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2013年的三大經濟風險 陶冬:談經濟全面回升 為時尚早!

2012-12-31  TWM
 

揮別與風險相伴的二○一二年,陶冬表示,一三年開始,全球經濟將可望脫離不確定的年代,然而在量化寬鬆仍未見止歇的環境下,歐美、中國卻都各自擁有貨幣政策難解的結構性難題。

撰文‧葉揚甲

二○一二年金融市場會以何種姿態收尾,無非取決於美國財政懸崖的談判結果。但無論如何,隨著財政懸崖的落幕,全球將可望暫時脫離不確定性的年代。

日前,在由︽經濟日報︾與台經院共同主辦的﹁看見希望的二○一三﹂論壇中,瑞士信貸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發表演說,他表示,「美國一旦跨過財政懸崖,不確定性的風險因素將大為減少。」只是,隨後的經濟成長亦會變得相對溫和許多。

風險一

美國債務不減 長期隱憂根據瑞士信貸所估,一三年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年增率將會提速到三.五%,雖然較一二年的三.一%有所進展,但不難發現這個數字,明顯低於金融海嘯前四.五%到四.九%的水準。由此可知,未來的這一年若無意外,全球經濟將按低速成長的軌跡前進。短期或許無虞,然而長遠看來,陶冬對歐美、中國這三大經濟體,則各自有著不同程度的憂心。

面對短期首當其衝的財政懸崖,陶冬沒有太多的擔憂。他認為,美國不存在財政懸崖,最多,可視之為「財政斜坡」。

陶冬進一步解釋,只有在不可控制的情況下,發生無可挽回的結局,才可稱為墜入「懸崖」。因此,即使美國兩黨仍為減稅斡旋,乃至於無法達成共識,其實都還算在政治家的掌控範圍內。「過程中或許會協調不順,但預期在耶誕節過後,財政懸崖終將塵埃落定」。

「但這並不是故事的結束」,長遠看來,陶冬認為美國財政問題,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而只是將問題技術性地往後推遲。況且,美國近年來的財政支出,確實有相當程度直接受益於低利率的貨幣環境。「一旦利率調升,美國財政負擔將遠比現在的情勢嚴峻許多」。

不過在那之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克將貨幣政策與失業率掛鉤的創舉,讓量化寬鬆政策有了新的思惟,﹁流動性仍將是貫穿一三年金融市場的主旋律。﹂

風險二

歐洲償債高峰 危機再襲先前令市場恐慌至極的歐債危機,似乎隨著時間推移而淡化。本該屬於歐債震央的重災國,股市表現在最近六個月更是極其耀眼。對此,陶冬不諱言,這一切無疑都將歸功於歐洲央行總裁德拉吉︵Mario Draghi︶。

但是,市場很快會發現,當前的榮景,是由貨幣擴張所堆砌出來的,而期盼看到的財政改革、銀行同盟等舉措,至今其實仍未見進展,「量化寬鬆肯定無法解決入不敷出的財政問題」。

因此,在下一波歐債償還高峰時,也就是在一三年的一月到四月期間,歐債危機隨時都可能死灰復燃。之所以如此判斷,陶冬提到,若再納入屆時義大利大選的紛擾考量,市場風險情緒恐將被再度引燃。

此外,法國的問題亦將逐漸浮上枱面。陶冬預估,法國失業率一三年或將升至一三.五%,這樣一來,法國的稅收、消費勢必都會受到嚴重影響。尤其,法國至今仍與經濟實力強國德國相提並論,一旦市場對此認知出現疑慮,甚或改變,「很快地,對沖基金就會向法國如野狗般地,群起而攻之」。

後續的演變,可關注法國公債殖利率是否急速躥升。即使法國國債負擔不大,但民間銀行的槓桿非常高,這是陶冬認為,歐債可能雪上加霜的理由所在。

風險三

中國房市泡沫 不定時引爆最後,許多分析師認為中國將隨時反彈,樂觀派甚至認為,中國已進入復甦的起始階段。然而看在陶冬眼裡,中國卻只是進入一段政府營造的「偽週期」。

根據過往經驗,中國在黨代表大會隔年會持續擴大固定資產投資,但這一次(一三年),速度或將有所放緩。陶冬補充,「因為地方政府已經破產了」。中國地方政府預算赤字的加總占GDP達到八.五%之高,財務狀況堪稱是希臘的水平。再者,民間企業的融資重心,開始從正常的銀行管道,轉移向非常規的信託貸款籌資。新的融資渠道,短期雖能為地方注入流動性,甚至還能拉高GDP,只是長此以往,將為中國埋下無窮後患。

陶冬舉例,市場上許多提供七%到八%投報率的理財商品,實際上就是信託貸款的衍生性產物,有點類似於金融海嘯前,美國投資銀行推出的結構債,情況頗令人擔憂。不過,「只要房地產不出大事,任何事情都可以由政府出面解決」。

然而,一旦中國內部流動性正常化、貿易順差減少或者轉負,以及美國停止量化寬鬆,這三件事情同時出現時,中國房地產將面臨一次接近五成的調整。時間點可能落在一五年到一七年間。陶冬強調,時間只是預估,重要的是前述條件何時成熟。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2168

一條街荒蕪20年的啟示 幸福的重生


203-01-21  TWM
 
 

 

這是台南海安路的故事,它曾是一塊聚財寶地,繁榮鼎盛;錯誤政策卻讓200戶人無語搬遷,整條街淪為鬼域。

10年前,有一群人堅持改變,寫下重生新頁,如今,這裡繁華似錦。

一條街能從死到生,只要保有希望、不放棄,就能幸福重生……。

撰文‧賴筱凡

攝影‧吳東岳

圖片‧陳鋕銘、都市藝術工作室二○一三年伊始,末日重生後的四天連假,台南陽光燦爛,海安路上人潮川流不息。笑容,洋溢在每個人的臉上。頸上掛著相機的遊客在最知名的藍曬圖前,擺出俏皮姿勢。走累的香港客,拖著大行李箱,隨興倚在「來坐」的藝術創作上,拿著烏克麗麗(類似吉他的四弦樂器)彈奏起來。溫暖幸福,在這南部古城,像音符般流洩滿地。

然而,不說人們可能不知道,多年前,這裡還是斷垣殘壁,寂靜如死灰,長長鐵皮圍起的一座沒人敢靠近的鬼城。在居民耗盡二十年光陰,度過無數悲泣歲月,當愛恨俱已成灰,她,杜昭賢出現了。

一位台南珠寶商的女兒、畫廊主人,因經營問題賠上積蓄,那是她人生最黑暗的日子,就像失落的海安路。擦出火花的那一刻,她好不容易賣畫還清債務,在友人贊助下赴美進修告一段落回來。杜昭賢獲得了重生的力量,但她的故鄉,沉寂十年的鬼城海安路卻沒這麼好運,路面剛開通,街景千瘡百孔。

當下,她做了決定:用藝術讓這條街,重生。

一條街二十年的恩怨情仇,要從一九九三年八月,海安路地下街開挖說起。

從日治時期以來,海安路就是台南極負盛名的百貨街,上百戶商家聚集,繁榮媲美台北迪化街。台南市人買年貨,都要到這裡來,街上經常擠得水洩不通。

「神龍神龍在海安,五條港區無災難。神龍神龍護子民,金銀財寶百姓歡。」地方流傳的打油詩道盡海安盛況。

場景一:

滿心期待,想著地方經濟能更繁榮「我家前面是中藥房的店面,再來是調藥劑的地方……。」陳鋕銘,五十六歲,從小在海安路長大的檢察官,正一筆、一筆的在紙上畫出家中草圖。這是他們的起家厝,自從他父親在海安路開設中藥房後,家裡自此一帆風順,父親還當上台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長。

轉到街上另一頭,木工廠裡,被大家喚為「阿川伯」的王永川,拿著一小塊、一小塊木頭比畫,像要堆出原本海安路的樣貌,「第一間是賣西藥的,第二間在做魚丸,咱家隔壁、第三間在賣米糕跟烏魚子。」說起海安路的繁榮,八十一歲的阿川伯眉飛色舞,「廟口有一個廟埕,賣魚、賣菜、賣肉,攏嘛有。」他在海安路上住了大半輩子,老房子就有八十二年的歷史。

