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了我們的故事,我們就什麽都不是。”
來源 | 紅杉匯(ID:Sequoiacap)
文 | Nitesh Agrawal
綜合編譯 | 洪杉
[ 編者按 ] 作為一個非技術創始人,你或許會經常感覺到“淡淡的憂傷”:
你嘗試著為一個任務設定最後期限,但你不知道技術人員是不是在和你說真話;看不到產品的真正“形態”,內心會惶惶不安;有時會想,“如果我會編程,我現在就可以把這個搞定”,但現實是你根本就不會;你壓力很大,想強行找一個技術合夥人;每個人都在問,你現在具體在做什麽,簡直快把你逼瘋了……
這個“技術”主導的創業世界,似乎並沒有對非技術創始人溫柔以待。但事實上,蘋果、Airbnb和Snapchat等很多公司都源於非技術創始人的設想。
你不懂技術,仍然可以成功。技術之外還有哪些極為關鍵的成功特質?
每期監測和精編中文視野之外的全球高價值情報,為你提供先人一步洞察機會的新鮮資訊,為你提供升級思維方式的深度內容,是為 [ 紅杉匯內參 ]。
大部分的初創企業創始人都是技術員。在中國,不管是百度、騰訊、小米還是360,其創始人都是技術出身。在國外也是如此,為什麽呢?
因為對於非技術員來說,要在初創企業的圈子取得成功太難了。
然而,初創企業新舊更替。很難確切地說什麽因素會使一些人出人意料地成功,什麽因素會使其他人不幸地失敗。但成功的因素絕對不是你有多了解工程學、多會寫代碼。
“到底是什麽讓非技術創始人取得成功?”
你知道蘋果、Airbnb和Snapchat都是源於非技術創始人的設想嗎? 從他們的故事中汲取關鍵因素,會對正在摸爬滾打的非技術創始人大有裨益。
喬幫主三大門規,幫你“克服恐懼”
非技術創始人往往會恐懼自己沒有足夠理解技術,這會令他們緊張不安。先別緊張,以下從非技術創始人大神身上學到的知識將會幫你們更進一步。
試驗、失敗、然後成為一部學習機器
史蒂夫・喬布斯的妻子勞倫・鮑威爾稱他為“學習機器”。他有很多學習方法,最重要的就是他決心要從每一次的技術失敗中學習成長。
別以為喬布斯生下來就是天才,要知道蘋果II計算機——蘋果頭十年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成功的產品——就是源於多次失敗的試驗。
雖然你對技術了解不足,但要記住即使是最優秀的人也是從嘗試、失敗和總結經驗中學習成長。
與A級人才為伍,保持好奇與好學
喬布斯經常與優秀的員工待在一起,這些員工不僅在工作上有高超的技藝,還會質疑喬布斯。1996年喬布斯回歸蘋果,他建立起了一支A級優秀人才隊伍。
在技術上,喬布斯完全是可塑之才,他從他人身上學習,旨在掌握應用技術和商業的法則。
這份好奇心與好學的態度成為蘋果日後成功的基石。
“技術第一”,但用戶最重要
技術只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之一,使用產品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蘋果從第一天起就將這條原則銘記於心,因此成為最成功的技術企業。
程序猿掌握技術,因此有能力創造產品。但蘋果的方法卻與眾不同。
蘋果產品工程師實際上是為了自己才創造這些產品。喬布斯還在世時,他就是蘋果產品的首要“用戶”。
蘋果所有產品都基於一點,喬布斯代表著真實客戶。他的工程師在設計產品時都必須要考慮到這個因素。
關註你人生中遇到的“難題”
有些人提出很棒的產品概念,花大力氣去落實想法,但最成功的非技術創始人大神著迷於發現問題,並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
來自舊金山的小兩口黛博拉和傑克・安德森-比爾利思期待著他們首個寶寶的來臨,但他們發現尋找合適醫生的過程實在是“完全地、徹底地糟透了”。
他們決定幫助其他夫婦做出更好的選擇。最終,他們辭去白天的工作,建立一家初創企業FertilityIQ,幫助那些有生育問題的夫妻聯系合適的醫生。“我們以前發現市場上沒有好的信息,沒有大量的數據。我們創造的產品正是可以解決我們自己的問題。”黛博拉說。
關註你人生中所遇到的問題,通過自身能力和知識解決,這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其余的事情自然水到渠成。
技術不夠,創意補
一美元剃須俱樂部是一個並沒有以科技起家的最佳案例。該公司CEO邁克爾・杜賓承諾給消費者實惠的價格:每月只需1美元會員費,公司就按時將一只裝有剃須刀的盒子寄到用戶家里,內置5個刀頭。
發布產品時,杜賓本人制作了一個簡單滑稽的視頻上傳到網上,結果爆紅,點擊量高達1900萬。視頻中,杜賓調侃吉列說:“你以為每月的20美元都花在剃須刀上了嗎?其實19美元都給費德勒了”。
憑借這個視頻,該公司在2012年從洛杉磯一位天使投資人那里獲得10萬美元的天使輪投資。
解決有趣問題的關鍵在於有創意。建立產品原型以及檢測商業理念在市場上的接受程度,不一定非得借助複雜的技術。有時候,一個簡單的視頻就可以搞定這一切!
