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擬收購的標的公司滿足不了並購重組新規,興民智通(002355.sz)決定停止資產重組方案,同時籌劃非公開發行,用於實現“硬件+數據運營”的車聯網產業鏈布局。
興民智通今日午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於5月12日停牌籌劃的重大資產重組,因公司與交易對方在交易方案、交易價格、業務發展規劃以及承諾業績的可實現性等方面未能達成一致,公司計劃終止此次重大資產重組。
興民智通停牌時籌劃的重大資產重組,基本方案是購買兩家新三板公司,即遠特科技(834535)100%股權、奧騰電子(837166)56.34%股權,以及立得空間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不低於10%的股權。
其中,遠特科技主營業務為智能車載終端的研發、生產、銷售及基於智能車載終端、智能汽車服務平臺、手機APP等載體向用戶提供全方位智能汽車服務。奧騰電子主營業務為汽車電子產品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及技術服務。立得空間的主營業務為智慧城市系統的研發大數據中心及運營中心的咨詢、設計、工程實施及商業運營等。
“這3家公司上半年的業績都滿足不了並購重組新規,再者新能源汽車新的補貼政策遲遲不見出臺,行業發展趨勢也不明朗。”公司董秘崔積和說,停牌期間,公司聘請了獨立財務顧問、法律顧問、審計機構、評估機構等中介機構,對標的資產進行盡職調查、審計、評估,受政策影響,標的公司的2016年上半年經營業績及成長性均出現了大幅波動,甚至出現了虧損。
根據標的公司半年報,奧騰電子上半年虧損582萬元,遠特科技至今未披露半年報,有可能被終止掛牌。
崔積和告訴記者,擬收購的標的公司業績出現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國家政策的變化。因為一些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出現了騙補,國家決定停止既有的補貼政策,新的政策還未出臺。作為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中的一環,上述標的公司也受到了影響。
“車聯網會成為將來營收和效益的重要來源。我們本來可以在英泰斯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搭配團隊,把下面的業務做起來,但我們感覺這樣做比較慢。”公司董事長高赫男對記者表示,公司欲通過外延增長,即並購的方式加速車聯網布局,此次終止收購將減緩公司布局車聯網的步伐。
雖然終止了資產重組,但興民智通布局車聯網的方向似乎並沒有改變。
“雖然公司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但鑒於目前車聯網產業及智能駕駛的未來市場前景良好,加之國家政策的支持,結合公司車聯網產業發展戰略規劃,為把握行業發展機遇,提升公司在車聯網行業的影響力,實現公司轉型升級,並考慮到公司未來在車聯網領域的產業布局和業務拓展需要,公司決定籌劃非公開發行股票事項,進一步實現‘硬件+數據運營’的車聯網產業鏈布局,努力打造車聯網產業完整生態鏈。進而,優化資本結構,降低財務風險。”興民智通在公告中說。
崔積和說,近日,興民智通使用現金2.46億元收購了九五智駕(430725)58.23%股權,九五智駕主營業務是為用戶提供車聯網的前裝、後裝、手機及智駕服務。
另外興民智通方面表示,公司股票將於非公開發行的具體事項確定後複牌,最多不超過10個交易日。
在停牌憋了1個多月後,伊利股份(600887.SH)“大招”終於曝光。21日晚間伊利股份刊發多條公告,向五名特定投資者募集90億元資金。與此同時,伊利股份宣布將收購國內有機奶龍頭企業中國聖牧(01432.HK)37%的股權,交易完成後,伊利股份將成為中國聖牧的大股東。
公告顯示,伊利股份將以15.33元/股的價格向,內蒙交投、呼市城投、平安資產、金石灝汭、金梅花投資五家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5.9億股A股股票,將募集資金90億元,六十個月內不得轉讓。 公司股票也將於10月24日(星期一)開市起複牌。
這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擬用於收購中國聖牧37.00%股權以及投資於新西蘭乳品生產線建設項目、國內高附加值乳品提質增效項目、運營中心投資/研發中心及雲商平臺項目。
