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波克夏亞洲投資大策略


2011-5-2  TCW




在蒙格之前,「我一直以為我爸爸 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但認識蒙格之後,我的想法改變了!」說這話的是巴菲特的長子豪爾(Howard Graham Buffett),其實抱持這樣看法的人,不只是他,許多專業人士更是這樣認為,波克夏智慧的巨塔其實不在奧馬哈,而在洛杉磯,因此不少機構法人在聽完波 克夏股東會後,會特地再飛往洛杉磯參加蒙格主持的威斯科金融公司(Wesco Financial Corporation)的股東會,參加另一場真正「專業級」的資本家盛會,享受大師的醍醐灌頂。

今年,威斯科將併入波克夏,最後一次股東會問答將用輕鬆下午茶取代。以往充滿「微言大義、智慧火花」的蒙格開講,將正式走入歷史。《商業周刊》特地藉專訪 蒙格的機會,捉住最後一次機會,請他分析全球經濟大勢及人生智慧。對於美國債務及全球復甦問題,他仍表憂心,但談到中國及比亞迪,卻立刻轉為一片樂觀,被 問及一手拉拔的波克夏熱門接班人索科爾(David Sokol)捲入內線交易,臉上難得飄過一絲愁悵,但仍謹守分寸,將發言權交給巴菲特。以下是專訪內容:

談全球經濟 中國管國家的能力比美國好得多

《商業周刊》問(以下簡稱問):美國政府債務過高,會不會對美國經濟復甦產生負面影響?蒙格答(以下簡稱答):我認為,債務過高,對於老牌或已發展的資本 主義社會,都是大問題,他們讓消費者貸太多款,太多投機活動在其中,讓金融部門發展得太投機,是個大錯誤。大學畢業生,都投入了金融產業,連學工程的畢業 生,也不幹本行,美國就是這樣,真是個大錯誤。

問:經過金融海嘯,情況沒改善嗎?你在去年九月認為痛苦未結束,那現在?

太多債務對美國經濟是一種毒藥

答:當然改善啦,但還是太多債務沒有償還,眾多衍生性商品至今仍然還未到期,對美國經濟是一種毒藥,狀況仍不好。

問:葛洛斯(William H. Gross)說海嘯過後,世界經濟呈現一種「新常態」,你同意這樣說法? 答:我完全同意,葛洛斯說得對,對西方世界而言,新常態下,實質投資報酬率一定會降低,財富累積的速度變慢。

問:一些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儲蓄太多,造成全球失衡,所以希望中國等國家能採取措施。答:中國或印度找到了方法,讓國家經濟發展,財富累積很快擴及到窮人身上,一點也沒錯。我認為,中國照顧好中國人民就好,不用為了取悅外國人行事。

問:巴菲特擔心債務過高,會讓美元在未來五至十年內,越走越低,你的看法? 答:從人類文明歷史發展來看,強盛國家的貨幣走下坡是有前例的,這現象發生在羅馬身上,也發生在英國身上,假如你看羅馬的銀幣(Denarius)發展, 在五百年發展過程中,通貨膨脹非常快,現在各國不斷印鈔,這是很不好的現象。 中國情況跟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不一樣,因為沒有好的社會福利制度,中國人靠著家庭體系、靠著儲蓄,中國的建設,靠的都是經常帳盈餘,人民就是儲蓄機器, 也是投資機器,中國現在走的路,跟新加坡一樣,台灣、韓國也走過這樣的路。中國的劇本跟他們差不多,只是規模大得多。 中國的發展是種無人走過的境界

問:所以,你對中國經濟持續看好? 答:當然啦,大家要知道,中國會怎樣發展,真的沒有人知道,人類歷史以來,沒有一個像中國這樣大的國家,以這樣快的速度發展,是一種無人曾走過的境界。 這麼多中國人到美國後,短期間內就表現得相當突出,中國之前經濟沒起飛,完全不是因為中國人沒本事,中國人口過多,之前陷入所謂「馬爾薩斯的陷阱」,每個 人只能求溫飽,沒有多餘的能量,加上政府施政不彰,自以為是、太坐井觀天,一旦中國脫離愚蠢的政治體系後,跳脫馬爾薩斯的陷阱,開始有剩餘產出,前進的速 度就會相當驚人了。

問:但中國目前遭遇通膨、工資上漲的衝擊,中國人民銀行又陸續提高了利率,中國經濟將面臨轉型,你認為對中國未來發展會有怎樣的影響? 答:身為一個美國的資本家,我認為中國政府管國家的能力,比美國政府好得多,哈哈哈,特別是近幾年來,中國政府的政策是奏效的。

問:但我們被教育說,民主與經濟最終是分不開的,中國的民主發展與經濟成長不對等,這是一種獨有的體制? 答:中國這種制度,運行得非常好呀!新加坡也非常好,有一個強有力的華人政府,我不認為政治體制與經濟有絕對的關係。擁抱資本主義,可以是中國這樣的政 權,也可以是美國這樣全面民主的政權,我覺得兩種政治體制都可以實行得來。若中國泡沫膨脹,問題當然不小

問:你不擔心目前中國的不動產泡沫? 答:當然有理由擔心泡沫,這種笨蛋泡沫,造成過多剩餘產出,讓西班牙、英國、愛爾蘭、甚至之前的日本,都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但中國已經開始採取措施抑制過多的炒作,如果任由泡沫膨脹,問題當然不小。

問:去年你與巴菲特訪問中國時,曾表示中國投資機會非常多,既然看好中國,為何去年的年報中,沒有看見波克夏增持中國股票或是資產? 答:嗯,中國目前盛行一種文化,就是比誰能在短時間最快變為富有,股市有泡沫的傾向,我們不喜歡泡沫,我們投資中石油(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的時候,股價 很便宜呀,現在已經沒有這種價錢啦。

問:但你們把中石油全賣啦,從三年前買進比亞迪後,就不見有其他中國投資? 答:我們在歐洲也沒有增加多少投資呀!得找到喜歡的公司呀,我們有發現不錯的亞洲公司,而且持有非常長一段時間,那就是韓國浦項鋼鐵,持有五%。對我們來 說,韓國公司與中國企業差不多,同樣的儒家思想,韓國可以有這樣傑出的鋼鐵廠,中國也會有。

談亞洲機會 我是王傳福粉絲 會長期跟隨他

問:比亞迪最近營收下跌,股價更是重挫,你不擔心?(編按:香港掛牌的比亞迪過去一年股價表現,從港幣八十四元的高點,最低曾跌至二十八元左右) 比亞迪衝得太過頭了,但我不擔心 答:不,我不擔心,比亞迪營收連續五年來以倍數成長,但可能他們自己也知道,他們衝得太過頭了,衝太快總是不太好嘛,哈哈哈!此外,此外(停三秒鐘),比 亞迪創辦人王傳福沒有製造業的背景,這家公司靠他一個人建立起來,他才四十五歲呀,一個鄉下的創業家,沒有外國技術的幫忙,我們不希望把比亞迪變成波克夏 的公司,它是王傳福自己的公司,呵呵呵。

問:所以他們需要休息一下? 答:汽車產業是一個複雜的行業,配銷體系也很複雜,當然會有低谷出現。當我參觀工廠時,我才驚訝發現,汽車電池組裝是這麼複雜的工作,他們從無到有自己摸 出來的,其間花了非常多工程人力及技術,我對比亞迪有超乎的信心,我是比亞迪的仰慕者,我喜歡王傳福創造的企業文化,他對待員工的方式、從錯誤中學習的方 式。我是王傳福的粉絲,會跟隨他很長一段時間,我相信我們能度過這低潮。

問:你曾說王傳福是愛迪生與亨利.福特的綜合體? 答:愛迪生從早到晚工作,睡眠很少,王傳福也不眠不休,睡眠也很少,他們都不停嘗試新東西,這點真的很像,他們工作方法也很像,只是王傳福手下有更多工程 師幫他工作。愛迪生發明非常多東西,但他事業經營上,比起王傳福就不如。王傳福就很多方面來說,比愛迪生優秀。

問:跟富士康的紛爭呢? 答:這些年發生很多事情,富士康及比亞迪,是兩種不同的商業模式,不同的文化,我對比亞迪企業文化比較感到安心。

問:富士康哪裡不好嗎? 答:我不評論其他公司。

問:最近波克夏對印度興趣很高,你怎麼看印度的發展? 印度承傳民主制度,貪污卻很嚴重答:印度跟中國非常不同,印度承傳了民主制度,好的壞的都接受了,學習到壞的比好的多,貪污非常嚴重,近年經濟雖然發展不 錯,但比不上中國。我從來沒有看到中國有乞丐,但印度非常多。

