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女排精神激蕩之余,我們該如何看待企業家精神?丨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promote/2016/0826/158422.shtml

女排精神激蕩之余,我們該如何看待企業家精神?丨黑馬薦文
石正川 石正川

女排精神激蕩之余,我們該如何看待企業家精神?丨黑馬薦文

曾經的輝煌,之後的低谷,然後再次登頂,女排的奮鬥史不啻為一場創業史,里面酸甜苦辣五味雜陳,只有堅持到了最後,驀然回首,曾經的奮鬥多麽值得。創業亦如此。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3分鐘

推薦理由:本文作者曾就職於華為,是一名連續創業者。時隔12年,中國女排再登奧運巔峰,他把中國女排“永不言敗”的精神延伸到了企業家精神。在他看來,企業家就是一個具備多重素質,身兼數職的戰士。

時隔12年,中國女排再登奧運巔峰,再一次激活了國人數十年來的IP——女排精神。如果非要用四個字來概括女排精神,“永不言敗”最合適不過。這時我不禁在想如果一個國家擁有一份這樣的精神,那該是何等的可怕與可敬;如果一個企業擁有一份這樣的精神,那又該何等的精銳與強悍。

由“女排精神”引起“企業家精神”的思考

作為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老兵,從13年前離開世界五百強企業開始,我就持續奮鬥在互聯網創業的第一戰線上。從做辦公用品電商,到虛擬商品交易平臺,到遊戲商品C2C平臺,再到創辦如今一家SaaS電商企業,一路走來,我遭遇過很多次失敗,在混沌黑暗的時光里,支撐我繼續前進則是企業家精神。

在我看來,倘若將企業家能力視為“術”,那麽企業家精神則應是“道”。道不通,則術不行。任何一家企業都不能只是一個利潤的實體,更應是一個精神的載體。

對於一個企業而言,具備明確的定位、明確的使命、明確的夢想以及明確的價值觀,這就是明道。想要團隊真正能爆發出CEO們期待的洪荒之力,整個公司團隊要上下同心,上下同欲。在明道這個觀念上,企業家精神尤為重要,因為對一個企業而言這是最最核心的資產。企業家精神我認為這幾個要素非常重要:

第一個是創新。企業的產生一定是創新的結果,一定是捕捉到一類社會上的痛點。例如我創辦千米網是因為我認為傳統企業電商轉型過程中,IT技術就是他們難以解決的難點,所以我組建團隊去幫助他們解決這些痛點。創新是永恒的,商業模式、產品叠代等等都是創新,創新貫穿了企業家經營企業的全部過程。

第二個是冒險。創辦企業其實就是一場冒險,不僅是金錢的冒險,更多的是一場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的冒險。在企業經營管理活動中,企業家做的每項決策都具備一定風險,但只有敢於冒險才最有機會獲得成功。

第三個是耐勞。如果我們肯創新、肯冒險,是否一定能成功?不行,我們還需具備一種吃苦耐勞的創業精神,能夠安然的接納在黑暗中獨自奮鬥的寂寞心情。企業家永遠是寂寞的,他們的外表永遠光鮮亮麗,他們永遠在對團隊傳遞正能量,但自己永遠要背負更大的責任、壓力與使命。

總結一下,企業家精神就是有夢想,有野心,要實幹,要堅持。因此我認為創業是一場修行,在創業成功前我可能只是個小人物,但現在我願意將我的小人之心、小人之行藏起來,去幹一些野心很大又踏實努力的事,所以這場修行也是一種很棒的體驗。

除了戰略指導,互聯網企業CEO更需身兼數職

在我看來,互聯網企業的CEO往往承擔著更大的壓力,他們不能僅僅是一個高高在上的決策者與指揮者,更應該做好下面的四種角色。

首先,互聯網企業的CEO應該是一個好的“產品經理”。我就是我們公司最大的產品經理,產品經理應該知道商業模式,這事關公司戰略,在這個“互聯網+”的年代,一個產品型的CEO是非常能夠適應環境的。

其次,互聯網企業的CEO應該是一個好的“HR”。人才對互聯網企業的價值我強調了太多遍,很多CEO花了大量的時間找人才,我也一樣,我花了70%的時間去找partner,搭建我的團隊,激勵我的團隊。

再次,互聯網企業的CEO應該是一個好的 “BD”。前兩個說的是戰略和組織,但是一個好的CEO要學會適應機會驅動,而一個好的BD能夠很好的抓住瞬息的機會,給企業帶來全新的發展空間。

最後,互聯網企業的CEO應該是一個好的“融資官”。我離開華為,進行第一次創業靠的就是從外界獲取的100萬。現在大家都在盯數據,尤其是資本驅動的創業環境下,對於企業資本運作水平要求就更高。

中國經濟正在蓬勃發展著,在未來社會會有越來越多的商人湧現出來,中國的企業肯定也會慢慢的走向全世界。有人說,如今要創造富翁很容易,創造一家優秀的企業就很難,而創造企業家精神更是難上加難。

在我看來, 一個社會總是有一些傳統、規範和模式,而認識到這些模式的問題,重新組織要素,並成功為社會創造價值,這就是企業家精神最重要的一點。

對於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我們而言,大家都深信一點:“互聯網改變一切,沒有被互聯網改變的行業都會被互聯網改變。”因此,我們希望抒寫的故事就是這些信仰“科技改變世界”、“互聯網改變傳統商業”的企業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長及成功?

最後分享很喜歡的一句話:若商界就是江湖,那我們就是俠客;只要心中有野馬,俠客豈能懼江湖......

女排 女排精神 創業家 企業家 企業家精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048

樊綱:應用周期性觀點看待中國經濟波動

新華社29日報道,著名經濟學家樊綱日前在東京表示,應用周期性觀點看待中國經濟波動,中國近期出現民間投資下滑現象,一個重要原因是經濟正處於周期性低谷。

2016年以來,中國民間投資增長緩慢,前8個月僅同比增長2.1%,增速遠低於同期總投資8.1%的增速。這在近十多年間實屬罕見。

對此,在東京參加第12屆北京-東京論壇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民間投資增速放緩跟民營企業去產能有關,但並不是直接結果,因為民營企業這些年一直在去產能。導致民間投資增速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經濟正處於一個周期性低谷。在經濟增速較低時期,加上一些產能過剩問題沒有解決,投資機會自然會減少,民間投資自然會放緩。

樊綱說,要促進民間投資,需要消除制度性障礙,加強產權保護,提高民營企業投資信心。

對於中國經濟增長和結構改革的關系,樊綱說,不能只推改革,不顧經濟增長。沒有經濟增長,中國很多問題如就業、創新等問題就沒法解決,結構改革的推進也會受阻。

對於人民幣近期貶值的問題,樊綱表示,前幾年大量熱錢炒作人民幣,導致人民幣升值,目前貶值正是對此的糾正。而且,目前人民幣匯率盯住的是一籃子貨幣,籃子里的英鎊和歐元都貶值了,人民幣也應該走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154

如何看待互聯網時代的眾聲喧嘩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9963

沈默的地鐵,喧嘩的互聯網。2016年4月22日,江蘇南京地鐵一號線。(視覺中國/圖)

網絡的出現,讓我們有了更大的言論空間。互聯網的角色似乎應該是非常正面的。互聯網上的各種組織,尤其是現在的微信群,給大家提供了24小時不停歇的意見交流的場所。現在很多我們從來不曾知道其存在的人的小事情,都可能因為網絡的擴大而成為轟動性事件。近期的一個例子,就是海南的暴力執法。感謝網絡,讓我們知道了這件事情,並因為被曝光,它被處理了。對互聯網的這種顯見的正面作用,儒家(比如孔孟)會對它持什麽態度?

擁抱互聯網

對新出現的平等,先秦儒家是認可、支持甚至鼓動的。

我想,他們的態度會比較微妙。一方面,春秋戰國時代,西周的封建貴族政體垮臺。隨著以血緣為基礎的貴族的消逝,一個(絕大多數的)人生來平等的平民化社會興起了。對這種新出現的平等,先秦儒家是認可、支持甚至鼓動的。比如,孔子之前,只有貴族才能接受教育,且只有貴族才能去教育其他貴族。《春秋》本來是魯國的官史,而修《春秋》就應該是出身貴族的史官去做的。了解了這個背景,我們才會明白,出身卑賤的孔子(這是他自己親口承認的)講“有教無類”,去教育那些不同出身和背景的弟子,甚至他自己還去編寫《春秋》,這些事件本身是多麽的劃時代。雖然人們心中的孔子形象常常是一個保守的、述而不作的形象,但想想上面提到的這些事情,會發現其實他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

這種對平等的擁抱,到了孟子、荀子就更厲害了。孟子承認“人皆可以為堯舜”,荀子講“塗之人皆可以為禹”,即街上隨便一個人都可以成為大禹這樣的聖王。從儒家這種對平等的態度,似乎馬上就可得出一個結論,即對更多的人民通過互聯網參與到各種討論中來的趨向,擁抱平等、認為每個人都有參與政治的可能的儒家會持支持的態度。

但是,仔細讀先秦儒家經典會看到,除了平等的一面,先秦儒家還有一個很強的精英側面。在《論語》里,孔子說“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一般人以下,太玄妙的東西是無法跟他們講明白的。他更著名(或臭名昭著)的一句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讓人民知道怎麽去做正確的事,讓他跟著去做,但我們不能讓他理解為什麽要做這些正確的事,為什麽這些事情是正確的。

