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央企全年利潤預計1.3萬億 增幅約為零 國資委:2014年將嚴懲長期虧損央企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169

新華網消息,在12月29日舉行的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工作會議上,中國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表示,今年中央企業創造了良好的經營業績,全年實現利潤總額預計1.3萬億元左右,實現經濟增加值繼續保持在3000億元以上,絕大多數企業可以完成或超額完成考核目標。

儘管數據可觀,但相較於2012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22.5萬億元,實現利潤總額1.3萬億元,2013年央企利潤增幅幾乎為零。

《北京商報》報導,在爆發國際金融危機的2008年,央企利潤增幅下降30.8%,之後的2009年、2010年、2011年和2012年,利潤增幅分別是17.1%、40.2%、6.4%和2.7%。今年的利潤增幅可謂創五年新低。

業內人士認為,今年上半年央企利潤高企主要是由於2012年上半年基數太低所致,下半年的增長數字下滑明顯。首都經貿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認為,今年下半年央企利潤增速降低與低迷的市場大環境不無關係。

將嚴懲長期虧損企業

中新社報導,黃淑和同時表示,國資委2014年將加強企業的各類考核,對考核不達標、長期虧損、安全生產不達標等「不在狀態」的中央企業,將嚴格處治。

數字顯示,2013年1--11月利潤增量超50億元的央企僅有11戶,佔央企總數的一成,仍有企業連續虧損。對此,黃淑和表示,對於長期虧損的企業,在2014年的監管和考核中,國資委將下決心嚴格處治。

黃淑和坦言,中央企業今後需要做好在淘汰落後、安全生產和節能環保等方面付出「沉重代價」的準備。

一直以來,產能過剩、安全生產事件頻發、節能環保不合格等問題在中央企業發展過程中集中體現。特別是安全生產問題,因今年11月下旬的中石化黃島輸油管線爆炸案受到各界廣泛關注。

對此,黃淑和指出,下一步,國資委將修改完善安全生產考核細則,對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責任事故的,進一步從重處罰。此外,對完不成節能減排目標和造成重大環保事故的,繼續從嚴追責。

要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在早前舉行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毅就曾表示要在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上下功夫。他說,目前國有資本一股獨大的現象較為普遍,許多企業經營機制沒有得到真正轉換。「我們要改變觀念,消除『國退民進』『國進民退』的爭論,掃除思想上和體制上的障礙,積極為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創造有利條件。要進一步推進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更多地引入非公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重組和重大項目建設,探索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

新華網消息,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在此次會議上也強調,在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中,中央企業業績考核要始終注意把握好兩點:一要堅持正確的考核導向,更加重視放大國有資本功能,更加重視國有資本有效運作,更加重視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和提高競爭力,從而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二要實現考核責任全覆蓋,無論採取何種股權形式,都要明確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的責任主體,產權延伸到哪裡,責任就覆蓋到那裡。

「國有獨資公司和控股公司要注意發揮董事會的作用,健全董事會考核機制,履行好董事會考核經營層的職責;要積極探索國有參股公司股權代表的考核評價機制,使其忠實履職,依法維護出資人利益。」黃淑和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7139

2013央企反腐風暴:「老虎和蒼蠅一起打」

http://www.infzm.com/content/97754

根據官方公開披露的信息,蔣潔敏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委員」級別的第三位「落馬」央企高管。前兩位分別是原國家電力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高嚴和原中核工業黨組書記、總經理康日新。

反腐風暴從金融業轉移到中移動,再到中石油。電信、能源領域都是由兩三家巨無霸央企通過行政壟斷的方式控制市場,產業鏈上下游各業務環節都可能存在尋租機會。

在整個2013年,央企反腐浪潮是最為輿論矚目的事件,至少已有十餘位央企中高層管理者涉案被查。

根據中紀委2014年1月10日新聞發佈會通報內容,目前至少有三位原央企高管被其立案調查,分別是原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兼大慶油田總經理王永春、原中石油集團董事長(「雙規」時已調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蔣潔敏和原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副總經理戴春寧,中紀委分別在2013年8月、9月和12月在其網站上公佈了他們「涉嫌嚴重違紀」被「組織調查」的消息。

除了這三位被中紀委點了名的「中管幹部」(即中共中央管理的幹部),還有多位央企中高層管理者涉案被查。其中,已被所屬公司或主管部門明確對外宣佈的包括:

原中石油集團副總經理李華林、原中石油股份(中石油集團下屬上市公司)副總裁兼長慶油田總經理冉新權和原中石油股份總地質師兼勘探開發研究院院長王道富;原中國鋁業股份(中國鋁業公司下屬上市公司)副總裁李東光;原中遠集團副總裁徐敏傑;原國藥控股(中國醫藥集團下屬上市公司)副總裁施金明和採購總部總經理徐益眾;原中移動廣東公司董事長徐龍、原中移動天津公司董事長權明富等。

半年來,還有中海油、南航等央企被媒體指稱有管理層人員正在接受調查。

這些高管被查處的公司,不僅有中石油、中國出口信保這類壟斷領域央企,也有中鋁、中遠這種市場競爭領域央企——不過受制於行業不景氣,這兩家公司這幾年都深陷巨虧泥潭,2012年兩家上市公司虧損分別超82億元和95億元,2013年正忙於通過出售資產來「扭虧」。

這些案件並非都是中紀委查辦。根據國藥控股公告,施金明、徐益眾案系由上海市浦東新區檢察院查辦,施被指控涉嫌貪污;南航回應媒體報導稱,員工涉案線索是由公司「內部審計中發現並主動向公安機關報告」;徐龍案則是由廣東省紀委查辦和披露。

原中國鋁業股份副總裁李東光和原國藥控股副總裁徐敏傑,儘管亦有媒體稱是「被中紀委帶走」,但兩家公司公告裡都只說是被「有關部門調查」。中石油「窩案」和戴春寧案,是已明確由中紀委調查的案件。

此外,安徽、云南、河南、廣西、廣東、陝西和天津等省份,2013年都陸續披露紀檢部門正在查處省屬國企高管,這些企業也是分佈在壟斷性較高的軍工、礦產、鋼鐵、煤炭、燃氣等領域。

中石油「打虎」

本輪央企反腐潮中,最引人矚目的是已有四位高管被查的中石油。據媒體報導,該公司被「帶走」協助調查的管理人員遠不止於此。

可資對比的是,四年前中石化董事長陳同海涉案被查時,並未傳出該公司其他高管牽連「落馬」。

中石油「窩案」,與2013年中紀委對四川官場的調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2013年6月宣佈被查的原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郭永祥,與蔣潔敏一樣,都是1970年代從勝利油田基層幹起,後被逐步提升至高位,只是郭1998年離開石油系統,一直在政府任職。

