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日本三得利要與青啤拆夥了 中國啤酒市場玩家又少了一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698272.html

日本三得利要與青啤拆夥了 中國啤酒市場玩家又少了一個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10-16 17:07:00

未來中國啤酒市場的份額仍會不斷集中,一批沒有進入前五的企業都會陷入苦戰。

中國,占有全球啤酒消費的四分之一,但這個市場的玩家卻在減少,在美國第二大啤酒商被爆退出中國市場之後,日本飲料巨頭三得利也要收縮在華的啤酒業務。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10月16日獲悉,三得利控股擬退出與青島啤酒的合資經營,將雙方對半出資公司的股份出售給青島啤酒,涉及100億~200億日元(折合人民幣5.33億元-10.66億元)。青島啤酒,是國內第二大啤酒商,該公司已於10月16日午間,以“正在籌劃收購資產重大事項”為由停牌。

對於上述傳聞,青島啤酒方面接受本報記者采訪僅表示,“以公告為準。”

短暫的“聯姻”

三得利,在2012年開始選擇與青島啤酒合作,按當時規劃,雙方各出資50%,建立分別負責生產和銷售的合資公司,將位於上海和江蘇的兩家公司旗下總計10家工廠劃歸生產公司,總計4家分公司劃歸銷售公司管理。時任三得利中國業務公司、三得利中國控股公司副社長松本洋還曾表示,“希望將來在其他地區的銷售領域也能展開合作。”

不過,這宗短暫的合作可能就要告終了。

日本10月16日消息稱,三得利擬退出青島啤酒,轉為向青島啤酒收取品牌授權費的模式,讓青島啤酒繼續生產三得利產品。預計交易會在2016年上半年之前完成,三得利將轉讓合資公司的全部股份。有消息人士向本報記者確認了上述消息。

啤酒行業專家方剛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此舉對青島啤酒有利,意味著進一步提高青島啤酒在上海、江蘇的地位。”資料顯示,三得利與青島啤酒的合資公司主營“三得利”和“青島啤酒”兩個品牌,主要在上海和江蘇部分地區進行生產和銷售。年銷售額預估在400億日元左右(結合人民幣21.32億元),2014年銷售8600萬箱(每箱相當於20大瓶),在上海市場握有約30%的份額。暫時未知三得利退出後,對“三得利”啤酒的經營會做何調整。

敗退中國啤酒市場

“對於不是處於壟斷地位的啤酒商來說,退出是理智的選擇,三得利、銀子彈都面臨同樣的問題。”方剛判斷,三得利退出青島啤酒之後,意味著它的啤酒業務幾乎完全退出中國市場了。消息稱,三得利中斷合作之後,將把經營資源集中於成長領域的洋酒和紅酒上,三得利去年就以160億美元收購了美國最大蒸餾酒企業比姆。

這種遭遇,與不久前在中國折戟的美國第二大啤酒商摩森康勝敗退中國市場相似。

這家日本巨頭,早在1981年即已進入中國市場,是日本廠商中進入中國最早的企業,並以銷售中低價格產品擴大了市場份額。在2000年前後的上海,該公司曾擁有5成市場份額,但近年來,由於遭遇華潤雪花等品牌的低價攻勢打擊,陷入了苦戰。根據英國歐睿信息咨詢公司的調查,盡管三得利在中國市場的份額位居日本企業之首,但也僅有1.4%,在業內排名第8。

盡管如此,三得利已經是國內銷售得最好的日本啤酒企業了,包括朝日、麒麟在內,日本3家企業在中國啤酒行業的市場占有率還不到2%。方剛認為,未來中國啤酒市場的份額仍會不斷集中,一批沒有進入前五的企業都會陷入苦戰。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005

比茅臺烈的啤酒你敢喝嗎? 高端進口啤酒進軍中國了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10/4704420.html

比茅臺烈的啤酒你敢喝嗎? 高端進口啤酒進軍中國了

一財網 陸琨倩 2015-10-29 16:46:00

在進口啤酒方面,既有售價高達9999元的啤酒,也有保質期長達25年的,產品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一方面有人願意買(消費者價值),另一方面有人願意賣(渠道價值),這就是進口啤酒的商業價值。

隨著進口啤酒在國內市場爆發,各種小眾的,高端的進口啤酒產品也開始湧入中國市場。

在本屆南京糖酒會上,記者註意到,在進口啤酒方面,既有售價高達9999元的啤酒,也有保質期長達25年的,產品開始呈現多元化趨勢,海納機構總經理呂鹹遜認為,“進口啤酒正在成為中國酒業的大風口。”這表現在一方面有人願意買(消費者價值),另一方面有人願意賣(渠道價值),這就是進口啤酒的商業價值。

根據官方數據顯示,今年1-8月,進口啤酒總量為36萬千升,同比增長65.7%,與此相比,國產啤酒正在身處冬季,同期國產啤酒總量為3479萬千升,同比下降6.12%,已連續13個月下跌。在本屆南京糖酒會上,記者看到,在銷售端,已有不少進口啤酒商從進口葡萄酒中轉型而來,來自溫州的進口啤酒經銷商告訴本報記者,“最近兩年,進口啤酒增長很快,而且利潤高,現在正處於行業的上升期。”不過他認為,進口啤酒的量很少,特別是小眾產品、精釀啤酒,即使增長很好,都不會影響到批量生產,占據主流市場的國產啤酒。

呂鹹遜這樣對進口啤酒現階段的增長做註解,“如果說2000年是茅臺年,2005年是洋河年,2010年是進口葡萄酒和牛欄山年,那麽2015年則屬於進口啤酒。”事實上,中糧集團也看中了這個市場,中國食品進口酒事業部總經理李士祎也向坦言,看到了進口啤酒的增長強力,將在進口啤酒方面做布局,“全面發力進口啤酒的國內市場。”目前中糧已經引進了德國蘭德伯格集團DAB大奔啤酒、德國碧特博格集團碧特博格和白帝王啤酒。

