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倫敦市長語出驚人:經濟不平等是好事,部分人資質太低無法成功

http://wallstreetcn.com/node/65737

經濟不平等(economic inequality)已成為當前的熱門話題。

近日,倫敦市長Boris Johnson在倫敦政策研究中心演講時,語出驚人地表示,經濟不平等是好事情,一些人無法成功是因為資質太低,經濟成功與IQ高度相關。Johnson是右翼保守黨,現任倫敦市長。

Johnson稱,如今是自由市場經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英國面臨的競爭日益激烈。沒有人可以忽略殘酷的競爭,經濟的不平等在不斷加劇。人們的資質天生就存在差距,嚴酷的競爭進一步加大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16%的人IQ低於85,僅2%的人IQ高於130。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高IQ的人與低IQ的人收入差距在擴大,經濟成功與IQ高度相關。Johnson認為經濟平等是不可能的。事實上,經濟不平等是必要的,它可以促使有天賦的人努力工作,從而刺激了經濟發展。

Johnson同時指出,社會精英制度可以部分緩解經濟的不平等,措施如:採取選拔性的入學制度;提供獎學金給成績好的學生,供他們入讀私利學校等。

英國左翼黨對Johnson的講話發起了猛烈的攻擊,在報紙上刊登了題為《Boris Johnson:數百萬人因愚蠢而無從適應生活》的文章。就連Johnson的聯盟,中間派自由民主黨領袖Nick Clegg在接受BBC採訪時稱,Johnson的講話是草率的。

有意思的是,Johnson是一個非常精明的民粹主義政治家,有傳言稱他有很大的野心成為英國首相。Johnson在公開演講時發表這樣的觀點,也可能是認為大多投票民眾同意他的說法。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83291

中國民企首獲原油進口資質

來源: http://big5.ftchinese.com/story/001057965

2014年08月29日 06:09 AM

中國民企首獲原油進口資質

背景
評論 打印 電郵 收藏
 

經歷幾個月的期待後,中國向一家非國有企業發放了原油進口牌照,向著放開國企主導的石油業、引入競爭機制邁出不情願的第一步。

此前各方滿懷希望地認為,中國將向獨立企業發放更多牌照,從而放鬆對原油進口的管制,最終放開整個石油行業。但到目前為止,這些都未能成為現實。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批準文件,總部設在西北邊陲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氣公司廣匯能源(Guanghui Energy),今年可進口20萬噸原油。

通過選擇廣匯,而不是任何“茶壺”煉油廠,即那些對中國兩大國有石油企業——中石油(PetroChina)和中石化(Sinopec)——構成威脅的獨立煉油企業,商務部並未真正放開市場。廣匯已經擁有哈薩克斯坦的石油和天然氣區塊,但沒有煉油廠,因此它的原油最有可能在中石油在新疆的某家煉油廠加工。

“人們對改革有很多期望,希望很快就會有突破,所以他們對這個消息感到興奮。但改革實際上仍處於非常初期的階段,”能源咨詢公司安迅思中國(ICIS China)研究總監李莉表示。改革者們表示,打破壟斷石油巨頭對進口、國內管道和其它戰略領域的把持,對於終結它們的霸主地位、創建一個更具競爭力和高效率的能源行業是必要的。

作為其世界貿易組織(WTO)承諾的一部分,中國將大約10%的原油進口分配給非國有的貿易商,但額外文書要求實際上限制了這些進口的競爭力。

劍橋能源咨詢公司(IHS Cera)常駐北京的周希舟表示,中國的改革往往在阻力最小的點起步。“此舉將受到國家石油公司較少的反對,”他表示。“這麼多領域仍由國家石油公司占主導地位,這一開放對它們不是很有威脅。”

大多數中國的原油是通過中石油、中石化和規模較小的中海油(Cnooc),以及兩家國有貿易公司進口的。“茶壺”多數位於山東省,它們占中國煉油產能的大約16%,盡管官方通過放貸和產能限制迫使它們關閉,但它們仍頑強地堅持著。

廣匯已經是繞開石油巨頭的先驅。去年底,它開通了中國第一條獨立的跨境管道。該公司在創立之初在新疆生產液化天然氣,然後用卡車運到中國其他地區,成本低於中石油的輸氣管道。

譯者/和風

相關文章

中國啟動央企改革試點 2014-07-16
煉油業將步鋼鐵行業後塵? 2014-07-15
中國國企改革要先理順管理層“動機” 2014-06-05
如何看待中國油企“走出去”? 2014-04-09

韓碧如上一篇文章

津巴布韋總統未如願獲得中國無償援助 2014-08-29

分享本文

排序: 評論總數
[查看評論]
未經英國《金融時報》書面許可,對於英國《金融時報》擁有版權和/或其他知識產權的任何內容,任何人不得復制、轉載、摘編或在非FT中文網(或: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所屬的服務器上做鏡像或以其他任何方式進行使用。已經英國《金融時報》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10183

“最值錢證書“猝死!證監會不再審核“保代”資質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1099

555

中國最好的金融求職培訓:見聞學堂(微信號:top-elites)

中國政府網24日消息,經研究論證,國務院決定,取消和下放58項行政審批項目,取消67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取消19項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將82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調整或明確為後置審批。

國務院取消了多項行政審批和許可中,保薦代表人資格許可赫然在列。業內人士指出,這意味著投行業內原先憑借保薦代表資格證書就能獲得高額薪水的時代結束,保薦代表這只投行“金飯碗”將被打破。

中國政府網顯示,國務院決定取消的67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目錄中,包括原屬中國證監會認定的保薦代表人資格和外國證券機構駐華代表機構首席代表資格審核取消。

除了保薦人資格之外,另外包括保險公司精算專業人員資格認可、內部審計人員崗位資格、等在內的一大波象征著金飯碗的證書也被取消。

在證監會2009年修訂的保薦代表人條件中,除了三年以上保薦業務經歷,擔任過證券發行項目協辦人等業務條件以外,還需參加中國證監會認可的保薦代表人勝任能力考試且成績合格有效。

不過有業內券商人士表示,這次國務院下放審批程序,原屬於證監會的保薦代表資格審核取消,意思是不再作為行政審批事項,而是下放到證券業協會,並不是取消保代制度,註冊制下的保代責任應該會加強。

此前10月初的時候,華爾街見聞曾報道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管理保代相關的通知和考試調整的公告。新的保代考試將遵循新的規則和條件,只要具有證券從業資格都可報名參加,不再要求需在證券公司從事證券發行承銷、收購兼並、固定收益等投資銀行相關業務的正式工作,並且相關工作經驗要有兩年以上。

