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網友一問:應否持有資本策略(0497)
(謝謝讀者Dave的提醒,已把問題部分更正。)
今日,有一位數字IP先生「202.40.137.201」發問,問題如下,:
「而家497仲值吾值得持有? 黎緊的中期業績個人估計不少於6億, 即係相對昨年同期會增長5倍以上。P/E2倍幾, 每股資產淨值$0.52 , 派息都吾錯. 都吾知放吾放好?」
我認為問題可分3部分作答:
1. 仲值唔值得持有?
我認為值唔值得持有,應該問番你自己,你買這隻股票,應該最少要認識這隻股票比我多,你現在只是在找心靈慰藉,不應找我,應找六叔。
我個人只要控制好注碼,甚麼都好賭,但我認為此股老闆絕不是想股價好,只是想自己擁有的資產最大化,所以他就會不停無理地配股,好像之前發行那債券一樣,行使價只要那鄧普頓一行使,每股資產就會攤薄,再上次供股的原理都是一樣。
反過來看,如果間公司每股真是值當時的帳面值40仙的話,點解當年佢25仙都肯賣?反過來亦得知當時是不值這價錢的,現在贖回,只能肯定在老闆心目中最少值25仙吧。
故此買入此股的最大考慮是老闆是否因缺水,導致會無理地發行大量股票。由此認為小賭宜情即可,訓身就不必。
2. 黎緊的中期業績個人估計不少於6億, 即係相對昨年同期會增長5倍以上。P/E2倍幾...
關於公司中期盈利6億,因為之前天知先生已講過這公司的會計方法,其實只能靠買賣資產才能得到利潤,是無可能重估的,所以這部分盈利已看不到,已經輸了一截。
照上面所講,這公司如果要靠賣物業才能維持利潤的話,盈利就會不太穩定,下半年如果不賣物業的話,或者賣物業賺不到6億的話,這就有可能導致盈利斷層,所以用P/E這方法一定是不合適的。
要賣賺6億的物業,最少那物業都要值6億吧,它的物業又以商廈為主,在這個銀根緊縮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取得這麼多的按揭買下貴重的物業呢?所以很明顯的,盈利極有可能在下半年維持不下去。
所以以上半年的利潤乘2計算下半年的利潤,只會是大錯特錯,所以你話2倍幾PE完全是站不住腳。
3. 每股資產淨值$0.52
所以,我認為計算這公司資產的方法,應是計算公司資產值。根據天知先生的計算,每股資產值大約接近1元,而根據網友經詢問公司,及經筆者翻查2010年報後,公司在第4頁披露了公司每股資產值是1.05元,而在第111-112即披露了該公司物業的估值,可自行參考之。
但是關於這估計,我也看過,我認為有道理的,但是該博客有一段評論的確非常值得留意:
「對我來說,要評估這間公司的價值非常困難,主要原因係買賣物業的交易雖然係該公司的主要業務,但考慮到公司的規模同所持物業的成本、數目,基本上每一單物業買賣的性質都好似「非經常性收入/虧損」一樣。在物業買賣盈/虧不確定及物業買賣出現的timing不確定的前題下,我無法就該公司長期績效作出合理的推斷,亦導致我沒法評估公司的內在價值。
當然,值價投資的核心係「安全邊際」,如果做投資決定時有非常大的安全邊際,某程度上,投資者可以容忍自己「某程度上」的無知。就是說雖然我無法評估資本策略的內在價值,但如果其股票的市場價格相對某些可知的價值(e.g. 清算價值)有大幅折讓,我就可以容忍我對公司內在價值那「某程度上」的無知了。不過,前題係我對其那些所謂可知的價值(e.g. 清算價值)不可以太無知。」
所以,如果你連最基本連不重頭由這家公司應有的物業的估值計算起的話,並按他們的會計方法,只憑帳面說它值52仙就認同的話,我就覺得你太無知。況且,在計算了公司值這個價錢後,這些物業公司因為缺乏流動性,所以應恰當地為這些公司打上20-30%的折讓,才算真正了解公司的價值。
4. 派息都唔錯
派息都唔錯,個人定義來講,即是派息良好且持續。
就派息好來講,如果約3%的股息算高,很多公司真是非常高股息,所以這算不算是好呢,我認為不算。
就持續派息評論來講,一間公司會穩定地派息,必需有以下三個原因的,業務穩定、財務情況良好、沒有重大資金需要。
先講業務穩定,按照最新的業績來計,看來業績都唔錯,但其實營業額的絕大部分只是出售物業,其中出售上海的盛幫大廈佔13.6億,佔當中的大半,另外出售易通大廈及模漢大廈佔6億,佔其中超過20%,這已佔公司營業額的大半。
剩下實際穩定的業績只是大約2.7億租金收入,但這個金額會隨其出售物業會不斷變更,故此,這家公司業務不算穩定。
然後講財務情況良好,這家公司的財務情況看來算是不錯,但是還是有淨銀行債項,還不是算得上特別安全,何況如果物業大跌,這間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是看不出來的,所以要抱著一些保守的態度。
再講有重大資金需要,因為資本策略的經營模式關係,他是需要不停購入物業,然後翻新出售,況且要維持業績,使別人認為他們有足夠投資價值,仍需要把累積的資金不停購入物業出售,以報出一個不錯的業績,所以這家公司應在未來一段不短的時間仍有重大的資金投入。
