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脫歐沒預期“硬”,關於自貿英國和歐盟還有的談

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當地時間17日在倫敦蘭卡斯特宮發表的關於脫歐計劃講話中,小心翼翼地維護著平衡:一方面不觸怒歐盟及其成員國,擔心在談判中觸發更嚴厲的條款,提出將避免破壞性的斷崖式退歐,尋求“確定性”,另一方面堅持英國要退出歐洲單一市場,同時也要尋求與歐盟往來的最佳途徑,並尋求同歐盟達成綜合性自由貿易協定,這意味著,英國正在尋求“硬脫歐”。

由於梅的此番講話沒有預期那樣強硬,因此,在其講話期間英鎊大漲,英鎊兌美元漲幅一度擴大至2.5%,直指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單日漲幅。

梅在倫敦蘭卡斯特宮發表關於脫歐計劃講話

退出歐洲單一市場

梅在演講中表示,脫歐意味著英國已經無法留在歐洲單一市場中,不應當“半退半留”,因為這樣以來就“根本沒有退出歐盟”。

梅表示,英國並不主動尋求成為歐洲單一市場的成員,而是需要同歐盟“達成一項新的,大膽且雄心勃勃的貿易安排”,且願意同歐洲的領導人共同設計一項新計劃,確保英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進入歐洲單一市場,並建立起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定。

具體而言,梅建議英國能夠同歐盟之間建立起一種關稅同盟關系,而這一新的關稅同盟協定,將成為英國同歐盟之間關系的一項關鍵要素。

與此同時,梅表示,英國要利用此契機“建立一個全球性的英國”,與全球各國廣泛締結自由貿易協定。

梅特別提到,包括中國在內的一些歐洲以外國家,已經表達了積極的意向,願意同英國談判並發展貿易,而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已經表示了“英國是排著隊要與美國發展貿易關系的一個國家”。

梅還首次表明將推動最終退歐協議在議會上進行投票。

懲罰英國將給歐盟帶來災難

梅表示,不希望歐盟解體,歐盟的成功也符合英國利益,不過在上一次與歐盟的談判中,英國方面並沒有體現出足夠的靈活性。她還透露,不久之後英國將明確與歐盟之間的新關系,“這對企業更好,達成的協議需要把普通民眾考慮進去。”

梅表示,在同歐盟領導人挨個面談之後,她認為後者也希望能有一個積極而正面的英國脫歐過程,同時英國尊重歐洲單一市場不可分割的立場,且英國無意給歐洲單一市場帶來危害,也不希望給歐盟帶來危害。

然而,如果英國被徹底排擠出歐洲單一市場,不僅對英國不利,對於歐盟來說也是新的貿易壁壘,還會給世界帶來影響。梅警告說,懲罰英國將給歐盟自身帶來災難,也意味著歐洲不能獲得英國金融城的許多服務,而且每年900億英鎊的金融業收益會化為泡影。同時,這也意味著歐盟很多國家的公司在英國的利益會受損。

梅表示,英國的汽車零件和汽車產品市場對歐洲來說很重要,“我不相信歐盟不需要這些。”

在梅演講之前,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在接受歐洲媒體采訪時稱,英國脫歐是件大好事,相信其他國家會跟隨英國步伐相繼離開歐盟,上述言論在歐洲引起強烈震動。德國總理默克爾反擊稱,歐洲的命運掌握在歐洲自己手中,法國外長艾羅也表示,歐洲應保持團結。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17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願意看到一個繁榮、穩定、開放的歐洲,支持歐洲一體化進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2820

萬科:昱博投資等公司持有的14%萬科A股已全部質押

3月16日消息,萬科A發布公告稱,昱博投資、悅朗投資等九家公司將持有的公司股票進行股票質押式回購,相關股票質押登記手續已於2017年3月16日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完成。截至本公告披露日,昱博投資等九家公司合計持有公司1,553,190,974股A股股份(占公司總股本數量的 14.0698%)已全部質押。

公告稱,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於2017年3月16日收到廣州市昱博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奕博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悅朗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凱軒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廣域實業有限公司、廣州市欣盛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仲勤投資有限公司、廣州市啟通實業有限公司、廣州市凱進投資有限公司聯合發出的《告知函》,獲悉上述九家公司將持有的公司股票進行股票質押式回購,相關股票質押登記手續已於2017年3月16日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完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79

