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務智商(32):學習名人如何管理資產 梁隼

http://notcomment.com/wp/?p=12794

中原地產創辦人施永青先生在一個講座中,講了一個4-3-2-1的投資組合概念,呢個唔係踢足球的陣式,而係將物業相關資產、証劵投資、債劵及外幣同埋貴金屬等投資按比例分佈,施生在席上就分享了佢既比例。

40%物業相關資產

30%証劵投資

20%債劵及外幣

10%貴金屬

施生是中原地產創辦人之一,對地產市場熟識是理所當然,所以分配最大比例在物業相關資產上是可理解的,咁會有人問,既然咁熟行情,點解唔訓身去搏最大利潤?分得40%咁少係唔係睇淡後市?如果咁樣都問得出,此人一係就係陰謀論專家,一係就唔係有錢人。

有錢人同窮人的分別係窮人子彈有限,想賺盡只有集中一個項目重鎚一擊,一係得一係唔得,而有錢人就唔同,拎一千萬出黎買恆生收息一年都收50萬股息,所以有錢人的資產分佈,必定會以分散風險為重點,而唔係利潤最大化。

因此以施生的身家來講,擺40%在物業相關資產已算是很高的比重。

假如施生堅持這個資產分佈比例,當物業價值上升時,物業相關資產就會跟隨上升,令物業佔整體資產比例增加,所以就要賣出部份物業相關資產令組合回復4-3-2-1比例,不過一般人就會以為這是減磅睇淡後市的表現,似乎是諗多左。

普羅大眾一般都以物業投資佔最大比重,一來物業價格高昂,加上按揭條款收緊,買樓動輒要動用100萬現金,二來過去幾十年樓價整體都上升中,買樓已被認定為有買貴無買錯。不過做按揭買樓都算係槓捍投資,升市時賺錢以倍數計,跌市時隨時變負資產,所以在可能範圍下,應盡力將物業資產淨值(即資產價格減負債)比例下調至個人投資組合的一半或以下(如施生的40%)來平衡風險,避免資產因樓市波動而受到牽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0018

勝由敗中求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4/03/blog-post.html
週五黃昏,忽收到美女分析員A訊息:「好嬲,有空Happy Hour嗎?」靚女邀約,焉能不從?

抵達時,只見她滿面通紅,抿唇不語,低頭喝酒。閒話沒幾句,火山便立刻爆發。長話短說。分析員A是個小型基金的買方分析員,推介了上司買了數隻低估值實體經濟股份,股價急墮後被「照肺」:你啲人,唔好以為看幾本價值投資書,讀幾年大學,就當自己是股神接班人。嗰啲舊經濟股,應該執到錢都唔好買啦,死蠢,無腦!」

我戲謔她說:「係喎,你大佬話巴菲特過千億美金身家,都是靠運,他用長路、單跳的『路紙』去炒期指,才是真材實料!你還看甚麼『雪球』,不是自找的嗎?嘻嘻嘻!」她立時板起面孔,一臉嗔怒,差點給我一把掌。「講笑咋!不過你真係好蠢。蠢不是因為選錯股,而是你的反應。」

「給人侮辱,佛到有火啦,你想我點呀?」「我想你笑。」「癡線!」「我講完一個故事,你唔笑我乜都得。」「癡線!」我不管她,開始自說自話:「佛經說,憤怒不止,猶如用熱碳去掟仇人,仇人未有事,自己先燒到手都爛!如果你大佬見到你現在個衰樣,一定笑到見牙唔見眼-嗱嗱嗱,你看她的手,標哂煙啦!記唔記得電影『西遊記』,周星馳褲浪起火,別人是如何幫她滅火?嗱,唔准叫嘅喎!」

任誰想到那經典場面,都不會忍得住笑,怒火遂蕩然無存。閑聊多一會,美國快開市,她要回家作戰,我倆便匆匆道別。望着她的背影,腦海不其然浮現了泰國高僧阿姜查(Ajahn Chah)的一個經典開示:屁股癢,卻去抓頭,癢又怎會消停呢?自己犯錯,卻去埋怨別人,怎不會一錯再錯?

