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美聯儲高官教育背景及貨幣政策立場一覽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171

當地時間10月8日,一位白宮官員向媒體透露,奧巴馬將在美國當地時間週三下午3點、也就是北京時間週四凌晨宣佈提名耶倫(Janet Yellen)出任下一屆美聯儲主席。

如消息屬實,耶倫將成為史上第一位女性美聯儲主席。

不過,投資管理公司Trend Macrolytics LLC首席歐洲策略師Lorcan Roche Kelly還提到了一點:

耶倫不但會是首位女性美聯儲主席,而且會是最年長的就任者。

當然,年輕年長不是主要問題。在新「掌門人」明年2月正式登場以前,有必要回顧下這段QE退出過渡期裡19位美聯儲的決策官員持何種立場。

通過公開信息,我們可以用一個簡單的方法評估:這些高官的師承學派可能對他們的一些觀點和立場產生影響。

以下可見美銀美林歸納的美聯儲貨幣政策決策組織FOMC成員教育背景:

 

 

美國銀行分析認為,許多FOMC成員的分歧體現出「淡水」與「鹹水」經濟學派的區別。

從地理位置上說,也就是美國內陸學府與沿海學府的觀點差別。

淡水派來自芝加哥、明尼蘇達、羅徹斯特等大學。鹹水派的觀點在東海岸的麻省理工、普林斯頓、耶魯和西岸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更普遍。

類似的地域分佈傾向也出現在美聯儲地方聯儲身上:那些沿海的地方聯儲傾向於鹹水派,那些內陸聯儲更傾向淡水派。

淡水經濟學家強調市場效率、理性預期和政策無效性,而鹹水經濟學家觀察市場失靈、多重均衡和管理傾週期性需求所發揮的作用。

兩派對貨幣政策的一些關鍵分歧如下:

 
  •       ·  貨幣主義者VS新凱恩斯主義者
淡水經濟學家的基本模型框架通常歸為貨幣主義者一類。根據這種框架,一家央行的關鍵職責是長期價格穩定。
鹹水經濟學家運用的是新凱恩斯主義框架,認為政策可以幫助穩定市場。
 
  •        ·  通脹VS失業
淡水經濟學家將通脹視為優先任務,在美聯儲的雙重使命中,通脹的地位更高。而且他們懷疑失業是否真的和通脹有很大關係。
鹹水經濟學家將減少失業視為短期的目標。雙方一致認為,一家央行應該對長期的名義標準(比如通脹目標)做出可靠的承諾。
 
  •      · 勞動力市場的結構因素VS週期性因素
淡水經濟學家會將大部分當前的失業歸為結構因素,認為現在潛在的均衡失業率較高,貨幣政策刺激無助於降低當前的失業率。
鹹水經濟學家認為,最打擊就業市場的是週期性疲弱的勞動力需求。
一些淡水經濟學家提出,為了避免持續的週期性失業變為結構性失業,需要非常寬鬆的政策。
他們預計,非加速通膨的失業率(NAIRU)、即與通脹穩定一致的失業率較低。但鹹水經濟學家預計的較高。
 
  •      · 傳輸機制
貨幣主義者的渠道是較大規模的流動性和創造的信貸。淡水經濟學家認為,這些渠道是關鍵。
目前這些渠道還未能促進增長,而且有推升通脹的風險。
新凱恩斯主義者認同鹹水經濟學家的方式,強調低利率刺激需求,提高資產價值可以修復資產負債表,創造財富效應。
 
  •      · 通脹預期風險
淡水經濟學家堅持,通脹是由印鈔的速度和政策的可信度決定的。他們擔心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存在推升通脹預期的風險。
鹹水經濟學家的擔憂正相反。他們認為,持續低通脹和大規模的產出缺口存在通脹預期惡化的風險,這類預期可能低於長期通脹目標。
 
  •     · QE的成本VS益處
淡水經濟學家懷疑QE給實際活動帶來的任何益處,擔心通脹和金融的潛在成本。
鹹水經濟學家將非傳統政策看得很簡單,就是在利率低於零的時候延長寬鬆的期限。這種政策發揮作用的方式類似於「正常時期」。
兩派都不確定持續QE的效果,但如果與淡水經濟學家相比,鹹水經濟學家對QE的效力預期更樂觀。
 
美銀報告指出,以上分類也有例外情形。除了傳統的鴿派和鷹派,美聯儲內部還有「海鷗」、「貓頭鷹」和「四不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551

數種美元紙幣發行量銳減 美國漸入電子貨幣時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371

ConvergEx 昨天公佈的報告顯示,100美元紙幣發行量經曆數年平緩上漲,今年出現飆升;但其他面值的紙幣發行量卻在逐年遞減,為1980年來最低水平。報告同時指出,百元大鈔依舊深受海外(包括戰亂地區)囤錢者和從事敏感交易者的寵愛。美國財政部已預見到了「百元大鈔」的海外需求,剛過去的財年中,將100美元紙幣的發行量加大到3500億(12年為30億)。另外,財政部還推出新版了「百元大鈔」。

以下報告的核心內容:

美國境外很多地區包括戰亂地區對百元大鈔的激情不減:大部分百元大鈔問世後,直接流入海外市場,美國財政部認為100元面值的紙幣流通時間為15年左右。新版本的100元造價為13美分,而舊版本的是8美分。目前,從發行者的角度來說,百元大鈔仍是有利可圖 — 不少人群仍然需要可靠的、能觸摸的現金,但美國國內,每天的交易確實步入「無現金」軌道,紙鈔很可能會像電動打印機和有線電話一樣走向衰亡。

2013財年中,美國雕版及印刷局(Bureau of Engraving and Printing,隸屬美國財政部),一美元紙幣的發行量為18億,為1980年以來最低的數量。 2000—2001財年儘管受到千年蟲的影響,它的發行量仍在50億美元。而2007-2008財年的發行量也在40億左右。

