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慎入】女醫生開即暗瘡頻道爆紅 鍾意睇因為壓力大?
1 :
GS(14)@2016-09-29 08:06:39即黑頭、即暗瘡、即粉刺的短片,雖然有點嘔心,但原來有不少人喜歡偷偷看。
近來不時在社交網看到一些超近鏡的即黑頭、即暗瘡、即粉刺短片,雖然邊看邊大叫嘔心核突,卻總是心思思繼續看下去,當看到片中人用鉗將黑頭暗瘡粉刺連根拔起,明明片中主角不是我,但內心竟然覺得有點爽。因為短片有點嘔心,怕別人以為我重口味,故沒向人提起過,但有次和同事閒談,竟發現原來大家都會看這類短片,就算看到皺埋眉頭、起晒雞皮,也想繼續看下去,還說要購買片中那個鈎型的粉刺鉗,難道我們都有特殊癖好?忍不住再走到街上問問年輕人,部份人看罷短片竟表現興奮,「看到(粉刺)拔了一半,但另一半還在,就會很想將餘下的拔出來,內心有種囉囉孿的感覺,一定要將它連根拔起」,甚至有人覺得即粉刺只屬小兒科級別,表示識睇一定睇呢啲:「即很大粒的暗瘡,膿頭爆發出來那些」,嘩……
上網查看,發現美國加州有一個女皮膚科醫生Sandra Lee,特意開了一個YouTube頻道,專門上載幫病人即暗瘡黑頭的片,年多以來吸引到超過170萬粉絲follow,最厲害的一條短片,點擊率更超過二千萬(但這條太重口味,記者看了幾秒不敢看下去),極之誇張,再看看短片的留言,又發現很多讀者都表示看完後感覺很治癒,很滿足,甚至問還可以在哪裏找到更多類似短片,但原來喜歡看這類短片,並非好事。註冊心理學家陳志豪指,現時在香港社會裏,大部份人都有壓力,都會感到不安,內心有點不平衡,潛意識是很不開心、很焦慮和缺乏安全感,所以透過看這些比較負面或嘔心的短片去尋求刺激快感,另外,因為壓力太大,很多人都會喜歡見到別人的不幸,從而安慰自己並不是最差的一個,紓緩壓力,但其實這也算是一種心理虐待。那麼豈不是不應再看?陳志豪認為,其實不需要特別克制自己禁看該類短片,「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不是叫你不要看,而是要找出喜歡看的原因,分析你內心不平衡、不開心的事,你開心的話我相信你不會喜歡看這些片」,短片的粉絲們,從今開始要小心留意了。記者:黃子配攝影:徐振國
美國加州女皮膚科醫生Sandra Lee,開了一個YouTube頻道專門上載幫病人即暗瘡黑頭的短片,吸引到超過170萬粉絲follow,最厲害的一條短片,點擊率更超過二千萬。(網頁截圖)
美國加州女皮膚科醫生Sandra Lee(互聯網)
註冊心理學家陳志豪(資料圖片)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0929/19784847
杜小喬拍阿葛壓力大
1 :
GS(14)@2016-12-06 03:56:20由葛民輝和杜小喬主持,鄭融、雨僑、譚淇淇和張紋嘉擔任隊長的ViuTV互動遊戲節目《Tap& Go拍住賞籌旗》,昨日在西貢舉行發佈會,該節目今晚起播出,每集有10萬元等值的「拍住賞」儲值額予家庭觀眾爭奪,當中亦增設特別大賞,10集共派出200萬等值的儲值額。10年沒做遊戲節目主持的阿葛,笑言接拍是因「錢到位」,他說:「唔係公司點會放人,唔係無言感激,唔係特別鳴謝。」阿葛一路講,在旁的杜小喬一路聽,她說:「我load緊,其實同阿葛合作,壓力好大。」採訪、攝影:黃曉妍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1205/19854993
南加大華裔教授遭刺死疑犯或壓力大釀禍
1 :
