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為自己負責,別當老師的影子 演說全文》破除四種迷思 建立四個人生新價值

2016-04-25  TWM

進來時,高中生喊我「小英姐姐」的聲音很大,我不太習慣,通常我習慣的是聽到「凍蒜」的聲音(笑),所以今天這個場子有點不適應。

我的世代跟你們差很多,跟前一個世代也差很多。從我那一屆開始,小學到初中不用考試(編按: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六年級時,教育部宣布上初中不用考試,我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參考書扔掉,這個感覺一直存在到我的博士班;寫完博士論文,我告訴自己通過考試那天,要把論文燒掉,告別一個年代。

我是北安國中第一屆畢業生,所受的教育和舊學校也不同。國中分班時,把成績好的和差的混在一起,變成實驗班;每六個學生分成一組,桌椅併坐在一起上課,有一天我被點名到黑板解數學題,答對時很高興,老師卻很生氣,問我,「為什麼你會,但同一組的其他五人不會?」這位老師的態度是對的,大家要相互合作,現在回想起來,這也許是不錯的教育方式。

高中時期:前兩年吊車尾

進入自我學習系統 才逆轉成績念國三時,我媽帶我到姊姊念的北一女去,希望我也考上,結果我沒有,母親很失望。高中第一次段考後,我母親更傷心,因為全班五十八人,我考五十一名。

父母親很擔心我不能畢業,問我要不要念高職,我就真的去考高職,但是考了兩科後就不想考,回去念中山女高,過了兩年很悲慘的生活,跟不上老師上課速度,老是聽不懂。

但是上了高三,我越考越好。原來,學習過程中,只要是自我學習系統無法吸收的東西,我就是讀不來,不過,一旦進入我的自我學習系統,就無法忘掉;等到高三,這些內化的東西都累積,我就考得不錯。

我是非常內向、話不多的小孩,剛才主持人在後台問我「高中時在想什麼?」其實我都在想怎麼畢業,還有就是肚子很餓,下課常要去門口的麵店吃大碗的麵,那時的我很瘦、食量很大;但是有關將來要做什麼,我沒有好好想過。

當時我和別人打交道很困難,所以想要念一個沒有人會跟你爭論、吵架、溝通的科系——歷史、考古學;結果父親說我會餓死,希望我念法律。

當年,台大法律系是台大所有科系中分數最低的。進入台大後,我又開始悲慘的人生,老師講的課,我大一到大四都聽不懂。畢業考最後一科是最難的「法理學」,考完,一位同學對我說:「我今天報仇了,四年來我都聽不懂老師講什麼,但是今天我寫的考卷,他一定看不懂。」那就是我的心情啊!當年台大法律系最著名的特質是,老師有日據時代留下的,有中國各省來的、有留美的,每個人的思考方式、講話腔調都不同,例如「民事訴訟法」的老師只會講台語和日文,我坐在前方還要負責幫他翻譯。

大學時期:學會生存能力

聽不懂、學不會 也要想辦法及格法律,是人生活經驗的總結,卻交給十八歲、沒有生活經驗的小孩學習,那該怎麼學?例如我們學商事法、《保險法》、《票據法》……,可是我大學畢業前,沒買過一張保單、沒用過一張票據,學的東西和生活經驗接不起來,也難怪我學得很痛苦。

但是在當中,我學會了生存的能力,也就是聽不懂、學不會,還是要寫出及格的考卷,老師有時候放水、有時候不放水,在這當中還能畢業,就是你的生存能力了。

你們現在的老師都受過科學化教育訓練,有組織有系統地教你,然後學生也是有組織有系統地寫考卷,成為老師的影子。但我們那個年代,學生做不了老師的影子,因為根本看不到老師的影子,也聽不懂老師說的話。

我們那個時候,學問可能比較不好,但是學到一個生存能力。

今天的你們,就好像是吃精緻食物長大的小孩,但到社會叢林裡,在知識、社會經驗、將來的生涯追尋上,你是否有生存下來的本領?這就是我對現在年輕人最大的憂慮所在。

大學快畢業時,有一次老師問我以後要做什麼?當時我覺得自己高考考不上,就說可能出國念書。一位很有名的英美法老師、影響我人生最大的人,他問我出國要念什麼?那時我想,台灣在一九七○年代晚期已經進入世界貿易體系,進入八○年代,台灣的對外關係開始翻轉,要遵守的國際規範和經濟治理模式都不一樣,所以我跟老師說要學國際經濟法。

留學時期:建立思考方法

沒有答案 就要自己找答案那個年代,很少人講到國際經濟法,但是人生很奇妙,我後來的發展都和國際談判有關。大學畢業當下的選擇,其實決定我後來的人生和生涯選項。

為什麼去美國康乃爾大學念書?不瞞大家,因為它是唯一接受我的學校。過去我們的老師,一進教室就開始講課,希望你都記下來;但是我進入在那個年代是全美前十大的法學院,老師上課前指定我們先看六個案件,上課時點名同學起來講內容,然後老師開始問問題,等到學生答不出來就坐下,換下一個學生開始問。

這是蘇格拉底式的學習,也就是老師透過問問題,強迫你思考,挑戰你的邏輯、價值,看你對自己的信心度有多大,當你坐下,就是失敗。

常常上完課,覺得老師也沒有教我們什麼、也沒給我們答案,意思是你自己去找答案。這種教育的方式非常貼近我們的人生,每一天在與人的衝突中找出解決的辦法,在不同的解決辦法中,選擇一個最適當的。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教育: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你心裡要有一套自己的思考方式,對自己的思考要有自信。

我後來到英國倫敦政經學院,這是全歐洲最有名的社會科學學院,它要教導學生的是一種價值取向,一種對社會問題存在根本的分析和追索的能力。考試時,考古題在圖書館編列成冊,隨便你去看,考題不會偏離考古題太多,你大概知道要考什麼,但重點是要看你的答案,是不是最適合現代的解決方式。

我還記得那是一九八○年代,倫敦最常見的是愛爾蘭共和軍,在街頭、百貨公司埋炸彈,最糟的是考試到一半突然有警報。但倫敦政經學院不怕考試中斷,因為它們考的,是你對這個問題怎麼思考,看考卷的人除了教學老師,還找校外老師;換句話說,它防止你去做老師的影子。

做博士班學生,更大的挑戰是在報到時,學校要我自己去組織學程,要學什麼?寫什麼?研究什麼?老師只是被動協助,不會主動幫你找題目、建議修課。他要訓練你,已經念到博士了,生涯自己去組織,最後的成敗,就是你的那一篇論文是否通過考試。

這是好的訓練,它告訴你:從現在開始,你的人生是你自己的,學位自己去拿,去組織你的研究和未來。

我的教育和我做總統有沒有關聯?間接關聯。在學習的過程、受教育的過程、學術和職涯的發展中,我都沒想過要做總統,也不是為此做準備;那我的教育是為什麼做準備?

現在我就在想這個問題。在我的年代,博士畢業很好找工作,但是在今天卻不是理所當然,畢業時,很可能你自己要去尋找或創造工作。你們要怎麼去對應未來需求?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該做些什麼?將來才有能力去創造人生,這就是現在我們面臨的課題。

打破四種迷思

18歲能上班、投票、思考國家前途要從什麼時候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各位同學,從現在就要考慮了!剛才《今周刊》梁社長說,世界民主國家投票年齡都降到十八歲,台灣也應該要這樣做;換句話說,當你有公民權,就對國家有責任。如果你告訴我,十八歲學生能做的是考大學,這個答案不及格,除了考大學,你還可以做什麼?想想看,如果今天你的生活支撐不在了,父母要你自己謀生,你有沒有一技之長?

回到二戰結束時,台灣重新開始的年代。那個年代沒有大企業,沒有現成的就業機會,十八歲的人,要靠自己的力量去找工作。

今天我們雖然有很多大企業,但已無法提供足夠的就業機會給下一個世代,它們提供的也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人生,這時我們要面臨什麼樣的選擇,確實是滿困難的,你心裡要有準備。而作為大人的我們、未來要執掌國家政策的我們,該要替各位想什麼?這是你、我各自的挑戰。

我只有一個簡單的觀念,也就是我到達倫敦、二十三歲時的心情,這應該是你們現在該有的心情。你們提早了五年要去想:怎麼組織自己的學習計畫、適應未來人生的挑戰;也就是你每一年、每個學期要修的課,不再是制式的課表,而是你自己想學什麼,人生的目標、將來想做的是什麼?

要定期好好的想一想;但過程中,我們要打破四種迷思:第一個迷思是,我十八歲還很年輕,不需要對自己承擔責任。

第二個迷思是,我念完高中一定要念大學。不一定的,就算要念大學,也不一定要馬上念。

第三個迷思是,我要專心念書,不要管外面發生什麼事。

不行,一定要跟社會接軌,不然你不知道未來人生要做什麼。你需要社會化,注意觀察社會很多的現象和發展,和別人討論,思考這個國家、社會、世界將來的樣子,以及你要怎麼準備自己,你的思考可能不完整、甚至幼稚,但是要開始。

第四個迷思是,覺得自己要做很有學問的人,卻不能自己思考。在我的年代,只要讀了很多書就是有學問,但是有學問的人就可以解決問題嗎?有生存的能力才是關鍵。今天,學問仍然重要,但很多學問只要透過網路就找得到,很多人都幫你組織分析好了,剩下的時間要做什麼?就是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網路時代,資訊來得快,不要忘了建立以自己為中心的思考體系,如果沒有,很可能你的價值被別人帶走,你對未來的規畫,是別人幫你決定。所以聽不懂沒關係,用你自己的方法去了解這個世界最重要。

培養四種價值

叛逆心才能面對種種挑戰

最後,你的人生要有幾個新的價值。

第一,要好奇,對很多事情都要抱持好奇心。好奇才是你去了解、解決問題的動機所在,不要覺得事不關己,好奇是人格重要的生存特質。

第二是你要勇敢、敢冒險,不要躲在家裡一步都走不出去。雖然你知道有風險,但是年輕就是本錢。在我要做總統的年紀,犯錯是很嚴重的事情;但是在你們的年紀,犯錯是理所當然,每個錯誤都是資產,不要怕失敗。

第三,你要有想像力,才能突破框架,不然就被現在的框架限制住。

第四,就是要有叛逆心;不要以為每件別人教你的事情都是對的、理所當然的。要挑戰每個你得到的資訊,形成你自己的價值觀與思想體系,這才是面對人生種種挑戰前,最重要的自我能力訓練。

我的生存能力來自這四個特質,擁有這四點,你的人生,應該也會有一個比較好的開始。

撰文 / 賴若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3567

演說1605正義與非正義戰爭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4/30/%e6%bc%94%e8%aa%aa1605%e6%ad%a3%e7%be%a9%e8%88%87%e9%9d%9e%e6%ad%a3%e7%be%a9%e6%88%b0%e7%88%ad/

演說1605正義與非正義戰爭
講者:掌門

《正義與非正義戰爭Just and Unjust Wars》Michael Walzer (2000第三版)
作者是美國政治哲學家,專長「戰爭倫理學」. 本書於1997年初版,與 羅爾斯John Rawls的《正義論》(1970) 和 諾克齊Robert Nozick的《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1974) 同為復興政治哲學的名著. 本書的不凡之處在於所有論證均基於歷史事實, 這與歐陸同類論述喜歡出以艱澀的概念推演, 與及英語學界喜歡運用完美的虛構例子大異其趣.

