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陷医药外包灰色交易 原上药集团总裁吴建文被双规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4/4OMDAwMDE5MDI4OA.html


8月2日,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原上药集团总裁吴建文因经济问题已被双规。

“是7月中旬的事情,集团已经在小范围内做了通报。官方口 径是涉嫌经济问题正在协助调查。”3日,上药集团内部权威人士对记者证实。他不愿披露更多消息,仅表示问题出在吴担任集团抗生素事业部总裁期间,目前该块 资产并未在上实系重组时注入“新上药”(601607),且吴在上市公司也无任职,此事与上市公司无关。

据悉,吴为旗下产品选择“大包商”的过程中收受他人贿赂,遭人举报,后在新上药重组审计时暴露。业内人士指出,吴建文的问题暴露了抗生素领域业务外包方面的潜规则。

事发突然

“听到消息我觉得很可惜,这么年轻的干部,而且工作能力和平日为人都不错。”一位和吴打过交道的业内人士对记者评价说。

出 生于1969年的吴建文,自1991年就加入上药集团,先后任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上海新亚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先锋药业有限 公司总经理、上海医药集团副总裁,上药集团抗生素事业部总裁。2008年底升任上药集团总裁,也是上药集团重组工作小组成员之一。

上药集团 内部普遍认为其是一位业务型领导,年轻有为,对其涉案多感惊讶和遗憾。“吴比较年轻,业务上也很精干,而且学历很高,在集团内的口碑一直不错。”上药集团 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吴建文此前所在的抗生素事业部是集团内最难带领的一个部门,其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均得到认可。吴的简历也显示,他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 专业,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复旦大学产业经济学博士。

上述集团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对吴的调查始于春节前后,调查过程持续半年,最终于7月份在集团内部宣布了对其的调查结果。而吴建文最后一次在公开场合露面也是在2009年底,其后的半年多一直销声匿迹,印证了上述说法。

大包商行贿?

吴建文在抗生素业务方面具体因何事宜被双规,目前尚不得而知。

但知情人士告诉记者,集团内部通报的口径是经济问题。非官方的说法是,在其担任抗生素事业部总裁期间,为旗下品种选择“大包商”的过程中收取了对方的商业贿赂,被信访举报,并最终在新上药重组的审计过程中被发现和暴露出来。

医 药大包,是近年来在医药营销中兴起的一种新模式。是指品种持有人将产品的全国总经营权转让给有市场网络资源的总代理商,厂家底价包票给代理商,订立协议, 保证每月提货量,但具体怎么销售,厂家不管,费用全部由代理商承担。代理商再将药品销售到医院渠道,赚取中间费用,经营总代理品种的人被称为大包商。

“大包商是底价承包的,拿到的出厂价越低,折扣越好,自身的利润空间就越高。”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为了从厂家拿到更低的出厂价以及质量更好的药品,大包商往往需要给相关公司决策者一定的灰色收入。

他 还指出,大企业的产品线较长,企业的拳头产品一般是由自己的队伍销售,但一些非优势品种或者普药通常会找大包商来做,有相当一部分大包商主要代理品种是抗 生素,此前发改委多次连续降低抗生素的价格,使得大包商的利润空间不断受到挤压,其向上游厂家寻求更低价格的冲动也越发强烈。

“这在医药行业中不会是个案,吴犯错有他自身的原因,更有这个行业的深层次体制原因以及公司内部管控的疏漏。”前述人士对记者表示,吴在医药圈内20余年,与一般人相比,他个性比较谨慎,“身上的江湖气也不重”。

在他看来,吴收取大包商的灰色收入,更多的是一种“圈子文化”,这种灰色经济链也是行业内较为普遍的潜规则。

有猜测认为,吴被信访举报,跟新上药重组中的人事纠葛不无关系。但前述人士表示,吴涉嫌的经济问题确实存在,并非捏造,“他毕竟是犯了错,这个没得解释的。”

至于具体的涉案金额, 该知情人士指出,“这种级别的人,如果是一般一两百万的数目,不会搞得这么大。”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上实入主上药后擢升的第一位集团总裁,吴建文曾经拥有令人看好的职业前景。但一位接受采访的人士对记者表示,这件事对其职业生涯打击会很大,以后即便风平浪静,也难以再重登职场高峰。“这个行业,人才是不缺的,缺的是机会。”

新上药“撇清”

去年10月,新上药“三合一”的重组方案落定,新上药吸收合并上实旗下另外2家A股上市公司,上实集团和上药集团的医药资产实现整体上市。此次整体上市,唯一一块没有注入新上药的资产就是上药集团的抗生素业务。而抗生素业务部正是此前吴建文统帅的集团一大业务部门。

当时上药集团董事长吕明方解释说,抗生素业务暂时未达到上市要求,所以此次未被注入上市公司,但重组方案承诺会在后续24个月内实现抗生素业务的上市。

在春节后公布的新上药核心领导班子团队中,一年多前被提拔为上药集团总裁的吴建文也不在其列,也未担任上市公司的任何职位。

“现 在看来是幸运,否则对新上药的不利影响就大了。”上述集团内部人士表示,抗生素业务目前不归属上市公司,且事情发生在重组前,所以此事对新上药的负面影响 不算太大。至于当初的安排,是事先有知,还是纯粹巧合,相关人士表示,当初有些问题已经显出端倪,彼时的安排是有预判的。

他同时表示,此事 暴露出上药集团原先内部管控的一些薄弱环节,今后集团会加强这方面的管理,从制度上根绝此类事件。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上药集团纪委加强了对旗下公司 的监察力度。5月中,上药集团纪委书记陈欣,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郜卫华,审计部副总经理余卫东等一行到新先锋药业作纪检监察工作调研,新先锋党委书记 石兴亚就公司纪检监察工作情况作了汇报。而新先锋药业正是上药集团抗生素业务的核心企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04

许春茂内幕交易事件全解密 疑涉新华百货

http://www.21cbh.com/HTML/2010-8-23/1NMDAwMDE5MzQ1NQ.html

距离上海1600公里的银川市,最繁华的街道名曰新华东街,占据当地商业垄断位置的新华百货正是位于这条街的核心地段,该公司也是宁夏的商业龙头,于1997年上市。

两周前,发生在上海基金业的一场“地震”或许就同这家上市公司有关。据知情人透露,原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投资总监,现拟任中欧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的许春茂因涉嫌“内幕交易”被上海证监局调查,其事发公司正是这家千里之外的新华百货。

两周过去了,截至8月19日,当事人许春茂仍然不接外界电话。他的“内幕门”如疾风骤雨般来得快,去得也快。表面上,因为没有新的东西,舆论对此的兴趣已经告一段落,“现在好多了,来采访的记者少了很多,”中欧基金一人士称。

但是此事的暗流仍在涌动。许春茂、其任职的中欧基金公司和原任职的光大保德信基金都在等待调查结果。更重要的是,不管结果如何,此事件都第一次揭示出基金经理的另一种违规漏洞:“内幕交易”——在资本市场上,这比“老鼠仓”更为常见。

