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德國財長“通牒”:希臘想不想要救助自己定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35

希臘,德國,歐洲債務危機

前日希臘與歐元區財長會談破裂後,德國財長朔伊布勒(Wolfgang Schaeuble,上圖左)昨日表示,現在到了希臘自己決定的時刻,必須決定到底想不想要救助方案。

據彭博報道,朔伊布勒昨日在布魯塞爾表示,希臘總理齊普拉斯(Alexis Tsipras)需要申請延長救助方案以獲得歐元區繼續幫助,除非他提出請求,否則歐元區財長不會開會協商給予幫助。朔伊布勒說:

“緊要的問題依然是,希臘必須確定:是不是真想要這個(救助)方案?迄今為止,我的同事都不理解希臘最終想要什麽。希臘自己是否知道(想要什麽)也是個問題。”

希臘的救助協議本月28日到期。歐元區財長最快本周五可以重啟與希臘的談判,前提是希臘必須提出正式的延期申請。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到,在本周一與希臘的談判破裂後,歐元集團主席迪塞爾布洛姆(Jeroen Dijsselbloem)表示,如果本月不能敲定協議,希臘將喪失援助計劃的保護。希臘本周五改變想法還來得及。

上述彭博報道援引朔伊布勒講話稱,德國的議會必須在本月27日以前對希臘救助方案延續投票。如希臘未能與債權人就救助協議達成一致,希臘政府可能下月底以前耗盡維持償債和正常運轉的資金,更有可能退出歐元區。

華爾街見聞昨日文章提到,希臘財長Varoufakis(頂圖右)在昨日債務談判破裂後表示,歐盟委員會本來提出了一個“極好”的方案,他本人已準備簽署這個方案,而此時歐元集團主席迪塞爾布洛姆又將該方案進行了修改。正是那份修改後的方案導致希臘憤怒拒絕延長救助協議。

據昨日德國雜誌Stern刊發的齊普拉斯訪談,齊普拉斯稱現有的救助方案已“死”,他拒絕接受歐元區設定的截止期。BBC報道提到,齊普拉斯昨日在議會呼籲本周五投票否決要求財政緊縮的現有方案,而本周五正是歐元區設定的截止期。他在議會表示:

“我們不會向心理勒索屈服。”

今日稍早華爾街見聞文章援引彭博等外媒消息稱,希臘政府打算本周三提出將本月底到期的貸款延長最多六個月,正與債權人商議具體條件。希臘官員稱,不接受歐元區財長以本周五為最後期限施壓,延續貸款與救助要區分開,不會請求延長要實行嚴格財政緊縮的現有救助協議。

上述彭博報道則是提到,歐元區機構仍有讓希臘留住成員國身份的強烈意願。歐盟委員會副主席Valdis Dombrovskis就說,希臘目前的救助方案有回旋余地,可以解除希臘政府的部分擔憂,歐元區有強烈的意願讓各方達成解決方案,這是歐盟委員會的共識。歐盟委員會的經濟和金融事務委員莫斯科維奇也說:

“我們都認為解決方案是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沒有B計劃,只有一個計劃,那就是希臘在歐元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838

艱難的談判:希臘財長差點動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490

yanis-varoufakis-4.png

希臘與歐元集團昨日終於達成了協議——延長援助計劃四個月。這一周的談判不可謂不艱難,談判時間長達11小時暫且不論,更有媒體稱,雙方在談判期間差點大打出手。

法國《自由報》(Libération)報道稱,本周一下午,在歐元區財長關於希臘債務談判的會議上,希臘財長Yanis Varoufakis與歐元集團主席Jeroen Dijsselbloem 產生了激烈的對抗情緒。

爭執的結果是,德國財長Wolfgang Schäuble拒絕與Varoufakis繼續對話。

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Insider翻譯了《自由報》的部分內容:

滿臉憤怒的Yanis Varoufakis 罵道,“騙子!” 習慣了被歐元區財長們以禮相待的Jeroen Dijsselbloem面色鐵青。在身材與布魯斯·威利斯(Bruce Willis)相仿的希臘財長Varoufakis面前,這位來自荷蘭的歐元集團主席似乎有些脆弱。 一位現場目擊者稱,“(當時的情形)讓人難以置信。我們真以為他倆要開始互毆了(come to blows)。”

更多的內容來自《自由報》的音頻播報:

被告之現場事故後,德國財長Wolfgang Schäuble再也不想和Varoufakis說話了,這讓歐元集團的其他人很苦惱,因為他們知道,將來要想再讓這兩個人坐在一間屋子里會很困難。這些都解釋了這次談判曾出現的高度緊張的局面。

彭博報道稱,盡管本周五希臘和歐元集團達成了延長現行救助項目的約定,但希臘似乎沒有從歐元集團那里占到什麽便宜。

華爾街見聞網站還介紹過,如果希臘下周一提交的經濟改革計劃遭到歐元集團否決,希臘仍然面臨著退歐的風險。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917

卡塔爾前財長:緊急會議也無法阻止油價下跌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630

卡塔爾Abdullah-bin-HamadAl-Attiyah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卡塔爾前財長Abdallah bin Hamad Al-Attiyah稱,緊急會議也無法阻止油價下跌。

Al-Attiyah現擔任卡塔爾行政控制與透明度管理局(Administrative Control and Transparency Authority)主席。他表示,目前全球每天有200萬桶油過剩:

OPEC必須清醒一點,我們不能老做夢。OPEC必須有計劃地自我改革。60至70美元每桶的油價對於生產國和消費國都是合理的價格。

華爾街見聞網站曾提到,尼日利亞石油部長Diezani Alison-Madueke稱,除阿拉伯聯盟外,幾乎所有OPEC國家都對低油價感到很不安。如果油價進一步大起大落,她很可能未來六周內召開OPEC緊急會議。

但《每日電訊報》報道稱,Al-Attiyah反對召開緊急會議,因為這不可能改變現在市場上的供求關系。

長達半個世紀以來,來自OPEC以外的原油產量已經主宰了全球市場,而在這一輪供應過剩中,其產量已經占據近30年來最大的市場份額。為了保證市場份額,以沙特為首的海灣產油國領導人多次強調,不會采取措施阻止油價下跌,在6月會議以前沒有額外召開會議的必要。去年12月沙特石油部長Ali al-Naimi甚至表示,即便油價跌到20美元,減產也不符合OPEC的整體利益。

按常規日程,OPEC下次會議定於今年6月舉行。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3565

英國財長:後悔沒早日重組RBS 現急於脫手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912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近日表示,在2010年時沒能將蘇格蘭皇家銀行(RBS)重組是個錯誤,現在他希望將這家銀行在大選前“盡快脫手”。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當地時間5日的報道,奧斯本稱“我說的‘脫手’是指將這家銀行轉給有能力的私人部門。”奧斯本還表示,蘇格蘭皇家銀行的資產十分龐大,可能需要花費幾年時間才能出售完畢。

2008年因金融危機造成經營情況惡化,該行轉而求助英國政府,目前,英國金融投資公司代理英國財政部管理其持有的81%蘇格蘭皇家銀行股份。

奧斯本實際上從2013年起便考慮拆分蘇格蘭皇家銀行。財政部當時計劃將該行拆分為兩家銀行,一家銀行包括健康資產,另一部分包括規模龐大的問題貸款和證券。

“某種程度上說,(RBS的)私有化規模將超過1980年代所有私有化企業加起來的規模。”奧斯本稱“我認為人們也希望拿回自己的錢。英國納稅人不希望感到自己遭受了巨大損失。”

“該計劃存在一些障礙,但這一定是我在今年夏天的大選之後希望推進的事情,”奧斯本表示。

2008年英國政府向蘇格蘭皇家銀行註入了450億英鎊資金,如今為了不至於虧損,政府需要將其持股以455便士/股的價格賣出,不過該行股價目前只有373便士,上個月最高也只有404便士。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76

希臘獲救助款時限將至 歐元區財長今晚再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08

北京時間今晚10點30分,歐元集團將召開會議,與會的歐元區國家財長會將救助希臘視為首要議題,將判定希臘的經濟改革措施是否足以讓希臘救助協議延期得以實現,在本月就獲得償還貸款必要的救助款。

