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中國樓市大調整:這次和以往都不一樣?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106274

中國房地產, 救市, 土地財政, 房價, 農民工

今年三季度已過半,本周房產市場的數據還是不好看:7月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的大中城市增至64個,為2011年1月以來最多,且一線城市房價全線下挫。對中國樓市七年來第三次調整,有分析人士認為,其嚴重程度超出此前。雖然樓市不會崩盤,但存在未來大幅下行的風險。(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不過,中國股市顯然並未很受上述樓市降溫消息的影響。上證指數截至本周周線六連陽,創2012年3月以來最長連漲期。專註中國市場的股票研究機構JL Warren Capital在新近報告中解釋,中國政府的刺激措施、放松房貸、多地限購松綁都讓股市再次相信,房產市場的問題已經結束。

中國房地產, 救市, A股,房價

澳新銀行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劉利剛在本月的研報中指出,A股的這種信心可能源於中國政府此前就以政策救市實現股市的大逆轉。如下圖所示,中國樓市此前經歷了兩次周期,一次是2007年到2009年年中,另一次是2009年年中到2012年年中。劉利剛認為,只要中國繼續推行城鎮化,並出臺適宜的政策,樓市下行應該只是周期現象。

中國房地產, 救市, 房價

但美銀美林策略師崔偉(David Cui)認為,這次樓市的調整可能不同以往。他在報告中提到了以下幾個數據:

假如以過去12個月的平均成交量計算,到今年7月,消化中國樓市的存量房為期需約4個月。2008年12月,消化庫存需2.3個月,2012年3月需2.5個月。

中國房地產, 救市, 土地財政,住房空置

可目前的銷售速度還不及過去12個月的平均水平。如果以6個月平均水平看,差距還更大。

中國房地產, 救市, 樓市,存量房

異常高的存量會不會導致這次下行調整比前兩次後果嚴重?這要看中國消費者為何不願入市買房。是因為限購政策,還是因為沒有足夠的需求?

崔偉認為,法規政策的確是制約因素。2009年和2012年,政府放寬限購和放松房貸吸引了賣家,結束了樓市下調。而且,如果大城市取消對外來人員購房的限制,也將激發中國城鎮的購房需求,因為更多的農村居民會長期定居城市。

然而,假如限購是問題的要害,為什麽在近幾個月放松限購的一些城市房價依然下跌?

JL Warren Capital認為,這是因為開發商修建了太多的豪宅,並未向中產階級提供足夠的房源,更別提收入相對更低的外來工了。

截至本月16日,全國46個限購城市中,只剩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三亞等9個城市尚未松綁,已經解除限購令的城市占比八成以上。限購松綁能不能救樓市?

《人民日報》昨日文章以“限購放開難救樓市 房貸政策才是關鍵”為標題,引用了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的觀點,即:

目前樓市轉冷是由於部分城市前期供應量過大、房價過快上漲等市場本身風險因素積累,以及前期成交集中釋放帶來的需求斷檔。因此,僅靠限購松綁難以拉動市場成交。

華爾街見聞上月文章提到,據財政部公布數據計算,去年地方政府近一半的收入與土地相關,顯示地方政府仍嚴重依賴土地財政。如果房地產繼續深入調整,地方財政完成全年計劃也面臨嚴峻考驗。

因依賴土地財政而被樓市“綁架”的地方政府更急於“救市”。

《南方都市報》近日報道提到,據2013年底審計署的最新摸底數據,縣鄉兩級基層政府負有償還責任的債務占比分別為78.49%和84.18%,是省級同一數字的兩倍不止。這兩級政府並沒有省市政府的穩定稅源和償債資源,最常用的手段除了賣地就是向企業家甚至農民“化緣”。

中國房地產, 救市, 土地財政,地方政府

這輪樓市調整形勢嚴峻,不少人擔心房產市場崩盤,因為當前中國三分之二的GDP幾乎都來自房地產。JL Warren Capital預計,崩盤不會發生,中央政府會引導開發商修建經濟適用房。但考慮到存量太大,樓市將不可避免地更大幅度下行。

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昨日也表示,當前房地產市場仍是調整,不會崩盤或暴跌。波動是今後房地產業的新常態之一。

秦虹認為,對中國房地產市場影響最大的是人口因素,目前高儲蓄人口所占的比例仍然處於歷史高位,同時,我國對住房的剛性需求總量大,占比高。房地產市場發展有真實需求支撐。

對於目前房地產各項指標的回落,秦虹認為,是由於中國遇到階段性的商品房供給增速超過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699

“狼”真的來了? 美股這波下跌或許非同以往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8850

美股還沒有脫離牛市的軌道,不過最近出現了拋售,昨日繼續收跌。分析人士警告,這次下跌可能意味著市場由看多美股轉變為看空。

券商BTIG首席全球策略師Dan Greenhaus認為,過去五天美股下跌2.3%,這並非小幅回調,而是體現了市場由看多轉向看空的速度。新聞報紙、電視評論和與客戶交流的結果都顯示出,情緒稍有改變。

Greenhaus指出,這意味著,可能大家沒有像一些人認定的那麽放心自己的看多立場。考慮到還未確定第四季度美國經濟到底會表現得多積極,這是耐人尋味的現象。

Greenhaus的警告不無道理,美國國債市場也有市場預期改變的跡象。

如美聯儲聖路易斯聯儲下圖所示,2年期美國國債的利率已升至近幾年高位,不再像過去那樣長期維持下行的低位,而是顯示了金融危機以來首次出現的持續上行。

美國股市,加息,美國國債,美聯儲,美元

雖然本月美聯儲FOMC會議依然認為要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保持超低利率,但以上美債利率走勢變化顯示,市場並未預計美聯儲會長期擱置加息,首次加息更有可能提前,而不是延遲。因為短期利率上升說明美聯儲已經開始收緊利率。

美國利率上升的同時,最近美元一度創下四年新高,這是否代表美股的牛市會結束?

