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關於佳兆業的債券有幾點跟大家交流下: 禿鷲投資

http://xueqiu.com/7607677791/36776507
關於佳兆業的債券有幾點跟大家交流下:
1、仔細看看佳兆業和融創的公告,從融創宣佈收購到現在其實並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利空出來,但是債券市場的反應比較激烈,從最初的接近80元價格到現在只有50多元左右的價格。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說有一些利好的,比如在深圳和國內債權人開會進展順利的消息。
2、市場擔心削債回購,但其實以現在的佳兆業根本沒有那麼多錢收回200多億的債券,即使五折回收都沒那麼多錢,也不可能籌到那麼多錢,如果融創的事沒敲定,佳兆業的再融資能力等於0,所以像可轉債那樣削債回購概率是比較低的。
3、此外債務本金的消減是不大可能得到債權人的同意,但是現在幾百億的債務都向佳兆業提出償還的要求,這個問題必須得到解決,不然融創接手了也沒法弄,所以可能的方案是貸款和債券的本金和利息償付的延期,這或許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方案,而佳兆業在海外的債券本身到目前為止並未違約。
4、從昨天在深圳與國內債權人會談的公告來看,最可能達成的共識也就是關於國內銀行貸款本息的延期支付,最起碼不要300多億的負債都要立即償還,把那些凍結的資產,保全的資產都釋放出來。
5、但其實這些都不是關鍵,債務重組的問題並不難解決,只是需要些時間,只要不提出太苛刻的條件(比如消減本金)一般來說債權人都會同意的。那麼問題在哪兒?我們可以看看收購協議的先決條件的後兩條(d)佳兆業集團的所有業務運營非正常經營狀態通過令要約方滿意的方式解決;(e) 融創的股東已在股東大會上批准關於股份購買及要約的相關決議案及與股份購買及要約相關的其他決議案。除上文條件(e)外,要約方可就股份買賣協議豁免任何先䁑條件。所以關鍵在於7月31日融創的股東大會要通過,同意才行;而融創是否同意其實主要取決於通過這段時間對佳兆業的瞭解和調查看看是否依然是一個有利可圖的生意,很大程度上取決政府那邊鎖的盤能不能解鎖。如果融創覺得不錯了其它條件都可以豁免,其實所謂的股東會也只是走走形式。
6、所以這筆交易成功與否並不取決債權人,所以在債務重組的時候債權人在一些關鍵性的條款上,如本金的足額償付等上面沒有必要做出讓步,但是延遲支付是可以接受的,不能一窩蜂的去要債,哪個地產公司這樣要都活不了。融創在簽訂協議時是很想做成這筆交易的,削債當然能削最好,但也不會因為債權人不讓削債就放棄收購。也就是債權人同不同意削債,融創該收購還是要收夠、該不收也不會收,所以債權人的最優選擇就是不同意在本金足額償付這些關鍵性條款上進行修改。
7、但是融創折騰了這麼長時間如果最後依然放棄了,那麼可能確實這塊資產是很難以盤活,或者也有可能因為政府不讓步依然不解鎖。此時債權人就要做好破產的心理準備了。
8、以佳兆業目前的資產質量,如果房地產不崩盤,債權人最少拿回6成也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可能需要的時間會長一些,如果萬一融創退出收購了債券的價格必然會大跌(必會大幅低於50元的價格),那時有勇氣的投資者也可以抄個底,出現第二次的買入機會。但是對於$融創中國(01918)$  來說,成則可喜,敗亦無所失。
9、結論是買$融創中國(01918)$  股票,50元以下買$佳兆業集團(01638)$  債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643

智美集團業績交流電話會議紀要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02

本帖最後由 港仙 於 2015-4-7 10:39 編輯

智美集團業績交流電話會議紀要


會議時間:2015年4月3日 周五 9:30-10:30

會議嘉賓:智美集團執行董事胡興、投資者關系部總監李家慧

會議主持:方正證券傳媒&體育首席分析師,董事 楊仁文

智美集團,執行董事,胡興
智美集團2003年成立,2003年到2011年是一個廣告代理公司,同時有部分節目制作業務。2012年,第一次接觸賽事運營、體育,從花式摩托、老爺車、廣州馬拉松。2013年,在香港上市,之後整個集團資源全部往體育傾斜,體育毛利占比從2012年的16%到2013年的20%到2014年的41%,估計今年應該超過50%。

2014年年初,兩個傳統業務­——廣告代理和節目制作合並為影視,等於公司有兩個業務,一個是影視,一個是體育。賽事運營,從2012年主辦3場賽事,2013年4場,2014年6場,其中2個馬拉松,2個龍舟,2個四季跑。2015年,單純看賽事數量,會上升到55場,其中有40場徒步,每個體量都比較小,40場加一起等於一個馬拉松的體量,所以調整後,2015年相當於16場,其中5場馬拉松,10場四級跑,40場徒步。公司資源對體育的傾斜,2015年初更明顯了,除影視保持不變,體育下面分出一個新部門,叫體育服務部,完全針對業余愛好者。賽事運營還是原來馬拉松,四季跑這類賽事;體育服務部更多面向於大家都願意參與的、業余體育活動,比如羽毛球、網球、足球、籃球,但都是業余層面的。

2015年1月,我們收購了動贏網,是在線下組織業余賽事的。所謂的業余隊就是小區隊、企業隊、俱樂部隊,這個小團隊一年組織300場業余賽事。為什麽組織業余賽事?是通過這種賽事來抓最終體育愛好者,積累用戶數據,通過愛約賽報名系統,後面怎麽掙錢大家可能比我更清楚。我們O2O的策略,是完全從線下往線上推,通過報名系統,然後在線上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比如說定場地、約賽,提高用戶活躍度。一兩年以後,在積累了足夠大的用戶數後,我們會從APP上推出其它的,比如裝備銷售、體育保險之類的,向B2C再轉。

去年我們辦了2場四季跑,今年要辦10場,要更多加入娛樂元素,把嘉年華的概念加入四季跑。第一場在4月11-12日在深圳,歡迎大家參與。每場5000人,持續2天,我們想用賽事把體育愛好者吸引到賽場,然後觀眾、其他參與者可能是5-6倍的人群,可以在嘉年華進行現場消費。

Q&A
Q1:四季跑是什麽概念?
A:馬拉松跟四季跑有幾個區別:
1、馬拉松我們是承辦,不是主辦,不擁有知識產權。馬拉松基本主辦單位都是地方政府、地方體育局或者協會,面臨的問題是3-5年就有重新招標的問題。四季跑智美集團完全擁有知識產權的。

2、距離方面,馬拉松不管是全程還是半程,半程也是22公里多,能夠參與的人比較有限,所以不是非常大眾化的,還是比較專業的,業余里面也得有一定水平的人才能參加。四季跑只是六公里。

3、由於馬拉松行程很長,所以廣告效應並不集中。但四季跑是在相對比較封閉的場地,比如長沙的橘子洲公園,是一個天然封閉的場所,在深圳是們在體育場。一旦封閉了之後,除了可以比賽,也可以有嘉年華現場的消費。

四季跑的收入和成本都比馬拉松小,基本上都要小一半,但是利潤率差不多。四季跑數量會更多一些,馬拉松在國內總數是有限的,特別是有經濟價值的。但四季跑估計可以辦到20場,基本上比較富庶的省會城市,還有像寧波、廈門,大概都可以辦。所以我感覺馬拉松在國內可能有經濟價值的就10-15場,四季跑辦20場問題不大。

Q2:四季跑的收入情況?
A:馬拉松現在的收入90%是廣告贊助或政府贊助,占90%,剩下門票或註冊費用占10%。四季跑今年加入娛樂元素後,希望能把比例稍微調整一下,廣告到80%,門票10%,現場消費10%。

Q3:40場徒步大概相當於一個馬拉松是指人數還是其他?
A:不是人數。是收入、成本。人數肯定要遠遠超過,畢竟40場,就算每場5000人參加,40場是20萬人。但是成本和收入基本上跟一場新的馬拉松差不多。

Q4:除了像四季跑這類自有IP外,有沒有想法拿較大的IP?國內賽事運營或體育服務的生存環境和背景跟國際怎麽比較?最大的不同或制約發展的點、機會點,和國外主要的不同?
A: 第一,像四季跑這樣完全屬於智美的IP,現在還沒有考慮,因為不是那麽好做的。當初四季跑能出來,也是因為我們辦了馬拉松,看到了馬拉松的天花板,才有四季跑的想法和創意,再慢慢做起來。在海外購買版權或其他也在考慮,我們馬上要建立一個國際合作部門,去關註國外的一些項目合作甚至收購。有不少項目在國內還是相對比較空白,拳擊稍微有點熱鬧了,但是鐵人三項這些在國內還比較空白,這些賽事之所以沒有進來,也是因為在國內的群眾基礎並不是很廣泛。我們也要去想、研究,引進是不是能夠產生經濟效益。我們畢竟不是雀巢,雀巢來中國的時候,中國人是喝茶的,但它一旦把市場拿下來就變成了速溶咖啡的代名詞,中間花了10年時間。我們肯定不能這麽做,沒有這個體量。但我們也在考慮,更多從項目合作角度出發。

我們把國內廣馬的收入結構和美國路跑做對比,美國版權占40%,贊助30%,門票20%,商業開發是10%;我們的廣馬90%是贊助,10%是門票,版權不僅是沒有,而且是成本,要付給央視制作費用和占屏費,這是很大的區別。我們的嘉年華就是往商業開發上面靠了,不管是衍生品、吉祥物,還是娛樂性的現場消費,最容易跟國際接軌的就是商業開發這塊,其它至於版權要涉及到看政策變得多快。某些壟斷的狀況是不是能有變化,在公司層面很難把握,但是看到最近政策的變化速度比較快,看看落地到底有多神速。

Q5:和13省的戰略合作以及和湖北省的獨家合作主要的區別在哪里?
A:區別是進度問題。去年我們跟13個省在群眾體育上面簽了一個聯盟,這是去年做的事情。    今年我們進一步在湖北把合作的事情更往前推了,和湖北體育總會成立合作公司,他們51%,我們49%,這家公司將來會優先選擇整個湖北省的各類賽事。湖北省這樣的體育總局一年在省內要舉辦300場各類賽事,比如說知名的APP網球賽到橫渡長江,小的到小學生羽毛球或乒乓球聯賽,數目很大,但是有商業價值的估計可能不到10%。以前都是體育總局批一個經費、預算,你組織一場賽事,完全是計劃經濟的做法。

