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創業,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發展新動力
在回顧2014年政府工作時,李克強談到了政府在鼓勵與支持創業方面獲得的成績:“拓寬了小微企業稅收優惠範圍,新登記註冊企業增長45.9%,著力培育新的增長點,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支持發展移動互聯網、集成電路、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互聯網金融異軍突起,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等新業態快速成長,眾多“創客”脫穎而出,文化創意產業蓬勃發展。”
而目前創業存在的問題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突出”。
2015年政府工作部署更是多處提及創業,李克強再次強調了創業的引擎作用。
“當前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減弱,必須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改造傳統引擎,打造新引擎。一方面,增加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大政府對教育、衛生等的投入,鼓勵社會參與,提高供給效率。這既能補短板、惠民生,也有利於擴需求、促發展。另一方面,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提高,還可以促進社會縱向流動,促進公平正義。我國有13億人口、9億勞動力資源,人民勤勞而智慧,蘊藏著無窮的創造力,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活躍起來,必將匯聚成發展的巨大動能,一定能夠頂住經濟下行壓力,讓中國經濟始終充滿勃勃生機。”
在政府工作部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2015年政策指向,很可能會成為未來的創業新熱點。
1、減輕小微企業的負擔。提高直接融資比例,降低社會融資成本,讓更多金融資源流向實體經濟。促進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比例提高。
2、鼓勵社會資本設立股權基金;推進符合條件的民間資本設立中小銀行,成立一家、批準一家;發展服務於中小企業的區域性股權市場;大力發展普惠金融,讓所有市場主體都能分享金融改革雨露甘霖。
3、加快電影、遊戲等體制改革。
4、推進跨境電子商務試點。
5、促進養老家政健康消費,壯大信息消費,提升旅遊休閑消費,推動綠色消費,穩定住房消費,擴大教育文化體育消費。全面推進“三網”融合,加快建設光纖網絡,大幅提升寬帶網絡速率,發展物流快遞,把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搞得紅紅火火。
6、增加公共產品有效投資。確保完成“十二五”規劃重點建設任務,啟動實施一批新的重大工程項目。包括水利、高標準農田等農業項目,信息、電力、油氣等重大網絡項目,清潔能源及油氣礦產資源保障項目,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等項目,節能環保和生態建設項目。
7、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開發利用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等技術,著力在一些關鍵領域搶占先機、取得突破。要實施高端裝備、信息網絡、集成電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等重大項目,把一批新興產業培育成主導產業。
8、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
9、要深化服務業改革開放,落實財稅、土地、價格等支持政策以及帶薪休假等制度,大力發展旅遊、健康、養老、創意設計等生活和生產服務業。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強大型農產品批發、倉儲和冷鏈等現代物流設施建設,努力大幅降低流通成本。
10、創新創造關鍵在人。要加快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擴大股權和分紅激勵政策實施範圍,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職務發明法律制度,使創新人才分享成果收益。
11、大力發展眾創空間增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辦好國家高新區,發揮集聚創新要素的領頭羊作用。小微企業大有可為,扶上馬、送一程,使草根創業蔚然成風、遍地開花。
12、堅持就業優先,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749萬人,為歷史最高。要加強就業指導和創業教育,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計劃,鼓勵到基層就業。實施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支持到新興產業創業。
13、深入實施大氣汙染防止計劃……推廣新能源汽車。
黑馬林彥廷解讀:總理說得對,科技創新的核心的的確確就是人才,沒有其他選項。無論是吸引海外人才歸國創業,還是創新企業對本土高端人才的招聘,需要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政策,需要國家在戶口、子女教育等政策上為創新企業加大扶持力度。
2、關於取消行政審批
黑馬解讀:取消以及簡化前置性審批,能讓創業者們在具體操作項目的時候更加容易,同時能將大部分時間用在創業項目的運營上,比起過去每周有一半的時間去審批部門周旋,是大的進步,這更有利於創業者專心經營項目。
3、關於大學生就業
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27萬人,要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實施不間斷的就業創業服務,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比例。
——2014年3月5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黑馬解讀:李克強總理上任以來,一直在鼓勵全民創業。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向來更加活躍,可以不斷學習與研究新的行業知識。大學生創業也能解決更多的就業問題。但是年輕人畢竟缺乏經驗,因此創造更好的環境來鼓勵與激勵大學生創業,非常有必要。
4、關於金融支持創業
金融創新應該為老百姓的創業、就業提供動力支持,老百姓的感受是衡量金融業服務的最重要標準,要以此倒逼金融改革和創新。”
——2014年3月26日 考察沈陽瀚華小額貸款公司
黑馬解讀:只是空談金融創新或者創新以後只服務於特定領域及大型企業集團,這樣的做法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有讓老百姓在創業及就業的過程中能夠融資或者借貸,並且能夠為其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才能讓老百姓叫好。也就是說,如果過去的金融是B2B模式,那麽以後應該變成B2C模式。
5、關於釋放科研人員活力
我們國家是從計劃經濟體制過來的,科研力量基本集中在中央級、省級的科技單位里,他們創造的科技成果,自己沒有處置權、收益權。如果給科研單位“松綁”,中國的科技發展完全可能有更多突破,要通過改革,允許科技人員持有股權、期權,讓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得到更好實現。
——2014年7月2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
黑馬解讀:創業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風險,很多創業公司都是因為股權分配的不合理而人才流失,最終功虧一簣。企業發展也是一樣,人是最重要的資源,尤其是科技型公司,沒有技術人才是萬萬不能的,當今已經不是靠高薪能夠留住人的,通過股權的合理分配,讓科技人才有參與感並融入這個公司,會讓公司團隊更有凝聚力。
6、關於推動大眾創業
要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意願的人都有自主創業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精神蔚然成風,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新浪潮。”
——2014年9月11日 天津夏季沃斯論壇
黑馬王光複解讀:習李新政讓我們看到了靠權錢交易獲得發展,以及靠巧取公共資源或壟斷致富正在失去市場,良性的市場經濟正在複蘇並蓬勃發展,真正意義的知識經濟和新商業文明正在崛起。這是創新能力和創業沖動蓄勢已久的創業者們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莫辜負。這是一個一展使命的時代!