問:為何波克夏對印度的保險業有興趣? 答:印度與中國在發展上當然類似,印度人到美國發展一樣很成功,波克夏負責再保業務的經理人阿吉特(Ajit Jain)就是從印度來的,很自然的,我們會喜歡印度。

問:那波克夏應該投資中國的保險業呀!例如:平安保險、中國人壽,符合波克夏要求規模大的需求。 答:沒這麼簡單,而且中國的投資法規,外人不容易大規模投資,雖然我對法規不是很了解啦,波克夏買公司,有時也看巧合(incident)及緣分,像我們 投資以色列的Iscar,案子來了,就買了,只是碰巧是間以色列公司,當時,我們也沒有針對以色列有設定什麼目標。

問:台灣呢? 答:中國發展起來,對台灣當然是大幫助,兩岸貿易量大增,最不希望看到台灣及中國惡言相向,同樣民族,一樣的儒家文化,我對台灣認識不多,在中國快速發展 時,台灣也跟得很快。對我一個外面的人來說,中國、台灣我根本分不出來(大笑),中國很多經濟政策是從台灣抄去的。

抓到對的機會,也會買台灣公司

問:我很好奇,台灣公司從來沒出現在波克夏的考量之中嗎? 答:我們也可能會買台灣公司呀!就像我們買以色列的Iscar一樣,我們看歐洲公司也很久啦!但有買什麼嗎?我們投資是要抓住對的機會,好公司來,我們就 買,但我們必須買我們了解的公司。有些公司會制定一些什麼收購目標或地區呀,波克夏不來這套。

問:你曾說成功投資人必須要做到十件事,具備十大檢查表,包括:注意風險等??。道理很簡單,但是什麼讓投資變得這麼難,這麼少成功的投資家? 答:兩件事讓投資變得困難,第一個是在資本主義中,你要面對殘酷的競爭,有些企業成功、有些失敗,投資這些公司,自然有風險,投資獲利就會受損傷。另外在 資本主義下,大家時間都多,很多人會搶一個標的,價格就越來越高,容易變成一種賭博,價格一被炒高之後,怎麼投資都沒辦法了。

談人生價值 我已經八十七歲 還想做些事

問:你跟巴菲特五十年夥伴關係,彼此沒有過爭吵,對我而言簡直像童話,可否用一句話,解釋為何你跟巴菲特成為這麼好的夥伴? 答:想法相近的人,就會選擇同一條路,我們太多看法一致了。

問:合夥關係在東方社會好像很難找到,大家都想當老大。 答:每個想當老闆的心態,也不壞,儒家文化中,由一個人創了企業,傳給兒子,但華人社會現在也出現一些大企業,並非傳子傳孫。同樣在儒家文化圈,在日本就 發展出一套非常不錯的文化,員工效忠的對象不再是家族,而是企業本身,這就是日本重要的長處。我們看上比亞迪就是看上他們的企業文化,他們這樣互助合作的 文化,員工的內聚力非常強,這種文化不是經由傳承的,不是上一代傳來的,是一個人從無到有創出來的,對公司的忠誠度非常高,讓我有一股日本企業的感覺,這 樣的內聚力,讓比亞迪在短期間內,就表現得這樣成功,汽車製造這行,員工之間必須要這樣的合作。 我不想談波克夏的接班人問題

問:波克夏應該由類似你和巴菲特這樣的搭檔接手嗎?而非一個獨立的經理人? 答:每一種公司有不同的經營形態,我不認為有一種經營形態可以適合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公司,應該有不同的系統,同一家公司也應該在不同的時期,用不同的經 營體系。鄧小平不是說:「不管黑貓白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波克夏對於繼承人的看法差不多就是如此。

問:可以談談最近的接班人問題?索科爾才離開波克夏。 答:我不想談接班,除了一點,就是我一點都不擔心波克夏未來經營的問題。我真的不想談這個問題,我衷心希望即使我過世二十年以後,我的家人們都還持續擁有波克夏的股份,哈哈哈!

問:你希望三十年後,人們怎麼說查理.蒙格這個人? 答:三十年後,沒人會提到我了(大笑)!就算他們對我有意見,我也聽不見啦,但我確信,世人還是會記得,波克夏是一個有趣的公司,他們用不一樣的方法經 營,從小公司開始,最後變成高品質的企業,做好的產品,提供好的服務給大家,股東也享受非常好的報酬,我也非常慶幸能當巴菲特的夥伴,他賺錢不是為了炫 耀,他沒有造大船、大房子,只是靜靜的將波克夏經營成巨人,他過得很簡單。

問:你也勸告年輕人要培養好的思維習慣,什麼是必備的習慣? 答:第一個就是讓自己成為值得被信賴的人,若沒人相信你,如何在社會上進步?

問:你現在還想完成什麼夢想嗎? 答:當然,即使我已經八十七歲了,還是想在入土之前做些事,我絕不會整天坐在那邊,無所事事(sit on my ass and do nothing)。覺得對社會其他人有用有幫助,能夠帶給人很大的滿足感,為何要放棄這樣的做法呢!

問:威斯科併入波克夏之後,你就不再是董事長了。 答:我這一生根本不在乎頭銜,我只要覺得能為我在乎的人做些事情,能解決一些事情,感覺自己是有用的就行了,功勞是不是我,我不在乎。

問:你現在是大家的導師,成就又高,還會害怕嗎?你最近一次害怕是什時候? 答:大概是昨晚做惡夢時吧(大笑),我想惡夢都趁你睡覺的時候到,當然沒有安全感。我八十七歲了,還會做惡夢,真的是,但我昨晚真的做惡夢呀,一定是我有 某種的不安全感,做惡夢就像是某種人類的防衛機制吧!世界本來就是一個不安全的地方。

【延伸閱讀】1.對於那些努力在人世間尋找錯價空間的人,上天有時會賜給他們一次不錯的機會。2.投資決策,你需要的是極大的耐心,而不是「過動症」。3.在股市撿便宜股票是一回事 但是佔合夥人或者老太太便宜是另外一回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603

[转载]平安策略会资料帖:房地产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4077750100t453.html

住建部秦虹主任在平安策略会上做了关于房地产的presentation,以下是简单记录的一些内容:

 

1、目前上头对房地产的指导思想是: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大力建设保障房。中央调控房价的决心来自于两点,一是管理通胀预期,二是有房价快速上升导致的贫 富两级分化将使得社会矛盾日渐加深。秦主任认为,房价过快的上涨鼓励了不劳而获。而地方政府出台政策的动因主要来自房价涨得太快要问责。

 

2、保障性住房:十二五期间完成3600万套保障性住房,今年的1000万套一定要建成。(但根据后来秦主任所说的,应该是“一定要开工1000万套”的说法比较客观。)

 

   i. 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问题:之前有人认为这1000万套对政府资金的压力很大,秦主任否认了这一说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

[转载]平安策略会资料帖:房地产

   

   上图是保障性住房的组成,其中:

  • 棚户区改造,土地现成的,资金项目可以自我平衡,大部分不需要政府投资,个别困难地区有专项资金支持;
  • 限价商品房,限房价限地价,地方政府甚至还有土地盈利;
  • 经济适用房,开发企业通常不低于3%的毛利,但实际情况是开发企业甚至还有10%-15%毛利,加之周转快和信贷支持,开发企业很有积极性。
  • 廉租和公租房,这是需要地方政府投入的部分,总计需要5000亿。但去掉中央财政1300亿的转移支付、地方专项债务及公积金增值收益外,地方政府的实际缺口是2000亿左右。还是完全可以应付的。

   ii. 保障性住房对商品房的冲击:秦主任认为只有限价商品房和公租房对现有商品房市场形成冲击,但由于公租房中有50%是配套给企业的,所以实际的冲击只有200万套左右(100万套限价商品房+110万套公租房)。

 

3、全国商品房月均成交量情况

 

[转载]平安策略会资料帖:房地产

 

今年1-5月的月均成交面积为6586.4万平米,5月份单月数据为8034万平米。

 

4、几个开发投资相关的数据:

  • 今年1-5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额18737亿元,同比增长34.6%。5月当月完成开发投资额5397万元,环比大幅增长20.1%。房地产信托成为重要的融资渠道。
  • 今年1-5月,新开工面积达7.6亿平米,同比增长23.8%。5月当月新开工面积为1.9亿平米,环比增长13.4%,为近5年来的次高水平,仅次于本年3月。

    对比开工面积和开发投资额,看来开发成本仍然在提高。

 

5、行业洗牌?去年全国房地产相关的并购共90起,而今年一季度就有32起,速度明显加快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7

資本策略(0497.HK) – 會計學和上市條例的錯 天知 - 價值投資者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512

 

在看香港的地產股年報時,我們經常發現地產股有一項叫“投資物業公平價值之變動”以致它們盈利大增,這些變動是由外聘的專業測量師作估值。在資本策略的年報裡我們卻發現不到這一項,為什麼?