GS(14)@2016-12-09 00:03:42南加州大學華裔教授曾曉峰(Bosco Siaufung Tjan)在自己的實驗室外慘遭指導的博士生布朗(David Brown)刺殺身亡,案件震驚校園,許多學生都感到十分難過與不解。南加大在周一在校園的特洛伊雕像前,舉辦曾教授的追思會,超過300名師生到場悼念這位傑出的老師,校方也特地準備了留言簿,讓學生能夠寫下追思的話。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其實上周《蘋果》記者才來到南加大探討校園安全的議題,沒想到時隔三天就發生這宗慘案。記者周二再度到訪,正在忙於期末考的大學校園則略顯安靜冷清。一踏入曾教授遇害的Seeley G. Mudd Building,更可以感受到那股哀戚的氣氛。側門上「Love for Bosco」的貼紙仍在,門邊也有人放置新的花束表示悼念之意。曾曉峰位於10樓的實驗室前,還是有許多蠟燭、紙鶴、以及花束等追思物品。為了平復其他學生以及教職員的心情,南加大校方已經連夜移除門前染血的地毯,並加緊重新鋪設。雖然已經趕工完成,不同花色的地毯還是特別引人注目。隔着玻璃門往裏面看,實驗室的景象依舊,不過漆黑一片似乎在述說教授已不會回來的事實。記者實際走訪校園詢問學生想法,許多人都對這宗事件感到難過與震驚。就讀大學四年級的威爾(Will)表示:「很震驚得知有人在校園被謀殺??我了解在期末的時候大家情緒都很緊繃,不過我還是覺得難以相信,真的好可怕」、「事發當時我人就在附近,真的感覺到很恐懼。我從沒想過這種事會發生在我周遭,雖然不是與我直接有關連,我還是覺得這樣的事情發生在我身上很不真實」。另一位位學生亞歷克斯(Alex)則說:「這真的很令人難過,很難想像一個讀到博士的人會這樣殺了教授??我是學士的學生,我很難想像如果自己讀到那樣的程度(博士)時,必須面臨多大的壓力」。亞歷克斯表示,學校目前提供了許多的資源來協助大家,「學校寄了許多電子郵件給我們,裏面有很多相關的資源,像我有收到校長的信,還有許多其他有幫助的訊息」,「如果你感到很難過或震驚的話......像這幾天校方也派了心理諮詢師到學校提供協助,尤其是針對那些事發當下在現場的人,他們的確需要人幫助他們渡過難關」。亞歷克斯認為這是一宗單一事件,她強調學校的公共安全部門(Department of Public Safety,DPS)一直都做得很好,她在學校還是覺得很安全。記者來到DPS,內部人員表示目前所有調查程序都已經移交給洛杉磯警方,他們不便對外說明。但DPS人員私下向記者表示,曾教授的事件真的是一宗「難以預料」的悲劇。其實DPS一直以來都針對校園攻擊提供教育課程,不但提供校園安全手冊,另外也加強校園周邊入口的防護;然而,對於這樣「來自校園內部」的兇殺,真的是毫無徵兆。這名內部人員透露,雖然每個學期都會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評量,但都是透過問卷大量完成的,所以「更深層」的心理狀態評估絕對是必要的,他們不希望再看到這樣的悲劇。雖然目前洛杉磯警方尚未完全釐清布朗行兇的動機,不過由於兇手的博士生身份,許多人都猜測是可能是因為課業或心理壓力而造成這宗悲劇。其實南加大校方一直都有提供心理諮商的服務,內容包含了個人以及團體療程、危機處理、壓力排解,以及憂鬱相關的諮詢。如果有任何問題,都可以到直接學校的健康中心,或電(213)740-9355找專人幫忙,千萬不要把壓力留給自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8/19859014
留學生壓力大?心理輔導師教你四原則渡難關
1 :
GS(14)@2016-12-10 03:45:20南加大華裔教授曾曉峰(Bosco Siaufung Tjan)慘遭學生刺死的新聞,震驚美國校園。許多人都對兇手的動機感到不解,究竟是甚麼的深仇大恨,讓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博士生萌生殺意,殺死人人稱讚的好老師?雖然目前警方尚未透露相關訊息,但是許多人都推測應該是壓力所導致。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而同樣在洛杉磯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今年六月也發生印度裔博士生薩爾卡爾(Mainak Sarkar)疑似因學業壓力,槍殺教授然後自殺的事件。其實國外的高等教育雖然令人嚮往,但學生所承受的壓力也高出許多。尤其北美大學講究獨立,如何有效在學業與情緒上自主管理,變成重要課題。