其實分析員A的上司沒有說錯,她的價值投資概念,不無可議之處。買低估值股票,最凶險之處,在於投資者往往忽視了,公司業務大幅轉壞的可能性。反覆細看巴菲特的文章,股神認為股票和債券的本質,實無二樣,關鍵只在於債券的債息(coupon),是固定不變,而股票的「債息」(扣除資本開支後的自由現金流),卻是起伏不定。直接套用巴菲特心法於本地股市,最大的風險,在於大陸奇特的瘋狂信貸擴張,借貸極易,人人都求「做大做強」,產能過剩,公司間「放血鬥一番」(近來連科網雙才「駿」也不能免俗了),利潤率年年下降,資本開支節節上升,等同一張債息持續遞減的債券,應驗了股神的名言:「時間是壞公司的最大敵人。」

 只是分析員A的憤怒,阻礙了她覺知自己的思想盲點,問題出現後,「發茅」地抱着「不要問,只要信(價值投資)」,只會離實相越來越遠。也許要到她閱歷再深一點,才能體會「無我,方能勝由敗中求」的道理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4576

餓鬼@IFC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4/04/ifc.html
人人都希望有錢,都希望享福,但有福,你真的願意享嗎?

尋晚在中環IFC吃飯,東西不算名貴,但味道很不錯,自己吃得很開心,隔離坐了個ibanker,隻錶好yo,西裝筆挺,但吃飯時不是吃飯,他是吃iphone的!食物在嘴巴,一面在打電郵,一面問對面的同事,封email應該怎樣打才好,整頓飯不過二十分鐘,享受食物的時間,不過三十秒,一面咬,一面打email。我心想,如果吃飯都不知道味道,其實爲什麼要搵那麼多錢去吃好東西? 反正吃的都是iphone,吃杯麪、白麪包,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的(其實吃了什麼也不會知、不會覺)

享福,享福,關鍵不在福,在享。心永遠在未來,此時此刻發生什麼事情,都懵然不知,其實是有福,自己卻選擇不去享。看佛經,有云餓鬼道,食極都覺得餓,以前不明白,昨天那個ibanker仁兄,真的是好老師,讓我明白,餓鬼道之悲,在於死命想擁有一切,卻全不享受,不感到絲毫滿足。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6115

參加讀書會、跑飯局、看趨勢 善用零碎時間 名人的下班煉金術(204-206)

2014-05-05  TWM
 
 

 

下班後或空檔時間,你在做什麼?有錢人在下班後養成的好習慣,

以學習與養人脈為主軸,無形中讓他們比一般人更能為白天的工作加分。

先鋒投顧董事長林寶珠

每天花10分鐘

看100個數字

打開StockQ國際股市指數網站,睡前,林寶珠習慣把包括全球主要股市的漲跌幅、債券殖利率的變化、匯率的升貶、黃金及其他貴金屬價格的走勢,全部檢查一遍。「看完一百個數字,可以安心去睡覺了。」林寶珠在臉書上說。

其實,瀏覽一百個數字,不是偶一為之的功課,而是她每天下班後,必做的一件事。「因為這是每天下班後一定會做的事情,而這樣的動作已經做了十幾、二十年了,所以一百個數字檢查完畢,只需要十分鐘,卻能掌握八成的趨勢走向。」

對於林寶珠來說,上下班的差異不大,她隨時都在「感受」市場的變化,「這不是我的工作,是我的興趣。見到市場的起起落落,滿刺激、好玩的。」但因為如此貼近市場,所以她坦承有嚴重的資訊焦慮症,「我很擔心自己沒有跟上某些資訊,『黃掉』了。」因此,她利用下班後的時間,每個月必讀十三本財經雜誌,以及三、四本與總經、貨幣、趨勢相關的叢書,凱因斯、克魯曼、宋鴻兵等財經大師和專家的書,更是絕對不錯過。

