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萊恩剛滿十八歲,就被父親要求自立,開始無家可歸的生活,「脫貧」的信念讓她跨進科技業,從一個配角成為無可取代的主角。 「我再也不想當個窮人了,我要過著經濟獨立的日子,不依靠任何人。」說這句話的是一九八〇年,美國西岸一位剛滿十八歲,就被父親趕出家門、要求自立,連明天住哪都不知道的無家可歸少女。 三十六年後的今天,她成為半導體巨人英特爾(Intel)中最有權力的女性,掌管占公司不到三分之一營收,卻貢獻逾半營業利益(見左下圖)的資料中心事業群,銷售用於伺服器的晶片給戴爾(Dell )、以及臉書、亞馬遜等科技巨頭。 她是英特爾的執行副總裁布萊恩(Diane Bryant)。 英特爾今年第二季,以裁員一萬二千名員工做為序曲,這是該公司近十年來最大規模裁員。在這場宣告正式開演的轉型大戲中,布萊恩是舞台上最重要的女主角,她將和執行長科再奇(Brian Krzanich)一同帶領這間近半世紀歷史的公司,從個人電腦為主的業務,轉型到雲端和物聯網運算的時代。 「在這個重構的過程中,資料中心事業群會成為公司的成長引擎……,」布萊恩接受《商業周刊》專訪時說道。 貧窮,是往上爬的催化劑 「我不要過著每天擔心會變成無家可歸的游民生活。」 但,與一般人懷抱創業夢、或對科技極具熱情而踏入矽谷不同,去年剛被《財星》(Fortune)雜誌選入全球最有影響力女性榜單的布萊恩,三十年前進入英特爾,完全只因一個信念:我要脫貧。 「貧窮的日子是很不好過的,對吧?……我不想要過著,每一天都擔心自己會不會變成無家可歸游民的生活。」 從小,布萊恩的父親嚴格規定,小孩到了十八歲就得自立,家裡不會給予任何經濟援助。因此她從高三那年的二月開始,就到處在親友家借住,在那段高中生活中,她常為了下一晚要住在哪而煩惱。 這段「周遊」別人家的經歷,讓她看到「好生活」的模樣,因此,即便她生長在從來沒人念過大學的家庭,布萊恩仍果斷拒絕家人給她的提議:當一位髮型設計師。她相信,教育才可能讓自己脫貧,布萊恩先進了免費的社區大學就讀。 轉系,為當有錢的工程師 「我得承認,一開始完全只是為了錢。」 一次,布萊恩聽同學說「工程師」是大學畢業後最高薪的工作,她決定轉學到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主修電子工程,並於畢業後進入英特爾,開始她的科技生涯,「我得承認,一開始完全只是為了錢。」她在一次訪問中表示。 九○年代末,布萊恩成為伺服器部門的主管。不像現在,伺服器與資料中心是主宰公司獲利的金雞母;在個人電腦處理器當道的年代,伺服器之於這半導體巨人,只是個配角。 「大概到十年前,『雲』才剛萌芽,其實以廣達來講也是一樣,這幾年雲端部門重要性提升了非常多。」長期與英特爾合作、廣達旗下的伺服器代工廠雲達總經理楊晴華表示。 配角,要當最重要的第二名 「你可能不是第一,但你要想辦法成為最重要的第二名。」 但布萊恩很清楚自己爭的不是功名,而是「更好的生活」,即便身為配角,她只管把事情努力做到最好。她說:「當時我不是在最重要的部門,但你得拿著手中所擁有的資源,最充分、極大化利用,以換取最大的報酬。所以,你可能不會是第一名,但你是第二名,而且你要想辦法,成為『最重要的第二名』。」 認識布萊恩超過十年的楊晴華形容,布萊恩是個很「decent」(正經、認真)的人,對雲端從軟體到硬體有全面的理解,「她了解的層次不單是硬體,包括軟體,比過去幾屆(英特爾)檯面上的主管,她多了一層全盤解方(total solution)的觀念。」 為了扮演好「最重要的第二名」,在陽盛陰衰的矽谷,布萊恩甚至得改變自己的性格,讓自己看起來像科技界的「圈內人」。一次訪談中她說:「這代表我說話的方式得更具侵略性、要開一輛有手排變速器的BMW,然後喝蘇格蘭威士忌,我得拋棄我過去害羞的性格,變得非常有自信。」 種種努力,加上科技趨勢轉變,她從配角,躋身英特爾轉型大戲中的女主角。 雖然已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但布萊恩並未忘記十八歲時那個迷惘不安的少女,如今她不僅在自己的事業群中提拔女性主管,也鼓勵年輕女性投身科技業。 看著每年投身科技業的女性大學畢業生比例不斷下滑,「我一再重複說的是:如果妳拒絕科技,那代表妳錯失了一個很大的機會。」 身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布萊恩也鼓勵她的小孩往工程這條路走,她說,如果對自己要走什麼路沒有想法、還未發現熱情所在,不如參考她當年的經驗,試著走條人多的路吧!然後,竭盡所能把選擇的路,發揮到淋漓盡致。 布萊恩 出生:1962年 學歷: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電子工程系 經歷:英特爾電子工程師、資訊長 現職:英特爾執行副總裁 撰文者吳中傑 |
