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6/1.html
(1)
在中國﹐意義重大的攻堅戰﹐通常由排順位第一的副總理負責﹐已經成為一種慣例。例如早年的國企改革﹐銀行改革﹐就都是由當時還是當副總理的朱熔基和溫家寶負責的。
原因有幾個﹕
第一﹐是總理接班人的上位考驗。中國總理的人選對中國的發展非常重要﹐甚至遠高於總書記。李鵬的能力有所不逮﹐當政時是中國發展最停滯時期﹔反之﹐趙紫陽﹐朱熔基﹐溫家寶能力高﹐是中國那些年份發展的主因。
總書記主管意識形態﹐國家安全﹐人事組織﹐對國家的發展反而沒有那麼重要。例如江澤民能力不怎麼樣﹐但不影響中國的發展。
所以﹐總書記和政治局常委的配置﹐通常是政治勢力平衡的結果﹐反而﹐總理的人選﹐以才能和功勣為最重要﹐能者居之。
第 二﹐一個影響深遠的重大決策﹐單單在一個總理的任期屆內﹐是不可能得到解決的﹐甚至兩屆也不能。例如朱熔基的國企改革﹐溫家寶的金融改革﹐非有十幾年以上 的時間﹐長期持續跟進﹐不足以見其功。讓負責其事的副總理出面﹐已經可以有幾年時間﹐當出任總理後﹐又有兩屆十年的時間跟進﹐等於有了起碼十五年的時間﹐ 在制度上﹐最大程度保障了政策的持續。
第三﹐從政策本身而言﹐讓一個下屆政府仍然在位的領導﹐等於向地方政府發出清晰無比的信號﹐中央是來真的﹐從而可以得到最大的推動效果。
例如﹐當年朱熔基任副總理時的推行的分稅制﹐嚴重影響地方利益﹐自然很容易受到抵制﹐但地方諸侯都知道﹐朱熔基是下屆的總理﹐將是他們的老闆﹐自然不敢不賣帳。
保障房政策有同樣的含義﹐只有靠中國這種特有的制度安排才能推行下去﹐假如換王歧山來推行﹐就沒有這樣的效果﹐失敗的機會大很多。
最後一個原因是﹐凡是攻堅戰﹐都有失敗的可能﹐如果是總理來主持﹐會在政治上引起很大動蕩。例如一九八八年趙紫陽主持的物價改革失敗﹐導致中共差點下台。
中共應該是以後吸取了教訓﹐以後這種屬於爭議性比較大﹐有風險﹐但又很重要的政策﹐由副總理來出面主持﹐如果闖關失敗了﹐總理和中央還有迴旋余地﹐而且還有上述的效果。
所以﹐李克強督戰保障房政策實施﹐發放的信息是非常意味深長的。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6/2.html
(2)
保障房的建設目標﹐大得驚人﹐但由於規模太大﹐反而給人一種海市蜃樓﹐不真實的感覺。
中央提出的目標是三年建設三千萬套﹐一年一千萬套。
三千萬套﹐以每戶三到四口人計﹐就等於覆蓋了一億多人﹐以中國城鎮戶籍人口三億計﹐差不多等於三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可以受惠。
三千萬套﹐估計一九九八房改以來﹐這麼多年來建設成的商品房也沒有這麼多。
而且﹐我們不能忘記﹐中國城鎮居民﹐大都數是有房的﹐而他們的房子大多數是以前的單位分房﹐中國城鎮居民真正無瓦遮頭的只是少數。
三千萬套﹐如果真的能全部落成的話﹐中國的房屋問題能徹底得到解決﹐至於房地產泡沫問題自然不在話下。
香港八萬五就可以把整個樓市沖垮一半以上﹔三千萬套保障房﹐等於中國十幾年落成的商品房總量﹐一下在三到五年內集中釋放﹐對中國樓市的衝擊﹐難以想象。
正是因為難以想象﹐所以人們都不會把它當真。
所以﹐保障房作為一場攻堅戰﹐其意義不下於當年的國企改革和金融改革。
(3)
保障房政策的實施﹐自然是困難重重。
