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當我們談論順豐烏龍事件時,我們要看清的是什麽?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31/153553.shtml

導讀 : 稅率上漲自然會撩動更多行業商家和消費者的心弦,不過那句知名的西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寫在前面:順豐關於海關稅率的烏龍事件已經過去,當事方也已經發了公告致歉,在人們眼里這件“風波”聚焦點恐怕不是烏龍的本身,而是背後中國跨境電商的前途幾何?消費者未來的選擇將會如何?

對於廣大消費者來說,稅率申報是否合規,並不是他們最關心的,之所以次事引起了軒然大波,是因為在買買買面前,人們最關心的還是自己的口袋。

消費升級大趨勢,跨境電商的火爆

近幾年,去香港買奶粉、去日本買馬桶蔚然成風,強大的中國中產階級將購買欲的觸角伸向了全世界,直接帶動了兩個互聯網領域的發展,一個是在線旅遊,另外一個是跨境電商,也就是普通消費者眼里的海淘。電子商務離銀子最近,而跨境電商面向的中產階級群體收入又相對較高,再加上資本助力,使得這兩年相關領域異常火爆。

全世界都無法阻止國人“買買買”的熱情,強大的中國中產階級似乎成了一個專業的名詞,他本身就意味著一個表述——“有錢任性、旺盛的購買力”。有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3.75萬億元,同比增長39%。在國內市場上,京東、淘寶、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專門開辟了全球購頻道;淘世界、蜜淘等新興垂直海淘崛起;數不清的留學生通過社交網絡做海外代購,這折射的就是全球化大背景下跨境電商的崛起。

 自然,跨境電商的迅猛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國務院曾頒布國六條,在關稅、物流、支付等環節給予跨境電商支持。喜歡逛創業大街的人民總理也多次提及積極發展跨境電商,跨境電商平臺自然“聞風而起”,一個在2014年剛剛被稱為元年的行業,不到兩年時間內已然成為消費者眼中的香餑餑,電商行業中異軍突起的後起之秀。

模式之爭:你以為的跨境電商,或許並不是你以為的樣子

在大多數人眼中,海淘就是跨境電商。我們不能武斷的認為這種認識是錯誤的,但實際上,海淘、包括一般貿易和跨境電商是有分明的區別的。

根據貨源渠道的不同,海淘的模式可以分為三種:代購模式、直營模式、買手模式。淘寶全球購是典型的代購模式,其模式與淘寶C2C無異,只是商家變成了代購的留學生、海外華人群體,而代購的商品也多種多樣;亞馬遜是典型的直營模式,官方直接采購,並負責發貨配送;淘世界、蜜淘則是典型的買手模式,買手負責在全球采購,平臺撮合買手與用戶之間的交易。

對於我們廣義上的跨境電商,京東全球購的模式則是我認為最符合本質的。京東采取了一種混合的模式“自營+平臺”,自營即海外直采,平臺則依靠引進第三方商家入駐,兩者互為補充,既豐富了平臺的SKU也減少了京東本身的資金壓力。

而消費者眼里最普遍的認知便是將代購模式單一上升到跨境電商的廣義維度之上。揀最重要的說:代購中最大的阻力就是信息不對稱導致的質量問題,寫到這,相信您忽然想到了什麽,有木有一種朋友圈海外代購的即視感?

一言以蔽之,自營模式似乎更符合跨境電商的定義,您眼里曾經以為的跨境電商可並非一個單一的代購模式那麽簡單。

即使稅率增加,跨境電商仍具備自身優勢

被霧霾籠罩的帝都小夥伴都歡欣期待“等風來”,但對於一般貿易和傳統海外代購來說,關於稅率增加的風聞,盡管被證實是烏龍,但似乎並不是他們想看到的。

查看相關報道可以發現,近年來關於行郵稅,海關總署做了兩次關鍵的調整,一次是2010年,海關新規中規定將行郵稅的免稅額從500元降低到了50元,海淘成本增加的概率大大提升;另一次則是在2012年,包括洗面奶在內的清潔、護理類化妝品按照50%的稅率征收。兩次調整,行郵稅都有上升的趨勢。根據此前經濟參考報的消息,有關部門正在醞釀調高跨境電商企業進口環節適用的行郵稅稅率,但整體稅率依然會低於一般貿易稅率水平。

目前國內跨境電商的集貨模式主要有海外直郵、集貨直郵和保稅三種模式。其中保稅模式是商家通過大數據分析提前將熱賣商品屯放在國內的保稅區,消費者下單之後,直接從保稅區發貨,一方面節省商家的物流成本,另一方面物流速度幾乎與國內訂單無異。相比前兩種模式而言,保稅模式目前來看是最為適合跨境電商發展的集貨模式,也是國內電商平臺選用的主要模式。

再看跨境電商,在商品進口方面就比一般貿易省去很多環節;在稅額方面,對於特殊商品,一般貿易需要征收進口關稅、增值稅、消費稅等,而跨境電商很多都采取此前提到的保稅模式,在稅率方面更低。所以說,未來即使稅率增加,跨境電商也比一般貿易劃算。

結語:稅率上漲自然會撩動更多行業商家和消費者的心弦,不過那句知名的西諺——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倒是很應景的。對跨境電商來講,不要去過多在意稅率的副作用,做好自己的服務、保證商品的質量才是正經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9708

順豐確認啟動A股上市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6/02/4752685.html

順豐確認啟動A股上市

證券時報 2016-02-23 08:55:00

繼申通、圓通分別借殼艾迪西、大楊創世,曲線搶占A股市場席位後,民營快遞另一巨頭順豐也已確認啟動A股上市。

繼申通、圓通分別借殼艾迪西、大楊創世,曲線搶占A股市場席位後,民營快遞另一巨頭順豐也已確認啟動A股上市。

順豐控股(集團)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時報記者,“深圳證監局目前已受理公司的上市輔導申請,輔導機構為華泰聯合證券、招商證券和中信證券。”

過去幾年,快遞業收獲光環無數。2011年-2014年,行業連續四年業務量以超過50%的速度狂飆增長,但發展背後又暗藏隱憂,2015年行業增速放緩至50%以下,同質化競爭、利潤下滑的問題漸漸凸顯。隨著快遞企業逐漸以各種方式借道資本市場,2016年,無疑將成為民營快遞業發展整合的關鍵年,巨頭們也將由過去的“規模之爭”邁向“資本之爭”。

順豐上市路的“最後一公里”

一家經營了20多年的老牌企業,又居於一個炙手可熱行業的龍頭,順豐一度是最受市場期待上市的公司之一。不過,長期以來,順豐似有意與資本市場保持距離。公司官方微博曾於2012年9月公開承認,“一直以來都有資本找順豐洽談,但順豐並未與任何資本簽訂任何協議。”

2013年8月,順豐首度實現“融資破冰”。據報道,公司引入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中信資本、古玉資本四家戰略投資者,並轉讓出25%的順豐速運股份。

盡管上述動作被外界理解成為上市鋪路,然而,順豐似並未打算立即著手證券化,創始人王衛也在公開場合表態,投資方未就IPO問題作出強制要求,同時目前沒有上市計劃。如今,順豐突然確認啟動A股上市,前述投資者們也可以寬心了,畢竟,對於PE投資者來說,退出是完成投資的最後步驟,也是最終實現股權變現,獲得實際利潤的重要環節。

關於上市細節,證券時報記者詢問公司計劃采用部分資產單獨上市,還是整體上市?順豐控股上述相關人士表示,“公司過幾個月將披露招股說明書,現在還不方便透露。”事實上,除了快遞業務,順豐控股旗下還擁有商業、金融等眾多業務板塊,其中,順豐速運的盈利能力最強,該板塊也被業界認為極有可能被公司單獨拿出來上市。

官網顯示,順豐速運1993年於廣東順德誕生。截至2015年7月,順豐已擁有近34萬名員工,1.6萬臺運輸車輛,19架自有全貨機及遍布中國大陸、海外的12260多個營業網點。資料顯示,2014年順豐占據8%的市場份額,位於申通、圓通、中通之後,但公司盈利能力一直處於行業領先地位。

快遞業微利化催生“資本之爭”

2015年12月1日,申通快遞100%股權擬作價169億元借殼艾迪西上市,估值溢價達到7.5倍,成為國內民營快遞第一股。2016年1月16日,此前欲獨立IPO的圓通最終也選擇了借殼這一途徑,“殼公司”為大楊創世。

有意思的是,申通與圓通兩家快遞公司此番借道A股均速度驚人。前者在艾迪西重組過程中演出了“第三者上位”的戲劇故事,後者在大楊創世宣布重組到公布交易對象的過程中,不足一個月。

2015年8月,艾迪西在股價連連下挫後,火線停牌重組,隨後公司披露重組對象為海南星華集團旗下的旅遊資產。不久後,公司又更新一名潛在交易對手:一直謀求上市的申通快遞。作為迅速發展的快遞業龍頭,顯然比上述旅遊資產更具吸引力,而申通董事長陳德軍與艾迪西實控人鄭永剛的“同學”緣分,也讓申通在民營快遞業“資本之爭”上拔得頭籌,艾迪西更在複牌後連續跑出13個漲停板。

就在人們猜測下一家快遞上市公司花落誰家時,圓通又突降A股。2016年1月5日,大楊創世發布重大事項停牌公告。1月16日,揭曉意向重組方為圓通速遞。

申通率先上市之舉顯然具有標桿效應,事實上,除了順豐確認啟動上市外,近日也已有媒體報道,中通快遞一直有上市的計劃,並且一直在準備中,但目前尚未有確定具體的上市地點和確定的時間表。

問題是,長期以來,現金流充沛、對融資不感冒的快遞企業,如今為何競相尋求上市呢?

一方面,受益於電商的發展,快遞業規模迅速擴大。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持續快速增長,市場規模從2011年的36.7億件增長到2015年的206.7億件,年均增長率超過50%。按照國務院印發的促進快遞業發展若幹意見,到2020年快遞年業務量達到500億件,業務收入達8000億元。

另一方面,受制於電商的發展,快遞業的盈利能力也逐漸削弱。“十二五”期間,全國快遞件平均運價持續下跌,從2011年的20.7元/件跌至2015年的13.4元/件,五年的降幅達到35.1%。

中金公司分析指出,電商未來會繼續以快件量的優勢,利用快遞業同質化競爭的弊端打壓快遞價格,進一步惡化以網購為主的快遞業企業微利化情形。

此外,部分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如阿里巴巴、京東、蘇寧雲商等,正通過自建物流體系的方式降低對第三方物流企業的依賴。

由此,伴隨著規模的擴大,盡管行業整體利潤呈現增長態勢,但在快遞價格下滑等因素影響下,快遞行業的毛利率持續下滑,中金公司數據顯示,行業毛利率已從2007年約30%的水平下滑至目前5%~10%的水平。

而正是這種微利化趨勢,催生了快遞業公司的融資需求。

實際上,從申通的借殼預案中,也能窺見快遞業對資本的渴求。預案顯示,重組所募資金剩余部分將主要用於中轉倉配一體化項目、運輸車輛購置項目、技改及設備購置項目、信息一體化平臺項目等項目建設,借助資本市場平臺,申通將拓寬融資渠道,提升品牌影響力,為後續的發展提供推動力。

國金證券認為,上市融資後,快遞企業將提高服務質量和時效性。精益運營,航空機隊、轉運中心等重資產投入將成為行業趨勢,但由於所需投資金額巨大,預計未來,資本實力將成為快遞企業競爭的新壁壘。

編輯:顧蓓蓓

更多精彩內容
請關註第一財經網、第一財經日報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83

順豐啟動上市,外界卻對其創始人知之甚少| 封面重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6/0226/154425.shtml

導讀 : 中國快遞上市潮來了,除了申通、圓通,順豐也開始追趕這趟班車。

2月18日,順豐發布《上市輔導公告》稱,順豐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擬在國內證券市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目前正在接受中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招商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華泰聯合證券有限責任公司的輔導。有分析師認為,順豐上市的市值可能達到1000億元。

作為行業龍頭,順豐此前對上市一直是消極態度。創始人王衛曾說,“上市的好處無非是圈錢,獲得發展企業所需的資金”。此時宣布啟動上市計劃,再一次激起了人們的關註欲望。

作為企業創始人,王衛極少在公眾面前露面或者接受媒體采訪,外界對其知之甚少。五年前,《創業家》雜誌記者帶著滿腔熱情尋找這位神秘人物,然而當時依舊沒能見到本人,揭開神秘面紗。

以下是《創業家》雜誌2011年4月刊的封面文章《尋找王衛》:

整個中國都被快遞化了。從北京到上海到深圳,一路尋覓王衛的蹤影,最近距離還原順豐的故事,我們好像行駛在一條由貨物組成的現代化的河流里。其實,物流大軍就像毛細血管,他們的流動和尊嚴是國家經濟體是否健康發展的晴雨表。

有一天,王衛站在鏡子前面,他看到了這麽一個人:作為一個男人,他算得上年輕,滿打滿算也不過才剛到40歲。在同齡人里,他算不上有多起眼。雖然個子很高,總有一米八上下,但他的長相和衣著都顯得過於樸素。他留著簡單的平頭,臉龐瘦削,顴骨突出,皮膚因為早年間的操勞和後來的戶外運動顯得黝黑粗糙。他的穿著不怎麽講究,一件普通的襯衣就能出門。他也不怎麽說話,沈默的時候顯得更加嚴肅,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

你不會想象得到,這就是中國快遞行業最有權力的人之一。1993年,22歲的王衛在廣東順德創立順豐速運。當時,這家公司算上王衛本人也只有6個人。2010年,這家公司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20億人民幣,擁有8萬名員工,年平均增長率50%,利潤率30%。18年前,當王衛背著裝滿合同、信函、樣品和報關資料的大包往返於順德到香港的陸路通道的時候,他肯定想不到,未來順豐會成為不折不扣的行業冠軍。

看看這些數字,它們簡直就是王衛的“話語權指數”。目前,順豐的經營規模、網點覆蓋和市場份額僅次於中國郵政集團公司(EMS),在中國快遞企業中排名第二,在中國民營快遞企業中則排名第一。

“順豐一定會成為中國的聯邦快遞(FedEx)。”一位順豐的供應商說,“這是不可避免的,你想阻止也阻止不了。它10年之內會買100架飛機,全國機場周圍的地他也占得差不多了。光這兩樣,已經沒有第二家能跟他比了。”

這樣一家公司,連同它的創始人,外界卻知之甚少。當我們談論起順豐和王衛的時候,像是在談論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卻繚繞彌漫在空氣中的幽靈。

終端消費者對它知之甚少。在2002年之前,順豐嚴格地把旗下所有業務控制在華南範圍以內。2004年底,順豐才設立市場部門。我們打開電視,能夠看到劉翔為EMS代言,在高樓大廈之間奮力奔跑;還有張豐毅,他穿著UPS的棕黃色工服在偌大的倉庫里出沒。但是順豐,迄今為止,這家公司從來不做任何廣告。

同行對它知之甚少。1997年香港回歸之前,作為國企的中鐵快運,希望通過鐵路打開香港的快件市場,但被派去廣東談判的人卻碰了釘子,最終被當地海關婉拒。中鐵快運了解到,當地已有一家企業壟斷了幾乎所有通港業務,即便自己開了這條線,也拿不到足夠的貨源。這家公司就是順豐速運。

甚至政府部門一度也對它知之甚少。2002年,順豐在深圳福田設立企業總部,幾乎包租下位於福田的萬基商務大廈整棟樓。這時候,順豐在全國已經有了180多個網點,並且擁有深港貨運70%的份額。據說,當時深圳市領導去北京參加郵政部門的會議,這才偶然得知自己的城市竟然有一家行業龍頭企業。此後,順豐才得到市政府的一些優惠政策。

王衛和順豐太神秘了。創業18年來,王衛從未接受任何媒體的采訪。“你們百分之百采訪不到他。”一位物流快遞行業資深人士告訴我,“有一次,郵政部領導都遞話了,他還是委婉拒絕。”另外一位行業報主編則說,多年來,他們一直邀請王衛“來編輯部坐坐,不是采訪,就是內部交流”,王衛答應歸答應,但是從來沒有出現過。就連順豐的企業內刊《溝通》,出版7年來,也從未出現過這位掌門人的面孔。倒是有那麽幾次,這本月刊上刊登了王衛的照片,不過都是背影或者極其模糊的側面照。

