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達沃斯論壇有哪些焦點?看看中國為何如此重要

一年一度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又要開始了,包括各國領導人、企業高管、各界名人和媒體人士在內的數千人又將聚集在瑞士小鎮達沃斯。然而,由於全球政治局勢的變化,此次年會和往年相比頗為不同。

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英國公投決定脫歐後,今年的達沃斯處於一種全新的政治環境中。有些分析預測稱,更多人將會采用一種“防禦性”姿態參會。在一些外媒看來,中國將成為本次年會的一大焦點。

特朗普“陰影”

一直以來,達沃斯論壇上的各界精英都奉行全球化、自由貿易等原則,去年的年會上他們中的很多人曾一致認為特朗普不會贏得美國大選,但結果卻很“打臉”。據海外媒體報道,特朗普不會出席此次年會,除了因為就職時間上的沖突外,有其過渡團隊人士曾稱,他認為出席達沃斯論壇違背其競選期間所倡導的民粹主義觀點。

盡管特朗普不會出席本屆達沃斯論壇,仍將搶掉此次論壇的很多風頭。他將在當地時間20日正式就職,也就是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最後一天,他的助手中目前可以確定參會的只有被提名為總統助理的對沖基金大鱷斯卡拉姆齊(Anthony Scaramucci),以及其政治顧問梅塞(Rebekah Mercer)。

對於此次達沃斯論壇,黑石集團副總裁杜紹基(John Studzinski)稱,從2008年至今,環境和政策有了很大的轉變,現在政府和人們的註意力更集中在挑戰現狀,關註點從大的國際問題轉變到國內民粹主義問題。

以特朗普為代表的反全球化幽靈也籠罩在達沃斯上空。有分析人士稱,去年以來,全球化和自由貿易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沖擊,公共和私營領域的與會者如何應對國際議程的變化也將成為一大看點。

特朗普的當選曾受到金融市場的歡迎,但參加達沃斯的經濟學家們未必如此。最大的問題之一是,他們質疑特朗普提出的增加基建開支和減稅所創造的經濟增長,是否會被貿易保護主義帶來的損害所抵消,甚至會有反作用。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最新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中稱,鑒於特朗普的財政刺激計劃,將今年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從上個月的2.2%上調至2.3%,明年則上調了0.4個百分點,達到2.5%。不過,IMF強調該刺激計劃有不確定性。

IMF對全球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則分別維持在3.4%和3.6%不變。同時,IMF首席經濟學家奧布斯特菲爾德(Maurice Obstfeld)強調,一旦發生貿易戰,可能對經濟造成重大破壞。

中國亮點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領導力:應勢而為、勇於擔當”,嘉賓們將在這個主題下就振興全球經濟、全球化、第四次工業革命等多個話題進行討論。

歐亞集團高級顧問馬洛克•布朗(Mark Malloch-Brown)將當前的全球環境形容為一個“混亂”的新世界,他稱新的有影響力的人正塑造現在的世界和未來。“2017年將是中國影響力不斷增長,力量提升的一年。”他如此表示。

當地時間1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乘專機抵達蘇黎世,開始對瑞士聯邦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在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這是中國國家主席首次出席世界經濟論壇年會。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稱,習近平的出現必將成為此次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焦點。

在11日外交部舉行的媒體吹風會上,外交部副部長李保東表示,出席會議期間,習近平將在論壇年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同施瓦布及部分與會嘉賓進行對話交流。當前,世界經濟正處於新舊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階段,經濟全球化進程遭遇逆風,新一輪科技革命仍處於醞釀之中,傳統和非傳統安全風險相互交織,政治不確定性上升進一步增加了世界經濟前景的變數。

李保東說,中方期待習近平出席會議實現四項成果,一是針對國際社會對經濟全球化問題的關切,闡述中方有關看法和主張,積極引導經濟全球化進程向著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發展。二是分析和挖掘世界經濟增長困境的深層次原因,尋找世界經濟走出困境的方向和路徑,提振國際社會對世界經濟發展的信心。三是結合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熱點的關註,闡述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和發展經驗,介紹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和政策舉措,增進各方對中國經濟客觀、深入的了解和認識。四是進一步深化與世界經濟論壇的交流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829

上海“最嚴”食品安全條例修幅近94% 網絡訂餐監管成焦點

1月18日,上海市人大各代表團審議《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草案)》(下稱“條例草案”),就條例內容和食品安全熱點問題展開討論。

從網絡食品、小作坊小攤販小餐飲的監管,到農產品和添加劑的全覆蓋管理,這部被稱為上海歷史上最嚴格的條例草案修幅高達93.8%,為市場準入設置了更加嚴格的門檻,也完善了食品安全監管體制並落實了生產經營各環節企業的主體責任。

那麽,如此嚴格的規定在落實中是否真的管用?針對新問題和諸多短板,又該如何有針對性地解決?

如何讓法規真正管用

上海市人大代表沈國明就上述條例草案專門撰寫了一篇題為《制定一部真正管用的食品安全條例》的文章。他告訴第一財經記者,自己此前對小作坊和小攤販做過幾個月的實地調查,最大的感受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並不少,怎麽做好執法工作才是更最重要的事”。 在沈國明看來,條例的具體文字怎麽改,怎麽加大處罰力度,這些都可以討論,但最關鍵的還是執行和落實。

“面對很多新的問題和新情況,必須有針對性地實施有效監管。”沈國明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加強執法不是單純地增加人手,而是增強問題導向,針對各類問題給出具體的解決辦法。

沈國明認為,食品安全領域的執法尤其不能手軟。食藥監部門在對市場進行監督檢查、依法命令企業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時,只要在法律法規和授權範圍內,就可以自行決定和直接實施執法行為,無需與行政相對人協商或征得他們的同意。另外,對於違法的情況都應當記錄進誠信檔案,並充分發揮誠信檔案在建立市場經濟秩序中的作用,讓失信者付出代價。

上海市人大代表劉正東也表示,條例一旦通過,問題的重點不再是“有法可依”的立法問題,而是“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執法問題,是“執法為民”、“食品安全大於天”的日常監督檢查管理問題。他建議,根據社區居民的“實際消費”需要、根據流動攤販市場規律需要,依法科學、合理地劃定臨時區域(點)和固定時段供食品攤販經營,防止社區居民“實際消費”需要的地方沒有劃定。

