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財散人聚 每年提撥30%獲利與員工分享 林賜農「讓利」經營學 從小學徒變身全球拖鞋大王

2011-4-18  TWM




從經營本業的海灘拖鞋,到與台塑合資的塑膠管廠,甚至投資越南房地產與高科技產業,林賜農都取得了勝利。這位只有初中學歷的工廠學徒,如何靠﹁讓利﹂,把公司變成世界第一?

撰文‧胡釗維 攝影.陳俊銘想像一下,有一天,你們公司的學徒變成了老闆,就是蹲在工廠不起眼的角落、那位你連面孔都記不起來的小弟。結果,學徒變成老闆後,還把這家公司變成世界第一。這個人,叫林賜農。他現在是山冠興業董事長,全球品牌客戶最多的海灘拖鞋代工大王。

初見林賜農,是在越南的胡志明機場,他的個頭高大,始終帶著笑容,但第一時間卻無法想像眼前這個人,竟是掌握全球品牌客戶最多的海灘拖鞋代工大王。等車時,他忙著替同行的部屬搬行李,還為他們點菸,未經介紹,還以為他是董事長特別助理,甚至可能更像貼身保鑣。

本事

每 一元資本創造出將近四十元的營業額林賜農的舉止低調,但山冠的工廠卻是大得驚人!驅車進入胡志明市一個偏僻小鎮,山冠占地二十萬平方公尺的大工廠就矗立眼 前,一旁還有兩棟建築物興建中,也全是山冠的工廠,當地官員說,這個工業區目前就只有這家工廠,是當地政府為了山冠而新設的。

特別禮遇山 冠,原因在於山冠為這個偏僻小鎮創造出上千個工作機會。這家工廠每年可生產超過一千二百萬雙海灘拖鞋,全球約兩成的海灘拖鞋來自這裡,一年營收將近二十億 元,包括愛迪達(adidas)、彪馬(PUMA)、斐樂(FILA)、LACOSTE、Reef與DIESEL等品牌都在此生產。

不只品牌客戶眾多,山冠的本事還在於能從低價的藍白人字拖,做到每雙單價超過兩萬元的真皮拖鞋。這款去年由PUMA與知名設計師Alexander McQueen合作開發推出,現今全球單價最高的限量海灘拖鞋,是以褐色蜥蜴皮手工打造而成,許多好萊塢明星全成了愛用者。

而 且,山冠的資本額僅新台幣五千五百萬元,等於每一元的資本,就能創造出將近四十元的營業額,堪稱高資本周轉率的公司,簡單說,就是能將每分錢運用到極致的 公司;這類公司若屬製造業,多半係採薄利多銷方式贏取市占率,不過,生產低單價海灘拖鞋的山冠,其淨利率竟超過一○%,較國內運動鞋代工大廠寶成工業、豐 泰企業等還高出至少一倍。

林賜農的事業還不只於此,山冠與台塑集團在大陸山東與河南各有一座合資工廠,生產PVC塑膠管,合計年營收超過十 五億元;他在胡志明市、大陸廣西南寧與台中還有土地或住宅開發案,合計將近十筆,當中最大的一塊,是在胡志明市近郊,超過五十公頃的集合住宅開發案;此 外,林賜農還是國內上市櫃公司順天建設、晶采科技與永捷高分子的董事,另外還身兼一家大陸職業學校的董事長。

崛起

只 花五年就將山王的世界第一再拿回來從傳統製鞋業、到化工,再跨足房地產與高科技業,林賜農這位全球海灘拖鞋大王,其實只是個初中學歷的彰化鄉下小孩。小時 候,家中無法支持他升學,當學徒成了唯一出路,十六歲那年,林賜農就投身海灘拖鞋這個行業,當時引領他入門的,是歐都納的董事程育才,林賜農跟著化工背景 出身的程育才十多年,從中學到了生產海灘拖鞋的關鍵|| 發泡技術。

如今已是國內最大戶外休閒品牌的歐都納,前身為山王工業,程育才是創辦人,民國六十四年成立後,曾經有過只花五年就成為全球最大海灘拖鞋供應商的輝煌紀錄,當時的林賜農就是在山王從學徒做起。

只 是,隨著同業陸續赴大陸設廠,山王卻因不願離鄉背井,堅不西進,受傷尤其嚴重,甚而導致全球海灘拖鞋大王的地位隨即讓出。當時,正值民國七十年代初期,中 國大陸與東南亞國家的鞋業加工開始崛起,這時候的台灣,「原料成本大幅上漲、缺工問題又開始浮現。」歐都納董事長程鯤分析了當年的狀況,因此台灣業者在外 銷市場節節敗退,九成被逼著退出。

當中,拖鞋工廠的處境尤其難堪。拖鞋,在台灣鞋業代工領域中,是個「被刻意忽略的行業」,倒不是因為市場 小,相反的,其市場大得驚人,但因為單價低,和運動鞋相比,拖鞋的出廠報價連五分之一都不到,因此工廠難賺錢;另一個鞋廠不願碰拖鞋的原因則是,拖鞋的淡 旺季太明顯。山冠越南廠總經理李俊彥即指出,拖鞋的淡旺季出貨量差距可能達一百六十倍之多,因此增加不少生產難度。

利潤微薄,加上生產難度極高,拖鞋堪稱鞋業代工中的「冷灶行業」,卻也在山王決定退出的同時,林賜農選擇接手另成立山冠興業,那一年,他已三十四歲,和多數創業者相較,已屬年長,然而他只花了五年時間,就將山王的世界第一再拿回來。

民國七十年代初期,根據經濟部統計,山冠是當時台灣所有鞋類中出口量最大的業者,一年的海灘拖鞋出口量超過八百萬雙,他是怎麼辦到的?

「山 冠只求品質與交期,不跟供應商殺價!」一位山冠供應商指出,不像國內其他鞋子代工大廠,每年都在殺價,從供應商身上賺錢。「水太清無魚」,這是林賜農做生 意的理念,「如果把供應商『殺』了,誰來跟我們研發、開發新產品!」他的想法很簡單,供應商強大,也等於替自己加分。

「賠錢的話,你不要做!」林賜農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讓與他往來的供應商印象極為深刻。一位山冠供應商即指出,有一次對山冠報價,兩天後林賜農打電話來告訴他,「你沒將模具開發的攤提費用算進去,接這個單恐怕會賠錢。」隨後,山冠即主動對該供應商調漲費用。

這 是林賜農做生意的信念:寧可自己吃虧,也不讓人吃虧。問他,「難道不怕被人騙?」他的回答相當有意思,「如果你夠誠信、夠善良,就不會碰到奸巧的人,如果 他耍奸巧,會占你便宜,那是因為你讓他賺不到錢。」在林賜農的心中,「財散人聚」是千古不變的道理,只是,這道理說來簡單,卻得有打破「本位主義」框架的 自覺才行。

擴張

從同業手中,將品牌客戶一個個拉進來山冠創業的第五年,林賜農就將昔日長官的世界第一再拿回 來,不過,當時山冠賺的還是蠅頭小利,儘管是台灣所有鞋類中出口量最大的業者,但每雙拖鞋的出廠價僅一美元,與寶成的運動鞋或九興的女鞋相比,山冠的外銷 數量雖是它們的三倍以上,但營收卻只有三分之一不到。

因此,民國七十年代後期,林賜農決心投入品牌客戶經營,他的目標是:要讓山冠從做一雙一美元、只能賣到量販店的白牌海灘拖鞋,升級到能與PUMA、adidas等一級客戶直接對話。他很清楚,山冠要做的,是比客戶還快速的開發能力,以及比客戶還嚴格的品質管控。

如今,只要客戶一張簡單的手繪稿,山冠的設計團隊可以設計出至少五個款式,經常的狀況是,客戶只須將設計概念透過電子郵件寄過來,當客戶幾天後到達工廠現場,已經能看見樣品,還須修改處,山冠也一定會讓客戶在二十四小時內看到結果。