首先﹐自然是地方政府的抵制。中央不出錢﹐大包大攬﹐卻要地方政府來承擔﹐而地方政府沒有絲毫好處﹐自然不會熱心。
保障房政策如果真的全部落實﹐衝擊的﹐是整個房地產市場。而作為中國最大地產商的地方政府﹐其利益受到侵犯。又要出錢吃力﹐結果還是令自己荷包受損﹐地方政府如何樂意。
北京市政府最近土地出讓金已經大幅減少﹐已經快到暴煲邊緣﹐每個月收入不夠付息。幾家內地銀行公佈十大客戶﹐排頭位的都是地方政府的土地儲備中心。房地產調控加保障房﹐受害最深的﹐是地方政府的荷包﹐甚至財政破產。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778.html
(1)
有關馬雲和支付寶﹐也許應該再多看一些瞭解﹐按下不表。
作為一個曾經看過很多關於馬雲事蹟﹐深深感佩他早年做互聯網民工的經歷的人﹐在這個事上﹐自然先入為主地站在馬雲一邊來考慮。前提是﹐馬雲是對的﹐至於為什麼他是對的﹐可以慢慢論證。
這樣的思考方式﹐當然很有問題。
但如果馬雲是錯的﹐那真的是一件很不可思議的事。要接受他不是神﹐不是風清揚﹐而只是凡人﹐尤其是一個從私利角度考慮的凡人﹐恐怕還要時間才能轉過彎來。
(2)
朱清時與南科大﹐可以說又陷入了「中國式的困境」中去了。
朱清時辦南科大﹐就是為了破解中國教育的種種官僚體制﹐不民主﹐獨裁霸道的弊端。想不到學校還沒辦起來﹐自己已經成了當初要打倒的對象﹐成為別人眼裡的學閥。
朱清時辦南科大﹐有他自己心目中的理想模式﹐現在看起來﹐這種模式更像古代的那種書院﹐以山長的人格力量為主導的那種。所以批評他的人說是要把南科大辦成私塾。
朱清時抗拒任何的制度建設﹐這和現代的教育理念又何其格格不入。
有學生放棄讀南科大﹐想退學﹐被視為「背叛」﹐放棄理想。
殊不知﹐在任何西方名牌大學﹐學生轉校轉學是家常便飯。而建立一個可以讓學生自由轉學的機製﹐學分可以互認﹐知識系統可以互相傳承互相開放﹐正是西方教育體系的優越之處。
朱校長恐怕忘記了﹐中國的那種「門派之爭」﹐「門戶之見」習慣﹐ 輕制度重人事, 才是傳統學術停滯不前的最大原因。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28.html
只是傳說有人要「寫衰」﹐雨潤就已經這樣﹐說明大家都心知肚明這些民企是怎麼回事。
我想﹐上市民企經不起考驗﹐只要有人願意去認真檢驗﹐必然問題百出﹔其道理﹐就如內地官員﹐沒有一個能經得起檢查。只要有人願意﹐同意去檢查﹐就幾乎等於定罪了﹐不要說什麼查線索﹐找證據﹐只要一「雙規」就不可能沒事地出來。
中國是一個不能認真的國度﹐對官員的廉潔﹐不能認真﹔對民企的賬目亦然。不是說國企沒有問題﹐只是以國家之名﹐幾乎不可能找到真況而已。
至於審計﹐盡職檢查雲雲﹐都是糊弄的﹐更不能當真。那些審計師﹐律師﹐也是為交差而已﹐不可能真的去理解業務。
我想﹐經過這役﹐內地專業的商業調查公司應該是大行其道了﹐將是一個很熱門的行業。
在中國﹐真相是很昂貴的﹐代價不菲。中央要瞭解地方政府到底借了多少錢﹐要動用四萬人﹐歷時幾年才能得到一個數據。這麼簡單的數據都要耗費折騰﹐別人沒有中央那種權威﹐無盡的財力物力﹐又怎能說一下就能找到真相﹖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6/2_29.html
千呼萬喚始出來,今天出版的「壹仔」督雨潤五大疑點,除了第五個疑點置疑毛利率過高外,其他都無料到。殺傷力有限,雨潤今大反彈。