華爾街見聞上周文章提到,摩根士丹利近來報告提到,歷史上,美元和美國兩年期利率同時走高時,股票和企業債表現通常向好。只有當美元走強而兩年期利率下行時,風險資產才會表現不佳。

換言之,摩根士丹利認為,如果經濟基本面好轉,即使短期利率和美元都走高,也不會給美股帶來負面影響。不過,現在投資美股還不如歐股和日股。(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美元,美聯儲,QE,加息,新興市場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3678

2015的第一次美聯儲加息 比以往來的更晚一些

來源: http://www.guuzhang.com/portal.php?mod=view&aid=110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5-1-13 09:24 編輯

2015的第一次美聯儲加息 比以往來的更晚一些
管清友、張媛、朱振鑫、牟雲磊、李奇霖


摘要:



美聯儲加息雖然是大勢所趨,不管是從美聯儲目前釋放的信號還是未來基本面的走勢來看,這個時點不會太早。2015的第一次聯儲加息,可能比以往來的更晚一些。

正文:

美聯儲加息的蝴蝶效應是2015中國經濟最重要的風險之一,但對於美聯儲加息的時點市場存在一定分歧。有的人比較樂觀,認為美國經濟強勁複蘇,美聯儲可能提前加息,但也有人相對保守,認為美國基本面還不足以承受加息,美聯儲加息可能推遲。那麽問題來了,美聯儲是站在哪邊呢?我們認為美聯儲更傾向於後者。

第一,美聯儲對加息信號諱莫如深,繼續保留“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表述。2004年1月,美聯儲刪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換至“耐心”,6個月後,首次加息,隨即開啟了長達三年的加息周期。然而此次12月會議的言辭變化更為微妙一些,雖然增加了“保持耐心”的表述,但為了避免誤解,同時還強調了“假如長期通脹預期仍然得到良好錨定的情況下,那麽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0-0.25%之間很可能是合適之舉”,並沒有釋放2004年那樣明確的加息信號。

第二,美聯儲官員內部鷹鴿兩派的分歧加大,。鷹派(以Fisher為代表)認為美聯儲是美國的美聯儲,沒有必要深陷全球通縮的泥沼中,而應迅速回到有規律的幹預軌道,認為在美國經濟提升的展望下,應盡早加息;鴿派(以Narayana Kocherlakota為代表)認為美國應當承擔更多的歷史責任,目前通脹前景令人擔憂,應以清晰的數字標準作為前瞻指引,過早加息將帶來災難性後果。12月FOMC會議反對票數為2014年8次會議來最高的一次,共計10名投票人,反對票高達3票,足可見內部分歧加大。

第三,2015年支持寬松的鴿派在FOMC中的勢力進一步增強。2015年極端鴿派的芝加哥聯儲主席Evans(最早提出開放式QE的關鍵人物)將重獲投票權,而鷹派領袖Fisher與Plosser都將退出投票。這樣一來,2015年FOMC中的中間及偏鴿派將從2014年的8人增加到9人,而鷹派人數將從2人減少到1人。






綜合上述因素來看,美聯儲主觀上對加息依然很謹慎,但計劃不如變化,美聯儲的判斷還是取決於基本面下一步的走勢。最重要的當然是就業和通脹兩個指標。我們判斷,美國的就業並沒有想象中樂觀,而通脹上行的風險也微乎其微,基本面不支持美聯儲提前加息。

就業和通脹只是表象,背後反映的是產出缺口的變化,目前美國的產出負缺口並不支持過早加息。經濟衰退時期,需求萎縮,產能過剩,供需失衡導致產能缺口大幅轉負,表征為失業率飆升和通縮。而經濟複蘇時期,需求逐步恢複,產能逐步出清,供需再平衡導致產能缺口收窄,失業率隨之下降,向自然失業率靠攏,通脹逐步上升,向均衡的通脹率靠攏。但產出缺口轉正之後,失業率將降至自然失業率以下,經濟將出現供不應求的過熱局面,通脹會加速上升甚至失控,這正是央行需要通過收緊貨幣政策(比如加息)來給經濟降溫的時候。但目前來看,美國的產出缺口雖然連續3年收窄,從2011年的-4.2%收窄至-3.2%,但仍為負缺口,與2004年加息時有根本區別。而且,這一缺口也明顯大於OECD國家的-2.3%和G7國家的-3.1%。經濟複蘇周期才剛剛走到中段,過早收緊貨幣政策恐怕導致經濟二次衰退。