林寶珠分享近來下班後觀察一百個數字後的心得,「股債走勢完全到了不正常的地步,雖然貴,但也還不到賣出的時候,因為沒見到噴出行情。最佳策略是分散標的,然後像打地鼠一樣,哪一個市場有賺錢就獲利了結,一定要滾動,才不會套在歷史高點。」

(施禔盈)

首都飯店董事林家昌

一週跑5攤飯局

吃出好生意

「我不是在別的飯店與朋友吃飯,就是在自家飯店請吃飯。」六十五年次的首都飯店董事林家昌,套用知名的廣告詞幽默地說。由於上下班時間區隔並不大,白天的重心在管理飯店,提高獲利;而下了班後,林家昌最常做的事,也脫離不了飯店。

事實上,三年多前林家昌也是在另一場飯局,找到投資飯店的機會,「吃飯,其實可以吃出好生意。」從投資圈起家的林家昌表示,這些年因為經營飯店後,飯局增加了,沒想到因此在不同產業找到投資機會。目前,他的事業版圖橫跨投資顧問、上櫃科技、飯店及文創等產業。

林家昌表示,從飯局裡可觀察到人的一舉一動,如個性、品味、偏好,能深入瞭解一個人。如今每週平均有五場飯局,碰到年底則有十二場,等於週一至週六的午晚餐都被包走了。固定聚餐的組織,包括扶輪社、獅子會、上市櫃老闆的九陽會等;此外,還有不固定的「同好」,包括投資圈、年輕創業族群、政治圈好友等不定期的聚會。 (劉育菁)

滙豐商業銀行資深副總裁莊懷德

利用通勤1小時,

進行「頭腦風暴」

自二○○七年起,莊懷德的下班變得很不一樣,原因是他從台北市搬遷至台中市居住,而如此一來,他必須天天花一個小時搭高鐵回台中。「但我卻覺得這是一件很棒的事,因為上下班變得很有區隔。」原來高鐵行駛時,經常會收訊不佳,所以莊懷德絕對不會在這段期間安排conference call(會議電話),於是一小時的高鐵車程,變成他最「自我」的時刻,可以不受打擾專注於自己想做的事情上面。

利用搭高鐵的時間,莊懷德每二、三天就可以讀完一本書,「投資理財看雜誌、看網路汲取的資訊,終究與看書不同。」莊懷德認為,看書需要深層思考,而這段通勤時間,讓他天天都能進行「頭腦風暴」,是過去住台北時不曾有過的享受。

此外,莊懷德每週固定會撥一、二個晚上到健身房做運動,邊運動邊收看財經新聞,「印象很深刻的一次是,雷曼倒閉的前一天,剛好在健身房裡看到一群華爾街專家在議論雷曼會不會倒閉,促使我思考如果雷曼真的倒閉,該如何因應。」沒想到隔天雷曼真的宣佈走入歷史,接著金融海嘯來襲,而莊懷德下班後的習慣,讓他早一天準備好隔天的劇本,從容因應這個金融史上的大風暴。

(施禔盈)

台灣金蜂總經理林世昌

參與社團,

激發營運新思惟

「只要不是重要出國行程,我每個月一定把讀書會時間先騰出來。」國際知名沙灘車大廠台灣金蜂總經理林世昌認為,世界變化太快,與其抱怨,不如更新自己的思惟。

林世昌在中山大學EMBA畢業後,與同學們組成每月一次的讀書會。因為同學來自各行各業,讀書會討論的主題也很廣泛,彼此聚在一起除了聯繫感情,也像是在腦力激盪。以四月為例,他們討論的就是很多企業都會遇到的智慧財產權問題。

他記得那天在會中,有一個同學忽然對他說:「金蜂都已經花這麼多年力氣建立TGB(台灣金蜂)這個品牌,是不是也要在其他領域提早做商標登記?」這句話讓他想起過去台塑加油站「FORMOSA」英文商標的爭議事件,「有時候只是忽然迸出一句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他也曾邀請讀書會夥伴參與台灣金蜂內部的腦力激盪會議,就像知名的「鯰魚效應」(編按:指引入強者,激發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一樣,幫公司帶來另類思考。很多讀書會經常會無疾而終,不過他們的讀書會經過口耳相傳,現在規模反而比以前更大。