然而,「壹仔」的報導沒有去插雨潤的死穴,瘦肉精的問題,倒令我奇怪。同類公司,雙匯發展差點為這個問題倒臺,報導中提也不提,真是放生了雨潤。
豬肉瘦肉精是行業普遍問題,2008年就已經廣泛流傳,到2011年,不知什麼考慮,央視才去揭發。這個問題是結構性的,很難想像雨潤可以置身事外。
如果「壹仔」這次肯把雨潤的產品拿來化驗,而又真驗出問題,恐怕雨潤就難逃一劫了。
不過,這種化驗,費用動轍過幾十萬,「壹仔」只是地方刊物,自然難以負擔起這種大規模的深入調查。
但恐怕財雄的對沖基金不這麼想。如果它肯出幾千萬,把所有中國上市食品飲料公司的產品檢驗一次,恐怕沒有幾家公司能撐得住。做好沽盤後,再向傳媒、政府機構舉報,幾乎是必勝方程式。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html
首先﹐我認為﹐在支付寶事件上﹐馬雲沒有違反誠信。
支付寶不轉讓給內資企業﹐就有違規的風險﹐整個企業就可能倒臺。
馬雲這次的做法﹐是對企業發展最為正確的事﹐而他一再說過﹐在他的企業﹐股東的利益是次要的﹐是最微不足道的。員工和客戶的價值才最重要。
當股東的利益﹐和顧客的利益﹐員工的利益發生衝突時﹐馬雲必然會選擇後者。這是他一再說明的。
當年軟庫和雅虎入股﹐也是看中了馬雲這個人﹐而馬雲也從來不掩飾他對股東利益輕視的觀點。所以他這次的選擇﹐不牽涉到什麼誠信問題。
第二點﹐阿里巴巴要做的是一家偉大的公司﹐而不是成功的公司﹐或賺錢的公司。這也是馬雲一再說明的。
一家公司要生存﹐當然要守法﹐但要做一家偉大的公司﹐不一定需要尊重合約精神。
尊 重合約精神﹐是商業倫理﹐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基石。但阿里巴巴追求的目標﹐不是一家成功的公司﹐把股東利益最大化那種。既然要做偉大的公司﹐那就不需要墨守 成規﹐讓一些規則來限制自己。它要做的﹐是最符合企業發展的事。更何況﹐在互聯網行業﹐墨守成規﹐自限方圓﹐只是限死自己。
財經雜誌的長文﹐「馬雲為什麼錯了」﹐對支付寶事件痛心疾首﹐這是從整個商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待。但我想﹐馬雲只需要為自己的公司負責﹐從這點來說﹐他做的選擇是對公司最為正確的事﹐所以他是對的。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09.html
所有對地方債的樂觀看法﹐都是來自一些「量化」的推論方式。
比如說﹐銀監會說地方債規模9萬億(遠少過審計署的10萬7千億)﹐其中23%有問題(也不知道是如何推論出來的)﹐就是最多2萬億的壞帳。其中﹐中央﹐地方﹐銀行各承擔三分一﹐內銀的壞帳率最多4%﹐也不過是一年的利潤。
在這種推論的方式看來﹐這已是最壞﹐最不可想像的情況﹐即使這個情況出現﹐內銀的價值也遠遠高過現在水平。
又 比如說﹐地方債規模最多10萬7千億﹐不過等於一年的財政收入﹐是GDP的四分之一﹐即使加上國債規模﹐和日本﹐美國﹐歐洲的政府債務規模也完全不能相 比。還有﹐中央政府擁有幾十萬的優資國企資產﹐出色的現金流﹐再差勁的情況下﹐也可以把這些地方債和央企資產打包證券化﹐所以不會成為爛帳云云。
這些推論﹐是否有些和當年次按危機前的推論有些似曾相似的感覺﹖
次按危機最後演變成金融海嘯﹐有兩個特點不容忽視。