另一間店面,忙碌身影穿梭,他是三十一歲的莊世滄,從祖父傳下來的花生湯店面,就開在這兒。

他們都住在這條街上,年紀各異,談起記憶裡的海安路,卻是同樣的錢潮滾滾景象。但一切,在大怪手開進街上那一刻,戛然而止。

當時台南市長施治明提出政策,希望在海安路開發地下三層樓的地下街,原本只有十米寬的道路,須拓寬成四十米,上頭的商家、居民都得搬遷。縱使徵地賠償金不多,但施治明用編織出的美夢,說服他們勉強點頭搬離家園。

有人懷抱期待,「地下街若真能建成,我們能優先承租店面,地方經濟也可以更繁榮。」大怪手開進來時,陳鋕銘只能拿著相機,站在路旁,默默用鏡頭記錄一切。

有人並不甘願,「我媽媽忙著搬家、忙著找店面、忙著罵施治明。」莊世滄一家,沒空在街上多逗留,也沒那個心情。

惡夢開始,老天爺開了個玩笑為了配合政府開發,海安路的商家,如鳥獸散,有的在附近再覓新店面,有的則乾脆把生意收掉,去向不明。唯一相同的是,他們作夢也想不到,這一挖,不但挖毀了他們的家,挖斷了他們扎在這的根,也挖走了海安路的生機。

原來,海安路地下街規畫區域,竟是地下水流經路線,水流被工程截斷,無處宣洩,好幾次沖破了阻擋土牆的連續壁,「光是連續壁就有四公尺厚,這種工程怎麼做?」陳鋕銘搖了搖頭。離譜的是,所有荒誕的事,就像講好一般,全出現在海安路工程:黑道綁標、工程設計有問題、建商掏空、官員收賄……開發預算越編越多,市長換了三任,地下街卻沒有完工的一天。

「哪有經濟繁榮,根本就是死城,沒人敢來了。」阿川伯說。鐵皮長長圍住,欲遮住台南人不堪面對的真相:經濟沒有繁榮,蕭條籠罩市區,海安路沒落了。

「為錢忙、為利忙,施公為財龍斷腸。民訴求,民哀吼,施公一己為私謀。龍斷頭,人民憂,治理不明施公儔,龍氣商機如流水,一斷清水不再流、不再流。」連打油詩也變調了。

海安路開挖,陳家暫時搬離,「算是家道中落吧!兩年後我母親去世,到海安路通車前,我爸爸也跟著走了,他們都沒能親眼看到海安路重生。」陳鋕銘說,家裡中藥房搬遷到巷子內,海安路成了鬼城,人潮全沒了,中藥房撐了幾年,只能收起來。

陳鋕銘家中的狀況還不是最糟的,「早期在海安路有店面,攏嘛是大戶人家,生意滾滾來。」阿川伯說,海安路拆遷後,有些商家在其他商圈租不到好店面,生意凋零,最後只能收起來,有的商家店面沒了,只能四處擺路邊攤。

這岸的人不見那岸,時日既長,生死兩茫茫。問他們知道老鄰居搬去哪裡嗎?街上的人搖了搖頭,只剩一片淒涼。

場景二:

怨懟、懷疑,重生原地踏步二○○二年十二月,海安路地面通車了,但街景慘不忍睹。

鋼筋裸露、牆面碎裂,鐵皮一拆,居民才發現被霸凌的慘況。

試想,你家若被從中切掉一半,會是什麼畫面?「這些房子原本都不是面向海安路,為何街上的房子都是尖屋頂?因為那是家的側面。」台南市都發局副局長莊德樑說,現今海安路上仍有痕跡,原本的家就像一塊完美的蛋糕,切開後,內藏的浴室、房間、廁所,原形畢露。

破敗的房子,像是倔強地抗議,粗暴的政府是如何踐踏它們。直到時任台南市都市發展局長李得全遇見了杜昭賢。

若說當時海安路靜待重生,剛從美國讀書回來的杜昭賢,也在等著人生中的另一道曙光。出身珠寶商家庭,從小衣食無虞,個頭不高,言談間海派個性一展無遺。她平順的人生,卻在急於擴張第二家畫廊時,跌了一大跤,她負債累累,黑暗籠罩著她的人生。

在藝術家友人贊助下,杜昭賢籌到學費,跳上飛機就到舊金山藝術大學學攝影,成了高齡研究生。她急於擺脫過去,就像當時的海安路。○二年,一通台灣打來的邀約電話,開啟杜昭賢的第二春,也為海安路的重生埋下種子。

當時,成大中文系教授林朝成與幾位藝術家在民權路籌設「藝術建醮」展覽,希望以老房子作為展場來推廣藝術,杜昭賢獲邀成了策展人之一。熱鬧的街道上,八棟老房子一字排開,活動盛大開展,「我就是在那兒遇到她的。」李得全說。

「我想,這樣的活動,能不能也搬到海安路上。」李得全想做「藝術造街」的念頭,一閃而過。

「把街道當畫布,找藝術家來作畫,讓海安路變成藝術展場,殘破的老屋變成藝術品,」兩人的想法很像,一拍即合。杜昭賢在台南有多年經營畫廊的經驗,與許多藝術家都是深交,邀藝術家作畫對她來說,一點也不難。

然而,紙上談兵容易,實際操兵難。「沒錢又沒權,我們能做的事,很有限。」李得全不諱言,光是地下街開發案,就花掉逾二十億元,現在他們必須自己找錢。

「從頭到尾,就是一三○萬元。」當時文建會剛好有一個「城鄉風貌再造」計畫,李得全提案申請後,才讓市府拿到一三○萬元的經費進行海安路藝術造街。

著手時,問題又來了。海安路的原屋主都搬走了,要在遺址上修復、做裝置藝術,不但必須找到原屋主,還要讓他們點頭出借。

公聽會前後開了八十七場,李得全硬著頭皮用不輪轉的台語溝通,來聽的居民屈指可數。三三兩兩佇立在電線杆旁,冷眼旁觀,「他們都會講:『你擱(又)來騙啊!』」李得全苦笑,居民的怨懟沒有半點隱藏,在眼底、在臉上。

李得全收到一盆又一盆的冷水,居民一點情面也不給,直白地說:「我就是要把破厝放在那裡,給市政府難看!」李得全很清楚,要重新打開海安路居民的心,解開他們的仇恨,他不是那把正確的鑰匙,「台南人就像是沒落的貴族,他們說硬很硬、說熱情很熱情,他們富裕過,知道有錢的日子是什麼景象,台南沒落、海安路蕭條,他們也知道怎樣閒淡度日。」李得全把與居民溝通的工作,交給了杜昭賢。

不計名利,「我只想讓台南更好!」她攤開海安路地圖, 把最不忍入目的房子,列入優先改善的重點,一打聽到屋主是誰,就帶著使用同意書,開車登門拜訪,「一次不成去兩次,我只跟他們講一件事:我在海安路上沒有半點產權、沒有半間房子。」杜昭賢說,她與海安路沒有直接利益關係,單純的就是想讓台南更好,如果要讓海安路回復榮景,就得先將整條路亮起來。

她的熱情,打動許多屋主。但也有人怎麼都不肯。

好幾次,杜昭賢看上了一處荒廢的老房子,希望將其修復、融入藝術元素,卻怎麼也聯絡不上原屋主。更慘的是,有一間房子被一名精神異常的女遊民占據,「杜昭賢好幾次去跟那個女遊民交涉,都被對方臭罵,不是拿東西要攻擊她,就是揚言要告她。」陳鋕銘笑著說,解決過程的荒誕,任誰都不相信,因為最後是警察充當「FBI」,用英語跟女遊民對話,才將她請了出來。

由於沒有工作室,杜昭賢開著朋友的車,後車廂擺著一張摺疊野餐桌,白天把野餐桌拿出來,筆電一擺,就成了臨時工作室。

當一面又一面的藝術牆完成,警示牌也隨著樹立,寫著「前有藝術品,騎車請小心」,「因為騎車路過的人會抬頭看我們的藝術品,紅燈亮了都未發現。」杜昭賢一想起那個場景,忍不住哈哈大笑。

場景三:

遊客湧、商機現,利益糾葛跟著來○三年底,藝術造街第一期工程完工,杜昭賢的手機天天響,「我們就像房仲,每天有接不完打來詢問承租店面的電話。」那一刻,她很清楚,成功了!