(何佩珊)

撰文?施禔盈、劉育菁、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310

輸家的性格(三)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4/05/blog-post.html
一個人,如果內心最珍視的價值,是別人的關注,那麼,他選擇做的行爲,會不知不覺地,純以吸引別人注意爲大前提。什麼事情最受別人關注、最惹人安慰?生病、死亡、富有戲劇性的失敗、展示英雄氣概(如「最後武士」的結局)、冒超出需要的風險,尤其是中國文化,視展示優點爲傲慢的表現,要別人注意,唯有出格地PK

如果人的潛意識,覺得一旦事情變好,就會失去別人關愛眼神的話,任何正面的建議,都有極大的機會,給潛意識過濾掉。反而,加速PK,但能夠極速地出位的說話,必定會引起強烈的反應。

更極端的,會以「不斷PK,然後不斷爬起」,作爲自傲。你會看到當事人,明明理性知道前面是條死路,但好像腦入面有一個計時器,「夠鐘啦,要PK啦」,立時P到頭破血流,然後自豪地呵呵大笑,這證明我是一個堅持夢想的人,我不放棄,我超努力!

人生不斷陷入悲痛的循環,絕對不會是無緣無故,很多時,其實是求注意、得注意,是潛意識追求的結果。



Market Wizards一書中,Ed Seykota有論述上面的理論,大家有興趣可以參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56

輸家的性格(四)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9.html
5年前你問我,如何藉交易致富,會答你:「90%選股,10%心理。」今日再問,答曰:「100%心理,跟選股無關。」

「癡線!」定必暗罵如此。但請容我一問:過去大半年,金山(3888)、騰訊(700)、賭業股,基本上是三歲到八十都識得買,但閣下現時身家,比年初若何?基金今年輸一成以上的,比比皆是,何解?

炒了15年股票,透過不斷觀察基金經理操作,我想我能解釋「股王全買過,埋單要輸錢」的怪象。我認為,年復一年,由「先贏三粒」,變成「倒輸五粒」,皆因很多人炒股票,求的是贏面子,而不是贏錢──輸贏無所謂,最緊要攞威!

炒股票最得意之處,是輸錢的理由,皆是老生常談。每當把盈利輸凸後,基金經理都會寫「懺悔文」,檢討上一浪戰敗之因。如果你心水清,會發現諸般「檢討」,基本跟前1年前,甚至10年前某個跌浪,如出一轍:1. 高位沒有增持現金或轉入防守股;2. 大注買民企「股王」,被傳造假數後抬出場;3. 明明做過統計,自海嘯後買新股長揸,輸錢的機率超過八成,但總會無厘頭地,滿倉新股,每隻輸三至五成落樓;4. 低流通性的股份,一旦看錯,市況扭轉時,欲走無從,贏的都是紙上富貴,無法折現,但總會在升市末期,大舉進駐,乖乖地自進死地;5. 明明個股是「長路」下跌,但卻死命撈底加注,英氣地高呼「市場不理性,我先識睇」,到倉位瘋狂出血,超出心理極限,被逼在市場極度驚慌時,賤價清倉,再反手沽空被挾到噴血。

換句話說,想在一個大升浪後保住勝果,應強制增持現金、避開民企新股、新股只短炒不長揸、雞犬皆升時逐步撤出「貨乾股」,以及「溝上唔溝落」。為何理性知道,卻總是鬼迷心竅錯重蹈?關鍵是上述的行為,利贏錢,卻無面。欲求贏面,必好行險。

如果人心底最渴求,是受別人崇拜,希望有人不斷地讚自己叻、英明,一旦手風極順,有盈利打底後,交易的模式會忽然大變。穩打穩扎、悶聲贏大錢的打法會被揚棄,繼而化身「吳剛師傅」:心口碎大石、手插熱鐵砂、空口飲滾油,出位、高風險、收視至上,務求透過快、狠、險、博、膽,去突出個人形象,獲取別人崇拜。「貨乾股」、新股,動輒急爆升五成,推過兩隻,萬人膜拜,怎不會沉迷?逆市怒博反彈,盡顯膽識如張飛、計謀勝孔明,力退熊軍30萬,豈容止蝕避風頭?



