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後QE3策略 揸高息股商品 沽民企內銀 黃國英

1 : GS(14)@2012-09-18 23:03:11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2012
量化寬鬆(QE3),梅開三度。非但經濟難有增長,更可能再現財富大轉移。原以為歐央行無限買債,伯南克或許稍為忍手,不致冒干預美國總統大選的大不韙。豈料按捺不住,搲爛塊面,打算長印(銀紙)長買(MBS,按揭擔保證券)。二○一○年末,QE2出台之際,曾在本欄寫過一篇「後QE2策略」,重溫一下:「聯繫匯率下,港紙即美金。如果美金冥鈔化,港元唔通會無事?身家較豐厚的朋友,如實物資產(樓、貴金屬)比例,沒五至七成,萬一銀紙購買力大幅貶值,點算?推介有實物back-up,有息派的REITs(房地產信託基金),和黃金,打好防守,其理在此。」
置富信託自QE2推出以來,總回報達六成七,大幅跑贏恆指。圖為旗下麗城廣場。
兩年未夠,本港樓市早已狂升;連帶土炮REITs也有超班表現:二○一○年十二月至今,領匯(823)連分派總回報57.71%、置富(778)66.91%、陽光(435)58.83%;紙地產標青外,黃金縱有跌蕩,也幸不辱命,其ETF(GLD)同期回報為26.71%。相反,一心以為QE能使牛三重臨,難免失望而回:美股期內升兩成,尚算有點看頭;但買恆指要蝕9%、國指輸逾兩成,與前列者相差四至八成。
策略視乎通脹高低
正如之前多番強調,各資產類別(股票、債劵、通脹掛鈎債劵、商品等),盛衰全建基於經濟增長及通脹變化(有興趣深研者,可上網搜尋Trevor Greetham的The Investment Clock)。二○○八年雷曼爆煲至今,已有四年,美國復甦似有還無,失業率長期「保八」;歐洲豬國,無心改革,難免迷失十年;中國成本上漲、外貿衰落,內需不足帶動經濟。最慘是重蹈日本覆轍,深陷地產投機泡沫,再加上大量民間實業資本,放貴利求暴富,結果輸埋底褲。全球三大經濟體系,全部嚴重內傷,經濟持續高速增長,早已大江東去,聯儲局、歐央行只好「曬冷」印鈔買債。
高增長不可能,只剩下「低增長/低通脹」或「低增長/高通脹」兩個可能終局。前者大利債劵、不利商品;後者大利商品、不利股票。附表為一九七三年四月至二○○四年七月止各資產類別的平均年度回報:
(註:債券以美銀美林Treasury Master指數代表;股票以標普五百指數代表;商品以GSCI總回報指數代表;現金以美國三個月國庫票據代表)
不宜瞓身股票
以歷史推斷,未來幾年股票難言大勇。唔信邪再瞓身揸股,多會重複QE2時慘況。如何應對?通脹高低話唔埋,可作兩手準備:「低通脹/低增長」,債劵最強,奈何美國十年國債,息率跌到2%唔夠,隨時賺息蝕價,可用業務穩定、高息防守股代替,如長江基建(1038)及粵海投資(270)。至於應付「高通脹/低增長」滯脹重臨,手中iBond(4208、4214),萬不可沽;上期推介的鬼佬iBond(TIP),會是更好選擇。REITs即TIPS,不可或缺,輔以黃金、白銀,但求資本不給通脹蠶食。至於手上蟹股,尤其是內銀、民企,假如有幸脫身,應盡沽取回資本。
(本人客戶持有領匯(823)、置富(778)、陽光(435)、長江基建(1038)、粵海投資(270)、iBond(4208);個人持有領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541

深銀行拒港人買高息產品

1 : GS(14)@2012-10-27 22:17:53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21026/news/ec_gaa1.htm

