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617選擇心理學(一) 滿足者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7/sense%E9%9A%A8%E7%AD%86130617%E9%81%B8%E6%93%87%E5%BF%83%E7%90%86%E5%AD%B8%E4%B8%80-%E6%BB%BF%E8%B6%B3%E8%80%85/

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選擇過於多
SENSE隨筆130617
選擇心理學(一) 滿足者
掌門執筆

「鍾陵醉別十餘春,重見雲英掌上身,我未成名君未嫁,*** 可能俱是不如人。」
(唐,羅隱) 這是「雲英未嫁」典故的出處。
SoChun君驚世之才,當然不可能“技不如人”。他之所以雲英未嫁,並不是由於缺乏“選項”,正好相反,是由於“經常性選項過多”!這裡特別強調的是“經常性”。

Barry Schwartz銷書《選擇的悖論The Paradox of Choice》研究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象對選擇做成的壓力和成本。*** 這本書有些地方很有趣,現特介紹關於人們在該等情況下進行選擇的取態和策略,與及由此引起的得失計較。

<完備性假設>
根據經濟學哲學,「理性」包含四個核心假設,其中第一個是「完備性假設」。
完備性:指個人在進行選擇(ie決策)之前,應盡可能考慮所有相關的選項,並對其作出清楚的了解。*** 請參閱〈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
換句話說,「理性人」“應該”思慮周全,精密比較,而不應 “以偏概全”或 “掛一漏萬”。

這裡暗含著「可供選擇的項目愈多,對決策者愈有利。」**** 這一假定,因為若非如此,則無需進行周全的考察了。 詳加比較眾多選項,取其上者,只會有利,不會有害,此點合乎常識。

但這又牽涉到「交易成本」的問題。 經濟學模型一般為了追求簡潔,都假設交易成本為零。*** 但在現實生活中,所有系統的交易成本其實都很高。 舉例:社會建立 自由市場”(eg.証券交易所),“法制成本”便是一項隱藏的交易成本。

進行決策的時候,為了清楚了解選項的性質,所花費的「訊息成本」(日常消費決策中主要是耗掉的查詢時間) 是一種交易成本。***
在決策價值很大,而選項數目不多的情況下,訊息成本相對不高; 但如果選項鋪天蓋地而至,情況便大為不同了。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代生活出現 “經常性選項過多” 現象,主因當然是來自「廣告」。 據說美國人每天收看3,000則廣告,平均每分鐘超過三則! (編按: 只計算清醒的時候。)
大規模廣告計劃,起源於上世紀初的香煙行業,市場調查顯示顧客們根本無法憑感覺區分不同牌子香煙的味道,所以建立品牌之道不在於產品的差異性,而在於消費者的認知行為。****
例如: 吸食X牌香煙的人瀟灑不凡。 至於何者謂之 “瀟灑”, 廣告商自覺有義務對消費者進行教育。

互聯網路興起之後,資訊傳導力度驚人,消費者面對 “不可思議量” 的廣告,根本上無從逐項審察。
或者說,如按照「完備性假設」進行決策,則訊息成本高於決策所得。**** 如此, “理性的行為” 遂跌進了 “不理性的陷阱”。
於是,理性行為要作出調整,找出合適的「篩選準則」來降低訊息成本。***
舉例: 檢視電影的進場人次以決定看那部電影,而非逐部電影閱讀影評。

然而任何「篩選準則」必然犧牲掉部分資訊,從而降低了找出 “最佳選擇” 的機會。*** 所以,歸根結柢這是個 “成本–效益問題”, 節省了的訊息成本,是否足以補償 “實踐選擇” 與 “最佳選擇” 的落差。***

我們可以輕易想到許多通用的篩選準則:
A「人做我又做原則」即從眾,千祁唔好執輸,這原則假定 “市場是有效率的”, 其實很有道理。市場愈大,時間愈久,愈有道理。
上例: 看 “多人看過的電影”。
B「人做我不做原則」即“眾地莫企”,這原則假定 “市場是沒有效率的”, 也很有道理。
舉例: “不要買暢銷書!” 這算得上是 “選擇的悖論” 了吧。

A與B那個對? 要看甚麼市場嘛….. 看電影我多數採用A原則,買書多採B,揀股票絕對不能A,切記切記。

C「姆指法則」rules of thumbs,古時的木匠不用尺子,而是用姆指來測量木材的長度,比喻為依靠經驗和直覺。故此又稱「經驗法則」。***
舉例: 我採用這法則揀股票和書,但絕不鼓勵朋友這樣揀股票。為甚麼?….. 你不是我嘛。
還有DEF….. ,無甚用處,不論。

惟是下面這個策略則不可不知。
<滿足者策略>
又據經濟學哲學,「理性人」應該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他是一個「最大化者maximiser」。
最大化者追求 “最佳選擇”, 唯一的可能是窮盡所有的選項。如前段所述,當選項愈多的時候,這作為愈來愈令人感到恐怖。

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Herbert Simon提出 “犧牲” 作為經濟學概念。
Th. 當交易成本過高的時候,及早“心滿意足” 反而是最大化策略。*****
考慮到 師老無功,坐失時機,夜長夢多….. 諸般風險,人們能做到的最佳策略,就是盡快找到 “較佳選擇”, 立即成交。

和「最大化者」相對的是「滿足者satificer」,**** 意指決策者主動放棄追求 “最佳選擇”, 事先調較出某個 “滿意標準”, 一旦找到達標的選項,立時收手。
至於如何釐訂 “滿意標準” , 原則上「門檻愈低愈保險,愈高愈危險。」,當真是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我可以肯定地告訴你,這是藝術,不是科學!

附記: 「海枯石爛豈無悔,人老珠黃兩不知。」 SoChun啊! 你還是及早回頭,當個 “滿足者” 罷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142

SENSE隨筆130619「House of Cards」的政治課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9/sense%E9%9A%A8%E7%AD%86130619%E3%80%8Chouse-of-cards%E3%80%8D%E7%9A%84%E6%94%BF%E6%B2%BB%E8%AA%B2/

SENSE隨筆130619
「House of Cards」的政治課***
執筆人:蟬

年初美國網上串流服務公司Netflix推出劇集《House of Cards》,一改電視網絡逐集推出的慣例,在同一天將13集全部推出。
劇集講述由金像獎影帝Kevin Spacey飾演的國會議員Underwood,向剛上任並背叛他的總統報復的故事。 此劇推出後評價相當高,現已擠進IMDB電視節目排行榜第21名, 比過往兩年奪得艾美獎Emmy Awards最佳劇情類劇集的《Homeland》(排名63)和《Mad Men》(排名51)還要高得多。

劇集內容相當寫實,由於假設觀眾對美國政制架構相當熟悉,對海外觀眾來說,要看得過癮,少不免要做點功課。

美國國會的構成
「美國國會」Congress是立法組織,任何法案須由國會通過,並由美國總統簽署才能生效。*** 總統擁有行政權,而聯邦法院則擁有司法權。 這合乎 孟德斯鳩Montesquieu提出的「三權分立原則」。***

美國國會實行兩院制,結構源自英國的上下議院。 「參議院」Senate居上,其下則為「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參議院共有100個議席,每州兩席;而眾議院則有435席,席位按州人口分配,每十年更新一次。 每州最少1席而無上限。
舉例:阿拉斯加有1席而加州則有53席。

兩院所有議員均由全民直選產生,但任期與選舉時間不一。 參議員任期為6年,選舉每兩年舉行一次,每次選出三分之一的議席。 此安排是為了減低參議院構成的激烈變化,以防止社會因一時極端意見而促成不智的法案,用意為制衡民主制度的缺憾。***
眾議院每兩年全面選舉一次,每輪任期為兩年。

國會處理的事務類型可謂層出不窮,當中涉及不同範疇的知識,故兩院內有多個常設專責委員會,為不同的議案草案提供專業意見,如「撥款委員會」Appropriations Committee。 委員會設有正副委員長Chairperson和Ranking Member,委員長一般由多數派議員出任。
2012年參議院共有16個常設委員會,而眾議院則有20個常設委員會。

新法案的誕生
在《House of Cards》的前段,講到新總統上台後策動通過教育改革法案,並把此任務交給Underwood,這裡是值得解釋一下的。
一個新的法案必須由最少一個國會議員提出並草擬。 議案草擬好後交至相關的專責委員會討論並修改,認為妥當後再呈交國會辯論及通過。 總統必須在國會中找到支持的議員提出相關議案才能進入立法程序。***

然而即使議案被提出,要通過也絕不容易。 議案在眾議院被提出,通過後提交參議院審核,參議院有權將之否決。 議案即使能通過,但參議院只要稍作改動,整份議案便須發回眾議院重新辯論。 一份議案要成為法律實非易事。