恒大:將持有的萬科股權表決權委托深鐵集團行使

3月16日消息,中國恒大發布晚間公告稱,董事會宣布本公司於2017年3月16日與深圳市地鐵集團有限公司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據此本公司將本公司下屬企業所持有的萬科企業股份有限公司1,553,210,974股A股(約占萬科總股本 14.07%)的表決權不可撤銷地委托給深圳地鐵集團行使,期限一年。 同期,本公司業已將上述萬科股份融資質押給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期限一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282

萬科A:鉅盛華持有的9100萬股股票解除質押

萬科A3月20日晚間發布公告,2017年3月17日,鉅盛華將持有並質押給鵬華資產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的萬科91,000,000股無限售流通A股辦理解除質押,並已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完成質押解除手續。本次解除質押的股份占公司總股本的比例0.82%。

截至3月17日,鉅盛華通過普通證券賬戶直接持有公司A股股票共計926,070,472 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39%;累計質押股數為835,070,462 股,占公司總股本的7.56%。

就在此前,3月9日,鉅盛華將持有的萬科1.82億股無限售流通A股通過質押回購方式質押給平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該次質押股份占公司總股份的1.65%。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1962

萬科A:鉅盛華將持有的9100萬股質押給平安證券

萬科A公告稱,3月21日,鉅盛華將持有的萬科9100萬股無限售流通A股通過質押式回購方式質押給平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截至3月21日,鉅盛華通過普通證券賬戶直接持有公司A股股票共計92607047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39%,累計質押股數為92607046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39%。

日前,鉅盛華3月17日將持有並質押給鵬華資產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的萬科91,000,000股無限售流通A股辦理解除質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307

萬科A:鉅盛華將持有的公司9100萬股辦理解除質押

萬科發布公告,公司於2017年3月27日收到公司股東深圳市鉅盛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鉅盛華”)的《告知函》,《告知函》顯示:“2017年3月24日,鉅盛華將持有並質押給鵬華資產管理(深圳)有限公司的萬科91,000,000股無限售流通A股辦理解除質押,並已在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分公司辦理完成質押解除手續。”

截至2017年3月24日,鉅盛華通過普通證券賬戶直接持有公司A股股票共計926,070,47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8.39%;累計質押股數為835,070,462股,占公司總股本的7.5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75

中國石化一季度凈利大增 收購BP持有的賽科50%股權

4月27日,中國石化發布2017年一季報,按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公司一季度營業收入5821.85億元,同比增長40.6%;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166.33億元,同比增長168.7%。

同時,中國石化發布公告稱,中國石化及其控股子公司中國石化上海高橋石油化工有限公司(高橋石化)與BP化工華東投資有限責任公司(BP化工)簽署協議,由高橋石化收購BP化工所持有的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上海賽科)50%股權。收購價格為16.815億美元減去自收購協議簽署日至法律權屬轉讓登記日上海賽科向BP化工可能支付的任何股息。收購完成後,中國石化、上海石化(6.570,0.07,1.08%)和高橋石化將分別持有上海賽科30%、20%、50%權益。該交易有待中國政府相關部門審批及其它相關條件的達成。

上海賽科是由中國石化、上海石化和BP化工按30%、20%、50%的比例於2001年10月合資成立,位於上海化學工業區內,擁有以109萬噸/年乙烯裂解裝置為龍頭的13套主體化工裝置,主要產品為乙烯、聚乙烯、苯乙烯、聚苯乙烯、丙烯、丙烯腈、聚丙烯、丁二烯、芳烴及副產品。上海賽科生產經營情況良好,2015年和2016年的稅後凈利潤分別為21.9億元和37.8億元人民幣。

BP集團從整體發展戰略考慮,擬出售BP化工持有的上海賽科50%股權。2017年4月,中國石化決定收購上述股權。

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收購將有利於推動實現中國石化發展戰略。中國石化在“十三五”期間計劃投資2000億元,優化升級打造茂湛、鎮海、上海和南京四個世界級煉化基地。交易事項完成後,上海賽科將成為中國石化的控股子公司,並與高橋石化的煉油項目形成一體化的協同效應,進一步提升經營業績,有助於加速打造包括上海石化在內的中國石化四大煉化基地中的上海基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146

這些國家醫保改革也很難:有的資金短缺,有的過度治療

美國眾議院於當地時間4日下午通過了取代奧巴馬醫改的《美國醫療法案》(AHCA)。然而,前該法案目前還面臨著眾多考驗。

事實上,近年來,美國政府和國會一直就醫改法案進行著博弈。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根據各國官方數據以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的數據,加拿大和英國每個人都有醫療保險,法國有0.1%的人沒有,德國0.2%沒有,美國沒有醫保的人則達到9.1%。

加拿大人和英國人看病免費,德國人每次需支付5~11美元(約合34.48元~75.86元人民幣),法國人支付25美元但大部分之後可以通過私人醫保報銷,而美國人則根據保險的不同,每次需要支付30~200美元不等。

那麽,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醫保體系都有哪些利弊呢?