许春茂与新华百货

新 华百货这两年一直是资本市场的热点。多因为公司实际控制人,物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拥有香港上市的物美商业(该股曾因赵丹阳推荐给巴菲特而名声大噪),虽然 物美控股的实际控制人张文中仍在牢中,但物美商业多次表示要回归A股,不排除吸收合并新华百货,于是乎,从2008年11月6日起,截至今年8月19日, 新华百货复权后股价翻了4.4倍。

在这两年中,物美控股也多次做出即将回归A股的举动,其股价也跟随着这些举动尽情表演。回过头来看,如果能提前得知物美控股的行动,那么收益一定颇丰。

作为明星基金经理,许春茂对新华百货的投资确实都踩对了点。

5年前,许春茂担任泰信基金高级研究员、基金经理期间,泰信基金公司旗下的基金从未出现在新华百货历次披露的流通股名单中。

2005年,31岁的许春茂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担任光大保德信红利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助理。2006年7月,许春茂正式担任光大保德信红利的基金经理。

次年上半年,光大保德信红利的半年报中,就出现了新华百货的身影。据公开数据,2007年上半年,光大红利累计耗资669.9万元买入新华百货,卖出684.8万元该股。实现盈利14.9万元。

而正是当年的7月24日,新华百货公布了重组方案,向控股股东物美控股非公开发行2亿股,购买其持有的香港上市公司物美商业40.80%的股份,由此,新华百货将成为物美商业的控股股东。但由于市场原因,这一重组方案未能成型。

但新华百货在2007年上半年已经上涨99%。

这是有公开交易记录的,许春茂对新华百货小试牛刀。当年下半年,许春茂只少量卖出了该股。

2008年整年,许春茂未对新华百货进行明显的操作。他本人当年成为光大保德信的投资总监。

直 到2009年上半年,许春茂才再次大举进入新华百货。首先许春茂通过光大保德信红利在2009年一季度买入超过558万该股,持股比例占总股本 3.23%,成为该公司第三大流通股股东。此时他也是光大保德信新增长的基金经理,通过该基金,又买入了近430万股,持股比例占总股本2.486%,为 第五大流通股股东。

二季度,光大红利继续增持新华百货至602.55万股,占总股本比例为3.486%;光大保德信新增长则将持股数量下降至330万股。合计两只基金到2009年上半年共持有932.55万股。

当年上半年,新华百货就上涨了70.86%。

究竟是什么事情造就了新华百货的大涨?除了业绩的提升,三季度物美商业的一则公告揭示了谜底。

2009 年8月12日,物美商业在港发布公告,宣布与TPG(美国德克萨斯州太平洋投资集团)、弘毅投资及关联公司FS、联想控股达成协议,共引入约2亿美元(约 16.5亿港元)的战略性投资。物美商业同时承诺,若三年内无法在A股上市,将回购弘毅投资及联想控股认购的5000万股内资股。当时,物美商业CFO徐 莹称,物美将适时选择在A股上市,且不排除借壳新华百货的可能。

不巧去年8月12日,上证指数出现了4.66%的暴跌,新华百货也跟随下跌3.8%。但从8月20日起,该股走出了背离市场的大涨行情,并且截至近日,也未有止步。从2009年8月20日开始,截至2010年8月19日,新华百货大涨177.85%。

许春茂虽然踩对了建仓时点,但卖早了。去年三季度,他就开始陆续减仓,四季度末,新华百货的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已经不见光大保德信系的身影。

值 得一提的是,2009年1月22日新华百货部分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子公司高管用个人自有资金从二级市场共计购入公司流通股57.4万股,其中上市 公司高管人员从二级市场购入本公司A股流通股31.91万股。2009年9月23日,再次从二级市场共计购入本公司A股流通股32.9万股。

谁是冤枉的?

2009年7月底,基金业就传出了许春茂被调查的传闻。后证实确有其事。不过此时的许春茂已经离开了光大保德信。

2010年3月,许春茂请辞光大保德信基金公司投资总监,旋即跳槽中欧基金,中欧委以其副总经理兼投资总监两大要职。

许 春茂为何遭遇调查,诸多说法中,唯一统一的标准答案是:许春茂被人举报。但举报方式版本众多。有人称为同行举报,上海一基金公司人士判断,“这比较不靠 谱,同行这么做以后就没法在行业混了”;一说是前同事,但光大保德信内部人士认为也不太可能,“许春茂跟同事领导关系都不错,临走时,大家一起聚餐送 行。”

其中一种难以想象的举报方式却被许多人认可:传闻内地一家营业部总经理因包养情妇,关系处理不当,终因情妇告状而东窗事发。在相关部门的调查中,此老总将许春茂供了出来。近期,上海滩传闻,此营业部在湖南。

远在湖南的营业部何以同许春茂接上头,并且举报的更是远在银川的上市公司?

于是中国基金业传奇的一幕发生了。一个人、一个营业部、一个情妇、两家基金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勾画出上海基金业8月份缤纷复杂的故事。

这个故事尚未有结局,但却有些线索和推测。

8月份,湖南证监局召开了辖区防范与打击内幕交易专题会,湖南证监局局长杨晓嘉强调,内幕交易已成为当前影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如果不严厉打击和严格防范,必将给市场、给社会、给广大投资者造成危害。湖南证监局此次会议同此案是否有关联不得而知。

至于两家基金公司,据上海业内透露,私底下他们都在喊冤。

对 于中欧基金来说,许春茂被调查的情况集中在他尚未来中欧的那段时期,应该跟此事并无关联,但对该公司的影响却是存在的。中欧基金本想通过引进人才实现跨越 式发展。并且在许春茂事发之前,团队已经稳定,正是干事情的时候,“内幕交易门”一出,中欧进退两难:对许春茂是用还是不用。据中欧人士称,目前公司运作 平稳,没有受到此事件影响。

对于光大保德信来说,冤在程序上公司并没有什么差错。“我们对交易行为的监控是严格的。”光大保德信一人士称,公司对于基金经理的选股范围、持股数量等都有严格控制,并没有发现许春茂的异常现象。

一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对于许春茂而言,或许也觉得冤。目前许春茂是涉嫌内幕交易,但是并没有消息指许春茂有借助内幕信息为自己牟利。

但一基金公司人士认为,机构投资者要想获得超额收益,通过各种信息的收集和调研,往往能够获得一些多数人不知道的消息,又不可能对这些消息不加以利用。但若利用却容易构成内幕交易。

许 春茂一案不管结果如何,对行业带来的经验的确是可以借鉴的。上海另一合资公司人士称,基金公司相互之间的挖人比较频繁,此案让基金公司认识到,对人才的引 进需要细致地调查;而对于基金公司监察稽核部门而言,传统的交易流程监督是否要进一步升级值得考虑;而对于基金经理而言,作出一项投资决策如何避免内幕交 易也值得思考。

或许这一事件对某一个群体是受益的,那就是私募。日趋严格的监管,可能会促使更多的公募人士流入私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14

兩岸三地:延長交易 Uncle Ray

2010--8-17  AD





 

筆者曾經是基金 經理,每天工作是早上9時到公司,有兩至三家外資及港資經紀行會致電morning briefing,主要是歐美市場的情況。10時開市前,讀讀research paper、新聞,然後開市就落盤做trade。中午開市後,寫寫investment proposal,收市後會計部會與經紀對盤、孖展數、期權金等,約收市後半小時,就會有cash/position report,可以知道portfolio的表現。

最近聯交所提出增加交易時間,筆者的問題是why?