此外,兩院在權力上亦有不同,某些性質的法案,如 “撥款法案” ,只能由眾議院提出;另外 “外交條約” 只需參議院通過,而無需經過眾議院首肯。***
一般認為參議院是較具權力的,因為它能影響總統的人事任命。***

議會內的主角們
劇中主角Underwood為民主黨員,其職位為House Majority Whip,中文可稱為“眾議院多數黨黨鞭”。 「黨鞭」的工作簡而言之便是維持黨內紀律,但所謂紀律最重要的不外乎投票時的動向。***

由於國會的兩院制和兩黨寡頭制的關係,兩院共有四條黨鞭,但他們的職能幾乎都一樣:在議決前將黨的指導傳達給黨員,並確保黨員按指示投票。
在劇中當Underwood的助手Stamper被問及他的工作時, 他答: “My job is all about counting。”
「黨鞭」是該黨在兩院中的第二把交椅,為首的是該院的「黨領袖」Party Leader。 黨領袖負責訂立黨對法案的方向和想法,並要求黨鞭統籌黨員投票。

此外兩院還有一個重要的職位:議長。
參議院的必然議長是副總統;而眾議院的議長Speaker of the House是眾議院互選的,一般為多數派的領袖。 有趣的是,憲法並未要求眾議院議長是議員,***雖然歷史從未出現過非議員擔任議長。
另外參議員須互選一位「臨時議長」President Pro Tempore,當副總統未能出席時,代其主持會議。 一般臨時議長為參議院最資深的議員。
實務上副總統和臨時議長甚少主持會議, 一般會由經驗較淺的參議員輪流主持,讓他們累積經驗。

兩院議長除了控制會議流程外,亦可在票數平手時投決定性一票。***
另外,眾議院議長是繼副總統後的總統順序繼任人:即總統和副總統未能履行職務時的替代者,而參議院臨時議長在繼任序內排名第三,第四則是國務卿Secretary of State。

除了各種不同的職位, 「國會山莊」辦公室的位置與大小亦反映議員的身份。 參議員一般享有比較大的辦公室,而像Underwood那樣位居要津的眾議員可享用相當大的辦公室。 議員若認定將要離開國會,則可能被要求遷至地庫的辦公室,國會山莊有一個傳說:晚上魔鬼貓Demon Cat, D.C.會在山莊地下徘徊,並將噩運帶給議員。

參考
《How Washington Actually Works for Dummies》 Greg Rushford, 20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7

SENSE隨筆130618科幻大師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8/sense%E9%9A%A8%E7%AD%86130618%E7%A7%91%E5%B9%BB%E5%A4%A7%E5%B8%AB/

說起「科幻」,不同的年齡階層自有心目中的殿堂級作品。 近期上映的科幻電影有《星空奇遇記:黑域時空》、《星球大戰》系列,還有我最愛的《黑客帝國》三部曲。

時至今日,科幻已成為一種風格、一種元素,其本源可追溯一百年前的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或稱科學幻想小說,是描寫想像中的科學或技術對社會或個人的影響的虛構性文學作品。
世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 雪萊Mary Shelley 在1818年發表的《科學怪人》,*** 只看中文翻譯本的朋友可能不知,英文書名《Frankenstein》指的是科學怪人的製造者的名字,書中只稱呼科學怪人為the monster。

以撒‧艾西莫夫Isaac Asimov (1920 – 1992)出生於白俄羅斯,三歲隨父母移民至美國定居紐約市,因小時候父母開設的雜貨店售賣廉價科幻雜誌,從此便與科幻小說結下不解緣。
艾氏十六歲未滿完成高中課程,19歲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二次大戰完結後,28歲回校取得生物博士學位,29歲成為波士頓大學醫學院講師,35歲升為副教授。
三年後由於太過熱衷寫作,遂辭去教職成為專業作家,直到生命最後一刻。
艾氏無所不寫,連非科幻類別,一生著作合計達五百冊。
他曾贏得 五次 “雨果獎”、二次 “星雲獎”以及 科幻界最高榮譽的 “科幻大師獎”。

艾西莫夫是科幻歷史上的三巨頭之一,其餘兩位分別是:
凡爾納Jules Verne,他在1873年發表《海底兩萬里》,尼莫船長的巨型潛水艇令現代人明白,科幻能成為現實。
威爾斯H. G. Wells於1895年出版的《時間機器》,第一次提出「時間旅行」這個概念,他亦令科幻小說成為一種哲理小說,探討「科學到底給人類帶來了什麼?」「人類要追求的是怎樣的未來?」。

而艾氏於1950年開始發表的「基地系列」及「機械人系列」,則創立了 “銀河帝國”及 “機器人三大法則”。
機器人三大法則是艾氏的一個著名的虛構學說,為機器人設定的行為準則。
第一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受到傷害;
第二法則: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第三法則: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2004年由 威爾.史密斯主演的《智能叛變》,改編自同名的短篇科幻小說集《I, ROBOT》,戲中描述未來世界的機械人如何從三大法則中推導出

「第零法則」: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整體,或袖手旁觀坐視人類整體受到傷害;
帶出機器人為保護人類存續而剝奪人類自由的危機。
但知名電影網站「爛番茄」的輿論則認為:「只有很少地方與艾西莫夫的短篇小說相似,《智能叛變》只是齣設法引起觀眾思考(只是思考一下)的暑期大片。」

1999年由 羅賓.威廉斯主演的《變人》,改編自艾氏的中篇小說《正子人》,主角是名叫 安德魯的機器人,它夢想得到人類的身份,不惜把身體替換成會衰老死亡的生物器官,故事探討「到底要怎樣,才是一個完整真正的人」。
艾氏的機器人短篇小說,主要是描寫人類與機器人在三大法則下所產生的矛盾,特顯出人性的貪婪無知,以及人工理性如何判斷道德價值的界線。*** 處境例:當一人欲殺害另一人,身處現場的機器人在遵守第一法則下如何行動。

長篇小說《基地》講述「心理史學家」謝頓 預測位於銀河系中心的銀河帝國,如同羅馬帝國一樣,將因規模過於巨大而終會瓦解崩潰。帝國崩潰後,將出現持續三萬年的黑暗時代。為了將人類文明的火種保留下來,及令混亂時期縮短至一千年,他便計劃帶領數萬名科學家遷移到銀河系邊緣的行星,此行星名為 “基地”。
他亦預料基地將經歷一連串覆滅危機,遂在死前安排基地的各種起始條件,並以錄像指導後繼者們的前進方向。 不同時代的主角們運用智謀,憑藉政治、宗教、經濟的力量,帶領基地克服外圍各專制政權的武力威脅。

艾西莫夫本人最滿意的短篇小說名為《最後的問題》,***討論的是人類最終的命運。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 任何封閉系統,不論有形的物質或無形的能量,最終會趨向混亂失序,能量散盡,達至寂靜的熱平衡狀態。 散失的能量總數即 “熵”的最大值。
儘管人類靠人工智慧電腦不斷突破資源的限制,太空殖民成為可能,但宇宙作為最終的封閉系統,能量都有用盡的一天。 億兆年間,人類以不同的陳述向人工智慧電腦詢問同一問題:「如何逆轉熵的方向?」但都只得一個回覆:「資料不足,無可奉告。」
直至—– 結局留待各位自行搜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298

說史130620傑弗遜傳(10) 阿當斯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0/%E8%AA%AA%E5%8F%B2130620%E5%82%91%E5%BC%97%E9%81%9C%E5%82%B310-%E9%98%BF%E7%95%B6%E6%96%AF/

說史130620
傑弗遜傳(10) 阿當斯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五)──《傑伊條約》與傑弗遜的東山再起

曾幾何時,懷著一片赤子之心的開國諸賢,出於對英國卑劣政黨政治的厭惡,夢想建立一個不分黨派,天下為公的政府。 然而,經過十數年的實踐,這種美好幻想已被殘酷的政治現實無情地摧毁。 「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兩種意識形態,無論在內政外交的政策取態,均出現激烈的碰撞。 在華盛頓任內,兩種思潮分別凝聚成以漢密爾頓為首的「聯邦黨」,以及由傑弗遜帶領的「民主共和黨」。 經歷「威士忌之亂」及「傑伊條約」兩件重大事件,各方政治勢力自動歸邊,兩黨均因此而有所成長。 1796第三屆總統大選前夕,兩黨已經稍具規模,磨拳擦掌,準備問鼎寶座了。

在1804年《憲法第十二修正案》通過之前的總統大選的方式,是各州指派與其兩院總議席相等的「選舉人」,每名選舉人可以投兩名不同的總統候選人各一票。最後得票最高者當選總統,次高者為副總統。*** 若有超過一人得到最高票,則由眾議院以「一州一票」方式,以過半數選出總統。 因應以上的機制,1796年的總統大選,兩黨均派出兩名「主力候選人」。