英國:資金短缺

英國公共醫療服務體系被稱為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通過稅收和強制的國民保險費獲得資金,但NHS目前面臨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

NHS的醫療開支越來越成為政府財政的一個沈重負擔,2015年三分之二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賬戶赤字,上一個財政年度赤字總額達到25億英鎊(約合222.6億元人民幣)。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已承諾加大對NHS的投入,但反對派議員稱要想填補不足需要更多的投入。

在英國預約轉送的患者醫療服務是免費的,但長時間的等待以及醫院或醫生的選擇有限是較為嚴重的問題。這也是為何有11%的英國人購買私人保險,這些私人保險通常由雇主額外提供。

和美國一樣,在英國醫保也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去年初,為了抵制政府即將出臺的延長工時等新的住院醫生雇傭協議,NHS的約4.5萬名住院醫生曾罷工,導致4000臺非緊急手術推遲,數百家門診診所關門,幾千名患者就診延遲。醫生們稱,新體系不公平且不安全,可能令醫生在沒有得到足夠休息的情況下輪班。

德國:過度治療?

德國擁有多層次醫保體系,由互助保險基金系統提供資金。每個德國在職員工都必須根據自己的收入參加醫保。

不過,高收入者也可以不選擇公共醫保,自己購買私人醫療保險。目前大約有10%的德國人選擇私人醫保。

在現在的體系下,德國患者看病只需支付很少的費用,可以選擇醫生看診,包括專家或咨詢人員都可以自由選擇。根據OECD的數據,和其他發達國家的人相比,德國人找醫生看診的次數更多,開出的處方藥更多,住院的時間也更長。

這可能導致效率低下的問題。

2013年,一份對德國200萬個住院患者的官方審查報告發現,其中40%都是“過度治療”,有些住院患者的問題可能在門診就能解決。

此外,由於德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該體系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

法國:面臨赤字

法國的醫保系統曾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歐洲健康消費指數上位列前茅。

法國人人都參加由納稅人提供資金的強制醫保,患者大約需要支付醫療費用的20%。

盡管如此,超過90%的法國人仍然擁有私人保險。私人保險則通常由雇主提供,如此醫療費用中需自己支付的那20%通常幾乎全部能得到報銷。私人保險費用基於收入而定,而非健康風險。

不過,法國醫保系統長期面臨赤字問題,全球金融危機後,該問題進一步加重。因為資金來源於納稅人,高失業率令醫保赤字雪上加霜。

法國政府通過更多地使用仿制藥等改革令赤字問題得到緩解,並計劃到2019年實現盈余。不過,改革中還包括削減公共醫保覆蓋範圍,提高患者支付水平等措施,都非常不受歡迎。

加拿大:好但慢

加拿大擁有政府運營的國家醫療保險,資金來源於稅收收入,各個省份的規定略有不同。

加拿大醫療服務質量佳,心臟病和中風死亡率較低,癌癥治愈率高,人均壽命長。但最大的問題是治療等待時間長,尤其是如髖關節和全膝關節置換術等非急需進行的手術,等待時間更長。根據菲沙研究所2015年的調查,加拿大人在接受專科醫生治療前的平均等待時間為18周,這在發達國家中是最長的。

根據聯邦基金會的說法,2014年加拿大患者治療等待時間上排在澳大利亞、英國、美國、法國和瑞典之後。

在加拿大的一些省份,公共服務項目的私人保險是非法的,只有很少量的醫生能接受私人支付的治療快速通道。這也是為何有些加拿大人會選擇到其他國家進行私人治療。2015年,有4.5萬加拿大人在國外接受治療,占總人口約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00

3-5年的產品經理,該有的三種個人修為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705/163950.shtml

3-5年的產品經理,該有的三種個人修為

3-5年的產品經理,該有的三種個人修為

產品經理啥都會,但好像哪個都不太行?

來源 | 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作者 | 起點學院活動分享

以下為前微信高級產品經理@星徹 演講實錄,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團隊筆記小組成員@Winky 依據嘉賓分享內容整理,編輯有修改:

做產品經理3-5年了,意味著什麽?

我身邊有很多人工作3-5年的產品經理,甚至有兩年的產品經理都遇到了一個問題:

做產品經理3-5年了,意味著什麽呢?