2013財年,20美元紙幣發行量是5.28億美元;2005年的發行量是30億;1999年則為40億。

2013財年,100美元之外的紙幣發行量為274億, 創1981年來最低水平。2007年,100美元之外的紙幣發行量為720億;去年,其發行量為560億。

總的來說,借記卡、在線支付、購物卡都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紙鈔的地位。

這樣的轉變可能充滿玄機,但從長遠角度說,對電子貨幣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6692

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還能撐多久?

http://wallstreetcn.com/node/59697

Patrick Barron在米塞斯研究所(The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網站上刊文:

所謂「儲備貨幣」是指被多國政府或機構大量持有作為外匯儲備的貨幣。二戰結束後成立了佈雷頓森林體系,在這一體系中美元與黃金掛鉤,美國承擔以官價兌換黃金的義務。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處於中心地位,起世界貨幣的作用。

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旨在保障國際貨幣體系穩定、監督美聯儲維穩美元,並保證美元按照官價35美元/盎司價格兌換黃金。因此各國對持有美元作為交易目的的信心「堪比金堅」。

不過美聯儲並未維持佈雷頓森林體系的承諾,而IMF也並未迫使美聯儲持有足夠黃金,保證黃金35美元/盎司的定價承諾。美聯儲在上世紀60年代末受到他國責問,先是法國,隨後是其他國家。直到其黃金儲備量太低,除了對美元重新估價別無選擇。1971年9月,尼克松總統宣佈美國不再維持美元和黃金之間35美元的交易價格,徹底放棄金本位。

不過美元因在結算國際貿易賬戶時起到有效作用,依然被各大貿易國持有,美元的地位也無可撼動。

一種在國際貿易中起到有效作用的貨幣需有兩大特徵。首先是由大貿易國本身發行。其次,該貨幣要能像商品一樣保值。德國馬克保值能力更佳,但德國貿易規模無法匹敵美國,因此各國對馬克的需求不及美元。當然心理因素同樣提振了市場對美元的需求,因美國被看做戰後西方對抗共產主義集權國的軍事保護者。

今天我們看到形勢變化初現端倪。美聯儲大規模印發美元,削弱了美元對其他商品的購買力,導致許多貿易大國在必要時使用其他貨幣。比如杜邦公司結算許多國際賬戶時使用了人民幣和歐元。而其他國際企業也有使用他國貨幣用於貿易結算的需求。儘管如此,有一大因素幫助美元保持其儲備貨幣需求,即他國貨幣也相應貶值,比如日元,QE不僅侷限在美國。

有證據顯示中國明白美元的地位危如累卵;中國已增加黃金儲備且要求實施控制,避免黃金流出中國。若中國將人民幣與黃金關聯,則全球對人民幣的需求上升,對美元的需求將下降。實質上這意味著全球貿易大國將減少美元的持有量,海外持有的美元將回流至美國經濟,導致美國物價上升。至於升多少則很難說,但需謹記的是,海外持有的美元數量與美國國內持有量相當。

奧巴馬總統提名耶倫為美聯儲主席的決定表明美聯儲貨幣政策將繼續寬鬆。她獲提名增加了美元需求將進一步下降的可能,也提升了美國物價大漲的可能。也許唯有其他主權國家(比如中國)的非強制性壓力才能喚醒美聯儲意識到其行動的後果,並迫使其結束QE政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77094

央行剛剛發佈了3季度貨幣運行報告 trustno1

http://xueqiu.com/7730004385/26027521
央行剛剛發佈了3季度貨幣運行報告,M2增速14.2%,社會融資規模增速19%.雖然與2009年四萬億時的30%M2增速相比有所不及,但是並非是一個很低的增長速度,但是為何市場上的利率一直高企?個人的看法是,自2011年起,雖然中國的貨幣供應仍然呈現中高速的增長,但是2011年之後的貨幣增速,顯然與2009年4萬億之前是有所不同的。

貨幣發行的只有兩個途徑,要麼增加基礎貨幣供應,要麼提高貨幣乘數。在當下的貨幣和匯率制度下,前者決定於順差和外匯佔款的增加,而後者則決定於存貸比等監管規則。4萬億前後,中國的貨幣環境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第一人民幣的實際有效匯率已經大致接近均衡,第二,美國經濟進入復甦軌道,進而謀求退出超級寬鬆的貨幣政策。這總體上決定了,中國的基礎貨幣供應的減少。外匯佔款的增速,從10年的17%,下降至12年的4%,今年前9月也僅3%的增長。

因此在不同的基礎貨幣供應前提下,雖然相同高速貨幣增長,卻出現了截然不同的利率價格。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假如現在流入中國1000美元,兌換成6000人民幣,進入各家商業銀行形成存款。現在有20%的準備金,以及75%的存貸比的監管規定。那麼6000元中的1200元被存入中央銀行戶頭,而另外300元變成了商業銀行的超儲,只有4500元可以予以對外借貸。在75%存貸比下,貨幣乘數的極限是4,也就是6000元擴張為24000元。假設現在國內有10家企業,每家都要求貸款2400元,那麼這時的貨幣供給達到平衡,大家都能拿到廉價的資金。但是一旦外匯佔款流入下降到500美元,那麼國內貨幣供應僅為12000人民幣,真實貸款需求如果仍然維持10家的話,那麼只有5家可以得到滿足。由於,商業銀行無法動用存在央行的戶頭上的20%準備金,他們只能將留存的5%超額儲備非標化,繞開監管限制形成影子銀行。由於影子銀行的監管規則很少,因此商業銀行就可以近乎無限制的提高貨幣周轉速度。將5%的超額儲備借給A公司,然後拿著A公司的存款再借給B,如此循環往復,直到滿足了所有信貸需求缺口。