現在要商業化,正是兩家把整體事情往前推。首先選湖北體育總局,因為要有比較好的,已經存在了兩年以上的標的,會選一個比較好的資產,肯定會把武漢馬拉松註到合資公司去,其它資產馬上要進行評估,有的賽事比較大但不一定有盈利能力,是否能讓它產生盈利能力需要研究。這個模式如果成功的話,會去其它地方複制。

Q6:未來全運這樣大型的體育賽事,都可能跟我們合作?
A:對,我們可以去選。合資公司的名字叫湖北省體育賽事股份有限公司,都沒有智美兩個字,是我們主動放棄的。公司肯定在全省有優先權,畢竟51%是在湖北省體育總會,是自己的公司,這樣的話會有優先權去挑選賽事。還想強調大型賽事跟經濟效益並不是等號,可能做的越大,賠的越多。

Q7:13省里面有一些發達地區,不一定會馬上和我們進行這種排他或者戰略合作,在這些省市里面,哪些省市落地的可能性較大?
A:各地體育總會都有這種動力,因為現在體育運營公司或賽事運營公司不少,但體量都不大,很多都在地方層面,多少跟體育總局有一定關系,他們的運營並沒有把規模做大,所以各地都願意和像智美這樣的集團做這種合資公司。至於排他,可以把範圍定一下,比如說到上海不一定做F1,它是一個重資產的東西,後面地方政府的支持非常強,我完全可以在其它領域。我們現在更多還是群眾賽事,去年年底提出從獨樂樂往眾樂樂轉,獨樂樂就是競技體育,競技體育有觀賞性;眾樂樂是參與性,都可以參與。我們主要目標還是在業余方面,現在基本上體育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是原來的賽事運營,可以是群眾參與的像四季跑這種群眾賽事,也可以是比較高端的馬拉松,其它球類或者其它運動項目也在慢慢談。另外一方面是業余賽事,通過體育服務公司。

Q8:愛約賽去年開始上線,現在大概有多少註冊用戶?
A:首先它是一個報名系統,參與智美組織賽事的人必須從愛約賽上報名,真實姓名、身份證,所有都是真實的,現在差不多有500萬註冊基數,是以前三年參與智美比賽的人。活躍用戶數現在並不很高,因為很多功能正在慢慢推進。約賽、定場地現在已經開始有了,但是還不全面,因為我們畢竟是一家網絡公司,上來先把北京所有場館全簽約是沒有意義的。但後面我們要大量舉行業余賽事,通過業余賽事,抓到俱樂部、場館以及最後的體育愛好者。上規模還需要一兩年時間。

Q9:我們的數據是非常真實的,未來整體挖掘價值,包括信息推送和其他延伸,這相當於像是一個金礦?
A:是這樣。看港股的彩生活,通過物業管理把小區里的住戶全變成潛在消費者,用物業作為圈子。我想用大家對於體育的愛好作為一個無形的圈,把大家攏在一起變成潛在消費群。這個圈子的建立就是通過約賽網,通過業余賽事的運營,通過跟場館的合約達到目的。

Q10:湖北省本身自己也有一個運動場館APP,是我們背後支持的嗎?
A:不是。這事我們知道,他們做的不錯。體育局下面有一些場館都是國資的,他們把這些東西連在一起上線,通過提供免費時段,比如白天的時間,晚上是要租的,但是白天10點到下午4點,來抓用戶。這個APP是公益性的,沒有想去做任何盈利模式,是為了盤活省內的場館,促使大家去更多地參加運動,完全響應黨中央的號召。這個事情跟我們沒有什麽沖突,但是按照它這的模式走,我肯定不願意。後面具體怎麽做,是不是能把它嫁接到我們的約賽、約場地的功能上面來,現在還沒想清楚。

Q11:約賽網也提出了約場館、組織賽事等,不知道未來有沒有這種資源導入到系統中?
A:現在資源基本分兩類:一類在政府手里,但也有很大一部分在私人手里,比如小區里可能會配套有一、兩個網球場或者會所,以前認為100%的場館都屬於國家,但已經不是這樣。國家那塊想通過跟各省的合資公司參與進去,但是數目太大,管理的挑戰比較強。像湖北自己已經有運營系統,如何嫁接過來現在也沒有答案,在琢磨怎麽做。現在首要任務是把合資公司做實,把資產用出去,然後再看其它資產怎麽裝進來。

Q12:今年以來足球是市場關註的熱點,公司會不會在少年足球或者群眾性活動有想法?
A:想法有。我原來是買方,看不到盈利的時候不願意那麽早參與,特別是現在都在追。我們也有一些接觸,比如足球學校。但畢竟不在A股,港股需要真金白銀說服投資者。所以像足球學校,投資回報期在10年以上的,會很慎重。有好的會參與,但是不會主導。我們有另外一個紅土基金,更像VC的概念,類似東西可能會用紅土投,而不是智美直接來投。

Q13:以湖北省為例,原來就有青少年校園足球之類的,這種我們也會參與,短期對財務賬面可能不太適合的東西,會更多地通過基金培育?
A:整體的思路是這樣。紅土跟智美的分工就是如果有一個商業模式,但是可能剛剛有收入,沒有利潤,需要兩三年培養期,我用紅土做孵化,一旦成規模之後,再收到智美體內。如果項目商業模式已經很清晰,一兩年之內不僅有收入而且可以產生利潤,就從智美直接收進來。

Q14:那您是否會覺得在某些,在這種運作方面我們會更順暢,而且我們也更好地形成良性循環呢?
A:現在也沒有什麽不順暢,我只是說我的試營率比A股的公司低,但是我手里邊也有現金,畢竟現在整個公司這兩塊業務,不管是影視也好,還是體育也好,都是輕資產的,所以現金不缺,現在困難的是整個所謂的體育產業,或者說非硬件的體育產業,也就是一兩年的時間,去收購的話,基本上沒有什麽標的,所以很多事情還是自己內部去做。另外一個挑戰,又說到體育產業的人才,這個人才也是沒有現成的,有一部分像銷售這一類的,可以從媒體這邊去辦,但是真正地體育運營,實際上相當地稀缺。

Q15:就包括原來體制內,他們有些人,他們整個思路和方式完全不一樣,所以您覺得這個完全沒有很好地借鑒。
A:是的,做賽事運營,不考慮經濟效益的話,你賽事運營是有的,但是這些人需要轉變一些思路,不光單純地說我要把這個賽事辦好,要把賽事辦好,而且能夠掙錢,這個是需要一定過程的,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這樣的轉變的。

Q16:傳統業務里還有像駕尚這樣的影視節目,去年業務有一定壓力,今年能不能維持穩定?
A:單純說節目制作去年已經很少了,駕尚已經結束,節目有一個自然規律,基本上三年一個生命期。這一塊我們動作也比較大,原來有將近40人的制作團隊,現在單純制作這塊,已經不再準備自己做了。如果有電視臺找到我們,衛視、地方臺或央視要做節目,可以一起構思、設計,具體到了制作階段,會外包。大家看的比較仔細中報和年報,中間差了將近40個人,中報時是200人,現在是155個人,縮減的人員主要在節目制作方面。
廣告去年沒有太大增長,去年傳統媒體下滑比較厲害,將近20%,像白酒、房地產都倒了,我們業務稍微增長了7%,相對來還是比較穩定的,因為我們主要4個欄目在央視和新聞臺、一個在綜合臺,觀眾黏性比較強,受的影響不大。但這塊肯定也不是將來投入的重點,去年曾經討論過,是不是要把電影頻道拿下,最後也放棄了,還是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體育上。今年這兩塊,節目制作去年實際上已經很少了,所以也不會繼續惡化,廣告這塊應該持平。

Q17:就是說今年業績增長還是看賽事運營這塊,可能會對盈利有一個比較正面的貢獻?
A:是的。賽事數量從6場到16場,毛利端翻番,貢獻超過50%,應該問題不大。

Q18:馬拉松費用結構怎麽構成?央視費用如何?
A:在我們沒有參與馬拉松之前,2012年之前,國內也是有很多馬拉松,但是基本上都不是商業化運營的,也沒有盈利可談。當時一場馬拉松成本基本在600萬人民幣左右。我們參與後,成本基本上在1000-1200萬,增加了500-600萬的成本,就是央視的制作和占屏費。但由於增加了這塊成本,所以賽事產生了經濟效益。

比如廣馬我們2012年第一次辦,收入是略超1000萬,2013年超過3000萬,2014年超過5000萬。當然不要線性地推說到2015年肯定超過7000萬,因為從贊助商的數目總量肯定有天花板。但是從這幾個數據可以看到,從我們介入廣馬後,由於有了央視2小時15分鐘的直播,產生的廣告效應非常強,我們的客戶都願意參與。這些客戶實際上以前就是我的客戶,只不過以前把廣告費用投在電視上,現在放到賽事上,因為體育本身也是新的媒介,所以感覺效應比原來好。對於我來說,同樣是客戶,但是傳統廣告業務只有20%毛利,體育上有60%毛利,所以我當然願意客戶做賽事贊助。

Q19:投資者比較關心,股東層面之後會是什麽樣的狀況?包括廣馬的續約、其它城市的馬拉松賽事,和A股其他公司的競爭,會不會有影響?
A:廣馬今年到期,我們舉辦了三屆。整個事情在往後推,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春節,還有是各地都有巡視組,巡視組下到地方後,地方做決策的速度在放緩。我們內部覺得在4月中下旬應該有最後的答案。具體是不是我們繼續做廣馬,到時候看公告。但是我想說兩個事情:第一,你這個決策的時間不管怎麽往後推,比賽的時間是不能推的,這是已經定的,所以你決策的事情越往會推,也就是對於新進入者,它的準備的時間就越短,這對我們是越有利的,對智美是有利的。第二,我們辦了三屆廣馬,在去年已經是十大金牌賽事之一,十大金牌賽事有4個是馬拉松,其中廣馬和杭馬是我們做的。所以所有的標準都是我們制定的,新介入者不僅要超越我們,而且需要從各方面保持金牌賽事的標準才能擊敗我們。所以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招標,出多少錢,這個賽事對於地方來說不是盈利點,更多是城市的形象工程。從這兩條看,我們覺得廣馬還是給智美的。