迄今為止,王衛只在媒體上出現過一次。這倒是一樁充滿戲劇性的經驗。2010年春天,王衛花3億5千元港幣購買了香港九龍塘喇沙利道的一塊地皮,自建兩棟4層樓高的獨立屋,附帶獨立泳池。這樁打破同區地產價格記錄的買賣引起了《壹周刊》記者的註意。敬業的狗仔隊不僅在順豐深圳總部的寫字樓前守候王衛數日,還混進順豐香港的點部,做了一整天的快遞員,收派了300多個包裹。最後,狗仔隊終於拍到了王衛的照片,文章以《水貨佬做到買屋仔,買757飛機》為題發表。據說這件事情讓王衛很不爽。現在,互聯網上還能夠搜索到這篇文章,但是王衛的照片已經找不到了。

尋找王衛的可不只是媒體,投資銀行的經理人們也在找他。這一次,他們可不只是出於八卦或者好奇心,而是明明白白地嗅到了金錢的味道。據說,早在2004年,FedEx策劃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就曾經接觸過王衛。傳聞中,FedEx希望以4、50億人民幣的價格收購順豐,但是被王衛拒絕了。那一年,順豐的銷售額是13億人民幣。尋找王衛的PE和VC越來越多。一位咨詢公司的董事長甚至透露說,包括花旗銀行在內的很多美國投資商曾經找到他,希望他能夠撮合註資順豐的交易,一旦成交,將付給他1000萬美元的傭金。

“不過,這些投行都太小氣了。”他一邊喝著桂圓紅棗茶,一邊說,“他們只肯投資5、6億人民幣。順豐哪止這個價錢。順豐如果上市的話,市值應該在150億人民幣左右。這還不算溢價的部分。如果算上溢價部分,這個數字就還要再乘以8。”

這真是一個瘋狂的年代。我和這位資深人士坐在上海虹口區某個街角的SPR咖啡店里,他的目光轉向窗外:那里有連鎖的倉儲式超級市場和修理自行車的小鋪子,大幅的促銷廣告覆蓋了一整棟樓面,嘈雜的擴音器里傳出興高采烈的叫賣聲,不過,賣早點的和賣水果的攤主又因為一輛摩托車的擺放位置吵了起來,一只小斑點狗搖著尾巴站在一邊看熱鬧……這些羅里八嗦的日常生活場景叫我很難相信他的話。我很難相信,就在這家咖啡館里,他幾乎每周都約見一兩位投行業者,他們每一個都準備了上億的錢,躍躍欲試,打算大撈一把。他們整裝待發,掙大錢的意願堅不可摧。他們隨時準備投入這條沸騰的河流,並且每一個都打定主意,相信退潮的那一刻自己一定還穿著衣裳。

快遞行業正是這群人眼里為數不多的價值窪地。如果他們在2011年春天還想要進場玩滾雪球的遊戲,那麽快遞行業可算得上是他們鐘情的遊樂場。

“目前中國的快遞市場和美國的8、90年代很相像,都是過剩經濟,個性化需求在增長,肯定會需要便捷靈活的快遞服務。”一位行業人士分析說,“在這種爆炸性時期,行業會整合得很厲害,經歷一個洗牌的過程。像美國運通,它早年間是一家快遞企業,這時候就不做了,轉型成旅遊和電信服務企業。這個時期,沃爾瑪這樣的流通業巨頭也形成了壟斷。”

快遞行業似乎成了一片經濟領域的黑暗大陸,預備好了要進行一場隱秘又危險的狂歡。如果要為這場嘉年華準備一份軍備資料的話,有人用了“正規軍、軍閥和遊擊隊”這個說法。所謂“正規軍”是EMS和順豐,這兩家企業都是直營模式。EMS有國家郵政局的政策支持,網點優勢無人能及,並且在國內企業中有巨大的國際件優勢。順豐有航空運力的資源優勢,並且以服務質量高、管理嚴格著稱。“軍閥”是宅急送和出自浙江桐廬的“四通一達”。宅急送的品牌和營銷能力強,和制造企業關系良好,但是受2008年多元化業務失敗的影響,尚未徹底恢複元氣。“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匯通和韻達)是加盟模式的快遞企業,網點分布全面,有規模化效應,但是對淘寶業務有路徑依賴(這5家來自桐廬的企業有80%的業務都來自淘寶)。2010年底,媒體頻頻曝光“暴力分揀”和“爆倉”事件,已經折射出加盟制企業的管理短板。至於“遊擊隊”,上有做代收貨款業務的區域性配送公司聯盟(COD聯盟),下有幾萬塊、幾十萬塊、幾百萬塊起家的夫妻老婆店。門檻低、投資大、周期長,這個快遞軍團未來5年內會怎樣整合?坐在這家咖啡店里的時候,幾乎每一個投行經理都會問這位資深人士這個問題。每一次,他的答案都是這樣:

“中國快遞行業未來有兩大趨勢。一個是集約化,勞動力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會有大量資金投資在信息化設備、中轉中心和飛機上。一個是優勝劣汰,美國前四大快遞公司占全行業份額的95%,中國前四大快遞公司占全行業份額的50%,很明顯集約化程度還不夠。這個行業將在未來5年完成一輪整合,最終會有8家大的領先企業生存下來。”

他還說:“這8家里,順豐和EMS是一定有的。其余的,都還要觀察。”

馬雲應該至少會部分同意他的觀點。2011年1月19日,馬雲在北京舉行的阿里巴巴“物流合作夥伴發展大會”上宣布了阿里的大物流戰略。未來兩年里,阿里將先期投資100億人民幣,打造開放、分享的物流體系生態圈,為推動中國早日誕生全球領先的物流企業而努力。他說:“未來十年中國一定會有自己的UPS。壞消息是,十年以後最成功的物流公司一定不是今天排在前十名的。”

就連馬雲也在尋找王衛。有人告訴我說,幾年前,馬雲曾經在香港數次約見王衛,王衛婉拒。

王衛發家史

如果穿越快遞的時光隧道,1993年其實算是第一個里程碑。順豐、申通和宅急送都是這一年成立的。這三家公司都成了行業標本和幸存者,不過,它們的命運各不相同。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結識了一位朋友的朋友。有消息說,他所在的一家創業公司剛剛拿到幾十億人民幣的風投,打算在2011年初進軍快遞行業。去年冬天,他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開始了一場旅行式的調研。

事實上,他看到的是一幅21世紀頭十年的中國社會毛細血管末梢的“快遞切片”。在北京大山子酒仙橋建材市場附近,有一大片快遞公司的集散地,幾乎到了門挨門的地步。每天晚上十一點半鐘是他們最忙碌的時候,根本沒什麽人攔他,他推開門,看到臉上有凍瘡傷口的小姑娘捂著羽絨服坐在地上,燈光昏暗,她被鞋子、食物、化妝品和書籍的山丘環繞著,正在一個一個地分揀包裹,為快遞員準備明天一早的派送任務。

在上海青浦區北青路的中轉場里,有一個個用瓦楞紙箱或者紅白藍蛇皮袋包裝好的貨物在自動傳送帶上緩緩前行,穿著統一工服的中轉工人把它們扔進金杯轉運車里。這完全是一種中國特色的交通工具。車的外表面被油漆成了每一家公司的形象主題色,或者黑,或者黃,或者綠。除了司機和副駕駛,車里面的座椅被拆得精光,以便給源源不絕的貨物提供棲息之地。這種“人貨混裝”的運輸方式經常給司機們帶來麻煩。按照中國的交通法規定,這樣的車輛不能夠在一線城市的中心城區行駛。罰款是常有的事兒,不過大家都習慣了。順豐甚至曾經每年作出幾百萬的交通罰款預算。

3月的一個早晨,我從車窗里看著這條馬路。“北青公路”的藍色路標、破損的農民房、帶鐵柵欄的小加工廠、修建於民國時期的水泥橋墩和灰色、巨大的水泥建築群,它們挨個從我眼前晃過去。這條全長7公里的公路是華東地區最大的物流快遞中轉場聚集地。它背靠寶鋼公司,連接著滬青平公路、滬寧高速、滬杭高速,覆蓋整個長三角的樞紐。從這里的任何一個街口出發,都能夠迅速到達上海市區、松江、浙江和江蘇境內。幾乎所有的快遞公司都在這條馬路上設立了分公司和中轉中心,平均每家占地數百畝,每一家每天都至少有15萬件的包裹中轉。

有順豐的黑色運件車超車了。它往滬杭高速的方向開過去。幾小時之後,就會有工作人員把車上的包裹卸下來,然後由收派員送到辦公室、公寓樓或者別墅里。

我朋友的行程則剛好相反。他從這里直接去了虹橋機場,然後飛往深圳寶安機場。他要去看著名的華強北。中國的快遞業向來有“南華強北,北中關村”一說。這兩家電子產品集散地的快遞業務向來是全國最多的。早年間,華強北的一個快遞員帶著老婆孩子和一輛金杯車,承包一層樓的業務,一個月能掙上4萬。

幾個小時之後,他已經站在深圳某個電子市場邊的巷子口。已經是夜里十二點,城市暗了下來。但是,只有在夜晚他才能看到這個行業的真相。這條巷子門挨門全是大大小小的快遞公司,有順豐,有EMS,有四通一達,也有宅急送。白天,快遞員把在電子市場收到的貨物都集中到這里,到了晚上,店鋪已經關門,但是快遞公司還在盤點和轉運計劃中。

“我在那里站了幾個小時。我發現,四通一達的門最早關,宅急送的卷閘門已經關下來一半,只有順豐,他們的店在半夜還是燈火通明,車水馬龍,不停有人和貨進來。”

夜更深了。他站在巷子口,看著快遞員們陸陸續續離開。他們都穿著黑紅相間的工服,表情還帶著白天工作時候的嚴肅緊張,他們走得很快,急著趕末班公共汽車回家。第二天一早8點,他們還得出現在這里,開始又一天的重複勞動。

他當天晚上回到酒店就上網查“工蟻”這個詞條:“一般為群體中最小的個體,但數量最多,紀律嚴明,善於步行奔走。”“順豐就是一個工蟻兵團,螞蟻雄兵。我就是這樣的感覺。人家都說這個行業是農民頭子帶著一群農民在幹。沒錯,的確很草根,跟電商的反差就更大了。我都很難相信動動鼠標的行業背後是一群農民在支撐。但這些農民的生命力是最強的,像草一樣。”

王衛也曾經是“工蟻”的一員。他是一線收派員出身,做過“背包客”。不論在公司內部講話里,還是在公開的會議場合,一旦談到順豐,王衛總是試圖把人們的註意力從他自己身上轉移。他曾經不止一次地在公司年會上說,順風的一線收派員“才是最可愛的人”。

1971年,王衛出生在上海。他的父親是一名空軍俄語翻譯,他的母親是江西一所大學的老師。7歲的時候,王衛隨家人搬到香港居住。高中畢業之後,王衛沒有繼續升學。十幾歲的時候,王衛曾經在香港叔叔的手下做過小工。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受鄧小平南巡的影響,香港大約8萬多家制造工廠北移到了大陸,其中53000多家在廣東的珠三角地區。當年順德縣委書記歐廣源有一句話:“幾乎每天都有企業開張,天天都是鞭炮不斷。”大量工廠北移催生了“前店後廠”模式,香港與珠三角信件往來頻繁。因為分屬不同的關稅區,往往郵寄要花上兩三天。“比如工廠里缺一個什麽急件,今天說,明天要,要去報關,得一個星期,誰能等得起?”一位與王衛同期創業,但後來專攻保稅物流業務的深圳公司老板說。

王衛比其他人更懂得如何尋找出路。一開始,王衛受人之托,在廣東和香港之間夾帶點兒貨。慢慢地,東西越來越多,當用拉桿箱子也裝不下的時候,王衛開始意識到這是一個商機。他跟父親借了10萬人民幣,於1993年3月26日在順德註冊了順豐速運,他是公司6名創始人兼快遞員之一。同時,他在香港太子的砵蘭街租了幾十平米的店面,用來接貨和派貨。順豐的業務以一種不規範的形態起步。除了順德到香港的陸路口岸,番禺到香港和澳門的快船也是王衛當時倚重的業務路線。

王衛的一個朋友告訴過我:“他是我認識的最有錢的工作狂,每天工作15、16個小時。”事實上,這是從創業初期保留下來的職業習慣。一位順豐早期員工說:“那時候順豐只有十幾個人,大家圍在王衛身邊,同吃同住,每天唯一的任務就是跑市場。我們這些業務員都象瘋了一樣,每天早出晚歸,騎著摩托車在大街小巷穿梭。”早年間,在砵蘭街的鄰居也對他印象深刻,說他每天淩晨就開始工作,晚上才離開。“那時候這條街沒什麽人,他來了之後,一直有貨車上上下下拉貨,慢慢這里開始有別的物流公司,還有足浴店。他帶旺了整條街。”

“當時王衛搶了EMS不少生意。送一個文件就幾十塊,很好賺。”一個順豐前高管總結說,當時王衛的策略是“割價搶灘”。“別人70塊一件貨,順豐收40塊。”王衛用低於市場均價 30%的價格攬貨,吸引了大批中小商家。雖然一票貨只收幾十元錢,但生意紅火的出人意料,“每年賺個幾百萬不成問題”。

作為起家業務的香港件,不但成就了王衛的第一桶金,目前仍是順豐業務的主力軍,占到公司業務總比重的40%。到1997年時,順豐已經在局部壟斷了深港貨運,在順德到香港的陸路通道上,70%的貨由順豐一家承運。

如果我們能夠穿越快遞的時光隧道,1993年其實算是第一個里程碑。順豐、申通和宅急送這3家在後來的歲月里影響深遠的快遞公司都是這一年成立的。這是上世紀90年代初期非常典型的創業路徑。三家公司的創始人全都是“異鄉人”,全都是為了解決個人生存問題,在經營上也具有強烈的偶然性。王衛是在廣東做夾帶的香港人。申通則是一群浙江桐城人在杭州和上海跑貨運。至於宅急送的創始人陳平,他創立這家公司則完全是在日本受了宅急便的啟發。在創業初期,宅急送也送過鮮花和牛奶,甚至一度差點成了一個搬家公司。

當時,廣東省內絕大部分快遞公司都聚集在東莞市的虎門鎮。從交通來說,虎門是廣東高速公路網絡的一個重要的交匯點,東去和北上有廣深高速,向西有虎門大橋,還有常虎高速。不過,2010年,一位快遞公司老板去虎門做調研,發現當年的快遞公司有一半都已經消失了。

這三家公司成了行業標本和幸存者,不過,它們的命運各不相同。2005年,順豐的營業額是16億元,基本和申通持平。當時,業內有“南順豐,東申通,北宅急送”的說法。2010年,順豐營業額120億,申通60多億,宅急送20多億。這一年,王衛開通了韓國和新加坡的派送業務,並且擁有順豐自己的兩架757飛機。陳平在宅急送多元化轉型失敗之後,把自己的別墅抵押出去,創立了星辰急便,打算從頭再來。他把辦公室墻上的一幅字念給我聽:“路遙無為。”至於申通的董事長陳德軍,他和王衛同年,40歲。他開始淡出公司業務層面,把日常運營交給自己的妹夫打理。

那一天,我坐的車沿著北青公路開了20分鐘。我要從申通的公司總部趕到佘山別墅區見上陳德軍一面。他在這里買了房子,幾乎每天下午都要在隔壁的高爾夫球場打球。他喜歡飆車,罰單雪片一般飛來。他還喜歡打牌鬥地主,有時候通宵達旦。我發現他跟我想象的一模一樣,厚嘴唇,黑皮膚,小眼睛,大個子,大巴掌,不過握手的時候卻非常輕柔,想要顯得紳士的樣子。早年間奔波動蕩的生活在他的身體上留下了痕跡。他撩起褲腿,給我看他小腿肚上的一大塊傷疤。

“我想要放下。我這個歲數,身體才是第一位的。我不想那麽累。我也不理解王衛為什麽要把自己搞得那麽累。前幾天我在廣州開會還見到他,他看起來很憔悴,聽說他喝很多中藥。”

聊了一會兒,他接到一個電話,報喜鳥的老板找他打球。他忙不叠地走了。

獨家探訪順豐物流園

經過宅急送的院子,再在UPS的院子邊上拐彎,就到了。它的對面又恰好是TNT的院子。除了客服中心,四樓還有一個神秘的房間:一整面墻都是劃成一格格的黑白屏幕,每個屏幕上都是正在收件的快遞員或者倉管。這是順豐的實時監控系統,這些格子屏幕連接的是北京136個點部的工作攝像頭。