報章上的理由是內地股市9時半開市,很多上市公司在中港均有上市,所以中港兩地開市時間應統一。再者,鄰近新加坡及日本都加長交易時間,香港需要維持競爭力,所以應該跟進。

上述的理據其實很搞笑,如果加長交易時間可以保持香港股市的競爭力,筆者提議不如港股實行24小時交易,方便歐美投資者,香港上市公司便不用大費周章搞甚麼ADR、GDR。

審批權莊家制更值得關注

年 薪天文數字的聯交所精英,應該多關注一些比交易時間更重要的問題,例如是否應該下放上市審批權,像倫敦AIM一樣?又例如是否應引入莊家制,保持一些二、 三線股的流通量?又例如怎樣與中證監監察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於國內發放敏感資料所引起的內幕交易問題?這些比甚麼把交易時間加長減少,來得更重要。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56

股壇三害(上) 交易員丹尼

http://dealer-daniel.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_6709.html

由於昨天筆者需要出席一名親友的喪禮,故未能兌現上周五的承諾,準時刊出博文,懇請見諒。

今天的寫作靈感,乃源自筆者兒時讀過的“周處除三害”。 相傳義興這個地方有一個叫周處的年青人,生性暴戾,好勇狠,時常滋事生非。 村中各人對周處既討厭,又害怕;並把他與附近南山一頭時常襲擊村民和牲畜的白額猛虎,以及當地長橋下一條出沒無常的大惡蛟,合稱“三害”。 故事的細節,讀者可以自行到網上搜尋瀏覽,筆者還是言歸正傳,說說什麼是筆者心目中的“股壇三害”。

首先第一害,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財經演員,簡稱“財演”。 此名最早見於原復生(蔡東豪先生的筆名)的文章。 雖然蔡先生貴為精電(710)的行政總裁後,因為身份和公司的利益關係,已經沒再使用“財演”一詞,但財演一角在本地財經界深入民心,相信不用筆者解釋,讀者會明白當中所指。 當年財演稱號一出,回響極大;與一眾股民朝夕相對的“分析員”和股評人,紛紛與財演二字劃清界線。 可是,試問今時今日,有哪個業內人士不知道每天在各大媒體的財經節目中出現的不是財演?

財演融入本地的股評文化多時,起步雖比賽馬評論員為晚,但較那些替中學生補習的天皇早得多。 至於股民與財演,是雞與雞蛋的關係,誰先誰後,已經無從稽考。 不過,財演能夠繼續粉墨登場,股民仍然樂於聆聽追隨,歸根究底乃股民的民智低劣和懶惰之故。

第二害,“財經神棍”也,筆者謔稱“財棍”。 記住,是財棍,不是財神;前者是招搖撞騙,後者是帶來財運,兩者完全不同。 其實,財棍借助玄學知識,走訪各大傳媒,為大眾股民“分憂”和解答投資疑難,已不是新鮮事;可是這股歪風,近年有增無減。 或許由於幫人占命解卦仍是財棍的主要財路,他們一般很少主動出擊,多數是被邀出席為嘉賓,以增加那些財經節目的可觀性。 不過,正所謂“風水佬呃你十年八年”,加上股民善忘,財棍給予的“專業意見”,甚少受到挑戰或質疑。

筆者眼中的財演和財棍都是財經界的丑角,縱使股民長期跟買跟賣,必定輸錢居多,但畢竟他們同時也為股民提供了娛樂和心理輔導,而且大部分股民也不會傾家蕩產去跟隨,故此錢銀上的損失應該有限。

不過,最後的一害,不僅讓股民在投資上蒙受損失,還令股民學習了錯誤的投資知識和態度。 至於是什麼? 明天續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53

股壇三害(下) (9月15日) 交易員丹尼

http://dealer-daniel.blogspot.com/2010/09/915.html

昨天筆伐了股壇三害中的兩害,收到不少讀者的支持電郵,今天續談為禍最深的最後一害。

如果讀者有閱讀本地免費報章的習慣,應該知道其廣告客戶只有幾類,其中一類是自詡在股票市場上戰無不勝的“投資專家”。 據筆者的非正式統計,每天在兩份免費報章上總會找到至少三個“投資大師”的招生廣告。

這些聲稱能夠教人在股市裡輕易賺大錢的投資專家或大師,筆者一律冠以一個美名―“財導師”。

還記得大約在半年前(3月21日一文),筆者曾經和T先生一起報名,在短短兩個星期內參加了幾乎所有在報章上刊登招生廣告的投資課前講座,觀摩了這些財導師的專業表演。

以下是其中最精彩的兩場講座,請欣賞。

初次參加這類講座,感覺像是處男下(股)海,筆者懷著好奇的心情,畢竟真的不知道這些財導師“什麼葫蘆賣什麼藥”。 那次有兩位財導師一同演出,大師H以輝煌往績作為賣點,強調在過去一年把自家的資產翻了幾番。 正當席上各人心理盤算在前年金融海嘯的損失時,大師H突然拋出一張某股的日線圖,指出自己何時在那個價位買入,在那個價位沽出,聲稱從那次交易中獲利多 少。 其中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大師H介紹一招“三線重疊後股價爆上”(筆者日後有機會再詳談), 並聲稱是屬於他本人原創的。 唉! 幸而筆者也閱讀過不少有關技術分析的書籍,否則便會跟其他觀眾一樣,落得受騙的命運。

同場演出的大師V則一口氣展露了幾招必殺技,如何靠發掘和觀察圖表上的訊號去捕捉股份的大升浪;更說明其招式容易使用,變相令人覺得在股市裡賺大錢並非什 麼難事。 另外,大師V是悲天憫人的一類人,其謝幕詞亦十分窩心,表示一直替本港小股民的遭遇感到難過,不值散戶時常受到大戶的欺凌,認為自己應該為小股民在股海裡 引航,指點迷津。 當時許多與會者為之動容,仿似在幽谷裡重遇貴人。

初次觀摩,財導師的專業演出已經讓筆者和T先生大開眼界,怎料翌日參加的另一場講座,更叫筆者驚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就叫他大師M吧,他可算是大師中的大師,因為他的“吹水”技巧,實在已經到達了神的境界,直教筆者明白“如要欺人,必先自欺”的道理。 簡單來說,大師M只有一道板斧,就是光靠陰陽燭去捕捉大市的高低轉角位。 其實,在那次講座中, 大師M一直沒有透露怎樣測市,他只是引用自己在Forum上跟學員的對話記錄,以及一部分學員的買賣單據,作為他測市奇準的佐証。

如果大師M真的如他本人所說,食盡大市上落間的所有波幅,恐怕就連國際炒家索羅斯和沽神保爾森也要拜他為師。 可是,由於大師M的口才實在了得,就筆者所見,在座觀眾的情緒全在他的控制之中。 到了最後的即場報名環節,很多人早已急不及待索取及填寫報名表格。 對於大師M來說,賺錢真的非常容易。