傑弗遜雖然歸隱田園,但作為民主共和黨無可爭議的領袖,仍是眾望所歸地被推選為共和黨的一號候選人。 為了顯示「兼容南北」,故大家公推了來自紐約州的 伯爾Aaron Burr為二號候選人,不過黨內對他並沒有太大的期望。 伯爾與漢密爾頓是舊識,但少年時因故(江湖傳聞是因為「爭女」)結怨。 及後伯爾加入「聯邦黨」,卻又因與漢密爾頓反臉而退黨,轉而加入民主共和黨。

至於聯邦黨方面,曾任華盛頓八年副總統的 阿當斯John Adams,理所當然地成為其中一個候選人。 麻薩諸塞州是「獨立戰爭」的「首義之地」。 出身於麻薩諸塞州的阿當斯,可算是獨立戰爭的元老,早於1765年他已在《波士頓公報》上發表文章抨擊《印花稅法》,並積極參與殖民地政治事務。 1766年英國迫於壓力,取消印花稅法。 局勢稍見緩和,親英派即意圖拉攏看似溫和的阿當斯,但被他明確回絕。

1770年發生的一件重大歷史事件,展現了阿當斯的過人胸襟。 3月5日,發生了著名的「波士頓慘案」Boston Massacre。*** 英國駐軍與本地居民向來關係緊張,當日劍拔弩張,爆發衝突,混亂間英軍開火,居民五死六傷。 事後八名英國軍人被控謀殺罪,但也許是出於「愛國心」,也許是出於「群眾壓力」,沒有一個律師願意為他們辯護。 最後被告找到年青律師 昆西Josiah Quincy,他刻意「強人所難」,謂自己同意接辦,但條件是要阿當斯應允共同辦理此案。 被告別無他法,唯有硬著頭皮去找「革命領袖」阿當斯。 豈料阿當斯聽罷來人的說辭,稍一思索,竟答應了:「要是上尉當真相信若我不出庭,就不能得到公正的審訊,我就接受此案吧!」 阿當斯對英軍的暴行當然也是異常憤慨,但他更相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所有人被定罪前都應是無罪的,每一個被告都有權得到公正的審訊。

阿當斯仔細研究了原告方的96份供詞和證據,成功「解決」掉其中94份的「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他為被告找到了一份新的有力證據。 一位當日曾參與搶救死者的正義醫生,向阿當斯提供了其中一名(同樣正義的)死者的遺言:「不管開槍的是誰,我都會寬恕他。 因為我知道他並非出於惡意,而只是為了自衛。」阿當斯以此為基礎,在庭上指出當日英國士兵被群眾包圍和攻擊,在恐懼中只是開槍自衛,其殺人行為並非蓄意。 他最後慷慨陳詞:「法律應該一方面對被告的乞求與哀啼無動於衷;而另一方面,也應該對公眾的叫嚷和謾罵不理不睬。 法律只會維護善,懲罰惡。 它不以人的貴賤貧富為標準,也不會受情感的干擾,法律永遠是一種理智!」***

結果陪審團判了六人無罪,另外兩人亦脫了「謀殺」,僅被判「殺人」(或稱為「誤殺」manslaughter)罪名成立,當場被處以「烙指之刑」。 阿當斯為英軍的「劊子手」辯護,並大獲全勝,令致部分革命黨人非常不滿。 有人指責他貪財成性,見利忘義。事 實上他的收費非常公道,只是當時的「同業市價」,沒有「坐地起價」,也沒有優惠。 公道自在人心,沒多久,他又重新成為「革命派」的領軍人物了。

1773年策劃「波士頓倒茶落海事件」的革命會社「自由之子」Sons of Liberty,其領導人 山繆.阿當斯,就是阿當斯的堂兄。 著名的「列克星敦槍聲」,也是肇因於英軍搜捕「亂黨」,與掩護阿當斯昆仲等「革命領袖」的民兵衝突,才打響了「獨立戰爭」的第一槍。

阿當斯曾參與第一次和第二次大陸會議。 會議中委任華盛頓為大陸軍總司令,也是出於他的提議。 他也是獲推選為負責起草《獨立宣言》「五人小組」的其中一員。(參見第一集) 在獨立戰爭期間,他受命出使荷蘭,成功爭取這個新興強國對美國的承認,並獲得了一筆為數不少的貨款。 他的出色表現,更讓當時的英國把其列在「邪惡人物」名單的第二位,僅次華盛頓。 他在歐陸奔走之時,幾次險遭英國特務的毒手,但都被他機敏地躲過了。

然而,最為難得的是,在獨立前夕與建國之初,他不記與英國的私怨,堅持認為「親英路線」對新生的美國有利。他是與英國簽訂1783《巴黎條約》的三名代表之一;於「費城制憲」之時,他正是第一任駐英大使(見第三集)。 在兩次的總統大選中,他的得票雖然少於華盛頓,但卻是以倍數拋離其他對手。 由此可見,他的能力和資歷均獲得廣泛的認同。 然而,由於他的性格深邃,喜愛沉思,故了解他的人並不多。 與其他聯邦黨人一樣,阿當斯認同「菁英治國」,對「人民」並不信任。 他本人的「貴族氣派」也很重,而且脾氣頗大,以至連出了名的「好好先生」富蘭克林也與他鬧不和。 他的知心好友就更少了—- 出乎意料地,其中一個竟然就是他的政敵傑弗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86

SENSE隨筆130621咖啡文化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1/sense%E9%9A%A8%E7%AD%86130621%E5%92%96%E5%95%A1%E6%96%87%E5%8C%96/

SENSE隨筆130621
咖啡文化
阿Kan執筆

「咖啡」一詞源自希臘語“Kaweh”,意思是力量與熱情。 咖啡館在世上早已遍地開花,香港這種現代都市更是 “梗有一間係左近”。 許多人因此對咖啡上癮,我有位前同事每日必飲十多杯咖啡,否則神情低落,若有所失。

西方認識咖啡大約由17世紀開始,短短300多年間,咖啡從上流社會的奢侈品演變為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躋身世界三大飲品之列。 在國際天然商品貿易中,咖啡的銷售金額排在第二位,僅次於石油。***
咖啡能於芸芸眾飲中獨享尊寵,因為它不單給予人色、香、味的生理享受,更已昇華成為現代潮人對時尚品味的追求及上層社會生活形態的體現。

咖啡的歷史
有關咖啡的由來傳說紛紜,其中較為人熟知的是 “牧羊人的故事”:約在公元6世紀的非洲埃塞俄比亞,一個牧羊人發現羊群每到夜晚會異常地興奮嘶叫,細心觀察後,發現那是由於吃了一種野生灌木的果實。 牧羊人將這發現告訴修道院的僧侶,僧侶們品嚐過後都覺得神清氣爽,便將此果實稱為「去除睡意、清凈心靈的神聖物品」,自此「咖啡豆」便成了提神藥。
後來當地人試著用水煮來喝,這種風味獨特的飲品很快就傳到阿拉伯各國,成為伊斯蘭世界的流行飲品。***

現時普遍相信第一杯咖啡是阿拉伯人製作出來的。*** 據說11世紀初期阿拉伯古文獻上有所記載。 起初阿拉伯人將生豆曬乾,再煎煮當胃藥喝;後來發覺它具有提神效果,加上伊斯蘭教禁酒,13世紀中葉以後,教徒們便用烘焙後熬出來的汁液,做為興奮性飲料。

這種被視為現代咖啡前身的黑色飲料,在13世紀被一名流放葉門的罪犯由阿拉伯半島傳至紅海和埃及開羅;14世紀傳到敘利亞和伊朗;16世紀再傳到土耳其。
大約17世紀左右,咖啡才以「伊斯蘭酒」的名義經威尼斯商人及海上霸主荷蘭大規模傳入歐洲。***
其時部份基督教徒認為咖啡是異教徒的飲料,稱之為「撒旦的飲品」,要求教皇 克萊門八世下令禁止飲用。 但教皇試喝了惡魔的飲品後驚嘆「人間竟有此美味,雖說是惡魔的飲料…」,因此接受了咖啡並讓前來領洗的教徒飲用。 這種充滿東方色彩的飲料很快受到貴族階級的爭相競逐,身價水漲船高,被稱為「黑色金子」。

如茶葉在中國是備受保護的商品,阿拉伯人也將咖啡視為禁臠,阻止種子出口。 17世紀前咖啡的種植和生產一直為阿拉伯人所壟斷,在歐洲價值不菲,只有上層階級才能飲用。
直到1690年,藉著走私,荷蘭成為了第一個栽種咖啡的西方國家。 在殖民過程中,荷蘭先在印度巴拉馬種植咖啡,又在1699年將它帶到了印尼的爪哇。
咖啡首次在美洲種植是18世紀初,由荷蘭殖民地傳到了法屬圭亞那和巴西,後來又由英國人帶到了牙買加。 到了1925年,種植咖啡已成為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傳統。同年,夏威夷也開始種植咖啡,它是美國唯一的咖啡產地,而夏威夷咖啡也是世界上最好的咖啡之一。