“能對食品的各個環節都給予關註,這不容易。”上海市人大代表鮑炳章在小組會議上對該條例給予了肯定,他希望的是食品安全領域的信息可以更加對稱。

上海市人大代表許麗萍也提出,公眾的食品安全衛生知識仍然比較匱乏,因此建議出臺條例的同時,還應加大宣傳的力度,多角度地傳播並動員全民學習食品安全條例。

重點解決網絡訂餐等短板

1月17日,上海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鐘燕群在做關於《上海市食品安全條例(草案)》說明時表示,上海食品安全總體有序可控、穩中向好。但是,食品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在食品生產經營的市場準入、食用農產品、網絡食品、小型餐飲服務等監管方面還存在一些短板。立法進一步完善上海食品監管體制機制,固化食品安全工作成功經驗,切實推動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十分必要。

該條例草案專門對網絡食品經營監管做了探索。據稱,上海將對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自建網絡交易的食品生產經營者的備案義務,網絡食品經營者的公示制度,網絡食品交易第三方平臺提供者的管理責任,網絡交易食品配送要求等進行規範。

在上海兩會的現場,上海市食藥監管理局還專門整理了一份條例草案關於網絡訂餐監管的相關規定,向各位市人大代表征求意見。

隨著“互聯網+”業態的迅猛發展,2015年網絡訂餐的交易規模已經達到了458億元,用戶規模持續擴大,每日活躍用戶超過2500萬。網絡食品的發展為市場提供了便捷服務,但也讓平臺履責不力等問題頻頻曝光。

根據官方數據,上海食藥監在2016年清理網上無證餐廳6萬余戶次,對於外賣超人、大眾點評、餓了麽、美團外賣、百度外賣、回家吃飯、派樂趣、丫米廚房這些平臺都以“未審查入網食品經營者許可證”為由開出了數萬元的罰單。2016年9月,餓了麽還因為“為無照經營行為提供條件”的違法行為受到5萬元的罰款。

上述條例草案對網絡食品經營的規定包括:一、在本市提供網絡食品交易服務的網絡和平臺均須備案;二、細化營業執照、許可證件、食品安全量化分級等信息公示的制度;三、細化平臺管理責任,即實名登記、入網審查、違法行為報告、制定準入標準和食品安全責任、抽樣檢驗、檢查食品經營行為及信息、公示食品安全信用狀況;四、加強對不良信用平臺的監管,信用信息納入信用平臺相關部門聯合懲戒;五、配送衛生要求覆蓋食品配送人員、食品冷鏈控制、食品配送箱包、食品盛裝容器等;六、平臺發現入網食品經營者存在嚴重違法,應立即停止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996

特朗普“首戰”耶倫:料2月不加息 財政刺激成焦點

北京時間2月2日(周四)淩晨3點,美聯儲將公布2月利率決議。這也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的首次美聯儲議息會議。盡管主流觀點認為此次不會加息,但鑒於時間點尤為敏感,加之美國經濟和特朗普政策的不確定性高企,因此,此次美聯儲的一言一行將引發各界關註。

根據境外媒體對主流經濟學家的調查,各界預計美聯儲今年會加息3次,但是對於具體加息的時點出現嚴重分歧:幾乎33%的經濟學家認為3月會加息,48%的經濟學家認為美聯儲會等到6月會議才加息;而美聯儲官員預計今年會加息75個基點(基本每次25個基點),但對於加息時點則三緘其口。

“考慮到美國總統特朗普壯闊的財政刺激計劃和美聯儲愈發強硬的姿態,美元前景整體繼續看漲。料此次不會繼續加息,但如果有任何強硬言論,可望提振美元。”嘉盛集團分析師James Chen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截至北京時間2月1日12:00,美元指數報99.64,近期持續盤整。

值得註意的是,美聯儲是世界上最為獨立的央行,美國政府無權幹涉央行的政策決定。當經濟複蘇或財政刺激等因素導致通脹超調時,央行將會加速加息,以維持價格水平穩定,哪怕這是總統不希望看到的。因此,除了美國自身經濟情況,特朗普任下的財政刺激力度將主導美聯儲加息的節奏。

全年料加息3次 時點顯歧義

幾乎板上釘釘的是,美聯儲2月不會加息。有“加息風向標”之稱的CME聯邦基金利率期貨顯示,交易員預計2月加息可能性僅4%。此外,特朗普新官上任,對加息影響最大的財政刺激政策尚未顯露雛形。

“近期聯儲耶倫講話中除了表現一定的鷹派傾向,在一定程度上與勞動力市場進一步收緊帶動薪資上漲預期有關,聯儲可能在一季度因髙基數帶動的通脹預期在二季度走弱的情況下,選擇按兵不動。”敦和資產海外市場交易主管李夢傑對第一財經記者稱。

(市場預計3月加息概率為20.3%,6月則為70.3% )

“向來謹慎的美聯儲可能希望等到財政刺激的圖景更加清晰,再開始行動,”牛津經濟研究所宏觀經濟師Gregory Daco稱。其實,經濟學家對於具體加息的時點存在很大分歧,而經濟學家之間的分歧也折射了美聯儲內部的分歧。

產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於,經濟學家對於2017經濟情況和特朗普財政刺激效應存在不同看法。部分預計3月加息的經濟學家認為,勞動力市場會持續複蘇、實際通脹將不斷接近2%的目標、經濟以健康增速前進。也就是說,他們認為過去3個月的極佳狀態會在2017年持續———失業率創下9年新低、道指一度突破20000點歷史新高。

“美聯儲在3月將會迎來一次加息的時機,GDP數據、股市表現預計都會較為理想,”喬治亞州大學經濟學家Rajeev Dhawan表示。

但是那些預計6月開始加息的經濟學家對此卻並不認同。

“美國經濟增長和通脹都還不滿足太早加息的條件,”美西銀行首席經濟學家Scott Anderson表示。還有一些經濟學家認為,特朗普的經濟政策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這可能也會在美聯儲的考量之內。畢竟,此任美聯儲以鴿派著稱,且在金融市場傳染性、波動性、全球聯動性與日劇增的當下,這一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央行一舉一動都難免要瞻前顧後。

美聯儲內部的分歧也空前擴大,去年12月議息會議後(2016年首次加息25個基點),美聯儲主席耶倫對媒體稱,一些美聯儲官員在特朗普當選後改變了其對於經濟前景的預期(由悲觀轉為相對樂觀),“一些官員的確將財政政策的變化納入了其經濟預測之中。”

