠真正實踐,便必須先透過加強教育來改變人的心態,這是最和平穩定地由共產演變至民主的方法。

簡單的一句就是,Is the society ready for democracy? 這個問題的答案,香港和大陸是完全不同。一方面香港有防貪制度和完善的法律制度,另方面人的生活水平屬於富裕,人民普遍不貪,已進化至追求金錢以外的價值觀,人們普遍看見不公平或不公義,在沒有既得利益的情況下,都會挺身而出彰顯公平和公義。教育水平提高了,羊群心態減少,也不那麼容易被人利用,這情況下實行民主,便不會只得外殼,這就是為何中央先放行香港實施民主選舉,選出的人當然不包括那些要打倒中國的人。

我在「民主選舉的思索(1)」曾經指出西方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猷如孖生兄弟,我認為中國經濟改革開放走向資本主義,也會逐步走向民主之路,然而中國很多軟硬件仍然未準備好行民主制度,首先人民生活必須先得到改善,雖然經濟改革令內地人民生活改善不少,但人民並未達至普遍富裕。第二,人的教育和文化水平亦未完全普及,中央開放自由行到香港以至世界各地,可就是要教育人民,增加人民的見識,學習西方文化、管理、和提升人的質素。第三,管治階層的利益必須與商業利益分開,亦即政經分家,否則政府官員仍會貪污腐敗。第四,法律制度必須要完善,紏紛才可公平解決。第五,建立防貪機制,社會才會更公平,中國未完全擁有這些配套之前,即使現在給予民主,也只能傳得民主的外殼,大陸的民主路的確還很遙遠。

觀從法國大革命之後,法國陷於亂局約一百年,才真正得到民主,而中國自1949年之後一百年計,剛好到2047年跟香港接軌,從這角度看,2047年之後香港和中國便將會是一國一制!選擇2047年是否就是這玄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63

社會動態(44):民主選舉的思索(2):結束一黨專政之後 亂博

http://notcomment.com/wp/?p=14645

我之前在香港樓市的未來(4): 樓市與經濟關係中說過,香港的經濟發展一直有着很重的中國因素(China Factor),除了需要擔心去中國化對香港經濟的影響,也需要擔心另一種勢力正想改變這個中國因素,而一但這個因素改變了,香港經濟又會如何?

一些人不斷吹噓,為香港能夠取得民主,中國必須要結束一黨專政!結束一黨專政對這個中國因素將會是翻天覆地的改變,對香港的經濟影響不容忽視。

為香港爭取民主是很偉大的使命,十三、四歲的中學生、沒有社會經驗的大學生都很有感召力。但有沒有人真真正正思考過大陸結束一黨專政之後的景象?

大陸結束一黨專政,最大可能是大陸跟香港接軌行資本主義,那就不再存在什麼一國兩制之分,而是一國一制吧!中國與香港一國一制將會怎樣影響香港?

中國與香港的邊境會自動消失吧,香港真真正正的融合內地,內地任何城市、任何人可不設限制地來香港自由行,港人內地夫妻及子女可以一次過全部即時來港吧! 夫妻子女家庭團圓在同一個國家都要審批?打倒一黨專政等同打倒一國兩制,有沒有認真想過?

另外,結束一黨專政對一直支持香港經濟發展的China Factor,其破壞性是不可低估的,軍閥混戰歷史是其中可以參考的時代。但中國是屬於多民族合併而成,各個民族自有其文化和語言,如果參考整個中國歷史,雖然聚的時間不少,但離散的時間也不少,而且一旦分離,必定戰火連連。

中國真正統一的歷史,其實只始於秦朝,之前都是諸侯分治,談不上統一,秦始皇得名乃因國立初形始於秦朝,因此在計算中國聚散,在下以秦朝開始計算。

統一的時間:
統一的時間

分離的時間:
分離的時間

Source: 中國歷史年代簡表,文物出版社

由秦朝至清朝,約2000年的中國史,約四分一時間是分離,而分離的時間,大多是戰火經年!