此外,過去半年來媒體已報出多位從事地產、石油等領域的特殊民間商人,通過四川政界與中石油的關係網絡而漁利,現已涉案被查。

目前此案仍在發酵中。從中紀委新聞發佈會上中紀委副書記、監察部部長黃樹賢發言內容來看,蔣潔敏、王永春和郭永祥三人的紀檢調查都還在由中紀委推進,案件尚未「移送司法機關」。

一般來說,只有被查官員的「問題」經由紀檢部門明確之後,才會移交檢察機關來落實法律責任。

但僅以目前的查處規格,一家央企同時有位列部級、副部級的兩位高管被查,已是改革開放以來央企遭到的最強「打擊」。

11年中,三位中央委員「落馬」

根據官方公開披露的信息,蔣潔敏是改革開放以來,享有「中共中央委員」級別的第三位「落馬」央企高管。

開此先河的,是原國家電力公司黨組書記、總經理高嚴。

高嚴1942年出生,早年曾在吉林電力系統長期任職,1990年代擔任過吉林省省長、云南省委書記等職,1998年起任國家電力公司總經理。2002年秋,高在任上失蹤。

2003年,在依然「失蹤」的情況下,高嚴被「雙開」(開除黨籍、開除公職),案件也由中紀委移交司法部門,但高嚴至今未被逮捕歸案,也沒有在海外公開露面,公安機關曾把他的信息放入網上追逃數據庫,並懸賞20萬元。

高嚴也是改革開放後,中國「失蹤」的最高級別官員,官方從未正式披露過他的案情。

唯一可查的定性,來自當年《財經》雜誌的一篇報導,電力系統內部通報的高嚴案定性是:「背叛黨和國家,生活腐化,侵吞巨額國家財產,對國有資產大量流失負有直接責任」。此外,2004年國家審計署披露,1998-2002年國家電力因個別領導人違反決策程序或擅自決策造成的損失或潛在損失32.8億元。

此外,2009年被中紀委「雙規」的原中核工業黨組書記、總經理康日新,也屬「中央委員」序列。

康的案情同樣撲朔迷離,充斥著各種猜測。他在2010年被認定受賄660萬元財物,判處無期徒刑,但除了官方通稿裡一句「為他人在企業經營、業務承攬、職務陞遷、就業安排等事項上謀取利益」表述,其案情細節至今尚未被披露。

截至目前,官方披露的信息中,都未見高、康和蔣的案情蔓延向更高層面。

蔣潔敏的副手王永春,則是迄今公開可查的第三位「落馬」中共中央候補委員。在他之前,已有原建行行長王雪冰、原中石化董事長陳同海是從這個位置上被拿下。

其中,「紅二代」陳同海2009年被法院認定的1.95億元受賄金額,創下迄今還未打破的新中國成立以來高官受賄金額的新紀錄。

在「自首、認罪悔罪、檢舉他人、積極退贓」等多項從輕情節之下,他被判處死緩。由於之前有過多位受賄金額遠低於他的高官被判死刑的先例,陳同海的這個判決一度在社會上引起激烈爭議。

反腐風暴眼:從金融到電信、能源

南方週末記者翻查公開文獻,整個1980年代,只找到一位副部級央企高管「落馬」,即原化工部副部長、燕山石化董事長楊義邦,楊也被稱為是時任中紀委書記陳云打的第一隻「老虎」。

和後來者們相比,楊的「錯誤」微乎其微:楊被一家香港皮包公司欺騙,貿然簽訂了貸款備忘錄,接受了這家公司幾套衣服等物品,燕山石化在與其合作中蒙受了幾十萬美元的損失。楊義邦因此被撤職。

1998年,原交通銀行副行長魯家善因受賄9萬元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緩刑三年。自魯家善案發,至2005年原建設銀行行長張恩照被查,金融業一直是中國央企高管「落馬」最多的領域。先後有原中信公司控股的香港嘉華銀行董事長金德琴、原光大集團董事長朱小華、原建設銀行行長王雪冰(張恩照前任)和原中國銀行副董事長劉金寶,因挪用資金、受賄、貪污和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等罪被判刑。

這幾個人的案情,大多涉及中資銀行在美國和香港的不端行為,王雪冰的「落馬」甚至就是始於美國財政部貨幣監理署的調查。這也使得這一系列案件被海內外密切關注。

從各案判決書來看,被指控最多的行為,即是這些銀行家們違規為商人提供貸款,行賄者不乏「天上人間」老闆覃輝等顯赫一時的富豪。當時中國資本市場發育程度更低於現在,以靠攏權力來獲取貸款,是中國民營企業主謀求資金支持的最主要方式。

此後幾年,雖也有原國開行副行長王益、原農行副行長楊琨等金融企業高管受賄被查,但金融業已不再處於反腐風暴中心。

取而代之的是前些年處於鼎盛時的中國最大通信企業中移動,2009年至今,該公司已有至少十幾位中高層管理者涉案被查,包括原中移動黨組書記、副總經理張春江,副總經理魯向東和多位部門主管、省公司董事長等。已被判死緩和無期的張、魯等人,都是被指控收受巨額賄賂,作為回報的是,行賄者拿到了中移動一些設備採購、電信增值服務、廣告之類的業務合同。

中移動窩案餘波未了,中石油案又接踵掀起更大波瀾。

這兩個領域都是由兩三家巨無霸央企通過行政壟斷的方式控制市場,產業鏈上下游各業務環節佈滿了尋租機會。最近幾個月,已有多位和中石油有業務合作的民營企業負責人「失蹤」或「配合調查」。

觸礁「八項規定」

除了這些可能牽涉經濟問題被調查的央企高管,還有多家央企中高層管理者受挫於「八項規定」——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底提出的八條「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群眾」的規定。

2013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的一句公開發言一年來被媒體廣泛傳播: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堅決查處領導幹部違紀違法案件,又切實解決發生在群眾身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

首先觸礁的,是2013年3月中鐵建因上市公司年報中披露的超8億元「業務招待費」,在A股上市公司中名列前茅,經由媒體報導備受社會指責。

這事隨即引起高層注意,不過,中鐵建抽調上千名業務人員進行了歷時三個多月的核查,只是發現「總體上是符合規定的,但也確實存在發票開具不規範、報銷程序不嚴格、會計科目使用不當等一些問題」。

即便如此,懲罰仍未能避免。2013年10月下旬,據國資委紀委書記強衛東披露,就這一事件中的違規、違紀行為「通報批評57人,黨紀政紀處分8人,移送司法機關1人,並對有關領導進行了誡勉談話」。

強衛東還透露,為此中紀委書記王岐山要求自己和中鐵建紀委書記齊曉飛在核查報告上「簽字背書」報結果。

中糧集團作為一個大型食品企業,則是因為中秋節撞上槍口。2013年中秋節前夕,中糧集團旗下中糧肉食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江國金提議,將部分新產品送中糧集團有關人員「試吃」,隨後該公司向上級公司送出價值五萬餘元的禮品113份。