程 鯤指出,山冠甚至已經做到「比賣鞋的還懂市場。」曾經有一次,知名運動品牌FILA委託山冠生產一款工廠報價七美元的拖鞋,林賜農在評估拖鞋外觀式樣、材 質後,告訴對方如果能微幅改款,不但不違背設計師的原意,還能將報價壓低到五美元以下,「幾十年賣出至少五十個國家的經驗告訴我們,這類鞋款的定價該在這 個區間。」他說。果然,FILA這款海灘拖鞋至今已連賣七年,累計銷售量超過三百萬雙。

山冠靠的不只是比客戶更懂得市場,最重要的還是品 質。在山冠的越南工廠內有一座實驗室,裡頭的測試設備動輒都是上百萬元,從日照、老化、耐磨到曲折測試一應俱全,這些全是為了讓山冠業務員敢對外拍胸脯保 證,「即使只是一雙出廠報價三塊多美元的海灘拖鞋,也絕對能讓你穿個十年。」李俊彥指出。

而且,林賜農不只是仰賴這些價值不菲的測試設備,當樣品確定進入正式量產之前,山冠幹部會戴上計步器走個六公里,讓自己提前當個消費者,為何是六公里?他說一般人穿海灘拖鞋很少超過兩小時,差不多就是六公里的距離。

也因此,林賜農從同業手中,將品牌客戶一個個拉進來,山冠的海灘拖鞋工廠報價,也從一美元一雙,成長到一雙平均三.八美元。

留才

提 撥獲利三○%與員工分享除了積極擴張,另一方面,他則建立管理制度,穩住人才。因為產業冷門,所以人才棄守,流到其他產業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為此,僅有初 中學歷的林賜農,建立起一套黑手產業少見的專業經理人分紅與入股的獎酬制度。要實施分紅獎酬制度,最難的,是要企業主能體會﹁不獨食的智慧﹂。也就是,賺 錢,不要老想整碗捧走。

台大EMBA教授黃崇興就曾說過,創業與經營事業的最大不同是,創業只是抓到機會乘勢而起,企業則是建立文化與管理制度。

作 為山冠員工相當幸福,因為林賜農所訂下的分紅標準,是山冠提撥每年獲利的三○%分配給員工,讓來不及參與山冠創業歷程的員工也可以共享努力的成果。在山 冠,每接一百元的訂單,最後能賺的頂多十二、三元,獲利率其實不高。即使如此,林賜農卻願意把賺到的錢拿出十分之三,分給員工。

也因此,山冠的台灣工廠雖然位於雲林莿桐鄉,許多幹部卻能靠著公司優渥的分紅獎酬制度在台中置產,事實上,山冠的幹部中,買進台中七期豪宅的大有人在,李俊彥就是其一。

除 了提撥每年獲利的三○%大方與員工分享外,林賜農留住人才的另一個原因,在於他能充分授權,他常對員工說的一句話是:「我要培養的是獨當一面的大將軍,不 是只能跟在我身邊的小嘍囉。」李俊彥即回憶,他剛進山冠半年,遇到事情請教林賜農時,他的回答就是,「如果你是老闆,你會怎麼做?你就去那麼做。」就連原 料要向誰買?是付現金還是開三個月票期?甚至購買價格?全權交由幹部決定。

問林賜農怎麼能如此放心?他的回答是,「不敢放,事業就做不 大。」山冠副董事長林銀標這麼形容他,「就算沒有找到千里馬的眼力,但肯定有培養千里馬的耐心與度量。」也就因為如此,全球海灘拖鞋大王這個封號,不過是 林賜農風光事業的第一道光芒。民國八十年代初期對林賜農而言,是個轉捩點,自此山冠跨出海灘拖鞋代工產業,這也是奠定如今集團多角化經營的起步。

合作

王永慶五次面試,放心授權林賜農不願只是在本業打轉,因為他的觀念是:「有樹,鳥才會願意待著;樹越大,就會有更多的鳥肯來棲息。」只要事業體夠龐大,人才自然會主動投靠;而林賜農多角化經營跨出的第一步,就是與台塑集團合作。

民國八十年代,台塑有意到廈門投資上游石化廠,也就是現今慣稱的「海滄投資案」,當時,在台塑創辦人王永慶所規畫的大陸投資案中,除了廈門石化廠外,還打算投資三座下游PVC塑膠管廠,讓台塑集團能夠不只賣原料,還可賣成品。

在 王永慶當時的想法中,一方面為分攤投資風險,另一方面為平衡社會觀感,他決定由台塑集團獨資投資規模最大的上游石化廠與其中一座塑膠管廠,另外兩座塑膠管 廠,則採合資方式進行。最終,「海滄投資案」雖因兩岸政治因素被迫暫緩,然當時的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仍同意王永慶設置三座下游塑膠管廠。

也 就是說,這三座塑膠管廠,是台塑集團進軍大陸的第一批工廠,而且,當中的兩座,還是台塑至今為止屈指可數的合資工廠。這三座下游塑膠管廠,分別位於福建、 安徽與山東,其股東架構則分別為:南亞集團獨資、王永在親家與南亞合資,以及山冠與南亞合資(兩年前,台塑與山冠再於河南合資設新廠)。

不難發現,林賜農是當中唯一的「非關係人」,且事實上,當時山冠與台塑集團的業務往來,每年也不過幾百萬元的採購金額,為何王永慶會點頭同意讓山冠經營位於山東的塑膠管廠?而且是破天荒的,台塑集團僅出資,完全不介入實際經營。

關鍵之一在於,林賜農提出一個突破的概念,在至少五次與王永慶的「面試」中,他不斷提出這座工廠必須要訂出統一規格,而當時,中國尚未對塑膠管制定出標準;只是,統一規格代表不偷工減料,也意味著定價較高,要怎麼才能賣得掉?林賜農再提出建立經銷商的想法。

另 一個關鍵則是:一位南亞老臣指出,「事後王永慶曾這麼說,我沒見過這麼有切身感的中小企業。」王永慶口中的切身感,指的並非林賜農本人,而是指山冠團隊, 因為這座合資廠,是由山冠派團隊進駐,因此,林賜農必須說服王永慶,這個團隊會將工廠看成自己的事業,有切身感才會下苦心去經營。

因此,儘管與台塑的合作是因林賜農而起,他卻開放給山冠幹部入股,而且,是自掏腰包借錢讓員工入股。他說,要讓員工有切身感,「無非就是設法將員工腦袋裡﹃你(老闆)﹄的觀念與界線,有效地轉變為﹃我們﹄就行了。」說得簡單,卻是要放掉許多自身利益才得來的。

而這個概念,不只讓王永慶接受,也讓朱鎔基買單,這座由南亞與山冠合資的塑膠管廠,在成立第三年即獲利,更由於獲得中國官方支持,二○○八年北京奧運的水立方與鳥巢體育館,所用的塑膠管也全由這座山東工廠供應。

從 本業的海灘拖鞋、台塑合資的塑膠管廠,到越南房地產與高科技投資,林賜農都取得了勝利。這一切,全因二十六年前他不服輸,在老東家不敢出國時,毅然接手率 先到越南設廠,因此培養出國際布局和管理能力;也在於他肯讓利,與供應商、員工分享,林賜農的氣魄,造就如今海灘拖鞋王國,甚至將戰線拉到化工、房產與高 科技領域,隨著他的新布局和新計畫,林賜農將繼續寫下大傳奇!