當然,尤其是有著更強的平等觀念的宋明儒者(一是佛教的影響,另一個因素是平民化社會發展的自然結果),他們試圖削弱先秦儒家的那種精英式的、看不起人民的味道,比如“洗白”上面提到的孔子的這句話。但是,在《論語》里面,孔子看低人民的話不止這麽一句。所以,這句話的意思,應該就是它表面的意思,即一般的民眾是很難理解儒家的行為規範(禮)背後的道理,能讓他們守規矩就不錯了。

如果認識到先秦儒家的精英層面,就會知道,儒家並不太會為網絡時代的眾聲喧嘩那麽激動。當然,這不是說儒家會不讓人民表達自己的意見,而是他們會認為,人民表達出來的意見的積極意義有限;互聯網只是給人民表達自己的意見多了一個渠道而已。

也會有擔憂

互聯網可能營造了愈發膚淺與對立的政治話語環境,擠壓了良性政治對話的空間。這一點也表現在人們越來越追隨轟動性事件,而不再關註政治人物對政治的真正觀點。

在看到這些正面作用時,也要意識到互聯網也帶來或強化了其他一些現象,比如,互聯網讓各種各樣的社會邊緣人找到其群體提供了可能,讓這個世界分隔成獨立、老死不相往來的“單子”。

其實,在有線電視興起的時候,類似的效果已經在美國展現出來了。比起傳統的、以無線傳播的全國性大電視臺(NBC、CBS、 ABC),有線電視臺經常是立場分明乃至極端的。因為靠收費生存的有線電視臺不需要大多數美國人觀看,但需要一個人數足夠多同時非常穩定的群體觀看,所以它采取的競爭策略就是立場鮮明,以吸引一個雖不占人口多數、但非常穩定的群體。與此相對,以前的大無線電視臺,這麽做無異於商業自殺。這種有線電視臺發展策略的好處,是我們有了《權力的遊戲》等有個性的美劇,其壞處,就是有了左右立場分明、拒絕與不同觀點進行真正對話的各種新聞與政論節目。

與此類似,在互聯網之前,因為社會邊緣人不合於主流,所以他們可能羞於表達自己的立場或取向,或者在表達之後與主流立場發生碰撞,可能導致其反思自己的立場是否正確。互聯網的出現,幫助這些人找到了他們的同道,並因此形成一個小團體。一方面,這有利於社會的寬容與多元,比如這種現象對同性戀群體的影響。但另一方面,這也使得那些有著各種各樣邊緣的並且政治上極端且錯誤的立場(比如種族仇恨)固化。並且因為他們的立場極端,他們的言論很容易成為標題黨吸引眼球,所以實質上給了他們一個不成比例的言論的空間,讓他們的言論得以放大,而讓主流意見成了“沈默的多數”(silent majority)。特朗普因為立場極端,所以得到很多媒體(包括批評他的媒體)的免費宣傳,可以說是上面的論述的最後一點的例證。

但我們會問,當他們的極端言論表達出來,受到社會的壓力,他們也就有可能因而修正自己的觀點嗎?但在互聯網時代,這很難發生,因為互聯網還有另外一個後果,就是讓人們的立場更加封閉和固化,拒絕與外界交流。這似乎與我們的通常印象相反。一般覺得,互聯網給人們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的來源,因此為打破褊狹的意見提供可能。但真實遠遠沒有這麽簡單和美好。上面已經提到,互聯網給邊緣人找到自己的群體提供了更大的可能,而這一群體為他故步自封提供了條件。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雖然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來源渠道,但是,多數人在處理信息的時候,不是去獲得新的知識、新的觀點,從而使自己受到教育;而是想去尋找同道,給自己的立場與觀點尋求支持與安慰。互聯網提供的各種圈子,給這種抱團取暖提供了很好的平臺。

民眾獲取信息時的這種傾向,我們可以去看看《紐約時報》上面被大家轉得最多的文章,就可以看出來。它們往往不是那些調查記者花了很大功夫做出來的非常細致而深刻的報道,也不是那些立場溫和的專欄作家的公允且平和的文章。被轉得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派系立場鮮明的文章。《紐約時報》的一個專欄作家叫Maureen Dowd,總是抱著一個立場,說話極其陰損,並且逢克林頓夫婦必反。但是,只要她一寫什麽文章,雖然沒有什麽營養,但幾乎都能進十大最多轉發。這是為什麽?答案就是上面提到的:多數人讀報紙時,不是想去聽不同的意見,而是想讓他們自己的意見得到支持。

我在美國教書時,《紐約時報》的一個專欄作家到我教書的大學做講演。她指出,互聯網,尤其是網上的評價機制(比如點擊率、轉發率,等等)出現了以後,對《紐約時報》有著非常壞的沖擊。因為雖然以前報紙的經營者大概也知道,那些深入調查性的報道,費錢、費時、費力,但讀的人不多,但是他沒有證據支持這一點,所以他還只好容忍這種對報紙營銷“性價比”不高,但對社會有極大正面貢獻的報道。但是現在,他有明確數據表明哪篇文章的點擊量最大。不幸的是,像我上面提到的,點擊量最大的文章往往是意見立場非常鮮明,但沒有太多真正思考的文章;而那些有思考的評論,那些深入調查性的報道,點擊量都相對較低。在這種情況下,在這樣的互聯網的社會里面,認真的報道與公允的評論就越來越被邊緣化。

因此,互聯網可能營造了愈發膚淺與對立的政治話語環境,擠壓了良性政治對話的空間。這一點也表現在人們越來越追隨轟動性事件,而不再關註政治人物對政治的真正觀點。比如在美國弗吉尼亞州2006年的參議員競選中,民主黨候選人Jim Webb的一個印度裔的支持者總是跟隨共和黨的候選人George Allen,錄下後者的所有談話,甚至有意激怒對方,錄下對方的反應。在一次公開演講中,Allen用了一個過時的、有種族歧視嫌疑的字眼去稱呼這個Webb的支持者。當這個視頻被公開後,Allen的支持率一路下降,最終輸掉了選舉。當然,Allen用這種字眼很成問題,但是選舉參議員這樣重要的決定,如果僅僅是依據一方是否被抓住說了這樣的字眼而做出,似乎就太過兒戲了。

互聯網提供的全天候的監督機制,以及只有搏出位的標題黨才能贏得大家關註的事實,使得多數政客謹小慎微,永遠只說多數人耳中的政治正確的話,不敢有任何真情流露。同時,盡量發掘對手的失誤瞬間,來擊敗對手。這就一方面造成了政客越來越虛偽和空洞,另一方面造就了抹黑(對方)政治。因此,美國總統候選人希拉里的虛偽,除了與她自己的品格相關,恐怕也是互聯網的產物。反其道行之,迎合極端群體來搏出位的特朗普,也是互聯網的產物。2016年美國兩黨的候選人,恰恰是表現出了互聯網對政治影響的兩個極端。雖然他們表面上正好相反,但都是互聯網所推進的政治膚淺化的代表。

另外,互聯網的自發性質,也為欺騙和謠言提供了很好的空間。關於前者,我們在魏則西悲劇中已經充分看到。至於謠言,我們在各種自媒體、微信朋友圈里,天天都在經歷。這些謠言,也被無數判斷力缺乏或者不負責任的網民不斷地擴大。這佐證了儒家對眾聲喧嘩的擔憂。

權威聲音更重要

從儒家立場出發,結合對現實社會生態的觀察,我們還是應該在審慎與道德自覺中,抱緊眾聲喧嘩的空間。

那麽,這是不是意味著,儒家對互聯網下的言論,只是一味否定,甚至要壓制?但不要忘了,儒家還有平等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即使是儒家的精英主義也是建立在為“人民服務”的民本思想上,並且,人民得到服務與否,要由人民自己來決定。孟子講得很清楚,“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因此,雖然儒家不覺得人民有多大的道德能力、認知能力、政治決策能力,但是儒家認為,人民幸福與否,是由人民自己決定的。可以進一步推論說,儒家會認為網絡提供了很好的人民表達對執政滿意與否的渠道。在這一點上,網絡的作用是正面的。並且,為了保證其正面作用,要保持網絡言論的自由和通暢。

但是,人民通過網絡等渠道表達出來的意見,僅僅是對執政本身滿意與否的表達。當民意表達出來後,如何進一步制定政策,在孔孟看來,是超出人民的能力的。而政治決策,要由儒家意義上的有知識、有能力、有道德的士大夫來決定。但是,“君子和而不同”,這種不同包括對政治的不同判斷,而這種不同不應該強行壓制(否則就是小人的“同而不和”的狀態)。並且,如果我們接受一個常識性判斷,即更好的政策有待於這種不同意見的公開與深入的交流,那麽,以良政為最高目標的儒家就有了支持言論發表與流動的另一個依據,他們也會因此歡迎網絡所提供的更多的討論渠道。

與此相對,如果討論渠道缺失,如何能有對政策的深入討論?如果沒有政策討論的空間,再多智庫也不會提出不同建議(後者才是智庫存在的意義)。對此的一個反對意見是,如果允許某種意見表達,這種意見會被外界理解為官方立場。恰恰相反,如果允許一個言論市場的存在,這個市場上的某種物品,就與官方立場沒有關系,官方也可以成為這個市場上經過自由競爭出來的好貨品的購買者。否則,怎麽可能讓有識之士提出有新意的建議和想法?這是一個很常識的道理!

