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機器人世代 台灣是A咖或C咖?

2014-05-05  TCW
 
 

 

一趟發那科之旅,讓我們看到製造業與自動化結合時,可以發展的極致。

但,你可能沒想過,它,還將翻轉全球經濟勢力版圖,以下五大關鍵問題,你必須瞭解。

Q1:你手上的蘋果何時會Made in USA?動用國防資源發展,機器人接手下一波革命

這問題其實也將牽連「美國製造」何時再起?美國何時能重登製造業第一大國?

眾所皆知,全球的世界工廠都在中國,美國因為人力成本,自一九八○年起將製造業大量外包。目前,製造業之於美國GDP比重不到一五%,中國則約三○%,中國製造業總產值也在二○一○年超越前者,終結美國超過百年的製造業龍頭地位。

但現在,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喊出製造業回流口號,目標在二○一六年前創造百萬個工作機會。此趨勢若成真,《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專欄作家鮑伯.鮑爾(Bob Baur)指出,這將讓中國經濟奇蹟不再,全球勢力鐘擺從中國盪回美國。

別小看美國的決心。

「美國最聰明的地方,就是用國防、軍事來培植機器人產業,」早稻田大學人型機器人研究所所長高西淳夫分析。第一波,一九六○年代,全球網路技術就是從美國國防部的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開始,這讓美國在IT產業持續領先四十年,從一九九六到二○○○年間的全盛時期,美國生產力成長率從每年一.四%增加到二.五%,其中約有三分之二由IT業貢獻。

這一次,接手的就是機器人。

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戰爭已經派出超過千台無人機、軍事機器人進行掃雷或攻擊,很快,這些機器人經過調整、商品化,就能從戰場進入工廠,終至家庭。

這些戰爭,其實已經幫美國養出大量的機器人供應商。Google於去年下半年收購的八家機器人公司中,擅長研發能克服各類地形、自由行動的機器人Boston Dynamics,其最大客戶就是國防部高等研究計畫署。

而美國現在需求量每年成長九%、全球第三大的機器人市場,就是最好的練兵場所。

「可以說,機器人就是美國要推動的下一波工業革命!」台大電機系教授羅仁權說,從掌握能源(頁岩氣),到生產方式改變,可以看出,為使製造業回流美國,達成歐巴馬「讓蘋果產品回美國生產」的夢想,政府已經做好準備。

Q2:王者日本只剩下十年優勢?過於謹慎小心,讓龍頭企業走向死胡同

在日本,我們看到了發那科的奇蹟。但是,在後續美國炒熱的機器人大戰中,做為產業先行者的日本,還能夠繼續贏嗎?

「日本的好光景,大概再十、十五年!」羅仁權分析,日本目前最大的優勢在國內擁有完整供應鏈,也就是說,全球唯有日本可以不用進口任何零組件,就自給自足完成國產機器人,如機器人的關鍵零組件減速機,目前便由日本兩家廠商壟斷,全球自動化產線都要看他們臉色。

但其實一手好牌的日本,現在正站在尷尬的十字路口。

原本,日本在服務業與製造業使用的機器人領域,都是第一。現在,眼見工業機器人市場逐漸成熟,各國加入競逐行列,日本的下一個機會,理應是用工業機器人的技術優勢,轉進和高齡化社會息息相關的農業、看護、物流用服務型機器人;日本產業經濟省甚至預估,到二○二五年,全球的服務型機器人產值將超越工業型機器人。

但,日本人的謹慎性格,卻可能讓他們錯失戰局。

看看日本唯一的服務型機器人企業天目時科(tmsuk)的故事。

在日本媒體眼中,天目時科是海外知名度最高的服務型機器人專業公司,丹麥大使館、韓國前總統李明博、沙烏地阿拉伯學界都指名合作。但從二○○○年起,其竟慘賠近十年,去年才進入損益兩平階段,今年還要在丹麥首賣輪椅機器人。但估計,前十年的債務,起碼要二十年才能還清。