即使現實生活中,來自中國不同地方的族群,也經常無緣無故打架,在我老爸的內地廠房,只二、三十人,來自湖南工人自成一幫,也經常跟四川工人因小事分爭而毆成一片。長江小三峽之旅,短短半小時船河歷程,都會出現不同族群因言語分爭而大打出手。新聞亦間中看見類此事件,如去年惠州一間工廠內兩批員工打鬥,一批來自四川的員工和另一批廣東湛江員工,因瑣事大打出手,導致3死5傷。香港人看在眼,以為是不文明,其實當中不少是言語、文化差別而成的分爭。

看完歷史和自身經驗,個人認為中國是需要一個較大的權力核心來維繫,那些聲稱幫大陸爭取民主的人,究竟有否讀過中國歷史?有人或會質疑,結束一黨專政會否真的造成中國解體那麼嚴重?如果看過去的中國歷史,結束一黨專政之後,中國解體的機會率不細,而且一分離便是數十至一百年有多!正如我在「開羅聖戰的另一啟示」提到,當一個權力核心被推倒之後,勢力失去平衡,各方勢力便會出來爭奪。

若中國陷於數十年至百多年的四分五裂和混戰,對於香港來說肯定是災難!老友!就算你側邊終日打來打去,你都無啖好食啦!也無須再計什麼租金回報率或寄望返家鄉,可能一百年都未必返得到。

七十年代至今,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後,內地人民的生活的確改善不少,多回內地看看,北京、上海人的生活和文化,越來越追上香港,雖然中國還有很多問題,政治和法治制度還有待推進改革,但為何要將所有改革開放的成績全盤否定?建設需要經年累月,破壞卻只需一瞬之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064

演說1404消費社會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4/05/%E6%BC%94%E8%AA%AA1404%E6%B6%88%E8%B2%BB%E7%A4%BE%E6%9C%83%E5%AD%B8/

演說1404消費社會學

講者:掌門

 

〈引言:消費者的角色和心態〉

未有「消費者consumer」之前,世上有的只是“顧客customer”。 消費者和顧客都是商品的買家,兩者的分別是: 顧客先有生活上對物品的實質需要,然後向供應商購買;消費者則手頭先有餘裕,然後由供應商遊說他購買甚麼物品。***

社會學家 鮑曼Bauman指出「消費者態度consumer attitude」的五項要素:

1將生活理解為一連串可定義,可說明,可處理的問題,即一連串選擇。****

這種經濟學格式的考量與實際人生不盡相符,人生的常態是混亂,難以聚焦。

2每個人都有責任去解決這些問題

3所有問題都有解決的方法,並且已由專才人士預備好答案。

4這些解決方案可以用金錢從公開市場購買。***

5只要掌握最先進的工藝和技術,人生就會更加美好

消費主義」成為當代主流意識形態: 「人生是一長串成功的消費選擇!」。*****

 

〈緒論:何謂消費?〉

“維生”和“消費” 雖則同樣指涉產品耗用和交換,內涵却大不相同。 維生著重實用和效益,因而適合以經濟學模型進行考量。*** 而

Def.「消費」指的是超出維生水平,進入社會文化範疇的產品耗用,**** 適合以人類學模型進行考量。

舉例:熱量攝取是維生;菜色考究是消費。衣物用以護體禦寒是維生;如以之刻意遮蔽軀體 (暴露也可以),妝點姿容,便成為“服飾”,便是消費了。

古代農業社會物資匱乏,生產力低下,人民崇尚節儉。 現代工業社會普遍富裕,“大規模生產—大規模消費”現象才有可能出現。消費成為全民的日常事務,為時不過二百餘年而矣。

 

消費社會學」旨在解釋一般消費者的行為,可粗分為三大流派。

最早被提出的是〈炫耀性消費理論〉

1899年美國經濟學家 韋伯倫Veblen出版《有閒階級論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那是劃時代的消費理論著作。