藝術造街一切看似順利,但其間,也曾遭遇風暴。

○六年,做到第三期,海安路聲名大噪,不只其他縣市紛紛來取經,文建會也撥經費要擴大做;沒想到,當藝術家的作品一件件掛上海安路的街頭,迎面而來的不是居民的滿心歡喜,而是抗議聲浪。

「那次的裝置藝術是利用白色桶子作畫,掛在街上,看起來就像是……喪家掛的白燈籠,居民覺得被觸了霉頭。」陳鋕銘說,前兩期工程的成功,讓杜昭賢更積極,衝太快的下場就是撞板。知情人士透露,海安路重生,帶來遊客與商機,潛藏的糾葛也爆發。究竟要畫哪一面牆,哪一塊店面能租借卡位,在在拉扯著地方利益分配,小事往往被放大;一次颱風來襲,衝突升到最高點。

由於許多藝術品高掛街頭,擔心掉下來砸傷人車,杜昭賢與藝術家巡視好多回,撤下部分展品加強結構,「那一夜,我與杜昭賢守到很晚,我知道她很擔心,但能做的我們都做了。」莊德樑說。

隔日,天一亮,杜昭賢立刻跑去查看,所有展品安然無恙,報紙斗大標題卻寫著「海安路藝術造街安全有疑慮」,杜昭賢氣極了。

好幾回,地方反彈勢力還鬧上市議會,稱藝術造街影響交通,杜昭賢氣得哭了,她曾忍不住這口氣,找上時任市長的許添財抗議,也曾放軟身段去與地方人士溝通,能做的她都願意試,卻在地方勢力打壓下,第一次有了放棄的念頭。

所以,三個月展期一到,她撤下所有展品,「之前好多人警告我,這裡關係複雜,叫我別碰,直到真的遇上才知道。」杜昭賢苦笑,她忙了幾年,別說賺錢,連工錢都沒有。

「我常拉著她,沒賺不打緊,不要做到虧錢,只是她很堅持,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謝文娟說。

杜昭賢不諱言,地方勢力的紛爭曾讓她相當灰心,甚至不想再碰;可是,源源不絕的支持聲湧入,支持的電話還打到她母親那兒,要杜昭賢繼續做。

現在,僅僅這條街,每個月就能為台南帶來十五萬名觀光客,「人潮、商機還讓青年回流,進來創業。」莊德樑說。咖啡廳、燒烤店像雨後春筍般遍布海安路,鄰近的神農街也是商店林立。

海安路上的咖啡店「隨光呼吸」,五年前落腳於此,創辦人之一的陳昭彣說,一開始客人很少、招牌也小,現在每到假日一位難求。

在神農街開了兩家店的曾于豪、曾松慶兄弟,也是創業的代表。三年前,兩兄弟籌了一點資金,在神農街上開了復古家具展場「太古」,搭配著賣比利時啤酒,後來因生意太好,曾松慶乾脆辭掉台積電的廠務工作,專心事業。

他們保留傳統老屋的風貌,結合新文化,屢屢躍上國內外旅遊雜誌的頁面。原本神農街上人煙稀落,海安路重生帶來的大批遊客,跟著湧進神農街,整條街熱鬧非凡,使得曾家兄弟僅僅而立之年,就在台南市坐擁四家店。

如果說杜昭賢做的海安路藝術造街,是台南新生的第一批種子,陳昭彣及曾于豪兄弟等年輕人掀起的「老屋」風潮,則是接棒為台南的城市故事寫下新頁。「現在海安路當然比以前好了,但比起未拆遷前,還差一大截。」站在街頭,看著熙來攘往的人群,阿川伯有感而發。「不過,應該會越來越好吧!」二十年從死到生 改寫台南新頁一二年最後一個上班日,台南市市長賴清德主持了一個地下停車場的啟用儀式。如此平淡的行程,市府卻辦了一場慎重且盛大的記者會;因為,多少人為了這一天,從青春等到白頭。

「我代表市政府,向海安路的居民道歉,一個工程拖了二十年,造成的影響真的太大了。」賴清德緩緩地說道。原本應是地下三層樓的地下街,改為停車場,為海安路開發案二十年的風雨畫上句點。

這是海安路從死到生的故事。一條街,說長不長,但有多少人在這生、在這死,在這賺到第一桶金,也在這流離失所;這條街,說大不大,但有一群人為這裡熱情付出、堅持努力,寫下了重生的奇蹟,感動無數居民與遊客。在台灣的各個角落,還有更多條的海安路,期待著重生,期待著有一天,也能讓人們,幸福的笑。

20年海安路

從繁華到失落,從鬼域到重生1993年 以促進地方經濟繁榮為旨,開出特別預算42億元,在海安路開挖深達三層樓的地下街,長為880公尺、寬為40公尺,超過200戶居民被迫搬遷。

1997年 海安路工程包商爆發財務危機,工程持續延宕。

1999年 張燦鍙上任,改採BOT方式開發。

2002年 許添財上任,要求路面先行通車。首樁海安路地下街弊案遭檢方起訴。

2003年 海安路推動藝術造街,商家回流。

2007年 海安路工程爆發弊案,許添財遭起訴,後判無罪。

2010年 海安路地下停車場工程重新動工。

2012年 海安路地下停車場完工,正式啟用,20年共耗資逾32億元。

榮景一時 1993年前,海安路是台南市中心重要商圈。

開發變調 1993年的開發計畫,海安路停滯發展,宛如鬼域。

堅持改變 2003年當海安路遇見藝術,埋下重生種子。

繁華再現 2012年海安路藝術街,寫下城市故事的新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358

147年的匯豐銀行、白銀、大酒店---讀《香港股史》有感(一) 摸啊摸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bce9940101a83t.html

清朝中後期著名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意思是想知道掌握「大道」,必須先研究蘊含「大道」的歷史。

 

在《香港股史》看到百多年前香港報紙上的股票報價,有些感想。

圖:1873年香港股票報價
147年的汇丰银行、白银、大酒店---读《香港股史》有感(一)
來源:《香港股史》(1841-1997,作者: 鄭宏泰 )

1,匯豐銀行傳百年:1865年香港上海銀行在香港註冊成立,創立時股本2萬股每股250元,1866年1拆2變4萬股公開交易,每股125元,1888年改名香港上海匯豐銀行,簡稱匯豐銀行。1866年11月15日《中國郵報》報導:香港上海銀行股票:舊股3%折讓,新股1.5%折讓。(意思是在香港上海銀行發行價每股125元上進行折讓,1865年上半年公司派息5元)。到了1873年,香港上海銀行股票的股價平均以125元溢價60%左右交易。(註:我查了下史料此「元」為當時貨幣「銀元」,應該是指西班牙銀元或墨西哥銀元,2者銀含量基本相同、等值。)

 

匯豐銀行1866年股本4萬股市值折合白銀20.76萬克(1枚墨西哥銀元銀含量371.57英釐(grain)相當於24.08克);匯豐銀行2013年市值16000億港元折合2063.19億美元折合白銀1858.73億克(現白銀價格1.11美元/克),147年後的市值是創建時市值的89.53萬倍,年復合收益率9.77%,毛估估計算扣除歷年集資後的年股息收益率3%(匯豐銀行有高派息的傳統,近年股息收益率為5%),毛估估計算投資匯豐銀行1866年至今含現金紅利的年復合收益率為12.77%。

 

銀行是百業之母,如果銀行老老實實做好吸收存款向企業放貸這一最原始的主業,並且嚴控風險,銀行的生命週期會比大多數行業要長的多。匯豐銀行成立不久就成為香港發鈔行,與其同期成立的銀行,存活至今也不多,在資本市場,活著太重要了。
      
2,  長期來看白銀、黃金沒有投資價值:1枚墨西哥銀元在1860-1880年大約可以買大米60-70斤,如前所述現在1枚墨西哥銀元含白銀24.08克,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70元左右可買大米60-70斤。差不多150年過去了,白銀的購買力沒有大變化。長期而言(30年以上,時間越長越明顯)黃金也沒有投資價值,有興趣的可以查查資料。其實這個觀點巴菲特也再三說過。

 

147年前如果對股票充滿恐懼捏著1根銀條不敢投資,留給後代到2013年1根銀條還是1根銀條,購買力基本沒有增加;而投資1根銀條在匯豐銀行上,現在會擁有89.53萬根同樣重量的銀條。(還沒記派息)

 

除了少數文物以外,不能產生現金流的資產沒有長期投資價值(以能否戰勝通脹為標準)。

 

你認為投資匯豐銀行賺的多嘛?其實匯豐銀行名義年復合收益率為12.77%只是比全球股票市場平均長期收益水平10%稍好而已(參見:神書推薦之《投資收益百年史》)
      
3,折價傳統永相傳: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於1866年創辦,前身是香港大酒店,1890年代開始由猶太人嘉道理家族持有。首先大酒店是一家難得的好公司,但這個公司真是一貫有折價的傳統,1873年股價就是發行價打5折交易,近年基本也是淨資產打5~6折交易,真是折價傳統百多年永相傳啊!我前幾年剛看香港股票的時候也被大酒店淨資產打5折左右的股價迷住了,現在回想真是一身冷汗啊,如果一間公司的資產不變現,那麼股價按淨資產打多少折扣沒有意義,公司(股票)價值還是來源於公司每年產生的現金流啊!