何謂〈戰爭倫理學〉?
「戰爭倫理學」是政治哲學的分支,旨在探討有關戰爭的道德問題. 在所有問題中最先決的是 “發動或參與戰爭行為”的正當性, 西方思想傳統對此有三種不同的見解.

首先是源出基督教的「和平主義」, 根據 基督的“右臉左臉教誨”, 行使暴力,尤其是戰爭,從本質上就是不道德的. 如此,世上沒有任何 “正義的戰爭”, 所有戰爭都先天上不具正當性.*** 這見解陳義甚高, 惜乎既不能解釋人類社會自古即存在大量暴力行為的事實, 也沒有提出任何解決衝突的實際手段,*** 故而從未成為指導國家外交決策的理論.

其次是「現實主義」, 認為國家的本性必然要追逐自身的 利益、權力和安全, 基於 “生存空間” 有限,戰爭是無可避免的. 既然難免一戰, “先發制人,後發則制於人”, 那麼先動手的人只是更聰明而不是更失德.*** 甚者,戰爭一旦開打,則 “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必然遵循「升溫原則」而不受限制. 戰爭中一切求勝手段都是實務,也與道德毫不相幹.*** 戰爭只是殘酷的現實, 所以戰爭行為不應該受到道德的約束.
戰爭既無關乎道德, 則所有戰爭都先天上具有正當性.**** 現實主義從根本上否定道德話語在戰爭, 甚至一切國際事務中的意義.**** 由於這種觀點十足邪惡, 故而被當今之世奉為圭臬.

第三種見解是「正義戰爭論」, 認為戰爭作為人類社會的特殊行為,應該接受一般社會規範的裁決, 故而無例外地適用於日常的道德判斷.**** 正義戰爭論肯定道德話語在戰爭(當然也涵蓋一切國際事務)中的意義, 這與現實主義背道而馳.

正義戰爭論者針對現實主義者認定 “戰爭無可避免” 的說法, 指出歷史上「大多數情況下, 行動者其實有選擇的自由. 」.**** 只要審視自由行動者提出的開戰理據,就可以用日常道德判斷來判分正邪. 在「有選擇自由即有道德責任」這一更深層前設上面, 兩派卻意料外地一致,都是源出 康德的哲學思想.
根據這種說法, 侵略戰爭的發動者(如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 不必然要這樣做,因此要背上道德責任; 反之,純粹自衛者(如中國) 沒有選擇的餘地, 因此沒有道德責任. 這証立了「侵略戰爭是不義的; 防衛戰爭是正義的. 」;同理,在戰爭中沒有必要殺害平民和虐待戰俘, 因此這兩種行為都是不正義的.

還有一點很有趣,現實主義者指出在國際事務(包括戰爭)層面, 儘管所有國家都滿口道德和意識形態說詞,但其行事卻是全然務實的, 証明根本沒有道德可言. 正義戰爭論者同意國家行事真的是這樣醜惡, 但這反過來適足以証明道德在國際事務上面具有批判力度, 不然,為甚麼要粉飾 “道德門面” 呢?

作者是第三派的主要理論家,本書則是他最重要的著作.
〈正義戰爭論〉
對戰爭進行道德判斷,有兩個獨立的面向:A參戰各方的開戰理據, 稱為「開戰正義」; 與及 行動者在戰爭中使用的手段,稱為「作戰正義」.

戰爭的這兩個面向是分離的, 完全有可能在正義的戰爭中採用邪惡的手段. 例如美國在太平洋戰爭中是正義的一方, 但是杜魯門總統下令投擲原子彈,卻是極其邪惡的戰略手段. 反之,邪惡的參戰方也有可能奉行正義的作戰守則. 例如納粹德國在二戰中是邪惡的一方, 但北非戰區總司令隆美爾將軍違抗 希特拉屠殺戰俘的命令,堅決遵守日內瓦公約,卻是難能可貴的正義行為.

決定戰爭的是政治家,執行戰爭的是軍人. 因此「開戰正義」由政治家負責; 而 「作戰正義」則由軍人負責.****
舉例. 在禦前會議上投一致票贊成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全體日本內閣成員都被判為甲級戰犯. 但在前線作戰的將領卻很少“有幸”被判甲級, 要去到負上“南京大屠殺”責任的 松井石根大將這般級數才夠資格.
政治家拍板戰爭, 他們是有選擇自由的,因此必須負上道德責任; 軍人受命作戰,沒有選擇的自由,因此不須為戰爭本身負責. 但軍人在戰場上是自由行動的, 因而要為戰爭的流程負上道德責任.***

〈開戰正義〉
一般而言,主動侵略他國領土,霸佔或控制其資源和人口, 為此發動戰爭被視為極度邪惡.***
舉例, 1990年伊拉克入侵 科威特遭到舉世譴責. (此處要註意科威特自古是伊拉克的一個省份, 就伊拉克來說是 “光復故土” 而非侵略他國.) 另例,1991年「海灣戰爭」,聯合國派遣34國部隊“進出”科威特, 驅逐伊拉克軍,恢復原來政權, 此乃“興滅繼絕” 春秋大義, 又由國際社會攜手 “大公無私?” 地進行,當然舉世皆目為義舉了.
由此卻引出了一個帶有危險性的議題:在聯合國公議下,由成員國共同出兵靖亂拯民, 就算挑起戰爭,現今在國際上被視為是正義之舉.***

再看一例, 1999年 北約出兵塞爾維亞,也算是拯黎民於水深火熱, 可惜此舉並未獲得聯合國認可,(事實上聯合國早前剛否決了自身出兵的動議.) 然則其“正義性”夠不夠斤両呢? 另者,北約又算不算是個中型的 “國際社會”呢?
如果這場 “北約vs塞國之戰”的正義性獲得通過的話, 更有一例,2003年美國實行「單邊主義」,夥同 “三數知己”, 借口抑止 “大殺傷力武器” 入侵伊拉克,又該怎樣看? 這場「伊拉克戰爭」擺明夠邪惡, 但美國的右派人士仍振振有辭,認為只是海灣戰爭的不完美延伸.

當今有關國際出兵幹預暴虐政權,以解民倒懸; 又或推翻軍事政變,以恢復民主制度, 已成為「開戰正義」的最富爭論性議題.

〈交戰規則〉
軍人在交戰中有 “權利”殺死對手, 但必須給予尊重和 “善待”, 這是「作戰正義」的基本精神.*** 至於具體的規範和限制, 就是「交戰規則」.

戰爭本質上是習俗, 所謂 “約定俗成”,故必內含規範. 西方的戰爭規範來源於歐洲歷史悠久的貴族「決鬥」習俗, 而總成於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盛行的 僱傭兵戰爭.****
決鬥的目的不是殺人, 而在乎榮譽,*** 榮譽是貴族之間的身份認同. 決鬥習俗把殺人行為的範圍(決鬥雙方)和 手段(武器使用和出手尺寸)鎖定, 例如不得場外報復,不可偷襲等等, 從而限制了復仇暴力的無止境蔓延.***
戰爭習俗同樣地把戰鬥的範圍 (交戰狀態中的職業軍人)和 手段 (戰術運用和交戰時空)鎖定, 從而限制了武力使用的無止盡深化.*** 歐洲戰場的交戰規則發端於近世初期的僱傭兵戰爭, 主要精神是將戰爭競技化, 追求在技術上分出戰役的勝負.*** 勝負既定,軍人的任務立即終止, 兩國進入外交談判,交割利益.

「交戰規則」分為兩組:第一組規定軍人何時可以殺人, 與及可以怎樣殺人; 第二組規定可以殺那些人.**** 前者規定了宣戰和停火的相關義務, 禁止了化學武器和戰術核武; 後者定義了殺害戰俘和平民為戰爭罪行.

第一組是技術性規則,具有較高可變性, 經常隨著時空環境,社會變遷,科技進步, 外族征服者來臨而改變.*** 舉例, 當今之世 狙擊手至為 “有型”, 但在 拿破崙戰爭時代則是卑鄙行逕.
這組規則就算有所變化, 也不太影響戰爭的道德結構.*** 作者舉了一個有趣的虛擬例子:假設在石器時代部落戰爭中, 各部落一致同意將箭矢上的定風羽毛拔除….. 這會是一項非常人道主義的 “公約”, 大幅降低死傷率而又不致擾亂分出勝負.

第二組才是戰爭倫理的核心所在, 目的是將某些類別的群體劃出殺傷範圍之外.
這組規則較具惰性, 與社會制度和技術改進關係不大. 其基本精神源自封建貴族社會, 即 “戰爭是戰鬥人員之間的抗爭”, 與平民、婦女和奴隸無涉. 到了近代, 保護範圍擴及傷兵和戰俘.

戰爭規範在歐洲持續發酵數百年,最終以1864年「日內瓦公約」修成正果. 1949年的敲定版四部曲成為當代世界通用的戰爭遊戲規則, 既是 成文的國際法(由海牙法庭執行), 又在哲理上定義了戰爭的「人道主義」.****

〈規則背後的哲學〉
「現實主義」宗師 克勞塞維茨 在其經典著作「戰爭論」中申述, 在戰爭中 “先發制人” 理所當然,並不構成道德汙點. 由此導入他的「無限制戰爭觀」, 認為戰爭一經啓動,便會按照其內在「正回饋機制」不斷升溫, 帶來起碼是一方面的毀滅. 由於交戰雙方並無選擇餘地,因此其行為不應該受到道德譴責.*** 這種思想影響兩次大戰前的德國人甚深, 最終釀成家國鉅禍,世界遭殃.

「正義戰爭論」者也同意 “有選擇自由才有責任; 無選擇自由則無責任” 這一康德式前設, 但卻不認為政治家和軍人面臨戰爭的時候毫無選擇之餘地,就算在戰事進程中依然如此, 因此他們難逃道德批判.
根據 “選擇自由導出責任” 原則, 封建制度或募兵制(ie僱傭兵) 的軍人從事戰爭屬誌願性質,不論其動機是為了榮譽或金錢, 他們要為參戰行為負上責任. 反之,徵兵制之下入伍是國民義務, 他們沒有選擇的自由,因而沒有戰爭責任.****所以,在於現代國家,開戰責任與軍人無涉.