神級交易員Ed Seykota名言:「不論勝敗,交易總能使人滿足。」人持續輸錢,很可能是為了滿足贏面的心理,而犧牲利潤。只要有自毀心理如此,縱選中百隻騰訊,盈利也難剩分毫。畢竟,買老恒和( 2226)輸五成,總比騰訊升一倍快得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9057

邊個名人小腸氣

2014-06-05  NM
 
 

 

世紀貪污案,選陪審團一波三折。上星期有陪審員因「小腸氣」而申請退出。許仕仁嘅代表律師質疑小腸氣係咪辛苦到要退出呢?法官就幫陪審員講好話,仲話律師:「You're too young!」因為,佢都係過來人嘛!

喺商界,原來不少人都曾患有小腸氣,當中包括孫明揚、田北俊及恒豐酒店老闆李德義等。孫明揚一向多病痛,計有腎病、退伍軍人症、右肩骨裂外,仲有小腸氣,因此入醫院做過幾次手術;而田北俊七年前亦都中過招。小腸氣,又稱疝氣,患者天生腹股溝塊膜薄弱,又或年紀大嘅男士,成日郁動腹部,令該部分肌肉鬆弛,啲腸從腹肌壁的缺口向外凸出,起咗個泡,通常就在男性輸精管位置,有啲分分鐘成個足球咁大!小宗問過泌尿科醫生傅錦峯,佢抵死話,腹股溝就好似「坑渠蓋」,被人打開咗,腸臟就會好似隻腳差錯落坑渠,凸晒出來,所以要做手術補番個渠蓋。其實小腸氣最令男人尷尬嘅(唔排除有男人羨慕噃),就係陰囊會比平時脹大數倍或以上,好鬼觸目。唔想出街時俾人「另眼相看」,最好快啲做手術囉!

職場秘笈最令老細討厭的對答

港大建築系畢業,由一個小小的項目經理,扶搖直上,升任至富豪國際(78)、百利保(617)及世紀城市(355)的董事。他每期分享不同的職場經驗及秘笈;要上位,無往不利。老細叫你做嘢,最怕聽到的回覆是什麼?之唔係「但係」和「不過」。這些模棱兩可的答案最乞人憎。譬如老細要求你向另一部門跟進工作進度,讓他部署下一個工序,你答:「但係我已經催促過。」不如說:「好,我今天已經催過,明天再催!」又如,老細說你的設計普通,可否想清楚再做,你答:「不過我已經做咗十次,再做就第十一次。」不如改說:「好,雖然我已經做了十次,我可再做一次吧。」同一樣的意思,前者消極,後者積極,老細聽落感覺已大不同。其實,老細叫得你去做,當然不想聽到有拒絕味道的用語,奉勸各位答問題時,先答:「好!」才慢慢解釋吧!其實還有不少職場禁忌用語,如「好似係」、「唔肯定」、「盡量啦」。老細問你:「星期一能完成工作嗎?」你答:「盡量啦。」即是得定唔得?這樣的答案,令他難以部署下一步工作。得就答得,唔得就答:「星期一唔得,星期三一定得。」好讓他心中有數。當他問你:「對手搞咗件新產品,是嗎?」假如你答:「好似係。」即是有定無呢?這樣不負責任的答案,千萬不要說。如果真是不知道,改個答法:「我唔知道,我而家即時去find out。」

螞蟻搬家唔見十幾萬!