經過後續發展,一美元剃須俱樂部占據了15%美國盒裝刀片市場,形成一個龐大的男人後市場的入口。2016年7月聯合利華花費10億美元全資收購了這家公司。
技術之外,要有必勝的決心
創始人不怎麽懂技術也沒關系。要想成功還可以憑借其他極為關鍵的特質。
堅韌與堅持
作為創始人,不放棄比其他任何東西都更重要。一個產品失敗後不停止努力。沒人願意為你投資也不氣餒。不管發生什麽,你都應該能夠振作起來,重新開始。
這方面最鼓舞人心的案例便是Airbnb創始人布萊恩・切斯基發表的文章《七封拒信》(7 Rejections)。在該文章中,他曬出7位當初拒絕投資Airbnb的投資人的郵件。
“下次要是別人不看好你的理念,就想想這些郵件。”切斯基說。
總結失敗經驗然後不斷追求產品-市場適配關系
偉大的產品源於總結失敗經驗,然後對最初的產品原型進行正確的改變。要做到這一點,關鍵是要找到出錯的真正原因,聽取客戶反饋,改變產品,然後重新發布。
Snapchat的最初原型是Picaboo, 由斯皮格爾和他的兩位朋友鮑比・墨菲和弗蘭克・布朗推出,但是個失敗之作,僅僅吸引到100位用戶。他們失敗30次之後才最終推出完美的產品,即現在的Snapchat。“閱後即焚”的特性在Picaboo時代便已經推出。
“當初真正用過Picaboo的人可能只有我媽。”斯皮格爾說。
Snapchat的成功並非偶然。創始人制定了縝密的發展路線圖,致力於透徹了解用戶以及與用戶的關系。而失敗,是他們走向成功的重要一步。
講一個賣得好的故事
理查德・布蘭森和史蒂夫・喬布斯這類非技術創始人大神有什麽共同之處?他們都是講故事高手。
作為非技術創始人,要想成功,需要掌握好的能力是,用你的故事讓人接受你的理念、你的願景,並打動他們。
溝通大師和講故事高手都屬於下面的某種類型:他們要麽能夠循循善誘、化繁為簡、引領風氣,要麽能夠點燃我們內心的火焰。他們知道什麽對你和你的公司最好,並努力實現之。
維珍集團(Virgin)的故事,不管是當中的順境與逆境,還是機遇與挑戰,都能吸引人們買它的產品和服務,也能吸引優秀的人才加入維珍大家庭。“沒有了我們的故事,我們就什麽都不是。”這是布蘭森的肺腑之言。
現在輪到你放膽一試了。
“有沒有人害怕AI?”在博鰲亞洲論壇的AI論壇現場沒有人舉手。這讓aNewDomin.net聯合創始人、美國暢銷書作家GinaSmith有點兒意外,現場觀眾似乎對這個問題都很淡定。
AI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不少便利。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上,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帶著公司的翻譯器,用一塊現場實時大屏幕展示了科大訊飛雙語現場速記的功力。
說起人工智能落地,不會有人再覺得遙不可及。
恐懼緣於不了解
對AI的恐懼最初是緣於不了解。AI取代人工將導致社會結構變化曾經讓有遠見的人擔心,但是歷史證明了,盧德運動不能擋住歷史前進的腳步,而計算器並不能取代精算師。
“AI這個詞,可能會讓人誤解。人工智能是大數據,但不是我們說的人的智能,好比這個人什麽都知道。沒有誰可以什麽都知道,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有一些人知道內幕的消息可以賺很多的錢,但是這個人不能說是很智能,可能他是一個罪犯。”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說。
人工智能對大部分人來說是一個黑匣子,因為它涉及了很多人不能擁抱的大數據。“不要害怕AI,也不要害怕計算機。我們有頭腦,我們有靈魂,AI只是一個部分,無法與之相較。”臺積電CEO劉德音說。