其中留學生除了學習壓力之外,還必須同時面對社交問題、個人情感、思鄉情緒等因素,更是需要注意的團體。尤其現在國際學生的人數在美國各大學逐年增多,以南加大為例,將近4.5萬人的學生總數中,就有超過1萬人是國際學生。留學生的心理健康,也成為校方必須要注意的議題。移居美國已經20年的輔導心理學家張馨方,多年來已經幫助輔導許多華人留學生。她表示,很多華人留學生雖然已經是成人,但是他們所面對的問題其實不亞於小學生。張馨方認為,華人學生最大的問題就是「不知道如何跟教授打交道」。她指出,美國高等教育的老師都希望學生能夠自己主動溝通、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而這正是華人學生最欠缺的,也因此衍生許多誤會,甚至造成悲劇。張馨方說,一般留學生來到異鄉,心理變化通常可以分為四個時期。一開始就是所謂的「蜜月期」:在這段期間,留學生會對一切事物感到新鮮,充滿冒險犯難的精神以及對異國的憧憬,然而這段時間並不會持續太久。很快地就會進入了所謂的「衝突期」:「在這段期間,國際學生將會感受到社會價值觀的衝突,也因此會面臨許多挫折,像是有可能在社交上覺得孤立無援。」在度過第二時期後,留學生會想辦法適應環境,這就是「調節期」了,張馨方說:「國際學生們開始體認到自身文化與美國文化的不同,而他們會慢慢調節,以適應環境。最後就會進入「整合期」:大家開始發展出自己的生存模式,有效地在不同的族群與文化認同之間做有效率的切換。在這四個時期中,張馨方認為最重要的時期就是衝突期。她強調,若是學生沒有在這段期間做好調適,可能就會出現許多問題,輕則中止學業,重則可能發生其他憾事,不可不注意。她表示,其實有許多症狀可以看出一個學生是否適應不良,如果生理上出現「失眠頭痛、注意力不集中、負面情緒,而社交上會有退縮情形以及越來越孤僻的情況」,就要多多注意了。那麼,留學生該如何有效調適呢?張馨方用她多年的諮商經驗,提出四個大原則,希望大家都能夠減輕留學過程中所帶來的心理壓力。多主動溝通:張馨方認為,學習如何「主動溝通」是華人留學生必備課題。她過去看過太多的誤會以及壓力的案例,都是源自於學生與指導教授之間的互不了解。這種情況在美國學生身上一般較少發生,主要就是因為他們「有話直說」。如果華人留學生也能夠主動溝通,很多不必要的壓力就可以有效避免。主動尋求幫助:張醫生也以專業立場建議,如果感到情緒低落,應該要主動尋求幫助,找專業人員懇談。她表示,很多人擔憂美國的心理醫生收費昂貴,但其實很多學校都有提供學生輔導,而這些輔導中心都是免費的,不但可以幫助學生解決情緒上的議題,連學業上的事也都能夠幫忙處理,是非常有幫助的資源。多參與社交活動:「孤僻對心理健康絕對不好」,張醫生強調,許多人會逃避社交行為是因為他們不希望自己在別人眼中「是失敗的」,但是這樣的逃避行為,反而會導致惡性循環,讓自己的壓力越來越大。她表示,不管是主動參與,或者是答應朋友的邀約,多參與社交活動都是減輕壓力的最佳良藥。多做運動:張馨方指,「運動絕對是釋放壓力最有效的方式,要達到效果,至少一周要運動三次,每次半個小時以上,才能夠釋放負面能量」。雖然很多學生都向她表示「自己根本忙到沒有時間運動」,但是張醫生也強調,「不論你有沒有時間,都要想辦法強迫自己去運動」。張馨方醫生最後也向華人留學生說,即使許多人都是背負着父母與家庭的期望來留學,但是留學生「還是必須瞭解自己想要甚麼,修讀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是很痛苦的。健康很重要,父母的期望畢竟還是希望孩子快樂……勇敢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也是可以成功的」。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209/19860164
恒指23000料阻力大
1 :
GS(14)@2017-01-09 08:09:35【本報訊】港股升近阻力位!恒指今年開局造好,首周升逾500點,升穿50天線阻力,同時亦是上月反彈浪的掉頭指標,加上黃金比例及超買水平,大市料接近阻力。分析相信後市仍輕微向上,但二萬三心理關口恐難突破。