現時(2012年)世界上最大的咖啡生產國是巴西,約佔全球產量的36%,*** 越南是第二大生產國,佔全球15%,跟著是哥倫比亞及印尼,份額同為6%左右。
美國、巴西和德國分別是全球前三大的咖啡消費國。***

咖啡的效用
許多人認為飲咖啡是不良嗜好,因為容易上癮,而且咖啡因不利於健康。
但是根據《咖啡無罪的101個理由》一書,實驗研究證明了咖啡是有益健康的飲料。***

眾所周知咖啡因有剌激中樞神經的作用,讓人更有效地使用前額部的大腦皮層,令頭腦反應靈敏,提高注意力和記憶力。 咖啡會在體內停留三到五小時,故此有長時間的提神效應。 一般人每天可以吸收三百毫克的咖啡因(約三杯咖啡),這對精神及情緒會有正面的影響。 但是當吸收超過四百毫克(四杯)時,則可能帶來負面效應,如煩躁。

經常適量飲用咖啡能預防許多疾病。 咖啡中含有豐富的咖啡因、咖啡酸、綠原酸等成份,可以有效對抗“自由基。*** 自由基是造成許多疾病的原因,自由基過多會使身體代謝受到不良影響,破壞細胞並削弱器官功能。 咖啡含有高成份的多酚化合物,這是強力的抗氧化劑,能延緩低密度脂蛋白的氧化時間高達三倍,可以溶解血液凝塊及阻止血栓的形成, 所以飲咖啡能預防心血管疾病。 另外咖啡亦可以促進消化系統運作,有助控制體重,舒緩憂鬱和酒精中毒,預防肝硬化、膽結石、痛風…等數十種疾病。

此書所得之結論:「咖啡是對人有百利而無一害的靈丹妙藥!」*** 雖然三位作者都是醫學專家,但提醒各野人會友,本人不保證其真確性。
另外,老年人、發育期的兒童及青少年應少喝咖啡,空腹前、胃酸過多、患胃潰瘍者、懷孕或授乳期的女仕亦不宜飲用。

如何品味咖啡
人們對食物的喜惡多出於主觀評價,咖啡亦無絕對的判別準繩,以下四個原則有助大家品嘗咖啡:
(一) 酸度Acidity:咖啡入口後,殘留在舌尖的滋味。
咖啡豆的果實原味和新鮮活力就像葡萄酒一樣,都蘊藏在它的酸味裏。新鮮咖啡散發的酸性,帶著果實的芳香,就像水果中所含的天然果酸一樣。
咖啡中,以強烈酸性聞名的是 葉門“摩卡”咖啡。***

(二)質感Body:咖啡令整個口腔有充實感,濃烈香郁,長時間不會消散。
即使咖啡濃度不高,仍能帶來強烈的味覺震蕩。重口味的咖啡,最適合與牛奶混合演出,突顯它無法掩蓋的道地香醇滋味。
一般來說,黑西哥咖啡口味最清淡,而蘇門答臘咖啡質感則最烈。***
(三)香味Arom:咖啡不只要喝,還要細聞彌漫遊走於空氣中的醇香。上乘的咖啡給人一種濃郁的果香味。

(四)風味Flavor:綜合以上三者對咖啡的整體印象。
有的咖啡風味多樣,酸、甜、苦面面俱到,有的則酸味極度泛濫,完全佔領人的嗅覺和味覺。

品味咖啡應小口啜飲,仔細感受,不要急於一口嚥下,應含在口中,和唾液與空氣稍作混合,再慢慢流入喉嚨。除用舌頭感受味道質感外,再細細回味口腔徘徊不去的醇厚餘香。趁熱品嚐是喝咖啡的基本禮節,即使在盛夏時節也一樣。變涼後風味就會降低,所以沖泡咖啡時,為了不使咖啡的味道降低,可以先將咖啡杯在開水中泡熱。
咖啡的理想溫度在沖泡的剎那為攝氏83度,倒入杯中時為80度,而到口溫度以61-62度最為適當。喜歡冷飲的人則認為品質優良的咖啡放涼以後除香味會有減少外,口感與熱啡是一致的,甚至更佳。

喝咖啡除了要注重溫度外,還要份量適當。份量適中的咖啡喝完後不會有膩的感覺,令人回味無窮。咖啡的味道有濃淡之分,所以不能像喝茶或可樂一樣,連續喝三、四杯,且以正式咖啡杯的份量最好。一般喝咖啡以80-100cc 為適量,有時候若想連喝幾杯,可以加入牛奶將濃度沖淡,或者嘗試搭配不同分量的奶和糖,避免造成過膩的感受。
根據 “食神” 的指導,真正的專家喝咖啡注重原汁原味,是不會加糖或奶的。大家有機會不妨試試齋啡。(編按:“食神” 即會友阿Zac,品酒師。)

另外,喝時的心境、周圍的氣氛亦會影響對咖啡的體會,所以最好在心情愉快及悠閒時刻,找個安靜舒適的地方慢慢享受。

參考資料《咖啡的歷史》作者:鄭萬春;《咖啡無罪的101個理由》作者:馬力奧•馬拉奧/達西•阿•裡馬/胡大一;《咖啡知識大全》作者:樂活文化編輯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87

說史130622傑弗遜傳(11) 選戰風雲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2/%E8%AA%AA%E5%8F%B2130622%E5%82%91%E5%BC%97%E9%81%9C%E5%82%B311-%E9%81%B8%E6%88%B0%E9%A2%A8%E9%9B%B2/

說史130622
傑弗遜傳(11) 選戰風雲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五)──《傑伊條約》與傑弗遜的東山再起

另一方面,漢密爾頓雖因「桃色醜聞」下台,正處於「過冷河期」,卻沒有動搖他作為聯邦黨領袖的地位。 他仍在其紐約律師事務所中,運籌帷幄,指揮大局。 當時政壇普遍預測,以阿當斯的資歷和江湖地位,當選第三屆總統是意料中事。不過,漢密爾頓卻有自己的盤算,因為阿當斯與其他多數的聯邦黨人有一個最大的的分別—-他並不會對漢密爾頓唯命是從。 漢密爾頓非但沒有為阿當斯拉票,還在有意無意之間對他諸多制肘。 為了制衡阿當斯,他全力支持另一個聯邦黨候選人—-來自南卡羅來納的 平克尼Thomas Pinckney。

當屆的總統大選共有139名選舉人,也就是說,70張選舉人票就是勝選的門檻。選舉的結果出乎傑弗遜、阿當斯、漢密爾頓、伯爾,以至整個政治輿論界的意料。傑弗遜得68票,阿當斯以3票之微的71票,僅比勝選門檻多一票的優勢,當選合眾國的第二任總統。
選票的分布是北方州的票全投阿當斯,南方州的票「基本」全投傑弗遜(這與大部分州採取「勝者全拿」的方式有關),除了南方最大的三個州—-北卡羅萊納、賓夕凡尼亞和傑弗遜的祖家維珍尼亞。 這三州均分別有一票投了給阿當斯! 換句話說,阿當斯是靠這三州的「倒戈一票」,才得以險勝傑弗遜。 選舉結果反映選民對政府「過度強大」的憂慮,傑弗遜雖然離開了幾年,但他的民望仍然直迫當了八年副總統的「老革命」阿當斯。

密爾頓力挺的平克尼只有59票;而本來不被寄予厚望的伯爾,也有30票。 漢密爾頓的「小動作」,引起了不少聯邦黨人的反感,他們早就看不慣漢密爾頓的跋扈,故在選舉中把自己的「第二票」,投給了漢密爾頓的死對頭,前聯邦黨人伯爾。

這裏還有一個小資料補充一下。 按照當時的選舉規則,只要有足夠數目的有效提名,則不必得到受提名者本人的同意,受提名者亦會成為合法的總統候選人。故此,在這第三屆總統選舉中,華盛頓仍然獲得兩票。 另外,還有一點花絮可以說一下。 一個是阿當斯的堂兄,「老革命」山繆.阿當斯也是本屆的候選人之一,他有15票,僅次於伯爾,得票排行第五。 另一個是「為國甘受天下謗」的傑伊,有5人用選票讓他知道,合眾國中還是有人諒解他的。

民主共和黨和傑弗遜,本來就沒有預算會取得這樣的「好成績」,故此當傑弗遜得知自己高票當選「副總統」時,亦感到非常滿意。 他致函阿當斯表達他對二人友情的珍視。 在寫給麥迪遜的信中,他更吐露了肺腑之言:「阿當斯是一個不錯的人,做他的副手我也沒有絲毫的不快。而且我相信,能夠阻止漢密爾頓在1800年成為總統的,也唯有阿當斯一人!」 不過也許傑弗遜是誤會了漢密爾頓,因為他似乎更熱衷於在幕後掌控一切,1800他並沒有參選。