7、關於簡政放權
推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進一步措施,做實行政審批、市場壁壘和各種“路障”的“減法”,做好市場空間、創業天地的“加法”,激發市場活力,形成更多機遇,不僅創造更多社會財富,而且使千千萬萬的人在公平規範競爭中實現人生價值。”
——2014年11月3日 國務院座談會
黑馬王光複解讀:民權促民主,民主放民生。民權等待簡政放權;民主期待科學放管;公平規範機制體現民生。
8、關於支持創新
我們強力推進改革,就是要減少對創新活動的幹預,讓想創業、能創新的人都有機會、可作為,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這樣可以把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讓改革成為富民的改革,讓創新成為惠民的創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公平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4年10月14日 第三屆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
黑馬王光複解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集結號一出,華夏大地必將黑馬、金馬萬馬奔騰!必須鼓掌支持總理!
9、關於降低小微企業上市門檻
要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上市門檻。在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降低上市門檻的新IPO節奏,未來或將從互聯網等新興企業向更多小微和創新型企業遞延。
——2014年11月19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
黑馬蔣平解讀:中小企業在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也是機遇和挑戰的重塑、思路和格局的再造。擁抱互聯網,緊跟國家發展步伐,與祖國共舞!
10、關於推動互聯網發展
我們將不斷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普及率。繼續著眼於互聯網業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成長,支持網絡技術、服務持續創新,政策更加豐富。同時堅持依法管理互聯網,嚴厲打擊網絡侵權、竊密等違法犯罪行為,在發展中做好監管工作,讓互聯網更好成長,根深葉茂,引領創新創業新潮流。
——2014年11月20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
黑馬蔣平解讀:國家吹響扶持中小企業和新經濟的號角,為我們的發展和解決瓶頸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強自身建設和苦練內功,是我們做企業的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能融入國家發展脈搏,不斷壯大自己。
據《新京報》,李克強7日在江蘇代表團審議《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中國經濟一定要頂住下行壓力,保持平穩增長。”
李克強說,去年我們國家面臨持續的下行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采取短期強刺激政策,而是主要靠改革激發市場活力,保持經濟平穩運行,也為今年可能遇到的更大困難預留了政策空間。
“就像剛剛有代表在發言中講的,很多財稅、金融政策,宏觀調控工具,我們還沒有完全使用。如果遇到更大困難,我們會出手的。”他說,“在這里也給大家吃個定心丸。中國經濟一定要頂住下行壓力,保持平穩增長。”
總理強調,要頂住經濟下行壓力,不能主要依靠宏觀政策的數量擴張,還是要依靠改革。在目前階段,就要把市場活力激發出來,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周三下午,李克強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的經濟界、農業界聯組會的委員時也曾表示, “我們有很多宏觀調控手段還沒有用,這就為今年應對更多、更大的困難留下了余地。”
他說:“就像我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講的,‘讓千千萬萬個市場細胞活躍起來’,中國經濟就能充滿勃勃生機。”
本周四,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表示,2015年中國經濟增長目標位7%左右,居民消費價格(CPI)漲幅3%左右。
2014年,我國經濟增速為7.4%,其中四季度7.3%下行壓力較大,主要受房地產降溫,內需低迷拖累。今年1月,我國消費物價指數驟降至0.8%,較12月的1.5%大幅下滑,創五年新低,通縮風險上升。
自去年底以來,中國央行已經進行了兩次降息和一次降準。中國政府也開始加大鐵路、水利等基礎建設方面的投資。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2015年3月9日,北京,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作了題為《設立“中國大腦”計劃推動人工智能跨越發展》的大會發言。 (CFP/圖)
經濟下行壓力之下,本屆政府在兩會上又開出了諸多藥方,包括制定國家互聯網戰略,推動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等。互聯網會成為中國政府拉動經濟發展和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救星麽?
一直以“IT民工”自嘲的中國互聯網人,最近揚眉吐氣了一回。
2015年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會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國家要制定“互聯網+”戰略。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小米創始人雷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當他聽到總理的這個表態時,感到“特別振奮”。
總理的工作報告對“互聯網+”戰略描述得相對簡單:國家要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國家已設立400億元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要整合籌措更多資金,為產業創新加油助力。
對於這些信息,雷軍感到不解渴,他花了很長時間去搞清楚總理說的“互聯網+”到底是什麽,背後又意味著什麽。
雷軍在國家發改委一份報告的名詞解釋中看到了具體內容,他用手機逐字逐句把這些內容發到了自己的新浪微博上:“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於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高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坦承,目前國際經濟複蘇乏力,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巨大。為此,政府開出了很多藥方,其中重要手段就是鼓勵大眾創業。從數據來看,過去一年雖然經濟增長放緩,但就業增長迅猛,城鎮新增就業1322萬人。互聯網對此功不可沒,這是互聯網行業能納入國家經濟頂層設計的最大資本。