根據國資委披露信息,這一行為被認定為公款送節禮的違紀行為,江國金受到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中糧集團的高層則逃過一劫。根據國資委通報,其黨組由於在國資委紀委調查前,「已根據反映主動組織自查整改並進行了退賠」,只被責成「深刻檢查」。

不過,在這起風波之後,江國金調任中糧集團旗下香港上市公司中國食品的董事總經理一職。

此外,根據中紀委通報,違反「八項規定」被懲罰的還有建行湖北省分行黨委副書記、副行長陳漢華等人,陳是因「違規公款宴請」受到黨內警告處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486

央企混合所有制破題 中石化下遊將向民資放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77125

據上海證券報報道,中國石化擬在發展混合所有制方面破題,在下遊領域(如油氣零售等)向民營資本放開合作。此為中央級企業在發展混合所有制,打破壟斷方面的一大跨越,此後陸續將有其他國企跟進。 中國石化19日晚間發布公告,公司全體董事審議並一致通過了《啟動中國石化銷售業務重組、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的議案》。 公告顯示,公司董事會同意在對中國石化油品銷售業務板塊現有資產、負債進行審計、評估的基礎上進行重組,同時引入社會和民營資本參股,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社會和民營資本持股比例將根據市場情況厘定。 董事會授權董事長在社會和民營資本持股比例不超過30%的情況下行使下述內容(包括但不限於):(1)確定投資者、持股比例、參股條款和條件方案,並組織實施該參股方案;(2)簽署交易文件及相關其他文件,並辦理與前述事項相關的審批、登記、備案、披露等程序。 新華社報道稱,在中國石化主營業務中,成品油銷售業務盈利能力較強、資產回報率較高。按照加油站數量計,中國石化股份公司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大成品油供應商。 日前,國資委副主任黃淑和發表了《國有企業改革在深化》一文,其中指出,國有企業改革已經進入了攻堅階段,面臨著新的歷史性任務。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重點是加快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和深化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完善現代企業制度。 更新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1519

央企股不死神話終結 長油退市浮世繪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221

這是A股第一支被強制退市的央企股票。上市17年來,長航油運的故事,折射了一個光怪陸離的資本市場。

2014年6月4日,長航油運(600087.SH,先後更名為*ST長油、退市長油,以下簡稱「長油」)的最後一個交易日。

61歲的股民王樹珍又虧了。在這個「局」裡,知識、判斷力、經驗似乎都不管用。

作為天津港的一名前會計,熟稔各類會計報表的她本以為可以在這個「壟斷的」、「崛起的」航運行業裡分得一點紅利,安享晚年。但她在航運上市公司中海集運上虧了一百多萬後,置換出的不多的資金在長油「又套上了」——2012年入手的20萬股,從當時每股1.8元跌到現在的0.75元左右。她已不打算再買賣,而是要「維權」。

有著相似經歷的長油投資者,成了「訪民」。他們數次奔赴證監會、上交所、國資委,甚至紀檢委、最高人民檢察院,對公司各種問題進行舉報。

由於連續四年巨虧,長油成為罕見的第一支被強制退市的央企股票。

中國資本市場的一大痼疾是缺乏退出通道,上市公司無論是巨虧還是造假,往往都有辦法「不死」——二十多年來,總共只有七十餘家公司退市(包括主動退市),佔A股上市公司總數不過3%。其中,央企沒有一家。

長油終結了這個神話,但是圍繞這支股票的故事卻並未結束,一個佐證是,就在退市前兩個交易日,長油竟然逆市暴漲,有人還在大筆買入。

長油是怎樣偏離航道的

長油本是中國長江航運集團(以下簡稱「長航集團」)旗下上市公司,1997年6月12日上市。長航集團有130多年歷史,是中國最大的內河航運企業。

2005年左右,國資委鐵腕推行央企整合,讓長航集團與中國對外貿易運輸(集團)總公司(以下簡稱「中外運」)合併,2008年成立了新的中外運長航集團。此後兩個業務本不太相關的央企貌合神離,經過五年的人事博弈,資產狀況相對更好的中外運在2013年終於全面掌握大局。

但此時,長油已經重債纏身。

2012年,會計師事務所為長油出具前期會計差錯調整,更正後,2010年由盈轉虧。加上2011年的虧損,兩年連虧的長油被執行退市風險警示,名稱也被改為「*ST長油」。隨後,經過2012年繼續虧損、暫停上市重整、2013年依然虧損之後,長油連虧四年,達到《股票上市規則》對於公司退市的所有條件。

到2014年5月,曾於2013年4月撰寫過長航油運研究點評報告的山西證券分析師孟令茹向南方週末記者表示,「整個航運市場不好,又不能做空,已經好久不關注這個公司了」。

長航油運留給她的印象只剩下「購的船太多,步子太大」。

事實上,正是在航運市場火爆之時的高速擴張,給長油埋下了今日的苦果。

2007年,原本做內河航運的長油,與大股東進行資產置換和股票增發,將大股東控制的幾十艘海上運輸船置入上市公司,轉型做遠洋運輸。

彼時的背景,是中國提出了「國油國運」的口號。因為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原油進口國,其中九成都通過海上運輸,但九成以上都由外資航運巨頭來運輸。

在當時的規劃中,要將「國油國運」的比例提高到八成以上。正在這一時段,中石化與好幾家央企都簽訂了長期運輸合同,其中就包括長油。

白手起家的長油,在大規模擴張買巨型油輪時的大手筆讓人咋舌。這些投資通過在境外設立一系列公司來進行,使用各種融資工具,其間錯綜複雜,讓投資者與審計師都難以看懂,其審計師事務所信永中和梁旭兩年出具保留意見。

根據《新世紀週刊》報導,僅2005-2008年間,長油就簽訂了20艘新造油輪的租約,名為租約實際上是購買。為此,長油貸款12.8億美元(約80億人民幣),本息合計超過100億元,但這些都沒有被公司披露。

「長油對市場需求產生了誤判。」持續關注航運業的廣發證券分析師張亮記得,長航油運曾在2009年入選「金股」,最核心的理由就是「國油國運」。「目前油運『國家隊』的船舶,如果全部都用來運中國的油是夠的,但實際上這些船運中國油的比例都不高,原因在於這個市場實際上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

他告訴南方週末記者,長油擴張時正值市場火爆,一船油的運費可能跟油錢都差不多,利潤誘惑大使得投資決策不夠謹慎。2008年前,擴張計劃已經成型,大量油輪等待著魚貫而出,但這些大型船舶的租約,卻以不可撤銷條款訂立。

