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很有可能死於“早期融資過多”。
來源 | 創業黑馬學院(ID:heima_ying)
作者 |
導語
在投資圈,真順基金李祝捷向來以講話犀利真實、不留情面著稱,專註於B2B領域的研究和投資。
5月24日,李祝捷在創業黑馬學院開設的B2B行業實驗室“2B青年加工廠”上,深度講解了投資人眼中的優秀創業者及行業賽道如何選擇,並分享了對創業趨勢的判斷。Enjoy~
註:李祝捷在創業實驗室分享2小時,共21906字,學霸君僅精選4241字與讀者分享。
投資人的核心能力是判斷:一是看事,二是看人。
“事”:判斷哪條賽道中會有“大魚”,大池塘中才會有大魚。然後是看完賽道中所有的模型,判斷出賽道中最好的模型是什麽。
“人”:對於VC來說相對要簡單,賽道里跑出來的選手都會全部看一遍,哪個CEO講的最清楚,邏輯思維和執行力強,相對容易判斷。然後挑最強的選手,把所有的資源都給它,一輪輪往上推,巨頭都是這麽誕生的。但對於天使機構來說,因為投資額更小時間點更早,在一條賽道起跑的時候,你也許只會遇到其中一兩個選手,是沒有機會看到全賽道的創業者的,選人更類似於盲賭,要求和挑戰更高。
下面我就來具體談談如何判斷事與人。
一、如何選擇行業和公司?
普通創業者經常會這樣想:我選擇了一個很大、很牛逼的市場,哪怕只占5%、10%的市場份額,都有可能成長為一家上市公司。但VC根本就不認同這個邏輯,因為你眼中的市場,並不等同於VC眼中認同的市場,你眼中的賺錢機會也許只是一個不一定能持續的生意,不一定可以做成大公司。
VC做投資到底投什麽?
VC投的是未來5-10年的市場機會。基金一般7-10年一個周期,所以“投了是否能退出去,退出時市場是什麽樣子”是投資人更關心的問題。這就要求創業公司有前瞻性和終局觀。
1、前瞻性。前瞻性即現在能知道5-10年後是什麽樣子,這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因為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很多模式都可以在國外找到對標項目,美國的今天可能是中國的明天。
2、終局觀。也就是CEO要有能力從終局看現在,挖掘現在商業機會,找到目前的切入點,通往未來。
舉個例子,比如去看汽車產業鏈的VC投資,並決定是否持續下註一家賽道里的互聯網創業公司。無論是二手車還是新車,VC需要全部把中美兩國的公司都研究一遍,去對比兩國產業鏈的現狀,就發現中國的現狀與美國現狀存在哪些區別,然後就可以分析這樣的差別是因為什麽樣原因產生的,中國現狀的未來在5-10年後會不會和美國趨同。
中國二手車市場是一堆小車販利用信息不對稱去賺錢;而美國二手車市場則是CarMax這樣模型,有大的終端品牌連鎖去做詢價、收車、賣車和渠道分發,直接2C的模式。於是他們分析,美國這種業態會不會在未來5-10年的中國出現呢?順著這個邏輯,君聯投了車王,也就是中國版的CarMax。
3,必須是長期趨勢下的創業機會。
很多創業者說,他的項目有剛需、高頻、服務、客單價高、毛利高時,為什麽很多一線VC根本不關心呢。因為他首先懷疑你的市場是否長期存在,回首過去的創業風潮,很多風口上的行業,現在都銷聲匿跡了。如果市場不能長期存在,你說再多都沒有意義。一個基金的存續期是7-10年,很多創業機會都不能持續這麽久,那這樣的標的就不可能是好的投資標的。
VC投的是具備強大壁壘的行業,包括規模壁壘、網絡效應和運營壁壘。
1.規模壁壘。
龍頭企業紛紛通過規模優勢,實現規模效應,從而逐漸掌控定價權。
比如,美股B2B領域幾家百億美金以上的上市公司,股價每年穩定複合增長,許多行業龍頭企業10年的漲幅約5-10倍,品類的毛利也逐步緩慢提升,它們之所以有如此穩定的表現,是因為它們的市場占有率逐漸提高,於是逐步獲取了行業定價權。
2.網絡效應。
這個大家都談的很多了,最典型的是微信,超高的用戶粘性加上網絡效應,導致互聯網創業的特點就是贏家通吃,Winner takes all的局面。而很多行業只存在區域性的網絡效應,壟斷的概率就低了很多。
3. 運營壁壘
很多看似沒有門檻的行業,模式很清楚,但每家公司都做的不一樣。因為很多寒夜存在非常高的運營壁壘,這樣的壁壘只有具備深厚行業經驗的CEO才能打造出來。
所以,我們在判斷一家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時,通常會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該行業是不是在一個潛在的風口之初,整個行業有紅利。
創業者如果在一個成熟競爭的市場,做了一件沒有什麽創新的事,那麽通常來說這樣的創業很難大成。創業者創業前一定要找到有紅利、有風口的行業,尤其是2C創業。如果一個行業成熟了,你入場晚,模式又跟別人的一樣,你還憑什麽跟別人打?
我們見過非常多的移動互聯網年輕創業者,也沒有什麽創業經驗,但如果在4-5年前,做對了一個移動端產品,恰好趕上了移動互聯網的風口,這個勢能就可以把他們推到一個大家今天難以企及和複制的高度。
其次,該行業市場足夠大,足夠肥。
我們在和款多多的創始人王文鋼一起討論創業方向的時候,文鋼對市場做了長達半年的DD,我們發現這個行業中已經有大貿易商已做到幾十億至上百億的規模,年利潤在幾千萬到一兩億不等,說明這個市場很肥。如果這個行業沒人賺過大錢,那證明它是塊鹽堿地,就不如不玩兒了。如果創業者希望做一個宏大的事業,而不是一個小生意,就別指望在小池子里撈到大魚。
另外,並不是所有賺錢的公司我們都要投,有很多公司賺錢?但它可能今天掙錢,明天就不賺錢了,不可持續的公司不能投。
第三,該行業信息化的過程夠low。
王文鋼在DD珠寶首飾行業的供應鏈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賣光盤管理軟件的公司,居然能做到1個億左右的規模,說明了這個行業信息化程度需求強,賣光盤都可以做這麽大,那麽這個行業又很Low,這里面就會有大機會。
第四,創業項目是否找到了正確的模式和方向。
其實,任何一個B2B行業中都有許多種模式,但很多模式是行不通的,里面水很深。但如果模式、切入點正確,就很容易四兩撥千斤,極大地提高成功機率。所以模式和方向至關重要。
王文剛 · 款多多創始人(黑馬營10期大師兄)
二、如何選創業者?