另外,有趣的推演:在戰場上面,交戰雙方都清楚知道這是場殺戮遊戲, 不是殺人,便是被殺,沒得選擇, 因此殺死對手沒有責任.*** 如此推出「軍人在戰鬥中有殺死敵人的權利」.
但若對手已然投降了呢? 「投降」定義為選擇放棄戰鬥和抵抗,戰俘因而要解除武裝,服從對方的命令. 這樣一來,勝方也就喪失了殺死戰俘的權利, 殺俘是罪行. 更有趣的是,戰俘同樣喪失了殺人權利, 他可以逃跑,但不可以襲擊守兵.*** 如襲擊警衛,便是違反公約, 恢復交戰狀態,守兵當然有權把他殺死.

根據同樣道理,平民並未參與戰事,軍人也就沒有殺他的權利, 殺死非戰鬥人員是謀殺,下令殺害平民則是戰爭罪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214

馬總統的卸任演說

2016-05-09  TWM

美國總統歐巴馬任內最後一場記者晚宴演說幽默又爆笑,台灣新舊政府交接在即,如果台灣社會與媒體也有如美國人的雅量,或許馬總統的卸任演說會有很不同的內容。

早上看完歐巴馬在總統任內最後一次白宮記者晚宴的告別演說,其實是個爆笑吐槽大會,晚上夢到馬總統也發表了卸任演說,特記下與讀者分享。

「謝謝工作同仁挑選蔡依林的〈我呸〉作為進場音樂,不過,英九提醒過大家好幾次,有些心聲不適合在公眾面前吐露。

今天是我擔任中華民國總統八年的最後一天。這八年改變很大,像國內新聞台全部轉成交通電視台,每小時播八則行車糾紛,看來我們國人最關心的不是政治、也不是經濟,而是誰翻車了。

回歸正題,八年來點點滴滴,感恩在心。首先,要感謝國民黨的黨內同志非常團結、毀黨不倦,讓我成為史上民調最低的總統。

外界傳言國民黨內鬥內行,身為黨齡四十八年的資深黨員,我確實學不會,連剛入黨的小老弟楊偉中功力都比我深厚,不擔任國民黨發言人後,立刻對黨內掃射。這也呼應蔡正元兄所言,國民黨的溫良恭儉讓已經過時,希望乖乖牌到我為止。至於接下來要找誰?不如問問王院長意見,他最公道!(此時英九面露陰笑)對於未來,當然要祝福蔡英文總統在美豬、油電雙漲、兩岸政策幾個髮夾彎上都能平平穩穩、順順利利,千萬別翻車。

至於我的退休生活,許多政治人物出書寫回憶錄,實在老氣,我才不出書、要出就出寫真集!請蔡總統的隨身攝影師拍個夠,書名就叫「蛋蛋、蛋蛋、再蛋蛋」。此外,我要狂吃五百塊便當、買新泳褲,並且幫小女兒辦場公開的婚禮。

有人預言我背了一百多個案子,等一一過關之後,我會開個民意調查公司,畢竟我對民調真的很有經驗;再開家動物安樂死公司,重病寵物只要跟我握手,就能得安息;再有時間,就去太平島開家民宿。

至於美青在我退休後的動態,很抱歉,我也不敢問,因為她看我不順眼已經不只八年!

最後,要謝謝我的副總統吳敦義先生,感謝他一直以來……沒有在半夜打電話給記者『嘿嘿嘿』……。」

撰文 / 王偉忠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199

演說1606世界秩序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6/05/%e6%bc%94%e8%aa%aa1606%e4%b8%96%e7%95%8c%e7%a7%a9%e5%ba%8f/

演說1606世界秩序

講者:掌門

 

《世界秩序World Order》(2014) Henry Kissinger

基辛格,上世紀下半葉美國最著名外交家, 政治學國際關係學門學者,哈佛學人, 其名著《大外交》在行內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代的世界秩序,體現為「聯合國精神」, 其核心內容包括:

A「主權國家」理念, 國家是參與世界秩序的主體單元, 不論大小強弱,彼此地位平等. 並由此引伸出「不得幹預他國內政」的 自主原則;*****

B多元價值共存,兼容妥協,而非定於一尊, 故此原則上是「反霸權」的; 及

C提供外交論壇和操作平臺,由國際監督外交進程和落實協議, 從而最大程度上抑止戰爭發生的頻率和規模.*** 此為 反戰原則.

 

所有這些框架原則起源於 四百年前歐洲一場異常慘烈的戰爭的終戰和約.

〈現代世界秩序的起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三十年戰爭1618-48以「宗教戰爭」名著後世, 起源於信奉舊教的「神聖羅馬帝國」與「新教聯盟」的武力鬥爭. (舊教)法國為了削弱神聖羅馬帝國, 權相紅衣主教 黎塞留訂策支持新教聯盟. 同屬哈布斯堡王室的西班牙正與屬地 (新教)荷蘭開打「八十年獨立戰爭」,正好各入一方….. 奉宗教正義之名,這場戰爭幾乎把所有中西歐國家都捲了進去.

由於武器和戰術的進步,兩邊叠出名將, 往來拉鋸,戰火延綿三十年. 中歐廣泛地區因戰亂、疫疾和饑饉極度殘破,人口削減四份之一. 最後雙方筋疲力盡,徹底厭戰, 放棄宗教熱情和權力訴求謀求妥協,簽訂了「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這條約獨特之處在於揚棄傳統「封建主義」等級觀念, 確立國際關係的「平等原則」.**** 和會費煞苦心,甚至連進場時間和席位次序上面都作出妥善安排, 以保証弱小國家的代表不致受辱. 條約具體內容方面,最大突破為確立 「邦國宗教信仰自主權」, 實質就是神聖羅馬帝國和教廷永久性放棄政治和宗教上的「普世宗主權」主張, 歐洲從而獲得了(基督教內部) “宗教自由”. 同一時間,條約也對每個邦國內部的少數教派保留信仰自由權作出了保証, 因而極具現代意義.****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 的歷史和政治意義〉

和約開啟了歐洲未來的國際政治秩序, 一言以蔽之曰「均勢外交」, 主要精神為盡力抑制或破壞任何一個強權獨力制霸歐陸的意圖和行動.***

 

歐陸自從 查理大帝於AD800年聖誕節在羅馬加冕為 “羅馬人皇帝”, 神聖羅馬帝國在理論上藉 “君權神授” 而為天下共主, 確立了遍及整個歐洲的封建主義秩序. 從這時起,帝國與教廷互為表裡, 共同建立起跨時空的「等級社會系統」, 築成世界的基礎及結構.*** 八百年間兩者雖則不斷鈎心鬥角, 表面上卻極力維持這種提攜關係.

靜態的權力結構到了十六世紀中葉 哈布斯堡王朝 查理五世手上登峰造極. 查理五世身兼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西班牙國王與 低地國君主, 坐擁面積比整個歐洲更大的美洲殖民地, 藉著這權勢與財富制霸歐陸. 在這局勢中感到壓力最大的是夾在西班牙和帝國之間的法國,有旦夕不保之危機感. 這是法國訂策參與新教聯盟, 促成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遠因. 和約秩序體系出於 黎塞留 一手擘劃的「均勢外交」政策.

 

均勢外交的先決條件是多元且獨立的參與主體群, 各自為本身的利益和生存而盤算奮鬥. 後世名相 巴麥尊的金句最能反映這種精神: “英國沒有永恆的朋友, 也沒有永恆的敵人; 只有永恆的利益.”*** 正是這種 “現實主義”精神使得舊日世仇的國家們輕易地捐棄前嫌, 聯手對抗當前的霸主,那怕他正好是昨天的盟友.

也正是這種現實主義精神使得各國不會囿於意識形態, 從而 “合縱連橫”, 一切以本國之存續與利益是尚. 所以, 均勢外交的維持是出於兼容共存的妥協精神; 而非方向一致的道德洞察力.***

 

四百年間經過六次重大挑戰,和約秩序體系屹立不移, 更且精神煥發,推陳出新. 一戰後「威爾遜原則」和「國際聯盟」的創制雖則並未竟功, 卻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 二戰後的「聯合國憲章」終於得成正果,此皆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之因緣與成就.

 

〈當今天下大勢〉

結論先說:當今天下的均勢吊詭地維繫於 美國國力(尤其是軍力)獨大的事實, 與及美國制霸全球卻力有不逮.***

 

這種情勢起始於戰後歐洲重建內部均勢的安排, 並且迅速推廣為在全球範圍內對蘇聯集團國的「遏制政策」布局. (即所謂「冷戰格局」.)**** 起初這主要依靠美國的核子打擊力量,後來則以美國瘋狂發展軍備來加以保証. 1948年北約NATO的建立標誌著美國霸權的大成, 同時也是其頂點.***

 

國際關係的定格則是1949通過的「聯合國憲章」,核心內容有兩點:

A “一國一票” 參與框架終於達成了 “威爾遜原則” 三十年來的懸念, 使聯合國成為普世接受的外交論壇和執行平臺.

B執行機構「安全理事會」中, 五個 “常任理事國” 擁有對等否決權, 另加九個輪任國,組成國際事務仲裁框架. 此一操作框架以五強國的戰略利益為先決條件,先天上易於癱瘓和僵化,**** 但在國際上仍可起到削減戰爭的作用.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體系是「多極霸權」的平衡術, 但是戰後世界形成雙極. 根據國際關係理論, 「雙極霸權」本身不易產生大型戰爭, 而(防禦性)戰略核武又進一步抑止兩強輕啓戰釁,於是四十年和平歲月在核噩夢中得以繫而不墜.

美國的霸業成於冷戰,作為民主陣營的領袖一言九鼎,下綫群國迫於共產陣營壓力, 對老大的頤指氣使敢怒而不敢言. 1990年蘇聯解體,冷戰終結, NATO的重要性喪失, 西方聯盟內部分歧擡頭,美國的全球影響力隨之下降.*** 後冷戰的人類歷史並未終結, 「單極霸權」的形成意料外並未進一步增加美國的權力, 近程事態則因中國崛興而更形複雜緊張.

 

在國際舞臺上面,

〈美國的傲慢與底氣不足〉

非今日始,原因在於她是個民主國家, 但這民族卻很年青天真,且內部價值分歧甚大, 因而無法持久地一致行動.***

 

美國的相對國力在戰後初期達到峰值,生產力領先天下,GDP佔全球六成, 「馬歇爾計劃」施惠整個西歐,手執NATO牛耳, 亞洲的非共產國家皆在其卵翼之下.

由擘劃偉業的 杜魯門,堅定執行的 艾森豪威爾,到風華耀眼的 甘乃廼, 美國形成了一種類似大革命法國的天真世界觀和行動熱情: “以天下為己任”, 欲將「自由資本主義」和「民主制度」直銷全球,以普渡眾生.*** (當然兼夾開闢市場,花花銀子大把抓.)