雖然公司誕生於地下室,成長於街道和巷弄,但是順豐在很早的時候就立誌不能成為和某些快遞公司一樣的街道公司。2003年對於順豐來說是轉折性的一年。這一年春天,SARS爆發,順豐身處SARS的重災區廣深地區。這次公共衛生領域的危機事件成為中國快遞行業最大的商業機會。因為人們都不敢出門,快遞的業務量猛增。

盡管如此,順豐卻並不是依靠突如其來的偶然性事件成長起來的。只有嚴格按照程序辦事的大公司才能夠有所創新。2003年,隨著順豐的隊伍不斷擴大,創始人王衛把他的目光轉向了天空。

疫情期間,航空公司的生意非常蕭條。2003年初,借航空運價大跌之際,順豐順勢與揚子江快運簽下合同,成為國內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使用全貨運專機的民營速遞企業。據順豐高層透露,揚子江快運目前的5架737全貨機,全部由順豐租下,其中3架用於承運自己的快件。這種全貨機載重15噸,往返於廣州、上海、杭州的3個集散中心之間。除了專機以外,順豐還與多家航空公司簽訂協議,利用國內230多條航線的專用腹艙,負責快件在全國各個城市之間的運送。

用飛機運快件的成本不菲。據了解,其廣州—上海—杭州—廣州的租機價格為每小時2萬多元人民幣。不過,這讓順豐在服務時效性方面獲得了壓倒性的優勢。通過租飛機,順豐實現了全天候、全年365天無節假日派送。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幹線,即便頭天下午6點取件,第二天一早也能收到。而且順豐所謂的高價,對一般消費者來說也足以接受,多次提價之後,500克以內的快件也只有20元。

憑借革命性的服務,2003年之後,順豐的貨量增長迅速,每年增速都在50%左右。迅速增長的貨量形成的規模優勢,抵消了包機增加的成本。這種良性循環,又進一步鞏固了順豐在速度方面的優勢。

王衛很快就意識到了速度和規模化的迷人之處。2003年之後,順豐憑借包機便利,以低價香港件做主打產品策略,橫掃華東至整個中國,迅速完成全國200多個網點的布局,進入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到2006年初,順豐在國內已建有2個分撥中心、52個中轉場,擁有2000多臺幹線中轉車輛以及1100多個營業網點,覆蓋了國內20個省100多個大中城市(包括香港地區)及300多個縣級市或城鎮。

2003年,一位來自沈陽的大學畢業生來到北京。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既懂管理又有專業的職業經理人”。在多次應聘失敗的情形下,他老大不情願地進入順豐工作。他應聘的是電腦IT部門的工程師職位。不過,按照順豐的基層體系,每一個新員工都必須在基層實習至少3個月,承擔一線收派員的工作。同時,順豐的所有高管,包括王衛,都必須定期下基層點部鍛煉。這不是說著玩兒的,王衛就曾經在某個早晨的8點整出現在北京三元橋點部的運件車邊。他像個新來的快遞員一樣收貨發件,不過,也沒人認得出他來。

這是順豐在北京的第一個大學學歷員工。大學生在豐臺的一個點部幹了好幾個月。頭兩個月掙700塊錢,第三個月就上了3000。他沒租房子,就支了張單人床,睡在點部的辦公室里。辦公室里有臺傳真機,時不時地,機器里頭就會吐出一些寫滿了字的紙張。大學生拿起來一看,是一個叫做王衛的人寫的文章,文章非常樸素,但都是關於公司戰略規劃、日常管理制度的論文。很快有人告訴他,這個人就是順豐的老板。

“本來打算幹兩個月就走人的,可是看了這些文章,我打算在順豐待下來。我覺得老板是個幹大事的人。”幾年以後,大學生坐在順豐北京區部的營運部門辦公室里。當年,他做了不到半年快遞員就被升為分部主管。現在,他已經是這個部門的高級經理,負責順豐在北京的日常運營管理,包括路由設計、車輛監控、交通預警等。

之所以能見到大學生,聽他說這些故事,得歸功於一個好心的朋友。一個星期三的下午,他經不住我要求,終於答應開車帶我去順豐在北京順義空港物流園的辦公樓和中轉中心看看。我們沿著京順路一直往前開。這是一個春天的下午,四點半鐘,陽光和風都剛剛好。一路我們身邊經過的不是裝載家具的小貨車,就是運送集裝箱的加長卡車,要不就是一些快遞公司的送件車。我有種幻覺,好像我們行駛在一條由貨物組成的現代化的河流里,又或者是一條動脈血管。其實,快遞公司所處理的包裹數量是國家商業是否興旺的重要標誌,幾大快遞公司的營業額就是衡量當時國家經濟是否健康發展的晴雨表。1905年,《華爾街日報》曾經援引美國運通一位主管的言論說:“從我們目前的包裹兩來看,我們正處於歷史上的最佳時期。”

假使單單從數字上看,我們的確正處於歷史上的最佳時期——不管我們生活的國家還是順豐這家企業都是如此。我們要前往的物流園坐落在首都國際機場邊上,占地7000多畝,耗資110億人民幣。這是一大片坡度平緩的水泥森林,由一棟又一棟積木一樣造型簡單的建築組成。它們不是灰的就是白的,線條也絲毫不優美。在建造者和擁有者看來,它們也根本不需要美,只要足夠大就好了——這正好象征了我們這個時代的價值標準。順豐的領地大約有300多畝大,位於整個園區的中央。經過宅急送的院子,再在UPS的院子邊上拐彎,就到了。它的對面又恰好是TNT的院子。據說,圓通快遞剛剛在這兒買了一百多畝地,一畝地70多萬人民幣,還不包括設備和建築物。這麽一算,這項物流地產少說也價值幾個億。

我想起幾天前一個行家告訴我的話:“中國的快遞行業已經走到第三個階段了。上世紀90年代是第一個階段,原始積累。二十一世紀頭十年是第二個階段,信息化。現在是第三個階段,資本密集。如果不花大價錢買地,買自動化的中轉設備,買飛機,你就玩不下去。”

順豐能夠在這里擁有一席之地,說明它已經是個名副其實的現代化企業了。從管理架構上說,這家公司由營運、資科(IT)、行政、財務、企劃、總裁辦這六大部門組成。從業務架構上說,順豐擁有華東、華北、華南、東南、華中這五大區,每個區都有一個區部,每個區部有一個副總裁,下面有若幹個總經理和職能總監。區部再往下就是各個城市的分公司和分點部。這樣算下來,順豐有2、30個職能總監,30多個區總,總共就是7、80個副總級別的人物。

大門口有一群年輕人在排隊,門衛挨個數著數放他們進去。不過,我們並未為此稍作停留,而是直接把車開進了有數百個停車位的停車場。有人告訴我,這些年輕人都是來面試應聘的。“這幾年順豐擴張得很快,管理人員很缺。今年年初又是用工荒。這個行業的員工流失率平均有70%,順豐已經算好的了,50%左右。”他說,“不過來挖人的也多。有的公司直接把招聘啟事貼在順豐點部的大門口。早年間FedEx進中國的時候也挖過好多順風的人。當然,順豐也挖他們的人。這一行,有點兒保密防諜的意思。”

辦公樓里,有位熱情的客戶服務主管接待了我。在他的辦公室外面,足足有170多位接線員,她們全都是年輕女孩,全都穿著白襯衣和黑西裝,全都坐在辦公桌格子間里,全都戴著耳麥和耳機,全都在電腦上敲打著。雖然每一個人都在說話,可是因為整齊劃一,還是讓人有莊嚴肅穆的感覺。

如果你撥打順豐的4008電話,那麽接你電話的有可能就是她們當中的哪一位。除了接受客戶咨詢,她們還得接聽投訴電話。這不是一份特別輕松地工作。如果是老客戶的電話,如果12秒鐘之內不能有效接通,那麽就要扣業務分。接通電話之後,得牢牢記著總共達29項的標準流程,每個流程又包括多種情境。你得根據客戶的需求迅速判斷出他的問題屬於那個流程的哪種情境,然後作出反應。

“我還可以通過電腦系統查看每一個客服人員的工作狀態。如果電腦顯示她積累了幾個單子還沒有處理,可是電腦又在一直被使用的話,就說明她可能在聊天兒。”主管打開電腦,又把電腦屏幕轉向我,“你看,這是阿修羅系統,菜單里有12個功能:車輛管理、圖片掃描、巴槍管理、報表查詢、電子地圖、風險管控、運力管理、運單管理、通用管理、運單查詢、結算系統、時效管理。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登陸賬號和密碼,每個賬號的權限又不一樣。像我,報表查詢我就可以看,時效管理我申請之後也可以看,結算系統我就看不了。像這樣的電腦軟件系統,順豐有上百個。”

總的來說,這四層辦公樓並無特別之處。單從表面,你甚至都看不出來這家公司到底是幹嘛的。一樣是飲水機、辦公格子、電話和電腦組成的高級流水線。不過,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還是和別家略有不同,不止一個地方彌漫著標準、趨同、整齊劃一的氣氛。除了這個客服中心之外,四樓還有一個神秘的房間。房間里有一整面墻都是劃成一格格的黑白屏幕,每個屏幕上都是正在收件的快遞員或者倉管。這是順豐的實時監控系統,這些格子屏幕連接的是北京136個點部的工作攝像頭。

幾乎同樣的設備在6000多輛運件車上也能看得到。通過車載GPS,坐在辦公室里的人能夠毫不費力地判斷出車輛是否有意外,司機是否在偷懶,車輛在半道兒上有沒有被劫持……這樣的車輛,樓下就停了有好幾輛。從2006年開始,順豐導入CI識別系統。他們把這些面包車刷成黑色,輔以紅色的波浪線條。這樣的顏色使得這些車輛看起來更加保守,也更加專業,並且在馬路上行駛的時候顯得更加幹凈,像是在執行什麽神秘任務。

每到晚上七八點鐘,這些車輛就會把樓下中轉中心的門口給堵死。“浩浩蕩蕩有一百多輛在排隊,可壯觀了。”那個鐘點是北京的136個點部完成一天當中第六次、也是最後一次貨物中轉的時候。每個點部把從客戶那里收到的貨物清點打包,由這些送件車送到中轉場來。包裹們在傳送帶上流動,工人們把他們根據流向分撥,最後裝上不同的車輛,拉到機場。再晚些時候,就有飛機把它們運送到深圳或者上海的中轉中心。工人們連夜清點分撥好貨物,第二天一早6點,再由當地的送件車送往各地點部。北京區部的業務規模在順豐排全國第四,每天中轉6次,處理300噸,共15萬件包裹。

中轉場是個巨大的、扁平的長方形空間,內部環繞著自動傳送履帶。工人們剛剛處理完一批貨物,這里顯得空蕩蕩的,幾乎說一句話就要有回音。一擡頭,是交錯在一起的鋼梁架屋頂,傍晚之前的最後一點陽光從縫隙里透進來,跟塑料味、灰塵味混雜在一起,叫人很不好受。再晚一點兒,燈就會被打開。是那種燈光球場、舞臺和機場特有的刺眼的照射燈。我想,如果半夜我一個人待在這里,很有可能會感到害怕。不過,當然,我的恐懼感對這個精密、勤奮運轉的大系統是微不足道的。

一個快遞員的一天

看得出來,王衛想要在自己的公司里塑造出一些超越了運送貨物、搜集包裹、操作計算機和開辟空中運輸線之外的東西。他希望自己的員工不僅成為順豐經濟利益上的夥伴,也成為精神關系上的夥伴。

從一開始,我就打定主意要去快遞員們生活的地方看看。順豐是一家擁有8萬名員工的企業,每年的勞動力成本占總體成本的40%左右。這其中的絕大部分是來自中國農村的農民工。他們有做過黃牛黨的,有做過建築工人的,也有剛剛高中畢業的。他們工作方式分散,但是規模巨大。如果王衛出臺一個考核制度,那麽它馬上就要進入一個數萬人的汪洋大海,有數萬人和他博弈。王衛面臨的是一個任正非、柳傳誌或者馬雲都不曾面對的管理學命題。

我得在早上八點半之前趕到北京望京的一家順豐點部。整個北京區部分成26個分部,望京是其中之一。每個分部下面又分成若幹個點部,望京有3個這樣的點部。整個北京有136個這樣的點部。每個點部有10-100名收派員和倉管,再搭配組長和經理。他們每天完成得收派件量有15萬之多。

我並沒有得到確切的地址。聯系人只是告訴我,它位於宜家商場背後的某個菜市場里。我很快就找到了那個菜市場,不過尋找順豐也花掉了一些時間。最後我發現,它是由一大一小兩間平房組成的,大的作暫時存放包裹、收取包裹的地點,小的是一間正常的辦公室。平房的周圍是一個廁所、一個小垃圾站和幾家小吃店的後廚房。

我到的時候,20幾個快遞員已經開完早例會了。每天早上8點,他們要從北京城的各個地方趕過來。早例會由組長檢查大家的儀容儀表,簡單傳達公司的命令。比如最近,大家就被要求學習北京兩會期間的交通快遞方案。

房間里非常安靜,快遞員們沈默又迅速地把自己片區里的包裹收好。能塞進背包的塞進背包,不能塞進背包的就綁在助動車的後座上。這種簡易實用的交通工具價值1500元人民幣,是每個快遞員自己購置的。他們八點半就要出發派件,按照“收一派二”的規定,在十點半之前,他們要派完第一批件。12點左右的時候,會有同城其他點部的小三輪車過來,完成一次同城小中轉,把收到的同城件和天津件就近轉派一次。黑色的送件車一天會從機場中轉場來5趟,再拉6次包裹回中轉場。這家點部並不算大,平均一天收發2000件,快遞員一天得往外跑上十幾趟。

快遞員沈默地把東西裝好後,又沈默地一個個出發。沒人顧得上跟我聊天,他們都在爭分奪秒地賺錢。一方面,如果做不到“收一派二”,被客戶投訴,有可能會被扣分甚至辭退。另外一方面,假使他們能夠抓緊時間多送一個件,就能多提成兩塊六毛錢。這是一個小小的責任承包制的循環,每個快遞員每天都在這個循環上努力奔跑。

事實上,順豐是第一個發明快遞業計件工資的公司。這是順豐至今為止跟其它公司最大的區別,也是順豐的收派員為什麽流失率相對較低的重要原因。順豐的每一個收派員只有700-1200元的基本工資,其它的全部根據工作業績提成。快遞員收一個快件20塊錢,這20塊錢里有一個固定的比例是歸他的。順豐的每一個快遞員每一個月的收入都是可以預期的,並且非常穩定,可以隨著他的個人努力不斷增長。2011新年前後那條關於順豐的熱門微博是一種戲劇性表現:“剛才順豐的快遞員在我司發飆了。‘我一個月工資一萬五,會為了你這2000塊的禮品丟這個飯碗麽!’整個公司,一片寂靜。”

這是順豐最有特色的管理制度,它把整個企業的機制體系確定下來,讓所有人都能夠看到自己報酬的上升路線。在順豐,一個做得好的收派員是不願意當倉管、組長甚至經理的。而且每一個順豐的快遞員其實就是第一線的市場人員。他們非常有動力去發展新的優秀客戶。曾經有天津的快遞員堅持每天早上7點去寫字樓義務幫忙掃地,就是為了拿到對方公司的快遞業務。一旦拿到,他就多了一筆固定的提成收入。

“有個老哥們,工號前頭5個零,他是跟王衛一起創業的十幾個人里頭的。王衛重感情,要給他高薪養著,他不幹。他就守在華強北,老婆孩子一輛面包車,收快件,一個月5、6萬。”

陳平把順豐的薪酬體系比作他哥哥陳東升在泰康人壽的保險代理制。他說:“順豐的收派員和企業是分配關系,不是勞務上下級關系。這就是王衛聰明的地方,當年收權,他沒有全收。當時是加盟老板不聽話,他把老板收了,老板底下的員工我就容忍你,只要你聽我話就行了,歪打正著了。王衛是這樣的人,只要你威脅我的生存,我就要想辦法治你,除此之外我不管你。這樣不管還好了,所以你看他現在7萬多個收派員全是個體加盟,自己管自己,挺好。”