對創業者來說,進化能力決定一切。因為每個人不是生下來就是泰森一樣的頂級選手,都需要訓練、學習、思考。如果一個人有快速進化能力,無論做什麽,都可能成為明日之星。我觀察到的優秀創業者有以下特質:
1、是否有找到行業牛人的能力,迅速對市場有足夠清晰的認知。
如果2B領域的創業者沒有相關行業背景的積澱是很難的,尤其是互聯網人進入B端。一入傳統行業深似海,比如MRO、汽配這種特殊行業是帶著暗礁的水深區,外行進來基本都得交3~5年學費,3年沒摸著北的人比比皆是。
所以,在投資了汽車相關行業的兩個項目後,我便拉著兩位創始人去向汽車行業研究最深的3位投資人學習。他們幾乎見過汽車行業所有模式,並對比了不同模式的優劣,他的研判會比單個創業者更全面、更深刻。向他學習,創業者能更好地認知行業,並做出相應的策略及調整。
2、是否能保持好奇心,有快速試錯的能力。
創業者總會有一個試錯過程,每次試錯約3-6個月,若嘗試十種模式就需要3-6年,小公司試錯可能還會花更長時間。所以,這要求創始人有學習的意識和方法論,並能快速獲取學習成果。
歲數大一點的創業者一定要對新模式保持好奇心,並對年輕人保持敬畏之心,向他們學習。比如徐小平老師就很典型,他有一顆童心,遇到任何新鮮好玩兒的事總是刨根問底,經常拉著我們聊到晚上一兩點。我想,正是這種旺盛的求知欲和如海綿般吸取知識的精神,才讓他永葆青春。
3、是否有否定自己的胸懷和勇氣。
很多創業者屬於典型的“方向不對,半生白費”。盡管有些創業者個人素質非常好,但方向和模式不對也白搭,不及時否定自己實在太可怕了。
我們見過一位創始人在一次路演中,他說,該行業有五六條路徑,他已試過一兩條,但是推認為都是錯誤的。我認為,他能夠有否定自己的胸懷,這樣才能不斷進步。
老板們經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固執地認為自己是對的,你手底下的人都需要你發工資,這樣誰還敢跟你拍桌子?所以,無論是在公司內還是公司外,你得找幾個敢跟你拍桌子的人。而且,你也要自己給自己拍桌子,沒事兒打自己兩巴掌。如果沒有敢於否定自己的胸懷,你永遠不可能成功。
4、是否能夠勇於接受批評。
款多多發展很迅速,但其實創始人王文鋼在一年前見一位頂級投資人的時候,PPT放到第一頁就被拍了一個小時。因為他沒講清楚市場情況。你對市場都不了解,還有什麽理由讓投資人投你?他回去之後,吸取了沈痛教訓並進行了深刻反思,做了很多調整,收獲巨大。創始人就是這麽成長起來的。接受批評,並且深刻反思、及時調整,這就是創始人學習的方法論。
三、我對創業的3點思考
1.研究失敗比研究成功更有意義和價值。
我曾見過很多創業者連續犯一樣的錯誤,他們沒有反思的能力。
盡管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並不意味著每個人失敗一次就能成功。只有在失敗後多加研究,才能有機會在下一次做成。而且,研究失敗比研究成功更有營養,因為別人的成功往往是不可複制的,別人犯過的錯誤,創業者倒是非常容易再去犯。
2.慎始。
古話講,“君子重諾,小人輕諾”。“小人”常說,你放心,我肯定能做到,肯定能成功。但這種人都不可信,因為他承諾得太輕易,決定得太倉促,未經過深思熟慮便胡亂告訴你一個結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創業也一樣,超預期的團隊很少,絕大多數是低預期的團隊,因此創業前一定仔細想清楚。真正能把事做成的人,在開始前會慎重地考量各個方面。比如時機是否合適;有沒有DNA做這件事;有沒有合適的人和團隊;有沒有相關的行業經驗及資源;切入市場的模式是否正確……
投資機構會經常問創業者三個問題:Why now?Why this? Why you?(為什麽是這個時間點?為什麽是這個模式?憑什麽是你?)如果你回答不了這些問題就不要開始了,否則掉進去就是生不如死。
3.初創企業融資多不一定是好事,要謹慎擴張。
創業者通常會犯這樣一個錯誤:在項目模式不對的情況下仍然擴張了。我經常會壓一壓我們的被投公司,必須把單位模型做對了,才允許擴張。其實對早期創業公司來講,錢多不一定是一件好事兒。很多創業者,如果給他很多錢,他就容易花錢解決問題,而不是用腦子。但花錢試錯的成本是最高的,不如在岸上仔細研究別人是怎麽做的。
我們跑的最好的公司,都只是在天使輪只拿了一兩百萬,後面都融到了大錢;相反,那些第一輪就拿到三千萬的公司,最後的結果反而不是很好。
四、創業投資的2個趨勢
1.2C的線上線下流量紅利基本被BAT壟斷,2C創業機會越來越少,2B則是一個較好的方向。
多數2C創業和投資的中級目標是抱BAT大腿,抱不到的話稍不留神就會被立馬滅掉。很多戰場已經血腥到一年分勝負的程度,現實就是這麽殘酷。
而2B創業抱BAT的大腿是沒有價值的,因為BAT不會輕易進到你的領域。未來10-20年2B領域也會出現巨頭,但過程非常漫長,許多公司會活下來,而且具備並購價值。
2.2B創業是一個好方向,而且比2C創業更容易資本化,離國內A股市場更近。
大部分美國和中國A股上市公司都是2B的,比如,美國2B領域汽車類上市公司百億美金的好幾家,300億美金的公司2家,還有一堆十億美金的公司。
2B如果選好方向,創業的成功率很高。做2B創業有幾個好處:
誰都弄不死誰,有的行業仍是巨大藍海,避開了特別強的團隊,有較長的時間和空間,迅速盈利。B2B創業地域性強,規模效應形成需要時間。所以2B企業若想要形成壟斷,需要比較長的過程。
課後總結(部分)
B2B行業實驗室學員:要做一個值錢的公司,而不是一個生意,在2B之前一定先2VC,按VC思維方式組建公司,VC喜歡不一定成功,但不喜歡你一定做不大,接下來的2B也沒意義!現在創始人一定要有融資能力,將融資優勢變成業務優勢,而不是將業務優勢苦逼的變成融資優勢!