坐經濟艙、住小旅館 連個人辦公室都沒有林賜農生活儉樸 30年始終如一即使已經身價驚人,林賜農的儉樸性格仍是數十年如一日。

如今的林賜農,仍住在20幾年前所買,位於彰化市的一棟透天厝,不像多數大老闆早已買進豪宅;他每天仍親自開車從彰化到雲林工廠上班,而這輛賓士車,是林賜農口中「這輩子買給自己最貴的奢侈品」,卻已有將近15年車齡。

私 生活是如此,在公事上更可見林賜農的儉樸。出差越南,他搭的是經濟艙,不住五星級飯店,而是選擇當地人開的小旅館;若有機會走訪山冠的發跡地——雲林莿桐 廠,肯定無法將這座連招牌都沒掛上的工廠,與這位全球海灘拖鞋霸主聯想在一塊。當地人說,「山冠應該是雲林(規模)最大,但最不起眼的公司。」林賜農說, 「夠用就好了,反正大家也都習慣了。」因為認為夠用就好,他連一間董事長辦公室都沒有,走進山冠,他就坐在辦公室的一個角落,與一般員工比鄰而坐;如果要 說林賜農有「特殊待遇」,唯一的只剩工廠頂樓有一間他的「個人休息室」,但也不過兩坪大小,擺上一張供他午睡的單人床後已幾無空間,儘管夏天時鐵工廠頂樓 酷熱異常,他也只吹電扇,直到幾年前,員工實在看不下去,才湊一筆錢幫他裝了冷氣。

如此儉樸的老闆,卻肯每年提撥公司盈餘的30%給員工,也難怪山冠幹部中,超過25年資歷的大有人在。

林賜農

出生:1950年

現職:山冠興業董事長、昆山登雲科技職業學院董事長

經歷:工廠學徒

學歷:初中畢業

破框心法

一、水太清無魚,決不跟供應商殺價。

二、一張草圖,設計至少五款樣式,比品牌鞋廠還懂市場。

三、不獨食,每年獲利三成提撥員工,還借錢給員工入股。

山冠興業

董事長:林賜農

成立時間:1981年

主要業務:海灘拖鞋,另與台塑合資兩座PVC塑膠管廠集團年營收:逾30億元,每年生產拖鞋超過1200萬雙成績單:全球海灘拖鞋大王,市占率約兩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305

「離島」誘惑:海航「敲門」免稅經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5/3OMDAwMDIzNjU3OA.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773

保險業之經營風險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49664

明白保險行業運作難,經營保險公司更難,成為一家歷久不衰的保險公司更是難上加難,通常保險公司倒閉,唔係因為無生意做,而係因為市場飽和, 或競爭激烈,令保險公司的會計賬盈利倒退,公司唯有轉型銷售高風險的保單,並即時在會計賬上正面反映,推動公司股價上升,投資者、股東與管理層當然高興, 但每當危機來臨,水退潮退,無視風險的保單自然裸露於人前,令保險公司賠付突然增加,如果資不抵債,公司只有破產收場。

例如2005年之前,墨西哥灣有數年沒經歷重大風災,保險公司連續幾年賺大錢,區內居民購買產險的意欲漸漸低落,保險公司唯有劈價搶保單,但當 2005年暴風卡特利娜襲擊墨西哥灣,摧毀了大量區內房屋,令許多保險公司的賠付猛增,以致倒閉,但當天災過後,許多保險公司已經破產,墨西哥灣區內房屋 又開始重建,產險需求特別旺盛,股神巴菲特旗下的保險公司就擇肥而噬,吃下大量高溢價的保單,人取我與,人棄我取,就是保險公司長線賺錢之道。

在概念上,保險公司的銷售產品模式其實就是銷售認沽期權(SELL PUT),以壽險為例,期權掛鉤的資產就是客戶自身的性命,本來衍生工具買賣,就是50/50之零和遊戲,但在現實情況,正如賭神「晒冷」,連自己的性命 也下作賭注,在錢財與性命之間,人們往往選擇保存性命,所以,壽險公司銷售壽險保單,正是贏面大於50/50的生意,明白壽險公司的經營優勢,只要在保金 與投資收益之間作適當配對,壽險公司自然穩賺,中人壽之經營模式,就是全世界壽險公司當中之經營典範。相反,許多保險公司只顧眼前盈利,無視風險,結果當 然失敗收場,例如數年前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美國保險公司AIG,就因為市場飽和,又眼光短淺,以致在金融海嘯的前數年,錯誤判斷了美國樓市並沒有泡沫成份, 並銷售了大量與美國按揭證券掛鉤的信貸掉期合約(CREDIT DEFAULT SWAP; CDS),結果之後美國樓市崩潰,樓房按揭違約急升,令AIG壞賬猛增,如果唔係美國政府打救,AIG早就破產。就算是香港散戶喜愛的宏利(0945), 在美洲的壽險市場飽和之際,在金融海嘯之前,也銷售了大量定息6、7厘的年金保單,在金融海嘯過後的現今低息環境,每張當年銷售的高息保單,都令宏利持續 虧損,直至未來息口大幅上升為止,平保於十年以前,都銷售了一批高息保單,到現在還未完全清理,可惜宏利並沒有吸取教訓,無視風險,結果就是賬面值大幅虧 損,以及盈利倒退。論歐美各大保險公司,我認為以巴郡最醒,在2005年後大做墨西哥灣之房屋產險,在數年前銷售道指11000點的認沽期權,以及沒參與 金融海嘯前的金融衍生工具與樓房按揭的保險生意,實在洞悉保險市場之風險所在。那麼中人壽呢? 投資者已經忘記,於2008年頭,平保正忙於購入富通股權之際,中人壽卻看準國債債息上升,銷售了大量躉交保單,2008年上半年,中人壽之保費增長達 50%,雖然A股不斷下跌,但債券息口上升,足以補償了大部份之投資收益,自2009年未以後,國內開始回收那4萬億救市資金,但國內沒有即時加息,債息 與存款利息持續偏低,A股市場更不升反跌,在這種投資環境,中人壽選擇滔光養晦。在淡市之時大力出擊,在旺市之時保存實力,就是優秀保險企業之競爭優勢, 不敗先能夠長勝,除了巴郡之外,中人壽是全球罕有懂得迴避風險之保險巨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13

陳曉:試圖拷貝賣場經營模式 京東難有前途

http://news.imeigu.com/a/1305006704038.html

「那些股票很快我就會賣掉,因為國美電器的股價在我看來不可能再漲了,而很多機構已經選擇了撤出,從機構云集的熱門股票到現在成為散戶的集中營,這樣的股票在投資價值上是沒有前途的。」

4月底,面對本報記者的追問,陳曉在上海浦東康橋家園的家中做出了這樣的表述。而一旦將手中1.38%的國美電器股權出手,陳曉就將徹底切斷與國美電器及其一手創辦的永樂電器一切聯繫。

陳曉似乎沒有任何留戀,在他看來電器連鎖的好日子都要結束了,因為賣場經營模式已成為無論消費者還是供應商都想擺脫的「高價」賣場。

對離開國美的前因後果,陳曉也選擇了和盤托出。在他看來,去年那場內戰後自己已與國美電器今後的路線完成了切割,也就是未來無論國美電器業績如何都與陳曉無關,是其後繼者的責任。

其實去年9月28日特別股東大會後,陳曉就基本退出了對國美電器經營層面的介入,而是開始去逐個查看自己感興趣的項目。在短短半年多時間內陳曉已經 以小股東的身份投資了包括永樂電器前副總裁束為創辦的家用用品連鎖「明巢實業」、西門子中國區原銷售總經理吳建科創辦的服裝企業,以及在二手車租賃佔有率 第一的「51汽車網」等五六家公司。

按照陳曉的說法,「永樂和國美這些都已經過去了,我新培育的幾個兒子都在快速成長,所以已經沒有什麼好遺憾的。」

「沒有人可以趕我出局」

雖然陳曉一直試圖迴避離開國美的話題,但他還是忍不住說出了這樣一句話,「現在外界都在說是大股東和貝恩投資聯手讓我出局,但我要說的是,如果我自己堅持不走,沒有任何人可以趕我出局,不過那樣對我沒有任何意義。」

在陳曉看來,是其主動放棄了國美電器董事局的職位,他還否認了去年11月大股東與董事局達成的諒解備忘錄中有陳曉一年內自動離職的條款,他笑著告訴記者,「這些都是外界的主觀臆測,股東大會上大部分股東選擇了讓我留任,我怎麼可能答應這樣的條件呢?」

但他到底為何選擇離開?昔日的對手張大中出任國美電器新的董事局主席,陳曉如何想?