所以這公司整體來說,雖然在好景時,一時三刻可以保持到派息政策,但亦因為市場不停變化,若好像金融可能突然停止或大減派息也可以,故這肯定不是一個穩定的派息政策。
在高派息也穩定派息也沒有的情況下,這算不算是派息也不錯,已經非常清楚。
總的來說,我還是認為這公司不適宜訓身購入,況且有更多更好更折讓,作風更好的公司值得留意,但是為了保存一點私隱,請自行發掘吧。
延伸閱讀:
1.2009年發行可換股債的背景:
a. 2009年中期業績公告: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228/LTN20091228218_C.pdf
b. 2009年發行之票據及2011年之贖回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091116/LTN20091116395_C.pdf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419/LTN20110419699_C.pdf
2. 最新公司年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10705/LTN20110705036_C.pdf
2. 天知先生評論該公司價值的博文
http://hk.myblog.yahoo.com/tin-knows/article?mid=1512
與網友評論關於資本策略(0497)的問題
今日有兩位網友 61.15.60.138及 Dave 向筆者提出一些善意的建議,其評論如下,筆者只作少量評論:
(1) 關於該公司去年的業績的評論澄清:
筆者已按照Dave的評論更正上文:
「關於「按照最新的業績來計,看來業績都唔錯,但其實營業額的絕大部分只是出售物業,當中有約75%只是出售國衛大廈入帳」有誤,以下為業績的主要來源:
1. 上海的盛邦大廈(11億人民幣,約13.5億)
2. 尖沙咀的Gi Mall(4億,即之前周星馳的比高集團(8220,前華索國際、帝通國際)出售之物業)
3. 上環的易通商業大廈(2億)
4. 另外金鐘國衛中心入帳既有4萬平方呎,大概4.5億, 所以出售國衛只佔其中既18.5%」
(2) 關於下年業績及該公司物業的入帳問題:
Dave:
「己公佈將於上半年入脹既有:
1. 模漢大廈(13.8億)
2. 國衛中心部分銷售(不肯定,大約3.5億),
3. 美國銀行中心(大約1億)
4. The hampton 住宅銷售收入(未計算)
假設佢租金收入係拎黎扣燈油人工, 盈利大約8億,加上下半年國衛再有7億銷售收入,以及賺約3.5億, 全年一年未扣稅賺11億,如果而家個股價唔升,市盈率大約係2倍,如你所說,PE無咩意義, 計黎無謂。」
61.15.60.138:
「497的中期業績有6億以上的主要原因係呢間公司的入帳模式決定的, 如去年賣的AXA大廈, 就分3個季度入帳,是根據資料策略去年所出售的物業入帳情況而得出的。即已經出售了相關物業, 只是入帳到那個季度/全年業績的問題。」
筆者:
我知道下期業績基本上一定好,但是未來呢?按照公司會計處理方式,是需要不停購入及賣出資產,才能錄得利潤,但是如果他能高價售出物業,那區的物業就會上升,故尋找平價的物業會更困難,可能會接火棒,影響利潤。
照我所知,香港的物業市場幾年總有一個低潮,如果他當時心雄,多購入幾個物業,當低潮時,物業跌價低於按揭價值,被銀行催收借款,被迫要賤價出售物業,這就導致骨牌效應,所以他要積極尋找資金來源,不停地宣傳自己公司,方便公司集資,以使公司財務沒有大問題。」
(2) 關於公司的資產值:
天知先生:
「市場先生一般會對物業投資股給予一定的折扣,但一般的物業投資公司的資產負債表是每年經重估的,照道理說是公平合理。而本策略的資產負債表是只反映成本,而成本對真實淨資產值已有相當的折扣,而市場先生竟錯誤地再給它一個相對資產負債表的折扣,這個折上折使我們價值投資者有了相當好的投資機會!各位會計師﹑分析員﹑價值投資者,我這樣說對嗎?至於資本策略的真實淨資產值是0.95元(按: 筆者根據公司回應所稱引錄年報,資產值約1.05元),清算價值是0.47元。」
61.15.60.138
1. 淨資產值就是資產減負債,很好理解, 但「清算價值」 是指什麼? 如果是淨資產值不準確而打個折扣,「淨資產值是HK$0.95﹑,清算價值是HK$0.47」 這折扣也太大了吧。
筆者:
a. 清算價值可參考香港繁體版證券分析第3本,內中已有詳細的解釋。
只怪你平時不多看投資書藉,在下面得知,你還不看年報,在不了解的時候,為何還要買股票,還要用一些價值投資的分析來看股票,更適合的,應該用止賺止蝕。
b. 折讓的確不少,但比較這兩位同業A及同業B,前者股東有新鴻基地產,後者10年來並無集資。兩家公司派息也穩定,折讓也有你提及的該公司的比例,作風亦遠較這公司好,為何不留意這些股公司,走去挑戰自己? 投資沒有難度分的。」