 

那些號稱有天文數字的礦藏、老酒、林業、牌照等等的公司,要是有人以這些可能擁有的資產靜態總值來對公司估值,那是在忽悠人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763

新三板VS地方股權市場 誰是資本市場未來十年的主角?

http://www.infzm.com/content/87921

新三板一落地,就受到眾多近親兄弟的圍剿。

在它和地方場外交易市場的這場競爭中,究竟誰能成為真正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結論尚待觀察。

2013年1月16日,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揭牌,宣告著「新三板」正式成立。運營該系統的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有限責任公司被市場慣稱為「北交所」,作為全國性的交易所,它與上交所、深交所同是「銜玉而生」,但與滬深交易所不同,從一落地,北交所就面臨眾多「近親」兄弟的「圍剿」。

區域市場大戰

在這場競爭中,企業家們是直接受惠者,去哪裡掛牌融資,他們貨比三家,反覆權衡。

相比低迷的A股市場,2012年場外交易市場建設熱火朝天。除了1月16日,新三板正式掛牌這個全國場外市場建設的標誌性事件外,地方場外交易市場的發展速度也令人吃驚。

很明顯,一個發達的場外交易市場,不僅能滿足當地企業的融資需求,更能吸引各路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為當地發展供血。因此,各地都盡力拚搶,天津、重慶、武漢、廣州等無不希望把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留在本地。

另一方面,新三板的定位是解決高新科技園區內企業上市問題,而國內中小企業數量超過5000萬家,市場蛋糕巨大,誰都想分一杯羹,這自然為地方股權交易市場留下了生存空間。

「我們想融資,也想通過一個平台來親近市場,為以後上市做準備,但非高新園區企業的身份限制了我們去新三板的可能。區域股交中心成為了最佳選項。」在上海股交中心掛牌的一家本地企業高管表示。

截至2013年1月中旬,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由126家迅速增至199家。

各地也都在大干快上,在地方場外交易市場方面,成立最早的天津股權交易所,其規模已位居眾區域性市場首位,累計掛牌企業數量已達247家,2012年增加的掛牌企業數量達到118家,目前,該交易中心總市值達到230.37億元。

同樣「老牌」的重慶股份轉讓中心成績也不俗。截至2012年12月31日,該中心掛牌企業達到90家,總市值96.33億元,託管公司達到422家。

目前,各個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工作重心已不侷限於當地企業資源,他們正急於將觸手伸向其他地區。

在這場企業資源「爭奪戰」中,股權交易所吆喝在前,地方政府則為其撐腰在後。而如何與地方政府建立緊密聯繫,成為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獲取資源的關鍵。

據瞭解,上海為吸引中小企業到上海股權託管登記中心掛牌,對掛牌成功的企業給予150萬元的補貼,部分掛牌企業還可進一步享受區一級的財政補貼。重慶也對掛牌企業補助一半的掛牌費用。

而在這場競爭中,企業家們是直接受惠者,去哪裡掛牌融資,他們貨比三家,反覆權衡。

2012年12月20日,江蘇藝彩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掛牌重慶股份轉讓中心(重慶OTC),這是重慶OTC首家掛牌的市外企業,也是重慶OTC第69家掛牌企業。

藝彩股份董事長趙春方表示,再比較天津等OTC市場,最終選擇了重慶。

南方週末接觸了江蘇一家製造企業,他們也有掛牌計劃。但對於到底去哪個交易所掛牌卻一直難以決定。

「如果我們去與政府有合作關係的交易所掛牌,不僅可以在各項掛牌手續上走綠色通道,還將獲得參照上市企業標準給予相應的政策扶持,對現階段企業發展來說,政府的扶植是最重要的。」該江蘇企業總經理說。

誰能勝出?

目前來看,兩個市場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

新三板宣告成立,讓這場全國股權託管中心的冠軍之戰,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相比新三板,地方股權託管交易中心優勢明顯,交易本身是面向所有有意進入資本市場的非上市股份公司,只要其符合相關條件即可掛牌,不受區域、行業的限制,而新三板只是面向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高新技術企業。

2013年1月8日,中國證監會正式發佈了《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辦法》的三個配套指引,這意味著股東人數超過200人的非上市公眾公司可以開始向證監會報備。

從證監會到交易所,新三板迎來了整套制度規則的改變,以往的框架被打破了:掛牌公司的股東人數突破200人,這意味著進場的人多了,錢也自然多了,市場規模和流動性將陡然上升。

「過去只有滬深交易所的公眾公司股東才能突破200人,如今新三板突破這個限制,去新三板掛牌就相當於上市了。」上海張江一家電子設備製造企業高管的心態已經反映出了目前新三板似乎在競爭中略勝一籌。

由此,地方股權交易中心也被定位成略低於新三板的一個市場。但是,這種定位,並未讓新三板和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競爭停止。

「新三板與地方股權交易中心,從服務手段、服務對象和上市基本條件都是一致的,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兩者之間是一種競爭關係。」上海股交中心總經理張云峰說。

在張云峰眼裡,新三板如同CCTV,上海股交中心如同東方衛視,前者由中央管,他們由地方管。但受眾群體一致。CCTV有天然優勢、有資源,名氣大,但是也不能排除東方衛視在某些節目上超過CCTV。

目前來看,兩個市場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融資效率方面,地方股權交易中心正在探索更多和更靈活的融資方式。而對新三板來說,做市商制度短期內難以成行,如果增加市場流動性,則是未來新三板管理細則最值得期待的變化。

不過,北交所總經理謝庚(曾任證監會市場監管部主任)表示:「新三板擴容將分兩步走,第一步是將中關村試點擴大到88個全國性的高新技術園區;第二步是取消區域限制,全國的股份公司都可以進入這個市場。」

但市場人士認為,在轉板機制沒有推出來之前,新三板和地方股權交易中心暗中較量無法避免。

據瞭解,上海股交中心計劃在2013年上半年推出「第二平台」,功能包括嚴格買者自負條件下的股權交易、銀行和中小企業的融資對接、中小企業重組購併的信息發佈,同時還將嘗試LP(有限合夥人)份額轉讓交易,以及適時推出銀行理財產品、信託計劃的轉讓交易等。

掘金之旅

誰能先行一步,誰就是下一個十年的主角。

可以肯定的,新三板和各地股權交易所的競爭加劇背後,注定是一場稀缺資源的爭奪戰。

「誰能在這個市場中先行一步,誰就能是中國資本市場下一個十年的主角。」江蘇一家大型券商投行部門高管認為。

現在,中國資本市場各個主體已加入這場掘金之旅。

2012年8月,上海證券交易所以其子公司上證所信息網絡公司的名義,參股了新設立的浙江股權交易中心,且並列第二大股東。而在此之前,上交所還參股了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

「這是一個極具前景和誘惑力的市場。」一上述券商高管表示,「以國有、大型企業為主的上交所已經『低調』太長時間,現在的IPO市場主要以中小企業為主,它需要尋找一個突破口。從一個角度來說,地方股權交易中心傍上交易所這個『大款』,其活動的空間也非常大。」