B2B行業實驗室學員:別人都看好的未必都能做好,別人不看好的未必跑不出來,用學到的方法論理性真實客觀分析自己所在的市場和空間,破除自以為是和自欺欺人,但也別盲從他人的意見隨意調整。
B2B行業實驗室學員:對數據量化的反思:
本次項目拆解,發現除了引用總量數據外,對交易環節上下遊數據的描述和提煉基本沒有,接下來的兩個月將針對問題補充以下方面內容數據:
a、關於小B客戶(平臺買家)
b、關於經銷商(平臺賣家)
看是否能用數據使我的平臺在提高交易雙方效率或降低交易雙方成本具有說服力。
B2B行業實驗室學員:這次學習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終局觀”這三個字,用終局觀來倒推預演讓我的思路清晰了,在接下來的兩個月我計劃做三件事:
第一,客觀找出我的Control markets 的市場份額,用5%的真實數據去預判這個市場的真實份額。
第二,排查目前已經成交金額最大及成交次數最多的前20名用戶的特點,篩選出這兩個數據同時交叉的前三名用戶所處的行業,針對這三個行業重新布置推廣方向。
第三,找行業專家、協會、看上市公司的財報,演算未來三年這個行業的規模及在三年後可能會面臨的情況及所處的行業位置;
B2B行業實驗室學員:其他創業者給我的啟發——
男怕入錯行。
賺錢退出也不是什麽壞事。
SE(小企業家)的不可替代性,Employee投入度不可對等。
不要為了輕而輕,重劍無鋒。
做行業的深刻了解者。
不要YY需求,商業模式必須是基於產業鏈的真實呈現後可以改造的機遇
警惕上下遊過河拆橋,讓撮合者出局。
申請加入黑馬成長營,請點擊閱讀原文。
最近,因為一篇評論,“灰犀牛”一詞大熱。
7月17日,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後的首個工作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刊發評論員文章《有效防範金融風險》,文中提到: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需要增強憂患意識。……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如果沒有記錯的話,這應該是人民日報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
1、比黑天鵝更可怕,“灰犀牛”是什麽?
8年前,一本超級暢銷書《黑天鵝》讓大家熟知了“黑天鵝”這個詞匯。所有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都擁有了一個絕佳的代言詞。那麽,人民日報提到的“灰犀牛”指的又是什麽呢?
據資料,“灰犀牛”這一概念是由美國學者、古根海姆學者獎得主米歇爾·渥克(MicheleWucker)於2013年1月在達沃斯全球論壇上提出的。根據他所著《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灰犀牛生長於非洲草原,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憨直的路線、爆發性的攻擊力定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所以危險並不都來源於突如其來的災難、或者太過微小的問題,更多只是因為我們長久地視而不見。
換句說,同為會造成金融系統崩潰的重大問題,“黑天鵝”突如其來,而“灰犀牛”則厚積薄發。當你正面臨一頭兩噸重的猛獸,憤怒地噴著氣,直直地盯著你,隨時準備向你撲來,將你撞翻在地的時候,為什麽要去害怕一只奇怪的鳥兒呢?
2、誰曾經被“灰犀牛”撞翻?
“灰犀牛”是一種大概率危機,在社會各個領域不斷上演。很多危機事件,與其說是“黑天鵝”,其實更像是“灰犀牛”,在爆發前已有跡象顯現,但卻被忽視。
比如,2007年至2008年那一場金融風暴,對某些人來說是“黑天鵝”性質的事件,但對大多數人來說,風暴是眾多“灰犀牛”匯聚的結果,早期的警示信號就擺在那里: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際清算銀行在危機發生前,不斷發出警告;
2004年,一份聯邦調查局(FBI)的報告提醒人們提防抵押欺詐的大範圍爆發;
2008年1月,世界經濟論壇的風險報告指出,預期的房地產市場衰退、流動性資金緊縮和居高不下的油價都實實在在地發生著,推高了經濟崩潰的風險性。
再比如柯達的衰落。膠卷時代,柯達曾占據全球2/3的市場份額,幾乎成為攝影的同義詞,地位相當於今天的蘋果或谷歌。但作為傳統膠卷領域的霸主,柯達守著既得的利益,“固步自封”,經歷過種種,最終沒落。
而現在,不平等問題可能也是一只“灰犀牛”。這一問題由來已久,卻一直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直到金融危機爆發之後,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複蘇持續疲軟,中產和貧民階層生活持續惡化,貧富差距擴大,最終成為觸發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的誘因之一。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何帆指出,未來經濟學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關於收入不平等,這是懸在全球經濟頭頂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3、房地產泡沫是中國最大的“灰犀牛”
當下的中國經濟,誰是“灰犀牛”?中國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長劉勝軍認為,房地產泡沫是毫無疑問的最大“灰犀牛”:一方面,對於中國房價的泡沫化已經沒有爭議,但另一方面房價調控卻陷入“空調”的境地,不斷逼空,導致很多人產生“房價永遠不會跌”的錯覺。
環視全球的房地產泡沫,都符合兩個特征:一是周期長,一輪大牛市超過10年並不稀奇;二是泡沫破裂時地動山搖,猶如雪崩和泥石流,逃生非常困難。
第二只“灰犀牛”是“貨幣貶值、資金外流”引發類似於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那樣的金融動蕩。最近兩年,受國內資產價格高企、經濟增速放緩、經濟轉型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形成了人民幣貶值預期,導致外匯儲備從4萬億美元下降至3萬億美元。盡管最近外匯儲備趨穩,但主要是外匯管制加強的結果,人民幣貶值預期仍未消除。
第三只灰犀牛是銀行不良資產的增加。目前,官方公布的銀行不良資產率在2%左右,這是非常好的數字。但從銀行股的股價表現看,不良率可能低估了。很多銀行股的PE(股票市值與凈利潤之比)在5倍左右(A股市盈率中位數70倍);PB在1倍以下(即股價低於每股凈資產)。
國泰君安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覃漢則認為,中國“灰犀牛”風險點主要體現在:
1)銀行仍面臨縮表壓力,下半年非標資產清理、資管委外贖回壓力仍然艱巨,第一輪自查結束後,第二輪還會有監管細則出臺對具體業務的沖擊。尤其不少銀行更依賴同業理財、同業存單融資,剛性資產續接的流動性壓力更大,委外集中贖回引發的拋盤加重和流動性壓力仍未完全消退。
2)目前正處在海外流動性最寬松階段,美債利率已下行16年11月加息之前位置2.15%左右,但事實上,到目前位置美聯儲加息節奏還沒有轉向變慢的預期,仍然是維持2019年基準利率到3%的預測,甚至縮表進程上更加提前,美聯儲仍堅持鷹派緊縮的基調,歐日央行也有寬松退出的預期。當前全球極度寬松的流動性預期和風險偏好存在逆轉風險,意味著海外流動性將開始收緊,美元中期強勢可能再獲支撐。
4、灰犀牛還有多遠?