 

資本策略愛“炒樓

資本策略的本業就是“炒樓”,(好聽一點叫物業投資),把物業買回來改裝再賣走。

證券上市規則股本證券章數十四《須予公佈的交易》是這樣寫的:

 

14.04 就本章而言:

 

 

(1) 凡提及上市發行人進行的「交易」:

 

 

(g) (在《上市規則》第14.04(1)(a)至(f)條沒有明文規定的範圍內)不包括上市發行人在日常業務中(按《上市規則》第14.04(8)條的定義)進行屬收益性質的交易。

 

 

附註: 1 (在《上市規則》第14.04(1)(a)至(f)條沒有明文規定的範圍內)上市發行人在日常業務中進行屬收益性質的任何交易將獲豁免遵守本章的規定。不過,上市發行人應留意,如按照上市發行人的一般責任的規定,該等交易的資料是股價敏感資料而須向市場公開的,則仍須予以披露(請參閱《上市規則》第13.09條)。

 

 

2 任何涉及收購及變賣物業的交易一般不會視作屬於收益性質的交易,除非該等交易是上市發行人的主要活動之一,並在其日常業務中進行。

(因此湯財先生之前《究竟何時發公告出售物業?-資本策略地產(0497)》走漏了眼。但我並無意冒犯,如有得罪請多多包涵。)

 

那就是說,如果“炒樓”要當作日常業務收入,炒一些大樓時不需股東投票,只需披露為股價敏感資料。出售模漢大廈便是一例。

模漢大廈售價為13.8億,資本策略市值才20億,如果在正常情況下,當一項交易之價值佔資本策略的市值百分比率高於25%但低於75%時,根據上市規則第14章,該等交易構成主要交易,需召開股東特別大會。

資本策略經常“炒樓”,如果要將物業投資每年重估,在會計學上便即不是日常業務收入而是投資物業,在收益表 上只能列在毛利以下。但是,像模漢大廈的交易便要股東“舉手”,再大一點的便要委任獨立的企業財務顧問公司去作建議股東。如果每次大一點的交易都股東會, 一來會錯失很多機會,二來在行政上多了很多麻煩。

因此,資本策略便將所有的物業投資都當作日常營運,買樓列入成本,賣樓當作收入,物業在買賣期間的升值不能作重估,只有在賣了時才能在毛利反映出來。因此,資本策略的資產負債表並沒有經過物業重估的膨漲,只用成本法列在“持作出售物業”內。

市場先生一般會對物業投資股給予一定的折扣,但一般的物 業投資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是每年經重估的,照道理說是公平合理。而資本策略的資產負債表是只反映成本,而成本對真實淨資產值已有相當的折扣,而市場先生竟錯誤 地再給它一個相對資產負債表的折扣,這個折上折使我們價值投資者有了相當好的投資機會!

 

各位會計師﹑分析員﹑價值投資者,我這樣說對嗎?

 

至於資本策略的真實淨資產值是HK$0.97﹑清算價值是HK$0.47,因我的那張計算表太大,無法在blog清楚顯示,如有需要,可留下email,我會發給大家。

 

另外,如果資本策略能在年報裡,將自己的真實價值在“附註管理層分析 裡呈示,那麼我相信折讓定必大大減少!如果大家也是資本策略的股東,不妨發信向管理層建議和表達訴求,齊齊做個精明的投資者。

P.S. 多謝L朋友兼資本策略股東為上市條例方面提供了寶貴意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979

大策略、小策略 決定企業勝敗


2011-7-18  TCW




策略管理是門極其複雜的學問,筆 者當年MIT(麻省理工學院)畢業時只知SWOT分析、五力分析、BCG(波士頓顧問公司多角化組合模式)分析,但二十五年來的研究和對企業界的互動,尤 其是這兩年在本刊管理相對論專欄和CEO的對談、省思,發現企業的策略迭有創新之作,不是這些傳統策略管理分析模式可以導出來的。

例如和統一的對談中,發現統一多角化策略就是以新生活形態為主的連鎖店經營,核心能力就是店長的培養。收穫尤其多的是和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對談時,他不經意提出大策略、小策略的概念。這席話解決我二十年的困惑:如何將幾十種策略分類?根據這樣的分類,我寫成兩本書。

策略就是資源和布局,布局又分大策略和小策略,大策略就是公司的願景、使命、定位,以及建構核心競爭力,這些是策略形成的基本工夫,但執行大策略時,企業 還要決定如何競爭、要不要降價?要不要進行購併?是否垂直整合?如何進入國際市場?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創造競爭優勢等等的策略要執行,因此大策略需要小策略 的配合,換言之,小策略是在大策略的框架下所衍生的策略。

大策略:要看到策略終局

大陸電子商務網站阿里巴巴的創辦人馬雲也講:戰略是七分略三分戰(大陸稱策略為戰略),這個「略」就是大策略下的布局。

大策略要有高度,策略的高度指的是在芸芸眾說的未來變化中,能有獨到的見解,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趨勢和「策略終局」。

人人都知道摩爾定律(編按:晶片上電晶體的密度每十八個月增加一倍),但張忠謀董事長看到摩爾定律發展下,電晶體密度越高,製造電晶體的設備一定越來越 貴,小的晶片設計商當無法存活,因此而衍生出晶圓代工的經營模式。這麼多人都知道摩爾定律,只有有策略高度的CEO能看到公司獨特的利基和定位。高度越 高,視界越廣,對於影響企業未來發展的因素,掌握得就越精準。高度不夠的CEO,所看到的多是眼前的問題,通常會被一時的成功所蒙蔽,看不到未來五年、十 年的發展,當策略轉折點到的時候,通常應變不及。例如柯達沒看到數位相機是破壞性創新,轉型不及,現已岌岌可危。

高度不夠的筆記型電腦廠商,在電腦產業廝殺成本;高度夠的廠商,早在幾年前就布局數位匯流(digital convergence)。宏達電當年在歐美電信業者的合作下,成功發展出智慧型手機,公司銷售短期不會有問題,但也警覺到這些大型電信業者,一定會培養 其他供應商,因此毅然決然決定自創品牌。若當年還是走代工經營模式,不會有今天的局面。這些都是大策略所造成的成敗。

傳統策略形成的過程多使用浮濫的SWOT分析,但SWOT分析常常造成策略同質化,落入人云亦云的策略,做得好最多只能落入不敗之地,要贏過對手,一定要有「洞見」的SWOT分析才會產生策略上的創新,造成贏的策略。「洞見」就是CEO的真知灼見。

有高度的大策略一定要看到「策略終局」。策略終局,意指五年或十年後市場的競爭生態的變化,例如,通路勢力會高過生產廠商,產業集中度的增加,家電的通路 只會有兩、三家公司存活,汽車業和航空業未來也只會有少數公司主導市場,再不然就是需求、技術、社會的變化,例如大陸的醫療市場在二○一八年實施全民健 保,一定需要引進民間資金參與投資,大陸網路購物一定會超過實體商店的規模等等,大策略看到未來十年的策略終局,正確看出策略終局是策略形成的第一步,還 要根據策略終局和本身資源所建立的核心競爭力來形成策略,能否贏過對手,要看策略的段數和執行力。

根基於大策略基本概念,還需要較為複雜的小策略協助大策略的執行,例如垂直整合、購併、國際化、知識管理、技術和網路策略。這些策略的形成要以經濟分析為基礎,而且是管理高度困難的策略,都是管理的挑戰。

小策略:要能執行且突破

以前筆者在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校區教書時,對於這些小策略沒有想清楚,盲目的引用研究文獻,教美國學生不要多角化、不要垂直整合、不要國際化、不要購併, 因為研究文獻顯示這些策略的失敗率超過五○%,但近十年的反思,發現以前真的是教錯了,這些策略都是執行上困難的策略,但成功的公司都學會執行這些策略, 不能因為失敗率高就不採行這些策略。現在想起來,以前年少,雖有博士學位但思想不夠成熟,誤了美國人子弟。