陳曉表示,「去年9月28日其實是個分水嶺,我需要的結果都已經達成,10月我就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投資項目,目前敲定的幾個投資項目基本上都是當時看好的。」

他回憶了去年內戰的詳細過程,去年6月24日陳曉在上海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第一次提到了「魚死網不會破」、「國美再也不會回到20個月前」等敏感說法,在文章見報後黃秀虹、黃燕虹曾拿著媒體報導給獄中的黃光裕看了,很快黃光裕就拋出了讓陳曉、孫一丁等四位高管離職的說法。

其實雙方的鬥爭是從2010年3月開始的,一位接近陳曉的國美電器人士表示,「在2008年11月黃光裕夫婦被拘捕後包括黃秀虹、黃燕虹在內的很多 黃家人士都失去了聯繫,於是王俊洲、魏秋立等高管選擇了讓陳曉出任董事局主席,而3月黃秀虹突然回到公司聲稱黃光裕希望由其來出任上市公司的董事局主席, 但這一要求遭到了陳曉和其他高管的反對。」

於是雙方矛盾開始激化,當時黃秀虹就曾提到「即便把國美拆掉打爛也不能讓他們拿到」的偏激說法,而5月11日國美電器年度股東大會上甚至投票否決貝恩投資的三位非執行董事人選。

對此陳曉表示,「大股東的很多做法是不理智的,作為公司增長最大的受益者,把公司拆了分了對其有什麼好處呢,即便他們選擇這樣,還有其他股東不同意他們這麼做呢?」

其實對於5月11日的這次大股東的突然發難陳曉也有些後怕,「如果當時大股東就提出要改組董事局,在投票率只有62.5%的情況下,那麼陳曉就只有離開,結果大股東選擇錯了攻擊對象,因為貝恩投資有保護協議的保護。」上述人士表示。

張大中出山是利益結合的產物

陳曉對去年6月的公開表態並不後悔,在他看來後來網上攻擊他的輿論大部分都是被操縱的,他告訴本報記者,「他們在這方面僱傭了三家公關公司總投入超 過6000萬元,可以說是下了血本,而且有著自己策劃好的傳播節奏,最初我也不太理解為什麼很多知名的管理學、經濟學和媒體人士都站在他們那邊說話,後來 想想這背後的利益結合就不難理解了。」

同時他對有些政府部門這件事情的作用也有些不滿,他直言,「一個罪犯還在外部發揮這麼大的影響力,政府難道不知道?但他們最終選擇了不干預。」

對張大中出任國美電器董事局主席的選擇,陳曉則很直接,他表示,「總比黃秀虹、鄒曉春出任好,不過這背後有著利益的選擇。」

陳曉透露,「外界都在說我與張大中有很大的矛盾,我跟他在2007年沒有多少矛盾,我們的矛盾就在大中電器的價格上,當時蘇寧電器只給出了18億元的收購價格,我給到28億元已經很考慮多年的交情了,因為即便大中IPO上市的市值也不可能達到這一數字,但是黃光裕最後給了36億元,這背後難道僅僅是為企業考慮嗎?當然不是,今天張大中出來救急已經說明了當時的問題。」

而對於國美電器管理層可能出現的動盪,陳曉則表示,「這些高管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打算和職業規劃,這是很正常的,我也希望國美電器的管理層保持相對穩定,但可能很難。」

在去年國美內戰時很多高管選擇站到了陳曉一邊,然而事實似乎並非如此,一位接近陳曉的人士表示,「雖然8月12日這些高管出來面對媒體,這都是在陳 曉多次勸說下才出來的,當時說主要是介紹歷史問題,但當天上午副總裁李俊濤依舊試圖以出差為由拒絕見面,而在媒體報導高管倒戈的新聞後,很多高管都私下打 電話給大股東方面解釋問題。」

顯然每位高管都試圖在兩者爭奪的罅隙間找到生存空間,王俊洲、魏秋立則一直沒有與媒體見面,而對於當時新聞稿中關於王俊洲支持陳曉的言語見報後,王甚至大發雷霆。

如今大部分高管選擇留任,陳曉對此表示理解。因為在黃光裕出事前,他與王俊洲等高管的關係也非常緊張,而真正讓這些高管當時與他站到一起的,正是黃 光裕讓黃秀虹或者鄒曉春出任董事局主席的建議,以及黃家拋出的「蘇寧趕超國美是管理層的策略失誤導致」,這讓在國美最困難時期堅持下來的高管不滿。

國美走入誤區?

陳曉選擇了離開,但由其引入的貝恩投資卻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陳曉表示,「雖然他(貝恩投資竺稼)現在到處說不會退出,但問題是貝恩投資如果退出其價格肯定要大跌,貝恩兩年的投資基本上就沒有收益,現在他是最難受的。」

在與本報記者的交流中他還透露出對這一行業的悲觀態度,在他看來電器連鎖行業經過20年的發展已經到了病入膏肓的程度。

陳曉表示,「現在國美電器採取的是賣場經營模式,也就是賣場成為了一個不承擔任何風險的收費場所,而供應商要進入國美電器就必須要承擔巨額的費用, 最終這些供應商為了業績將不斷增加的成本轉嫁到了消費者身上,這導致國美電器在商品價格上實際上已經成為了各種渠道中最高的,同時對於供應商來說其費用也 是最高的,這樣的渠道必然會被淘汰。」

在陳曉看來,雖然國美電器經常以低價促銷的方式來保持自己的市場份額,但是實際上其銷售價格都已經失去了以往的競爭優勢,不僅比電子商務高,而且比其他的渠道都要高。

據介紹,在國美電器最強勢的供應商海爾、西門子每銷售100元的商品大約可以拿到55元的回籠資金,而最弱勢的是小家電企業,比如說一台動輒幾千元的抽油煙機的實際成本往往只有1000多元,比如說帥康每銷售100元只能從國美回籠25元。

在陳曉看來,國美電器內部巨大的財務漏洞也是問題,國美電器從總部到大區,再到分公司,甚至門店和櫃檯都成為了收費點,除了總部敲定的年度合同外,供應商還要與國美各個層次的領導交納相當數量的費用,這樣導致供應商已經不堪重負。

據介紹,國美電器的很多較好門店一個普通的櫃檯主任每年從每家供應商處獲得的收益都超過萬元,這樣的財務黑洞可謂驚人。

陳曉表示,「2009年7月我們推出股權激勵除了捆綁管理層外,也是為了通過正面收入的增加來遏制這一灰色區域的蔓延,現在我離開後看來這一模式也難以為繼了。」

而為了轉嫁不斷增加的費用,其在國美電器銷售的商品價格往往高於其他渠道,陳曉表示,「現在只是消費者不清楚而已,一旦這個真相被消費者瞭解,那麼 國美的經營模式將難以為繼,國美的3C、IT數碼產品與電腦城相比是絕對沒有優勢的,而國美的門店一旦開到二三級城市如果還堅持這樣的模式必然要死掉。」

在他看來,這已經不是國美或者電器連鎖行業的問題,國內幾乎所有的賣場模式運營都不是所謂國外的商品經營模式,而是採取賣場經營模式,就連新出現的電子商城,比如說京東也是如此。

陳曉告訴本報記者,「當電器連鎖行業的價格成為最高後,本來京東商城獲得了最好的快速成長的機會,但劉強東卻犯了個大錯誤,進行了很多橫向擴張,試圖將賣場經營的模式拷貝到網上去,這樣京東也是很難有前途的。」