以《國民公報》為首的共和黨媒體,也破天荒地對一位聯邦黨人作出正面的評論,並對這位新當選的總統表示祝賀。

1797年3月,阿當斯宣誓就任總統。 據阿當斯後來回憶說,在新舊總統的交接儀式上,華盛頓展現了罕見的笑容。 過了不久,阿當斯就知道,那原來是「重獲自由」的笑容,因為總統的確不好當。***

看到阿當斯和傑弗遜就任正副總統,不少漢密爾頓的支持者都感到沮喪。 然而,端坐在紐約中心地段辦公室的「名狀」漢密爾頓,並沒有輕易氣餒。 國會的聯邦黨大老仍在他的掌握之內。他首先要觀察阿當斯上任後的行動。

阿當斯上任後的舉措,尤其是人事任命方面,卻有點令人難以理解,甚至被認為是一個歷史懸案。 他的做法就是蕭規曹隨「什麼也不做」! 阿當斯保留了華盛頓內閣的原班人馬—-國務卿 碧克靈Timothy Pickering、財政部長 禾確特Oliver Wolcott, Jr.、戰爭部長 麥亨利James McHenry,還有原則上不參與政策制定的總檢察長 李伊Charles Lee。 前三名主要閣員都是漢密爾頓向華盛頓推薦的,他們當然都是「漢粉」。

阿當斯與漢密爾頓不和,是公開的秘密。 他何以沒有撤換此三名部長?難道是因為他們都是經天緯地之才,是以阿當斯不忍棄之? 很遺憾,這也並非實情。身為國務卿的碧克靈,對國際政治並不熟諳;財政部長禾確特,曾被人嘲諷連簿記也搞不清楚;至於戰爭部長麥亨利,則是一個缺乏戰爭經驗的文人。

歷史學家曾嘗試為阿當斯保留他們三人尋找理由。 有人認為他想向漢密爾頓釋出善意,有人認為他是為了黨內團結,但有人卻說這是因為他根本沒有人可用。反正史學界對阿當斯的做法,始終沒有給出一個令大家都信服的解釋。不過阿當斯為此而付出沉重的政治代價,卻是不爭的事實。

傑弗遜終於東山復出當上副總統,成了好友阿當斯的副手。 然而,阿當斯畢竟也是聯邦黨人,更何況國會中的聯邦黨人和阿當斯的內閣,仍在傑弗遜死敵漢密爾頓的一手掌握之中。 究竟阿當斯是敵是友?漢密爾頓究竟心中還有什麼盤算呢?傑弗遜又如何與躲在暗處指揮一切的漢密爾頓周旋呢?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488

說史130625傑弗遜傳(12) XYZ事件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5/%E8%AA%AA%E5%8F%B2130625%E5%82%91%E5%BC%97%E9%81%9C%E5%82%B312-xyz%E4%BA%8B%E4%BB%B6/

說史130625
傑弗遜傳(12) XYZ事件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六)—「無為君子」阿當斯

前文再續,書接上回。 上回講到聯邦黨的 阿當斯和民主共和黨的 傑弗遜,在1796的大選中,分別當選正副總統。 另一方面,與阿當斯不和的聯邦黨領袖 漢密爾頓,卻似乎仍在背後掌控大局。 不論是國會內的聯邦黨議員,抑或內閣中的聯邦黨大臣,大都聽命於漢密爾頓。

一般歷史上對阿當斯作為總統的評價並不高。 這也難怪,夾在史上最偉大的兩個總統— 華盛頓和傑弗遜之間,而且還是一個「弱勢總統」,形象當然高大不起來。 然而,阿當斯的能力和偉大之處,也許是被低估了。
美國HBO在2008年,以普立茲得獎作品 “John Adams” 為藍本,拍了一套七集的同名「小河劇」,由Tom Hooper執導,Paul Giamatti主演,為阿當斯波瀾壯闊的一生翻案。
無可否認,阿當斯是一個才智不凡、胸襟廣闊、外交能力出色的愛國者。 然而,作為一位「高雅的君子」—所謂「君子不黨」,阿當斯對方興未艾的「政黨政治」似乎並不熱衷,也不敏感。 或者應該說,他對這個遊戲的規則並不瞭解。
在十八世紀的最後幾年,黨爭比華盛頓朝早期激烈了不少。 華盛頓知機地辭官歸故里, 而留下來的阿當斯,就只能被動地在兩黨激烈鬥爭的夾縫中,落得束手無策。

我們大概都會認同,與美國文化相比,英國文化感覺上比較「高檔典雅」。 然而,看過英美議會開會情況的人,就會發現美國議會的「議事秩序」,竟然比英國還要好。 這都是傑弗遜的功勞。
按照《憲法》的規定,副總統是參議院的當然議長。 傑弗遜有感於參議院秩序混亂,效率低下,故在其任議長期間,費了一番心力,制訂了《議會實務章程》Manual of Parliament Practice,為參議院議事訂下程式和規則,1837年眾議院也了採納《章程》。 而這份史稱「傑弗遜章程」Jefferson’s Manual的議事守則,亦成為後來各國議會的楷模,垂範後世。***

阿當斯任期一連串的內政外交難題,由著名的「XYZ」事件引發。***
事情回溯到上回提及的《傑伊條約》。 話說1794年當英法在歐陸開戰之時,華盛頓派傑伊與英國簽訂和約。 這在法國看來,無疑是對法國的背叛。 美法關係出現了裂痕。

聯邦黨崇尚保守主義,反對「民粹」,即使是溫和的阿當斯,也難掩其對「法國大革命」的厭惡,更何況漢密爾頓及其支持者。 在親英派漢密爾頓的操作下,美國政府大肆抨擊「大革命」的「暴民政治」和「極端主義」,顯然有心激怒法國。

法國方面忍無可忍,採取了反制行動,劫掠以至扣押美國船隻作為報復。1797年6月,「漢粉」國務卿 碧克靈向國會報告,由於獨立戰爭後大幅裁軍,美國的最後一艘大型戰艦已賣掉,僅餘的「海關緝私快艇隊Revenue Cutter Service」(即今天「海岸防衛隊Coast Guard」的前身。)在東岸與加勒比海地區被法國戰艦肆意蹂躪,海岸炮壘亦形同虛設。在過去的11個月,法國已扣押了316艘美國商船,美國船隻的保險金上升了500%。

法國的強硬手腕,正中漢密爾頓下懷,他帶領聯邦黨人積極要求與法國一戰。向來親法並同情「法國大革命」的傑弗遜,則與麥迪遜一起主張「以和為貴」。總統阿當斯雖然也是聯邦黨人,但他更是一個仁人君子,不願與法國兵戎相見。
面對當前的局勢,他頂住黨內的壓力,堅持先派使節團與法國和談。
三人代表團的團長,是之前獲漢密爾頓力挺參選總統卻落敗的 平克尼Charles.C.Pinckney,另外兩名分別是正直的聯邦黨人 馬歇爾John Marshall(後來成為著名的首席大法官)和無黨派的 格里Elbridge Gerry(在XYZ事件後有感聯邦黨的「卑劣」,憤而加入了「民主共和黨」)。

1797年10月,代表團抵達巴黎,見不到法國督政府的外交部長塔列朗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但卻有三個在法國也算有點頭面的「中間人」,秘密前來接洽。三人對美國使團聲稱,要見外長大人,須先付50,000英鎊鉅款作「見面費」;並且因法國此刻在歐洲與各國大戰正酣,美國欲與法國開展和談,得向法國提供3,200萬荷蘭盾的鉅額貸款以示誠意;同時,阿當斯總統亦必須為其對「法國大革命」的「侮辱言論」作出正式道歉。

以平克尼為首的使團,面對此等無理的要求,先是答應「先簽約後付款」,唯「中間人」堅持「先見錢,後談判」,平尼克負氣回應:「咁就斗零(半先令)都唔使旨意會畀!Not a sixpence !」,並致函阿當斯彙報情況。
消息傳回美國,聯邦黨報章即以頭條報道事件:「寧耗百萬以防,不付一分作賂!Millions for defense, but not one cent for tribute!」

美國使節團無功而還。 民主共和黨對談判失敗感到失望,質疑漢密爾頓和阿當斯把事件過分誇大,是為聯邦黨使節團的失敗開脫,並為與法國開戰尋找藉口。阿當斯為表清白,在1798年4月將機密外交檔案呈交國會,文件中三名法國「中間人」分別以「XYZ」代稱,史稱是次外交風波為「XYZ事件」。***
事件引起舉國譁然,觸發了美國史上第一次學生運動,*** 哈佛學生湧到街頭遊行示威,怒斥法國的無恥行徑,阿當斯則成了「維護國家尊嚴」的英雄。