今年除了廣馬和杭馬外,還有三個新的馬拉松:長沙、沈陽、武漢。這三家跟前面不一樣,都是地方政府主動找到我們,因為我們已經做了兩個金牌賽事,所以相對條件都比原來寬松很多,比如說長馬拿的是5+5的合同,第一次就要給5年,第6年重新招標的時候,如果條件跟其他人一樣,我優先。

Q20:傳聞大股東的先生是政府官員,在最近一次反腐過程中受到了影響。管理層、股東層面的不穩定性,會不會對公司未來跟政府合作造成負面影響?
A:首先我們的大股東,現在公司的董事長剛剛卸任總裁,但他還是董事長。其他人首先是不是智美的股東,從年報里可以看出來,如果是的話也不是直接是。第二,如果您都知道這個事情,湖北的官員是不是知道這種傳聞?如果他們知道,為什麽還跟智美做合資公司?甚至今年我們還要到武漢去辦馬拉松。武馬是肯定的,但是路線還沒有最後確定,如果我跑到某汽車廠附近跑一圈,您覺得這種猜測是不是會減弱?為什麽在13家里面我們先挑湖北省去建合資公司,是去正面回答,我們在湖北做事,做大事。這個事情應該在上半年肯定能看到結果,除了合資公司已經公告了之外,具體怎麽操作,確定後會及時公告。

Q21:7月份北京張家口冬奧會,智美對冰雪產業怎麽看?未來有什麽想法?
A:體育產業比較新,中國的模式跟國外不一樣,所以能夠直接借鑒的不多,只能自己摸索。冰雪項目從遠處看非常性感,但怎麽入手現在還沒想清楚。在港股不是單純把投資亮出來就可以享受市值增長,一定要想清楚去做什麽,什麽樣的商業模式,怎麽給股東創造價值。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8675

電改專家交流紀要:電改任重道遠,期待政策盡快落實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947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4-9 18:07 編輯

電改專家交流紀要:電改任重道遠,期待政策盡快落實
作者:楊潔

投資建議:

今天我們與華能集團的相關領導交流了電改 9 號文的政策,主要內容如下:

電改制度大的框架為新電改九號文,配套文件於 3 月 23 日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下發了《關於改善電力運行調節促進清潔能源多發滿發的指導意見》,其目地在於配合落實 9 號文有關要求促進清潔能源發展。

要點:

國家能源局近期出臺征求意見稿內容要點如下:

關於放開優先購電權、發電權制度,為電改做個後續的安排,優先發電權是清潔能源消納多發滿發,優先購電權是放開公益性用電,居民用電。

第一:核心的內容用 2-3 年(2015-2018 年)在全國範圍內逐步放開 1/3(5.3 萬億度的三分之一約 1.7 萬億度-1.8 萬億度)的發電計劃,全部放開估計 7-8 年

第二:近期的難度在於理順電價機制,困難很大

第三:在大用戶直購的基礎之上放開售配電

交流主要觀點:總的認為:電力改革任重道遠,引進市場資本,提高國有企業的運營效率,限制亂投資。

1.電力體制改革需要個過程,有很多問題需要探討,比如售電公司提供的服務在哪兒?對服務的定價?競爭對手在哪兒?目前都是未知數。

2.華能目前已經把資源配置在用戶側, 不排除成立售電公司,華能目前也已經再研究潛在的客戶端。

3.電改可以參考國外的經驗:比如法國電力公司:電網公司從頭包到腳,新加坡大士能源:市場化機制比較高。

4.電改 9 號文,售電業務存在不公平的現象:具有電力資產的售電公司具有競爭力

5.供電公司也可從事優先售電、供電業務,各大集團以及地方政府發電企業都在構建配售電公司,都有這個構想,目前都在做人員培訓。

6.存量和增量存在不公平原則

關於電改進程:發改委目前的計劃是從 2015-2018 的放開 1/3 的發電計劃;2018-2020:建立比較完善的電力交易市場;2020-2023:建立成熟的電力市場機制。

電改試點:先在深圳、內蒙做試點,深圳在做輸配電價試點,售電改革很有可能現在深圳開始試點;內蒙迫切希望改革,發電量過剩問題先解決電力外送的問題,主要是跨區域的試點。

關於電價:上網電價全國平均降 1 分半,原計劃是二季度執行,目前還沒開始

問答環節:

問:如果售電,是否需要有形電力資產?
答:售電完全是個市場化的關系,不需要有形資產,售電公司需要限定電壓

問:新的工業園區需要構建一張微網,這塊可以交給地方小電網公司運行嗎?存量部分可能會放開嗎?
答:新的工業園可能會放開。

問:國外很多電網公司是不讓售電的?
答:從國外的經驗來看,售電的主體最終活下來的是有發電資產的公司,比如新加坡、澳大利亞。

問:國外的售電公司主要提供什麽服務?
答:具有電力資產的公司具有競爭力,主要提供增值服務。

問:有商業模式可以創新?
答:供電公司的領導直接下海後,法人主體可以慢慢改變,可以與市場的資金合作。

問:售配電公司的關系怎麽處理?
答:目前這個關系也沒有理順。

問:售電公司、配電公司對客戶如何收費?
答:電力體制改革很多具體問題非常模糊。

問:配網放開是否是首先要修改電力法?
答:電力法是 95 年的,我們也在呼籲修改,電力修改後,國家電網的章程也要改變。

問:電改推動最大的困難是什麽?
答:人的問題,南方電網已經抓了兩個,管的計劃部門,主要是發電計劃

問:交易機構是歸誰管?
答:國家電網管

問:關於華能在直購電方面的政策問題?
答:目前是屬於政府主導性的交易,扶持工業用電,華能在直購電方面與上網電價沒有直接關系,直購電比上網電價的價格低,目前在供大於求的市場下,直購電是沒有積極性。

問:電改後面的流程大概是什麽樣的?
答:發改委目前的計劃是:從 2015-2018 的放開 1/3 的發電計劃;2018-2020:建立比較完成的電力交易市場;2020-2023:建立成熟的電力市場機制

問:煤電聯動,涉及水電以及核電嗎?
答:不涉及。

問:調度和交易問題如何處理?
答:國外都是分開的。

來源:長城證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9003

雲遊控股(484):廣發春季投資者交流會議紀要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21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28 12:44 編輯

雲遊控股(484):廣發春季投資者交流會議紀要
來源:廣發證券香港

雲遊控股IR副總監Helen Chen:大家好,我是來自與雲遊控股的Helen。首先感謝廣發證券邀請我們參加這次的投資者交流會,我們是第一次參加大陸證券公司舉行的投資者交流會,相信以後我們見面的機會也會越來越多。

相信在座的不一定都非常熟悉我們公司,我在這邊先簡單的介紹一下,我們是2009年成立於廣州的遊戲研發以及發行公司,在成立之初,就是一家有別與傳統的遊戲研發商、運營商的商業模式運營。怎麽樣獨特法?我們是集研發和運營於一體的。顧名思義,研發,我們是有很強的RPG研發實力,一年基本上可以為市場提供超過12款頁遊,我們的研發團隊能夠為平臺帶來持續和高質量的遊戲內容,保證這個91wan平臺不會出現產品的斷檔的風險。反過來,遊戲發行平臺,是在中國前10名的網頁遊戲發明平臺,非自有平臺里面流量是第二的,這個平臺為我們的研發帶來什麽樣的好處呢?可以為我們提供有針對性的測試流量,幫助我們遊戲在推出市場之前就做了很好的檢驗,驗證了成功率之後,推出市場做聯運,提高成功的幾率。2012年,我們研發市場占有率是24%,91wan也是排名比較高的平臺。

2013年10月,我們在香港的主板上市,應該說是當時純網絡遊戲公司在海外交易所上市的先驅。2014年底,我們有40款自研網頁遊戲和13款移動遊戲在運營。整個市場發生了很大的轉變,2008到2013年的時間段是網頁遊戲爆發性增長的時期,這個時期我們看中了一個網頁遊戲的浪潮,抓住了這個機會,成立了雲遊控股(Forgame),跑在這個行業的浪尖。到2014年,我們看到又一波的浪潮過來了,這一波浪潮是手機遊戲,看中這個機會,必須要在合適的時間做合適的事情,我們獲取了很多著名的IP,熊出沒、起點小說等的IP,來支持我們的遊戲研發。還有我們和很多擁有短代來實現收費的。通過一系列的努力,到2014年下半年,移動收入貢獻已經達到了35%,我們現在可以很自豪的和大家說,我們是一家移動遊戲的公司。

講到這里,大家都有一個問題,就是說大家都看到了移動遊戲市場的空間和機會,但是移動遊戲增長的機會的動力,以及具體的機會來自於哪里呢?我相信這個是大家很關心的問題,還有這種野蠻式的增長,可以支撐多久,空間多大?先看左邊的這個圖,我們相信現在移動遊戲市場的增長,主要還是來自於用戶的增長。左邊這個圖可以看到,2012年第二季度到2014年第四季度,移動遊戲玩家翻四番,到了3.5億的規模,還有持續上漲的趨勢,現在移動遊戲的市場的增長,很大部分是來自用戶的增長,用戶的增長有哪些來源呢?我相信兩個來源,第一個是現有網頁遊戲、端遊的玩家轉化來的。第二個是過去從來不玩遊戲,現在變成遊戲玩家,非遊戲玩家的轉化。對於過去頁遊市場和端遊市場,觀察一下,基本上都是RPG中重度的遊戲。關註騰訊雲數據的話,有一個數據顯示頁遊和手機遊戲的玩家重合度是非常高的,達到47%,也就是說100個玩網頁遊戲的人,可能會有一半接近50個人會同時玩移動遊戲。整個市場的新增用戶,往往第一款遊戲是一個休閑遊戲,從此可以看到,休閑遊戲其實是一個非常大的增長的機會。這也是我們的今年以及明年的重要的戰略的立足點。