加息依據:經濟基本面+財政刺激力度

2016年的經驗告訴我們,一切的憑空猜測最終都將落空。眼下唯一可行的便是在基本面的前提之下展望未來。此後,美聯儲加息的節奏將有兩大關鍵主導——經濟基本面以及特朗普任下的財政刺激力度。

依據一:經濟持續複蘇

就經濟基本面而言,美國的複蘇的確領跑全球。首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1月時大幅上調美國增速預期,IMF上調美國2017年和2018年增速預期至2.3%(+0.1)和2.5%(+0.4)。

此外,在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和一些其他主要產油國達成協議限制石油供給後,油價開始回升。油價的上漲擡升了全球通脹預期,也使得美國更加接近2%的通脹目標(也是加息主要依據)。

同時,就業市場的強勁進一步夯實了未來持續加息的基礎。當年奧巴馬進駐白宮時,美國正在經歷每月減少80萬工作崗位的困境。2009年10月,金融危機後的美國失業率達到了10.3%,創26年來的最高水平。此後,美國創造了有史以來最長記錄的連續75個月的就業崗位增長,如今失業率降至4.7%,更重要的是,耶倫最為關註的薪資增速正在穩步提升。

值得註意的是,在8年間,美國股市開始了長達8年的牛市,標普500指數漲幅超過200%。

不過,上周五公布的美國GDP初值遜於預期。2016年第四季度,美國實際GDP年化季環比初值1.9%,顯著不及預期的2.2%,較上季度3.5%的增速終值大幅回落。去年全年GDP增長1.6%,創2011年以來最低增速。不過,GDP數據會經過多次修正,根據去年經驗,初值在經過修正後,可能並非那麽差。

依據二:財政刺激料不斷推進

就財政刺激而言,盡管其需要時日,但根據特朗普上任後大舉簽署行政令的作風來看,其在競選時的承諾不可能落空,“赤字經濟”將主導其任期。

總體而言,擴張性財政政策的兩大核心主張是減稅和基建。減稅主要包括下調個人所得稅率和企業所得稅率、投資稅率。市場憧憬擴張性財政政策將使得美國經濟增長加速,並且拉動消費、投資和商品價格,實現“再通脹”,進而迫使美聯儲加息提速。

整體而言,共和黨信奉“供給學派”,相信減稅可以鼓勵投資和消費,進而帶動經濟增長,同時投資的擴張將增加就業崗位。新任總統特朗普的財政主張基本與“供給學派”一致,未來的減稅政策主要是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企業所得稅稅率和投資稅率,以期帶動消費和投資。

根據特朗普此前的設想,個人所得稅方面,將現行的8級稅率簡化為4級稅率;企業方面,大幅下調所得稅稅率至15%,下調投資邊際稅率。此外,減稅法案的通過需要經過國會的立法程序,若通過眾議院表決,但被參議院否決,則可能陷入兩院漫長的拉鋸。

(特朗普減稅設想和立法流程。來自興業研究)

就歷史而言,二戰後,美國共通過了6個減稅法案,分別由共和黨總統里根、小布什和民主黨總統奧巴馬提出。興業研究指出,其中1981年和2001年這2 次減稅處於經濟衰退期,而另外4次均在經濟複蘇期;從配套貨幣政策而言,除 1981年和1986年2次減稅發生在加息周期,其余4次均處於降息周期或是維持低利率。

(歷史減稅背景。來自興業研究)

其實,最為成功的減稅案例是在1986年的里根時代。特朗普減稅的背景與當年背景有頗多相似——經濟處於複蘇周期,貨幣政策處於加息周期,兩人均為共和黨人。

“雖然緊縮的貨幣政策與擴張的財政政策可能有所沖突,但1986年減稅後的4年內,美國的消費、投資、就業等各方面都獲得了提振。因此,當前市場也普遍憧憬特朗普能夠複制里根的成功,兌現其競選口號——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讓美國再次偉大)。”興業研究稱。

然而,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相比里根時期,當前美國聯邦債務規模已經急劇膨脹,聯邦債務/GDP 比值從 1986年的不足50%飛升到了當前的 103% 。特朗普的減稅激進程度也遠超里根。在沈重的債務負擔下,美國當前的財政狀況能否承受如此激進的減稅仍然存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4138

全球頭條丨反恐成慕尼黑安全會議焦點 特朗普移民新政將允許部分移民入境

——華爾街日報——

【副總統彭斯慕尼黑峰會發言:美國將一如既往的支持北約和歐洲】美國副總統彭斯周六在出席第53屆慕尼黑安全會議時發表演講。彭斯表示美國對北約和歐洲盟國的承諾和支持將一如既往、堅定不移,特朗普總統對“跨大西洋紐帶”的承諾不會改變。彭斯同時表示即使特朗普總統在尋找與俄羅斯合作的方式和共同點,但美國仍將堅持一貫主張,繼續就武裝幹涉烏克蘭追究俄羅斯的責任。

——Reuters——

【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新的移民禁令將豁免持有合法綠卡和簽證的移民】美國國土安全部部長凱里(John Kelly)周六在慕尼黑安全部會議上表示,特朗普總統計劃在移民控制上推出一個新的政令,新政令較此前的禁令將更寬松,例如,若持有合法美國綠卡和護照的外國人已經搭乘了前往美國的航班,他們將被允許入境。

【白宮發言人:特朗普將在周日面試4位國家安全顧問候選人】白宮發言人斯派塞周六表示,總統特朗普周日將面試4位國家安全顧問候選人,以盡快為因醜聞辭職的弗林尋找繼任者。特朗普的面試名單包括代理國家安全顧問基思·凱洛格(Keith Kellogg),前美國常駐聯合國大使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以及兩位現役美軍中將麥克·馬斯特(H. R. McMaster)和羅伯特·卡斯隆(Robert Caslen)。

——Bloomberg——

【引擎異常 Space X緊急叫停發射任務】當地時間周六上午,因“獵鷹9號”火箭的引擎突然出現異常,Space X緊急取消了原本的發射計劃,此次發射原計劃向國際空間站運送一批物資。Space X CEO馬斯克隨後發推表示:“火箭的其他系統一切正常,但工程師在二級推進裝置的引擎處檢查到了一些異常,公司因此決定放棄此次發射”。Space X隨後發表聲明稱新的發射計劃將在周日執行。

——CNN——

【彭斯:美國會視俄羅斯為反恐重要力量】為了撫平歐洲對美俄緊張關系的擔憂,美國副總統彭斯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發表講話稱,美國對俄羅斯的強硬態度不會變,但會同時尋求與俄的合作機會,即使意見不一,亦可以在打擊恐怖主義上找到利益共通點 。美國總統特朗普早前亦表達出與普京加強合作聯手對抗恐怖主義的強烈意願 。