下面幾款是記者在本屆糖酒會上遇到的小眾啤酒。

飲啤酒等於飲白酒。一般啤酒的酒精度數在3度到十多度不等,超過20度的啤酒都很少見,這款名為“毒蛇”的啤酒酒精度達67.5%,售價達2600元,酒精度數比白酒還高,是目前全球酒精度數最高的的啤酒,還獲得過吉尼斯世界紀錄,酒瓶處,還貼著提醒說,每次的飲用量最好不要超過35ml。

雖然售價不低,但這類啤酒仍有市場,有遼寧的經銷商接受本報記者采訪表示,“遼寧有兩個高端會所,每月都能消耗3箱這類型的啤酒,有人願意嘗新。”

超“長壽”啤酒。荷蘭風車啤酒的保質期長達25年(一般啤酒的保質期只有1-2年),它之所以能夠保持“長壽”,是因為它經過了二次發酵,之後經過橡木桶釀造再加入大量的啤酒花,啤酒花有防腐的作用,讓啤酒的保質期能夠實現足夠長。

比茅臺還貴的啤酒。這款名為少士博烈性啤酒的德國,330毫升一瓶售價9999元,同樣是一款高酒精度啤酒,酒精度30%,經銷這款啤酒的溫州經銷商表示,這款啤酒主要是供應禮品市場,“不少人因為獵奇心態覺得好玩消費。”

在釀造上,也有在精煉下功夫的進口啤酒,比如巴伐利亞露酒,精煉23次,啤酒已經變得清亮,口感帶有一點紅酒和啤酒岑在一起的感覺。

編輯:任小璋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7296

百威英博,未來全球每三瓶啤酒它賣一瓶啤酒巨獸C E O下個購併在中國?


2015-10-12  TCW

全球啤酒龍頭百威英博想併市占率第二的對手米勒,這份野心,也反映在讓員工放棄社交生活的公司文化。

九月中,全球最大啤酒釀造商百威英博(Anheuser- Busch InBev)提議收購南非對手米勒(SABMiler),合成一家市值二干七百五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兆元)的超級大集團,屆時全球每三瓶啤酒就有一瓶是它供應。

這個關鍵數字不僅改寫二

〇〇七年以來交易規模新高紀錄,也擠進史上第六大之列,更象徵一道非同尋常的整併潮正襲向啤酒產業,背後推手正是以巴西首富雷曼(Jotge Paulo Lemann)帶頭的投資團隊。

今年稍早,《金融時報》專訪素以精明幹練聞名的百威英博執行長布里托(Carlos Brito),他坦承,收購米勒是關鍵任務,因為儘管它穩坐市場龍頭地位,在非 洲這塊全球成長最快的市場卻幾乎毫 無立足之地。

這正是百威英博「求併若渴」的主 因,尤其是它的市 值超過一千六百億歐元(約合新台幣 六兆元),甚王大 過滙豐銀行、花旗 銀行等國際金融機 構,唯有超大型購 併才能再次提升它 的規模。

順著這個成長策 略觀察,百威英博這啤酒巨獸的胃口應該還沒填滿,因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市場值得耕耘。中國就是一個例子,百威英博在中國市占率只有一八%。布里托說:「我們在亞洲的行動力與活躍度都比在非洲高很多,但聚焦是我們的信條。一心數用很難做好。」

求成長,市場點名可口可樂

市場普遍認為,百威英博若要繼續靠購併保持成長,交易金額至少達九百億美元等級的對象才夠看,細數全球有潛力的候選人,包括市值干億美元的百事公司與可口可樂;較小的烈酒供應商帝亞吉歐(Diageo),和眾多小規模互補型對手。只不過,規模越大,相對之下執行風險也更高。

眼尖的讀者會發現,百事和可口可樂與酒業八竿子打不著,竟然出現在收購名單裡,其實是呼應布里托的觀察:美國是百威英博的最大市場,如今卻有兩大隱憂,其一是市場太成熟,消費者飲用量不容易成長;其二則是螞蟻雄兵一般的手工啤酒業者,正磁吸年輕消費者。

遇挑戰,

年輕客戶遭手工啤酒攔截

布里托被問及跨界購併軟性飲料議題時,重申自己不喜歡亂買一通,「啤酒相關」產業還是最理想:反之,他看待手工啤酒的挑戰卻謹慎得多,只說在浪潮剛興起的 時候就買進鵝島(Goose lsland)、衝頂(Shock Top)等地區型業者,未來還會繼續尋找互補標的。

根據釀酒協會(Brewers Association)統計,二〇一〇年,手工啤酒市占率僅五%,至今已攀抵一一%,翻逾一倍。百威英博北美行銷副總裁薩奎特(Jorn Socquet)坦承,流失的客層都埋單「手工精緻釀造」的行銷話術,主流的大眾口味看不上眼。「不知道如何和千禧世代對話」,曾讓他焦慮到睡不著。

平均而言,過去十六年來,百威英博每四年就玩一場大購併,至今效益驚人:根據金融數據商Fact Set,一九九二年,百威英博市值僅八億三千萬美元,今日已膨脹超過兩百倍:營業利益率則是業界最高的三二.五%。投資銀行高盛稱它是「購併天王」,推估 明年出手會更豪氣,高達一千四百五十億美元。

上述成績全拜布里托一九

八九年投效雷曼之後,就採行大膽的擴張政策之賜。五十五歲的他在一九八〇年代末期獲雷曼贊助獎學金,赴史丹佛大學攻讀企管碩士學位,學成後正好啤酒事業初具雛形,他立即加入經營團隊。