最令人佩服的是,筆者和T先生在離場時,碰見兩名疑似大師M的舊生,在出口處高談闊論地大讚大師M的厲害,又說之前從未遇過如此良師,真的可謂“做戲做全 套”。 到了離開會場稍遠的地方,T先生對筆者表示,若不是在金融圈內打滾了一段日子,他可能已經報名去了。 筆者十分認同T先生的想法,我等業內人士也差點把持不住,更莫說是一般的投資初哥了。

至於其他財導師,也是靠標榜自己的炒功如何卓越去大量招生,賺其每個學生數千元的學費;分別只是賣點略有不同,各“師”各法而已。

筆者初入股場,自修自學,無人指導,交了很多學費,因此認為修讀課程去增進自己的投資知識和技巧是一件好事;始終有人從旁協助,確實能夠省回不少時間,走少很多冤枉路。

不過,觀乎現時坊間那些財導師的教學理念和授課方法,恐怕報讀的股民學到的一招半式只能用於一時。 最悲慘的是,那些從財導師裡接過畢業証書的投資初哥,以為高手們已經慷慨地把獨步股壇的必勝單方傾囊相授,之後無論在什麼市況都一直沿用大師的絕技,至死不渝。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054

雅巴交易三大变数兑现 马云遭遇“关键10月”

http://www.21cbh.com/HTML/2010-9-16/4NMDAwMDE5Nzg4NQ.html

阿里巴巴集团与美国雅虎风波骤起的“核心因素”,终于显山露水。

9月15日,阿里巴巴(0168.HK)2007年香港上市时招股书中几个并不显眼的细节,再次置于公众的放大镜下。其中涉及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席位、投票权变化,以及“马云不被辞退”条款的转折点均指向2010年10月。

未来一个月,围绕阿里巴巴集团的三大利益方——以马云为首的管理层、第一大股东雅虎、关键角色软银,将上演怎样的博弈?

阿里巴巴遭遇“关键10月”

2005年,雅虎以10亿美元和雅虎中国业务作价,换取其在阿里巴巴集团近40%股权的交易,在当时被后者大肆渲染成“阿里巴巴全面收购雅虎中国,并获得雅虎10亿美元投资”。如今看来,其中交易大有乾坤。

截至目前,外界仍然无法获悉当时雅巴交易的全部细节,但2007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B2B业务在香港上市公布的招股书,透露了一线端倪。

该 招股书显示,雅虎与阿里巴巴集团于2005年签订的协议中曾规定:阿里巴巴集团的董事会由四名董事组成,分别由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股东指派两名,雅虎和软银 各指派一名,而自2010年10月起,“雅虎可委任的董事总数将为于该日期可委任的董事人数及阿里巴巴集团管理股东于该日期可委任的董事人数两者之间较高 之数目”。

也就是说,自今年10月后,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增强,其委任的董事数目将超过阿里巴巴管理层,或者至少与之相当。

除 了董事会席位增加之外,雅虎在阿里巴巴集团话语权进一步放大的另一大指标是,同样自2010年10月开始,持股阿里巴巴集团39%经济权益的雅虎,其投票 权将从当时条款约定的35%增至39%,而马云等管理层的投票权将从35.7%降为31.7%,软银保持29.3%的经济权益及投票权不变。这意味着,在 即将到来的这个月,阿里巴巴管理层在投票权将由超过雅虎0.7个百分点,转变成低于雅虎7.3个百分点。

“外界关于阿里巴巴的传言如此之多,确实无法控制,公司不会投入过多精力关注传言。”面对媒体披露出来的阿里巴巴集团“关键10月”,阿里巴巴集团公关部对此选择了避实就虚。

这与此前阿里巴巴(0168.HK)CEO卫哲对于雅虎的数番高调表态形成反差。此前,卫哲在阿里巴巴网商大会上对媒体表示,“已经没有了独立搜索引擎的雅虎仍能给阿里巴巴带来战略利益的说法,简直是笑话,我们为什么需要一个没有技术和商业协同功能的财务投资者?”

马云的“乌纱帽”

阿里巴巴集团相关人士此前还多次表露了向雅虎回购股份的意愿。但截至目前,雅虎的最新表态仍然是:“维持持股。”

然而,给目前的僵局带来另一大变数的还在于,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的去留问题。

事实上,在雅巴2005年签订的协议中,曾有相关条款规定:“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不会被辞退”。但根据当时约定,这一条款将于今年10月到期。换言之,届时,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将有权利决定继续保留或辞退马云目前的CEO管理职位。

9 月15日,正在天津达沃斯论坛的马云对围堵而来的媒体的回答是:“我还第一次听说”。而回忆2007年阿里巴巴(0168.HK)香港上市时的记者招待 会,马云面对有关2010年“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执行官马云不会被辞退”条款到期时怎么办的问题曾表态:“我说2010年以前,我答应我一定在。所以,就写 上了2010年马云不会离开,不是2010年以后他们把我开掉。”

“不被辞退”条款到期,马云会丢“乌纱帽”吗?有业内人士表示,从目前局 势和各种迹象来看,该方案的可能性好像并不高。首先,阿里巴巴集团尚有淘宝和支付宝等业务没有上市,据记者从硅谷了解,“这两大重要资产何时上市”是雅虎 方面真正关心的问题,而在此之前更换掌门人,风险很高;其次,阿里巴巴团队对领导者马云的图腾崇拜早已声名在外,此前在媒体面前马云也曾表达过“退休”的 想法,但如果马云最终是以这种方式离开,势必促成阿里巴巴团队的逆反心理。

另外从另一关键股东软银的角度来说,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之际,软银中国总裁兼执行合伙人薛村禾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马云在创业者中的品质不是优秀,也不是卓越,而是“罕见”。

协调者软银

即将到来的10月,无疑是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个关键节点,但这是一次彻底的“能量转换”,还只是一个雁过不留痕的“中场休息”?

“事情总的来说不会很可怕,因为双方持续长期闹僵下去,股票会下跌,对雅虎和阿里巴巴都没有好处。”9月15日,汉理资本董事总经理钱学锋对记者表示。钱曾任软银中国创投基金副总裁。

钱学锋还认为,阿里巴巴集团和雅虎的背后都有一个软银,“孙正义(软银CEO)一定会出面协调”。

“现在还是博弈期,但最终会达成一个新的平衡。”钱学锋对记者说,现在只有静观其变,“令人感叹的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五年刚过去,局面就完全不一样,雅虎在美国走下坡路,而阿里巴巴在中国走上坡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03

黄炳均“借道”王征入主亚视 部分股东质疑交易不透明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0914/1804637.shtml