我打算跟著某一個收派員走一趟。我期待那會是一次漫長、沈默、疲憊但是充滿刺激的城市旅行。組長是個27歲的小夥子,他熱心地幫我安排了他們年紀最大、也最可靠的一個收派員老曾。老曾不老,他不過33歲,但早就結婚了,有個剛上小學二年級的女兒。他是江蘇宿遷人,原本在老家做廢舊塑料生意。2008年金融危機,當地的加工廠借不到訂單,都倒閉了,他的生意也做不下去了。他帶著老婆孩子來了北京,投奔親戚。有老鄉介紹他來順豐工作,現在一個月能掙4、5000塊。

這個點部被分成了11個片區,老曾和兩個同事一起,負責望京佳境天成片區。他負責的路段有兩家大學、幾個住宅小區、兩個大型國營單位。如果要說勞動量,其實並不大。老曾每天騎著助動車走的路段都是固定的,來回也不會超過十分鐘。我坐著車,跟著老曾發了一回件。兩天前,有個中年男人從淘寶買了一雙皮鞋,老曾給他送了去。

“350,找您1塊。”他說。他收下幾張鈔票,疊好,裝進上衣兜里,再把扣子扣好,準備一會兒回去跟倉管對賬。這是代收貨款服務,差池不得。

正準備去隔壁小區派下一個件,老曾的巴槍響了。4008呼叫中心通知他,附近有客戶要求上門取件。巴槍這個東西看起來有點酷,黑色的,像個PDA。用紅色按鍵打開之後,屏幕上會有17項菜單。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幫助完成快件的現場跟蹤。快件在每一個人、每一個倉庫、每一輛車之間發生轉移的時候,工作人員都需要用巴槍掃描快件上的條形碼。這樣一來,電腦里的查詢系統就能夠跟蹤快件的去向。消費者在下單以後,也能夠在順豐的網站上實時查詢自己的快件到了哪里。此外,它還有運費結算,查詢收派件範圍和拍照功能。

外資快遞公司早在2000年左右就已經實現了巴槍管理。順豐則是在2003年左右開始引進巴槍。最開始,順豐的巴槍是從韓國進口,每臺7000多塊,重達2公斤。後來,順豐自己的IT研發部門不斷升級產品。老曾手里的這臺巴槍是第四代產品,價值3000多塊,是順豐和一家供應商從2008年開始研制的。2010年8月,公司全網絡所有的二級中轉場都使用了這種終端。

老曾聽人說過,2002年,順豐剛剛在北京有業務的時候,全朝陽區就一個點部,曾經有快遞員從國貿騎自行車到昌平,就為了送一個包裹。隨著公司業務規模的擴大,這種片區劃分正在切割得越來越細。中關村分部在2007年還是一個點部,後來因為電子市場業務量巨大,被切分成了6個點部,後來又縮編成了現在的4個。

為了確保一線收遞員能在1小時內到達所屬區域內任何地點,公司規劃部會根據數學模型計算出不同客戶數量與不同商業流通頻率下的服務半徑,比如二線城市市區的服務半徑一般是7公里。也就是說,一般城市市區點部的分布以約7公里為單位,按照最優拓撲結構,結合街區的房租成本,進行合理選址。有些CBD區域的點部布局稍微密集,而在郊區則可能遠遠大於7公里的服務半徑。

除了點部的分布要滿足“1小時交通圈”要求,在上一級中轉站,也按照時效要求,設置2小時交通圈。這樣,只要是在同一個區部,也就是說同一個電話區號範圍內,能做到4小時到達。

當然了,這些東西老曾都搞不明白,他也不需要搞明白。除了把全國幾百個城市的數字代號背好,方便派件之外,他就只需要關心一件事情:我今天有沒有被扣分。

辦公室的桌上有一本灰色封面的小冊子。薄薄一本,老曾卻用兩只手把它遞給我,好像這是本武林秘籍似的。這是順豐的《員工手冊》,第一頁上寫著它的“保密級別”,並且標明是2.0版本。

作為順豐的精神法典,這本小冊子實在名不虛傳。每個順豐的基層員工都有20分行政分和20分業務分,一年清零。以前,扣掉15分,這名員工就被解聘了。這項嚴厲的制度如今稍有松動,扣分不被開除,而是和收入掛鉤。我隨便翻了翻,里頭寫著:“收派員填錯表最高扣10分……染頭、留胡子或指甲扣4分,扣到0分即時解僱……一個月內遲到滿30分鐘便收警告信,收到第4封就開除……”

很多順豐的員工都對這種軍事化的“罰點”制度深感恐懼。一名順豐的收派員在網上這樣留言:“累,一個字說到底還是累。想早日脫貧於是就咬緊牙關買了一臺車,那就玩命的幹吧。交警抓,我不怕!為了趕時間,幾十公斤重的件要搬上六樓,我也不怕!為了早日把債務還清,遇到無理客戶我也不怕!因為客戶是上帝。我怕的是弄不好,兩個問題件就把我趕走!我怕的是,要是和上級弄不好關系,他就會無情地把我的地盤殘酷割讓出去,讓我並不是很肥沃的土地再次縮水!”

不過,王衛可不希望自己的企業被認為是一群一絲不茍的機械戰警。在順豐內部的BBS上有一段視頻,是王衛在一次公司年會上的講話。當時,他為兩名年度優秀員工頒獎。他們在送件車翻車,人員重傷的情況下,仍然堅持先等到公司的救援隊伍,托管快件,之後才上救護車。王衛一面發獎,一面說:“在順豐,任何行為都不能夠以生命為代價。我不鼓勵這麽做。”

看得出來,王衛想要在自己的公司里塑造出一些超越了運送貨物、搜集包裹、操作計算機和開辟空中運輸線之外的東西。他希望自己的員工不僅成為順豐經濟利益上的夥伴,也成為精神關系上的夥伴。他出版內刊,為員工提供免費的法律援助和心理咨詢服務,設置包括內部晉升通道、職業培訓和儲備幹部制度在內的一系列人才制度,他甚至還組織光棍快遞員聯誼,最好能成上個幾對兒。王衛還真是不辭辛苦。不管怎麽說,他費盡心思就是要得到他想要使用的人。對於現在的順豐來說,擁有高素質的員工和擁有高科技的技術同樣重要。

在跟了一趟快遞、拍了幾張照片、吃了一頓驢肉火燒,還跟門口空地上的兩只流浪狗玩了一會兒之後,我打算離開了。毫無疑問,7萬名收派員是順豐最有力量感,也最龐大的財富,但是,這家公司的創造性的來源卻不在這些沈默寡言的工人身上。恰恰相反,它來自那些更加沈默寡言的機器、數據、軟件和運籌學理論。

這個時候我才發現,王衛的沈默原來和這家公司的氣質簡直匹配到了嚴絲合縫的地步。關於王衛為什麽不說話這件事,向來眾說紛紜。有人說,王衛如此低調是因為早年間的追殺風波。也有人說,王衛之所以如此低調,還不是因為中國民營快遞企業尷尬的法律地位。還有人說,這不過是廣東老板的故弄玄虛罷了。王衛篤信命理風水,北京中關村分部選址的時候,他就曾經專程帶著禦用風水師前來勘探。

2011年3月19日,中午,我在深圳福田萬基大廈邊上的翅富酒樓吃飯。這里供應粵式點心和最正宗的奶茶。大廳里人來人往,我知道從我身邊經過的人里邊,有不少是順豐的員工。這是一家順豐的簽約餐廳,幾乎相當於這家公司的食堂,只要拿著順豐的工號牌就可以打折。但是,我猜不出到底哪個是順豐人,我也根本就不能夠指望會在這里好運氣地撞見王衛——就算見著他,我多半也認不出他來。

我在食物和人流的包圍中略微感到有點兒沮喪。我懷著對一家公司和一個商業命題的好奇心,在5天時間里奔波了5個城市,最後發現我的好奇心不過是被另外一些好奇心給取代了而已。

在我的窗戶外頭,再走上很遠,是一個有25個街區那麽大的倉儲物流園區。那里應有盡有。有小山一樣堆積的玩具、服裝和打印機,有身穿制服,工蟻一般忙碌的中轉工人和司機,也有上百輛的面包車焦急等候在每一個出貨口,像是等著明星簽名的瘋狂粉絲。想到這里,我發現我對於物流快遞世界的了解就像彼得•德魯克在上世紀60年代所說的一樣:“我們今天對配送的了解並不比拿破侖時期對非洲內部的了解多。我們知道它的存在,我們知道它的巨大,這就是全部。”

不過,唯一確定的事實也是德魯克說的:“我的目的是指出配送是一個領域,在這個領域內通過智慧和努力工作可以為企業和國家生產出物質結果。”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955

順豐上市:快遞之王衛冕之戰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5821

2015年11月11日,廣東省深圳市,順豐黃田中轉場內,工作人員正在有序分揀快遞包裹。黃田中轉場“雙十一”當天發送包裹超過80萬件。(CFP/圖)

過去一直跟資本“絕緣”的中國民營快遞老大順豐,出人意料地啟動了在國內的上市進程。對順豐來說,通過上市獲取資金,目的是為向綜合物流提供商的轉型準備糧草,也能留住和吸引人才,以應對菜鳥網絡和京東物流的競爭。

一向聲稱不缺錢的順豐創始人王衛,突然出手將順豐推向國內的資本市場。

2016年2月18日,順豐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順豐”),發布了上市輔導公告。順豐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打算在國內上市,目前正接受中信、招商和華泰聯合等三家證券公司的上市輔導。

順豐擬上市的主體是順豐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公司股東包括深圳明德控股發展有限公司、深圳市招廣投資有限公司、嘉強順風(深圳)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蘇州工業園區元禾順風股權投資企業(有限合夥)、蘇州古玉秋創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其中,深圳明德由王衛控制。

工商資料顯示,順豐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8月,進行股份制改造之前,叫做順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該公司對外投資了19個公司,順豐旗下優質資產基本都在這個盤子里,包括速運業務、電商業務“順豐優選”和航空貨運業務。

成立於1993年的順豐,直到2013年才第一次引入外部投資。在這之前,順豐一直靠自有資金和銀行貸款不斷低調壯大。王衛本人自公司成立以來,只在2011年接受過一次《人民日報》的采訪。順豐成立十年後才有了專門的市場和公關團隊。很多記者通過郵政部門官員轉達采訪需求,也被王衛婉言拒絕。就連順豐企業內刊,也很少報道王衛,甚至幾年都沒有刊發過一張照片。

順豐自成立後20年里,對外來投資和上市十分冷淡。據說有外資銀行找中間人,願意出一千萬美元的傭金,求各路資源說服順豐接受投資。

因此,很多人對於順豐啟動上市感到意外。但幾個月之前重新回到宅急送掌舵的宅急送創始人陳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順豐上市是目前的必然選擇,一是順豐目前對資金有強烈需求,二是順豐模式的調整需要通過上市來助力。

這幾年,中國勞動力成本逐年上升。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快遞業受到的影響更大。而順豐正在從一個以小件為主的快遞公司,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型,瞄準的是美國聯邦快遞(FedEx))和美國聯合包裹(UPS)兩大國際快遞巨頭。這兩家公司都擁有數百架的飛機,目前順豐只有數十架。可見順豐轉型對於資金的需求有多大。

對順豐來說,雖然成為了民營快遞之王,但菜鳥和京東的入局讓順豐的王位顯得並不穩固。此外,國際快遞巨頭在中國的快遞業務日趨做大,郵政EMS轉型之後也在提速降價,努力把過去被順豐等民營快遞們奪走的市場份額再搶回來。對順豐來說,上市融資幾乎是當前唯一的選擇。

而這也是大多數中國民營快遞公司的普遍現實困境。目前,中國多家快遞公司正紮堆上市。其中,德邦物流和中通提交了上市申請,申通和圓通也被曝在籌備借殼上市。

從“水客”到珠三角快遞之王

1993年,二十多歲的王衛在廣東順德創辦了順豐速運。王衛極其低調,在順豐官網上甚至找不到他的任何個人信息。公開資料顯示,王衛1971年出生在上海,父親是空軍俄語翻譯,目前是江西一所高校的老師。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快運分會副秘書長劉建新跟王衛打過多次交道。他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第一次跟王衛見面時,王衛穿著樸素,劉建新誤以為是一個來接他上樓去見王衛的普通員工。

幾年後劉建新再見王衛,發現他身邊多了很多保鏢。一問才知道,原來是王衛好幾次單槍匹馬去外地跟快遞同行談收購,一些快遞公司拒絕被收編,認為王衛是在挑釁自己,對王衛進行了人身攻擊,後來王衛就給自己配了保鏢。

1990年代初,香港的一些制造業向珠三角進行產業轉移。香港和廣東的商貿往來頻繁,催生了兩地的快遞需求。香港媒體曾報道說,1990年代初,香港與珠三角信件郵寄要花上2-3天,很多公司委托“水客”幫忙帶著急件當天過關,於是很多”水客“組建了快遞公司。

也就在那時,王衛看到這一商機,成立了順豐。直到幾年前,有香港媒體還以《水貨佬做到買屋仔,買757飛機》為標題報道了王衛在香港九龍買地建房的事。

一開始順豐提供的是順德與香港之間的即日速遞業務,很快又拿下了香港和深圳的大部分快件配送市場。後來,王衛的生意擴大到整個珠三角和香港之間的快件配送。再後來,又把生意擴大到珠三角區域內的城際配送,最後是擴大到整個華南地區。

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順豐的擴張腳步停在了長江以南,並且不東擴到長三角地區。

劉建新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之後,大量民營快遞開始湧現,並呈三足鼎立之態。宅急送控制了北方市場,申通控制了長三角市場,順豐則控制了珠三角市場。其中,宅急送和順豐勢力最大。兩家公司一度長時間保持對中國快遞市場劃長江而治的局面。

宅急送主要以包裹、普貨和大件物流的配送為主。順豐則以小件為主。兩家公司不同業務模式的背後,是地區經濟的差異。

珠三角經濟活動頻繁,小件配送市場很大。但在華北,沒有形成珠三角這樣的經濟圈,城際間更多的是企業直接的物流配送需求。此外,在華北地區,小件的配送也有市場需求,但主要集中在同城配送上。而同城快遞客單價低,需要配備大量快遞員,競爭異常激烈。所以,順豐雖然涉足了一些北方重點城市,比如北京,但主要做的不是同城快遞,而是從北京發往全國各城市的跨城快遞。

順豐在很長時間內,沒有“打過長江”,而是深耕華南地區。宅急送則一度“興兵”打過長江,想要跟順豐爭奪地盤。陳平甚至一度找到王衛,洽談收購順豐的可能性,但被王衛拒絕。由於宅急送擴張到華南地區的時候采取的是加盟制,造成不少管理和服務問題,也就一直沒能撼動以直營模式為主的順豐在華南地區的江湖地位。

稱霸民營快遞

隨著電商的興起,整個快遞市場也迅速做大,“四通一達”(申通快遞、圓通速遞、中通快遞、百世匯通、韻達快遞,其中百世匯通已改名百世快遞)等快遞公司,以給淘寶做配送為主營業務,這幾家公司每年的配送量占了中國快遞業半壁江山。

同時,這幾年經濟快速發展,跨城快遞需求旺盛。尤其是隨著中國城鎮化快速推進,全國範圍內城際之間的小件配送市場迅速擴大。以小件起家的順豐,很快在全國市場建立起自己的江湖地位。

而當年快遞業的“北方王”宅急送則顯得四平八穩。為此,陳平曾在宅急送啟動小件革命,無奈整個公司過去都是做大件物流的,轉型異常艱難。

當時陳平招了數千人來做小件市場,最後只能裁員。後來陳平又在宅急送內部推動擁抱電商的戰略,但董事會意見不一,陳平負氣出走,創辦了專門做電商配送業務的星晨急便,拿到了阿里的戰略投資,但後來同樣因為加盟制帶來的管理問題而失敗。

順豐當年也想過涉足電商市場。一位要求匿名的京東內部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回憶說,當時京東想讓順豐來幫自己做配送,順豐過來考察了一下,發現做不了,就沒有強行推進電商業務。因為電商配送有其特殊性,比如衣服有試穿需求,耽誤快遞員的時間。另外就是一些特殊品類如大家電,需要安裝和調試,順豐的快遞員提供不了這個服務。

這也逼著京東等電商公司開始自建物流和配送團隊,並在今天成為京東的一個核心資產。

民營同行們在不斷試錯,國有同行郵政EMS卻在忙著政企分開和內部改革,外資同行當時還沒有經營國內快遞業務的資格,這些因素對順豐來說無疑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順豐利用這個時期,把自營模式從珠三角複制到長三角,再從華南地區向華東、華中拓展,最後才進入華北地區。