移動遊戲新用戶的增長空間有多大呢?大家看右邊的圖,移動遊戲玩家滲透率,以及智能手機的滲透率在中國分別是33%和48%,移動遊戲玩家滲透率的意思是說,有100個移動手機用戶里面,有33個人在玩遊戲,這個比例在美國是58%,而智能手機用戶,100個手機用戶里面,有一半的是用智能手機,而這個數據在美國是63%。大膽的假設一下,我們的這個比例可以和美國持平看齊,未來的3到5年,我相信3.5億,應該是能夠輕松的達到6到7億,而且這些新增的玩家,第一款遊戲往往是休閑遊戲。

下一個問題來了,休閑遊戲到底有多賺錢?我和很多投資者分享、溝通和交流,他們都會問我一個問題:“你認為休閑遊戲賺錢嗎?生命周期長嗎?”我可以說休閑遊戲是其實可以很賺錢的,大家可以留意一下2015年3月公布的排名前10營收榜名單中一半是休閑遊戲,包括三消類的,卡牌類的,賽車、飛車、設計類。IOS也是,排名前10的遊戲里面,有兩款是休閑遊戲,也就是說休閑遊戲的賺錢能力是相當大的,並不像過去認為的那麽不賺錢。既然休閑遊戲成為了移動遊戲的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那麽賺錢,我們沒有理由放棄這塊蛋糕。講到休閑遊戲,不能不提的是女性用戶的市場,因為其實看一下遊戲玩家,我們可以發現,80%到90%的玩家都是男性,其實女性的消費力應該往往比男性強很多,可以觀察一個家庭,花錢花的最厲害的,應該是女方,所以問題就是說怎麽樣去激發女性消費者在遊戲這塊去付費,這個市場是亟待開發的。在中國,我們其實也在思考這個恩情,我們到底要怎麽樣激發女性消費者在遊戲里面去消費,我們可以看一下,在中國這麽多的應用里面,有哪一看是能夠在中國女性玩家里面,女性用戶里面有一個非常高的知名度,我相信大家能夠想出來的,就是淘寶,還有美圖,美圖在4月8日公布的內部數據里面可以看到,它能夠覆蓋中國9.8億的用戶,覆蓋6.8億的獨立設備數,更重要的是,這麽強大的用戶量,它的活躍度是非常的高的,它的MAU達到了2.19億,DAU達到了4700萬,美圖這個平臺,是作為一個能夠覆蓋女性用戶的非常優質的平臺,而最重要的是,它現在是沒有遊戲研發運營能力,。4月8日,我們和美圖在北京聯合舉行了一個新聞發布會,公布了我們和他們的一項戰略合作,我們為它的應用獨家提供研發和運營遊戲商城的這樣一個技術服務。這個遊戲商城到底是怎麽一回事,這個遊戲盒子是怎麽一回事呢?大家可以看,其實這個美圖遊戲盒,就是一個由Forgame獨立研發運營,內嵌在美圖產品里面的一個遊戲商城,玩家可以通過打開美圖秀秀,美拍,可以打開其中的一個功能,進入商城,下載我們的遊戲,這個商城里面放的遊戲,第一階段基本上是以休閑遊戲為主。里面的遊戲,除了我們自研的,也有第三方的遊戲,整個遊戲上線都有篩選,基本上會選擇S級精品的產品來吸引用戶。而且我們的目標是在今年可以達到發行200款休閑遊戲的這樣一個規模。這個應用商城下個星期應該和大家見面。

其中講到女性用戶的遊戲的話,不得不提我們有一款在自研的針對女性玩家的換裝遊戲,這個遊戲是一個模擬經營的換裝遊戲,也就是玩家可以在遊戲里面建立虛擬的商城,和這些過來逛商場的女性玩家進行搭配,衣服搭配,首飾搭配,給評分,評分高,可以給虛擬的貨幣,可以利用虛擬的貨幣進行材料的采購,進行服裝設計,再去賣衣服,這是非常好的切入點,可以激發女性消費的點無非是打扮,包括衣服、首飾這些。所以這款是我們非常期待的一個重點作用在今年,美圖的CEO吳總,看到這個遊戲的設計,非常喜歡,他設置向我們提出要親自擔任美術總監,指導這款遊戲的研發。市場上類似的遊戲有一款,是獵豹發行的“暖暖環遊世界”,月流水達到了2000萬,相信還有上升的空間。但是我們和他們的區別是什麽?我們有美圖這樣一個針對每星的平臺,是一個非常好的匹配。

除了休閑遊戲和女生遊戲之外,我們還會在遊戲行業的價值鏈里面會有各方面的布局,這些布局包括IP的儲備、研發實力、研發、發行,還有遊戲平臺。IP儲備,去年我們簽下了熊出沒、哆唻A夢,奧特曼,還有起點中文小說的重點小說,還有鬼吹燈、大主宰,還有無敵喚靈,還有帝尊。熊出沒表現非常的不錯,百分之百的收入都是通過移動代收費。這個系列可以推出超過一款遊戲,目前三款遊戲都非常不錯,森林保衛戰,保衛家園,還有新春期間和同名電影一起推出的雪嶺熊風。研發這塊,我們建立了強大的IP儲備,IP儲備有什麽好處?現有的粉絲都可以成為我們未來的玩家,變相的降低了用戶獲取成本。我們過去RPG的強大的研發實力也可以借鑒到手遊上來。像凡人修真2,在去年推出一款手遊產品,收入的情況是相當不錯的,除此之外,除了In house的研發,也會投資有創意的團隊,去年有一個創意的團隊,拿了無敵幻鈴的的IP,請了Angelababy做代言。

我們非常的註重運營,我們和所有的平臺都可以保持很好的關系,我們非常註重平臺帶給我們的價值。平臺方面,超過100家平臺和我們保持良好的關系,包括360、小米、UC、豌豆夾等。我們和360建立了一個合資的公司,借助360來研發遊戲。

如果單獨做研發商,或者是單獨做發行,風險是比較高的,我們必須要有自己的自有流量,手遊上面也致力於打造自己的手遊平臺。

我們的管理團隊,創始人汪東風先生,在2009年創立Forgame之前,創立了一個電子雜誌平臺,他在互聯網行業里面,是有超過12年的經驗,他和蔡文升先生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們一起探討互聯網的發展趨勢,一起看一些合作的機會。楊滔先生,我們的CPOCPU,是目前負責我們公司的遊戲立項,以及整個遊戲研發質量的把控,我們的拳頭產品凡人修真系列也是由他來主導的。嚴總是COO目前是管理我們公司運營的總體的管控。CFO梁娜女士,財務管理上有超過11年的經驗,上市之前就在我們公司了,而且搭建了我們公司全方面的財務系統,從0開始。重點要介紹一下這位吳思勉,是我們的副CFO,他本來今年要來的,他太忙了,他負責我們集團的MA,去年12月加入我們公司以來,一直在看各種MA的項目,我剛剛的生態鏈里面,很多的環節,我們都有在進行投資,包括創意的研發團隊、平臺、自有流量的平臺,只要和我們的戰略是吻合的,整個生態鏈的布局是有益,他都會看。吳總過去是在雷曼兄弟和巴克萊銀行等有超過8年的投資經歷,他12月加入我們公司以來,我基本上沒有看到他晚上12點之前離開公司的。

這邊簡單講一下我們的財務狀況,從收入上面來講,我們應該說是無論從平臺還是產品來說,都是非常分散的收入的構成,我們前5的第三方平臺發行占比只占到了35%,但是我們是通過超過350家平臺發行遊戲的,也就是說我們不會依賴某一個特別大的平臺。從產品集中度來說,前5的遊戲是只占了37%,我們也不會依賴於少數的重點產品,我們非常相信要有一個健康的生態鏈,要不斷的用新的遊戲叠代老的遊戲,不要依賴於某一個老的遊戲,這樣的生態才會比較健康。

今天大概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這麽多,看看大家有什麽其他的問題。謝謝。

主持人:我先提一個小問題,公司從上市之後,頁遊這塊也在發展,但是去年開始,手遊應該是公司在發力,更多的話,可能還是中重度的手遊比較多,剛才我看到公司推出那個平臺,面向更多女性用戶的遊戲,其實之前挖掘的遊戲用戶更多是男性的,偏重度的,女性的用戶我們認為也是很大的市場,現在也有出現了輕度遊戲的聯運平臺,未來輕度遊戲的平臺,公司會怎麽樣去發展和運營,未來其他的這種公司,特別是頁遊公司,會不會也朝著這個方向來發展這種平臺?

雲遊控股IR副總監Helen Chen:休閑遊戲,我們是非常的看中,也是我們今年的一個重點,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們就放棄中重度遊戲,或者是男性市場,因為像剛才您提到的,過去我們的RPG研發實力也是在的,我們也證明從頁遊轉向手遊的凡人修真是成功的。我們能夠做這麽一件事情,其實是有壁壘的,我所說的壁壘,是說是否可以找到很好的平臺來和你合作做這件事情,像美圖這件事情,我相信並不是所有的研發商都可以找到這樣的合作機會,也就是說其他的頁遊公司,如果想要效仿的話,我相信很多人也想做這塊的市場,但是應該說這方面我們是有優勢的,除了美圖的平臺之外,我們研發上面,剛才有看到即將要推向市場的這款遊戲,針對女性審美的標準和消費觸發點的消費模式來研發的產品。所有的東西要結合在一起,才會提高成功的幾率。

問:請問未來半年到一年,中重度的手遊有什麽爆款重點的產品嗎?

雲遊控股IR副總監Helen Chen:中重度這塊有鬼吹燈,在起點中文小說里面一個非常有名的,點擊量也是非常高的IP,我們會根據這個IP改編一些中重度的遊戲,不排除的是RPG類型的。還有上個星期推出帝尊,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剛才您問的都是手遊,還有一些原來的RPG比較著名的頁遊的產品,我們會轉向手遊來,凡人修真,我們有計劃打造為獨立的品牌來運營。

問:去年的利潤是負的,我沒有研究,具體的原因能簡要的說一下嗎?