“沒有任何其他國家擁有這樣的理想主義和資源去應付那麼多的挑戰.”(原文) 美國以 “世界警察” 自居,不惜盡傾舉國之力, 在全球四出 “滅罪救火, 扶病濟貧”. 然而落後國家之貧病自有其歷史 “天數”,不因美國人的意誌和美金而轉移, 當救世主的代價是這個英雄自詡之國最終滿懷失落.

 

美國在五場戰爭(韓、越、海灣、伊拉克 和阿富汗)中, 銷磨盡幹雲豪氣,看到了民心和國力的界限.**** 每戰之初,天真的國民都以極大的熱情擁抱正義的征討; 每戰之末(海灣戰爭除外),國內抗議之聲四起, 傷疲的國民力數領導層道德和才幹低落. J

尤以越戰創深痛鉅,社會為之撕裂, 國家陷身一場「理想主義」vs「現實主義」意識形態內戰.*** 阿富汗戰爭則以國會明拆總統臺,與及在野黨候選人明確否定現行外交國策, 使美國在國際上威信掃地.

時至今日,美國國民對領導層信心大不如前, 這反過來連帶領導層自信心減弱, 無法制訂穩定有力的長期外交政策. 另一方面,四戰為德不卒,也輸掉了盟友的信心. 諸戰未敗於戰場,而敗於國內政局, 外交國策搖擺不定是美國覇業中衰的內部政治因素.***

 

在大右派 基大師看來,民氣荏弱,大業衰頹, 內心實有無窮之惆憾!他的

〈結論1:美國是正義的, 但她的能力有所限制.

不管受益者求請與否,美國的軍事實力為全球提供了安全盾牌. 全球經濟得以發展, 美國提供了 融資、市場和 大量創新. 世界秩序的顯現既體現了美國的理想主義, 又融合了傳統的均勢概念. 」(原文)

 

但是美國苦心未遂,壯誌不酬. 關鍵問題涉及西方和非西方對待秩序的方式截然不同. 近代西方堅信:現實世界是行動者的外部因素, 知識呈現為數據化,外交政策的成功取決於準確評估現實和各種趨勢.*** 其他文明則按傳統認為:現實世界是行動者內在認識的反映, 為心理、哲學或宗教信念所界定.****

 

基於認識論和價值觀的巨大反差, 美國的「西方普世準則」, 主要論述為自由市場、民主制度和人權, 在非西方經常遭到否定排斥. 非西方國家參與世界秩序體系的時候, 會以本身的理念重新解讀 “秩序”的意義, 凸顯秩序的不同面向.*** 例如西方國家基於人道主義和促進民主制度而武力入侵內亂之國; 非西方國家則斥之為幹涉內政.

有時基於博弈論式的戰略考量,西方與非西方逆向而行動. 最明顯的是發達國家一致限制核武器擴散, 但伊朗和北韓會怎樣想怎樣做?

 

美國雖然軍力所向無敵,國力無可匹敵, 但要脅天下以從,或者導天下於一同,經已証實是癡心妄想.

 

〈結論2:當今世界秩序的危機〉

源於三種趨勢:

A「國家」作為國際社會的基本單元, 其性質正從內部遭到蓄意攻擊和拆解.*** 西方集團國的內部社會或多或少遭到撕裂; 政黨政治為了乞求選票而公關化, 導致各國政府日益矮化. 歐洲欲超脫國家範疇,但基層國民在利益受損的前提下離心離德. 在國際外交層面,歐盟欲以 “軟實力” 和普世價值號召天下,卻無異緣木求魚. 許多中東和非洲國家為宗教和族裔爭端所分割. 只有亞洲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精神奉為圭臬, 但其現代解讀卻與西方集團大相逕庭.

 

B這個世界的政治組織和經濟組織不同步. 國際經濟體系已經全球一體化; 但國際政治體系仍以民族國家為基礎.**** 全球經濟動力運作旨在消除不利於貨物和資本流通的各種阻障; 但國際政治體系運作卻旨在調和不同文化國家的利益觀; 兩者經常背道而馳,甚或迎頭相撞.

 

C尚未形成一個有效的機制, 使大國能在重大議題上達成磋商合作. 現存的各種多邊論壇(從聯合國安理會到各種峰會.) 都缺乏效率,易於陷入僵局; 或者各自施展戰術手段; 又或流於領導人作政治秀.

 

〈結論3:美國的戰略思考框架〉

由於世界秩序非美國領袖而不行, 美國應該深刻地思考以下問題:

a無論以任何方式,那怕是獨自行動,*** 美國要防止甚麼事態的發生? 這界定了社會生存的最低條件.

b即使得不到任何盟國的支持, 美國也要實現甚麼目標? 這界定了美國國家戰略利益的底綫. (a & b構成了危險的「單邊主義」.)

c那些是, 只有在盟國的支持下, 美國才會去實現的目標, 或去抑止的事態? 這界定了美國國家戰略利益的外沿. d那些是, 即使所有盟國一起敦促,美國也不應該參與的事情? 這界定了美國參與世界秩序的限制條件.

 

最重要的是e美國的價值觀其本質為何? 推行這些價值觀需要甚麼具體情況或條件?

 

基大師的書末感言: 「多年前我年輕自負, 妄想就 “歷史的意義” 建言立說. 我現在明白到, 歷史的意義” 需要不斷探索發現, 而不應定論斷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967

獨家專訪》如何用18分鐘影響全世界 TED總裁教你 從素人變超級演說家

2016-06-20  TCW

「只要做你自己,」就有專業團隊教你說出最動人故事,本刊帶你一窺總裁安德森,如何指導小人物打造精彩演說眉角。

二○一三年,在非洲肯亞首都奈洛比,一名發明「防獅燈」的十二歲馬賽族男孩圖瑞爾(Richard Turere),聲名大譟。

家裡飼養牛的他,為了讓牛隻免於在夜裡遭受獅子攻擊,無師自通學習電子學,並利用太陽能板、汽車電瓶等工具,設計出會閃爍發亮的燈,以此嚇阻攻擊牛的獅子。這項發明在當地造成轟動,不僅幫助養牛人家,獅子也不再被獵殺,一舉數得。

有天,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來找他,害羞的他緊張的縮在屋子角落,一句話也不敢說。這名男子表示,將邀請他到美國演講,站上全球最大的演講平台TED。

站在這個舞台,他不僅必須直接面對台下一千四百名觀眾,其中還包含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更代表他的故事,經由影片傳遞,將可能被全球上百個國家、上千萬人看到。

「只要做你自己就好。」說話的人,是TED總裁暨首席策展人安德森(Chris Anderson)。

自從二〇〇一年接手

TED,安德森就不斷在世界找尋演講者,包含許多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他,是如何教會這些素人,在十八分鐘內,說出最動人的故事?

最近他出版《TED TALKS:說話的力量》一書,《商業周刊》取得獨家專訪機會。

眉角一:能分享思想

說只有你才能說的故事

「我們不是要找天生的演講家,而是要找能夠分享思想和主題的人,」安德森說,每年,TED收到兩萬多名演講人選來信,「(抉擇)準則就是,確保他是分享這個主題的最佳人選。」例如,曾於一九九七年與前美國總統柯林頓發生性醜聞案的白宮實習生陸文斯基(Monica Lewinsky),去年勇敢站上TED舞台。四十一歲的她,這二十年來,幾乎失去一切,她分享的主題即是「羞辱的代價」。

過去,她是被公開羞辱的特例。現在,社群網站興起,網路霸凌無所不在,甚至有許多被害人選擇自殺。親身經歷一切的她,決定起身呼籲:「扭轉羞辱文化的時刻到了,我們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同情。」二十分鐘的演講裡,她的眼角不停泛淚,態度堅定、溫柔,台下聽眾也忍不住跟著哭了。

安德森說,別小看自己。「你擁有一項世間無人擁有的東西:你自己人生的親身經歷。

舉世七十多億人當中,你是唯一百分之百擁有這些經歷的人。許多最精彩的演講只是根據一個個人親身經歷的故事,以及汲取的一個簡單啟示。」但該如何著手?「回顧你過去三、四年的工作,有什麼很凸顯的東西?上一件令你感到很振奮或很憤怒的事是什麼?

上一次,你和某人對談時,對方說:『這真有趣!那是什麼事呢?』安德森指出。

「未來,每個人都要具備演說力。」安德森說,精彩的演講可以改變人們的世界觀,比任何書寫形武的東西更具撼動力,當聽眾凝視講者的眼神,傾聽語氣,慼受他的脆弱、智慧和熱情,就能被鼓舞。「影響世界的最佳途徑可能只是:站出來說話。」

眉角二:要不怕出錯

靠想像和演練克服恐懼

籌畫過無數的素人演講,安德森觀察,害怕是所有人的罩門,大多數人沒自信、伯出錯。

安德森說,要克服恐懼,需要想像力。你只需要一直告訴自己:把目光放在想傳遞的訊息上,並且想像,在舞台上「演講的重點不在於你,在於你熱中的思想。」他說,其實觀眾會接受緊張的演講人,若是開場時有些結結巴巴,就直接告訴聽眾:「哎呀,對不起,我有些緊張。」若是擔心說錯話,也可以準備講稿,就曾有講者把筆記塞在上衣裡,幾次忘詞時,取出筆記參考,其實聽眾完全不在意。

當然,上台前是需要不斷演練。但,「重點之一是非刻意的背記,」安德森說,無論在房間或是少數人面前,都是練習場合,若是演練得夠多,就會從中得到最適合自己的演講形武,當演講人把講稿背到滾瓜爛熟,才能完全把情感表達出來。

眉角三:故事有脈絡

起點對了,就成功一半演講內容的設計也很重要。

安德森說,演講,就像是帶領觀眾踏上未知旅途,要讓大家心甘情願跟隨,「我們必須找到適合的起始點來說故事。」以圖瑞爾為例。安德森發現,身為馬賽族的圖瑞爾,因當地信仰和文化等因素,家中男孩需要對父親的牛群負責,這成了他發明防獅燈的重要動機。圖瑞爾的TED開場,便在投影片上秀出照片,包含一

望無際的奈洛比國家公

園、兇猛獅子、牛的血

腥屍體和部落戰士等,

帶觀眾直接進入他的生

活樣貌。

「這是我住的地方,我住在肯亞,在奈洛比國家公園的南端……,公

園的南端有部分沒有柵

欄……,這就是牠們(獅子)幹的好事,牠們吃掉我們的家畜……。在我的部落馬賽族,我們族人相信我們來自天上,伴隨我們的牲畜,以及牧養牠們的土地,這是

為什麼我們這麼重視牠

們……。」

這開場結合了引人矚目

的投影片與講者本身的

生活脈絡,引起觀眾好奇,也一下子就能同理講者。

TED演講那天,圖瑞爾站在台上,看起來生澀,卻有了自信。誰都想不到,這名一年前還在熱帶草原奔跑的男孩,竟能搖身一變,成為思想的傳遞者。他的激勵故事獲得滿堂彩,影片至今吸引百萬人次觀看。 「這不就說明,我們任何人都可能辦到?」安德森說。