起初,他先推展當時名為梵天啤酒(Brahma Beet)的小酒廠深入中美洲,慢慢隨著拓點的過程中演化成橫跨全洲的安貝(Ambev):二〇〇四年,它加入比利時的英博(lnterbrew);再過四年,一個五百二十億美元的合併案造就今日的百威英博。

精管理,

巴西人鐵腕風格管美品牌

布里托自稱是工作狂,沒有個人嗜好,唯一娛樂只是每天跑步三十分鐘,他已經把祖國的名字釘進世界投資地圖上,連麥肯錫全球研究院董事多伯斯 (Richard Dobbs)都讚譽:「巴西人經營全美最優秀的企業之一,而且做得比美國人有聲有色。」儘管百威英博是巴西人主導的企業,管理之道卻是不折不扣的鐵腕風 格。

五年前加入的馬伊俄(Adrien Mahieu)說,公司希望 員工全心投入,菜鳥幾乎一開始就被洗腦放棄社交生活。一位大學教授更轉述教過的百威英博學生說法:「上級不願你過得太舒服,每個想晉升的人都得踩過三個同 事的肩膀前進。」暢銷商業書作者柯林斯(Jim Collins)是百威英博頭號粉絲,極認同它的企業文化:「當狂熱分子遇上狂熱分子,加乘效果勢不可當。」這句話形容布里托的野心倒是挺貼切,他最近才 寫了一封致股東信,承諾為他們創造一份「下一個百年的價值」。

(本文獲《金融時報》授權 刊登)

譯.邱碧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604

巴西購併王「六千倍成長」傳奇 打造啤酒帝國 百威英博3.5兆現金兆豪娶美樂



2015-11-23  TWM

雙十一前夕,百威英博以約三兆五千億元,買下南非美樂啤酒集團一○○%股權!光棍節創下約四千七百億元交易新高,七億多筆買賣仍不如這一單。購併王李曼三十年來用精準的眼光,開創六千倍成長的版圖。他的下一步,備受矚目。

百威英博(AB InBev)是全世界最大的啤酒公司,擁有美國百威啤酒(Budweiser)、德國貝克啤酒(BECK'S)、中國哈爾濱啤酒等當地最大的品牌,占有美 國四九%的啤酒市占率。百威英博旗下有兩百多個啤酒品牌,其中十六個是年營業額超過十億美元的超級品牌,在全球獲利最佳的前五大啤酒品牌中,除了海尼根, 其他四個都在百威英博旗下。

嫁入百威豪門的美樂啤酒集團(SABMiller)也非等閒之輩,美樂(Miller)、酷爾斯(Coors)是美國代代相傳的啤酒品牌,美樂啤酒擁有澳 洲最大的啤酒品牌福斯特(Foster),也是非洲最大的啤酒集團,總市值高達新台幣兩兆三千億元。如此昂貴的新娘,讓百威在三個月內提了六次親、每次都 拉高聘金,最後以「五○%的溢價」,扛著令人咋舌的三.五兆元新台幣龐大現金,才讓美樂首肯下嫁。

能夠完成撼動全球世紀購併的購併帝王,就是股神巴菲特最欣賞、兩人並肩作戰多年的巴西首富李曼(Jorge Paulo Lemann)。李曼是巴西最成功的投資銀行家,他在一九七一年入主投資銀行Banco Garantia,被《富比世》譽為「巴西的高盛證券」。李曼年輕時曾經是巴西的網球國手,巴西媒體稱他是「巴菲特、山姆華頓(沃爾瑪創辦人)與費德勒的 合體」。

首部曲:雄霸南半球

業務遍及十四個國家

一九九八年,李曼賣掉Banco Garantia,隨即展開堅定、漫長、毫不動搖的酷斯拉購併之路。

李曼在一九八九年以五千萬美元吃下巴西啤酒廠巴哈馬(Brahma),一九九九年他主導巴西兩家啤酒廠合併,吃下南極啤酒(Antarctica),成為雄霸南半球的美洲啤酒公司(AmBev)。

當時業務遍及十四國,還是百事可樂、立頓紅茶等在南美洲最大的裝瓶廠、代理銷售公司;但是,李曼在合併組成美洲啤酒公司後四年,再發動一次跨國購併,吃下 總部在比利時的洲際釀酒廠(Interbrew),並將德國擁有四百年歷史的貝克啤酒納入麾下,李曼隨後將啤酒事業總部搬到比利時,成為全世界銷量前三 大、占有全球一三%啤酒市場的巨獸。

原本啤酒市場競爭劇烈,李曼卻有能力透過整併、成本撙節、擴大國際市場,讓他的啤酒事業獲利率節節高升,二○○八年金融海嘯之際,李曼以五二○億美元的天 價,惡意購併美國最大啤酒廠百威(Anheuser-Busch),組成今天的百威英博。啤酒廠經營多半薄利多銷,李曼卻有辦法讓這個經營兩百多個啤酒、 飲料品牌的超級巨獸,在新台幣一兆五千億元的營業額中,榨出三千七百億元新台幣的稅後純益,淨利率高達二○%。

李曼在金融海嘯逆勢加碼展開購併,之後更用他著名的撙節整合術,例如把德國貝克啤酒移到美國生產,擠出大量閒置資產,利用處分資產的現金償還債務,○八年 的大購併至今才七年,李曼就把這個全球最大的啤酒廠,打造成淨利率二○%、本益比二十七倍、負債淨值比一○○%的績優公司。

二部曲:進逼美國

與巴菲特聯盟 不斷購併

令人震驚的是,李曼一面征服全球啤酒市場,同時在二○一○年,夥同巴菲特吃下漢堡王(Burger King),雇用一群三十歲上下的小屁孩來扭轉這個老牌速食王國;今年三月又主導了的卡夫食品(Kraft Foods)與亨氏(Heinz)番茄醬公司的世紀合併案,在美國市場征戰的李曼與巴菲特結成緊密的聯盟,配合全球政府開動QE大水喉,對老掉牙的食品飲 料產業,不斷發動令人瞠目結舌的購併。