此外,在這輪地方股權交易中心的擴張潮中,券商也擔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券商曾一度被排除在地方股權交易中心之外,但2012年9月,證監會下發《關於規範證券公司參與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的指導意見(試行)》(簡稱「指導意見」)之後,情況出現逆轉。

2012年9月至今,已有十餘家券商宣佈將入股各地股權交易中心。

浙商證券和財通證券各持有浙江股權中心10%的股份。中信證券、國信證券、安信證券各持前海股權中心30%、25%和20%的股份。

此外,興業證券作為並列第一大股東,參與了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建設,並負責「中心」經營管理;廣發證券、海通證券、齊魯證券、長江證券、方正證券、西部證券等也相繼參與了當地的區域性股權交易市場建設。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43817

1910年的亡國股災 貓王炒股日記

http://ariesl0501.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3994434
1910年的盛夏,大上海的股票市場遭遇股崩。一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一舉掏空了大清國的根基。一個叫川漢鐵路公司的玩家在股崩中巨虧350萬,誰都沒有想到,這將給這個“老大帝國”帶來致命一擊。

全民炒股運動

自打大清有了股市以來,股市就一直是張巨大的麻將桌,人人講求“短、平、快”撈一把,社會整體信用嚴重缺失。大清國股民眾多,“炒股炒成股東”遠比“炒房炒成房東”等其他悲劇更為主流。當年一家名為蘭格志(Langkate)的橡膠公司,在上海的股市畫出了一道雄起的陡峭陽線,高聳入雲,全球矚目,引領大盤齊齊飆升。蘭格志股票面值僅100兩,卻迅速被拉抬過了1000兩大關。

橡膠股的暴利

橡膠的全球熱潮,起源於美國的產業升級。1900年,也就是大清國正忙著鬧義和團的時候,汽車已經在美國開始大規模生產。而到了1908年,美國福特公司推出了著名的T型車,售價不足500美元,不久又下降到300美元,相當於一個美國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這不僅將汽車價格大幅拉低,將汽車從奢侈品變身為大眾消費品,而且令美國迅速進入了汽車時代,汽車輪胎所需的橡膠一時成為硬通貨,全球橡膠市場立即被蜂擁而入的資本擠得滿滿的。

1909年開始,倫敦市場的橡膠價格達到了1908年的五倍,世界資本市場隨即開始瘋狂。以外資為主的橡膠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在上海上市。那些熟悉中國市場的洋行大班紛紛投身這場圈錢運動。僅僅19106月,就有30種新的橡膠股票掛牌交易,卷走1350萬兩白銀。

隨著越來越多的中國錢莊、票號捲入,並且通過他們遍佈全國的經營網路,吸納著中國各個角落裡的資金,形成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全民炒股運動。

在那極為有限的主權保衛下,大清國已經成為國際資本策馬揚鞭的牧場。而在腐敗的國內政治誘導和逼迫下,大量的民間資本、國有資金,甚至借貸資金,或主動或被動地通過眾多的銀行錢莊票號湧向租界,一方面尋求在黃龍旗下無法獲得的安全,另一方面湧入股市爭相攫取暴利,並通過租界內的上海證交所與世界接軌。

美國突然宣佈了緊縮政策

川漢鐵路公司撐起了上海的橡膠股票泡沫,作為川路公司CFO(總收支)的施典章,原想通過盤活350萬的公款而名利雙收。但是,鉅款虧了……

資本市場永遠是強者的遊戲。19106月,就在所有人都在熱議著上海股市何時達到下一個高峰時,面對全球的橡膠泡沫,作為最大消費國的美國突然宣佈了緊縮政策。國際橡膠價格大跳水,造成以橡膠板塊為主、綁定倫敦市場的上海股市全面崩盤。大清國的股民們剛剛見識了全球一體化的巨大好處,又開始吞下巨大苦果。

先得到美國緊縮政策相關消息的外資銀行立即收緊資金,加大力度從各大本土錢莊收回了貸款,從而造成了銀根進一步收緊。外資銀行見狀,為免遭受池魚之殃,準備收回拆借給中國錢莊的所有資金,等於是火上澆油。隨後,森源、元豐、會大、協大、晉大等錢莊相繼倒閉。

美夢盡頭是夢魘

倒閉了的正元、謙余、兆康三家錢莊,有一個共同的老闆——陳逸卿。

陳系錢莊成為上海橡膠股票投機的主力。與他們往來密切的另五家錢莊森源、元豐、會大、協大、晉大,也曾大規模地為購買橡膠股票發放莊票。

在陳逸卿的資金鏈條中,有一家遠比花旗等外資銀行更為強有力的後台,這就是川漢鐵路公司(簡稱“川路公司”)。這家國有企業雖然在兩年前改制成了商辦公司,但從管理層任命到企業的各項管理,都和國有企業沒任何差別。施典章,一位曾擔任過廣州市市長(知府)的前官員,作為被中央政府任命的川路公司CFO(總收支),已經在上海坐鎮5年,負責盤活手頭的350萬兩鉅款,進行資本運營。

施典章正是陳逸卿的最大靠山

施典章交給陳逸卿進行資本經營的公款,達到了200多萬兩之巨,佔到陳系錢莊發行莊票總額的三份之一,在當時一片看多的風潮中,這不僅是陳逸卿最主要的準備金,也是他敢放手一搏的定心丸。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川路公司撐起了上海的橡膠股票泡沫。如果蘭格志股票能繼續保持上升的勢頭,施典章就能真正地“盤活”公款,名利雙收。但是,美夢的盡頭是一場夢魘。

在正元錢莊停業的當日,上海市政府就將相關錢莊的有關人員及帳本等控制羈押。

84日,滙豐、麥加利、德華、道勝、正金、東方匯理、花旗、荷蘭、華比九家外資銀行,向上海借出了總數為350萬兩的款項,錢莊則將相應數額的債票押給銀行。在出面擔保借款之外,清政府亡羊補牢,抓捕各犯案金融機構的責任人。817日,正元錢莊的股東陳逸卿被捕,陳逸卿被捕後,得到了美國人的庇護,被關押在更為“文明”的租界法院,但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他自殺身亡了,據說是服毒。這下,包括施典章在內,很多人挽回損失的希望都破滅了。 

崩潰的錢莊

1910108日,一個更大的打擊衝擊全國。中國最大的錢莊之一、有著17家分行的源豐潤(此前似乎並未受到橡膠股票風潮的影響)突然倒閉,共虧欠公私款項高達2000萬兩。上海數十家工廠立即停工,30多萬產業工人頓時失業。

源豐潤是上海灘最牛的錢莊,錢莊吸納了大量國有資金的存款,不僅包括海關關稅收入及定期支付給列強的戰爭賠款,甚至連由政府擔保剛從外資銀行借到的股市救市款也有很大一部分先存在它的戶頭上。大清國的對外賠款一般都由各省分攤後,按時匯付到上海,集中後再統一對外支付。1904年,大清商務部(商部)就盯上了這筆國有資金,向慈禧太后打了個報告,說這筆國有資金閑著也是浪費,不如在支付給列強之前先拿來生息,算下來每年可得近50萬兩。在官員們信誓旦旦下,老佛爺便同意將這筆資金投向“殷實莊號”生息。源豐潤就是被選中的主要“殷實莊號”。

問題是,牛透了的源豐潤卻已外強中乾:源豐潤的另一錢莊德源在股災中虧損嚴重,源豐潤的資金被大量抽去挽救德源,源豐潤其實已經被蛀空。927,是清政府向西方列強支付當期“庚子賠款”190萬兩的最後日期;但在還剩9天的時候,上海道台蔡乃煌突然致電財政部(度支部),說賠款專用的200萬兩白銀都存在各錢莊,無法提取,請求由大清銀行緊急撥銀200萬兩墊付。

但是,在中央政府的雷厲風行下,巨額公款還是被提取,這等於抽幹了源豐潤的最後一滴血,它終於支持不住,轟然而倒。源豐潤倒閉的連鎖反應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等於給全國帶來了一場經濟危機,其巨大影響遠遠超過橡膠股票,實際上從金融和經濟層面上掏空了大清國的最後一絲元氣。

一頭熊掀翻了大清國,當然,熊的背後還有更令人敬畏的一種力量……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17