對於此次非公開發行帶來的意義,伊利股份認為,通過本次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使用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和跨境並購,公司有機奶、中高端酸奶、奶粉、液態奶等產品得到全面加強,與現有業務產生較好協同效應,有助於公司擴大市場份額。本次收購完成後,公司也將控股中國聖牧,從而擁有香港上市平臺,全面提升公司的資本市場地位和市場影響力。
此外伊利股份表示,雖然公司經營情況良好、銷售回款正常,但若該等項目的投資建設全部使用自有資金,則將對公司的日常生產經營造成一定影響。通過本次非公開發行,這些問題將迎刃而解,伊利股份產業布局將得到進一步優化。
記者看到,作為此次投資的大頭,半數資金約46億元將用於收購中國聖牧的部分股份,收購完成後,伊利股份將占有中國聖牧37%的股份,成為中國聖牧的大股東。
中國聖牧是由原蒙牛乳業(02319.HK)CFO姚同山創辦,成立於2009年,公司業務主要以自有品牌有機常溫奶和原奶銷售為主。
中國聖牧的業績在行業里可圈可點。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16億元,同比增幅接近17%;母公司擁有人應占溢利約為4億元,相較於2015年同期約為3.34億元,增幅在21%左右。
為何選擇收購中國聖牧,伊利方面認為,一方面是收購有利於公司增強現有的有機乳制品業務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伊利股份強化上遊奶源供應,同時還有利於公司獲得香港上市平臺。
截止於2016年6月30日,中國聖牧擁有奶牛12.2萬頭,其中有機奶牛為8.4萬頭。
事實上,伊利股份對於中國聖牧是勢在必得。在21日晚發布的公告中,伊利股份提出,本次非公開發行與收購中國聖牧37%股權不互為條件,若本次非公開發行不成功,伊利也將通過自籌資金完成本次收購。由於此次收購將觸發要約收購,伊利股份收購中國聖牧的資金總數最大時或需要61億元港幣。而在10月15日,伊利股份已經發布公告稱,將以自有資金向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增資60億元人民幣或等值美元,其也是收購中國聖牧的運作方。
乳業分析師宋亮告訴記者,由於近兩年國內奶價處在低谷,國內消費疲軟,中國聖牧也出現了賣奶難的問題,好的有機奶賣不出去,也在噴粉儲藏。在伊利股份完成收購之後,中國聖牧可以借助伊利的市場和渠道資源,奶源銷售難的問題將大大緩解。
近期記者走訪北京多家超市看到,中國聖牧的有機液態奶促銷力度較大,在多家超市,6連裝的聖牧全程有機奶價格多為8.8元/包和9元/包,折合每盒只有1.5元,銷售壓力可想而知。
宋亮表示,在收購完成之後,預計伊利股份和中國聖牧將在嬰兒奶粉、奶酪等乳制品領域展開合作。目前在嬰兒奶粉領域,各品牌間競爭激烈,而有機嬰兒配方奶粉也被認為是下一個風口。而對於中國聖牧而言,伊利股份是國內乳制品的龍頭企業,在其支撐下相信中國聖牧未來也會有一個比較好的發展前景。
今年9月底,記者曾就類似問題采訪過中國聖牧董事長姚同山,在電話里姚同山很真誠的告訴第一財經記者:“在創建聖牧的時候,就沒想過聖牧是我一個人的企業,無論是誰進來,只要對聖牧發展好,我無所謂。哪怕讓我離開聖牧了,只要做的比我好,我更高興。”
不過截止記者發稿時,中國聖牧並沒有進行相關的信息披露,也沒有回複記者的提問。
伊利股份晚間發布公告稱,擬以15.33元/股的價格,向內蒙交投等5名特定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票5.87億股,募集資金90.00億元,用於收購中國聖牧37.00%股權、投資於新西蘭乳品生產線建設項目、國內高附加值乳品提質增效項目、運營中心投資/研發中心及雲商平臺項目。
伊利股份稱,擬通過境外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收購中國聖牧股東Greenbelt Global Limited等機構股東和王福柱等自然人股東持有的共計2,351,128,000股中國聖牧股權,占中國聖牧全部已發行股份的37.00%。金港控股已與上述股東簽署了《股份買賣協議》,根據協議,金港控股以每股2.25HK$的價格,總計5,290,038,000HK$的價款,收購中國聖牧的上述股權。收購完成後,金港控股將持有中國聖牧37.00%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另外,公司擬授予當前0.99%股份予294名員工,實行股權激勵。伊利股份股票24日開市起複牌。
豫園商城10月28日晚間公告,公司將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總額從48.21億元調整為38.14億元,降幅約20.9%,同時募投項目不再開展金融服務業務。這也是該公司接近一年半以來第四次修訂非公開發行預案了。