在取消和下放的58項行政審批項目中,原本由證監會審批的項目有8項,包括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托管人資格審批;期貨公司變更法定代表人、住所或者營業場所,設立或者終止境內分支機構,變更境內分支機構經營範圍的審批;證券公司行政重組審批及延長行政重組期限審批;證券金融公司變更名稱、註冊資本、股東、住所、職責範圍,制定或者修改公司章程,設立或者撤銷分支機構審批;轉融通互保基金管理辦法審批;轉融通業務規則審批;證券公司融資融券業務監控規則審批;從事證券相關業務的證券類機構借入或發行、償還或兌付次級債審批。

在取消67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中,包括外國證券類機構駐華代表機構首席代表資格核準、保薦代表人資格等兩項由證監會負責實施的準入項取消。

 

--------------------------------------------------------------------------------------------------

更多精彩,請關註“見聞學堂”微信公眾號:搜索微信號top-elites,或者掃一掃

150x150

查看更多“見聞學堂”文章,請點擊右邊傳送門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20552

第一道汙染防線上的“空手道”環評資質倒賣經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08521

環評行業的“資質掛靠”就如同皮影戲。表面上是環評機構完成了建設項目的環評工作,但背後實際上是有一雙手在操控。 (CFP/圖)

寧夏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企業,盜用3家環評機構資質,完成了至少23個環評項目。有項目被打回重做,有項目被列入環保部重點黑名單。

舉報者認為實是環評機構的違規“出借”資質。“擁有資質的機構以‘管理費’的名義收取30%到50%的分成;還有的則是‘零售’,每蓋一個公章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

一個惡性循環就此形成,環評項目多被壓低價格的無資質公司搶去,逼著有資質的環評單位只能出借資質。“如果不掛靠,養活自己都難。”

東窗事發無人答疑

一連5天,劉宏偉的兩個手機號碼始終處於關機狀態或為空號,他以前的員工也無法聯絡上他。

2015年3月23日,當南方周末記者去到他的公司寧夏瑞博環保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瑞博)的辦公室時,這里早已於一個月前被轉租給了一家教育機構。

劉宏偉,根據公開資料,這個被描述為3家甲級資質環評機構的寧夏代理人,至少是23個環評項目聯絡人的公司老總,似乎憑空消失了。

環評(即環境影響評價),被稱為規劃及建設項目的第一道汙染防線,是對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評估並提出對策。按規定,從事環評的機構必須擁有資質證書。

這可能肇始於一起一年多前的舉報。2013年7月,民間環保NGO重慶兩江誌願服務發展中心(以下簡稱重慶兩江)投書至環保部,認為寧夏瑞博盜用3家環評機構的甲級資質開展業務。

最新的消息是,環保部核實,寧夏瑞博確存在盜用行為,責成寧夏環保廳處理。

但再無下文。3月24日,南方周末記者去到寧夏環保廳,相關負責人並未就此受訪。而吊詭的是,原本應為“受害者”的3家環評機構,幾乎都三緘其口。

據多名環評師透露,業內存在“資質掛靠”的沈屙,即無環評資質的企業借用資質在當地接單,有資質的環評機構負責蓋章,兩者利益均沾。不過,環保部的答複並未指出寧夏瑞博一案有此問題。

寧夏瑞博如此暗度陳倉,後遺癥已然顯現。

百泓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永固紫、苝系列顏料等化工產品生產項目,位於寧夏賀蘭縣暖泉工業開發園區,便是由寧夏瑞博完成的環評。

2014年12月,這一企業被列入環保部的重點環境案件。經調查,企業存在汙水處理站壓濾機露天擺放且沒有使用痕跡;鍋爐煙囪排放黑煙、煤和爐渣存放無“三防”措施;危險廢物管理不規範等5方面問題。

“正是由於寧夏瑞博這類公司的存在,一些本不符合環保要求的汙染項目開工建設了,環評這道保險墻形同虛設。”一名現居深圳的環評師彭曉鐘對南方周末記者說。他在一家環評機構工作了近10年。

據重慶兩江的調查及多位環評業內人士的反映,這種“資質掛靠”已成為行業毒瘤。像寧夏瑞博“盜用”資質案件,在全國並非個案。

名為“盜用”實為“掛靠”?

2014年9月,在重慶兩江舉報寧夏瑞博的一個星期之後,這家NGO的負責人向春還見到了劉宏偉。向春一直詢問劉與3家環評機構的“合作”關系,但劉出言謹慎。在一個多小時的談話中,劉的這句話讓向春印象深刻:“既然出事了,反正我扛了,我不會出賣朋友的。”

盡管在舉報信中用了“盜用”一詞,但向春一直質疑是“資質掛靠”關系。

“根據我們的調查,所謂盜用,實質上是借用。即寧夏瑞博與3家單位實際上是私下的合作關系。”向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當時用了“盜用”,是沒有確切的證據。

這種“借用”,即為資質掛靠。由像寧夏瑞博這樣沒有環評資質的公司具體承接和操作環評項目,再蓋上有環評資質機構的公章。

寧夏盛世榮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世榮華)建設的寧夏石嘴山國際建材城項目同樣也是由寧夏瑞博完成環評。

在其環評的公眾參與公告中,環評機構為某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而環評機構地址則是寧夏瑞博的辦公地點,聯系人是劉宏偉。

除了上述環境科學研究中心,被認定盜用資質的另兩家環評機構為河北冀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河北冀都)、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

盛世榮華一位王姓負責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在整個環評中,他一直是和寧夏瑞博進行聯系,從來沒有同上述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有過接觸。“劉宏偉告訴我們,他們與環境科學研究中心是合作關系。”

像這樣的環評報告還有很多。有的報告中,寧夏瑞博的辦公地點被描述為環境科學研究中心駐寧辦事處。而有的報告中,河北冀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和西安地質礦產研究所的環評聯系人同樣為劉宏偉,聯系電話也是同一個號碼。

向春的質疑得到了一名曾在寧夏瑞博工作過的員工的佐證。“直到我2012年離開瑞博前,瑞博與另幾家有資質的單位還是合作關系。”這名員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對此,南方周末記者致電河北冀都。一位工作人員表示,公司已讓對方停止使用河北冀都的名義。“你別問我,問寧夏環保廳去。我們也是受害方。”這名工作人員突然掛斷電話,且無法再次接通。

如果確為盜用,對方並不知情,則寧夏瑞博有私刻公章之嫌,嚴重違法;如果雙方是合作,由於國家頒發的資質是不能私自交換和買賣的,這樣的合作本身就不合法,雙方都要承擔責任。擁有資質的一方還會面臨被吊銷資質的處罰。

寧夏瑞博環保咨詢有限公司已人去樓空,只剩下牌示還未改。 (南方周末記者 嶽家琛/圖)

灰色利益鏈

那麽,有環評資質和無環評資質的兩方為何能走到一起?