對於國美電器提出的新開480家門店的計劃,陳曉表示,「這完全是不可能實現的,現在一二級市場已經飽和,北京市場就可以容納50-70家門店,現在有了200多家,而到二三級市場開店則沒有可能盈利,他們到哪裡去開這麼多店?」

他還表示,「做生意沒有這樣做的,對手要開370家,國美就要開480家,這完全是在賭氣,不是正常經營的方式。」

小股東模式的投資

當外界都以為他會徹底退出江湖來頤養天年時,51歲的陳曉卻在籌劃著自己全新的事業,那就是做投資人。

值得注意的是,陳曉首先投資的其老部下束為建設的「明巢實業」,對於這次投資,陳曉表示,「一方面我天生對於流通業感興趣,另一方面束為在經過幾年的休息後開始創業需要支持。」

然而陳曉又並非只願意投資原來永樂員工進行的創業,他告訴記者,「雖然永樂員工知根知底,是投資的重要參考因素,但有的人天生只能做打工者,所以我投資的對象絕對不只限制在永樂員工中,比如說我就投資了西門子中國區前銷售總監吳建科的項目。」

據悉,2010年7月吳建科離開全球白電排名第三的西門子公司,選擇了自己創業,成立了一家屬於自己的服裝企業,而他與陳曉多年的交情成為陳曉投資其項目的重要原因。

陳曉還涉足互聯網領域。他剛剛投資一家在國內網上二手車租賃領域領先的51汽車網,他告訴本報記者,「對於找上門或送上門來的項目我的興趣並不大,我喜歡自己出去找感興趣的項目。」

在與本報記者長達兩小時的交流中,我們的談話經常被很多打進來尋求投資的電話打斷,陳曉表示,「我更願意用小股東的身份來投資,因為對於創業期的高管,如果我作為大股東進入,他們創業的熱情會減退。」

當本報記者的採訪臨近尾聲的時候,陳曉又一次接到了電話,在電話中他又敲定了一家新的投資項目。

在陳曉看來,張大中成立的大中投資很多的投資是財務性投資,比如其對TCL、海信電器定向增發的參與,這樣的項目顯然不是陳曉喜歡的,他告訴記者,「我會選擇一些看好的項目並投入資金並與他們一起成長,並沒有對這些項目設立短期盈利的目標。」

陳曉選擇了做投資人,隨著其在國美電器最後部分股權的出手他手中又將增加5億多元的現金。陳曉表示,「即便到60歲我自己不再從事投資了,也會給這些創業的年輕人提供建議,我是不會閒下來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867

真功夫蔡達標被捕 管理層強調「正常經營」

http://www.21cbh.com/HTML/2011-5-12/yNMDAwMDIzNzgyNA.html

5月11日,廣東省公安廳在其官網發佈公告證實,真功夫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原董事長蔡達標已於4月22日被公安機關抓捕歸案。

公告顯示,經廣州市公安機關偵查,證實蔡達標等人涉嫌挪用資金、職務侵佔等犯罪行為。經廣州市人民檢察院批准,於4月22日對蔡達標等4名嫌疑人執行逮捕。

真功夫現任董事長、蔡達標妹妹蔡春紅方面11日對本報表示「暫未看到相關消息」,並強調蔡達標已於3月17日委託蔡春紅擔任真功夫董事長,蔡達標個人問題不會影響真功夫日常經營。

今年3月17日,廣州市公安局對廣州市真功夫餐飲連鎖有限公司個別高管人員涉嫌經濟犯罪展開調查,並在廣州、東莞兩地與該公司部分管理人員接觸並核實情況。

自此以後,蔡潘兩家的內鬥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4 月11日,蔡達標的前妻潘敏峰在其微博上傳了數份密件,表示真功夫監事、同時為真功夫副董事長潘宇海妻子的竇效嫘已起訴蔡達標,指控其通過中介機構進行公 司資產和業務轉移;5月11日,一位接近潘敏峰人士對本報透露,針對有爭議的25%股權,潘敏峰已於上個月向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提起訴訟。2006年9 月,蔡達標協議離婚,潘海峰所持有的25%股權歸蔡達標所有。

始創於1994年的真功夫,最初由蔡達標夫婦與潘宇海共同出資成立,經過17年的發展已成為擁有近400家門店、年銷售額十幾億元的本土餐飲連鎖企業,但蔡達標與潘敏峰的離婚,最終引爆了兩大股東之間的家族紛爭。

2007 年10月,蔡達標為實現真功夫上市,引入今日資本和聯動投資兩家風投,聯合向真功夫注資3億元。至此,真功夫的股權結構為蔡達標、潘宇海各佔 41.74%,雙種子公司佔10.52%(其中蔡潘各佔5.26%),今日資本和聯動投資各佔3%。後來,蔡達標通過控股真功夫股東之一的中山聯動創業投 資公司,股權比例反超潘宇海。

目前,潘宇海實際控制了真功夫的日常管理。儘管公告和真功夫管理層都強調「在公安機關偵查期間,真功夫各連鎖店均正常經營」,但家族糾紛已令真功夫的上市計劃不得不暫時擱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930

他是職業音樂家 更是經營天才

2011-5-9  TCW




是什麼樣的人才,能讓大老闆甘願等待六年,只為了說服他成為未來的接班人?又是怎麼樣的領導,在十三年內讓公司年營收變成四倍,達到四兆日圓(約合新台幣一兆四千萬元)的世界規模?日前以八十一歲辭世的索尼(Sony)前總裁大賀典雄,就是這麼一位經營天才。

有 「CD之父」之稱的大賀典雄,在索尼逾半世紀的時光,留下的儼然是一部影音科技的發展史。錄影機、隨身聽、雷射光碟CD,到PlayStation家用遊 戲主機,每項發明,都足以改變人類生活的樣貌。大賀不僅主導了影音產品的市場,更令人稱奇的,還有他身為職業音樂家的另一個面貌。大賀手上的指揮棒,從交 響樂團到影音科技王國,交錯出一曲人生傳奇。

回顧大賀的人生序曲,在靜岡縣的高級別墅中展開。生於一九三○年的大賀,父親是事業跨及海內外的木材商人,身為「富二代」的大賀,年少時期在戰爭中度過,「空襲警報響起的時候,我留在家裡彈鋼琴。」他從小立志成為音樂家,更以自己美聲的天分自豪。

他,是音響痴 蒐集零件,自己造擴音器

另 一方面,對事物強烈的好奇心,則打開大賀對音響設備的研究興趣。為聽黑膠唱片,買不到擴音器的大賀,索性向美國訂購迴路圖,從蒐集零件開始,自己用手工打 造。當這樣的音響癡看到東京通信工業(索尼前身)出品的錄音機滿是設計缺陷,年僅二十歲,代表學校東京藝術大學採購的大賀,竟跑到公司直接「客訴」。

他 列出的種種缺點引起索尼創辦人井深大、盛田昭夫兩人的高度興趣,大賀一從大學畢業,便力邀他加入公司。但大賀一心只想朝音樂發展,只簽下了特別契約便赴德 國深造。不死心的兩人一直與大賀保持聯絡,更鼓勵他「腳踏兩條船」,兼顧經營與音樂。將近六年過去,大賀才終於點頭成為索尼的正式員工。

同樣希望延攬大賀的,還包括山葉(Yamaha)的會長川上源一。「一開始只覺得是個氣燄囂張的年輕人,但一次次的談話,從鋼琴聊到引擎,才理解到他其實是凡事絕不低頭的女王蜂。」

一 九五九年,二十九歲的大賀,在索尼開啟了他人生波瀾起伏的間奏。跳過基層,直接空降成為製造部部長的大賀,白天管理手下一千名員工,晚上則在歌劇舞台上粉 墨登場。直到一次《費加洛婚禮》的演出,在後台打瞌睡的大賀差點錯過上台的時機,才讓他毅然將兒時的夢想擱置一旁,專心為索尼打拚。