平安銀行發言人表示,該行並無硬性規定不接受境外人士購買理財產品,但確實是收緊了條件,要求境外人士必須出示身分證,以及在當地的工作證明與收入證明等一系列文件,核實後才會酌情批售。這意味覑香港居民不能再以「螞蟻搬家」方式,抬錢北上購買理財產品。本報昨日未能取得人民銀行的回應。
影響「螞蟻搬家」北調資金
內地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主要是投資期短但回報率高的投資組合,由銀行自行設計發行,集資所得,會根據產品類型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例如債券型產品一般為央行票據與企業短期融資券;信託型產品則為地產基金。至於掛鹇型產品,會將最終收益率與匯率、利率或黃金價格和國際原油價格掛鹇。
回報率除了視乎產品種類,亦要看投資金額及期限長短,像工商銀行35天期及58天期的理財產品,入場費5萬元的投資,年回報率分別為3厘及3.8厘。但對港人而言,如果計入人民幣的升值幅度,回報可望大於此數。
光大亦拒收 未知何時解禁
除了平安銀行,光大銀行深圳分行亦同樣拒絕向沒有當地收入證明的港人提供理財產品。本報記者昨日到深圳羅湖的平安銀行查詢,該行理財經理趙小姐知道記者是港人後,表示不能辦理理財業務,「10月1日收到人行通知,所有銀行目前不可以向港、澳、台灣及境外人士出售理財產品」。趙小姐稱,這段時間已婉拒了很多港人顧客,生意受到影響。她指,「上面沒說什麼原因,也沒說何時可解禁,可能最近人民幣升得厲害,怕熱錢流入吧」。
她向記者建議,可考慮改為做一年定期存款或購買保險產品作為變相投資,甚至「找個內地親戚開戶,就可以買理財產品了」。
深圳其他銀行暫未見拒絕港人購買類似理財產品,招行、農行和工行現仍未對港人開戶買理財產品設限。
學者﹕更應防地下渠道
對於有指中央有意限制境外人士購買理財產品,以防熱錢湧入,北京理工大學經濟系教授胡星斗認為不大可能,「如果人行真這樣做,那真是荒謬了。原因有三,第一,中央最應該防範是從地下非法渠道流入的熱錢,而不是個人投資;第二,怎可能說境外人士的就是熱錢,難道熱錢不會從內地人手上流入?第三,如果只有小型銀行受限制,大型銀行沒有,那不單起不到防堵作用,更不合市場公平原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1772

派息比率高 就是高息股? 唐德玲

1 : GS(14)@2013-01-30 23:01:34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2%A1%EF%BC%9F/72888
自從我在本欄建議姊妹們,累積幾隻高息股,作為將來退休之後「食息」之用,很多姊妹都來問我相關問題。但我發覺,部分姊妹混淆了派息比率和派息率兩個概念。她們普遍認為,派息比率高的股票,息率就會高,也就是我們要選的高息股!
首先,派息比率是每股派息,佔每股盈利的百分比,是股息與盈利的關係;而派息率是每股派息,佔股價的百分比,即是股息與股價的關係。後者才是我們主要分辨該隻股票是否高息的準則,而非派息比率。
港交所其實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近幾年港交所的派息比率都維持在90%的高水平,即是它幾乎將全年賺的錢派給股東,算是十分慷慨了(以此水平計,可能是港股之中派息比率最高的一家公司)。不過,它的息率就只有2.5至2.8%左右,不算特別吸引。
平衡增長與回饋股東
但我要補充的是,一般來說,如果派息比率高的股票,整體上,它是高息股的機會也會高一點。不過,從投資的角度,派息比率太高,其實長遠不是好事,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如果一家公司將全年賺的錢都派了給股東,她還哪有錢去發展,或擴大投資。所以,傳統智慧是,只有那些業務穩定,但又不會再有巨大投資的公司,才會把大部分盈利派給股東。
我自己的看法是,將大約四成半至五成半盈利派給股東是最適中的,中石油(0857)就是每年都將四成半盈利派給股東的公司,這樣大概可以在增長與回饋股東之間求取一個平衡點。
自從上次我談過,以工商銀行(1398)作為其中一隻收息股之後,我收到一位讀者的電郵,當中提到工商銀行的股息雖然不俗,但近幾年的派息比率卻逐年下跌,由2008年的50%,跌至2011年的33%。
由於大型內銀股很多都不派中期息,所以暫時未知2012年工商銀行的派息政策。
留意「資歷」較淺的內銀股
其實,除了工商銀行之外,其他上市較久的內銀股,包括建設銀行(0939)和中國銀行(3988)等都有這個現象。
我認為,暫時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可能只反映內銀股近年的賺錢能力大幅提高,但股價卻相對落後。我會繼續觀察幾大內銀股的派息政策,如果有特別的情況,再跟姊妹們分享。
另一邊廂,其他「資歷」較淺的內銀股,例如農業銀行(1288)和民生銀行(1988)等,她們的派息比率卻一年比一年高。當然,所謂高,其實只是早前太低,現在普遍回升至30%的行內水平而已!
[email protecte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2233

中銀高息吸定存 百萬元新錢 年息1.2厘

1 : GS(14)@2013-06-08 15:22:2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608/news/ec_ecc1.htm
【明報專訊】臨近半年結,中銀香港(2388)向大存戶提供高息定存吸港元,以50萬元新資金開立1個月定期存款,可獲0.8厘年利率,存款達100萬元更可獲1.2厘,遠較其他銀行的存息為高。