教育部主管的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發布的《微信社會經濟影響力研究報告》顯示,從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微信帶動直接就業人數是192萬,間接就業人數815萬,共計1007萬人。
今年的主要經濟預期目標壓力更大: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以上。按照總理的說法,隨著服務業比重上升、小微企業增多和經濟體量增大,這個7%左右的速度可以實現比較充分的就業。
其中,互聯網至少能對於小微企業的增加有直接拉動作用。早在2013年,馬雲參加總理的經濟座談會時,就跟總理說,阿里巴巴2萬多人,拉動了1000萬左右的就業。
互聯網行業的整體體量也已經到了政府難以忽視的規模。
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GDP的總量超過60萬億元。而阿里巴巴集團2014年全年平臺上的交易額是2.3萬億元,跟福建、上海、北京和安徽當年的GDP總量差不多,是山西這一數據的一倍。馬雲就曾在內部說,阿里很幸運,國家給了“相當於一個省份那麽大的經濟體”讓阿里人來管理。
易觀國際董事長於揚對南方周末記者預測,今天中國的GDP總量里,九成是傳統企業貢獻的,但未來四成的GDP將由傳統企業的互聯網化來完成。
自然而然,近幾年來,互聯網企業掌舵者們成為了決策層的座上賓。
馬雲、馬化騰、雷軍、劉強東和張朝陽等互聯網行業大佬級人物,都先後參加過李克強總理這兩年的經濟座談會。
座談中有時候提的是行業遇到的具體問題,比如2014年7月那一次,馬化騰直接跟總理反映了打車軟件在一些地方被禁用,以及企業並購額在4億元以上要經過商務部審批以至於影響企業發展等問題。據中新網報道,總理隨即對相關部委負責人說:“你們認真了解一下,給我一個報告。”隨後,總理又補充說,“我不是‘以言代法’,你們要認真調查研究,如果有問題一定要切實解決。”
那次座談會雷軍跟馬化騰一起參加了。總理表揚說小米變成了大米,雷軍提出要將互聯網上升到國家戰略,幫助傳統行業轉型。這一建議,馬雲以前在總理座談會上提過;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的馬化騰和雷軍、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的李彥宏,在過去幾年里,也通過建議和提案呼籲過。
沒想到,今年兩會上就等來了“互聯網+”。
2015年3月4日,北京,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在進入人民大會堂前,剪刀手加自拍神器,引來眾多媒體圍觀。 (CFP/圖)
1994年,中國開始接入國際互聯網,中國經濟的格局和產業版圖就此發生了巨大改變。
在被當做國家戰略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前,中國互聯網行業受到政府的最高規格重視是幾個月之前在烏鎮舉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簡稱“烏鎮峰會”),這是中國目前舉辦的最高規格的互聯網大會,由中國互聯網官方主管部門主辦。
互聯網實驗室創始人方興東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中國召開烏鎮峰會的一個主要考量就是,要主動爭取互聯網時代的世界話語權。
重視互聯網已經是世界主要經濟體的共識。以美國為例,2015年2月13日,奧巴馬在美國斯坦福大學演講時表示,互聯網世界就像當年蠻荒時代的西部,美國政府應當成為那里的警長。可見,美國的互聯網戰略已升級到整個全球互聯網空間的管理上。
早在1993年,美國就推出了為期20年規劃的信息高速公路國家戰略,重點是互聯網的普及和網速的提高。2009年5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公開表示,數字化基礎設施是美國的戰略性國家資產,並出臺了網絡空間國家戰略等政策。
“中國的互聯網+戰略有點像美國信息高速公路戰略的升級版。”於揚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在於揚看來,中國已經意識到互聯網是基礎設施的一部分,具備普遍服務業務的特征。但思想轉變的同時,在管理體制上也要改革。比如,對於互聯網盒子的發展上,相關監管部門可以有更加開放的心態。
按照馬化騰的理解,“互聯網+”應該先建好基礎設施,包括:網絡基礎設施、數據基礎設施和標準接口的基礎設施。
對於網絡基礎設施,主要就是網絡的進一步普及和網速的提高。
跟中國社會的二元結構相似,中國的互聯網也呈現出巨大的城鄉差距。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2013年中國農村互聯網發展狀況調查報告》,城鎮網民數量占比達到72.4%,而農村網民僅占27.6%。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李士強建議,國家的“互聯網+”戰略實施後,應盡快實現村村能上網。鄉鎮補貼一點、村里出一點、電信企業優惠一點,使寬帶網絡連到農家。同時,降低農業信息費的收費標準,鼓勵農戶上網。
而數據基礎設施的建設,主要是政府要對現有的互聯網數據資產進行管理,並開放給社會使用——這些數據目前多半控制在政府和國企手上。比如鐵道部門已經在開放數據給第三方訂票軟件,讓民間力量幫助政府分擔天量訂單帶來的網絡壓力。
這些工作美國同樣剛剛起步不久。今年2月,曾在LinkedIn、eBay、PayPal、Skype等諸多美國互聯網巨頭工作過的互聯網人DJ Patil,通過了奧巴馬的面試,正式擔任白宮首任數據科學家,為美國制定數據戰略。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王文京也建議國家對數據資產專項立法。他認為,數據已成為繼財務資產、人力資本、知識產權之後第四種形態的資產。在這方面亟須專項制定和完善有關數據資產的法律。
而互聯網標準接口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其重要性則在於讓大家的產品研發出來後能互相兼容,相互適配。比如雷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目前智能家居國家標準缺失,行業里產品五花八門,很多相互不兼容、不適配、不互聯互通。
2015年3月4日上午,全國人大代表、騰訊CEO馬化騰,在參加人大預備會後面對記者圍堵一言不發。 (CFP/圖)
如此看來,“互聯網+”戰略可以理解為,第一,政府看到了大數據等幾個互聯網行業最熱領域的重要性,將其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看待。二是政府希望互聯網成為水電煤一樣的基礎設施,成為提升實體經濟生產力的重要工具。第三恐怕也是最重要的,希望互聯網將來能為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服務。
3月9日上午,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在接受中國政府網的在線訪談時表示,目前全球正在進行新一輪工業革命,這輪革命的工具是互聯網。而互聯網+工業就是德國人說的工業4.0。
當前,中國的工業3.0還沒有完成,但要通過互聯網抓住工業4.0的新機遇。馮飛提到,我國每萬名工人機器人擁有量為二十多臺,德國是二百多臺,日本、韓國超過三百臺。
“這種差距不是技術和人才上的差距,而是跟市場競爭的環境不充分,以及政府對互聯網的限制過多有很大關系。”於揚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於揚最近一直在美國矽谷,他說自己感觸很多。比如他看到美國大街上有很多谷歌的無人駕駛車,一邊測試車輛性能,一邊收集地圖信息。但在中國,無人駕駛車輛還沒法上路,而且很多地方不允許地圖導航公司的車進入拍攝。