原本巴菲特對於掠奪性的私募基金極為厭惡,但卻高度認同李曼,在卡夫食品與亨氏的購併案中,巴菲特拿出了比李曼還高出三倍的現金,卻只與李曼分得二分之一的股權,把所有的鎂光燈都給了李曼。

嚴控成本 連影印紙都管制李曼也是出了名的撙節殺手,貫徹聞名全球的「剪指甲理論」:企業成本就如指甲,一定要定期修剪。早年還在巴西經營投資銀行時,就堅持不走華 爾街的高檔路數,大家都在打通鋪的辦公室上班,主管也不配豪華轎車。後來進行的購併案,都要求嚴格的成本控制,例如規定亨氏食品公司「辦公室費用,每人每 月平均不得超過十五美元」,一個月雷射影印紙不能超過兩百張,過去卡夫食品股東會贈送的起司條、百威股東會贈送的啤酒等也全數取消。

說到撙節,就一定要提到李曼的徒弟、實際執行啤酒世紀大購併的布里托(Carlos Brito)。布里托出生在巴西里約熱內盧,一九八九年、當時才二十九歲的布里托,跟著李曼進入巴西巴哈馬啤酒廠,十五年後的二○○四年,完成跨國購併歐 洲的啤酒集團,布里托升任啤酒集團執行長,更成功完成○八年,以及今年的兩次世紀大合併。

即使身為全球最大啤酒集團的執行長、主導全球三分之一啤酒市場,布里托卻十分低調,至今未接受過媒體專訪,只有在一年一度的股東會,以及不定期的法說會上 可以見到他。除了重大場合穿西裝,布里托平日在辦公室就穿牛仔褲、襯衫,和一般員工一樣戴著識別證,看來就像是窩在美國中西部小鎮的沃爾瑪店經理。

布里托的撙節功力十分厲害,一○年完成百威啤酒購併的第一個完整會計年度,布里托竟然「省」了十一億美元(約三六○億元新台幣),讓華爾街的分析師直接用 鈔票來回饋布里托,從○八年十一月的購併起算,百威英博的股價整整漲了三倍多,今年即使用高達五○%的溢價收購美樂,投資人還是掌聲不斷,百威英博的股價 照樣堅挺無比。

百威英博的股東是對的,因為才剛剛宣布與美樂集團合併,李曼與布里托就施出強而有力的撙節魔法,讓這個超級購併案,省了巨額的利息費用與購併顧問費。

就在合併案宣布兩天之後,百威英博宣布七五○億美元(約二兆五千億元新台幣)的史上金額最高聯貸合約。除了中國的銀行,所有國家的龍頭銀行全部到齊!

但這筆聯貸案卻讓銀行界笑不出來,百威英博的財務部,或者更精確地說是背後的大股東李曼,自己就把聯貸案完成了,讓銀行原本期待的巨額顧問費飛了。百威英 博自己坐莊,安排所有的融資,一次借到交易金額的七○%;相反的,銀行只能用QE來的爛頭寸、半買半送,才勉強擠進聯貸名單。

百威英博的世紀大購併,可能是全球傳統產業的先驅,市場充沛的資金、史無前例的全球零利率加上低迷的景氣,讓所有食衣住行的老產業,須仰賴購併來創造外部成長。

事業版圖 六千倍成長

七十四歲的李曼與五十五歲的布里托,不會滿足於啤酒企業的購併,以他們對百事可樂的了解,及背後金主巴菲特是可口可樂的大股東,李曼從啤酒整併, 跨入非酒精飲料的整併,會是完全合理的選項。

從二十六年前,五千萬美元跨入巴西的巴哈馬啤酒廠,李曼與他的徒弟布里托,用嚴謹的購併策略,完成了全球第一、總市值高達三千億美元(新台幣十兆元)的啤酒帝國,巴西商人李曼「六千倍成長」的故事,是台灣的老闆們最需要的激勵故事!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懂購併也會撙節,投資人掌聲不斷

—百威英博股價變化

2008/07/13

英博集團(InBev)以520億美元買下百威(Anheuser-Busch),

合併組成百威英博

2015/03/25

3G資本以400億美元買下卡夫食品,將3G資本旗下的亨氏番茄醬與卡夫食品合併

2010/09/02

李曼的3G資本與巴菲特合作,以33億美元購併漢堡王

2015/11/11

百威英博以1060億美元,買下美樂集團100%股權

撰文 / 乾隆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7232

啤酒巨頭嘉士伯繼續關廠改善利潤 銷量下降成代價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5-21/1006660.html

在中國啤酒市場上,此前的格局排名是雪花、青島、百威、燕京和嘉士伯,這五家把持著啤酒市場80%以上的份額,第一名雪花占據的份額有25%。而五巨頭中嘉士伯所占的份額最低,只有7%

繼續關廠改善利潤 銷量下降成代價 嘉士伯不再“貪杯”

本報記者 金曉巖 北京報道

外人看到的是丹麥啤酒巨頭嘉士伯自來華開始,便氣勢恢宏地通過並購在中國市場上攻城掠地,但事實上入華多年以來,嘉士伯卻一直平穩居於中國啤酒市場排名第五位的穩定位置,不溫不火的業績令其剛剛上任的新總裁郝瀚思深深感到“著急”,剛剛接手便推動嘉士伯轉型。

關廠和裁員輪流上陣,以期改善公司業績,最終實現利潤提升,但同時也付出了銷量下降的代價。嘉士伯近日發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和2015年業績報告顯示,中國市場銷量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滑。但反觀國內市場上互相競爭的啤酒企業,銷售疲軟也成為了行業趨勢代名詞,緊張時刻下,高端化旋即成為了企業們的轉型出路。