中銀香港繼上月推高息優惠吸港元後,昨日又再出擊,而是次優惠將推廣至6月21日。比較匯豐(0005)及恒生(0011)的定存息率,以50萬或以上開立的一個月港元定存,年利率只有0.01厘,遠較中銀的1.2厘優惠為低。至於渣打(2888)近日雖亦有推出港元定存優惠,但以10萬元或以上開立最短期的3個月定期,最多也只有0.3厘利息,且推廣已於昨日完結。

金管局:證實查貿易融資風險

另外,有報道指金管局近日因見內地出口數據造假,要求銀行就中港跨境人民幣貿易及相關貿易融資活動,進行專項調查。對此副總裁阮國恒昨日表示,金管局一直有對銀行進行調查,並非現在才開始。他指出,去年本港銀行業信貸增速為9.6%,但今年首4個月以年率化計已加快至13%,當中41%增長來自貿易融資,遂向增長較快的銀行要求審查相關風險。

他表示,現階段未發現系統性風險情,若調查期間發現銀行涉及風險,會要求銀行在合理時間內處理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006

內銀高息搶錢 本周料尾聲

1 : GS(14)@2013-06-25 01:14:20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624/news/ea_eaa1.htm

2 : GS(14)@2013-06-25 01:14:46





【明報專訊】上海銀行間拆息(SHIBOR)的隔夜及7天利率雖然於上周五有所回落,內地銀行「錢荒」困擾略為紓緩,但某程度上或與內地銀行紛紛推出罕有的短期高息理財產品有關。

本報上周五向深圳多家銀行了解,在半年審結及大量理財產品到期之下,銀行資金面確實緊張,故需要以比正常回報高起碼1厘的理財產品攬財周轉。

農行:37天產品 年息6.2厘

「現在是米缸有米但不讓你煮飯,唯有暫時籌措其他人的米先用一下。」深圳羅湖區一農行職員形容目前銀行狀,該行剛於上周五推出了一款年息最高可達6.2厘,時間僅37天的理財產品。

他表示,正常情下一個月左右的理財產品大約年息只在3厘至4厘,今次產品有如此高息回報確實較特殊,但並非銀行沒錢,「銀行資金其實充足,只是暫時沒法用,過了這個月就會鬆動,所以毋須擔心」。

舊理財產品到期 推新產品吸錢

除了農行,無論大行如工行、招行、建行及中行,或是廣發、光大這些中型銀行,上周亦一樣推出30天左右,平均大約5厘年息的高息理財產品。

銀行職員亦不諱言,是因為銀行需要留住資金應付監管部門的半年審結,而不少理財產品又快到期付本息,在銀行拆息高企下,所以才推這些高息理財產品,而且只是暫時性質,「月底前再有這類短期高息產品的機會很微,就算有,回報也應該會低些,因為到那時資金已經紓緩下來」。

內地媒體:地方銀行搶錢更進取

事實上,這些高息理財產品多數於7月到期,目的就是讓銀行吸納資金跨過6月關口。國際評級機構惠譽上周五便估計, 6月最後10天,將有超過1.5萬億元人民幣的理財產品到期,而外匯佔款減少,中央又不釋放流動性,加上同業拆息高企,令銀行剩下發行新理財產品募資一途。

內地媒體報道更指出,上海、南京一些地方銀行為了與大銀行爭資金,甚至將新的短期理財產品定在7厘,比大多數3個月至半年期的理財產品回報率更高。

SHIBOR周五回落 資金仍緊

雖然上周五上海銀行間拆息(SHIBOR)隔夜利率大跌495.2點子(1厘為100點子),創歷史最大跌幅,但仍維持在8.492厘,比起今年首季一般在2厘至3厘之間波動,明顯仍然高企,可見銀行間不單資金吃緊,亦有留起資金自用,不欲外借同行的考量。

明報記者
3 : GS(14)@2013-06-25 01:14:56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624/news/ea_eaa2.htm

重點新聞
  [昔日新聞]

  facebook
  twitter
  微博
  QQ

  寄給朋友
  Bookmark  
  友善列印

銷售過程較半年前有規範
  2013年6月24日

【明報專訊】雖然內地各大銀行因流動性緊張而需推出高回報的短期理財產品籌集資金,但銀行員工在推銷這些產品時,卻比半年前來得更加規範。

職員先提產品是否保本 風險高低

去年12月,華夏銀行疑有員工違規發售一款高風險理財產品,結果產品「爆煲」令不少投資者血本無歸。之後本報暗訪內地銀行職員銷售理財產品情,亦發現除非客人自己提問,否則職員鮮有主動解釋產品風險高低及是否保本。