“服務機器人在語音識別上已經超過了人類,但是在情感交互方面的能力還不及一個剛出生幾個月的小孩,這個恰恰是目前最難的問題。”近日,清華大學教授孫富春在深圳一場以“攜手同芯、共創未來”為主題的機器人創新生態峰會上如此表示。
上述活動由硬蛋科技與Intel共同主辦。當天,機器人領域的學者、企業家、投資者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機器人的發展機遇及創新難題。
那麽,如何加速機器人企業的研發和生產進程呢?在上述峰會上,國內智能硬件供應鏈平臺硬蛋科技和Intel宣布合作,將為生態內的機器人創業者們提供完善的產業生態閉環,從技術架構到市場推廣。
科通芯城CEO兼硬蛋創始人康敬偉說,硬蛋和Intel將幫助創業者搭建好底層的技術架構,並提供完成機器人需要的各項模塊。機器人研制成功後,再利用雙方已有的市場資源,將機器人產品推廣到市場中去。
機器人領域“四大家族”地位有待撼動
一提起機器人,就繞不過該行業的壟斷性企業。瑞士ABB、日本發那科公司、日本安川電機、德國庫卡機器人並稱為機器人領域的“四大家族”,這些巨頭占據中國機器人產業70%以上的市場份額,並且幾乎壟斷了機器人制造、焊接等高端領域。
那麽,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的機器人企業在創新上落後呢?在IDC全球機器人研究總監張敬兵看來,事實並非如此。
在機器人創新生態峰會上,他給出了一組數據:2000年,中國在機器人方面的專利占世界機器人專利總量的比例不到1%。可是到2011年,這一數字已經達到25%,這是非常巨大的跳躍式發展。而日本在這十年間,這一數字從56%下降到21%。
他說,在機器人創新上,目前領隊的主要是中國、日本、韓國和美國。這四個國家在機器人方面的專利加起來,已經占到全世界的75%。“在中國,該領域重大的技術創新和專利主要集中在上海、長三角和遼寧京津冀一帶。”
與專利數量高速增長相伴隨的是國產機器人企業的快速發展。去年在國內生產的機器人出貨量里面,國產品牌自主品牌已經超過30%。
不過,國產機器人的發展之路仍然漫長。就拿工業機器人來說,“四大家族”的壟斷地位並未受到太大的撼動。
即便是新興的服務機器人,該領域的應用空間仍然有待拓展。張敬兵說:“服務機器人大家談得很多,應用場景也很多,但是整體來說,這個剛需還沒有形成。大家聽到很多樓梯響,但是並沒有看到人下來。這說明還要大家一起去想、去做、去合作,去發現這個需求。”
無論是工業機器人還是服務機器人,國產機器人的關鍵零部件依然受制於其他國家。張敬兵說:“機器人的核心部件減速器仍由日本壟斷。當然,我們的企業也在研究開發,但是重複開發太多。如何利用生態圈做到強強合作,是個值得探索的問題。”
如何突破核心零部件受制於人的困境?
控制器、伺服電機、減速機是制約中國機器人產業的主要瓶頸。這三大核心零部件占到機器人成本的70%,目前主要依賴進口。
部分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正在試圖突破上述“四大家族”的壟斷。新漢股份有限公司物聯網事業部總經理林弘洲在本次機器人創新生態峰會上表示,早在五年前就投入了工業機器人控制器的研發。“目前,從控制器,到整個機器人,到導入到整個工業的應用,已經到位了。”
與傳統的工業機器人相比,服務機器人是一個新興的產業。目前,國內的投資還處在一個比較熱的狀態,相關的研發和技術也並不落後。
參加本次機器人創新生態峰會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魏洪興介紹,甚至有些方面還是比較領先的,比如說在視覺、激光雷達方面。
不過,服務機器人同樣遇到核心部件受制於人的問題。魏洪興說,如果服務機器人未來的核心部件能夠變得很便宜,開發也很容易,或者甚至可以建立一個開放性的平臺,把這些產品集成在一起,那麽它的設計就會變得很簡單。
服務機器人的新挑戰有哪些?