答案是利益。

“兩家合作,無資質的一方可以獲得資質,承接環境影響評價項目,賺取項目建設公司的環評費用。而有資質的一方則可坐收漁翁之利,從掛靠單位中獲取分成。雙方各取所需。”彭曉鐘說。

而環評資質的稀缺性更是增加了其含金量。

“國家對於申請環評資質有著嚴格的要求,且進行總量控制。像寧夏瑞博這樣的企業是不可能達到申請要求的。”上述前員工說。

根據環評公眾參與網的數據顯示,寧夏僅有9家機構擁有環評資質,其中擁有甲級資質的機構更是僅有1家。而大量的建設項目都要環評。市場的需求吸引著那些沒有環評資質的公司,希望從中分一杯羹。

上述前員工也曾建議劉宏偉申請環評資質,而不是非法使用其他單位的資質承接項目。但是這一提議被劉宏偉否決掉了。

“實際上,如果按照規定來做,雇用有執業許可證的職工,申請正規的環評資質,這樣花費的成本要比掛靠幾家有資質的單位,給他們分成多得多。”這名員工表示。

關於分成,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單位,則有著不同的辦法。

“有的是按年簽訂合作協議,擁有資質的機構以‘管理費’的名義收取30%到50%的分成;還有的則是‘零售’,每蓋一個公章幾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彭曉鐘說。

“像寧夏瑞博這類沒有資質的公司,成本費用除了要向有資質的機構分成以外,還要經常打點評估單位的專家以及相關審批部門的人。”彭說。因而,他們也是利益鏈條的一部分。以上幾方共同分掉了被環評的項目建設公司所交的環評費用。

建設項目的公司看似成了這一灰色利益鏈的最終受害者,但在寧夏石油化工環境科學研究院環評師撒世軍看來,事實並非如此,建設公司也是利益鏈條的一部分。

“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人員、設備、現場監測等都需要成本。而瑞博省去了這一切環節,成本低了,向建設單位收取的環評費用就低了,同時,一些原本不應該開工建設的項目也順利通過了環評這一關。”撒世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除非,寧夏瑞博的環評報告編得質量實在太差,以至於不得不被要求重新評價。

寧夏瑞博承接的寧夏博永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碳四幹氣綜合回收利用項目”的環評上報至寧夏環保廳後,就由於質量太差被退回,後由寧夏石油化工環境科學研究院承接完成了環評報告。撒世軍便是這個報告的負責人。

而寧夏瑞博大量的環評報告依然通過了審批。在一些環評從業人士看來,這涉及環評審批的弊病。“環評報告能不能通過,不是看技術,而是看送審機構與審批部門的關系,要麽有後臺,要麽花錢搞定。”彭曉鐘表示。

而最近環保部亦在重拳整頓環評亂象,清除“紅頂中介”,並出臺建設項目環評的相關政策文件。此外,環保部會不定期發布日常通報,處理違規單位和個人。

惡性競爭、惡性循環

這並非個案。除了寧夏瑞博,2012-2013年間,重慶兩江還舉報過3家公司,均為“資質掛靠”問題,目前均已得到反饋和處理。

這均是重慶兩江通過網絡檢索,發現了環評文件的異常情況。例如,在網絡中搜索有資質的甲公司某一環評項目的負責人張三,而張三同時又是一家無資質公司的老總,張三以及這家無資質公司的聯系方式、聯系地址還出現在乙公司某一環評項目上,則可以懷疑這兩家機構存在掛靠關系,從而再做進一步調查。

其中,重慶永博環境汙染治理有限責任公司就自稱與重慶市多家環評機構有合作關系,擅自在其公司網頁經營範圍中增加“環境影響評價”,違規開展環評工作。

據彭曉鐘觀察,“資質掛靠”一般發生在小項目上,且集中在外地環評機構承接本地項目上。

“而監管力度不夠,為環評機構資質提供了生長的土壤。”彭曉鐘說。

“環評市場是非常開放的,要求不得有任何人指定必須委托誰做環評。全國範圍內所有擁有資質的機構,只要符合評價範圍,都可以委托他們來做環評。這對於環保部門來說也確實很難監管。”撒世軍這樣認為。

而目前,資質掛靠則使得沒有資質的環評公司過分壓低了市場價格,攪亂了環評市場,形成惡性競爭。

“像寧夏瑞博這類的公司,他們不需要有資質的人員、不需要專業設備、不需要前往現場,於是成本便可以被極度壓縮。他們報給項目建設公司的價錢,甚至比我們的成本都要低。”撒世軍表示,“而建設公司考慮到成本,只要花最少的錢完成前期審批手續就可以了。所以不了解也並不關心環評資質問題。”

這樣的惡性競爭形成後,環評項目多被壓低價格的無資質公司搶去,真正有資質的環評單位便很難保證收益了。

於是,這樣的行業環境反過來逼著有資質的環評單位出借自己的資質,與沒有資質的公司進行掛靠,通過收取掛靠費來增加收入。“這些有資質的機構,如果不掛靠,養活自己都難。”彭曉鐘說。

一個惡性的循環由此產生。

如果說惡性競爭影響的是環評行業的健康發展,那麽環評質量則關系到這片土地上每一個人的利益。當前,全國的環評行業亟須環保主管部門的重視和大力度監管。

而在銀川,據寧夏業內人士的不確切消息,凡是寧夏瑞博曾經做的環評項目,現在全部撤銷,重做環評。南方周末記者聯系寧夏環保廳求證此事,並未得到答複。

而向春對此向寧夏環保廳申請信息公開,目前也仍在等待答複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7406

環評資質的“地下交易網”十省環評機構,23%或涉資質買賣?環評資質的“地下交易網”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11260

環評機構買賣環評資質,這已形成了一個龐大的隱秘市場。 (曹一/圖)

廣州一家NGO與南方周末的聯合調查發現,全國十省600家環評機構,約23%涉嫌資質買賣或被盜用。北京市的比例最高,其中不乏部屬環評機構。

張磊靠租借來的資質做環評項目,最多時曾掛靠了二十余家。目前他辦公室資料櫃里的環評報告書,就分別使用了6家不同的環評機構資質。

“這幾個方面(項目建設方、環評單位、專家評審、政府審批等)本應是監督與制約的關系。然而這幾方處於共同的利益鏈上,是利益均沾而非監督與制約。”