眉角四:不能沒啟發

負面教材也能有好觀點

安德森認為,只要有好故事,人人都能是成功講者。

但,什麼是好故事?除了講者的個人經驗,能凸顯這個知識是講者所獨有,過程中講者要避免太興奮、昏了頭,讓故事失去意義,「故事是為了帶領出更大的思想。」他舉例,最近讓他印象深刻的演講之一,是部落客厄本(Tim Urban)講述的「拖延大師的腦子在想什麼?」從小,厄本就習慣拖拖拉拉,就連論文也是擠到最後三天才寫。

他用自己的拖延症當演講開頭,並在投影片上畫出理性決策者、及時行樂猴、恐慌怪獸等卡通圖案角色,以此呈現拖延者腦中的衝突。

演講內容爆笑無比,但最後一刻,他給了當頭棒喝: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症,但不該忽略,而是正視它,了解並承擔每個選擇後果。二個原本是生活詛咒、負面的題材,也能從中找到好觀點。」至今安排過這麼多場演講,「如果今天要你以自己為主題,你會說一個怎樣的故事?」我們問。

安德森忍不住哈哈大笑:

「我想會是 思想的影響力 ,我想談我為何對此熱情、又為何這件事對人類生活很重要。」他說,知識將會越來越多,但未來要理解知識的方法,不是透過個別鑽研,而是理解知識的串聯性,所以他接手了TED,讓不同領域的知識可以結合。最後,他說完了故事,還呼喚我們一起來場「演講復興運動」:即便你不想上台,只要透過社群網站說話,呈現出屬於你自己「有意義的經歷」,也能發揮影響力。

用自己的故事影響全世界,似乎,真的沒有想像難!

打動人心的演講,不該犯的4種錯誤推銷 吹捧自己:「r企業都因為我的服務,而有進步」要點——演講者的工作是施予,應舉例談思想如伺實際運作漫談 開口就說「抱歉.我皮,齡好準備」要點一這句話是對觀眾的污辱,要做好準備,避免漫無目的流於組織介紹 總是在講「我們公司如何如何……」要黠——談自己的公司,對他人很乏味。焦點應放在工作內容,或為此投注的思想取寵演出 為了找「笑梗」而忘了重點要點——觀眾被鼓舞是因為思想,不是講者的表演資料來源:《TED TALKS:說話的力量》 整理:李雅筑

撰文者李雅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1060

演說1607儀式、政治與權力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7/03/%e6%bc%94%e8%aa%aa1607%e5%84%80%e5%bc%8f%e3%80%81%e6%94%bf%e6%b2%bb%e8%88%87%e6%ac%8a%e5%8a%9b/

「現實和想象一樣, 都是被想象出來的. 」Geertz

演說1607儀式、政治與權力

講者:掌門

 

《儀式、政治與權力Ritual,Politics ,and Power》(1988) David Kertzer科澤

本書是政治人類學經典著作. 政治人類學」是冷門的學門,正統政治學者對之不屑一顧, 鹹認為政治學的核心內容是 制度和理性行為, “儀式” 之類的人類學視角頂多只看到權力運作的生活側面,*** 實質上無關緊要.

 

人類學家當然不作如是觀.〈象徵與儀式〉

「象徵主義人類學」的哲學前設是:人類透過,而且只能透過, 象徵體系理解世界, 從而認識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 與及敲定人類社會的內部安排.*****

極淺例:原始人類由實踐知道從大山獲取生活所需 (ie靠山吃山), 卻透過 “山神” 這一泛靈論 象徵體系理解與大山的關係, 從而構築出由巫師指導的社會組織, 並相信 “起源神話” 為歷史.

極深例:現代人類透過 自由民主” 這一 象徵體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ie生而平等), 從而構築出由議會政治指導的社會組織, 並且誤信 “洛克式公共契約” 為起源神話.***

 

現代世界的最高權力者是國家, 但國家並無實體,只能通過象徵被構想出來. 國旗不單是一塊國家典禮上的裝飾布, 而是國家的化身. “正如國旗由國家來界定; 國家也由國旗來界定.” 象徵不是國家妝點門面的工夫, 而是構成國家的要素.***

現代人類相信世界被劃分成數目限定, 而且互不相容的 (民族)國家」. 這些組成單元是世界本質的一部分,而且是自古即有的.***** 人們相信每個人都先天上 “擁有/被擁有” 一個國籍; 就像性別一樣. 這項 “宏大的虛構master fiction” 工程, B. Anderson稱之為「想像中的共同體」. 作為宏觀象徵體系,現代人類的 “國家分立”世界觀與古代 薩滿巫的 “山水有靈” 自然觀同樣….. 有道理.

 

Def. 「儀式」是一種特定的象徵手段, 可定義為透過,通常是重複地透過 規範化(ie標準化)活動, 以達到固定 某種社會關係或意識形態的目的.****

舉例:升國旗唱國歌儀式甚至以法律訂明之, 其作用當然是培養愛國情操了.

根據定義,儀式必屬象徵性質; 但象徵手段未必盡皆儀式.

舉例:藝術品是象徵手段, 可作鑑賞用途,不必然是儀式的一部分.

 

Th. 儀式通常(但不必然)不具備實用價值, 其作用在於喚起和強化情感(儀式的心理面向), 以達成社會控制(儀式的實踐面向).**** 象徵控制人類;儀式控制象徵.

舉例國旗唱國歌對球隊並無戰術價值,用意在於聯繫球員與觀眾的國族感情紐帶.

 

儀式「強固情感—控制行為」內外兼修,是硬幣的兩面.

小兒科例:侍者手托銀盤,口頌謝辭, 意在彰顯謙卑,務求光顧.

大陣仗例: 基督教封建主義體系中的 塗油加冕儀式 (同理,伊斯蘭體系在 大清真寺周五晚禱會上宣讀統治者名號.), 與現代的 國會宣誓和總統就職典禮毫無異致, 全都意在引發國民崇拜領袖的心理和遵從權威的行為, 以強化國家秩序.

 

Th. 藉由儀式,個人的主體經驗與社會力量交流感動, 個人為社會所形塑.***

儀式提供一種方式,讓人們參與到戲劇之中, 並看到自己扮演的角色.*** 角色扮演凝固了時空, 在人們的潛意識中印製一個簡單而永恆的 “現實世界”, 並發現自身在其中的位置. 人民藉此獲得安全感, 社會則藉此獲得人民.

儀式的功能有如神話,消除了歷史和時間.”, 這是儀式的「戲劇性」.

 

〈政治儀式〉

儀式作為大規模社會控制手段源於早期農業社會祭司統治下的宗教崇拜活動,*** 故此儀式之初就是用來營造「神聖性」.

有名例子:最投入資本的宗教儀式是 埃及大金字塔; 最具震撼力的是 阿玆特克人的盛大挖心祭禮.

 

後來王權簒奪了教權, 傳統宗教儀式原封不動,挪用來服務王室.

離奇例「國王神聖的觸摸」:中世紀西歐人民相信國王授命於天,具有神力, 透過肉體碰觸能夠治癒一種特定的皮膚頑疾.

 

Th. 所有政治儀式必然宣示統治者的「神聖性」, 以掩蓋利益衝突和權力運作的政治本質.****

古代王權國家的神聖性建立在宗教上面;現代世俗國家則建立在象徵崇拜上面.*** 諸多國家象徵之中最神聖者是「領土」, 所以最常聽到 “領土神聖不可侵犯” 的說詞.

 

〈儀式與權力運作〉 Th. 政治儀式的內部設定反映出參與各方的權力關係,*** 與及社會秩序的構造.

在中世紀西歐, 國王的「加冕儀式」自從首例800年聖誕節 查理大帝在羅馬城由教宗主持, 普世教會獲得了極大的尊崇,國王不得不屈從於教會. 在中世紀早期,加冕儀式中國王必須下跪, 宣讀效忠基督教的誓詞. 但在君士坦丁堡,東羅馬皇帝淩駕 正教會, 加冕儀式中不須下跪和宣誓. 俄國沙皇更進一步, 1742年 伊莉莎白登基, 大牧首只是遞上皇冠,由女皇自已戴在頭上, 顯示她的至尊權力毫不依賴於教會.

 

Th. 政治儀式向民眾傳達權力者的身份,掌權狀況, 更重要的是身份和狀況的變動.*** 這是儀式的「傳達性」.

舉例:由宴會到接見外賓,領導層成員的座次,尤其是座次的變動非常耐人尋味…..

 

Th. 儀式是一種有效的「合法性」手段.****

儀式由一組特殊的象徵所構成, 能夠將世界簡明化和具象化,以增進其刻板印象. 通過使人們投身到嚴格規則化,同時也是高度情感化的象徵體系, 儀式把社會意義深化於群眾意識之中.

極精彩例:要合法化一種政治決定(尤其是開創政治制度), 最常見的方式是召開一場 “正式的” 會議,鄭重其事地討論和通過 (事先由統治階層擬訂好的) 提案, 造成該決定是由大眾合議達致的印象.***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強力遏制各種批評和異見.***

 

Th. 權威的公開授與需要借助「儀式」這種象徵過程加以落實. 這是儀式的「轉換性」.

依靠儀式, 某位親王變身為神聖國王,他的兄長立即成為臣下; 某個政要變身為總統總理,他的舊上司立即成為下屬. 特定個人的權力躍升意味著大多數人的相對地位下降, 角色改掛的社會過程產生強大的緊張感, 儀式在宏觀尺度提供心理變換機制.**** 一刀切的角色改掛在 “眾目睽睽” 之下完成, 所有人不得拒絕和反悔. 依靠儀式, 個人脫離舊有地位,擁有新的身份; 同理, 退職亦然.

舉例:秘密結社的入會儀式張力十足, “斬雞頭, 燒黃紙” 之餘, 有時甚至要取個新名字(如 沙塵仔), 相當邪惡.

 

〈權力的儀式〉

Def. 「權力」在現代政治學上被界定為 影響力, 狹義上專指國家層級的影響力.

 

在社會內部,不同階級擁有不同的資源份額, 強弱分明,構成 「等級關係」. 社會不平等早在農業化初期即已發生, 這種「不平等性」必須小心處理, 最好是盡可能掩蓋,以維持秩序穩定. 處理之道有正反兩端:

其一宣稱不平等是 自然的,出於神意或血統, 因而是理應接受的. 這是古代封建主義或專制主義的做法, 統治者與生俱來是神聖的,高人一等的,並且愛民如子.

 

另一則宣稱不平等已然(原則上)清除掉, 人際的表面差異出於天賦,機遇及個人價值, 而非經濟體系的結構性因素.**** 這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做法, 階級之間已然自由流動, 統治者是公推的,因而是暫準的,並且為人民服務.