他,是品牌痴 商標字母設計也反覆推敲

大 賀自視甚高,他的自信與鐵腕作風,讓他得到了「天生王者」的封號。他是索尼的品牌形象推手:從製造業走向國際品牌,大賀對於塑造索尼「觸動人心」的產品不 遺餘力。他取消沿用多時的公司代言玩偶,以黑、銀兩色表現產品高級質感。對於品牌商標Sony的四個字母,更是在大小粗細上反覆推敲,將其視為「公司最重 要的資產」,在十八年內經過六種版本,才停留在今日的樣貌。

他堅持開發制定索尼專屬的規格,在七○年代錄影帶規格大戰中,索尼領軍的Betamax慘敗給松下電器的VHS,但卻讓他領悟到自訂規格對於商品發展的重要。

其中與荷蘭飛利浦(Philips)合作開發的CD規格,便是由大賀一手促成。相對飛利浦堅持六十分鐘的標準長度,大賀則獨排眾議,主張一張CD要能完整收錄大部分的樂曲,應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七十五分鐘為標準,這個CD規格容量到今天仍沿用。

CD規格推出,索尼除了決定自行商品化,更挾著CBS.索尼唱片公司(CBS╱Sony Records)的優勢,從內容帶動CD的銷售,使音樂儲存正式脫離一百年前愛迪生留聲機開啟的類比格式,進而走向數位錄音的時代。

從 CD的成功經驗中,大賀認為硬體的開發,必然要和內容產業相結合,才有吸引消費者的誘因。也因此,不論是收購CBS成立索尼音樂,或者以三千億日圓天價買 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Columbia Pictures),大賀毫不手軟。事後證明,大賀的眼光不但正確,更將索尼擴展到音樂、電影、以及遊戲機開發等事業版圖。

他,是音樂痴 捐十六億退休金蓋音樂廳

值 得一提的是,大賀與年長他二十二歲,「指揮界的國王」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在因緣際會下成了忘年之交。他們不但因為音樂而結識,更因為駕駛噴射機巡迴世界的共同興趣而熟稔,兩人在信件裡以機長、副機長互稱。CD 也在大師的背書下,率先發表在人們面前。

二○○三年大賀從索尼退休,生命的終章仍舊回歸到他畢生最愛的音樂。大賀與 鋼琴家妻子將索尼十六億日圓的退休金,全數捐獻給輕井澤,打造了可容納八百人的音樂廳。他原本計畫在五月四日親自指揮東京愛樂交響樂團,為東北大地震募款,如今卻是一個無法實現的承諾。

大 賀典雄充分體現日本企業家「士魂商才」的精神,既有知識分子的審美情趣,又有商人不可或缺的經營能力。他雖然以「自信家」著稱,但卻沒有將企業占為己有的 野心,這種純粹使索尼的兩位創辦人安心將心血交給一個毫不相干的年輕人,也讓大賀在音樂夢想之餘,揮灑出理想與現實相交融的快意人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001

手機代工慘澹經營 它卻逆勢交出獲利成績 陳世惠魔鬼大改造 華冠逃過虧損命運

2011-5-23  TWM




在手機代工大廠紛紛出現虧損的狀況下,華冠卻能逆勢交出獲利成績,華冠總經理陳世惠用兩個月魔鬼改造,讓小麻雀也能舞出手機代工的新春天!

撰文‧翁書婷

二○一○年,是手機品牌廠宏達電最風光的一年,智慧型手機熱賣,讓宏達電獲利創下歷史新高;但是,二○一○年對台灣手機代工廠來說,卻是最慘澹的一年,全 球最大的手機代工廠富士康,跌破眾人眼鏡,出現巨額虧損二.一八億美元(約新台幣六十四億元),華寶也大為失色,虧損三億元,就連英華達也在營收大幅縮小 下,三月宣布併入英業達。

然而,在市場普遍看衰手機代工廠下,有一家公司卻開始賺錢,走出連年虧損泥淖,逆勢交出EPS(每股稅後純益)○.二八元的成績,今年它的手機出貨量還要突破二千萬支關卡,上看二六○○萬支,全年營收有機會衝上二八○億元,成長幅度高達四三%,這家公司就是華冠。

手機代工業在虧損邊緣掙扎新北市中和某棟大樓裡,華冠總經理陳世惠穿梭在各個實驗室,桌上一字排開都是華冠這幾年做的產品,「你能想像嗎?十年前,我們代 工一支傳統的功能性手機(feature phone),可以賺四百美元。現在,我們做一支更好的功能性手機,利潤卻只剩四美元。」毛利低落是代工廠普遍的悲歌,只是全球智慧型手機銷量大幅成長, 但手機代工廠無一不在虧損邊緣掙扎,讓人不禁疑惑,手機代工產業怎麼了?

答案很簡單,「我們暫時沒有委外釋單的計畫。」宏達電財務長容覺生說。智慧型手機市場技術門檻高、利潤肥厚,讓手機品牌廠將組裝製造緊握手中。在品牌廠無 意對外釋單下,高毛利的智慧型手機訂單拿不到,代工廠又難從功能性手機銷量賺到錢,青黃不接的結果,手機代工成了落日產業。

談到大環境的問題,陳世惠也忍不住感嘆,「前幾年我們做feature phone都有賺錢,只是賺來的錢全拿去開發智慧型手機。」早在○四年,華冠就積極投入智慧型手機的開發,以為很快就會有爆發性成長,沒想到,卻等不到期 待的智慧型手機大筆訂單進來,拿到的都是二線手機品牌的小單,沒有達到規模經濟,讓華冠短短兩年就大虧十二億元,虧到連董事會都罵。

「現在每十個人,至少有四個人用的是智慧型手機,可是在二○○七年以前,能有一個人拿智慧型手機,就很厲害了。」陳世惠看來,當時行動網路環境的不成熟,造就了需求不彰,在3G網路尚未普及下,消費者怎麼會有購買智慧型手機的需求?

品牌大廠關起門來自己做,代工市場規模小,又僅兩、三家品牌獨大,缺乏訂單支持的華冠,成績當然不好看。

屋漏偏逢連夜雨,開發智慧型手機的投資大洞來不及填滿,又遇到了○九年的金融大海嘯,整體手機出貨量負成長,智慧型手機獲利春燕沒飛來,功能性手機訂單也開始衰退,整個華冠風雨飄搖,逼得陳世惠不得不想辦法動刀改造。

「當時可能很多人恨我。」裁員、關廠、智慧型手機研發喊卡,陳世惠改造的動作一波波,因為他明白,如果不改造華冠,讓華冠重新動起來,整家公司可能會遭金融海嘯滅頂。

陳世惠一聲令下:「兩個月,營業費用要降二○%,製造效率得提升五○%,開發時間要縮減一半。」這是陳世惠給高階主管的嚴苛任務,時間這麼短,動刀的幅度卻這麼大,因為他一想到手機代代演進,生命週期遠比其他電子產品還要短,就沒有太多的時間能浪費。

一聲令下執行內部大改造

不過,華冠的好處在於規模小、組織相對扁平,比起富士康、華寶企業結構上的疊床架屋,組織調整豈是一朝一夕。可是,華冠不一樣,它的組織簡單,卻又五臟俱全,調整的命令一下,整個華冠都開始動了起來。

「不要的成本先砍,產線也都要重新規畫,每個環節都一一被拿來用放大鏡檢視。」華冠財務長周照程說,營業費用要減少兩成,每一塊錢都不容許浪費。就連工廠 營運也一樣,產線重新調整後,以前花三十秒做檢驗工作(testing),現在要縮減到三分之一,效率、成本全部重新調整,讓華冠重新上緊發條。

另外,為了盯緊各部門的改造進度,每個禮拜陳世惠都和高階主管開會,他要華冠從上到下都動起來,「因為手機產業的變化實在太快,我們不能等。」果然,金融 海嘯一過,景氣開始復甦,加上iPhone掀起的智慧型手機風潮,在在顯示華冠的機會來了,「許多買不起高價智慧型手機的消費者,也開始選購中高階的 feature phone。」華冠副總洪一峰觀察,相對低價的中高階功能性手機,一樣有觸控與上網功能,表現雖不若智慧型手機好,價位卻親近一般消費者。