新,則意味著未知和挑戰。魏洪興說:“大家都在談服務機器人,但是未來服務機器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種形態?是像人的機器人,或者是完成一些作業的機器人?這個形態確定後,才能更好地確定我們在這個生態里面的定位。”
康力優藍機器人公司是參加機器人創新生態峰會的另一家企業代表,其創始人劉雪楠說,服務機器人是技術和文化高度融合的產業。它不像工業機器人,只把技術做好就行了,不需要文化融為一體。而服務是要進入家庭的,要和文化息息相關,它包含人文和藝術。基於這樣一個挑戰,服務機器人的創業公司在這些方面必須要有足夠的底蘊。
另一個挑戰是和人才有關。工業機器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在機床和機械制造等領域有配套的體系和符合市場需求的人才。而服務機器人幾乎是一個新的概念,研發人才匱乏。
劉雪楠說:“你需要不斷地尋找合適的人才,快速地融入公司,並且快速地培訓和不斷學習成長。”
他補充道,服務機器人領域過去的生態鏈條是不完整的,它要集成人文、服務、人工智能、機械制造等多個方面的要素,而很多方面的要素是這幾年才新推出來的。
服務機器人產業是泡沫嗎?
既然存在這麽多挑戰,那麽為什麽還有這麽多企業和資本參與其中?服務機器人在這兩三年之內,讓投資者看到了比較多的機會。
其中一個重要的機會是人工智能正在經歷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能用、從能用到精彩的裂變。在過去,互聯網領域只有百度和新浪等少數企業經歷這種裂變,但是互聯網技術發展到今天,各種內容服務層出不窮,人工智能也水漲船高地發展出各式各樣的應用。這些應用的發展,使得機器人的發展更貼近現實。
在資金一擁而上投向服務機器人領域之時,也有人擔心這又是一個新的“產業泡沫”。
劉雪楠對此持否定態度。他說:“是不是泡沫,要先看清楚當前最看好它的是哪些人。目前最看好服務機器人的分兩類:一類是政府,一類是頂級的投資機構。凡是這種跟政治和經濟的頂層建築關聯的人,如果看好這件事的話,那麽就是不會有錯的。”
他也以互聯網為類比:互聯網剛剛出來的時候,很多人說互聯網是泡沫,但是最後證明並不是,只是在發展過程中有一些不完善。
硬蛋和Intel聯手打造智能機器人產業生態圈
投資者已經看到,不管是服務型機器人,還是運用於工業4.0的工業機器人,在未來都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硬蛋科技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智能硬件生態系統公司,核心業務是供應鏈,智能機器人則是該平臺上五大重點板塊之一。目前,在硬蛋的平臺上共有10000個智能硬件創業項目、8000家供應商、800萬個硬件粉絲。
康敬偉說:“我們希望把Uber打造的共享經濟模式複制到智能硬件創業項目上來,成為為企業服務的超級連接器。”
此次硬蛋和Intel的合作可謂強強聯合,一拍即合。硬蛋科技的母公司科通芯城是中國最大的元器件電商平臺,Intel有全世界最好的技術、最好的研究室和實驗室以及全球市場。
此次雙方共同創建的機器人生態就是希望能夠從技術支持、市場推廣上進一步加速機器人的發展。康敬偉稱:“我們要做機器人創業的‘超市’,創業者或中小企業可以在我們的‘超市’中找到機器人制造所需的基本模塊,然後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優化想法和提升體驗上。”
事實上,硬蛋科技和Intel具有深厚的合作基礎。這十年來,Intel一直是科通芯城主要的供應商。
康敬偉說:“我們也是Intel服務中國電子制造業企業的一個主要渠道。有了這樣的開始以後,當Intel的眼光從傳統的PC、服務器的領域投向嵌入式設備、往IoT和機器人領域的時候,我們就有更多的合作機會。我們一起去服務創客和中小型的創新性企業。”
硬蛋科技希望通過搭建一個互聯網平臺,將Intel之前主要服務於世界500強企業的資源平民化,推向市場的每一個角落,讓年輕人享受到高大上的資源。
在去年英特爾開發者大會上,極限運動員騎著載有英特爾智能芯片的小輪車從CEO頭上躍過的場景至今還讓人記憶猶新,雖然這家公司仍然與PC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但是種種跡象表明,英特爾正在努力介入到汽車、可穿戴和其它的新設備領域。
但裁員重組的余波仍在影響著這家芯片巨頭。