本月6日上週五,希臘向其他歐盟國家公佈了計劃推行的改革措施清單,但歐盟官員認為,希臘還需增加多項舉措,才能獲得救助貸款。這兩週希臘必須償還IMF15億歐元貸款。希臘本月13日、16日和20日有三筆貸款到期。

昨日彭博新聞社報導援引歐元集團主席迪塞爾布洛姆(Jeroen Dijsselbloem)評論稱,上週五希臘政府遞交的改革措施「遠」不完整,本月可能不會得到救助款。他說,希臘的「錢箱幾乎是空的」。今日彭博援引匿名歐洲央行官員消息稱,歐洲央行執委本週將特別審議對希臘銀行業的緊急流動性援助(ELA) 。

同在昨日,路透報導援引歐洲央行執行委員會委員Benoit Coeure表態稱,歐洲央行期待與希臘合作完成其救助評估,但「時間將要耗盡」。昨日的法新社報導則是援引希臘財長Yanis Varoufakis講話稱,如果救助協議延期遭到貸款方拒絕,希臘可能就債務問題提出舉行全民公決。

今日路透報導,德國副財長預計,今晚的歐元區財長會議不會做出有實質意義的決定,因為財長們還在等待希臘提供改革案中更多的金融相關細節。

上述法新社報導提到,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上週六呼籲歐盟國家認識到希臘的嚴峻形勢,它對歐元區將意味著風險擴大。容克向德國《世界報》(Die Welt)表示:「我們必須確定希臘的形勢不會繼續惡化。我擔心,並非歐盟的所有人都理解情況多嚴重。」

今日路透又援引歐盟人士的消息稱,希臘總理齊普拉斯和容克本週五有可能會面,仍待確認。容克做好了未來兩週與齊普拉斯會面的準備。德國10年期國債漲幅擴大,收益率下跌7個基點至0.33%。

法國財長Michel Sapin今日表示,預計希臘破產不會有任何風險。但信用市場顯然不同意這種預測,因為體現希臘違約風險的一年期CDS飆升。而且,英國《金融時報》今日公佈的倫敦金融業和商業高管調查結果顯示,高管們認為,投資者可能低估了希臘退出歐元區能引起的市場混亂。

20150308_GRE1

Business Insider的歐洲市場記者Mike Bird援引法國興業銀行的分析師預測稱,希臘財長將設法讓歐元集團不要堅決等到評估完成再撥發救助款。迪塞爾布洛姆最近的言論在暗示,歐元集團可能有所讓步,但只有在改革措施真正可行時,才可能本月撥款。希臘上週提出的改革措施可能還會被視為太含糊,遠未達到讓其他歐盟國家議會接受的水平。

今日希臘股市延續跌勢,當前跌4%,相關希臘銀行股指(FTSE/ATHEX Banks Index)跌幅達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087

希臘前財長承認轉賬海外 擔心「國家崩潰」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5045

希臘前財長Hardouvelis近日承認,在2012年夏季歐債危機最頂峰的時候,他向海外的匯豐銀行轉賬了45萬歐元,理由是「擔心國家出現崩潰」。

希臘目前的境況比市場預期的要更為危險。除了廣受希臘人喜愛的「比利時啤酒」和其他一些進口食品已經有價無市外,希臘政府也即將面臨「彈盡糧絕」的情況。在這國家前途不明的情況下,作為普通人感到恐慌也在清理之中。不過作為政府高官,Hardouvelis當年的做法看起來十分不合時宜。

據希臘媒體TOC報導,在成為聯合政府總理盧卡斯·帕帕季莫斯的核心智囊的前幾個月,Hardouvelis通過56筆交易向匯豐銀行轉移了45萬歐元的資產。Hardouvelis隨後在2014年擔任希臘財長。

Hardouvelis自己週一在接受希臘星空電台採訪時表示,

2012年6月的時候我和大多數希臘人一樣感到恐慌,因此我們都向海外轉移資產以規避風險。我那樣做完全是為了我的孩子,我十分害怕希臘最終走向崩潰。

新上任的希臘反貪局局長Panos Nikoloudis數天之前已經要求國會就Hardouvelis的行為進行調查。Nikoloudis指出,2011年Hardouvelis銀行賬戶實際情況超出了其稅收申報的規模,2012年向海外轉賬的時候,作為總理顧問的Hardouvelis也未向相關機構做出申報。

希臘政府則表示,Hardouvelis堅稱他的資金轉向了英國,但是實際地點是馬恩島。雖然馬恩到的確是英國的一部分,但是這也是全球七大離岸避稅天堂之一。

Hardouvelis否認了所有的指控,並宣稱所有的資金都是他和妻子的合法稅收收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5375

澳財長將晤樓繼偉 是否加入亞投行宣布在即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1363.html

澳財長將晤樓繼偉 是否加入亞投行宣布在即

一財網 李興仁 2015-03-27 15:25:00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科曼3月27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他將在當天會晤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澳大利亞是否決定申請成為亞投行創始國的決定宣布在即。

澳大利亞財政部長科曼3月27日下午在博鰲亞洲論壇上對第一財經記者透露,他將在當天會晤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澳大利亞是否決定申請成為亞投行創始國的決定宣布在即。

科曼在回答第一財經記者提問時表示,籌建亞投行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倡議,對此澳大利亞表示歡迎也非常樂意成為亞投行的一份子,官方決定宣布在即。

“你不會等待太久了。”他說。

澳大利亞也對這個多邊機構如何治理等因素表達了關切,科曼稱,很高興兩國官員就相關議題展開了坦誠的討論。

澳大利亞國庫部長喬·霍基3月25日表示,澳大利亞將盡最大努力在3月31日最後期限前就是否加入亞投行作出決定。有英國媒體援引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的話表示,該國與中國就亞投行如何治理適中保持溝通,決策會在“幾天內”作出。

目前,已經有36個國家申請成為亞投行創始國,最新加入的是韓國和土耳其。日本的態度依然不明,表示仍在審慎觀望。

編輯:李興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66

觀測中國走向的重要風向標——中國財長引爆大爭論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338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5-1 09:30 編輯

觀測中國走向的重要風向標——中國財長引爆大爭論
作者:蘇原

一、引爆輿論的樓部長講話

24日晚,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清華大學舉行的“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論壇”上發表演講,因演講中涉及諸多重要政經話題,且提出許多有沖擊力的觀點,引發輿論關註。

清華官方網站顯示,清華中國經濟高層論壇,由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舉辦。樓繼偉是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顧問委員會委員。

百度百科顯示,該委員會由50余位國際、國內知名企業的董事長、總裁或首席執行官,世界知名商學院院長,以及中國政府及財經部門的領導人組成。學院首任院長朱镕基擔任顧問委員會名譽主席。美國財政部長、高盛公司前首席執行官亨利·保爾森先生是顧問委員會的首任主席(2000年-2002年),英國BP集團前首席執行官約翰·布朗勛爵是顧問委員會的第二任主席(2003年-2007年),凱雷集團聯合創始人兼聯合首席執行官大衛·魯賓斯坦是現任主席。

樓繼偉此次演講沒有正式的演講稿對外發布。北鬥深度智庫(bdsdzk)通過整理網上報道的新聞和流傳的筆記,簡要梳理如下:

演講中,樓繼偉部長首先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增長特征,認為:“2007年是個拐點,這一年我們在討論《勞動合同法》。這部法律存在很多弊端:從2001年到2006年,農民工的工資年均增長率為6.7%;2007到2012年這一數字為12.7%,超過了勞動生產率,這種情況就會導致比較大的弊端。弊端在於:一方面,勞動力市場的雇傭靈活性降低了,即工人可以炒雇主,而雇主無權炒工人。推行集體談判是對的,但是提出了行業集體談判和區域集體談判卻是可怕的。”

接著,樓繼偉認為,上述弊端被08年四萬億的出臺掩蓋了。然而,四萬億刺激經濟之後,我國面臨經濟增速換擋期、老齡化、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期,全要素生產率下跌、生產過剩等問題,由此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很大。要避免滑入這個陷阱,必須要做到如下幾點:減少對糧食的全方位補貼,鼓勵農產品進口,不要有戰爭思維,農業人口轉入非農;戶籍改革,自由遷徙;要保證靈活流動的勞動力市場,員工不能有行業和區域談判,不能與雇主強勢地談判,使工資增長低於勞動生產率增長;解除市場管制,要素流動尤其是土地,農地、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劃撥國有資本進入社保;保證開放的經濟環境;政府收入占比逐步提高等。

那麽,什麽是樓繼偉所理解的“中等收入陷阱”呢?