雲遊控股IR副總監Helen Chen:我們去年的利潤損失,凈損失是3800萬人民幣,下半年的凈損失比上半年收窄了,主要的原因,其實是應該是一次性,也是不可控的影響,是外匯的匯兌損益。因為有一個是在海外的,是用美金來做帳的,因為人民幣貶值它就需要做一個匯兌損益記在帳上面,再後來又是一個匯兌損益,這塊是比較大的影響。我們是去年轉型期,頁遊為主準向手遊,新的手遊還沒有推出,但是老的頁遊已經開始收入下滑,進入生命周期的比較成熟的階段,我們其實也有想過通過一些新的頁遊來覆蓋老的頁遊,推出新頁遊增加我們的收入,但是過去的這個市場,去年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在三到五千萬的中度級別的遊戲是非常多的,但是去年就出現了兩極分化,要麽是過億,要麽是一千萬以下,為什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頁遊市場的玩家變得非常的成熟,對遊戲的質量要求也非常高,過去洗用戶已經洗過一段了,這個時間再通過這種模式獲取用戶的消費習慣,其實是非常難,所以你會看到去年成功的作品,基本上都有一個很好的IP,包括風雲、大天使這些。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市場的變化,就是整個聯運模式也發生了一個改變,過去是所有的平臺都願意幫你去推,但是去年出現了一個抱大腿和抱團的現象,也就是說如果你是騰訊系的,你是360系的,你是百度系的,他會願意推自己研發的產品,或者是自己投資的產品,這樣像我們這種過去是相對是不依賴任何一個平臺,完全走聯運模式的這樣一個CP,相對來說機會變得少了一點,所以整個頁遊的玩法發生了變化,那我們也相應的把我們的頁遊推出的時間要尋找一個好的窗口去推出,我們就把遊戲的推出時間往後拖,所以就出來了產品青黃不接的情況,也導致了我們的利潤不是很好。

問:剛才提到,去年主要是沒有抱BAT大腿,移動端了話,今年和以後還會抱大腿嗎?如果不抱的話,有什麽策略?

雲遊控股IR副總監Helen Chen:移動端,現在大家應該可以看到,流量也是相對集中的,可能前5的移動平臺應該是占到80%的流量吧,所以在目前的這個階段,我相信也必須是要依賴於好的平臺,所以我們才會說這些大的平臺要保持很好的合作的關系,我們也會去,像我們積極尋求和美圖的合作,但是我們也看到了,不能一直依賴於這些平臺,所以我們在平臺的布局上面也是有一定的布局的,從很早的時候,我們就會想要建立有自有流量的手遊平臺,這個平臺是針對於研發商的平臺,而不是用戶,如果你是用戶,很難察覺這個平臺的存在。我可以簡單的講一下,它其實是面向開發者應用的SDK平臺,開發者為什麽願意介入我們SDK?是因為我們可以幫助他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一個對很多平臺的對接,包括付費、註冊這些對接。這些小的研發商,可能剛開始沒有那麽多的資源去做這些平臺對接,他願意用我們的SDK,一旦用了我們的SDK,等於我們可以到達他的遊戲的用戶,手遊和頁遊不一樣的一點,就是頁遊的玩家一旦離開了這個頁面,我們可能再也找不到他了,但是手遊這里,還是有一個端在里面的,只要下載了這個遊戲,不卸載,不換手機,就可以像放風箏一樣,可以鎖定這個用戶,我們可以向他推送新的遊戲,這個都不是不可能的,這塊我們也在進行。

主持人:我這里還有一個問題,現在來看,頁遊市場確實是增速趨於下滑的,可能沒有手遊這樣爆發式的增長,但是我們又發現另外一個現象,頁遊還是缺精品的,所以去年出現了很多流水過億的,像大天使、風雲這些,之前2010年開始,到2013年,每一年出一款過億流水的頁遊,去年就出現了兩三款,未來是不是缺精品,同時流量又會集中,對這個變化的話,公司是如何應對的?可能市場份額在集中,未來怎麽樣去搶這個市場份額,然後保持頁遊的收入。

雲遊控股IR副總監Helen Chen:頁遊這塊的變化,頁遊市場到底增長會有多少,未來的發展趨勢怎麽樣,我覺得任何市場都是取決於需求和供給的,需求也就是這些玩家一定是在,為什麽?因為所有的這些男性玩家,可能十幾歲就開始玩遊戲,一直對重度的遊戲有一種偏好,就是他生活的一部分,這種情感是不會突然之間消失,這種需求是一直存在的。另外一個取決的因素,就是供給,他有這種需求,但是沒有研發商研發這種遊戲,或者是研發出來的質量不滿足他們,他們其實也沒有辦法消費。所以我現在看到的是說很多人都退出了,不在這個市場上繼續做遊戲研發,除了研發,還有平臺,平臺他們願意像360,更多的把流量轉向手機端,這些都是導致整個頁遊市場未來增長趨勢的影響因素,但是我想說的就是,現在頁遊市場已經進入了一個相對激烈競爭的階段已經過去,已經變得相對容易,因為剩下的商家,就是勝者為王,也就是說剩下來的都是優質的研發商,他們有更好的經驗,更多的資源,去令一款頁遊成功。其實我們並沒有放棄頁遊市場,可以說去年騰訊就來找我們,主動的來找我們,要求我們為他們獨家研發一款遊戲放在騰訊平臺上面,叫做“赤壁戰神”,這是三國題材的戰略遊戲。所以其實從這些種種的跡象來看,平臺是很需要好的內容的,只是說怎麽樣去把一款遊戲做成精品的級別,是一個挑戰。我相信我們是有這樣的實力去做這樣的精品化的頁遊的。

主持人:我們看很多端遊的APP,相當於手機的客戶端,現在H5很多也開始儲備,技術在逐漸的成熟,後面手機端也會出現類似PC端頁遊的平臺,或者說這些APP基於H5的手機遊戲,在未來也會逐漸的發展起來,前兩天我看到有一個說H5發展類似於2008年頁遊的狀態,所以未來的話,其實我覺得頁遊這些公司未來在H5的手遊研發上及可能還會有一些優勢或者是機會,未來公司有沒有相應的一些準備,怎麽看待H5的手遊?

雲遊控股IR副總監Helen Chen:這個是非常好的問題,剛才我提到的手遊的平臺SDK的問題是很接近的,為什麽大家感知不到這個平臺的存在?因為它不是面對用戶的APP市場,大家不會看到一個APP在你的桌面上,但是特可以通過各種的渠道以及方式到達你,你點開它,直接進入一個遊戲下載或者是直接打開頁面來玩的遊戲,但是你完全不知道這個遊戲是Full Game。我們很早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是做頁遊起家的,所以我們很清楚保持在雲端的遊戲方便用戶,如何用互聯網的思想來研發遊戲,這些都是我們的強項,我也很贊同你的觀點,H5確實是未來很大的一個發展的空間,我們在這一方面也已經布局。我再詳細的講一下,可能大家都不是很理解,為什麽我能到達你,我舉個例子,你下載了一款遊戲在你的手機端,這個遊戲本身不是平臺,但是背後是有一個虛擬的平臺的,比如說要打一個關卡,要進入下一關,不想付費,可以通過什麽方式呢?可以讓你執行任務,執行123個任務之後,給你免費的虛擬道具,讓你通關。你的任務是什麽?點擊、下載三款遊戲,你就會進入另一個頁面上,不一定是APP商城,可能就是一個頁面,完成之後,就變成了這款遊戲的活躍用戶,通過這種方式來導入用戶。左翼這個思想,其實我們一直都有在實踐,我們的SDK去年已經接入13款遊戲了。這些遊戲只要有一款是爆款,比如說500萬的活躍用戶,這500萬用戶就是虛擬平臺的自有流量。

問:創始人的團隊,股權上也有一些變化,結果來看,過去兩年里面,創始人團隊的變化,對公司業績或者是產品推出的影響還是很大的,我想問一下第一個問題,現在這種變化,有些創始人退出之後,對研發產品團隊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這種負面的影響已經過去了嗎?第二個問題是,公司有很多的現金,但是沒有派息,是什麽樣的原因考慮沒有進行派息?

雲遊控股IR副總監Helen Chen:首先糾正一下,創始人的離開,不一定會帶來什麽影響。有人過來和我說,看到了汪總增持,所以買進你們的股票,所以賺了。這樣理解吧,創始人的離開,是個人的決定,我們不能保證一個團隊永遠是那麽幾個創始人,這個是正常的現象。他們的離開,我可以這樣解讀,汪總是負責戰略的,楊滔是負責產品的,另外兩位創始人主要是負責頁遊的。我們其實有一句諺語,如果廚房里面有太多的廚師的話,就會有很多的聲音,等於現在戰略目標非常的清晰,做決策也非常的容易,這是我想強調的。另外,一件事情可以有兩方面去看,看到創始人離開,是不是也看到了汪總和楊滔兩位創始人的增持呢,是不是也代表他對這家公司的信心呢?

第二個問題,關於現金和分紅,現在是有很多現金在帳上,但是並不是完全放在銀行里面收利息,我們有做投資,目前投資的金額是超過了1.5億,剛剛生態圈的各個方面,我們的投資,其實就是從這些現金里面來的,我們包括有研發的團隊,剛剛提到的我們和360的合資公司,當然也不排除一些有自有流量的平臺,發行能量的平臺,所以現在吳總主要是在看投資的,我們非常重視這塊,因為這是我們的一個優勢,我們必須在這個競爭很激烈的手遊市場,把握運用我們的優勢,在生態鏈的布局上,讓自己變得更加的強大,這塊我們一直在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27

金蝶國際(00268):廣發春季投資者交流會議紀要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720

金蝶國際(00268):廣發春季投資者交流會議紀要
來源:廣發證券香港經紀公司

金蝶國際:首先感謝大家關註我們公司,我們公司是金蝶國際,下面由我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公司的基本情況,接下來是問答時間由我們甘總為大家解答問題。

首先我介紹一下我們公司的主要業務主要分為ERP和雲服務,現在主要的ERP占大頭,雲是我們最近推出的。我們可以看到2014年的業績亮點在ERP這塊占到了93%,雲占到6.9%,我們的雲收入在去年增長達到了86%。