——BBC——

【伊朗西部發現20億桶原油儲備】周六,伊朗國家石油公司(NIOC)一名高管透露,伊朗在西部的洛雷斯坦省發現一大型頁巖油礦,潛在產量約等於20億桶的輕質原油。NIOC負責人表示,整體的勘探工作會持續至2017年10月,同時亦包括對洛雷斯坦地區的頁巖氣的勘探。

——英國金融時報——

【默克爾呼籲俄羅斯聯手對抗恐怖主義】德國總理默克爾周六發言表示,歐盟與俄羅斯的關系依舊充滿挑戰,但毋庸置疑的是雙方需要在對抗伊斯蘭恐怖主義上保持一致。“聯合對抗伊斯蘭恐怖主義是歐洲與俄羅斯的共同利益所在,亦是雙方重要的合作點。”默克爾早前曾批評特朗普極端的移民禁令,認為並非所有穆斯林都與恐怖主義有關,對抗伊斯蘭恐怖主義亦需要穆斯林國家的合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5975

焦點房產網、拉手網創始人吳波 人工智能時代,誰掌握機器誰賺大錢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23185

吳波(東方ic/圖)

吳波畢業於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獲美國西密歇根大學計算機科學碩士。1997年開始創業,前後創辦過7個公司,其中知名度較高的是焦點房產網(賣給了搜狐)和拉手網(賣給了宏圖三胞)。吳波最新一個創業項目是美澳居,在美國做房地產買賣,拿到了DCM等知名風投的投資。

非AI(人工智能)概念的項目將很難拿到投資

我的一些老部下經常問我關於融資的技巧,我跟他們說,如果你的項目不是人工智能概念,就別指望融資了,就算融到錢,項目的可持續能力也很弱。

這不是危言聳聽。我現在每年30%的時間在美國。我看到的情況是,在矽谷,如果一個公司的域名里沒a有“AI(人工智能)”,基本沒有機會拿到投資。這一幕離中國創投圈並不遠。我自己做天使,基本只投人少的公司,這些公司大量使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問題。

現在人工智能還處在技術革命的早期。我的判斷是,2018年,智能化趨勢會加速。中國在人工智能方面跟國外有不小差距。現在中國做人工智能的都很自信,甚至有些膨脹。有人說,在人工智能時代,中國跟美國處在同一起跑線,說這話的人要麽是真不懂,要麽是裝不懂。

在美國,人工智能工程師的開發效率差不多是中國同行的三倍。也就是說,中國人工智能工程師開發一個產品,需要的時間是美國同行的三倍。這麽算下來,對中國公司來說,一個人工智能工程師的工資成本,就比美國東部一些城市的工程師成本要高了。

今天的中國互聯網還沒有完全跟國際互聯網接軌,我們的互聯網研發環境跟國外還沒有完全打通。全球人工智能的很多底層技術都在雲端,這些現成的技術成果,目前我們還不能便捷地接觸到。

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選擇到美國去設立研發總部。這樣他們的研發人員,能直接用到全世界最先進的人工智能程序。相當於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研發。

所以我建議,我們應該對某些固定技術點,持更加開放的態度,這樣會幫助到國內的工程師和互聯網公司,讓我們的互聯網在國際上更加有競爭力。

中國有多少人工智能專家?

15年前,中外的互聯網開發環境差距並不大,因為那時候沒有雲端。這10幾年,很多國際先進技術產生了,而且都放在雲端,如果我們不能便捷地觸碰到這些技術,我們在開發環境上跟國外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目前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相對有優勢的公司是百度。另外就是一些在特定領域有優勢的公司,比如科大訊飛在語音識別上的優勢。但至少從現在來看,中美在人工智能上的差距並沒有減少的跡象。

如果我們不能站在斯坦福大學和伯克利大學等世界知名學府的人工智能大拿的技術肩膀上,很多基礎程序就要重新寫一遍,這樣怎麽去跟國外競爭?

我女兒在伯克利上學,她告訴我,她們學校的教授,每工作幾年,就可以休息一年。每次這些教授休息的時候,Google會請其中的人工智能專家去公司工作一年,年薪往往是100萬美元甚至200萬美元。

在美國,很多下棋下得好的教授,都被互聯網公司當做人工智能專家請去做開發,年薪都在50萬美元到80萬美元。

中國高校有幾個能被國外互聯網巨頭花如此巨資請去工作的人工智能專家?說句不好聽的話,別說200萬美元,20萬美元都不一定有公司請。

在中國,人工智能專家主要集中在微軟亞洲研究院。人數不多,天天被中國互聯網公司挖來挖去。

智能化管理是大趨勢,人工智能會讓很多人失業

在人工智能時代,組織形態和管理模式會發生變化。一個公司不需要那麽多人了,公司會越來越小。回過頭來看拉手網,如果時光倒流,我肯定不會那麽快速擴張。如果再做一次O2O,我會做一個人少的公司。美澳居現在只有10個人,我們在國外有很多加盟夥伴,他們跟我們的關系,就是司機跟Uber的關系。

最重要的是,人少之後,好管理了,創業者沒那麽累了。智能化管理將是未來一個大趨勢。我們公司很多日常管理都是人工智能在做。比如周報提醒,你不寫的話,機器會自動扣錢。程序是公平的,不需要管理者再去扮演“醜人”角色。我只當好人,比如有人覺得機器太無情了,來向我求情,我可能就給他們一個豁免。

人工智能會幫我們替代掉很多需要人工的職位。比如,人工智幫我們監督建築成本。一塊地磚的成本,計算機比人記得要清楚的多。

在人工智能時代,公司應該是越來越專。就像挖井一樣,你想挖到油,不能挖一個操場那麽大的井口,你得往深了鉆。

未來一個公司是否掌握或能否使用人工智能技術,決定了這個公司是否有核心競爭力。

對創業者來說,最好選擇人工智能領域創業。如果不在人工智能領域,那也要避開很多更新周期太快的行業。比如最好別選電子和手機行業,這兩個行業的產品三到六個月就更新一次,創業者壓力太大。但如果選房地產行業,一塊地磚的生命周期是六七年。我的建議是,創業者最好選擇跟傳統行業有結合的行業,這樣能更長久一點,也更容易做起來。

