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IZ Archives


虧損百億燒到本業 面板夢一場空 八十四歲不拚了 許文龍放手奇美電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2012-5-28 TWM




僵持兩年多的奇美電兩大股東爭執大戲,終於在許文龍家族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畫下句點。宣布退出後的第三天,許文龍在自家宅邸拉琴、宴客,透露出他的好心情。他很清楚,無法再為奇美電打拚,只能選擇放手。

撰文‧賴筱凡

五月十八日,就在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捐贈博物館的那個下午,一場小型演奏會緊接著在許文龍家上演。琴聲如訴,緩緩自小提琴弦上滑出,就好像許文龍這天的好心情一般,在他心裡,企業是一時的,唯有博物館與醫院之於社會的貢獻,才能長存。

這是奇美實業宣布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的第三天,許文龍表現平靜,「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了。」貼近許文龍身邊的人士透露,奇美電與群創合併走一遭,經歷整合問題、美國反壟斷訴訟案,乃至於龐大的債務問題,五月十五日奇美實業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後,許文龍心中的大石終於放下。

據了解,許家不得不壯士斷腕,從去年奇美實業年報可窺一二。過去石化業有「北台塑、南奇美」兩強,奇美實業更是公認的幸福企業,但去年在龐大轉投資的業外損失拖累下,竟繳出五十年來最大虧損成績單,在本業獲利僅七十一.九七億元,不若前三年的逾百億元水準,認列投資損失達一一九億元,最後每股稅後虧損達二.二一元,原來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的那把火,已經燒到奇美實業。

幸福企業五十年首見虧損

二○一一年,面板業的景氣蕭條,等不到面板報價回穩,奇美電大虧六四七億元,時任奇美電董事長的廖錦祥,為了奇美電銀行聯貸,擔心到耳中風,「他們都很清楚,聯貸案這關不過,奇美實業也會被拖下水,光看他們手上奇美電股票幾乎都質押,就曉得壓力有多大。」知情人士透露,即使奇美電與群創合併,但給許文龍家族的壓力未減。

眼看奇美電虧損累累,奇美實業只好進行內部大瘦身,「只要資源重疊的部分就整合,cost down再cost down。」奇美實業的員工私下抱怨,「虧錢的明明是(奇美)電子,卻連(奇美)實業也要一起苦。」對於奇美實業五十餘年的幸福企業員工來說,「打從○八年金融海嘯,奇美電大虧開始,奇美實業就不再幸福。」確實,過去一年來,奇美實業的營運費用大幅削減,以前一年營業費用得支出一四八億元,去年縮減到八十六億元。「(奇美實業總經理)趙令瑜上台後,整頓得很厲害,但一切還在常軌。」貼近許家身邊的人士不諱言,趙令瑜節省支出不遺餘力。

一頭灰白頭髮,面對記者追問,趙令瑜總是秉持著低調原則,一貫的笑容、快步離開,但奇美實業上下都知道,這位從基層做起的總經理,採購人員在他眼皮底下,很難搞鬼。

如果年輕三十歲 就跟它拚不過,奇美電的虧損壓力越來越大,即使奇美實業的塑化本業撐住,卻挺不住轉投資的虧損一再擴大。

甚至,奇美電兩大股東之間的矛盾,還倒打奇美實業一巴掌。

奇美電內部人士透露,在群創班底進入奇美電之後,奇美電董事長段行建把採購、財務等大權一手攬,過去奇美實業提供奇美電需要的塑化原料,可是,去年奇美實業送去的報價,居然被打回票。

這看在老奇美人眼裡,幾乎是大忌,「或許兩家公司的關係不若以往,但面對奇美電這種態度,奇美實業能忍嗎?」對此,奇美電發言人陳彥松回應,任何採購案都有其程序,奇美電不會因供應商不同而有差異,實在無需擴大解釋。

隨著外界不斷用放大鏡檢視奇美電兩大股東的關係,許文龍家族與鴻海之間的裂痕更大。就在奇美電董事會召開前兩周,許文龍家族的代表直接向段行建開口,決定全面退出奇美電董事會。段行建馬上表達挽留之意,卻已留不住許家要退出奇美電的決心。

「我很清楚,如果今天年輕個三十歲,還可能跟它(面板)拚,但我已經八十四歲,能做的有限。」許文龍曾私下和身邊的人如此透露。

最終,奇美實業不得不放手,「或許(許文龍家族)退出,對奇美電好、對奇美實業也好,許董、廖董都比以往寬心得多,所以還能釣魚、拉琴,心情也不像去年跟著銀行聯貸起伏。」知情人士說。