7月21日,英特爾(INTC.NASDAQ)公布了截止到7月2日的2016財年第二財季財報。報告顯示,公司該季營收為135億美元,同比增長3%;按美國通用會計準則計(GAAP),凈利潤為13億美元,同比下滑51%。在今年4月,英特爾宣布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2000人,約占公司員工總數的11%。英特爾此舉旨在削減成本,專註於快速發展的服務器芯片和物聯網芯片業務。
“英特爾在轉型上的決心很大,但伴隨而來受影響的業務也很多。”一名英特爾內部員工對記者表示,從PC到移動互聯再到智能互聯,這是三個不同的時代,英特爾需要做出適應時代的調整,但也需要付出不小的代價。
而對於曾經“重金”投入的深圳平板等移動項目,英特爾方面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未來仍然會繼續提升移動和PC業務盈利能力,而基於市場動態、競爭環境等多方面考量,將持續評估並優化其路線圖和項目。
業務震蕩
英特爾周三稱,第二財季計入了14億美元的相關重組費用。這也正是英格爾第二財季凈利潤下滑51%的主要原因,畢竟公司第二財季凈利潤也只有13億美元。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英特爾的員工總量從2011年的10萬增長至2016年的11.2萬。而同期,該公司年營收大致維持在550億美元左右,盈利能力不斷下滑。通過4月份的重組,英特爾計劃到2017年年中減少開支14億美元,力爭員工平均創收能力達到公司歷史最高水平。
但裁員只是一方面,背後帶來的還有業務重組的“陣痛”。
為了加速從PC業務向雲業務以及存儲和物聯網的轉型,英特爾在移動戰略上似乎開始有所搖擺。兩個月前,英特爾向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確認,將取消Broxton系列處理器產品以及SoFIA系列部分產品。
上述兩種型號處理器,在一定程度上關系到英特爾如何處理手機、平板處理器業務。曾經,這家占據PC處理器市場大部分份額的芯片商錯過了移動領域手機、平板市場的機遇,不過並不甘心完全出局,Broxton和SoFIA是其扳回局面的希望所在。但因為對移動終端廠商的補貼,過去兩年英特爾移動業務承受著巨大虧損。
“取消用於手機和平板電腦的Broxton產品,以及SoFIA3Gx/LTE/LTE2,將確保我們將資源轉向那些能帶來高回報並推動我們戰略的產品上。”英特爾表示。
而在業績中,雖然移動業務沒有單列,但從各個業務表現來看,在PC業務仍然低迷的情況下,英特爾似乎仍然無法找到新的利潤引擎。
按照部門劃分,構成英特爾營收主力、整合了PC和移動業務的客戶計算部門第二季度凈營收為73.3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75.37億美元,下降趨勢明顯。而承載英特爾轉型重點的數據中心、物聯網部門也並沒有太大的跳幅。
財報顯示,英特爾數據中心集團第二季度營收為40.27億美元,去年同期為38.52億美元;英特爾物聯網集團第二季度營收為5.72億美元,去年同期為5.59億美元;英特爾非可變存儲解決方案集團營收為5.5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6.96億美元。英特爾第二季度其他所有業務營收為400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6300萬美元。
新業務“冒險”
“我們的重組工作是一個全面的計劃,目的在於將公司由PC企業轉變成支持雲服務以及數十億臺聯網智能設備的企業。”英特爾CEO科再奇強調,公司將關註點轉向數據中心、物聯網和可編程芯片的行動已經步入正軌。
可以看到,科再奇做主導的調整並不是一紙空文。在他上任後,英特爾已對產品路線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調整。一方面,英特爾設立新設備和物聯網部門,並在隨後將其分別升級為事業群,提高在公司內部的地位;另一方面,啟用老將,幫助公司內部適應組織架構的改變,比如聘用了曾在其競爭對手高通擔任執行副總裁的文卡塔•倫杜琴塔拉(Venkata Renduchintala)。
科再奇表示,希望英特爾能夠從一個PC公司向支持雲與數十億智能、連網設備的公司的公司轉型,成為智能互聯時代的領導者。換言之,不再依靠個別產品帶動整體增長,而是希望計算能力打通從可穿戴到數據中心的全終端產品線。