此次調查方法主要是通過網絡搜索,結論還須權威部門認定。

環境影響評價(以下簡稱環評)之於環境,正如同肌膚之於人體,是抵禦汙染“毒瘤”的第一道防線。

而在雲南生態脆弱的怒江上遊貢山縣,一個年產6萬噸高氯酸鉀的項目,卻有著脆弱的“肌膚”。項目被質疑由無環評資質的機構承擔了環評工作。

“縣鄉兩級15位人大代表提案反對項目建設,大量村民通過村委會等渠道表達了反對聲音。”雲南貢山一位鄉級人大代表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原定於2015年8月開工的項目,目前已被迫延期。

這是被廣州綠網環境保護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廣州綠網)盯上的環評項目。最近,這家致力於環評調查的NGO頻頻發力,炮轟諸多知名機構涉嫌非法出借環評資質。

“沒有環評資質的公司,非法借用有資質單位的資質,實際開展環評工作,業內人士一般把這樣的情況叫做資質掛靠。”一家乙級資質環評機構的負責人劉躍解釋,“環評是你發的,報告書卻是他寫的。一份數百頁的環評報告書,除了附在最前面、加蓋公章的資質掃描件由名義上的環評單位提供,其余的均由無資質公司完成。”

貢山項目只是冰山一角。近日,廣州綠網和南方周末記者對環評機構數量最多的全國10個省份進行調查,共計600家環評機構,有137家涉嫌資質掛靠或被盜用,比例高達23%。

“不少環評機構,就依靠著販賣前面加蓋公章的資質複印頁賺錢,使用一次的價錢從幾千到上萬元不等。”劉躍說,“這早已是行業內公開的秘密。”

環評機構的資質買賣經 (梁淑怡/圖)

“買資質跟買白菜一樣”

貢山項目只是廣州綠網和南方周末記者此次全國調查中的一例。

廣州綠網的工作人員通過網絡檢索發現,《貢山縣迪麻洛年產6萬噸高氯酸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第二次公示》中,所寫環評單位為河南藍森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聯系方式卻為雲南昆明的固定電話號碼。

在進一步的檢索中,廣州綠網發現該聯系人、聯系電話、聯系地址,均指向昆明翊佐環境科技有限公司。而該公司在上述貢山項目環評公示時,並無相應環評資質。不僅如此,同樣的聯系電話、聯系地址和聯系人,變換著多家擁有環評資質單位的名義,開展環評項目。

廣州綠網懷疑,項目環評單位涉嫌資質掛靠。“根據檢索的結果,使用同樣聯系方式的昆明公司,掛靠了多家環評機構資質開展業務。”廣州綠網負責人向春解釋。

廣州綠網和南方周末記者用上述方法,檢索了四川、江蘇、河南、黑龍江、廣西、廣東、山東、浙江、北京、河北等10個省份全部環評機構的項目,發現有23%的環評機構涉嫌資質掛靠或被盜用。其中,北京市最為嚴重,共85家環評機構中32家涉嫌資質掛靠或被盜用,達37.6%。江蘇省次之,為32%。這些資質多被借給寧夏、雲南等偏遠省份。

其中不乏部屬環評單位。廣州綠網發現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中環聯(北京)環境保護有限公司兩家部屬環評單位,涉嫌將資質分別出借給福建、貴州的公司使用。廣州綠網於2015年8月10日將上述情況向環保部進行了舉報。

實際上,環保部早已對環評機構的違法行為采取了嚴厲措施。僅2015年上半年,環保部對存在各類問題的63家建設項目環評機構做出了取消資質、縮減評價範圍等相應處理。對現有環評機構資質條件進行清理,30家機構被取消或註銷資質。

然而,盡管受訪的業內人士均認可掛靠現象具有普遍性,但卻表示很難找到確鑿的證據證明環評報告完全由無資質的環評機構負責編寫,並違法使用了資質單位的環評資質。

“通過公示的環評機構聯系方式檢索掛靠,其中雖不能排除誤判和遺漏的可能性,不過卻是目前非官方力量唯一可能的調查環評機構資質掛靠的方法了。”向春表示。

為了驗證結果,南方周末記者致電上述檢索中涉嫌掛靠的8家環評機構,其中有5家表示可以掛靠合作。“我們甲級單位平臺高,找我們合作的人也比較多,如果想合作的話都沒有問題。”北京一家擁有資質的環評機構的經理答複。

另有兩家因其他原因無法合作。其中一位山東的環評機構經理給南方周末記者“支招”,建議采用“分公司”的形式進行掛靠合作。只有一家公司明確拒絕,其接電話的工作人員稱:“我們是國有單位,你們這麽做是違法的。”

與此同時,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11位環評業內人士,包括環評機構負責人和一線環評師、借用資質的無資質公司負責人,以及負責組織專家評審會的官員。

張磊是一家無資質公司老板。在他的微信群里,還有專門尋找“資質合作”的“業務員”。“經常有人在群里推銷資質,甚至還有業務員登門推銷,買一個資質就跟買白菜一樣簡單。”張磊表示,環評機構資質買賣已經形成了“地下市場”。

張磊亦靠租借來的資質去做環評項目,最多時曾掛靠了二十余家。南方周末記者看到,目前張磊辦公室的資料櫃中存放的環評報告書,分別使用了6家不同的環評機構資質。

環評機構的資質買賣經 (梁淑怡/圖)

掛靠交織網

“交叉掛靠或許是環評機構資質掛靠的一大顯著特征。沒資質的向多家有資質的單位借資質,有資質的將資質出借給多家公司。”向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廣州綠網的辦公室,一塊白板上用線條連接起一邊是出借資質的單位表,一邊是借用資質的單位表。密密麻麻的線條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掛靠交織網。

檢索結果證實了向春判斷。涉嫌資質掛靠的137家環評機構,或將資質出借給274家不同的公司。

由於每家環評機構資質只能開展特定類別的環評,因而不同資質類別的環評單位也會“互通有無”。檢索中發現,泉州市天龍環境工程有限公司既涉嫌將資質出借給泉州科藍環保設計咨詢有限公司,又涉嫌借用福建閩科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的資質。該公司資質目前已被環保部取消。

“有的甚至把租借來的資質,再轉租給其他人,成為二道販子。”劉躍表示。

掛靠的另一個特征是,相較之環科院所和高等院校,私企的掛靠問題更多。在檢索出的137家涉嫌資質掛靠的單位中,私企共91家,約為總數的三分之二。

另外,北京的掛靠情況最為嚴重,這一情況也在多位業內人士的預料之中。“一方面,北京環評單位的資質種類比較齊全,掛靠可以一步到位;另一方面,北京本地環評項目很少,環評機構卻很多,於是大量單位向外出借資質。”一名環評業內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表示,“北京資質出借的情況泛濫,已成為行業共識。”