回過頭去看,過去的20年時間里,互聯網已經深刻改變了中國經濟的格局和產業版圖。第一個十年里,互聯網行業和傳統行業和平共處,互聯網催生了很多新經濟,比如門戶、遊戲和電商等。第二個十年里,互聯網逐步開始改變甚至顛覆了很多傳統行業。
於揚對南方周末記者分析,互聯網對傳統行業的改變,大概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營銷的互聯網化,比如廣告主從在報紙上做廣告到在網絡上做廣告。二是渠道的互聯網化,其最大推手是2008年開始的全球金融危機。最典型的案例是京東的出現,逼著國美和蘇寧開始轉型互聯網。三是產品的互聯網化,這個進程從2010年開始,其最大推手是智能手機的爆發,典型的案例如小米。四是當下正在進行運營的互聯網化,企業完全數字化和網絡化。
過去被互聯網深度改變的行業主要集中在第三產業,現在這種改變正在向第二產業甚至第一產業滲透。第二產業被互聯網改變最大的,就是手機和電視產業,小米先是攪動了手機產業,又跟樂視網等一起去顛覆傳統電視產業。這種顛覆開始蔓延到汽車領域,比如樂視網要造汽車了。顛覆還在向第一產業滲透,比如本來生活網,改變了農業的銷售模式,讓農民的產品直接在網上賣給北京的市民。
經歷了20年的沈澱,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優劣勢已十分明顯。
騰訊的一個數據顯示,2015年1月,全球接入互聯網的移動設備超過70億臺。我國互聯網用戶6.49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滲透率達到85.8%,高於全球58%的滲透率。
雖然發展迅猛,但中國互聯網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的盤子里占額還很小。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的一個數據是,目前互聯網經濟占GDP的比重只有7%。
不過,中國互聯網行業是中國為數不多能跟國外同行一拼高下的領域。比如社交軟件,目前全球四大社交產品,中國占有一席之地:微信、日本的Line、韓國的KakaoTalk和美國的Whatsapp。
在不少人看來,中國互聯網行業在應用場景上比國外要豐富,有很多產品和應用被開發出來。但在核心互聯網服務,比如人工智能技術和機器人技術上,跟國外的差距不小。
也許正是出於這樣的背景,李彥宏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這次提出的一個提案就是建議國家主導建立“中國大腦計劃”,扶持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就在政府把互聯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時,於揚也提醒,要警惕未來的互聯網壟斷者。在他看來,在國家資源的支持下,互聯網時代里一旦形成新的壟斷者,可能比傳統行業里的壟斷者更加可怕。
見過總理的李正強紅了,當然不只是因為他跟總理的名字僅有一字之差。
4月22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視察被譽為“南方之強”的廈門大學(下稱“廈大”)。當天校園里正在舉辦“創業夥伴夢想搭檔——尋找創業合夥人”活動,李正強是來擺攤招募合夥人的攤主之一。身為廈大軟件學院的大四學生,他一手創辦的“萌小助”高校微信服務平臺迄今已覆蓋了全國1000多所高校,積累了600多萬大學生的信用數據,並獲得500萬元的天使投資。
近年來,李克強在若幹重要場合均發表講話鼓勵大眾創業、草根創業,全國的創業勢頭不斷升溫。高校作為創新思維更活躍的年輕人集中地,應該怎樣鼓勵和帶動大學生創業?《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為此采訪了幾支創業隊伍,探究這所“中國最美大學”到底有著怎樣的創業基因。
李正強和他的萌小助
在創辦“萌小助”之前,李正強其實已經拿到了騰訊的Offer,但他放棄了。
“在大公司里,我們這代人想要表達的東西沒法表達,我希望能創造些自己的東西。”這位純正的90後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如此解釋他走上創業道路的原因。
他所創造的自己的東西就是“萌小助”。這是一個定位於為高校微信公眾號提供服務的第三方平臺。在功能方面兼顧教務與社交,目前提供的功能包括查成績和課表、自習室查詢、圖書館查詢、宿舍剩余電量、飯卡余額等。
“萌小助”起源於“廈大助手”微信公眾號。2013年下半年,李正強有感於學校教務系統查看課表和成績的不便,便拉攏好友推出了“廈大助手”,廈大學生只要關註該公眾號即可查詢成績和課表。功能開放後,正值廈大期末成績查詢高峰期,加之隨後陸續推出的社交功能和福利活動,“廈大助手”實名綁定用戶很快達到12000人,覆蓋全校的90%。
“廈大助手”的火爆鼓勵了李正強,他把廈大助手的技術功能模塊化,免費面向其他高校提供服務,並開始和一些其他學校的公眾號運營者溝通。2014年12月,“萌小助”誕生。短短一個月的時間,便有近400個高校微信公眾號入駐萌小助。
李正強回憶當天與李總理的對話。當他介紹自己的項目是借助高校教務系統的數據,為大學生建立自己的信用記錄時,李克強追問“是不是用了大數據”。李正強隨後詳細介紹了項目的實現原理,並說未來將發展互聯網金融。李正強說,總理聽了後很高興。
“萌小助”如何發展互聯網金融?李正強對本報記者解釋,“萌小助”現在積累了很多高校學生的行為數據,可以據此對學生進行信用評估,將來在此基礎上可以推行虛擬銀行和信貸業務。李正強說,“萌小助”將來也是以此實現盈利,預計這一功能今年就可以實現。
對於這個創業團隊來說,他們並不缺錢,去年底,“萌小助”團隊獲得了北京瑞精靈集團500萬的天使投資。他們缺的是人才,李正強說,雖然學這塊的挺多的,但“能學以致用的不像想象中的那麽多”。這次參加廈大“尋找創業合夥人”的活動,也是希望借此機會找到合適的夥伴。目前有幾個有意向的正在談。
化學博士的凈屋環保
王炎良是廈大2010級的化學博士。去年9月朋友家剛裝修完,身體不舒服,拜托王炎良看看市面上哪些治理室內汙染物的產品比較好。王炎良調查了一輪後發現,市面上的產品基本上效果不持久,有的商家甚至用有毒的東西來治理,比如用臭氧治理甲醛。
既然自己本身就是學這個的,為什麽不做點什麽呢?他和幾個朋友一商量,去年12月完成了公司註冊,前不久產品實現量產。
王炎良的凈屋環保不直接賣產品,而是提供室內空氣的治理服務,程序是治理前檢測、治理、治理後檢測。他比別人更自信的地方在於,他們提供三年售後服務,客戶可以在三年內選任一個時間再進行檢測。
當天,王炎良與總理交流了約5分鐘時間。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在介紹完自己的產品後,李總理直接反問:“你們能不能做檢測?”這個細節讓他覺得總理十分敏銳。
合適的創業項目可遇不可求,王炎良為了創業,放棄了今年公派出國的機會和一些高校拋來的繡球。回顧起步過程,他覺得自己是在做一件冒險的事。把一個想法實現成具體的產品和服務,協調團隊的利益分配,這個過程有著想象不到的繁瑣。在頭三四個月的時間里就換了3個合夥人。
現在公司的結構和發展模式終於開始清晰。王炎良打算在公司所在地廈門直接提供治理服務,在全國其他地方則發展經銷商,提供產品和技術支持。目前已經在老家河南發展了五家經銷商。
“這兩年的創業形勢真是前所未有的好。”王炎良說,從國家到省市都組織了很多比賽,獎金很豐厚,每一個獎的獎金有10萬,王炎良的團隊積極報名參加。
他們在廈大國家大學科技園租了個90平方米的辦公室,這里的房租比市價低一半以上。除了房租優惠以外,科技園的工作人員還常會幫創業團隊梳理一些國家新出臺的政策或是創業獎項信息。
好消息不斷,王炎良高興地告訴本報,最近得知小微企業招收應屆畢業生,國家可以在社保、醫保等方面進行補貼,稅收也有優惠。近期廈門市大學生創業促進會也打電話來,表示可以為他們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
他們最大的困難也與李正強團隊一樣:人才。創業團隊還不完善,王炎良此次參加學校的活動,就是希望能找到市場營銷、法務、財務方面的人才。
創業形勢“一日千里”