對於被普遍認為是最大的“灰犀牛”——房地產泡沫,天風證券宏觀分析團隊以美國次貸危機為鑒,分析了中國房價安全墊的厚度。
美國家庭平均房貸支出與收入比從2000年之後快速上升,2000年時該指標為65%,但2006年時已經是99%,無限接近房價的壓力極限。當家庭的全部收入只能用於房貸支出時,崩盤是早晚的事情。2007年美國家庭平均房貸收入比達到了101%,突破極限後旋即爆發危機。
2006-2016年間中國家庭房貸支出與收入比從33%上升到了67%。2013-2016年,中國居民房貸收入比和房價增速大幅上升,類似於美國2001-2004年居民主動加杠桿的過程。
從家庭部門的債務來看,2016年的中國類似2004年的美國:貨幣政策開始發生轉向,資產價格迎來拐點,家庭部門的債務和杠桿仍將上升,隨著2016年下半年中國收緊了貨幣政策和出臺房地產限購政策,中國家庭部門也將經歷從主動加杠桿轉向被動加杠桿,但房貸收入比可能還會繼續上升。
天風證券認為,這不是一個善意的信號,中國的灰犀牛可能開始動起來了。幸好,中國現在的房貸收入比相比美國爆發危機時的水平,還處於相對安全的區間,我們離灰犀牛還有一段安全距離,這給了我們平穩跨越債務周期的空間。
聯訊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研究員李奇霖也表示,居民部門杠桿率和房地產市場泡沫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從居民部門的杠桿極限看,Cecchettietal在2011年利用18個OECD國家1980年到2010年的數據進行估計,給出了居民部門杠桿率警戒值是85%,我國目前44.85%還遠未達到這個閾值,低於韓國91.6%和日本62.2%。
5、如何應對灰犀牛風險?
在每一次、每一組黑天鵝事件的背後,都隱藏著一個巨大的灰犀牛危機。米歇爾·渥克在書中給出了灰犀牛風險(危機)的應對策略:
首先,要承認危機的存在。
其次,要定義灰犀牛風險的性質。
第三,不要靜止不動,也就是不要在沖擊面前僵在原地。
第四,不要浪費已經發生的危機,要真正做到從災難中吸取教訓。
第五,要站在順風處,眼睛緊緊盯住遠方,準確預測遠處看似遙遠的風險,摒除猶疑心態,優化決策和行動過程。
第六,成為發現灰犀牛風險的人,就能成為控制灰犀牛風險的人。
具體到中國市場,劉勝軍建議,在“灰犀牛”日益臨近的情況下投資者應當保持謹慎,盡量保持手中的流動性,不要急於做房地產市場的"接盤俠",且要遠離負債累累的大型公司和銀行股。
具體來說:第一,樹立堅定的風險意識,保持充足的流動性,資產組合保持合理的分散化。第二,踏空房地產大牛市的朋友們,這麽多年的心理煎熬都挺過來了,再繼續堅持幾年吧,千萬別在泡沫破滅前沖進去當“接盤俠”。第三,遠離那些“債多不壓身”的大戶,警惕龐氏融資陷阱,遠離銀行股。(來源:華爾街見聞 作者:位宇祥)
延伸閱讀
“灰犀牛”這個詞從哪里來?
這兩天,“灰犀牛”這個詞火了。比如,《人民日報》日前在頭版刊發題為“有效防範金融風險”的評論員文章中寫道:“既防黑天鵝,也防灰犀牛,對各類風險苗頭既不能掉以輕心,也不能置若罔聞。”
今年3月,新華社就關註到了“灰犀牛”的存在。在一篇題為“透視逆全球化表象”的文章中,新華社記者提出,“灰犀牛”比“黑天鵝”更可怕,更值得關註。
那麽“灰犀牛”一詞從何而來?多年前,一本暢銷書《黑天鵝》讓大家熟知了“黑天鵝”這個詞,如今也是一本書讓大家認識了“灰犀牛”。
古根海姆學者獎獲得者米歇爾·渥克撰寫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概率危機》一書讓“灰犀牛”為世界所知。類似“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灰犀牛”則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灰犀牛體型笨重、反應遲緩,你能看見它在遠處,卻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來,定會讓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撲倒在地。它並不神秘,卻更危險。可以說,“灰犀牛”是一種大概率危機,在社會各個領域不斷上演。很多危機事件,與其說是“黑天鵝”,其實更像是“灰犀牛”,在爆發前已有跡象顯現,但卻被忽視。
新華社記者在文章中列舉了“灰犀牛”的例子,比如觸發本輪全球化逆潮和民粹主義崛起的深層次問題——不平等問題。這一問題由來已久,卻一直沒引起足夠重視。直到金融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特別是發達經濟體複蘇持續疲軟,中產和貧民階層生活持續惡化,貧富差距擴大,最終成為觸發一系列“黑天鵝”事件的誘因之一。
當下,中國經濟金融領域也存在“灰犀牛”。中國領導層正是認識到了“灰犀牛”的存在及其危險性,將防風險提升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
日前舉行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就提出,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要把主動防範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科學防範,早識別、早預警、早發現、早處置。而這無疑是應對金融領域“灰犀牛”的正確姿態。
應對經濟金融領域的“灰犀牛”,中國有思路,更有行動。一方面,中國經濟苦練內功,做好自己的事情。從各項經濟指標看,經濟結構、企業效益不斷改善,人民獲得感和市場信心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推動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
渥克在書中提出,應對“灰犀牛”風險,不要浪費已經發生的危機,要真正做到從災難中吸取教訓。從美國次貸危機到歐洲債務危機,可以說,每一次危機背後都隱藏著巨大的“灰犀牛”風險。
次貸危機中,美國房地產泡沫、信貸過度膨脹等跡象早已顯現;歐債危機中,歐洲多國債臺高築、財赤超標問題也遠非一日之寒。在這些危機中,“灰犀牛”風險被忽視,得不到妥善應對,最終釀成危機。
從全球視角看,當前全球化、氣候變化、難民等全球性問題正面臨巨大的“灰犀牛”風險。應對這些風險,各國唯有同舟共濟,攜手前行。(來源:7月20日《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社記者杜靜)
原標題:比“黑天鵝”更可怕的“灰犀牛”到底是什麽?人民日報和新華社最近都在說
狼吃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曾經吃草的羊,也開始想吃同類。
來源 | 鋅財經(ID:xincaijing)
作者 | 啟明
站在時代之巔,回望這段歷史,你將會發現:
這是一個瘋狂的時代,有人拿著PPT,靠路演、電話、微信群就能ICO幾個億……
這是一段神奇的歷史,現實財富和虛擬貨幣交織碰撞,7X24小時全年無休止地漲跌,刺激著每一個人貪婪的欲望……
這是一個病態的世界,生意就是生意,沒有道德可言,更無責任可追,法律並不能保證你全身而退……
時至當下,我們不禁反問:區塊鏈究竟是發財致富的不二信條?還是龐氏騙局式的泡沫?