但分析師指出,雖然對物聯網、可穿戴提早布局,但整個產業的商業模式尚未確定,而消費者的需求也尚未被帶動。這導致英特爾在新業務中仍具有“試錯”風險。
Strategy Analytics物聯網戰略研究報告《2016年物聯網部署趨勢及使用調查》發現,物聯網的安全問題令人擔憂,同時,超過半數企業對物聯網帶來的成本節約效益也不太確定。56%的受訪公司認為,大數據分析是推動物聯網部署的首要驅動力。
而目前物聯網涵蓋的產業鏈非常長,涉及的企業眾多,要想像PC時代“一家獨大”,應該說已經不太可能。
“萬物互聯的下一步就是萬物智能化。”Gartner分析總監Roger Sheng對記者表示,目前消費類PC市場一直在衰退,而數據中心,特別是新興的,帶有一定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的雲服務設施,將會是未來發展趨勢,英特爾應該把硬件專註的模式向服務、系統方案模式轉換。
美國投資銀行Bernstein分析師斯塔西·雷斯根也表示,PC芯片是英特爾最大的營收來源,但在PC行業不景氣的新常態下,英特爾必須尋找到其他創收增長引擎。
英特爾公司今天淩晨公布了2016財年第二季度財報。報告顯示,第二季度營收為135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132億美元相比增長3%;凈利潤為13.3億美元,與去年同期的27.06億美元相比下降51%,環比下降35%。
報告顯示,英特爾每股收益為27美分,比去年同期的55美分下滑51%,比上一季度的42美分下滑36%。 接受湯森路透調查的分析師之前預計每股收益53美分,收入為135.4億美元。毛利率從62.5%降為58.9%。
對於當前財季,英特爾預期收入為149億美元,增減5億美元。接受湯森路透調查的分析師預計收入為146.3億美元。
按照部門劃分,英特爾客戶計算集團第二季度凈營收為73.38億美元,去年同期為75.37億美元;英特爾數據中心集團第二季度營收為40.27億美 元,去年同期為38.52億美元;英特爾物聯網集團第二季度營收為5.72億美元,去年同期為5.59億美元;英特爾非可變存儲解決方案集團營收為 5.54億美元,去年同期為6.96億美元。英特爾第二季度其他所有業務營收為4000萬美元,去年同期為6300萬美元。2016財年全年來看,英特爾 預計營收將實現中段個位數的增長。
該公司4月份公布數項減支計劃,旨在釋放資金以投資於正在增長的業務。這些重組計劃包括裁員12,000人,相當於英特爾總員工數的11%。周三,英特爾稱在第二財季計提了14.1億美元的重組和其他支出。
(綜合來源:中國證券網、中國網報道)
8月5日消息,據外媒報道,英特爾已經全數召回其Basis Peak智能手表,因為該款產品被發現存在過熱現象,可能導致用戶起水泡和燒傷皮膚。
Basis Peak是一款追蹤用戶的步數和心率的智能手表產品,但是進入6月以來,發生了多起造成燒傷的情況。6月間,英特爾首次就過熱問題發布警告——問題似乎是與LED心率監測器有關——當時他們告知用戶暫時不要佩戴,直至他們發布改進方案。
不過周三,英特爾宣布已經徹底無法確保這款170英鎊(約1500元人民幣)的產品的安全,因此決定召回,全額退款。他們還將在年底全部關閉Peak支持服務,使得那些沒有歸還的設備徹底無法使用。
英特爾新技術部門負責人瓦爾登(Joe Walden)通過電子郵件對消費者道歉:“我代表Basis Science團隊,也代表我個人,我要為這種局面道歉。我們知道,你們當中許多人都喜歡使用我們的Basis Peak手表,它已經成為大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對自己舉動給各位造成的麻煩表示深深歉意。”
在錯失移動時代的黃金機遇後,英特爾終於還是行動了,不管是否亡羊補牢。
英特爾宣布和競爭對手ARM達成合作,生產ARM架構的芯片,這也意味著這家芯片巨頭開始向大規模制造轉型,包括為使用其競爭對手ARM芯片的第三方提供產品。英特爾還將啟用10納米生產線。
該協議還包括為LG電子、數據層面處理方案供應商Netronome和電子元器件生產商Spreadrum提供產品。
“我認為我們可以真正攜手改變行業。”ARM實體設計集團總經理Will Abbey表示。英特爾將會生產ARM的64位內核以及其它的硬件來支持像蘋果、高通和英偉達等芯片業務外包的公司。目前全球有超過95%的芯片都是使用ARM的架構,不過很多像高通這類公司會在其基礎上進行設計改進,研發生產出自己的芯片。