1、就業改善並沒有想象中樂觀,距危機前水平仍有距離

從勞動力市場的量來看:雖然非農就業人數回升,但是隨著人口基數增長,就業率依然為近30年來低位;由於經濟原因被迫從事非全日制工作人數高達700萬,遠高於危機前水平,失業率數據對此表現不足,應提高重視;衡量勞動力市場流動性的主動離職率依然處於低位,表明就業者沒有足夠的信心以承擔更換新雇主的風險,因此不敢離職,同時企業挖取別公司員工的動力也不強,整體勞動力市場的流動性依然不夠健康。

就業是經濟周期的滯後反應。從領先指標來看,ISM新訂單指數與資本支出展望指數皆有下滑趨勢,表明資本支出意願不夠堅定,對於後續勞動力需求的增長支撐不足。





從勞動力市場的價來看:平均時薪與周薪同比漲幅均未達到危機前水平,同時正如通脹部分提及,美國個人收入恢複情況也並未完全達到危機前水平,主要原因是占比最大的雇員報酬同比增長依然低於危機前水平。



2、通脹仍低於美聯儲目標,上行壓力有限

靜態來看,目前的核心通脹水平仍然低於美聯儲2%的合意水平。核心CPI在2014下半年再度回落,目前僅為1.7%,而更反映消費者面臨的實際消費價格的核心PCE僅為1.5%。廣義的通脹水平則在油價下跌的拖累下跌至1.3%,創12個月新低。

動態來看,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產出缺口的收窄,2015美國的通脹水平的確有上行趨勢,耶倫也公開對外承認了這一點。但耶倫可能低估了油價對通脹的拖累。此次油價波動與以往需求端所觸發的情況不同,而是交叉伴隨著供給端的技術革命,以美國頁巖油為代表的非常規油的供給上或將改寫國際能源格局。不論在供需面、經濟形勢、地緣政治、美元指數方面,均對原油形成較長期壓力,短期內油價很難回歸高位。但目前來看,由於全球需求低迷、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下跌的預期強烈,所以市場上通脹預期再度弱化。近期10年期美國通脹保值債券的收益率已經從0.6%降至0.36%,處於較低水平。



作為提升通脹的核心動力,美國個人收入恢複情況也並未完全達到危機前水平,主要原因是占比最大的雇員報酬同比增長依然低於危機前水平;同時在去年標普500大漲約12%的背景下,個人財產性收入卻未見明顯漲幅,可見個人並未分享到金融資產的增長紅利,惠未及民。




總而言之,美聯儲加息雖然是大勢所趨,不管是從美聯儲目前釋放的信號還是未來基本面的走勢來看,這個時點不太可能比預期的早。2015的第一次聯儲加息,可能比以往來的更晚一些。
(民生宏觀)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7163

這一輪房價上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猛烈些

“跑地產報道十幾年,從來沒有見過這種漲法。”從大學畢業就開始做地產報道的記者劉麗琴這樣感嘆道。而研究了地產十幾年的中原地產首席市場分析師張大偉也說,這一輪房價上漲,是過去十幾年所從未見到的。

從去年到現在,深圳很多樓盤已經上漲了150%,合肥、廈門、蘇州等地的大部分樓盤價格也差不多翻了一番,其他很多城市也上漲了50%。去年底到現在,很多城市房價輪番上漲,而且這一輪房價上漲,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得更猛烈一些。

這種漲法前所未見

由於本輪上漲是在很高的基數上上漲的,所以從絕對價格上看,比往年都漲得多很多。不光是漲幅驚人,在上漲速度上,更為突出。比如以前一個城市房價從1萬到2萬,大多要經歷兩三年的時間,但這一輪上漲潮中,很多城市只需要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

一直對杭州情有獨鐘的王小姐6月份在杭州西溪看了一套房子,價格還是每平方米2萬,到今年9月的時候,已經漲到了3萬5,“算了,我也死心了。”位於廈門翔安、距離主城區很遠的一個樓盤,2014年底開盤時價格還是每平米7千多,現在已經漲到2萬2。

張大偉說,以前的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中,一個城市環比漲幅達到2、3個點,已經非常高了,因為指數上漲2、3個點,意味著現實成交中基本會上漲5、6個點,而現在價格指數環比漲幅動輒超過5個點,實際可能就漲了10個點了。“一個月就已經上漲這麽多,實在太可怕。”

表:8月一二手房漲幅前十名城市

新建商品房住宅環比

二手房住宅環比

鄭州

105.6

鄭州

104.5

上海

105.2

北京

103.9

無錫

104.9

無錫

103.9

合肥

104.8

天津

103.8

福州

104.3

上海

103.7

南京

104.1

南京

103.6

廈門

103.9

石家莊

103.5

北京

103.8

杭州

102.8

石家莊

103.7

福州

102.8

天津

103.6

廣州

102.8

為什麽本輪房價上漲如此猛烈?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在相對寬松的信貸政策下,大量的貨幣流向了房地產。為了保持經濟平穩增長,貨幣供應必須保持一定的增速。但過去,尤其是2008年以前,我國的外貿出口高速增長,2008年後的幾年,擴內需取得了明顯成效。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實體制造業仍處在明顯的擴張過程中,增發的貨幣也有很大一部分會流向實體經濟。

但近幾年,在外貿市場和內需都逐漸飽和之後,實體經濟已經很難再保持以往的擴張速度,在這種情況下,增發的貨幣流入實體經濟的部分大大減少,在股市低迷的情況下,樓市是最好的避風港。