2. 一般地產公司已經在每年的公平值上反影了資產價格的變動.而政府的政策和樓市的周期亦會對所有房地產公司一樣, 何解指497的風險比別的地產公司高?
筆者:
因為他投資的是商廈及豪宅,其他發展商投資的是住宅,你可以不做生意,但可以沒有物業住宅,特別是賤價物業,所以周期性來說,資本策略物業的波動應較高。
(3) 轉營為發展商的打算
公司亦積極購入地皮, 如參與九龍塘的地皮拍賣, 參股銅鑼灣的地盤開發等, 都不是純炒樓行為。
筆者:
你說得很好。該自行參考其銅鑼灣的合作夥伴是哪家上市公司,其屬於殼王系,該系作風又是如何,我不作評論,他跟埋這些人,又如何是好公司。
(4) 其他物業重估值不及這公司?
既然一般地產公司是每年按公平值來評估資產淨值,市場再打個折扣在股價中反影,那麼這公司沒有按每年按公平值來評估資產, 只按買入價, 但市場卻根其他類似地產公司打同樣的折扣, 這的確是給投資者更好的入市機會。
筆者:
你認識公司太少了,我舉的是其中兩家有重估業績的公司,只不過它沒有大宣傳,你就看不見,可見你對股票之缺乏認識。
(5) 主席的人格
「至於鍾楚義的人格問題, 是否老千等,真的不好說, 或許2個都是破產,從他這幾年的眼光和今年的派息來說,回報都不錯。
他跟英皇鐘錶珠寶(887)的老闆比較, 我情願相信鍾多一些, 真的不好說,從他這幾年的眼光和今年的派息來說回報都不錯。
如我去年以$0.2入英皇鐘錶珠寶(887),因人人都說他是老千$0.5就出了, 現在已經升到$1.65元了,所以最重要是有業績支持。」
筆者:
a. 根據資料,你是沒可能在去年以20仙買到英皇鐘錶珠寶,據資料所得,這價最後出現在約2009年10月。
b. 無錯,一家公司最緊要業績,但如一家公司有不停的集資需要,股價亦只會在區間徘徊,如同時經常集資和之財務情況差不多的太平洋恩利(1174),但英皇鐘錶珠寶是先收錢後付款,財務情況會好一些,最大開支是開新鋪,但這情況是預料到的,所以只是減慢開鋪速度,加上市場的情況不斷轉好,業績會爆發性增長。
c.楊先生同系有幾隻股,例如超越集團(147,前新系集團、鷹馳實業)、英皇資訊科技(283,前松日控股)等,在科網時期騙了一大筆錢後,在2004年好像作風已變,除了中國3D數碼(8078,前英皇娛樂)因經營不佳賣殼外,實業股方面不停讓人賺錢機會,所以我會信楊先生多一點,但鍾先生近期在意馬國際(585,前寶途國際、IMI Global)的表現,以及他和這些人人作,我個人不抱信心。
(6) 集資攤薄問題
筆者之前說「反過來看,如果間公司每股真是值當時的40仙的話,點解佢25仙都肯賣?反過來亦得知當時是不值這價錢的,現在贖回,只能肯定在老闆心目中最少值25仙吧。」
61.15.60.138稱:
「當初0.25配股給鄧普頓被指賤賣資產, 照理現在底價贖回以免現有股東被灘薄,何以又被指成『每股資產就會攤薄,再上次供股的原理都是一樣。』
本人只是一個小股民,沒意務翻。因沒錢炒樓,看到497的炒樓及投資眼光不錯,不如買他的股票等於間接炒樓。估計目前商業樓市行情應有一段時間行情, 怕是老闆心術不正。」
筆者:
1. 為何你是小股民就沒義務翻,你是有義務的,只是你不懂,所以才這樣說。
2. 投資眼光不錯還有我上面提及的公司,他們沒有多賣過物業,如果物業市道是保持良好的話,他們為公司省下不少交易開支,這對股東不是更加有利嗎。
3. 心術不正我不敢評論,最少也是急於求財,所以會有時「賤價」發售股票,保持流動性吧。財技本無善惡,只視乎他點用,但現時以公司財務情況,應該暫時不會過分使用財技,但因為他只要規模最大化,所以每股多少錢集資根本就不是問題,只要保持知名度,維持集資能力則可,就是現在的情況。
附錄:
公司董事簡士民回應 61.15.60.138之妻子為何要採用這種會計方法,在下面已有詳細解釋,主要因為害怕讓其他賣家知道價格,讓人認為資本策略賺大錢,使為他本人買貴貨,也不想讓別人知道出售作價太高,未來獲利會更困難,這和筆者上面的憂慮相若。
另外,公司亦引錄公司年報已述及公司價值為每股1.05元,但我認為需要略打折扣。
「The Yahoo blog is fairly accurate. Essentially it explains the reason why CSI is not required to disclose certain transactions under the Listing Rules (and the comments in realblog against CSI for breaching listing rules and using “financial skills” are, in my view, unfair due to the writer’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how CSI do its business).