雖然兩種情況下貨幣都被擴張到了24000元,但是卻有本質的區別。在基礎貨幣供應充足的前提下,貨幣發行類似於攤大餅;攤大餅模式下,商業銀行在一個很短的信貸鏈上就完成了貨幣擴張,銀行的監督成本很低。而在基礎貨幣緊缺的情況下,貨幣發行類似於磊雞蛋。銀行要提高貨幣乘數,必須拉長信貸鏈。銀行拿著A的錢借給B,拿著B的錢借給C。一旦C出現壞賬,那麼A,B都有可能受到損失。假設單筆貸款的損失率穩定在某一個數值,那麼顯然這個借貸鏈越長,單筆壞賬的通過槓桿放出的損失就越大,相對應的銀行對信貸鏈上的每一信貸節點的監督成本就必須提高,從而降低每一個信貸節點的損失。這種監督成本的提高直接後果,就是提高資金的價格。

歷來解決,錢的問題,無非是兩途,開源與節流。這次報告中所提及的降槓桿,銀監會非標監管,乃至,李博士的騎自行車,王書記的各大巡查組都是節流的措施。但是歷來情況一樣,節流都是暫時性的緩解,最終還是要開源。開源最顯然的地方,就是20%的準備金。但是在美元退出的預期下,正如明史中說的"皇上只此一副家當,不可輕動"。再者準備金依然有用玩的一天,美元持續擴張了5年,不能在一夜之間完成退出,更不可能快速的進入下一個寬鬆週期。因此,再貸款必然成為央行開源的唯一選擇。但是當年朱老闆之所以把再貸款打入冷宮,主要的問題就是缺乏財政紀律的約束,上來一任就往自己的自留地裡發錢灌水,撈完錢讓後面的人擦屁股收拾爛攤子。因此在美元收縮的大背景下,TG何時找到自己的財政紀律約束機制,何時才能有主動的貨幣創造,而在這之前,磊雞蛋的遊戲還將繼續下去,屁民們唯一需要祈禱就是這摞雞蛋不會過早的塌掉。順帶附送一句,在天朝勒緊褲腰帶的當口,各種大消費的標的,就洗洗歇了吧。[大笑][俏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0943

從貨幣看中國歷史(一)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gw.html

大家要研究中國歷史,就要真的花功夫去研究,而且不能只看官方歷史,還要去看縣誌或者看考古的東西才行。另外就是千萬不要把中國的複雜性進行單一化、簡單化的描述。另外對儒家的研究也要更深入一些,幾個不同階段的儒家不要給搞混了。

北宋面臨的問題有許多和明朝比較相似,如果你搞清楚了這個,你就明白了;如果搞不清楚,再讀都沒用。

大家估計都知道美國的弗裡德曼吧,他的主要著作叫《美國貨幣史》,只要你懂中國貨幣歷史,那麼你就完全明白了。

中國的經濟規模在宋開始就已經到了金屬貨幣無法應付的局面,一旦沒有足夠的貨幣供應就對經濟造成很大的通縮作用,這個時候唯一解決的方法就是要靠紙鈔的出現,但是管理紙鈔的難度比較大,你必須真正的壓住通脹,壓不住,紙鈔就玩完了。

在紙鈔的運用上,先是北宋的交子錢,這個是交子線的樣子。

从货币看中国历史(一)

   這個主要是北宋早期在成都發行的。

其實這個本來就是個存摺而已,但是後來作為貨幣用了;而唐朝的飛錢不是貨幣,飛錢是匯票,就是異地存取服務;而漢武帝的時候還發行過白鹿皮幣,這個也沒有貨幣功能。

但是交子是有貨幣功能,開始是民間將存款憑證作為交換的貨幣用,後來出現官交子,就整頓了行業,還發牌照,還要準備金率,是28%。熙寧的時候偽造交子就是偽造官方文書罪。

當時出現紙幣就是因為金屬貨幣不夠用。中國的貨幣從商朝開始是用銅幣,這個主要是靠了安徽的銅陵的出產,大家都記得周宣王的中興,其中就包括征伐江淮這邊,非常可能就是沖這裡去的。北宋因為不夠銅就必須靠做鐵幣,因此對鐵的需求量相當大,如果你考慮到手工業、農業和軍事都要用鐵,你就開始理解為啥北宋的煉鐵業那麼發達了,英國很多年(大概400多年)之後才開始趕上來。

這裡大家提到了云南的銅,不過要記住云南是元代才拿下來的,宋朝的時候人家是大理國,唐朝的時候人家是南詔國。元朝的時候,佔領云南主要還是控制茶馬貿易,以控制青海遊牧的部落,防止他們威脅河西走廊。

後來清朝因為吳三桂的三藩之亂,使得云南的銅緊缺,導致了清政府的銅元裡面成色過低,而被市場抵制使用。

南宋的時候當然和金朝一樣也用了紙幣,但是真正的紙幣大規模運用還是元朝的時候。

元朝早期的時候紙幣還是發行得比較靠譜,但是到了晚期就失去控制了。而元末政治內鬥導致管理停滯,加上通貨貶值,然後黃河水災,又沖了蘇北的鹽場,這些都是導致垮台的原因。

明朝朱元璋的時候也是缺乏銅,因為那個時候云南還控制在蒙古勢力手裡,所以發行了自己的紙幣,就是大明寶鈔。

从货币看中国历史(一)

   這個比元朝初期還差,不限制數量,沒有準備金,所以很快就悲劇了。

歷朝歷代滅亡的原因不是財政收支,這個只是結果,大家要把書讀透。

貨幣供應量不足導致的結果就是經濟通縮,經濟通縮了財政收入肯定會受到影響吧?