公告稱,根據《關於金融類企業掛牌融資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公司擬去除黃金珠寶全產業鏈平臺中子平臺——全產業鏈金融支持平臺的建設,不再開展類金融服務業務。全產業鏈金融支持平臺原定為黃金珠寶全產業鏈平臺的附屬平臺,主要提供金融支持服務,並非平臺的核心建設內容;且該子平臺獨立於其他的平臺建設,因此在公司履行相關程序後,黃金珠寶全產業鏈互聯網平臺將調整為四個平臺和一個中心:設計平臺、加工商管理展示平臺、線上銷售平臺(含子平臺貴重商品物流 平臺)、線下銷售平臺和大數據中心,不包括任何類金融平臺。
同時,募投項目黃金珠寶全產業鏈互聯網平臺原定總投資,從80.28億元下調為58.50億元。
豫園商城非公開發行A股的申請曾於2016年4月22日獲得中國證監會發審委審核通過,此後一直未拿到書面核準文件。
廣汽集團10月31日晚間發布定增預案,公司擬以20.23元/股向匯垠天粵、廣州國發、廣金資產管理的廣金優選3號基金、廣州輕工和穗甬控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7.41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50億元,擬用於投入新能源與前瞻技術、工廠與車型和關鍵零部件方面的10個項目。公司股票將於11月1日複牌。
根據方案,其中匯垠天粵擬以60億元認購29658.92萬股,廣州國發、廣金資產管理的廣金優選3號基金擬各以30億元認購14829.46萬股,廣州輕工、穗甬控股擬各以15億元認購7414.73萬股。鑒於公司獨立董事李舫金同時擔任廣州金控的董事長,且廣金優選3號基金系由廣州金控的控股子公司廣金資產擔任基金管理人,廣金優選3號基金此次認購構成關聯交易。發行完成後,廣汽工業集團預計持股比例為54.41%,仍為公司控股股東,公司實際控制人仍為廣州市國資委。
募投項目方面,新能源與前瞻技術項目包括技術研發、研究院一期及二期基地建設項目,項目總投資約68.77億元,擬投入募集資金64億元。項目將圍繞純電驅動汽車的產業化突破相關技術,建成混合動力車型平臺、插電/增程式車型平臺、純電動車型平臺、互聯智能車型平臺等四大車型平臺,完成一批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整車開發及量產等。
廣汽集團表示,此次募投項目覆蓋了從研發到生產的全過程,涵蓋了整車及關鍵零部件等多品類。此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完成及募集資金項目投入後,公司得以進一步加強自主品牌體系建設,拓寬產品譜系,加快延伸產業價值鏈。公司將通過提升研發能力,進一步鞏固核心競爭優勢,力爭在新的產業價值鏈中快速搶占領先地位。
中國國航11月1日晚間發布公告稱,公司於10月31日收到中國證監會《關於核準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的批複》,核準公司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5.40億股新股,該批複自核準發行之日起6個月內有效。根據預案,中國國航擬以不低於7.79元/股非公開發行不超過15.40億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120億元,將用於購買15架波音B787飛機項目,直銷電子商務升級改造項目,機上WIFI(一期)項目及補充流動資金。其中,公司控股股東中航集團認購金額不超過40億元。
金科股份11月1日晚間公告,公司已於近日完成了非公開發行股票事宜,募集資金凈額為44.42億元,發行價格最終確定為4.41元/股,相當於發行底價(3.63元/股)的121.49%,發行數量為10.20億股。
根據發行結果,天津聚金物業管理有限公司、華寶信托和重慶信托成為三家獲配投資者,分別獲配9.07億股、1.02億股和1134萬股。其中,天津聚金以16.96%的股比成為金科股份單一第一大股東,華寶信托和重慶信托則分列第四和第十把交椅,股比分別為1.91%和0.57%。而天津聚金為融創中國間接全資附屬公司。
不過,金科股份控股股東金科控股及實際控制人黃紅雲和陶虹遐夫婦雖未參與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導致其合計持股比例由合計31.44%被動稀釋為25.44%,但仍為公司實際控制人。
天津聚金在權益變動報告書中表示,通過認購本次非公開發行股票取得上市公司股權主要系對金科股份的資產質量較為認可,看好其未來發展前景。金科主要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從事房地產開發,擁有較好的城市布局和高質量的土地儲備。“本次認購價格合理,是一次較好的投資機會,相信未來將為信息披露義務人(天津聚金)帶來較好的投資回報。報告書還透露,天津聚金不排除未來12個月內繼續增持金科股票的可能。