對順豐的成功,劉建新的總結是:速度、專註和自營。

順豐是第一家有自己飛機送貨的民營快遞公司。順豐官網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15年7月,有19架自有飛機。加上順豐目前還租用了一些飛機,飛機規模已經向郵政EMS看齊。按照新華網的一個數據,2016年郵政EMS的自有飛機將達到43架。

最關鍵的是,順豐堅持的是自營模式。當時很多快遞公司為了高速擴張,采用的都是加盟模式,比如宅急送。陳平就曾對南方周末記者坦承,加盟制造成地方割據的問題,經常需要總公司“打割據戰”。相反,順豐沒有出現管理問題。

到今天,順豐已經是中國民營快遞之王。劉建新給南方周末記者提供的一個數據顯示,目前順豐是中國民營快遞里市場份額最大的公司,大概占了30%左右,然後是“四通一達”。但如果從快遞件數來看,“四通一達”占了整個快遞業一半左右的量。

馬雲、劉強東強勢入侵

在劉建新看來,中國民營快遞的發展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一是“黑快遞”階段。從1993年到2005年,中國民營快遞身份尷尬,長期戴著頂著“非法”帽子艱難求生。

二是國民待遇身份。中國在2005年通過了郵政體制改革方案,2007年中國郵政實現政企分開,2009年新郵政法出臺,民營快遞終於有了合法身份,摘掉了黑快遞的帽子。

第三個階段就是2009年至今,伴隨著電商時代來臨,民營快遞發展壯大。但市場環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方面是EMS的提速和降價,這點對順豐的沖擊很大。另一方面是外資巨頭開始在國內市場發力。在政策完全放開之前,外資快遞巨頭深耕中國發往國外的國際快遞業務,在政策開放後紛紛大力拓展國內快遞市場。典型代表是聯邦快遞,在中國完全放開國內快遞市場之前,就在2012年拿到了在中國從事國內快遞業務的牌照。這幾年,聯邦快遞在價格上緊緊咬住順豐不放。

為了保護市場地位,順豐在2013年做了公司成立20年後的第一次融資。2013年8月,順豐與元禾控股、招商局集團、中信資本等簽署協議,三者以總體投資不超過順豐25%的股份成為順豐股東。

但過去2年里,快遞市場出現了更大的兩個玩家:一個是馬雲的菜鳥網絡,另一個是劉強東的京東物流。

菜鳥網絡的模式可以理解成是一個快遞業的天貓模式,它在雲端建立一個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平臺,快遞公司可以入駐這個平臺。

過去消費者抱怨配送速度慢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快遞公司在目的地的網絡不夠給力,但其他快遞公司在這個地方有配送能力,卻沒有包裹。菜鳥物流做的就是打通各個快遞公司的資源壁壘,通過資源共享,讓一個快件,以最快速度配送到收件人手里。馬雲表示,未來在全國範圍內,一個快件的流動最多需要8小時。這無疑對目前以快著稱的順豐是個極大挑戰。

京東物流的模式則像是搭建一個快遞業的京東模式,即自營式的物流和倉儲開放平臺,把京東的配送和倉儲的冗余服務能力,開放給快遞公司使用。

盡管順豐也是菜鳥的一個小股東(占股1%),但菜鳥的出現讓順豐本來有希望吃掉的對手們,抓到一根結實的樹枝。

一位要求匿名的資深快遞業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說,如果沒有菜鳥網絡,嚴重依賴電商訂單的“四通一達”很可能被順豐吃掉。但菜鳥的出現,給這些公司提供了一個走出“以價換量”粗放增長模式的機會。

而京東物流做大後,跟順豐爭奪起一線的快遞網絡資源。多個北京的小型快遞公司老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現在身邊很多小快遞公司,都在想著能不能把自己的配送站賣給京東等電商公司。

這些線下網絡資源,各自為戰的時候沒有力量,但站點都是優質資源,整合起來能形成一股勢能。本來順豐是最有希望接收的買家,但京東等電商公司更願意砸錢拿下這些網絡資源。

“最關鍵的還是留住和吸引人才。快遞業最缺的是管理人才,菜鳥和京東物流的出現,讓順豐對於人才的吸引力稀釋了不少。這也是順豐著急上市的一個原因。”上述要求匿名的資深快遞人士說。

2015年,是順豐變化最大的一年。一是完成了組織架構大調整,組建了速運、供應鏈、金融、商業、倉配五大事業群。二是順豐跟申通、中通、韻達、普洛斯等公司一起,建立了一個跟菜鳥和京東抗衡的物流開放平臺“豐巢”。

在菜鳥,申通、中通和韻達只是持股1%的小股東。但在“豐巢”,順豐讓這幾家公司各持股20%,可見順豐保住江湖地位的決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8770

毆打順豐快遞員車主致歉:當時情緒沖動十分後悔

來源: http://www.nbd.com.cn/articles/2016-04-18/998889.html

順豐快遞小哥被打事件引起熱議。順豐公司今日表示,公司將對員工合法權益保護到底,不接受對方調解訴求。目前打人司機仍在派出所配合調查,他委托家屬向受傷快遞員和公眾致歉,表示當時的行為屬情緒沖動,現在十分後悔。

11.thumb_head

出租司機掌摑快遞員。 視頻截圖

2016年4月17日上午9點40分左右,在北京東城區富貴園小區,一名順豐的快遞小哥在送件時,三輪車與一輛京B牌照出租車發生剮蹭,快遞小哥遭到出租車司機的辱罵和連續掌摑。有目擊者拍下視頻並上傳到社交網絡,引發了網友的關註和憤慨。他們人肉出打人司機的姓名、手機、車牌號和家庭住址。僅一個多小時,打人司機就收到一百多個騷擾電話和辱罵短信。

目前,警方已介入調查。經診斷,快遞小哥頭部和軟組織受傷,已返回家中休養,打人司機仍在派出所內配合調查。

今天(4月18日)淩晨,打人司機李師傅委托家屬通過北京晚報致歉,他的行為屬情緒沖動,現在十分後悔,願配合警方調查,服從處置結果,向受傷快遞員和公眾致歉。順豐公司表示,感謝公眾對被打的快遞小哥的關心,服務業十分辛苦,需要彼此理解和尊重,公司將對員工合法權益保護到底,不接受對方調解訴求。

事件

快遞小哥被辱罵和毆打

被打快遞員的診斷證明

從昨天下午開始,一段“快遞員把正在倒車的車輛剮了,司機下車又打又罵”的視頻在網上瘋傳。

視頻顯示,小區道路狹窄,一輛快遞三輪車與京B牌照的黑色現代出租車發生剮蹭後,中年司機走下車辱罵快遞小哥。“你說我倒著車,你看著我倒車還往縫里鉆,想什麽呢你?”司機邊說邊給了快遞小哥一記耳光。快遞小哥辯解“我不是”。“怎麽不是?”男子連續爆出侮辱性語言後,又動手毆打快遞小哥。圍觀的人群紛紛勸阻,“該咋處理就找交警解決,別打人啊。”但打人司機叫囂著,“你敢鎖車走,我打死你,你們天天在這橫沖直撞的,說,修不修車去?”雖然快遞小哥始終未還手,但在解釋時,一共被對方打臉五次。

追訪

打人司機還在配合調查

今天淩晨,打人司機李師傅和被打快遞小哥小馮還在東城區東花市派出所內配合調查。記者趕到現場時看到,順豐公司多名高管及打人者家屬在外處理此事。部分關心同事傷情的快遞員自發來到派出所外等說法。

順豐網點分部經理張化磊向記者講述了事發經過。昨天上午9點40分左右,東城區富貴園小區內,打人司機駕駛京B拍照出租車在小區路內倒車停車,這時快遞員小馮與對方正面會車。“看到他擋路,小馮先鳴笛,示意對方挪動車輛,然後把快遞車停下來了。”出租車挪車後,快遞車在穿過轎車車頭與路邊空擋過程中,出租車突然向後方倒車,與快遞車發生剮蹭,隨後發生了視頻中打人一幕。

打人司機李師傅的弟弟表示,發生剮蹭後,李師傅情緒十分激動,打人做法十分不妥。雙方找來交警後提出私了,快遞小哥當場賠償李先生400元錢。

發酵

打人司機遭網友“人肉”

視頻被上傳後,很快轉發量過萬,並且引發了大家的憤怒。“打人者太猖狂了,令人發指”、“欺負快遞員算什麽本事”。視頻在網上瘋傳後,打人司機的車號、手機號及家庭住址被“人肉”後在網上公布。

李師傅的弟弟說,從昨晚7點開始,李師傅的手機在一小時內接到一百多個騷擾電話,“網友使用了撥號軟件,總是響一聲就掛斷,我哥已經崩潰了,之後把手機關機”。他稱,希望等警方對此事做出嚴肅處理後,網友不要再幹擾他們的生活,“我們會吸取教訓的”。昨晚,記者來到李師傅的住址處探訪。但該住址的實際居住人說,“有事打他電話”。記者和小區安保人員查詢後發現,李師傅的車輛牌照並非該小區車輛。

順豐速運昨晚發微博稱,快遞小哥大多是二十幾歲的孩子,希望發生意外時大家能互相理解,首先是尊重,公司已找到這個受委屈的小哥,“順豐會照顧好這個孩子,請大家放心!”

順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對這次暴力事件感到震驚,會保護員工合法權益,也給30萬順豐快遞員一個交代。順豐總裁王衛在朋友圈中稱,“如果這事不追究到底,我不再配做順豐總裁”。

致歉

希望通過晚報說聲“對不起”

事發後,快遞小哥向上級領導匯報了事情經過,但堅持送完車上的快遞。直到下午同事們看了視頻,才知道他受了這麽大的委屈。據普仁醫院外科急診出具的診斷報告顯示,小馮頭部受外傷、軟組織挫傷。小馮今年27歲,河北人,妻子已懷孕五個月。半年前,小馮來京做快遞員補貼家用。“發生這樣的事,我們還沒敢和家里人說,怕他們擔心。”小馮的姐姐說。

打人司機李師傅今年58歲,運營一輛個體出租車,愛車心切。李師傅靠“跑活”吃飯,發生剮蹭要修車,可能兩三天不能工作,所以事發後情緒激動。

昨天夜間,記者來到富貴園小區,事發道路屬於小區單向微循環道路,路旁有停車位,通行空間狹窄。有居民稱,此地多發剮蹭事件。小區里道路狹窄,汽車、行人與快遞三輪的矛盾由來已久,昨天是李師傅把火兒發在了小馮身上。

李師傅的弟妹說,李師傅現在很後悔,“打人肯定是他不對,我們服從警方處置。”她說,李師傅願意通過北京晚報向快遞員小馮和關註此事的網友說一聲“對不起”。

說法

人肉他人信息可能被追責

北京康達律師事務所韓驍律師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視頻上展示出來的情況看,打人者被追究刑事責任的可能性比較小,還需要警方進行進一步調查取證。相反,根據最高法的相關司法解釋,如果人肉搜索時存在以非法手段竊取並提供給他人,情節嚴重的,反倒可能被追究刑責。從昨天下午開始,由於視頻的流傳,該司機的個人信息,包括手機、職業、車牌及家庭住址等均被披露在網上。記者撥打該電話時,已經顯示為停機。

人肉搜索的速度如此之快,顯然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目前,中國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已經明確規定了利用互聯網進行“人肉搜索”曝光等利用網絡公開他人隱私信息的行為,可能負民事責任,情節嚴重的可能負刑事責任。

韓驍律師說,2014年10月10日開始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幹問題的規定》中,已對“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的情況作出了明文規定,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韓律師說,盡管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對非法“人肉搜索”的處罰做出了規定明確,但目前我國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制度依然相對滯後,導致實踐中出現大量個人信息的濫用、非法買賣、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等現象,而且被侵權人民事維權的成本比較高。他建議,在個人信息保護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的時候,應當加快制定《個人信息保護法》,降低被侵權者的維權成本、提高維權收益。

  • 北京晚報
  • 趙慶

每經網客戶端推薦下載

每經網首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2767

順豐借殼作價433億上市提速,行業進入質變期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524/156039.shtml

順豐借殼作價433億上市提速,行業進入質變期
北京商報 北京商報

順豐借殼作價433億上市提速,行業進入質變期

資本化運作意味著快遞行業進入發展新高度。

熱議多時的快遞大佬順豐速運上市一事終於敲定關鍵一步。順豐速運最終選擇借殼加速上市進程。A股上市公司鼎泰新材昨日發布重大資產重組預案公告稱,公司全部資產及負債與順豐控股全體股東持有的順豐控股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這意味著,順豐正式踏上借殼上市之路。

超出預期

一直被業內視為龍頭的順豐伴隨著上市一事逐步揭開了神秘面紗,而此次公布的關鍵數據甚至超出業內預期。

公告顯示,以2015年12月31日為基準日,本次交易擬置入資產順豐控股100%股權的預估值為448億元,由於今年5月3日順豐控股召開股東大會,決議以現金分紅15億元,所以本次交易順豐控股100%股權的初步作價為433億元。

交易完成後,王衛將成為上市公司的實際控制人,明德控股將成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不考慮配套融資因素,王衛控制的明德控股將持有鼎泰新材股本64.58%。

公告同時曝光了近年來順豐的關鍵營收數據。數據顯示,順豐控股2015年營業收入473億元,凈利16.2億元;2014年營業收入382億元,凈利9.2億元。

在快遞專家趙小敏看來,順豐公布的各項數據指數要高於此前業內預期,“從長期角度看,順豐估值將達千億元”。值得一提的是,鼎泰新材在公告中對未來三年業績依舊做出較高承諾。

順豐借殼作價433億上市提速 行業進入質變期

順豐核心數據一覽表。(賈叢叢/制表)

上市提速

“自順豐接受招商局、中信資本等國資背景機構投資後,順豐就已經走上了上市之路”,在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看來,順豐註定要上市,只有上市才能給資本帶來豐厚收益。

借殼上市成為各路企業加快上市步伐的便捷手段。趙小敏表示,目前國內股市環境已無法滿足企業快速上市的需求。目前,戰略新興板、IPO等均受到限制。據了解,目前國內IPO排隊企業已接近700家,企業此時排隊上市或將等到三年以後。這樣的速度對順豐而言顯然不現實,借殼成為最好的解藥。

此外,激烈的市場競爭也為順豐帶來巨大的上市壓力。在業內看來,持續已久的快遞市場平衡已經被打破。從去年底開始,申通快遞和圓通速遞先後宣布借殼上市,德邦物流和中通快遞先後曝出獨立上市消息,而就在日前,安能物流宣布進軍快遞領域。

趙小敏認為,快遞企業此時進行資本化運作具有重要意義,上市提供的資本將為快遞企業後續競爭提供充足動力。

行業進入質變期

資本化運作意味著快遞行業進入發展新高度。中國快遞協會副秘書長楊駿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企業紛紛上市後,行業將憑借資本註入及行業透明度提高進入發展新時期。

在楊駿看來,快遞企業紛紛選擇此時上市也表明除了環境影響外,快遞企業也有這方面的需求,“中國快遞雖然量已成為全球第一,但質還難言全球領先,資本介入有利於快遞企業邁向全球性優秀企業”。

 

公告表示,順豐本次募集配套資金扣除本次交易相關稅費和中介機構費用後,擬用於航材購置及飛行支持項目、冷運車輛與溫控設備采購項目、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及下一代物流信息化技術研發項目、中轉場建設項目。其中,擬用於航材購置及飛行支持項目費用為26.8億元,中轉場建設項目費用為34.7億元。

趙小敏認為,與圓通、申通不同,順豐的借殼上市在行業中還具有標桿作用,昨日物流概念股大漲足見順豐在行業中的地位。截至收盤,圓通殼公司大楊創世、華鵬飛、東傑智能漲停,申通殼公司艾迪西漲逾6%、新寧物流漲近4%。

順豐 快遞 質變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7470

順豐速運擬借殼鼎泰新材 估值超400億元家底曝光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17288.html

中國的民營快遞巨頭們,正在爭相將自己推向資本市場,此前計劃直接IPO的順豐速運也等不及了,最終決定借殼上市。

5月23日午間獲悉,A股公司鼎泰新材(002352.SZ)突然發布公告稱,鼎泰新材以截至擬置出資產評估基準日全部資產及負債與順豐控股全體股東持有的順豐控股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