如果你用假數據餵養機器,很容易把機器餵傻

我們也是最近一年才感覺到人工智能的威力。

剛開始,我們買地主要是靠當地的地產中介。他們幫我們找地。一塊地的交易額往往是幾百萬美元,如果中介從中暗箱操作,賺走我們50萬美元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我們買地的時候,堅持自己去實地查看,要不然心里沒底。但即便這樣,我們人工判斷的土地,超過一半最後證明是虧本的。

後來我們嘗試開發了一套智能土地系統,幫我們尋找有升值潛力的土地。最初的時候,系統推薦的土地我是很不看好的,都是一些蠻荒之地,按常理很難升值。但沒過多久,這些土地真的大漲,因為系統知道的數據比我們要全、要準、要快。所以後來我們在買地的時候,就主要聽系統的建議,基本上百發百中。

過去買地,要依賴中介,因為他們對小區熟,對房子熟。但其實中介知道的很多信息,網上都是公開的。通過技術來抓取和解析這些數據後,變成了一個電子大腦。我們在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電子大腦,電子大腦正在替代很多行業的中介職務。

人工智能的基礎是大數據。有足夠多數據才能有人工智能。現在很多中國企業都說自己的大數據很牛,但其實跟國外差距還是很大。

最主要是兩點。一是中國企業的大數據是相互不開放的,或者說只在一個大的巨頭生態體系內實現了數據共享;二是很多中國企業掌握的數據是假數據。人工智能是吃數據長大的,不斷對知識數據進行重複學習。如果你用假數據餵養機器,很容易把機器餵傻。這樣的人工智能技術能有什麽競爭力?

人工智能的核心是算法,它很難去外面買到,只能自己做。未來誰能找到更多的人工智能專家,誰的企業就更容易勝出。

智慧大腦讓人實現另類“永生”

以後每個人都可以將人工智能為己所用。理論上說,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知識點,未來借助人工智能技術,你可以把這些知識點,收集在一個外設計算機知識庫里。這是你專屬的人工智能知識庫。它可以開放給其他社會成員。別人進入這個知識庫,問你一個問題,就能聽到你自然語音甚至是帶口音的回答。

馬斯克(特斯拉創始人)說,人類最大問題是輸入和輸出處在串行狀態。在人工智能時代,馬斯克的擔憂將不複存在。這個知識庫可以讓你同時跟無數人溝通,實現人類輸入和輸出信息的並行模式。

這個知識庫將變成人腦的輔助大腦。它會自我進化和完善,變成智慧大腦。以後你的智慧大腦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商品。購買你的智慧大腦服務的人,可以從你這里學到很多東西,比如如何進行職業轉型?往哪里轉?有了這個超級知識庫,你就變成了超級網紅。

每個人只能活一輩子,但你的智慧大腦會被傳承下去。某種程度上,你通過智慧大腦得到了“永生”。幾百年後,你的後人還能通過你的智慧大腦,跟你自然交流,就像你們面對面坐在一起一樣。

一定要讓你的孩子從事創造性工作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未來很多人會失去工作。在矽谷,很多人正嘗試用人工智能給人治病。比如癌癥治療。在美國,很多人工智能技術已經開始替代專業醫生,比如放射科醫生。這些醫生的年薪一般都在40-50萬美元。一臺機器可能很貴,但多替代幾個醫生,成本就抵消了。所以很多醫院願意使用人工智能機器。在醫療界,機器正在讓那些剛畢業2年的博士失去工作,因為他們的工作被替代性最強。

下一步機器將在服務業被大量使用。尤其是在西方,很多人不屑於從事服務業,機器的替代會更快。在亞洲,機器對人的影響要慢一點,因為亞洲人更樂意從事服務業。

對個人來說,在人工智能時代,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從事創造性工作,只有這樣才不容易被機器替代。

人工智能也帶來很多社會問題。它提高了政府治理的能力,但當技術跟政治結合越來越緊密之後,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會進入更深層次。

未來的有錢人將是那些掌握機器的人。他們用機器代替了九成以上的工作機會,把九成人的錢都賺了。有錢人掌握機器後,會更有力量,所以有可能在未來帶來新的社會矛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6983

從澳大利亞到英國:中國人海外購房焦點轉移

近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房地產投資者將焦點從澳大利亞轉向了其他市場,主要原因在於澳監管者擔心房地產價格泡沫,急於放緩快速增長的房價而向銀行加壓,要求後者控制對外國人的貸款。

年投資逾千億元

本月,澳聯儲警告稱,該國住宅建築活動已經比兩年長期平均水平高出了50%。據澳大利亞媒體報道,澳聯儲主席洛威(Philip Lowe)當地時間24日在澳國會發表講話時稱,當前澳大利亞住房市場情況很複雜,有些地區對礦業投資下滑和公寓供應量增加導致的房價下滑作出了調整,但經濟較強的地區,房價仍在快速增長。

他警告稱,在一些市場中針對房地產商的條件有所收緊,需密切關註投資者信貸加速增長,且對銀行的監管將可能進一步收緊。洛威說,現在的寬松可能代表更多借貸以及更高的房價,而金融系統面對高負債更為脆弱。

有分析師警告稱,房地產市場的大幅調整可能會令澳大利亞陷入近25年來的首次衰退。根據澳大利亞官方數據,去年第三季度該國國內生產總值(GDP)收縮0.6%.

法國里昂證券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預測,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的調整將從低質量公寓開始,而最糟糕的情況是導致所有地區公寓房價下跌,最終導致一場衰退。

外國房地產投資者熱情的激增幫助澳大利亞經濟在礦業投資急劇下降的情況下仍持續增長。據海外媒體報道,在2014~2015年,中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房地產市場投資了243億澳元(約合1284.30億元人民幣),比位居第二的美國投資者多出了三倍。

據海外媒體報道,外資的流入推動了澳大利亞兩個最大的城市悉尼和墨爾本的房價快速上漲,在過去4年半中,這兩個城市的房價分別上漲了67%和47%。所出售的公寓中有五分之一都是外國投資者購買的。

然而,近2年來海外投資者需求開始減弱。在過去2年中,外國投資者在澳大利亞新屋購買中的比例從16.8%下降到了10.9%。這種下降在公寓市場尤其明顯,一些城市的公寓價格也相應出現調整,去年墨爾本和布里斯班的公寓價格增速開始放緩,去年分別僅增長1.7%和2.3%。

限制貸款

有澳大利亞房地產中介業內人士稱,由於近來在監管、稅收和銀行貸款規則上的不穩定,中國買家對澳大利亞越來越擔心,很多想在澳大利亞購買公寓的中國人發現很難貸款,因為澳大利亞銀行已經不再向外國購房者貸款。