曾經放生玳瑁、好鬼識宣傳嘅鉅龍酒家老闆吳伯恩,最近頭都痕晒。佢去年九月喺荔枝角買鋪開嘅分店,唔夠九個月已要頂手俾人。其中一個原因,係搞唔掂班八十後伙記。據吳伯恩話,廚房佬一向難管,早已換了一批又一批。去年一批因不滿加薪幅度而拉大隊走人,吳伯恩於是喺同行請番一批八十後,貪佢哋無以往廚房佬陋習,點知,仲衰!「我舊鋪同呢間新店只係打對面,兩邊廚房佬夾埋,成日話自己管嗰間唔夠貨,要向對面鋪借。結果將啲龍蝦、帶子、龍躉呀,推車仔搬來搬去。我月尾對數,先發現唔對路,原來佢哋一直暗暗將啲貨推走埋!」這招螞蟻搬家,令吳伯恩損失十數萬,成班廚房佬炒晒,又要搵過。他唉聲嘆氣指:「無咩心機,有人想頂手就讓出來。個鋪三千四百萬買返來,有人交租,鋪價過多兩三年又升值,咁我咁辛苦做乜?」小宗聽完,都覺得買鋪可以養三代,揼石仔就煩完得個桔;香港點畸形,有辦你睇!

本週圖片

識度size,梗係咁度!(攝於元朗)

金牙大狀講嘢香港危矣哉

機管局主席張建東決定唔再坐一回,提前一年卸任,佢空出嚟個位由上海姑爺羅康瑞頂上;但只係做一年貨仔咁多,事關主席一職老早已經預咗俾着.蘇澤光坐,而着.蘇坐開之貿發局主席嘅位到時則輪到由上海姑爺去坐。整出呢一輪嘅音樂椅,皆因着.蘇有私人理由未做得機管局主席住。呢一回上海姑爺可以話的而且確係鬼佬所講之seat warmer。霸位暖櫈嘅下欄功夫都肯制,認真難為姑爺佢。此又不禁令人要問:成個特區七百萬人,莫非只有着.蘇一個人至坐得機管局主席個位?亦都只有上海姑爺至坐得貿發局主席個位?若然人選確係剩得咁多,咁香港咪危矣?

中環人語迷你版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307

《莊家優勢》讀後感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4/06/blog-post.html

 《莊家優勢》讀後感  -- 用賭場思維交易




 
 
最近看了一本叫《莊家優勢》的書,作者馬愷文於90年代靠數牌策略,跟隊友在全球賭場縱橫21點賭桌,賺進了約600萬美元。閱後,發現書中披露賭牌心法,竟跟眾投資家暗合:關鍵不離確立「久賭必贏」的莊家優勢。

21點數牌法門

21 點數牌法門,其實沒什麼秘密,主要是記下在賭桌上出現過的牌,例如之前幾鋪已經有很多A「見光」的話,餘下牌局出現A的機會自然大幅降低(直到重新洗牌為止)。當發牌箱(shoe)的牌愈來愈少時,馬愷文團隊便能算出剩下啤牌的大致分布。假如閒家勝出率比莊家高,團隊便會大注出擊,務求盡量取利於少數出現的有利局面。通常閒家有52%勝率的牌局,已算作好「抵賭」,55%56%勝率的牌局更是稀有。坐在桌上死數爛數,就是等少數自己有明確優勢的牌局出現。

簡言之:無優勢,不出手。精挑細選有優勢的局面,然後大注出擊。

其實,在投資界這算是老生常談。畢非德和芒格的神諭:「投資是世界上最棒的事業,因為你永遠不必揮棒。你站在打擊區上,投手投來47元的通用汽車(GM)!沒有人會因為不揮棒判你出局,除了失去機會,沒有任何懲罰。你可以整天等喜歡的球投來。若出現一個速度很慢、路線又直,且正好落在你的『甜區』(sweet area),那麼就全力出擊。」五字「神要」曰:好球才揮棒!


