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創始人不懂技術心慌慌?克服恐懼,學著講個好故事吧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1019/165622.shtml

創始人不懂技術心慌慌?克服恐懼,學著講個好故事吧
紅杉匯 紅杉匯

創始人不懂技術心慌慌?克服恐懼,學著講個好故事吧

“沒有了我們的故事,我們就什麽都不是。”

來源 |  紅杉匯(ID:Sequoiacap)

文 | Nitesh Agrawal

綜合編譯 | 洪杉

[ 編者按 ] 作為一個非技術創始人,你或許會經常感覺到“淡淡的憂傷”:

你嘗試著為一個任務設定最後期限,但你不知道技術人員是不是在和你說真話;看不到產品的真正“形態”,內心會惶惶不安;有時會想,“如果我會編程,我現在就可以把這個搞定”,但現實是你根本就不會;你壓力很大,想強行找一個技術合夥人;每個人都在問,你現在具體在做什麽,簡直快把你逼瘋了……

這個“技術”主導的創業世界,似乎並沒有對非技術創始人溫柔以待。但事實上,蘋果、Airbnb和Snapchat等很多公司都源於非技術創始人的設想。

你不懂技術,仍然可以成功。技術之外還有哪些極為關鍵的成功特質?

每期監測和精編中文視野之外的全球高價值情報,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機會的新鮮資訊,為你提供升級思維方式的深度內容,是為 [ 紅杉匯內參 ]

2fb137cf47c362a12bceff5eeb19f45c

大部分的初創企業創始人都是技術員。在中國,不管是百度、騰訊、小米還是360,其創始人都是技術出身。在國外也是如此,為什麽呢?

因為對於非技術員來說,要在初創企業的圈子取得成功太難了。

然而,初創企業新舊更替。很難確切地說什麽因素會使一些人出人意料地成功,什麽因素會使其他人不幸地失敗。但成功的因素絕對不是你有多了解工程學、多會寫代碼。

“到底是什麽讓非技術創始人取得成功?”

你知道蘋果、Airbnb和Snapchat都是源於非技術創始人的設想嗎? 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關鍵因素,會對正在摸爬滾打的非技術創始人大有裨益。

喬幫主三大門規,幫你“克服恐懼”

CuAhLJaUMAAGKVv

非技術創始人往往會恐懼自己沒有足夠理解技術,這會令他們緊張不安。先別緊張,以下從非技術創始人大神身上學到的知識將會幫你們更進一步。

 試驗、失敗、然後成為一部學習機器

史蒂夫・喬布斯的妻子勞倫・鮑威爾稱他為“學習機器”。他有很多學習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他決心要從每一次的技術失敗中學習成長。

別以為喬布斯生下來就是天才,要知道蘋果II計算機——蘋果頭十年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成功的產品——就是源於多次失敗的試驗。

雖然你對技術了解不足,但要記住即使是最優秀的人也是從嘗試、失敗和總結經驗中學習成長。

 與A級人才為伍,保持好奇與好學

喬布斯經常與優秀的員工待在一起,這些員工不僅在工作上有高超的技藝,還會質疑喬布斯。1996年喬布斯回歸蘋果,他建立起了一支A級優秀人才隊伍。

在技術上,喬布斯完全是可塑之才,他從他人身上學習,旨在掌握應用技術和商業的法則。

這份好奇心與好學的態度成為蘋果日後成功的基石。

 “技術第一”,但用戶最重要

技術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使用產品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蘋果從第一天起就將這條原則銘記於心,因此成為最成功的技術企業。

程序猿掌握技術,因此有能力創造產品。但蘋果的方法卻與眾不同。

蘋果產品工程師實際上是為了自己才創造這些產品。喬布斯還在世時,他就是蘋果產品的首要“用戶”。

蘋果所有產品都基於一點,喬布斯代表著真實客戶。他的工程師在設計產品時都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因素。

關註你人生中遇到的“難題”

有些人提出很棒的產品概念,花大力氣去落實想法,但最成功的非技術創始人大神著迷於發現問題,並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

來自舊金山的小兩口黛博拉和傑克・安德森-比爾利思期待著他們首個寶寶的來臨,但他們發現尋找合適醫生的過程實在是“完全地、徹底地糟透了”。

他們決定幫助其他夫婦做出更好的選擇。最終,他們辭去白天的工作,建立一家初創企業FertilityIQ,幫助那些有生育問題的夫妻聯系合適的醫生。“我們以前發現市場上沒有好的信息,沒有大量的數據。我們創造的產品正是可以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黛博拉說。