事實上,公司策略的形成和執行是高段的管理,大策略是粗放的管理,當企業管理從粗放走到精緻時,就需要盤算如何進行小策略的配合。雖然是小策略,每個小策略都是非常複雜的決策過程,所以策略管理是高段的管理。

但不要小看這些小策略,有些小策略的成功會成為策略突破點(strategic breakthrough point),亦即某些小策略執行成功,企業就有如打通任督二脈,創造出企業未來成長茁壯的契機。例如捷安特在一九八四年就亟思將自行車代工轉型,決定在 材料技術上突破,研發出碳纖維自行車,然後推銷給歐洲自行車賽車選手使用,賽車選手使用捷安特碳纖維自行車屢獲大獎,捷安特順勢而為在歐洲創出品牌,從此 踏上自有品牌的坦途,捷安特的技術策略就成為其策略突破點。富邦集團經過購併台北銀行、ING人壽保險業務,很快成為國內前幾名的金融集團。成功的購併策 略就成了富邦的策略突破點。

根據大策略、小策略的分類,筆者將策略管理分成基礎篇和進階篇兩本書,基礎篇介紹大策略,進階篇介紹小策略和策略的執行。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教授兼台大副校長)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29

回網友一問:應否持有資本策略(0497)

(謝謝讀者Dave的提醒,已把問題部分更正。)

今日,有一位數字IP先生「202.40.137.201」發問,問題如下,:

「而家497仲值吾值得持有? 黎緊的中期業績個人估計不少於6億, 即係相對昨年同期會增長5倍以上。P/E2倍幾, 每股資產淨值$0.52 , 派息都吾錯. 都吾知放吾放好?」 

我認為問題可分3部分作答:

1. 仲值唔值得持有? 
我認為值唔值得持有,應該問番你自己,你買這隻股票,應該最少要認識這隻股票比我多,你現在只是在找心靈慰藉,不應找我,應找六叔。

我個人只要控制好注碼,甚麼都好賭,但我認為此股老闆絕不是想股價好,只是想自己擁有的資產最大化,所以他就會不停無理地配股,好像之前發行那債券一樣,行使價只要那鄧普頓一行使,每股資產就會攤薄,再上次供股的原理都是一樣。

反過來看,如果間公司每股真是值當時的帳面值40仙的話,點解當年佢25仙都肯賣?反過來亦得知當時是不值這價錢的,現在贖回,只能肯定在老闆心目中最少值25仙吧。

故此買入此股的最大考慮是老闆是否因缺水,導致會無理地發行大量股票。由此認為小賭宜情即可,訓身就不必。

2.  黎緊的中期業績個人估計不少於6億, 即係相對昨年同期會增長5倍以上。P/E2倍幾...

關於公司中期盈利6億,因為之前天知先生已講過這公司的會計方法,其實只能靠買賣資產才能得到利潤,是無可能重估的,所以這部分盈利已看不到,已經輸了一截。

照上面所講,這公司如果要靠賣物業才能維持利潤的話,盈利就會不太穩定,下半年如果不賣物業的話,或者賣物業賺不到6億的話,這就有可能導致盈利斷層,所以用P/E這方法一定是不合適的。

要賣賺6億的物業,最少那物業都要值6億吧,它的物業又以商廈為主,在這個銀根緊縮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取得這麼多的按揭買下貴重的物業呢?所以很明顯的,盈利極有可能在下半年維持不下去。

所以以上半年的利潤乘2計算下半年的利潤,只會是大錯特錯,所以你話2倍幾PE完全是站不住腳。
3. 每股資產淨值$0.52

所以,我認為計算這公司資產的方法,應是計算公司資產值。根據天知先生的計算,每股資產值大約接近1元,而根據網友經詢問公司,及經筆者翻查2010年報後,公司在第4頁披露了公司每股資產值是1.05元,而在第111-112即披露了該公司物業的估值,可自行參考之

但是關於這估計,我也看過,我認為有道理的,但是該博客有一段評論的確非常值得留意:

「對我來說,要評估這間公司的價值非常困難,主要原因係買賣物業的交易雖然係該公司的主要業務,但考慮到公司的規模同所持物業的成本、數目,基本上每一單物業買賣的性質都好似「非經常性收入/虧損」一樣。在物業買賣盈/虧不確定及物業買賣出現的timing不確定的前題下,我無法就該公司長期績效作出合理的推斷,亦導致我沒法評估公司的內在價值。

當然,值價投資的核心係「安全邊際」,如果做投資決定時有非常大的安全邊際,某程度上,投資者可以容忍自己「某程度上」的無知。就是說雖然我無法評估資本策略的內在價值,但如果其股票的市場價格相對某些可知的價值(e.g. 清算價值)有大幅折讓,我就可以容忍我對公司內在價值那「某程度上」的無知了。不過,前題係我對其那些所謂可知的價值(e.g. 清算價值)不可以太無知。

所以,如果你連最基本連不重頭由這家公司應有的物業的估值計算起的話,並按他們的會計方法,只憑帳面說它值52仙就認同的話,我就覺得你太無知。況且,在計算了公司值這個價錢後,這些物業公司因為缺乏流動性,所以應恰當地為這些公司打上20-30%的折讓,才算真正了解公司的價值。

4. 派息都唔錯

派息都唔錯,個人定義來講,即是派息良好且持續。

就派息好來講,如果約3%的股息算高,很多公司真是非常高股息,所以這算不算是好呢,我認為不算。

就持續派息評論來講,一間公司會穩定地派息,必需有以下三個原因的,業務穩定、財務情況良好、沒有重大資金需要。

先講業務穩定,按照最新的業績來計,看來業績都唔錯,但其實營業額的絕大部分只是出售物業,其中出售上海的盛幫大廈佔13.6億,佔當中的大半,另外出售易通大廈及模漢大廈佔6億,佔其中超過20%,這已佔公司營業額的大半。

剩下實際穩定的業績只是大約2.7億租金收入,但這個金額會隨其出售物業會不斷變更,故此,這家公司業務不算穩定。

然後講財務情況良好,這家公司的財務情況看來算是不錯,但是還是有淨銀行債項,還不是算得上特別安全,何況如果物業大跌,這間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是看不出來的,所以要抱著一些保守的態度。

再講有重大資金需要,因為資本策略的經營模式關係,他是需要不停購入物業,然後翻新出售,況且要維持業績,使別人認為他們有足夠投資價值,仍需要把累積的資金不停購入物業出售,以報出一個不錯的業績,所以這家公司應在未來一段不短的時間仍有重大的資金投入。

所以這公司整體來說,雖然在好景時,一時三刻可以保持到派息政策,但亦因為市場不停變化,若好像金融可能突然停止或大減派息也可以,故這肯定不是一個穩定的派息政策。

在高派息也穩定派息也沒有的情況下,這算不算是派息也不錯,已經非常清楚。

總的來說,我還是認為這公司不適宜訓身購入,況且有更多更好更折讓,作風更好的公司值得留意,但是為了保存一點私隱,請自行發掘吧。

延伸閱讀:

1.2009年發行可換股債的背景:

a. 2009年中期業績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28/LTN20091228218_C.pdf

b. 2009年發行之票據及2011年之贖回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16/LTN2009111639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419/LTN20110419699_C.pdf

2. 最新公司年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705/LTN20110705036_C.pdf

2. 天知先生評論該公司價值的博文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51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2

與網友評論關於資本策略(0497)的問題

今日有兩位網友 61.15.60.138及 Dave 向筆者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議,其評論如下,筆者只作少量評論:

(1) 關於該公司去年的業績的評論澄清:

筆者已按照Dave的評論更正上文: 

「關於「按照最新的業績來計,看來業績都唔錯,但其實營業額的絕大部分只是出售物業,當中有約75%只是出售國衛大廈入帳」有誤,以下為業績的主要來源: 

1. 上海的盛邦大廈(11億人民幣,約13.5億)

2. 尖沙咀的Gi Mall(4億,即之前周星馳的比高集團(8220,前華索國際、帝通國際)出售之物業)

3. 上環的易通商業大廈(2億)

4. 另外金鐘國衛中心入帳既有4萬平方呎,大概4.5億, 所以出售國衛只佔其中既18.5%」

(2) 關於下年業績及該公司物業的入帳問題:

Dave:

「己公佈將於上半年入脹既有:

1. 模漢大廈(13.8億)

2. 國衛中心部分銷售(不肯定,大約3.5億),

3. 美國銀行中心(大約1億) 

4. The hampton 住宅銷售收入(未計算)

假設佢租金收入係拎黎扣燈油人工, 盈利大約8億,加上下半年國衛再有7億銷售收入,以及賺約3.5億, 全年一年未扣稅賺11億,如果而家個股價唔升,市盈率大約係2倍,如你所說,PE無咩意義, 計黎無謂。」

61.15.60.138:

「497的中期業績有6億以上的主要原因係呢間公司的入帳模式決定的, 如去年賣的AXA大廈, 就分3個季度入帳,是根據資料策略去年所出售的物業入帳情況而得出的。即已經出售了相關物業, 只是入帳到那個季度/全年業績的問題。」

筆者:

我知道下期業績基本上一定好,但是未來呢?按照公司會計處理方式,是需要不停購入及賣出資產,才能錄得利潤,但是如果他能高價售出物業,那區的物業就會上升,故尋找平價的物業會更困難,可能會接火棒,影響利潤。

照我所知,香港的物業市場幾年總有一個低潮,如果他當時心雄,多購入幾個物業,當低潮時,物業跌價低於按揭價值,被銀行催收借款,被迫要賤價出售物業,這就導致骨牌效應,所以他要積極尋找資金來源,不停地宣傳自己公司,方便公司集資,以使公司財務沒有大問題。

(2) 關於公司的資產值:

天知先生:

「市場先生一般會對物業投資股給予一定的折扣,但一般的物業投資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是每年經重估的,照道理說是公平合理。而本策略的資產負債表是只反映成本,而成本對真實淨資產值已有相當的折扣,而市場先生竟錯誤地再給它一個相對資產負債表的折扣,這個折上折使我們價值投資者有了相當好的投資機會!各位會計師﹑分析員﹑價值投資者,我這樣說對嗎?至於資本策略的真實淨資產值是0.95元(按: 筆者根據公司回應所稱引錄年報,資產值約1.05元),清算價值是0.47元。」

61.15.60.138

1. 淨資產值就是資產減負債,很好理解, 但「清算價值」 是指什麼? 如果是淨資產值不準確而打個折扣,「淨資產值是HK$0.95﹑,清算價值是HK$0.47」 這折扣也太大了吧。

筆者:

a. 清算價值可參考香港繁體版證券分析第3本,內中已有詳細的解釋。

只怪你平時不多看投資書藉,在下面得知,你還不看年報,在不了解的時候,為何還要買股票,還要用一些價值投資的分析來看股票,更適合的,應該用止賺止蝕。

b. 折讓的確不少,但比較這兩位同業A同業B,前者股東有新鴻基地產,後者10年來並無集資。兩家公司派息也穩定,折讓也有你提及的該公司的比例,作風亦遠較這公司好,為何不留意這些股公司,走去挑戰自己? 投資沒有難度分的。」

2. 一般地產公司已經在每年的公平值上反影了資產價格的變動.而政府的政策和樓市的周期亦會對所有房地產公司一樣, 何解指497的風險比別的地產公司高? 

筆者:

因為他投資的是商廈及豪宅,其他發展商投資的是住宅,你可以不做生意,但可以沒有物業住宅,特別是賤價物業,所以周期性來說,資本策略物業的波動應較高。

(3) 轉營為發展商的打算

公司亦積極購入地皮, 如參與九龍塘的地皮拍賣, 參股銅鑼灣的地盤開發等, 都不是純炒樓行為。

筆者:

你說得很好。該自行參考其銅鑼灣的合作夥伴是哪家上市公司,其屬於殼王系,該系作風又是如何,我不作評論,他跟埋這些人,又如何是好公司。

(4) 其他物業重估值不及這公司?

既然一般地產公司是每年按公平值來評估資產淨值,市場再打個折扣在股價中反影,那麼這公司沒有按每年按公平值來評估資產, 只按買入價, 但市場卻根其他類似地產公司打同樣的折扣, 這的確是給投資者更好的入市機會。

筆者:

你認識公司太少了,我舉的是其中兩家有重估業績的公司,只不過它沒有大宣傳,你就看不見,可見你對股票之缺乏認識。

(5) 主席的人格

「至於鍾楚義的人格問題, 是否老千等,真的不好說, 或許2個都是破產,從他這幾年的眼光和今年的派息來說,回報都不錯。

他跟英皇鐘錶珠寶(887)的老闆比較, 我情願相信鍾多一些, 真的不好說,從他這幾年的眼光和今年的派息來說回報都不錯。

 

如我去年以$0.2入英皇鐘錶珠寶(887),因人人都說他是老千$0.5就出了, 現在已經升到$1.65元了,所以最重要是有業績支持。

筆者:

a. 根據資料,你是沒可能在去年以20仙買到英皇鐘錶珠寶,據資料所得,這價最後出現在約2009年10月。

b. 無錯,一家公司最緊要業績,但如一家公司有不停的集資需要,股價亦只會在區間徘徊,如同時經常集資和之財務情況差不多的太平洋恩利(1174),但英皇鐘錶珠寶是先收錢後付款,財務情況會好一些,最大開支是開新鋪,但這情況是預料到的,所以只是減慢開鋪速度,加上市場的情況不斷轉好,業績會爆發性增長。

c.楊先生同系有幾隻股,例如超越集團(147,前新系集團、鷹馳實業)、英皇資訊科技(283,前松日控股)等,在科網時期騙了一大筆錢後,在2004年好像作風已變,除了中國3D數碼(8078,前英皇娛樂)因經營不佳賣殼外,實業股方面不停讓人賺錢機會,所以我會信楊先生多一點,但鍾先生近期在意馬國際(585,前寶途國際、IMI Global)的表現,以及他和這些人人作,我個人不抱信心。

(6) 集資攤薄問題

筆者之前說「反過來看,如果間公司每股真是值當時的40仙的話,點解佢25仙都肯賣?反過來亦得知當時是不值這價錢的,現在贖回,只能肯定在老闆心目中最少值25仙吧。」

61.15.60.138稱:

「當初0.25配股給鄧普頓被指賤賣資產, 照理現在底價贖回以免現有股東被灘薄,何以又被指成『每股資產就會攤薄,再上次供股的原理都是一樣。』
本人只是一個小股民,沒意務翻。因沒錢炒樓,看到497的炒樓及投資眼光不錯,不如買他的股票等於間接炒樓。估計目前商業樓市行情應有一段時間行情, 怕是老闆心術不正。」

筆者:

1. 為何你是小股民就沒義務翻,你是有義務的,只是你不懂,所以才這樣說。

2. 投資眼光不錯還有我上面提及的公司,他們沒有多賣過物業,如果物業市道是保持良好的話,他們為公司省下不少交易開支,這對股東不是更加有利嗎。

3. 心術不正我不敢評論,最少也是急於求財,所以會有時「賤價」發售股票,保持流動性吧。財技本無善惡,只視乎他點用,但現時以公司財務情況,應該暫時不會過分使用財技,但因為他只要規模最大化,所以每股多少錢集資根本就不是問題,只要保持知名度,維持集資能力則可,就是現在的情況。

附錄:

公司董事簡士民回應 61.15.60.138之妻子為何要採用這種會計方法,在下面已有詳細解釋,主要因為害怕讓其他賣家知道價格,讓人認為資本策略賺大錢,使為他本人買貴貨,也不想讓別人知道出售作價太高,未來獲利會更困難,這和筆者上面的憂慮相若。

另外,公司亦引錄公司年報已述及公司價值為每股1.05元,但我認為需要略打折扣。

「The Yahoo blog is fairly accurate. Essentially it explains the reason why CSI is not required to disclose certain transactions under the Listing Rules (and the comments in realblog against CSI for breaching listing rules and using “financial skills” are, in my view, unfair due to the writer’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how CSI do its business).

Apart from Listing Rules, there are usually commercial reasons for not announcing/publicizing the details of CSI’s property transactions.

For example, when we are selling individual floors of a building,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sale and purchase agreement for 1 floor, we might not want prospective buyers of other floors which we have been talking with to know exactly the price we have sold that 1 floor.

Another example, say we have sold something in TST and were looking to buy another property nearby, we may not want the market to know the price we have sold since this may make the other property which we wanted to buy more expensive.