這是我們的業績亮點,可以看一下我們的毛利率去年達到了82.5%,應該屬於歷史上的新高。然後我們的經營性利潤率在2014年達到了19.4%,現金流達到5億。

我想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ERP業務,有三塊產品,分別是KIS、K/3和EAS,KIS是給小企業,它就是一個光盤,從03年推出以來KIS其實都是交由我們夥伴來賣就是總分銷。另外一塊是K/3,是給中型企業的,它是傳統的ERP,去年我們完成實施了總分銷路線,也就是我們K/3 wise全部交由我們的夥伴去賣。最後一款是EAS是我們大型的ERP,主要是給大型的綜合性企業,像萬科、海爾他們用的就是EAS。

我現在重點想跟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公司的雲產品。目前我們公司有四塊雲,分別是移動辦公雲、財務雲、ERP雲和行業雲。我們看一下主要的雲產品,移動辦公雲我們主要的產品是雲之家,如果有一些投資者熟悉我們公司的話應該都知道這塊的產品。財務雲就是友商網、智慧記,ERP就是我們的K/3Cloud,行業雲主要就是快遞100。

大家可以看一下雲之家,它是一個最大的移動辦公雲,它有點像微信,微信是對個體,但是這個是對的企業,它比較註重私密性,它是連接ERP的,也就是說你通過這個雲之家可以通過手機申請像報銷流程、出差流程都能用。目前我們的雲之家註冊用戶達到了250萬,註冊的企業已經達到20萬家,像海爾、萬科、新世界集團都是我們的雲之家客戶。

另外一款是財務雲叫友商網,它是一個銷售管理平臺,提供在線的會計和在線的進銷存,我們07年就已經推出了,目前這款產品已經盈利了,去年對我們公司貢獻的收入大概有1800萬左右,超過了4萬的付費用戶,它的續費率達到80%。這款的收費模式是按照年費的模式,每個用戶大概收300-400左右。

另外一款是我們的ERP雲K/3Cloud這是我們去年推出的新的產品,它是基於雲端的ERP,跟我們傳統的K/3 wise不一樣。如果只是單一的工廠的話用K/3 wise,如果他在深圳、北京、上海都有工廠的話,K/3Cloud就符合他們的要求。目前我們有超過25000家的付費用戶,有超過800家的付費企業,雖然基數比較小,但是這款產品是去年才推出的新產品,所以它的收入增長比較高,達到131%。

最後一款是我們的快遞雲就是快遞100,它跟ERP沒有太多的關系,它是給用戶用於收快遞的,去年查詢量達到80億次,快遞100其實有一個PC頁面也有手機的,你可以到APP Store下載,它的日活躍量達到100萬,這塊業務在2014年貢獻的收入在1400萬左右。目前我們推出一款新產品是手機寄快遞,它有點像滴滴打車,你登錄了以後寄一個快遞,點一下就可以搜索到附近有哪些快遞公司、快遞員可以讓他們搶單來收快遞,但目前這塊還是一個新的業務。

最後我簡單介紹一下我們的金蝶醫療,其實金蝶醫療目前的收入還是並在了傳統ERP那邊,金蝶醫療是借微信的平臺搭建讓病人跟醫院聯系的平臺,像我們的掛號網你只是上去說我要預約掛號,但是你預約以後還要去醫院取號、排隊。但是通過我們的金蝶醫療,你在微信上登陸進去之後可以預約,上面有時間,你直接去到醫院找醫生直接看病就可以了,而且看完病以後它的報告都是直接連在後臺,可以通過它的公眾號點進去以後查看你的病歷報告,而且它也支持在線支付。在去年我們做了25家醫院,但是從今年開始這5個月來我們大概已經做了100家醫院。

下面是Q&A時間,如果有哪位投資有問題的話可以發問。

提問:您好,我想問一下咱們京東不是剛入股嗎,跟京東之間具體怎麽合作?他們給我們帶來什麽樣的幫助?

金蝶國際:我們融到的資金是13億港幣,京東的話我們未來會通過他的平臺將金蝶的ERP產品、金蝶的雲服務產品跟它的電子商務、跟它的倉儲物流系統進行完全的整合,從而為中國的中小型企業提供一整套的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另外金蝶的雲服務會選擇京東雲作為基礎設施。京東選擇金蝶的原因在於金蝶在中國中小型企業這塊的品牌名、市場占有率都是最高的,金蝶在過去20年都有超過150萬的中小型企業的客戶,對於金蝶來說,京東其實有在線5萬家的商鋪都是我們的潛在客戶群體。這塊的市場是比較大的。未來我們將會為他提供雲服務,也就是說可能是按照訂閱式的方式進行收費,但具體的合作模式也需要在未來幾個月進行探討。

提問:我們選擇京東雲作為基礎設施,我們之前跟金山雲的合作會不會受到影響?

金蝶國際:這塊並不是排他性的,首先跟金山的合作最主要在於我們的移動辦公平臺,就是雲之家,將我們雲之家的客戶可以免費使用他的WPS,WPS客戶也不需要註冊使用我們的雲之家,這是最主要的合作點。因為金山雲還是比較適合遊戲、對小米的服務,所以我們選擇了移動辦公這塊。另外還要提一下跟亞馬遜的合作,我們的ERP雲,我們的K/3Cloud是基於亞馬遜的底層,因為它在業界的口碑是最好的,並且因為我們的ERP的客戶目前雲端的客戶增長特別快,它是一個新的領域,這些客戶對底層的基礎要求比較高,希望提供穩定的、性價比比較高、靈活的底層架構所以我們選擇亞馬遜。

提問:你們現在跟阿里的合作怎麽樣了?

金蝶國際:跟阿里的合作有幾塊,第一塊是2013年年底的時候我們給阿里的商鋪就是淘寶和天貓的商鋪推出了金蝶的K/S電商旗艦版,這是賣產品了,這款產品是集合了財務系統和他的支付寶進行無縫連接,跟這些阿里的商鋪進行比較便捷的財務結帳和發貨。這款產品在2014年在不斷進行修改,因為一款新產品的推出需要一到兩年的改進,2015年貢獻會比較多一些。另外跟阿里的合作我們開始互聯網金融,從今年1月份開始開始做互聯網金融,但是我們目前還不是做P2P公司,我們是作為一個企業的征信,因為我們發現很多中小型企業是很難向銀行借到款的,但我們過去二十年累計的很多中小型企業的ERP數據並不能使用,因為數據是屬於這些客戶的,現在中小型企業可以通過金蝶的平臺進行申請貸款,他們必須允許金蝶使用他們在過去三年的ERP數據和未來的ERP數據,我們會將這些數據打包發給我們合作的P2P公司和銀行,比如螞蟻金服、平安銀行,由這些P2P公司和銀行進行審核,是受理這個貸款還是否定等,這塊金蝶就作為一個橋梁按照每一筆的審批金額收取一定的傭金費用。這塊未來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提問:我們雲之家這塊的盈利模式是怎麽樣的?目前是靠廣告還是?

金蝶國際:雲之家去年的收入大概是3000萬,是分私有雲和共有雲,私有雲是針對大型的企業,比如萬科、海爾他們的員工都是超過上萬人,我們需要給他做軟件的實施、運維服務,所以按照項目收費用,和每年的年費,所以每個項目都是上百萬的。然後針對中小型企業我們從2013年12月份已經完全實行免費的制度,中小型企業我們歡迎他們來使用我們的雲之家,他們可以自己設置自己的雲之家,邀請他的員工進去,所以中小型這塊我們是希望把量和用戶數做大之後他們可以使用一些免費的功能,但是我們也會提供一些增值性的功能可以收費。因為這個模式是跟我們的ERP進行整合的,比如他可以在線通過手機進行簽到這些簡單的功能我們是免費的,但是對於小型老板需要看一個公司每天的日現金、日運營情況,這個我們就會按照年進行收費。

提問:雲收入這塊主要是K/3Cloud還是雲之家?

金蝶國際:目前看K/3Cloud貢獻是最大,有四千萬,它的增長也是最快的。目前雲之家和K/3Cloud都是在投入階段,因為K/3Cloud是2013年上半年推出來的,所以它還在不斷地進行功能的開發。友商網和快遞100已經實現了盈利。但整體的話雲端還是屬於虧損狀態。

提問:您推出來雲服務肯定是希望有更多的用戶,那您能不能給我們介紹一下我們在客戶獲取方面,包括營銷我們現在有哪些戰略和發展措施?謝謝!

金蝶國際:其實每一款都不一樣,比如從5月4號成立了4家子公司,比如雲之家,它是通過互聯網做一些廣告,從去年5月份首先是走進萬科,邀請了深圳本地的600多家企業來到萬科去了解雲之家的使用特性,然後在廣州、在長沙都會相應地舉行一些推廣會,邀請當地的企業來了解這款產品。對於友商網,因為它是針對小微企業,比如他是個體戶,這就完全是通過做一些網絡廣告,告訴他這個雲產品的存在,因為中國很多的中小型企業可能有四千萬家,但其實他們都不知道有雲的這種很便捷的記帳模式,所以也是通過廣告的形式。ERP雲就像傳統的銷售,現在我們有52家分公司,我們員工5200人,大概有35%左右是銷售,目前他只能賣我們的K/3Cloud和EAS產品,因為以前有些產品都是做分銷了,所以他們會不斷地推K/3Cloud的需求。快遞100就完全互聯網模式,它的很大一部分收入是來自於廣告,另外它跟天貓、京東都有合作,對於一些專業的賣家是使用我們這些專業的服務。

目前來看我們的研發投入一半以上都是在雲端,目前來看還是虧損狀態。但是雲端的我們覺得它的收入增長速度會很快的,從2012年開始我們只有2500萬的收入,2013年是到了5700萬,去年是超過1個億,今年我們期望是這個趨勢持續,最少有50%以上的增長。目前看第一季度的情況雲端的收入還是增長特別快的。

提問:因為我們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通過我們的夥伴來進行一些分銷,未來這些產品我們也都會自然而然地搬到雲上面嗎?另外是不是像這樣的產品它必須得單客戶的價值比較高,這樣才能走分銷?如果走雲服務的話是不是由於收年費比較低,所以比較難以通過這種方式去推廣呢?

金蝶國際:我們的友商網是完全一個子公司自己去運維,它是收年費,它的銷售成本是比較低的,因為他通過互聯網的模式。但對於KIS和K/3來說還是走分銷,因為金蝶在全國有2000多家的渠道夥伴,未來應該還是走分銷的模式,而且它並不是說走雲端,中國的企業目前還是比較接受本地的或者一次性的費用。

提問:那我們傳統的ERP業務未來會不會相對來說會比較弱或者面臨更多的整合?