關註你人生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自身能力和知識解決,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其余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技術不夠,創意補

一美元剃須俱樂部是一個並沒有以科技起家的最佳案例。該公司CEO邁克爾・杜賓承諾給消費者實惠的價格:每月只需1美元會員費,公司就按時將一只裝有剃須刀的盒子寄到用戶家里,內置5個刀頭。

發布產品時,杜賓本人制作了一個簡單滑稽的視頻上傳到網上,結果爆紅,點擊量高達1900萬。視頻中,杜賓調侃吉列說:“你以為每月的20美元都花在剃須刀上了嗎?其實19美元都給費德勒了”。

憑借這個視頻,該公司在2012年從洛杉磯一位天使投資人那里獲得10萬美元的天使輪投資。

解決有趣問題的關鍵在於有創意。建立產品原型以及檢測商業理念在市場上的接受程度,不一定非得借助複雜的技術。有時候,一個簡單的視頻就可以搞定這一切!

經過後續發展,一美元剃須俱樂部占據了15%美國盒裝刀片市場,形成一個龐大的男人後市場的入口。2016年7月聯合利華花費10億美元全資收購了這家公司。

技術之外,要有必勝的決心

創始人不怎麽懂技術也沒關系。要想成功還可以憑借其他極為關鍵的特質。

 堅韌與堅持

作為創始人,不放棄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重要。一個產品失敗後不停止努力。沒人願意為你投資也不氣餒。不管發生什麽,你都應該能夠振作起來,重新開始。

這方面最鼓舞人心的案例便是Airbnb創始人布萊恩・切斯基發表的文章《七封拒信》(7 Rejections)。在該文章中,他曬出7位當初拒絕投資Airbnb的投資人的郵件。

“下次要是別人不看好你的理念,就想想這些郵件。”切斯基說。

 總結失敗經驗然後不斷追求產品-市場適配關系

偉大的產品源於總結失敗經驗,然後對最初的產品原型進行正確的改變。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找到出錯的真正原因,聽取客戶反饋,改變產品,然後重新發布。

snapchat-app-ios

Snapchat的最初原型是Picaboo, 由斯皮格爾和他的兩位朋友鮑比・墨菲和弗蘭克・布朗推出,但是個失敗之作,僅僅吸引到100位用戶。他們失敗30次之後才最終推出完美的產品,即現在的Snapchat。“閱後即焚”的特性在Picaboo時代便已經推出。

“當初真正用過Picaboo的人可能只有我媽。”斯皮格爾說。

Snapchat的成功並非偶然。創始人制定了縝密的發展路線圖,致力於透徹了解用戶以及與用戶的關系。而失敗,是他們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講一個賣得好的故事

理查德・布蘭森和史蒂夫・喬布斯這類非技術創始人大神有什麽共同之處?他們都是講故事高手。

作為非技術創始人,要想成功,需要掌握好的能力是,用你的故事讓人接受你的理念、你的願景,並打動他們。

溝通大師和講故事高手都屬於下面的某種類型:他們要麽能夠循循善誘、化繁為簡、引領風氣,要麽能夠點燃我們內心的火焰。他們知道什麽對你和你的公司最好,並努力實現之。

維珍集團(Virgin)的故事,不管是當中的順境與逆境,還是機遇與挑戰,都能吸引人們買它的產品和服務,也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維珍大家庭。“沒有了我們的故事,我們就什麽都不是。”這是布蘭森的肺腑之言。

現在輪到你放膽一試了。

技術 創業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8284

人工智能激辯:不要恐懼,尋求協同

“有沒有人害怕AI?”在博鰲亞洲論壇的AI論壇現場沒有人舉手。這讓aNewDomin.net聯合創始人、美國暢銷書作家GinaSmith有點兒意外,現場觀眾似乎對這個問題都很淡定。

AI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帶著公司的翻譯器,用一塊現場實時大屏幕展示了科大訊飛雙語現場速記的功力。