Also, sometimes when we make a lot of profit on a property, if all the newspaper were to publicize “CSI made massive profit….” this may affect the buyer’s sentiment and it might make him feel that he has bought the property too expensively from us, and may then default and not proceed to complete the sale.

Finally, a buyer of our property may for his own reasons default and not complete the purchase from us, and if this purchase and subsequent default was publicized, this will affect CSI’s ability to sell that property later.


In short, I understand that a lot of shareholders would like to see “good news” from the company as often as possible. However, from the management’s point of view, the company’s business and profitability are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and a careful balance is required. Hopefully by delivering good financial results and bottom line profit our shareholders can understand and accept our strategy.

Finally, Yahoo blog’s writer has mentioned at the end of his blog that CSI should disclose our “revaluation surplus”. In our latest annual report we have actually done so, and under the “Asset Value” section on pages 3 to 4 of our annual report, we have stated that our unaudited NAV per share (as if properties are stated at open market value) is HK$1.05 per share.

I hope this helps.
Regards
Simon Kan
Executive Director
CSI PROPERTIES LIMITED (HKSE Code: 0497.hk)」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468

投資策略的生活例子 CKM001

http://hk.myblog.yahoo.com/ckm001/article?mid=52040

早一排,我個仔同一班小朋友在課外玩常識問答遊戲,除了回答問題外,還加插了下注多少的決定,遊戲規則說明,答每條問題可以下注10-100 分,答對拿下注分數,答錯倒扣下注之分數,比賽開始的時候,小朋友分兩隊人,我個仔個隊人衡量過問題之深淺程度,認為有把握答中約8成,於是我個仔決定全 部題目下注100分,比賽結束後,結果如何? 我個仔那隊答了14題,12對2錯,拿了1,000分,對手那隊答了15題,14對1錯,但他們每題只下注50分,結果只拿了650分,比賽結束,我個仔 那隊人勝出,論答問題之多寡或是答對之比率,都是對手那隊佔優,但因為下注策略出錯,所以輸了比賽,看完這個比賽後,大家有什麼感想?

請大家不要誤會,認為下注大的一方贏面較大,假如問題太深,答題錯多對少,下注的分數就應該相對較細,以免出現大負分數,相反,如果問題淺易,答對 問題有把握,就應該下大注碼,才能夠贏取更多分數。這個遊戲實例,可以套用於股票投資之上,我經常同大家講,優質藍籌與指數基金,可以下大注,但中細價 股,下注金額不應超過投資額的一成,就是這個道理,一般而言,優質藍籌與指數基金較穩健,通常唔會輸到渣都無,但中細價股就風險較高,容易輸到沒頂,財 演、財棍與一眾二打六會同你講,你又唔係財經專家,點會好似那些高手一樣,百發百中,長揸股票風險好高呀! 一定要睇圖表看走勢呀! 見勢色唔對要止賺止蝕呀! 有懷疑要沽貨持現金呀! 以上的全部是廢話,一個簡單的輕重下注策略,已經足以定輸贏,道理連小學生都識,聰明的網友們,你地一聽就應該明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11

聯發科奇兵切入2.75G手機市場 蔡明介祭出「刺客策略」力挽頹勢

2011-7-25  TWM




聯發科從股王寶座退位,這一年來蔡明介低調封口,私底下卻動作頻頻。他親征市場固樁,大刀闊斧調整組織、拔擢新血,甚至祭出2.75G為主的刺客產品,極力挽回步入頹勢的股價。

撰文‧林宏文

日前聯發科宣布買回八千張庫藏股,買回區間價格在二四七元至三七一元之間,這是聯發科睽違近七年後再次執行庫藏股,希望能為跌跌不休的股價止血。

不過,聯發科買庫藏股策略是否能夠奏效,還有待觀察,因為,聯發科正面臨創立十四年來的最大挑戰。

聯發科面臨國際龍頭「高通」和中國新秀「展訊」夾擊,以及山寨手機產業出現遽變,這使得聯發科陷入成長瓶頸,董事長蔡明介苦思脫困對策,他面對的壓力,甚 至比二○○八年的金融海嘯還要大,一位與蔡明介熟識的半導體公司董事長就說,「他真的很投入,這一年來要跟他見個面都不容易。」其實,去年十月聯發科前手 機事業群總經理徐至強離職以前,蔡明介就親自上火線,跳下來帶手機部門。

半年內,他跑遍大陸拜訪每家客戶,與他們說明聯發科的產品策略及未來方向,甚至不惜祭出降價策略,希望挽回客戶的心,也穩住不斷被展訊搶走的訂單。

人事調整

以「天龍八部」細分產品線在這段調整過程,蔡明介也大刀闊斧調整人事組織。原本聯發科兩大事業群,第一事業群涵蓋光儲存、DVD播放器及數位電視等產品 線,由總經理謝清江負責;第二事業群則以手機晶片及其他無線網通晶片產品為主,由徐至強負責。其中,手機事業占聯發科七成以上的營收比重,是聯發科最重要 的獲利金牛。

今年一月,蔡明介把手機部門的管理工作交給謝清江,緊接著,又把原有兩大事業群劃分得更細,改組為七大事業部,再加上即將於十月一日併入的雷凌,變成八大事業部。

這個被內部員工稱為「天龍八部」的組織,目的除了讓各事業群能夠更細分及專注本身的產品線,追求更高的成長率外,手機事業更細分為功能性手機 (feature phone)、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及4G(包括WiMax及LTE)等三個事業部,還拔擢五年級的新血輪,呂平幸、朱尚祖及莊承德,擔任這三個部門總經理,全力衝刺手機市場。

開新戰場

以低階智慧型手機穩住局勢人事大換血後,蔡明介也推出祕密武器,另闢新戰場,那就是強攻2.75G的低階智慧型手機市場。

聯發科在2G晶片部分,與展訊纏鬥不休,似乎擺脫不了它的追擊;至於3.5G及3.75G的智慧型手機產品,真正大量出貨又要等到明年;在LTE(4G)晶片產品,又要明、後年才能開發出來,處於青黃不接的尷尬階段,蔡明介毅然決然投入2.75G智慧型手機市場。

事實上,2.75G智慧型手機產品市場,主要在新興國家。由於這些地區的3G電信網絡的建設不完整,但消費者仍有使用智慧型手機需求,蔡明介相中這個商機,想要用2.75G的產品線,打進這個低階智慧型手機的市場。

蔡明介積極拓展2.75G市場,有初步成效,聯發科找上拉美最大電信運營商Claro及Telefonica,與巴西品牌Navcity合作,推出的多款手機,甚至可支持雙模電視的大屏幕手機。

由於展訊、晨星等競爭者目前尚未積極推動此項產品,聯發科鴨子划水布局,已經開始收成。根據了解,聯發科七月至九月在台積電等晶圓代工廠的2.75G下單量明顯增溫。

搭上新興市場的低階智慧型手機商機,腦筋動得快的蔡明介,想出把傳統手機變聰明的策略,開闢出另一個「智慧功能手機」(smart feature phone)的新戰場。

六月初,聯發科找上入口網站龍頭雅虎(Yahoo!)進行合作,在聯發科最新的手機軟體平台上,搭載了雅虎即時通、新聞、理財、天氣等多項熱門服務,增加傳統手機的功能。

雅虎亞洲區資深副總裁鄒開蓮就說,許多新興市場網路用戶是透過行動裝置首次開始優游網路世界,因此雅虎相當看好行動網路的發展潛力。「這項合作,可以透過 聯發科一年五億支手機,將雅虎的服務帶給更多在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以及印度等網路市場快速發展的用戶。」此外,蔡明介很清楚,聯發科手機晶片強 項是在多媒體整合能力,因此計畫第三季整合藍牙(bluetooth)、WiFi(無線區域網路)、GPS(衛星定位系統)以及FM(調頻)四大功能,推 出四合一晶片,增加產品力。

蔡明介看蘋果、宏達電等智慧型手機及平板電腦熱賣,嗅出軟體將是下一個決戰市場,除了大陸北京、上海、合肥及深圳等四個研發中心外,也計畫在大陸高校生密度最高的武漢地區,大舉招兵買馬軟體人才。

蔡明介奮力帶領聯發科突圍,但以現階段成績看來,也只能算是勉強「止血」。

今年聯發科內部目標是維持去年超過五億支的市占率,但由於價格下滑導致營收縮水,未來勢必要拉高單價超過三倍的2.75G智慧型手機銷售比重。

但即使2.75G的「刺客策略」成功,對聯發科來說僅是穩住局面,3G及4G晶片才是聯發科未來的主力進攻部隊。

只是,聯發科的3G智慧型晶片仍在努力衝刺階段,目前除了祭出庫藏股,發展2.75G產品外,蔡明介恐怕必須要端出更好的牛肉,才能說服投資者買單。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588

創新成敗 取決策略或執行力?