銷量連續下滑

5月11日,嘉士伯亮出了2016年第一季度成績單,顯示中國市場銷量下滑3%。這也延續了去年的步調,2015年嘉士伯在華銷量下降5%。

對此,嘉士伯公關部人士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行業整體下滑的市場大勢下,公司在中國正在執行既定的業務發展策略,目前公司在中國市場的整體業績表現不遜於其他業內同行。

不過,在隨即召開的嘉士伯分析師會議上,嘉士伯高層還透露,對於中國市場,由於重組重慶啤酒在華東的項目,導致需要關閉工廠,從而令啤酒銷售量下降。

“雖然我們在重組重慶啤酒集團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並為此而關掉了一些工廠,但是嘉士伯預計在中國市場的份額還是得到了維持。”郝瀚思說,雖然該措施對於公司在華的銷量會帶來負面影響,但最終中國市場是會得到實質性改善的。

據悉,截至2015年底嘉士伯在中國市場已經關閉了5家工廠,並預計在此之後,還將關閉兩家。理由是為了鞏固利潤。據悉,公司已經在中國實施了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包括關閉了數家工廠。關停工廠包括其旗下的重慶啤酒集團所屬的部分工廠。

啤酒專家方剛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重慶啤酒是一個很難整合的攤子,因為多年積累成疾,廠子太多了,導致效率不高,成本大。嘉士伯入主後,下手比較狠,連續關停多家工廠。讓重啤的步調逐漸向嘉士伯靠攏,整合工作也看到了希望。“整合後,嘉士伯就可以卸掉包袱,輕裝上陣。”

嘉士伯業績疲軟並非個例,在近期舉行的2016年一季度業績發布會上百威英博高層透露,其當季在中國銷量下滑1%。另有公開數據顯示,華潤雪花2015年銷售量為1168.3萬千升,同比下降1.34%; 在國內市場排名第四的燕京啤酒業績也連續兩年陷入低迷。2015年燕京啤酒營業收入約為125億元,相較於2014年135億元,下跌7%;啤酒銷量同比下滑9.22%。

還將陸續關廠

原供職奶粉品牌美素佳兒母公司的菲仕蘭坎皮納的郝瀚思在去年6月上任嘉士伯集團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新官上任三把火,剛剛履新的郝瀚思便將2015年定位為嘉士伯的轉型之年。

當時,嘉士伯管理層評估了公司的表現和展望,並得出了“最近幾年的財務表現並不能讓人滿意”的結論。

為此,嘉士伯不得不制定了以改善利潤、資本回報和現金流的兩大舉措,包括正在進行的“資”援新征程和已經公布的“揚帆22”。嘉士伯對此解讀為,前者是一個利潤改善措施,目的是要確保緊緊聚焦於利潤,並致力於利潤的達成。而後者的時間跨度將達到7年,並為嘉士伯集團未來定下方向。嘉士伯管理層對它的期待定位是一場演變,具體層面涉及產品組合和品牌定位等。

“這個項目正按照設想的步調進行。” 郝瀚思說,這兩大措施都是為了改善利潤、資本回報和現金流。

除此之外,在上述2016年第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嘉士伯方面也透露,除了將陸續關廠之外,同時把公司白領人員削減至約2000人的規模。另外,嘉士伯還正推動把一大部分後勤工作轉移給印度的一個服務供應商。

不過,嘉士伯並不是孤軍作戰,據公開信息顯示,2014 年6 月,我國啤酒行業結束了20年的正增長,產量首現下滑並持續至今,使得全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愈發凸顯。行業盈利仍處在尋底過程中。

類似關廠的現象在其他啤酒企業中也有出現。業內認為,未來中國啤酒行業的方向必然是向中高端發展。嘉士伯也在加大中高端市場的開拓力度。

其中,郝瀚思在一季度說明會上即表示嘉士伯在華正處於減少供應低價產品的過程,以重新分配力量,向高端組合投入更多的支持。

向追求利潤型轉變

通過以上一系列的整改措施,方剛分析認為,嘉士伯的調整方向也是未來的核心戰略,就是確保銷量不大面積下滑情況下,保持利潤增長。“可以看出,嘉士伯在中國盈利能力在改善,在中國更看重利潤貢獻。”

業內對目前中國市場上的啤酒行業有一個大致的分類,即將青島啤酒和嘉士伯劃分為追求利潤財務指標的財務導向型企業,將百威英博和華潤雪花等劃分為追求市場份額的市場導向型企業。

該種說法在方剛看來也不全然就是準確的,他認為,凡是活下來的企業都是市場導向型企業。只是有快慢之分而已。

在中國啤酒市場上,此前的格局排名是雪花、青島、百威、燕京和嘉士伯,這五家把持著啤酒市場80%以上的份額,第一名雪花占據的份額有25%。而五巨頭中嘉士伯所占的份額最低,只有7%。

一位業內人士分析,雖然五大啤酒巨頭在中國的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事實上,20多年來,中國啤酒市場格局已經逐步集中化。

早在1999年,我國生產啤酒的企業有474家,而到2008年已經減少至249家。近年來,隨著巨頭擴張的加快,市場集中度漸漸向五巨頭靠攏,其他啤酒企業要麽投入五巨頭的懷抱,要麽在市場上逐漸消失。

持續高強度競爭的啤酒行業中,各家啤酒企業都在使出渾身解數自救。國內前五名的另外一家啤酒企業相關負責人也對《華夏時報》記者坦承,目前公司銷量依然是同比下滑狀態,但隨著高端產品比例的不斷增加,公司利潤則越來越高。

  • 華夏時報
  • 陳俊傑
  • 金曉巖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011

啤酒巨頭江蘇種大麥 本土啤麥是淪陷還是逆襲?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6685.html