第一﹐次按危機前﹐所有的模型和推論﹐都是考慮在「正常情況下」的演變﹐所有「異常情況」都被當做統計上的誤差﹐給排除了。這種推論方式﹐非常依靠邏輯鏈條的緊扣﹐一環扣一環。
真的是10萬7千億嗎﹖恐怕中央自己也不敢肯定。23%的計算從何而來﹖中央和地方真的會互相拆分爛賬﹖如果政局出現不穩怎麼辦﹖如果什麼派系要和另一個派系鬥一番﹐把這個問題拿來做籌碼怎麼辦﹖
這些都是黑天鵝事件﹐但當它在意想不到的時間發生﹐就會形成完美風暴﹐而這些任何模型無法模擬的。
次按危機的危害﹐並非在於它真的「暴煲」﹐而在於它的潛在危險﹐使市場混亂﹐形成意向不到的後果。雷曼的倒閉即是一例。
中國地方債的危險﹐並非在於它的規模﹐而在背後系統性風險無法估算﹐也沒有人敢去估算﹐當一出事時﹐市場很可能草木皆兵﹐然後再一些別的地方形成意想不到的風暴﹐火燒連鐶船。
中國地方債多數是以土地財政為擔保的﹐而中國的土地泡沫﹐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大的泡沫之一。
越是窮的地方﹐越是熱衷用地方債來搞基建﹐搞土地開發﹐越是沒有錢來還債。云南和陝西的公路建設﹐欠下上千億﹐現在沒有收入來付息﹐只是冰山一角。
更為可憂的是﹐內地公司﹐所謂的政府融資平台﹐都喜歡連鐶擔保﹐搞賬目外融資。什麼23%壞帳率﹐10萬7千億規模﹐中國是個數字造假登峰造極的國家﹐這些都是毫無意義的數字。如果真的出事﹐面臨恐怕是好幾倍的數字。
當然﹐我們可以說﹐內銀高層不是華爾街的資本家﹐他們沒有誘因去做假賬。但這是一個體制性問題﹐不是什麼人想特意去做什麼。地方政府層層加碼﹐每每糊弄﹐從來都是慣例﹐恐怕到最後﹐也沒有人知道實際情況到底如何﹗
地方債問題會暴煲嗎﹖可以說百分之九十九不會﹐因為有什麼都「拆得掂」的中央政府﹐有無比權威的黨中央﹐有財雄勢大國企做後盾﹐不會有什麼驚天動地的事發生。
但一切都如走鋼絲﹐小心翼翼。如果在政治層面有什麼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而這種可能性又被市場看到了﹐那就會形成衝擊力很大的黑天鵝事件。在這種情況下﹐內銀的壞帳率提高幾個百分比根本是無足輕重了。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4162.html
中國傳媒報導﹐日本企業在山東租下幾萬畝耕地﹐種菜﹐養牛﹐農田有鐵絲網保護﹐有攝像頭﹐高科技檢測﹐幾十個日本來的工程師派駐﹐已經花了幾千萬美元。
但由於不打農藥﹐不施化肥﹐不除草﹐五年下來都是虧損。產量不到當地農民的五分之一﹐這樣蹧蹋土地﹐當地農民都覺得心痛。由於不打農藥﹐農田的害蟲爬到當地農民的田裡﹐造成糾紛﹐最後日企還要賠償當地農民。
日本企業負責人說﹐這些土地﹐由於已經之前被化肥和農藥污染了﹐所以土壤需要花很多年時間來培養。「在十年內不會想盈利。」
文章的報導在中國有很多反響﹐有的罵是為日本企業做廣告﹐但也有表示敬佩﹐覺得中國農業模式應該反思。
我覺得這真是活生生的例子﹐讓人對日本這個民族震驚不已。
首先﹐相信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沒有一個中國政府可以做到這樣的事。
先不說﹐現在的企業和政府都是急功近利﹐其實現在在中國﹐也有很多人在搞有機農業﹐但都沒有這樣的決心和魄力。
其次﹐日本人的目光遠大﹐真是讓人感到恐怖﹗
這家日本企業和中國政府簽的協議﹐已經說明產品不會銷售日本﹐只會在中國市場銷售﹐這也山東政府願意把這麼大土地出租給它的原因。
