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二○一五年全球經濟新局勢 強勢美元來了(078-083)

2014-10-06  TCW
 
 

 

美元獨強時代,全球資金逆流,以往聚焦新興市場的熱錢正重返美國,原物料和高息貨幣風光不再,企業的美元債務負擔急增。

日圓先生榊原英資說:美元轉強,這是全球經濟十年來的最大改變。

這些改變,不僅影響全世界,更會影響你我的荷包。

製作人.楊紹華 撰文.鄧麗萍、楊卓翰今年七月以來,美元指數已經連續十一周上揚,漲幅約七%,這是過去四十年來美元連續走強的最長紀錄。一連串的效應,正在發酵。

距離美國約一萬公里外的中國,最先感受到美元強勢的威力。中國三大鋼鐵公司之一的寶鋼,背負的五五○億人民幣債務中,有七成是美元計價債券,由於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走貶,已產生了四三○○萬美元(約合十三億新台幣)的匯損。

寶鋼的龐大美元債務,隨著美元持續走強,形成了財務未爆彈。但,這只是強勢美元帶來蝴蝶效應的一個縮影。

場景轉換到更遠的南半球,澳洲航空因為澳幣兌美元自八月底至九月下旬驟跌四%,已經導致營業損失擴大。不僅如此,全球航空業也已減少飛往澳洲的航班。

美林分析師指出,美元匯價高升,澳幣貶值幅度高於油價跌幅,成為國際航空公司的痛,新航減少飛往澳洲的航班,英國維京航空更是停止香港和雪梨之間的直飛航班,以降低成本。

美元匯率波動 影響Q4財報鏡頭拉回台灣,九月二十二日,經濟部投審會召開會議,通過台積電對海外子公司增資二十億美元(約六百億新台幣)的案子,這次台積電匯出金額之大,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原來,台積電擔憂匯率波動風險,預先將收入轉換成外貿時使用的美元,避免匯兌損失。對於收台幣、付美元的台灣企業,美元匯率波動可能是第四季衝擊財報表現的最大變數。

美國財政部前部長康納利曾說:「美元是我們的貨幣,卻是全世界的問題!」金融海嘯以後,美國聯準會(Fed)的極度寬鬆貨幣政策,造成了全球資金浮濫、資產價格狂飆的問題;如今,聯準會的政策開始逆轉,這個世界又將面臨過去五年從未想像過的新問題。

「過去幾年美國一直在用低利率、寬鬆的政策。但現在美國正將貨幣政策正常化,這是一個重大的改變。」「日圓先生」榊原英資接受《今周刊》專訪時,語氣篤定地說。美元近來升幅勢如破竹,寫下四年新高,主要是受到美國聯準會可能提早升息的市場預期心理,以及量化寬鬆政策(QE)退場的影響,這個貨幣政策的轉向,不會只是短期現象,而是一種長期趨勢。

榊原英資指出,歐洲正準備要進行QE、日本已在進行中,而美國卻正走向緊縮,三大央行的貨幣政策不同調,不僅造成美元開始走強,更使得全球的資金流動出現巨大變化。

美元是全球經濟的樞紐,當它開始進入長期強勢週期,全球經濟和金融版圖都將隨之翻轉。榊原英資更預言,美國聯準會可能會在明年第一季就開始升息,美元持續升值趨勢確立。這意味著,全球經濟和金融版圖的改變,可能比你想像的來得快。

永豐金控首席經濟學家黃蔭基也認為,「未來一年的市場波動更大,如果投資的脈動無法跟上市場的波動,投資人將很難賺到錢。」因此,無論是企業的經營與資金調度思惟,或者投資人的風險意識和投資邏輯等,都必須做好應變和調整措施,才能跟上美元升值的腳步。

衝擊1.新興市場資金逃亡潮,亞洲反而利多首先,國際資金的逆流已是進行式。當美國升息、強勢美元趨勢底定,全球資金出現另一次大挪移,美元資產相對具吸引力,即使美股已漲翻天,還是吸引不少國際資金從新興市場回流已開發國家,例如中國和印度已經有很多資金流回美國,進一步鞏固美元獨強的地位。

股市會說話,根據全球主要市場基金的最新資金流向統計,美國成了資金最青睞的市場,九月十一日至九月二十四日吸金一三六億美元,推升美股再攀歷史高峰。相反的,全球新興市場獲利回吐,今年以來至九月上旬,整體新興市場基金出現二.四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出,短短兩周之後,淨流出的數字更暴增至十九億美元以上。

國際金融協會(IIF)九月中旬發布的統計報告,也證明了這一點。該報告顯示,八月流入新興市場資產的證券投資估算額大幅下降至九十億美元,低於五月至七月間三八○億美元的月度平均額,意味著全球投資者更謹慎對待新興市場的時期已開始,報告指出,「目前可能已經到了一個週期性轉折點。」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後,美國聯準會祭出QE救市,五年來投入近四兆美元資金購買債券,穩住美國經濟,然而,QE也導致美元長期弱勢,並刺激大量資金流向新興市場。