其次,在過去十幾年,樓市的發展特點是,所有的城市都在擴張,所有的城市房價都在上漲。但近幾年,隨著廣大三四線城市人口外流、庫存高企,區域之間、不同城市之間出現了劇烈分化,所有的城市房子都好賣,所有城市都上漲的局面已經一去不複返。在一線城市和部分熱點二線城市、環一線城市地區上漲的同時,廣大三四五線城市及弱二線城市仍然處於持續低迷的狀態,部分三四線城市由於人口外流,房價仍在持續下跌。

反映在土地市場上也是同樣的道理,過去開發商的觸角遍布全國,但近兩年,由於三四線城市的持續低迷,各大開發商均將資金集中到20多個一二線城市爭奪,比如碧桂園、恒大這些過去主要在三四線的巨頭,這兩年也主要回歸到一二線,這也是為何這兩年會出現史無前例的地王頻出的現象。

也就是說,過去流向各行業的錢,流向所有的城市的錢,現在主要流向了這20多個一二線城市及環一線地區的樓市,這種格局下,這20多個城市也就出現可史無前例的上漲。

三四線要活起來

這種區域之間、城市之間的分化帶來的一個局面在於,在這些一二線大城市房價快速上漲後,未來來自小城市和農村的青年要想在大城市擁有一套自己的居所將可能變得越來越難。

來自福建泉州安溪的陳先生2007年在泉州市濱海買了一套房子,均價是7千多,而同期廈門房價還不到一萬。8年過去了,他在想賣掉泉州的房子,但掛牌8千多都賣不出去,而同期廈門房價已上漲了5、6倍。同鎮的林先生則在去年初舉全家之力在廈門翔安購入了一套新房。“幸好是去年買,要是到今年,想都別想了。”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合肥和安徽省內其他的地級市之間。張大偉說,過去安徽很多地級市的房價大概是合肥的一半多一點,賣掉當地的房子到省城合肥買房,至少可以買半套。但現在,合肥房價已經翻番,而其他地級市房價沒變,因此這些地方的人即便賣掉房子到合肥,都付不了首付了。

“過去我們說小城青年要到北上深這樣的一線大城買房立足很難,但現如今,即便到廈門、合肥、南京這樣的中等城市,也難以立足了。”張大偉說。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近日發聲,質問年輕人生活不下去的城市,要怎麽樣才有未來?他表示,我覺得如果一個城市,年輕人覺得這個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待不下去的時候,這個城市是沒有未來的。

從區域協調發展的角度來看,要嚴控房價過快上漲,除了一二線城市收緊政策、增加土地供應之外,怎麽樣讓三四線城市與城鎮化更好的結合,讓三四線城市活起來至為關鍵。

廈門市政協委員、集美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李友華說,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市民化應該是一個梯度轉移,即村鎮人口主要向三四線城市轉移。但現在的問題是,農村的人口大多直接向一二線大城市發展,再加上很多三四線城市人口還在向一二線城市轉移。這其中的最主要原因還是三四線的活力不夠,產業發展不足,無論是就業機會還是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存在明顯短板。

貴州省政府參事胡曉登教授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要讓三四線城市真正發展起來,關鍵核心還在於公共產品的供給。比如好的醫院、學校、交通主要公共產品,要是仍然集中在一二線大城市,那三四線城市就很難真正發展起來。也就是說,三四線城市要努力做加法,如何有效增加產業和公共資源供給十分關鍵。

例如,在目前中西部的人口大省中,往往有且只有一個單極核心城市,即省會,比如武漢、合肥、鄭州等,假如這些省份擁有更多的區域中心城市,那麽城市之間、區域之間的發展將會更加協調,城鎮化的質量也會更高。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7763

張濤:以往成功的經驗,可能下一步就成為了你失敗的根源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1109/159685.shtml

張濤:以往成功的經驗,可能下一步就成為了你失敗的根源
投資人說投資人說

張濤:以往成功的經驗,可能下一步就成為了你失敗的根源

很多小而美的公司都是死在了擴張路上,因為它們常常會失控。

本文由投資人說(ID:touzirenshuo)授權i黑馬發布。

1、發展的節點

在2003年和2004年的時候,只有我和一個技術人員在做網站。當時更像是個人網站,2005年的時候,另外三個朋友加入進來,我們才開始公司化的運作。

從現在看當時我們的打法還算比較穩健,沒有太多天馬行空的東西。實際上早期大眾點評的發展主要依靠這三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2003~2005年,用了差不多兩年的時間驗證「通過線上用戶的點評產生內容」這一模式是否行得通,然後才開始從上海複制到全國其他城市,從餐飲複制到其他行業。驗證成功後,2005年公司開始正式引進高管團隊,主要是財務、營銷等領域,都是我的好朋友。

第二個節點:2006年的優惠券也算節點,後來被證明是個好的模式。這一年我們完成了第一輪融資,也開始做更多商業模式上的探討。

第三個節點:2009年移動互聯網興起加上2010年出現的團購。

總的來看貫穿大眾點評的創業邏輯就是精益創業的方式。我們的創業團隊並不是一下子就做得很大,一下子就找很多人,當時我們還拒絕了投資人想投更多的錢。我們關註的是先如何將一個創業的想法變成一個真正的產品,這個過程中包括初始的產品、修正後的產品一次次地讓用戶去體驗,最終讓用戶來告訴創業團隊這個產品的方向是對還是錯的。