連很有競爭力的公司,都虧損連連?天目時科社長高本陽一說,日本人民族性保守,對服務型機器人這類新崛起的商品,不敢嘗試,還沒有發生問題前就先設好嚴密法律防堵,這讓服務型機器人光要過檢核,就必須花上超過一年時間,是工業機器人的兩倍。

從本田(Honda)、松下(Panasonic)、豐田(Toyota)等大型企業的經營角度看來,服務型機器人這樣高風險的商品,必須有高獲利來補償,但若無法普及、量產,就會放棄開發。環環相扣,讓日本服務型機器人走向死胡同。

發明穿戴式機器人、可減輕農作負擔智慧型作業服(Power Assistant suit)的東京農工大學教授遠山茂樹也說,今年至今不過三個月,但為了和台灣工研院洽談合作,他已經跑了台北三次,只因「台灣法律沒有那麼嚴格,比在日本更有機會普及。」

獲二○一三年日本機器人大賞最大獎的Panasonic機器人實驗室,就是因為看不見未來,發展七年仍選擇暫時關門熄燈。

「日本真的很可惜!」是我在採訪中最常聽到的感嘆。從目前全球普及度最高的服務型機器人,是美國iRobot的打掃機器人Roomba,而不是日本商品看來,日本人當初應該沒有料到,自己落後的關鍵,竟在於「太小心」。

Q3:中國還保得住世界工廠招牌?躍升機器人最大消費國,以維持製造優勢

美國政府推動「Made in USA」重返市場,影響最大的,除了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外,美國最大宿敵——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也將受到嚴重考驗。

從國際機器人協會公佈的二○一二年數據顯示,中國自行購入的機器人台數,成長幅度達二五%,為各國之最,預計將在今年躍升為機器人最大消費國。

現在,外銷佔中國GDP約二七%,中國透過大量購入機器人,減少工資每年調漲約一○%的衝擊,維持中國製造的優勢,同時扶植具國企色彩的瀋陽新松機器人公司,不放棄自製機器人的可能。

飛利浦首席執行長萬豪敦(Frans van Houten)說:「只要中國人開始用機器人,製造業重返西方的夢想就不一定能成真。」

最起碼,單要在中國目前佔GDP三五%、約新台幣九十六兆元的龐大內需市場裡競爭,便足以構成各廠投入自動化的誘因。中國產業研究機構中研普華指出,若能透過機器人解決缺工問題,將大幅提升勞動生產力達三○%,釋放大量人力轉向服務業,加速中國產業轉型。七年間,中國工廠的自動化程度已提升四倍,未來十年將再成長八倍。

只是,中國機器人供應鏈切入時間較晚,機器人製造技術已幾乎被歐、日廠壟斷,二○一二年中國市場市佔率前十大製造商,只有新松勉強擠入第七。因此,若中國想阻止美國發動機器人革命,目前看來仍是力有未逮。後續,中國還有一場硬戰。

然而,對於多數在中國的台商而言,卻已直接面對生死存亡的考驗。

在大上海地區擁有三千家台商客戶的富蘭德林事業群總經理劉芳榮表示,投入自動化等於新增資本支出,這不是人人都負擔得起的,從實務來看,外銷導向的台商,公司毛利率在二○%至二五%以上,才有投入自動化的財務實力;如果毛利率只有八%或一○%,除非接單量大如鴻海,投入自動化反而會加速滅亡。

當中國缺工與工資問題上漲趨勢未歇,而客戶又無法順利轉入自動化,劉芳榮都會建議對方考慮撤出中國,搬遷到越南等勞動成本更低廉的地區。其實,國安會出具的報告就表示,二○一二年底中國的台商因為整體獲利負成長,已經有三成面臨倒閉,三成仍在苦撐或是倒閉。

Q4:韓國憑什麼成為最大黑馬?傾力投入汽車業,帶動機器人強大需求

在科技業,韓國始終是台灣最強的對手。但在未來的機器人與自動化戰爭呢?