如今QE將於十月結束、美國將升息,新興市場頓時成了資金撤離的重災區。去年八月的全球新興市場貨幣危機,被稱為「脆弱五國」的巴西、印度、印尼、南非、土耳其,共同特色就是經常帳(淨出口金額)和財政呈現雙赤字。由於這些國家高度依賴國際資金,一旦外資撤走,將對匯率造成崩潰壓力。

然而,並非所有新興市場都對強勢美元「缺乏抗體」,甚至,不少投資機構認為,美元走強對基本面好轉的亞洲來說,可能將是一項利多。

花旗銀行於九月二十二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美元走升意味著美國經濟動能增溫,而最大受惠者就是新興市場當中的亞洲出口國家;此外,當亞洲貨幣相對美元走貶,也加強了亞洲出口國的競爭力。

依據國際貨幣基金(IMF)數據,在金融海嘯和歐債風暴期間,中國、韓國和台灣的經常帳順差(代表淨出口)一度大幅減少,但近年已呈現好轉,而這些國家經常帳數據的波動狀況,也相當程度地與美元指數呈正比,當美元重貶,出口國的經常帳往往急速減少。

另方面,亞洲經濟體質近年來已獲改善,大多數國家累積了較多的外匯存底,相對於東歐、拉丁美洲國家,更能抵擋外資撤離的衝擊。富邦金控經濟研究中心資深協理羅瑋表示,即使國際資金撤退,基本面良好的亞洲國家仍可望持續成為資金聚焦標的,尤其中國人民銀行再投放五千億人民幣的資金活水,有利於拉抬陸股的續漲動能,並帶動亞股水漲船高。

除了資金逆流效應之外,由於所有原物料都用美元計價,在強勢美元時代,首當其衝的還包括原物料行情和商品貨幣。這種形勢在去年八月曾有過一次預演,只是最後美國前任聯準會主席柏南克推遲QE退出的時機,因此暫時穩定住原物料市場,甚至為它們帶來價格反彈。

亞洲主要出口國經常帳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中國 2378 1360 1931 1887 韓國 293 260 480 707 台灣398 416 506 573 日本 2040 1193 604 343 印尼 51 16 -244 -284 單位:億美元 資料來源:IMF

亞洲出口可望轉強

除台、韓外,亞洲國家2011年起出口競爭力受到弱勢美元壓抑,未來可望逆轉。

衝擊2.原物料優勢不再

商品貨幣走貶

但這一次,美元走強的趨勢確立,原物料行情「秋天未到,寒冬已至」,油價、商品、黃金等因強勢美元而相形失色,同時,過去標榜高息的商品貨幣如澳幣、巴西里拉、南非幣等匯率也直直落。

從原物料走勢來看,當美元指數於二○○八年三月創下低點時,原物料行情一片大好,金屬的鎳、銅,到農產品的黃豆、小麥、玉米、棉花等,紛紛創下歷史高價。相反的,○八年年底金融危機發生時,美元指數反轉飆升,原物料價格全倒。原物料即使去年以來已有大幅修正,但未來若美元持續走強,商品價格距離○八年美元高點時,可能還有一成至五成的下跌空間。

至於貨幣走勢,從這一波美元於五月六日啟動升值以來,新興市場貨幣幾乎全數貶值,其中商品貨幣表現最差,巴西里拉、南非幣、土耳其里拉的跌幅都超過五%。惟亞幣表現相對抗跌,人民幣及馬來西亞幣甚至逆勢走升,相對突出。

富蘭克林投顧研究部副總經理羅尤美表示,美元升值可能是長期趨勢,體質較差的新興國家貨幣仍要留意貶值壓力,建議持有高息商品貨幣的投資人應留意分散風險,以免賺利差、賠匯差。

商品 目前價位

(美元) 2008年美元指數

高檔時價位(美元)*

原油 (布蘭特) 95 41

黃金 1221 760

鎳 18600 9850

銅 6746 3110

黃豆 906 1118

小麥 231 220

玉米 324 309

棉花 61 55

註:*價位為2008年當年度各商品低點,統計至2014/9/25 資料來源:彭博

原物料價格榮景難返

商品價格與美元成反比,以2008年美元指數居高時狀況對比,各類商品恐將續跌。

衝擊3.借美元的企業面臨挑戰

恐釀債券危機

「美國聯準會政策轉向的另一個犧牲者,應該是海外美元債市。」瑞士信貸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學家陶冬指出,近年來,以印度為首的一批新興國家和企業,借助便宜的美元,透過發行短債,大搞建設和購併。現在,他們的融資成本甚至融資能力均面臨挑戰,甚至不排除局部爆發債務危機的可能性。