盤點這幾年的投資失誤 - 也許我們都是盲人摸象 icefighter

http://xueqiu.com/1622002697/23494271
早醒了,睡不著,起來寫文章。想不到雪球上5點鐘就有人敲開市鐘了。

10年開始投資股票,真的是無知無畏,什麼都不懂。我經過一番自我摸索,看中了港股復旦張江。可惜資料很少,我在網上用各種關鍵詞,拚命挖掘資料,拼湊了一些文章,即使到現在,在網上搜索復旦張江的投資文章,好像基本上只能搜到我寫的,其他人的依然不多。

投資復旦張江不能算賠,我滿倉持有半年多還是一年,可能是略虧,我就出來了。

A股這個時候我主要研究並發文看好的只有兩個股票,昆明製藥,福瑞股份。昆明製藥還算看得準,但是福瑞股份就走眼了。這個股票我沒有買,但是公開發文看好的也算投資失誤。

我之前已經反覆總結過復旦張江和福瑞股份的投資失誤。說白了,就是新技術,都有各種侷限性,不要過於盲目樂觀。但問題是,我現在看多了商業歷史,才知道,破壞性的創新技術最開始也都是缺陷纍纍的,例如火車最開車都不如馬車跑得快,而很多技術看起來完美無缺,到頭來卻失敗了,例如摩托羅拉的銥星,例如通信業界傾力打造的ATM標準最終敗在IP這種簡單為美的草根協議之下。經驗教訓就是不要盲目對新技術新路線過於自信,測不準的概率很高。

再後來,就是讓我悔恨的投資失誤了。我幾乎在2011年中集安瑞科的歷史性底部前後一兩天,半倉抄底了這個去年的超級大牛股。只可惜,後來我在諸多名博的文章誘惑之下,慢慢將倉位轉向中國熔盛重工,匹克體育,聯邦製藥等股票。錯失了中集安瑞科的收益,反而造成了一些虧損。當然,由於我09年在期貨上的投資教訓,我已經學會了止損。很多價值投資者很自信,不止損,我想這也許是很多名博主後來銷聲匿跡的原因吧,滿倉一個股票,結果後來深套不休,例如曾經有一個賣房滿倉押寶中泰化學的博主。

熔盛重工,匹克體育,聯邦製藥,這幾個股票對我在投資上的啟迪其實遠大於它們帶來的經濟損失。熔盛重工,當年我是看朱文兄的博客買入的,朱文兄至今依然把它作為港股第一倉位,但是他持倉眾多,很分散,風險不大。

這幾個股票,最大的啟迪之一是不要盲目逆向投資。這方面林奇的文章很好,不要為逆向而逆向,我也反覆引用。很多時候,人們往往被某個事物曾經的泡沫和盈利高峰所吸引,夢想著重現輝煌,殊不知,這種時刻往往是數十年一遇的,例如07年的航運暴利,09,10年的棉花暴利,甚至11年的水泥暴利可能都算。熔盛重工的輪船業,匹克體育的體育服裝,聯邦製藥的抗生素原料,都不知道何時能夠脫離行業的低谷。大家都夢想著很快回到過去的高峰盈利,只可惜,消化不良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而他們的轉型方向海工,更加差異化的體育服裝,胰島素等,都充滿很多不確定性。

現在,對於這種股票,我會更傾向於右側交易,就是看到了行業的週期明確有了改善信號,或者公司的轉型開始展示成效才考慮買入。如果是左側抄底,那麼一定要重視資產負債表,如果像熔盛重工這種資產負債率過高,多元化的業務相互之間無法對衝風險的,我基本上不會考慮。

前一段時間我也初步研究了大成生化科技等股票。這個股票之前以研究羅欣藥業出名的愛麗舍大哥好像已經買入建倉。但我的結論還是等等。與熔盛重工一樣,資產負債率很高,而且週期性嚴重,原有的氨基酸很難重現過去的輝煌,新轉型的植物醇還遠遠沒有技術成熟,誰知道何時能夠規模盈利。

現在這兩個股票都已經創新低或者即將創新低。

聯邦製藥我曾經發文表示,相比科倫藥業,更看好聯邦製藥。現在看來,這完全就是錯誤。我當初的主要論點就是:聯邦製藥新轉型的胰島素前景好,科倫藥業從大輸液往抗生素轉型,不靠譜。啟示有幾個:首先,對於公司的主營業務要深刻認識,它究竟會如何發展?現在看起來,科倫的大輸液比起聯邦製藥的抗生素原料還是要好。其次,轉型一定能夠成嗎?胰島素這種高難度的細分市場,是中國企業這麼容易突破的嗎?特別是聯邦製藥這種沒有深刻思路的公司?

我看了sosome老大的港股逆向分散投資的實盤倉位,聯邦製藥的倉位最重,恐怕他潛意識裡也還是有看好醫藥股的主觀偏見,所以才對聯邦製藥分配了最多倉位。其實,聯邦製藥的主營業務不穩健,新業務不確定性大,資產負債表也不算特別好,這個公司的運營能力總體上是一般的,股價也不算便宜,沒有低於淨資產。

A股這兩年我主要的失誤就是永輝超市,嘉麟傑。說實話,這兩個股票我買入後也都很快清倉,沒怎麼虧損。永輝超市我是因為門店裝修攤銷期限過長有虛增收入風險賣出,但現在看來,永輝超市主要的問題還是估值太高,同時它的生鮮模式不一定有我們想像的牛,可以跨地域不斷革其他現有超市的命,同時忽略了房租和人力成本對超市行業的系統性影響。

嘉麟傑當初我拿來跟探路者和魯泰對比,說白了主要是基於它的小市值,它現有業務戶外服裝高級面料的壁壘,以及進入戶外服裝高端品牌的前景。教訓有幾個,第一個,跟聯邦製藥等一樣,主營業務的壁壘估計錯誤,它的戶外面料壁壘還不如魯泰的色織布壁壘高,業績下滑更厲害,第二個,新轉型的業務成效很慢,不確定性很大,高端品牌哪有那麼容易塑造?探路者走大眾入門級產品路線,正好趕上這幾年的景氣,所以估值雖高,業績還是增長的。魯泰的襯衫轉型慢,但是它的現有面料業務很堅挺,業績比較穩定。嘉麟傑這種小市值公司反而是業績下滑最厲害的。

最後一個就是中國食品了。去年我主要投資的是醫藥股,A股片仔癀,東阿阿膠,港股廣州藥業,中國生物製藥,李氏大藥廠等。中國食品當初主要還是衝著它的業績在逐年轉好,甚至在張裕等同行下滑的情況下,它半年報逆勢增長,給了我危險的心理暗示。另外,它的食用油我覺得應該是大眾消費品,有提升潛力。後來考慮到紅酒行業的危險,我還是清倉了,沒有虧損,幸運。年報出來,讓人大失所望,不僅紅酒理所當然下滑,食用油竟然破天荒虧損了。

昨天又思考了一下紅酒行業。我感覺,也許多數時候我們都是盲人摸象,自以為看懂了一個行業和公司,其實南轅北轍。之前,有多少人在中葡股份,張裕等紅酒股上摺戟?也許,大家跟我一樣,都是衝著紅酒在中國的人均消費量低於世界水平,紅酒的健康優勢,紅酒替代白酒趨勢這些美好潛力去的。但是,紅酒行業真的那麼容易複製白酒的輝煌嗎?