等待好球的耐心

或曰:「好易明啫!有咩特別呀?」回想2001年,首次看到上述的神諭時,我都覺得好易明。但實情十幾年來,只是自作聰明!多年來,在投資路上進三步退兩步,只能怨自己無大智慧。



球才揮棒,關鍵不在揮棒方法,在於等好球的耐心。自從幾年前開始在中環混飯吃時,就注定離投資大道愈來愈遠。耳濡目染,鑽研「左穿右插」之技,不理好球、壞球,甚至爛球,都照揮棒不誤,朝早8點,炒到凌晨3點,不論市場、資產,只要價識得跳的,都亂炒一大餐。日夜顛倒,壓力奇大,但回報卻無任何特別之處,總覺得出路是改善揮棒的方法,數得出的海外名家,利佛摩、奧尼爾、畢非德、芒格、塔雷伯、索羅斯、馬克斯(H. Marks)、達利奧等等,皆曾挑燈鑽研。直至年前退出中環,潛心禪修,心靜下來,方發現一己罩門,在於下注太濫,追逐無甚至負優勢的「牌局」,勝率太低,仲衰過擲銀仔。

當今金融市場,風雲跌盪,每隔一年半載,便有「平到你唔信」的股票任你撈,或是像舊年日股升到你唔信的大趨勢。等好球,抓住大機會,優勢必然確立,捨身一擊,「久賭必贏」才有望。


吳瑞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02

看陳江挺「炒股的智慧」的感悟 - 輸家的性格(五) 名人堂

http://investhof.blogspot.hk/2014/05/blog-post_22.html

陳江挺「炒股的智慧」的感悟 - 輸家的性格()




剛重看「有關投資與人生最重要的事」,也首次看「炒股的智慧」。有些感悟。

兩個作者,都是高手。高手的特長,是極能化繁爲簡,看起來,投資就是那麼簡單的一回事。只是你看完了,落場,想把裏面的東西應用,下場多是極其悲慘。

譬如話,陳江挺關於何時買股票,何時賣股票那些招式,看起來很易用,但如果沒有充足的經驗,很易會犯以下的錯誤:


  • 用短的日線圖,而不是長達年計的周線圖
  • 無法判定市場的方向
  • 無法判定所謂的危險信號
  • 根本不明白何謂合適的注碼? 買5%本錢,算不算?
  • 只能跟從何時買,但無法執行止蝕
  • 不懂得訂止蝕位,一是太近,就像騰訊訂3%斬,就算升十個開,都唔關事。太近,不停震走,慢慢就意志消沉
  • 震走了,沒辦法說服自己重新進場
  • 有盈利在手,心理就變得自大,危險信號當成是加注良機。


他們寫的道理,都是大道,完全沒有騙人,只是從看書,到應用,到改良,到坐收成果,是極其漫長和痛苦的過程。爲什麼到不了彼岸?

你真的能參悟那些「簡」,一定要經過「」的階段。了解到什麼有用,什麼無用,什麼適合自己,什麼不適合自己,然後願意放棄無用和不適合自己的,剩下來的,才有點希望workable。只是放下這關,太過難。

換句話說,假設有一百個elements,原來4,10,36,49,99加起來,就是最有用和適合自己的combination,達到大巧若拙的境界。但要把剩下95個elements放棄,最難。另一個問題,是4,10,36,49,99只適合我,你是適合6,45, 49, 72,99這個combination的,那你死命把我的combination去模仿和應用,是越努力越PK。

一慘是100個elements也不夠,多找五十個,然後一個有150個elements的系統,複雜到無一百五十招招,洋洋大觀,每招看來言之成理,究竟今日該用第一招或是第三十招呢? 例如近日恆指反彈,究竟應該博長路繼續?或是從宏觀大勢出發,判斷大陸經濟一定出事,等候機會沽空?還是看其他新興市場,博人升,我又升?或是見日元強勁,risk on,預備做淡? 或是基金現金水平多,博一挾被逼補貨?這樣子去分析,看似理性,其實是隱性的憑喜好下注。

最慘是讓「應跌唔跌」這種「主觀概念」,在腦海中生根「應跌唔跌」看似極其有理,只是何謂「應跌」,其實是無準則,你話應跌,就係應跌,又是隱性的憑喜好下注。

另一種有毒概念是「長路、單跳」是的市場不是長路,就是單跳,不過幾時路,幾時跳,永遠事後才會知。這其實跟你說,賭大小,不是大,就是小(偶爾圍),這根本連預測都不是,怪的是很多人很受落(包括以前的自己)。

貌似理性,但實際是憑喜好下注的決策過程,結果是因爲憑喜好、感覺出手,沒辦法分析系統缺點和改良。例如用前面的例子,很可能永遠都是低位沽國指(「理由判斷大陸經濟一定出事),高位長期持有那些內银、保險、券商,兩頭進貢(「理由博長路繼續、基金一挾被逼補貨)。但真正輸錢的理由,是自己的性格屬於人肉RSI,市升看好,市跌做淡!