最近幾個月以來,鋅財經通過百十來個采訪,數十次圈內小聚,終於看清了其中內幕。
即便最初大家只是聊鏈,聊技術,聊未來,到最後,所有人談論的焦點,都是虛擬貨幣所創造的財富神話。
好似電影《七宗罪》,人性的複雜和醜惡,在區塊鏈所創造的歷史舞臺上,顯露無疑。
以至於最終,我們不得不采用匿名的形式將這一切展現出來。
馬克·吐溫說:“讓你陷入困境的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你堅信的事,並非如你所想”。
一
傲慢,先進場先賺錢,高人一等的優越感
“你現在沒有資格和我聊區塊鏈,你最好先把最基礎的幾本書看完。”老F描述他幾周前向一位朋友電話咨詢區塊鏈的場景。雖然人家稱自己一聲老哥,並列出了一串書單,其中第一本就是張建的《區塊鏈:定義未來金融與經濟新格局》,但他不免覺得自己有些沮喪和無知。
“草雞變鳳凰”,老F在短短5分鐘內,用了不下十次這個詞,用來描述那些當初比自己更落魄,如今卻一夜暴富的前互聯網創業者,或者準確點兒應該稱之為幣圈資深大咖。
在這個過程中,他一次又一次地感嘆著自己的無奈。
老F十幾年前從川渝來到北京,賺過錢也賠過錢,膨脹過也失落過,最風光的時候還上過央視,曾經一度回到家鄉,更是被視為來自城里的上等人。
後生晚輩彎道超車並不是什麽新鮮事,但隨著財富增長所拉開的階層差距,隔著電話聽對方略帶輕蔑的語氣,心里終歸是會不好受的。
隔著屏幕和網絡如果還可以掩飾,面對面的交流,就像被手術刀一刀一刀劃在臉上,對著反光的鏡面,你甚至還可以看見自己汩汩流血的傷口和皮肉。
“早就目中無人了。”K說這句話的時候,往後仰了仰,示意一夜暴富的朋友已經開始用鼻孔看人。
K說他曾被一個媒體朋友當面羞辱,不是財富的差距,更多是目中無人的態度和神情。
那位媒體人曾當著K的面吹噓,自己過去一年的收益:“1000萬美金早就賺到了,目標是賺1000萬ETH。”(當時ETH的價格接近1萬人民幣一個)
一個媒體人一年的收入,即便算上車馬費和投資,也超不過10萬美金。
“百倍收益其實也正常,如果進場早。”K在2017年的賬面收益也超過30倍,他說自己賬面大幾百萬的資金還是有的,但相比那些幣圈的大佬,他賺的錢根本不好意思拿出手。
“沒有百倍以上回報,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參加了這一年的行情。”他早年是在機構工作,做過分析師和投資經理,現在是在做自己的區塊鏈項目。
“場外交易很常見,有些項目時間急,而且只接受比特幣或者ETH,按照幣的市面價格再多收10%-30%,現金、幣都可以。”K說,“賣基石份額來錢更快,不僅價格高,有時候還看面子。”
會銷就更像傳銷或者收智商稅,拉個線上群,進群前給幾萬現金,到線下參加活動,每個人實際投資還有抽傭。
即便再山寨的區塊鏈私募活動,都場場爆滿,哪怕是用沖泡果汁和變硬蛋糕招待的現場,站在臺上人的永遠是驕傲和自信的。
並不知名的講師用一個接一個的造富神話,刺激著聽眾們的神經,從李笑來到胡震生,誰最近曝光的新聞多,誰賺的錢多,誰就是今天的主角。
“不能反駁,甚至不能有異議,不然要被請出去。”K笑笑,如果問臺上有幾個人知道錢包秘鑰、梭哈、梯子這些行話,估計要被轟出去。
在來錢比“賣粉”還快的幣圈,衡量財富的標準非常赤裸,打開錢包,誰在吹牛,誰在裸遊,一清二楚。
錢包里的數字,是一切傲慢的資本。
二
嫉妒,無處不在的酸楚和最有效的興奮劑
在這場被憑空制造出來的財富盛宴中,往往還彌漫著一種叫嫉妒的情緒。
“機構也好,個人也好,進門第一件事,就是聊共識機制。”某區塊鏈項目發起人如是告訴潘越飛,“不接受理念,那麽您出門左轉,有的是人想要參與。”
機構和民眾都是社群項目的“接盤俠”,他們不關心技術,他們只在乎回報,他們嫉妒那些比自己,更早看到行情的人,更早得到消息的人,更早入場的人。
觸動老F潛心研究區塊鏈,就是一個小小的火花,這還要從一個在他火鍋店里的飯局說起。
“我當時不信,叫他現場轉幾個比特幣來看看。”老F回憶著,當天他請幾個老朋友吃飯,特意提到了比特幣最近非常火,想看看現場朋友的反應。
一個朋友隨口就說,自己手里有大幾千個比特幣,大部分都投到了項目里。
“瞎JB吹牛。”老F說當時自己的直接反應就是講了這句話,隨後他讓朋友把錢包打開來看看。
他的朋友打了通電話, 涮完一塊羊肉,就把錢包給老F看,里面有200個比特幣。