當然,君子之間還是要“和”,號稱言論自由的西方國家對言論也有所控制,比如種族和性別歧視的言論會受到社會譴責,甚至法律的懲處。但這里是度的問題。國家一定要把這個度定得足夠低,哪怕是以眾聲嘈雜為代價,以便讓不同的言論得以生存。與此相關,這個度也要有明確規定。尺度定義模糊,那些性情溫和的人,就不願再發言。本想避免極端言論以求穩定,結果反而極端言論橫行。

簡而言之,為了能讓有建設性的意見發聲,我們要容忍那些哪怕只是發牢騷。當然希望民眾發表更有見解和負責的言論,但這主要要依靠民眾的自覺,以及輿論、習俗軟性的倡導。

孔子指出過,信任是更重要的,即所謂“民無信不立”。當民不再信任,謠言就成了信息的來源。當失去準確可靠的信息來源後,人們可能就開始亂信。很有意思的是,雖然上面提到,任何一個社會里,不能確認可靠性的言論都是人民獲得信息的很重要的方式,並且互聯網加重了這個問題,但是,國人相信這種言論的非理智的程度,要超過那些信息傳播相對更通暢的環境里的人。我曾寫過一篇小文談及一個例子。在福島核事故以後,全世界人民都在傳各種各樣恐怖的信息,並且也有外國人有因為信了謠傳,就去買碘片吃來保護自己。哪個國家的人民都可能幹荒誕的事情,但為什麽有的人有時候要更荒誕?這跟該環境下還有些權威的、因為其相對透明、公開而博得公眾信任的信息渠道有關。他們可能不相信國會,但他們會相信國家的衛生組織、防疫組織發布的一些信息。如果沒有任何權威信息可以相信,就為最極端、最不靠譜的謠言提供了最好的土壤。

總之,很多人對互聯網提供的讓民眾也能發聲的更多的可能,態度是非常正面的。儒家可能也對人民能力以及網絡上的眾聲喧嘩有擔憂,但即使這樣,也還是可以從其他考慮,支持互聯網上的眾聲喧嘩。並且,對人民能力擔憂而采取不當措施,效果可能適得其反。因此,從儒家立場出發,結合對現實社會生態的觀察,我們還是應該在審慎與道德自覺中,抱緊眾聲喧嘩的空間。

(篇幅所限,本文有刪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397

臉書過氣了,推特要死了……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12大社交網絡?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005/159056.shtml

臉書過氣了,推特要死了……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12大社交網絡?
峰瑞資本 峰瑞資本

臉書過氣了,推特要死了……美國大學生如何看待12大社交網絡?

這可能是關於社交網絡最好的一篇分析。

本文授權轉自峰瑞資本公眾號(ID:freesvc)。

這可能是關於社交網絡最好的一篇分析。這位 19 歲的美國男生,逐個分析了 Facebook、Instagram、Twitter、Medium 等社交網絡平臺,總結出了他和同齡人喜歡的功能、氛圍。根據他的描述,年輕人最看重的點是沒有社交壓力:用戶不會因為沒人點贊而感到焦慮,也不會因為照片被父母、雇主看到而感到不安。前者的代表是 Snapchat,後者則是 Tumblr。

一個美國青少年眼中的社交網絡

撰文 / Andrew Watts

來源 / Backchannel

翻譯 / Raymond Yang

很多科技文章都熱衷於分析活躍於各大社交平臺的青少年受眾。但很少有青少年參與這樣的討論,發出自己的聲音。因此,我想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

我是一名 19 歲男生,就讀於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熱衷於研究社交媒體在我們社會中的角色和作用。我在本文中表達的觀點,都來自於自己和同伴們的行為觀察。

我並不打算使用任何學術研究,數據調查。這些都可以輕松從科技新聞中獲取並分析得到。關於我們這個高度關註的受眾群體,我只想表達一些不同的看法。當然,肯定會有一些數據和我的觀點有些出入,但這只是我所註意到的現象。

以下我根據多年的觀察和了解,對各個社交網絡平臺的分析:

/ 01 /

Facebook

640.webp

簡單地說,Facebook 已經植根在我們腦子里,並已經固化。我們在中學期間就已經開始使用 Facebook,因為那時候它還很酷,但現在看來,它更像是一個尷尬而又不能離開的家庭晚餐。

Facebook 已經不單純是一個社交工具了。如果你沒有 Facebook,你會經常感到來自他人的怪異眼光。 “大家都在用 Facebook,為什麽你不用?”,就是最常見的社會壓力。你不得不準備一套標準答案。當同學、朋友問起這個問題時,在他們面前飛快地背誦出來。(最後你還是放棄了:算了,我還是申請一個 Facebook 吧!)

我們大部分使用 Facebook 是因為它的群組功能。我知道很多同學們只是會去 Facebook 上去查看他們所加入的群組,然後很快退出。Facebook 的這個群組功能並沒有 Newsfeed 信息流功能那麽複雜的算法。它只是讓你非常方便地看到群組所粘貼的新信息,無需在大量你不關心的帖子和廣告中做篩選。

Facebook 的 Messager 消息功能也在青少年群體中廣受歡迎,主要是因為提供了一種新的交流途徑,可以和一些不方便問電話,但卻可以發送信息的人群進行溝通。

Facebook 被很多人當作社交媒體上的個人資料,因為身邊每個人都在用。如果我在某個派對上見過你,我不會上 Twitter 或 Instagram 去了解你。而 Facebook 簡便、強大的搜索可以讓你找到想認識的人(Instagram 的搜索功能沒有那麽好。雖然最新一版的更新有改善,但還是有待提升)

/ 02 /

Instagram

640

Instagram 是目前我們這個年齡段用得最多的社交媒體展示平臺。請註意,我用的是 “社交媒體展示平臺”。意思是說,雖然很多人在 Facebook 上,但我們卻是在 Instagram上發布東西。以我個人為例:我在 Facebook 上有著 1500 朋友,發一張照片在 Facebook 上只能得到 25 個贊;然而在 Instagram 上卻能得到 253 個贊(我在Instagram 上有 800 粉絲),也是醉了!為何會是這樣,以下是我的看法:

我並不擔心我在 Instagram 上贊過、評論過的內容,會出現在其他人的 Newsfeed 信息流,並且會被截屏說我贊過或提過。

我沒有要去 Instagram 上回粉(互相關註)的壓力,因為我訂閱的基本都來自於我確實想看的。我會願意回到 Instagram 並翻閱我所喜歡的內容,而不是需要去大海撈針。

Instagram 上的內容通常質量會高。大家都會花時間用各種濾鏡去編輯圖片,用不同的亮度和對比(這只是貼照片中的一步)等等,已達到最佳的效果。意味著 Instagram 上的內容通常會好些(比如照片),我會更願意去看。

Instagram 還沒有太多年齡大的群體(不是所有人都有 Instagram),對年輕群體來說更時髦更酷炫——只要你有智能手機,就一定會用它。即使你不拍照,你也可以在照片中貼標(tag)出別人。

另外:貼標(tag)。我無需時常去查看 Instagram,以確保我沒有出現在任何尷尬或醜陋的照片中。簡單來說,Instagram 不會讓我的關註者看到這些醜照,使得整個體驗更加私密化。至於這些醜照被另一個人的關註者看到?誰在乎——如果真的不想讓別人看到,我甚至可以刪除這個標簽。

人們不太會在 Instagram 上每天上萬次發帖。很多人還是較為客氣的發帖,要麽一日一貼,或是一周幾貼,等等。因此,Instagram 不會在每次我打開時,被潮水般的內容淹沒。我可以及時跟進訂閱的賬號。

在 Instagram 中沒有鏈接,意味著我不會時常被相同的廣告,糟糕的八卦新聞騷擾,比如 Buzzfeed 上 “關於你家狗狗,那些你不知道的 28 個新奇事” 這樣的清單文。

以上就是為什麽與我同齡的小夥伴更願意用 Instagram 而不是 Facebook 的原因。前者商業化程度低,更註重內容,因此更多的青少年會開始使用它。用得高興,大家會更願意和帖子去點贊和互動。這些都提升了用戶和應用的互動,良性循環。

Facebook 會有我們所有拍過的照片,不管是好是壞。然而  Instagram 只會有一張關於我們活動的涵蓋,更加精選,並且大家確實會花更多的時間去拍攝,去使得這些照片更加相關些、有趣些。而在 Facebook,我們只會直接把所有的照片貼上去,讓大家去貼標簽,去告訴家人我們還活著。

很多我聊過這個問題的那些比我還小的青少年(10-16歲)甚至還沒有 Facebook,他們只需要 Instagram。

/ 03 /

Twitter

640

我們很多人根本不明白 Twitter 的精髓。每個學校都有一個 Twitter 粉絲群,虔誠地用它來發推,另一群體只是用它來查看或是轉發,但更多的人並不使用。我們很少(也很難)在 Twitter 上找到朋友。很多人僅僅只是用它來抱怨學校,因為父母和家人(也可能是雇主)不太會看得到。

Twitter 是一個用來關註、或被關註隨機人群的社交平臺。雖然現在很多人在 ID 後加上了實名(這點將來會很重要)。你的推文也會很容易被搜索到,這是件好事。但過於肆無忌憚的發言,很可能會影響你的工作——萬一哪一天你吐槽老板的話被他本人看到了呢?