5月20日,在這情侶秀恩愛的日子里,百威英博與江蘇農墾集團秀起了恩愛。百威英博宣布與江蘇農墾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合作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一起種啤酒用大麥(啤麥)。

作為全球最大的啤酒巨頭為何跑到中國農村去種大麥?這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隨著中國啤酒產銷量增大,百威英博希望能夠原料本土化,進一步降低成本;而另一個原因則令人遺憾:中國啤麥產業落後,啤麥原料大量依賴進口,至於百威英博這樣的發力高端啤酒品牌在啤麥原料上則全部依賴進口。

不過,目前似乎看到了轉機。百威英博亞太區采購副總裁張牧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近年來,在國內,百威英博一直試圖用當地的資源種植出更適合啤酒釀造的大麥,生產出質量更好的啤酒,同時有效的降低成本。目前,在中國江蘇射陽的釀酒大麥育種試驗中發現了合適的品種,以及江蘇射陽的產業規模優勢等促成了雙方的合作。

品種千里挑一仍難言成功

百威英博的“種大麥”計劃早已有之,但進程並不是特別順利。百威英博全球采購總監肖高求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江蘇之前,百威英博在甘肅以及內蒙均作了大麥育種試驗,甘肅地區由於地理位置距離生產工廠太遠,以及物流等配套設施不夠好,百威英博基本放棄了在甘肅大規模發展啤麥種植計劃。而在內蒙,目前已經獲得了一些比較成功的品種,下一步還需要進一步分析判斷是否適合大規模生產,因此還需要一段時間。另一方面,中國的啤麥種植區域西北、東北幾近雕零,內蒙古啤麥種植大面積減少,目前國內只有江蘇可以保證相對穩定的種植面積。

因此,目前看,江蘇是種植啤麥最合適的選擇。自2012年起,百威英博便從美國本土引進優良大麥品系和先進的田間智能管理平臺SmartBarley,智能大麥平臺,並指派專職農藝師,與江蘇農墾集團共同培育適應江蘇大麥區的品系。此外,百威英博還將技術支持延伸至麥芽制作領域,以期獲得更高質量麥芽。在源頭上,百威英博更是通過訂單農業的形式保障麥農收益,好讓農戶無後顧之憂。

為了能夠推動優質啤麥品種能夠落地中國,百威英博在國外進行了5000多個試驗,從中挑選出32個可能適合中國的品種,最終只有兩個品種在中國的育種試驗中獲得成功。

然而,要說目前百威英博的啤麥本土化生產計劃已經完全成功還尚早。

張牧表示,百威英博計劃在2018年進行大規模生產。但這只是一個計劃,期間還有很多變數。肖高求表示,目前雖然發現了成功的品種,但這只是在試驗階段獲得的成功,不代表規模化生產中也能獲得成功,期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仍然需要試驗檢驗。

啤麥八成依賴進口

百威英博這麽艱難推動啤麥本土化生產背後是中國啤麥產業太落後。

很多人都知道,中國在大豆等產業發展遠不及北美,然而,在啤麥產業上落後程度也相當令人吃驚。

中國酒業協會啤酒分會副秘書長元月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去年,我國進口大麥1073萬噸,其中,用於啤酒釀造的大麥有490萬噸左右,占全國釀造啤酒用麥的85%。

啤麥原料生產大量依賴進口的現狀與我國啤酒產銷量大國的地位極不相符。

中國不僅是最大的啤酒生產國,也是最大的啤酒消費國。我國啤酒產量年人均消費量達34.2升,高於33升的世界平均水平。2014年中國啤酒總產量為4921.85萬千升,達到消費量階段性的峰值。但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啤酒市場受經濟增速放緩、消費環境整體低迷等因素影響,產量創近五年最低。龐大的消費人群成就了中國啤酒消費大國的地位,但近年來中國國產大麥產量急劇下滑,進口大麥依存度急劇增加。

從整體的分布上面看,我國啤酒原料產業分布不均衡,占據目前我國麥芽總產量50%的麥芽生產企業位於廣東、浙江、江蘇等沿海地區。另外,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的大麥源源不斷地進入,極大地沖擊了本土的麥芽行業。

據中國產業研究報告網公布的數據,以澳大利亞啤酒大麥為主的洋麥大舉進攻,從2007~2014年,我國啤麥產量由279萬噸狂跌到140萬噸,而進口洋麥則由109萬噸飆升到了3000萬噸,啤酒企業對進口大麥的依存度則由28.7%攀升到了66.7%。為此,啤酒生產企業的成本大幅上升。

元月表示,我國啤麥落後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首先,在政策扶持上,相比國外啤麥產業發達國家,我國政府沒有對大麥的種植提供足夠的政策扶持;其次,相比國外規模化農場,我國大麥種植主要是散戶為主,散戶經驗不足,對品質及產量上的把控遠不及澳大利亞等國家;最後,在雙邊貿易上,隨著農產品進口限制條件進一步放寬,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亞逐年豐產,大量海外大麥進入中國市場,直接沖擊了本土大麥產業。

淪陷還是逆襲?

面對重重困境,諸如百威英博這樣的啤酒巨頭發力本土化的舉措能否改變中國啤麥過度依賴進口的現狀?