白酒的成功,其實有很多因素,例如中國投資驅動的社交需求,中國的文化傳統白酒佔統治地位,紅酒是舶來品,面臨國外紅酒的激烈競爭,白酒比起紅酒更加共性化但同時還保持個性化,例如白酒都是勾兌的,容易規模生產,而紅酒都是年份酒,不同年份的天氣導致紅酒質量不一樣,價格也顯著有差異。

國外紅酒品牌太多了,似乎都是小眾品牌,家族企業,例如我在南非Woolworth看到過差不多有數十個品牌數百種當地紅酒,價格也都不貴,很多折合人民幣才幾十元。我也看過南非的紅酒雜誌Wine,去過開普敦的著名酒莊參觀。

也許紅酒就TMD是一個小眾的長尾路線的個性化行業,不適合規模化生產,適合慢慢經營而非學快速消費品鋪天蓋地鋪貨,把自己和渠道撐死了。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不管是張裕,還是中國食品,中葡股份,也許都不是很好的投資標的,估值都太貴,小眾產品想指望業績暴增,不現實,所以必須要求安全邊際。

不管是長城的酒莊酒路線還是中葡的葡萄園限產路線,我相信是正確的選擇,回歸小眾經濟長尾路線,提高質量,限制產量,但是,在面臨國外紅酒競爭,以及如何適應紅酒的個性化營銷方面,都還有很多不確定性。

也許,葡萄酒行業,最好的投資標的還是王朝酒業呢,價格低,即使自己的品牌無法復興,它的紅酒庫存和葡萄園也可以轉手賣個好價。誰知道。

總結自己的幾年投資歷程,最大的感受還是不要過於自信,我們也許都是盲人摸象,真的能夠洞察一個行業和公司的本質,而不是僅僅靠運氣賺錢?終極的制勝之道還是要兩手準備,一方面儘量追求安全邊際,多多研究公司的資產負債表和企業的管理層是否誠實還是貪婪,另外一方面深刻瞭解行業和公司的本質,明白它們為什麼成功,為什麼失敗?一方面固然要儘量多蒐集和研究數據,另外一方面也要努力用常識和邏輯思考,數據會有矛盾衝突,只有常識和邏輯能夠指引方向。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364

一個20歲青年創辦3年的公司,竟有4,400萬美元的年營業額!

http://www.iheima.com/archives/38459.html

William Wolfram 是一個住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的青年,他在 15 歲時,就懂得買下 Youtube 影片的帳戶並在影片上嵌入廣告,當你點進去購買商品時,他就進而從中向廠商賺取中介費。

Wolfram 將這幾年的獲利存下,在 3 年前正式營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競標網站 Dealdash,而他現在才 20 歲。

Wolfram 最主要的構想主要來自於一些名聲差的競標網站,例如 penny auction。Wolfram 曾於競標網站上輸掉了 50 歐元,而這激起了 Wolfram 設立一間對於消費者較公平的公司的動力。

一般的競標網站會設立一段時間,讓顧客在這段時間內競標商品。競標者要先付費購買競標的點數,每按一下「Bid(出價)」喪失 1 點、商品價格增加 1 美分;縱使拍賣時間只剩 1 秒,只要有人按下(Bid),拍賣剩餘時間會再跳回設定值重新倒數,直至時間結束前都無人再出價。

此時,最後一位出價者,也就是最高出價者得標!其他的投標者雖然沒有得標,剛剛自己按下的「Bid」所付出的代價,也要不回來。這也是競標網站主要的收入來源。

Dealdash 改良競標方式,讓消費者有更高的忠誠度

而 Dealdash 的下標規則仍是購買競標點數,大致與先前的競標網站一樣。不同的是,對於失標者,Dealdash 提供了兩項選擇,一是選擇「立即購買」,價錢跟一般市售的差不多,但剛剛競標所使用的競標點數會歸還給你;另外一個就是選擇什麼都不買,那麼就只好跟剛剛使用過的競標點數說 Bye Bye,全部由 Dealdash 拿走!

Wolfram 表示,公司收入主要來自於失標者付出的競標點數,另外還包括仲介費 ── 也就是當失標者透過「立即購買」買下商品後,業者將會給予 Dealdash 中介費。

雖然仲介費的收入較低,在帳面上看起來似乎不大划算,但實際上 Dealdash 藉此擁有了顧客更高的忠誠度,讓顧客願意多花時間並長期重覆地瀏覽及消費。所以對於 Dealdash,這是長遠的生意,是不可或缺的。

懂得加入遊戲元素、勇於面對問題,20 歲創業家不馬虎

為了要讓 Dealdash 更蓬勃發展,身處於憤怒鳥故鄉的 Wolfram 想到將遊戲的元素加入網站當中,讓顧客更有意願多多瀏覽,並增長瀏覽的時間。

他設立了一個經驗值表,就像玩遊戲要升級必須要經過重重關卡,累積能量,等到經驗值滿才能升級一樣。相同地,顧客也有個等待集滿而升級的經驗值。Wolfram 也表示,在加入遊戲因素之後,公司業績已經成長了六倍,且每位顧客登入瀏覽時間平均拉高為 57 分鐘!

雖然 Dealdash 的宗旨是要給予顧客一個較公平的競標空間,但仍有不少競標者抱怨無法判斷競標者是真是假,於是他們訂定了條約,並請知名會計師事務所 Pricewaterhouse Coopers 來公證,凡是公司的員工及其家屬都不可以參與投標拍賣。

面對大大小小的負面批評及過失,Wolfram 並沒有逃避,反而很坦然的面對,並積極地出面解決問題。

Dealdash 競爭對手

Dealdash 已有將近 100 萬的使用者,及 67 位員工,去年更是締造了一年 4,400 萬美元的總收入,淨利可是將近 100 萬美元。

其實,這樣競標性質的公司不只有 Dealdash 一家,某些還是資本雄厚的大公司,但許多公司都只是曇花一現,開不久即收工打烊。剩下足以匹敵的就只有由 Skype 創辦人設立的創投公司 Atomico Ventures 所贊助的 MadBid。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4700

那些年的愛情長跑 人在中環

http://manincentral.blogspot.hk/2013/05/blog-post.html
早前某晚親戚食飯,講起表妹Ashley跟佢男朋友既感情事。

姨媽:「阿女,查實你同阿Brian都拍咗好多年拖啦…幾多年話?」

姨丈:「四年半呀,老婆。」

姨媽:「拍咗咁多年,應該要拉埋㗎啦。我都唔知你地拖乜嘢!」

Ashley:「媽,唔好講呢啲啦好嘛?我同Brian有分數㗎啦。」

「係啦家姐!」一向口多既表弟Anson也加把口:「你都唔後生啦,掹車邊都算係中女啦,仲唔嫁,遲啲又老又醜果陣,Brian唔要你架啦。」

姨媽:「阿仔呢次就講得冇錯啦。阿女,你廿八架啦,過咗三十仲唔嫁,你就濕滯啦。」

姨丈:「係呀係呀,女,你聽你阿媽講啦。」

Ashley:「有乜咁濕滯呀?Brian同我感情一路都穩定,遲啲早啲結婚,冇所謂啦。而且Brian事業岩岩先有啲起色,男人呢個時候,梗係要專注事業先啦。」

Anson:「呵呵,原來唔係有人唔想嫁,實際上係有人唔肯娶…」

Ashley怒目一瞪:「細佬,你講咩呀!」

姨媽:「事業事業,要Brian事業有成先娶你過門,等到幾時呀?而且男人有咗事業有錢就容易身痕㗎啦!到時阿女你人又老又唔吸引,Brian係男人,反而越老越有吸引力,你衣家唔結婚,Brian到時實飛起你呀,女!」

Ashley:「Brian唔係咁既人呀,媽…」

姨媽:「女,同Brian講快啲拉埋啦。拍拖拍得耐,唔拉埋就散梗架啦。個個男人都係咁架…」

Ashley向我露出一個「求救」既眼神。

「姨媽,未必既。」我循例開句聲幫一幫Ashley口:「Ashley大個女佢識諗架啦。而且Brian份人好專一既,應該會係例外既。」

Ashley突然搶住講:「係囉,凡事都有例外丫嘛!你睇表哥同Stephy姐?你都睇住佢地拍拖拍咗成十幾年先拉埋啦,咪一樣冇問題?」

姨媽突然用有點兇的眼神睥住我,彷彿我好唔應該出現於這個飯局之中。

*****

老婆同我會拍到十幾年拖先結婚,其中既原因,故然係因為我地「開始」既時候仲係好細。要「捱」到去適婚年齡都要捱好一段日子。但係問心講,我曾經係好希望能夠早一點娶佢過門的。

拍拖拍得耐,自然身邊會有大堆多口既姨媽姑姐催你結婚。Ashley同Brian拍咗四年都已經俾人催婚,Stephy同我拍拖既時間比佢地還要長得多,當年所受到既「群眾壓力」自然更加厲害。當大家當年都響道問我老婆:「點解CK同你拍咗咁耐都唔拉埋天窗」既時候,我自然明白,佢受到既壓力必定唔會少的。

然而,又點解要拖咁耐?