Gartner半導體行業分析師盛陵海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英特爾確認的第一個客戶是LG電子,蘋果和高通尚不明確,不過確實是潛在的目標。”盡管如此,盛陵海指出,“這還是要看英特爾的工藝和服務與臺積電相比是否有明顯競爭力。“因為手機芯片需要很多IP,這方面臺積電做全面。英特爾需要在開發上投入很多適合手機芯片IP性能需求的工藝。”
這項協議又讓人不禁為英特爾錯過移動時代的發展機遇扼腕痛惜。英特爾在移動領域的讓步也讓臺積電、三星等公司的手機芯片制造成為市場的主導,並獲得豐厚利潤。而專註於PC芯片的英特爾則日益受到PC銷量下滑的打擊。英特爾目前急需鑄造自己的基礎設施來吸引新的客戶,即便英特爾原本可能並不願意在競爭對手設計的芯片架構上實現生產制造。
雖然和ARM合作表面上反映出英特爾的讓步,但是這也並不意外。幾年前就有傳聞稱英特爾與蘋果進行談判,希望為iPhone和iPad生產芯片,而蘋果的芯片也是基於ARM架構之上的。多年來,蘋果不得不依賴於競爭對手三星的Ax芯片生產線以及臺積電生產的芯片。所以未來蘋果也將樂意看到英特爾為其生產芯片,擺脫其對於主要競爭對手的依賴。
通過與ARM合作,英特爾將分得智能手機市場的一部分份額,尤其是iPhone芯片的生產。不過下個月即將發布的蘋果新一代iPhone已經與臺積電簽署生產協議,臺積電將成為蘋果iPhone2017年的供應商,並為其提供A11芯片,這也意味著英特爾要拿下蘋果還需要再等一等。
“無形勝有形”已經成為科技世界里收購的法則。旗下擁有4500個專利的ARM可謂是知識產權的“強大庫房”。全球有超過900億塊芯片使用ARM架構,但是ARM自己既不生產芯片,也不售賣芯片。上個月,軟銀以234億英鎊收購ARM。軟銀認為ARM智能芯片設計能力將幫助其成為下一個科技大時代的領軍企業。
舊金山時間8月16日上午9點,來自全球的技術開發者被一場沒有樂器的音樂會叫醒。
鼓手敲擊著空氣,鍵盤手在空氣中彈奏,DJ面前沒有碟片,他們興奮地在轉動著面前的空氣。
沒有樂器的音樂會,鼓手頭戴Alloy,在虛擬與真實世界里實現“融合現實”
音樂的質量並沒有因為沒有樂器而變得糟糕。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自然而然地互動、融合。
還記得今年早些時候那張酷似科幻世界的照片嗎?當Facebook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Mark Elliot Zuckerberg),在三星盛大的發布會上獨自一人走過上千名頭戴VR設備,沈浸在虛擬現實世界的觀眾時,人們對未來的恐懼被極大程度地激發出來,關於虛擬現實將人們從真實世界孤立出來的討論經久不衰。
在過去的五年多時間里,英特爾,這家老牌的IT巨頭,試圖將自己身上的芯片標簽撕掉,它進行了一項史無前例的轉型。其中的一個成果,便是上述在英特爾信息技術大會(IDF16)上展示的融合現實(Merged Reality),真正的幕後推手,則是實感技術。
融合現實背後的實感技術
虛擬現實,仍然需要的一個特別的空間,一個有線的頭戴設備,連接到PC端,以及外部傳感器,還有手握的控制器。而融合現實的參與者,不需要借助任何類似手柄一樣的交互工具,他們可以直接使用雙手、肢體,將自己的物理行為與虛擬世界中的元素進行互動。
幫助人們實現這一跨越的,是一個名為Alloy的無線頭盔,而真正的奧秘,則是頭盔上的實感RealSense攝像頭。
實感攝像頭能夠六個角度轉動,進行三維空間中的定位,捕捉用戶的動作,與虛擬場景中的物品交互。過去幾年間,英特爾不斷展示實感技術在捕捉圖像、測量深度、感知位置等方面的功能。
在IDF16上,展示者頭戴Alloy,用裸露的雙手,直接打開了虛擬世界的一扇門,隨後,他手拿一張真實的美元,探入到虛擬世界中,利用工具將這張錢幣任意毀壞。實驗結束後,錢幣卻還完好無損地在他的手上。
這是一家PC公司轉型過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發布。在接受第一財經專訪時,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說,在轉型過程中,英特爾一度想將自己在PC芯片上的核心能力覆蓋到手機、智能終端的芯片上,但事實卻是殘酷的,前者是通用芯片,技術積累是核心競爭力之一,而智能終端領域所需要的芯片,更多的是各種功能模塊的排列組合,對英特爾來說,這不是自己的長項。
“技術本身是英特爾的長項,未來的應用方向,需要哪些關鍵技術,英特爾有沒有、能不能發展這些技術?”