一份關鍵報告,呼應了陶冬的預警。九月間,國際清算銀行(BIS)發表最新報告,對借美元的新興國家企業提出了示警:「相較去年春天傳出QE退場引發的新興市場資金大逃亡,下一個亂子可能更大。」由於不少新興國家企業過去已習慣美國低利率、美元弱勢的環境,借了很多到期日尚遠的海外債務,一旦美國升息、債券市場變動時,就會有系統性風險。

這些新興國家的企業債都是以美元計價,卻必須使用當地貨幣計價的營收來償還債務,這一波強勢美元的趨勢,已讓新興國家的企業營運雪上加霜。

更糟的是,新興市場國家的債務流動性相對較差,如果一家中國或印度公司的債券違約,引發債券投資者競相拋售債券的羊群行為,就可能帶來更大規模的「跟風潮」,進一步加深債務危機的可能性。

如今,美國升息的腳步在倒數計時,距離現在大約還有半年時間。雖然升息的時程眾說紛紜,美元走勢也有可能漲多休息,惟目前市場普遍共識是,聯準會將於明年年中提高利率,強勢美元的趨勢底定。

但,資金不會等到美國聯準會正式升息才開始移動,最近全球資金版圖就開始出現移轉現象。未來半年,對企業和投資人而言,都將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早點做出應變和調整,才是上策。

貨幣╲期間

漲跌幅(%) 2009/11/25~2010/6/7 2011/4/29 ~2012/7/24 2012/9/14 ~ 2013/7/9 2014/5/6 ~ 2014/9/19 平均

美元指數 74.29

→88.40 72.93 →84.00 78.84 →84.58 79.09

→84.73 —

印尼盾 1.42 -9.95 -4.64 -3.77 -4.24 印度盧比 -1.87 -21.21 -9.71 -1.20 -8.50 澳幣 -13.06 -6.84 -13.03 -4.56 -9.37 巴西里拉 -8.39 -23.07 -10.97 -5.86 -12.07 南非幣 -6.23 -22.88 -18.14 -5.24 -13.12 註:除了美國貨幣以美元指數(DXY)計算以外,其他貨幣皆以美元為基礎貨幣 資料來源:彭博

商品大國匯率最敏感

2009年以來美元指數4次轉強,南非、巴西、澳洲等3大原物料國匯率貶值最劇。

三大央行不同調,美元獨強時代來臨美國準備收回美元,日本、歐洲大量印鈔,未來的世界,美元「唯我獨尊」!

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

準備收回市場資金

只要通膨與薪資同步上揚,我們的確可能提前升息。

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

印鈔機已經暖機

我的計畫是,讓歐洲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1兆歐元,最快10月分啟動QE!

日本|央行總裁黑田東彥

默許日圓繼續貶值

日圓下跌

對經濟不一定是負面影響,日圓貶值是自然現象。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667

強勢美元的底氣:美國經濟增長可能超預期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365

baldEagleFeature

與股市近來的疲弱表現相比,美國經濟看起來能夠更好地經受住美元走強和全球增長減速帶來的沖擊。

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表示,海外營業額去年占標普500指數成份股公司2013年收入的46.3%,造成這些公司極容易受到美元匯率上漲,以及歐洲和亞洲最近減速所帶來的影響。與此相對,出口僅占美國經濟總量的13.5%。

“與標普500指數成份股的收入基礎相比,美國經濟沒那麽開放,”高盛駐紐約首席經濟學家Jan Hatzius說。”有充足的理由相信經濟將繼續以好於趨勢水平的速度增長。”

Hatzius預計美國明年將實現3.2%的增速,超過2009年6月份經濟衰退結束 以來2.2%的平均年增速。美國經濟前景向好安撫了周末在華盛頓參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年會的領導人的緊張神經。對於歐洲經濟的新擔憂則主導了會議的氣氛。

“美國經濟終於提速增長,”美國財政部負責經濟政策的助理部長Karen Dynan在國際金融協會組織的一個會議上表示。“經濟擁有不錯的潛在動能。”

在歐元區瀕臨2008年以來第三輪經濟衰退,中國苦苦應對房地產市場滑坡造成的影響,以及消費稅上調影響日本複蘇步伐之際,美國經濟向好讓市場略感安慰。其他經濟體的疲軟態勢還刺激彭博美元即期指數自6月份以來飆升近7%。

美股上周創下兩年來最大周度跌幅後,本周繼續大幅下挫,標普500指數接連跌破1900整數關口及200日均線至5個月新低。

美聯儲副主席Stanley Fischer上周六(10月11日)在華盛頓IMF會議上稱:“如果海外經濟增長較預期更為疲弱,對美國經濟造成的影響或促使美聯儲以更慢的速度移除貨幣寬松政策。”

美聯儲理事Daniel Tarullo在也在會議上表示:“我為全球目前的經濟增長擔心。這顯然讓我們不得不考慮未來的政策走向。”