「XYZ事件」令美法關係跌至歷史低谷,就在此時,雙方船艦在加勒比海交火了。 此後近兩年時間,兩國的軍艦及商船屢有衝突,但卻一直沒有相互宣戰,後來被稱為美法之間的「準戰爭Quasi-War」。*** (部分美國史書也稱為「與法國的不宣而戰Undeclared War With France」) 在這段期間,聯邦黨人雖未敢公開正式與英國結盟,但卻不間斷在枱底與英國互通款曲,交換情報,以對付「共同敵人」。

全國陷入一片大戰的恐慌中,漢密爾頓把握時機,以國家處於備戰的「非常時期」為理由,在國會提出《客籍法》和《勘亂法》。***
《客籍法》將外國人申請歸化美國所需的居住年期,由五年增至十四年,另外授權總統可以將任何認為「危害國家」的外國人,即時拘禁或遞解出境。
《勘亂法》則禁止任何「寫作、印刷、散佈或發表詆譭、誹謗、蔑視或者破壞美國政府的言論。」
這兩條法案在國會以些微優勢通過,並送到總統面前。阿當斯也認為戰爭隨時可能爆發,國家此刻確實需要穩定,選擇了在法案上簽署。

傑弗遜對法案獲得通過感到非常憤怒,他認為這兩條法案,與其說是為了應付來自外國的侵略,毋寧說是為了壓制他的共和黨。
《客籍法》大幅增加外國人入籍的難度,對共和黨打擊非常沉重,因為外國人入籍後,十之八九都會成為共和黨人。(正如今天美國的少數族裔多會加入民主黨。)共和黨人指出:《憲法》規定「任何一州的公民自動成為合眾國公民」,而「是否接納外國人成為本州公民」顯然是各州的「內政」。《客籍法》是違憲的,因為它逾越了《憲法》所規定聯邦政府的權力範疇。
至於《勘亂法》更是對人民基本權利的公然踐踏,這豈不是讓辛苦建立的首十條《憲法修正案》全部形同虛設?

聯邦黨人卻反指,《憲法》賦予聯邦政府保護國家不受外來侵略的權力,這也是合眾國存在最基本的目的。《客籍法》和《勘亂法》只是「隱含權力」在非常時期的權宜行使而已。

傑弗遜和麥迪遜礙於公職身份,匿名在報紙發表《肯德基與維珍尼亞決議》Kentucky and Virginia Resolutions,申明 《憲法》僅為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建立的協定,聯邦政府無權插手《憲法》無明文規定的事項,故各州可將聯邦政府的僭權行為視為無效。此為史上首次明確對「州權論」的闡述,並成為日後「州權優先論Interposition」的先聲。 部份歷史學家甚至「老屈」其為日後「南北戰爭」的根源。

共和黨人在傑弗遜的帶領下對《勘亂法》作出強烈的抵制。多名共和黨報業人士和議員以《勘亂法》被起訴定罪入獄,但卻阻了不了他們前仆後繼的抗爭。他們繼續在不同途徑發表抨擊聯邦黨政策的言論,儼然有現代所謂「公民抗命Civil disobedience」的意味。
(一般認為「公民抗命」說法由美國作家梭羅Henry Thoreau在1849年提出。)
漢密爾頓圖以《勘亂法》壓制共和黨,藉此製造「寒蟬效應」,進而徹底控制輿論的意圖落空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599

SENSE隨筆130624搶掠者盈餘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4/sense%E9%9A%A8%E7%AD%86130624%E6%90%B6%E6%8E%A0%EE%8D%BC%E7%9B%88%E9%A4%98/

SENSE隨筆130624
搶掠者盈餘****
掌門執筆

根據澤田勳《匈奴》一書的說法,遊牧社會過的是 放牧–貿易–劫掠“三位一體”生活方式。 遊牧民族要獲得自身無法製造的物資和必需品,必須與周邊定居民族進行貿易,因此先天上是商業民族。 有趣的是,對他們來說,「劫掠」自古就是「貿易」的有效替代策略。***

具規模的“劫掠行為”和“貿易行為”,何者先出現於人類歷史上面呢?這問題不易回答。直覺上,我相信「劫掠」較符合 “自利的人性”!「貿易」是在 “勢均力敵” 或及 博弈論game theory式“持續對局” 條件下發展出來的行為模式。*****

現特應用簡明經濟分析作出探討。
〈古典經濟學原理〉
人類的慾望潛藏心底,難以捉摸; 只有獲得滿足的時刻,那種 “過癮” 的心情,才可以被清楚感知。 因此,經濟學表述慾望的術語為:def.「效用」 utility ,即“慾望滿足的程度”。***
為了工作方便,經濟學假設 “效用” 是人皆相同的和可以計算的,即 “同質的和可量化的”。*** 那麼就像貨幣一樣,可以用相同的單位來顯示了, 那單位叫做“單位效用”。

經濟學又假設,個別“行為人”的慾望構造是獨立的和穩定的,*** 稱為
「消費者偏好」 consumer preference。 用數學表示,就成為「效用函數」, 即消費物品(包括勞務)數量 與所獲效用 的關係。
舉例:行為人A消費一個橙獲得2個單位效用u;消費兩個橙則獲得3u。即消費第二個橙只獲1u,這便合乎「邊際效用遞減律」。****
算式: A (1個橙)=2u,A(2個橙)=3u; 即是說A(1st橙)=2u,A(2nd橙)=1u。

〈消費者盈餘 consumer surplus〉
一個人擁有很多某類貨品, 但欠缺另類貨品, 便會尋求以 “所有” 易 “所無” 。
Th自願性 “交易行為” 可視為行為人放棄某數量 “低邊際效用”的物品, 以換取另一數量 “高邊際效用”的他類物品。****
如此,他的總效用有所提增。 Def. 效用提增的部分為「消費者盈餘」。****
交易雙方均獲得利益,謂之「雙贏」。***

現以“兩橙–兩萍果至簡模型”作出解釋。
假設行為人A擁有兩個橙,B擁有兩個萍果。
兩人的橙和萍果效用函數一模一樣:
A(1st橙)=2u,A(2nd橙)=1u;A(1st萍果)=2u,A(2nd萍果)=1u。B與之相同。

Case I. 設無交易行為:A及B個別之總效用均為3u,社會之效用加總為6u。
算式: 社會總效用 = A(2個橙) + B(2個萍果)= 3u + 3u = 6u。

Case II. 設A以一橙易B一萍果,則兩人各有一橙一萍果:
A之總效用為A(1st橙) + A(1st萍) = 2u + 2u = 4u;B亦然。
各自多出的1u便是“消費者盈餘”;而社會之效用加總為8u。
Th. 自願性交易行為提高了社會福利。****
這原來植基於「邊際效用遞減律」此一對人性的基本描述。*****

那麼搶掠又如何?
掌門流〈搶掠者盈餘〉
Case III. 設A搶掠了B的所有萍果:
則A之總效用為A(2個橙) + A(2個萍果)= 3u + 3u = 6u;
B“手空空,無一物” ,當然地效用為0u。
社會總效用為6u + 0u = 6u,與“無交易行為”情況相同。

人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行動的,*** 不是為了社會總利益而行動的,這也是經濟學的基本前設。(註:稱為「自利性」前設。《SENSE隨筆130220理性選擇》)
從A的觀點考量,搶掠總效用6u明顯高於交易總效用4u。 換句話講,搶掠行為中他獲得的“搶掠者盈餘”3u, 明顯高於交易行為中所獲“消費者盈餘”1u。
結論:搶掠是好的。 “得搶掠時且搶掠,不得已時才交易。”***

「搶掠局」中A享有“搶掠者盈餘”3u,B遭逢“搶掠赤字” 3u;無人享有消費者盈餘。
Th不考慮搶掠的“交易成本”,社會總效用沒有增加,但也沒有減少,而是進行了效用「再分配」。*****
換句話說, 不考慮搶掠的諸般衝突風險和後遺症,*** 對整個社會來說, 搶掠行為表面看來沒甚麼不好.
事實上, 所有社會或明或暗地, 容忍著許多搶掠行為.****
舉例: “封建主義”社會中武士領主階層對農民的盤剝, 便是制度化的搶掠行為.

文明社會禁止搶掠,但常以 累進稅與福利制度 達致相同的「再分配」效果。***
另外,賭博和投機市場 也經常做成“搶掠者盈餘”。***
又:如搶掠者對物品的效用較被搶者高,則搶掠行為甚至可以提增社會總效用。

上述道理便是“搶掠行為”、“索貢制度”和“奴隸制度”等歷史現象的經濟分析!這些行為和制度的風險成本確實極高,但是只要行動規模夠大,*** 例如用整個部族、社會階層、甚至國家的集體力量去做,則完全可行!