面對外界猜測是否要將股權轉手中資,或讓奇美電引入其他策略聯盟對象,許家人揮了揮手,「許董的立場很清楚,他是重然諾的人,答應銀行團的(對奇美電)增資都會繼續做,其他的就留給段總安排。」許文龍八十四歲的人生,從石化業起家,拓展到電子產業,要投入面板業時,他曾問當時奇美實業總經理何昭陽一句:「賠了,會不會影響到奇美實業?」何昭陽很明確地回答,「不會。」然而,時光移轉,面板景氣不再如他們當年所想,奇美電的百億虧損終究還是燒到奇美實業門口,為奇美電、也為了奇美實業好,許文龍的面板大業最終還是一場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041

易信一周年丁磊內部講話:方向對的就要死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4/08/4009845.html

對於易信面臨的競爭環境,丁磊表示,“挑戰巨無霸的過程會很難,但不挑戰巨無霸,以後會更難。”易信在未來還將繼續堅持探索和創新,並不斷試錯,逐漸爆發出強大的後勁。

昨天是易信一周年,網易CEO丁磊發表內部講話,稱易信過去一年的表現令人矚目,並表示易信只要方向是對的,就會死磕下去。對於易信面臨的競爭環境,丁磊表示,“挑戰巨無霸的過程會很難,但不挑戰巨無霸,以後會更難。”易信在未來還將繼續堅持探索和創新,並不斷試錯,逐漸爆發出強大的後勁。

以下是網易CEO丁磊內部講話全文:

各位易信的同事,大家好:

今天是易信發布整整一周年,一年走來,易信取得了讓人矚目的成績,易信成績的取得與在座每一個易信團隊的成員都分不開。一年來,大家都辛苦了!

但是,易信取得的成績只代表過去,未來我們有更多的困難要去克服,有更大的仗要去打,未來我們肯定會有兩億、三億的用戶。大家同時要明白,我們的對手也並非等閑之輩。但只要方向對的,我們就要去死磕。

易信切中了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強需求,所以值得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去把它做大做強。

今天的互聯網上,每個人都有很強的社交溝通需求,每個人都有建立人脈關系鏈的巨大需要。對於公司來說,如果不幫助用戶解決社交的需求,我們將失去這一領域的競爭機會。事實上,今天我們的機會還很大,用戶對移動社交應用的需求不只一款,微信絕不是唯一的選擇。

用戶的社交需求這麽大,我們就更有理由迎難而上,盡管我們知道,我們的對手是一個巨無霸。巨無霸有巨無霸的難處,易信有易信的優勢。就好象和恐龍打架,只要保持自身足夠的靈活性和足夠的創新力就足以戰勝對方。現在的易信很小,很靈活,我們可以隨時快速地做出決策,可以靈活地調整我們的方向,可以用很多創新的辦法。但我們的對手不行,他們已經被商業所綁架,已經被成功蒙住了眼睛,很難再從用戶利益角度出發來改進產品和服務。

這就給了我們創新的時間和空間。通過創新手段,我們可以幫助我們的用戶以及現在還不是我們用戶的網民建立牢固的社交關系,現在每天有一百萬對易信用戶互加好友!我們的“問一問”和“拼車族”,也都正在逐漸爆發出強大的後勁。

我認為,挑戰巨無霸的過程會很難,但不挑戰巨無霸,以後會更難。很多年前,QQ和MSN幾乎平分天下,但MSN不敢挑戰,最後放棄了,才給了QQ今天的機會。今天我們挑戰微信,只要做到永不放棄,就有可能挑戰成功。我相信,通過易信團隊堅持不懈的創新和堅定有力的挑戰,就一定能夠實現突破!

在挑戰我們強大的競爭對手的過程中,我們團隊最需要的就是勇氣,互聯網創新從來都來自於勇氣。勇氣就是一種知難而上、永不放棄的態度和精神。堅持不怕困難,不怕犯錯,堅持創新的精神,我們還有很大的機會和空間。

最後我要和大家說的是,易信在發展的過程中,大家都不要害怕犯錯,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探索和創新本來就需要不斷試錯,中國的互聯網就是在一個又一個的錯誤之上,做出了一次又一次的修正與前行。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方向是對的,易信的成功指日可待。對於從事互聯網工作的大家來說,享受這一過程中的驚喜,會是你這一生最大的財富。


(編輯:余佳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09450

凱基銀行副董王幼章 鐵血裁員無懼抹黑 自認對的就別管他人

2015-05-25  TCW

凱基銀行副董事長王幼章,七年前從花旗銀行亞太區商業銀行處負責人轉任開發工銀資深副總經理,等待他的是士氣低迷、虧損連連的重重考驗,他的鐵血作風在內部引發反彈,他如何堅持改革打贏勝仗?