高盛的Hatzius認為,國際市場對美國經濟的沖擊將有限,雖然美元升值將打擊美國的出口、股市下跌將減少家庭財富,但同時油價和長期利率的下降對經濟來說是好事。

美國薪酬數據公司ADP統計數據顯示美國員工工資過去一年增長4.1%(剔除通脹後)。評級機構穆迪(Moody's)首席經濟學家Mark Zandi稱美國工資水平有望增長。

美國最近幾年成功渡過了數次沖擊,包括2011~12年的歐債危機、2013年的美聯儲taper動蕩,瑞信(Credit Suisse)全球策略總監James Sweeney認為,這一次與以前沒什麽不同,美國依然會順利渡過危機。

富國證券(Wells Fargo Securities)經濟學家Jay Bryson認為情況比作1998年時亞洲金融危機時類似,他認為當時惡劣的外部環境沒能限制住美國的快速發展,那麽今天也不會,除非美國以外的所有國家都出現“非常顯著的衰退”。因為美國三分之二的經濟依賴於服務業,遠超出口。

上周美國的經濟數據顯示美國經濟依然處於良好增長勢頭之中。截止10月4日當周的首度申領失業人數四周均值創下8年半新低,數據還顯示美國8月的職位空缺數字升至13年新高,顯示美國企業信心十足。

研究機構Cornerstone Macro合夥人Roberto Perli稱,盡管當前外部增長前景疲弱,但投資者很快就將意識到美國經濟與其他國家狀態不同,也將提供給美股利好。(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4924

歐美股市帶動風險資產強勢反彈 黃金等避險資產大幅回落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09549

經過前幾日的罕見暴跌,今日風險資產一掃前幾日的陰霾全面反彈,避險資產走低。

今日晚間美股大幅高開,目前三大股指漲幅均超1%。此前歐洲股市也強勢反彈,漲幅逼近2%。

`[QA$`GT{[8D790K8NI9SY1

原油價格出現反彈,布油在下午大幅上漲後有所回落,目前價格在86美元/桶:

ROZ%{H}VKO[%[CZNJ$`)3PY

在避險資產方面,黃金在今日晚間快速下挫,跌幅為0.6%,美元/日元上漲,美國十年期國債價格下跌,收益率大漲2%。

57LH`E6`U7CMRO6]D)HW()X

-c7-k-cw-p-f87c-b-ghr2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405

美元走勢深度分析: 兩輪強勢美元形似神不似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3395&extra=page%3D1

本帖最後由 晗晨 於 2014-10-21 10:40 編輯

美元走勢深度分析:兩輪強勢美元形似神不似

作者:徐小慶

下半年以來全球市場最重要的變化無疑是美元的趨勢性走強,美元指數從7月初的不到80最高上漲至接近87的水平,累計漲幅達到8.8%,創下2010年7月以來的新高,目前仍然維持在85以上。很多人將目前的美元升值看作是90年代美元強勢周期的翻版,當時美元指數從1995年5月的低點80附近逐步上行,到2001年7月最高達到120以上,升值50%左右。

回顧那段歷史,美元上漲導致資金流出新興市場,無論是貨幣還是債券股票均出現了大幅下跌,並最終引發了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但是近期美元上漲的同時,新興市場各類資產的表現卻相對穩定,調整幅度甚至不及許多發達國家。以匯率為例,JPM新興市場匯率指數貶值5.2%,而同期G10貨幣相對於美元的跌幅更大,如歐元、英鎊、加元跌幅都在6-7%。股票同樣如此,MSCI新興市場股指僅下跌5.6%,而歐元區斯托克指數下跌7.1%,就連最強勢的美股在創下年內新高後,也持續調整了7%。為什麽新興市場沒有成為重災區?筆者認為當前驅動美元升值的誘因與90年代並不相同,對利率、商品和股票的影響也就存在一定的差異。

1995年美元進入上升周期的驅動力來自於利率的上行。美國在1994年初進入加息周期,聯邦基金利率在隨後的6-7年內大多保持在5-6%之間(盡管中間有過幾次小幅降息),高利率自然吸引了大量資金從新興市場回流美國。當前盡管市場普遍預期美國明年會進入加息周期,但是由於通脹持續低於聯儲目標值,基準利率的回升並不會很快發生,且幅度也十分有限。以PCE為例,同比增速從2011年9月份的2.9%持續下行,目前的絕對水平只有1.5%,仍低於聯儲的目標值。聯邦基金期貨隱含的加息時間進一步推遲,15年年中和年底的基準利率從年初的0.36%和0.73%分別降至目前的0.15%和0.50%。美國10年期國債收益率持續下行,與5年期國債的利差隱含的5年後5年期遠期利率從年初時的4.3%下降至3.2%附近,反映出市場對美國長期均衡利率的預期出現了系統性下移。也就是說,未來加息後的美元利率依然不高,相對於新興市場利率水平的吸引力不夠。