微信圖片_20170705102936

      1. 意味著跳槽可以找獵頭

這種感覺是不是很爽?不用自己投簡歷,而是別人來說:

“唉!那個你要不要找這個工作,要不要考慮一下?”

“這個不考慮。”

“為什麽不考慮?你考慮一下唄。”

……

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

2. 意味著不再需要問別人:什麽是產品經理

當你工作兩三年的時候,你已經可以很清楚地告訴別人:產品經理到底在幹嘛?怎麽溝通開發?怎麽挖掘需求……基本上,這些都可以達到了。

3. 意味著薪水已經比剛畢業的時候多了很多

有時候50%往上漲,這個時候薪水已經比剛畢業時候要好很多了。

當你的收入已經達到一定層次的時候,作為產品經理,你要感受“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比如在大學時候,吃一頓四五十的飯都會覺得很難受,那時候你很難體會誰花一百塊吃飯的感受,你是想不出來的。所以,當你的收入提高的時候,一定要去感受那種生活,因為這是把錢投資到自己對事物的認知上。

4. 意味著該尋找一個新的方向

可能是行業方向、崗位方向,也可能是工作狀態方向。

可能3-5年你就會覺得,我學不到東西了,然後就會吐槽公司不靠譜,然後就會出現瓶頸,就會想走,甚至很多只有一年的產品經理也會有這種心態,所以三年五載的時候,該找一個方向了。

5. 意味著可塑性不再是自己的標簽

工作三年以後,沒有人會說這個人可塑性很強,只有在你很弱的時候才有可能。

比如,現在每個人有一百塊錢,你只有兩塊錢證明什麽?證明你還可以有更多裝錢的空間;但反過來——你很窮,那可塑性強,也證明啥都沒有。

在三年五載的時候。你已經沒有可塑性了,因為你的思維模式、工作習慣、你幹事情的沖勁等這些東西都已經基本定型了,很難說出現一個人以前三年工作不努力,然後說我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那只有一種可能——他欠債了。

6. 意味著精力、體力不如以前

科學曾證明人過了24歲,身體開始走下坡路。所以,大學的時候你玩的多猛,是你這輩子的健康的巔峰,現在身體精力跟體力都是下降的。

精力是誰分散的呢?是家庭,要考慮的事情越來越多,那精力就分散掉了。

身邊很多人在剛工作時覺得我終於解放了,可以自己賺錢了,沒有考慮和父母關系。然後等到過年回家,就會說“我覺得我爸老了”,接著就開始反思這樣的關系,把更多時間放在家庭上。

體力上也很明顯,你坐著的時間越長,你身體就越不適應運動;你的肌肉含量決定了你腦子轉的速度,就是肌肉含量越多,血脂越低,里面的含氧量就越高,腦子越快——不然為什麽胖人容易困?是有科學道理的。

微信圖片_20170705102941

我當年剛進產品行業的時候在想:

我走上了一條光明的大道,因為產品經理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職業,收入高,讓幾億人家喻戶曉,未來是CEO的材料。我要努力奔跑,學習方法論,打磨產品,體驗成為最優秀的產品經理,打造最優秀的產品。

剛入職一兩年的時候都是這麽想的,所以,我底下寫的是一個年輕的靈魂,括號里面寫的是盲目——因為當時根本不知道自己未來面對的東西到底是什麽。

很多人進了一個創業公司,進了一個傳統行業大集團的互聯網部門做產品,以為這個世界是美好的,可能一腳就踩到了坑里。

微信圖片_20170705102945

五個身邊人的例子

我舉五個例子,四個是我身邊的,一個是我前兩天面試過的人。

A君:

5年經驗,從360到金山,再到搜狐暢遊做平臺,現在到優酷土豆。

履歷很光鮮,可惜他找工作時並不理想。因為他在上面的幾個公司只做了一件事——做功能。因為這幾家公司沒有做行業,他無法積累任何行業的經驗,這意味著即使換工作,他也只能做功能。

但是,沒有公司會招一個有五年的產品經理,30k的月薪去做功能——因為2個兩年的產品經理,完全可以替代他。所以要去做行業而不是做功能。

B君:

11年經驗,經歷3家小公司,最後加入亞馬遜。

現在找工作並不理想,因為他跳槽的這幾個公司沒有關聯性。如果把它的這個職業軌跡當成爬山的話,爬了一個小山坡,用了兩年時間,然後下來,又爬了800米的海拔再下來,又爬了一個800米的海拔,然後下來又爬了一個800米的海拔,終於從這個800米上到了2000米,哪怕是11年,他也就是兩千米的海拔。