撰文•梁任瑋

周末上午六點,當眾人還賴在溫暖的被窩,大直河濱公園旁的草地,一群年紀已屆四、五十歲的大叔們戴著手套、拿著壘球認真地練習,他們的目標,是要蟬聯公司年度壘球冠軍,但這樣的企圖心,三年前的他們從來不敢想像。

領隊凱基銀行副董事長王幼章站在場邊嚴肅地說,「這攸關面子問題,不得不拚。」原來,激起這群大叔不服輸的動力,來自三年前開發金控舉辦的一場壘球賽,當時,王幼章擔任開發工銀企金執行長,他帶領同事倉卒成軍參加比賽,由於沒有準備好就上場,果然,第一場就被打爆了。

求勝決心︾

﹁別小看大叔自尊心﹂,帶隊練習壘球奪冠第一場就被淘汰,回來之後,王幼章對同事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如果我們不練習,永遠就是第一場比賽就被淘汰,要麼以後就不要參加比賽,既然要參加,就不要做半吊子。」為了扳回一城,他要求同事每次比賽前的兩個月,每周六上午六點一定要到球場練球。

「不可能啦!我們的體力怎麼跟凱基證券那些二十幾歲的小夥子比?」一開始,開發工銀的同事個個怨聲載道,不僅因為要犧牲自己的休假時間,更重要的是,「大家並不覺得為一場壘球比賽得獎,是一件值得付出的事!」王幼章說。

儘管同事參與意願低,但王幼章還是每周下場陪同練習,「不要小看大叔的自尊心。」他說,因為自己帶頭做,同事們也不好意思偷懶休息,加上開發工銀的壘球隊是開發金控所有參賽隊伍中練習最頻繁的,果然犧牲半天假日的付出終於得到成果,不僅隔年成績大躍進,第三年甚至拿下冠軍。

壘球隊逆轉勝的故事,正好呼應開發工銀這幾年的轉型成功,而王幼章正是推動改革的關鍵人物。

七年前,王幼章的名字在台灣金融圈非常陌生,雖然他的工作資歷豐富,曾任花旗銀行、亞洲新聞集團(News Corp Asia)總經理、百事可樂國際亞太區總經理,但因為上班地點都在海外任職,幾乎沒有什麼台灣企業界人士認識他。

二○○八年,開發工銀亟欲重振企金業務,開發金控大股東辜仲瑩透過開發金控總經理楊文鈞介紹,想挖角任職花旗銀行亞太區商業銀行處負責人的王幼章回台,沒想到,一向勇於接受挑戰的王幼章卻猶豫了,「第一,我從未真正在台灣的公司任職過,第二,我已離開台灣二十多年,如何融入本土企業文化,是很大的挑戰。」連朋友都持反對態度。

但辜仲瑩的一句話說服了他,「Eddie(王幼章英文名字),你身為一個台灣人,二十幾年都在海外工作,在五十歲的時刻回頭看,如果可以把我們的業務做起來,這將是無可取代的成就感。」就在眾人反對的聲浪中,王幼章離開了花旗,回台接下開發工銀企金執行長的職務。

那年,爆發全球金融海嘯,王幼章一接手,首當其衝的就是全球經濟不佳、業務難以開發;其次,他面對的是一群早期中華開發士氣低迷、人力窘迫的組織,「工業銀行這幾年受制於法令限制,在台灣的發展持續萎縮,再加上長久以來累積的沉屙,王幼章要做好並不容易。」一位開發金控前高階主管透露。

改革受挫︾

重新整頓內部組織,黑函耳語滿天飛「巴士就要開了,你們要麼就上車,不然就離開,但不要擋在巴士門口不讓我開車。」王幼章上任之後,直接對同事這樣說,「你們可能還抱持很多懷疑,因為你們過去的工作習慣,讓你們看不到未來的願景。」可想而知的是,一股排山倒海的反對力量也隨之而來,「不少員工都另謀高就了。」王幼章坦言,初期他的作法引起很大的反彈,推動很多事情的進度都不如想像中順利,黑函、耳語不斷,來自辜仲●的支持,固然是讓他無後顧之憂持續改革的動力,但更重要的是他心中想著,「如果你認為自己是對的,那麼不管其他人的意見是什麼,都應該在這裡畫下句點。」王幼章如今在管理上展現的自信,源自於二十多年前,他在職場上遭遇的一件嚴重挫折。