不僅如此,很多在外地掛靠資質的環評單位,都改頭換面以“分公司”“辦事處”的名義開展工作,正如上文山東環評公司經理“支招”的那樣,用以規避風險。

於是,很多借用資質的公司,名義上成為了擁有資質公司的“分公司”,並在當地環保部門備案登記。在檢索調查中,一些環評公司分支機構的數量,超過甚至數倍於其環評工程師的人數。

例如江蘇綠源工程設計研究有限公司,擁有環評師21人,而其分支機構經統計則多達23個。河南藍森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有環評師28個,分支機構則為29個。而更誇張的是浙江商達環保有限公司,有22個分支機構,環評師卻僅為7人。

“就按照每個分支機構只擁有一名環評師做環評來計算,也有分支機構連一個環評師都沒有。那麽報告由誰來撰寫?”張磊質疑。

滋生土壤

“雖然理論上這種情況(指分支機構多、環評師少的現象)是講不通的,但實際上並不違法。除非可以確定建設單位直接與無資質環評機構簽訂了環評委托合同,無資質環評企業負責包辦環評各項事宜。”廣東某地評估中心一名負責組織環評報告專家評審會的官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按照要求,環評機構只需在相應地方備案,便可從事環評工作。並沒有法律規定公示聯絡的人員不得是其他公司的人員,或者擁有環評師資質。因而這也是制度上的缺陷,不少環評機構正是鉆了這樣的空子。”一位從業十年的環評人士說。

環保部在對環評機構處理通報上,使用更多的是“借用外單位人員違規開展業務”的表述。根據環保部網站公開的信息,僅有2013年10月25日的通報中定性為“環評機構出借資質”。

代替“掛靠”的表述,還有“盜用”。即無資質的單位未經許可,私自使用了環評機構的資質,從事環評工作,與有資質的環評機構無關。二者的區別在於有資質的單位是否知情。 南方周末報道的寧夏瑞博資質掛靠案件(詳見2015年3月26日《環評資質倒賣經——第一道汙染防線上的“空手道”》)中,寧夏瑞博被認定為盜用資質,而另外幾家涉嫌出借資質的環評機構則相安無事。

“說白了,就是資質單位、管理部門、掮客相互勾結的結果,一旦出了問題,由掮客一人承擔,最後大家都沒責任了。”廣州一位環評從業人員對此表示,這樣資質掛靠的情況,伴隨著環評制度的發展,一直存在。

隨著2008年《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的調整擴大和經濟刺激政策的出臺,需要環評的項目逐漸增多,想吃蛋糕的人也在成倍增加。於是,大批掛靠企業產生。

“另外,一些曾經的環評機構員工,也看準了市場機會,跳槽出來自己當老板,找一家單位掛靠資質開展環評業務。”張磊說。他本人也是這樣成為公司老板的。

大量掛靠使得環評市場價格逐漸被壓縮。“他們不需要有資質的人員、不需要專業設備、不需要前往現場,於是成本便可以被極度壓縮。其市場報價,甚至比有資質單位嚴格按照規範操作環評的成本價還要低。”

有資質的環評機構迫於生存壓力,不得不將資質出借,通過掛靠費增加收入。資質出借給更多的單位,環評價格進一步被壓縮。環評機構資質掛靠愈演愈烈。

這樣的惡性循環最終影響了整個環評行業的健康發展。一些受訪的老環評從業人員表示,在環評行業繼續工作,收入已經無法滿足其需求,有環評人正在從環境汙染源頭控制的環評工作,轉向位於末端治理的環境工程。“做環境工程,一單的收入能頂做環評一年。”張磊說。

節節失守

一份環評報告的出臺需要經過項目建設方、環評單位、專家評審、公眾參與、政府審批等數個環節。這些環節何以節節失守,致使掛靠行為肆意橫行?

“這幾個方面本應是監督與制約的關系。然而實際上,這幾方處於共同的利益鏈上,是利益均沾而非監督與制約。”一名乙級資質環評機構負責人表示,“建設單位並不關心環評單位是否為掛靠,在乎的只是花費最少的錢,把手續辦齊,拿到批文順利開工。”

於是,掛靠單位可以順利接項目掙錢,建設單位花費較少的成本使得原本通不過環評的項目通過,擁有資質的單位零成本賺取了不菲的掛靠費用。“利益均沾,看起來對誰都有利,但這其中受損的,只有環境。這筆賬該由誰來埋單?”這位環評機構負責人說。

隨後的專家評審和政府審批環節,亦沒有實現對資質掛靠問題的把關。

在上述環評中心官員看來,通過專家評審發現資質掛靠的證據幾乎不可能。“掛靠單位編寫的環評報告書,質量普遍較次,評審環節能夠做的,就是從內容上進行把關,提高掛靠單位完成環評報告的成本,從而間接遏制掛靠行為的發生。”

而公眾參與環節中的不透明等弊病,則早已被輿論詬病多年。

對於環評機構資質掛靠的問題,劉躍已多次給環保部寫信。劉躍認為,在環評報告書中,附一張環評單位項目負責人在現場的照片,或直接要求項目負責人到現場,就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資質掛靠的發生。

上述環評中心官員亦贊同劉躍的觀點。“這樣一來,就會增加掛靠單位的成本,其掛靠積極性就會下降。”

然而,劉躍每一次向環保部寫信最終都杳無音信。更讓劉躍不解的是,他每每將環評機構資質掛靠的舉報材料遞至環保部,其網上的公開證據便會隨即消失。

另有上述從業十年的環評人士建議,應該要求建設單位將環評款項直接打入環評單位銀行賬戶內,並由環評單位開具發票。這樣一來相當於把無資質的掛靠單位從金錢結算上架空了,掛靠自然也就失去了生存土壤。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劉躍、張磊為化名

◉鏈接

環評資質:環評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後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進行跟蹤監測的方法與制度。不僅大型化工項目,就連普通公眾身邊的餐館、門口施工的地鐵建設工程都需要進行環評。相關機構取得《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證書》後,方可在資質證書規定的資質等級和評價範圍內從事環評技術服務。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6879

天津港爆炸案追責:誰幫瑞海獲得資質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8/4678356.html

天津港爆炸案追責:誰幫瑞海獲得資質

第一財經日報 秦夕雅 王子約 章軻 陳姍姍 2015-08-28 06:00:00

最高檢昨日發布消息稱,根據查明的情況和有關法律法規,有11名官員、退休官員、國企高管被立案偵查並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其中廳官7人。