像我呢種冇乜料到既小男人,多少係自卑既。老婆既事業一直發展得比我好,我既事業,則響二十幾歲既時候浮浮沉沉,停滯不前。果個時候,結婚對我黎講,係一件好想逃避既事。我唔係唔想早啲娶Stephy,只係見到自己既事業一塌糊塗,一諗起如果呢個時候結婚,我唔知點樣負擔。冇理由,結婚同婚後既開支,要女朋友負責掛?

也許Stephy唔介意,但小男人既特質係,既自卑又自尊心重。有些事情,接受唔到就係接受唔到。

冇自信既人有一個通病,就係明明冇人睇唔起自己,但自卑感作祟既情況之下,卻又總係「形住」個個背後都會睇你唔起。特別係,一個廿十幾歲,腦唇都未生埋,冇事業冇前途既毒男,忽然遇上有個揸住Benz跑既年輕才俊走嚟溝你條女既時候。果一份自卑感,當堂湧晒出黎,湧到一地都係。

望見Brian同Ashley既拖拉,我見到當日既CK同Stephy。

*****

因為暴雨既關係,飛機延誤了。

我響飛機上面,睇完咗那本《男人唔可以窮》。真的,雖然明知係故仔,但感受和共鳴依然很深。

坐響我身旁既Stephy對我呢本讀物很好奇,趁住還未落機,我就簡單將書中既故事講咗俾佢聽。

「老公,你近來寫啲嘢,越黎越悶啦。」Stephy聽完我講之後說:「不如轉下口味,試吓寫第二啲嘢啦。」

「hmmm,例如寫下愛情小說咁啦。好多小妹妹會鐘意睇的。」

「傻架咩?我成世人得你一個女朋友,愛情經驗接近零,點識寫呀?」

「唔試過點知唔得呢?」

「寫咗都冇人會睇啦。」

「你真係寫咗出黎先知有冇人睇丫嘛。」

「寫咗冇人睇,好瘀皮架。」

「車!你成世人都係咁要面既。」

「一係咁丫,我將呢個諗法po上facebook,如果呃到一萬幾千個like,我就諗下寫囉。」

「算把啦你。老公,查實你同以前一樣,真係冇乜點變。」

嘿嘿,好明顯,呢句「冇變」既comment,應該唔係一個讚美。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5101

三江化工13-15年的發展及成本優勢 菲翔投資筆記

http://phishoinvest.blogspot.hk/2013/05/13-15.html
花了些時間看了三江在上海清算所發行短債時提交的文件[1],發現了些有趣的資料。

第一項就是原來三江正在增產表面活性劑。打算建設的類型和現有產能不同,其中一套預計在今年6月投產,而另一套則打算配套5期EO,15年投產,而且類型是最近需求急速增長的減水劑。近年EO產能急速增加,雖然今年1季度的業績顯示增產後盈利依舊能大幅提升,但14年後又再增產20萬噸,自然讓人擔憂市場能否承受。自行建設下游設施以消耗掉新EO產能,對將來的盈利有穩定作用。

第二項就是原料供應商和下游客戶資料。供應商依然主要是三間日本乙烯貿易商。比較令我感到驚訝的是原來使用管道運輸的EO客戶只有20%,以三江11-12年都是預先簽訂一年產量的銷售合約,一直以為大部分是工業園區內的客戶,現在看來三江的客戶數還不錯。加上年報[2]已說明三江已就EO四期今年9.2萬噸產能中的8萬噸簽訂了合約,因此對EO銷售的穩定性仍然有信心。

我已在上一篇整理了三江未來2-3年已知會建成的項目。再加上嘉化集團(主席擁有的另一公司)將投產的脂肪醇項目,三江的大藍圖大概如下:
圖中沒畫出來的還有從嘉化購入的蒸汽和鹽水,可賣出的氮氣和催化劑,及將來興興MTO的其他產物。基本上三江加上合作公司將會涉足大部分EO的衍生產品,因此除非中國經濟大環境有問題,三江的下游產品的盈利將會穩定。上游乙烯一部分由MTO提供,可減少對乙烯這單一原料過度依賴,穩定原料成本,而且頁岩氣革命有主望令甲醇和乙烯價格下降(後面詳述)。而MTO另一產物丙烯雖然未有實質發展計劃,但從美福本身已有的丙烯下游生產設施,三江有望能在這方面在15年後繼續發展。而且近年廣受關注的聚羧酸減水劑其中一種材料是丙烯酸,雖暫時未找到資料三江將會建設生產這種減水劑,但以原料優勢來看還是很有機會。

近年頁岩氣話題火熱,主席已經在年報提及三江化工將受惠於頁岩氣而引致甲醇成本下降,而會計仔也分析了頁岩氣對三江乙烯價格的成本優勢[3]。就我看來,頁岩氣對中國甲醇價格的影響還是大於對中國乙烯價格的影響。理由是乙烯需要低溫儲存,令運輸和倉儲費非常昂貴[4],現時乙烯進口量大已經是靠中東及美洲乙烯價廉而取得優勢[5];相對地頁岩氣將令美國以廉價天然氣生產甲醇再出口至中國將會比\中國甲醇價格更有優勢[6]。因此進口甲醇和乙烯價差會拉闊,而三江有望從MTO取得更多的利潤。(相對於前一篇對三江MTO項目利潤估算)

總結來說,15年三江化工環氧乙烷產量將會大增,而為了應對需求量未必能夠追上的風險,三江也在發展各種下游產品,以穩定收入。同時上游原料將受益於MTO而令成本穩定,和受益於頁岩氣發展而令成本下降。



參考資料:
1. 三江化工有限公司2013年度第一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
http://www.shclearing.com.cn/fxcsgg/cp/201304/P020130409376211657237.pdf
2. 2012 年報
http://www.hkexnews.hk/listedco/listconews/SEHK/2013/0327/LTN201303271124_C.pdf
3. 會計仔筆記:三江化工 - 頁岩氣革命的最新受惠者
http://accountboyhk.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097666
4. 中国石油西北化工销售公司:浅谈今年的乙烯进口
http://www.cnpc.com.cn/News/xbhg/hzxy/201207/20120712_C621238.shtml
5. 中国化工报:炼油与乙烯的未来之路
http://www.ccin.com.cn/ccin/news/2013/04/16/259963.shtml
6. 中国煤化工网:页岩气发展对中国丙烯原料供应的影响
http://www.cnmhg.com/Industry/enterprise-development/2799.html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063

美國石油庫存創近82年的新高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5339

如何誰還在質疑美國的頁岩油繁榮是否是美國能源市場的一次歷史性的轉型,那麼美國能源部今日的報告將讓你吃驚:美國現在的石油庫存是自1931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據能源部的報告顯示,美國商用石油庫存上週升至3.976億桶,上升了300萬桶。自今年年初以來已經上升了10%,而自2008年5月以來已上升了30%。

大量的剩餘供給使美國的油價維持在每桶100美元以下,週四NYMEX石油為每桶93美元。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油價依然保持在3位數。

美國北達科他州,德州南部的Eagle Ford頁岩區,以及賓州的Marcellus成為了石油的新生產區。北達科他州在3月份每天生產了783,000桶石油,是2006年底產量的7倍(當時每日產量為115,000桶)。德州石油產量在過去6年幾乎翻番,是自1989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現在的美國石油庫存和1931年的情況存在很多相似之處。在兩種情況下,美國都發現了新的石油生產區域。在1930年,德州東部的Ruck Country被發現,之後證明這是美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區域。在1931年以前這個區域幾乎從未生產過石油。而在1931年之後該區域每日生產50萬桶石油,這也使德州的油價從每桶1美元暴降跌至每桶6美分。

那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上一次美國石油庫存如此之高的基本情況:

當時胡佛擔任美國總統,美國的GDP是766億美元,相當於1996年的7006億美元。美國GDP在2012年超過了15萬億美元(以2012年的美元來計算)。當時美國人口為1.24億,還不足現在人口的一半。當時美國註冊的機動車輛為2400萬輛,而2010年的註冊車輛約為2.5億。當時的油價是每桶65美分,相當於今天的每桶10美元。

哦,對了,當時的托馬斯·布恩·皮肯斯只有3歲,而巴菲特還不到一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633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