說起人工智能落地,不會有人再覺得遙不可及。

恐懼緣於不了解

對AI的恐懼最初是緣於不了解。AI取代人工將導致社會結構變化曾經讓有遠見的人擔心,但是歷史證明了,盧德運動不能擋住歷史前進的腳步,而計算器並不能取代精算師。

“AI這個詞,可能會讓人誤解。人工智能是大數據,但不是我們說的人的智能,好比這個人什麽都知道。沒有誰可以什麽都知道,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一些人知道內幕的消息可以賺很多的錢,但是這個人不能說是很智能,可能他是一個罪犯。”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說。

人工智能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黑匣子,因為它涉及了很多人不能擁抱的大數據。“不要害怕AI,也不要害怕計算機。我們有頭腦,我們有靈魂,AI只是一個部分,無法與之相較。”臺積電CEO劉德音說。

百度高級副總裁朱光則大膽預測,未來越來越多的公司會像十年前、二十年前重視互聯網+一樣,重視AI,此外會有一些平臺性的公司出現,專門為各行各業提供人工智能的基礎平臺技術為它們提供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算力、更好的算法,幫助它們在這個行業里面實現人工智能的變革。“比如百度,我們開放了語音、圖像、視頻的處理。很多的數據處理的能力已經開放給了開發者,現在我們已經有了50萬的開發者基於百度的自我開發能力進行創新。未來的五到十年,每一個行業都在深度地和人工智能的技術結合。”

相比單純的恐懼,劉德音提出隱私和倫理可能是更值得擔心的問題。“我們也擔心隱私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也是通過智能的數據來解決問題。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這些人的語音全部都搜集起來,這是一種隱私的侵犯。我們可以來實現雲當中的人工智能,這樣子就可以提高我們隱私方面的人工智能的表現。”三星電子高級副總裁SHIMEunSoo說。

劉慶峰則以翻譯為例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的思路。據他透露,公司現在有40多億人次的語音識別,有一半是單機版本不需要聯網即可識別。這是為了考慮隱私和網絡不好的情況。“算法也可以做不斷的優化,很多的時候可以在芯片上操作和使用。我們覺得在AI的算法上,特別是深度的學習上,是有很多優化的余地的,加上芯片的優化,將來雲端和離線的結合是一個趨勢。用戶想要最好的效果和大家一起進步就到雲端,要自我學習就在本地。”

“我們正在努力地工作。其實短期內AI有兩個很好的應用,就是不依賴雲的單機應用,比如在手機上,或者是在終端上推出很多AI功能的App,第二個就是無人駕駛,雖然現在還有問題,有限制。”SHIMEunSoo說。

人機合作是未來主流

AI的發展如果不是完全取代人類,就要成為人類的好幫手。真正決定AI部署速度的是找到大腦和人工智能進行合作的方案。

“語言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很多的翻譯可能會翻不出來,但是翻譯會不斷地改進。很多的翻譯工作可以讓機器來做,我們沒有必要把時間花在可以讓機器來做的事情上。沒有必要感覺AI會搶工作,問題是人怎麽樣和人工智能一起來合作。”劉德音說。

“我們知道怎麽樣使用這些機器來幫助我們的工作。”洪小文以翻譯為例,指出人和機器翻譯的方式不一樣,相比機器一句一句地翻譯,人會憑借對段落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翻譯後進行總結,有時一段翻出來可能只有一句,或者是一句有的時候需要翻譯成一段。他戲言幫助CEO翻譯時,曾經對CEO的講話內容“劇透”,讓CEO倍感詫異——“我沒說你就先翻譯了?”

毫無疑問,AI有希望在不同的領域里成為專家。“人不是所有領域的專家,但是我們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洪小文說。

劉慶峰則進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改變世界需要三個要素的結合,第一個是算法的突破,深入學習相關的算法突破,第二個是訓練數據,第三是由專家共同打磨。

人機合作的體現或將首先出現在手機終端使用上,因為這是目前最大規模普及的智能終端產品。劉德音提到手機一年銷售18億部,所有的應用都希望在手機上運營。“如果應用足夠好,一年就可以推廣。所以智能手機對任何新的點子包括AI都是最好的驗證,希望開發者在手機上開發一些殺手應用,這是把AI應用在我們生活里最佳的方式和途徑。”

“未來應該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人工智能的助手,幫助你生活得更輕松,幫助你的生活更有趣,我相信人工智能會創造一個真正的美好世界。”劉慶峰說。