它的目標市場是將來中國的高端市場﹐大概有幾千萬的消費人口﹐為了吃完全放心的食品﹐不會在意金錢那種。
坦白說﹐這樣的消費群體﹐目前中國還在培養﹐但過幾年﹐一定是龐大無比。
對這家日本企業來說﹐租了土地﹐完全沒有必要急功近利地推出產品﹐還不如等這個市場慢慢成長。而在頭幾年﹐可以慢慢恢復地力﹐建立品牌。
試想﹐再過五年﹐如果消費者(他們的數量是現在的好幾倍﹐也將更捨得花錢)知道有一家這樣的公司﹐肯花十年的時間來回覆土地有機耕作的能力﹐你覺得他們還有選擇嗎﹖它到時要怎麼定價都可以﹗
到時候﹐中國本土的高端有機食品公司﹐恐怕只會剩下這家日本企業了﹐所有中國公司都不會是它的對手。悲哀的是﹐這到時將是現實。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335.html
我不明白,為什麼還沒有投行,就中海油渤海漏油事件出報告。
事件爆光已經半個月了,內地的新聞也很多,還說不知道,是說不過去的。
不禁想起,現在從事A股研究,也曾在香港外資投行工作過的的朋友說,外資投行分析員所做的只是翻譯工作,把一些內地資料翻譯成英文而已,而從來不會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斷。
中海油大檸樂在五個方面:
1,渤海油田是其最大油田,如果要停產,打擊之大,難以想像。
2,事件說明海上油田的安全投入很不足,將來全部要追加,將是天文數字。中海油的全球最低成本公司地位不保。
3,中海油每年增產計畫都很進取,是帶動股價上升的主要因素。現在為避風頭,公司的增產計畫很可能削減。
4,外資和中海油合作會更謹慎。
5,中海油在國內已犯了眾怒,有11個環保組織聲言要「搞」它。已向美國證監會投訴,美國那邊的反應很難預料。
最重要的,也是投行不會寫的,中海油的CEO已經換了人。原來的CEO在美國石油公司待過,而新的管理層不懂得應付這類危機,才搞得這麼被動。
http://sixianghuayuan2.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21.html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10713/072510138278.shtml
“此前中海油也發生過一些小事故,而且渤海所產的石油油品不理想,因而公司希望進一步開发油品更好的東海和南海的石油。但近期相關重大事故的相繼發生,將可能延遲其“深海大慶”目標的實現。”
這段文字就是我說的大檸樂,因為它說明新管理層唔掂,這就意味著:
第一, A股上市無望,現在壇野都搞不掂;
第二, 中央不會再放那麼多東海和南海油田資源給它,要觀察一段時間。
而這兩點,恰恰是一直以來中海油最吸引人的地方。
渤海漏油的關鍵,不是在於賠償,而是在於越來越朝中央對中海油觀感惡化的方向發展。
另外,回答你為什麼中石油可以無事,而中海油大禍:
第一, 中石油資產多數不上市,而中海油資產多數上市。
第二, 中石油是“共和國長子”,朝中高層很多是中石油出來的,照得住。中海油沒有政治背景。中石油董事長是中央委員,而中海油不是。
第三, 陸地漏油和海上漏油,對生態的影響截然不同。
第四, 不可忽視的是,美國人會不會出什麼招,把水攪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