一般而言,做產品容易犯的大錯誤就是功能太多、想得太複雜、周期太長。現在一些成熟的產品,包括喬布斯原來的蘋果系列也是,一定要把它做簡單,一定要能快速替代。

所以大眾點評剛開始的定位就是,一個小型網站不能做得太雜。我們的切入點就是餐飲,而且只做上海一個城市,北京是2004年5月份才開始做,而廣州、杭州是2005年才開始做。最初選擇一個較小的切入點並專註下去,這是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當然大眾點評能成長起來也有很多外部因素,那時也處於互聯網創業的「冬天」,沒有大的競爭對手,所以不是我們太強,主要是因為沒多少人對這個行業感興趣,沒有人看好這個模式,因此我們得以平穩地渡過了初創時期。

2、早做兩年我們一定活不了

以前的成功可能都是下一步失敗的根源,有些事情只能在特定的時候做,早兩年行不通,晚兩年就不起作用了。

現在本地生活這麽火,其實讓我這樣一個在藍海中行駛多年的人非常不適應。我們是2003年開始做,美國類似的網站Yelp是2004年年底才開始做,我現在想想都有些後怕,當時莫名其妙地做了這件事情,如果再早做兩年,肯定活不到今天。在中國,如果早兩年做,我們可想一下10年前的收入水平,白領和相關行業管理程度和對新生事物的理解還是非常初級的。

我們發展一年半的之後整個公司大概五六個人,一天訪問數據可能不到10萬。但是2010年行業的情況完全變了,這里面有很多因素:首先是中國消費者的收入水準到了臨界點;其次需要感謝喬布斯,開創了智能手機的時代;最後是交易類閉環模式開始形成,突然之間我們覺得自己在一個最熱的行業中。互聯網真正改變服務行業,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但行業機會巨大,這本身是一件痛苦的好事情

謹慎、穩健的慣性思維也影響了大眾點評的拓展,這種慣性思維主要體現在以下二個方面:

1)、商戶和用戶的理解不準確。2011年前後,我們自以為對商戶、用戶了解得很清楚,發現用戶群總是會分散在一二線城市的,做了10年的廣告城市就只有6個,這就讓我們形成一個判斷:有些城市對吃喝玩樂的需求是不大的。

所以當我們覺得團購模式商戶和用戶的接受度會更高,但基於之前的判斷,之前只有6個城市,所以團購這種模式能夠放大10倍,我們能夠做到50個城市就不錯了,那我們先占30個城市,這就導致了我們後來的狀況。

2)、對三四線城市的理解出現偏差。我們認為自己做點評這事,就是幫助用戶做選擇,並以為這就是我們工作的全部,別的事我們都不做。其實在三四線城市,用戶是不需要太多選擇,越小的城市他們越不需要選擇,也根本沒有太多選擇,沒有差異化競爭。所以到了長沙這種城市,大眾點評的用戶就很少了。

3、找合適的人

大眾點評其實一開始是偏媒體的網站,到了大家都入場的時候,我們還沒有及時調整架構。以前做媒體管理方式相對簡單,媒體的做法做內容賣廣告,內容和廣告間不需要經常溝通,但到電商就不一樣了,每一個決策,都需要部門之間協作能力很強,需要很好的流程和系統。

電商團購決策最終是要有一個負責人決策的,這個決策者是我的話,等於沒有。所以當時也根本就沒有看到三線城市在變化,明明看到人家在增長,但天生就帶著有色眼鏡去看,當時認為是作假,成都這樣的城市做幾千萬,比北京還高。

過去幾年我們做得很辛苦,對人的感受特別的深,我能夠明顯感覺到一兩個人或者幾個人對於一個公司所能產生的影響,也看到一些非常明顯的效果。

最明顯的改變其實還是地推,我們所有的管理都有點像文官,地推就像一個武將,管理的方式不一樣的。2014年10月份我們推出閃惠,推到次年3、4月份沒有什麽進展,4月份我們請了一個能夠搞定地推的人員,然後帶這個團隊,半年間就有非常明顯的提升。以前我們幾千號人各種戰鬥力不強,半年換了一個人,戰鬥力一下子從40、50分增加到70、80分左右。

最近幾年我深刻體會到,能夠找到一個合適的人,往往是成敗的關鍵,如果這個人不適合你業務的發展,要及時進行替換。外人看一個公司或許是各種問題,但其實最終可能就是公司幾個人的問題

4、最大的壁壘

說了這麽多走彎路事情,接下來我要說一下我們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最突出的一個就是用戶。

我爸爸已經有80歲了,十多年前我剛開始創業,我到處抓壯丁,我爸爸是我抓的一個壯丁,當時他不到70歲,從來沒用過互聯網,但他如今早已成了點評的前10位食神,10大美食家之一,並且保持了大概半年多時間,在很長時間內是整個大眾點評網年齡最大的點評會員、資深會員,他的名字叫老濤,起的非常貼切。