湖畔咖啡廳也是廈大一個創業項目,由學生承包經營。廈大學生處分管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副處長劉艷傑告訴本報,目前,廈大學生的創業項目多集中在環保、文化創意、互聯網,以及咖啡館、書店等傳統服務產業。
劉艷傑說,廈大十分重視創業的普及教育,每年有600人規模的創業基礎培訓,課程中包括理論和實踐。如此大規模的培訓始於2009年9月,廈大掛牌“福建省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基地”。
對於從普及教育中選拔出的創業意識強烈的創業骨幹,廈大還會進行“小班式”的強化培訓。通過創業基金、創業俱樂部、創業導師等政策扶持,加強理論向成果轉化。
在這樣濃烈的創業氛圍中,學生們積極參加各項創業賽事。“挑戰杯”被譽為中國大學生學生科技創新創業的“奧林匹克”盛會,在歷屆“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中,廈大共獲金獎10項、銀獎7項、銅獎5項,在全國高校中位列第二。
目前,廈大在校生中正在進行創新創業的學生團隊共計237個,畢業一年內完成公司註冊的創業學生有82人,14個學生創業項目榮獲教育部、福建省5萬~10萬元不等的創業資助。
廈大在鼓勵學生創新創業方面有什麽其他學校沒有的制勝法寶?劉艷傑直言:框架誰都有,形式很難獨一無二,其實就看誰做得更紮實。
劉艷傑在就業創業的崗位上已經堅持了十多年。她形容近五年來的創業形勢“一日千里”。政府每年都會出臺特別多的利好政策,高校也特別註重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正如李正強和王炎良所說,他們是趕上了“最好的時機”。
站在創業者角度,該如何理解總理講話的內涵?其中反映出怎樣的創業大勢?以下是黑馬營學員們做出的解讀,供各位創業青年們參考。
整理 | 王吉偉
一.關於吸引人才
“要把發揮人的創造力作為推動科技創新的核心,人是科技創新最關鍵的因素,必須充分尊重人才、保障人才權益、最大限度激發人的創造活力;要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使青年創新型人才脫穎而出,吸引廣大海外人才來華創新創業。”
——2014年1月10日 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黑馬林彥廷解讀:總理說得對,科技創新的核心的的確確就是人才,沒有其他選項。無論是吸引海外人才歸國創業,還是創新企業對本土高端人才的招聘,需要的是更加人性化的政策,需要國家在戶口、子女教育等政策上為創新企業加大扶持力度。
二.關於取消行政審批
“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深化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簡化前置性審批,充分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投資創業便利化。”
——2014年3月5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黑馬解讀:取消以及簡化前置性審批,能讓創業者們在具體操作項目的時候更加容易,同時能將大部分時間用在創業項目的運營上,比之過去每周有一半的時間去審批部門周旋,是大的進步,這更有利於創業者專心經營項目。
三.關於大學生創業
“堅持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優化就業創業環境,以創新引領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727萬人,要開發更多就業崗位,實施不間斷的就業創業服務,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比例。”
——2014年3月5日 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黑馬解讀:李克強總理上任以來,一直在鼓勵全民創業。大學生的創新思維向來更加活躍,可以不斷學習與研究更新的行業知識。大學生創業也能解決更多大學生的就業問題,但是年輕人畢竟缺乏經驗,因此創造更好的環境來鼓勵與激勵大學生創業,非常有必要。
四.關於金融支持創業
“金融創新應該為老百姓的創業、就業提供動力支持,老百姓的感受是衡量金融業服務的最重要標準,要以此倒逼金融改革和創新。”
——2014年3月26日 考察沈陽瀚華小額貸款公司
黑馬解讀:只是空談經融創新或者創新以後只服務於特定領域及大型企業集團,這樣的做法沒有太大的意義,只有讓老百姓在創業及就業的過程中能夠融資或者借貸,並且能夠為其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務,才能讓老百姓叫好。也就是說,如果過去的金融是B2B模式,那麽以後應該變成B2C模式。
五.關於釋放科研人員活力
“我們國家是從計劃經濟體制過來的,科研力量基本集中在中央級、省級的科技單位里,他們創造的科技成果,自己沒有處置權、收益權。如果給科研單位“松綁”,中國的科技發展完全可能有更多突破,要通過改革,允許科技人員持有股權、期權,讓創造性勞動的價值得到更好實現。”
——2014年7月2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
黑馬解讀:創業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風險,很多創業公司都是因為股權分配的不合理而人才流失,最終功虧一簣。企業發展也是一樣,人是最重要的資源,尤其是科技型公司沒有技術人才是萬萬不能的,當今已經不是靠高薪能夠留住人的,通過股權的合理分配,讓科技人才有參與感並融入這個公司,會讓公司團隊更有凝聚力。
六.關於推動大眾創業
“要破除一切束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讓每個有創業意願的人都有自主創業空間,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讓自主發展精神蔚然成風,借改革創新的東風,在960萬平方公里大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新浪潮。”
——2014年9月11日 天津夏季沃斯論壇
黑馬王光複解讀:習李新政讓我們看到了靠權錢交易獲得發展,以及靠巧取公共資源或壟斷行為致富正在失去市場,良性的市場經濟正在複蘇並蓬勃發展,真正意義的知識經濟和新商業文明正在崛起。這是創新能力和創業沖動蓄勢已久的創業者們彎道超車的重大機遇,莫辜負。這是一個一展使命的時代,給力李總!
七.關於簡政放權
“推出簡政放權、放管結合的進一步措施,做實行政審批、市場壁壘和各種“路障”的“減法”,做好市場空間、創業天地的“加法”,激發市場活力,形成更多機遇,不僅創造更多社會財富,而且使千千萬萬的人在公平規範競爭中實現人生價值。”
——2014年11月3日 國務院座談會
黑馬王光複解讀:民權促民主,民主放民生。民權等待簡政放權;民主期待科學放管;公平規範機制體現民生。
八.關於支持創新
“我們強力推進改革,就是要減少對創新活動的幹預,讓想創業、能創新的人都有機會、可作為,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局面。這樣可以把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讓改革成為富民的改革,讓創新成為惠民的創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公平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
——2014年10月14日 第三屆莫斯科國際創新發展論壇
黑馬王光複解讀:“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集結號一出,華夏大地必將黑馬、金馬萬馬奔騰!必須鼓掌支持李總!