澳大利亞國民銀行、澳大利亞聯邦銀行、澳新銀行和西太平洋銀行等澳大利亞四大銀行已經全部停止向沒有澳國內收入的非居民貸款人發放貸款。澳新銀行首席執行官艾洛特(Shayne Elliott)確認已基本向非居民貸款人停止抵押貸款。他說墨爾本的公寓市場有些令人擔憂,市中心的小公寓數量快速增加,有些不到50平方米,臥室甚至沒有窗。

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開始尋找新的替代投資目的地。澳洲房地產業內人士分析稱,對一些在澳大利亞有親屬關系的中國投資者來說,他們可能繼續在澳大利亞買房,但對其他沒有親屬的關系的中國投資人來說,他們將會尋找其他機會,不再留戀澳大利亞。而英國脫歐公投後,英鎊下跌讓英國購房成本降低,從而令其成為中國投資者的新目標。

房地產中介公司仲量聯行關於英國脫歐後房地產市場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投資者購買了倫敦核心地區超過30億英鎊的房地產,超過美國和歐洲投資者。有分析稱,這些投資者中也有部分是從美國分流到英國,因為除了匯率和收益率外,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後,中國投資者對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擔憂增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249

美德首腦會談:貿易分歧火花四濺 竊聽門成焦點

周五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熱情招待了來訪的德國總理默克爾,隨後雙方在白宮進行了超過兩個小時的會談,並一同出席了聯合記者發布會。

會前外界普遍預期北約、貿易等問題將是最重要議題,背後也反應了雙方在執政思路上的差異。相對而言默克爾更加含蓄、務實,而特朗普則稍顯沖動、直接,因此兩國首腦的會晤可以說充滿了看點。

雙方的會面原定本周二進行,由於華盛頓地區突降暴風雪被迫推遲至周五進行。

特朗普與默克爾淵源頗深

早在2015年年底,默克爾當選了美國《時代》雜誌的年度人物,《時代》稱贊默克爾處理險些致歐盟分裂的歐洲債務危機、難民危機的表現。執掌歐洲最大經濟體十年的默克爾,作為全球最有權勢的女性,力壓“伊斯蘭國(IS)”極端組織頭目巴格達迪和美國共和黨總頭候選人特朗普等人當選。當時特朗普就對結果表達了不滿,認為默克爾正在毀滅德國。一年後,特朗普如願以償當選了2016年《時代》雜誌的年度人物,只不過評語也改成了“美利堅分裂國總統(PRESIDENT OF THE DIVIDED STATES OF AMERICA)”。

北約軍費分歧有所突破

發布會一開始,特朗普首先表達了自己對北約的支持,但強調同盟國應該支付公平份額的軍費。特朗普隨後對德國承諾增加國防開支,並將本國在北約的軍費支出提升至GDP 2%表示贊賞。默克爾表示北約對德國意義重大,將履行軍費承諾,去年德國軍費增長8%,對美國在北約阿富汗行動中扮演的角色表示肯定。

貿易立場分歧難以彌合

特朗普表示不相信孤立主義,但美國在貿易協定中遭到了不公平對待。美國是一個公平的貿易者,希望看到全球人民因此受益。話鋒一轉,特朗普表示德國貿易談判專家在過去的貿易協定中取得了對美國的巨大優勢,希望以後雙方能公平競爭,我們的貿易協定不應該是導致大規模失業和工廠關閉的協議。

默克爾表示,德國感謝二戰後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幫助其經濟重新恢複。德國同樣追求公平貿易,看到“雙贏”局面。美歐貿易協定是歐盟而不是德國談判的,當然其中反映了德國的立場。目前美歐貿易協定在德國並不受歡迎。特朗普接受了默克爾的邀請,將出席G-20領導人峰會,這可能是特朗普首次出國訪問,傳統意義上美國總統傾向於將加拿大或者墨西哥作為上任後出訪的第一站。

特朗普強硬移民態度不改

特朗普其實也是德國後裔,1885年他的祖父從法蘭克福西南部小城卡爾施塔特移民來到了美國。不過他對移民的態度卻與默克爾大不一樣。特朗普1月曾炮轟德國允許百萬移民和難民入境是“災難性的錯誤”,而默克爾則對特朗普的入境限制令(禁穆令)嗤之以鼻。在1月28日禁穆令推出第二天的首次電話會談中,默克爾就提醒特朗普遵守《日內瓦公約》要求締約國向戰爭中難民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此次特朗普再次強調,“移民是美國給予外國公民的‘優惠’(privilege),不是權利”。

“竊聽門”意外成焦點

記者會上好事的記者再次提及了“竊聽門”,特朗普表示自己很少為推特上的言論後悔,堅持認為自己在大選期間被奧巴馬政府監聽了,並對一旁的默克爾說,“至少這可能是我們的共同點吧,也許”(奧巴馬政府曾監聽過默克爾手機)。

對於前一天白宮發言人斯派塞指責英國情報機構介入奧巴馬竊聽特朗普一事,美國方面稍早前已經向英國方面表達了歉意,並承諾不再提及。特朗普也趁此機會“打圓場”稱,斯派塞只是引用了福克斯電視的評論,沒有附加任何觀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801

證券法修訂草案二審 聚焦七大市場焦點

證券法修訂草案24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二審。在充分考慮我國證券市場實際情況、認真總結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證券法修訂草案二次審議稿聚焦七大市場焦點。

註冊制:具體內容暫不規定

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安建介紹,2015年12月,根據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關於授權國務院在實施股票發行註冊制改革中調整適用證券法有關規定的決定。目前註冊制改革相關準備工作仍在進行,具體改革舉措尚未出臺。據此,對現行證券法第二章“證券發行”的規定,暫不作修改,待實施註冊制改革授權決定的有關措施出臺後,根據實施情況,在下次審議時再對相關內容作統籌考慮。

同時,為了做好修訂草案與註冊制改革授權決定的銜接,體現改革方向和要求,修訂草案二審稿增加規定,國務院應當按照全國人大常委會相關授權逐步推進股票發行制度改革。

監管:執法權限、處罰力度雙升級

針對證券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新特點,在認真總結2015年股市異常波動的經驗教訓基礎上,草案二審稿對相關規定作進一步修改完善:增加證監會應當依法監測並防範、處置證券市場系統性風險的原則規定;進一步發揮證券交易所的一線自律管理職能;對涉嫌違法人員實施邊控等措施;加大對證券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完善處罰規則,提高罰款數額。