這意味著,行情走低之時,長油已經難以回頭。

金融海嘯之後,航運市場深陷低迷,運價指數不斷下探。馬士基等老牌的國際航運巨頭們都在紛紛收縮業務,出售甚至放棄一些新造船。

但長油的運力擴張卻依然驚人——到2012年底,長油的運力達到了2006年的17倍。

大量巨輪等待著巨額融資,但長油的股價卻急速下跌,從每股20多元,跌成了「仙股」,即每股價格不足1元。

所有的路標都通向摘牌退市。

2014年5月28日,公司公告顯示,長航油運控股股所持有的54.92%股份被司法凍結。依國家開發銀行申請,超過5億元的財產也被凍結。

「徹查長油惡意退市」

長油曾經是許多人的希望。

王樹珍對南方週末記者回憶起買入時的判斷依據:國家需要大量進口原油,又喊出「國油國運」的口號,長油的一條大船比起她退休那時的油輪來,已經增加了三四倍的規模,船員數卻沒有增加,油價也便宜。

王樹珍經常打電話到公司諮詢,包括輪船的噸位、在哪加油,甚至自己買來地圖研究油輪航行的路線,以計算出可以節省的成本。她對自己的選擇深信不疑。

長油股東之一丁曉音對南方週末記者說,她入手時是金融危機剛過,看它的業績和以前的最高價,「以為它總有一天會起來,就當價值投資了」。

和王樹珍一樣,她也被「國油國運」的口號所激勵,但後來的一切都令她難以接受。

「2010年的時候虛假報告做局、上套,2011年的時候增發還給你送一點錢分紅,最後出來這麼一個(退市)公告。」丁曉音是在2010年以6塊多的每股成本入手,對於這幾年的歷程,她說「說輕點是財務造假,說重點,這就是個局」。

對他們來說,比起股價下跌來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長油的退市,因為這讓所有的希望都落了空。

他們深深地懷疑這背後有一個黑幕,但卻並沒有證據。能做的,就是組團維權。

長油的一些投資者自發組織了股東團,發佈了一封《十五萬長油股東責令公司董事會立即撤回退市材料的公開信》。

事實上,以「牛散(指佔有股份多的散戶投資者)」陳慶桃為首的陳慶桃股東團,有著一致利益訴求,但又極其鬆散。

陳慶桃對南方週末記者表示,雖然他在散戶中佔有最多股份,但其實所謂股東團裡的大部分人,他都不認識。在與南方週末記者的交談中,陳慶桃也顯得並不關心維權。他表示,「手上的七百多萬股,已經不去管它了」。

3月31日,二十多名長油的股民聚集到上證大廈,對於長油退市向上交所要說法。4月10日和5月5日,數十名在北京的長油投資者前往證監會,用丁曉音的話來說,這是在所有方式中最有效的「現場維權」。他們準備了橫幅、袖標、胸貼,聲稱要「徹查長油惡意退市」。

不過他們根本沒能進到證監會,只是被引導到信訪室裡,留下了材料。

在不斷交涉後,他們終於收到了被認為是階段性勝利成果的「信訪受理函」。

丁曉音說,如果60個工作日之後還沒有答覆,將起訴證監會和上交所的不作為。

末路狂奔

仍有人願意火中取栗。

長油的國企背景,激起了一些投資者們的興趣。連年虧損而不退市的先例也確實存在,與長油退市幾乎同步發生的南紡財務造假事件便為一例。

南紡股份在2012年4月28日披露了前期會計差錯更正,2006年至2011年連續六年虧損。而此後,2012年、2013年南紡股份連續盈利,不滿足退市條件。財務狀況造假,南紡付出的則只是50萬元的輕罰。

類似於南紡股份這樣的規避退市的操作,對於長油也存在同樣的空間。小股東們表示,長油不進行規避退市的操作,只能讓人推測是否有另外的緣由。

在他們看來,長油如果重組債務,或者有來自集團的優質資產注入,那將不僅挽回大額虧損的頹勢,甚至更能讓股價暴漲。

事實上,長油的兄弟公司曾經用債務重組進行過自救。長航集團旗下另一家上市公司ST鳳凰,原本也徘徊在退市邊緣,因此而得以挽回退市的命運。

在中國資本市場上,依靠重組大翻身的上市公司,早已不乏先例。2009年,連虧三年的ST昌河,在停牌僅一個月後,完成資產置換,扭虧轉盈,2010年的年度漲幅就超過260%,有「押寶」的投資者因此一夜暴富,甚至聲名鵲起。

股東團代表之一的廖亦冰並不否認,自己在長油下跌時期有過增持,增到現在的不到兩百萬股。他也曾在媒體採訪中談到,與陳慶桃討論過靠操作ST股實現盈利的模式。

陳慶桃本以為長油不會退市。他曾看到長航集團曾表態,積極支持*ST長油發展。但最終,為10艘海外期租的特大型油輪(VLCC)計提一筆21億元的預計負債,還是徹底將連續虧損四年的長航油運推向了退市。這是令他最為不滿的一點。

南方週末記者接觸到的中小股東幾乎都質疑這筆大額計提,是在故意使得長油最終滿足了退市的條件。

在他們看來,這是「惡意退市」的關鍵一步。但長油官方回應稱,即便沒有這筆大額計提,公司在2013年的虧損額仍然超過10億,按照《股票上市規則》仍將退市。

股東團們對這個解釋並不滿意。幾乎所有人都堅信,央企是股市裡的「不死鳥」。

一名小股東表示自己不會再賣出股票。「我賭的,就是不被破產清算。」

不甘寂寞的各路游資也對「退市長油」表現出了興趣。2013年3月至4月19日,暫停上市的日子逼近,長油竟然出現過5次漲停。復牌後的5月8日及26日,退市長油再次出現5%以上的漲幅。不過,復牌後的連續7個跌停板,還是導致了超過50%的下跌。

上交所發佈的交易數據顯示,只剩三個交易日的5月29日,仍有散戶大額買進。華福證券廈門湖濱南路營業部累計買入157萬元,崑山前進中路營業部買入87萬餘元。長油最終上漲6.67%,被媒體稱為「末路狂奔」。

接管長油?