在美元利率並未明顯回升的背景下,本輪美元的走強更多依賴於其它經濟體的複蘇乏力導致利差的擴大。受到歐元區經濟下滑以及歐央行負利率和量化寬松的影響,德債收益率持續創新低,短期國債收益率已經為負,美國和德國2年期國債利差達到50bp以上,創2007年4季度以來新高,10年期的利差已經達到150bp以上,創1989年四季度以來新高。因此美元的走強更多體現在同樣低利率的發達國家貨幣上,而新興市場貨幣只有在美元利率顯著回升時才會承受較大的壓力。

商品在兩輪美元上漲時的表現也截然不同。1995-2000年美元走強伴隨著利率上行,均反映了美國經濟的強勁複蘇,美國GDP平均增速在4%以上。所以在美元走強的初期(1995年初~1996年上半年),商品價格也是上漲的,如CRB商品指數從94年初到96年6月累計上漲22%,原油1994-1995年價格翻了一番。商品價格的上漲使得新興市場的通脹壓力不斷增大,中國和印度當時的CPI同比都達到雙位數的水平,央行不得不通過升息來抑制通脹預期,經濟出現滯漲的風險。

當前商品價格持續下跌,鐵礦石價格已下跌40%至80美元,接近部分中小礦商的開采成本;布蘭特原油從6月115美元的高位下跌23%至85美元,更重要的是期限結構從升水變為貼水,顯示市場對原油的價格預期已經從牛市扭轉為熊市。商品價格的下跌固然與中國、歐洲的需求放緩有關,但主要生產商改變過去縮量保價的策略也起到了關鍵的推波助瀾的作用。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和力拓都選擇增加而非削減鐵礦石供應,因為即使它們減產,高成本礦商也會繼續增產,最終遭受的是價格下跌和市場份額下降的雙重打擊。沙特作為OPEC的最大產油國,也在避免重蹈上世紀80年代的覆轍,準備暫時放棄維持油價在每桶約100美元的策略,接受油價在90美元以下維持更長的時間,而此舉的用意在於抑制新的產能投資以及美國頁巖油的進一步生產,從而在未來能繼續保持市場份額。

商品價格的下跌有利於緩沖美元上漲對新興市場的負面沖擊。一方面,發達經濟體的通脹預期創出近年來的新低,美國2年期TIPS隱含通脹預期已經從3月份的接近2%降至目前的不到1%,而歐洲、日本的通縮風險也在增大,從而抑制了美元利率的上行速度。另一方面,對於那些原材料以凈進口為主的新興市場國家而言,商品的下跌對沖本幣貶值帶來的輸入型通脹壓力,同時改善其經常賬戶的逆差狀態,修複資本賬戶流出產生的國際收支失衡。最典型的就是印度,9月通脹跌破7%,創12年以來新低,經常賬戶與GDP的比值明顯回升,外匯儲備持續增長,印度盧比7月以來在美元大幅走強的情況下仍然相對於美元升值近3%。

美元走強對美股是否一定構成利好?上個世紀90年代美元和美股是同步上漲的,其背後的邏輯是美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消費,私人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平均在70%以上,而美元走強有利於提高居民的購買力。當前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已經降至60%左右,美國經濟的複蘇對出口的依賴性更強,這也是為什麽美聯儲官員近期頻頻表態對強勢美元的擔憂。

此外過去二十年全球國際化進程大大深化,美國上市公司來自海外的收入比例不斷提高,目前已達到30%,強勢美元使得跨國公司的海外收入貶值。

如果美元走強不利於美國經濟,那麽也就難以看到全球資金持續從新興市場股市撤離轉向美股。事實上在次貸危機之後,美國標普指數已持續跑贏MSCI新興市場指數,前者累計漲幅大約是後者的兩倍,未來這一趨勢能否持續還是出現反轉,目前下定論恐怕還為時尚早。(來自:撲克投資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5848

五萬億美元套利交易的最大風險:強勢美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159

screen shot 2014-10-31 at 2.07.11 pm

(圖片點擊放大)

美聯儲上周正式結束了量化寬松(QE),未來將通過加息開始收緊貨幣政策。

然而,全球主要央行卻仍在維系著超級寬松的貨幣政策,甚至有央行可能會進一步擴大貨幣刺激規模。例如,日本央行上周五意外擴大量化質化寬松(QQE), 將每年基礎貨幣的貨幣刺激目標加大至80萬億日元,此前目標60-70萬億日元。

在這種貨幣政策趨勢分化的背景下,美元相較於其他主要貨幣將顯得強勢。

出版咨詢公司Global Macro Investor的作者、前全球宏觀對沖基金經理人Raoul Pal在近期給商業新聞網站Business Insider的一張“全球最重要的圖表”中指出,“美元指數圖是當前以及未來全球最重要的圖表”。

如果美元突破趨勢線,我們有望進入數十年來最大的美元牛市,哪怕不是歷史上最大的牛市。這將是法幣史上最大的(技術性)突破。

他還進一步指出:

鑒於此前美元是主要的融資貨幣,其升值將嚴重破壞史無前例的、近5萬億美元規模的套利交易,而中國正位於這個風暴的中心。

世界上不計其數的交易都有美元的參與。在金融市場,美元廣泛地參與到套利交易之中。所謂套利交易,也即賣出一方資產,然後用所得的資金買入一方資產。貨幣套利意味著賣出一種貨幣,同時用所得的錢買入另一種貨幣。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497

四五%台灣人曾用手機購物 市場潛力十足 蘋果新玩意強勢上路 第三方支付沒得玩?