Twitter 有三個主要人群:一個是用它來抱怨/表達自己,一個是用它來寫帖子給將來雇主看,一個是僅僅只是看客或偶爾響應。

/ 04 /

Snapchat

1612794612

Snapchat 正在快速成為使用人數最多的社交媒體,特別是在 My Story 功能上線後。如果你想把你的派對分解成社交媒體的語言,將會是這樣的場景:

在 Snapchat 上,你會上傳一組照片,關於派對前的準備,赴派對途中,派對進行時,派對結束時的離開,和派對後早上醒來的樣子。

在 Facebook 上,你會上傳可愛的,擺好姿勢的照片:和派對上的朋友們,圍著幾根蠟燭(當然不會有酒出現)。

在 Instagram,你會為自己挑選一張最可愛的照片。

Snapchat 上,我們可以真正的做自己,因為上面有對我們自己的社交認同。Snapchat 不會為用戶帶來 Facebook  上比拼粉絲數之類的社交壓力,也不會被路人隨機關註。這是朋友間更為親密的網絡——如何定義親密?至少他們不介意我在派對上玩得多瘋。

有其他的社交媒體(可能包括 Twitter)都不會接受 “我太無聊了” 這樣的照片帖子,只有 Snapchat 會接受。你無需在 Snapchat 上關心發帖是否點贊或評論,因為這些功能都沒有。這使它變得很自由,也容易讓人著迷。

如果你在 Instagram 或是 Facebook 上貼了張照片,15 分鐘內沒有任何點贊的話,你會刪掉。但 Snapchat 完全不同,它真正專註於寫你的日常故事,沒有任何濾鏡、修飾、精選。這就是真實的你。

另外一個關於 Snapchat,我只知道少數人(包括我自己)相信 Snapchat 確實刪除了你的照片。而其他人相信 Snapchat 在某個地方有一些保密的數據庫存放著所有你的照片。這個有待討論。但老實說,大多數年輕人真的不在乎 “照片泄露” 這樣所謂的 “安全問題”。我們沒有放上社保卡,而只是在發一些自拍和有著 5 個下巴的搞怪圖片而已。

/ 05 /

Tumblr

640et

還記得我們怎麽描述 Twitter 的嗎?“Twitter 是一個用來關註、或被關註隨機人群的社交平臺。每個 ID 後面都會寫上一個實名。” Tumblr 和 Twitter 非常相似,卻很少有人寫上自己的名字。它像是一個秘密社群:周圍很多人在用,卻沒有一個人談論。

在 Tumblr 中,你可以做真正自己,認識和你有著相同興趣的人們。大家不會對各自的行為作出評價——沒有實名認證,你可以真正做你想成為的自己。我只知道最要好朋友的 Tumblr 網址,他們也只知道我的。

另外,如果你在 Tumblr 被其他人發現的話,可以很輕松變更網址。你的名字絲毫不會與你的資料捆綁,所以如果沒有你的網址,很難再找到你(這一點可以對付父母的窺探)。大家可以隨意發帖,支持他人,也會有很多的互動、轉貼,因為人們只是簡單地訂閱了他們關心的事情而已(也因此更願意去點贊和轉發)。

我不認為 Tumblr 上有太多的 “社交化” 元素,但人們確實可以很輕松地遇到全世界有著相同趣味朋友。這使得很多青少年癡迷加入 Tumblr,交到新朋友。

/ 06 /

Yik Yak

640fff

Yik Yak 是個新的競爭者,我的很多大學同學都在使用。它很好玩,源於它只是關註內容本身——沒有關註者,沒有個人資料,什麽都沒有。任何有趣的、相關性高的內容會出現在頭條,其他都會被放在下邊,不管是 Kanye West 寫的,或是隨便一個在課堂上不發一語的小孩寫的。

我經常在 Twitter 看到 Yik Yak 的廣告:“課前每個人都在這”。我 100% 地確定這是真的。並且就連上課的時候,同學們也都在談論他們正在上的課。下課後,大家還會在上面尋找學校里有什麽好玩的事情。

雖然它在普及度上還不及達到其他社交平臺,但 Yik Yak 的確是一個強大的競爭者。很多軟件,比如主打閱後即焚的 Secret,只是雷聲大雨點小。但同學之間一直在推薦 Yik Yak,發送它的截屏,玩得不亦樂乎。

但 Yik Yak 有一個缺點:它在放假期間的活躍度很低。Yik Yak 只會輻射方圓 10 英里內的用戶。如果你周圍很少人用它,你也就不太會使用它。其他的社交應用不會發生的問題。

/ 07 /

Medium

640.vbwebp

我有很多朋友想開始寫博客平臺,但他們的第一選擇永遠是 WordPress。但基於某些原因,Wordpress 更像是一個建站工具,而非博客。因此,一旦了解到 Medium 時,他們都開始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它。

Medium 做的很好的一點是 “推薦” 功能。WordPress 沒有這些功能(包括傳統網站的分享按鈕),這使得 Medium 更像是個社區,不僅僅是一組個體網站。Medium 還有一個 “關註” 系統,讓你即使不寫博客也經常會瀏覽和閱讀。它還有一個特色,就是可以直接在文章當中評論(而不僅僅是文章末尾評論)。

Medium 的挑戰來自於如何讓青少年用戶知道它。它的所有設計和內容都已經很到位,需要做的只是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到這款產品。從我個人角度來看,將來會有更多的青少年了解 Medium,並在那寫博客的。

/ 08 /

其他

以下是一些其他的社交平臺:

領英——必須用,所以用。很多人是到了大學才意識到這點(或許應該是這樣,這畢竟不是為這個年齡段的)

Pinterest——主要以女性為主,並且是側重於流行、時尚。談到的人不多。

Kik——我猜應該是一個基於 Twitter 的聊天應用?我並不知道有誰在用。只是有一次我在一句玩笑中聽到了它的名字,“你有 Kik 了嗎?”——如果有人這麽問,多半是他想出去玩但缺少搭檔。

WhatsApp——出國的時候會下載,用了一段時間後回到 iMessage 和 Facebook,然後刪除 WhatsApp。很多人用它來與國外的朋友溝通,但我覺得 Facebook 的信息已經開始替代它。但對於國際學生來說,WhatApp 還是很實用的。

GroupMe——在大學里常用的群組聊天應用。大家都有,也都很喜歡。它支持 GIF 動畫,可以給別人的消息點贊,甚至可以在各個不同的組間改自己的名字,這使得它很有用,很有趣。GroupMe 可以在任何電話和設備上使用,桌面電腦,iPhone,安卓,或是非智能手機的文字短信。

社交軟件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569

如何看待總在不斷刷屏的“咪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24/159998.shtml

如何看待總在不斷刷屏的“咪蒙”?
三節課 三節課

如何看待總在不斷刷屏的“咪蒙”?

新媒體環境下,我們為了博得閱讀量寫了太多偏激的觀點,而現實中卻往往不是這樣的。

本文系三節課(微信ID:sanjieke)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黃有粲。

1.

2周前,我遇到件有趣的事兒。有人跑來問了我一個問題——

“老黃,你覺得做內容的底線應該在哪里?”

我聽得一時有點懵逼, 我問:“啥意思?”

那個人遲疑了下,說:“額,我想想。這樣,我換個問法吧,你怎麽看’咪蒙’這種號?”

我一時啞然。當然,最後我還是問答了他。具體我是怎麽答的,本文結尾將會揭曉。

2.

昨天,咪蒙又火了。

這一次,當然又是因為她的文章。她寫了篇叫做《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的文章,又一次刷爆了朋友圈。

0762a11b65f853f3d7050e5438c494cd

可能很多人已經看過這篇文章了,簡單說,這篇文章的大意是——

咪蒙有一個實習生,因為每天需要幫咪蒙下樓跑個五六趟——如果咪蒙老師沒有誇張的話,她是這麽說的——去取她的外賣,於是有一天這個實習生在廁所里打電話給父母抱怨,說自己好歹大學畢業,不希望過來實習就是天天拿外賣啊。不幸這個話被正在如廁的咪蒙老師聽到了,於是她回到辦公室與該實習生聊了一下,大意是告訴該實習生:

老板的時間是值錢的,不應該拿來做雜事。

所有新人,都應該接受:你要從跑腿打雜做起。沒有一種工作是不委屈的。

職場從來不是溫暖的大家庭,不要指望有人來教你,沒有任何人有任何義務來指導你。不要渴望公司給你溫暖,給你工資本身就是溫暖。

職場是殘酷的,不看苦勞,只看功勞。那些苦逼哈哈花了好長好長時間卻沒有業績的家夥都是傻逼。

如果說,上面的第1點還算為大眾所接受的話,後面3點,則是爭議無數。尤其是,當咪蒙只是告訴你,你特麽活該,你特麽就應該從打雜幹起,你特麽有本事拿牛逼業績來說話,然而她又沒有告訴你具體如何才能牛逼的情況下。

於是,不出意料,在今天下午,我又被各種撕逼咪蒙的文章又刷了一遍。

b3ca00940f4ec573fb9e5cb9526872f8

其實一直以來,“咪蒙”都是個自媒體圈內有趣且有爭論的對象。一方面,很多人對她趨之若鶩,對她篇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微信文章閱讀量艷羨不已,奉其為偶像;另一方面,也有無數人對她反感不已,覺得她“三觀不正”,“毒雞湯”屢出。數下來,圈子里面罵過咪蒙的號,似乎至少也有大幾十個了。

所以,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和評價咪蒙?