而通過鼎泰新材發布的公告,此前一向低調的順豐速運各項經營指標和資產家底也隨之浮出水面。

從直接IPO到借殼

公告表示,以2015年12月31日為基準日,本次交易置出資產的預估值為8.1億元,擬置入資產順豐控股100%股權的預估值為448億元,由於2016年5月3日順豐控股召開股東大會,決議以現金分紅15億元,此次順豐控股100%股權的初步作價為433億元。

本次發行股份購買的資產定價基準日為公司第三屆董事會第十三次會議決議公告日,本次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股份發行價格為21.66元/股,不低於定價基準日前60個交易日股票均價的90%。

不考慮配套融資因素,交易完成後,順豐速運的掌門人王衛控制的明德控股將持有鼎泰新材股本64.58%;考慮配套融資因素,交易完成後,王衛控制的明德控股將持有明德控股總股本的55.04%。王衛將成為鼎泰新材實際控制人,順豐控股實現借殼上市。

值得註意的是,早在今年上半年就有消息稱,順豐速運已經開始準備進行A股IPO,據記者了解,當時順豐速運的確開始了登陸國內資本市場的籌備工作,並聘請了中信證券、招商證券、華泰聯合證券進行上市輔導,而當時希望的是直接進行A股IPO。

不過,此次順豐速運最終選擇借殼上市,多位業內人士分析,與直接IPO“排隊”時間較長有關。在此之前,包括申通、圓通、百世匯通、全峰等民營快遞巨頭也都傳出過在謀劃上市的消息,大有競跑資本市場之勢。

申通快遞是率先爆出要登陸資本市場的民營快遞公司。去年年底,艾迪西(002468.SZ)發布公告稱,擬置出全部資產、負債,置入申通快遞100%股權,作價169億元。申通快遞實際控制人陳德軍、陳小英將成為上市公司新的實際控制人。

今年年初,大楊創世(600233.SH)也發布公告稱,接到實際控制人李桂蓮及第一大股東大楊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通知,其與意向重組方圓通速遞有限公司股東已就重大資產重組的相關事宜初步達成一致,各方擬共同推進大楊創世現有業務、資產、負債、人員等全部置出,並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的方式收購圓通速遞股權,同時募集配套資金。預計本次重組完成後,圓通速遞實際控制人將成為公司新的實際控制人,圓通速遞將成為大楊創世的子公司。

“借殼上市的好處是上市成本低、速度快。”快遞物流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對於順豐速運來說,上市主要是為了進一步加速國際化及擴大網絡和運力規模,對於“四通一達”等快遞公司來說,上市除了擴充產能,也是為了有重組的資金整合加盟商,加速完成“一體化”。

順豐家底浮出水面

此前,由於行事一向低調,外界很難對順豐的業務和經營狀況有清晰的了解,而此次在鼎泰新材發布的公告中,順豐的財務數據和資產家底首次被全面披露。

比如在此次鼎泰新材發布的公告中,順豐的經營業績被首次披露。2015年營業收入473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16.2億元,順豐控股2014年營業收入382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9.2億元。順豐控股2013年營業收入270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母公司所有者凈利18.9億元。盡管收入逐年增長,但2013年的凈利潤比2015年和2014年都要高。

公告中還披露,根據協議的規定,順豐控股在 2016 年度、2017 年度和 2018 年度預測實現的合並報表範圍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分別不低於21.8億元、28億元和 34.8億元。

而外界一直關註的平均單價,在公告中也有所披露。2013年、2014年,順豐控股快遞業務平均單價分別為23.73、22.54元,遠高於同期同行業平均單價7.27元和7.49元。

截至 2015 年 12 月 31 日,順豐控股運營中使用的自有車輛為 1.5 萬輛,而順豐航空的機隊規模為45架全貨機,其中包括自有全貨機30架。根據規劃,三年後順豐航空自有全貨機將超過50架。

另外值得註意的是,除了王衛對順豐有絕對控股權,順豐的多位副總也分別持有1%上下的股份,此外,公告中披露的王衛年薪是105.6萬,在高管中的工資幾乎是最低的,其中副總經理的最高年薪有達到300萬。

上市競跑背後

近年來,國內快遞市場一直呈爆發式增長之勢。根據國家郵政局的統計,2014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累計業務量達到140億件,這是我國快遞年業務量首次突破百億,並躍居世界第一。一家民營快遞公司的管理層更是對記者預計,從未來市場的增長前景來看,按年複合增速30%計算,到2020年日均可達2億個包裹,“相當於如今規模的4~5倍。”

然而,盡管快遞業市場蛋糕很大,競爭也是十分激烈。目前排名靠前的幾家民營快遞公司,快件量和網絡規模差別並不是很大,誰能在市場份額中進一步拉開差距,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自“錢袋”的深度。

記者還從知情人士處了解到,另一大民營快遞巨頭中通快遞也打算到美國上市,目前已經選定了財務公司與律師,正在尋找券商。

“民營快遞紮堆爭相上市,與目前成本不斷上漲、企業的利潤率不斷下降也有關。”徐勇對第一財經記者指出,“目前,大多數民營快遞巨頭仍是加盟模式運營,加盟商甚至快遞員都有定價權,容易引起價格戰,同時服務產品同質化。上市獲得更多資金也有利於加速收編加盟商,規範管理,提高質量和利潤率。”

“上市融資的錢要怎麽花?答案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擴充產能,包括擴張分揀中心、提高網點的服務能力、更新信息化系統等。”上述民營快遞的管理層對記者透露:“2014年一線快遞公司只有兩家超過自身行業的平均增速,且只有一家超過上遊電商行業的平均增速,結果是大量的訂單溢出,誰受益了呢?必然是有足夠的資金能夠擴大產能的,比如背靠阿里、已經獲得多輪融資的百世匯通,現在已經離一線公司只有一步之遙。”

在鼎泰新材發布的公告中,也披露了此次募集資金的投向,其中27億購置航材滿足貨運飛機部件維修需求及機隊規模擴張需要,11億用於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及下一代物流信息化技術研發項目,7億元用於冷運車輛與溫控設備采購項目,35億元用於中轉場建設項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8111

順豐商業之戰略複盤:嘿客是如何墜落的?

來源: http://www.iheima.com/top/2016/0612/156433.shtml

順豐商業之戰略複盤:嘿客是如何墜落的?
段戰江 段戰江

順豐商業之戰略複盤:嘿客是如何墜落的?

嘿客是一個極其失敗的企業轉型案例。

毋庸置疑,嘿客是一個極其失敗的企業轉型案例。

兩年的激進變革和商業冒險中,外界其實一直很不看好,各類唱衰的聲音不絕於耳,但大多數批判聲音僅是基於商業常識或市場直覺的“霧里看花”,隱約感覺順豐病了,但什麽病,病得有多厲害,又為什麽治不好等深層次的問題,卻不得而知。在順豐內部,對於嘿客的失敗,或有多種意見和看法,但因為是老板王衛強力主導的(錯誤)項目,也只能心照不宣,諱莫如深,刻意避而不談罷了。

便是順豐這次借殼上市,本以為將順豐商業完全剝離,就可以靠雄厚家底和漂亮數據掩蓋這個不體面的失敗,但事實上不能。5月31日,鼎泰新材發布了相關融資公告的修訂稿(以下簡稱新公告),加了近二十頁的內容,做了更多、更充分的披露,從而使我們可以憑借公開的數據,直面順豐商業轉型失敗的慘淡事實。

芝麻哥推演、分析、複盤嘿客(順豐商業)項目的根本動機不在於粗暴批評或簡單嘲笑一個民營企業家的改革失敗,而是要深入並系統地探討順豐商業為什麽失敗,現在完全剝離是否英明之舉,順豐商業未來發展建議三個層面的問題,以期給順豐、王衛,以及其他轉型的傳統企業、民營企業家以深刻的反思和警示。

要不,十幾億元的投入和虧損,近兩萬人的奮鬥和委屈,就這麽悄無生息被邊緣化,被刻意遺忘,也真是浪費和可惜了。

被邊緣化的嘿客敗得有多慘?

嘿客O2O項目(順豐商業)的失敗,首先是財務上的失敗,用塌方式的“潰敗”形容一點都不過分。

我們先看一下這組數據:

1

鼎泰新材5月31日發布的融資公告(修訂稿) 271頁

在新公告中,“已剝離業務商業板塊”自2013年-2015年造成的虧損分別是-1.26億元,-6.14億元,-8.66億元,三者相加近-16.1億元。而虧損的原因,“主要是因為順豐商業自2014年開始集中鋪設線下門店所致”。

我們再看另一組關於順豐內部員工人數變化的一組數據:

2

鼎泰新材5月31日發布的融資公告(修訂稿) 134頁

新公告指出,順豐員工從2014年12月31日的138,111人降至2015年12月31日的121,882人,下降幅度為11.75%,主要原因也是將“順豐電商、順豐商業兩家子公司100%股權轉讓,其員工不再屬於順豐控股自有員工“。換句話講,也就是將16229人變相裁員。再不客氣地講,就是老板犯的戰略錯誤和失敗壓力,最終卻是被近兩萬名頗具革新意識和創業激情的內部員工集體背負和承擔。

另一組耐人尋味的數據是,順豐控股有限在出售商貿控股、順豐電商、順豐商業100%股權時,轉讓價僅僅10元、1元、1元,而評估公司對順豐電商和順豐商業的全部資產評估是-525,460.55元。

也就是說,兩年的時間里,十幾億元的投入,近兩萬人的努力,最後竟然賠個精光,什麽都沒留下——一沒留下象樣的固定資產,二沒鍛煉出象樣的隊伍,三沒探索出成熟的商業模式,最後,甚至連個象樣的教訓都沒總結出來,真可謂敗得一蹋糊塗,輸得莫名其妙。

嘿客失敗的三大慘痛教訓

無論內部,還是外部,都有許多人說,順豐就不應該做嘿客。

這貌似聰明的判斷其實是非常淺薄的判斷。首先,“嘿客”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晰,那就是快速搶占社區入口,同時化解最後一公里的“物流難題”;其次,王衛的決策邏輯也很靠譜,那就是利用順豐的整體物流優勢,打造一張“空網、地網、倉網、店網”四網合一的平臺級商業服務網絡。

3

可遺憾的是,順豐從上至下,當然也包括王衛本人,都無法完全理解這四大網絡在戰略層面的內在關聯、協同節奏和創新邊界,從而導致一盤大棋被下得亂七八槽。

兩年的時間里,無論是前期的“大躍進”,中期的“急剎車”,後期的“全剝離”,其實每一個環節的決策都談不上成功,也可以說非常可惜。換言之,順豐不是不應該做嘿客,而是不應該那樣做嘿客,現在這樣邊緣化處理嘿客(順豐商業)也絕非明智之舉。

許多人不明白,既然大方向是對的,為什麽還會敗得那麽慘呢?在芝麻哥看來,順豐在嘿客項目上犯了三個致命的錯誤。

一是戰略混亂。坦率地講,中國絕大部分企業沒有戰略,絕大部分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也不懂戰略,更沒有能力制定戰略。大多企業對戰略的理解就是“數據幻想+時髦大詞”。先是老板憑感覺列出一大堆豪華的數據,然後由身邊幾個筆桿子,生搬硬套些大而無當、似是而非的“大詞”,譬如“互聯網+”,譬如“創新轉型”,譬如“極致”,譬如“聚焦”,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順豐是一家還算謙虛的公司,很清楚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在戰略制訂方面,一直很依賴“外腦”,譬如一些國際性的大咨詢公司。可最大的坑就在這里。有一個顯而易見的常識,就是近些年崛起的互聯網大佬和電商新貴,沒有一個是依靠傳統咨詢公司“出謀劃策”的。

順豐這個民營企業,或是老板性格原因,或是企業成長基因,多多少少有些草莽英雄的氣質,豐富的摸爬滾打實戰經驗和行業閱歷,使得整個高層對於戰略的理解頗是隨意,且對自己的直覺很是自信。

對於“外腦”建議,往往持一種“不能不聽,也不能都聽”的中庸態度。更多時候,“外腦”其實只是用專業術語和數據模型包裝老板的想法而已。這也是為什麽有些“外腦”的方案做得再差,也容易被原諒的緣故,而有些“外腦“的方案做得再好,又輕易被忽略的原因。一切都要看高層消化到什麽程度,領悟到哪個層面。

由於物流業是一個技術標準強、業務流程單一的領域,戰略層面不需要牽扯太多因素,一切還好控制,錯了也容易改過來。可在直面全新的互聯網商業變革時,一切都亂了套,老板的經驗和直覺不管用了,”外腦“的套路和模型也失靈了,大家基本都處在無力無語的夢遊狀態。

嘿客的整體戰略布局也因此陷入前所未有的混亂狀態。一邊廂是”外腦“無力幫助順豐管理層梳理一個清晰的戰略思路,更不懂如何制訂一個接地氣的商業模型和執行方案;一邊廂是順豐高層被所謂互聯網的新思想洗腦,癡迷於一些瘋狂的“極致、快、跨界、O2O”等大量似是而非的概念中。上層理解的虛和外腦方案的空,使得嘿客整個管理團隊陷入迷亂之中。總之一句話,沒有統一、清晰、可行的戰略路線圖是嘿客不可避免走向潰敗的最大根源。

二是管理失控。嘿客管理混亂到觸目驚心的地步,是完全出乎芝麻哥的預料。王衛先生總做過深刻反思,認為團隊犯下許多低級的錯誤,一是因為他太急,轉型太猛,二是順豐缺乏商業基因,對於新事物理解不到位,存在認知盲點。這兩個理由用來解釋嘿客初創時期的混亂還行,可為什麽兩多年的時間,經過多次調整依然亂得一蹋糊塗呢?

在芝麻哥看來,嘿客管理最大的困境,一是沒找到合適的帥才,二是沒找到靠譜的相才。先說帥才。嘿客在短短的兩年時間里,四易其帥,但因為都是內部老人,或忠勇有余,但能力不足,特別是其綜合素質遠遠無法匹配嘿客這個複雜的商業平臺,說不好聽點,多是以連長的帶兵思維指揮兵團作戰。有人可能會覺得王衛臨陣換帥,犯了大忌,可在芝麻哥看來,換誰都一樣。因為很大程度上,王衛都在越權指揮,他說關店就關店,他說擴充品類就擴充品類,而嘿客的主帥竟然也都乖乖地聽了。熟讀歷史或戰爭的人都知道,這仗換誰也沒辦法打。

再談相才。先做個不恰當的比例,如果帥才是爹,那麽相才就是娘,一武一文,一對外一主內。嘿客內部最缺的就是行政副總裁或政委這樣的角色,要能寫,要會說,並擅長做內部溝通工作。幾千家門店,幾萬人隊伍,必須要靠流程辦事,憑制度管人,可嘿客至今也沒建立一套象樣的內部組織體系和管理制度。

為什麽不建呢,因為沒有能力建。最可怕的是,有些人甚至覺得沒必要建,或是因為混亂可以掩蓋無能或過失吧,當然也有可能只是思想僵化或工作懶隋,覺得生搬硬套大網的東西挺好,不但高大上,而且挑不出毛病。

三是創新困境。嘿客門店給大部人最強烈的印象就是特別怪,四不象。這也真實反映了嘿客在創新方面的尷尬境地。雖說王衛有足夠的商業誠意和創新激情來打造一個全新的社區零售業態,可具體到如何操作上,往往會忽視商業本質和企業現實,陷入有錢人的任性和狂想中來。

譬如當時在嘿客門店里,一門心思要玩3D試衣。就技術的經濟可行性而言,這是非常不靠譜的事。但不知道為什麽就有人敢提這種無法落地的創意,而且堂而皇之地在全國鋪展?最後當然沒幹成,嘿客落下的資產就是一個昂貴又不方便的雜貨格子間。

嘿客社區O2O門店應該如何創新,本是一件非常嚴肅的商業論證課題。就方法論而言,本應在不同地區,建設一批不同主題或業態的試驗門店,然後在政策和技術層面給予足夠的支持,鼓勁各地督導、店長因地、因時制宜,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靈活調整,大膽創新,在實戰中不斷叠代演化出接地氣的創新服務或產品。

可遺憾的是,嘿客的創新一直停留在總部高談闊論的口水中,或是拍腦袋的靈感中,或是想當然的對標企業的模式COPY中。最後的結果是,嘿客的商業模式一再被笑話,基層員工的信任和激情也一再被辜負,他們卻依然高高在上,渾然不覺,在領導眼中,他們依然是KPI指標最完美的創新型人才。

嘿客複盤之 大航空戰略

專註生鮮,做大食品領域的頂級物流服務商

在芝麻哥看來,嘿客最大的失敗是戰略失敗。如果嘿客執行了正確的戰略,說得不要臉點就是如果當初嘿客完全聽取我的建議,或許會是另一種可能。

對於嘿客的戰略規劃,芝麻哥一直堅持大航空、大平臺、大社區三大戰略聯動式布局。

先談大航空。早在2014年初的《順豐和EMS:航空爭霸戰》一文中,芝麻哥就建議順豐在未來兩年內應再購買三十架飛機自有全貨機,帳也算好了,差不多要14個億左右,這樣到2015年年底差不多就有53架自有全貨機。後來進一步修正,希望再“冒進”點,建議到2017年年底,順豐自有貨機規模應達到100架,外包貨機30-50架,航空貨運量超過400萬噸 ,基本目標就是牢牢控制航空貨運市場的霸主地位,壟斷50—60%以上的市場份額。

同時芝麻哥也不斷提醒,航空貨運市場,順豐最大的競爭對手不是EMS或其他國營航空公司,而是其他快遞公司或平臺電商,他們遲早會以大手筆投入和超長規發展殺將進來。順豐在這個領域只占居了“先發優勢”,沒必要盲目自大,更不能沾沾自喜。順豐應對競爭的最好方法是領先,領先,永遠領先,永遠遙遙領先。

這本是個常識性的競爭策略,根本就沒討論的必要,更不應該有絲毫動搖。可遺憾的是,最該“冒進”的卻在“穩步推進”,2014年僅購進4架飛機,2015年購進8架,2016年載止4月30日,又購進4架,目前一共才有30架自有全貨機,不到原計劃的一半。

可對比的是,發力僅僅半年的圓通航空,一口氣就訂購了20架飛機。市場競爭就這麽殘酷而諷刺,此消彼長中,競爭對手平白多估值了上百億,而順豐不但將來至少會被吞噬10%以上的市場份額,而且本次上市估值也至少被低估了三分之一。

從順豐本次借殼上市的融資計劃中不難看出,順豐已經清醒過來,欲奮起直追,計劃投27億巨資在航空貨運項目上,可已錯過了最有利的發展時機,很多損失和機會不是說追就能追上的。單是想想,僅是多了圓通這樣一個財大氣粗的競爭攪局者,將來購置航空貨機的采購成本,至少就會增加10-30%左右,對此不知王衛先生會不會很窩心?