此所以 Th搶掠行為經常發生於集團與集團之間,而較少發生於集團的內部。***
上古之世,兩河的巴比倫亞述,中國的夏商,只要維持一支強勁的長距離機動部隊,便足以建立龐大的“索貢制度帝國”。
文明之興也,靠的是“搶掠者盈餘”!****

然則Adam Smith「無形之手」,即“交易行為”,又從那時候開始運作呢?
答案是從來都在發揮著作用,尤其在部族和國家的內部。***
“交易行為”優勝之處在於:
(甲)“短線” 來說, 「雙贏」導致低風險.****
就算從強者的角度看, 搶掠也永遠是高風險作業, “強中自有強中手, SoChun也有失敗時…..” (編按: SoChun一般不刼掠, 他幹的是..…他經常心靈和財務遭受創傷.)

(乙)“長線” 發揮的利益優勢更為重要.
根據〈賽局game theory理論〉
在“一次過對局”的情況下,自利理性導致 “搶掠行為”。 但在“持續對局”的條件下,情況便不一樣了。

從強者的角度看, 長期交易雖然「逐局計算case by case」獲得較低額的 “盈餘”, 但風險成本低, 可持續性高, 長遠有 “著數”.*** 如果交易條件傾斜我方, 就更為理想了.
再從弱者的角度看….. 總好過被搶掠.
如此, 雙方一拍可合, 問題是如何建立起初的 “信任和合作” 關係.

講得太粗疏了罷, 唔得, 這部分要另文再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00

說史130623基督的勝利(四)奉教與叛教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3/%E8%AA%AA%E5%8F%B2130623%E5%9F%BA%E7%9D%A3%E7%9A%84%E5%8B%9D%E5%88%A9%EF%BC%88%E5%9B%9B%EF%BC%89%E5%A5%89%E6%95%99%E8%88%87%E5%8F%9B%E6%95%99/

說史130623
基督的勝利(四)奉教與叛教
蕭律師執筆

第一個承認基督教合法,因而被後世追加「大帝」尊稱的 君士坦丁皇帝,逝世於公元337年,在位長達三十年。
臨終前兩年他將帝國分開五區,由三個兒子和兩個姪兒管治。 經過一輪叛亂、內戰和殘殺,次子 君士坦提烏斯 成為帝國唯一的皇帝。 君士坦提烏斯膝下無兒,就任命唯一的堂弟 朱利亞努斯 為副帝,前往萊茵河軍區防守。

君士坦提烏斯皇帝Constantius ( 337-361在位)進一步的親基督教政策
君士坦提烏斯對於基督教的扶植,可說是青出於藍。 他不僅忠實地跟隨大帝舖設的路線前進,還一邊前進,一邊強化。
公元346年,皇帝把針對教會的免稅範圍擴大。 大帝在世時,免稅對象僅止於主教、祭司等高階人員, 如今連教會雇用的人都免稅。 某些主教提出免除土地稅的要求,也夢想成真。 在以往,神職人員不得擁有私人財產,要將之捐與教會或血親。 如今不但能繼續持有,並且獲得免稅的優待。

君士坦提烏斯不單奉行親基督教政策,更且頒令排斥其他宗教,**** 尤其是羅馬傳統宗教。 首先,政府禁止於夜間舉行犧牲儀式。不久之後,連在白天舉行也遭禁止。過了三年,政府再頒佈:違反禁令者處死。同一時期,禁止崇拜偶像。
緊接著政府又頒佈封閉神殿的法令。 對象不僅希臘、羅馬諸神殿, 敘利亞的太陽神殿以及埃及的伊西斯神殿同樣也在封閉令下。 實際上,亞歷山大居民還為了反對封閉令而引發暴動。

「封閉」令後,情勢很快就發展到「破壞」。 君士坦提烏斯並沒有下令摧毁異教神殿;他只是發佈敕令,准許民眾「調度」神殿的建材。 很明顯,這項許可實際上促成了大規模破壞行動。 只要拆掉圓柱,建築物自然無法站立了。

在慘遭廹害的三世紀後半期,教會內部已經出現互相鬥爭的現象。而當皇帝轉向支持,結束廹害的日子後,內鬥反而更趨惡化。***
「異端」
這時期,在西奈半島,被後世教會封為聖人的 安東尼,隱居在紅海附近的一所修道院中,過着祈禱與冥想的生活,引領埃及與敘利亞地區的「修道院主義」這種信仰形態。***

這位沙漠隱士體驗過鎮壓政策,然而開口怒斥的,不是鎮壓基督教的羅馬皇帝,而是教會內部的所謂「異端」。 這名聖人憎惡的不是外敵,而是教會內部的敵人。 他曾前往亞力山大,當面指責主導教區的 阿里烏斯派高級神職人員。 他甚至表示,該派是 “最後的異端和反基督的第一波尖兵”。 他在文章中通常訴求和平安穩的信仰生活,然而話題一轉到異端就咬牙切齒,怒斥「連說出名號都嫌髒了嘴的阿里烏斯派」。

阿里烏斯派也不服氣,聚眾攻擊毁壞 「阿塔那修斯派」(主張三位一體,又稱天主派)的教堂與修道院。 對教理不同的解釋,引起感情對立,進而衍生暴力事件。問題在於,兩派的信徒,都深信自己的解釋正確,對方錯誤。

大帝在生時正式宣佈以「三位一體」教理為準繩。 然而有關教理之爭,大帝的威望也只能維持到逝世為止。 君士坦提烏斯繼位後,時常召開公會議調停各派。但各派共通之處在於排他性,「一神」的本質就是「排他」。****

這就是公佈米蘭敕令半個世紀後的教會現象。 朱利亞努斯就在這樣局勢下出現在政治舞台上。
朱利亞努斯皇帝(361-363)
朱利亞努斯六歲時在一場神秘宮廷喋血中竟能倖存。 成長期間,他不斷受到君士坦提烏斯的嚴密監控,在鬼門關前徘徊,但又神奇地被堂兄委任為副帝,被派往高盧赴任,時年廿四歲,隨行只得三百六十名衛隊。

他在356年和357年間,深入掃蕩萊茵河西岸的 亞列門諾族和法蘭克族,然後北上進駐巴黎。 他重建遭異族破壞的主要都市,執法公正,重整稅制,並整頓農地,重振居民的信心。 他又打造船艦,掃蕩海盜,使不列顛的物產可達高廬;重建萊茵河沿岸都市,從而使沿河航線得以安全通行。
民生隨之安定,國防安全體系重新恢復效用。 幾年下來,年輕的副帝不僅深得官兵的信任,還掌握了民心。 高盧地區的出生率也增加了。

恰值此時,羅馬軍在東方與波斯軍戰况不利,名城亞米達失陷,君士坦提烏斯決心親自率軍遠征。 他向西方徵集一萬名精兵。當時朱利亞努斯手上只得二萬三千兵,一下抽調一萬最好的士兵,餘下的不足以防衞廣大的高盧地區。 副帝雖感錯愕,但仍準備奉命。但被調派前往東方的官兵不從,認為正帝欺凌副帝,坐在副帝皇宮前靜坐抗議。 副帝試圖說服他們,不果。 最後官兵擁立朱利亞努斯為正帝。*** 時維360年二月。

東、西二帝正要在多瑙河地區對決,君士坦提烏斯突然病倒,御醫群發現是絕症。東帝在臨終前接受洗禮,成為基督徒。 朱利亞努斯兵不刃血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進入君士坦丁堡,沿途民眾夾道歡呼。

「叛教者」
朱利亞努斯在教會史上被稱為「叛教者」,涵義是「拋棄信仰的人」。***
如果說他拋棄基督教,在這之前他必須是一位基督徒,否則無「教」可「叛」。但歷史並無記載他曾受洗。在四世紀時,一出世就受洗並不普遍。 「大帝」和君士坦提烏斯都到臨終才受洗。年青的朱利亞努斯還未入教的機會居多。「叛教者」是基督教方面對他的中傷,史學家很少這樣定性。

基督徒判定他是「背叛者」,在於他推動了反基督教的政策。***
其實,朱利亞努斯只是將帝國宗教信仰狀況恢復到「米蘭敕令」頒下的時刻而已。他再度公開承認所有宗教信仰,不管是希臘、羅馬諸神、埃及的伊西斯神、猶太的神明;就連基督教內部的各派都無所謂。 既然全面保障宗教自由,「異教徒」這蔑稱與「異端」這種排斥他人的想法都不該存在。因而敕令的名稱叫「全面的寬容」。***