其實,簡簡單單,本地指數,長期只造淡,不做好;升破十天線,就算好想做淡,也不做淡,已經可以避免這種左一巴,右一巴,兩頭進貢的傻事。兩個elements造成的法則,簡單但實用。放下另外的148elements,太過違反人性。

還未計以下的心魔:


  • 忍手唔賭,難。
  • 不容許市況影響觀點,做人肉RSI,難。
  • 遵守規則,而不是憑感覺交易,難。
  • 承認自己憑感覺和喜好下注,難。
  • 明明識得好多招,把大部分的招數掃入垃圾筒,難。


我的「偏見」,是投機基本是100%心理,跟選股無太大關係,這篇也許可以作爲一個短的注腳。也希望解釋到輸家的性格,緣何包含了最討厭有既定法則的系統,最喜歡自主決定,雖然過去N年來,自主決定的成績都是慘不忍睹


奪命金。Life without principle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1503

募捐變好玩 名人尬電動粉絲做公益

2014-09-08  TCW
 
 

 

七月底開始席捲全球的ALS冰桶挑戰賽,觸發了慈善公益的創業點子:網站透特發(Tiltify)隨即在八月成立,同樣打著簡單玩活動之名,包裝公益募款之實。

美國雜誌《財星》(Fortune)報導,透特發藉電玩的影響力,把玩家和好萊塢、慈善機構及串流平台送作堆:任何人想觀看名人尬電玩實況,就須捐錢給特定機構,達一定門檻,甚至可親自和他們同台較勁;而且它也有樣學樣將賽事全程上傳YouTube或電競平台Twitch,讓更多人響應。

賽車手出馬,為癌症尬車

當月的慈善挑戰定名為「和癌症賽跑」(Race Against Cancer),八月二十三日已由印地賽車(IndyCar)選手紐加頓(Josef Newgarden)、威爾森(Justin Wilson),正面對決微軟(Microsoft)的Xbox One賽車遊戲《極限競速5》(Forza Motorsport 5)。

由於兩位專業賽車手肩負起為美國癌症青少年募款的「業績壓力」,因此賽前就大力號召粉絲上線觀賽。偶像催票力量大,賽車迷、遊戲迷蜂擁登記,因此,捐款人列表瀰漫著兩邊粉絲的較量意味,有人捐出和紐加頓背號七十九號一樣金額的善款,也有人刻意選擇偶像的年紀或其他相關數字。

至今,透特發官網上累計的捐款總額超過一萬美元(約合新台幣三十萬元),捐款人獲得的回饋則是,微軟依據不同捐款門檻提供賽車遊戲獎勵,像是車輛套票優惠,或完整版遊戲一套。

透特發執行長華瑟曼(Michael Wasserman)透露,大明星的休閒活動跟一般人差不多,通常也都愛打電動;而慈善代言雖是名人增加曝光的活動之一,但總難擺脫一本正經的做法。透特發讓他們輕鬆做自己,又能滿足粉絲偷窺欲,還可勸募善款,相對簡單、可行。

華瑟曼解釋,透特發會將捐款總額交由第三方機構處理,以確保流向慈善團體,但會抽取九%當作營運經費。他表示,雖然許多活動仍在雛形階段,但已有不少運動員、名人參與其中,預計不久後將有五十家慈善機構報名籌畫活動。「我們的目的是讓捐款變得更好玩,民眾也更樂於投入公益、響應捐款。」

受贈單位美國青少年癌症協會執行總監戴維斯(Simon Davies)贊同:「電玩遊戲是很重要的青少年文化。對於這些生病的孩子而言,電玩遊戲可提振精神、舒緩壓力,也是青少年為彼此加油打氣的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116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