今或輕微低開
恒指今年開局佳,首周累升502點或2.3%,收報22503點,突破50天線(處22476點),惟日均成交額只有562億元,較元旦假前只輕微增加6.8%,氣氛未明顯活躍。美股上周五微升,惟在美國上市的港股預託證券(ADR)則大多偏軟,綜合主要藍籌ADR表現,預料恒指今料輕微低開7點。大市上月初升穿50天線後,大市即歷大半個月的回調,而按恒指去年9月初的高位、及去年12月的低位計,恒指反彈0.382倍為22587點,亦為現水平;即使恒指有力上,亦會遇上黃金比例反彈0.5倍的22926點、及12月初23000關樓上的重大心理關口。事實上,牛熊證街貨同樣分佈22700點及23100點,反映淡友相信大市會在該兩水平受阻。另RSI(相對強弱指數)亦顯示,大市開始步向超買,恒指9天RSI已升至65.9,與70的超買區相隔不遠之餘,超買程度更是去年9月以來最高。華金研究(國際)研究總監陳鳳珠指,美國上月就業數據遜預期,加息預期降溫,美滙回軟下,人幣或可企穩,繼而推動港股持續反彈,但恒指100天線(處22912點)仍有阻力。耀才證券市場研究部總監植耀輝亦指,在利好消息缺乏下,恒指本周料僅二、三百點波幅間上落。展望本周,焦點為內地上月數據,內地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及進出口與貿易數據,均定於本周出爐。另本報散戶調查顯示,新一年本地散戶情緒明顯轉趨樂觀,看好後市的散戶指標,由前周-4.55升至27.14。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70109/19890831
杏兒講孕事壓力大
1 :
GS(14)@2017-02-05 10:39:41■杏兒(右)與鍾嘉欣齊齊以火紅色衫示人,甚有氣氛。攝影:仇志德
胡杏兒最近多次傳出有喜,又有報道指她看婦科成功懷孕,昨日她與鍾嘉欣一齊出席於時代廣場舉行「金龍醒獅賀新歲」活動。杏兒穿上5吋高踭鞋示人,被問到懷孕傳聞,她否認說:「唔係,冇咁嘅事,見我着咁高嘅鞋就知唔係,你哋緊張過我,搞到我好大壓力。」她又為報道看婦科解畫:「我唔係睇婦科,係睇牙醫,我?家係有睇中醫調理身體,下個星期又要趕返內地拍劇,拍到4月。」專程由加拿大回港的鍾嘉欣,以火紅色露腰裙現身,她表示即日返回加拿大:「做完就走,我都好享受咁樣,刺激一下都幾開心。」採訪:卓寶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70203/19915928
孤狼多用汽車襲擊 成本低殺傷力大
1 :
GS(14)@2017-04-08 20:44:06恐怖分子近年屢次在歐洲人煙稠密的街上,發動汽車撞人襲擊,專家認為這種施襲成本便宜、易於策劃、殺傷力大,執法部門亦難以偵查,成為「孤狼式」恐襲的常用技倆。恐怖分子要在街上駕車撞人,毋須事先大費周章地招兵買馬和進行特訓,恐怖分子曾在襲擊現場亂槍掃射以增強殺傷力,但事實上他們並非必須配備槍械,只要租用一輛汽車即可行事。由於他們往往是單獨行事,背後未有恐怖組織參與,令執法部門更加防不勝防,各國針對複雜和高科技的恐襲的預防措施毫無用武之地。2014年,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發言人指導西方的支持者在沒有軍事武器下,使用石頭、刀子或汽車發動「孤狼式」襲擊,令這種低調的恐襲模式越趨猖獗。英國倫敦、德國柏林及法國尼斯近一年內都發生過汽車撞人恐襲,造成多人死傷。法新社/《蘋果》資料室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408/19983649
白宮官員爆料「通俄門」壓力大認炒科米如釋重負 特朗普:他是癲佬
1 :
GS(14)@2017-05-21 13:16:00■白宮文件顯示,特朗普曾向到訪的俄外長拉夫羅夫(右)親證,將科米革職有助自己解壓。美聯社