除了身邊的人之外,你的用戶還是零,他們在哪里?他們憑什麽願意寫點評呢?你總得給人家一些好處吧。我仔細研究了以餐館評論聞名的Zagat的小冊子。最初時,如果用戶在大眾點評網上寫20份點評,我會承諾送一本類似於Zagat餐館指南的書給用戶。

2003年、2004年,網站的信任度比較低,可是當我們編輯一本書後,白紙黑字會讓用戶覺得我們比較權威、可信度比較高。後來,這本書成為建立大眾點評網品牌的營銷工具,不僅幫助網站形成了一個小的社區,還給團隊帶來了一些收入。

最開始,我對用戶需求心里沒有底,沒底兒的事就不用去做推廣。因此,最初的兩年,我最多的精力是在培育社區,多虧那時沒遇到天使投資,如果當時有很多錢砸下來,可能我就不會將社區做得非常紮實了

現在有很多創業者覺得大眾點評這種網站門檻很低,這是對的,但也是錯的。剛開始的時候做這樣一個網站,實現這些功能,應該不困難。但是越到後面,門檻就會越高。像大眾點評一旦形成了一個非常忠實的用戶群,他們在里邊不斷地參與,提供點評,提供我們的內容。因為我們本身是一個消費指南型的網站,過了一段時間形成一個品牌,就類似於像查氏、攜程、米其林,到後面更多是核心用戶群黏性的一個壁壘還有品牌的壁壘。

從這個意義上講,很多web2.0的網站都是非常類似的,從競爭壁壘角度來看。如果看美國的myspace,其實這類網站很多,現在跟它競爭的產品很多;中國的豆瓣也類似,你說剛開始人們都可以做一個,但是做起來之後要取代它就有非常大的難度。

剛開始的時候,能夠吸引一批比較核心的用戶群,這是非常非常關鍵。起步階段發展可能相對比較緩慢,從一般的衡量標準,瀏覽量、使用量並不會一下子有一個爆發式的發展,這時你其實更多是在積累一批核心的用戶,而這批核心用戶的文化、寫作風格,他們的一些生活習慣決定了這個網站將來的發展情況。

5、和巨頭公司的競爭

到後來越來越多的巨頭公司進入到大眾點評的這個領域,這個時候我就想巨頭的沖擊不是第一次了,這不是成敗的關鍵。現在去分析巨頭,它們以前的問題和優勢到現在都沒變過,這些公司擅長的事情是不一樣的,每家公司的原點、基因都不一樣。

騰訊擅長做什麽?擅長的是一個比較純互聯網的產品,而且是偏客戶端的,偏通訊類的,因其產品能力很強,而且它有線上海量的用戶群,所以微信再適合不過它了,相反你再去跟它搞一個同樣的產品,就很容易被它幹掉。

但對於騰訊,它不大擅長做一個整合產業鏈的東西,這時的產品已經不是純互聯網產品,而是一個商業模式,比如說電子商務。阿里巴巴倒是擅長做這種整合。可它的長項是做平臺,但是做大眾點評的事是需要線下落地的,這一點,淘寶又沒有優勢。而且他們的做法很有問題:想用一個很輕的方式做一個很重的東西,他們不想沾泥。他不想做商戶那頭,但O2O必須要做商戶,只要這個觀念不變,其實挺難的,我覺得這是對阿里最大的挑戰。

百度是一個搜索基因。百度收購了糯米團隊,但還是存在基因的問題,純技術平臺去管重運營的是非常困難的,這比大眾點評從媒體到電商變型還困難。同時百度的流量有限,可以讓糯米翻倍,但5-10倍的可能性不大,所以不足以支撐糯米翻盤。

很多創業者和我說,害怕BAT的財大氣粗,其實這個行業最不缺的就是錢,關鍵是如何建立門檻。單單砸優惠,你的切入點永遠是便宜,但便宜這個點是沒有門檻的,消費者也沒什麽黏性。

當然在特定的階段,砸錢也不是什麽壞事,可以教育商家和用戶。但關鍵是這個行業打到最後是否還是靠錢,比如餐飲行業,如果三年後還是搞價格戰、砸錢,這個行業就沒救了,打到最後必定出現一些整合。

幾家互聯網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戰略重點,這往往也是一些小公司有機會的地方。剛開始,大公司不會派最好的資源去做這樣的事情,可這也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永遠地低估這些大公司的能量與野心。

6、錢多真害人

大眾點評前兩輪融資都是幾百萬美元,一直沒有錢。第三輪融了1億美元,突然看到這麽多錢,就一下子覺得公司這麽強大了,很牛逼。這種感覺開始在整個公司蔓延,每個人都感覺大眾點評是一個大公司。我們當時就在分眾投了1億人民幣的廣告,因為我們覺得1億人民幣是小錢。

有錢或是沒錢都是一種壓力。沒錢也就算了,有錢時的壓力來自公司內部。我們覺得公司有錢後,發現拉手網在投廣告,糯米網投得也很兇,商戶認可他們我們不再像以前那樣精打細算,1億人民幣就這樣出去了。我們還算是一個穩健的公司,當時都這樣做了,所以,我覺得錢多真害人。

假如你的商業模式和定位還沒有想清楚,就要盡量少融錢,原因是有兩點:

1)、融到錢會讓你做錯事,而做錯的事就很難收回,而且也很浪費公司的精力

2)、如果你的公司在行業內很火,也會有來自各種各樣的壓力,怎麽控制是一個問題。對於互聯網公司來說,錢肯定是需要的,因為它們一般前期不賺錢。但是融資一定要謹慎,而且剛開始融得太多,估值擡上去就降不下來了,這就意味著未來會錯失包括上市在內的機會。估值高,對你的要求就高,對董事會也是這樣。

我看到過很多的企業,覺得其中有兩類很好做:一類就是小而美,一年賺幾百萬,活得相對還可以;一類就是做到百度和阿里這樣的規模,公司大了,相對也還好做一些。最難的就是從小公司到大公司的過程。很多小而美的公司都是死在了擴張路上,因為它們常常會失控

方法論大眾點評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2970

特朗普當選後中美商貿聯委會將不同以往?外交部回應

外交部發言人陸慷11日主持例行記者會,就中美商貿聯委會的具體安排做出回應。

經中美雙方商定,第27屆中美商貿聯委會將於11月21日至23日在美國華盛頓舉行。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將與美國商務部長普利茲克、貿易代表弗羅曼共同主持會議,美國農業部長維爾薩克將出席。雙方將圍繞落實兩國元首共識,就各自關註的重要經貿議題深入交換意見,並探討擴大互利合作途徑。

問:關於中美商貿聯委會,你能否再介紹一下會議具體安排?在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背景下,此次會議意義是否不同以往?

陸慷:第27屆中美商貿聯委會是今年年內中美兩國間最後一次高層經貿對話活動。在本屆聯委會上,雙方將圍繞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共識,就各自關註的重要經貿議題深入交換意見,探討擴大互利合作的途徑。此外,雙方還將在聯委會期間舉辦中美企業家圓桌會、中美企業家數字經濟研討會、農業食品夥伴關系研討會、工商界午餐會等活動和有關數字經濟專題討論。

2015年,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第一大出口市場,第四大進口來源地。中國是美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2015年雙邊貨物貿易額5584億美元,雙向投資存量超過1600億美元。

中美商貿聯委會是兩國政府在經貿領域最早建立的高層對話機制之一。自1983年5月中美召開首屆商貿聯委會以來,雙方已成功舉辦了26屆商貿聯委會,對擴大雙邊互利合作,緩解經貿摩擦,推動中美經貿關系健康穩定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們希望與美方一道,共同致力於中美經貿關系持續健康穩定發展,為兩國和世界人民帶來更多福祉。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23211

10 Jun 2017 - 沽空機構命中率未來會否如以往般高?

我一直認同,被沽空機構盯上的上市公司,好極為限,事出並非無因。不過,我認為這些統計已是過去式,因為當沽空機構出擊頻率加密,一來平均質素會隨之下降;二來市場部份資金會忍無作出全方位反擊(可能包括找表面客觀打手、找水喉等),進行大挾倉,令沽空機構輸錢逃走,因為他們已動搖了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可謂同仇敵愾。

雖然這些上市公司的股價最後安然,但不代表沽空機構的指控完全不成立。市場大多意見認為沽空機構有其存在價值,但副作用是資金越加傾向買入相對安全的大型公司,股價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下,對藉投資中小型公司賺錢比以往困難,亦令經營正正常常的中小型公司較難藉股市集資以加快發展其業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39

10 Jun 2017 - [意見分享] 沽空機構命中率未來會否如以往般高?

我一直認同,被沽空機構盯上的上市公司,好極為限,始終事出並非無因。不過,我認為這些如下表「沽空機構命中率非常高」的統計已是過去式,因為當沽空機構出擊頻率加密,平均質素會隨之下降,有些指控會傾向堆砌;另一方面,市場部份資金會忍無可忍作出全方位反擊(可能包括找表面看似客觀的打手、找資金水喉等),進行大挾倉,令沽空機構輸錢逃走,最好以後冇能力再攪事,因為他們已動搖了市場上大部份既得利益者的核心,可謂同仇敵愾。

(圖片來源:香港蘋果日報) * 按下圖可放大


縱使這些上市公司的股價最後安然,但不代表沽空機構的指控完全不成立,只是他們的資本及實力遠不如市場上大部份既得利益者的集體行動。

市場大多意見認為沽空機構有其存在價值,因為可幫助找出令小股東受傷的壞分子,但副作用是資金越加傾向買入相對安全的大型公司,股價強者越強、弱者越弱下,對藉投資中小型公司賺錢比以往困難,亦令經營正正常常的中小型公司較難藉股市集資以加快發展其業務,間接造成更大的貧富懸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1755

默克全球CEO歐思明:今天的中國市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 | 商業領袖

“在我移交話筒之前,我想談一個2018年及以後對我們(默克)而言很重要的話題——中國。我們進入這個市場至今已經85年,就商業而言,今天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中國政府正在推進改革創新驅動經濟,並擴大醫保系統。這使我們的業務前景令人振奮。”日前,在默克全球總部德國達姆施塔特市舉辦的2018年媒體發布會上,默克集團執行董事會主席及首席執行官歐思明(Stefan Oschmann)如此表示。