天津港“8·12”爆炸事故進入第17天,截至昨日下午3時,共發現遇難者145人。事故追責大幕也正式拉開。

最高檢昨日發布消息稱,根據查明的情況和有關法律法規,有11名官員、退休官員、國企高管被立案偵查並采取刑事強制措施,其中廳官7人。天津市交通運輸委員會(下稱“天津交委”)主任武岱等10人涉嫌玩忽職守罪;交通運輸部水運局副巡視員王金文涉嫌濫用職權罪。

專案組發現,王金文違法行使職權,幫助不符合安全規定的瑞海公司通過安全評審,致使不具備資質的瑞海公司通過了危險化學品經營有關資質的審批。

被查11人中,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鄭慶躍和天津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下稱“天津安監局”)副局長高懷友還參加過新聞發布會。

一些法學和行政學專家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對於這些被立案偵查者,立案後,免職、撤職、開除公職等行政問責會先行啟動。除了刑事追責外,負有直接和間接領導責任的更高級別官員的行政問責也將展開。

事故發生後,習近平總書記和李克強總理曾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要求查明事故原因,嚴肅查處事故責任人,做好遇難人員親屬和傷者安撫工作,維護好社會治安,穩定社會情緒。

交委、安監、海關、天津港等多方被追責

在最高檢的通告中,對天津市交委、市安監局,濱海新區安監局、規劃和國土局,天津新港海關,天津港(集團)公司等單位的責任進行了厘清。

檢方經調查發現,以下單位在此次爆炸中應該承擔責任。

天津市交委作為天津港危險化學品經營管理行業主管部門,對危險化學品經營業務負有審批、監管等職責,有關責任人員未認真履行職責,違規發放經營許可證,對瑞海公司違法違規經營活動監管不力。

天津市安監局和濱海新區安監局,作為安全生產的監督管理部門,對轄區內企業特別是危化品經營企業的安全生產負有監管職責,有關責任人員監管不力,對瑞海公司存在的安全隱患和違法違規經營問題未及時檢查發現和依法查處。

濱海新區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作為轄區各類建設項目的規劃管理部門,對轄區內企業經營危險化學品倉儲業務規劃負有審批職責,有關責任人員明知瑞海公司經營危險化學品倉儲地點違反安全距離規定,未嚴格審查把關,違規批準該公司危險化學品倉儲業務規劃。

天津新港海關有關責任人員在危化品進出口監管活動中對工作嚴重不負責任,對瑞海公司日常監管工作失察,對其違法從事危化品經營活動未及時發現並查處;給不具備資質的瑞海公司開辟綠色進出關通道,放縱瑞海公司從事違法經營活動。

天津港(集團)公司作為港區企業管理單位,對轄區內經營企業負有安全生產監管等職責,有關責任人員疏於管理,對瑞海公司存在的安全隱患和違法違規經營問題未有效督促糾正和處置。

誰為瑞海安評開“綠燈”?

在此次公布的11人名單中,只有王金文一人因涉嫌濫用職權罪被依法立案偵查並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專案組稱,王金文違法行使職權,幫助不符合安全規定的瑞海公司通過安全評審,致使不具備資質的瑞海公司通過了危險化學品經營有關資質的審批。

根據交通運輸部官網消息,在水運司的多項職責中,包括了負責港口、航道及設施、通航建築物、引航管理工作;負責起草港口安全生產政策和應急預案,組織實施應急處置工作;負責船舶代理、理貨、港口設施保安、無船承運、船舶交易等管理工作等。

根據公開資料,王金文自1983年起到交通部內河運輸管理局運輸組織處工作,先後任調度員、副主任科員;1990年任運輸管理司水運總調度室調度處主任科員;1994年起先後任水運司水運調度處副處長和綜合運輸處長。

值得註意的是,王金文自2002年7月任港口管理處處長。我國在2003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港口法》,標誌著港口政企分開的大幕正式拉開。

順應這一變化,也正是在2003年,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交通部等部門關於深化中央直屬和雙重領導港口管理體制改革意見的通知》,經天津市委批準,天津港務局實行政企分開,行政職能轉交天津市交通委員會,天津港務局轉制為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

2004年6月3日,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

有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王金文是水運局資深的老職工,平時為人也較為低調,在港口監管方面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

根據這名人士透露,王金文在水運和港口領域浸淫已久。此前曾在運輸組織處和水運調度處工作,後擔任港口管理處處長。記者查閱交通部官網發現,截至昨日,王金文的職務依舊是水運局副巡視員。

一位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士告訴記者,具體從港口管理方面的職能來看,有關部門會對港口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實施監督和管理;同時也要管理港口經營的市場準入,維護港口生產經營秩序。

“盡管不是單獨決定審批是否通過,但有關部門的安檢結果有著重大影響,畢竟這是一個比較專業化管理的領域。”這名人士表示。

另一位知情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這事本來牽扯不到交通部,歸天津交委管,但涉事企業手續不完備,於是找到王金文疏通關系。

或有更高級別官員受行政處分

北京京師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殿學向《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從量刑上講,玩忽職守和濫用職權罪的刑罰的確不重,根據現行《刑法》第397條規定,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或者玩忽職守,致使公共財產、國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損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但一般而言,檢察機關會選擇證據鏈最全的罪名先立案;立案後,在調查過程中如果發現有更嚴重的行為符合其他罪名,比如受賄罪等,會按照更重的罪名、或者數罪並罰來向法院提起訴訟。

通常情況下,立案之後,對於官員的免職、撤職、開除公職等行政問責會先行啟動。

華中科技大學法學教授梁木生向本報記者表示,對官員的行政處分,要依據官員的瀆職行為,甚至可能存在的違法行為導致了事故的危害性以及事故造成的嚴重程度衡量。負有領導責任的官員和直接參與的履職者都應該被行政處分。

梁木生分析稱,按照此前類似的重大事故的做法,就天津爆炸案所造成的嚴重後果看,行政處分有可能涉及更高級別官員。

天津港的責任

值得關註的是,天津港(集團)公司到底該負什麽責任,此前曾有爭論,該公司總裁鄭慶躍在新聞發布會上還曾澄清:天津港(集團)公司和發生事故的瑞海國際物流公司沒有隸屬關系,“我們是被冤枉”。

這次,該公司總裁鄭慶躍(正廳級)、總裁助理李洪峰(副廳級)、安監部副部長鄭樹國三人也被立案偵查。理由是天津港(集團)公司作為港區企業管理單位,對轄區內經營企業負有安全生產監管等職責,有關責任人員疏於管理,對瑞海公司存在的安全隱患和違法違規經營問題未有效督促糾正和處置。