朱光也對未來AI的應用充滿信心。“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在一生有限的時間里去探索,做我們更想做的事,生活的質量也會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提升,而得到一個全新的提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2154

金融雲端:鬥炒恐懼

1 : GS(14)@2012-02-21 23:04:34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6088669
2 : GS(14)@2012-02-21 23:04:59

好蔡生feel,我感覺好準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7875

通姦女市長痛哭:恐懼監獄

1 : GS(14)@2015-01-11 20:06:50





「與多名上下級長期保持情人關係」的山西高平原女市長楊曉波痛哭懺悔的畫面曝光。她面對辦案人員嚎啕大哭說:「自己以為是為了家庭,殊不知親情比金錢重要,我把人間最真的東西拋棄了,雖然我很恐懼未來的生活,恐懼看守所,恐懼監獄,恐懼也得去呀,真的很難,對不起,救救我吧。」她還說:「好多跟我一樣的人,現在在外頭雖然沒進來,但他心裏的那種折磨,我能想像的到……」去年4月,任職高平市長僅三年的楊曉波,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接受調查。經調查,現年43歲的楊在擔任高平市長期間,利用職務便利,為有關單位和個人在承攬工程、返還土地出讓金、結算工程款、撥付財政資金、調動工作、職務調整等事項上謀取利益。先後索取收受43人款物共計人民幣950萬元,美元47萬元,歐元9萬元,價值人民幣30.21萬元的金條和3萬元購物卡,手錶3塊、首飾5件。收受重100克金碗1個,並與多名上下級私通。中國網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50108/1899526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7087

余慕蓮對愛情有恐懼

1 : GS(14)@2016-03-06 03:14:42

余慕蓮(右)早前接受汪曼玲在有線主持的節目訪問,她說:「我唔怕演醜角,可以娛人娛己幾開心,我覺得自己幾有觀眾緣,呢個比做主角或者拎獎更重要。我拍劇唔係為賺錢,只係為興趣,過到戲癮就夠。」在單親家庭長大的她坦言對愛情有恐懼:「我從來唔覺寂寞,搵個唔啱嘅伴咪仲煩,人生要知足常樂,我成日覺得自己已經賺咗,最緊要唔好死得咁辛苦,死後海葬就得。」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305/195167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96949

免於恐懼的自由應不屬某一派

1 : GS(14)@2016-05-21 13:36:14

【採訪手記】「《蘋果日報》……是習派還是哪一派的?」北京一名受訪者這樣問我。在北京的採訪,除上述的受訪者,還有已經95歲的北大紅衞兵領袖聶元梓。到了她的住處,甚為吃驚,當時的「老佛爺」竟只住在一個小區的簡陋樓房;在近日一次會面,對於「文革」及「毛澤東」等問題,她亦不甚願意提起。在香港長大的我,始終想不到像聶元梓他們這些經歷過「大時代」的人回歸「平靜」的感受,讓我更難理解的是,為甚麼50年後的今日,不少見證者對這文革仍然抱着寒蟬心態。




講文革要看風向

有另一名受訪者告訴《蘋果》記者,原本接受電視台邀約拍攝文革50周年特輯,萬事俱備,突然收到電視台高層指令:要注意風向,執行的人只好硬生生改變主題,當需要見風才能駛舵,這是面對人為民族災難的態度嗎?內地網民稱他們能講文革,沒有禁言,但當要看風向才能決定方向、當要看黨派才能講歷史,明知真相卻講不出聲,這真的是「能說」嗎?這不是一種人人自危的意識嗎?還是一個人活在白色恐怖久了,會忘記自己原來就在白色恐怖中?「《蘋果日報》,是自由民主的,應該不屬哪一派。」這是我回應文首問題的答案,當下只是本能說出,也許我在香港出生長大,沒有人人自危的「危機意識」,但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也願香港(我)一直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不需測風向、看黨派才能說話。■記者黃兆康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60519/1961748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0626