當時才二十八歲的他,已是百事可樂台灣分公司的行銷主管,當時亞洲區主管想拔擢他擔任百事國際亞太區行銷主管,但他的老闆私底下告訴他,﹁你是一個台灣人,英文能力不好,我很擔心你將來在與美國總部溝通會有很大的問題,如果你要接這個位置,勢必得重修英文。﹂「那天回家,我為此痛哭了一個晚上。」這番話讓一路在職場非常順遂的王幼章自尊心完全崩潰,但他沒有選擇逃避,為了補足自己的缺陷,他找來專業的外籍家教,每周六上一整天的商務英語,「那一年的砍掉重練,完完全全改變我後來二十幾年的職場生涯。」王幼章說。

面對弱點︾

花一年時間重練英文

改變二十年的職場生涯

一年之後,王幼章的英文能力突飛猛進,他不但可以順暢地在美國總部對著全球一級主管進行一個小時的英文簡報,後來也讓他得以非金融背景的身分,進入花旗銀行任職,這背後的關鍵在於「你敢不敢勇於面對你的弱點?」他說。

因為長期習慣外商公司企業文化,進入開發工銀後,王幼章快刀斬亂麻,一方面組織改組,另一方面又再從外部找來更多新人導入新產品以提升獲利,例如貿易金融 Trade finance)及商人銀行 (Merchant banking),以應收帳款或物權當作質押擔保品進行授信,都是他進開發工銀後,積極發展的新業務。

也因為企業金融的業務擴大,讓開發工銀這幾年淨利息收入及淨手續費收入穩定成長,企金業務一三年稅前獲利貢獻僅六.七億元,一四年稅前獲利貢獻已高達十九.四億元,年增率一八九.四%。

七年來,開發工銀的企業金融部門從一個不賺錢的單位,到每年獲利成長翻倍,去年購併萬泰銀行後,凱基銀行與開發工銀合併後的企金業務將發揮更大的效益,王幼章回想過程,支撐他走過困難的關鍵在於「吞下我的自尊!」已經位居公司的高階主管,竟然還要吞下自尊?「在優退員工最後那段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跟那些老大哥一一握手道別,有些更資深的主管,我甚至直接到他辦公室鞠躬致謝。」王幼章說,在公司裡,每個人的職責當然各有不同,重要的是,在意識上是對等的,而且應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坦坦蕩蕩不退縮。

「改革的陣痛、人員的流失,沒有阻擋王幼章帶領工銀轉型的決心。」開發金控發言人張立人說,王幼章由於有豐沛的中國人脈,使得開發工銀企業金融業務部門,得以在一二年到昆山成立中國租賃公司,而且很快就損益兩平,並順利在上海、福州、北京設立分公司據點。

曾在花旗與王幼章共事過的富邦華一銀行行長詹文嶽表示,「Eddie的個性永遠都很正面,就像當年他可以台灣人身分做到花旗銀行亞太區商業銀行處負責人,必然有他過人之處。」把挫折當作家常便飯的王幼章用成績證明,要突破逆境,只有捲起袖子帶頭衝,即使會被討厭,但他依舊堅持立場前行,終於也逆轉外人眼中不可能改變的劣勢。

王幼章

出生:1959年

現職:凱基銀行副董事長

經歷:開發金控資深副總經理、開發工銀企金執行長、花旗銀行亞太區商業銀行處負責人、董事總經理學歷:哈佛大學商學院AMP、美國佛羅里達大學和紐約大學國際經濟學碩士

家庭:已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6981

羅振宇給羅永浩發微信:靠吹牛逼起家的就剩咱倆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226/161490.shtml

羅振宇給羅永浩發微信:靠吹牛逼起家的就剩咱倆了
i黑馬i黑馬

羅振宇給羅永浩發微信:靠吹牛逼起家的就剩咱倆了

在他看來,創業能生存下來就不容易,更別說傳道、授業、解惑。

 i黑馬訊 2月26日消息,“黑馬創業36招”今日開年第一講,羅振宇領銜開課,做了主題為《從羅輯思維到得到,我的創業報告》的分享。

194007913371294108

羅振宇作為轉型最成功的媒體人之一,社會角色的翻轉曾經給他的心態造成巨大的沖擊。羅振宇說,從2012年開微信公眾號和優酷視頻,當初的目的是為了把講課費炒高一點,傳播的效率高一點,讓自己名氣更大一點,將來在市場談判上擁有更大的博弈權利。