盡管去年以來,外資藥企在中國縮減、調整研發中心的消息不斷,但這家至今已有350年歷史的老牌德國家族企業卻逆勢而行,持續重金加碼中國。在第一財經記者參加的這場召集了全球媒體的發布會上,作為默克如今的掌舵人,歐思明將默克未來發展的關鍵詞定為了兩個:創新科技和中國,而來自中國的記者也首次獲得了4個席位,用歐思明博士的話說,他們今後需要更多“公開和建設性地與中國夥伴來談論一些話題”。

巨頭轉型

作為一家全球公司,默克在過去一直以化工和醫藥這兩門傳統業務“見長”,但自十年前開始,這家有著350年歷史的老牌德國家族企業開始了一場邁向科技的轉型。

在此次采訪過程中,掌門人歐思明不再稱默克為醫藥化工企業,而更願意將默克定位為一家主營醫藥健康、生命科學以及高性能材料的科學和技術公司。在他半小時的發言中,有接近一半的時間在向在座的媒體介紹默克近幾年在科技領域的突破性成就,包括最新的生物制藥工藝解決方案以及液晶顯示技術等等。

根據默克公布的最新2017年財報,其近些年著力布局的新興業務——醫藥健康及生命科學已經成為了總營收貢獻的主力軍,占據了80%以上的份額,二者營收推動集團銷售增長2%。其中,醫藥健康業務在過去的一年銷售達70億歐元,占總銷售額的46%;生命科學業務總銷售額達58.8億歐元,占總銷售額的38%。

其轉型很大的表現在於默克公司運作流程的全球化轉變。在過去,默克的業務中心主要在歐洲,但如今已經轉移至了新興市場。

醫藥健康業務CEO 葛麗鶴(Belen Garijo)在接受一財的采訪中說,默克是要“在成熟市場比如美國維持增長,並在新興市場中擴大市場份額”。具體來說,歐洲、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市場將靠特藥保持增長,而生物制藥、普藥中的心血管、內分泌等產品將在新興市場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現在,中國已經成為默克在醫藥健康領域中增長最快的市場。

加碼中國市場

值得註意的是,中國成為了這家350年的巨頭企業謀求轉型的重要一環。

“中國在很大程度上為我們這個行業未來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資金。我最近訪問了深圳和北京,並會見了主要的科技和生物技術公司。中國企業在這些領域中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進展——這適應了北京和上海蓬勃發展的創業環境。”歐思明表示,“我們想成為這個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這就是為什麽我們要在中國建立一個創新中心。依靠創新中心,我們希望能與初創公司和科技公司建立新的夥伴關系,共同推動中國的創新項目,我們希望並利用我們在中國的機會,對這個市場進行針對性的投資。”

目前默克在中國已經在包括北京、上海、蘇州、無錫、南通等城市興建了研發及生產中心,以推進中國市場的本土化布局。

以默克南通制藥基地為例,這個斥資1.7億歐元的制藥基地使默克成為首家在華大規模投資設廠生產中國基藥目錄藥物的跨國企業,事實上,這也是默克在歐洲之外最大的生產基地。與此同時,他們還在南通制藥基地附近投資8000萬歐元建立生命科學中心,專門生產高純度無機鹽、細胞培養基質和輔料,以及可直接使用培養基。

默克對中國的加碼與近兩年中國異軍突起的生物制藥市場不無關系。IMS Health的一項統計表示,2014年中國生物制藥市場已達到5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我國生物醫藥市場將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市場。而在競爭層面,包括新藥研發的創新公司、跨國藥企、本土制藥巨頭都正在這條賽道上賽跑。

對於中國的生物制藥企業來說,速度已經成為關鍵。這個速度不僅僅是藥物推向市場的速度,也是臨床實驗的速度。舉例而言,如果制藥企業花費3年生產藥物再失敗,再次研發也將拖慢整個進程,而要是能將這個時間縮短到6個月,那麽就可以給企業帶來倍數級速度的提高。

為此,去年9月,默克在上海成立了BioReliance End-to-End生物工藝開發中心,為中國和亞太地區的生物制藥企業提供一整套生物藥的工藝“打包”服務,協助他們加快臨床藥物從分子開發到商業化生產的速度,分析、質量控制、最終的廠房設計和咨詢。

盡管近幾年來,外資藥企被普遍認為走出了在華發展的“黃金十年”:國產仿制藥一致性評價持續推進,中國政府政策扶持“國產”意圖明確,外資藥企的市場份額及定價區間不斷遭受沖擊。再加上中國經濟整體放緩,招標政策縮緊,以及接連兩年針對外資藥企降價幅度高達50%的藥價談判,更令外資藥企在華經營壓力顯現。

但就此放棄全球第二大規模並且增速依舊可觀的中國市場並不切實際,默克的對策是:調整在華戰略,以適應新形勢:比如深耕基層市場,尋找新的市場機會;或者加強與本土企業的合作,通過生產和技術共享的合作,力求實現雙贏。

“我知道在德國媒體上,中國的經濟和貿易政策是經常被討論的話題。面對這一市場環境,我認為正確的做法是:我們需要公開和建設性地與我們的中國夥伴談論一些話題。當然,這適用於我們所經營的所有國家。未來的關鍵技術正在中國興起。作為一家科技公司,我們將抓住中國市場提供的巨大機遇。當前我們最大的挑戰當數不斷地提供突破性創新產品,從而滿足患者的需求。”歐思明說。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