於是,陳世惠把智慧型手機的研發團隊投入中高階功能手機,性價比完全不輸入門款的智慧型手機,還讓摩托羅拉因而找上門,短短半年就設計四款機種,出貨一百萬支,未來更瞄準Android平台,殺進智慧型手機戰場,希望一舉拉高智慧型手機的出貨比重。

儘管如此,資策會MIC行動通訊分析師林柏齊倒沒這麼樂觀,因為各大品牌廠釋單,最快要等到一二年,因此,華冠能否順利接到智慧型手機訂單,甚至進一步將智慧型手機出貨比重拉高至六成,將是觀察重點。

面對未來挑戰,華冠也不敢大意,陳世惠眼神堅定地說:「我每天都戰戰兢兢,就像坐在薄冰上!」

華冠

成立:1999年

資本額:40億元

董事長:李森田

總經理:陳世惠

主要業務:手機代工(無線通信器材、電信射頻、電子零組件)

近三年獲利:

2008年EPS -1.65元2009年EPS 0.06元2010年EPS 0.28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14

網上商業經營模式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50263

最近,科網熱潮又再捲土重來,熱炒的主要是那些社交網站,例如國內的人人網RENREN.COM與最近上市的專業社交網站LINKEDIN,最大的 當然是估值高達600億美元的FACEBOOK,如果未來FACEBOOK上市,勢必吸引更多熱錢追入這個板塊,可能又會再來一次科網泡沫。在科網股當 中,許多公司都有實質業務,而且增長驚人,今日講吓網上商業。

上世紀前互聯網年代,資訊流動較慢,人生路不熟,企業如果要推銷產品到外地,通常須要透過當地的代理商,代理生意愈做愈大,營業額也相當可觀,但隨 著互聯網興起,開始有網上中介網站的出現,行內簡稱為B2B(BUSINESS TO BUSINESS)業務,不要小看這種中介業務,2010年全年國內網上B2B商務之營業額就達到近100億人民幣,主要服務對象是國內的中小企,未來中 國出口與內需都繼續有強勁增長,市場只會愈做愈大。

在國內B2B商務網站之中,阿里巴巴(1688)的市佔率達6成半,遠遠拋離其他對手,除了大額交易之B2B平台外,阿里巴巴更在上年3月推出小額 交易之1688.COM網站,讓生產商直接供貨給零售商,阿里巴巴更與母公司的淘寶網合作,在去年尾推出無名良品業務,直接把產品銷售給消費者,這就是所 謂的B2B2C生意(圖)。在海外業務擴張方面,阿里巴巴在去年收購了VENDIO與AUCTIVA,這兩家公司都是為美國小型公司客戶和e-BAY賣家 服務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更收購了深圳一達通這家服務環節外包服務供應商,希望在未來打通物流、通關、退稅和貿易融資與財貨交收服務的一條龍服務。

年初,阿里巴巴自爆公司內誠信與交易安全問題,承認有少數商戶有行騙行為,而且衛哲交代了責任,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和首席執行官,職務由陸兆禧接管, 這件事情會對公司之營業額有短暫負面影響,但長線會令公司運作更健康。最近阿里巴巴股價節節下跌,主要因為國內信貸嚴重收緊,大大影響到中小企之融資,再 加上珠三角電荒與長江流域水荒,如果情況持續下去,國內許多中小企將會倒閉。阿里巴巴母公司遲遲未將淘寶上市,主要是因為控股權問題,原來馬雲在母公司只 有一成控股,雅虎持股達4成,互聯網在國內是政治敏感行業,中央不想外國勢力持有互聯網公司的話事權,新聞報導,馬雲向雅虎提議回購阿里巴巴母公司股份, 但提議被雅虎拒絕,最近有報導話阿里母公司旗下的支付寶,已經轉移到馬雲名下的一間公司。看來阿里巴巴母公司之股權爭議一日未了結,阿里巴巴的業務與股價 都無運行,不過長線投資就係等不明朗之時機入貨,到泡沫頂先去出貨,咁先可以倍數獲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398

專注經營品牌 從按摩椅跨足保健食品 OSIM年年挑戰兩位數成長

2011-6-13  TWM




經營三十二年的傲勝國際,目前擁有健康器材等多種產品線。靠著專注經營「OSIM」品牌,董事長沈財福帶領公司度過多次景氣衰退,現在他要全力搶攻亞洲市場,把健康概念化為實質營收。

撰文‧周岐原、鄭淳予

「品牌、品牌、品牌」。這是OSIM(傲勝國際)董事長沈財福整整花了三十二年時間,才摸索得來的經營祕訣。從創業至今,平均每十年面對一次重挫的 OSIM,靠著專注經營品牌,一再度過危機考驗。現在,OSIM已成為亞洲健康生活產品的第一品牌。一手將看不見、摸不著的「健康」形象,塑造成各種保健 產品,是沈財福在亞洲市場攻城掠地的最佳武器。

五月中旬,寒舍艾美酒店的宴會廳走廊上,擺了一長排按摩椅,這是OSIM發行台灣存託憑證(TDR)的法說會場。沈財福豪氣地說:「未來是亞洲的舞台── 亞洲人肩上要扛的壓力大了,我的椅子就不怕沒人買!」說話不忘強調「亞洲」,因為來自亞洲的銷售金額,占OSIM目前營收比重超過九成之多,深耕這塊市 場,正是沈財福讓OSIM總市值逼近十億美元的基礎。

看準保健市場無窮商機

目前,傲勝國際擁有按摩椅、營養保健食品及茶飲料等多種品牌,產品類型不同,賣的卻是同一概念──健康品牌。難以想像,從小貿易商做起的沈財福,最初根本 不是銷售現有的主力產品,而是賣廚具。二十一歲那年,沈財福與日商合作投入廚具貿易,但是當廚具業績下滑,沈財福只好不斷尋找其他出路,直到嘗試引進按摩 棒,意外發現產品熱賣,才找出轉機。

二十出頭的年輕小夥子創業,選擇全然陌生的產品,怎麼認為能成功?沈財福自己也承認:「保健是新興行業,那時候,這個行業是不存在的。」但他毫不遲疑地解 釋自己的選擇:「我認為只做貿易和家用品,前景堪慮。保健才有很大市場,消費者每年成長,所以掌握到局面的發展。」無中生有、一刀切出一種新行業,固然是 沈財福慧眼獨具的創意,卻也是他在嚴酷的市場寒冬下,不得不然的選擇。一九八五年,新加坡面臨建國以來最嚴重的蕭條,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率從前一 年八.八%,重跌至負○.七%。沈財福回憶起當時的冷清市況說:「第一次的危機是八五年,差不多要垮下去了。」這次危機讓沈財福學到教訓:想要創造持續經 營的能力,必須要有金字招牌!強力行銷OSIM品牌的經營方針,就在此時奠下。

因為確定了「深耕品牌」策略,在沈財福長達三十二年的經營歷史中,即使曾經歷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與○八年金融海嘯,OSIM還是有驚無險度過。「每一次危 機我們都沒死,甚至還成長!」沈財福說出一次次死裡逃生的真正原因:「這是從零開始的公司,不是老爸給我的,我有絕對的鬥志;而且掌握自己的品牌,對品牌 有長遠的開發,我可以做,也肯做。」經營品牌「玩」出心得,沈財福領悟出,保健產品的概念不只於按摩器材,近年他將事業領域跨足保健食品,試圖把版圖做得 更大。去年OSIM自創保健食品品牌Richlife(瑞萊),目前光是瑞萊的銷售據點,就超過一百個;同時OSIM也增加對美國保健食品大廠GNC(健 安喜)的股權,持股達到九五%。