收購:增持資金應說明“來路”

對於近年資本市場上的舉牌收購熱潮,草案二審稿強化持股達到百分之五的投資者的信息披露義務,進一步規範上市公司收購。

草案二審稿要求投資者在持股變動公告中應當公告增持股份的資金來源以及在上市公司中擁有表決權的股份變動的時間及方式;對投資者違規增持的股份,明確在一定期限內不得行使表決權;將在上市公司收購中收購人持有的被收購的上市公司的股票,在收購行為完成後不得轉讓的期限,由“六個月”延長為“十八個月”。

信息披露:全面升級為專章規定

草案二審稿將現行證券法“證券交易”一章中的“持續信息披露”一節擴充為專章規定,並予以修改完善:擴大信息披露義務人的範圍,增加信息披露的內容,明確信息披露的方式;強化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在信息披露中的責任;明確信息披露的一般原則要求,強調信息披露應當真實、準確、完整,簡明清晰,通俗易懂;應當同時披露、平等披露。

證券交易:增加操縱市場等情形

關於證券交易,草案二審稿作出以下完善:擴大應予嚴格規範的內幕信息知情人的範圍,增加操縱市場的情形;增加禁止利用未公開信息進行證券交易的規定;進一步強化證券交易實名制的要求,禁止利用他人賬戶從事證券交易;增加對程序化交易的規範;規範上市公司停牌、複牌行為,防止上市公司濫用停牌、複牌損害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投資者保護:設專章作規定

投資者是證券市場的重要組成,如何更好地保護投資者一直是市場關註的焦點之一。草案二審稿設專章從規範現金分紅、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先行賠付制度等方面強化投資者保護。

草案二審稿強調證券公司銷售證券、提供服務,應當與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規定征集投票權制度,增加中小股東在上市公司中的話語權;規範現金分紅,要求上市公司應當按照公司章程的規定分配現金股利;規定債券持有人會議和債券受托管理人制度,更好保護債券持有人合法權益。

草案二審稿還規定先行賠付制度。發行人因欺詐發行、虛假陳述或者其他重大違法行為給投資者造成損失的,發行人的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相關的證券公司、證券服務機構可以委托國家設立的投資者保護機構,就賠償事宜與投資者達成協議,予以先行賠付。

多層次資本市場:作出原則規定明確三層次

草案二審稿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要求,增加了關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原則規定:將證券交易場所劃分為證券交易所、國務院批準的其他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新三板)和按照國務院規定設立的區域性股權市場三個層次;考慮到國務院批準的其他全國性證券交易場所、按照國務院規定設立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目前的發展情況,在證券法中對其只作原則性規定,授權國務院制定具體管理辦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667

VC/PE參投新三板熱情重燃 企業流動性稱機構關註焦點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19/1107816.html

3月份以來,VC/PE參與新三板定增的金額急劇拉升,“冰火兩重天”尷尬局面再現,部分企業定增一票難求,也有不少企業出現價格倒掛不得不終止定增。在此背景下,新三板企業的流動性問題進一步凸顯,成為現階段機構參投最關註的焦點之一。

參與定增熱情重燃

經歷2月份的小幅下挫之後,3月份以來,VC/PE參與新三板定增的熱情被重新點燃。

投中CVSource數據終端統計顯示,今年2-4月份,定增獲得VC/PE支持的新三板企業分別為83家、108家、98家,募資金額分別為26.67億元、47.92億元、61.61億元,相較於2月份,4月VC/PE參與新三板企業定增的金額漲幅高達131%。

分析人士認為,新三板企業募資總額最近兩月暴漲,部分VC/PE積極參與定增是不容忽略的原因。投中數據顯示,一季度以來僅深創投一家就參與愛範兒、唯優傳媒、永聯科技、有方科技、中海陽、中蘭環保6家企業的定增。此外,魯信資本、遠致創投等多家VC/PE參與的定增案例數也在3家以上。

VC/PE參投金額突然拉升發生在3月,分析人士認為,這可能與新三板轉板試點有關。2月13日,深交所表示,支持新三板向創業板轉板試點,支持一批創新能力強、發展前景廣、契合國家發展戰略導向的優秀企業上市。

梧桐公會新三板研究員張哲然對記者表示,近期新三板市場除了機構參與度上升之外,市場整體活躍度增加也很明顯,比如做市指數的點位和成交量。長江證券研報也認為,隨著新三板市場迎來更多政策紅利,未來轉板進程將有所加快。

流動性問題待解

雖然VC/PE近兩個月參投新三板定增的金額增長迅速,但60億元規模相對於新三板1萬多家掛牌企業來講依然是杯水車薪。股轉系統官網顯示,截至5月18日,新三板掛牌企業已達11207家,其中協議轉讓9631家,做市轉讓1576家,體量已經相當龐大。

VC/PE參與新三板定增時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是如何實現退出,然而對大多數新三板企業來說,轉板並不容易,市場流動性差或是阻礙VC/PE參與定增的重要因素。

“新三板退出功能還不強,掛牌不等於退出,流動性還是個問題。”深圳一大型PE合夥人對記者坦言。

“新三板只是掛牌,真正退出依然遠遠不如創業板或者收購,我們是早期投資者,新三板對我們來說已經太晚了。”北京一知名VC合夥人表示。

記者註意到,就目前主流的協議轉讓方式而言,尋找接盤方仍然是耗時費力的問題,流動性差一定程度上制約了VC/PE的退出,部分機構為了降低風險往往會選擇Pre-IPO的企業,新三板市場因此呈現兩極分化格局,即將或有望轉板的企業被VC/PE爭搶,業績平平轉板無望的企業無人問津。

投中研報顯示,今年4月VC/PE參與募資的前十大企業中,神州優車以29億元的募資金額排在首位,占4月份VC/PE參與新三板企業定增總額近一半;前十大企業獲得VC/PE支持的金額合計約43億元,占4月份VC/PE參投新三板企業定增總額約70%,前百分之十的企業拿走了百分之七十的定增份額。

中銀國際新三板研究周報顯示,今年以來已有180家掛牌公司取消了定增方案,涉及募資金額近160億元。據了解,不少是因為價格倒掛不得不取消了定增。

張哲然認為,從流動性角度而言,新三板市場可以劃分為兩個市場:集中了市場大部分流動性的有效市場和幾乎沒有流動性的“僵屍”市場。前者數量上占全體掛牌公司11%左右,總市值占全市場的40%左右,流通額占全市場的85%左右;前者個股的流動性情況較好,部分個股流動性不低於主板市場,基本沒有流動性之憂;目前市場關註較多的個股流動性問題主要集中在後一類“僵屍”市場的個股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974