“都是曾經一起喝過酒擼過串的朋友,有些當時還沒我混的好,但是現在不太一樣了。”老F說。
2周時間,他從最初小心翼翼每筆1萬、2萬,到後來一筆又一筆的5萬、10萬,到最近最多的一次投了20萬,瘋狂地找人找項目。他用手掩著微信的上半部分,給身邊的一位女士看著轉賬記錄。
正巧,那位女士手里也有一個朋友的項目,在進行第二階段的私募,老F便跟著她進了群。
“0.75個ETH,太貴了,我就投基石。”找身邊參與區塊鏈項目的朋友要基石的份額,成了現階段老F認為最靠譜的投資邏輯,入場之後,他已經不再甘心當普通的“韭菜”,他的眼里有更多的嫉妒和欲望。
“炒幣還是要跟著大佬混啊。”他的視線停留在左邊的另一位朋友身上,即便他們入場的時間可能只差了半年,甚至半年前,這位朋友比老F混的還落魄。
但現在,不管甘心不甘心,他都恭恭敬敬地叫了對方一聲,老總。
“他還真敢接。“老F後來說。
“我一個炒幣的人,你丫想跟我混什麽,投機你懂麽?”那位朋友隨口回了一句,點起了日本常見的MILD SEVEN,下午3點的光從他背後的玻璃窗斜射進來,讓他置身陰影之中。
老F投資的是一家重慶火鍋店。
重慶的火鍋總是有特別多的辣椒和紅油,火鍋不停地冒著泡,泡泡從鍋底升起,然後形成一個又一個包裹著辣油的氣泡,氣泡不斷變大,然後突然間就破了,隨即散發著熱氣和香味,然後大家一哄而搶,開吃了……
三
暴怒,我只想知道怎麽進場賺錢
“挖礦吶?”某次北京回杭的深夜,在咣咣當當的火車上,一位睡下鋪的大叔在兩節車廂的中間,對一手拿著牛欄山,一手拿著Kindle的潘越飛說。
潘越飛擡頭看到,大叔約摸50歲,在厚重的鏡片後面,是一雙笑瞇瞇的眼睛,他用襪子包著紅棉毛褲的褲腳,正往廁所里走。
3個小時前,這位大叔無意間聽見鋅財經討論區塊鏈的選題,便主動用幾句話破了冰。
“你能帶我認識他們麽?”“我想參與他們的項目,或者我也做幾個。”以及“那你說我要怎麽學習這事情。”
隨後便開始要求潘越飛好好講解這個“聽著神秘,卻無比賺錢的概念”。
躺在下鋪的大叔,瞇著眼睛擡著頭,看著上鋪的潘老師,從分布式數據庫到點對點傳輸,大叔頻頻點頭微笑,一直沒有打岔,直到講到ICO和交易所。
“你就說我要去哪里下載。”聽到交易所一天的交易額超過1000億美金後,大叔惡狠狠地打斷了交流。
“我是安卓,不是蘋果,兩個手機都是安卓。”潘越飛向他解釋,蘋果手機是需要一個海外ID時,他直接的反駁中竟然帶著怒氣。
好像全世界都在妨礙他,去賺那不屬於自己的億萬財富。
X同樣是一位還未入場的旁觀者。
“她幾個億的盤子,手里的基金都不要了。”X提到了自己的一位女性朋友,之前募資時有點困難,他還幫對方介紹過一些客戶。
轉眼才過去半年,那位美女已經進入了發5個消息只回複1個的狀態,“天天美國、日本、韓國、白俄羅斯,那里不是有交易所麽?”X展示她的朋友圈,發的照片都是各國迷人的風光以及頭等艙外的機場。
“現在跟她說個話,好像是妨礙她賺錢一樣。”X說,他感受了她的些許憤怒與不滿,這也許並非她的本意,僅僅因為他們不再是一類人。
“我也想進場賺錢。”X憤怒地說著,隨後喝了一口手邊的清酒。
如果散戶身上的憤怒,是因為沒能賺到錢,那麽機構和專家的憤怒,則是為什麽是他們,而不是我?
“最近最常聽到的就是一句有命賺錢,沒命花。”潘越飛拋出這句話安慰眼前這位有教授頭銜的投資人時,他給了以下的反應。
“太對了!你說錢怎麽會給他們賺了去!”他拍著桌子向潘越飛說。
1年多前,他曾經看不上的區塊鏈項目,竟然在上個月說要投資自己。“X教授,要麽我們多多少少投點吧,看您這麽辛苦,又都啥都不懂。”教授略帶憤怒地回憶著。
暴怒,不僅僅是因為缺失了暴富的機會,更因為感受到了侮辱。
四
懶惰,習慣了躺著掙錢,誰還願意起早摸黑
2014年,比特大陸公司曾找到X,合作做推廣活動。
“當時根本沒人聽他們講,大家還嫌他們煩呢。”X回憶,對方公司帶著易拉寶和小冊子、充電寶之類的小禮物,在現場請國外專家,對派對上的男男女女不停地講解比特幣和區塊鏈。
據說,當時吳忌寒在投資公司時,花了兩年時間準備比特大陸的項目,上至投資總監,下至門衛和司機,他幾乎安利了所有人。但走的那一刻,老板還是拒絕了他200萬的投資。
隨後比特幣大跌,合作也就斷了。
“財富就這樣擦肩而過。”X說,當時合辦活動,每次他們都送些比特幣,那時候覺得沒什麽用,就直接找朋友賣了。
X拍了一下大腿,又抿了一口桌上的清酒,“要是一直做留到現在,還創什麽業?”