2014-11-03  TWM
 
 

 

Apple Pay還沒正式上路,行動支付大戰還沒開打,卻意外搞掉eBay兩位執行長,到底行動支付上路後,是否會衝擊金流系統?第三方支付還有沒有得玩,業者都在等著看。

撰文‧賴筱凡

十月二十日,Apple Pay正式上路了,然而,就在兩周前更讓業界震撼的是,電子商務網站決定分拆旗下支付平台PayPal,預計在明年獨立營運。外界都在猜測,Apple Pay強勢上路後,第三方支付還玩得下去嗎?

早在Apply Pay推出前,蘋果就曾為了行動支付系統找上PayPal,畢竟PayPal成立十六年,穩坐全球最大支付平台寶座,去年營收高達六十六億美元,年增二○%,維持高成長動能,會被蘋果相中尋求合作,是可預料的事。

兩方商談才進行到一半,沒想到今年二月全球行動通訊大會(MWC)上,三星就宣布了將與PayPal合作,一樣有指紋驗證功能,透過手機內建的NFC晶片,就能快速付款。蘋果為此中止了與PayPal合作的可能性,甚至就連主倡要與蘋果合作的PayPal前任執行長馬可斯(David Marcus),因為在內部反對三星合作案,最後只能選擇在六月黯然辭職、跳槽臉書(facebook)。

美國網站Bank Innovation就指出,PayPal的母公司eBay前執行長多納漢(John Donahoe)主張要與三星合作,這樣的立場卻與主張與蘋果合作的馬可斯相反,最後不只蘋果的合作案吹了,PayPal也跟著折損了一位執行長。

三星戰蘋果 意外折損eBay兩大將九月,蘋果大動作推出Apple Pay,直接找上三大信用卡公司合作,便利的使用方式與採用的商家數,都讓市場大為驚豔,反倒打了PayPal一巴掌,不只eBay小股東對於當初主導三星合作案的多納漢大表不滿,還挑明要他下台負責。結果,九月底一到,多納漢只能宣布分拆PayPal,且他也會在PayPal獨立運作後,辭職下台。

事情演變至此,應該是無人可預料,誰也想不到,行動支付大戰還沒開打,就因決策錯誤讓eBay折損了兩位執行長,股價也因而從三月的五十九.三美元,跌到今年新低的四十七.九五美元。

儘管如此,PayPal的一時落寞,不見得蘋果就能笑到最後,畢竟不願意向蘋果買單的業者大有人在,像是美國最大零售通路業者沃爾瑪(Walmart)、最大電子產品通路百思買(BESTBUY),就明白地向蘋果說不,堅持要開發自家支付系統。

就連部分零售業者也自行串聯,共同組成MCX(Merchant Customer Exchange,一種類似遠東集團旗下的HAPPY GO組織),串聯了美國超過十一萬個商家,年交易額超過一兆美元,要推出聯盟通用的支付系統。即使如此,這也才占美國零售通路交易額的二○%,換句話說,還有八成的市場可供蘋果開發。

美國行動支付大戰已然山雨欲來,他們瞄準的都是更方便、更安全的行動付費方式。但原本就存在多年的第三方支付呢?消費者還需要將錢存進第三方平台的帳戶,用它來付款、消費嗎?答案恐怕是未必。

直接找信用卡公司 省去處理費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分析師胡自立指出,過去十年,美國跟中國為了因應電子商務市場的快速成長,因而催生了PayPal與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台,買賣雙方都不用擔心安全問題,將金流放到第三方手上,隨著電子商務的需求越大,第三方交易平台也越壯大。

如今,蘋果跳過第三方支付,找上信用卡公司,在實體店的消費上,自然不用再提前儲值於第三方支付平台上,而是將每筆交易的處理費用直接進到信用卡公司與蘋果的口袋。美國太平洋皇冠證券分析師就預估,與Apple Pay的合作,將會讓VISA公司賺進額外的二十億美元,對於VISA來說,自然樂觀其成。

面對Apple Pay來勢洶洶,有些分析師則悲觀地認為,一旦金管會點頭開放,勢必對才剛萌芽的台灣第三方支付造成衝擊,「畢竟,台灣第三方支付老早就落後國外十年。」台灣消費者的信用卡使用習慣根深柢固,流通信用卡數達三千七百萬張,平均每個人手上持有信用卡張數約一.五八張,加上台灣行動裝置普及度達八八.三%,甚至有四五%的民眾曾用手機購物,潛力十足。