據張牧介紹,目前來看,這個需要漫長的過程。“即便我們2018年規模化種植成功,能夠順利產出,我們也只是希望能夠提供1萬噸左右的使用量,而百威英博在中國一年需要70萬噸啤麥,真正實現啤麥原料大規模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甚至如果江蘇這里規模化種植不成功,我們還需要從頭開始,另尋適合的地方適合的品種。這一過程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張牧表示。

此外,即便此次百威英博在江蘇試驗成功的品種規模化生產成功後,在一段時期內,其成本依舊高於國外,還需要進一步降低成本,才能在在市場上具有一定競爭力。

那麽中國啤麥產業到底在哪些方面還很落後?百威英博全球原材料采購副總裁Alessandro Sperotto向記者表示,中國大麥種植方面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三點:首先,在化肥管理上,中國過量使用化肥的現象很嚴重,導致大麥倒伏。大麥倒伏後質量會出現下降;其次、品種缺乏,中國大麥或者在啤麥品種方面,由於育種方面發展較晚,一直缺乏好的品種,由於土壤氣候等條線不一樣,國外的品種並不能直接種植到中國土地中,需要逐步育種、擴繁等步驟逐步發現優良品種然後規模化生產;最後,灌溉技術落後,中國需要新的灌溉技術,目前中國大麥用水量遠高於其他國家,這一方需要優化,控制過量灌溉現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181

粵海置地(0124)的啤酒廠土地價值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607/LTN20160607906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6/0316/LTN201603161008_C.pdf

公司手上現金約37億港幣,補地價耗去27億港幣現金,現金僅剩下約10億。但帳面值約幾百萬港幣的土地,現在變成約72億港幣的土地,可開發面積約46萬平方米,如果以現時深圳的土地價格約每平方米6萬人民幣計算,項目價值約276億人民幣(約330億港幣),扣除開發成本每平方米約2萬人民幣,實際可獲得利潤約184億人民幣(約220億港幣),相對現時市值已經有約75%的折讓。但開發時間需要約5年,亦需要冒銷售時機的風險,況且物業也大部分持作投資用途,不會變現,所以進一步來說,可能折讓會較大,以這類股票的估值來看,相信會在0.3倍市帳率左右,加上估計5年後約70億市值是一個較公允的市值,以約6%的預期回報率來計,現時約54億市值相信是一個合理的估值,相對現時40億市值亦有一定量增值空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713

去年啤酒紙尿褲在中國賣爆了,現在日企正排隊進來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北京事務所所長田端祥久表示,日企在華銷售情況所反映出的近年中國社會的消費特點為輕奢、放心安全消費和價值消費。

田端祥久所任職的日本貿易振興機構日前召開“擴大的中國消費市場與日企的商機”說明會,會上公布的數據顯示,日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經典暢銷商品包括化妝品、藥品、生活用品、健康食品、嬰兒用品等;此外,隨著中國消費質量上升而誕生的新市場上,如SUV汽車、歐美風味食材、啤酒、文化體驗、盡心護理等,日資企業在也積極尋找商機。

2015年日本對華出口的商品中,食品和消費品出現了大幅增長。食品中,啤酒同比增長272.6%,清涼飲料同比增長156.1%;消費品中,增幅最大的是紙尿褲,同比增長89.5%,其次為洗發水,同比增長81.5%。

JETRO提供的數據顯示,隨著收入的提高和消費力的增長,中國消費者開始追求生活水準,比起單純的物質價值,更多地從樂趣和個性化上尋找消費價值。

中國年輕消費者的價值觀和消費觀已經發生變化。以往歐美品牌的商品人氣高,即品牌等於價值。但如今人們開始思考商品是否具有超越自身所付價格的價值。也就是說,中國消費者更多地為功能買單,而不是為品牌。“原本進軍中國的歐美大牌紛紛減少店鋪數量,而填補這些空缺的正是日本的服裝和生活日用品店,”日本某商社負責人表示。

JETRO在調查了日資企業的對華投資意願之後得出結論,內銷比例較高的行業,在華擴大業務的意願較強。《2015年度亞洲大洋洲日資企業實況調查》中顯示,內銷比例排名前兩名的行業分別為食品和運輸機械器具,內銷比例分別占60.8%和72.7,而有意在華擴大業務的前兩名也是這兩個行業,比重分別為52.4%和43.5%。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日本對華投資額共出現了4次高潮,分別為《廣場協議》簽訂後、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加入WTO之後和東日本大地震日元大幅升值之後。最近一次投資高潮出現在2012年,日本對華投資實際利用金額近3800萬美元,2012年之後逐年下降。

JETRO匯總了2015年日資企業在中國的投資案例。2015年1月,萬代南夢宮對外發布稱,在上海成立當地法人企業,開展智能手機的遊戲業務和在線遊戲等網絡內容的策劃和運營;2015年2月,三井物產出資入股北京市配餐經營公司;2015年4月,豐田汽車投資525億日元重建位於廣州的廣汽豐田生產線,8月,天津一汽豐田宣布,預計投資590億日元用於新生產線的建設;2015年5月,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開業;2015年7月,日醫學館與經上海市民政局批準的養老護理單位合作,成立合資公司;新紀元國際旅行社於去年11月在北京成立首家訪日旅遊門店……

田端祥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市場對日本企業家一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許多日本企業都在“排隊”等待進入中國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57

恒大買萬科 “偷師”徐翔抄底重慶啤酒?

中國恒大(03333.HK)買入萬科(000002.SZ,02202.HK)5%的股份舉牌,並且賬面上浮盈大約20%,恒大的操盤團隊抄底手法可謂老辣,這一切讓人想起2011年重慶啤酒連續多個跌停後,徐翔果斷出手抄底,並最終獲得豐厚利潤退出,買入手法極其相似;所不同的是既然舉牌了,現在恒大主席許家印似乎並不打算賣出恒大了,相比徐翔“左側交易”,許家印更多是“右側交易”。

周一晚間,萬科披露股東權益變動,各信息披露義務人分別於2016年7月25日至2016年8月8日之間增持公司A股股份5.52億股,占總股份的5%。各信息披露義務人因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恒大地產集團有限公司控制而構成一致行動人。成交均價為18.06元/股,成交金額合計約99.68億元;按照萬科最新收盤價計算,浮盈大約20億。