 每经记者 李潮文 发自深圳
持续近一年的亚洲电视控股权争夺战收官,跌宕起伏的情节堪比这家香港电视台出品的任何一部电视剧。
半路杀出的昌兴国际(00803,HK)主席、巢东股份(600318,SH)董事长黄炳均最终成为亚视控股股东,而一直声称要带领亚视成为亚洲“CNN”的内地富豪王征尚未拥有任何股权。日前,王征出面无奈地表示,自己只不过充当了一回“过河卒”。
半路杀出个“程咬金”
香港特区广播事务管理局日前宣布:“批准黄炳均全数购入亚视现有3名股东、合共52.4%有表决权的股份,成为新股东。”
把黄炳均比作半路杀出的 “程咬金”,一点也不为过。一直以来,在大众的视野中,亚视股权争夺的焦点是王征能否成为控股股东。背后,则是亚视两个大股东之争。一方面,持有亚视 51%股权的查懋声支持王征入股;另一方面,另一股东、旺旺集团(00151,HK)主席蔡衍明却反对查懋声这样的做法。
亚视在公告中称,黄 炳均52.4%的表决权股份购自查懋声家族所持的PanfairHoldingsLimited(汛泰)、陈永棋及刘长乐合资的龙维有限公司,以及中信集 团旗下的侨光集团,有关股权变动已于9月1日生效。至于其余47.6%亚视股权,由于查懋声和蔡衍明的官司未审结,股份继续由查、蔡合组的公司 Antenna持有。另据媒体报道,王征表示,从去年10月起,不计算买入股权费用,他已经给了亚视2.1亿港元资金,但全部都是可转换公司债券。也就是 说,到目前为止,王征不曾拥有亚视丝毫股权。
争夺双方关系存疑
让这场股权争夺案更富戏剧性的是,在公告出炉之前,部分出售股权的亚视股东都不知道股权是卖给了黄炳均。
与刘长乐一起持有亚视股份的陈永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广管局是怎么批的连我都弄不清,只批给黄炳均一人还是加上王征我需要去弄清楚。”他也表示,当初是跟王征签订买卖合约,但王征有权将股份转售另一人。
代表蔡衍明出任亚视董事的亚视股东黄宝慧则表示,蔡衍明一方对股权变动毫不知情,质疑交易缺乏透明度及是否合法,会保留法律追究权,将会召开会议讨论事 件。“亚视董事会完全不晓得这件事,我是亚视董事,我今天也不知道黄炳均是谁,他与王征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毫不知情。”
那么黄炳均与王征到底是什么关系?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黄炳均现年57岁,籍贯广东江门市,早年一直在广东一带生产销售装饰板建材,除了在香港拥有主业水泥生产的上市公司昌兴国际,他还是A股上市公司巢东股份的董事长,以及英国另类投资市场上市的昌兴矿业的主要股东。
细心的媒体发现,黄炳均妻子盛承慧,曾在上海交通大学盛宣怀铜像揭幕时,以盛氏家族代表身份接受礼物。而王征另一个身份正是盛宣怀的曾孙,与黄炳均妻子有亲戚关系。
有知情人士称,王征之前高调表示入主亚视只是 “烟幕弹”,真正的买家和资金的来源其实是黄炳均。
有媒体报道称,黄炳均旗下三家公司的市值为70亿港元,而此前媒体报道称,王征身家至少过百亿。按理说,王征并不缺钱,出于何种原因未能分得丝毫股权,王征并未向外界作出解释。
耐人寻味的是,控股权揭晓后,王征向香港媒体表示,“做了过河卒,只有拼命向前。”
市场上有一种猜测是,为顺利拿下亚视股权,王征在早前引入战略合作者黄炳均,但终因管理策略等各方面与原有亚视管理层不合,而放弃入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6

延長交易 左丁山

2010-9-25  AD




 

呢日到四季酒店 吃午飯,在升降機碰到一位攝影記者與幾位既講普通話又講美式英文嘅行政人員,聽而知係海歸派分析師,基金經理嗰類。問攝記:「有乜活動呀?」攝記答:「影 IPO介紹會呀,呢排有好多。」睇吓手機,當時仲未到十二點半,見到四季「波廳」外已經人頭湧湧,可見有不少證券、投行、傳媒中人已在十二時半前開始到 場。

以前左丁山曾不時參加呢類聚會,時間通常係由十二點半到兩點半,共二小時,但好多人客(證券界人士)到咗二時十分或早一啲就紛紛離座, 趕回公司準備下午二時半交易所開市。而大部份人士就要等到十二點九個字先至到齊,當然係在上午收市後先至趕嚟參加之故,時間如此緊逼,搞IPO推介會嘅場 地離不開中環與金鐘三間酒店,去遠啲呀?人地想畀面亦有心無力。好彩香港金融界寫字樓集中於中環、金鐘,步行,搭地鐵或電車,五至十五分鐘內可以到達,十 分有效率,此乃香港競爭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優勝條件之一。其他城市譬如曼谷呀?中午食餐商業應酬飯都要預備塞車起碼一個小時,淨係呢樣已經冇希望成為甚麼 世界中心。

後來碰到在證券界打滾近四十年嘅經紀H,佢對一張報紙單打本地華資經紀吃午飯要長時間,「反映了一些行業中人由交易所前的四會打 拼到如今,經過二三十年間的拼搏,早已盤滿缽滿,故此才戮力反對這項早已談了好多年的延長交易時段建議」,經紀H甚為不滿咁話:「我地今日唔搏殺?講笑 咩,容乜易冇碇企?實際上我地每日八點前已經返到公司開會,檢討昨天,預備今天,下午四時收市後你估即刻鬆人去桑拿呀?此乃二十幾年前之事,今日仲有好多 事要跟,睇吓倫敦做成點,香港有好多生意係在午飯時間傾嘅,如果得一個鐘頭食飯,大行就話人多,可以調配啫,華資中小型證券商比較少人,得一個鐘頭食飯, 老闆邊度有時間出去應酬客戶拉生意呀,或者聽IPO推介呀!」睇嚟延長交易時段,勢所必行,但照顧吓本地習慣,中午有個半鐘頭吃午飯就差唔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218

中港炒家連手設局 四百萬保戶權益不保南山人壽交易 黑幕

2009-10-29  TWM




10月13日,南山人壽標售案由博智金融團隊得標。但博智究竟是誰?這家攸關台灣4百萬保戶、3萬6千名員工生計的保險公司,誰是新老闆?

揭開博智神祕面紗,一直隱身幕後的中國股市梟雄——肖建華,在本刊層層追蹤解析下,意外曝光!

肖建華曾在中國涉及多起炒股掏空案,避走海外,如果南山人壽真被一群以肖建華為首,集結借殼大王,以及多位曾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股市炒家所拿下,那麼,未來保戶的權益何在?員工的保障何在?金管會主委陳冲是否能負起嚴格把關的重責大任?

撰文‧林月然

在黑夜中,狼的眼神鋒芒銳利,披著羊皮的狼更是悄無聲息,一個猝不及防,就可一口咬下一隻肥羊,台灣第二大的保險公司南山人壽,是否就是這隻大肥羊?

十月十三日,擁有台灣四百萬保戶的南山人壽宣布出售,打敗眾多強勁對手出線的,是一個台灣保戶們幾乎完全沒聽過的組織,名叫﹁博智金融團隊﹂。接下來,只 要台灣經濟部投審會審查通過、金管會頭一點,南山人壽就立刻易主,這場台灣金融業有史以來金額最大的一樁購併案,就要告一段落。但到目前為止,這個﹁博智 金融團隊﹂到底是什麼來歷?外界始終看不清楚。

買家來歷不明

誰才是真正的新老闆?

根據該團隊表示,這是一個由港股掛牌的中策集團(○二三五HK)出資八成、博智金融出資兩成連手組成的團隊;只是,中策剛剛才被借殼易主,背後大老闆到底是誰,還是個大問號;而今年四月才緊急成立的博智金融又是什麼來頭?