 

上述兩種做法都要運用儀式手段.

Th. 政治儀式的作用是把社會的等級關係合理化, 並且以 “不知不覺” 的方式來達成.*** 這是儀式的「神祕性」.

在古代,政治儀式根本上源於宗教, 而宗教的本質是神祕主義. 王權沿襲而用之, 神聖化儀式當然也是神祕主義的. 舉例:日本王室的 “劍鏡玉三神器” 是天皇登基不可或缺之儀器,平日絕對祕不示人.

 

在現代情況更為 “神祕”, 現代登基儀式的名字叫 “民主選舉”, 菁英階層在這場宏大的政治儀式中推出極少數(通常少至兩個) 候選人供人民 “選擇”, (賣相較佳的)當選者透過 “合法選舉” 即時獲得全部統治權力,*** 其往後的施政方略大抵上只受制於憲法而與民意不大相幹. 現代民主選舉儀式掩蓋菁英統治的政治現實; 其作用等同於古代由巫師和教長舉行的登基儀式.

還有更為無稽的,發生在國際政治層面, 一個專制的落後國家只要一夕之間切換政制,採行民主選舉, 國際社會立即承認她經已成熟負責,長大成人. 在極大多數情況下,這種政制切換相當儀式化, 對社會的權力實況無甚影響.

 

結論:神聖國王和民選領袖的成立儀式是大不相同的, 因為兩者的意識形態是顛倒的. 但在儀式的「神秘性」,兩者卻是相通的, 因為儀式的心理機制是同一的.***

 

Th.「權力必須披著象徵的外衣才能表達出來. 」**** 這是儀式的「象徵性」.

象徵是支持和維護政治秩序的必需品. 吊詭的是推翻現存秩序, 即進行革命,更加要靠操作象徵體系, 大多數情況下是沿用舊有的體系. 例如宣告 “蒼天已死, 黃天當立”.

 

社會內部充滿利益衝突, 象徵體系提供文化舞臺讓各個利益階層和團體進行互動和較量. 文化鬥爭在某種意義上是為了爭奪占統治地位的象徵範式.***

社會衝突永不止息,權力關係不停重建, 象徵體系和儀式也就要不斷蛻變創新.***

顯著例子:英國王室以慶典輝煌知名天下,但在 維多利亞朝早期作風卻甚為低調樸素. 王室趨慕虛榮是十九世紀末期的事情, 其時國內王權衰微,政爭激烈, 而殖民地統治則高度成熟. 因應國內外形勢, 執政者認為有需要維持國民的向心力,與及殖民地人民的忠誠度, 加上國庫充盈,於是大舉創制慶典,以收統攝人心之效用.

 

〈象徵的囚徒〉

人類透過,與及只能透過, 象徵體系認識和管理世界. 任何政治制度都不可能簡單地建立在理性原則上面, 並擺脫象徵體系的羈絆. 相反地,所有政治制度都得建立在象徵體系之上, “沒有象徵,就沒有國家”.

 

人們不僅使用儀式互相交流, 而且使用儀式來界定人際關係.***** 沒有象徵和儀式,就沒有社會, 在這重意義上面, 社會化的人類永遠只能是象徵的囚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727

大反轉!特朗普團隊承認梅蘭妮演說稿存在“抄襲”

據BBC報道,圍繞特朗普夫人梅蘭妮周一演講是否抄襲一事出現轉機。

前一天矢口否認抄襲的特朗普團隊周三(7月20日)承認梅蘭妮的演說稿確實有問題,並且公布了演講稿寫手的名字。

不過,事件當事人麥基佛(MeredithMcIver)並不來自特朗普的競選團隊,而是受雇於特朗普集團,是集團演講撰稿人。麥基佛說,她昨日向特朗普及其家人請辭,但特朗普沒有批準這一請求,並對她說人人都會無心犯錯。

“這是我的錯誤,我對此造成的混亂感到十分難受。”她在一份聲明中還透露,梅蘭妮“一直欣賞米歇爾·奧巴馬”。“在電話中,梅蘭妮(向我)念米歇爾演講里的幾段文字以作示範。”

涉嫌抄襲引爭議

當地時間18日,美國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在俄亥俄州克利夫蘭市開幕。當天,大會通過了共和黨的競選綱領,特朗普的名模老婆梅蘭妮也登臺演講。

身著醒目白色禮服,46歲的梅蘭妮優雅端莊,重口音的英語說得沈穩緩慢。她在演講中傾力塑造丈夫溫情的一面,“有時候他不得不顯得很強硬,但他也仁慈、公正、富有同情心,這是我愛上他的原因之一。”

梅蘭妮講述了自己在斯洛文尼亞的生活,她的模特生涯,十年前成為美國公民的移民經歷,以及她對美國的愛。如果成為第一夫人,她表示自己將專註於婦女兒童福利事業。

她稱贊丈夫是“為人民和國家而戰的人,他永遠不會放棄”,“唐納德將代表所有人,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他已經為領導這個國家做好了準備”。

然而媒體很快對比指出,梅蘭妮演講中有關家庭價值觀的兩個部分與2008年第一夫人米歇爾·奧巴馬在民主黨大會上的演講驚人相似,措辭幾乎相同。這一“明顯抄襲”的說法在網絡迅速蔓延,網友取笑梅蘭妮將別人說過的名言歸於自己。

此前接受采訪時,梅拉尼婭曾說演講稿“是我自己寫的,盡可能少地得到幫助”。

(綜合來源:BBC、新華社、中新網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6355

演說1608過剩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8/06/%e6%bc%94%e8%aa%aa1608%e9%81%8e%e5%89%a9/

演說1608過剩
講者: 掌門

《過剩: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 A Surfeit of Stuff:Capitalism in a Systemic Crisis》(2015) 山村耕造Michael S. Koyama
作者在導論中表明堅信 資本主義是最佳的經濟制度, 但同時指出當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已陷身重大經濟危機,卻束手無策. 本書旨在探討病源,開出藥方.

〈資本主義的系統性危機〉
這場嚴重的先進國集體經濟危機體現為 (A)長期性低GDP增長; (B) 貧富懸殊擴大, 社會動蕩,民主失靈; 與及 (C) 環境不可逆惡化,直趨臨界點.****
危機在上世紀80年代起步, 以2008年金融風暴為爆破點,並且持續惡化至今日.

作者將這場危機歸咎於始作甬者 共和黨列根總統(1980-88在任)奉行的 「供應面經濟學派」政策; 與及遙相呼應的 保守黨戴卓爾首相的類同國策. 這點是所有 反供應面學派評論家的共識, 其中抨擊最力的是「新凱恩斯主義(ie需求面學派)」經濟學家.
作者與新凱恩斯主義者有著根本的見解差異. 需求面學派雖則大力反對供應面學派, 但兩派骨子裡對於使用 財政與貨幣政策等「箱內inside the box作業」手段卻完全相同,只是施展的方向正好相反.***** 需求面學派主張政府大規模調控經濟, 以刺激消費,促進成長; 供應面學派則主張 “小政府”,減低幹預, 大幅減稅,以提振投資,創造就業.
作者認為兩派都錯誤了解當前危機的本質,箱內作業無濟於事, 而供應面學派更坐長其惡,為害匪淺. 解救之道在於變革制度, 以「箱外outside the box作業」根除禍患,令資本主義浴火重生.

〈危機的本源〉
危機的肇因吊詭地正源於先進國集團的資本主義制度運作在戰後三十多年獲得高度成功, 普羅國民實際收入大幅上升,基本消費狀況達致高度滿足.
Th. 踏入上世紀80年代, 在生產力漸趨飽和(即生產成本不再明顯下降),而工業產品創新沒有出現重大突破的條件下, 消費需求於是漸趨疲軟. 生產(準確地說是 「產能」)和 資本「過剩」是危機的本源.****

生產效益趨於飽和, 但生產成本(體現為燃料,原料,工資和地租的價格.) 卻持續上揚,於是物價居高不下. 雪上加霜的是 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引爆全球通貨膨脹, 普羅階層生活尚且艱難,遑論增加消費了. 另一方面,由於企業界沒能開發重大的新類型產品(信息產品除外), 以刺激需求. (舉例:汽車之後未再發明重要的代步工具.) 兩者綜合,先進國對基本消費品的需求趨於疲軟. 由於GDP中基本消費品約佔2/3, 經濟不前,理所當然.

〈消費型態的改變〉
同時間, Th.消費型態從 “滿足型” 轉向 “後滿足型”, 即從基本品轉向奢侈品, 從考量實質需要轉向追求品味差異, 就算普羅階層也是一樣.****

反映在產品類型上面,人們競逐浮誇, 視 “實用” “耐用” 為過時觀念;而以 “汰換” “即興” “即棄” 為時髦. 反映在產品設計上面,超市貨架上充斥著相似度極高的同類型產品, 其差異是外觀的和人為的“虛假性差異”.*** (有趣的統計,1975年美國超市出售約1萬種產品,2013年超過4萬種.) 反映在消費行為上面,廣告和時尚主宰一切. 2013年美國廣告開支3,300億美元,佔GDP 2.2%, 相當於政府教育開支的2.5倍,或希臘的GDP總額.

消費典範的轉移維繫著表面繁榮,卻深深種下了禍根. 首先“後滿足型消費模式” 著重時尚和品味追求, 但兩者的本性虛浮不定,快速轉身,此消彼長, 最重要的一點是,其總額度難於大幅擴充.*** 這是由於普羅階層實際收入不前,並未變得更加富有; 而富裕階層確實在瘋狂炫富,但人數太少, 而且消費佔其收入比重太低. 還有更危險的一點, 奢侈品的需求彈性極高,意味著經濟蕭條來臨時會快速崩塌, 成為定時炸彈.

〈無法擺脫的低GDP增長〉
三個原因導致80年代爾來消費需求長期疲軟, 上述A消費型態改變是禍首. 還有
B普羅階層實際工資收入不前, 但失業率 (和就業不足率)卻持續上升.
C生育率史無前例地急速下降, 導致人口停滯,坐待老化.***
一個國家的「平均婦女生育率」達到2.1基準綫, 其人口規模才可以維持穩定. 戰後初期諸先進國的平均數字約為3.0, 70年代後期開始急降. 2014年美國降至1.86(幸有移民補足缺口.), 法國(有國策扶持)2.08,英國1.9, 德意西在1.4-1.5之間, 日本更降至1.3左近.