有同學說,亂發貨幣是因為朝廷奢侈。大家看歷史不要看岔了,不要以為政府就是窮奢侈導致亂發貨幣,這種看法源於公知的道德至上觀點。

其實政府主要的財政壓力,第一個是國防,用兵。比如宋朝和大遼、西夏、金朝、蒙古的戰爭。

第二個是救災,就是哪裡發生了大水災、大旱災,要組織物資救援。

第三個就是工程費用,黃河水災導致決堤,要重修堤壩,要挖河泥清堵啥的。

這幾個是政府財政最大的壓力。

以前社會不是公民社會,民族認同感沒有現在這樣,你西北旱災了,蘇南人民就捐款了。以前這些都是朝廷的事情,你自己去救災,讓蘇南的同學多交點,人家就老大不樂意了。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大家沒有搞清楚。如果你經濟缺乏足夠的貨幣供應,光靠銅錢不夠要發鐵錢,說明你不缺少貨幣擴張的空間,因此發紙幣不等於就會必然導致失控。

插一句,回答關於漢文帝的問題。你以為,漢武帝打匈奴的基礎那是漢文帝的功勞?呵呵。

漢文帝的時候有一條政策是各郡國都有鑄幣權,所以中央財政不如地方財政雄厚,不然人家哪有財力可以和你叫板,最後搞一個7王之亂?

漢武帝的時候重新確立了中央的鑄幣權,然後搞官山海,搞平準和均輸才有財力打敗匈奴。這個鹽鐵論裡面清清楚楚,可以看到大家吵架的關鍵。

回來說貨幣。

如果你要增發貨幣的需要,那麼紙幣其實是可以代替鐵幣的,那麼如果你控制得當,其實是沒有大問題的。這其中的一個奧妙,就是紙幣的出現某種程度上是稀釋了金屬貨幣的價值。

通縮的時候,貨幣值錢,物以稀為貴,當然對現在的主要貨幣的持有人造成不利影響,因為銀根緊,我放貸的利率更高哈。這些持有貨幣的同學,現在的名詞叫做利益集團。

那麼這些同學,作為金屬貨幣的主要持有人和囤積人,當然要處心積慮,破壞你的紙幣發行了。

這個時候,為了保證紙幣的國家信用,其實是要禁止金屬貨幣的流通的。

比如在美國大蕭條的時候,羅斯福總統就頒佈了換金令,宣佈你的黃金啥的,必須到美聯儲換掉。如果不按時間做,抓你坐4年牢房,罰款相當於現在的25萬美元。

其實看王安石變法就有用貨幣手段解決財政困難的想法,其中尤其是青苗法和均輸法都是這樣的想法。

青苗法就是搞了個農業銀行向農民放貸,結果人家高利貸的同學們不高興了,於是人家就把農業銀行也搞成了20%的高利貸。

均輸的話,其實是漢武帝的舊路子,但是已經是自己出本錢搞國企了。

那麼到了明朝,大家知道,因為宋朝的時候絲綢之路就切斷了,所以走海上了,這個時候民間就出現了海外來的銀子了。在明英宗正統年間,皇帝就下詔接受銀子作為官方硬通貨,這樣的話日本就成了中國的中央銀行,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銀子,主要是日本提供。

日本的銀子,就是今天美聯儲的美元哈。

那麼中國的各種絲綢、瓷器啥的就去了日本,然後日本的銀子就過來了。

當時日本的倭寇,其實是包括了沿海的浙江、福建和廣東的走私武裝,後來包括葡萄牙人和荷蘭人的海盜。他們想做的事情,都是要用銀子到中國買東西,然後倒賣發財。

這樣的話,紙幣就完全不需要,銀子就變成了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投放貨幣。

其實和改革之後,美元流入中國起的作用很相似。

這之後就發生了西班牙人在美洲搶到了大量的銀子,這些就全部流入到中國來了,所以到了隆慶的時候,銀子就是主要的貨幣。

在這個背景下,不論是張居正的改革,還是一條鞭法,還是徹底搞定蒙古威脅,都是在這個銀子大量流通的背景下完成了。

但是後來美洲的銀子枯竭了,於是明朝就要通縮了。

明朝的最大問題,就是你要用銀子當貨幣,就要控制銀子的來源。如果那個時候不知道美洲,最起碼也應該大軍去日本,象周宣王那樣,控制自己的貨幣來源吧?

結果不是,讓日本大發其財,過了些年頭,人家就要從朝鮮往北京打了。

清朝的貨幣政策,基本就是明朝的翻版。但是不光是銀錠,就是大家電影和電視上看到那種,要麼拿幾粒碎銀,要麼拿個銀元寶。

其實後來在中國流通,有各國的銀元,連鴉片戰爭賠款都是用洋元賠償的,後來因為不夠,為了賠款才開始自己鑄造銀元。

其實和當年的美國一樣,在中國流行比較大的是墨西哥鷹洋。

从货币看中国历史(一)

   中國後來自己搞的銀元,除了光緒銀元,還有民國的袁大頭和孫小頭。

比較好玩的就是當我黨在瑞金建立割據政權之後要發行自己的貨幣,結果做的模子就是墨西哥鷹洋,所以蘇維埃政府的銀元上面寫的是西班牙文Republica Mexicana(墨西哥共和國)。為了驗明正身就在上面用扦子敲了三下,就是一個「工」字,說明是工農蘇維埃。

而到了共和國才真正建立起了有信用的紙幣制度。

國民政府的金元券就不好意思說了。當時除了各種銀元,鴉片也是通用的貨幣。

確立自己的信用紙幣,再走向國際化,這個是開創歷史的偉業,如果這個解決了,中國經濟的潛力基本就是無窮的了。

因為控制自己的貨幣,作為自己經濟,包括對外貿易的主要依託,這個就是今天「去美國化」的真正含義。

也許從貨幣這個的角度去理解中國歷史,也是一個新的思維方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19