換言之,到底誰才是真正台灣南山人壽的新老闆?未來四百萬保戶的保單理賠事宜,該找誰討?南山三萬六千名業務員和員工的權益保障問題,以及南山一.五兆元 龐大資產會不會落入禿鷹之手?一連串的問號,在主掌金融監理大權的金管會主委陳冲的心裡,究竟有沒有清楚的答案?

根據︽今周刊︾調查採訪,無論博智或是中策,恐怕都只是台面上的人物,這整個購併案,實際上有一位從未現身的金主,隱身幕後。就像一隻披著羊皮的狼,在黑 夜裡,張口咬向南山人壽。儘管未現身,但台灣其實已經有很多人認識他、見過他,他經營台灣政商關係已經整整一年,一切,都為了南山人壽。

披著羊皮的狼?

神祕金主肖建華隱身幕後

表面上,中策是一家港股掛牌公司,必須遵守香港上市公司的一切管理規則,似乎是相對透明;而另一方博智金融也說,他們請來曾經擔任亞洲花旗機構客戶集團執 行長的麥睿彬(Robert Morse)擔任董事長,總經理則是曾經為台灣的富邦金控當年成功引進花旗資金,參股富邦金控,為富邦立下汗馬功勞的前策略長吳榮輝。有這兩位在市場上都 是﹁叫得出名號﹂的人物把關,因此,十三日南山與博智一起召開的合併記者會後,面對外界一連串的疑問,吳榮輝就向︽今周刊︾表示,﹁請大家不要再懷疑 了!﹂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時間回到一年前,二○○八年十月,當時雷曼風暴剛發生一個多月,全球最大保險集團AIG岌岌可危,當時市場開始出現傳言,台灣的南山人壽正是AIG集團裡的金雞母,有可能被列為緊急出售求現的名單,此風聲一出,令全球所有覬覦南山人壽的買家,都豎起耳朵。

隔沒幾天,有人見到當時才剛剛從亞洲花旗機構客戶集團執行長一職退下來的麥睿彬,突然出現在香港中環的某家五星級飯店大廳,據了解,這一天他特地來見一位金主,這位金主腳踩功夫鞋,年紀很輕,看上去不到四十歲,長相斯文,身上的裝扮搭配年紀,看上去有點突兀。

中國股市梟雄

涉及二起炒股案,被迫避走海外這位幕後金主的名字就叫肖建華。在中國股市,肖建華被稱為股市梟雄,號稱手握超過八百億人民幣的調度實力,過去十年,他馳騁 在中國與香港兩地的資本市場,曾經入主多家高科技公司、金融機構,最後甚至因為涉及二起炒股掏空案,被迫避走海外,落腳加拿大,一度無法入境中國,中國證 監會副主席王益更因他而下台。據消息人士透露,﹁肖建華光是炒股獲利,就超過一百億人民幣﹂,是典型的中國智慧型股票炒手,但即使如此,卻從不露臉,幾乎 沒有一家媒體拍過他的照片。

這一天,肖建華與麥睿彬就在飯店見面,據悉談話主題始終不脫南山人壽,一方對南山人壽有興趣,另一方手上擁有龐大資金,雙方一拍即合。肖建華與南山人壽之間的緣分,也就此開始。

肖建華,這是個台灣民眾幾乎全然陌生的名字,但他對台灣可是一點都不陌生。事實上,早在去年六、七月,他就開始來台尋覓投資標的。

擅於經營政商人脈的肖建華,去年開始在台灣展開一波﹁經營台灣關係之旅﹂,以真名、化名的方式,遍訪台灣政、商兩界名人,他最常用的假名是﹁張銘﹂,很多人稱他﹁張董﹂,據指出,他有多重身分,但許多人並不知道,他就是中國涉及炒股案的肖建華。

在台灣活動期間,如果是較敏感的地方,他則派出分身||也就是在博智資本擔任總裁一職的宦國蒼博士出面。他在台灣見過的人面之廣,根據熟識他的台灣友人轉 述,﹁除了台灣政府﹃最高領導﹄之外,其餘的,肖建華差不多全見過一輪了。﹂消息指出,他和宦國蒼曾在台北市的遠東飯店,與總統馬英九的姊姊馬以南喝過咖 啡,也曾拜會過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而且與國民黨立委蔡正元、陳杰等人都認識。根據本刊向上述當事人求證,海基會證實肖建華確實曾經出現在該會,而蔡正元 也證實曾有金融界人士帶﹁一位姓肖的人﹂來與他認識,陳杰表示﹁並無特殊印象﹂,而馬以南則說,﹁從來沒有去過遠企喝咖啡,也不認識這個人﹂。

參與日盛金增資

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第一次出手據說每次只要肖建華來台北,他常落腳的君悅飯店,去見他的人幾乎可用﹁絡繹不絕﹂形容,就在君悅二樓的咖啡廳,他在這裡見過無 數台灣政商名人。此外,只要是中意的公司,肖建華也會親自拜會,幾乎台面上數得出來的金融業大老闆,全都見過、也認識肖建華。並有消息指出,去年經營面臨 壓力的台新金,也曾經與肖建華談過,但最後雙方因為條件談不攏而作罷。不過,本刊求證吳東亮身邊幕僚,幕僚只低調表示,吳東亮的﹁行程上並未出現此人﹂。

不過,在南山之前,肖建華還是成功參股了一家台灣最小的金控公司,就是表面上今年四月被建高集團參股成功的日盛金。如今的閣揆吳敦義的兒子吳子廉向本刊證實,確實因為日盛金增資一案,在去年六、七月間認識了這次傳言南山人壽的幕後買主——肖建華。

根據吳子廉表示,當時的日盛金風雨飄搖, RTC(金融重建基金)也沒錢接管,在協助找錢增資的過程中,吳子廉代表日盛金最大股東新生銀行找錢,而肖建華則與後來擔任日盛金獨立董事的新鴻基公司聯 繫上,肖建華最後以新鴻基有限公司的名義,參與日盛金的增資。這也是肖建華在台灣金融市場的第一次出手。

吳子廉坦言,他的確在日盛金一役中認識了肖建華,但雙方並無太多聯繫,直到今年九月,吳敦義當上閣揆後沒幾天,肖建華又透過朋友,要找吳子廉一起買南山人壽,但吳子廉未回應,雙方也沒有再見面。而這也是肖建華在這樁南山人壽標售案中,最直接的指證。

根據熟識肖建華的人士表示,在肖建華眼中,會看上台灣市場,是因為他一度和中國的關係緊張,因此躲到台灣,他認為台灣﹁絕對是最安全的地方﹂。台灣最得他 喜愛的產業有二種,一是名下有龐大資產的公司,這次的南山人壽也因此雀屏中選;另一則是媒體,據悉去年底被旺旺集團買走的中時集團,肖建華也一度覬覦。

談話間,肖建華喜歡展現自己的實力,包括資金實力與人脈實力,﹁八百億人民幣﹂的身價,據說就是在某一次的聚會中,他自己親口說出。但事實是否真是如此, 有人存疑,有人則委婉地表示,﹁應該是指八百億的調度實力﹂,也有人不客氣地表示,﹁肖建華充其量只是一位背景實力雄厚的仲介而已﹂。