沒辦法,搞企業賭的就是企業家的眼光和決斷,戰略誤判造成的損失,真是眨眼間幾十億、幾百億就會灰飛煙滅。

許多人搞不明白航空貨運,和嘿客有什麽關聯?當然大有關聯,如果順豐在航空貨運方面按芝麻哥的戰略設想提前加大投入,那麽就有富余的航空運力調配出來,最理想的是每個月至少保證一架貨機專營生鮮,並最終在兩年內形成5—10架專營”生鮮直達”的貨運機隊。當然,冷鏈運輸和生鮮倉儲資源也必須完全從大網里剝離出來,至少是部分剝離,形成一個獨立、完整的生鮮物流(供應鏈)服務網絡和生態系統。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順豐商業落地的最大前提和關鍵因素就是必須多買飛機,形成戰略冗余的運力儲備,有獨立的空運資源調配和運力保障,這個生鮮生意才能做起來,不但大有故事可講,而且嘿客(順豐商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市場壁壘也順勢形成。

4

這個內在的商業邏輯非常簡單,如何保證生鮮“鮮”?自然是“快”呀。這幾年網絡上生鮮電商都愛吹“產地直采”,但實際上絕大部分電商平臺和渠道商家都做不到,關鍵就是因為運力不匹配呀,但順豐太有底氣做這件事了。

以大閘蟹為例,每年近百億的市場規模,就貨運業務而言,差不多80%的外銷運力是由順豐完成,而在零售領域,通過順豐商業的直銷(平臺)體系銷售的,1%的份額都不到,未來5年內,最最樂觀的估計,也可能10-20%的份額不到。而其他地方特產、高級水果、進口生鮮等情況也差不多如此。既然“最後一公里”的零售市場“二八法則”嘿客無力快速打破,也不具備競爭優勢,就不如先安心賺取“最前一公里”的錢,認真做好生鮮物流的供應鏈服務。

如果嘿客擁有(內部承租)一支生鮮貨運機隊,為各類平臺生鮮電商及傳統線下生鮮零售商提產地直采、幹線運輸、口岸海關檢疫(跨境電商)、機場快速轉運等一條龍服務,同時配套大食品(生鮮)倉儲網絡服務和全程冷鏈配送服務,再加上幾千家社區店的廣告和直銷服務,那麽嘿客(順豐商業)這盤棋就非常容易被激活。一是嘿客擁有了與其他生鮮平臺電商合作的優質籌碼,二是嘿客的獨特品牌勢能和商業模式就能快速形成。

眾所周知,網絡上做高端生鮮的電商,最愛用“順豐空運”或“順豐包郵”來為品質背書。如果嘿客順勢而為,憑借順豐航空的規模、網絡、品牌三重優勢,加上傳統貨運業務的支撐優勢(逆向物流的成本優勢和邊際效應),先把“生鮮(空運)供應鏈”這個服務做強做大,那麽當下無論跨境生鮮物流,還是國內特產爆品,嘿客都極有可能分得最大一杯羹。

嘿客的第一定位,應是以“航空直達”為核心勢能,放大物流基因優勢,專註生鮮,做大食品領域的頂級物流服務商。這本是順豐最應該選擇的戰略切入路徑,可遺憾的是,當初王衛先生的判斷出了問題,或者講是他對順豐商業的戰略規劃思路和操盤邏輯出了問題。按他的本意,應先投重資,鋪一張龐大的O2O社區零售落地網絡,然後有了充沛的現金流和成熟且穩定的業務量時,順勢倒逼運力升級,再去買飛機也不遲。可社區零售的前提是要打造品牌,而品牌的樹立則需要快速建立核心競爭力,而當初順豐最具優勢的就是航空貨運帶來的良好口碑和服務優勢。不放大這個基因優勢,嘿客就沒故事可講,服務品牌和商業模式也永遠無法立起來。

可比照的是,自2014年以來,東航、國航、南航的跨境生鮮貨運(供應鏈)業務都做得風生水起。單東航而言,僅6月2日至27日,就會有7架東航包機(波音777)從西雅圖直飛上海,預計將運送總量為1000噸的美國櫻桃。目前,其產地直達業務已占整個貨運業務總量的1/4,而且對其貨運物流業務實現贏利的貢獻率頗大。

毫不誇張地說,沒快速放大這個具備良好基因的航空物流服務優勢,而是勉為其難,一廂情願地建設四不象的O2O門店,是嘿客最失敗的戰略決策。這個違反基本商業常識和戰略邏輯的決策,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嘿客必然慘敗的命運。當初嘿客上上下下,都天真地認為嘿客(順豐商業)就應該是O2O,就應該專註做零售,好像做供應鏈(物流)服務就不是商業似的。

現如今,順豐把商業版塊完全剝離,從上市策略或財務角度講,冒似無可厚非,但在芝麻哥看來,又是一大戰略敗筆。完全剝離順豐物流體系的順豐商業,僅靠一張不成熟的社區門店網絡和一個跛腿的順豐優選電商平臺,不但毫無商業生存價值,也是毫無“錢”途的。

嘿客複盤之 大平臺戰略

雙網合一,做最專業的平臺級食品供應服務商

首先,芝麻哥是極不贊成嘿客什麽都賣,嘿客也真沒本事什麽都能賣好。

可曾有一個階段,嘿客上上下下,都被糊塗油蒙了心,差不多有大半年的時間,瘋狂且不要命地進行品類擴張,最高峰時期 SKU竟然上萬,而當時後臺系統根本就不成熟,管理更是跟不上,其品類管理和商家管控,壞得一蹋糊塗。至今芝麻哥想起來都狠得牙癢癢,怎麽能愚蠢到這種地步還不自知,甚至還洋洋自得當成績炫耀?直白地講,老大的決策有問題,可從互聯網電商平臺挖過來的一批中層主管就沒有問題嗎?什麽樣的平臺,做什麽樣的SKU梳理,是中層高管的基本功力和任務,況且每天、每周、每月,都有血淋淋的經營數據,為什麽還不管不顧一意孤行,難道一句“聽老大的話”就能推卸一切責任麽?什麽話都不敢說、不會說或不想說,自作聰明地以“公司政治”手段站隊以求自保,是毫無職業操守的表現。

5

 

當初芝麻哥一再強調要業務聚焦,單品突破,特別聲明在生鮮領域大有可為。理由有三:

一是從市場層面來看,生鮮食品是家庭生活必需品,需求穩定,黏性強、複購率高,利潤空間也大。

二是從競爭層面來講,唯有生鮮食品能放大順豐的航空優勢、冷鏈優勢,以及嘿客社區門店網絡優勢及順豐優選積累的經驗優勢,這本是順豐最應該放大和挖潛的競爭優勢,也是嘿客單品突破的最佳市場切入點。

三是從資源層面分析,就生產端而言,順豐可以借上萬個直營網點的區位優勢和人脈優勢,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豐富的直采基地;而在零售端,三十萬員工頻繁深入社區一線,可以快速完成渠道下沈和宣傳任務。

另需要說明的是,順豐員工缺乏商業基因是不爭事實,從“送貨的”轉型為“賣貨的”,至少是需要時間的。也就是說,從嘿客成立之初,就必須清醒地意識到,嘿客(順豐商業)要扮好兩個角色,做好兩個生意:一是2B,做其他生鮮電商平臺的冷鏈物流服務商和高端生鮮一級代理商;二是2C,做高端生鮮(時令水果、進口生鮮、地方特產、好茶名飲)的社區直銷零售商。

要做好這兩大生意,首先必須將順豐優選和嘿客歸入一盤棋來統籌規劃。一個線上發力,一個線下互補,也本是順理成章的互補和融合。早在2014年6月,芝麻哥就提出雙網合一的戰略建議,不可思議的是,這個不算高深但正確無比的建議竟然被拒絕。當時非要另起爐竈,獨立做了一套嘿客系統,當然不出所料的爛,最後磨蹭了一年後才被迫整合,而且整合的套路也非常暴力,基本是以損失順豐優選的整個建制和精英團隊為代價。

6

7

如今,這個“雙網合一”的大戰略除了“雙品牌”被執行外,其他的都執行得一塌糊塗。而“雙品牌”戰略又是思想妥協的產物,也是最不重要的一個環節。雖說“嘿客”這個名字是芝麻哥起的,但內心深處其實一點都不心疼,也覺得毫無必要非得再起一個名字, 線下門店也叫“順豐優選”並無不妥,後來又改了一個叫“順豐+”的新字號,想來想去,覺得除了無聊之外,毫無商業意義和品牌價值。

芝麻哥堅持認為,平臺叫什麽名字並不重要,關鍵是要B2B2C的雙業務模式必須確立。先說2B業務。按芝麻哥的設想,“順豐優選”的轉型定位應是成為國內高端生鮮和大食品(不限於進口生鮮食品)的一站式批發采購和分銷服務平臺。也就是說,將來無論是平臺電商,還是垂直電商(甚至包括微商),無論是傳統生鮮連鎖門店,還是線下綜合超市,根本沒必要個個都去原產地直采,或自建冷鏈物流配送,更不應該個個都把“包機”當成多了不起的事兒。

無論跨境生鮮(進口食品)物流,還是國內產地(地方特食)直采,順豐都有足夠的實力和資源搭建最具競爭力的服務平臺。正如“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一樣,順豐賺取供應鏈服務的錢,電商或傳統零售商賺取營銷和渠道的錢,豈不兩全其美,皆大歡喜?

嘿客門店一端的業務,芝麻哥也建議以2B為主,提出的理由是嘿客的商業目標不是與社區傳統便利店或夫妻店競爭(一是競爭不過,二是消滅不了),而是壓縮/優化社區零售的供應鏈條,消滅部分三、四級批發商,特別是部分呈壟斷性的品牌食品上,特別容易整合。

譬如當初和加多寶合作,嘿客完全有可能成為其最大的一級代理商。模式很簡單,嘿客根本沒必要堅持2C的坐商模式(其蹩腳的商業模式也根本無法吸引顧客上門消費),而是派門店業務員去掃街,每個門店輻射至少5個相鄰社區,尋求承接區內所有飯店、酒店和夫妻店的酒水飲料(及其他品牌食品)批發和配送一條龍業務。也就是說,順豐在“最後一公里”的服務滲透,是以點帶面,完成一張超級分銷服務網絡的布局,而不是以零售店的模式,與周邊的便利店直接展開競爭。

再講2C業務。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順豐都應精選品類,聚焦用戶,在時令水果、進口生鮮、地方特產、好茶名飲等有強禮品屬性的品類方面多下功夫,做好商圈團購和社區直銷服務。

以每年熱銷的特食為例,無論大閘蟹、粽子、月餅,還是車厘子、大櫻桃、茶葉等,順豐都掌控著這個行業最精準的數據鏈條,不但知道每年哪些品牌賣得好,什麽地方銷得好,而且整個行業的銷售周期及平臺競爭數據,都可以通過物流數據推算得一清二楚,在這些細分領域,順豐完全可以憑借大數據優勢(前瞻性營銷和精準市場切入)和閉環供應鏈優勢(保真保好),輕易爭搶到10%以上的市場份額。

如果這一大平臺戰略被正確且有力地執行,那麽利用嘿客這一商業服務平臺,實現業務翻番式增長,快速完成近百億規模收入,並最終“再造一個順豐”就根本不在話下。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個2B的商業大平臺一旦建成,順豐最擅長的2B金融業務才會有爆發式的增長,也必然水漲船高,具備更廣闊的成長想象空間。現如今,順豐在快遞業務領域,通過銷售“順豐卡”來吸金,怎麽看都是一個很沒想象力的事情。

最後需要說明的是,順豐要有效完成這個大平臺布局,還需要提前打好兩個基礎:

一是供應鏈條的大手筆整合。芝麻哥曾強烈建議順豐與聯想深度戰略合作。聯想作為世界第一的PC供應商,具備絕對的跨洋航運逆向物流資源(運出船是滿的,回來是空的),加上遍布全世界的銷售網點和專業營銷團隊(業務拓展易,談判能力強),如果再加上順豐的國內物流優勢和員工規模優勢,完全有可能打造國內第一進口食品的分銷平臺。當然,也不排除再加上中信集團旗下的大昌行,三強合作。

二是和強勢品牌合作,建立多行業的跨界聯盟(服務平臺)。譬如和小米、魅族、華為等公司建立逆向物流(保修快遞+門店體驗+會員積分互換)協作服務平臺;和中糧、益海嘉里等建立糧油直供社區倉儲網絡;和加多寶、康師傅、農夫山泉等建立水飲直銷(配送)網絡。總之一句話,大佬結盟,則天下無敵。

然而最最遺憾的是,順豐的談判能力太差,結盟意識太弱,什麽都想自己幹,只願封閉在自己的小天地,讓自己人玩,結果呢,大家也都看到了。

嘿客複盤之 大社區戰略

極致物流,做最有競爭力的社區倉儲物流中心

對於嘿客的社區開店模式和節奏,芝麻哥其實是很不認同的。

但芝麻哥正式進駐嘿客時,已是2014年的5月中旬,近兩千多家店已基本完成裝修,而當時的目標是年內完成4000家門店的布局。在當時商業模式不清晰、選址模型太粗糙的情況下,芝麻哥強勢建議緊急叫停,把目標直接降至2000家。如果不是因為2000家已簽約並開始裝修,1000家我也覺得太多。幸運的是,這個建議他們采納了,雖說因為決策遲了一天,又冒進簽約了500多家,但與4000家的冒進指標相比,又算是不幸中的萬幸。

後來門店又進行關並調整時,最後降至1800多家,這個決策我並未參與其中,但很有意見。按芝麻哥的建議,只是建議“放緩開店進度”,而不是一刀切地決策要開就猛開,要停就急停。換句話講,就是店還是要開的,還是要繼續試錯,還是要勇於嘗試不同的門店業態組合模型,譬如當初強烈建議和房地產商合作的社區微倉模式。

芝麻哥認為,嘿客要在社區落地生根,其核心業務不應該是傳統的門店零售模式,而是應該最大程度放大順豐的物流優勢,最大程度解決最後一公里的配送成本過高和配送不方便問題。早在2014年7月,芝麻哥就積極提倡應大力發展智能櫃,甚至熱心得讓他們懷疑我有別的動機。其實芝麻哥只是基於一個商業常識,那就是只有智能櫃可以彌補嘿客的社區服務短板,形成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網絡平臺和商業抓手。唯有將嘿客的店網,加上順豐(及其他快遞公司)的人網,再加上櫃網,形成“三網合一”的社區網絡,嘿客的商業模式才算成立。

芝麻哥熱心過度且一廂情願地幫他們早早制訂了戰略規劃,希望動作快點,投入重點,決心大點,手段猛些,因為要快速占據市場主動權,就必須搶,搶先機,搶市場,搶客戶,搶夥伴,搶第一。可遺憾的是,嘿客的人要不想不通,要不不敢說,一直拖到一年後的2015年6月,等王衛自己想明白了,才聯合申通、韻達、中通、普洛斯,共同成立了“豐巢科技”。

8

今年的6月6日,在豐巢科技成立一周之際,豐巢宣布再獲5億增資。多嗎?不多,按芝麻哥的建議和測算,應該再融50億。順豐內部的人,可能又覺得芝麻哥在說胡話了,或覺得根本不可能,因為在他們的理解範圍內,順豐那麽大的體量,通過A股借殼上市才融了80多億,憑什麽豐巢科技就可以融50億?