【七筆思議】【詩與胡說】免於「封殺」的恐懼,從打破演唱會壟斷模式開始。

1 : GS(14)@2016-07-13 05:15:52

上月Lancôme事件,從四方八面傳來鼓勵和支持,當中夾集着許多擔心,還有不少冷嘲熱諷。關心我的,擔心我從此無運行,對我沒好感的拍爛手掌,大概心諗「今次妳仲唔死!」選擇企硬作出回應,惹來各種「怕得要命」。不是我自己,而是旁人個個怕得要命。大家認定了:「得罪」大陸+趕走客戶=死路一條。面對這個行業以及許多香港人的妄自菲薄,我是慨嘆的。為甚麼我們如此擔心「封殺」?因為害怕。為甚麼如此害怕?因為覺得沒有選擇。為甚麼覺得沒有選擇?因為我們從來害怕想像。又奇怪,站在風眼中的我,一直對所有攻擊手段處之泰然,見招拆招,從沒一刻覺得走投無路。雖說是別人眼中的「雙失廢鐵」,但其實這兩年來做到無停手,比起風平浪靜的那個我,變得更靈活。單靠着香港市場,雖不算大富大貴,但也是健健康康肥肥白白啊。是要多花腦筋、親力親為,但有沒有因此而要節衣縮食?答案是沒有的。人到了絕處豁出去,把一切恐懼拋諸腦後,才會發現一直都沒有看見的可能性。「沒有大陸市場你死硬」,只是不肯變通的人的迷思。



用自己方法代言

好,就假如我這兩年的轉變,還不夠你認同這個說法,那就用我今年十月紅館演唱會,再狠狠地實驗一次吧。先介紹一下香港演唱會的做法。大家有買演唱會門票的經驗吧?座位表上那片黑海,夠讓你反枱吧?當紅歌手有N個大品牌搶住贊助,幾個大財團,用一百幾十萬的大金額,瓜分80%門票,而小市民,就要爭崩頭去搶那剩餘的20%,幾百萬人爭萬幾張飛,點搶?搞一場演唱會,要好幾百萬製作費,公司要確保收支平衡也無可厚非。在健全的社會中,的確是沒有問題的。但當現今整個行業嚴重傾斜某市場,而這市場更要大家封嘴不批評,才能確保「飯碗」不被打爛,那問題就來了。音樂是創作,需要自由思維。當說每句話都有所顧忌,連個性都埋沒了,最終做出來的,還是最真誠的創作嗎?作為用心的歌手,你希望進來看演唱會的,是板着臉的財團老闆,還是真心追隨你的支持者?宏觀地看,縱容各種壟斷,造成對某些強權的單一依賴,到頭來,是苦了行業、苦了歌手、更剝奪了大眾的選擇。我就偏偏不信邪。Lancôme事件後,沒有大財團敢碰我,大家怕被連累,又如何?既然這樣,就順理成章打破那「唯一」的壟斷舊模式。沒人敢獨家贊助,那就將「獨家贊助」分拆上市,變成幾十個甚至幾百個「獨家贊助」,開放本來單一的渠道,讓各個平時進不了門檻的本地中小企,甚至是個體的有心人,來個「集體獨家贊助」演唱會。不需要一百萬幾十萬,只要你有$15,000的基本資金,就可以加入「集體獨家贊助」我。這個贊助,包括門票、冠名鳴謝、還有我的「Q嘜」保證。你的支持,我必雙倍答謝,用自己方法為你代言。這兩年來,靠着香港人的支持,才能持續地實現我的想法。是你們,幫我證明了,我對這個地方的信任,是對的。這次,將我這個演唱會的話語權,還給與我擁有共同理念的大家,再也理所當然不過。集體獨家贊助何韻詩2016演唱會計劃,現在展開。(詳情在HOCC fb page公佈)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逢周三刊登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entertainment/art/20160713/19692140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3569

【動畫】無端恐懼又憔悴?測試吓係咪過份焦慮

1 : GS(14)@2016-10-24 06:12:13

香港人生活壓力大,情緒病甚至成為都市病。想知道自己是否過份焦慮,可看看出現以下情況有多頻密,醫生有時也會查問病人這些問題,以評估他們是否焦慮徵狀:1.神經繃緊、緊張2.常常覺得有壞事將會發生,十分恐懼3.身體不適,好像有蝴蝶在胃裡飛4.日夜擔心5.很難放鬆,無法休息,覺得自己應該有事要辦6.無故突然感到驚慌如果以上情況經常出現,便有機會是過份焦慮,甚至影響健康,建議最好諮詢醫生意見。英國《鏡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024/1981074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3413