橫跨三領域 搶攻中國市場不僅如此,今年四月,OSIM又斥資三千萬元星幣(約七億新台幣),收購茶品牌TWG三五%股權。這個舉動令人好奇,茶飲料和健康按摩器材, 有什麼業務關聯?沈財福談及這筆投資規畫時,滿意地笑說:「誰說茶就是茶?就好像葡萄酒一樣,這其實也是人們對生活方式的追求!」他解釋,在新加 坡,TWG是和PRADA、GUCCI店面比鄰的頂級茶品牌,連新加坡航空公司的頭等艙,用的也是TWG茶葉;而互相結盟的盤算,是準備合資搶攻大中華地 區的茶飲市場。

「下一個十年,中國絕對是太陽,我們(其他國家)都是小星。」沈財福指出,度過金融海嘯之後,亞洲地區的銷售潛力更加可觀,其中中國市場的發展空間最為驚 人。法人就評估,中國按摩椅銷售量正以每年三成速度快速成長,同時中國也在○九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營養補充劑消費國,這兩種產品,也是OSIM列為推廣重點 的主力產品。這讓沈財福忍不住興奮地說:「OSIM在未來五年,可以挑戰年年兩位數的成長!」三十年前,專心拚事業的沈財福,一天工作超過十六個小時。現 在儘管「只」工作十二個小時,但為了管理更廣大的企業版圖,沈財福連熱愛的高爾夫也戒掉。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沈財福名下持有OSIM六六%股權,這對上市 公司董事長而言,是「高得出奇」的比率,不難想見他對OSIM的發展前景有多麼看好,而這個三十多年的企業,未來發展值得注意。

OSIM

創立:1979年

董事長:沈財福

業務項目:按摩器材、保健食品、頂級茶品2010年營收:120.56億元稅後淨利:11.83億元

稅後EPS:1.74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2

取得經緯科技經營權 為轉型營建股鋪路 聚合發入主經緯 台中建商借殼風再起

2011-6-13  TWM




將在六月二十二日改選董監的經緯科技,確定將由台中知名建商聚合發入主,原公司派將退出董事會,未來經緯將更名為「坤悅開發」重新出發,也宣告經緯科技將正式走入歷史。

撰文‧梁任瑋

營建業借殼再下一城。台中七期重劃區知名建商聚合發建設近日透過私募入主電子股經緯科技,這也是繼總太入主駿億電子後,近期台中房地產業第二樁借殼掛牌案例。

聚合發建設目前已取得經緯五四%股權,六月二十二日即將登場的經緯股東會將一口氣決議多項重要議案,包括更名為坤悅開發,並辦理二.四億股私募案,私募價 格每股暫定五.八元,預估可募得十三.九億元,公司資本額將提升至三十億元,並改選董監事,聚合發不僅將正式取得經營權,也將增設不動產開發業務營業項 目,為轉型營建股鋪路。

此次參與經緯私募的對象為聚合發董事長陳世坤、總經理祈興國及悅弘盛投資公司,其中祈興國也是悅弘盛的股東。聚合發三席代表分別各持有經緯約一八%的股 權,合計比重五四.三二%,雖然經緯董事長嚴崇瑞,仍是目前單一最大法人股東,但持股比重已由原先的五七%下降到二五%。

經緯近年虧損 兩度改組二十年前從台中縣豐原、大雅推透天別墅發跡的聚合發建設,董事長陳世坤與總經理祈興國兩人因高中情誼創業,最初只鎖定首次購屋與首次換屋客層,近 八年轉進台中市精華地段,積極耕耘台中七期重劃區豪宅市場,已連續推出七、八個建案,累計總推案金額高達四百億元,力圖將公司轉型為豪宅品牌建商。

由於聚合發銷售策略貼近市場,彈性靈活,這幾年旗下建案全部完銷,公司獲利也大幅躍進,也讓陳世坤有機會一圓公司上市夢。

由台灣商界聞人馬賓農創辦的經緯科技,一九七五年成立,前身是經緯電腦,承包多項政府電腦設計及施工,曾經是國內十大系統整合廠商之一,陸軍總部、空軍總部、海軍總部、法務部、公賣局、縣市稅捐處都是其主要客戶,是國內老牌資訊系統公司。

一九九○年,馬賓農甚至也進軍中國高爾夫與房地產市場,在上海投資擁有二十七洞的「松江天馬國際高級高爾夫球度假村」,並與上海錦江集團聯合成立錦江經緯公司,選在中國重量級中央領導人在上海下榻的西郊賓館邊合建「龍柏花苑」。

但這幾年經緯不敵台灣產業結構轉變,市場競爭激烈,公司營運也面臨瓶頸,隨著訂單萎縮財務出現虧損,股價最低只有一元多。二○○六年,經緯經營團隊第一次 改組,馬賓農卸任董事長,由威運集團嚴崇瑞接掌董座,但業績表現仍不理想,去年聚合發建設開始介入,今年五月十八日總經理已正式更換為聚合發建設總座祈興 國。

建商借殼掛牌 轉型捷徑「就算你在台中業績做得再好,不見得有全國知名度。」五年前開始將房地產推案重心轉往台北的鄉林建設董事長賴正鎰表示,台中建商較吃虧的就是缺乏 全國知名度,建設公司同樣一年營收二十億元,在台北已經算是「全國型」品牌,但在台中客戶心目中就只是「區域型」建商。

因此,透過借殼掛牌上市,因為可以省去首次申請公司上市的繁瑣過程,成為營建業轉型的終南捷徑。

近期台中建商借殼案例最知名的為總太建設入主駿億電子,在集團資源挹注下,這兩年投資興建房地產已在今年完工入帳,第一季獲利可達八千萬元,每股稅後純益將有一.五元水準,近期即將改掛營建股,並準備赴中國廈門及福州設立辦事處。

不過,營建業借殼後,才是真正辛苦的開始。「要真正改善公司體質,至少要七、八年時間。」一位上市營建股總經理透露。

綜觀這幾年借殼經營成功的營建股,都有三個相似之處:第一是搭上景氣上升列車,第二是經營手法靈活,第三是口袋要夠深。其中又以二○○○年入主宏巨建設的興富發建設,與龍巖人本入主大漢建設最為經典。

興富發建設入主宏巨後,迅速將推案戰線從高雄拉至台北,建立市場知名度後,又逢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後房市景氣大幅復甦,預售案接連完銷,手頭累積的龐大現金又快速轉入土地市場,興富發甚至在○九年起連續兩年成為營建股「購地王」。

至於近年透過借殼與換股上市的龍巖,不但是國內第一宗殯葬業上市案例,由於龍巖人本過去二十年在台灣陰宅市場擁有綿密的通路,和市值高達二百億元的土地資 產,與大漢合併後,不僅改善財務體質,去年底股價更順利站上一百元大關至今,風光成為上櫃營建股王,顯見營建股借殼掛牌成功與否,老闆是否有經營好公司的 決心是最重要關鍵。

近10年來營建業借殼上市案例建商/個人 被入主公司 入主時間 2011年6月

3日股價 (元)

興富發建設 宏巨建設 2000 65.80 麗寶建設 名軒 2004 26.00 三圓建設 福纖(三圓) 2004 77.60 龍巖人本 大漢(龍巖) 2005 106.50 亞昕開發 捷鴻 2006 40.10 城寶建設 和旺 2006 43.50

聯上開發 數位春池

(聯上) 2006 16.20 齊裕建設 十全(達麗) 2006 34.75 寶佳建設 美克能 2007 7.92 昇陽建設 弘如洋 2007 25.25 寶佳建設 櫻花建 2008 23.05 寶徠建設 凱聚(寶徠) 2008 13.35 昌運建設 富旺 2009 14.00 總太建設 駿億電子 2009 28.50 國礎建設 德士通 2010 19.75 聚合發建設 經緯(將更名坤悅開發) 2011 5.30

備註:()為更名後名稱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75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