根據定增方案,金科股份此次定增所募資金,將用於“重慶•南川金科世界城一期項目”(4億元)、“遵義•金科中央公園城一期項目”(11億元)、“重慶•萬州金科觀瀾項目”(15億元)、“景峽第二風電場C區20萬千瓦風電項目”(6億元)和“償還金融機構借款”(9億元)等五個募投項目。上述項目總投資約101億元。
根據2016年三季報,今年1-9月,金科股份實現營業收入212.90億元,同比大幅增長91.7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8.96億元,同比增長27.70%,業績增長的原因主要是本期房地產結轉收入大幅增加。截至9月30日,公司手持現金160.94億元,同比大增71.41%,表明公司銷售回款良好,融資規模擴大。
在16日晚間格力電器披露終止收購珠海銀隆後,17日午間,北巴傳媒和眾業達雙雙公告,終止以其所持的珠海銀隆的股權參與格力電器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
據北巴傳媒公告,格力電器原本擬向公司發行34,818,578股股份購買公司持有的珠海銀隆3.7369%的股份,交易對價為542,125,259.99元。但公司於11月17日收到珠海銀隆發來的書面告知函,被告知:調整後的交易方案未能獲得珠海銀隆股東會的審議通過,珠海銀隆發函通知格力電器後,格力電器決定終止籌劃上述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宜。
鑒於公司與格力電器、珠海銀隆其他股東簽署的《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協議》及相關交易協議的生效條件已無法達成,公司本次參與格力電器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的交易終止。
眾業達也發出了類似的公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眾業達新能源轉讓銀隆新能源股權暨認購格力電器非公開發行股份事項至此終止。按此前的方案,眾業達子公司眾業達新能源擬將其持有銀隆新能源1.1211%的股權轉讓給格力電器,格力電器以向眾業達新能源發行新增對價股份的方式支付本次收購價款,對價股份對價金額為131,165,919.28元。
2016年8月,格力電器宣布擬以發行股份方式收購珠海銀隆100%股權,對後者作價130億元,同時增發97億元進行配套融資。
然而,在10月底召開的2016年第一次臨時股東大會上,其發行股份購買珠海銀隆的議案以66.9%的得票比例通過,但定增97億元配套融資議案被中小投資者聯手否決。在11月7日晚,格力電器曾宣布,擬在調減或取消配套募集資金後,繼續推進該交易。
11月16日,格力電器收到珠海銀隆發出的書面告知函,被告知調整後的交易方案未能獲得珠海銀隆股東會的審議通過,珠海銀隆基於表決結果決定終止本次交易,鑒於此,公司決定終止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宜。
11月18日晚間,海正藥業(600267.SH)發布公告,針對此前上交所就第一財經獨家報道《海正輝瑞被曝或將“離婚” 海外藥企本土化步履蹣跚》對公司提出的四點質疑作出了回應。
回應指出,輝瑞存在對海正輝瑞撤資的可能性。如果輝瑞制藥從海正輝瑞撤資,將影響輝瑞與海正的業務合作,造成海正輝瑞業務減少、人員流失及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下降等不利影響,從而影響海正輝瑞的經營業績。與此同時,公司提示投資者關註投資風險。
作為承載海正藥業制劑出口轉型的重要平臺,以及海正營收的主要來源之一,海正輝瑞對海正制藥的影響不言而喻。 根據海正輝瑞2015年財報,海正藥業去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86.12億元,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1356.67萬元,其中,海正輝瑞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8.01億元,歸屬於母公司凈利潤12317.65萬元,海正輝瑞占海正藥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為32.52%。
在11月15日,第一財經就海正藥業輝瑞可能存在撤資的市場傳聞進行報道後,上交所一度發函,五問海正藥業,其中四點涉及第一財經的獨家報道。這五項質疑包括:輝瑞是否存在撤資可能、“特治星”供貨是否影響業績、公司高管是否相繼離職運營是否正常、公司接受采訪情況、以及董事長為何長期代理董秘職位、今年海正藥業為何利潤下滑?