陳慶桃甚至嘗試了最富想像力的辦法:通過喊話,要求接管長油。

儘管在通常的程序上,董事會擁有對公司的管理和經營權,但這次,董事會外的散戶股東們想挑戰一下。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儘管剩下的交易日時間不多,陳慶桃和廖亦冰仍不約而同地用「並不是不可能」來描述接管長油的可操作性。

但分析人士指出,根據上市公司的管理規定,「牛散」陳慶桃提出的接手長油經營權,必須經過董事會討論決定,這就是難以通過的。長油的央企屬性,則使得這一提議更不具備可操作性。

「奪權?這是個誤解,我們是有一些資源,而且希望它更好。」陳慶桃解釋。

在收到公開信後,長航油運原本表示同意與陳慶桃和廖亦冰兩人面談,赴會的管理層三人都已確定,但最終爽約。南方週末記者數度撥通負責與股東團聯繫的長航油運董事會秘書曾善柱的電話,一直無人接聽。

長油於5月17日發佈了一份回應投資者的公告,稱將於6月12日召開年度股東大會,同時還透露長油退市後將進入新三板進行股份轉讓。

廖亦冰將接下來的行動規劃得明晰和大膽。

「我們要做一個10%的股權徵集。」成立一個在監事會之外的「非常監管組織」,是股東團的第一個目標,廖亦冰說,「因為監事會已經缺位了」。第二個目標,則是針對公司的調整和改革方案,「不是說接管,而是在經營活動中給他一些增量」。

但是現在廖亦冰想聯繫上長油公司都做不到。打電話、上門、信件,都沒有回音。

股東團的成員們,只能等著股東大會了。

「公司退市以及退市之後的追責,從來都是沒有法律障礙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但是在執行上,政策的漏洞與不力一直存在。

劉俊海說,退市不應該是民企或者國企的專利,「符合條件就得退,但別忘了兩點,第一,得保護投資者權益,民事賠償最重要,第二,還得追究必要的管理層主體責任。」他提到,證券法也在修改之中,新版將更具有可操作性、可訴性,在全過程都保護投資者。

不過,對於被保護的股東團的成員們來說,正是退市,讓他們感到了異常的疼痛。一名小股東在QQ群裡感嘆道,「退市就像進墳墓,掩蓋了生前一切疾患腐敗。」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78

央企冠名「中國」,民企可以嗎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251

確立企業名稱是企業的私權利,是自主權的體現,是權利的回歸,這本身和冠不冠以「中國」字樣毫無關係。

任何一個市場主體入市參與競爭時,都希望自己擁有一個「叫得響」、「鎮得住」、「撐面子」的企業名稱。若按照「行政區劃+字號+行業特徵+組織形式」的標準配置來選擇和評判,企業名稱中含有「中國」字樣的,無疑是最具「光鮮度」的。那麼,要想在企業名稱中冠名「中國」,到底需要符合何種條件,或者說有哪些講究呢?

什麼企業可以冠名「中國」?

在我們習慣稱呼的國企、外企、民企中,什麼企業可以冠名「中國」?只有國企。但是,在企業名稱使用「中國」字樣上,並非所有國企都有份、都能沾上光,實際情況是省及以下的國企都無緣(資格)分享,而僅有號稱共和國「長子」的央企具有獨享權。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大約92家名稱中前綴有「中國」的企業為國資委管轄的央企,構成了老百姓所說的真正的「國字號」企業群體。再以銀行業為例,除了俗稱的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以及個別特定的銀行外,其它數以百計的銀行都無緣在企業名稱中出現「中國」字樣;保險業存在著與銀行業相類似的情況。

外企不能在名稱前綴中使用「中國」,必須使用在字號之後,並加上括號,如「尚德(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尼康光學儀器(中國)有限公司」。至於民企,完全杜絕使用。無論規模多大、名氣多響、需求多強,「中國」是可望而不可即。

不難看出,在不同稱呼的企業中,存在著在企業名稱中使用「中國」字樣的差別化、不平等待遇的現象。而從本質上講,在中國的土地上,按照中國法律設立的所有企業,都是中國企業,既必須應當遵守中國的法律,也應當享受平等的國民待遇,不能因為投資主體的「身份」差異,或者是習慣稱呼的不同而有差別化待遇。面對國企、外企、民企客觀上存在的非國民待遇、超國民待遇,應當按照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進行溯源糾正。

權利的回歸

央企、外企、民企在企業名稱中使用「中國」字樣上的差別化待遇、歧視性規定的表象下,「透露」並釋放著的是計劃經濟的延續及衍生,要實現平等待遇、公平權利,必須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還權於企業、還權於市場。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為嬰兒取名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情,除姓氏之外,取什麼名,或剛強、或柔和、或大氣、或碧玉……各取所需,各自喜好;即便是同姓同名,更多地也是通過家長、地域、性別、出生日期等信息的不同,或在戶口本、或在身份證上加以區別;在入籍報戶口時,民警對申報的姓名不會有任何的干涉,因為這完全是公民的私權,公權力不會、也不能介入。

企業名稱的取捨雖說和嬰兒取名不完全一樣,但作為私權的屬性是相同相通的。因此,要確立私權範疇須奉行私法自治自律的原則;對企業而言,只是因為需要通過企業名稱的有效區分來界定不同的民事主體,因而要走一個法定的程序(當然也要接受不違背公序良俗的審查)。但我們不能因為企業名稱有這種自律和規範的要求,就可以侵害或將企業名稱排除出企業自主權的範疇,甚至剝奪權利。

需要強調的是,確立企業名稱是企業的私權利,是自主權的體現,是權利的回歸,這本身和冠不冠以「中國」字樣毫無關係。因為只有確立了企業的自主權,並實現權利的回歸,才可能有自主、平等的基礎;對民企來說,才有與國企、外企同一平台爭取平等權利的機會。全社會都關注的落實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新老36條政策,其中的關鍵也是權利的公平和機會的公平。可以說,實現並尊重企業應有權利的回歸,是在發展民營經濟過程中進一步討論落實各種政策、爭取各種待遇的前提,也是討論名稱中能否冠以「中國」的前提。

有序的過渡

如果說以往冠名「中國」,有計劃經濟及其延續的影響;那麼,時下主管部門對放開冠名「中國」的擔憂可能來自兩個方面:一是標準的設立,如何做好新舊銜接;二是擔憂可能存在的數量失控、無限膨脹下的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因此,必須實施有序的過渡。

有序推進改變與改革,就要逐步打破既得利益集團對「中國」的壟斷使用,從政策規定、操作實踐上走向平等。比如,對央企來說,絕大部分的企業按照名稱「行政區劃+字號+行業特徵+組織形式」的「標配」來審查,都有缺少「字號」的不符之處,作為過渡,可以予以保留,但同時應當按「標配」來起新名稱,使「中國」不再具有所有權的特定指代和國家「顏面」的代言,鬆開企業與國家的捆綁,「中國」真正成為體現商品和服務的來源地。比如,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石油),這樣的央企嚴格來說並沒有自己的名字。作為過渡,可以附加一個新名稱,並逐步由雙名稱過渡到單一的新名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新名稱可以有:「中石油」集團公司,或者「新興」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或者「冠球」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等等。也許,10年後,可以取消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這樣的舊名稱,真正實現法律面前企企平等。

對更多的民企來講,應當有限度地打開冠名「中國」之門。所謂「有限度」,就是前提是可以冠名,但必須附加一定的標準,或者說設置一些條件。目前相對可行的選擇為:對成長性企業,在行業排序位居前三、前五的;對資產額累計達到一定數額標準的;或者在空間佈局上,達到一半以上省份的……如此的企業可以通過申請名稱的變更來實現冠名「中國」之願。當然標準也好,條件也罷,必須公開透明平等,捨棄一切歧視與差別化。