當初,羅振宇對自我認知是一個媒體人,但他忽然有一天意識到,我是一個創業者,“嚇自己一跳”。媒體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在於,講課做節目是一種相對閑散的生活道路,想停隨時可以停,但創業卻沒有盡頭。

他分享了一個細節,去年羅永浩在發布上一款錘子手機時,羅振宇給羅永浩發了一微信:你好好幹啊,我們這一波靠吹牛逼起家的就剩咱倆了。在他看來,創業能生存下來就不容易,更別說傳道、授業、解惑。

羅振宇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37157

如何理解快手和這三億人的世界,看不吃翔的就別玩了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324/162123.shtml

如何理解快手和這三億人的世界,看不吃翔的就別玩了
我是波波夫我是波波夫

如何理解快手和這三億人的世界,看不吃翔的就別玩了

每一個人都經歷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悅,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里。

本文由我是波波夫(微信ID:trip517)授權i黑馬發布,作者 波波夫

夜幕降臨,鎖上電腦城檔口的大門後,「吃貨武大郎」和她的丈夫「吃貨高大炮」在隔壁的拉面館坐定,在服務員端上兩大碗面條後,一天之中最愜意的時刻降臨了:在七十萬粉絲的圍觀之下,夫妻兩雙雙架起手機,一場熱氣騰騰的直播開始了。

千里之外,「雲南屎ge」做出了可能是人生中最艱難的一次決定,他走進自家的茅房,準備一場直播吃屎。當用戶的胃口已經被吊起,生吞活雞、電鉆吃玉米、徒手撈蛆都變得稀松平常時,只有最極端的鋌而走險,才有可能讓他一夜走紅。(圖就不放了,有興趣的可以搜索。)

如今躋身快手紅人的門檻越來越高。

「雲南屎ge」如此重胃口的直播,只收割了不到一萬粉絲。成為第二個MC天佑、成為第二個魏思、成為第二個陳山那樣擁有千萬粉絲的超級網紅,越來越成為後來者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資深紅人們也在絞盡腦汁創造新花樣。當新京報記者在今年初走進貴州的大山,見到剛剛熬過盜號風波的「金哥」時,這位百萬粉絲紅人也在懊惱江郎才盡,過去一天能拍兩三條視頻,現在兩三天更新一條都成問題。

就像生活在十八線小鎮的懵懂青年,在2016年末以每月5000元的價格租下一輛北京牌照的現代伊蘭特一樣,只有在北京西站被釣魚執法的那一刻,才猛然意識到那個不知從多少個老鄉口中輾轉而來的「滴滴司機月入三萬」早已是老黃歷。

和滴滴一樣,快手的龍門正在對草根關閉,但還不知有多少條鯉魚,

仍在幻想化尾成龍。

和微博大V、知乎精英一樣,快手紅人正在成為一個利益板結的群體,這是草根夢的終結,但恰恰正是一款應用從青澀走向輕熟的標誌。

在2016年的一天,當宇宙中心的創始人們、CXO們猛然發現五道口火炬大廈的頂層網易的標誌已經換成快手時,這家公司其實已經低調運營了六年。兩位從清華大學走出的創始人直到去年才雇傭了公司的第一位公關,並披露了傲人的數據:註冊用戶超3億人、日活躍用戶4000萬,日均使用時間過1億小時。

在由微博大V、知乎精英、快手紅人構成的中國網紅世界里,快手是一個最為奇妙的世界,他們遊離在主流話語體系之外:上快手的人不會公開討論快手,而公開討論快手的人往往都沒下載過這款應用。這讓快手成為一款活在傳說的軟件,存在於寫字樓的凱瑟琳、威廉們之外的平行世界。

如果說X博士的文章讓快手走進北上廣主流人群的朋友圈。那麽,昨天被披露的騰訊投資,才是快手真正的成人禮。

紅人退去,資本登場。3月23日,快手宣布完成由騰訊領投的新一輪3.5億美元的融資,最新估值據信在30到40億美元之間。這已經快手的第四輪投資。紅杉資本、DCM中國、百度、騰訊的進入,意味著快手即將進入盼望多時的收獲期。