一個流傳的清華演講版本中記載,樓繼偉以拉美為例子,講述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1050美元到12000美元,都是中等收入。我們在中等偏上。是個停滯陷阱。”、“拉美在8000到10000停滯了很多年,四小龍也在停滯。”、“拉美的問題:經濟不開放,勞動力市場僵化,民粹主義。”

2013年,樓繼偉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上發言,同樣以拉美為例子,對“中等收入陷阱”做出了自己的闡釋。他認為:“國家大力擴大開支,進行較大規模的再分配,但提取的財政收入較少,財政長期赤字,個人付出較少的努力享受更多的福利,從而國際收支赤字也會越來越大。但是天上不會掉餡餅,也沒有免費的午餐,這種方式最後要靠通貨膨脹來平衡,結果低收入人群和地區會更為困難,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一些拉美國家在歷史上就有這樣的例子,也就是所謂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樓繼偉的這些提法,在學界、輿論界引發一系列爭論,如:中等收入陷阱的提法是否成立?拉美是否因為高福利、重分配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拉美“自由”、“開放”後,是否脫離了中等收入陷阱?糧食戰爭是否不存在?工人能不能聯合起來與雇主談判?等等。

二、圍繞樓繼偉演講的爭論

1.中立或者支持樓繼偉部長演講的觀點

@劉勝軍改革(以選擇性反腐推動新自由主義改革的鼓吹者)重發以前的若幹條微博以支持樓繼偉,如:在利益集團抵制下,改革陷僵局。建議:借鑒商鞅變法以賞罰立信,大膽起用體制外改革人才,反腐重點關照不改革幹部,通過利益補償讓改革從零和博弈向帕雷托改進轉化,以思想解放促改革,以法治為改革的可持續機制。

@任誌強(憲政民主、軍隊國家化、私有化的鼓吹者)轉發新聞支持樓部長稱:問題很嚴重。

@Ft中文網(英國《金融時報》網站):【寧高寧:為未來糧食進口打基礎】作為中國最大的國有糧食貿易公司,中糧集團正積極布局全球#糧食#主產區。@中糧COFCO 董事長寧高寧在《#高端視點#》欄目中透露,這是為中國未來糧食適度進口,提供一個更好的供應基礎。

@Marco_徐曉峰(主張國企私有化的大V):樓部長是務實的。不能再掩耳盜鈴了,形勢並非一片大好,少唱贊歌多做事,加大改革力度。避免滑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唯一途徑是簡政放權、大規模減稅減費、打破壟斷,別無他法。下得了決心嗎?

@克里斯托夫-金(獨立經濟學家):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行在《東亞經濟發展報告》中提出的概念,新興市場國家突破人均GDP1000美元的貧困陷阱後,很快會奔向3000美元的起飛階段,但到了人均GDP3000美元時,快速發展中積聚的矛盾就會集中爆發,人均GDP無法突破1.1萬美元進入高收入國家行列,此發展停滯期即陷阱。只要大開國門,招商引資,賤賣國資,從貧窮到溫飽都能做到,中國要躍為發達國家,人均收入得乘上8倍,39年高速增長中聚集的多重危機一一顯露,經濟瞬間逆轉的陷阱無所不在,經濟殖民化日趨嚴重,陷阱深不可測。

@屈宏斌(匯豐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未來5年是我國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決戰期。要成功跨越,首先路徑要正確,日韓臺新成功經驗表明持續工業化城市化是正路,所幸這也是我們一直走的路,因此必須需要做的不是另辟蹊徑,而是要通過改革清除路障確保不從此路徑上脫軌。其次必須保持一定增長速度,才能成功跨越陷阱。

@葉檀(新自由主義財經評論家):財政部長說,中國有一半以上的概率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這是大實話,脫出中等收入陷阱是幸運,絕大部分法治、市場不健全的國家,基本上會踩進泥潭里。看看巴西這些國家。
此外,在傳統媒體中,搜狐財經刊登鄧新華的評論文章《樓繼偉說得好,但更重要的是做》,支持樓繼偉,該文要點為:

【1.那些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其實只是跌入觀念的陷阱;2.這個觀念的陷阱就是,當經濟發展起來之後,更多的人傾向要福利、要工會、要產業轉型;3.如果要福利、要工會,才真的跌入“中等收入陷阱”;4.樓繼偉的難得在於,他主張全面改革、更靈活的勞動關系,降低社保費率、“多交多得”、減少農業補貼。】

鄧新華是人文經濟學會特約研究員,人文經濟學會是由著名經濟學家茅於軾發起成立於2012年7月。

2.批判樓繼偉部長演講的觀點

@祝東力(著名學者):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實在胡扯。每個中等國家在世界中地位、產業結構、人口資源配比、國內政治狀況都千差萬別,不存在籠統的中收陷阱。高收入國也會長期停滯,最典型如日本,貧困國家更如此。高中低經濟體,既可持續增長,也會陷入停滯,具體問題需具體分析,一概而論就是忽悠。

@鄭彪(知名學者):“中等收入陷阱”,還有類似的不少陷阱概念,其實都是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陷阱,這個最大的陷阱,避而不談,而且高管中多有其信徒,老百姓都看出大尾巴狼的破綻了,還能忽悠幾天呢?“中美國”的嚴重性在於,不僅掐著中國的錢袋(財富),是否還掐著某些高官(如財金)的任命?終於,這一切似乎快到頭了。

@曹豫生(獨立學者):中國樓財長說中國有50%的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看了樓的幾條措施後,我覺得他說的是真的,如果按照他的政策來,中國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比例不止50%。

@巔峰倦客(前中國聯合商報河南記者站記者):習總強調的是咱們的飯碗要端在咱自己手上,而且中央歷屆領導人都是如此反複強調強調再強調!樓部長,你這是端錯碗了呢,還是“有對抗性思維”?[汗]

@風雨曌(黑龍江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總裁):對於黑龍江,第二產業已經出現斷崖式下跌,相當於主發動機熄火,最具比較優勢的第一產業在國家新常態思維下還將面臨補貼減少和進口增加的雙重壓力(樓繼偉的話顯然不會是空穴來風),而基礎條件本就不夠豐厚的第三產業即便保持增長恐也是大勢推動下的自然表現。天,漸漸暖了,可經濟還是那麽冷。

@MRneoanderson(《盧瑟經濟學》作者):這些年提拔的經管高層基本都信仰新自由主義。

@海波論經濟(中國社科院法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很喜歡,不隱晦自己是什麽人,為誰服務。人民幣貨幣主權黨,高端大工業黨,生態小農業黨,都是左翼,都不會同意樓部長。

@尹國明(左翼大V):樓部長等美國基金會培訓過的官員,不但信奉新自由主義,而且和茅於軾水平相當,是支撐中國新自由主義經改路線的主要組織力量,這股力量能把任何改革部署導向新自由主義。其實,從厲以寧茅於軾劉勝軍成廟堂高參,就可目測經濟管理團隊的傾向和水平,中等收入陷阱正來自樓繼偉推崇的新自由主義改革措施。

在微博界外,錘子之聲微信號發布署名趙德亮的文章《與財政部長樓繼偉先生商榷:所謂的“中等收入陷阱”》、破土網接連發布評論性報道《財政部部長樓繼偉清華講話:為老板操碎了心》、署名黃河的文章《樓部長藥方:又見資本笑哪聞百姓哭》,還有署名張慧鵬的文章《“中等收入陷阱”?用勞工團結邁過去》,人民食物主權網也同時發布兩篇文章,一篇由嚴海蓉(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教授),張慧鵬,陳義媛聯名撰寫的《敢問樓繼偉部長:誰要跨過中等收入陷阱?誰需要糧食安全?》,另一篇文章是胡靖((華南師大教授))的《沒有了糧食安全,樓繼偉部長要怎麽跨陷阱?》。這些文章在微信圈、微博、論壇、qq群、傳統網站等媒體平臺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破土網幾篇評論文章的要點為:

【1.種糧收益“太高了”農民就不願意進城打工,因此補貼要減少,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放棄種田來到城市出賣自己的廉價勞動力,“人口紅利”就可以繼續維持;2.而“避免出現勞動者的聯合”是要禁止工人結社、組織工會與資本家進行談判,讓被日益頻繁的工人集體行動搞得焦頭爛額的‘企業家’們吃一劑定心丸;3.中國能否成功走向高收入行列,關鍵在於能否解決嚴重的城鄉和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解決收入差距懸殊問題;4.中等收入陷阱其實是個假問題。中等收入陷阱只是發展經濟學的一個概念,背後是一套發展主義的邏輯。】

人民食物主權網嚴海蓉、胡靖等學者的文章主要針對糧食安全問題做出批判,要點為:

【1.樓部長的“新思維”直接挑戰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的指示,間接挑戰了中央為糧食安全而堅守的十八億畝紅線的政策底線;

2.農業綜合補貼本身是普惠性的,對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有促進作用。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的研究表明,我國自2002年開始陸續實行的各種農業補貼,對農戶糧食產量、糧食播種面積和資金投入都產生了顯著的正向影響,且農業補貼對貧困地區農戶糧食生產的正向影響更大;

3.歐美等發達國家,糧食生產均有每年數以百億美元、百億歐元計的補貼。農場主的補貼收入,甚至接近其總收入的一半;

4.中國大豆的進口,但實際上卻掩蓋了中國為此付出的巨大代價。大量的轉基因大豆進口,直接摧毀了中國的本土大豆的生產主權。中國大豆的整個油脂產業,從生產到加工、貿易,80%以上的環節都被外資控制住了;

5.當前中國經濟遭遇的是典型的生產相對過剩的危機。農民和農民工是中國最龐大的群體,問題在於農民和農民工的收入太低,無法提供“有效的”消費需求。因此,解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危機,不是像樓部長建議的消滅農村,壓低勞動力價格,恰恰是複興農村,增加農民和農民工收入,為制造業提供市場空間。】

此外,廖子光(曾任哈佛大學教授,洛克菲勒公司投資顧問)撰文評論稱:

【樓繼偉只是在重複李嘉圖觀察到的在歐洲工業革命早期的所謂“工資鐵律”。但亨利·福特證明李嘉圖是錯的,福特認識到,如果不給工人支付高工資,那麽工人就買不起自己生產的汽車,公司就會倒閉,所以他提高工資,實現了良性循環,為美國超越成為第一工業大國奠定了基礎。
當前的世界經濟秩序本質上是為向發達國家出口設計的,所以外資不需要提高中國國內工人的工資來提高有效需求。如果中國不提高工資,就永遠擺脫不了出口換美元的老路,因為國內需求永遠上不來,產品只能向海外找銷路,這是一個惡性循環。樓繼偉就是想繼續走壓低工資向美國等國家出口這一老路,但是這將帶來巨大的社會危機和環境危機,使中國真正陷入發展陷阱。】

3、圍繞“中等收入陷阱”而熱傳熱議的幾篇舊文

以上梳理的是輿論界中新發布的評論和文章。我們看到,跟著樓部長的演講一起火起來的,主要有“中等收入陷阱”、“拉美教訓”等命題的討論。有幾篇舊文重新在網絡熱傳。一篇是《南方周末》2013年的文章《怎樣才能長久地幫到窮人》,該文是2013年樓部長發表與“中等收入陷阱”的相關言論後,對樓部長的一篇支持文章,認為不能搞均等化福利,否則就會跟拉美一樣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另外三篇,一篇是學者侯峰的《誰在給中國挖一個“中等收入陷阱”?》,一篇學者江湧(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的《中等收入的“陷阱”為誰而設?》,一篇是拉美問題權威學者、中國社科院拉美研究所研究員徐世澄的《拉美有望跳出中等收入陷阱》,這幾篇文章論證了拉美踐行新自由主義導致兩極分化、去工業化和金融危機,進而才落入停滯,而放棄新自由主義則可以走出停滯。

《南方周末》的文章要點如下:

【1.不能承諾過多,不能搞均等化的福利,所謂均等化,必然意味著對吃財政飯的現有醫療住房方面的特權要削除。

2.中國有過教訓。想想朱镕基時代國企改革是何等艱難。為了收回政府對國企員工隱含承諾的終身雇用和子女接班特權(民企外企可沒有),全民付出極大代價。再走老路,再搞類似的大包大攬,納稅人受得了嗎?

3.阿根廷的教訓值得玩味。在20世紀初,阿根廷和美國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都吸納了大量歐洲移民,欣欣向榮。後來阿根廷推出種種反市場的措施,庇隆主義更是以社會正義、幫窮人為賣點,大搞政治與經濟民族主義及民粹主義,國有化、強化工會特權、大派福利和高築關稅壁壘等。1950年,阿根廷人均收入為前宗主國西班牙的兩倍;1975年,情況倒過來。一來一去相差四倍。阿根廷這樣幫到窮人嗎?不僅坑了窮人,還坑了整個國家。】

侯峰、江湧、徐世澄三篇文章的要點梳理如下:

【1.“中等收入陷阱”掩蓋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周期。歐美日等發達國家,這些資本主義的先行者,在成長與發達過程中,並未遭遇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問題。當今,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相關經濟學者所羅列的經濟停滯甚或倒退,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與經濟周期的必然。

2.世界銀行以及相關經濟學者,津津樂道的“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標本”就是拉美。但是,倘若拉美真的落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那麽那個推手或牽引者,恰恰是世界銀行與IMF、美國自由主義學者。

3.1973年,智利皮諾切特將軍在美國的鼎力支持下發動政變,推翻了民選政府,並殺死了阿連德總統,由此開啟了新自由主義的“偉大實驗”。新自由主義實踐的結果引致國家經濟災難,智利的人均收入增長不斷下降,直到80年代末才達到政變前的水平。在同時期拉美的國家治理上,只有另一個實施經濟自由主義國家——阿根廷比智利更加糟糕。在美國、世界銀行與IMF的全力策動下,80年代新自由主義近乎在拉美全面推廣,結果一塌糊塗!20世紀60、70年代的保護主義,實現的增長達到3.1%,然而自80年代實現新自由主義以來,增長率只有1.7%。拉美所遭遇的經濟困境,是資本主義一統天下的體系下,發展中國家致力於現代化所遭遇的困境,是實施自由主義政策的困境。

4、所謂“中等收入陷阱”源自於像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馬來西亞、以及一些中東石油國家等,在20世紀70年代均進入了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至今這些國家仍然掙紮在人均GDP幾千美元或過分依賴石油收入的發展階段。這些陷入困境的國家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從沒有經濟學家或國際組織反思過他們的制度問題,其實這些國家和跳過中等收入陷阱國家如日本、韓國的最大區別不是所有制上的差異,而是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能否掌握核心技術。反觀那些掉進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向老老實實按西方制定的遊戲規則玩,沒有一個國家掌握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牽動本國經濟發展的產業核心技術,也便失去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機會。上世紀80年代起以美國為首,世界銀行與IMF的全力策動下,新自由主義在拉美全面推廣,其結果就是這些國家一起掉進中等收入陷阱不能自拔。

5、西方國家的歷史經驗顯示,現代化的關鍵與核心是工業化,由工業化帶來的收入潮水可以浮起所有的船(德國經濟學家李斯特語)。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的“獨門秘笈”在於,在保護主義下建立起相對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但是,發達國家或世界銀行、IMF在給發展中國家提供的現代化路線圖中,抽掉了工業化,或用自由主義下的工業化取代保護主義下的工業化。然而,在這個自由主義的“通衢”上,由發達國家設置路障,比17世紀萊茵河上的關卡還要多(這曾經是德國落後的重要原因)。發達國家通過各種技術專利、標準化坐收漁利,通過不合理的國際分工產業鏈、不平等貿易交換條件,占有發展中國家創造的財富。發展中國家越是努力,生產產品越多,自己所得越少,如此便有了“勤勞而不富裕”的困境。歷史反複證明,成功的工業化是一國發達(包括由中低收入邁向高收入)的關鍵,而陷入所謂“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一個共同的典型特征代表,就是在這些國家出現了明顯的工業化進程的停滯抑或倒退,即“工業化不足”(未能建立起相對獨立、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抑或“工業國際化”(即由外資主導的工業化,跨國壟斷資本壟斷高端、高附加值制造,而本土企業釘死在低端、低附加值制造,或本身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代工制造)。更有甚者,連代工制造都難得一見,紛紛發展服務業、地產業、旅遊業,沒有基本的生產能力——財富的創造能力,只有所謂的價值創造能力,而價值的最終決定權依然為跨國資本所控制。