一家國內大型港口集團的董事長告訴記者,按照港口安全管理的規定,港口公司對其港界範圍內的企業是有管理責任的,這里的“管理責任”主要是指生產安全方面,依據的原則主要是屬地化原則。

另一家大型港口集團的管理層對記者介紹,所謂港界就是每個地區都對港口公司所在區域有規劃的紅線圖,跟城市部分是有明確的分界的,比如港界之內就有港口公司自己的公安消防,在港界內的企業,即使與港口公司沒有資本關系,甚至所在的土地已經出讓,港口公司也有安全管理的責任,“也可以說是義務,即使對違規企業沒有處罰權,也可以發現問題上報有關部門。”

上述港口集團的董事長進一步告訴記者,每年該港口都會連同相關安全管理部門一起對港區範圍內的企業進行聯合調查,包括生產安全、應急預案等,這里說的安全管理部門主要指港口管理局或者交通運輸委員會。

編輯:一財小編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8138

不再不合法!滴滴獲得專車平臺運營資質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08/152262.shtml

u=1067059643,862411526&fm=21&gp=0

i黑馬訊(楊博丞)10月8日消息  今日,i黑馬獲悉,在正在進行的《共享經濟下的約租車(專車)模式上海創新和探索》論壇上,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向滴滴出行頒發“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成為國內首張專車平臺資質許可,滴滴也是首家擁有網絡約租車資質的專車公司。

據i黑馬了解,在去年,上海政府就發布了《上海市查處車輛非法客運辦法》,其中第八條規定:“利用互聯網網站、軟件工具等提供召車信息的服務商,應當遵守客運出租汽車調度服務規範,並向市交通行政管理部門提供客運服務駕駛員和車輛的信息。”

在之前關於上海市人大代表集中視察“非法客運整治情況”專題情況會議上,上海市交通委副主任楊小溪表示,滴滴專車是黑車,營運不合法。其最大問題在於旗下的專車部分車輛屬於私人所有,不具備營運資質,但卻從事了營利性營運工作。從法律層面來講,存在違規行為。


上海交通委主任孫建平對此也曾表示,互聯網打車軟件進來後會讓司機產生緊迫感,對管理部門來說,也可以從中吸收有益的東西,如利用互聯網調動社會資源,為更多的人服務,但必須要講秩序,講規範。

對此次發牌一事,無疑是對專車行業的一大利好,表明了政府和業界對交通領域移動互聯創新的肯定和認可,這將直接受益千萬專車司機,從此走上正規軍之路,專車業務也將尋得路徑走向合法。

滴滴快的CEO程維表示,上海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許可證,是中國乃至全球範圍內頒給網絡約租車平臺的第一張許可證,無論是對城市出行還是對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這都將是一個里程碑。

上海交委強調,車輛需要通過平臺審核後獲取營運證,司機也需要通過平臺審查後獲取從業資格上崗證。

滴滴公司表示,將盡快給符合條件的車輛和司機頒發相應資質。滴滴平臺將統一為車輛、運營人及乘客購買保險。建立司機培訓制度,設置準入條件,對接入平臺的車輛和司機進行嚴格的安全核查,設置乘客投訴渠道。

上海市交通委主任孫建平對發牌一事表示了自己的態度與看法,他說:大城市的交通管理從來都是世界性的難題,而今移動互聯網深刻影響了交通領域,政府的服務和管理模式也面臨新的形勢。

滴滴稱,滴滴平臺將會開拓更多的細分市場領域,同時進一步探索改革所影響到的傳統出租車行業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博丞,i黑馬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3535

住建部征求意見:擬取消建築企業資質中一級建築師指標要求

第一財經從建築行業內了解到,近期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築市場監管司就“調整建築業企業資質標準部分指標”征求意見(建市施函[2016]86號),主要內容有兩點:

1、取消《施工總承包企業特級資質標準》(建市[2007]72號)中關於企業經理、財務負責人、一級建造師的指標要求;取消《建築業企業資質標準》(建市[2014]159號)中關於註冊建造師、職稱人員、持有崗位證書的現場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的指標要求。

2、2017年1月1日起,申請建築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特、一級資質的企業,工程業績以全國建築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發布平臺為準,未進入發布平臺的業績不作為有效業績認定。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8846

建築業百億減負措施將出臺,這次瞄準資質掛證

“考證族”僅僅依靠考取建造師、會計師資質掛靠企業,以此獲取豐厚酬勞的如意算盤或將打翻。

第一財經從建築行業內了解到,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發布征求意見稿,稱將取消《施工總承包企業特級資質標準》中關於企業經理、財務負責人、一級建造師的指標要求;取消《建築業資質標準》中關於註冊建造師、職稱人員、持有崗位證書的現場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的指標要求。

這份內部征求意見的主要內容有取消建築業企業資質標準中的一級建造師、註冊建造師、企業經理、財務負責人、職稱人員、持有崗位證書的現場管理人員、技術工人等指標;2017的1月1日起,申請建築工程、市政公用工程施工總承包特級資質和一級資質的企業,工程業績以全國建築市場監管與誠信信息發布平臺為準,未進入發布平臺的業績不作為有效業績認定。

對此消息,第一財經記者第一時間向住建部市場監管司核實,對方表示,此文件目前正在內部征求意見階段,尚未公開。

天強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祝波善及其團隊按照當前的市場價格初步估算,施工企業每年維護企業和個人資質的費用在100萬至200萬之間,如果意見實施,全年建築企業減負總和將超百億。

祝波善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資質要求一旦取消,將是建築企業得到改革紅利的機會,消除了企業資質掛證人員費用,可以說是一次‘減負’”。

征求意見函的核心思想與國家的“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改革綱領性要求相吻合,也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於2014年頒布的《關於推進建築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幹意見》中強調的“淡化企業資質管理,強化個人執業資格”文件精神的具體落實。

我國建築行業長期以來實行機構資質和個人資質掛鉤的“雙軌制”行業監管模式。以施工企業為例,現行的《施工總承包企業特級資質標準》規定,施工總承包企業特級資質標準需要具備的條件有:企業經理具有10年以上從事工程管理工作經歷;財務負責人具有高級會計師職稱及註冊會計師資格;企業具有一級建造師(一級項目經理)50人以上等。

對於資質的嚴格要求造就了行業市場中的“考證一族”,即一些個人考下建造師或會計師等資格證掛靠在建築企業,每年可輕松獲得極高的收益,這一現象被稱為建築行業“潛在的灰色利益鏈”。

據業內人士透露,一級建造師、財務負責人的資質掛靠費用在去年達到歷史峰值,平均為3萬元/年/人,今年價格下降至每年2萬元左右。一些企業和個人甚至鋌而走險,“一證多靠”的現象也是業內公開的秘密。此外,施工企業還需以每人4000元左右的價格付款給提供信息的中介。