快手里光怪陸離的世界,恰好與騰訊守正出奇的內容王國,互為補充。

如果說微信創造了社交的價值,那麽快手則展示了記錄的能量。一如快手CEO宿華對外界的宣示:「快手從不試圖改變這個世界,它要做的是記錄這個世界。」

記錄這個世界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紀錄片式的逼真, 比如導演周浩在《棉花》里呈現的拾棉女工的艱辛生活;另一種記錄則是虛構的電影,它把生活誇張、變形,如同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里流露的智慧。

上有廟堂之高、下有江湖之遠。快手里不僅有金鏈大哥喊麥、夫妻吃面、直播吃翔,還有在建築工地窩棚里健身的「搬磚小偉」、還有小城路邊徒手更換輪胎的女汽車修理工、以及騎行川藏線的戶外夫妻。

就像「舌尖上的中國」里的臺詞:

「在這個時代,

每一個人都經歷了太多的苦痛和喜悅,

中國人總會將苦澀藏在心里。」

這也許正是快手的奇特之處在於,它融合了三億人的寫實和誇張,在這里藏著一個你不熟悉的中國。

快手紅人社交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42614

無人便利店=新零售+智能化?想太多!你和阿里入的就不是同一個局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7/0818/164724.shtml

無人便利店=新零售+智能化?想太多!你和阿里入的就不是同一個局
黑智黑智

無人便利店=新零售+智能化?想太多!你和阿里入的就不是同一個局

吃瓜群眾們激動萬分的無人便利店,真是人工智能的黑科技,以及馬雲提出的新零售的未來嗎?

Amazon Echo推動了智能音箱的火熱。同樣也是Amazon Go無人超市始作俑者,但如果亞馬遜看到了這波無人便利店的資本風潮,大概也會有點發懵。

從繽果盒子到F5未來商店,創業公司的無人便利店項目如同雨後春筍。互聯網巨頭紛紛下場,馬雲爸爸的淘咖啡接過了亞馬遜的棒,京東、蘇寧的規劃也在出爐。傳統連鎖零售商和超市不甘落後,從7-11、沃爾瑪、歐尚,再到居然之家都推出行動,娃哈哈、伊利等快消品巨頭聯手深蘭科技這樣的解決方案提供商,減少收銀員、降低人力成本,似乎已經成了必不可少的大勢。

人工智能+新零售,2017年兩個最火熱的概念相加,一時間,比起朋友圈里熱轉的投資人和分析者的文章,更激動的是吃瓜群眾,仿佛一個機器替代人工的科幻片里的美好未來,已然近在我們眼前。

尤其是阿里的入局,無人便利店好似成為了馬雲“新零售”最好的註解。

但是,這一切真的是這樣嗎?

人工智能遠沒有到這麽“神通廣大”的地步,和亞馬遜動輒千萬美元投入的Amazon Go相比,當前眾多無人便利店的“小而美”更是無法承擔這樣的技術投入。

它們和“人工智能”,仍然隔著遙遠的距離。

那麽,馬雲爸爸的新零售,和它無法複制、投入巨大的淘咖啡又有什麽關系?

也許劃開“無人”解決方案的內部,我們能夠更好地思考下這個問題。

繽果盒子1_副本

RFID和AI解決方案的對決?

路人們想在路邊無人店中見到幻想中的黑科技,大概會有點兒失望。

RFID和二維碼,是當前無人便利店中常見的解決方案。

黑君當年還是個學生時,曾在2000年開始提出的物聯網概念中,大大被灌輸了一陣RFID和二維碼識別。各種物聯網展會上,也時見RFID和二維碼的解決方案,歐洲和日本超市和商店里的商品,貼上RFID標簽和二維碼,進行食品追溯,也曾被津津樂道的一陣。

多年過去,語音成為IoT時代被寄予厚望的新一代交互入口,而RFID和二維碼,卻又在這一波無人便利店的解決方案里火了一把。繽果盒子和Well Go這類無人便利店,在商品上都貼上包含RFID芯片的標簽,用戶購物結算時在識別區識別標簽,掃碼支付走人。便利蜂、小e微店,以及北京的小麥便利店和各種開放貨架,則是用戶自助掃描商品二維碼,完成支付。支付也是使用常見的微信或支付寶等支付方式。

而這,並不能說是人工智能的方式。

現在,自助收銀機也開始在不同的連鎖店和超市中出現。其中,既有用戶自助掃碼結算的自助收銀機,也有通過圖像識別系統識別商品的。但是,這都是要經過用戶在收銀機“結算”這一步驟,和“拿了就走”,還是有很大的差別。