6、在“華盛頓共識”的系列政策組合中,自由化尤其是金融自由化,是必不可少的安排,其理論基礎是“金融深化可以促進經濟增長”。金融深化的顯著結果是經濟金融化——資產乃至債務證券化,如此使資產、財富可以流動起來。金融自由化最為關鍵的是國際化,本土金融市場與國際市場金融接軌,國際金融資本可以自由出入一國市場。由此,國際資本其實主要是美國的金融資本,在房地產市場、證券市場、外匯市場可以興風作浪,引發金融危機,借以巧取(買空賣空)豪奪(發動襲擊、制造危機)發展中國家辛苦積攢的財富。東南亞的“經濟增長——金融危機”為此做了最清晰也是最典型的闡釋。在危機發生後,時任馬來西亞總理馬哈蒂爾曾經痛斥這些國際投機資本為“國際強盜”,但是他似乎沒有指責引盜入室者。

7.拉美國家正在總結新自由主義為主導的經濟改革的經驗教訓,解決貧富差異懸殊,並重新確定和發揮政府的作用,加強金融安全,擴大國內需求等,近十年來,擺脫新自由主義模式後,拉美經濟出現了持續增長的好兆頭,初步展露出跳出“中等收入陷阱”的曙光。2003年至2010年拉美年均增長率達5.3%,成為繼亞洲之後全球增長第二快的地區。拉美的貧困率呈下降趨勢,貧困率從2003年的43.9%(2.25億)下降到2011年的30.4%(1.74億)。從長遠來看,隨著拉美國家經濟增長方式的成功轉型,拉美實現集體性跨越的可能性加大。

8.只有遠離新自由主義,遠離資本主義體系,才可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4.習近平:工人階級無足輕重的觀點錯誤有害

早在2015年4月9日,人民日報刊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3月21日)指出,要“推行集體協商”、“支持工會依法建立行業性、區域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

【推行集體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以非公有制企業為重點對象,依法推進工資集體協商,不斷擴大覆蓋面、增強實效性,形成反映人力資源市場供求關系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工資決定機制和正常增長機制。完善工資指導線制度,加快建立統一規範的企業薪酬調查和信息發布制度,為開展工資集體協商提供參考。推動企業與職工就工作條件、勞動定額、女職工特殊保護等開展集體協商,訂立集體合同。加強集體協商代表能力建設,提高協商水平。加強對集體協商過程的指導,督促企業和職工認真履行集體合同。

……大力推動鄉鎮(街道)、村(社區)依法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支持工會、商(協)會依法建立行業性、區域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

……針對不同所有制企業,探索符合各自特點的職工代表大會形式、權限和職能。在中小企業集中的地方,可以建立區域性、行業性職工代表大會。

……深入推進區域性、行業性工會聯合會和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工業園區工會組織建設,健全產業工會組織體系。】

隨後,2015年4月28日,習近平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大會”的講話中,再次重申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的基本精神,“要依法保障職工基本權益,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及時正確處理勞動關系矛盾糾紛”,並強調“各級黨委要加強和改善對工會的領導,註重發揮工會組織的作用,及時研究解決工會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為工會工作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同年2月2日,習近平還曾指出,“要在全黨同誌特別是高級幹部中進一步重申,……任何人都不得違背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搞“獨立王國”、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當兒戲”。

在上述慶祝五一的講話中,習近平還嚴肅指出,認為“工人階級越來越無足輕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有害的”:

【我國工人階級是我們黨最堅實最可靠的階級基礎。我國工人階級從來都具有走在前列、勇挑重擔的光榮傳統,我國工人運動從來都同黨的中心任務緊密聯系在一起。在當代中國,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眾始終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維護社會安定團結的根本力量。那種無視我國工人階級成長進步的觀點,那種無視我國工人階級主力軍作用的觀點,那種以為科技進步條件下工人階級越來越無足輕重的觀點,都是錯誤的、有害的。不論時代怎樣變遷,不論社會怎樣變化,我們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的根本方針都不能忘記、不能淡化,我國工人階級地位和作用都不容動搖、不容忽視。】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研究員夏小林撰寫《財政部長反"中共中央國務院意見"毫無道理》一文認為,樓繼偉部長在清華的演講是對中共中央國務院《意見》“說三道四”、“毫無道理”,該文要點為:

【1.實際上,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買方主導特征鮮明(類似“縱向壟斷”,或是薩繆爾遜說的“公司給你什麽就是什麽”的“壟斷”特征),根本就不存在自由市場關系。而中小微企業及擁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有幾千萬戶之多,其雇員約有2億,他們在空間上還高度分散。在這種“強資弱勞”和經濟小型化、分散化的大局下,再考慮到大多數雇主、雇員的文化水平不高、法律意識薄弱,發展區域性、行業性工會及集體談判,是維護上億工人(及那些雇主)合法權益的唯一合理選擇。

2.美國新自由主義經濟學,或所謂“華盛頓共識”是要求放棄勞動力市場規制、否定工會組織和集體談判。但是,滿世界推銷這一套的美國政府真在本國這麽做了嗎?財政部長自己對此都予以了否認的回答。那麽,為什麽中國的勞動力市場可以比美國或G7國家還要自由、任性呢?

3.所以,共產黨領導中國工會發展區域性、行業性工會和集體談判是符合國情的理性選擇。同時,這也是歐、美工會工作,特別是他們處理中小企業內部勞資關系的一種比較成功的歷史經驗,且早已獲得了歐美政府和法律(包括歐盟)的確認。】

三、風口浪尖之上:近年來圍繞樓繼偉的一系列爭論

以上是北鬥深度智庫(bdsdzk)梳理的是圍繞本次樓繼偉講話的一些爭論。

實際上,多年以來,圍繞樓繼偉的話題不斷,爭議不斷。

先簡單敘述一下樓繼偉的簡歷。1984年至1988年歷任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財金組主任科員、副組長(副處級),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物資經濟研究所成本價格室主任(正處級)。

中國經營報《“契約先生”樓繼偉》一文記載:

【在此期間,樓繼偉被時任國家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朱镕基發現,並獲得他的賞識。在朱镕基出任上海市市長後不久,樓繼偉被任命為上海市經濟體制改革辦公室副主任。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的背景下,樓繼偉被調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出任宏觀調控體制司司長。】

體改委歷史若再往前敘,搜狐財經2013年《誰來推動改革:還原“體改委”沈浮之路》記載:“1982年5月4日,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正式成立,由國務院總理趙ziyang兼主任。從此掀開了80年代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4]

樓繼偉從體改委卸任後,1995年9月至1998年3月任貴州省副省長。

《“契約先生”樓繼偉》一文強調:【當朱镕基於1998年3月出任國務院總理後不久,樓繼偉再次被召回北京,出任財政部副部長、兼任黨組副書記,繼續主持財稅改革的工作。】

樓繼偉後來的履歷更加輝煌:

1998年3月至2007年2月,樓任財政部副部長、黨組副書記。
2007年2月至2007年9月,樓任國務院副秘書長(正部長級)、機關黨組成員兼國家外匯投資公司籌備組組長。
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13年3月任財政部部長、黨組書記。

可能正是由於這一連串非同一般的履歷,多年以來樓繼偉一直是中國輿論場風口浪尖的敏感人物。下文北鬥深度智庫(bdsdzk)將對歷次事件進行梳理,和上文一樣,無論是對樓繼偉支持贊賞的還是否定批判的,筆者都按照中立原則客觀地進行總結和收錄。