在企業名稱冠以「中國」字樣上,解決差異化待遇,避免歧視性政策的「捷徑」之一,就是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讓無論是前綴,還是中間使用「中國」字樣的企業名稱,不再附著有投資主體「身份」、「地位」的差異,國門之內,是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代表的都是中國。

通過平等而有序的過渡與改變、改革,也許十年後實現企業名稱的取得,就像自然人取名一樣,私權受到保護,自主性得到尊重,個性化得到包容,公權僅是秩序的維護者。須知,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行不果。

最後需要指出的,不僅企業名稱需要反思,其他如科學、教育、衛生等非經濟領域都存在類似的需要反思的計劃經濟留存下來的名稱問題,比如中國科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中醫研究院等,其實它們都是沒有自己的名字的。當然也有畫蛇添足的,比如非要在政府前面加所謂人民、在法院前面加所謂人民,甚至在鐵路前面也要加所謂人民,等等。中國改革之路是漫長的,但特別需要我們從細節做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781

前5月32家央企和13省份地方國企利潤負增長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1742

財政部6月19日公佈了2014年1-5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

1-5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營業總收入188313億元,同比增長5.3%(下同);營業總成本181624.5億元,增長5.6%,;實現利潤總額9425.9億元,增長6.9%,增速較1-4月回升1.6個百分點。

財政部解釋稱,納入統計範圍的國有企業主要經濟效益指標保持增長,但營業總收入增幅繼續放緩,且營業總成本增幅連續三個月高於營業總收入增幅。

其中,32家中央管理企業和13個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利潤負增長,4個省份的地方國有企業今年以來仍未擺脫虧損。

對此,經濟學家宋清輝向南方週末網表示,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效益處於下滑態勢,其深層次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國有企業的顯性成本與隱性成本在不斷上升。二是相較於央企,部分地方國企基本沒有壟斷性資源,如不能夠在機制方面尋求突破和創新,還將會面臨著持續下滑。

同時,數據顯示,1-5月,實現利潤同比增幅較大的行業為國有建材、汽車、施工房地產等。實現利潤同比降幅較大的行業為國有化工、煤炭、輕工等。國有鋼鐵、有色全行業仍處於虧損狀態。

其實,2013年以來,國有企業的利潤增速就已整體放緩,化工、煤炭、鋼鐵、有色等行業更是利潤增速下滑的「重災區」。

對此,交通銀行高級宏觀分析師唐建偉向新京報表示,包括國有企業在內的工業企業在生產方面不是很景氣,雖然PMI連續環比回升,但工業增加值較弱,且企業結構分化較大,產能過剩的行業和企業增速偏低。從需求方面來看,PPI兩年多來持續負增長,工業處於通縮狀態,需求較弱;但成本剛性上升,比如勞動力成本、資源成本和融資成本都在上升,由此擠壓利潤。

第一財經日報消息,國資委副主任張喜武此前在央企內部會議上表示,今年央企經營形勢趨緊,需求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產能過剩的影響仍在加劇,主要工業品價格大幅下跌,導致部分企業成本上升、效益下滑、資金循環不暢。

「利潤負增長的國企幾乎都是產能過剩行業,如煤炭、氧化鋁、鋼鐵等高耗能高污染落後產業,對於這部分利潤負增長的地方國有企業,與其讓他們耗著佔用資源,不如嚴格查賬後做破產倒閉處理。」宋清輝指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3074

央企改革試點確定 中糧、國開投等6家央企入選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99402

醞釀已久的央企改革今天有了實質性進展,六家央企將作為首批“四項改革”試點,它們包括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和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 7月15日(今天)下午15時,國務院國資委召開“四項改革”新聞發布會,通報了在中央企業開展“四項改革”試點工作的有關情況。華爾街見聞將重點整理如下: “四項改革” 一是中央企業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二是中央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三是中央企業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試點;四是向中央企業派駐紀檢組試點。為抓好試點,國資委專門成立了四個專項小組,破解國資國企改革面臨的難題。 6家試點企業及分工 根據試點工作需要,國資委選擇了6家中央企業作為改革試點企業: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此外,還要選擇2到3家開展派駐紀檢組試點。 其中,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中糧集團為改組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為中央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試點;中國節能環保集團公司、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新興際華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為中央企業董事會行使高級管理人員選聘、業績考核和薪酬管理職權試點。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6374

中移動破冰壟斷領域央企混改,下一個是誰? 作者:格隆匯 Anglia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763
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第一波冒頭並風光無限的基本都是非壟斷領域的,諸如中信泰富、光大控股等。因為擔心在沒有破除壟斷前,壟斷領域企業搞混改會造成國有資產流失,所以過往相關報導的說法是壟斷企業納入混改試點會放後一些,但很明顯中移動並不想等:明顯有備而來的中國移動在2014年中報業績說明會上用大篇幅闡述了公司的混改思路、方向與路徑,明確表示考慮將集團旗下視頻、閱讀、遊戲、動漫和音樂五大板塊業務進一步公司化,未來考慮對其進行混合經濟所有制改革,甚至可能將這些業務分拆上市。

然後,大家看到了中移動龐大的身軀在市場上的翩翩起舞:又不減少派息率,又有4G業務的前景,再配上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中國,壟斷領域幾乎等同於低效,市場寄希望混改能大幅提高效率——市場資金趨之若鶩也就不難理解了。

中移動傳統業務的萎縮已無需多言,面對被微信搶了大量短信業務,網絡電話的崛起也遲早會搶了電話業務,運營商們唯一能夠抵禦的只剩下網絡數據業務。但在中國移動非常不情願的錯過了WCDMA和歷代iphone後,4G無疑是中移動翻身的機會。


在日前舉辦的2014移動互聯網國際研討會上,工信部總工程師表示要推動基礎電信企業加快4G建設。上半年4G手機終端出貨量約1500萬部,中國移動董事長此前表示年內銷售1億部4G終端目標不變。在中移動的力推下,下半年4G終端出貨量將暴增500%以上。在基站方面,13年還只有個位數的基站,上半年就到到了41個。並且有鐵塔公司的成立,基站成本也能進一步稀釋。


截至今年6月底,中移動用戶總數達到7.91億,其中4G用戶為1394萬,ARPU值為64。另據中移動剛剛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4G用戶已快速上升到2043.7萬。今年上半年,中移動移動數據流量高達4265億MB,同比增長91.4%。今年上半年數據業務收入達到1219億元,其中無線上網業務收入達到72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51.8%。

很明顯,4G業務就是中移動新的發動機。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2G看txt,3G看jpg,4G看avi,這句話很好的反應了未來4G的行業生態圈,在4G資費大幅低於3G的情況下,受制於有限流量和速度的視頻服務將會成為主流。