不過,日前本報再度暗訪,情卻有明顯不同,無論是四大行或光大、廣發這類中型銀行,職員在介紹理財產品時,都會先提及該產品是否保本、風險高低,又會提醒客戶應視乎自己要求及能力去考慮風險承受能力。此外,職員不單口述,在電腦展示產品信息時,也會讓客戶先看一小段寫覑「理財非存款、產品有風險、投資須謹慎」的提示,內容大意也是叫客戶前應先衡量和了解產品性質才好決定購買。

有職員表示,銀行確實加強了員工推銷理財產品的培訓,特別是風險解釋這一環。事實上,華夏事件後,中銀監便曾發通告,要求銀行嚴格監管員工銷售理財產品的手法,亦見有一定成效。
4 : GS(14)@2013-06-25 01:15:12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30624/news/ea_eaa3.htm
新華社:中國淡然面對「錢荒」
  2013年6月24日

【明報專訊】在內地銀行業資金緊張之際,官方傳媒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淡然面對「錢荒」,彰顯結構調整決心》的評論文章指出,人們心目中最「不差錢」的銀行竟然也到了「缺錢」的地步,而中國政府並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地向市場注入流動性,顯示出糾正經濟結構性問題的決心。

文章指出, 本月初銀行信貸快速擴張、二季度末銀行要滿足「存貸比」等監管要求、部分理財產品到期需要銀行資金兌付等因素也是造成「錢荒」的重要原因。

貨幣存量百萬億 何來「錢荒」

與「錢荒」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中國已經突破百萬億元的貨幣存量。截至5月底,中國廣義貨幣餘額達到104.2萬億元,同比增長15.8%,顯著高於年初制定的13%的目標,可以說市場上整體並不缺乏流動性。

曹紅輝:資金在市場「空轉」

專家認為,眼下的「錢荒」,實際是一場資金錯配導致的結構性資金緊張,不是沒有錢,而是錢沒有出現在正確的地方。文章引述國家開發銀行研究院副院長曹紅輝認為,這主要是因為資金過多地在金融市場間「空轉」,通過影子銀行流入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民營企業,特別是房產市場,而產業部門的融資渠道長期受到遏制。

本月19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經濟轉型升級,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更有針對性地促進擴大內需,更紮實地做好金融風險防範。

學者:經濟問題是流彈太多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錢荒」問題主要源於商業銀行的資本結構不合理,銀行為追求更多利潤,把大量資金投入到收益更高的領域。目前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流彈太多,大量貨幣沒有擊中靶心,而是流向存在泡沫、產能過剩的領域。

文章又指出,多名專家表示,面對「錢荒」現象,央行可能會繼續靜觀其變,通過市場方式來應對;下個月流動性偏緊的情將逐漸平息。
5 : GS(14)@2013-06-25 01:36:1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624/18310086


【深圳直擊】
內地銀行搶錢搶到癲!本報記者上周五到深圳直擊,發現當地銀行為應付半年結,瘋狂推出高息理財產品,年息普遍超過6厘,部份更高達8厘,並送出橄欖油及大米等日用品吸客,遠較一年期定存息率3.25厘高。事實上,部份產品利息短短一周狂加1.5厘,有銀行職員坦言,現時根本是在貼錢做生意。



「半年300萬元(人民幣.下同),(年息)有百分之六點四,很難得,恐怕幾年都沒有一次。」深圳民生銀行職員向佯裝客戶的記者推銷某理財產品,強調安全保本︰「我們做同業拆借的,現在銀行缺錢,所以這方面的產品利率高很多。」同類型產品前一周的年息僅4.9厘,即短短一星期,利息狂加1.5個百分點。以半年投資期計,利息回報由原來的7.35萬元,增至9.6萬元,足足多出2.25萬元。
做定存 每10萬送$3,000


「這種橄欖油特別好,你在對面超市買也要差不多100元,開戶馬上送。」深圳興業銀行為吸引存款戶,在銀行門外擺放大米、棉被、橄欖油等贈品。
賀姓客戶經理,更邀記者到理財中心,落足嘴頭推銷︰「各個銀行都在搶錢,過了這個階段就沒有!你說我剛才說的(理財)產品,300萬元起,一個月利息百分之八的,以前哪有呀?如果做定期,還可以有額外返點(優惠),除了利息外,每存10萬元再送3,000元。」
理財產品回報皆如火箭上升,部份產品甚至比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6厘更高,銀行隨時做蝕本生意(詳見另文)。
賀姓經理直言︰「各家銀行都要應付7月的半年考核點,所以所有銀行都在貼錢做……我們知道外面(利率)最近會高,我們全都在做對比,別人高,我們要比他更高。」
賀姓經理其後得悉年息高達8厘的理財產品已賣完後,馬上向記者轉發短訊,推銷另外兩款理財產品︰「33天,年化淨收益6.7%,193天,收益6.6%。」他更立刻打電話催促記者︰「這款產品是剛出的,一個月的產品,比以前同樣的短期產品上漲了兩厘。」
銀行缺錢