1、長期推動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私有化並讓外資參與

據中新網2001年5月10日上海5月10日消息:財政部副部長樓繼偉9日在上海指出,國有股減持已有百億元進帳,待規則完善後可推開進行,並考慮讓外資參與。他同時透露,一個完整的規則目前正在國務院的5個部門間簽署,簽署完畢經國務院批準後可進行更為廣泛的減持工作。他肯定地表示,在這一過程中將有國外投資者參加。

而據2014年06月30日華爾街見聞報道:據澳洲金融評論報(FinancialReview),中國最大的五家銀行有望允許外資增加持股比例,而國有持股比例將下降。澳洲金融評論報稱,中國財政部長樓繼偉確認了國有減持的策略。中國五家最大銀行分別是,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 “(中國)在外資投資體制上將有變革特別是......有機會買入五家主要銀行”。 “從字里行間理解,他們的意思是準許大型機構入股”。中國此前曾允許外國投資機構購買中國大行的股份,但是數量相對較少。

2.審計署:樓繼偉任內中投對外投資的若幹虧損

樓繼偉出任中投董事長期間的爭議可謂是史無前例的。

2007年9月至2013年3月間,樓繼偉任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2014年6月18日,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對中投公司、中國銀行、農發行等金融單位2012年度審計結果。曝光了中投存在82億違規投資房地產等諸多問題。審計發現,中投公司境外投資管理不規範,對境內機構管控不到位,財務管理也比較薄弱。其中2008年至2013年間,中投公司境外投資中有6個損失項目、4個浮虧項目、2個面臨損失風險項目都存在問題。

中投年報顯示,在公開市場股票投資方面,美國依然是中投公司最大的投資區域。對外投資股票中,美國市場占到49.2%,非美國發達市場股票占27.8%,新興市場股票占23%。

《第一財經日報》隨後披露:

【目前已經知道的是中投公司投資黑石、摩根士丹利、貨幣基金ThePrimary Fund以及東京電力公司表現“失利”。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資30億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買入黑石無投票權的股份,持股比例近10%。黑石完成IPO之後,金融危機突至,黑石股價即陷入長期低迷。中投公司的投資也長期處於浮虧狀態。2007年12月,中投公司斥資50多億美元購買摩根士丹利發行的可轉換債。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摩根士丹利股價暴跌。為了攤薄成本,2009年中投公司對摩根士丹利繼續增持。2010年,中投公司以大大低於轉股價的價格減持了股份。此外,中投還曾在美國出資50多億美元購入一只貨幣基金,最終也因為跌破凈值而清盤。在2011年,中投公司被媒體披露間接參股了因日本地震和核電事故而虧損巨大的東京電力公司稱其投資總額約為359億日元(約30億元人民幣)。】

3.“協助黑石掠奪中國財富”還是“眼光長遠”?

上述《第一財經》報道了2007年樓繼偉中投投資黑石集團的失利,這在2007年引發激烈的爭論。持批評態度的一方認為樓繼偉是“協助黑石掠奪中國財富”,而持支持態度的一方則認為樓繼偉此舉是眼光長遠。

經濟學家曹建海持批評態度,他在《南風窗》上發表的題為《黑石集團:專為中國政府下的蛋》的文章,文中要點為:

【1.9月29日宣告成立的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尚在上半年的籌備過程時,就已迅速出手投資入股美國黑石集團。

2.隨著美國黑石集團在中國的迅速橫空出世,讓國人充分領略了私人股權投資基金步步為營、蠶食中國國有資產的巨大威力。8月中下旬,美國黑石集團董事長兼ceo施瓦茨曼一行訪問中國。8月14日下午,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李偉在北京會見施瓦茨曼,李偉就黑石集團與中央企業的戰略合作談了意見。9月10日,黑石集團聲明將註資6億美元認購藍星集團20%的股份,藍星集團將變更為外商投資的股份有限公司。

3.種種跡象表明,黑石ipo是華爾街資本集團貪婪本性的集中體現。然而更壞的消息在於,黑石上市這一事件本身發生的背景,連同美國次級債危機,標誌著美國資本市場將迎來一個衰落周期。

4.考慮到對沖基金根本不能創造實體經濟價值,中國投資黑石然後黑石再投資中國,不論主觀動機如何,它的客觀效果,實際上就是協助黑石集團掠奪中國財富,最後體現為黑石集團賬面盈利或股價攀升。】

而《南方周末》則持支持態度。2008年,南方周末《【拯救美國】次級債帶來餡餅還是陷阱》一文則認為指責中投是“散戶所為”,該文要點為:

【1.聯訊證券首席分析師文國慶則指責中投完全是“散戶所為”: “中投作為政府的主權基金,直接體現政府意誌,它應該具備戰略眼光,把出發點放在改善中國經濟結構的不平衡上,而不應該以提高外匯收益率為目標,像散戶一樣在市場上去追逐短期利潤。”

2.新加坡投資公司是中投學習的典範。成立於1981年的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雖然歷經國際金融市場的多次動蕩,在其成立的26年中,仍然取得了年均9.5%的不菲回報。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副主席陳慶炎表示,政府投資公司首先關註的是風險問題,如果風險可以接受,才會著眼於回報率。而如果不承擔風險,就什麽都不必做了。

3.而此前,面對市場對中投公司的指責,中投公司也曾如此反唇相譏:那些批評我們的人並不了解內情,也不具備長遠眼光。】

在這場投資黑石的爭論過去三年後,《華夏時報》一篇《中投投資黑石三年浮虧超60%黑石投資中國三年賺100%》的文章當中報道:

【至今年8月5日收盤,黑石集團股價為11.51美元,在3年多的時間里,這筆30億美元的投資浮虧仍超過60%約18億美元。

黑石集團除了沒能積極讓中投公司的30億美元“解套”外,但在中國市場上無論是引資募資還是在尋找項目積極投資等方面都顯得遊刃有余。借助中投的“東風”,黑石集團從2007年開始,入股藍星集團、買入上海商務樓、打造壽光物流園,甚至設立中國大陸基金,吸引包括社保基金的關註等幾乎都是順水順風。

或許對於黑石集團來說,借著中投的名氣,將來甚至是借著社保基金的名氣,它在中國版圖上的擴張才剛剛開始。】

4.註資摩根士丹利:“解圍救火”還是“賺了三筆”?

上面《第一財經》的報道還提到,樓繼偉的中投2007年底投資摩根士丹利失利。對此持批評態度的認為這是替摩根士丹利解圍救火,相反,對此持支持態度的一方則認為這筆投資不能僅看賬面收益,實際是贏得了“感情賬”、“經驗賬”和“安全賬”。

《商務周刊》2008年一篇題為《聖誕老人樓繼偉》的文章認為樓繼偉替摩根士丹利解圍,文章要點為:

【1.在摩根士丹利蒙受慘重的次貸損失後,中投公司2007年12月19日的這次註資,將為大摩的資產負債表提供支撐。在美聯儲主席伯克南都無法看到底的次貸危機中,大摩94億美元的減記是否清理幹凈了自己的風險,還是一個未知數,因此,很多專家認為,中投公司出演“救火英雄”的可能性遠大於“坐收河蚌相爭之利”的“漁翁”。

2.英國《金融時報》寫到,“這只基金拿出了50億美元,甚至都沒索要一個董事會席位作為回報。”美國總統布什12月20日也表示,他本人樂意看到外國資本幫助支持美國金融機構。這里面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10%的股權比例是外國資本收購美國企業的“高壓線”,低於10%被認為是被動投資,不會對美國企業的未來商業計劃和運作有控制能力,也不需要接受美國政府的審查。中投公司顯然在這方面下了工夫,甚至不惜主動放棄股東表決權。

3.師從金融大師麥金農的曹紅輝表示擔心,“這將不利於中投保障自己作為第二大股東的基本權益”而且,他也不認為目前進入金融市場的股權購並領域是一個好主意,“中投應在發達國家購買具有豐富物理網點資源的公司,比如萬事達、沃爾瑪等,這樣我們可以將中國的產品推到國際市場。而金融業的網點也可幫助國內商業銀行進行海外擴張”。】

中投投資摩根到底是虧了還是賺了?2007年國際金融報刊出一篇題為《中投入股摩根士丹利的生意經:算三筆帳都賺了》的文章,該文則認為賺了三筆賬:

【1. “感情賬”。正所謂“患難見真情”,在患難“結交”的百仕通、摩根士丹利,使我國在國際舞臺面對歐美施壓之時,無形中增加了友善聲援的可能性。

2. “經驗賬”。在同這些國際金融機構合作的同時,我們可以學習到這些金融機構的文化氛圍、思維方式、對話手段與操作技巧,即使沒有主動管理決策權,也值得為這些個“第一次親密接觸”而舉杯。

3. “安全賬”。我們可以在第一時間感知次貸危機的“風吹草動”,在第一時間拉響警報,危機未到便能豎起堅固的防火墻。】

如上,圍繞樓繼偉在中投的投資經歷,一直是輿論熱議的焦點,未有定論。

5.里根是中國改革的總設計師?