九.關於降低小微上市門檻
“要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上市門檻。在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大背景下,降低上市門檻的新IPO節奏,未來或將從互聯網等新興企業向更多小微和創新型企業遞延。
——2014年11月19日 國務院常務會議
黑馬蔣平解讀:中小企業在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一個新的時代來臨,也是機遇和挑戰的重塑、思路和格局的再造。擁抱互聯網,緊跟國家發展步伐,與祖國共舞!
十.關於推動互聯網發展
“我們將不斷加強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網絡普及率。繼續著眼於互聯網業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成長,支持網絡技術、服務持續創新,政策更加豐富。同時堅持依法管理互聯網,嚴厲打擊網絡侵權、竊密等違法犯罪行為,在發展中做好監管工作,讓互聯網更好成長,根深葉茂,引領創新創業新潮流。”
——2014年11月20日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
黑馬蔣平解讀:國家吹響扶持中小企業和新經濟的號角,為我們的發展和解決遇到的瓶頸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加強自身建設和苦練內功,是我們做企業的當務之急。只有這樣,才能融入國家發展脈搏,不斷壯大我們自己。
版權聲明:本文整理王吉偉,文章為原創,本刊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以“超級高鐵推銷員”的新名片為代表,推進中國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已經成為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的外交“必備菜”。
近日,正在拉美訪問的李克強多次闡述中國產能合作的理念。當地時間19日中午,李克強在巴西利亞與巴西總統羅塞夫共同出席中巴工商界峰會時提出中拉產能合作的“3乘3”新模式,以產能合作為突破口,推動中拉合作轉型升級,打造中拉合作升級版。
國家發改委外資司司長顧大偉昨日表示,此前已經為李總理出訪提前到拉美“站臺”。下一步將與拉美國家在鋼鐵、機械、輕工紡織、建材等行業加大合作力度,具體的項目正與拉美主要國家商議當中,將會落實一批產能合作重點項目。
李克強在巴西
有接近高層的官方研究人士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在經濟發展的增速換擋時期,中國的生產力的動力內核和發展模式都要作出改變,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是保持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端水平的重大舉措,同時也有助於帶動合作國家的產業和基建發展,是一個多邊共贏的戰略。
“3乘3”模式出爐
李克強19日在巴西利亞出席中巴工商界峰會並致辭時說,拉美地區是全球繁榮增長的新興力量,此訪著眼全球合作,旨在鞏固中拉傳統友好,深化務實合作,以國際產能合作為突破口,推動中拉合作轉型升級。
李克強強調,中方願與拉方探討中拉產能合作“3乘3”新模式:一是契合拉美國家需求,共同建設物流、電力、信息三大通道,實現南美大陸互聯互通;二是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實現企業、社會、政府三者良性互動的合作方式;三是圍繞中拉合作項目,拓展基金、信貸、保險三條融資渠道。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拉美所所長吳洪英認為,總理提出“3乘3”模式,而非“3+3+3”模式,可以看出實現的將不是簡單的相加式增長,而是乘級式增長。這意味著中國和拉美產能合作有了明確的方向和具體的路徑,將促進中拉經濟轉型升級,助力全球經濟複蘇。
在“3乘3”新模式框架下,李克強也提到了具體的路線圖。
在共同建設物流、電力、信息三大通道上,中方企業願與拉美企業一道,合作建設以鐵路交通為骨幹、貫通南美大陸和加勒比各國的物流通道,以高效電力輸送和智能電網連接拉美各國的電力通道,以互聯網技術和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為依托、融合大數據和雲計算的信息通道。
在實現企業、社會、政府三者良性互動上,產能合作應該走市場化路徑,按照“企業主導、商業運作、社會參與、政府推動”的原則,通過合資、PPP、特許經營權等方式進行項目合作,讓有關項目盡快落實。
在拓展基金、信貸、保險三條融資渠道上,中方將設立中拉產能合作專項基金,提供300億美元融資,支持中拉在產能和裝備制造領域的項目合作。中國願同拉美國家擴大貨幣互換及本幣結算等合作,共同維護地區乃至世界金融市場穩定。
這與中國政府此前發布的《關於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合作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一脈相承。根據意見,國際產能合作將堅持企業主導、政府推動的原則。政府和有關部門完善支持政策,營造良好環境,為企業“走出去”創造有利條件。而企業將按照國際慣例和商業原則自主決策、自負盈虧、自擔風險。
推進優勢產能合作
李克強19日在巴西會見記者時表示,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擁有優勢富余產能,裝備性價比高。他強調,要開辟一條互利共贏的產能合作新路。
促成產能和裝備的合作,已經成為李克強外交的“必備菜”。不僅“出門”推銷,今年博鰲論壇期間,他還對印尼總統佐科說:“我建議雙方在現有經貿對話機制上建立一個產能合作機制,綜合考量印尼有哪些需要,中方有哪些可以對接的先進富余產能完全按照規範的商業運作,方式可以是‘交鑰匙’,也可以是合資。”
資料顯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裝備制造業已形成了門類齊全、具有相當技術水平和成套水平的完整產業體系,產業規模已連續5年居全球第一。數據上看,2014年中國裝備制造業出口額達到2.1萬億元人民幣,大型成套設備出口額約1100億美元,與一些國家的產能合作取得積極成效。
“國際產能合作不是落後的產能走出去,不是淘汰的產能走出去,我們要走出去的產能是我們的優勢產能,是我們的先進產能。”顧大偉昨日表示,過去中國的經濟向外走主要是貿易,也就是制造產品的輸出,而現在強調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制造的合作,核心則是將單純的產品輸出推進到產業和能力的輸出上。
以中國最擅長的鐵路為例,中國鐵路裝備和產能正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同。某鐵路大型國企有關人士昨日告訴本報,產能、裝備出海和企業走出去是近兩年鐵路系統的重點。針對這一主題,有關部門和企業不僅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經驗總結,更在內部進行了一系列的重組,以求達到優勢產能的最大化。
李克強訪問期間,中巴兩國簽署了產能、基礎設施等領域的35項合作文件,以及關於開展產能投資與合作的框架協議。此外,“兩洋鐵路”可行性基礎研究工作啟動也是最受關註的成果之一。
中國拉丁美洲學會副會長江時學認為,產能合作實質上是產業和資本的輸出。對因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等因素影響而陷入困境的巴西經濟而言,這種合作無疑是利好消息。
有學者認為,產能合作已日益成為中巴、中拉合作新的增長點。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中國累計在拉美和加勒比國家新簽工程承包額超過1100億美元,項目涉及天然氣、管道、電站、公路、港口、鐵路等基礎設施領域。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875
来源:中国政府网 6月15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来到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考察并主持召开座谈会。一家国企,一个部委,初看似不相关,实际上都与正在推进的“中国制造2025”密切相关。 个月前,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由国务院正式印发。推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就是李克强此次考察的关键词。这从在工信部召开的座谈会人出席人员名单就能看出。不仅有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国资委、工程院等11个部委的负责人,还有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等15家装备制造企业的负责人。 总理为何携如此“强大阵容”力推“中国制造2025”?记者从座谈会讲话中为您解读答案。 “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 “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首次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在6月15日