根據媒體報導,韓國運營商SK發現,推出4G服務後,4G用戶使用的數據流量遠遠高於3G用戶,其中4G用戶平均每天登錄YouTube使用的數據流量比3G用戶多3.2倍。這說明流量的解放對媒體內容消費的刺激作用非常明顯。4G時代意味著新的機遇,在大流量,高速度下,很多3G時代無法有效支持或無法支持的應用有望迎來機遇,視頻瀏覽量會爆髮式增長,視頻直播甚至云計算移動醫療都會得到發展。流量需求也將成倍增長。

另外,中國移動也明確表示會首批發售iPhone6,相信中移動也可以借iphone6之力挽回之前3G時代中流失的部分客戶。

在移動互聯時代,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傳播,只有那些短平快的東西才適合傳播。舉幾個例子,《紐約時報》2013年11月推出了「紐約時報一分鐘」(The New York Times Minute)在線視頻服務,每天6點、12點和18點更新簡短的時事新聞視頻,一分鐘的時長顯然瞄準的是移動收視人群。又比方說今日頭條,推出的也是及時的視頻,短文。這一方面是用戶自行選擇的結果,另一方面則需要內容提供商對內容進行加工。

中國移動在召開2014年中報業績說明會上表示要將集團旗下視頻、閱讀、遊戲、動漫和音樂五大板塊業務進一步公司化,組建新媒體公司並對其進行混合經濟所有制改革,甚至可能將這些業務分拆上市。這些業務基本都分佈在其十大基地裡。

中國移動下屬有10大基地

上海手機視頻基地,四川無線音樂產品基地,浙江杭州閱讀基地,遼寧手機位置基地,江蘇手機遊戲基地,福建手機動漫基地,湖南電子商務基地,廣東MM基地,重慶物聯網基地,安徽瀏覽器基地。

這10家基地大多數是網絡內容的提供商,也將是中移動除傳統4G業務外最有彈性和潛力的爆發點。當然,內容方面不是中移動的特長,因此剝離出去進行所有制改革,引入民間資源是提升內容質量不錯的選擇,畢竟在互聯網方面國企基本是弄不過民企的。相對的,這對中移動成本控制也是個利好。據瞭解,光是上海手機視頻基地的投入就達到了310億。從另一方面,內容質量的上升可以直接作用於手機數據流量的提升。很明顯,中移動的性感業務資源+民間資本的專業與效率,誰都能知道這個加法的答案,這是中移動迫不及待要做混改的根本原因。

簡單的總結來說,就是中移動認清了現狀,理順了思路,找對了方向。所以,最近2天股價大漲,各大券商也紛紛調高目標價到100元以上。幾乎可以確定的是,有了中移動老大的表率式發言和市場表現,石油、鐵路、金融等其他壟斷領域的央企大佬斷然不會閒著!什麼?石油領域反腐還沒完全結束?拜託,那是陸地上的事,海上可沒有反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256

薪酬改革下狠手 金融央企高管或降薪70%!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377

在習近平提出要對國企不合理收入進行調整之後,國企薪酬制度即將面臨大調整。《財經》雜誌稱,受影響最大的金融央企高管將被限薪,大部分主要負責人的降薪幅度高達70%。但與此同時,暫停近5年的股權激勵試點有望重啟。(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部署了央企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會議上習近平指出,要實現薪酬水平適當、結構合理、管理規範、監督有效,對不合理的偏高、過高收入進行調整,對不合理的偏高、過高收入進行調整。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央企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

會議審議了《中央管理企業主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關於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

《財經》提到改革意見的最新進展與細節,

由人社部牽頭、財政部等部委參與的對央企主要負責人的薪酬調整方案初稿已經草擬完畢並開始征求意見。而這份計劃草案一個主要建議是,央企、國有金融企業主要負責人的薪酬將削減到現有薪酬的30%左右,削減後不能超過年薪60萬元。根據這樣的規定,平均薪酬較高的金融企業高管削減數額最大。

此外,暫停近五年的金融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高管和員工股權激勵亦有望近期內正式啟動試點。

這兩項新政,將成為未來金融機構和央企薪酬改革的核心。

薪酬制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為了縮小金融與實體國企高管薪酬間的差距。數據顯示, 2011年央企高管平均薪酬72萬元,以四大國有銀行為例,2013年主要負責人的薪酬大部分超過100萬元。

自2002年國有銀行改革以來,金融領域高管薪酬逐漸市場化,並且高於其他國企。但國有銀行負責人仍具有行政級別和幹部待遇,可以享受升遷機會,由此形成了薪酬市場化但職務身份並未市場化的現象。

此次改革不單單只是限制薪酬,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股權激勵。

《財經》提到,由財政部主導的國有金融企業員工股權激勵計劃的相關方案已經完成最後一輪征求意見,即將正式試點。

這份計劃主要看點是,為發揮對國有金融機構從業人員的長效激勵機制,將對國有金融機構從業人員實施股權激勵計劃,計劃推行用國有金融機構從業人員一定比例的薪酬購買所在公司的股票,從而達到持股目的。試點成熟後,將在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中全面推開。像民生銀行這種民營機構並不在試點範圍之內。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介紹過,在銀行業爭相試點“混改”之際,對於高管和員工的股權激勵將成為混合所有制改革最新的一步。而交行有望第一個吃螃蟹。

8月21日,在交通銀行中報發布會上被問及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是否會涉及高管、員工們的股權激勵時,交通銀行執行董事、副行長錢文揮表示:“包括在方案中,作為一部分”。

交行行長彭純對“混合所有制”的回應是:“正在研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可行性方案”和“在有關政策上爭取先行先試”。

2006年,中國財政部和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宣布了一項試驗性計劃,允許國有上市企業對雇員提供股權激勵。但在2008年,財政部又下達文件,禁止國有金融類上市公司開展股權激勵。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和“新國九條”明確推進員工持股計劃,“新國九條”更是在“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段落之後,明確要“允許上市公司按規定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員工持股計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75

央企負責人薪酬改革方案通過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13714.html

國資研究專家、天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告訴記者,此次表態強調了要建立差異化薪酬分配辦法。他認為,在談論到底央企負責人薪酬該如何改前,首先要做好央企的分類界定。

共中央政治局昨天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深化黨的建設制度改革實施方案》、《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關於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

黨建制度改革

解決老大難問題

會議強調,黨的組織制度改革,重點是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嚴格黨內生活,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黨內民主制度體系。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要在完善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上下功夫,通過制度改革和嚴格執行制度,解決長期存在的老大難問題,使各方面優秀幹部充分湧現。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制度改革,著力點是使每個基層黨組織都成為堅強戰鬥堡壘,黨的組織、黨的工作要做到全覆蓋,讓黨的旗幟在每一個基層陣地上都高高飄揚起來。要加強黨員隊伍教育管理和服務,確保進口嚴、出口暢、管得好、作用大。要完善人才工作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優勢,把各方面優秀人才集聚到黨和國家事業中來。推進黨的建設制度改革,黨委(黨組)要抓,各級黨建工作領導小組要抓,有關職能部門要抓。