Apart from Listing Rules, there are usually commercial reasons for not announcing/publicizing the details of CSI’s property transactions.
For example, when we are selling individual floors of a building, after the signing of the sale and purchase agreement for 1 floor, we might not want prospective buyers of other floors which we have been talking with to know exactly the price we have sold that 1 floor.
Another example, say we have sold something in TST and were looking to buy another property nearby, we may not want the market to know the price we have sold since this may make the other property which we wanted to buy more expensive.
Also, sometimes when we make a lot of profit on a property, if all the newspaper were to publicize “CSI made massive profit….” this may affect the buyer’s sentiment and it might make him feel that he has bought the property too expensively from us, and may then default and not proceed to complete the sale.
Finally, a buyer of our property may for his own reasons default and not complete the purchase from us, and if this purchase and subsequent default was publicized, this will affect CSI’s ability to sell that property later.
In short, I understand that a lot of shareholders would like to see “good news” from the company as often as possible. However, from the management’s point of view, the company’s business and profitability are of course the most important aspects and a careful balance is required. Hopefully by delivering good financial results and bottom line profit our shareholders can understand and accept our strategy.
Finally, Yahoo blog’s writer has mentioned at the end of his blog that CSI should disclose our “revaluation surplus”. In our latest annual report we have actually done so, and under the “Asset Value” section on pages 3 to 4 of our annual report, we have stated that our unaudited NAV per share (as if properties are stated at open market value) is HK$1.05 per share.
I hope this helps.
Regards
Simon Kan
Executive Director
CSI PROPERTIES LIMITED (HKSE Code: 0497.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