2011年年末,因研發乙肝疫苗倍受到市場關註的重慶啤酒,宣布其乙肝疫苗揭盲數據失敗,因此其股價遭遇連續11個跌停。正當投資者對重慶啤酒唯恐避之不及的時候,徐翔在24元左右第一次抄底。二次揭盲失敗後,重慶啤酒繼續跌停,此時徐翔在20元左右再次入場抄底。此後,重慶啤酒從底部反彈並接近翻倍,股價逼近40元,徐翔成功逃頂,在短短一個月內獲利數億元。

萬科股價7月20日見底,25日開始,恒大趁著萬科股東管理層之爭依然繼續,大舉買入萬科,主要持倉幾乎都買在逼近最低價,操作手法不可謂不老辣;不過跟徐翔不同的是,恒大已經舉牌,按照相關監管規定,如果半年內賣出股票的話,相關收益要歸入上市公司,由此可見恒大幾乎不可能短期內賣出萬科獲利;盡管獲利方式不同,但買入的時機選擇跟徐翔當年的操作極其相似。

萬科和當年重慶啤酒共同之處,都是在跌停板打開以後,兩周左右的時間就出現了股價見底,盡管負面消息繼續發酵,但股價已經呈現“跌不動”的狀態,成交大幅萎縮之下,主動拋壓也大大降低;就萬科事件而言,就算是萬科管理層舉報寶能系違規,監管政策不斷收緊,寶能不再增持,萬科管理層被認為試圖打壓股價讓寶能爆倉,但最終寶能經過對資管計劃追加保證金後,還是挺過去了。

其實相對貴州茅臺、美的集團等其他已經被拉高的業績優良的藍籌股來說,在管理層股東之爭中股價不斷創出新低的萬科,早已經跌無可跌。此前17元、18元左右的“白菜價”的確值得大資金搶籌,萬科10倍左右的市盈率、20%左右的凈資產收益率、5%左右的股息率,這些數據都很值得長線資金配置。萬科7月的環比大跌銷售情況也因為股東管理層之爭而不如預期,但這並沒有阻止資金低位搶籌萬科的熱情,不少投資者趁此“壞消息”入貨,其實就算是恒大不買,在當前“資產荒”邏輯不改變的情況下,也有不少其他大資金會感興趣。

萬科從7月20日見底,形成圓形底部並開始反彈,到25日恒大才開始買入,由此可見萬科觸底反彈並非完全是恒大的功勞,相比徐翔的“左側交易”,許家印似乎更崇尚“右側交易”的順勢而為。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760

上半年國內啤酒公司集體滑鐵盧 凈利增長靠“省”

燕京啤酒(000729.SZ)和青島啤酒(600600.SH)8月30日傍晚分別發布公告,第一財經記者研究發現,上半年國產啤酒企業哀鴻一片,收入均出現下滑,而部分企業凈利潤雖然有所提升,大多數的增長也是靠節省開支“勒緊褲腰帶”。

燕京啤酒中報顯示,上半年62.9億元,同比減少10.6%,凈利潤4.5億元,下降24.41%。計算發現,作為旺季的二季度,燕京啤酒銷售收入只有32億元左右,相比去年二季度少賣了7億元左右。而青島啤酒上半年營業收入147億元,同比減少8%,凈利潤10.7億元,同比減少11%。加上此前發布中報的華潤啤酒(00291.HK),上半年收入152億,減少了1.8%,國內三大啤酒廠商收入集體下滑。

相比青島啤酒和燕京啤酒這對難兄難弟,華潤啤酒的情況則稍好,上半年凈利潤反而增長了45.1%,不過第一財經記者發現,增長的原因則是從成本和費用里省出來的,其中銷售成本部分上半年節省了超2億元,銷售費用和行政費用則節省了5個多億。而珠江啤酒(002461.SZ)和重慶啤酒(600132.SH)也出現了類似的情況,重慶啤酒凈利潤增長1559萬,通過節省營銷費用和管理費用,則省下超過4000萬元。

省出來的終究不是常態,華潤啤酒也坦言,上半年通過提高費用效率和進一步控制費用開支,因此上半年盈利有所改善,不過節省出的費用未必能夠保持到年底。

事實上,今年由於啤酒業低迷已持續兩年之久,上半年國內各家啤酒企業都不同程度的控制支出。根據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啤酒行業相關數據,2016年1-6月,中國啤酒行業累計產量2251.6萬千升,與2015年同期產量2457.0萬千升相比,今年前六個月已減產205.4萬千升。自2014年7月以來,國產啤酒產量已經連續下降24個月。

對於收入下滑的原因,多家啤酒企業將問題歸於2016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和消費環境壓力較大,啤酒行業市場需求動力不足;同時由於今年上半年長江流域和南方部分地區遭遇洪澇災害,而導致銷售量下降所致。

啤酒專家方剛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天氣因素、國內消費需求不振等都對國內啤酒消費帶來負面的影響。此外,目前國內啤酒市場的產品結構,大部分集中在中、低端產品上,也是國內啤酒銷量的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註意的是,國內啤酒不斷下滑的同時,進口啤酒卻不斷提升市場份額。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進口啤酒為53.83萬千升,同比大幅上升了59.2%。2016年1-7月,中國進口啤酒37.5萬千升,同比增長26.8%。記者了解到,為了區別於國內的清爽型啤酒,經銷商更喜歡引進國外精釀類型的啤酒,這一類啤酒麥芽汁濃度更高,口感更好,因此增長迅速。

方剛表示,國內消費者對於啤酒需求發生了改變,開始需要一些有品質、有特色的產品,進口啤酒因此也受到消費者歡迎。雖然進口啤酒的總量目前非常小,只占國內啤酒銷售量的1%左右,但在高端和超高端消費領域,進口啤酒已經占據了半壁江山。在目前國內啤酒消費升級趨勢明顯的情況下,業內還要謹慎的看待進口啤酒對國內市場的沖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2549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