2011-8-29  TCW




企業的成功要有對的策略與精準的 執行;以往認為只要採取對的策略,執行略有差池,結果雖不中亦不遠矣,但如果策略不對,執行力再強也難產生預期的策略效果。但隨著競爭模仿加速,不同策略 間的差異有限,企業競爭力反而取決於執行力的強弱。

台灣電子代工產業一度是高成長與獲利的產業,然而,近年來的毛利率一路從保五保六,降為 人們戲稱的「茅山道士(毛利率只有三到四)」,以紀律與效率為基礎的執行力似乎無法為企業創造足夠的價值。宏全國際總裁曹世忠與台大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 仁,從傳統產業的創新經驗出發,討論如何讓策略與執行力產生加乘效果。

台灣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李吉仁(以下簡稱李):「策略重要、還是執行 力重要?」這是個持續在辯論的問題。像國內的電子代工產業,策略模式已經非常成熟,執行力高低便成為競爭力的決定因素。

執行見長組織,如何 跳脫框架去做創新?

但執行力越強的公司,似乎策略創新便越難,因為難以跳脫現有的執行力窠臼。沒有策略創新與變革,規模或可持續擴張,但獲 利常會嚴重犧牲。

傳統產業過去較少談這個議題,請你來分享,主要因為宏全國際也是以提供一條龍式的製造代工服務,成為大中華區前三大的飲料 包材製造商,不僅獲利表現不錯,營運模式也逐步在創新。

做為宏全的創辦人與領導者,你如何去驅動一個執行紀律很強的組織,讓它跳脫現有框架 去做創新?

宏全國際總裁曹世忠(以下簡稱曹):宏全的創新是從商業模式著手。第一就是從單一的包材做到系統化,讓客戶每一種包材都跟我買, 還給客戶省下(成本)。

李:即一次購足的概念?

曹:對。不過,不要將系統化的整合創新看得太簡單。做罐子有罐子的技術、蓋子 有蓋子的技術、飲料有飲料的技術。一個塑蓋機也要好幾億,我們有六十四台、吹瓶機平均也有四、五十台,這是多少投資?為什麼台灣沒人跟上來?因為我肯努 力、敢冒險,其他的人不敢這樣做!

至於,第二個創新就是in-house(編按:駐廠連線生產)的創新,去客戶那邊生產(將宏全機器設備等 放在對方廠房之內生產)。第三就是「包廠」的創新;第四,就是「模擬合資」。

包廠和模擬合資概念有點相似,我們為客戶量身打造生產線或廠 房,包材也由我們負責,客戶則給我們生產銷售量的長約保證,不夠的部分對方賠償,包材價格則跟著原物料價格波動。

但模擬合資的想法則更進一 步,就是說,宏全國際建這個廠總共設備的開支多少?十年間每一年攤提多少?工人多少、電費多少,都攤開給客戶透明來講,高層管理人員也可以由客戶來派(等 於客戶直接介入宏全的經營管理)。因為大公司它喜歡透明化。透明化可以產生客戶對你的信任。

創新涉及客戶,如何讓對方願意配合你?

模 擬合資已經跟好幾家很有名的國際品牌(例如可口可樂、蒙牛等)開始合作了。這種模式毛利率大約一七%到一八%,比我們自己做更好。

李:我可 以理解這種商業模式對宏全起碼有兩個好處:第一個好處是長期合作關係的保證,也就是在長約期間內,我只要能如期讓客戶實現預期利益,它就不會跑掉;第二個 呢?我如果獲利不足,我要靠自己的努力降低成本,就可以賺錢,等於你們可以賺管理財。但這對客戶有什麼好處呢?它雖然少了一次去蓋廠的投資資金,但是,它 要承諾你十年的產能與工廠營運費用?

曹:我問客戶說,為什麼你們會答應?他們說,要用這種模式給第一線業務單位市場經營壓力。

所 有的策略,如果只有自己得到好處,那是做不起來的。可能他們有人會覺得吃虧,可能我們自己也有人覺得,簽個約名字三個字出去,就要花十幾億元,也是吃虧。

日 本一個投資者,跟我們接觸談合作時知道我們跟客戶的合約關係都是十年以上的,他說,這在日本是不成立的。隨便一個問題就可以將合約改變了。客戶虧錢更不認 帳,不會完全認為這是有保障的!(但是),我說我們行業沒有比這個還更有保障的。

因為我們到這個規模,客戶跟你買賣這麼大,買下去都以千萬 以億元來算,它不可能永遠被你佔便宜。策略最重要的事就是要給客戶得到好處。

我也跟我們合作模擬合資的客戶說,沒有一家公司會像我們,(蓋 廠)投下十幾億,又保證十年以上的品質。

李:所以,事實上你是用「動態雙贏」的想法來盤算這件事情,而不在於說我準備抓你的小辮子,我來從 這個合約上得到短期的好處。

二○○九年諾貝爾獎得主威廉森(Oliver Williamson)的交易成本理論,便解釋這種具有潛在高交易成本的上下游關係,要能夠效率化的進行,若非用單方垂直整合、便得用雙方長期合約來保 護。

「模擬合資」的做法實則是讓雙方交互套牢(mutual hold-up),來確保長期供應關係。能做成這樣的關係滿不容易的。

回 到我們的兩難主題來講,你覺得執行力重要?策略重要?似乎如果宏全沒有策略上的創新,很難有今天的成績?

建立競爭門檻,執行夠好比策略對重 要?

曹:做一個領導人,要形成一個可長可久的策略,才能穩住人才,讓客戶、投資人放心。但是如果一定要選一個,我會說執行力比較重要。

我 們這個行業,假使你執行差了,把客戶做壞了,那你以後再找他,跪也沒有用。

如果你執行夠好,即使沒有什麼策略,跟著市場跑、跟著客戶跑,無 形之中執行就會變成策略。執行做好,就是最好的策略。

我們的策略現在在台灣還沒有人跟,是因為市場小(但宏全的資本投資大,所以形成門 檻),可是大陸太大,一定最後有人要跟,加上他們規模資金都比我們多,關係也比我們好。即使策略對了,你要蓋廠,但你去試永遠進去不了; 但如果你執行好,人脈經營好,客戶會保護你,因為用你的也習慣,東西也沒有比較貴, 別人進來可能是麻煩進來。

落實創新策略,沒盯緊執行授 權即棄權?

李:那創新策略的角色由誰扮演?

曹:策略是上層的經營者訂定的,然後中層以下執行。

李:策略又如何 落實到執行力?

曹:有的公司是這樣,策略形成以後,他沒有再轉換為中層(負責),授權就等於棄權。我們公司策略形成以後,全部要盯住中層的 執行內容,因為你策略對了,執行對,你會產生周邊的效益出來,比如說,我們一個模式執行好,客戶會說我哪裡需要廠,你再弄一個(一樣的廠)。

好 像台達電董事長講過一個名言,事情沒做好,第一就是方法不對;第二就是努力不夠,第三就是換人。

我常常跟我們幹部講,我今天宏全要的幹部就 是能夠解決事情的人。你做得好,平常你表現,到年終由我表現,財散人聚,我是這樣相信啦!