所以,大家在做職業規劃時,一定要想清楚每一步之間的關聯,千萬別任性。

找工作不能完全改行的跳,因為只有連帶性的東西才有積累。

比如清潔工阿姨,想找一個合適的工作,她需要選擇自己最優的點走下一步,她對馬路很熟悉,才會有最大的收益。

C君:

13年工作經驗,經歷了3家創業公司,其中最後一家待了10年。

我去跟他聊天,問工作有怎麽樣的想法,平臺應該怎麽設計的時候,發現他講的東西不成邏輯,他每一次都抓不到最核心的那個點。

比如,他在產品設計時,關心的是你看我們這個邏輯完善不完善,卻沒有想過它的整個流程是否最簡單,是否最優。

工作13年思維定式,家庭拖累,跟不上互聯網最前沿的產品形態,再找工作不容易。

D君:

2年工作經驗,負責藝龍某個產品線的一個環節。

像藝龍、去哪兒這樣的APP,一個產品線是酒店,酒店的搭售,那就是一個環節。

如果酒店搭售個保險,這保險誰談來的,不是產品經理吧?價錢誰定,不是產品經理吧?收完之後的客服誰做,不是產品經理,產品只能做頁面呈現。

幹了兩年,你覺得這個兩年的人出來之後他能學到什麽?下一份工作問他的時候你能給我帶來什麽,什麽都沒有,除了跟人家說我執行力好,那個剛畢業的執行力比你好。

兩年別看還是不錯的,但兩年內,他的收獲很少,可能根本無法滿足下一份工作的需求。

E君:

2年工作經驗,傳統公司的互聯網部門,經歷了6個項目的從0到1,最後死掉的過程。

大部分項目只是發布上線,並沒有多少真實用戶,然後領導就改方向了。

每個項目從0做到1,很有全局觀,但對於跳槽新公司來說講沒有意義——因為下一個能跳的大公司應該是有相關性的或者海拔再高一些的,但大公司是沒有從0到1的過程的,他們需要的是在某一個品類有自己的理解、方法論和套路的產品經理。

上面的五個典型的例子,大家用心體會一下。

在開始下個話題之前,先問一個問題:

你認為同理心可以培養嗎?是天賦還是後期的才能?

我是個做事兒比較偏的產品經理 ,我最近剛好在做這樣的事,我帶著人做一個叫 “人格分裂的場景帶入”,這個是我在做產品經理這五年里面收獲最大的;包括對外的商務溝通,跟身邊人的接觸,項目管理,用戶體驗。

這個用戶角色帶入全都是靠人格分裂,就是逼著自己變成那個人,然後去寫畫像,碎片化,再把這些碎片化的東西全都記在腦中。

當看到該用戶角色的某一行為時,通過用戶的客觀行為去做一個關聯但不要下結論,先豐富自己對社會的認知,然後通過接觸很多類似的人把這些碎片都存下來,長時間後你腦中會形成一個人類大數據用戶畫像。

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人時,腦中首先會有一個此類人的特征及可能的行為。

比如有個兩歲小孩,我就把我見過的地鐵上的、自己家里的、醫院的、電視劇里的所有兩歲小孩全調出來,然後模糊的形成一個兩歲小孩的特征,可能做的什麽事,有哪些事情是意外等等。

3-5年的產品經理,該有的個人修為

微信圖片_20170705103222

產品能力修為

1. 1秒鐘變傻瓜

當帶著用戶的視角去觀察一個App時,1秒鐘變傻瓜是因為這些用戶畫像已存在腦海中,你瞬間忘記自己是誰——這就是人格分裂。

比如,如果我要跟面前的這位女生握手,我所有的念頭和行為切片應該是什麽樣子。我已經想跟它握手了,接下來我的手在哪?

我要伸出手,擡起大臂,然後手向前伸,然後腿再向前邁一步,腳落地,然後手再向前伸,然後觀察他的反應,這是肢體切片。

再比如看APP的時候,把它變成毫秒級別的:

一打開歡迎頁晃了我的眼睛,第一個頁面是這樣的,然後沒有按鈕——噢,下面有那小點點,我劃一下試試;噢,是可以滑動的。

然後翻到最後一個頁面的時候,小點點沒有了,那怎麽進去呢?找不到按鈕,噢,原來有一個“立即體驗”,這個叫使用產品,我就點了一下“立即體驗”,進去之後頁面還有一個加載的過程,噢,上面寫的是什麽?

這個過程叫一秒鐘變傻瓜,把所有的這種東西想出來講出來,講出來之後到底哪地方體驗好,哪地方體驗不好。

2. 同理心

同理心的核心用法就是人類用戶畫像大數據,同理心很重要但很也缺乏。

那麽,如何培養呢?