就如滴滴快的能完成25億美元海量融資一樣,在互聯網+時代,沒有什麽不可能。當然,要融50億只是理論上而言,事實上,如何把新融到的5個億花好,已經很難為豐巢科技這個年輕的團隊了。這篇文章講的是嘿客的戰略複盤,就是假設智能櫃項目還歸屬嘿客。只是在做豐巢的戰略規劃中,芝麻哥情不自禁將嘿客代入。也就是說,豐巢的戰略本應也是嘿客的戰略定位,一是做物流領域的社區物流綜合服務商,二是做零售領域的社區O2O綜合服務平臺。

對於嘿客的社區定位和服務功能,當初芝麻哥最具想象力的戰略設想是打造前置性全新的社區微倉儲體系,由(嘿客)店倉+(智能)櫃倉+(大媽)家倉組合成一張社區全覆蓋的服務網絡。

其中,店倉不是指在現有的嘿客門店基礎上改造升級,現有門店太小,改造空間太少,而且選址多不科學,遲早會被淘汰。芝麻哥說的店倉,算是嘿客店的2.0升級版吧,即一種超級社區物流服務中心。簡單理解,就是把順豐、申通、韻達、中通等城市區域點部,合並成一個超級社區物流分揀(服務)中心和訂單池雲處理中心。這樣不但能極大降低合作股東的城市分揀成本和人力成本,同時提升配送效率和服務體驗,更關鍵的是有冗余的空間改造成社區商業體驗中心,其商業進化邏輯如下圖所示:

9

智能櫃倉,簡單理解,就是把智能櫃部分櫃門改造成透明玻璃,這樣部分格子櫃就兼具自動售貨機和(商品試用裝或實體樣品)的廣告展示功能。甚至將來也有可能售賣藥品、生鮮、飲料等。

家倉,則更有意思些,就是把微倉進一步前置到消費者家門口。按芝麻哥的設想,在條件成熟的社區,每個單元樓都可以精選一個大媽(大叔、大嫂也行)的家做臨時倉儲點和部分商品直銷中心。這些大媽同時也是兼職的推銷人員和服務人員。譬如年輕的單身姑娘從順豐優選采購了一只進口波士頓龍蝦,但不會做。沒關系,可寄送到樓下大媽家,由大媽代勞加工(烹飪),這樣下班回家後就可以直接美滋滋地享受一頓大餐了。

總的說來,雖然豐巢科技繼承了嘿客的部分戰略試探功能,但芝麻哥並不以為豐巢科技獨立是一件好事。正如把順豐商業完全剝離一樣,正如順豐航空、冷鏈、倉儲依然各自為政一樣,本是要下一盤統籌發力的大棋,卻最後下得如此七零八落,本是相互依存,彼此借力,現如今卻又回歸保守。這樣的改革結局,說走回頭路都太過好聽,事實上是在自廢武功。

話說回來,順豐目前的內部管理架構和團隊素質能力也無法駕馭這樣的大棋局。所以現在這樣回歸主業,專註物流,絕大部分人可能會松一口氣,因為會省不少心。或許大家都覺得不折騰挺好,只是可惜了這十幾億的學費。

而在大創新、大整合、大洗牌的汪洋時代大潮洶湧下,寂寞且焦慮的王衛或只能扼腕嘆息,縱是再雄厚的家底,縱是再優質的資源,縱是再利好的風口,就這樣在不斷自我矮化中,眼睜睜地看著一個有潛力成為更偉大的企業淪入平庸的宿命旋渦之中。

本文作者:段戰江(ID:BBD_FRESH),大本堂智庫首席研究員 ,商務部電商專家。

順豐 嘿客 複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9953

顺丰:“嘿客”模式陷困局,10亿代价买来的惨痛教训有多少?

http://www.xcf.cn/syms/tt/201606/t20160628_773955.htm

嘿客”,两年前让顺丰花10亿代价尝试O2O (从线上到线下)渠道的产物。“嘿客关停”的消息却在网络媒体上曝光率飙升。那么运营了两年多的“嘿客”到底是怎样被逼入了绝境的,顺丰将付出怎样的惨痛教训呢?

  

  对于顺丰,大家再熟悉不过了,顺丰的嘿客同样值得关注。顺丰嘿客在2014年5月问世后,在O2O渐行渐火的大浪潮下,顺丰嘿客从社区O2O切入点,打造的是一个线上购物与线下投取的平台,做中国物流领域的百货公司……

  顺丰嘿客这个创举,无疑是让业界惊叹的,但是赞成的声音却没有多少,很多大咖甚至早就预见了它的失败,而基于此,今天陷入困境的顺丰嘿客,对所有O2O从业者是个很好的警醒和参考。

  顺丰,不仅仅是一家物流企业

  作为2014年胡润大中华区富豪榜70位的顺丰王卫身价达240亿,作为中国快递的明星企业,大胆做一些创新和尝试,完全情理之中。其中,顺丰嘿客就是一个例子。

  顺丰,早已不是单一的物流企业,在顺丰的战略布局图中,国内速递、国际快递、仓储、顺丰航空这仅仅是其占比1/3的格局,更大的战略在商业帝国。包括B2B、B2C、C2B、O2O的全零售布局,同时随之配套的还有金融、移动互联、大数据战略。

  

  用王卫内部的的一句话说:顺丰下一步,打造物流领域的“百货公司”。按照某专家说法了,顺丰的全网就相当于“高速路”,从品牌方到用户方,打造 一条高速的物流网络,既然路都是顺丰修的,自己要“开一辆车”跑跑,那是当然是可行的,所以顺丰布局顺丰优选、布局产地直采、布局嘿客理所当然。

  嘿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2014年5月,顺丰推出嘿客,除了承载顺丰站点的功能外,还有数码、服 饰、预购、水电缴费、电话充值等便民服务,网购线下体验O2O,甚至还有个神秘的金融服务。顺丰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布局O2O,让整个市场哗然,可想象的 战略布局,似乎让别家都无路可走。大家都不禁发问:嘿客,你究竟准备做哪般?

  顺丰预计先在全国开设4000家门店,选址会偏向于高档社区,看重周边居民的消费能力和对服务的高要求。顺丰采取O2O模式,突出橱窗的作用,为居民提供一站式生活服务。顺丰对嘿客的定位显然不是个多功能的站点,而是社区活动的物流中心。

  嘿客,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做快递起家的顺风做O2O电商却不太顺利。与传统便利店陈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不同,被顺丰称做“嘿客”的便利店内,几乎看不到实物,店内四周的墙壁贴满了海报,只有虚拟图片;只能在线购买,现场无法提货,没有实际体验,顾客甚少……

  

  顺丰初推“嘿客”时,目的在于提前占领社区O2O的入口,并解决物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有业内人士称,顺丰已在“嘿客”上面投入至少10亿元。这种集“快递收发站+社区便利店+线下体验店”于一身的新模式,是否被消费者接受了呢?

  顺丰的嘿客店模式,从趋势上来说是不错的,并结合了自身的物流优势,在最后一公里的布局上还是存在一定的战略前瞻性。在战术上存在较大的问 题,O2O的模式并不是最佳的结合点,对于线下的嘿店而言,更重要是O2O的offline的服务,也就是商品的咨询,实物对比,试穿试用,物流配送等。

  “嘿客”来了,马云会害怕吗?

  “便捷一点,再便捷一点。”客人只要在社区的“嘿客”的电脑屏幕上轻轻一点,系统就会自动地下单,就会有人把物品送到客人指定的地址,如果客人对商品不满意,直接退货就可以了。

  嘿客便利店在全国已经开设了500多家。而据媒体报道,顺丰年内还要开设3000多家,未来将布局3万家。微信圈中甚至流传“嘿客,马云害怕的事终于出现了”,也有人说“嘿客影响的不仅是马云的网购,它影响的是所有的平台类电商”。

  嘿客的出现是很大的创新,它的主要贡献点在于把物流优势和未来的电商需求结合在一起,这一点有着很大的优势。

  顺丰“嘿客”来了,马云会害怕吗?顺丰嘿客的模式会对淘宝和天猫的模式构成挑战吗?马云作为一个颠覆者,是否会害怕另一个颠覆者的加入?对每个互联网公司来说,明智的抉择是一起做大蛋糕而非分抢蛋糕。

  

  “嘿客”是在培养一种消费习惯,这种新的习惯一旦建立起来,对淘宝、京东等都将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增长点。“嘿客”来了,马云不但不会害怕,反而该满心欢喜才对。

  顺丰嘿客失败的几个原因

  1、 生鲜领域没有做强做大

  从市场层面来看,生鲜食品是家庭生活必需品,需求稳定,黏性强、复购率高,利润空间也大。在成本持续降低的压力下,生鲜配送行业必然会从原来集中直配向纵向分段运输演变,从而在某一个片层上形成一个富有规模效应的“薯片”。

  网络上做高端生鲜的电商,最爱用“顺丰空运”或“顺丰包邮”来为品质赋值。如果嘿客顺势而为,凭借顺丰航空的规模、网络、品牌三重优势,加上传 统货运业务的支撑优势,先把“生鲜(空运)供应链”这个服务做强做大,那么当下无论跨境生鲜物流,还是国内特产爆品,嘿客都极有可能分得最大一杯羹。

  2、终端物理位置导流利用不充分

  就生产端而言,顺丰可以借上万个直营网点的区位优势和人脉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丰富的直采基地;而在零售端,三十万员工频繁深入社区一线,可以快速完成渠道下沉和宣传任务。

  互联网零售和传统零售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依靠终端物理位置导流。互联网水果生鲜电商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供和销的集约化,大幅度降低终端店 面成本,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选择和更加便捷的到家服务;这一愿景的实现离不开专业的同城生鲜配送服务体系的支持,而顺丰嘿客并没有利用好这种终端物理 位置导流。

  

  3、同城配送和终端快送之间存在时间差和空间差,需要一个“库”来调节两端“渠”的流量吞吐和时间性阻滞问题。终端冷链节点是连接支线配送和终端配送的纽带,调节同城配送和终端快送之间时间差、工具差等问题的关键。

  4、随着互联网生鲜消费习惯的形成,用户对生鲜配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通过建立终端冷链节点还可以基于大数据分析实现仓储前置,从而实现极速配送。仓储前置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趋势,但实现这一点,必须是终端冷链节点这一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备之后。

  顺丰嘿客店为什么做不起来?嘿客店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嘿客店到底是作为一个流量节点还是作为物流节点这个定位不清晰。作为终端流量入口,其密集 度远不及已经相对成熟的社区便利店,并且其SKU数也远不及社区便利店及京东和一号店等电商平台,用户感觉不出足够超越性的体验。

  而作为终端物流节点,一来顺丰本身已经在终端铺了很多的快递点,嘿客店面并没有带来太多超越性的价值(属于重复建设)。二来顺丰嘿客店通常选择人流量较大的地方,租金成本较高,且店面较小,无法满足货物周转所必要的腾挪空间。所以,嘿客店的失败是必然的。

  嘿客O2O失败的四大教训

  嘿客在两年的激进变革和商业冒险中,外界一直很不看好,各类唱衰的声音不绝于耳。但大多数批判声音仅是基于商业常识或市场直觉的“雾里看花”,顺丰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却不得而知。

  

  顺丰嘿客作为一次O2O试验的落败,花费10亿,代价是惨重的,四大教训值得业界借鉴!

  1、O2O的本质是消费升级,而不是线上线下简单相加;

  2、O2O的核心价值是便利,而不是给用户添麻烦;

  3、O2O的出发点是挖掘年轻用户群体的新需求,而不是把老年人变成互联网用户

  4、O2O的出发点是挖掘年轻用户群体的新需求,而不是把老年人变成互联网用户。

  很多人说:无论内部,还是外部,都有许多人说,顺丰就不应该做嘿客。

  其实,“嘿客”的战略目标非常清晰,那就是快速抢占社区入口,同时化解最后一公里的“物流难题”;其次,王卫的决策逻辑也很靠谱,那就是利用顺丰的整体物流优势,打造一张“空网、地网、仓网、店网”四网合一的平台级商业服务网络。

  可遗憾的是,两年的时间里,无论是前期的“大跃进”,中期的“急刹车”,后期的“全剥离”,其实每一个环节的决策都谈不上成功,也可以说非常可惜。换言之,顺丰不是不应该做嘿客,而是不应该那样做嘿客。

  如果在不同地区,建设一批不同主题或业态的试验门店,然后在政策和技术层面给予足够的支持,鼓劲各地督导、店长因地、因时制宜,根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灵活调整,大胆创新,在实战中不断迭代演化出接地气的创新服务或产品,嘿客也许就不会败得那么惨重。

  可遗憾的是,嘿客的创新一直停留在总部高谈阔论中,或是灵感中,或是想当然的对标企业的模式COPY中。而中国绝大部分企业也是没有战略,绝大部分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也不懂战略,更没有能力制定战略。嘿客的失败只是其中一个例子,下一个因为缺乏创新而倒下的会是谁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76

繼申通、圓通、順豐之後,韻達也借殼上市了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8123

韻達快遞董事長,聶騰雲(2016年6月14日攝)。(東方ic/圖)

作為浙江桐廬的“老鄉”,隨淘寶一同壯大的快遞四巨頭“三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韻達),目前又一個接一個陸續完成上市之旅。

7月1日,新海股份(002120)發布資產重組預案公告,將以截至資產評估基準日全部資產及負債與韻達貨運全體股東持有的韻達貨運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本次交易包括重大資產置換和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兩方面。

公告顯示,本次交易擬置入資產韻達貨運100%股權的初步作價為180億元。新海股份停牌前價格為每股20.48元。

根據韻達貨運提供給南方周末記者的數據,目前,其有直營運轉中心54個,加盟商2600多家,配送網點20000余家。2015年其業務量達到21.68億,年均複合增長率35.23%。2015年營業收入50.53億元。

在此之前,2015年12月1日,申通快遞借殼艾迪西(002468)上市,作價169億元,成為“中國民營快遞第一股”。截至發稿,股價為每股27.48元。

2016年3月23日,圓通速遞殼公司大楊創世(600233)置出現有全部資產及負債,實現圓通速遞借殼上市,後者整體作價為175億元。截止發稿,股價為每股18.88元。

不同於申通、圓通、韻達先後選擇的在國內資本市場借殼上市的路線,中通快遞計劃在美國上市。

2月19日,《華爾街日報》報道中通快遞計劃在美國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據知情人士透露,中通可能在今年晚些時候或2017年初進行IPO,融資規模在10億-20億美元,或成為阿里巴巴250億美元IPO之後最大的一樁中資企業赴美上市交易。

與“三通一達”類似,“快遞一哥”順豐速運也於5月底正式踏上借殼上市之路。

5月22日,A股上市公司鼎泰新材(002352)發布重大資產重組預案公告稱,公司全部資產及負債與順豐控股全體股東持有的順豐控股100%股權的等值部分進行置換,初步作價443億元。截至發稿,股價為每股46.80元。從資本市場估價可以看出,順豐是目前紮堆上市的快遞企業當中“最值錢”的公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2894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