三疾並發形成了諸國的長期低GDP增長癥候群. 美國1980-2007年平均GDP增長率為2.62%, 2008-2013為1.42%; 德英法意西等 西歐五國為2.42%和0.65%; 日本2.61%和1.09%. (備考:美國1977年GDP增長率為5.5%.)
消費需求疲軟既然是長期低增長的禍首, 那麼戰後盛行的「凱恩斯主義」以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需求,正好對癥下藥. 可惜結構性的消費轉型,再加上石油危機拉動資源價格急升導致的全球急劇通脹, 使得政策施行窒礙,形成「滯脹(ie低增長,高通脹.) 」之局. 於是需求面學派的主張遭到揚棄, 供應面學派擡頭,政治風氣轉向右翼.****

〈邪惡的供應面經濟學〉
1980年共和黨列根總統上臺, 以MIT經濟學家Lester Thurow為國師, 全面施行「供應面經濟學」政策. 該學派主張當前經濟危機的關鍵因素是 企業界投資意願低落, 導致 “生產疲軟”,技術創新緩慢,就業狀況低迷.*** “需求疲軟”反過來可看成是生產疲軟的結果, 由此觀之,必須刺激的是生產(ie供應),而不是需求, 這是供應面學說的基本點.***
該派認為只要生產打開局面,新供應會刺激新需求, 產銷的 “螺旋效應” 將會改善整體就業狀況, 工資階層收入恢復增長,消費需求自然隨後而至, 稱為 「涓滴效應(ie滲漏效應) 」.****

順藤模瓜,審視Th.投資不振的原因, 癥結是稅率,尤其是企業稅過高; 另外是針對企業界以保障勞工階層和社會大眾利益的立法過苛.*** 果斷的列根上臺後成功推動了兩類立法革新, 爆炸性減稅, 與及修訂了不利營商環境的法律.
列根任內(好運地)經濟反彈,國家富強, 於是供應學派振振有詞,成為後來三十年治國之圭臬,為全體先進國所刻意效法. 莫說繼任的老布殊亦步亦趨, 就連民主黨的克林頓也不敢輕越雷池半步.

作者認為供應學派欺世盜名,實際並未達成任何所許諾的願景, 反之,長期性低GDP增長; 貧富懸殊擴大; 與及 環境惡化等三大災難卻由它一手造成.
〈誤盡蒼生的量化寬鬆政策〉
供應面經濟學的作業手段有兩方面: 在於財政政策是 減稅,或者設立有利營商環境的法律; 在於貨幣政策則是鼎鼎有名的「量化寬鬆Quantitiative Easing」.
減稅和立法既要通過國會,也容易在社會上招來重大爭議, 其執行也欠缺彈性.*** 相較之下, QE由於執行上較富彈性和易於調節, 故而成為近年各先進國幹預市場的主流手段.

Def.「量化寬鬆」可定義為 政府在公開市場購入 債券工具,包括政府債劵, 達到在資本市場註入資金,並且遏制利率, 從而提高流動性(ie增加貨幣供應)的目的.****
QE施行的原意是使企業容易獲得資金,以促進其投資意慾. 政府希望透過鋪張生產以改善工資階層的就業狀況, 再透過涓滴效應形成良性經濟循環.***

作者的論斷是:就算相信定策者的誠意,上述說法也流於一廂情願; 如以小人之心測度,則屬居心不良, 犧牲普羅階層的利益以濟富人之私慾.
首先,大企業和富裕階層從來並不缺乏現金, 投資意願低落純因企業決策者深知消費需求不振和產能過剩的實況.***
其次,就業狀況和實際工資長期低落,涓滴效應無從實現.
其三, 維持低稅率和公帑用於QE,使得政府用度緊絀, 無法施行傳統的財政政策, 以擴充公共需求.*** 這又連帶社會建設停滯,體質老化.

施行QE的效果如響斯應:Th.大企業和富裕階層獲得的低成本資金並不投向生產, 而是直接投入資本市場(包括股市, 債市和商業房地產.), 導致資產價格長期揚升.**** (直到08年 “金融風暴”初次爆破.) 漫長的全方位牛市表面上皆大歡喜, 當然最歡喜的是富裕階層.

Th. QE的另一項長期效應則是全球性利率愈壓愈低,***** 這現象極其重要. 以美國十年國庫債券利率作為 世界「基準利率」, 1981年的峰值是13.9%, 2007年3.4%, 2015年更跌至2%左近. 長時段利率大幅偏低未能刺激投資, 卻令投機風氣旺盛,到處形成泡沫. 那麼最終誰來買單?金融風暴經驗顯示結賬用的只能是公帑. 但比買單問題危險得多的是未來風暴的破壞力…..

〈基尼系數Gini Coefficient〉
由 意大利社會學家Corrado Gini於1912年提出, 作為判斷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指標.*** 該指標限定:當社會上每個人的收入均等的情況下為0; 而所有收入全歸一人所有的情況下為1.
如此該系數必在0與1之間, 而且不可能大幅逼近1那端,因為窮人將會率先餓死. 按照現今的尺度, 系數在0.2 – 0.3之間屬偏低; 0.3-0.4正常; 0.4-0.5偏高; 0.5以上為嚴厲.

縱向比較,美國的基尼系數在 列根上任的1980年為0.372, 2008年躍增至0.451 , 目前為0.42 . 上次的系數峰值0.458出現於大蕭條前夕的1927年, 那時正是美國的 “鍍金年代”, 貧富懸殊之勢前所未見. 二戰後工資階層實際收入上升, 該系數長期處於較低水平.
橫向比較,美國的基尼系數在 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2008年平均0.316 .)中名列第四,位居西方集團國之首, 而僅輸於新興國家的 巴西,墨西哥和中國0.462. (香港0.537是發達經濟體的冠軍.) 歐洲發達國家一般在0.24 – 0.36之間.

〈當今貧富懸殊大勢〉
各國長期施行QE政策,金融風暴之後更是重劑連連, 直接導致全球利率不正常偏低及貨幣泛濫,作者稱之為“貨幣海嘯”. 在這長期資產價格大升浪中,貧富兩極加速分化,乃事理之必然.

一般從兩個向度量度貧富懸殊, 其一為GDP的分配狀況,即上述的基尼系數; 另一則為社會總財富的分配狀況. 兩者中以後者更能反映 “懸殊” 的實況.
目前美國最有錢的10% 人口佔有全國80%的財富; 而頂1% 人口更赫然佔據了40%. (同構反覆, 0.1%佔有20%; 0.01%佔有10%.) (中國之“強” 不遑多讓, 頂1%人口佔有全國財產1/3.) 而這1%頂級富豪在1980年只擁有全國10%財富; 2008年增至23.5%,平大蕭條前紀錄. 可清楚看到以 “08金融風暴” 為近程臨界綫,貧富懸殊態勢加速擴闊.***

另一項有趣的比較數據,風暴後93%以上的美國人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淨資產萎縮.*** 2011年頂7%人口所佔平均資產是另外93%人口平均的24倍; 而兩年前則為18倍. 頂級富豪們連中產階級的份額也吃了進去, 究其原因,乃是股市作怪!頂級富豪的身家投放股市,其餘人等放在自住物業, 風暴後股市重拾升軌,但住宅價格卻長期低迷.

看過富人看窮戶, 美國政府定義Def. 「貧窮」指家庭或個人缺乏維持健康生活的基本用品.*** 按照這一標準, 1980年美國約有3,000萬人活在貧困綫以下, 占總人口的13%; 到了2008年,貧困人口已高達4,350萬人,占總人口的16%.

〈貧富懸殊的社會效應〉
上述貧富懸殊態勢普遍出現於所有先進國, 並且與族裔衝突緊密關聯. 這是因為少數族裔移民家庭一向為窮戶之中堅,被緊壓在社會底層, 不僅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就業困難也比白人更甚. 族裔衝突和少數族群(特別是土耳其裔)青年擾亂治安的問題在中西歐非常嚴重.

對主流白人社群來說, 少數族裔既消耗社會福利,又威脅治安; 而且人口持續增長, 既不能融合,又無法稀釋. 最後的手段便是訴諸政治, 於是以排擠少數族裔為綱領的極右政黨在各國紛紛現身. 最終造成社會激烈分化,民主制度失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980

強悍溫柔 蜜雪兒的動人演說

2016-08-08  TWM

7月26日,美國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開幕,第一夫人蜜雪兒.歐巴馬的精采演講在媒體上瘋傳,搶盡所有人風采。這次演講,蜜雪兒以家長角度出發,呼籲選民以下一代生活為考量,選出能讓孩子們生活更好的人。

其中,她雖通篇未提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名字,卻精準傳達了川普不適任總統的原因,這幾段「盡在不言中」的隱喻,成為演說中最引人注目的亮點。

How we explain that when someone is cruel or acts like a bully, you don't stoop to their level. No, our motto is, when they go low, we go high. I want someone with the proven strength to persevere, someone who knows this job and takes it seriously, someone who understands that the issues a president faces are not black and white and cannot be boiled down to 140 characters. Because when you have the nuclear codes at your fingertips and the military in your command, you can't make snap decisions. You can't have a thin skin or a tendency to lash out. You need to be steady and measured and well-informed.

我們(蜜雪兒和歐巴馬)如何向孩子們解釋,當某人冷血或像個惡霸時,你不要墮落到他們的水準。

不,我們的座右銘是,當他們自甘下流,我們力爭上游。我想要的總統人選必須有堅持下去的力量,他必須了解這份工作,而且把它當一回事;他必須明白總統面對的議題不只是黑白兩面,而且無法被簡化為140個字。因為當你手握核子武器密碼,軍隊在你麾下,你不能匆促做出決定,你不能太容易受情緒影響或輕易失控動怒;你必須非常穩定、謹慎與耳通目靈。

Stoop / stup / 自貶、墮落例句:He wouldn’t stoop to cheating on a test.

他不會墮落到考試作弊。

boil down 濃縮、簡化例句:Politics can’t be boiled down to conservative versus liberal.

政治不能被簡化為保守與自由兩種立場。

have a thin skin 臉皮薄、情緒敏感例句:People who have a thin skin can’t deal with criticism.

臉皮薄的人較難承受批評。

撰文 / 蔡曜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491

演說1609B 新自由主義簡史

來源: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6/09/03/%e6%bc%94%e8%aa%aa1609b-%e6%96%b0%e8%87%aa%e7%94%b1%e4%b8%bb%e7%be%a9%e7%b0%a1%e5%8f%b2/

演說1609B 新自由主義簡史
講者:掌門

《新自由主義簡史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2005) 哈維David Harvey

後世史家會把1978-80年視為世界經濟史的革命性轉折點, 事緣這兩年間世事劇變,四位名垂青史的政經鉅子得據高位,呼風召雨,變換了人間.
1978年 “開放改革總設計師” 鄧小平隻手回天,把中國…..
1979年Paul Volcker出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 徹底改變了美國的貨幣政策.
同年,英國保守黨首相 “鐵娘子” 戴卓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上臺, 嚴限工會的力量,把大型國營企業私有化, 結束了十年滯脹之慘狀.
1980年美國共和黨總統 列根Ronald Reagan接任, 一方面大力支持Volcker的貨幣政策; 另一方面施行系統改革,大幅減稅, 限制勞工力量,鬆綁企業, 並在國家內外解放金融能量.*** 在他兩任期內,經濟強力復甦.
這四人原是互不相幹,然而底蘊暗通, 他們實踐的政經典範稱為「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 本書的寫作是為了簡敍其事,並且加以批判.