最近他想用區塊鏈做一個高端人群的社交項目。X說,從去年開始,身邊不少朋友開始倒著時差盯盤炒幣,甚至跳去做區塊鏈團隊,更是連工資都不要。
“好像說除了基本工資和日常開銷,都投進去了,寧可要代幣也不要工資。”X說,現在跟他們提買房什麽,他們完全當我是傻X。
但,這不是最誇張的。
“幾個朋友,公司都不要了,月流水幾十萬,甚至百萬的,要麽做甩手掌櫃,要麽就索性打包賣了。“X說,之前他找朋友微信導流,對方直接提出,把幾個微信號並給自己。
“他哪里還在意這點東西,公司都換了門頭了。“X說,對方壓根沒提過收錢。
他以為這是“躺著”掙錢的典範,直到他碰到了圈子里發行、做市商以及交易所。
“來錢真的快,快到你不敢相信。”X說,和3-4年前不同,那些曾經錯過區塊鏈的單身男女,也開始將區塊鏈作為破冰的話題,聊聊最近有沒有炒幣,或者有什麽機會賺錢。
畢竟想靠工作賺這些錢,基本沒什麽可能,盲從心態被無限放大。
“1000個ETH不過一個微信群。”X補充,對幣圈的KOL來說,這並不是什麽難事,只是沒什麽人會去想,到底是誰在做項目,ICO里的人到底知不知道這些項目,甚至知不知道這些錢會去哪里。
X解釋,很多技術大咖都不知道自己站了多少個項目,在圈子里這被叫做“雲站臺”,畢竟白皮書,淘寶花750塊錢就能有全套。
據說有位技術大神在所有白皮書上的照片,都是某社交網站上扣下來的頭像,模糊到看不清正臉。
X說起一個傳奇人物,這位技術大咖,手上有小幾千個比特幣,但依然在一家互聯網公司寫代碼。
“好像說他手里的錢,都夠把老板的公司買下好幾遍了。”X說,也不知道那些教授和專家,真的拿到錢,還會不會安心寫代碼。
從前跪著掙錢的人們,如今,想要躺著賺更多的錢。
五
貪婪,巴蛇食象,有命賺錢沒命花
有多少人,能夠拒絕這樣的一夜暴富?
上千倍、甚至上萬倍的回報率,最初是沒有人相信的,直到你身邊真正出現了一個這樣的人。
老F說,“如果不是我身邊出現了這樣的人,我也覺得這些都是騙局,但當我進了場,我真的覺得外面的人才是傻逼。”
說這話時,旁邊的煮水器,不停地冒著泡泡,一刻鐘之後,又來了一位以科技作為營銷助力的CEO。
“入坑了嘛?”老F率先問。
“我沒有買幣,但是做了幾個鏈的顧問,這兩天發了一個教育的項目。”這位CEO慢條斯理地回答道。
“是這個項目?”老F拿起手機給他。
CEO接過手機,前後看了大概一分鐘,臉上帶著一些猶豫,最後還是點了點頭,遞還了手機。
“你手里有多少份額?有多少能分出來啊?”老F追問,他的眼睛一直沒有離開這位CEO。
“這就不說了吧,商業機密。”CEO顯得有點局促,隨後扯開了話題。
的確,在財富積累面前,大家都積極踴躍,卻又羞於啟齒。
“有人信就好,畢竟一夜募資5000萬美金,誰還認認真真寫代碼。”K說,之前他的朋友給他看了,某H開頭大佬的項目代碼,整個代碼庫就一行字,“Hello World”。
據說這位H開頭的大佬,已經逃到國外,雖然微信朋友圈依然活躍,但短時間內這錢估計還不上了。
上述出逃的大佬們,並不是個例,還有以研發名義肉身出海的項目,和一鍋搬走的交易所。
“為什麽全世界飛,很多時候是回不來了。”某發行商向鋅財經吐槽,這個圈子有多黑,是外人不可想象的。
“從白皮書開始私募、公募,到上交易所發行,最後做市商的市值管理。”這和二級市場割韭菜並沒有明顯區別,成本無非是7500美金的基金會備案,以及交易所的那一筆費用。
“好像說大的交易所是200萬美金,要的狠的還要10-20%的token。”至於上了之後是破發還是保發,對交易所來說並無太多的意義,漲了把手里的拋售,跌了沒什麽成本。
最新的行情,據說交易所已經向項目開出1億的手續費。
“都是空氣幣,都是垃圾,你別看有些項目有大佬站臺,甚至投了錢,但他們真正看區塊鏈都是近半年的事情。”發行商吐槽,別看有的項目風風火火,有大佬站臺,不到20分鐘就募完上萬個ETH,但1年甚至半年前,他們對區塊鏈不過一知半解,轉身,就成了比特幣早期信仰者。
但是,沒賺錢的想著賺錢,賺了錢的想賺更多的錢。
“小夥子幹得不錯。”想要在礦主聚會上聽到之句話,至少過去一年要賺幾個億,1個億只是入場門票。
據說,背後的大佬們,已經開始參與土地、能源之類的項目,而溫州甚至出現了炒幣村。
在財富神話面前,不貪婪似乎顯得無知。
六
色欲與暴食,擁有財富不代表進入主流
貪圖享樂只是短暫的歡愉,就像華爾街之狼的開頭,刺激人們不斷湧入股票交易市場的,不是一小瓶一小瓶的可卡因,也不是裸露上身的艷舞女郎,而是被卷成卷當做工具的美元。
人需要一些方式,來標榜自己的財富。
“你習慣了這樣的漲跌,連抽大麻都不會覺得有快感。”一位區塊鏈資深投資者,同時又是幣圈資深玩家的人說道,每天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漲跌,他一點也不在意。
他的房間總是彌漫著淡淡的香氣,眼前的煙缸里,盡是殘骸和灰燼。
7X24小時不停刺激腎上腺素和大腦,人終歸是需要放松和休息的。
據了解,美國有一項針對中500萬美金樂透的跟蹤調查,“據說90%以上的人,活不到3年,或者錢沒了,或者人沒了。”這位投資人說。
他們需要享受,想要被金字塔間的人認可。
“很多項目發起人,在ICO融到錢之前都沒有進過夜店和會所。”投資人補充,而這些人一旦觸碰這些,便停不下來。
據說,他所熟悉的一個項目發起人,已經連續一個月,燈紅酒綠,夜夜笙歌。
人在那樣的環境下,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嘴,什麽該說,什麽不該說,早就被忘記。
“你也不知道那些人是主動消失,還是被動消失。”投資人繼續說,虛擬幣的交易,僅僅需要一串秘鑰,高調炫富之後會帶來什麽後果,沒人可以預測,“這些人都是經不起折磨的,而且,幣圈人有錢,真要弄點什麽事情,太容易。”
他現在出入都有自己的專車,身邊還配了保鏢,他說,“你賬戶里有1000個比特幣,去日本什麽享受不到。”
K回憶道,2年前,自己還在VC工作,當時就知道了小蟻(NEO)的項目,在得知對方要融幾百萬美金後,K放棄了Case,他發去一條微信,“老哥,你的項目我是投不起了,但是就當交個朋友吧。“
去年夏天,他發來一條微信,“我認為區塊鏈是互聯網之後,屌絲逆襲的唯一機會了。“
喝完咖啡,K迎著雪走了出去,趕去見下一個投資人。
大空頭里有一句話:
賭博和投資之間的那條線是人為的,而且非常細。最穩健的投資也有著一定的賭博性質,而最膽大妄為的投機也具有明顯的投資特點。
或許“投資”的最好定義是“賠率對你有利的賭博”。
其實,狼吃羊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曾經吃草的羊,也開始想吃同類。