朱利亞努斯下令重建遭受基督教徒破壞的異教神殿。 他認為既然公開表示不歧視任何宗教或教派,就有義務為各教派提供同等的活動環境。 這就無可避免要廢除米蘭敕令以來基督教會所享有的各項優惠待遇。
皇帝阻止基督教勢力無止境擴張的法令,大致分成兩類:
第一種,將帝國恢復成君士坦丁登基前狀況的法律, 如禁止以國家經費修建教堂, 廢除教會資產與神職人員私產免稅的法令。
第二種,禁示基督教徒担任教師的法令,目的是防止教會篡改教材,將荷馬史詩、希臘悲劇、蘇格拉底對話中的神明人物,替換成《聖經》與《使徒行傳》裡的人物。

接下來的法令則屬朱利亞努斯所獨創。
他認為,希臘、羅馬宗教之所以陷於劣勢,在於沒專業的祭司階層。而基督教勢力擴大的主要原因,在於各個教區均設有主教及其下建構嚴密的權力階層。據憲制,皇帝同時兼任 “最高神祗官”, 於是他在各個都市選派了專業的神祗官,其下設置專業的祭司團隊。他意圖讓羅馬宗教也建立類似基督教會的組織,以對抗基督教會。***

對抗教會的法案中還包括慈善事業。 由於君士坦丁大帝發起由國家出資捐贈教會,主導救助貧民與孤兒寡婦的事業。這對於擴大基督教勢力大有幫助。朱利亞努斯廢止捐贈,但沒有追回以往的捐助。由於教會經已擁有大量的資金和耕地,在穩固的經濟基礎上,仍一如以往推行慈善事業。

誰幹的?
公元363年,朱利亞努斯孤軍深入,與波斯軍大戰於波斯首都 格帖絲皇外郊。 由於屢誤戎機,無法與另一軍會師, 6月某日朱利亞努斯部隊突遭襲擊。皇帝沒有穿上胸甲,只携圓盾與長劍就上馬。 他從後衛部隊向前衛步隊奔馳時,一枝標槍飛來,正中腹部,大量冒血,由待衞送回到帥帳。 傳令兵報告戰況好轉,波斯方面嚴重受創。

夜幕深垂,皇帝自知行將辭世,在眾高官環繞下交代後事。再將哲學家 利拔謬斯與普利斯克 叫到床邊,聽著兩名朋友討論生死問題。 到了半夜時分,喝下一口冷水後,靜靜地離開人開。

留下的疑團是:那枝標槍是誰擲過來的?皇帝沒穿胸甲就出戰使人無法釋懷。別說是皇帝,就連大隊長階層的軍官,身邊都有侍從兵或奴傭照應。 主人在參戰前,隨從必須幫他把胸甲穿好。 再者,朱利亞努斯當時是在自己軍中奔馳,那支標槍不大可能由敵軍那邊擲過來吧!
有一個通行說法,那是他身邊的教徒侍衛和傭人所定下的計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601

圍棋130626西西弗斯的石頭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26/%E5%9C%8D%E6%A3%8B130626%E8%A5%BF%E8%A5%BF%E5%BC%97%E6%96%AF%E7%9A%84%E7%9F%B3%E9%A0%AD/

圍棋130626
西西弗斯的石頭
黑白子執筆

英雄出少年系列之(三)—– 陳耀燁

希臘神話中的悲劇人物 西西弗斯,由於觸怒了諸神,被懲罰日復日,年復年地把一塊巨石推上陡峭的山坡。 只要巨石能推抵峰頂,西西弗斯的罪愆將可獲得救贖。 然而每次行將大功告成的瞬間,筋疲力竭的罪人卻只能無奈地聽任巨石滾回山腳。 於是,宿命地重複一件永無止境,註定徒勞的累活,被說成「西西弗斯的石頭」。***

中國豹一代領軍人物 陳耀燁,剛剛在第九屆春蘭杯世界賽,經歷了一次西西弗斯式推石。
陳耀燁生於1989年12月16日,年僅廿三,但在世界棋壇早已成名多年。
2005年10月,當時未滿十六歲的他,在第十屆LG盃世界棋王賽晉級決賽,刷新了世界職業圍棋大賽最年輕決賽參賽者紀錄。
那一屆的五局決戰,由中國兩位從未在世界賽掄元的虎豹兄弟角力。 陳耀燁面對虎一代的「大哥大」古力,在落後零比二的劣勢下,一度追成二比二平手。 2006年4月21日上演的決勝局,陳耀燁功敗垂成,未能實現大逆轉。

這一役的勝負,某程度上改寫了兩人的人生軌跡。
古力自此在世界舞台上,開拓了一個屬於他的時代。四年間,創下了進入世界大賽決賽必奪冠的驚人紀錄,合計七次在不同的賽事稱霸。
而陳耀燁即便在2009年中國天元戰以二比零報回一箭之仇,成功阻止古力六度蟬聯。但這位外號「豹子頭」的最年輕世界亞軍、最年輕中國天元,此後每臨世界賽賽場,最好的戰績是止步八強。曾被寄望甚殷的超級新銳,成了不折不扣的路人甲乙丙丁。

陳耀燁再次打進世界大賽準決賽,是2011年11月的事。距離初次晉級四強,整整六年過去。他以一比二不敵該屆冠軍,韓國「牛犢三劍俠」中的元晟溱。
2012年陳耀燁否極泰來,一口氣闖進了兩項中國主辨的世界賽決賽— 第一屆百靈愛透杯及第九屆春蘭杯,對手分別是中國的周睿羊和韓國的李世乭。
賽前預測,面對同是豹字輩的周睿羊,將會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龍虎鬥。至於擁有十四個世界冠軍的李世乭,則是一座橫亙於天下,罕逢敵手的大山脈。

今年1月結束的百靈愛透杯五局決賽,陳耀燁「意外地」以零比三慘敗。這無疑讓人擔心6月的春蘭杯三局對決,「豹子頭」會否再遭零封。
6月17日,春蘭杯第一局在山東濟南拉開戰幔。負責韓國國內直播解說的睦鎮錫以非常沉重的語調指出,五日前韓國高手遭遇黑色星期三,在LG盃十六強全員淘汰,「整個韓國棋界危機意識膨脹,李世乭作為特級消防員出場了。」
不過,肩負捍衛整個韓國棋界尊嚴的李世乭,確實可以用演出走樣來形容。開局不久,竟花了三手棋吃右上白角,把中腹要津拱手相讓。睦鎮錫在局後總評說:「中盤的魔力消失了,頭一次看李世乭這麼輸棋。」陳耀燁以完勝態勢,取得了至矜至貴的首局勝利。天秤上的砝碼,明顯地出現傾側了。

兩日後的第二局,先發攻擊的陳耀燁,第11手竟然於六路凌空一鎮,膽魄驚人。完全不是一貫酷愛實地,不見天日的 “地鐵流”。展現了「盤前無人」,敢於拋開勝負的強大精神面貌。
中盤戰鬥,陳耀燁佔據上風,就連李世乭也以為要打道回府之際。 「瘋狂的石頭」從山頂滾回起點,比分扳成一比一。

根據春蘭杯規定,第二、三局中間不設休息日,翌日立即續戰。 痛失好局的陳耀燁賽後說:「回去好好休息調整,明天下好。」一般人遇到這樣巨大的打擊,要在十多個小時後忘卻痛苦,立即執戈再戰,真是談何容易。
陳耀燁除了「豹子頭」這個外號,還有一個大概是國家隊的隊友最先叫響的暱稱—「小強」。對了,就是周星馳《唐伯虎點秋香》裏,那隻生命力頑強的「小強」。陳耀燁真的說到做到,好好休整,「也沒感到多大的壓力」。
相反,死裏逃生的李世乭,理應是更容易放開手腳一搏的一方,但在決勝局依舊未能展現昔日的風采。過去混身暗器,例不虛發的「小李」飛刀;棋子似死仍生,迷惑無數英雄的「僵屍流」,都不見了影蹤。最終,李世乭以一比二落敗,第四度在世界賽決賽飲恨,同時成就了中國第十二位世界冠軍的誕生。
李世乭的不發揮,固然是因為他近況低迷,未曾燃燒已經結束。換一個角度看,棋始終是兩個人的競技,假若遭到更強大的外力壓迫,也會導致一身好本領,無法施展的。

那位經年累月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有一天忽然在這看似無窮無盡的孤獨、荒誕、絕望的生命過程中發現了新的意義—– 巨石在他的推動下散發出一種動感滿盈的美妙,人與巨石的較量所碰撞出來的力量,有如舞蹈般優美。 沉醉於幸福當中的西西弗斯,再也感覺不到苦難。當巨石不再成為他心中的苦難之時,懲罰再不是懲罰,諸神便不再讓巨石從山頂滾回原點。
西西弗斯變得比那塊頑石更為堅硬,從而創造了自己的命運。征服頂峰的鬥爭,充實了心靈,西西弗斯最終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602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