比特幣創新高 美國參議員擬商討如何應對虛擬貨幣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2985

比特幣地下交易網站「絲綢之路」(Silk Road Hidden Website)被查封才五週,比特幣的價格經歷短暫下挫後已經上漲了一倍多,創紀錄的匯價使一些美國參議員不得不正視現實。他們已經計劃安排聽證會商討未來如何應對虛擬貨幣發展。

美國參議院國土安全與政府事務委員會11月9日發佈聲明稱,將於11月18日開會探討虛擬貨幣可能對美國聯邦政府及整個社會帶來的風險和前景。

上個月美國FBI關閉了「絲綢之路」,比特幣當即受挫,網站關閉後三天裡價值縮水三分之一,匯價一度跌至110美元。
可這只是暫時的低谷,到10月下旬,比特幣又躥上了6個月最高位,本週接連創新高。
截至11月10日,按匯率計算,比特幣竟然可以最高兌換341.2美元,11月7日的最高紀錄也不過265美元。

 

全球經紀與交易服務供應商ConvergEx Group的分析師Nicholas Colas評論

比特幣顯然在監管方面引起聯邦政府極大關注。考慮到這種貨幣涉嫌非法活動,完全可以肯定會受到這種關注。

預計這次聽證會大體上是非正式的,這對比特幣是好事。

本週美國芝加哥聯儲發佈報告估計,平均每分鐘就會出現30筆無法追查蹤跡的網上虛擬貨幣交易,平均金額為16個比特幣。

Colas指出:

從計算機學角度看,(比特幣)系統的架構是精密的,可那些不懂技術的外行人很難理解。

讓業內專業人士彌合這種差距會大有裨益。

比特幣的中國市場也在迅猛發展。本月4日,數字貨幣新聞網站coindesk報導,比特幣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交易平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324

從貨幣看中國歷史(二) 井底望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1090fd0102ehjr.html

有同學問:中國大部分是農業,經濟貨幣化應該不那麼厲害?

應該說主要的情況是發生在北宋。北宋的城市化相當厲害,出現了汴梁這樣的大城市,後來大家看《水滸傳》,基本上也可以瞭解到;或者看「清明上河圖」。

總之,當銅貨幣不足,才會出現鐵幣以及出現交子,實在是因為流通性成了問題。但是從明英宗開始正式認可白銀作為官方貨幣,導致中國經濟出現了危險的局面。就是中國的對外貿易用銀子來結算,內部用銀子來流通,然後自己的財政和稅收體系依賴於銀子,但是自己卻沒法控制銀子的供應。而海外銀子的來源主要靠東南沿海合法和非法的商業集團,而這些集團又有當地官員的一體利益聯繫。

這些集團,因為掌握了貨幣,就掌握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本來朝廷在中原西北的控制力就強於東南,這樣的結果就是形成了一個非常有影響力,又是朝廷指揮不動的集團,今天我們叫做買辦集團。

回頭看中國改革開放,走的還不是歷史上的老路?

開放的廣東和福建地區搞兩頭在外,市場、原料都在外,那麼利益的捆綁也在外。以前的情況就是沿海與東南亞貿易,其實是沒有啥必要和內地的其他地區貿易的,只不過每年的稅收通過運河的漕運交上去,你朝廷還不閉嘴。改革開放之後就是稅收包干制,我上交一個定額,然後你朝廷閉嘴。

好在現在的文化認同和民族意識加強了,不然的話也是夠麻煩的。

中國是文化立國的國家,當初本不該學西方那一套搞明確的民族劃分,這個是當初黨裡面的同學盲目信奉馬列那套了。

給大家一個例子,當初藏區的部分同學想叛亂,但是要找出口號來搞統一戰線,結果想了半天,口號是吃餈粑的對應吃米的;或者是穿裙(藏式服裝)和穿褲的。維吾爾族也是這麼搞出來的。

以後人家就知道,我們是一族的。

其實切糕那事情很多國家都有這樣忌諱。

上次發生在美國的事情,就是美軍裡面的一個醫生官員開槍殺人那事情。其實很多人都知道不對勁,但是不敢做,怕被人告種族歧視,所以軍隊裡面的各部門互相踢皮球,直到人家動手殺人。

新疆比較大,本來就是百里不同音,千里不同俗,你硬扯一起。好在蘇聯先劃分出了幾個族,不然的話人更多哈。

像民族政策這樣的邊邊角角不引人注意,這個不奇怪,以前我們看的歷史書大部分是在扯淡。以前我也不明白,比如我在寫《說文論武》的時候,總是搞不懂之前漢景帝的幾個步子,後來改用地緣政治的角度去分析,那麼一下子就看懂了漢朝的七王之亂的時候雙方的各步棋子了。

其實就是要用我們現代人的心態來看歷史。要知道古人決不比我們笨,所以看現在大家吵國企和民企,你去看鹽鐵論就知道,吵的是同樣的東東。你看更遠,看周厲王為啥給人家咔嚓了,也是國企和民企的問題。

你再看王安石變法,看青苗法,看均輸法,你就知道國企要上馬,因為變法的目的是要解決困難的問題,那麼困難的問題,大體上財政困難是一個主要的問題,既然稅收收不上來,不如老子自己做生意。

大家也不要奇怪,改革實施的效果不盡如人意什麼的,因為歷史上90%的改革是以失敗告終的,因為既得利益者很強大。

要干掉既得利益者,本身就會損害你的統治基礎和統治體系。但是不干掉的話,最後就老百姓把你們一窩端掉。

那麼大家想一下,明朝的時候鄭和為啥要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主要是貿易,這個要結合之前的紙幣發行不理想來看。

當時一個大背景就是在北方民族持續南下的大背景下,沿海有不少人跑去了南洋,後來這些人在當地都有了比較強的勢力,就帶著寶貝回來進貢皇帝。但是一個大船隊,其實只有一部分是用來進貢和打通各層關係的,大部分的好東西是拿來賺錢的。