小額都搶 5萬收息5.2厘

毗鄰的中信銀行,當日亦推出新產品︰300萬元以上,投資一年利息6.4厘,投資半年6.2厘。職員向記者解釋產品︰「書面有寫保本兩個字,做國債、做銀行拆借的。現在銀行間借錢利息很高,我們這方面的產品也上調了。」
除大款客戶受歡迎外,各家銀行亦不放過小額戶。中信銀行的理財產品傳單中,5萬元投資一至兩個月,年息最高有5.2厘。華夏銀行提供購買貨幣及債券、標榜安全性較高的產品,5萬元、期限37天,年息亦有4.7厘。
雖然職員口口聲聲說產品安全,但有本港專家直言,內地理財產品風險甚高(詳見另文)。
一般而言,由於要應付半年貸存比考核,內地銀行資金在7月前較緊張。最近中央開始嚴打熱錢流入及貿易作假,令5月新增外滙佔款急降;加上內地有近13萬億元人民幣理財產品將於今年6月到期,中銀監又嚴查理財產品,內銀水源進一步被截,令情況雪上加霜。
內地銀根趨緊,原本徘徊在4厘水平的隔夜上海銀行同業拆息(Shibor)上周大幅抽升至逾13厘的新高,同一時間,內地傳出光大銀行出現違約消息,加劇市場恐慌。而在搶錢潮下,短期拆息已遠高於較長期利息。
有分析指,情況已令拆入短錢用以放貸的中小型銀行陷於每日蝕錢景況,預計未來一個月內地資金市場面對五大行分紅、存準金補繳等衝擊,拆息仍將居高難下。

問清擔保方誰屬

【話你知】
內地理財產品高息誘客,惟其投資風險甚高。認可財務策劃師林昶恒直言,這些投資產品「連買乜都唔知」,即使回報高亦肯定風險非常高,「又要安全,又要有回報」,實難找到相關的投資產品。
林昶恒強調,要購買該些理財產品前,必須問清楚相關銀行或機構,擔保方誰屬,一旦理財產品爆煲亦不會求助無門。他認為,內地銀行售賣該些理財產品,相信中銀監會有所規限,但內地銀行在守則上不及港銀嚴格及明確,故呼籲投資者不沾手該些產品為妙。
他建議,倘投資者有多餘資金,又可承擔損失的風險,則可作部份投資。
6 : GS(14)@2013-06-25 01:36:35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30624/18310090


【拆借陰霾】
內銀同業拆息在端午假後突然挾高,有傳聞指導火線是光大銀行與興業銀行之間的拆借出事,雖光大及興業雙雙否認,但記者在深圳仍發現,傳聞仍令當地金融市場風聲鶴唳。
光大銀行職員坦承傳聞對業務帶來影響,「現在很多人也不敢投資我們的理財產品。我們最近天天多接很多客戶打電話來,問這事是不是真的,但我們真的沒有接到消息。」
或成資金市場「黑天鵝」

而多家大型內銀職員向記者推銷時,均指較中小型銀行穩健,資金更安全。其中交行職員就直指,「像光大銀行那樣就出了問題」,記者追問行內人士是否了解更多情況,職員就婉轉回應,「我們作為同業真的不好說。」
內地早前傳出,光大銀行在6月6日無法支付興業銀行一筆到期的60億元人民幣貸款,導致銀行間隔夜拆借利率飆升,並令A股於6月13日端午假復市後下跌3%。
有市場人士指出,如果傳聞屬實,可能成為資金市場的「黑天鵝」事件,將導致內地銀行間出現骨牌式連鎖違約事件,後果比雷曼事件更為嚴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144

標題投資重新排陣 由高息股變增長股 黃國英

1 : GS(14)@2013-09-04 11:38:39

http://eastweek.my-magazine.me/index.php?aid=28542

「一字記之曰growth(增長)」,今年五月中旬,聯儲局的退市提示,現時回看絕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分水嶺。由當日開始,新興市場、高息股以及REITs等等,從此未再有運行,就算其他市場在六月底開始大反攻,上述資產也無力跟上,嚴重跑輸。