百度高級副總裁朱光則大膽預測,未來越來越多的公司會像十年前、二十年前重視互聯網+一樣,重視AI,此外會有一些平臺性的公司出現,專門為各行各業提供人工智能的基礎平臺技術為它們提供更好的工具、更好的算力、更好的算法,幫助它們在這個行業里面實現人工智能的變革。“比如百度,我們開放了語音、圖像、視頻的處理。很多的數據處理的能力已經開放給了開發者,現在我們已經有了50萬的開發者基於百度的自我開發能力進行創新。未來的五到十年,每一個行業都在深度地和人工智能的技術結合。”
相比單純的恐懼,劉德音提出隱私和倫理可能是更值得擔心的問題。“我們也擔心隱私的問題,我們需要更多的數據,也是通過智能的數據來解決問題。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這些人的語音全部都搜集起來,這是一種隱私的侵犯。我們可以來實現雲當中的人工智能,這樣子就可以提高我們隱私方面的人工智能的表現。”三星電子高級副總裁SHIMEunSoo說。
劉慶峰則以翻譯為例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的思路。據他透露,公司現在有40多億人次的語音識別,有一半是單機版本不需要聯網即可識別。這是為了考慮隱私和網絡不好的情況。“算法也可以做不斷的優化,很多的時候可以在芯片上操作和使用。我們覺得在AI的算法上,特別是深度的學習上,是有很多優化的余地的,加上芯片的優化,將來雲端和離線的結合是一個趨勢。用戶想要最好的效果和大家一起進步就到雲端,要自我學習就在本地。”
“我們正在努力地工作。其實短期內AI有兩個很好的應用,就是不依賴雲的單機應用,比如在手機上,或者是在終端上推出很多AI功能的App,第二個就是無人駕駛,雖然現在還有問題,有限制。”SHIMEunSoo說。
人機合作是未來主流
AI的發展如果不是完全取代人類,就要成為人類的好幫手。真正決定AI部署速度的是找到大腦和人工智能進行合作的方案。
“語言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很多的翻譯可能會翻不出來,但是翻譯會不斷地改進。很多的翻譯工作可以讓機器來做,我們沒有必要把時間花在可以讓機器來做的事情上。沒有必要感覺AI會搶工作,問題是人怎麽樣和人工智能一起來合作。”劉德音說。
“我們知道怎麽樣使用這些機器來幫助我們的工作。”洪小文以翻譯為例,指出人和機器翻譯的方式不一樣,相比機器一句一句地翻譯,人會憑借對段落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翻譯後進行總結,有時一段翻出來可能只有一句,或者是一句有的時候需要翻譯成一段。他戲言幫助CEO翻譯時,曾經對CEO的講話內容“劇透”,讓CEO倍感詫異——“我沒說你就先翻譯了?”
毫無疑問,AI有希望在不同的領域里成為專家。“人不是所有領域的專家,但是我們可以解決很多的問題。”洪小文說。
劉慶峰則進一步指出,人工智能改變世界需要三個要素的結合,第一個是算法的突破,深入學習相關的算法突破,第二個是訓練數據,第三是由專家共同打磨。
人機合作的體現或將首先出現在手機終端使用上,因為這是目前最大規模普及的智能終端產品。劉德音提到手機一年銷售18億部,所有的應用都希望在手機上運營。“如果應用足夠好,一年就可以推廣。所以智能手機對任何新的點子包括AI都是最好的驗證,希望開發者在手機上開發一些殺手應用,這是把AI應用在我們生活里最佳的方式和途徑。”
“未來應該每一個人都有一個人工智能的助手,幫助你生活得更輕松,幫助你的生活更有趣,我相信人工智能會創造一個真正的美好世界。”劉慶峰說。
朱光也對未來AI的應用充滿信心。“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在一生有限的時間里去探索,做我們更想做的事,生活的質量也會因為人工智能技術的提升,而得到一個全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