下載

無人超市的發起者Amazon Go創造了“即拿即走”的概念。或許這也是最符合大眾心目中對“無人”智慧零售的想象的:進店購物就和打開自家的儲物櫃門,拿出物品,再關上,這樣簡單和自然。

顧客下載Amazon Go的APP,在店門入口掃碼進入後,即可直接購物,離開商店後,顧客的亞馬遜賬戶上自動根據購物情況扣費。顧客拿走或者放回物品的同時,用戶手機里的系統會自動更新清單,它與Amazon Go的信息中樞會無延遲地同步更新,用戶直接離開商店即可。

在普通有人店面中用戶自由進行的那些購物行為,要在無人超市中實現,亞馬遜應用了幾乎是當前所有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術。

Amazon Go主要運用了機器視覺、深度學習算法和傳感器融合技術。當用戶購物時,貨架前的攝像頭會采集用戶手在進入貨架平面前的圖像,當用戶拿了商品離開時,圖像也會被采集,然後兩次采集的圖像將會被系統進行對比,判斷出用戶是拿出貨物還是放入貨物。貨架上也布置了紅外傳感器、確認商品被取走情況的壓力感應裝置以及荷載傳感器,來記錄哪些商品被放回了原處。

自然,用戶取走的貨物未必會放回原位。當放錯位置時,Amazon Go系統會對錯放商品與數據庫內的圖片比較識別,無法識別時要提示工作人員整理。

室內定位技術則輔助Amazon Go將用戶和物品關聯。店內的攝像頭用來檢測用戶及其方位,同時商店貨架或者天花板內的多個音頻根據各聲音時差分析出用戶的位置,此外,也根據用戶手機的GPS以及WiFi信號定位。

所以,當眾多顧客集中在一個區域時,定位系統極易產生誤差,圖像識別也對GPU帶來了高負荷。因此,在Amazon Go中,最大承載顧客人數大約是20人左右,否則系統極易出現故障。

當然,Amazon Go的背後,除了技術實力,還有亞馬遜帝國的商業生態系統。數千萬固定用戶的Prime會員體系,亞馬遜電商在物流和供應鏈上的積累,對線下商業實體的收購,AWS服務著全球眾多互聯網企業……

正因為這些前沿技術的加持,一個AmazonGo的造價也是可以想象的巨大,大約需要千萬美元級別的投入。

144308qrwoxi10j77623xr

阿里今年在淘寶節亮相的淘咖啡很是掀起了一陣討論。其中最吸引人註意的,是結賬時顧客要走出的兩道“結算”門。淘咖啡的技術也是一整套無人解決方案:生物特征自主感知和學習系統,對開放空間里的消費者進行識別;目標檢測與追蹤系統,根據體態識別追蹤消費者;然後是兩道門之間的結算意圖識別和交易系統,阿里並沒有公開這其中的技術,但據預測,也許是機器視覺和RFID的綜合應用。顧客在兩道門間結算,也是為了提高識別的準確度。

比起人臉識別,體態識別自然有更進一步的優勢。比如在購物時,你大約不會面對被要求摘下帽子墨鏡口罩等等的要求了。

在國內,深蘭科技的Take Go提供的也是人工智能零售解決方案,基於卷積神經網絡的深度學習技術,根據對用戶和商品等的識別和分析完成零售。

RFID和人工智能,在無人店的解決方案上,出現了巨大的差異。

那麽,為什麽亞馬遜和阿里沒有采用RFID方案?難道僅僅是為了“炫技”?

“新零售”到底是什麽?

很多人聽說過Amazon Go,但是大約不知道,通過電商和kindle快把傳統書店逼死了的亞馬遜,還做了線下實體書店。

已經在線上占據了絕對優勢的亞馬遜,為什麽要做實體書店?這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而通過它,再和Amazon Go或許我們更能了解亞馬遜開線下店的一些想法。

書店

亞馬遜書店中,在分類排列上,不是按照傳統書籍分類,而是會作出一些有趣的“評分在**以上”、“多少人給了5分的圖書”這樣的條目。而且書籍展示全部展示的封面而非書脊,盡管這樣大大降低了空間的利用率。在每本書下面,都有標簽,除了寫明圖書的基本信息外,還加入了電商上常見的內容,諸如讀者評價和反饋。下面還有亞馬遜APP二維碼,感興趣的人可以掃描了解更多,同時,價格也需要掃碼獲得。而用戶對每本書的停留時間、翻閱和查詢偏好,日常客流量,也都記錄入亞馬遜的數據系統。