街電陷“創始團隊離職”風波:三大問題成爭議焦點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5-28/1111444.html

20170528___________.thumb_head

每經實習記者 範文茜 每經記者 郭榮村 每經編輯 宋思艱

王思聰“立帖吃翔”過去僅二十多天,陳歐花3億元投資的共享充電寶項目“街電”(全稱:深圳市街電科技有限公司)又一次站在風口浪尖。

街電創始軟件團隊因股權縮水、大股東海翼股份(全稱:湖南海翼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股權承諾未兌現等原因集體離職。在社交媒體上引起軒然大波。

海翼股份(839473,OC)於5月26日、27日兩次發表公開聲明。承認“在A輪融資時采取了低於員工限制性股票轉換時預計的估值”(給員工的股票是按2.5億左右的估值算,但A輪實際估值只有1.5億),但最終股份價值並無受損。

雙方的矛盾爭議點在哪里?發表的聲明是否與事實有出入?5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獨家采訪了街電部分離職員工,以及海翼股份發言人張希。 

部分離職員工不滿股權被稀釋

5月4日晚,聚美優品宣布斥資3億元投資共享充電寶項目“街電”,被王思聰潑了一盆冷水,如今又面臨創始團隊員工離職風波。

5月26日,有網友在職場社交平臺“脈脈”爆料稱,由於“承諾的股權不兌現、現有的股權被稀釋成廁紙”,街電創始軟件團隊及硬件負責人全體離職。記者第一時間向街電CTO嚴景求證,但未得到其回應。

作為一家目前正處於“風口”上的熱點公司,該消息傳播度甚廣,海翼股份在26日當天也迅速作出澄清聲明,承認在A輪融資時街電持股員工股份比例被稀釋,但融資完成後,海翼拿出了自己所持的街電股份對員工進行了補差,補差部分的工商手續正在辦理中,持股員工最終股份價值並無受損。

陳歐當天也作了表態,在接受《財經天下周刊》、36氪等媒體采訪時,他表示,在風口到來的時候,團隊員工流動很正常,不必過度解讀。且聚美、海翼都對街電註入了團隊(目前有幾百人),並拉上了淘票票高管原源做CEO,現在的團隊比之前更強,這樣的變動在他看來並不影響業務。

第二天“劇情”有了反轉。5月27日上午,街電原軟件研發主管陳亮代表街電創始軟件團隊全體成員在“脈脈”上發表了駁斥海翼的聲明,逐條闡明部分描述嚴重偏離事實。多位身份認證為街電職員的員工予以證實。

陳亮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準確地說,是整個軟件團隊和硬件研發總監、項目經理,還有數據中心總監,都提出離職了”。陳亮稱,聯系律師希望通過合法途徑爭取自己的權益,“離職員工處於弱勢地位,估計會很難爭取到自己應得的東西了,但依然要站出來發聲。”

5月27日晚,海翼股份在其官方微博再次發表聲明,對離職員工提出的幾個質疑點作出回應。事情發生以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第一時間采訪了街電部分離職員工,以及海翼股份發言人張希。

海翼:相關員工股權價值未受損

從海翼股份及離職員工的三份聲明來看,主要爭議點集中於持股員工的股權是否被稀釋、承諾是否未兌現、員工利益是否受損。

需要了解的背景是,街電源於海翼股份於2015年初內部孵化的創業項目,風口起來以後,2016年成立了深圳街電科技有限公司,獨立運作。根據海翼股份2016年年報,街電科技屬於其全資控股子公司。

街電科技成立後,原項目組中 11 位研發成員轉為街電員工,他們原持有海翼股份的1/4獲得保留,剩下的3/4按兩家公司估值比例轉化為街電股份。

根據海翼股份的說法,為加速融資進程,“街電在完成A輪融資時采取了低於員工限制性股票轉換時預計的估值。”也就是說,海翼當初給員工承諾的股票價值,是按街電2.5億元的估值計算,但最終獲得A輪融資後只有1.5億元估值。上述員工股權確實縮水了。

對此,海翼發言人張希表示,“11位員工對項目的感情非常能夠理解,大家心理上肯定是很不舒服的,所以海翼也讓渡了部分股權,對街電員工進行補差。目前手續還在進行中。”街電創始團隊成員林靜(化名)稱,這是持股員工本就應得的權益,並且跟海翼多次交涉爭取得來,海翼此舉是被動而為之。

那麽,這11位員工最終的股權價值是否受損?海翼在第二份聲明中算了一筆賬,按照最新估值來算,1/4海翼股份價值1027萬元(不含原CEO王哲),那麽3/4股份應轉化為2054萬元人民幣的街電股份價值。而目前街電估值5億元,員工持股比例為4.469%,相對應的股份價值是2234.5萬元,並未受損。

張希表示,為了能快速拿到融資,創業團隊成員股權被稀釋的情況其實很常見,“可能是他們觀念上沒有轉變過來,如果這個項目敗了的話,融不到錢,你拿到再多的股權都沒有用。” 

來電CEO袁炳松在接受《中國企業家》雜誌采訪時認為,共享充電寶這事兒需要錢,股權肯定會被不斷稀釋。真到那一天,作為一家公司的創始人,靠股權可能已經不行了,更多是如何保持控制權的問題。

部分細節仍存疑

記者註意到,海翼股份在第一份聲明中稱,原項目組的11位研發成員轉為街電成員後,原持有海翼股票的3/4轉化為了“街電期權”。

街電離職員工在聲明中強調:“我們轉換的是街電的有限合夥人股權,而非期權,均有證據證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就此向海翼股份發言人求證,對方表示自己並不是很清楚財務上的細節,會在向公司財務負責人了解後給予答複,但記者記者發稿時尚未收到對方回複。

其次,海翼股份稱競爭對手“惡意挖獵”街電員工,導致部分員工離職,並“驅動這部分員工以不當行為對街電業務造成傷害”。對此,街電軟件團隊成員予以否認,表示在此工作期間絕無任何一人接受競爭對手提供的崗位,指海翼的說法是“惡意誹謗”。

記者也就上述問題向海翼股份發言人核實,但其並未作出正面回應。

海翼股份尋求主板上市 共享充電寶利潤太薄遭“嫌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8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