3.

老實說,我看咪蒙不太多,所以我特地隨意翻了下她的一些文章。

然後,在不長的時間里,我還真的找到了一些有點意思的東西。比如說,她在2015年12月16日發過一篇文章,叫《作為老板,今天我又哭著下班了》。

在這篇文章里,她寫到了各種她與公司員工愉快相處不分彼此公司如個大家庭的故事,其中她提到——

偶爾我也會想,我就不能像正常老板一樣,罵罵員工,發發脾氣,頤指氣使嗎。。。

媽蛋我兇點會死啊。

可是我每次想端著,想裝逼,想耍狠,1分鐘就破功了。。。。

算了,我還是做自己吧。

我一直覺得,威嚴不是靠你擺出什麽姿態而形成的。而是你能不能以德服人。

我就以慫逼服人了啊。

正是這幫員工,他們從來不需要花一分鐘來討好我。

他們從來不需要花一分鐘去考慮什麽辦公室政治。

所以他們每分每秒,都可以投入到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上啊。

所以他們願意為自己所熱愛的事,很拼。

額,今天這篇不是還在講老板的時間值錢不應該去做拿外賣這種雜事,新人接受老板指使理所應當,以及職場絕對不是溫暖的大家庭麽?怎麽感覺兩篇差距這麽大?

然後,我又看到一篇文章,叫做《我就不要向這個操蛋的世界妥協》。這篇文章里,她寫到——

如果你心里掙紮,不知道要做一個流氓,還是做一個正直的人,請記住,每一個生命都註定改變這個世界。

……

一輩子,總得為了點不是錢的東西活著。

嗯,再來看看昨天那篇《職場不相信眼淚》的原文——

還有一種最常見的委屈,是因為被上司罵了。我聽過最屌的例子,是在某個名人的工作室,一個實習生被老板罵了,憤而教老板做人。

當時的情況是,老板批評她的設計太土了,色彩不夠強烈,沒有辨識度,讓她重新改。

她發飆了。

她說,“你為什麽說話要這麽難聽這麽直?這樣很影響我的情緒!你明明可以說,你哪里哪里做得很棒,只需要修改一點點就完美了,這樣我就會愉快地去修改了……”

老板也怒了,說,“我給你工資,不是讓你來教我說話的藝術的。愛做做,不愛滾!”

實習生說,滾就滾。

於是她就走人了。

太屌了。

向她學習吧,只要你的銀行卡余額高於2000萬。

如果不是,那我來告訴你什麽是職場。

在職場被罵是很正常的,上司說話直也是很正常的——這里最重要的就是效率。

看到這兩段時,我總會在假想,假如咪蒙的那個實習生出於“我就不向這個操蛋的世界妥協”,“一輩子,總得為了點不是錢的東西活著”的理由,而要跳起來跟咪蒙老師撕逼的話,咪蒙老師會說些什麽?

當然,除此以外,咪蒙老師還有很多經典的爆款文章,大都是鼓勵新時代的獨立女性不要為愛情傷神的文章,它們幾乎每一篇都會輸出某些特定的強烈情緒和觀點——雖然有時候這些觀點不見得是一致,也常常會招致其他人的反感的。

比如說——

《瑯琊榜》里,梅長蘇說,人只會被朋友背叛,敵人是永遠都沒有“出賣”和“背叛”的機會的。

我們愛一個人,就等於給了Ta傷害自己的權利。當Ta濫用這個權利的時刻,就是我們最受傷的時刻。

愛情可能會死的,千萬不要讓愛情和婚姻成為你的全部人生。如果愛情或婚姻是你生活的1/4,它死了,你還可以好好地活著。你有事業、有愛好、有朋友,你就輸得起。我說過了,最好的愛情就是錦上添花。

low逼渾身都是敏感點,我要考慮他們的感受,我還能正常生活嗎。

那句話怎麽說來的,對於屎殼螂來說,你拉個屎都算是對著他炫富!

看一個男人多愛你,就要看他為你付出了多少物質。

如果善良就是縱容你們這幫傻逼,我願意一輩子都歹毒下去。

不失戀,都不知道老子可以過得這麽好。

但是每當我們女生抱怨啊、吐槽啊,男生永遠不會配合,永遠要跟你講一堆大道理。我現在只需要你挺我,你講個JB道理!

當然,咪蒙老師還說過錢能傷到的感情都不是真感情;

還說過,姑娘你一無所有,你還作;

還說過愛是天時地利,但愛也不能迷信一見鐘情,還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有趣;

還說過,姑娘啊你憑什麽任性辭職,你怎麽可以窮的心安理得?

……

4.

好了,我們還是回過頭來聊內容吧。

我覺得,做內容,肯定是要追求影響力的,但在追求影響力的道路上,通常又有兩種狀態。

其一,是把你做的內容當作一種思考、表達和輸出,同時也鼓勵讀者們一起進行思考和交流,試圖通過很多自己真實的思考和觀察來提供價值,並通過持續的價值輸出來換得影響力;

其二,則是把內容當作某種一種手段和技巧,通過它來影響、調動甚至操控你的讀者們的情緒、狀態,甚至心智,通過一定程度上的操控讀者們的情緒來獲得影響力。

其實,很難講哪一種更好——畢竟大家最後都是想要掙錢的,並且,一個掙不到錢的內容人,也很難真正有尊嚴。

但,我還是明顯不喜歡後者。

邏輯倒是簡單——我只是單純覺得,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和狀態都能夠被別人像木偶似的操控著,我覺得還挺可怕,也挺可悲的。

如果那樣,我覺得也許ta還不如去看每天晚上7點整的那則大眾娛樂節目,畢竟,那檔節目雖然套路,但並不會反複改變和調戲你那可憐的,不穩定的價值觀,讓你最終無所適從。

回歸到開篇的問題——我怎麽看“咪蒙”這種號?

我的答案是:它的存在是合理的,也一定會有其受眾。但很遺憾,我不喜歡它。”

5.

也正好,今晚我在一個朋友的公眾號上看到這麽一段話,我覺得送給咪蒙和那些撕咪蒙撕得無以複加不留余地的一些大號們都挺合適的——

“新媒體環境下,我們為了博得閱讀量寫了太多偏激的觀點,而現實中卻往往不是這樣的,願與大家共勉。”

咪蒙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4535

大商所總經理:理性看待黑色系價格波動 堅持供給側改革

12月3日,大連商品交易所總經理王鳳海在2016第12屆中國(深圳)國際期貨大會境內交易所高層論壇上講話,表示要理性看待這波黑色系品種價格波動,還是要堅定不移的把去產能、去庫存堅持下去,在這個過程會伴隨價格的波動,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據王鳳海介紹,今年以來期貨市場交投比較活躍,大商所1到10月份大商所交易量同比增長50%左右,年度成交額也增長了49%左右。投資者積極參與市場,截至10月末,大商所有效客戶數同比增加9%左右,產業客戶增加要多一些,增加到12%左右。此外,價格波動比較大,出現了波幅較大的行情,尤其是黑色系品種。對應這三個特點交易所做了很多工作,來防止市場過熱炒作,防止價格發現功能失去效力。

王鳳海表示,期貨市場的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發現價格,如果價格信號失真那也談不上經濟功能的發揮。目前期貨市場的價格盡管漲幅比較大,但正如方星海副主席講的,按照同標準、同規格來算,期貨價格依然呈現貼水狀態,基差仍然是正基差。

他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必須采取的措施。從這個市場上看,像煤焦礦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的主要行業,這個行業多是高能耗、高汙染聚集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短期內供需發生變化的時候需要一個平衡的過程,如果在價格波動和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上要衡量的話,還是理性的選擇經濟可持續發展,還是要堅定不移的把去產能、去庫存堅持下去。這個過程伴隨供求關系的平衡,應該說這是一種主動的市場再平衡、再協調的過程,這個過程本身是需要時間的,要反映到市場上,現在看,價格反映非常快而且直接。這個過程會伴隨著價格的波動,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其次,新品種、新工具的研發上交易所也做了很多工作。像大家熟知的“保險+期貨”寫到今年中央1號文件里的。還有場外期權的試點、鐵礦石國際化等問題。此外,還有期權的推進,大商所方面,所有的技術、規則基本準備完畢。最後他強調,對這波黑色系品種價格波動,要客觀、理性的看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6024

客觀整體看待市場流動性缺口:並非“錢荒” !