濠賭科技愈做愈強

糖果可以變砒霜,自己一至五月段段快放,手上一批高息股及新興市場ETFs居功不少,從來未想過市場可以一夜之間由極好變極淡,過程中幾乎全無反彈,假如一路抱殘守缺,又是另一次執笠危機。由大幅跑贏變跑輸,是最容易觸發贖回的情緒,人永遠想保住手上的利潤,更甚於減少潛在的損失,所以長期做得差的基金經理,留住舊客未必太難。

當NBA去到季後賽,已經是打match up,教練根據雙方每個位置的人選強弱來排陣,以及決定戰術,所以出場名單會大幅縮短,不少球員根本無得打。其實投資組合的建構也是一樣,現時市場重新有yield求,上述那些昔日明星股再無用武之地,同樣一定要放在板櫈之上,等match up有利才再次換入。要克服利率上升預期的殺傷力,惟有靠盈利大幅增長去抵銷,而環顧整個港股市場,只有澳門及科技兩大板塊令人有信心可以愈做愈强,全人類一致投票將它們當作正選,是非常合理。高息股之類無反彈,同理澳門及科技也不會有大調整,自己一路上已換入一大堆,心目中至少博在現價之上再升三四成,今次可能是史上最兩極化的市況。







需忍受較大波幅

增長股其中一個特色是波幅大,更大的問題是由於有吸引力股票愈來愈少,有如球隊只倚重一兩個球星,順風順水自然無問題,甚至更有效率,不用跟進太多,但萬一有所閃失,有如勒邦占士或鄧肯傷出,忽然間便戰鬥力大減。這三個多月的經驗,說明以後市場的陣法針對性應該遠比以往為高,一個相對集中並且重注的組合,無疑是切合時宜,不過隨之而來,會是組合價值愈益波動,所以除了要摒棄以前的排陣之外,亦要增加對手上每隻股票的信任,和容忍組合價值短期會有較大的上落,心理質素要求大大不同,要練成夠膽集中注碼去博大勝的心態,尋覓自己的當家球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696

港兌人幣撤限 高息勢吸客

1 : GS(14)@2014-11-14 10:04:2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113/news/ec_gaa1.htm




【明報專訊】滬港通於下周一啟動,香港人每日兌換人民幣的2萬元上限亦將於同日撤銷。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昨日宣布,經過與內地人民銀行多番商討,最終決定把兌換業務由在岸(即內地)市場搬至離岸人民幣市場進行,變相取消了這個設了11年的兌換限制。銀行公會指這項措施是一舉三得,可滿足市民需求,又能鞏固香港的離岸人民幣中心地位,以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近年低息環境持續,資金存放在港元接近零息,但人民幣定期存款普遍達3厘(見圖),同時有機會賺取匯率升值,可謂「財息兼收」,因此港人鍾情人民幣產品,或更甚於買樓及炒股,奈何兌換人民幣一直存在每天2萬元的限額。據悉中港相關部門去年已討論放寬限制,陳德霖亦表示,曾經研究把限額放寬至10萬元,但最後決定全數取消,方法是把港人辦理人民幣兌換業務而產生的頭寸,在離岸人民幣市場進行平盤。

不再日限2萬 兌換轉離岸市場

人民幣是不自由流動的貨幣,分為在岸及離岸兩個資金池。香港自2004年初開展人民幣業務以來,由於離岸人民幣資金池尚小,居民兌換的是在岸(內地)人民幣,並有每日限額。2009年起人民幣業務擴至企業和機構,離岸人民幣資金池開始大幅增加,至今已超過1萬億元,因此金管局決定把居民兌換轉至離岸市場進行,而離岸市場則沒有限制。

部分結構存款年息逾6厘

匯豐香港區總裁馮婉眉表示,這標誌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發展里程碑,亦有助市場日後拓展更多不同種類的離岸人民幣產品。事實上,昨日宣布撤限後,部分銀行已乘勢推出高息定存或人民幣投資產品,部分結構性存款年息更超過6厘,遠高於內地現時一年定存的3厘息。

過往內地人民幣存息較本港高,但德盛安聯資產管理高級基金經理鍾秀霞指出,這是由於以往離岸人民幣市場供大於求,預料未來隨需求增加,無論人民幣債券或者定存的息率亦會貼近在岸人民幣水平。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分析師楊宇霆同樣認為,受撤限消息刺激,港人對人民幣需求將會增加,銀行為了吸客,會推高人民幣定存息。

人民幣兌美元自從2005年匯改以來已升值35%,但市場認為還有升值空間。星展銀行財富管理產品主管及執行董事莊希看好人民幣一年後會升值2%,兌美元將升至6.07。但楊宇霆認為,市場低估了人行可能出手干預的政策風險,人民幣在未來一兩個月可能會出現調整。