明朝開始發行紙幣失敗其實是比較頭疼的,因此需要辦法來掌握一些硬通貨,而朱元璋出生貧寒,非常同情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所以對稅收方面是不願意過重的,所以政府想搞點南洋的奇珍異寶回來,從社會中收回些貨幣。

另外就是大家都知道,東南亞的貿易之路有個別名,叫做香料之路。

明朝當時有用香料賞賜官員的傳統,部分就當工資發給人家了。所以到產地直接去拿,一個是降低成本,另外一個就是可以自己搞官賣。

估計第三個原因,就是到中東和東非去拿鈷,因為這個是青花瓷需要的主要原料。

那麼後來停止的原因,正如淡茶說的是因為木材成了瓶頸。長江沿岸的森林砍得差不多了,在邊遠的地方沒有河流運不出來,導致了船的成本太高,尤其是海船,規模比較大,耗用木材太大,所以最後鄭和的大船隊,因為要大運輸船加上軍艦,確實是成本高,好像美國海軍的航母艦隊。所以大船隊停止了,就依賴沿海的中小船隊,這樣就把遠洋的利潤讓渡給阿拉伯人了。

而歐洲是因為航海開始得晚,木材的瓶頸也來得晚。當然開發了美洲延遲了一些,但是並沒有延遲多少年。

記得當年英國人殖民到美洲,說,這麼多木頭,哪裡開得完了?結果很快就開完了。

當時木頭不光是造船,還用於燃料。

這個就是逼迫英國開始走向煤礦。而英國的煤礦都是淺層煤。這麼說吧,英國就是中國的山西。這之後就發明的蒸汽機,然後就是工業革命,開始了鐵甲船時代了。

為什麼英國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可以走在其他歐洲國家的前面?就是英國的煤炭哈,當然其他的因素也不能排除。

說起這個,後來的歐盟就是從歐洲鋼鐵煤炭聯盟開始的。

後來明朝的做法就是從依賴自己國企出海貿易的方式變成藩屬代理的方式。

主要是琉球。

琉球之所以重要,因為當年為啥洪武和永樂年間,明軍打得蒙古各部落的同學滿地找牙?並不是說安徽,尤其是兩淮的同學不彪悍,而是當時對付韃靼和瓦刺騎兵,明軍的火銃槍比較厲害。

那麼要保證武器厲害,就必須保證原料的充足供應。其中中國比較缺乏的硫磺在琉球到處都是。

而且大家知道軍事上需要馬匹,當時和北方同學打仗,馬匹自然難搞,那麼也是通過琉球,從其他地方搞了不少馬匹。

其實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正是因為馬匹都出口到歐洲了,才帶動了農業機械、拖拉機啥的給發明出來了。

而琉球又通過中國過來的鐵以及從福建遷移過來的36姓,帶來了各種技術,結果就建立了比較強大的海軍。好像出現過日本海盜船隊被明軍從岸上打退,通過琉球海域的時候被琉球海軍給收拾了。

當時的琉球因為朝貢貿易的原因,估計就好像地中海那裡的熱那亞一樣富裕。

但是這個局面最後的改變,是因為韃靼的俺答最後認栽了。

本來朝廷最擔憂的邊貿,就是貨幣出海,流失太多導致國內的通縮壓力,那麼大概在王安石的時候就搞了物物貿易,這個就是著名的茶馬交易,之前是布匹。

那麼明朝白銀多了,就沒有那麼多擔憂了。那麼北元投降之後,北方的馬匹交易就起來了,而且需要的硫磺就大幅度降低了,這個導致了琉球的經濟衰落,而當時日本的德川幕府,希望靠琉球作為朝貢貿易的馬甲,就派薩摩藩出兵去打琉球,結果就是好日子過慣了又碰到衰落,就被日本人給打下來了。

   中亞的史書。有一本法國人寫的很經典,好像是《草原帝國》;另外就是我之前博文裡面引用過的《大遊戲》(就是我寫俄羅斯南下系列的時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1644

沃華醫藥:財務數據疑點多,過億貨幣資金或不實 證券市場紅週刊

http://xueqiu.com/2994748381/26283883
《證券市場紅週刊》作者 田剛
沃華醫藥(002107)近三年來始終處於微利狀態,即便2013年上半年淨利潤同比增長了近50%,每股收益也仍然不過2分錢,公司的經營、盈利能力已經幾近於無,幾乎淪為「淨殼」。與此同時,潛藏在該公司財務數據中的疑點和矛盾也著實不少。  
首先是沃華醫藥財務費用,該公司在沒有一分錢銀行貸款的情況下,今年上半年發生的財務費用竟然高達358.89萬元,比該公司同期實現的淨利潤金額還要高。從該財務費用的構成來看,其中有405.25萬元適用於現金折扣。  
現金折扣是一個財務概念,是公司為了敦促客戶及時支付貨款而給予的一種優惠政策,例如客戶提前於一般信用期限10天支付貨款,公司就給予一定的折扣作為獎勵,通常這筆折扣比例在1%左右,一般不會超過2%。這本來是企業經營中常見的促進回款財務操作,而沃華醫藥此項的疑點就在於,現金折扣相對於營業收入的過高比例。  
沃華醫藥今年上半年實現的營業收入金額不過才12360.3萬元,即便考慮到17%的增值稅銷項稅額,其對應生成的總賬款金額也不過14461.55萬元,而這些貨款竟然能夠產生出405.25萬元現金折扣,即便假設全部客戶的全部貨款支付均享受到了現金折扣政策,對應的比例也高達將近3%,這顯然超出了一般企業所能夠給出的1%到-2%的折扣水平。  
這樣的現金折扣比率,對於主營業務銷售利潤率才只有2.41%的沃華醫藥而言,將是一個難以承受的成本。如果沃華醫藥的客戶全部享受到定格的現金折扣,將極大地吞噬沃華醫藥產品的銷售盈利,甚至淪落到「賠本賺吆喝」的尷尬境地。因此,該公司的現金折扣力度,遠超過了其自身的承受能力,違背了正常的企業經營規律,令人生疑。  然而,相比公司貨幣資金不實、巨額資金神秘流失等疑點,現金折扣不過小巫見大巫而已。