韋氏認為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完全從其擁有的財富而來。基於這個前設,

Th1要彰顯甚或提高一個人的社會地位,便只能從炫耀其財富來達致了。****

炫耀財富之道有二:炫耀性休閒conspicuous leisure 和炫耀性消費conspicuous consumption。

經典例子:阿拉伯傳統貴族的白衣。 穿著白衣明顯表示不須工作,又暗示擁有大量衣服可供替換,兩者都彰顯財富水平。

在傳統社會中,財富來自世襲地位而非工作, 所以“不須工作”就代表了“地位高尚” ,*** 對一個成員之間直接或間接互相認識的社區來說,炫耀性休閒更能標誌高尚地位。但是,

Th2 在一個現代都市裡頭,人們互不認識,沒有人知道你休不休閒,炫耀性消費成為壓倒性呈現手段!***

有趣的是,炫耀性休閒雖然高檔可取,但是今世的中產階級遠沒有古代貴族那麽富有,基本上“手停口袋停”,沒得休閒,於是乎而有

Th3 替身休閒vicarious leisure:自身不休閒,找人代為休閒也可以炫耀財富。*** 最合適的替身當然是妻妾女兒了。

最極端的形式:古之大貴族豢養一大批僕人,他們不做任何生產性工作,終日無所事事,只用來展示排場。至於務實工作的僕人,反倒隱藏起來,不為人見。

另一種替代性操作,則是Th4 “優雅的儀態”和“繁複的服飾禮節”都暗示“有閒”。因為兩者都不實用,但要習得和維持卻需要耗費許多時間。***

舉例:維多利亞時代貴婦的“鯨骨裙”據說要用數名女僕費數小時才能完成裝置。

業餘性質的運動是紳士的玩意,體現休閒,愈難掌握的、花費時間愈多的愈是高檔,如馬球和帆船。職業運動員是工作,社會地位反而不高。

旅遊成為當代展示休閒的盛行手段

 

當代法國社會學宗師 布爾廸厄Bourdieu將韋氏理論加以闡發,成為

〈階級差異形成理論〉

布氏認為資本有兩種:經濟資本和文化資本。 經濟資本指財富,不得諸遺產則得諸工作;「文化資本」經由廣義教育而獲得的素養,*** 必須經由學習浸淫加以內化。 文化資本有可能轉化為經濟資本,但不必然如此。***

如此,社會成員可劃分為四個組別:A高經濟資本與高文化資本;B高經濟資本與低文化資本;C低經濟資本與高文化資本;D低經濟資本與低文化資本。構成一張社會空間地圖。***

Th5 這四個空間相當之封閉。 其排斥外人的手段是某些該組別特別喜愛的生活習性,由財富和文化水平混合定型。***** 該等習性體現在消費方面便是所謂的「品味」

舉例:三十年前哥爾夫球會籍異常昂貴,而且審核嚴格,成為A組的特色,就算B組和C組也難以混跡其間。 當今的街舞則是D組的特色,很難找出一個人同時修習或欣賞芭蕾舞和街舞。

Th6 不同的社會團體生活在不同的世界裡面, 透過消費品的特殊組合和消費方式,形成內部邏輯一致的文化實踐,從而獲得生存的「真實感」!*****

人們生活在所屬的社會團體之內,乃是“如魚在水,不知有水”;一旦被拋擲到另一社團,便如坐針毯。 要從低水平社團打進高水平的更是千難萬難!

 

布氏首創「品味追逐理論」

Th7 低組別成員為了提高其社會地位,不斷模仿高組別的品味。 而高組別為了擺脫模仿,便要不斷創新品味,與之保持距離。*****

所以「品味」是組別間的對抗遊戲,隱藏在社會的基底,保証社會的秩序與和諧;同時也反映出社會內部階級鬥爭的張力。

 

〈住家的起源〉

1990年社會學家Lyn Richards進行了一項田野調查類, 探索兩性對住家心態的差異。 研究總結出男性視住家為 “個人財務成就” 和 “安樂窩” ;女性則視作 “親密人際關係(首要為子女) 的經營場所”。*****

男性把住家看作 “逃離工作的場所”, 關注奢華購置; 女性則看作 “工作的場所” ,關注親手粉飾。 男性居家要求休息;女性則要求建設。

雙方都覺得擁有房子很重要,都強調安全和穩定感,但其內涵大不相同。 男性視房子為財產,可以留贈給妻兒子女,強調的是財務上的安全。 女性則視房子為共同生活的地方,子女成長的場所,強調的是人際關係的穩定。*****