升值神話破滅 年初曾貶3.6%

事實上,人民幣的升值神話已在今年初破滅,匯價曾意外貶值,兌港元由1月高位至5月低位貶值了3.6%,5月至今又升值約2%。匯豐昨日發表報告指出,內地持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並不意味人民幣會持續升值,當人民幣不再被視為遭低估,以及其交易機制變得更加市場化,它的波動性將更接近其他貨幣,意味港人兌人民幣賺高息的同時,要留意匯率波動風險。

■明報報料熱線﹕[email protected] / 9181 4676
2 : GS(14)@2014-11-14 10:04:45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113/news/ec_gaa2.htm



離岸資金池規模細 匯率波動風險增


2014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現時人民幣資金池分為在岸(即內地)及離岸,過往港人兌換人民幣,是從超過90萬億元人民幣的在岸資金池提取,亦促使離岸資金池急速增長。然而,下周一起改為在只有約1萬億元人民幣的離岸市場兌換,有業界指出這無疑是「塘水滾塘魚」,由於離岸資金池較小,匯率可能較波動,日後兩個市場的匯價更可能出現較大偏差,引發「套戥」交易。


所謂「套戥」,是指某種資產出現兩種價格時,市場會買入較低價格一方並在較高價一方賣出,以賺取差價,情跟現時港股炒作A、H股差價相似。在岸及離岸人民幣匯價過往曾出現較大差距(見圖),例如2010年,境外市場對人民幣需求急速增加,導致離岸價較在岸價高2.6%,但2011年由於需求回落,離岸價較在岸價低接近2%。

分析師:料溢價相當輕微

澳新銀行高級經濟分析師楊宇霆指出,港人兌換人民幣的交易改為在離岸市場進行,會刺激離岸市場對人民幣的需求,推高離岸人民幣匯價,使其從現時較在岸價少許折讓,改為較在岸價高。但他估計溢價只會相當輕微,大概只有0.1%至0.2%,因為差距擴闊時便會立刻出現套戥,收窄差距。而且港人需求增加後,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會出現緊張,銀行便會透過清算行(即中銀香港)在上海兌換在岸人民幣,補充離岸資金池。

另外,是次放寬的是香港居民每日兌換限制,但涉及與內地跨境資金流動的人民幣業務,包括跨境貿易結算或匯款業務,仍要繼續符合內地法規,例如港人匯款至內地仍限每日8萬元人民幣。金管局總裁陳德霖稱,如果業界要求放寬,亦會與內地當局磋商。

明報記者
3 : GS(14)@2014-11-14 10:04:58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41113/news/ec_gaa3.htm



撤限下周一實施 120億人幣國債同日發行


2014年11月13日





【明報專訊】下周一將是本港人民幣業務的重要里程碑,除了滬港通「通車」、港人可買內地A股外,港人每日兌換人民幣限制亦在下周一取消;同日財政部亦會在港發行120億元人民幣國債,其中90億元人民幣針對機構投資者,30億元人民幣可讓香港居民認購。


本地銀行成大贏家

另一方面,港人兌人民幣不再有限制,銀行將更方便推出各款人民幣投資產品。這項措施除了方便港人及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外,銀行亦不容忽視會成為大贏家,因為將有更多人選擇在銀行兌換人民幣,而在參與滬港通時,銀行亦不再較券商「輸蝕」,在推出人民幣產品時不再綁手綁腳。

大新零售銀行處銀行產品及巿務部主管鄧子健指出,比如人民幣保單,以往若有10萬元的保單,銀行要分5日替客戶兌換,增加成本,現時沒有限制,推新產品不再有顧慮。現時銀行有許多類型的人民幣投資產品,例如與匯率表現掛的結構性存款,及受股價表現影響的股票掛投資等。

市民洪先生對本報稱,以往有找換店不受兌換限制,故一直使用找換店兌換人民幣,而且價格相宜,他沒有因為銀行之前有限制而減少兌換所需人民幣,因此亦不會因為撤限而兌換更多人民幣。不過,他認為銀行的操作更安全和方便,日後會考慮多用銀行兌換。
4 : chenzhen(39156)@2014-11-15 12:45:02

隻86615 領野見過鬼都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6467

港銀高息搶人幣 10萬入場3.7厘

1 : GS(14)@2015-02-04 16:38:3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04/news/ec_eca2.htm

【明報專訊】看準農曆新年前資金趨緊,無懼人民幣走低,本港銀行揭開爭奪人幣的戰幔。工銀亞洲昨日宣布推出人民幣新資金定存優惠,上調3個月及6個月存款年利率分別至3.6厘和3.7厘,存款要求最低為10萬元(人民幣,下同)。