金蝶國際:其實這塊的競爭一直都是很強的,但是中國的ERP行業發展到現在一二十年,大型的也就是這幾家。

提問:醫療雲今年你說1-5月份擴展了100家,主要是集中在深圳本地還是在全國範圍內都有擴展?

金蝶國際:金蝶醫療總部是在廣州,所以以前是以廣州為輻射,就是廣東省和華南地區是業務量會比較大,但現在已經是全國性的,因為以前推出移動醫療之前我們是賣ERP,比較集中在廣東地區、華南地區,我們是NO.1,但因為現在我們這款比較領先,去年我們推出了中國第一家,所以全國性的醫院都在排隊等我們去幫他做平臺。

提問:醫院有什麽樣的動力去采用這樣的服務呢?

金蝶國際:醫院一直想解決病人看病難:排隊3個小時、看病3分鐘的情況,所以他們期望是幫他搭建一個平臺,而且我們搭建的平臺能跟我們的ERP數據進行完全的整合,所以對他來說是很便利的。

提問:比方可以在線進行支付,是不是也是跟病人的醫保卡包括整個系統都是聯通的呢?

金蝶國際:未來會,但目前還在跟政府這邊在談。現在是走現金,就是走銀行卡付款的模式,而不是醫療卡。

提問:就是自費這部分可以,但是一個單子里面既涉及到醫保又涉及到自費怎麽解決還要去窗口排隊嗎?

金蝶國際:這塊目前還在談。

提問:我們現在的醫療平臺跟幾家醫院有合作?

金蝶國際:去年是25家,現在是100多家。

提問:平均下來一家醫院能帶來的收入是多少?

金蝶國際:現在這塊還沒有披露,還需要時間。但我覺得這塊的收入在未來會是一個亮點。

提問:那它的收費方式是怎樣的,是按年收費還是按點擊量收費?

金蝶國際:其實是兩塊收入,醫院如果沒有我們的ERP系統,我們可以賣我們的ERP,比如醫院的HRP這些都是可以賣的,這些就是按照軟件實施再加上每年的運維服務費進行收費。搭建服務平臺我們是按照醫院的項目去談,做實施是一筆費用,搭建是一筆費用,還有每年的運維費用。

提問:這塊對原有業務會有沖擊嗎?

金蝶國際:目前沒有,比如雲之家會相互促進我們ERP的銷售,因為很多企業如果註冊了雲之家之後他沒有ERP的話,他的功能就比較有限。他可以新買我們的一套KIS或者K/3,我們對它進行調試的話它的價值就會發揮出來,所以會相互促進銷售。雲之家也是從已有的ERP客戶進行繼續滲透。但長遠來看K/3Cloud對對原來的K/3業務會有一定的沖突,但現在它的滲透率很低。

提問:對比一下用友說一下我們的優勢在哪里?

金蝶國際:用友跟金蝶,首先用友集中在提供一些政府SOE做一些定單,它的50%的收入應該都來自那邊。金蝶更市場化一些,我們主要是針對中小型企業和私企,中國的50%以上的私企都會采用金蝶的產品。用友的收入規模是比較大一些,因為他做大項目,所以他總體的營業額會高一些,但是它的應收賬款會比較長,金蝶的應收賬款只有50-60天,他的利潤率會比較低一些,我們的利潤率會相對來說高一點。用友在一些行業做得比較好,比如在汽車4S、煙草、政府這幾塊,金蝶的優勢在房地產、在制造業、在醫療、零售流通這幾塊都做得比較好一些。

提問:在雲這一塊呢?

金蝶國際:雲這塊我們投入會早幾年,我們在2012年就開始集中投入,從2013年就已經推出好幾款雲的產品,競爭對手大概是從2014年才剛剛推出產品,所以我們覺得最少是領先1-2年時間。

提問:包括我們也可以看到現在很多中小企業包括他們的信息化都會向雲上面進行發展,那是不是在這個過程中你們面向企業也需要長期的積累,比如用友或者金蝶這邊轉型來看還是比較順暢的,如果再有新的競爭者來重新去進入再進行這樣的開發,是不是他沒有原來的積累都會是比較困難的呢?

金蝶國際:我們覺得首先我們比較針對於企業管理這塊的雲的開發,金蝶還是比較聚焦的,企業的壁壘還是比較高的,所以我們覺得我們還是有先發優勢和我們的ERP的優勢。

提問:那我們可以看到像用友和您這邊都推出雲服務,您現在還可以感覺到在這個方面來看有沒有其他新銳的競爭對手在進入這個行業呢?包括未來也可能會對你們產生一些挑戰呢?

金蝶國際:目前我們還是比較多的跟用友競爭。

提問:包括在雲上面還沒有看到更新、更強勢的競爭對手的冒出?比如阿里,騰訊。

金蝶國際:對,比如更大的像阿里、騰訊他們還是比較針對於做一些底層的架構,我們還是比較多的是做saas服務。

提問:如果我們通過雲看的話是不是可以觸及到我們原來更小的、更微的客戶呢?包括像原來由於各種各樣的分銷成本等等它使得有些客戶是我們觸及不到的?

金蝶國際:我們覺得這塊會有些新的領域,比如電子商務這塊其實是很容易搬上雲端,很多商戶對性價比比較關註一些,我覺得雲端是他們一個比較好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們在電商這塊投入也比較大一些。

提問:暢捷通對你們有什麽沖擊嗎?

金蝶國際:他其實是用友分拆出來的一家公司,他其實就是針對於我們低端的KIS進行競爭,他們也是一直想做一個雲平臺,他們還在搭建雲。

提問:可不可以評價一下暢捷通?

金蝶國際:我對他不好評價了。

提問:是不是他們在小微方面、在雲方面對你們的競爭會越來越大?

金蝶國際:我們跟用友、跟暢捷通在過去二十年一直都是有競爭的,這塊的競爭還是挺強烈的,在小型企業上要不就是整個金蝶,要麽就是選擇暢捷通,金蝶在過去二十年我們在小企業方面的報告連續十年都是第一。研究方不太一樣,您可以選擇您比較信賴的研究方去信賴他們的數據。

最後強調一下我們的收入去年是下降3.5%,主要原因就是我們在過去兩年從2012年開始從直銷走的分銷,也就是說我們去年是由自己做銷售做實施,但現在我們的K/3產品是把實施讓給夥伴去做,因此影響到了我們去年的收入情況,這個轉型在去年下半年基本上完成了,所以今年我們是希望我們的收入能夠跟我們的發貨套數比較相匹配,就是恢複到增長的情況。利潤方面應該會持續的增強,比如我們的運維費用、市場投入費用和行政費用還有空間下降,研發會增長一點,其他收入里面我們的租金收入乃至於北京軟件園的租金收入還有我們的政府項目今年都會增加,財務費用會相應下降。

再提一下北京軟件園,我們在北京有一個軟件園是2013年完成的,占地4萬平方,面積是16萬平方米,我們從去年下半年就在談一些買家把它賣掉,我們希望今年能夠把它給處理掉,如果能處理掉的話應該是有一個比較大的獲益,但具體的時間還沒有確定。謝謝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7228

阿里健康交流纪要:产业闭环正在逐步形成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303

阿里健康交流纪要:产业闭环正在逐步形成

      

平安观点:

$阿里健康(hk00241)$ 

1、近期我们邀请了阿里健康的相关专家,就当前投资者关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现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阿里健康的战略布局、处方流转情况、医保对接进展、以及如何与第三方合作等,现将纪要整理如下:

(1)战略布局。1、 阿里健康前身是中信21世纪,主要有两大业务:阿里健康APP;药品电子监管码。原先切入点是通过药品与APP的结合、电子处方的流转,线下药店竞价,患 者确定单数并配送。现在主要是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把平台做得更大,形成就医环节的闭环。3、药品电子监管码方面已与药监局达成了一些共识,阶段性地、有选择 地放开一些数据。以前只针对政府和医疗企业,未来将会向社会开放。

(2)处方流转情况。1、 与医院的合作,处方流转没有问题,但前期走了弯路,真正执行医药分开的省份不多,后期通过人海战术,患者将拿到的处方拍照上传,主攻河北石家庄。目前药品 主要选择1)医保超标药品和2)处方药。2、前期最大的问题是选择与公立医院合作,面临药品销售的阻力。后来重新认识到处方权取决于医生,故开始“抢医 生”。在医患平台方面,已有大量的先行者,阿里健康选择与这些平台合作。3、医院是否愿意让处方外流是推进的难点,解决方案是采取与医保等共同补贴医疗机 构部分药品利润的方式,目前已在石家庄和杭州的部分医疗机构里试点,具体操作由支付宝下面的云医院来推行。

(3)医保对接进展。新型医保正在制定,未来将是混合型(商业+原有医保),借助社会资本,重新制定符合各地级市的医保产品,广东已经在规划。拥有较好的地级市政府沟通能力和较低的沟通成本是关键,即承担新型医保的搭建并拿到使用权。目前阿里健康在技术手段上已实现与医保打通。

(4)如何与第三方合作。阿 里健康既做医疗,又做医药,但切入点是医药;与第三方的合作主要考虑能否将其纳入产业闭环的构建,可以看到构建的产业闭环正在逐步形成:1)咨询:与寻医 问药合作;2)预约、挂号、购药:阿里健康APP(自有业务);3)检查:与迪安诊断合作;4)治疗:云医院(目前由支付宝运营);5)慢病管理:与鱼跃 医疗合作;6)医药电商:天猫医药馆(已注入阿里健康);7)医保支付:与卫宁软件合作。

2、投资建议。 阿里健康是阿里整合医疗资源、推进大健康战略的资本平台,其产业闭环正在逐步形成,同时我们认为阿里正在打造一个完整的医疗生态系统,有望融入这个生态系 统的公司值得关注:(1)慢病管理闭环:推荐佐力药业(精神疾病管理),关注福瑞股份(慢性肝病管理O2O)、乐普医疗(心血管全产业链); (2)PBM(药品福利管理)产业链:医药流通企业和医疗信息化企业将扮演重要角色,推荐上海医药,关注瑞康医药、柳州医药、嘉事堂、海虹控股、海南海药 (重庆亚德);(3)第三方医疗服务中心:关注迪安诊断(第三方检查检验中心)、华润万东(第三方医学影像中心)、麦迪电气(第三方病理诊断中心)。

3、风险因素:新业务推进低于预期,政策出台低于预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8536

揀個交流好地方

2016-04-28  NM

有瓦遮頭,是不少香港人的夢想,之不過,對於startup,單單「有瓦遮頭」,點夠?