掛靠資質的危害極大。缺少資質的建築企業,其人員的配備和工程建設實力,一般都不能滿足工程建設的要求。所以,這類企業由於缺少專業人員、技術實力不達標,在工程建設中很容易出現安全事故和質量問題。一旦出事,掛靠資質的人員無法負擔相應責任。

祝波善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專訪時還表示,如果征求意見函的內容得到執行,資質門檻的降低,可以讓資質在市場中的作用大大減小,這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而有實力的項目經理或將自己申請資質,且把更多的精力真正放在項目工程的質量上。從前掛靠所需的費用將分流到企業利潤和真正幹活的人身上。

“那些通過出借資質生存的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這類企業有必要快速提高自營能力”,祝波善補充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9014

廣東:拒絕“人在證途” 14個工作日完成企業資質許可審批

辦一張住房城鄉建設行業的企業資質證書需要多久?在廣東,審批流程要求在14個工作日內搞定。通過實施網上全流程電子化辦理,完全省去了“人在證途”的尷尬。

就在上個月,廣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對其官方網站的電子政務系統進行了全面升級改造,使得業務申報更加方便、快捷,審批業務流程更加規範,實現行政效能提速增效30%以上。

優質、高效的用戶體驗

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主要內容是“推動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

盡管不少人認為,“互聯網+”針對的是傳統行業,和本來就是基於互聯網的電子政務的關系不大,但在廣東省建設信息中心主任林劉雄看來卻並非如此,他認為,政府網站在“互聯網+”戰略中至少應起到兩個重要作用,就是“率先示範”和“基礎支持”。

“以廣東建設信息網為例,建設行業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行業,技術升級相對較慢,涉網應用不是太多,企業對‘互聯網+’的認識也不是很多,創新動力顯得不足。我們通過網上辦事等引導、促使企業使用我們的網絡應用、手機客戶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企業的思維,企業發現時間節省了,成本節省了,效率更是大幅提高,從而由起初的不理解到主動應用,這就是對企業創新作出的有益示範和啟發。”林劉雄對第一財經記者進一步解釋道。

要讓企業主動應用,就必須讓網站具備很強的實用性,而政府網站最直接的作用就是提供電子政務服務,那麽優質、高效的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財經記者登錄廣東建設信息網申請辦理《建築業企業資質許可》,發現只需要三個步驟:首先,登陸“廣東省建設行業數據開放平臺”填寫企業庫和人才庫資料,然後在此平臺上生成申請表,待網上預申報通過後,最後將申請材料直接在網上提交廣東省住建廳受理、審批。

這之後,只要關註其官網微信號,並點擊微互動,選擇網上辦事查詢,輸入16位流水號,就能查到《建築業企業資質許可》的辦理進展。

而在沒有實現電子化辦理的省份,若要辦理《建築業企業資質許可》,至少需要七個步驟:市級建築業主管部門或省直相關主管部門初審合格後,將企業申報資料報省級行政許可窗口,窗口受理後將申報資料轉至審批業務處室;業務處室組織專家對申報資料進行審查;將審查情況報分管省級住建領導審閱;將審查情況提報省級住建辦公會議研究核準;將審查合格的企業名單在網站公示10天;待公示期滿,發布核準建築業企業資質文件、頒發資質證書;行政許可窗口統一送達。對審查不合格的,將通知市建築業主管部門或省直有關部門並說明理由,由其告知企業。

以上七個步驟的辦理時限是42個工作日,是廣東12~14個工作日的省級審批流程的三倍。“這還僅僅是省級的時間差,實際上,由於網站系統是省市兩級主管部門都在用,所以加上市里面審的時間,總的審核縮短的還要更多。企業早一天拿到資質證書,也就能早一天去投標,這有時候牽涉到的也許是幾千萬上億的項目。”林劉雄說。

圖說: 2014年廣州兩會上,廣州市政協常委曹誌偉調研收集了103個與人生不同階段相關的證件,並繪制了一幅“人在證途”的圖表。

除了簡化審批環節,廣東建設信息網還采用了一系列提升用戶體驗的措施。比如,用H5技術改造網站布局和設計,讓網站能夠適應各種尺寸的屏幕;優化搜索引擎、站內分類檢索和智能搜索,讓用戶能很快找到需要的信息;提供場景式服務、常見問答、網上人工咨詢服務、智能知識庫等多途徑咨詢服務,提升用戶的咨詢求助體驗;用信息圖優化信息表現形式,把篇幅長、內容枯燥的政策信息通過人們喜聞樂見、通俗易懂、圖文並茂的形式展現等等。

自主研發的大數據應用

對於政府網站另一個重要作用——“基礎支持”,林劉雄表示,“互聯網+”概念主體是實體經濟企業,企業總要追逐利潤,但許多行業的基礎性工作,工作量大,利潤少,對行業的發展卻是至關重要,企業不願意去做,這些擔子就需要由政府部門來承擔。

“由廣東省建設信息中心自行開發運營的‘廣東省建設行業數據開放平臺’就是這樣一個以行業大數據為核心的行業基礎數據中心庫和應用支撐系統,目前廣東省建設行業的許多電子政務和信息公開工作,都將基於這個平臺實現數據閉合”,林劉雄說。

據了解,“廣東省建設行業數據開放平臺”涵蓋廣東全省的企業、人員、項目和誠信信息。截止到2016年8月11日,該平臺的企業信息庫已收錄省內外建設行業企業26609家,人才信息庫收錄省內外從業人員超123萬人的信息。

林劉雄介紹說,該平臺統一采集從業主體基礎數據、辦事申請以及省、市、縣三級主管部門的業務辦理數據,同時引入並整合廣東省省管註冊人員信息、造價員信息、安全管理“三類人員”信息、施工現場專業人員信息、社保參保信息、住建部核準的資質資格信息等發證機關提供的權威發布信息。提供接口與廣東省建築市場信用信息平臺、廣東省建設工程項目信息管理系統、省網上辦事大廳等領域內外的多個重要業務系統實現集成對接。

更為重要的是,這個系統通過數據整合等技術手段,實現了數據的標準化,保證了數據的通用性,這就為實現不同業務系統之間的數據同步,打破行業各自為政和信息孤島提供了條件。

目前,廣東建設信息網為行業建設運營了32個業務子系統,涉及建設行業的土地、建築、建材、機械、金融、科研、安全等領域。2013年、2015年,這個以大數據為核心推進電子政務和政務信息公開的業務系統幫助廣東建設信息網兩度獲得廣東省政府網站公共服務程度評測省直部門網站第一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009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