工銀亞洲門檻較低

工銀亞洲指即日起至本月27日,所有個人客戶在工行兌換或存款10萬元人民幣以上,即可獲上述定存優惠。業界人士指出,工銀亞洲率先行動可能暗示本地銀行高息搶人幣定存的新一輪戰役拉開帷幕。

上月建行亞洲推出全城最高的3個月定存息率4.1厘,惟條件苛刻,需同時申請雙幣信用卡及萬事達卡。永隆及星展緊隨其後,齊調高存息至3.65厘,但永隆的起存金額為500萬元,星展則僅20萬元。信銀國際則把3個月存息上調0.1厘,新息率3.45厘,入場門檻由85萬元降至30萬元。

5萬元可享1個月高息定存

工銀亞洲除此次新優惠外,上月亦新推1個月定存年息3.5厘優惠,起存金額等值5萬港元,但需附帶條件才尊享高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620

高息戰持續 信銀5厘搶人幣

1 : GS(14)@2015-02-06 11:52:39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206/news/ec_ecd1.htm

【明報專訊】儘管人民幣兌美元昨日一度反彈,但內地日前宣布調低存款準備金率後,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貶值壓力愈來愈大。然而人民幣貶值無阻港人對人民幣產品的興趣,信銀國際表示,由於客戶對人民幣存款的興趣強勁,因此調升3個月的定存息率至5.3厘,但只限私人銀行的新客戶,而起存額高達100萬元人民幣。


信銀國際的私銀新客同時有3個月港元定存息率3厘的優惠,起存額為100萬港元,不過此優惠和上述人民幣定存優惠,兩者只能擇其一。

門檻較高 私銀新客100萬起存

儘管條款較多,但以3個月計的人民幣定存期計,5.3厘則是全城最高。現時華僑永亨銀行的人民幣定存息率可高達6.8厘及5.5厘,但定存期分別只有一星期及一個月。澳新銀行及花旗的息率亦分別高達5.8厘及5厘,但定存期均只有1個月。

另一方面,信銀國際亦為CITICfirst的新客戶,推出3個月人民幣定存4厘的優,起存額為50萬元人民幣。而所有現有客戶的港元及美元定存息率,都增加0.1個百分點。

永亨超短期定存息率達6.8厘

東亞銀行亦不甘後人,調高人民幣定存息率,起存額100萬元人民幣或以上,3個月、6個月及2年期的定存息率,由3.4厘調升至3.6厘。而起存額20萬至100萬元人民幣的,3個月、6個月及2年期定存息率,則由3厘升至3.1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653

華僑永亨﹕內地客來港賺高息

1 : GS(14)@2015-03-23 15:27:14

http://www.mpfinance.com/htm/finance/20150323/news/ea_eab1.htm
【明報專訊】人民幣匯價趨跌,無阻銀行以高息搶人民幣存款。現時本地大部分銀行的人民幣定存年息高達4厘,相反內地近月兩度減息,儘管把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調高,但息率已低於本港銀行。華僑銀行集團行政總裁錢乃驥透露,旗下永亨銀行有不少客戶把存款從永亨中國調回永亨香港。

  錢乃驥指出,幾年前客戶傾向把人民幣存放在內地分行,但隨本港人民幣定存年息高企,不少永亨中國的客戶把資金移走,但主要搬去永亨香港,只有大約5%流失掉。他認為,因應市場的業務需求,本港人民幣存款息口高企的情,可能會維持至今年中。

另一方面,除了內地和香港的存款出現息差,錢乃驥指出,香港、台灣及新加坡三地的人民幣存款息口亦有差距,例如現時以1個月定存年息計算,台灣市場平均高達4.1厘,但新加坡及香港平均只有3.45厘及3.5厘,故集團利用其三地平台,把部分客戶存款轉移至較高息口的地方。這亦解釋了為何早前本港人民幣同業拆息定價被抽高。他相信,只要人民幣仍非自由流動貨幣,息差情會繼續存在。

華僑銀行集團在去年成功收購永亨,借助永亨的平台,集團人民幣業務規模增加。錢乃驥指出,去年集團人民幣貸款按年增加94%至640億元人民幣,當中310億元人民幣,來自永亨。

購永亨後料大中華貸款業務增

在存款增加的基礎下,他相信集團在大中華區的貸款業務有增長空間。他表示,因應中國監管要求,旗下華僑中國將會和永亨中國合併,現時永亨中國的貸存比率達70%以上,但華僑中國只有50%,估計合併後業務空間大。去年集團來自大中華區客戶的貸款額達560億坡元,佔整體26%,當中480億坡元在中國以外地區入帳,反映集團可成為內地企業「走出去」的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881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