3月21日,IBLI指數(交行“艾布力”指數)達129.46,為近一年多以來流動性指數峰值水平。市場流動性在季末種種因素影響下趨緊也許是客觀事實,但也未必有如2013年"錢荒"一般事態嚴重。

IBLI指數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市場交易數據為基礎,通過對不同期限分市場進行流動性指數模型測算,並進一步構建反映當前銀行間市場整體流動性狀況的綜合性指數。"艾布力"指數高於200,表明當前市場流動性趨緊、風險高;位於 40~200 之間,表明市場流動性已有趨緊態勢,風險較高。3月22日,該指數顯示流動性正常。

市場表現出的緊張,很大程度上可能來自資金融出方減少,調劑不暢等等原因。市場對於流動性狀況的反應有時會與央行實際投放操作表現得似乎不一致,譬如3月21日市場感覺較為緊張,而央行3月22日凈投放規模並未放量。

其原因在於:個別或是局部機構資金緊張所引起的市場擾動通常不能與整個金融銀行體系的流動性缺口大小劃等號。微觀上,由於機構間債權債務關系的存在,各家機構流動性缺口的加和可能遠遠超過市場整體流動性缺口規模。

由於同業機構之間的借貸關系(比如發行同業存單之類產生)形成了交織的複雜網絡。當規模並不算大的市場整體資金缺口集中在個別或部分機構,這部分機構的流動性壓力就可能影響傳染與其有借貸關系的其他機構,進而導致其他更多機構也出現緊張和資金缺口。這時候就需要市場去進行調劑,市場氛圍越緊張,調劑價格也就越高。

通常市場反應和央行的操作似乎不一致就在於,央行或許更多地從全局系統性地考慮,而機構往往著眼於自身流動性狀況。舉例說明,比如某個時點,少數幾家大機構資金缺口1000億元,從全局而言可能央行會增加流動性供給,平抑市場波動,市場流動性緊張的情緒可能不易擴大化。

再者,某一時點上多家中小機構形成的市場整體資金缺口僅為500億元,由於規模有限,可能監管部門並不一定會進行凈投放操作,然而由於眾多機構間資金缺口關系相互影響,則導致市場緊張情緒高漲。

事實上,從全局來看肯定是1000億缺口那天,流動性更緊。因此,若要觀測整個市場的流動性缺口,從央行的政策取向和投放情況來間接判斷可能更為準確。比如:穩健中性政策周期中,央行凈投放不多,或者幾乎維持平衡操作,那麽大致可以說明市場整體的資金缺口不會太大;偏松的政策周期中,凈投放不多,則可大致認為市場整體資金有所富裕;其他情況以此類推。

短期內,我們認為,季末MPA考核關口下,關註流動性理應全局地從貨幣政策導向、政策工具使用情況,並結合市場交易量價綜合判斷,如此更易了解或接近當前的真實情況。(作者系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504

包凡對話王興、張一鳴:怎麽看待與BAT的關系?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426/162816.shtml

包凡對話王興、張一鳴:怎麽看待與BAT的關系?
華興資本 華興資本

包凡對話王興、張一鳴:怎麽看待與BAT的關系?

華興資本CEO包凡與美團點評CEO王興、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一場對話。這也是繼2016年11月烏鎮“互聯網下半場”的討論之後,王興、張一鳴首次隔空對話。

本文系華興資本(ID:iChinaRenaissance)對i黑馬投稿。

TMD的時代是否已經到來?互聯網的“少壯派”如何看待自己今天的成績?最讓他們興奮的和最擔憂的分別是什麽?他們又是如何評價對方的?在剛剛結束的“一π即合·華興π對”上,華興資本CEO包凡與美團點評CEO王興、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一場對話。這也是繼2016年11月烏鎮“互聯網下半場”的討論之後,王興、張一鳴首次隔空對話。

TMD的時代到來了?

包凡:咱們現在是不是已經到了互聯網的下半場?是不是到了TMD的時代?

張一鳴:我認為互聯網可能是到了下半場,但是叫“TMD的時代”,言之過急了。

王興:我打下半場比方的時候,後來才意識到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體會這個事情。如果你沒有參加或長期關註過對抗性很強的競技運動,是不太能理解下半場的感覺的。就是上半場不管原來有什麽計劃,像泰森說的,“每個人都有一個計劃,直到臉上挨了一拳”,但是中場短暫休息之後,下半場上場的時候,這絕對是一個非常熱情澎湃的事情。

張一鳴:我覺得下半場就是後手機時代,最大的變化就是移動時代過了高峰了,這個分界線最明顯。

包凡:移動過了高峰期,里面的紅利吃光了。

王興:以中國互聯網為例,現在用戶已經基本占到人口的一半。我記得以前每年一月份和七月份CNNIC(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都會發布中國網民報告,早幾年我每年都看,後來兩三年前我就不看了,因為網民數量已經增長趨緩了,基本占一半人口,七億左右。

當互聯網滲透率超過50%的時候,按定義就不可能再翻番了,中國人口總體增長又不快,如果需要業務增長翻番的話,不可能單靠用戶翻番來實現。可能對單個公司來講還有很大空間,但對於互聯網整個行業來講紅利就不大了。

張一鳴:所以你要找新的變量、新的要素,有人認為是國際化,有人認為是精益的管理,有人認為是人工智能,大家有不同的後續發力點。下半場開始,但怎麽走並不是完全統一。

00000

不是競爭,是競技

包凡:你們怎麽看跟BAT的關系?

王興:我認為至少A和T都還會非常厲害,能提供很多服務,對行業有很大影響力,會持續很長時間。雖然有很多新的公司出現,但並不代表阿里、騰訊已經老化了,恰恰相反,我覺得他們還處於非常有活力的狀態。

我們的出發點不是看同行,看競爭對手,在美團我們反複講要以客戶為中心,這不是一句空話。因為最終你還是要給客戶創造價值,客戶願意直接或間接付你錢,公司才能夠存在,才能創造商業價值,最後才能給股東回報。現在(互聯網上)有那麽多事情要做,如果你能選取某個角度,通過互聯網或手機幫大家做的好一點,就是創造價值。

競爭這個詞經常放在一起說,就變成思維定勢了,但其實競和爭不一樣,同向為競,相向為爭,所以我覺得我們是競技。

包凡:競多於爭。我覺得這點是相當重要的。其實在互聯網行業里,很多時候大家是競合的關系,甚至同一時間大家可能是盟友,也可能是競爭對手,所以互相的認知認可和價值觀其實還比較重要,這樣才能進入相對良性的競爭。我覺得你的總結很好,最終大家還是在比到底能夠給用戶什麽東西,最終投票權是在用戶手里。

戰鬥是永遠的

包凡:為什麽當初你(張一鳴)能夠走出來,而大公司們卻沒有反應過來呢?

張一鳴:當初各個公司都在圍繞一些舊戰場或過渡站場在競爭,沒有往前看。現在看來,應用商店、PC、傳統的搜索引擎業務等都是過渡戰場,他們還是太迷戀舊的戰場或者舊的事物。現在也是一樣,他們倒回來跟頭條競爭,是不是影響了註意力看新的事情? 

下半場是轉折,肯定會有新的事物出現。別人問我為什麽現在大家都做今日頭條或者跟我們競爭,我在想是不是大家太沒有想象力了,應該是往前看。

包凡:我覺得用“從BAT的重圍里面沖出來”這句話形容美團一點都不過,回顧一下當年走過的歷程,你覺得你們當初能夠脫穎而出最主要原因是什麽?

王興:我覺得我們還不能算沖出來。麥克阿瑟將軍在西點軍校的告別演講里面一句話給我印象很深刻,他說“Only the dead have seen the end of war”,只有死去的人才能看到戰爭的終結。雖然他是對軍人說的,但是在中國互聯網環境下也差不多。

戰鬥是永遠的。只是從一個戰場變成另一個戰場,從一個困難變成另一個困難,當然也從一個機會變成另一個機會,總是有不斷的變化,總是需要不斷地往前。

包凡:你覺得對方在創業過程當中最厲害的一個決策是什麽?

王興:(張一鳴)他看得很早,他比絕大多數人都更早明白這是一個什麽事情,這是一個多大的事情,這事情關鍵是什麽。而且他提前幾年就反複地積累,而不是在做了之後才開始。

張一鳴:美團我覺得是移動化。在所有團購網站里,美團在移動化上是最堅決、投入力度最大的。移動是個大浪潮,這個對了比其他的都重要。

劇變的時代本身就讓人興奮

包凡:現在讓你最興奮的事情是什麽? 

張一鳴:我們處於一個劇變的時代,這點本身就是最興奮的。歷史上有很多沈悶的年代,如果我生於那個年代也做不了什麽,因為整個格局、整個社會或者整個知識技術都是波瀾不驚的。

現在明顯處於一個加速的時代,很多都在發生變化,並且多數是好的變化:不管是技術進步,還是互聯網發展到人工智能開始出現的臨界點。當然現在有一些全球化的退步浪潮,但我覺得這只是中間過程。總體來說我們在一個劇變的時代,並且是一個正向的,出現很多積極的新事物、新技術的時代,這點本身就讓人特別興奮。

包凡:最讓你擔憂的風險是什麽?

王興:兩方面,內部和外部。內部的話永遠是我們團隊的成長速度。因為我們看到的市場機會如此之大,我們可以做也應該做的事情如此之多,但必須有一個很強的團隊,自上而下大家都能夠很好地成長、做事。但人的成長總是有一定速度的,如何保證我們總體是一個學習型的組織,能夠承載起這麽多的事情,這是內部的挑戰。

當然外部的就不在我們可以影響的範圍之內,包括整體的經濟形勢,以及國際的因素。就像前幾年智能手機出來之後,大家發現原來對於移動互聯網,像諾基亞等全都不算數,大家從iPhone起全都重新開始。未來新一代的東西出現是有可能的,例如Amazon做的Echo、Alexa,新的語音交互產品或者其他人工智能應用都有可能造成重新洗牌。

十年之交

包凡:橫向來看TMD概念,作為同一時代冒出來的三個佼佼的公司,你們三個人之間有沒有一種同輩人英雄相吸的感覺?有沒有一個Group的概念?

王興:我覺得我們都是通過互聯網來解決一些問題,都作為一個創業公司,而且都發展相對快,也都面臨很多挑戰。在中國創業很不容易,所有互聯網創業者都會有一種認同感,因為我們年齡相近,而且之前認識,認同感就更強一些。

張一鳴:我覺得Group不是按年齡或者年代劃分,誌同道合來劃分可能更好。當然因為我們年紀相仿,公司階段也更接近,交流的話題也比較接近,所以交流會更多一些。

包凡:描述下當年是怎麽認識的?