 

住家Home」是近現代才有的新生事物,現代之前城市中人們在居所工作,在作坊生活,兩者無從分割;農村近在田畝,自然更是 “居耕合一” 了。

資本主義工業化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 工人到工廠工作,放工回 “家”! 於是 “住家” 與 “工廠” 截然分離,兩相對立, 有關工作的事物不得引進家居生活,反之亦然,現代意義的「住家」於焉誕生。****

住家的建設,正是用來隔離工廠的厭惡性工作環境,確立舒適的休憇生態。 因此,兩者是相互排斥的孿生子!***** 社會學初生之時全然着眼於生產面,研究的是社會工業化的進程,馬克思主義引領風騷之後,更將階級矛盾視為核心議題,貶抑大眾消費為 “商品拜物”。其實生產與消費乃一體之兩面, 「生產革命」興起的同時必有「消費革命」相應鼓盪支撐,**** 否則無從貫徹。

 

〈文化溝通理論〉Douglas和 Isherwood全然採用人類學框架探討消費行為,認為消費具有兩種社會功能:

(一)    物品呈現文化範疇culture category。****

「消費」的基本功能, 不是直接耗用物品來滿足維生所需,而是用來創造意義make sense。****

人類學典範假設所有 “物品的擁有material possession”都具有社會意義,而文化分析的責任是探討物品作為 “溝通者communicator” 的角色。人們消費物品,從而建構一個可以理解的世界,並知悉在此世界中與他人的關係。****

舉例: “烹飪或菜式” 不是為了果腹和美味, 而是為了創造 “共餐情誼” 和 “品味差異” 。 有趣的反例:人們不吃人肉,不是因為人肉缺乏營養,而是因為這件事本身帶有 “邪惡的意義”。 極有趣的反反例:所有 “吃人肉” 的風俗,都植基於某種文化心態,如傳承死者的技能美德,或杜絕惡靈復仇。

 

經濟學從微觀出發,以 “個人效用”為基點;人類學則從宏觀着眼,以 “社會關係” 為佈局

(二) 消費行為創造並維持社會關係。*****

不同階級的人支配和消費不同的物品,創造出不同的世界觀。*** 階級內部成員據此互相認同親善,並與異階級的人保持距離和形成尊卑,兩者都是“溝通”。

 

〈論廣告〉

大規模生產與大規模消費乃是一體之兩面. 產品必須被消費掉, 廠商資金才能回籠並且獲利, 賺取工資者才獲發薪, 才有能力消費. 由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廠商(即資本家) 主控全局, 他們不僅要生產物品, 還必須創造出購買這些物品的人. 廣告的職能就是有效率地創造出 “消費者”.

一般感覺廣告用的手法是 “誘騙”, 其實廣告「同化assimilate」消費者, 用整個社會的體重和形象, 壓倒和吞噬個人. 表面看來個別廣告銷售的只是特定的商品, 深入地看整體廣告業訴諸的是生活方式.**** 他們告訴消費者怎樣消費才合乎尺度, 訓導個人怎樣行為才足夠社會化. 他們骨子裡用的手法是“脅逼”.

舉例:名牌牙刷廣告標語 “更甜美的香吻”, 暗示接吻是根據甜美度為準則的, 而你可能尚未達標, 解救之道, 在於消費名牌牙刷.

今日的廣告, 其原型混合了誘騙與脅逼; 更確切地說, 是陽為誘騙, 陰為脅逼. 它既提供消費的愉悅美夢, 又種下 “消費無能” 的自卑夢魘.***

它的基本特徵: 暗示消費者跟他人的關係(例如接吻)中缺乏某些東西(甜美度), 從而建議以廣告的商品(名牌牙刷) 來補救.*****

現代廣告把社會成員同質化, 形塑普世文化, 建立中產階級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 尤其美國幅員遼闊, 人口來源龐雜, 廣告更被視為創造同質化國家的工具. 消費主義是創造社會連帶感的一種有效方式.***