對了,書店里還到處可見亞馬遜kindle。

所以,亞馬遜開設線下店的目的,也就呼之欲出了。線下和線上,本來就不是一對冤家。產品、服務、硬件,是線下店要展示給用戶的。而用戶的數據、體驗,是線上通過線下去獲取的。

馬雲說,“新零售”是線上與線下的深度結合,服務商利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和現代物流體系融合的新業態。

線上給實體商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而現在,線上流量紅利的消逝,也讓電商面臨擴張的瓶頸。

因此,在馬雲提出的概念里,電商也將成為過去的傳統概念。把線上、線下、物流結合在一起,去掉中間環節,提升配置資源的效率,才是核心。就好比,物流的核心不是快,而是降庫存。

盡管Amazon Go和淘咖啡的造價不菲,但這不是亞馬遜和阿里所擔心的事情。因為它們的重心,本來就不在線下開店上。正如同,它們都不僅僅想做一家電商平臺,而是在聚攏了線下流量、又在流量紅利快要吃完的今天,全面成為一家為滿足客戶需求的企業服務提供商一樣。

兩個龐大的看不到邊界的帝國的相似之處越來越多。包括巨大的用戶系統,雲服務平臺,馬雲在醒悟之後迅速趕上的物流配送和倉儲體系,現在對線下零售商的並購,以及當下以AI為核心的策略,亞馬遜有Alexa,阿里在推出了智能音箱後也在構建開放語音平臺。

如果說在線下開淘咖啡店是阿里的目的,那你大約是在逗我。這家淘寶節上亮相的店面,更多地是阿里為線下門店提供智能服務的概念店。

這也是大型零售和電商巨頭們的新零售方向。補足電商平臺的線下體驗,或者補足線下門店的線上環節,打通不同的業務,取消中間環節。基於AI技術提供的平臺和解決方案,則是將企業級的內容和應用等,迅速聚攏到自己的新平臺之上。智能解決方案的提供商,未來也將是這類巨頭的合作夥伴。通過二維碼等掃碼解決方案“去中心化”,減少用戶等待時間,也是它們為了新業態的試水。

取消掉幾個收銀員的人力成本支出,從來都不是巨頭們思考的重點。

無人便利店的那些“坑”

而對於無人便利店和無人超市的創業者們而言則不同了,在盡量減少成本的情況下,把店面開下去,實現規模化,才是它們的目的。

采用無人解決方案,對於它們來說,最大的意義,也許一是在於提高用戶體驗、滿足用戶需求,二是節約人力成本投入。

因此,應用機器學習和神經網絡的人工智能化解決方案,短期內不會出現在它們的店內。而RFID和二維碼以及互聯網的解決方案,在技術上的投入相對較小。但是,其中的問題,也被無數次的提出過。在運營成本上,盡管節省了店內的人力,但是在後端支出,例如貼RFID標簽、識別商品上,以及應對破壞、結算作弊等行為上,其他的運維支出也並沒有消失。

也有一種說法是,無人便利店應用封閉社區內無法利用的閑置空間完成購物店面布置,是節約了房租成本。但實際上,這種無人值守空間再利用,和它是否是便利店就無關了。可以是雨傘,可以是單車,購物的話,一臺自動售貨機也是不錯的選擇。

而在用戶需求和體驗方面,如前所述,RFID和二維碼等的購物體驗,還不如“即拿即走”給人帶來的震撼和新鮮感;這種便利店的品類也大多被限制在零食、飲品等日雜上。中老年人群,也大有可能對此望而卻步。

而真正考驗它們的,並不是技術,還是線下開店的那些老問題:選品,選址,庫存,供應鏈,規模化運營……

而這中間的種種環節,正是新零售想要縮減的東西。

贏家並非只能在巨頭中產生。無人零售的垂直領域中,誰能做到大數據和AI對新零售管理和運營效率的提高、成本的大幅縮減,在信息采集和選品、選址等過程中的輔助決策,縮短對消費者而言線上和線下對接的鏈條和時間,或許誰就掌握了機會。正如亞馬遜將線上用戶評分高的商品推送到店面之中,沃爾瑪的無人售貨亭將線上下單的商品直接在線下取走一樣。

但不管怎麽樣,人工智能還是個孩子。零售業的智能化,仍然還在路上。

黑智簽名檔

無人便利店新零售人工智能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5698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