肖建華的實力、背景眾說紛紜,但大部分的人都相信他應該是﹁真的﹂與中國前國家副主席曾慶紅兒子曾偉,交情十分深厚,因此,很多台灣企業界人士就是衝著這一層淵源,與肖建華保持一定的關係。

過去,肖建華在中國股市掀起巨浪,但從頭到尾,肖建華本人幾乎都未曾現身,這一次,在南山的戰役中,肖建華也是幕後操盤人,但為了成功掩飾肖建華的敏感身分,最後投標成功的博智金融,就像一隻變形蟲一樣變來變去,讓外界一頭霧水。

一開始,﹁博智資本﹂的掛名董事長就是宦國蒼,但因為宦與肖建華的緊密度太高,很多在台灣拜會的場合,兩人都是同時出現,一下子就讓肖建華原本想要躲在幕 後的企圖曝了光,而且宦國蒼的身分實在﹁太中國﹂,台灣媒體把他的名字一輸入搜尋引擎,立刻發現他是中國國企北京控股子公司的董事,加上外界認定博智資本 ﹁基本上就是一個私募基金﹂,也不合台灣金管會的意,因此,沒多久宦國蒼就﹁人間蒸發﹂,不再對外有任何發言。

幕後影武者

麥睿彬指的高層,就是肖建華?

甚至有一說,宦國蒼已經從博智離職,而﹁博智資本﹂也退場,改以博智資本轉投資的﹁博智金融﹂上陣,繼續這場南山人壽的最後角逐。

據指出,肖建華似是這場南山大戰幕後的影武者,但鑑於某種理由,從頭到尾不想或不能現身,宦國蒼代打卻讓肖建華的身分露餡,肖建華才又抬出後來掛名博智金融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麥睿彬與吳榮輝,後來所有與金管會的往來,都由兩人出面接洽。

不過有趣的是,十月十三日宣布由博智奪標之後,麥睿彬與南山業務員的溝通,麥睿彬好幾次都脫口而出﹁我只是來聽問題的,回去會和高層溝通﹂,業務員當場質疑:﹁董事長還有高層?﹂其實麥睿彬指的高層,當然就是肖建華。

除了博智金融的角色之外,這次投標,博智金融團隊對外表示,博智出資二成,中策集團出資八成,而這家中策的背景,其實更令人起疑。

下指導棋?

新中策股東名單有肖建華痕跡中策本來只是一家資本額僅二億港元的公司,過去以製造販售電池為主,股價只有○.一五港元左右,市值約四.七億港元,但就在南 山投標前四個月,也就是六月八日當天,中策公告將以每股○.一港元的價格,發行七八○億股的新股(可轉換股權),因為這個數字實在太大,發行完成以後,原 有股東股權只剩二.○五%,換句話說,這個大幅增資的動作,其實就是市場俗稱的﹁借殼﹂,透過大量發行新股,把原有股東幾乎全部洗出場,而認購新股的股 東,是中策表面上看起來的新老闆。

不過,根據了解肖建華的人士透露,其實這份配股名單(見表),還是可以依稀看到肖建華幕後操刀的痕跡。

例如第一大股東張松橋就與肖建華熟識,而名列第九的歐亞平和肖建華的關係更為親密,據消息人士透露,兩人私交甚篤,曾連手打過江山,至於外界質疑,香港這幾位大富豪們有必要買肖建華的帳(為其出面)嗎?

這位人士意有所指地說,﹁不要忘了,肖建華背後最大的支撐就是來自曾慶紅,而當年曾慶紅的責任分工,就是主管港澳兩大行政區,在香港人脈驚人﹂。

﹁新中策﹂的股東名單看起來非常壯觀,名列第一的,是素有﹁重慶李嘉誠﹂之稱的張松橋,此外,香港幾大知名富豪包括劉鑾雄、鄭裕彤等都列名榜上,而另一位大股東任德章,據港媒報導,他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市場派人士關係密切,過去曾因炒股,被香港證監會罰款。

此外,其中還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光是炒股而被香港證監會處分的就有三人,除了任德章之 外,還有專業投資人谷保順、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甄志平,也都因炒股被證監會處罰,另有借殼大王孫粗洪也隱身其中,這些雜牌軍組成的名單,就是表面上未 來中策的新股東,也是南山人壽的可能老闆。不過,老闆頭銜都還沒正式掛上,中策與博智連手標下南山消息出來,中策股價立刻漲到○.三七港元,這些股東們立 刻現賺二七○%的報酬。

這些富豪們到底只是暫時掛個名,等新股上市之後就獲利了結出場,而幕後真正的金主最後才現身接手股票?還是真的有心要投資南山人壽?就看這些富豪最後有沒 有出任中策的董事,應該就可見分曉。因為如果真有心投資,還成為前幾大股東,沒有理由不出任董事為公司把關,若一旦出任董事,所有股票進出都得報備,如果 只是掛名幫忙的性質,自然不想這麼麻煩。

落入炒家手裡

南山人壽前景堪慮

肖建華到底有沒有躲在中策的背後下指導棋,或許還需要一點時間證明,但可以確定的是,中策公司被這些台面上的大股東們借殼成功之後,和博智一起吃下南山人 壽,未來,南山將成為這家﹁新中策﹂名下僅有的資產,簡單地說,台灣的南山人壽搖身一變,立刻變成一家港股掛牌公司、代號○二三五.HK的孫公司。

這場精心布局一年之久的大戲,台面上,是一家﹁博智金融團隊﹂買下南山人壽,但實際上,肖建華幕後著力甚深。從此以後,南山人壽成為港股掛牌公司資產,台灣金管會管得了多少?令人憂心。

南山人壽是一家資產高達一.五兆元的保險公司,背後代表台灣四百萬保戶的保單權益,以及超過三萬六千名員工的家庭生計。如果南山真的交到博智和中策這兩家 買主手上,前者沒有事業、沒有員工,也沒有經營保險公司的經驗,在台灣連一間辦公樓都沒有,而後者則是一家香港上市公司,不受台灣資本市場的規範。屆時南 山保戶與員工的權益又有誰來維護?

金管會主委陳冲在揭曉南山交易案競標結果前曾說,﹁七年之內,南山的股權不得移轉﹂,但卻沒有料到,買家用控股公司的形式持有,未來,中策持有南山或許可 以七年不變,但誰能阻止中策這家上市公司在市場上做股權買賣?買主只要出脫中策股票,南山真正的老闆是誰?沒有人會知道。更何況買主還要在合庫融資三成, 一家連股東結構都尚待釐清的買家,官股的合庫是否能承辦這件貸款案,值得三思。

據熟悉金融操作人士指出,如果南山人壽落入股市炒家手裡,後果堪慮,其可能的結果有三:一是,買主透過中策在香港炒股獲利;二是,資產可能被掏空;三是,可能被掏空後賣給其他買家。

童話故事中,披著羊皮的狼,隱身在肥羊之後,正一步步悄悄逼近,如今,負責最後審查的金管會主委陳冲,到底會如何把關?全民都在看!