這點與中國差異很大,根據《中國信用卡產業發展藍皮書》統計顯示,去年中國信用卡交易總額雖達人民幣十三.一兆元,平均每人持卡量卻只有○.二九張,與其拿信用卡付帳,中國消費者更喜歡用支付寶來做金融活動,小至繳水電費、大至買車,都能用支付寶。

「金流其實很強調地域性,台灣便利商店很發達,即使在網路消費,到樓下轉角就能付錢,不一定要透過第三方支付才行。」胡自立認為,從這角度看,或許台灣消費者對行動支付的接受度更高。也有App業者曾私下質疑,「台灣消費者真的需要第三方支付嗎?」儘管如此,還是有業內人士樂觀地認為,這並不是一個零和遊戲,Apple Pay也不一定會完全取代PayPal這類第三方支付平台,因為喜歡在家用電腦購物的人,自然還是會比較習慣第三方支付平台。不可避免的是,不管是行動支付還是第三方支付,都已是市場潮流所趨,零售業、商家要如何因應這波新潮流,甚至利用這股動力創造更多商機,才是關鍵。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7883

強勢美元將帶來哪三大趨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75

隨著2014年步入尾聲,相對強勁的美國經濟現狀及美元的大幅反彈已然十分明顯。與今年春季低點相比,美元指數整體反彈10%,美元/日元更是刷新7年新高。

貝萊德首席策略師Russ Koesterich認為強勢美元還將延續,並且將帶來如下三大趨勢:

  1. 大宗商品的繼續走弱。盡管美元走高已經引發了大宗商品的下跌,但是還有個傳導因素——實際利率尚未得到體現。隨著美國經濟的複蘇,美國利率也將最終溫和走高。歷史數據顯示,大宗商品,尤其是貴金屬在高利率環境下通常表現不佳。
  2. 為美國消費走高帶來支撐。強勁美元意味著進口價格的相對便宜和更低的通脹壓力。在工資增長較慢的情況下,將有利於促進消費。
  3. 利好一些國家的出口,比如歐洲和日本的出口型公司將受益匪淺。

除了上述三個較為明顯的趨勢之外,美元強勁還有可能幫助美股小盤股表現相對更好一些。大多數小盤股面向的客戶是國內市場,美元走強所帶來的出口壓力影響較小。不過歷史來看,小盤股公司業績和美元強弱並沒有十分明顯的聯系性。

市場很多投資者擔憂美元會走得過於強勁實際代表了美國貨幣政策的緊縮。然而盡管美元今年上漲10%,美元指數也僅僅回升到2006年高點水平,距離2001年夏季的頂峰還有30%的距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561

強勢美元將帶來哪三大趨勢?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475

隨著2014年步入尾聲,相對強勁的美國經濟現狀及美元的大幅反彈已然十分明顯。與今年春季低點相比,美元指數整體反彈10%,美元/日元更是刷新7年新高。

貝萊德首席策略師Russ Koesterich認為強勢美元還將延續,並且將帶來如下三大趨勢:

  1. 大宗商品的繼續走弱。盡管美元走高已經引發了大宗商品的下跌,但是還有個傳導因素——實際利率尚未得到體現。隨著美國經濟的複蘇,美國利率也將最終溫和走高。歷史數據顯示,大宗商品,尤其是貴金屬在高利率環境下通常表現不佳。
  2. 為美國消費走高帶來支撐。強勁美元意味著進口價格的相對便宜和更低的通脹壓力。在工資增長較慢的情況下,將有利於促進消費。
  3. 利好一些國家的出口,比如歐洲和日本的出口型公司將受益匪淺。

除了上述三個較為明顯的趨勢之外,美元強勁還有可能幫助美股小盤股表現相對更好一些。大多數小盤股面向的客戶是國內市場,美元走強所帶來的出口壓力影響較小。不過歷史來看,小盤股公司業績和美元強弱並沒有十分明顯的聯系性。

市場很多投資者擔憂美元會走得過於強勁實際代表了美國貨幣政策的緊縮。然而盡管美元今年上漲10%,美元指數也僅僅回升到2006年高點水平,距離2001年夏季的頂峰還有30%的距離。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8661

南轅北轍:日本其實需要強勢日元?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0944

法國Natixis銀行近日警告稱,日本央行正在重複同樣的錯誤:試圖通過大規模寬松來改善日本經濟。但是實際上,強勢日元才是日本所需要的。

Natixis核心觀點如下:

一)日本需要強勢日元

日本出口情況十分複雜,弱勢日元對不同產品的影響差異化較大。而整體來看,日元貶值並無法很好的推動出口。(圖1)