美國總統特朗普昨天展開首次外訪行程,卻未能拋開紛擾是非,前腳未出國門,後腳繼續被「通俄門」絆住。傳媒引述白宮官員指,特朗普親口向俄羅斯外長承認,聯邦調查局(FBI)調查「通俄門」讓他大受壓力,開除局長科米令他如釋重負。白宮未反駁報道。若紀錄準確,這番話顯示特朗普有妨礙司法的意圖。
特朗普在本月10日、即科米被撤職翌日,於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會晤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和俄羅斯大使基斯利亞克。據《紐約時報》報道,白宮有報告概述了會面過程,並記錄了特朗普談論了有關俄羅斯干預美國大選、特朗普團隊涉及通俄等指控。「因為俄羅斯,我承受着重大壓力。現在消除了。」特朗普出言不遜:「我開除了FBI局長。他有神經病,真正的癲佬。」他並強調自己「沒有被調查」。《紐時》指報告是以當時在橢圓形辦公室內的人所記摘要寫成,作為該次會面的官方紀錄。一名官員向《紐時》讀出特朗普說過的話。另一名官員確認了報告大致內容。這場會面引起的爭議不絕,早前已爆出特朗普向兩名訪客洩露了打擊極端組織「伊斯蘭國」(IS)的機密情報,且未有先徵求情報來源的以色列。而會面未讓美國記者採訪,卻准許俄羅斯傳媒在場拍照,亦惹批評。
斯派塞未有反駁報道
白宮發言人斯派塞發聲明,未有反駁這次報道內容,只說科米將調查政治化,令特朗普「在跟俄羅斯交手及談判方面承受不必要壓力」。而特朗普談「壓力」這一番話,進一步證明他開除科米,主因是想阻撓FBI調查其團隊與俄羅斯的關係。特朗普早前接受電視訪問,親口說有關俄羅斯的調查是他開除科米的考量之一。白宮之前一再強調總統是按副司法部長建議炒科米,並發佈司法部一份備忘錄,由副部長羅森斯坦撰寫,當中指科米不當處理前國務卿希拉莉「電郵門」事件調查。但事實是特朗普早在當選後已考慮開除科米。背了黑鍋的羅森斯坦前日就到國會作閉門簡報,聲稱是在本月8日,亦即特朗普開除科米前一日,得知特朗普想除掉科米,而向自己尋求建議,但他堅稱所寫備忘錄並非為了給解僱科米找理由。在司法部公佈的羅森斯坦供詞中,他聲稱儘管本身喜歡科米,但「我認為換人是恰當的做法」。多名與會議員不滿羅森斯坦回答問題處處防備,無法令人信任。
科米應邀聽證會作供
與此同時,丟官後一直緘默的科米,已接受參議院情報委員會邀請,在公開聽證會上作供,日期將在本周決定。他的朋友、布魯金斯研究所研究員威特斯在網誌中披露,早在3月科米已講過懷疑特朗普故意當着人前跟他表現友好。另外,威特斯說當時科米表明對羅森斯坦獲提名做副司法部長有疑慮,認為他是個「求生者,而能夠捱過多屆政府,必然是因為有做妥協」。美聯社/路透社/美國《紐約時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521/20028141
國會恐襲翻版 成本低殺傷力大
1 :
GS(14)@2017-06-10 12:22:52前晚的恐襲跟兩個多月前在倫敦發生的另一宗恐襲,手法非常相似,兇徒均是選擇在市中心狹窄的橋面上向途人施襲,再落車用刀繼續行兇,雖然沒有使用炸彈或槍械,卻能造成嚴重傷亡。
報復英助美炸IS
3月22日,英國人馬蘇德駕駛一輛房車,高速在西敏橋上撞倒多名途人,又走到附近國會大樓外,用刀刺死一名警察後才被擊斃,釀成6死50傷,事後IS稱是他們所為。這宗襲擊與周六恐襲最大分別,在於馬蘇德是獨行兇手,而前晚的襲擊則是有三人同時行兇,大大提高了這種低成本、低技術襲擊模式的殺傷力。英國白金漢大學安全與情報研究中心主任格勒斯認為,恐怖分子連番針對英國施襲,顯然是要報復英國支持美國在伊拉克轟炸IS目標,加上公投決定脫歐,又正值大選前,政治社會都處於脆弱的狀態,令恐怖分子覺得有機可乘。另外,英國《每日電訊報》引述利比亞消息報道,懷疑兩周前在曼城演唱會上炸死22人的人肉炸彈阿貝迪,是受到利比亞的IS分支以電話指使,遙控策動襲擊,而這分支被認為亦與巴黎和布魯塞爾恐襲有關。《蘋果》記者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70605/20044971
Nex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