金管會主委陳冲:

鞭子一定是有的

對於南山人壽可能衍生的股東適格性問題,金管會主委陳冲表示:「歡迎提供」;至於金管會手上是否有任何鞭子可以處理?陳冲說,鞭子一定是有的,但不能說,否則豈不破功?但「always(總是)有方法的」。

但截至目前為止,金管會只有在10月13日當天,也就是南山與博智合併召開的記者會後,才與麥睿彬與吳榮輝見面。

陳冲說,之前麥睿彬曾透過管道想要拜訪,金管會為維持對所有買家的公平性,都予以婉拒。而兩人當天只是禮貌性拜訪,並沒有談到中資的相關問題,他也沒有見過肖建華本人。

主要股東爭議性高

中策集團是禿鷹大本營?

中策15位主要自然人股東裡,有多位是炒股高手,其中有3位曾因炒股被香港證監會處分,並有借殼大王隱身其中姓 名 職 銜 進出資本市場作為 認購股數

(億股)與占比

張松橋 中渝置地主席

現任政協委員 旗下中渝置地等公司有多次增資紀錄,擅長財務操作 80.0 (10.3%) 劉鑾雄 華人置業集團主席 擅長狙擊上市公司,先後發動多次企業收購戰,習於增資稀釋股東權益,讓小股東萬般無奈 45.0 (5.8%) 鄭裕彤 新世界發展主席 透過多重管道持有中國平安保險12%股權,潛在獲利逾新台幣千億元 45.0 (5.8%) 曹貴子 康健國際有限公司主席 在1年內5次增資,人稱新一代「抽水大王」,曾入股鄧清河旗下位元堂 40.8 (5.2%)

任德章 潤迅通信大股東

深圳足球隊投資人 以炒作低價股聞名,與市場派人士關係緊密,2007年因交易資訊披露不明,遭香港證監會罰款 40.0 (5.1%) 吳良好 中國林大公司董事長前任政協委員 創辦西裝製造商金威集團,後發展生態造林,公司曾有股權收購爭議鄧清河 宏安集團主席 於1年內辦理4次增資,籌措資金超過公司市值,博得「抽水機」稱號林孝文 中渝置地副主席 家族公司上市後陷入困境,遭張松橋入主改名中渝置地,擔任副主席至今 35.0 (4.5%) 歐亞平 百仕達控股主席 由燃油貿易起家,後轉賣中華煤氣,以百仕達之地產業務帶來現金流,與肖建華是合作夥伴 25.0 (3.2%) 孫粗洪 前中國雲錫礦業主席 今年9月購入崇高及百靈達過半股權,被視為借殼大王 22.0 (2.8%) 李鋈麟 比富達資產管理主席北京政協委員 從事保險業務10餘年,業務範圍包括生態養豬、電視購物等 20.0 (2.6%) 楊明光 福方集團執行董事 藉福方收購內地碳纖維業務,趁機入主公司 10.0 (1.3%) 湛威豪 前結好控股副主席 曾任結好控股副主席,該公司從事證券業務,此次增資亦認購50億股 11.8 (1.5%) 谷保順 專業投資人 2004年時,遭香港證監會檢控未充分披露股份權益,最後認罪 10.7 (1.4%) 甄志平 前結好投資公司持牌代表 在2002年間透過他人帳戶進行交易,遭香港證監會吊銷牌照4個月 12.0 (1.5%) 資料來源:香港交易所、香港證監會、香港《明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80

投资与交易:闪光的共同点 ——评《海龟交易法则》之一 孙旭东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5d75d0100l21d.html


投资与交易:闪光的共同点

——评《海龟交易法则》之一

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看《海龟交易法则》纯粹出于好奇。在读书过程中,我惊讶地发现,投资与交易其实是有相当多的共同点,这些闪光的共同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在书的第一章,作者柯蒂斯·费思就明确指出了投资和交易之间存在着区别:

投资者买东西是为了长远目标,他们相信,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许多年)之后,他们的投资会升值。他们会买实物,也就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沃伦·巴菲特就是个投资者。他买的是企业,不是股票。

交易者们却不会去买像企业这样的实物,他们也不会买下谷物、黄金或白银。他们买的是股票、期货合约和期权。他们不会太关心管理团队的水平,不会太关心寒冷的东北部地区的油料消费趋势,也不会太关心全球咖啡产量。交易者只关心价格。从本质上来说,他们买卖的是风险。

虽然如此,书中的许多观点却与价值投资理念不谋而合。例如,对预测的看法。

海龟们从来不去预测市场的动向,而是会寻找市场处于某种特定状态的指示信号。这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优秀的交易者不会试着预测市场下一步会怎么样;相反,他们会观察指示信号,判断市场现在正处于什么样的状态。

事实上,如果你大多数时间都是错的,赚钱反而容易得多。如果你的大多数交易都是赔钱的,这说明你并没有试图预测未来。

很多价值投资者都知道巴菲特是不做短期预测的,在这一点上,优秀的海龟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是相同的。与此相反,很多“投资者”包括机构“投资者”却乐此不疲地做着预测游戏。

再如,不追求短期业绩。海龟核心原则有四条——掌握优势、管理风险、坚定不移和简单明了。所谓掌握优势,就是“找到一个期望值为正的交易策略,因为从长期来看,它能创造正的回报。”而“简单明了”则是指“从长久来看,简单的系统比复杂的系统更有生命力。”这就是说,海龟交易法则并不是什么“短线法宝”。在书中,为了测试一种交易策略是否能够获得优势,费思使用了长达10年的数据(19961月至20066月)。

又如,对理性的重视。

里奇和比尔从不依赖直觉,相反,他们的方法以实验和调查为基础。

海龟们还有一个共同特征:他们都有赛局理论[1]和策略方面的背景,而且都对赌博游戏中的概率学颇有研究。

费思在书中讲了他是如何评价一些投资策略的,其中用到了相当多的数学知识,且逻辑极为严谨。

价值投资者中,格雷厄姆和巴菲特都有着深厚的数学修养。然而,很多人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一点。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一个人的感性甚于理性,那么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价值投资者。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价值投资是一种符合海龟核心原则的交易策略。价值投资讲究以远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资产,从长期来看这不正是一种能够获得正的期望值的策略么?安全边际的出发点不正是为了降低风险么?价值投资理念又是多么简单明了!

在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坚定不移“原则,费思认为,”唯有坚定不移地执行你的策略,你才能真正获得系统的成效。”书中的一个例子表明,如果自19984月开始按照海龟们学到的“突破法”在可可市场进行交易,在11月的那个大获成功的赢利交易之前,连续有17个交易是赔钱的。

连续17次交易赔钱恐怕是绝大多数人无法面对的,价值投资者不会那样频繁地买卖,但也极有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处于低谷。巴菲特的好友比尔·卢昂甚至曾经连续4年跑输标准普尔500指数,随后才大幅超越,而巴菲特认为那4年是“以价值为导向的投资者相当难以运作的情况”。

由此来看,无论是价值投资还是海龟交易法则都无法保证人们在短期内赚大钱,甚至会强烈地折磨人们的神经。因此,这本书封面上的推介词——“历经24年时间考验,普通人也能轻松赚钱的神奇期货交易系统”显然是言过其实了。事实上,费思在书的结尾部分这样说,“海龟法则是很难坚持的,因为它们以捕捉相对罕见的大趋势为基础。正因为大趋势难得一见,所以你在赢利期之前可能要等上好多个月,有时候甚至是一两年。”

总的来说,《海龟交易法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能够帮助我们对投资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