2017年,中國非金融類海外直接投資規模為1200億美元,同比下降29.4%。這一指標的下滑引來市場的關註。是什麽導致中國海外投資規模近三成的下滑?這一趨勢還將如何演變?海外市場對中國投資者當前的態度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4月9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總經理屠光紹對此表示,規模下滑背後,呈現了中國投資者更加理性、投資產業結構更健康的趨勢,過去非理性的行為正在減少。他還強調,當前中國海外投資的體量依然很大,需求依然旺盛;管制與政策收緊並不背離開放的趨勢,也不會對理性的海外投資形成限制。“市場的事情歸市場,政府是從保證金融穩定和有效管理上采取必要措施。”
這一觀點也獲得多位外國企業和機構高管的認同。但中國海外投資同時也面臨著全新的挑戰;面對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的擡頭,中國資本不僅要走出來、更要融進去。“未來十年會更加註重軟實力,輸出中國文化與輸出中國資本同樣重要。”FMG集團副董事長Mark BARNABA稱。
海外投資更趨理性
在經歷了2016年的井噴後,中國海外投資規模在去年出現了明顯下降。
商務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的6236家境外企業,新增了累計1200.8億美元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而在2016年,中國非金融類海外投資規模高達1700億美元。這意味著,中國海外投資在去年同比下降29.4%。
“盡管數字大幅下降,但請註意,2017年我國海外投資規模依然有1200億美元。這說明中國對外投資還有很大的需求,投資體量依然很大。”在博鰲論壇“海外投資:回歸審慎和理性”分論壇上,屠光紹對海外投資這一變化較為樂觀。
屠光紹表示,在過去海外投資迅速飆升時,非理性投資的行為也開始露頭,主要表現在投資戰略不清晰、不明確,與中國企業自身主業缺乏協同,亦有投資方式不有效等現象。此外,投前、投後管理中也存在很多不健全。大量對外投資的同時,沒有達到投資目的的案例陸續出現。
而伴隨海外投資熱潮的回落,這一現象得到遏制和緩解。屠光紹表示,海外投資規模的大幅下降“可能是好事”,說明中國對外投資的主體變得更加理性。此外,從2017年對外投資結構來看,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企業開始聚焦於主業,投資的領域和產業分布都出現了可喜的變化。“中國海外投資在經歷了大起大落後,現在更健康、更理性。”
市場需求並沒有萎縮、投資結構更加健康,這一觀點也獲得了海外人士的認可。泰豐資本CEO Andrew GECZY還提醒道,2000年中國海外直接投資規模只有10億美元,此後增長明顯,世界多個區域和國家也因此成為受益者。
規模的回落也曾引起爭議,尤其是對於一系列海外投資政策的討論。但在與會人士看來,政策並不會限制市場化的海外投資,更不會影響開放的步伐。
屠光紹強調,中國對外開放的內容發生新的變化;開放的內涵不局限在某一個層面,而是向更大幅度、更縱深的領域拓展。中國對外投資是開放的重要內容,這也意味著,中國將通過對外投資來更緊密地融入全球經濟。在2012年時,多部委已經通過簡化行政流程、推動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勵對外投資。但從宏觀的管理來看,開放同時也要保證金融的穩定,包括經濟發展的穩定。
“不能簡單地認為,管制和政策調整與對外開放相對立。市場的事情歸市場,政府是從保證金融穩定和有效管理上采取必要措施。”屠光紹強調。
野村證券株式會社名譽顧問、前會長氏家純一也表示,中國海外投資在過去出現了迅猛增長,這期間出現不理性的投資行為非常正常,從資本外流、匯率影響等角度進行審慎和理性的監管,也是非常必要的。
氏家純一更以日本的情況對比稱,日本對外投資在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也曾經歷過高峰時期,出現過資本外流、不理性投資擡頭等現象。但在過去幾年里,日本對外投資慢慢收縮並趨於理性,逐漸回歸到技術研發等核心領域。這反而帶來對外投資的又一次提升,當前規模甚至高於80年代末時的水平。其還預計,未來中國海外投資依然會繼續蓬勃發展,這也會進一步改善全球供應鏈。
保護主義行不通
堅持開放的步調,中國海外投資主體更理性,投資結構更健康;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種種新的挑戰。
逆全球化和保護主義擡頭,是當前迫在眉睫的挑戰。Andrew GECZY就表示,面對外來資本的直接投資,部分國家對航空、通信等重要基礎設施行業格外重視,也極為註重擁有知識產權的行業及企業的保護。這會加大海外投資的難度。另外,也會有部分海外企業被收購後影響當地就業的現象,這也會加劇保護主義意識。其認為,各國對關鍵的基礎設施、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很正常,但保護主義並不是一個長期趨勢。“對中國企業來說,如何打造大型國際企業,這對於企業創新和管理上提出了富有挑戰性的新問題。”
屠光紹對此強調,伴隨全球化進程的推進,會出現國家之間利益和貿易不平衡等現象,也會出現影響自身長期發展的矛盾,這是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正確的應對是,正視和檢討這些問題,磋商解決,但絕對不能退到原點。
“全球出現逆全球化、保護主義,背後具有深刻的根源。打個比喻,往前走了十步,現在可能需要退到第九步來做一下調整。但退回是為了更好地再走十步,絕對不能退到原點。”屠光紹還指出,“一帶一路”倡議中為解決上述矛盾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原則,即共商、共建、共享。
屠光紹強調,貿易摩擦會在全球產生持續的長期影響。未來,中國企業不僅要投資,更要會投資。中國企業要學會國際的規則,適應投資所在地的文化和傳統,建立起互利共贏的理念和方式,堅持這種理念去指導對外投資。
Mark BARNABA也表示,歷史經驗表明,通過設置關稅、保護主義等人為壁壘,會減緩經濟的增長,不能帶來雙贏的局面;只有更加開放,才能快速發展。從當前全球發展情況來看,自由貿易協定會帶來投資的增加、資本回報的提升,這已得到驗證。但與此同時,其規模僅僅是海外投資所呈現的冰山一角。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在與他國建立貿易和金融合作機制的同時,也需要輸出文化、影響力等“軟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