方法有很多,方法之一是觀察,人類用戶畫像大數據就是觀察後的結果,需要註意的是觀察時只看客觀事實,千萬不要帶入個人主觀意見,觀察後要找機會去確認。

比方說:

一個儀表堂堂的哥們也能罵出臟話來,這是客觀事實,因為臟話就是臟話,但如果說一個儀表堂堂的哥們素質不咋滴,這個就不對了,因為有些人就習慣性地說臟話,並不一定素質不好。

還有一個辦法是表演,例如報表演班、看話劇、看電影。

有些場景,不到一定年齡體會不到,那就把它抽象出來,然後不斷的放大這個場景。

我做產品經理,做的時間越長,看電視劇哭的可能性越高,是因為看的時候我就總是會把自己帶進去感受,不是感動了自己,而是被劇中的他的苦澀所感動。

3. 溝通表達

不僅僅是跟產品團隊的人溝通,更多體現在如何跟陌生人溝通。

我現在最願意幹的一件事情,就是跟出租車司機聊天,我特別有成就感,因為這個行業的人是壓抑在社會底層的人,所有人都認為他是服務者。所以出租車司機心里是極其壓抑的。

為什麽出租車的司機一打開話匣子就收不住了——因為他憋屈,這個時候你去站在他的角度說:

師傅,你現在滴滴接單活幹得好嗎?

唉,就那樣。

平臺是不是壓榨你們挺狠的?

馬上共鳴產生,就是為了追求這種存在感和成就感。

把你自己的情緒先調整下來,說到底好在哪?那你們怎麽看呢?你們互相之間聊嗎?

我這是在做用戶調研,抓住所有的跟陌生人溝通和接觸的時間做用戶調研。

在你想說話的時候,用一些辦法,有些時候你跟司機聊天,他情緒不在的時候你就聊不出來。當做他的情緒很冷靜,他給你的基本都是假話。

你問他你需要錢嗎?我需要對吧,但是如果說你把他情緒調到嗨起來,說唉你現在生活這麽幸福,你有個兒子女兒孫子的,你需要錢嗎?唉呀不用,有孩子就行了——結果是不一樣的,人在忘記自我和徹底放開的時候,說的大部分是真話。

溝通表達還表現在你未來的匯報上、跨行業溝通上。

我們是年輕人,願意接受新事物,做互聯網的反應快;但都有一個問題——不尊重傳統行業。

其實傳統行業很牛的。所有的需求來自於人肉體和精神,它不是你閉眼睛想創造就能創造出來的。所有的傳統行業能發展100年1000年2000年,是因為一直圍繞著肉體去做事情。

人總要出門,出門就要有工具有汽車;人總要睡覺,睡覺就要有床;人總要喝水,喝水就得有杯子;這些東西是一直存在的。

互聯網只是把傳統行業的信息更快速的給到我們,所以它是工具;傳統行業提供的是實體,除了社交、搜索這些屬於純互聯網產品,大部分互聯網必須要依賴傳統行業,才能把信息更快速的展現給用戶,所以互聯網本質上是工具。

未來一定要帶著尊重和敬畏之心和傳統行業人士去溝通,因為他們隨口講的一句話可能會顛覆你的三觀,傳統行業也是未來產品經理的一個出路。

思維視野修為

1. 行業內

但凡看起來是誇一個公司的文章,基本都是公關稿——很多公司在今日頭條上發文章給誰看?給投資人看,給潛在投資人看,因為人家有靜音放大的可能:我看這個公司還有新聞,他再冷靜也會進行放大,所以投資的可能性就高了一些。

當看到一件熱門事件,在行業內一定要靜下心去理解其背後的本質。所有的事情在歷史上都能找到同樣的東西,在生活中都能找到所謂的新互聯網模式的縮影,這些規律沒有新的,全都來自生活。

例如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出現時,是因為好玩兒,還是因為真正明白什麽是共享?

共享經濟古代就有類似的,它只是一種資源使用的模式。共享單車本質上是租自行車的一種形態,只是不需要去店里歸還。

2. 跨行業

思考一下自己做的功能還是行業,因為功能容易被替代而行業不會。

一個職場人的核心競爭力不是能力而是經驗,經驗的背後是時間;跨行業就是對每個行業要有自己的理解,只有時間帶來的沈澱才能積累對行業的理解。

你的沈澱是最重要的,所以跨行業這件事情,尤其是對每個行業的理解特別重要,他是不斷地沈澱下來的。

3. 社會洞察力

平時生活中遇到一種現象,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所以做產品時要思考產品是否滿足了用戶的需求,這就是做社會洞察。

我們平常生活中遇到的,要看到這個社會的人,到底要的是啥?