基於這樣的考量,英特爾推出了實感技術。楊旭對第一財經複盤說,早期的實感技術,是搭載在PC端的,在實際的應用中,英特爾發現,無人機、機器人、無人駕駛等領域有著真正的需求。
具有想象力的未來
“當我們談論計算的感知化時,我們給計算機添加了視覺、聽覺、觸覺。現在,我們將視覺的部分定義為‘視覺智能’(Visual Intelligence)”,英特爾CEO科再奇(Brain M.Krzanich)進一步解釋了實感技術的意義,在他看來,實感技術如同為產品加上了智能的雙眼。
搭載英特爾實感技術的智能無人機Yuneec Typhoon H,具備避障和自航能力,早前,能夠自主配送物品和與客人逗趣的實感技術機器人,也在喜達屋和洲際酒店實現應用。
搭載英特爾實感技術的智能無人機Yuneec Typhoon H,具備避障和自航能力
實感技術的另一個重要的應用領域,是無人駕駛。寶馬自動駕駛事業部高級副總裁Elmar Frickenstein坐在一輛寶馬i3汽車的副駕駛座位上,啟動無人駕駛功能,車輛緩緩駛入IDF16的演講臺,這輛具有360度避障能力的汽車,代表了視覺智能的技術能力。
寶馬自動駕駛事業部高級副總裁Elmar Frickenstein從副駕駛座位上下車,這輛車啟動了無人駕駛功能
在科再奇看來,實現最高級別的無人駕駛,是一個真正的“融合現實”的範例,為了能夠給汽車在真實環境下創建一條正確的行駛路線,汽車、障礙物、行人都需要具有虛擬世界的形象。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之間的邊界正在消失,融合才是未來。
這是考驗英特爾是否在芯片之外真正將自己的技術能力發揮出來的時刻,“實感技術(視覺智能)的作用是識別不同的目標,深度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教會汽車認識真實的世界。”科再奇說。
更進一步的,英特爾相信,到了5G時代,它能夠幫助類似寶馬這樣的公司實現如下目標——無人駕駛車內有一個中央計算平臺,車外有高性能的雲計算解決方案。而這也是理想中的轉型後的英特爾所具有的核心能力的體現——它是一家驅動雲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能、互聯計算設備的公司。
“在英特爾,我們讓業務的每一個方面都能支持一種清晰的良性循壞,雲和數據中心、物聯網、存儲和FPGA(現場可編程門陣列,是一種半定制電路)通過連接性緊密聯系在一起。” 科再奇說。
據外媒報道,在舊金山召開的英特爾全球開發者論壇(IDF),英特爾宣布已經與ARM達成了新的授權協議,英特爾工廠未來將可以生產ARM芯片。ARM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說,英特爾的第一款10納米芯片將在明年開始出貨,基於ARM的芯片設計將於2017年第四季度開始生產。
這意味著,英特爾將向第三方開放自己的芯片工廠,包括10納米工藝的生產線,用於生產ARM技術的芯片。這一授權協議也包括了英特爾為LG、Netronome和展訊生產芯片。此外,英特爾未來也可以為蘋果、高通、英偉達等其他公司生產ARM設計的64bit芯片。
Intel將能夠在自家工廠中制造64位ARM內核以及相應的物理IP。ARM為其客戶設計芯片架構,主要面向移動業務領域。其年芯片設計量達到數十億。ARM與Intel在諸多市場都是競爭關系。這筆交易也反映出英特爾正在修補市場分歧的跡象,因為它改變了業務的優先級,表明英特爾已經退出了手機智能處理器的市場,讓ARM幾乎成為移動設備芯片市場上的唯一的主導者。
矽谷一直傳言英特爾將為蘋果提供新的iPhone基帶芯片甚至為蘋果生產處理器。此次與ARM達成授權協議之後,也為英特爾接下蘋果A系列新品生產訂單鋪平了道路。目前蘋果的A系列芯片是交由三星和臺積電生產的。
雖然英特爾在PC時代是毫無爭議的處理器霸主,但在移動設備時代,英特爾卻遠遠落在了ARM的後面。目前全球絕大部分智能手機的處理器都是基於ARM的設計,ARM芯片已經占據了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的95%,相關出貨量突破了30億部。英特爾雖然也發布自己的移動芯片,但由於兼容、功耗等問題,近年來發展緩慢。
不過,ARM自己並不生產芯片,而是收取芯片授權費。去年總營收約為15億美元。上個月,日本科技巨頭軟銀斥資310億美元收購了英國移動芯片設計公司ARM,孫正義在解釋收購理由時談到了ARM在未來物聯網的發展機遇。
ARM實體IP設計事業部總經理維爾阿比( Will Abbey) 表示,“這將為整個行業帶來巨變。對於我來說,這也是意義重大。”