的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了中国制造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他指出,当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致力加快“再工业化”和工业化进程,我国经济要顶
住下行压力,度过新旧产业和发展动能转换接续期,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之路,顺应互联网等新技术和产业变革新趋势,打造中国制造新优势,为我
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提供强大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此次座谈会上关于中国制造2025有若干新提法,首先就是“国之重器”。李克强说,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实现发展升级的“国之重器”。 而在座谈会之前,李克强在中国核电工程公司考察时同样提到了这一说法。当时,他与6家核电装备制造企业视频连线,同员工互动交流。总理说,你们自主研发制造质量优、有竞争力的核电机组,是在铸“国之重器”,为中国发展“强筋壮骨”。 之
所以将制造业称为“国之重器”,不仅与制造业在国民经济本身的地位有关,更与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阶段有关。李克强表示:“金融危机引发世
界经济乏力,各国都在考虑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发达国家在搞再工业化,发展中国家在继续推进或者将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在这个时候,我们提出‘中国制
造2025’,实际上是要转型升级,要扎实推进‘中国制造2025’,努力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跟中国‘智’造联系在一起” 一方面强调中国制造是“国之重器”,另一方面也不忘对中国制造提要求。此次座谈会上,李克强提出了中国“智”造的概念,指出“中国制造2025”要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结合。 李克强表示,新形势下,实施“中国制造2025”,
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不仅要在一般消费品领域,更要在技术含量高的重大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勇于争先。要打造创新驱动新优势,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
释放从创意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巨大创造潜能,推动更多企业由产品代工向品牌塑造跃升,促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总理说:“过去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传统的动能也在减弱。为什么我们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际上跟中国‘智’造联系到一起。智从哪里来?集众人之智。想要创新,要运用互联网技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待,这一定要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除
此之外,李克强指出中国经济迈向中高端,要接受消费者的选择和检验。总理说,个性化消费在中国正蓬勃兴起,产品将面临消费者更苛刻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他
甚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今年年初到达沃斯开会,发现人家的笔很好用,后来他特意问有关部门,中国制造的笔能不能做到书写这么流畅。李克强感叹说:
“中国制造业要经得起中国消费者的检验,现在不是搞计划经济时代,更不是短缺经济时代,现在是多元化的选择,所以中国制造一定要突破这个难题。” “我们完全可以用互联网+的形式,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 “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是李克强总理今年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的两项全新的概念。在此次座谈会上,李克强强调,要打造智能发展新优势,抓住互联网跨界融合机遇,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3D打印技术、个性化定制等在制造业全产业链集成运用,推动制造模式变革。 “我们完全可以用互联网+的形式,实现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总理说。 “集众智者成大事!”李克强在15日的座谈会最后表示。他要求在座的各部门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创造条件。
6月28日上午,李克強乘專機離開北京,赴布魯塞爾歐盟總部同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共同主持第十七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並在之後赴法國進行正式訪問。
在布魯塞爾期間,李克強將同比利時首相米歇爾舉行會晤。在巴黎期間,李克強將應邀訪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總部並發表演講。
這是去年歐盟領導人換屆後,李克強總理與歐盟新領導層的首次正式會晤。而對法國的訪問,則是中國總理近10年來的首訪。
此前在接受中國媒體集體采訪時,駐歐盟使團團長楊燕怡大使透露,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同歐盟總部3150億歐元的“容克投資計劃”有相通與契合之處,且中歐對實現這樣的對接已有共識。
當前中歐在戰略上的合作日趨緊密。據外媒報道,歐洲議會社會黨黨團日前發表聲明稱,中方向其確認了參與歐洲戰略投資基金(EFSI)的意願。不過,中方外交部回應“正在就有關問題進行研究”。
“一帶一路”同歐洲對接
楊燕怡表示,在去年3月發表的《關於深化互利共贏的中歐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的聯合聲明》中,中歐雙方就“決定共同挖掘中國絲綢之路經濟帶倡議與歐盟政策的契合點,探討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開展合作的共同倡議”。
楊燕怡表示,實現“一帶一路”倡議同容克投資計劃的對接是一個過程。
令人高興的是,不論是中歐官方還是企業界、學術界,均對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同歐盟政策計劃的對接給予極大的關註和熱情支持。楊燕怡表示,不久前,中國政府同匈牙利政府簽署的關於兩國共同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合作備忘錄,就是中國同歐洲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此類合作協議。
“容克投資計劃”於去年11月由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提出,下設歐洲戰略投資基金,由歐洲投資銀行(EIB)管理。歐盟和EIB分別出資160億歐元和50億歐元作為種子基金,德國、法國、波蘭和意大利已宣布為EFSI各出資80億歐元。