王興:我和一鳴大概2006年左右就認識,到現在超過十年了。我們都是福建龍

巖人,父母的房子就差十幾公里。但真正認識是來北京之後,之前我在清華讀書,他在南開讀書。他從大學就對互聯網感興趣,接觸很多。

我認識一鳴的時候他還在酷訊,隨後他去了微軟,後來我們在一起做了一段時間飯否。然後他去做九九房,直到2012年做今日頭條。

包凡:你有投資今日頭條嗎?

王興:(當年)我其實沒有時間去幹這個事情,因為我精力都花在美團上面,只是後來如果有很熟悉的朋友找我的話,我會純粹出於對人的誌趣去投。但那個時候我還沒有做天使投資的習慣。

包凡:你們怎麽評價對方?

王興:我覺得一鳴非常理性。我不足夠專註,會有一些純粹憑興趣愛好驅動的、其實跟公司業務沒關系的事情,他似乎更少一些。

張一鳴:王興好奇心強,閱讀面廣,對各種奇怪的問題感興趣,社交稍微少一點。對他最大的印象就是好奇心、求知欲(非常旺盛)。

包凡 王興 今日頭條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24

李豐:從iPhone X、智能音箱到新藥研發、環境監測,我如何看待科技創新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109/165910.shtml

李豐:從iPhone X、智能音箱到新藥研發、環境監測,我如何看待科技創新
李豐 李豐

李豐:從iPhone X、智能音箱到新藥研發、環境監測,我如何看待科技創新

iPhone X 被蒂姆·庫克稱作是「劃時代」的產品,是「智能手機的未來」。

今年 10 月,在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 102 年後,人類首次捕捉到了雙中子星合並產生的引力波。數百年來,這樣的科學發現和科技創新一直永不可逆地改寫著人類的歷史,推動世界加速前進。

自 2015 年基金成立以來,峰瑞資本(FreeS Fund)即持續且堅定地看好科技創新,相信科技能夠以更加深遠的方式,從底層改變商業社會。

我們將深科技確定為主要投資方向之一,並在智能制造、傳感器與芯片、人工智能的垂直應用、生物科技與新藥研發、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等領域做出投資嘗試。

在這篇專欄中,我嘗試回答以下問題,更希望聽聽你的看法:

從 iPhone 到美圖秀秀,傳感器的進步使哪些設備實現了智能化,又催生了哪些商業應用?

從智能音箱到疾病診療,AI 如何在特定場景中發揮作用?

哪些行業、哪些企業會符合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且有能力快速發展起來?

歡迎在文末分享你的看法。此後,我們還將與科技領域的創業者和行業專家們一起聊聊,嘗試記錄他們在廣袤未知中前行的真實腳步。

微信圖片_20171109130800

從傳感器到 APP

iPhone X 正式在中國市場發售了。時間過得很快,距離 2007 年喬布斯發布第一代 iPhone 已經過去了十年。朋友圈里有很多人都在回憶十年前自己用過的經典手機,比如諾基亞 5800、索尼愛立信的滑蓋、摩托羅拉的翻蓋等等。顯然,它們完全無法和現在的智能手機相提並論了。

iPhone X 被蒂姆·庫克稱作是「劃時代」的產品,是「智能手機的未來」。它額頭上的那塊小「劉海」集成了眾多昂貴又先進的傳感器,很受關註,我們不妨以它為例,來看看手機是如何在不知不覺間完成從傳統手機向智能設備的過渡的?

其實,早在 2000 年,手機就具備拍攝記錄功能了。夏普當時在日本推出了全世界第一款有內置攝像頭的手機 J-SH04,像素只有 11 萬,成像效果不好,沒發揮什麽作用。

之後幾年,索愛、三星、LG、諾基亞這些老牌子也都陸續推出了拍照手機。但即便是到了 2007 年,第一代 iPhone 面世時,配備的攝像頭也只有 200 萬像素,拍攝功能比較單一。人們還是習慣用相機來拍照。

那手機是從什麽時候起成了我們的主力拍照設備呢?答案可能是近十年內了。直到光學傳感器有了重大的突破,攝像頭像素大幅度提升,還具備了光學防抖、激光對焦燈芯功能,從成像、對焦到圖像處理的功能都不斷完善之後,拍照才成了手機的核心功能之一。

也就是說,把精度足夠高、尺寸足夠小、成本相對合理的光學傳感器被塞進了手機里,是一切發生的前提。

微信圖片_20171109130811

▲ 隨著光學傳感器的不斷叠代,手機逐漸成為我們的主力拍照工具。

硬件升級之後,大家使用手機拍照的頻率變得越來越高,各種商業應用也陸續冒出來了,例如基於照片後期處理的美圖秀秀、Snapseed、Instagram 等等。這些應用讓以前不太喜歡拍照的中國女生,變得基本上都非常清楚從哪個角度拍、怎麽修圖可以讓自己最好看。大家的交流方式也因此發生了一些變化,從單純的文字溝通,變成更喜歡發照片和視頻。

到了 iPhone X,傳感器更是實現了一次飛躍。1200 萬像素的感光元器件讓手機的成像效果可以直接媲美很多專業相機。更重要的是原深感攝像頭系統的出現,讓攝像頭可以實現的功能從平面進入到了空間的範疇。

原深感攝像頭系統的組成說起來很複雜,包括紅外鏡頭、泛光感應元件、距離感應器、點陣投影器等 8 個主要部分。作用原理大概是利用點陣投影器投射出超過 30,000 個肉眼不可見的紅外光點,然後根據這些光點落在人臉不同部位的大小和扭曲度,來判斷每個落點與攝像頭之間的距離,從而描繪出人臉凹凸,實現 Face ID。同時,通過構建空間數據模型,攝像頭在拍照時也可以模擬出一些光影效果。

這大概會讓大家的拍照數量再上一個臺階。無論是更高級的拍照軟件,還是解鎖、支付技術,又或者是需要借助 AR 特效的軟件,現在看起來無法實現的應用都將逐漸成為可能,新的商業應用也將應運而生。

微信圖片_20171109130822

▲ iPhone X 「齊劉海」里的傳感器,將催生新的商業應用。

簡單地來總結一下這個過程:傳感器和傳感器算法進步到一定程度之後,應用到了手機上,手機完成了從傳統向智能的過渡,也同步催生了不少商業應用。各種地圖導航 App,Uber、滴滴、摩拜、ofo 等應用的出現也符合這個邏輯。它們誕生的前提是陀螺儀和定位傳感器的進步讓手機開始承擔 GPS 的功能。

Q:近十年來,有哪些設備逐漸實現了智能化?這個變化是由哪些關鍵元器件的進步所推動的?現在,又有哪些關鍵元器件正在進步,從而能夠在未來影響我們的生活?

從「在線且連接」到人工智能

不止是手機,無人機、自動駕駛汽車、物流、物聯網、智能家居等領域的進展,很大程度上也都有賴於傳感器的突破。從我們的經驗來看,立足於特定場景、基於特定需求的解決方案,會首先變得非常受歡迎。

英偉達今年用在深度學習專用芯片上的研發費用已經超過了 20 億美元,定制芯片的大潮已經慢慢顯露出來了。我們也在這個領域投資了幾家公司。例如睦星科技(Kolmostar),他們所研發的 GPS 傳感器成本和能耗比較低,定位精度卻很高,未來能夠讓更多的設備為我們提供位置信息。從運動手表到交通工具,它可以覆蓋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將催生很多新的應用。

再比如致力於研發基於蜂窩的窄帶物聯網(NB-IoT)芯片的公司芯翼信息也正在這方面努力。從 80 年代的「大哥大」開始,手機芯片一直通過公網基站來傳輸信號,覆蓋率和穩定性都有一些問題。芯翼信息想要努力改善這一點。他們研發的芯片保證了低成本、深度覆蓋、穩定的數據傳輸,在智能家居、智能樓宇、公用事業、工業、農業環境監控等領域都有應用空間。

慢慢地,傳感器會讓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設備都能夠實現「在線且連接」,和我們產生交互。這是通向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關鍵一步。

微信圖片_20171109130835

▲ 2020 年,物聯網設備安裝量將達 281 億臺。我們與世界的連接將更為緊密。

接下來的一步是對數據進行抽取運算並優化。

以 2017 年以來中國市場上特別火的智能音箱來舉個例子。語音識別是智能交互的一個重要入口,所以智能音箱基本上也可以看作是通過語音識別來重新定義人與萬物的連接的一種嘗試。

這不是科技公司第一次嘗試用語音識別技術來實現人機交互。2010 年時,蘋果就收購了智能語音助手 Siri,並用在了 2011 年發布的 iPhone 4S 上。亞馬遜和谷歌也先後拿出了 Alexa 和 Home,嘗試開創出物聯網時代的智能家居和 AI 智能交互終端。

我們在 2016 年時也投資了一家這個領域的公司——研發語音識別相關芯片的聲智科技。他們做的事情是典型的軟硬件結合,涉及到了麥克風陣列、降噪算法、硬件平臺配置等等,目的是找到用什麽樣、多少數量的麥克風,才能在不同環境下做到語音的清晰辨別,有比較好的收音和雜音消除效果。