疑點1:貨幣資金是否真實存在?  
從沃華醫藥披露的定期財務報告來看,公司賬面貨幣資金基本保持了穩定。2012年末、2013年一季度末和上半年末的賬面貨幣資金餘額分別為30509.76萬元、30041.45萬元和29905.54萬元,則今年前6個月中貨幣資金的平均餘額為30152.25萬元。  
從該公司披露的2012年末和今年上半年末的貨幣資金構成來看,銀行存款又佔據了絕大部分,大致保持在貨幣資金餘額的99%以上(見表1)。
查看原图 在正常情況下,既然公司銀行戶頭上存有大額存款,就勢必會產生相應的利息成本,即便沒有進行任何諸如定期存款、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等資金運作,至少也能夠獲得活期存款利息。  
然而,反觀沃華醫藥,根據2013年半年報披露,上半年計入財務費用中的利息收入金額僅為21.16萬元,這對應到前文所述的、多達30152.25萬元的貨幣資金平均額,折算的年化存款利率僅為0.1404%(見表2),這遠遠低於0.35%的活期存款利率。若以活期存款利率配合公司2013年上半年所獲得的存款利息收入測算,該公司的平均銀行存款餘額僅為12091.43萬元,僅大致相當於該公司所披露賬面貨幣資金餘額的40%。也就是說,沃華醫藥實際的貨幣資金平均餘額,可能遠不及其定期財務報告所顯示的這樣多。
查看原图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樣的財務差異呢?通常來說,只有兩種可能:一是所披露的貨幣資金餘額本身就是虛假的,並不真實存在。如此,則沃華醫藥便涉嫌虛構資產的財務舞弊行為;另一種可能則是該公司所列示的巨額資金,平日裡其實並不存在於公司賬戶中,而是被劃轉走了,只不過在每個季度末劃轉回來以粉飾資產負債表,這一情形通常對應著非經營性佔款,尤其是關聯方佔款的可能。  
就沃華醫藥而言,現金流量表的「收到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科目和「支付其他與經營活動有關的現金」科目,在今年上半年的發生額分別為536萬元和8309.56萬元,資金流出的主要部分還都是支付日常經營所需費用,因此從現金流的角度來看,並不支持該公司發生頻繁、大額的資金收付周轉。  
因此,如果不是沃華醫藥在刻意隱瞞現金流發生額、人為粉飾現金流財務數據的話,那麼就可能是其虛構了賬面貨幣資金餘額。而這是典型的貨幣資金舞弊行為。更何況,這還不是沃華醫藥貨幣資金惟一的疑點,公司還涉及上千萬元貨幣資金流向不明等疑點。

疑點2:固定資產採購資金流向不明?  
根據沃華醫藥在2013年半年報中披露的現金流量數據,「構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支付的現金」科目,在上半年累計發生金額高達1241.73萬元,這對應著該公司用於添置各項長期資產所實際付出的資金對價,這自然對應著該公司所擁有的各項長期資產的增加。  
然而,通過統計沃華醫藥的各項長期資產原值,公司固定資產原值僅增加了72.97萬元,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也均沒有任何新增,而這些僅需要該公司付出不足百萬元的對價,相比其自己披露的實際資金支出少了將近1200萬元(見表3)。
查看原图 是否有可能是沃華醫藥「預付」了部分長期資產採購款呢?如果是這樣,則必然對應著該公司其他應收款或預付賬款餘額的增加。然而,從資產負債數據表現來看,公司預付賬款在期初和期末都不存在餘額,其他應收款也僅小幅增加了兩百萬元,且其中並未披露包含有大額固定資產預付項目。  
那麼,高達千萬級別的貨幣資金,神秘流出了沃華醫藥賬戶而不知所終,其中又隱藏著什麼秘密?這是否與前文所述的、巨額貨幣資金虛假存在著關聯呢?

疑點3:隱瞞人力成本支出金額?  
還是針對沃華醫藥的現金流量。  
根據該公司2013年半年報,現金流量表「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科目發生額高達1915.09萬元,這代表了該公司真實支出的人力成本;然而與之相對應的、代表了該公司計入會計賬簿中人力成本金額的資產負債表「應付職工薪酬」科目本年減少金額卻僅為996.49萬元,後者數據明顯比現金流出少了很多,這違背了正常的財務邏輯。而且,若考慮到該公司發生的職工教育經費等特殊費用,很可能還是以非現金的形式支出,則人力成本對應的現金流出金額更應當少於996.49萬元才對。  
在這一組矛盾的財務數據背後,不得不令人懷疑沃華醫藥很可能存在少計人力成本的問題,而該公司真實人力成本支出金額,應遠高於被計入到成本、費用當中的賬面數據,且相差高達千萬元,並最終導致虛增利潤。  
這對於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實現金額僅僅298.04萬元的沃華醫藥而言絕非小數,如果這一事項被坐實,則該公司將因此而陷入虧損的窘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021

錯過了比特幣?還有9種數字貨幣可以關注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707

今天,比特幣價格首次超過金價,一度攀升至1242美元。

比特幣並非唯一的數字貨幣。與比特幣一樣,下面9種新興虛擬貨幣也有自己的開採算法,遵循P2P協議;它們需要靠電腦「挖礦」獲得。當然,它們也並不以實物的形式存在,能通過網絡追蹤數字貨幣交易。

如果你錯過了比特幣,那麼可以關注下面9種數字貨幣:

1、Litecoin(萊特幣)