從圖2來看,日本進口的需求,尤其是貴金屬方面十分明顯。因此弱勢日元其實造成了進口價格的相對昂貴

進口價格的大幅增長則導致了日本實際購買力下降和消費的減弱。(圖3A和圖3B)

20141119_JPY1

結論就是:強勢日元不會對日本出口造成壓力,而進口價格的降低則非常利好國內需求的回升

二)日本央行南轅北轍選擇擴大寬松

圖4顯示弱勢日元的結果是日本經濟再次進入衰退。圖5和圖6則明確了寬松和日元貶值的必然關系。大規模寬松的唯一受益者只是股市(圖7)。

20141119_JPY2

Natixis最後表示,很難理解日本央行為什麽選擇擴大寬松

日本央行10月底決議宣布將每年基礎貨幣的貨幣刺激目標加大至80萬億日元,此前目標60-70萬億日元,宣布了日本寬松到底的決心。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9951

王文京掛帥用友通信,用友強勢進軍企業互聯市場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127/147993.html

11月24日,用友通信正式發布,這是一家年輕的公司,於2014年3月註冊,10月11日開始正式放號。國內拿到牌照的企業雖然已有30多家,但像用友通信這樣聚焦企業市場的虛商卻並不多見。

用友通信背靠用友集團,是用友公司進軍企業移動互聯市場的重要戰略布局。在既有優勢上,如何選擇更好的切入點,曾是它面臨的主要問題。經過數月討論,它選擇了工作手機:將通過轉售獲得的通信網絡服務能力與用友既有的應用和軟件管理服務打包,並與終端廠家和平臺公司開展深度合作,形成用友移動辦公整體解決方案:“終端設備+通信網絡+移動應用”,即此次發布會用友通信公司強調的用友工作手機DNA。

為了把事兒做成,今年50歲的王文京親自掛帥。他是用友集團的董事長,並同時參與到用友通信公司到整體戰略規劃與管理決策中。

這是否意味著,用友集團進行企業轉型,開足馬力進軍企業互聯市場的迫切之心?

他找來了3個副總裁,有從用友調的,比如黃菁和吳曉東。還有一些從運營商挖的,比如白弢。公司的基礎班底是用友集團與電信開展創新業務合作的原班人馬。新進力量則分別來自基礎運營商和互聯網等行業。大家共同看好的都是企業移動互聯市場的廣闊空間以及用友既有的產品和渠道資源。

決策方面,王文京、黃菁、白弢向i黑馬記者闡述了幾點:

1、硬件不參與。“SIM卡、手機系統均是外包,硬件與蘋果、三星、聯想、酷派、小米、華為合作。”黃菁說道。

2、植入企業應用系統(erp等)。“我們架一個橋,把運營商的基礎通信服務與企業應用融合起來,這是增值服務。”王文京解釋道。

3、用戶、渠道依附原有資源。“先從用友用戶切入,沿用原有的分銷渠道(之前賣系統,現在也賣手機)同時發展互聯網、運營商渠道。” 白弢說。

今年6月,公司開始大量招人,主要是銷售人員。8月至10月間,用友通信拿到虛擬運營商牌照後,主要在籌備兩件事情。

“一個是系統調試,包括計費、收費、支付系統的對接;二是工信部各省備案,截至10月11日,用友通信做好了全面運營的準備。”白弢介紹。

10月13日,銷售工作正式開始,範圍覆蓋11個省、21個城市。為何沒鋪向全國?黃菁表示:“運營商按的是本地網,每個地方起訂10000個號,全國330個城市,至少330萬個號,銷售壓力太大。”用友通信表示,在業務發展初期,希望集中一切優勢資源,重點突破關鍵地市,隨著業務的推進,後續將逐步向全國滲透。

11月24日,用友通信發布,當日重點發布了3檔工作手機合約方案。那一天,王文京顯得相當精神,覺得自己要做的事兒很有價值,主要為兩點:

1、原來我賣軟件系統,現在把它植入到手機里,客戶管理業務更快捷、更有效率。

2、能整體降低企業通訊和信息化成本。

總結來看,用友通信的客戶會由兩部分人群構成,主體部分是用友的老用戶,同時用友通信將開拓一批對移動管理有需求的新用戶。   

此次發布會,用友通信還特別推出了“內部通話全免費,移動應用零成本”的概念。通過用友通信當下主打的移動應用---“e聯系”,可實現所有用友通信內部全部客戶通話全免費,不但節省企業內部通話費用,連企業的上下遊夥伴通話全部免費,進一步推進企業移動新互聯的理念。同時,用友通信為推進企業低成本跨入移動管理,推出入網170號碼贈工作手機的購買模式,以前需付費購買的移動審批、移動訪銷等應用現均可通過入網辦套餐的方式實現全額減免,更有e聯系、客勤通、工作圈等新應用實現直接0元贈送。從打“免費”大旗這點來看,用友確實是在以互聯網模式思考企業互聯這片市場。


本文為i黑馬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侵權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1246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