這項技術在當時看來還沒有特被明確的用處,但在智能音箱熱潮爆發之後,它立刻就找到了用武之地:由於不同環境有不同的背景音,比如開車時有馬路上的噪音,晚上在家里時會有電視發出的聲音,音箱想要識別用戶聲音、執行用戶指令的話,必須要能夠完成高質量的收音和雜音過濾。這需要用麥克風陣列組合來做算法,組成模塊來處理數據、濾除雜音、抽取關鍵信息。

很多智能音箱廠家發現自己一時間攻克不了這個技術難題,都找到聲智來合作。這已經是非常典型的人工智能在垂直領域的應用了。

微信圖片_20171109130848

▲ 從 Siri 到智能音箱,語音識別已成為智能交互的重要入口。

對於 AI 的應用,我們內部有一個判斷標準:當某個領域產生數據的成本大幅度下降,數據化程度大幅度提升時,這個領域里往往會誕生新的效率工具,也會有 AI 的用武之地。

以醫療領域為例,我們持續關註與 AI 結合的醫療項目,也投資了包括 XtalPi 晶泰科技 等項目晶泰做的是以計算驅動創新的藥物固相研發,通過計算物理、量子化學、AI 和雲端強大的智能算法,實現高度精確的藥物固相篩選與設計,極大地縮短了藥物設計、晶型篩選與藥物制劑開發的時間。

這個邏輯在工業科技、新材料、新能源、環保等領域也都同樣適用。 在過去兩年的投資過程中,我們把這類和物理實體、實業相結合的技術創新,稱為是「深科技」創新。

Q:哪些領域產生數據的成本正在經歷大幅度下降,數據化程度開始提升?AI 又將如何在這些領域中發揮作用?

技術創新與價值回歸

「深科技」為什麽重要,而且會是一個好的投資機會?

從大趨勢上看,有三方面的原因。

先從我們在研究芯片時發現的一組有意思的數據說起:過去兩年里,中國每年會在進口芯片這件事上花費 2300 億美元,金額已經超過了進口原油。如果看過去十年的話,那麽花的錢累計已經超過了 1.8 萬億美元。即便按照這些年里較低水平的匯率折算,也遠超 10 萬億元人民幣了。

中國的芯片需求占全球市場份額的比重超過四成,含有芯片的消費電子產品,絕大多數也都是中國制造的。但反差在於,市場這麽大,國產品牌的芯片卻只能自供 8% 左右。真正有毛利和議價權的芯片主要都來自進口,比如美國芯片巨頭高通 2016 年 凈利潤里,中國貢獻了差不多 60%。

從經濟結構上看,這已經成了一個必須要解決的問題。近一兩年里,國家為此成立了規模上千億的產業基金,想要把關鍵技術轉移到中國。既然國家下決心砸錢去掌握產業主導權和利潤,那這個過程里,肯定有著巨大的商業機會。

第二個原因,我想從矽芯片行業熱議了很多年的「摩爾定律」說起。

英特爾聯合創始人戈登·摩爾在 1965 年時提出了一個觀點:每個芯片的晶體管數量每 12 個月增加一倍左右。1975 年時,根據一些行業數據,定律被修正了一次,戈登·摩爾把晶體管數量增加一倍、性能也增加一倍的周期增加到了 24 個月。

微信圖片_20171109130903

▲ 矽芯片行業曾把「摩爾定律」當作約定俗成的行業目標來努力。

但進入 21 世紀後,這個定律慢慢變得不太能應驗了。原因在於,芯片制造的成本幾乎每 4 年就會翻倍。讓芯片變得更快、更小的成本已經變得極高,速度也放慢了許多。特別是到了近幾年,大家普遍認為,「摩爾定律」在久病之後已經接近極限。

這件事導致的結果就是,那些以前利用「摩爾定律」盡快占領市場的大芯片企業受到了影響,不再需要雇傭大批工程師了。很多研發人員都主動或被動地離開,其中有很大比例是中國人。恰好中國在產業結構上有了需要這批人來創新的需要,他們就陸陸續續地回到了中國,開始做一些和物聯網相關的智能設備方面的研發。

這樣一來,市場需求和能夠實現創新的人才條件就都同步具備了。

第三個原因要再宏觀一些。如果我們把視角切換到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上,回顧一下過去 40 年發生的事情,就會發現:在大大小小不同領域,生產效率的提升基本都來自於生產關系的調整,從集體所有制到包產到戶、鄉鎮企業、民營企業、股份制企業等等,一次次地用勞動關系釋放了生產力,在生產關系上讓企業與老板、高管甚至是全體員工都密切相關,以此來調動大家的積極性。

現在,生產關系上的轉變差不多完成了,人力成本的優勢也逐漸消失,那新一輪效率的提升,就只能從提高生產力來出發,在科技創新上來想辦法。

既然科技創新已經成為了國策,那麽在之後一段時間內,能夠與產業結合的技術應用都有機會成為重要且發展迅速的方向。「深科技」創新的幾個領域基本都符合這個規律。

舉一個環保領域的例子,我們在江浙地區調研時,發現不少地方政府已經將環保和 GDP 一起作為約束性的指標,來前置性的調控區域內企業的發展。單位產值排放汙染物越少,企業排名越靠前、越會得到政府的支持來做大做強,排名靠後的企業則可能面臨退出。

環保不再是人們看到霧霾、廢水和垃圾時才會想到的事情。它基本上已經關乎企業生存發展,和經濟大勢緊密相連了。有些地方政府已經在市區內部署了幾百乃至上千個環境監測儀器(傳感器),以便最快了解到哪里沒達標、哪里出了問題。精細化和數據化管理的趨勢也初步出現了。

政策的紅利、成熟的市場、新的技術和產業結合,叠代交互,促成了環保這個萬億級的市場,有內核技術的環保企業也逐漸走到了舞臺中央。

微信圖片_20171109130914

▲ 環境保護和汙染治理開始真正進入數據化和精細化階段。有質量的環境數據是監督的依據,也是盡職免責的證據。

我們在這個領域也投資了幾個項目。比如 MicroHAOPs ,他們把美國的廢水深度處理和回用水技術搬到了中國,做的事情非常專業:自主合成了創新性的納米氧化鋁(HAOPs) 做為濾料,用了全新的膜組件設計思路。他們的第一套設備在挪威投入使用,已經做到了無人值守、全自動監測和運營。他們的技術用於反滲透膜或者超濾膜的前處理,很好地解決以往膜處理的痛點——低通量和高成本。未來,在需要高水量、高出水水質的情況下,他們都能夠提供比較理想的技術解決方案。

總之,從大趨勢上看,我們對投資這類「深科技」企業非常有信心。一方面是因為技術創新不容易被資本泡沫化,不太會脫離價值本質;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中國已經具備了市場需要、政策支持和人才基礎。我們相信,在技術創新能夠很好地與物理實體、實業結合起來的領域里,投資的回報都應該不會太差,價值回歸的速度也會比較合理。

Q:哪些行業、哪些企業會符合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需要,並且有能力快速發展起來?

iPhone X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887

國家知識產權局:美301調查未客觀看待中國知識產權保護進展

4月24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表示,去年中國對外支付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已經達到了286億美元,逆差超過200億美元。其中,支付美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同比增長了14%。可以說,中國始終都是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一個堅定維護者,也是重要的參與者,同時還是積極的建設者。

在中美貿易問題上,申長雨稱,涉及到知識產權,實際上我們認為美國所謂的“301調查”的結果是沒有看到或者是忽視了中國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客觀事實。美國有很多知識產權的權威人士,他們都認為中國知識產權的保護環境和保護效果這幾年進步巨大,我想這是得到國際社會公認的。

申長雨稱,這些年,中國在不斷加大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始終堅持對國內外企業的知識產權一視同仁,同等保護,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去年中國還進一步修訂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加強了對商業秘密的保護,美國知識產權權威人士和有關媒體也表示,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得分居於中等收入國家前列,越來越多的被選為非中國公司間專利訴訟的一個關鍵地方,因為訴訟當事人覺得他們在中國會受到公正對待。

他指出,中國始終按照國際貿易規則,積極支付有關知識產權的使用費。去年中國對外支付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已經達到了286億美元,逆差超過200億美元。其中,支付美國的知識產權使用費同比增長了14%。可以說,中國始終都是知識產權國際規則的一個堅定維護者,也是重要的參與者,同時還是積極的建設者。這些年,中國知識產權環境,特別是知識產權保護環境的進步是巨大的。

申長雨介紹,下一步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將進一步加強。這不僅是履行國際義務的需要,更是自身發展的需要。我們將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吸引更多外資企業來華投資興業,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申長雨表示,將以四個方面著手,進一步加大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一是要以這次機構改革重新組建國家知識產權局為契機,積極指導專利商標的綜合執法,更好地打擊各類侵權行為;二是將以《專利法》修改為契機,加快建立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真正把違法成本顯著提升上去,使法律威懾作用能夠充分發揮出來;三是要以知識產權保護中心建設為抓手,將快速授權、快速確權、快速維權結合起來,加快建立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維權渠道。目前已經在全國建立了19個這樣的中心,今年將進一步擴大規模,完善布局。中心建立時間不長,但是效果很好,今年將進一步優化布局;四是要以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契機,深化知識產權國際合作,推動構建更加開放包容、平衡有效的知識產權國際規則,讓中國的知識產權在國外也能得到很好的保護,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營造良好的國際環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95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