此前歐洲議會社會黨黨團在布魯塞爾發聲明稱,中方向其確認了參與EFSI的意願。甚至有外媒援引匿名歐盟外交官的消息,中國的投資將是“幾十億”級別的。本月15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陸慷對此表示,“中方正在就有關問題進行研究”。
一位歐洲國家高級外交官員也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中國投資EFSI,與歐洲國家參與亞洲基礎設施開發銀行一樣,是一種對接和互惠行為。
中歐BIT爭取年底有進展
在中歐雙邊投資協定(BIT)談判方面,楊燕怡透露,中歐雙方將力爭在中國與歐盟成員國已簽署的投資保護協定基礎上,盡早達成一個更高水平、涵蓋投資保護和市場準入的協定。
目前,中歐雙方就雙邊投資協定已經舉行了六輪深入、密集的談判,進一步增進了理解,縮小了分歧。楊燕怡表示,雙方同意加快談判節奏,爭取在年底前取得實質性進展。
楊燕怡透露,第十七次中歐領導人會晤期間,李克強總理同歐盟方面的領導人將就這一重要議題交換意見,並對下一步工作提供政治指導。
此外,據記者獲悉,此次中歐雙方將發表一份成果文件,體現共識並闡明中歐下階段合作重點。雙方還擬發表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並簽署區域政策、知識產權、海關、科技創新等領域合作協議。
目前中歐經貿關系處於歷史最好時期。歐盟連續11年位居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中國連續12年穩居歐盟第二大貿易夥伴,2014年中歐雙邊貿易額突破6000億美元大關。
歐盟是中國重要的外資來源地,累計在華投資已接近1000億美元,中國企業在歐盟的投資存量已超過500億美元,2014年中國企業對歐投資首次超過歐對華投資。
中法欲加強第三方市場開拓
據中國駐法國大使翟雋介紹,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於6月29日~7月2日對法國進行正式訪問。
翟雋表示,李克強總理一行將訪問巴黎、馬賽、圖盧茲三個城市,分別與法國總統奧朗德、總理瓦爾斯、參眾兩院議長以及眾多法國企業、工商界人士會面。在法期間,李總理還將訪問經合組織(OECD)並發表演講。
據悉,此次雙方擬發表關於第三方市場合作的聯合聲明和民用核能合作聯合聲明兩份重要文件,並簽署涵蓋核能、航空、金融、農業、醫療衛生等領域的一系列合作協議。
翟雋表示,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是中法合作的重要發展方向,也是此次李克強總理訪法的重點議題之一。
經過幾十年發展,中國企業已具備了較雄厚的資金、技術、制造力和競爭力。而法國企業擁有先進技術,管理水平高,在國際市場長期發展,經驗也很豐富。他表示,兩國核能企業將聯合投資建設英國欣克利角核電站,這是聯合開發第三方市場的一個很好例子。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兩國共同開拓第三方市場將迎來更多機遇。
翟雋還透露,這次訪問期間,李克強總理將與瓦爾斯總理就此進行重點探討,雙方也有可能簽署重要文件。
繼9日召開部分省(區)政府主要負責人經濟形勢座談會之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10日)再次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走進中南海參加座談的是經濟專家和企業負責人。李克強總理強調,中國經濟潛在增長率能夠支撐中高速增長,關鍵要遵循發展規律,用更大的努力和耐力來推動,要更加精準地實施定向調控推動經濟穩中向好。
時隔一天,李克強總理10日在中南海第一會議室召開近期第二場經濟形勢座談會,主題依然是中國經濟。與9日的座談會不同,這次總理請來的客人是4位經濟專家和5位企業負責人。大家在座談中認為,隨著國家政策效應顯現,我國經濟上半年出現回穩勢頭,積極因素增多。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說,“從我國經濟運行情況看,在政策的有力推動下,隨著積極因素的逐漸積累,下半年我國經濟增速應該會穩中略升,好於上半年。”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表示,“我們認為國家目前采取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雙引擎戰略等舉措是非常得當的。因此,從短期來看中國經濟應當問題不大。我們認為,穩增長政策的加碼以及中短期戰略的契合度比較強。”
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主任祝寶良則指出,“今年上半年宏觀經濟,主要從供給端和需求端兩個方面看,經濟開始有了企穩回升的跡象,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從4月份開始回升了,涉及兩個行業,一個是高新技術行業,另一個就是消費品行業。兩個行業開始增加。”
針對中國經濟走勢,專家們各抒己見並提出對策建議,偶爾會遇到觀點不一致的地方,李克強總是鼓勵大家暢所欲言。 李克強說:“和交行專家看法不完全一樣,這是正常的。大家暢所欲言,如果都是一致的意見,經濟問題就太簡單了。”參加當天座談會的企業負責人來自各行各業,既有以濰柴動力為代表的傳統產業,也有奇虎360、大疆創新、科大訊飛等新產業、新業態的代表,還有借助互聯網新技術從傳統行業向新業態轉型的代表,蘇寧雲商集團就是其中之一。李克強非常關心這家企業的轉型發展,向企業董事長張近東提出了一連串問題。
李克強:我就想問一下,企業上半年的銷售額變化情況?
張近東:1到6月的報表馬上出來了,增長30%多。
李克強:就是說增速是相當高的了。第二個問題是,線下往線上走的增速,不是銷售額,是問家數。增加的速度怎樣?
張近東:我們是開放的平臺,現在大概有5萬家左右。如果完全放開的話,應該是成倍的增長。現在看有基礎的傳統實體店,線上轉型後比簡單地僅在平臺銷售的質量要高得多。
李克強:去年線下店、實體店有很多抱怨,但堅持住,國家也給予鼓勵支持,線上、線下一起互動。現在聽到的線下店的抱怨少多了,是不是線上、線下互動以後競爭力反而增強了。
張近東:對的!
李克強:去年我聽說你們相當艱難,現在通過線上轉型以後競爭力比以前更強了。也就是說互聯網+的發展並沒有擠垮實體店,反過來實體店適應形勢的發展增強了競爭力。
張近東:對。
當天的座談會上,李克強指出,科學判斷經濟形勢,既要看到當前世界經濟複蘇一波三折、不確定性增多,其影響需要高度重視,又要看到中國經濟呈現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發展動力加快轉化、地區和行業走勢分化的明顯特征。
李克強說,“我們對中國經濟總體發展是有信心的,因為我們的潛在增長率不低,潛在增長率意味著中國經濟的韌性、空間和回旋余地。中國潛在增長率可以支撐中高速增長,但需要花更大的努力和耐力來推動。畢竟整個世界經濟環境變化了,世界經濟複蘇一波三折。另一方面,我們也不可能有那麽多資源、能源維持兩位數以上的增長。更重要的從經濟規律講,咱們已經達到10萬億美元了,還有7%到8%的增長率,那是了不得的高速。所以經濟規律使然,我們要遵循經濟規律。”
李克強指出,我國經濟增長動力和下行壓力並存,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把創新宏觀調控與推進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更加精準有效地實施定向調控和相機調控,防範和化解風險。
李克強說,“堅持宏觀政策的正確取向,堅定不移地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我們能夠把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當然,我們不是光盯著GDP,還要看就業、收入和環境的逐步改善。”
李克強說,要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更好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既著力深挖傳統產業升級的潛力,又積極釋放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的潛力,在實現穩增長、調結構雙贏和促進經濟行穩致遠上持續發力。
總理強調,中國經濟升級發展根本靠改革創新,要繼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和品牌塑造能力,支持創新型企業特別是創新型小微企業發展,讓各種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讓更多金融產品和服務對接創新需求,用創新的翅膀使中國企業飛向新高度。
座談會尾聲,李克強借用企業負責人的一句話傳遞了他對中國經濟的信心:“你們不僅講了真實的情況和想法,而且也傳遞了一些好消息。我想借用最後一位發言同誌的一句話:讓世界聆聽我們的聲音,中國一定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