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這些國家醫保改革也很難:有的資金短缺,有的過度治療

美國眾議院於當地時間4日下午通過了取代奧巴馬醫改的《美國醫療法案》(AHCA)。然而,前該法案目前還面臨著眾多考驗。

事實上,近年來,美國政府和國會一直就醫改法案進行著博弈。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根據各國官方數據以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等的數據,加拿大和英國每個人都有醫療保險,法國有0.1%的人沒有,德國0.2%沒有,美國沒有醫保的人則達到9.1%。

加拿大人和英國人看病免費,德國人每次需支付5~11美元(約合34.48元~75.86元人民幣),法國人支付25美元但大部分之後可以通過私人醫保報銷,而美國人則根據保險的不同,每次需要支付30~200美元不等。

那麽,主要發達經濟體的醫保體系都有哪些利弊呢?

英國:資金短缺

英國公共醫療服務體系被稱為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通過稅收和強制的國民保險費獲得資金,但NHS目前面臨嚴重的資金短缺問題。

NHS的醫療開支越來越成為政府財政的一個沈重負擔,2015年三分之二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賬戶赤字,上一個財政年度赤字總額達到25億英鎊(約合222.6億元人民幣)。英國首相特雷莎•梅已承諾加大對NHS的投入,但反對派議員稱要想填補不足需要更多的投入。

在英國預約轉送的患者醫療服務是免費的,但長時間的等待以及醫院或醫生的選擇有限是較為嚴重的問題。這也是為何有11%的英國人購買私人保險,這些私人保險通常由雇主額外提供。

和美國一樣,在英國醫保也是一個重大政治問題。去年初,為了抵制政府即將出臺的延長工時等新的住院醫生雇傭協議,NHS的約4.5萬名住院醫生曾罷工,導致4000臺非緊急手術推遲,數百家門診診所關門,幾千名患者就診延遲。醫生們稱,新體系不公平且不安全,可能令醫生在沒有得到足夠休息的情況下輪班。

德國:過度治療?

德國擁有多層次醫保體系,由互助保險基金系統提供資金。每個德國在職員工都必須根據自己的收入參加醫保。

不過,高收入者也可以不選擇公共醫保,自己購買私人醫療保險。目前大約有10%的德國人選擇私人醫保。

在現在的體系下,德國患者看病只需支付很少的費用,可以選擇醫生看診,包括專家或咨詢人員都可以自由選擇。根據OECD的數據,和其他發達國家的人相比,德國人找醫生看診的次數更多,開出的處方藥更多,住院的時間也更長。

這可能導致效率低下的問題。

2013年,一份對德國200萬個住院患者的官方審查報告發現,其中40%都是“過度治療”,有些住院患者的問題可能在門診就能解決。

此外,由於德國人口老齡化問題,該體系也面臨越來越多的壓力。

法國:面臨赤字

法國的醫保系統曾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歐洲健康消費指數上位列前茅。

法國人人都參加由納稅人提供資金的強制醫保,患者大約需要支付醫療費用的20%。

盡管如此,超過90%的法國人仍然擁有私人保險。私人保險則通常由雇主提供,如此醫療費用中需自己支付的那20%通常幾乎全部能得到報銷。私人保險費用基於收入而定,而非健康風險。

不過,法國醫保系統長期面臨赤字問題,全球金融危機後,該問題進一步加重。因為資金來源於納稅人,高失業率令醫保赤字雪上加霜。

法國政府通過更多地使用仿制藥等改革令赤字問題得到緩解,並計劃到2019年實現盈余。不過,改革中還包括削減公共醫保覆蓋範圍,提高患者支付水平等措施,都非常不受歡迎。

加拿大:好但慢

加拿大擁有政府運營的國家醫療保險,資金來源於稅收收入,各個省份的規定略有不同。

加拿大醫療服務質量佳,心臟病和中風死亡率較低,癌癥治愈率高,人均壽命長。但最大的問題是治療等待時間長,尤其是如髖關節和全膝關節置換術等非急需進行的手術,等待時間更長。根據菲沙研究所2015年的調查,加拿大人在接受專科醫生治療前的平均等待時間為18周,這在發達國家中是最長的。

根據聯邦基金會的說法,2014年加拿大患者治療等待時間上排在澳大利亞、英國、美國、法國和瑞典之後。

在加拿大的一些省份,公共服務項目的私人保險是非法的,只有很少量的醫生能接受私人支付的治療快速通道。這也是為何有些加拿大人會選擇到其他國家進行私人治療。2015年,有4.5萬加拿大人在國外接受治療,占總人口約0.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0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