 

第三派理論是社會學家Jean Baudrillard的

〈物品體系理論〉。

該理論立基於消費行為的系統面向,探討個人與物品的關係,認為單從需求面不足以解釋當今社會的消費現象。 反之,他認為

Th. “需求” 和整個“物品體系a system of objects”有關,而和特定的物品無關,也和特定個人對特定物品的欲求無關。****

換言之,物品本身自成體系,其生產和流通自成格局,自為興替推移。 消費者捲入其中,處處被動,只是體系中的動力因素,而非體系的規劃和控制者。

Baudrillard進一步指出,「需求體系是生產體系的產物」。 整體需求是社會的消費力和趨勢,不是某個特定產品的製造商創造出來的,而是更大更背境化的生產力productivity框架的產物。*****

舉例:表面看來是 喬布斯決定了人們要買智能電話,事實是微電子科技在背後主宰大局,國民要買智能電話,就如國家元首要買隱形戰機一樣,不得不買。

需求與消費是生產力有組織性的延伸。」**** 而廣告則是系統內部的操控工具。消費迫使人們成為經濟性質而可以控制的勞動力。****

消費是十九世紀的新生事物,那時人口從農村湧進城市轉型成為產業工人。 他們被重新社會化, 被訓練成有著全新的思想和行動方式的人。

他們的名字是「消費者」。

 

以上學理出自:《消費社會學The Socialogy of Consumption》(1997) Peter Corrigan

及《消費:社會學的概念Consumption》(2003) Alan Aldridg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179

SENSE隨筆140411社會學的邀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4/04/11/sense%E9%9A%A8%E7%AD%86140411%E7%A4%BE%E6%9C%83%E5%AD%B8%E7%9A%84%E9%82%80%E8%AB%8B/

SENSE隨筆140411
《社會學的邀請》:甚麼是社會學?
執筆人:蟬

試想像一種紙牌遊戲:玩家有4種角色,依次序為國王、貴族、商人和農民,每位玩家各自隨機拿到9張寫有數字的牌。 首先是換牌,農民以手上最大數值的3張牌交換商人最小數值的那3張,商人和貴族也進行同樣的交換,如此類推。 然後是多輪出牌, 首輪由國王先出,順序的玩家必須出更大值的牌或放棄出牌。 每一輪的勝出者可以在下一輪先出牌。 最先把手上的牌出完的玩家為勝出者,並出任下一局的國王。

遊戲的結果不難想像,據有王位的玩家擁有極大優勢,而農民則需要有極佳的運氣和發揮才有勝機。 如此一來,當國王的玩家便會將勝利歸為技巧;而當農民的玩家則會抱怨命運的不公。 遊戲中的角色塑造了玩家對遊戲的認識和感覺

結論:人們的作為與成就,不單止是個性和特徵的效果,而與所處的地位有重大關係。***

〈社會學的想像力〉

人們可能會問:為何我們會有這種想法?為何我們會做出某種行為?例如:為何男性會喜歡看球賽?而女性會喜歡逛街購物?對於這類問題,不同的學科傾向提供不同的解答。 社會學則從 “人與社會的關係” 去回答這類問題,行家自詡為 “社會學的想像力”。

美國社會學家 C.W. Mills在他的著作《社會學的想像力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中提出以下的概念:

Def. 「社會學的想像力」是分析 作為個體的我們 與 塑造我們生活的社會和歷史力量 之間的關係的 意願和能力。****

 

從紙牌的例子可知「社會地位」在分析和判定人類行為方面有著很重要的考量,皆因地位是社會生活的重要元素

歷史不僅意味著過去的事物,還包括人們從中發現並獲得的資源和地位,即人在社會結構中佔據的位置。 除反映不同時空的人獲得不同的機會與資源(乘坐飛機vs.騎馬;飛鴿傳書vs.電郵),還反映在相同時空的人獲得不同的資源和機會的狀況。****

社會學論述中,人生是指人的個體經歷、所思所行與所作的選擇。 人雖然可以自主行動,但卻只限於社會文化與結構之中。 所以只有透過了解個體與社會互相作用這幅宏大的畫面,才可能把圖畫中的背景和對象分離出來。