管理精華

在飲料供應鏈上,充填裝瓶 工廠做為品牌飲料商的策略外包商,須緊密配合市場需求而進行工廠投資,但也因此衍生潛在產能被套牢的風險。宏全國際從飲料包材供應商,逐步發展為一條龍式 的充填裝瓶代工廠商,而與國際品牌客戶的交易關係上,更多元化的發展出客戶承包設備、承包產能、甚至模擬合資的經營模式,藉由透明的經營資訊,與雙方的優 勢基礎(製造管理與品牌行銷),建立互惠式的交互依賴性(reciprocal interdependence)基礎,構成雙向套牢的交易結構。此一經營模式在獲取儘管有限的管理財之餘,可有效降低自身的投資風險,而與主要客戶的長 期合約關係,更可形成競爭阻絕(deterrence)的效果,有助於長期競爭地位的發展。

有趣的是,曹世忠總裁認為這些創新的交易模式, 仍須源自於客戶導向的執行力,顯見此種互惠的交易模式,是長期合作關係下的產物。誠如威廉森教授所指出:「建立交易關係的經濟效率性,便是最佳的策略,」 從這個觀點來看,執行力可以衍生策略性的見識,而強化經濟效率性的交易模式,是策略創新的基礎。

【延伸閱讀】宏全國際的in-house創 新策略

去年營收比10年前增10倍2009年即達到年營收破百億元的目標

說明:宏全國際10年前營收僅約11億元,透過創新 商業模式與精準的執行力,第9年就達到營收破百億目標,成為亞洲前三大的飲料包材專業代工業者。

毛利率推估17-18%   宏全國際採取 「模擬合資」策略模式推估的毛利率。這套「我蓋廠,由客戶簽下10年保證約」合作模式產生的毛利率約17%至18%,不僅遠高於電子代工業3%到4%,營 運風險也比較低。

37個海內外包材廠靠著精準的執行力,宏全國際將在台灣試驗成功的創新商業模式複製到東南亞與中國,目前有37個海內外包 材廠與客戶有深度合作。

員工獎金加25%   去年宏全將中下層員工獎金加25%,上層加10%至15%,經理級年薪百萬,為確保執行力, 中下層加薪比主管更多;決策主管年薪800萬也很平常,傳統產業比高科技業更有含金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04

以宏碁經驗為借鏡 要走蘋果「造雲」的路 高鶴軒帶友訊走出困局的三大策略

2011-9-26  TWM



近幾年成長陷入瓶頸的友訊,日前換上新經營團隊。新任董事長高鶴軒說,今年宏碁大跌一跤,讓經營團隊體 認到雲端事業的重要,也成為他跳出來帶領友訊的重要因素。
撰文•林宏文、翁書婷 國內網通股龍頭友訊科技日前更換經營團隊,由創辦人高次軒的弟弟高鶴軒接任董事長,原財務長陳睿緒接任總經理。高鶴軒接受本刊專訪不諱言指出,﹁我們是看到宏碁電腦跌一大跤,深受警惕,董事會決定由操盤雲端策略七年的我出任董事長。﹂高鶴軒的一席話,點出友訊的問題與困境。一九八六年,友訊創立之初,高次軒就把有軟體長才的弟弟高鶴軒找進友訊,出任美國分公司第一任總經理。高鶴軒沒讓哥哥失望,成功帶領友訊打進美國市場,後來又派任大中華市場。

高鶴軒擁有完整資歷,他和高次軒又持有友訊四.七八%股權,他接任友訊董事長,市場並不意外。只是,剛接 下大位的高鶴軒,卻面臨友訊成立二十五年最嚴峻的考驗。

友訊以自有品牌D-Link搶下全球消費性網路市占第一,還獲得﹁日不落國企業﹂美譽,但二○○七年高次軒因癌 症病逝後,友訊獲利逐漸走下坡,從○七年的三十三億元高峰,下滑到去年不到十五億元,之後接手董事長的老臣 李中旺與總經理兼執行長曹安邦試圖挽回頹勢,但仍難敵大環境的變化。

策略一

人事大洗牌   

團結集團人才這幾年,包括被中國競爭對手TP-link(深圳普聯技術)超越,加上歐美市場需求不振,國際大廠如思科又亟思振作,讓友訊面臨﹁前有強敵、後有追兵﹂的窘境。未來兩到三年,對高鶴軒來說,正是友訊突圍的關鍵時刻。

面對連串的問題和挑戰,高鶴軒心裡早有腹案。﹁這幾個月,我們反覆討論,有明確的共識。﹂在內湖的友訊總 部,高鶴軒表示,經營團隊看到蘋果與宏碁等公司近年演變,體會到雲端服務的重要性,而他就是負責友訊雲端發 展的關鍵人物,﹁七年前,就是我和哥哥一起做雲端的。﹂在訪談中,高鶴軒提到蘋果與宏碁不下十次。他說,產 業競爭非常激烈,往往一個策略方向偏差,就會造成不一樣的結果。近來宏碁非常辛苦,就是只重硬體,缺乏雲端 策略;而當年賈伯斯從iPod發展,可能也沒料到雲端影響力如此巨大,蘋果的成功驗證,只有雲端應用才是品牌成 長的關鍵。

高鶴軒樂觀地認為,﹁友訊是最像蘋果的公司。﹂因為,七年前友訊就積極以Web 2.0的概念,發展安防監控的應 用服務,﹁回頭來看,原來以前講的Web 2.0,就是今天的雲端概念!﹂如今,身為PC業龍頭的宏碁,確認雲端是 未來發展重心,並斥資三億多美元買下iGware雲端公司;而身為網通業龍頭的友訊,也以雲端作為新的二十五年發 展策略。﹁我們一直很關心宏碁的發展,當年哥哥是宏碁創辦人施振榮的學弟,友訊與明泰分家,也是借鏡宏碁經 驗。﹂高鶴軒在公司經營上,承襲高次軒腳步,師法宏碁作法,瞄準雲端商機。不過,在領導風格上,高鶴軒與哥 哥截然不同。「我的個性比較敢衝撞!」留著一頭長髮,穿著牛仔褲,以業務行銷見長的高鶴軒,與大三歲的高次 軒沉穩內斂的個性迥異,以前兩人就是互補角色,「哥哥坐鎮總部,在幕後指揮決策,我就在美國前線帶兵打江山
。」

策略二

推雲端產品   
抵抗中國削價因此高鶴軒一上台,就改變友訊原有的組織架構,自己仍在第一線帶兵打仗,並把財 務長陳睿緒升為總經理,還在美國、台灣及中國設三位技術長,﹁陳總坐鎮總部,而中國市場有獨特的網通規格,美國則是技術龍頭,需要不同的人才幫忙打不同的仗。」高鶴軒說。

此外,高次軒過世後,友訊更換多次經營團隊,董事長從最初創業團隊成員的李中旺,後來又由張傳財接替,總 經理則由曹安邦擔任,但友訊的業績並沒有起色。面對人事更迭,高鶴軒也不得不承認,「過去組織比較鬆散,向 心力不夠。」他接手後,第一要務就是凝聚公司向心力,整合資源,準備重新出擊。

至於友訊要如何與中國最大勁敵TP-link競爭,高鶴軒直說,「我們不跟他們玩削價競爭的遊戲。」從深圳發跡的 TP-link,靠著比友訊便宜一半的價格優勢,加上政府大力支持,成長速度超乎預期,去年營收已經逼近新台幣一八 七億元,超過友訊的二分之一,去年還在中國消費性零售通路拿下五五%的市占率,搶下第一。

對於中國業者的威脅,高鶴軒意識到,若猛打低價戰,友訊絕對不會是TP-link的對手,因此他眼睛眨了一下說,「低價戰我們也許不是他們的對手,但我們可以發展雲端網通產品,像雲端路由器、雲端交換器,拉高產品的附加價值,這樣我們的產品和他們的產品就有很大的區隔。」

策略三
布局網路攝影機    領先台廠除了雲端服務,在產品策略上,高鶴軒也鎖定安防監控的商機,成為友訊的新產品定 位。「你想想看,銀行、工廠、企業哪個不需要安防監控的軟硬體,IP camera(網路攝影器)是以後一定會發展起 來的產品。」他開心地說,「如今大陸的台商,幾乎都用我們的網路監視系統,像鴻海、康師傅、新普、旺旺、元 祖都是。」高鶴軒打區隔戰,策略是否奏效還有待觀察,不過法人認為,友訊低階零售消費者端市場不敵中國廠商
,高階電信和企業用戶端又難以和思科等大廠競爭,因此轉向發展雲端網通產品和IP camera等利基市場,是不得不 走的一條路。而且雲端和IP camera等產業在兩到三年內就會起飛,屆時就會為友訊帶來營收上的貢獻。

但友訊上半年營收一五八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僅○.八二元,仍不盡理想,對高鶴軒來說,如何帶領 友訊重返榮耀,恐怕是一大挑戰。

高鶴軒 出生:1952年 現職:友訊董事長
經歷:友訊美國分公司總經理、友訊大中華區總裁學歷:淡大電機系、交大電子計算機研究所 友訊(2332)
成立:1986年 資本額:64.7 億元 經營團隊:董事長:高鶴軒 總經理:陳睿緒
主要產品:自有品牌之網路集線器、交換器、網路介面卡等。

營運狀況: 營收(億元) EPS(元)2009年 310.1 0.8 2010年 338.5 1.9 2011上半年 158.23 0.8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8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