國際機器人協會年報直指,二○一○年起,韓國泛製造業的自動化程度甚至首度超越日本,達每一萬名工人,就有三百九十六台的人機比(編按:因各國製造業規模不同,故採人數與機器台數比計算機器人的配置密度,為普及化指標),排名全球第一,台灣則勉強排入第十。

自動化指以機器取代人力作業的生產方式,採用可模擬人類行為、自動執行任務的工業用機器人(如機器手臂)為其中一種方法,因此,自動化程度,等同製造業的先進程度。羅仁權分析,因南韓工業政策齊頭並進,造船、車業、電子業、機械業產值佔比都各約整體工業的二○%至三○%間,分攤風險。製造業高度自動化,也牽動GDP成長,二○一三年,南韓GDP成長率達三%,便被認為與製造業成長、出口強勁有絕對關係。

工研院IEK機械與製造系統研究分析師黃仲宏指出,雖然目前韓國機器人產值僅二兆一千億韓元(約合新台幣六百一十億元),但因汽車業需求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最大動力,只要一個國家的車業實力強,機器人就沒有弱的理由。而且從二○一二年韓國現代(Hyundai)擠進中國機器人市場第十名的成績來看,象徵隨現代汽車的全球市佔率逼近一○%,韓國機器人產業也已經小有成績,成為最大的黑馬。

Q5:七十分的台灣機會在哪裡?錯失核心技術先機,需關稅優勢打中國市場

IT世代,台灣扮演重要代工角色,讓電腦普及,快速改變全球至少二十七億人的生活。那麼,機器人世代呢?

多次以機器人球隊在國際賽奪得前三名的台大資工系副教授王傑智認為,機器人的構造包括控制關節的馬達、外觀的塑膠開模沖壓等技術,雖然台灣業者都具備,但要讓機器人蒐集外部大量數據、即時做出適切反應的關鍵──高階感測器,卻是台灣業者還沒有的技術,目前多掌握在日本、德國業者手上。

以參加球賽的機器人為例,一個感測器要價近新台幣二十萬元,比一整個機器人還貴,但只有日本業者能夠供應,「台灣現在發展機器人有兩個問題,就是『成本』跟『技術成熟度』,」王傑智表示。

黃仲宏分析,台灣缺乏具規模的汽車工業,造成機器人產業發展先天不良,的確是台灣最大的限制。

「我們的機會在市場,」他認為,因中國將躍起成為機器人最大消費市場,只要能分到一杯羹,都有活的機會。而台灣因有ECFA保護,和歐、日大廠相比具關稅優勢,將是上銀、台達電等台廠的機會。「雖然別人的機器人可以做到九十分,我們只能做到七十分,但便宜、夠用,將是台灣在夾縫中求生存的機會。」

當各國已經為新一波的競逐展開軍備賽,台灣若已經失去掌握核心技術的先機,接下來,精準想清楚自我定位,已是不能迴避的功課。

【延伸閱讀】機器人佈局競賽,亞洲仍佔上風

機器人製造市佔,日本遙遙領先第1名 日本2011年全球市佔率約40%代表企業:發那科、安川電機、川崎重工、不二越等

第2名 瑞士2011年全球市佔率16.1%代表企業:ABB

第3名 德國2011年全球市佔率7.5%代表企業:KUKA

車業自動化日本遠勝歐美第1名 日本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562 第2名 法國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137 第3名 德國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133 第4名 美國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91 第5名 義大利2012年車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90

機器人消費力,中國正急起直追第1名 日本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8,700 第2名 中國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3,000* 第3名 美國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22,414 第4名 韓國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19,400 第5名 德國2012年工業機器人採購台數:17,500

工業自動化韓國高居第一第1名 韓國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396 第2名 日本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332 第3名 德國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273 第4名 瑞典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64 第5名 加拿大2012年泛製造業人機比(台/每萬名工作人員):103

資料來源:國際機器人協會、工研院整理:郭子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9829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