舉例:涂爾幹就曾指出,「自殺」這種被視為極端個人選擇的行為,其實是深受社會力量所驅策的。 他指出只有在社會整合度低,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中,成員才擁有結束自己生命的特權。 故此縱使個別自殺看似出於個人選擇,當以較高視角去看待現象整體時,便可能成為一項「社會事實」。****

〈社會學是甚麼?〉

社會學定義紛紜,但似乎都包括四種原素:個人、社會、兩者的關係、和 地位差別所引致的後果。社會學教授Jon Witt便按此給出定義:

Def. 「社會學」是對 個體與社會 之間的關係,以及差異性後果的系統研究。****

1)    個體

社會學研究人類行為的建構:即我們如何理解世界及自身,如何讓生活富有意義及如何作出選擇。 個體的重要在於他的能動性:即人擁有選擇和行動的自由,但卻不可能任意地選擇。 人通常會遵循“阻力最小路徑”原則,作出為他人接受和期望的行動。****

2)    社會

社會由三個要素組成:結構、文化 與 互動。
結構
包括人際關係與社會網絡模式。 社會學家將社會總體的結構稱為「制度」,如經濟、家庭、教育、政府與宗教。 將群體鑲嵌入制度會產生結構,並為人們提供行動的環境。

例子:建築物的結構(如房間) 鼓勵與阻止住客的活動,而當中一些基本運作,如空調,是人們看不清楚的。 建築物按建築師的設計去建造,完成後人們厠身其中,遵循其結構而活動。

文化包括人為建構與世界的關係,當中主要部分為:

  1. 物質文化:即填充世界的物料,如電腦、汽車等;
  2. 認知文化:文化中的精神或思維部份,反映人如何看待世界。 如語言、信仰和知識等;
  3. 規範文化:包括行為的規則,和指導行為的原則。如法律、道德觀念和 宗教教義等。

互動指個體在行動中體現文化與結構,令社會得以具體化。*** 「結構」與「能動性」是通過互動同時產生的。

舉例:我們可以描述紙牌的外表,遊戲規則和目的,但只有透過玩家真正打牌,紙牌才成為一種遊戲。***

3)    差異性後果

社會學關心社會的位置如何影響人們獲得或失去機會,透過分析物質(金錢和資產)、社會(網絡與聲望)和文化(價值與信念)等資源的分配,揭示所造成的不公平如何影響社會和個體的選擇。***

參考:
《社會學的邀請 The Big Picture: A Sociology Primer》(2007) Jon Witt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5783

未來社會利率問題 草頭黃bong

http://xueqiu.com/1391980747/29659524
現在社會基本都認為,無風險利率是年化收益率18%,包括衡量投資的收益率,衡量生意的回報率都用這個,讓我這個一邊做生意一邊做投資的人,情何以堪,坦白說,我是生意和投資都沒這個收益率,我認真工作,認真學投資而沒有所謂的無風險收益率18%,難道我是他媽的犯賤嗎?

我很想這個問題能在雪球談論,並且聽聽你們的意見和理由,首先我先拋磚引玉說幾點

當然我是覺得這個所謂的無風險收益率18%是不可持續的

原因:1.巴菲特乃世界第二首富,幾十年來他的年化收益率也只有大概20%,而我們普通老百姓,不勞而獲就獲得差不多巴菲特的收益率,不可能

2.現階段是由於中國GDP高速發展,帶動投資的強需求,所以社會的融資成本高企,但未來GDP是從高速變成穩步增長,10年後,GDP必然7%以下,屆時的投資需求下降,社會利率下降,這個可以參考發達國家的貸款利率,只有3%左右

3.現階段,由於要取得銀行牌照很難,銀行業沒有充分競爭,未來會放開民營銀行牌照,屆時銀行會充分競爭,響應習大大的,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利率要下降

4.銀監會6月6號監管二部主任楊麗平在新聞發佈會上說,考慮改變過去傳統的先還後貸做法,這個意味著小額貸款公司沒法賺取「過橋資金」,社會利率要下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22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