〈凱恩斯主義的沒落〉
作為國家政策的 「凱恩斯主義Keynesism」是為了應對 “大蕭條” 而創建, 其核心理念是透過 財政和貨幣政策, 中和 “經濟周期”的破壞力,以確保長期而健全的經濟增長. 此一政策之施行,需要強大有力的政府來幹預和監控市場; 並需具備周詳的法律以規限企業的作為,使之順從政策指導之方向.**** 如此政府應為 “大政府”.
政府積極幹預市場,通過建立福利體系為社會經濟制訂標準;而市場運作和企業活動則恆常置於政治約束的網絡之中, 這種政策體系稱為「鑲嵌型自由主義embedded liberalism」.***

1960年代末期,鑲嵌型自由主義敗象畢露. 國際上資本累積造成嚴重危機,美元泛濫, 1971年固定滙率體系瓦解,天下亂局已成. 各國內部面臨需求不振,就業低落, 政府則因福利支出過重,稅收減縮而入不敷支,無力施行財政政策. “滯脹stagflation(ie低增長高通脹)” 又使貨幣政策失靈. 雪上加霜,1973年石油危機觸發全球惡性通脹, 國策改易,勢所必然.

〈朝聖山學社〉
在凱恩斯主義領盡風騷的漫長時間裡, 以幾位 “在野派”宗師級經濟學家為首,包括若幹歷史學家和哲學家在內的一群頂尖智識分子結成了一個小型排外性學術團體「朝聖山學社Mont Pelerin Society」.牽頭兩人赫赫有名,「奧地利學派」創始人 經濟及政治哲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von Hayek(197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和「芝加哥(經濟)學派」 「貨幣主義」創始人 費利民Milton Friedman(1976年).

該學社的核心理念言簡意賅地寫在成立宣言上面:
「(當今天下) 文明的核心價岌岌可危, 維繫人性尊嚴和自由的核心條件已告闕如. 本學社認為這源於人們喪失了對 私有產權和競爭市場 的信念.*** 因為,沒有這些制度所帶來的 權力分散和創新精神, 就很難設想一個社會能夠有效地保障自由. 」****
學社成員們一致信奉 “個人自由”的政治理想, 與及「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的 “自由市場原則”,自稱 “自由主義者”, 在學術界被標簽為「新自由主義」.

新自由主義學說激烈反對任何政府幹預理論,*** 尤其針對 “當朝派” 凱恩斯主義; 當然更加反對共產主義國家的 “中央計劃經濟”. 該學派認定在當前政制之下,政府必為強大的利益集團(諸如 工會、環保團體和貿易遊說集團等.) 所左右, 做出偏頗的決策.*** 政府作出的財經決策恆常錯誤, 歸根究柢是因為所能獲得的資訊完全無法與市場價格包含的訊息相比擬.*****
因此,一個好政府只應致其全力於保障私有產權,維護個人和企業自由; 而有關投資和資本積累的決策,則一概應由市場主宰.**** 這樣的一個政府應該具備絕對的強制力以支撐 自由市場運作框架; 同時間卻要操持絕對的自制力來實行 “無為政治”. 如此政府應為 “小政府”, 但正確地說卻是 “力量強大但體積細小”的政府.***

〈費利民的貨幣主義〉.
根據上述學理,費利民推導出 所有 “財政政策”都是出發點錯誤,*** 理應揚棄. 他又拋出一項有趣的說法,指出政府有如一個 “嚴重滯後的感應器”, 每當調節市場政策出臺之時,市場已擺到了另一極端, 因此政策不但未能中和市場的波動,反而加劇了波動.****

於是為了維持市場順暢運作,只餘 “貨幣政策” 一途, 然而費利民的貨幣政策思想卻與凱恩斯大相逕庭. 費氏認為 積極的、幹預性的貨幣政策其弊端與上述相同. 「貨幣主義」強調的是 消極的、背境性的貨幣政策:政府應該致力於維持長期穩定的貨幣供應, 極力避免顯著的通貨膨脹和緊縮,以利自由市場運作.*****
貨幣供應策略應該在長時段內使市場決策者感到平順穩妥, 有利於他們作出長期投資部署和研發創新科技. 長期投資和創新科技 才能變革生產面(ie供應面),***而提升生產力才是經濟增長的本源. 這就是後來「供應面經濟學」的發端.

新自由主義起初只居於邊緣位置, 及至兩大宗師接踵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聲勢始才大振. 70年代尾,憑藉戴卓爾夫人和列根總統 兩位魅力型領袖長期執政與力挽狂瀾, 新自由主義奪得政壇和學圈的主流位置. 以下演說以墨西哥為例敘述此一進程.
〈墨西哥比索危機〉
從1929到2000年墨西哥一直由「革命制度黨」執政, 創建並且熟練地運作「社團主義國家」. 這種南美類型國家能夠組織,拉攏,收買, 必要時亦能鎮壓人民大眾,以鞏固權力.
1965年簽署「馬拉圭規劃」,容許美國資本自由投資設廠, 其產品進出不設關稅,流通不受限制. 墨西哥實際上成為美國的經濟附庸和生產腹地.*** 大量美國資本流入推動了經濟發展,菁英階層藉此受益, 執政黨實行某程度的 “所得再分配政策”, 間歇地補償那些難以控馭的利益團體,以維繫社會穩定.

局面在70年代石油危機引發的滯脹局勢下變生肘腋, 執政黨的應付方法是大舉借債,收購瀕臨倒閉的大型企業,以避免高失業造成社會動蕩. 墨國的債務從1972年的68億美元增至1982年的580億,而大債主當然只能是美國紐約 華爾街的銀行集團了, 美國資本市場控制墨國金融自這時始.
1979年Paul Volcker出任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 採行“休克療法”,大幅加息以遏制通貨膨脹. 此舉對墨國是雙重打擊, 高息觸發美國經濟衰退,造成出口低落,稅收減縮; 更直接和致命的是根本支付不起利息. 1982年8月比索崩盤,墨西哥政府宣告破產! 情急之下,政府關閉外滙市場, 把銀行國有化,凍結存款,以封截資金逃逸,*** 但無策解救危局.

這起史稱「墨西哥比索危機」的事件,嚴格地說是其解救之道, 樹立了處理國際貨幣危機的典範,**** 對後來的全球金融影響極其深遠. 當時的 列根政府財政部長James Baker臨危授命, 盡力避免此一主要貿易對手國及債務國經濟永久崩潰. 美國之意,在公是防止危機在國際層面擴散; 在私是保護 紐約銀行體系以免受累倒閉.***
Baker的解救方案是由IMF出手, 破天荒貸出鉅款,以收拾殘局. 但世上豈有免費的午餐, 條件是墨國政府承諾:A全面對(資本主義)世界開放, 撤除貿易壁壘,容許國際資本自由進出; B內部實行「樽節政策」, 大幅壓縮公共開支,以平衡財政預算.***

墨國全面投降,加入「 關貿總協定GATT」,向全球經濟開放; 國內則實施通縮政策, 厲行節儉,降低國民福利支出, 甩賣大型國企,*** 以削減國債,節省利息. 換句話說,墨西哥在國內外層面都轉向“新自由主義化”.*****
這些舉措確實舒緩了墨國的財政困境,卻造成社會的激烈兩極分化.*** 一個政治腐敗的國家賤價甩賣國有資產….. 其菁英階層自然成為超級富豪. 那邊廂, 通縮政策增加了勞動供應,大幅壓低薪資, 實質工資在其後數年竟然下降了45%!*** 男人窮則挺而走險;女人窮則….. 墨西哥城就此成為天下第一罪惡城市.

〈邪惡鐵三角〉
IMF的拯救運作表面看似 “水到渠成”,內裡卻費盡移山之力. Baker先要說服華爾街的原債權人勾銷部分債務,換取償付餘款; 再以國家名義向新債權人曉以利害,成功籌集鉅額款項; 操縱IMF更非易事, 幾經軟硬兼施才能統率盟國共同行動; 最後,還要強勢脅迫墨國執政黨屈從貸款條件. 他的魄力和手腕無可質疑.
由於拯救計劃大獲成功,墨國經濟恢復穩定,參與各方全數獲益. 獲利最豐的是墨國的菁英階層,一轉身即成鉅富; 其次是華爾街的金融集團,乘低入貨得到豐厚資本增值.(2000年墨國30家銀行中24家為外資所擁有.) 但從全球戰略眼光來看,真正的大贏家是美國, 樹立了新型「資本帝國主義」的操作典範.

從這時起, IMF—美國財政部—華爾街銀行集團「邪惡鐵三角」透過操縱國際金融事務, 把「新自由主義」理念和法則強行貫徹於環球地緣政治.***** 美國的全球霸權也從冷戰時期的 “軍事—國際對抗” 前線領袖角色, 成功轉型為 後冷戰時期的 “經貿—國際融合” 幕後操控模式.****
表面看來,IMF扶危濟困,以超然身份操持全球金融制衡的中樞任務; 在內裡,美國財政部對IMF的作業理念和實務擁有強力發言權,甚至決策權; 而在內裡的內裡, 華爾街則對財政部擁有強力發言權,就算談不上是決策權.*** 因為這是一個由金融作業主導的全球化世界, 而華爾街則是世上最大的金主.

〈金融化 與 全球化〉
典型的當代「貨幣危機」由墨西哥首開先河,三十年間陸續有來. 「邪惡鐵三角」掌控世界金融事務的能力日趨壯大, 而整個世界也隨著每次貨幣危機而日益 “新自由主義化”.*** 世界政經地貌劇變, 體現為兩種新面向:金融化 與 全球化.

首先,金融業界一手泡製的貨幣危機每次都反過來增加了他們的財富和權勢. 資本主義世界的主導權也就從實業家手中轉移到金融家手中.**** 從經濟面看,金融業積累的財富,業界的報酬均非其他行業所能望其項背, 影響所及,連帶其他行業都趨於「金融化」.*** (現今美國上市企業的CEO過半擁有財務學學位.) 企業運營的哲學也從 “生產定位”轉向 “交易定位”,**** 一切以提高 “股東價值”(赤裸裸說出來就是股價.) 為標的.

其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先進國集團藉著貨幣動蕩的機遇, 以IMF作為執行機構, 將政治權力穿透國家藩籬, 修訂發展中國家的社會政策,使其 “新自由主義化”.**** 其後果是全球經貿活動在統一的貨幣遊戲規則下同質化, 為鉅額跨國資本在世界各地自由進出,尋求獲利機會,創造了制度框架.***** 這就是當前「全球化」的定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330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