所以,當你做產品的時候,先不要說“啊,最簡單的體驗就是最好的”。

你要想:他急他浮躁,你要做的不是簡單,而是滿足他的急。比如說滴滴打車等待的時候,出現一秒兩秒三秒沒有意義,你加點別的——比如說你知道我是個男的,出一個小女生在那跳跳舞,十秒鐘我都感覺不到啊。本來我就急,就不要再出倒數時間了。

情商心態修為

1. 自我:對自我深刻剖析和了解

我首先看清楚自己是誰,我是一個存在的這個世界上的一個20多歲的,擁有什麽樣的思維方式和什麽樣的背景的一個人。

2. 他人:觀察分析,換位思考

這個APP的使用者或者是現代社會群體分成哪幾種,他們是什麽樣的特點,有什麽樣的這個心理狀態等。

3. 世界:多讀史書,讀史使人明智

我喜歡看歷史,因為所有的事情都是不斷的在一遍遍一模一樣的上演,發現規律是那些,然後運轉的形態可能也就那些。

古代的皇帝,有多少為了寵愛妃子死了?全都是這樣,那為什麽當皇帝的人還沒有前車之鑒嗎,它的成本有多大?國家亡了,財產沒了,命也沒了,那他怎麽就不學呢?但他就是不學。

產品經理的出路

我認為未來產品經理出路有兩條:

微信圖片_20170705102953

互聯網+:

了解傳統行業的基本規則,用互聯網思維展現給用戶。

第一,互聯網+一定是互聯網人幹出來的,一定不是傳統行業的人幹出來的,雖然他們懂基本的知識,但是無論從體制還是從能力,從對互聯網東西的了解和能力,它們都幹不了。

只有外行的人,像我們這種天不怕地不怕,認為傳統行業就這麽兩點一線,把中間環節全打掉的人可幹,然後一腳踩進去,發現自行車還得維護呢!還有人專門毀自行車呢!那你踩進來了沒辦法了,只能是半年之內快速融資再融資,保證自己死不了,這事勉強幹了。

第二,互聯網+的行業非常非常多,如果身邊有人的話,找工作5到10年的傳統行業的人,跟他交換,你把互聯網的東西告訴他,把一些想法告訴他,讓他把行業的基本常識告訴你。

不要問它對行業的理解,因為行業理解是我們這行不行了,這行沒什麽意思了,你要問他基本情況。

我跟一個阿姨聊天,她做絲綢,只能在微信上朋友圈里掛,然後參加中國絲綢協會的大會,就跟人家講:我在微信里賣一般絲綢這種東西——這樣節奏很慢,而且客單價很高,很難出線。

我說你給我講講絲綢從養蠶到繅絲,到後面的工藝產品的基本常識;然後我問:你覺得在絲綢領域,一個普通中產階級的入門級產品是什麽?她說手帕絲巾。我說不對,手帕跟絲巾有很多東西可以馬上替換掉,而且體現不出絲綢的特點,那什麽東西最能夠體現出絲綢的全方面的特點?飽暖絲滑,貼身舒服,而且輕,是睡衣。

我跟她講:睡衣絕對是你的爆品,而且穿過睡衣的人就會成為絲綢的忠實用戶,你不要再去推絲巾了。這就是從互聯網的思維角度了解了基本常識,給他一個解決方案。

全能崗位

大家有沒有覺得:產品經理啥都會,但好像哪個都不太行?

有沒有覺得:我要是會寫代碼就好了,有沒有覺得:開發千萬不要有產品思維,不然我就下崗,對吧?

但相反,現在有越來越多的開發有產品思維。

你看到這種人是不是都鬧心?我都不搶你寫代碼的活。還有設計師UI交互懟你,天天說為什麽這麽設計,那產品經理能幹嘛?