除了在中投的投資經歷,如同本次的清華演講,樓繼偉以往的一些觀點主張也都屢次引發過爭論。

2004年2月17日《參考消息》登載了一篇文章:《里根經濟學登陸中國》。該文轉載了美國《亞洲華爾街日報》和法國《費加羅報》的兩篇報道,內容是樓繼偉向美國透露我國稅制改革的計劃。外媒報道,關於把33%的企業所得稅率降到中外資企業“24%到28%”的統一稅率,稅改的“主要設計師”樓繼偉表示:“這很像里根經濟理論”、“我們希望給予企業而不是政府更加充分的自由”、“這種徹底放棄毛澤東時代計劃和統管模式的經濟政策源於羅納德·里根”。

在2014年天則雙周論壇《財稅改革與國家治理》上,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柯華慶表達了對樓繼偉財當年稅改革思路的肯定:

【據我讀樓繼偉的著作,他也非常強調所謂現代財政制度,並且他的觀念更多是美國的財稅體制思路。】

任誌強(憲政、軍隊國家化的支持者)在2014年接受紙牌屋訪談時,也表達了對樓繼偉里根式減稅思路的支持:

【比如這次樓繼偉提了落實擴大營改增和整體經濟“減稅”問題,而我們看上一屆政府,謝旭人幾時提過稅制改革中“減稅”嗎?從來沒有。所以最難啃的骨頭不在於我們看到的矛盾,而在於去解決一些實實在在的問題。說動利益比動靈魂難,那是因為你不敢動。

當時我們可以看到英國、美國都是里根和撒切爾時期進行最多的改革,所以撒切爾下臺了。但是她下臺之前實際上做出來一些事情讓後面所有人受益。所以在里根和撒切爾去世的時候,這兩個人是比歷屆都受到社會尊敬的人。】

不過,對於樓繼偉的主張,學者“信言不美”有不同的看法,要點如下:

【1.眾所周知,前美國總統里根只不過是個二流演員,並非什麽經濟學家。所謂“里根經濟理論”也只不過是美國供給學派領軍人物拉弗和費爾德斯坦等的一整套新自由主義理論,其原源是老自由主義者薩伊的供給自動創造需求的謬論。現在即使在美國,“里根經濟理論”也早已式微,備受詬病了。

2.在政策實踐上,里根的減稅政策是一項大規模的劫貧濟富政策,其所創造的財政赤字比美國開國以來歷屆總統所創造的財政赤字的總和還要大。

3.更加匪夷所思的是,樓先生竟然說:“徹底放棄毛澤東時代計劃和統管模式的經濟政策源於羅納德·里根”。這就等於說我國實行市場經濟政策不是源於鄧小平等人,而是“源於羅納德·里根”。全世界恐怕只有樓先生一個人才能說出這種話來。全世界都知道,中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種市場經濟體制是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例如與公有制為主體等緊密聯系的。難道我國市場經濟中的社會主義成分也是“源於羅納德·里根”?這根本不符合事實。

4.假設樓先生認為,市場經濟只能建立在私有制經濟基礎上,而不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社會主義這個定語是多余的。由此可以得出樓先生的結論:“徹底放棄毛澤東時代計劃和統管模式的經濟政策源於羅納德·里根”。假設這個論點成立,那麽它正好證明“里根經濟理論”是一種和平演變中國的意識形態,那麽樓先生為什麽要贊賞它?】

6.圍繞“華盛頓共識”的爭議

除了欣賞里根引起了激烈的爭論,2005年,樓繼偉贊賞華盛頓共識的言論也頗有爭議。

2005年第23期《比較》雜誌登載了樓先生的一篇文章:《改革是資源配置制度的整體躍進——關於中俄改革與發展的比較》。樓繼偉說:“批判‘華盛頓共識’,並不是說其精髓——以市場配置資源和宏觀穩定就錯了。從宏觀經濟穩定、市場化和對外開放這三條來看,‘華盛頓共識’所包含的一些經濟學基本原理在中國的改革中起了作用,也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接著他以較大篇幅論述了我國改革實踐中實施了“華盛頓共識”的“三條”:“第一,中國的宏觀經濟比較穩定,…… 第二,市場化取得長足的進展。…… 第三,中國的經濟是開放的,……”。

學者奚兆永和信言不美均不認同樓繼偉贊賞華盛頓共識的這些說法,他們撰文批駁,要點為:

【1.“華盛頓共識”的經濟學基礎是以哈耶克、弗里德曼、拉弗、盧卡斯等人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經濟學。那麽樓先生為什麽要回避新自由主義呢?

2.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美國在全世界推行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的實踐表明,其出發點是美國的利益,並不符合各國的國情,無論在哪里,它都沒有取得成功。

3.經過樓先生這樣包裝,“華盛頓共識”就變得有益無害了。然而,“華盛頓共識”的基本內容是:市場非調控化,國有企業私有化,商品和資本流動的自由化,以緊縮性財政、貨幣政策為惟一內容的經濟穩定計劃。為什麽樓先生要對“華盛頓共識”隱惡揚善?

4.鄧小平、江澤民均指出,改革開放要發展社會主義,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能產生資產階級,因此,從總體上說,以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和政府最小化為主要內容的新自由主義理論作基礎的“華盛頓共識”是不可能成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指導思想的。樓繼偉先生把“華盛頓共識”說成是我國改革開放“取得成功的基本因素”是完全不符合事實的。】

7.“中情局打開中國國務院大門”PK“坦誠專業”的“改革派”

多年以來,網上網下對樓繼偉的質疑還基於國安部的一份報告。國家安全部1989年6月的報告《關於美國等國際政治勢力對我國的思想與政治滲透的報告》中第一節的第三小節“千方百計把觸角伸向中國高層領導”中提到:

【美國經常以訪問學者的名義,邀請體改委系統的人去美國訪問。一九八八年,體改委系統就有十二人安排訪美,成行十一人。美駐華使館那名中央情報局的特務,在推薦國務院辦公廳調研室樓繼偉訪美時寫道:邀請樓訪美有助於打開中國國務院神奇的至今尚未打開的大門。】

從這份報告看,早在八十年代樓繼偉就已經是頻遭攻擊的敏感人物。

不過,對立面的輿論則強調樓繼偉是一個“坦誠專業”的人。在財新博客的官方博客中,有一篇題為《李克強沒說的話樓繼偉都說了》的文章,該文盛贊樓繼偉“坦誠專業”、“敬畏人民的知情權”稱:

【在中共部級幹部里,財政部長樓繼偉是個性比較突出的一個,這與其成長環境和學術背景有關。因為自信和開放,樓繼偉回答問題就坦誠專業,而不是繞來繞去“講政治”。……樓繼偉調侃說,他除了帶副部長做助手,還帶了一個大包,里面裝滿了材料,準備回答各種問題。雖然是玩笑話,但這一點應該得到肯定,這體現了高級官員的敬畏心理,既敬畏專業責任,也敬畏人民的知情權。】

被美國大為贊賞的中國自由主義勢力喉舌《南方周末》2013年《內閣圖譜》一文中,也盛贊樓繼偉:

【“學者型官員”樓繼偉,另一個標簽是“改革派”。】

無可爭辯的事實是,自90年代以來,樓繼偉在爭議中依然步步高升、在中國經濟改革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毫無疑問,一定程度上說,樓繼偉已經成了一個符號,一個標誌,樓繼偉的系列觀點是否能夠像以往那樣繼續主導中國改革,樓繼偉的“官運”如何,都將成為觀測未來中國戰略走向的一個重要風向標。