考試招生制度

向貧困地區傾斜

會議指出,要通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要改進招生計劃分配方式,提高中西部地區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完善中小學招生辦法破解擇校難題。要改革考試形式和內容,完善高中學業水平考試,規範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加快推進高職院校分類考試,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要改革招生錄取機制,減少和規範考試加分,完善和規範自主招生,完善高校招生選拔機制,改進錄取方式,拓寬社會成員終身學習通道。要改革監督管理機制,加大違規查處力度。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此次政治局正式通過的《實施意見》增加了錄取要向貧困地區傾斜的內容。他認為,擴大中西部的招生比例,與過去相比是一個小的改進。針對高考改革方案,儲朝暉認為,高考改革方案已經按程序從中央深改組走到政治局會議,相信很快就會出臺。

央企負責人薪酬待遇

會議指出,要逐步規範企業收入分配秩序,實現薪酬水平適當、結構合理、管理規範、監督有效,對不合理的偏高、過高收入進行調整。推進央企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要堅持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的方向,健全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分配的激勵和約束機制。會議還強調,要堅持分類分級管理,建立與中央企業負責人選任方式相匹配、與企業功能性質相適應的差異化薪酬分配辦法,嚴格規範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分配;同時堅持統籌兼顧,形成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與企業職工之間的合理工資收入分配關系,合理調節不同行業企業負責人之間的薪酬差距。

1

>>分類界定

壟斷企業拿低薪競爭類拿高薪

國資研究專家、天強管理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告訴記者,此次表態強調了要建立差異化薪酬分配辦法。他認為,在談論到底央企負責人薪酬該如何改前,首先要做好央企的分類界定。

目前業內有聲音稱,未來央企將逐漸形成公益型與競爭型兩種類型的國企。其中競爭型國企高管薪酬可以參照市場標準並且略低於市場,而公共服務類的企業其薪酬應該參照公務員體系的薪酬標準。在祝波善看來,這只是一個粗略的劃分,很多壟斷性企業旗下仍然有競爭性業務,未來的劃分應在此基礎上具體到某個央企,根據其內部不同業務做出具體的劃分。「以中石油為例,其上游的原油開採、中間的輸管線等業務就是壟斷性質,其薪酬設計可適當參照公務員體系的薪酬標準;下游的煉油產品市場則相對競爭性較強,市場化經營程度較高,薪酬設計應該依照市場來走。祝波善同時表示,央企的分類也將加速央企內部的重組。

昨天,中國中冶[1.62% 資金 研報]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央企負責人的薪酬設計核心是激勵和約束,需做好兩方面的平衡,在改革方案下發後,公司也將根據政策對現有方案做出調整。

2

>>任用體制

不能再「當不了高官就當高管」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方案提到了改革應與中央企業負責人選任方式相匹配。在祝波善看來,當前,不少國企的負責人由組織任命,擁有政府官員的身份,但同時又拿著市場化的薪資,這一情況經常受到批評。此次改革將同時完善國資管理體制,在企業、幹部管理體制方面做配套改革。

祝波善稱,十三屆三中全會決定中就明確提出要在競爭性領域引進職業經理人制度,要求管理體制逐漸市場化。在他看來,未來國有企業的董事長可以繼續由國家任命,行使監管人職責,薪資待遇參照公務員體系,但企業的總經理則應改由市場選聘,薪酬參照市場標準。「以前業內經常流傳一種說法,升不上省長部長就去央企當高管,年薪還能明顯上漲」,在祝波善看來,未來由組織直接任命的企業高管將越來越少。

全國人大財經委副主任委員、國資委原副主任邵寧也表示,以前國有企業待遇比較低,留不住人才,但後來在國資委成立之後,實行了一種半市場化的年薪制辦法。但在待遇的半市場化之後沒有跟進人員管理的市場化,央企管理人員在退出時只有一個行政化的出口,當相關人員不適合這個崗位工作需要調動時,組織上有責任重新安排工作。這也是目前國有企業薪酬制度存在問題的一個根源,應該盡快啟動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的市場化改革,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

會議強調,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具有系統性。其他中央企業負責人、中央各部門所屬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也要參照《中央管理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精神積極穩妥推進。

3

>>其他央企

金融企業百萬年薪或嚴格限制

上述表態說明,除了國資委監管的113家中央管理企業外,銀監會、保監會、證監會管理的金融企業以及中央部門(單位)管理的非金融國有和國有控股企業集團型企業、地方國有企業等都將納入改革體系。

據悉,目前國資委旗下央企平均薪酬一般在60萬元-70萬元之間,但行業差距很大。其中壟斷性行業如能源類央企負責人薪酬一般較高,最甚者高達上千萬元。在非國資委監管的央企中,金融企業高管薪酬也非常高。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新華保險[0.54% 資金 研報]董事長康典年度薪酬達598.09萬元,除保險業外,銀行、證券等央企高管的薪水也位居榜單前列,工、農、中、建、交五大國有商業銀行董事長的年薪均超百萬元。

一位接近財政部的人士告訴記者,根據財政部辦公廳2009年發佈的《金融類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負責人薪酬管理辦法》,金融企業負責人績效年薪與金融企業績效評價結果掛鉤,以基本年薪為基數,其績效年薪一般控制在基本年薪的3倍以內,算下來一般總薪酬不應大於280萬元。但在實際薪酬發放中,都會以做出突出貢獻為由向負責人發放高薪。

會議通過了《關於合理確定並嚴格規範中央企業負責人履職待遇、業務支出的意見》。要求對中央企業負責人公務用車、辦公用房、培訓、業務招待、國內差旅、因公臨時出國(境)、通信等設置上限標準,明確禁止性規定,進行嚴格規範。嚴禁公款用於個人支出。嚴禁企業按照職務為企業負責人個人設置定額的消費。取締企業用公款為負責人辦理的理療保健、運動健身和會所、俱樂部會員、高爾夫等各種消費卡。嚴禁用公款支付企業負責人履行工作職責以外的、應當由個人承擔的消費娛樂活動、宴請、禮品及培訓等各種費用,堅決制止與企業經營管理無關的各種消費行為。

4

>>職務消費

嚴禁用公款為負責人辦消費卡

一位國資委內部研究專家向記者表示,央企限薪是本輪改革的一大重點,但同時,負責人職務消費也是嚴打的對象。據他介紹,由於職務消費並不計算薪酬,並且相對不透明,因此監管會更加細化。

專家認為,這「七項內容」「四個禁止」非常到位,從企業實際需求層面出發按照標準將具體事項寫入意見,一方面將企業正常的經營性業務支出合法化、規範化,同時將公款辦理消費卡等非法的做法進行明文禁止,非常細緻和到位,體現了法制化和制度化的特徵,有利於社會監督,也有助於更好地開展工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1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