與比特幣相近,萊特幣也是以加密數字貨幣,最近價格急劇攀升。它是一種P2P的開源數字貨幣,算得上是比特幣的一個分支。但是,萊特幣雖然基於比特幣協議,但是並不要求極高的計算能力,使用普通電腦也可進行挖掘。萊特幣的算法,源於Dr Colin Percival為Tarsnap安全在線備份服務(供Linux及其他開源操作系統備份)設計的算法。

2、Namecoin

Namecoin同樣以比特幣為基礎,算的上是另外一個開源分支。Namecoin是一種分佈式DNS協議——通俗來講,就是能夠將人類可理解的網站名(如ifeng.com)化為機器可以理解的地址。作為自己的DNS,這種貨幣能夠在正常互聯網外運營,因此能夠脫離ICANN的管制。

Namecoin的貨幣價值及域名存儲在用戶的區塊鏈(blockchain)記錄中,將總數限定在了2100萬。

3、Peercoin

Peercoin是比特幣的一種p2p變體,能夠提高開採效率、安全性,並提升了保障措施從而避免群體開採——現在,群體開採已經被認為是比特幣的一種潛在缺陷。根據CoinMarketCap.com對新興貨幣的統計,Peercoin目前在數字貨幣市值中排在第四位。

4、Primecoin

Primecoin是類似比特幣的加密貨幣,但卻擦用了完全獨立的挖掘算法。比特幣採用了Hashcash算法,而Prime幣則使用了長坎寧安鏈(long Cunningham chains)來打造貨幣的價值——這是以數學家AJC坎寧安命名的質數序列。

比特幣挖掘過程中,隨著貨幣量的推移難度會急劇增加。但Prime卻不同,每挖掘出一枚Primecoin幣,開採難度就會略有增加,這一過程要平穩得多。

5、Feathercoin

Feathercoin依據Litecoin設計,2013年4月發佈,可以比Litecoin更頻繁地調整挖礦難度。Feathercoin會經常更新,加入新功能與改進,杜絕惡意的挖礦行為。

6、Novacoin

另一款P2P數字加密貨幣。Novacoin和其他大多數貨幣不同的地方是,在貨幣核心整合了保護機制,可以識別違規挖礦的行為。

Novacoin總數限定為20億,數量相當可觀。如果需要,總數還可以向上調整。

7、Infinitecoin

2013年6月發佈。Litecoin的副產品。根據挖掘情況和貨幣總數,無限幣可以頻繁地進行挖掘難度比率調整。

8、Megacoin

2013年第四季季度才發佈,初期模仿了比特幣。Megacoin的總數限定為4200萬,可以像其他虛擬貨幣一樣被挖掘出來。它的最大賣點是品牌公開,這點正是其他數字貨幣所缺乏的。

9、Quarkcoin

2013年發佈,現在尚處於初期。Quarkcoin的安全部分,部署了9個獨立回路的加密,採用了6種不同的算法。

如果這九種比特幣候補還不夠,還有超過60種不同的加密貨幣可以選擇。比如Cryptsy、AndroidsTokens、Alpha等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93

比特幣算什麼?金本位電子貨幣將重現江湖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810

近來數字貨幣風頭一時無兩,除了首次交易價超過黃金的比特幣,還有萊特幣為首的一群「山寨」貨幣跟風。藉著這股東風,五年前美國政府封殺的金本位電子貨幣——電子黃金也將重出江湖。

Douglas Jackson成立的電子黃金平台巔峰時期吸引了數百萬用戶,2008年7月,因非法轉移資金及協助洗錢的指控被美國司法部關閉。

金融時報報導,現任會員制組織Coeptis顧問的Jackson上週透露,Coeptis希望推出一種新版的金本位貨幣。

Coeptis的「黃金標準貨幣」將完全以黃金儲備為支持,由一家信託公司持有,這樣會真正讓貴金屬成為交易中介。

Coeptis支持的美國佛羅里達州公司CMO首席執行官Bill Cunningham稱,電子黃金依託的技術已經更新換代,能保證這種貨幣符合監管法規對虛擬貨幣的所有要求。

Cunningham提到的技術進步包括,在允許用戶交易以前,新版的電子黃金將驗證用戶身份。

他說:

我們認為,我們的反洗錢程序會比其他任何虛擬貨幣業務都做得好,也會比銀行業更好。

現在可以看到,電子黃金系統的一大優勢就是,我們瞭解自己以前是在哪裡跌倒的。

CMO計劃向Jackson購買電子黃金系統,但Jackson五年前曾認罪,今後不會出任CMO的任何運營職位。

Jackson現在無法獲得美國大多數州的資金劃撥執照,CMO將自行申請州監管機構獲取經營執照,希望明年年中以前啟動新的電子黃金。

金融時報的報導發表後,Jackson本人證實,他個人不會發起任何新幣種,他將僅充當新項目的顧問。

zerohedge博客認為,如果設定過於中央集權的機構或協議,金本位電子貨幣就無法立足,因為:

1、如果你是一位集權的單一貨幣發行人,而且要負責支付系統內存儲黃金的責任,你的對手方風險就相當高。

金庫本身可能被所在地的任何司法機構奪走。

2、一切支持貨幣系統的人或公司都可能受到屈從於更強大利益集團的壓力,或是受到這類威脅。

比特幣的美就在於沒有一家所謂「比特幣公司」,它是真正去集權化的,本性就是無政府主義。

誰要是想徹底摧毀比特幣,就必須摧毀因特網自身。

而假如Jackson希望重新實現電子黃金的夢想,應該會面對幾個問題:

1、這種貨幣系統的去集權化程度如何?

2、是否會有適合所有人的開源協議?

3、貨幣是面向特定金庫的黃金持有者發行,還是只要持有特定託管公司旗下那些金庫的黃金,就有資格得到這種貨幣?

4、貨幣僅限於在貨幣發行方金庫持有黃金的人之間流通,還是可以在這些金庫希望關聯的全球任何金庫間流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400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