來源:北鬥深度智庫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663

比債主還威風的希臘財長

2015-04-27  TCW
 
 

 

哪一國的部長會騎重機、和藝術家約會、在電玩遊戲公司上班、打籃球、從不打領帶?答案是希臘現任財政部長瓦魯費克斯(Yanis Varoufakis)。即使希臘將倒債,這位財長仍不接受他所說,歐盟加諸希臘的「不平等條約」,也凸顯當前希臘「欠債的比債主還威風」現況。

今年五十四歲的瓦魯費克斯出生於雅典,父親曾因加入共產黨而坐牢。身為左派政治犯後代的他,卻對經濟學感興趣,留學英國拿到博士後,在劍橋等大學任教。不過一九八七年,柴契爾夫人三度當選英國首相,他自稱「無法再忍受」,於是離開英國。後赴美國德州大學任教,專長之一是賽局理論,同事稱他「永遠比對手多想好幾步」。他還去一家電玩遊戲公司上班,自稱「要把資本主義理念帶進企業。」

今年一月瓦魯費克斯決定從政,當時距選舉不到三週,但他仍高票當選議員。「左翼激進聯盟」(Syriza)上台後,瓦魯費克斯擔任財政部長。儘管別人告訴他當財長要謹言慎行,「我才不鳥這種建議,」繼續在其個人部落格指點江山。上任不到一週,他代表希臘和歐元集團主席戴松布倫(Jeroen Dijsselbloem)討論紓困,兩人在記者會眾目睽睽下吵起來,法國輿論稱兩人差點大打出手。後來和德國財長會面,瓦魯費克斯還擺臉色給他看。

這些率性行為讓他聲望不斷提高,一位德國電視製作人就說:「瓦魯費克斯可以去演『終極警探六』。」外表酷似明星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的他,平時騎著重機車,和各國領袖會面雖不打領帶,但其穿著卻獲得極高評價。他和國際貨幣基金(IMF)主席拉加德首次會面時,《企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就稱兩人可競爭「最會穿衣服(的官員)」頭銜。

瓦魯費克斯自稱是「自由人的馬克斯主義者」,儘管他個人魅力十足,但光憑這點恐仍不足以拯救希臘。目前希臘十年期債券殖利率已突破一○%,兩年期的殖利率更將近三○%,意味著市場不斷拋售希臘債券使其價格下跌。信評機構標普(S&P)在四月中,將希臘債券調降為垃圾等級。這位「終極警探部長」若想拯救希臘,恐怕須使出更多本事才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2970

美國前財長蓋特納:金融危機的肇事者,救還是不救?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09/149792.html

金融系統都是建立在信念之上的,這就是為什麽“信貸”這個詞源於拉丁文“相信”,為什麽如果我們相信某件事是真的就可以信賴它(Bank On),為什麽金融機構往往自稱“信托”。想想一個傳統銀行是如何運行的,存款者相信銀行,將錢存入銀行,並且對其還本付息有信心,銀行再把錢以更高的利息借出,同時確信不會存在所有人同時要求取回本金的情況。但是如果人們對銀行失去了信心—有時出於對貸款質量和管理能力的理性分析,有時不然—他們就會同時擠兌。結果就是大家都奔向銀行,就像電影《美好人生》(It’s a Wonderful Life)中的場景,儲戶湧向大蕭條時代的儲蓄機構。信心是易逝品,當它開始蒸發,就會瞬間消失,而且一旦失去就很難找回。

金融危機就是顯而易見的銀行擠兌,是對整個金融系統的擠兌。人們對資金安全失去信心—無論是股東還是債券持有者,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鰥寡孤獨—他們從金融系統中暴走擠兌,使體系中的錢更加不安全,也使每個人進一步失去信心。這在歷史長河中呈現過多次,無論是富國還是窮國,無論是複雜體系還是簡單體系。人類慣於恐慌,正如我們慣於的某種非理性信念(對於房地產、股票或者是17 世紀的荷蘭郁金香),造成了泡沫與恐慌交替。而一旦騷動群起,對於個體而言,跟著行動以免被踩踏就是理性的行為,盡管對於社會整體而言,他們的集體行動是非理性的。這些恐慌幾乎總是會帶來殘酷的結果—不僅僅是對投資者和銀行,對教師和建築工人也是如此—決策者幾乎總是把他們的境遇搞得更糟。

2009 年年初,我們面臨的問題是:危機中政府應該如何恢複信心?部分答案很簡單,盡管令人不快。政府可以支持那些問題公司,消除那些可能把恐懼變成恐慌的因素。為了安慰儲戶,圍城中的銀行過去常常把現金堆在櫥窗里展示,使儲戶認為沒有必要去擠兌。當政府投入足夠的“櫥窗里的錢”,就可以減少銀行擠兌的危險。典型的例子是存款保險,富蘭克林· 德拉諾· 羅斯福用它來應對大蕭條時期的銀行擠兌。自1934 年以來,政府對銀行存款提供擔保,所以即使儲戶擔心他們的銀行有問題,也不用到銀行擠兌而使問題惡化。

當然,羅斯福時代的銀行系統沒有“抵押債務”、“資產支持商業票據”或21世紀的其他複雜金融工具。在2008 年的恐慌中,被保險的銀行存款並沒有任何擠兌跡象,但其他各種受到驚嚇的資金卻奪路狂奔—在數字化時代,擠兌不需要蜂擁到銀行門口,只需一個電話或點擊鼠標即可實現。2009 年年初,政府已通過問題資產救助計劃和其他緊急措施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展示在櫥窗中。我們已經增援了價值數萬億美元的金融負債,但金融系統仍然癱瘓著。市場能看到5 枚炸彈,而我們的危機應對措施卻顯得那麽松散,許多政策相互矛盾,投資者和債權人不確信我們是否有能力和意願來完成這項工作。而不確定性也是所有金融危機的核心問題,沒有政府承擔風險,金融危機不會消失,私人投資者不會承擔那些災難性的後果。

最明顯的反對政府幫助陷入困境公司的理由是,這種做法獎勵了縱火犯,表現為兩種形式:一種是關於正義道德的說法,即我所謂的“舊約觀點”,腐敗分子應該受到處罰。缺乏社會責任感者不應該被救助;另一種是關於激勵的經濟學論證,基於“道德風險”的批判,即如果你今天保護冒險者的損失,他們明天會冒更大的風險,從而在未來制造新的危機。如果你救助縱火狂,最終將遭受更大的火災。

這些都是有道理的,對於世界上大多數國家而言,這的確是明智的行動指南。對於一次典型的經濟衰退,甚至是有限的危機,企業應該正視自己的錯誤造成的後果,借給他們錢的投資者也應如此。但是,試圖在一次真正的系統性危機中懲治肇事者—通過讓大多數公司破產或迫使老年儲戶接受存款縮水—無異於火上澆油。這意味著將會有更多的銀行破產和存款縮水,意味著鼓勵儲戶擠兌。它可以使強者和弱者都處於危險境地,因為在踩踏事件中,羊群都是漫無目的的;這基本上就是金融危機的定義。舊約複仇主義要求迎合當下民粹主義的憤怒,但真正道德的做法是盡快撲滅金融危機中的地獄之火。我們的目標應該是保護無辜的人,即使有些縱火犯會蒙混過關。

我們的做法的確有一些道德風險,批評家,即我所謂的“道德風險原教旨主義者”往往誇大我們對失敗冒險者的慷慨。但5 枚炸彈的股東已經承擔了巨大的損失;房利美、房地美和美國國際集團的領導人已經出局;雷曼已經不複存在。但更重要的一點,正如奧巴馬總統後來所說的,你不應該為了突出在床上吸煙的危險而阻止消防車到失火的鄰居家里救火。總統告訴我要專註於滅火。2 月9 日,總統在印第安納州埃爾克哈特定調了他的財政刺激法案,那里的失業率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已經從5.2%飆升至19.1%。但是那天晚上,他在就任總統後的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上強調,經濟刺激只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信貸須重新流動,金融系統的信心須重建。

註:本文內容來自中信出版社《壓力測試》一書。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402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