產品經理以後能幹全能,一個公司總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分屬各自的崗位——但總得有一種人,他需要了解全部。

比如,我們在做微信搖一搖電視平臺的時候,總得有商務去跟電視臺談,商務可以給他講,但是電視臺說你能幹A,那個A加B能幹嗎?蒙了吧?那個得基於我們接口能力,那哪個接口能力呢?不知道!開發又不會去參加這種會議,所以這是產品經理能幹的事情。

產品經理就是問你一個人,就跟問所有人一樣,效率也提高。

有些事情在一個人的腦子里面,好過整合在兩個人腦子里面,就算兩個人溝通再好,天天睡一張床上,得到的結論未必是好的。

所以,未來產品經理有可能成為全能的人,可能出現在公司轉型的時候,重大項目的時候,跨行業的時候。

需要全能型的人,既要去談,又要知道能力,要有產品的功能策劃能力。

這是我覺得產品經理未來可能有的兩個方向。

—— END ——

產品經理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55

小心!1天有18家公司大幅修正業績,有的早已“閃崩”!快來看中招沒?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7-07-16/1128485.html

每經記者 黃小聰 每經編輯 吳永久

貝因美7月11日下午股價“閃崩”,把很多投資者都跌懵了。就在大家都還在議論紛紛的時候,7月15日,公司披露了2017年度業績預告修正公告,業績由盈利變成虧損,深交所隨後也向其發送了關註函,要求報送本次業績修正的內幕信息知情人名單等。

而據《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翻閱公告後發現,僅僅在7月15日這一天,就有多達6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業績修正公告,其中有部分同樣是由預計盈利轉為預計虧損,那麽,這些個股在周一開盤之後,投資者是不是得格外關註了?

1天60家業績修正

進入7月份以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註意到,上市公司關於業績修正的公告多達150條,其中單單7月15日這一天就有60家。一般來說,業績預告修正無非就是以下幾類:盈利或虧損幅度變大或變小;由盈轉虧;由虧轉盈。

7月15日部分業績預告修正幅度較大的個股

顯然由盈轉虧的公司最需要引起投資者的關註。經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統計發現,7月15日,在這里面就有6家公司的業績預告就出現了這種情況,其中貝因美是一家,還有另外5家分別為*ST眾和、雲投生態、積成電子、龍泉股份和德豪潤達。

具體來看,*ST眾和由原來的預計“凈利潤為2000~4000萬元”修正為預計“虧損:6000萬元–7000萬元”;雲投生態由原來的預計“盈利500萬元至 1000萬元”修正為預計“虧損:2500萬元—3000萬元” ; 積成電子由原來的預計“ 凈利潤為0~1,003.31萬元”修正為預計“ 虧損:1,200 萬元~200 萬元”;龍泉股份由原來的預計“凈利潤1150.54萬元至1725.82萬元”修正為預計“虧損:3700萬元—4500 萬元” ;德豪潤達由原來的預計“凈利潤1200萬元至2000萬元”修正為預計“虧損:7000萬元—6000萬元”。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公司則是出現了盈利或虧損預計修正幅度比例的情況,比如金字火腿,原預計“比上年同期增長幅度為272.1%-300.72%”,現修正為“比上年同期增長:3.04%-48.84%”;還有深圳惠程,原預計“虧損:800萬元至 1200萬元”,現修正為“虧損:6000萬元至 6900萬元”。

那麽,這些在周末披露的業績修正,對於周一的股價會不會出現比較大的影響呢?顯然持有這些的個股的投資者周一得密切關註了。

關註重倉“業績變臉“股的基金

而除了直接關註這些個股,還有些投資者則要看看自己手里的基金,都是重倉了哪些個股,會不會也有不少的業績大幅預虧個股,如果有,這些基金也同樣值得密切關註。由於基金半年報還沒出來,先從一季度末的持股情況看一下。

比如說貝因美,choice數據顯示,一季度末多達20只基金持有,持股數量最多的是招商移動互聯網產業股票基金,持有434.13萬股,占凈值比為2.92%,並不算高,而占比最高的是融通中國風1號靈活配置混合,雖然僅持有23.06萬股,但是占比達到7.53%。

此外,一季度末7只基金持有雲投生態,其中國富成長動力混合、國富策略回報混合和國富健康優質生活分別持有20.55萬股、8萬股和2.5萬股,占比分別為5.05%、3.57%和3.77%;還有東吳嘉禾優勢精選、東吳行業輪動混合、東吳進取策略混合也分別持有92.01萬股、80.93萬股和75.15萬股,占比為3.87%、3.82%和1.07%。

其它的預計盈轉虧個股中,比較值得關註的基金還有,北信瑞豐無限互聯主題靈活配置,一季度末持有*ST眾和9.6萬股,占比2.94%;中郵核心科技創新持有龍泉股份77萬股,占凈值比為3.02%。

而隨著上市公司中報和基金二季報的到來,盈轉虧個股以及基金持股可能還會發現一些變化,那麽又有哪些新基金重倉了業績“變臉”股呢?投資者在買基的時候,得重點關註下這方面的因素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461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