正如開檔賣魚蛋,都要搵個地方夠旺兼人流夠多的位置,雖然startup毋須講人流,但一樣好有要求,所以,專為startup而「衍生」的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近年就大行其道,收費好有彈性,不過,點先算好?

相信,不少搞startup的「老闆」,都是充滿創意與熱誠,但講到資金,就「無乜幾多」,所以,樣樣都要慳得就慳,雖然寫網頁、做手機app等startup,大可以話去搵間coffee shop,由朝坐到晚,一樣做得到,之不過,想同人交流,除了收銀員之外,應該都幾難,除非,你想傾咖啡經。

增強人脈

無論做生意定搞startup,幾時都「識人好過識字」,所以,外國相當普及的共同工作空間概念(co-working space),在香港愈開愈多,顧名思義,即是「大家在同一空間下工作」,在一個開放式的地方,一人一個bean bag、梳化(或者工作枱)、一部手提電腦(已經無人會再拎一支筆一本簿一張摺櫈),工作之餘,可以趁機識到更多不同startup行家。「搞startup經常都會遇到問題,而co-working space就提供一個好好嘅條件,一班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除了可以分享經驗,亦可以互相幫忙扶持,最重要的是,可以擴闊人際網絡,兼且更快接收行內資訊,點都好過單打獨鬥。」八年前於科學園搞startup,成立「科韻動力」的鄒健宏(Kenneth)表示。

同聲同氣

要揀一間合適的co-working space,不應只着重有無得上網、環境企理、coffee or tea等等,Kenneth認為最重要的,是了解同場其他startup,「例如你搞手機app,不過搵勻成間co-working space,都只得你一個寫app,想搵人交流都無,同坐coffee shop無分別,所以參加前,最好問清楚場內所進駐的,多數是哪類型的startup。」中國人,潛意識認為同行如敵國,最好收收埋埋自己搞,Kenneth就相當不同意,「兩年前,參觀美國矽谷的startup,發現在同一間co-working space內,竟然大部分人同樣在研發穿戴式裝置 (wearable device),於是好奇問他們,不怕其他人抄襲?結果他們異口同聲講,最重要是解決問題,而且就算抄得到,亦未必一定成功,所以我好希望香港的co-working space,都做到這種分享的風氣。」

總有一間喺左近

香港co-working space愈開愈多,設備大致相同,包括免費茶、水及咖啡、休憩空間、影印機、會議室及活動場地。不過,地方大小、收費各有不同,報名之前,記得睇清楚。

Coffice地點:長沙灣設有共用及指定辦公枱之外,更有一日通行證,朝九晚七收費$150,點都好過坐coffee shop,如果人數較多,亦可以租用辦公室,但就要留意使用時間。收費:辦公室:24小時(每月$3,000起)指定辦公枱:24小時(每月$2,500起)共用辦公枱:09:00至19:00(每月$1,600)一日通行證:09:00至19:00($150)網址:http://www.coffice.com.hk

NeighborFarm地點:觀塘位處東九龍海旁,有無敵靚景之餘,亦有定期舉行不同類型的活動,由各行各業到特別針對startup人士都有,兼且可以乘機拓展人脈,夠實用。收費:辦公室:24小時(1至2人房/每月$4,000起)(3至5人房/每月$7,500起)(6至8人房/每月$15,000起)共用辦公枱:09:00至18:00(每月$900)、24小時(每月$2,000)網址:http://www.neighborfarm.com

WYND地點:中環要在中環租個office,成本不輕,而WYND位處鄰近蘭桂坊,共用辦公枱每月只要二千多元,想再平啲,一日通行證三百元有找,話晒都喺中環返工,抵!收費:辦公室:24小時(每月$12,000起)指定辦公枱:24小時(每月$6,200起)共用辦公枱:07:00至19:00(每月$4,200)、半日(每月$2,800)一日通行證:07:00至18:00($280)網址:http://www.wynd.hk

Ooosh地點:長沙灣提供多種辦公方式,鍾意傳統辦公枱定bar枱,任君選擇,甚至設有bean bag房,自由又自在,而且一日通行證收費只需$50,當歎冷氣都抵。收費:辦公室:24小時(每月$6,000起)指定辦公枱:24小時(每月$1,500起)共用辦公枱:09:30至19:00(每年$5,000、每月$500)一日通行證:09:30至19:00($50)網址:http://www.ooosh.hk

撰文:劉耀祥攝影、攝錄:廖健昌插圖:劉志誠[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4436

中澳法「術」交流團

中澳法學交流基金會一向給我一個很奇怪的感覺, 究竟這班人搞甚麼法學交流的? 這個「澳」字, Oh! 除了有些澳洲畢業外, 有去「澳」洲交流嗎? Oh! 或者有, 恕我無知, 我沒有去他們的網頁看, 也沒有留意他們平時的活動, 除了頭馬, 何秀蘭維肖維妙地形容豬一樣的隊友的馬恩國大律師外, 其他人我沒有留意。馬大狀率團北上訪問, 傳來了的一段佳話, 明報早3日這樣講:

正在北京訪問的中澳法學交流基金會一行人,早上與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張榮順會面。團長馬恩國會後引述張榮順稱,現時「港獨」沒有實力,但即使「港獨」具備實力亦「好易處理」,因為中央「要法律有法律,要槍有槍,要炮有炮」。

我看了報導也沒錯愕, 正是要法律有法術, 要槍無得搶, 要炮可以車大炮, 聽過了, 也沒有興趣寫評論。到了今早看明報頭條, 恍然大悟, 原來中澳法「術」交流基金會替「港獨」出了一口烏氣, 要繼續讀本文, 就一定要先看明報頭條那幾篇, 才會跟我一樣有所體會。(訪京團成員晝見京官夜蒲K 接查詢後退出法學基金會 馬恩國任執委會主席 譚惠珠辭榮譽顧問), (這一篇其中一張相是女子的手摸着律師下體照, 未成年讀者不要看。我警告做足, 刺傷眼睛與人無尤)。

我恍然大悟是甚麼呢? 原來馬大狀的團友聽到張副主任講槍炮, 心中一定不服, 要比拼下, 於是晚上走去北京夜蒲, 展示香港的槍炮實力, 難怪無槍無炮的譚惠珠要劃清界綫。最好笑的是明報的排版, 兩條茂里律師和性感女貼面照當然是搶眼, 再加一張梁美芬教授跟豬一樣的律師的貼面照, 好像要人遐想, 自由聯想……唔通梁美芬以前在北京讀書也做過KTV?

法學交流變成性學交流? 中港兩地一向都交流頻繁, 了無新意。在KTV應酬, 應酬啲乜呢? 咿, 唔係叫交流喎, 唔係叫交易貼切啲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070

中日友好交流團體被曝藏日本間諜 已被中國警方逮捕

日本多家媒體7月28日淩晨發布消息稱,正在中國進行訪問的日中友好交流團體一名日本男子,因被懷疑從事間諜活動,近日已被中國警方逮捕。目前日本駐華大使館正在對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行確認。

日本NHK電視臺28日稱,根據相關人士透露,被捕的是一名總部位於東京的日中友好交流團體相關男性成員。該男子本月訪華之後便失去聯絡,直到本月中旬,中方調查當局聯絡日本駐華大使館,表示“該男子已經被捕”。

目前有關這名男子被捕的原因尚不十分詳細,但被認為從事間諜活動的可能性較大,目前日本大使館正在加緊確認事件經過。

另據日本《每日新聞》透露,被捕男子是某日中友好交流團體的一名幹部,目前很可能正在被當做間諜接受中方的調查。按照《每日新聞》的說法,該男子本月10日前後前往北京,原計劃15日返回日本。但直到27日也未與其工作機構聯系,手機處於無法接通狀態。

NHK電視臺回顧稱,中國政府2014年11月實施《反間諜法》,規定無論是否隸屬於間諜組織,海外團體及個人一旦涉嫌從事竊取個人或國家機密和情報等行為,將會被認定為從事間諜行為,在中國國內活動的外國人被加強了監視措施。

據日本《朝日新聞》今年5月23日報道,去年5月在浙江省被逮捕的一名50多歲日本男子本月已被起訴該男子在浙江溫州的南麂列島被有關部門控制,並於去年9月被捕。南麂列島位於釣魚島西北約300公里處。該男子在軍事設施周邊拍攝照片,因此以間諜嫌疑被中方控制。

自2015年5月以來,在浙江省、遼寧省以及北京和上海等地,共有4名日本人被懷疑從事間諜活動在中國被捕,其中有1人已經被中方起訴。在去年5月到6月間,因涉嫌從事間諜活動而被捕的3名日本人分別在遼寧丹東、上海和北京被控制,三者被捕似乎沒有關聯性。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曾表示,日本政府絕對不會向海外派遣情報人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593

被抓日本間諜疑為日中青年交流協會理事長 83年就來華

29日,據環球時報消息,有知情人士稱,涉嫌在華從事間諜活動的日本男子疑為日本日中青年交流協會理事長鈴木英司。昨日有多家日媒發布消息稱,正在中國進行訪問的日中友好交流團體一名日本男子,因被懷疑從事間諜活動,近日已被中國警方逮捕。

鈴木英司

鈴木英司1957年出生於日本茨城縣,法政大學研究生畢業,主攻中國政治外交。1983年首次訪華,此後30余年一直從事日中交流工作。現任日中青年交流協會理事長,總部位於東京都千代田區。同時兼任北京社會科學院客座研究員。與目前公開信息吻合。

鈴木英司疑似本月11日至15日作為日本某經濟團體訪華,期間計劃訪問北京、上海等地。但直至27日也未與其工作的機構聯系,手機處於無法接通狀態。目前他有可能正被當作間諜接受中方的調查。

目前該消息尚未得到中國官方證實。

(綜合自環球時報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776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