美國當地時間8月16日,為期三天的2016年英特爾開發者大會(IDF 16)在舊金山正式開幕,超過6000名開發者參加了會議。在IDF上,英特爾CEO科再奇(Brian Krzanich)和微軟Windows負責人梅爾森(Terry Myerson)攜手宣布,雙方將共同合作推進融合現實(MR)。這項被命名為“Alloy”的MR技術,是一個全新開發的一體化虛擬現實解決方案,能夠實現VR和AR結合的“融合現實”。
另外,梅爾森宣布,微軟明年將發布Windows 10的更新版本,保證主流PC都可以運行Windows Holographic Shell虛擬開始菜單以及相應的融合現實MR和統一Windows應用。
AR與VR的升級——融合現實
該設備是真正意義上的無線虛擬現實眼罩,它擁有自己的處理器和電池,而且可以自主追蹤房屋內的動態,並通過追蹤用戶的手指與虛擬物體進行互動。它還配有內置攝像頭,幫助用戶看到房間內的其他物體以及附近的人。這正是英特爾力推的“融合現實”技術的一部分,也就是將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整合到統一的體驗中去。
從現場的演示來看,MR相比AR更像VR,但又比VR多了些AR的體驗。具體來說,戴上Alloy頭盔後,用戶將置身於虛擬的環境中,卻能夠利用英特爾實感技術攝像頭“看到”自己的雙手,並直接用自己的雙手(而不是傳統VR中的傳感器和控制器)來跟虛擬世界的元素互動,在虛擬世界進行開門、使用工具等操作。
也就是說,MR不僅僅可以讓用戶進入虛擬世界,更能將現實世界帶入虛擬世界——這是它跟VR最大的區別。雖然這項技術目前剛開放給開發者,具體的產品及應用最早也要明年才面世,但MR所提供的差異化體驗無疑將對尚處於快速發展階段的VR產業產生不小的沖擊。
再度與微軟攜手 MR體驗帶入PC
為了在軟件方面也創造更佳體驗,在推出新技術的同時英特爾還宣布與微軟展開合作,將共同把MR體驗帶到主流PC和應用之中。微軟Windows系統和設備事業部執行副總裁Terry Myersons在臺上表示,未來Windows將繼續升級以支持Alloy一體頭戴式設備的開發,微軟的Windows Holographic平臺也將在Alloy硬件中扮演重要角色,Holographic平臺將於明年面向所有Windows 10 PC開放。
“任何人都可以利用Alloy硬件,將它與Windows Holographic整合,並打造了一個世界級的虛擬現實系統。”英特爾CEO科再奇說。
目前還不清楚Alloy中究竟包含哪些組件,也不知道它的最終售價,但這的確是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未來發展的重要一步。與Oculus Rift和HTC Vive不同的是,這款設備完全無需連接PC。
在PC時代,英特爾和微軟這對“Wintel”組合,一個負責處理器,一個負責操作系統,兩者的無縫配合,幾乎主導了世界的運算體驗。進入後PC時代後,Wintel組合也遭受了明顯的沖擊,兩家巨頭都未能在移動領域擁有足夠的影響力。
但如今Wintel組合又再次攜手,意在提前布局虛擬現實領域,制定行業標準,讓這一未來技術進入主流消費市場。
作為電腦芯片領域的領導者,英特爾時常受到競爭對手的挑戰,IBM就是最近一家通過推出新產品進行挑戰的公司。據外媒報道,IBM周二在矽谷召開的一個科技大會上發布Power9的最新細節,Power9是IBM對用於其服務器的微處理器系列的補充。同時該公司準備把該產品提供給其他硬件公司。
與此同時,高級微設備公司(AMD)在同一場合討論了名為Zen的處理器科技的內部工作機制,該公司計劃把這一技術用於針對服務器和其他硬件的芯片。高級微設備和英特爾使用的都是x86的設計,在上周一個公司活動的速度測試展示中,高級微設備使用Zen處理器核心的芯片的速度超過了英特爾的芯片。
高級微設備的高級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佩珀·馬斯特表示,過去公司的表現落後於競爭對手,現在這一產品正向整個行業展示公司的處理器已經回歸高性能行列。公司首席執行官蘇姿豐估計,公司在開發方面已投入了近四年時間和數億美元。
為全球大部分手機提供芯片技術許可的ARM Holdings PLC估計,目前已經有13家公司在使用其服務器和其他數據中心硬件芯片技術,預計這些將與英特爾產品形成競爭。
國際數據公司估計,在去年發貨的981萬臺服務器中,有960萬臺使用x86芯片,占比為98%。Mercury Research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英特爾在x86服務器芯片發貨量中的占比為99.7%,AMD份額僅為0.3%。
Power9芯片預計將在2017下半年開始上市,而高級微設備預計將在2017年第二季度發布基於其Zen技術的32核服務芯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