【小丑恐懼症】驚小丑驚過恐怖分子?似人非人最恐怖

1 : GS(14)@2016-10-30 14:37:25

你看到的是歡樂小丑還是恐怖小丑?互聯網圖片



近日歐美相繼出現恐怖小丑,在夜間的馬路、公園、學校出沒,使得人心惶惶,連麥當勞叔叔都要暫避風頭。由正面的麥當勞叔叔,到反面的《蝙蝠俠》小丑,小丑形象如此兩極,文學電影的影響功不可沒。網絡上有「小丑恐懼症」(Coulrophobia)一詞,雖不算正式心理學病症,但最近美國一項調查發現,1,999名受訪者中,有42%的人表示害怕小丑,甚至認為小丑比恐怖分子和死亡更可怕,印證了人們對小丑的恐懼確實存在,且不在少數。究竟除卻社會事件及文學電影外,有沒有其他原因令人害怕小丑?



恐怖小丑肆虐歐美,以四出恐嚇他人為樂。互聯網圖片

何先生討厭小丑因其感覺奸狡。

郭小姐認為小丑形象兩極,一方面開心正面,另一方面被電影塑造得邪惡,而小丑妝亦有點嚇人。


恐怖谷理論似人非人最驚嚇

有研究者從心理學角度出發,指出「小丑恐懼症」可能與「恐怖谷理論」(Uncanny Valley)有關。「恐怖谷理論」於1970年由日本機械人專家森政弘提出,是人類對非人類物體的感覺假設。理論指,非人類物體和人類在外表動作上越相似,其擬人特徵就相對突出,使我們在初期會對其產生正面情感,例如熊本熊、威E等。但當相似度達到一定程度,我們的反應會突然變得極為負面,就算物體與人類只有微少差別,都會非常顯眼。情況就如木偶、喪屍、人形機械人等,讓人有不協調的詭異感覺。如果相似度繼續上升,物體與一般人極為相似時,我們的情感反應就會回復正面,產生人類之間的移情作用,例如電影《丁丁歷險記》中擬人度高的3D動畫人物。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心理學系教授Frank E Pollick指出,小丑矛盾的表情和行為,也許是令人產生不協調之感的原因。其誇張的妝容,奇異的打扮,令人覺得似人非人。臉上永遠掛着笑容,像戴上面具,讓人看不出小丑的真實情緒,這種反差,令小丑落入恐怖谷範圍。你同意嗎?



日本機械人專家森政弘於1970年提出「恐怖谷理論」。互聯網圖片

恐怖谷例子:人形機械人。與真人相似但感覺生硬。互聯網圖片

「恐怖谷理論」曲線圖。互聯網圖片

資料來源:
http://www.vox.com/2016/10/21/13321536/clown-scare-sightings-2016
Pollick, F. E.(2010). In search of the uncanny valley. In P. Daras& O. M. Ibarra(Eds.), Proceedings of the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User Centric Media, Revised Selected Papers(pp.69–78).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 Verlag.記者:封愷瑜攝影:黃子偉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su ... t/20161030/19816476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151

【動畫】少女患醜陋恐懼症靠自拍建立自信

1 : GS(14)@2016-11-08 05:54:06

英國一名金髮美女14歲時患上醜陋恐懼症(body dysmorphia),認為自己樣貌太醜,擔心嚇怕其他人。四年來她自困房內,更曾企圖自殺,幸好透過自拍及其他治療,她終克服心魔,勇敢走出外面世界。今年20歲的巴格韋爾(Alanah Bagwell)居於牛津郡,自青少年時期,她便患上醜陋恐懼症,每天至少用四小時化妝,終日不踏出睡房,認為若要其他人看見她醜陋的臉孔,對他們是殘忍的事。她在房間內自殘,16歲時更企圖服藥自殺。巴格韋爾的母親後來買了一個上鎖的藥櫃,防止她再自殺,但她18歲時把鎖打爛,再次服下大量止痛藥自殺。身高6呎的巴格韋爾最終以自拍方式,逐漸恢復對自己樣貌的信心。她每天自拍約200張照片,直至拍得一張稍為滿意的照片為止。她現正修讀心理學。醜陋恐懼症是一種自我形象扭曲的心理病,英國每100名婦女便有1人受此症影響。英國《每日郵報》




來源: http://hk.apple.nextmedia.com/international/art/20161107/1982555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1456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