海正藥業針對該五項質疑均作出了解釋,並指出,輝瑞一旦決定撤資,將會對海正輝瑞利潤造成重大影響。以2015年、2016年1-9月海正輝瑞銷售收入分別計算,2015年影響收入為17.65億元,占海正輝瑞主營業務收入的63%;2016年1-9月影響收入15.53億元,占比60%。
除此以外,針對“特治星”的供貨情況海正制藥業亦予以了說明,目前尚未恢複供應,作為海正輝瑞此前主要的品種之一,2014年公司該品種銷售收入達10.09億元,2015年“斷貨”後下跌至0.2億元,而根據此次最新公布的信息,2016年1-9月“特治星”銷售收入僅為0.27億元。“特治星”若未恢複供應也會對今年海正輝瑞的營收產生重要的負面影響。
11月15日早晨,第一財經記者曾就輝瑞是否存在撤資可能分別致電、郵件詢問海正藥業證券事務部門以及海正輝瑞公共關系部門,對方回應為:我們未曾聽聞這樣的消息,目前海正輝瑞運營一切正常。
而對於投資者而言,最直接的影響是,此次承認輝瑞存在對海正輝瑞撤資可能的“黑天鵝”是否會影響此前海正藥業的定增事宜。 10月17日晚間海正藥業發布定增預案,公司擬以13.00元/股募資約11.71億元,其中2.06億元將用於巖頭西區凍幹制成品技改項目,9.65億元償還銀行貸款,值得註意的是,此次定增非公開發行對象白驊、海暢投資、匯納投資及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全部為海正藥業“自家人”。
根據預案公布的情況,白驊為海正藥業董事長,擬認購數量為1000萬股;海暢投資、匯納投資的出資者為海正藥業部分董事、高級管理人員和其他核心的管理及技術人員,擬認購數量分別為1840萬股、1951萬股;員工持股計劃的參加人員由公司中基層管理、研發、銷售等骨幹員工構成,參與人數不超過795人,擬認購數量為4218萬股。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就目前海正藥業股價(14.03元)來看,倘若輝瑞撤資事件導致股價進一步下跌,將極有可能出現定增價格高於市價的情況,定增成本或將因此間接推高。
海正藥業今年中報顯示,其2016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47.29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4.85%,歸屬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2034萬元,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4.66%.
定增募集資金計入資本公積,數天之後便推出高送轉方案,上市公司尚未披露,高送轉方案卻已公開流傳。時近年底,花樣繁多的高送轉又開始陸續登場。
北信源11月21日披露2016年利潤分配方案,擬按10:20的比例,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轉增股本。今年9月底,其每股資本公積金僅有0.027元,11月10日,該公司完成定增,將每股資本公積金提升到2.04元,才滿足轉增條件。
北信源上述剛剛完成的定增,並未規定限售期,發行介紹便可上市交易,其11月21日推出的轉增方案,距離其定增上市交易僅有五天,定增參與者便獲利25%左右。而山東華鵬的轉增方案,更是在上市公司披露前據開始流傳,其股價也隨後大漲。
“大比例的送轉,都有刺激股價的嫌疑,很難說不存在配合財務投資者、大股東出貨的可能。”業內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分析,高送轉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市場生物鏈,“奇葩”高送轉是市場參與各方共同合力的結果。
定增意在高送轉?
北信源披露的方案顯示,根據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林皓提議,擬以截止2016年12月31日總股本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現金分紅0.25元,並以每10股轉增20股的比例,以資本公積金向全體股東送股的利潤分配方案。
從表面上來看,北信源的送轉方案頗為 “慷慨”。截至2016年11月10日,該公司總股本為5.8億股,現金分紅共計約1450萬元,相對送轉數量可以易忽略不計。但按照1:2的送轉比例,轉增數量卻高達11.6億股左右。
北信源並不是近期第一家推出高送轉方案的上市公司。時近年底,自永和智控、天龍集團等近期打響第一槍之後,上市公司高送轉紛紛開始登場。除了北信源,瑞和股份、山東華鵬等上市公司,也先後祭出了高送轉方案。
相較於北信源,瑞和股份的送轉比例更高。該公司披露的方案顯示,其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李介平提議,1.45億股作為股本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送現金紅利2元(含稅),合計現金分紅2900萬元;並以資本公積每10股轉增25股。李介平還承諾,其本人及其控股的公司,將在董事會、股東大會審議此項分配預案時投贊成票。
此外,山東華鵬的送轉比例也不低。該公司11月21日披露稱,其持股33.7%的控股股東張德華提議,擬以2016年年報總股本為基數,按每10股轉增股本16股 ,以資本公積向全體股東轉增股本,同時以現金每10 股分紅 2 元(含稅)。
從業績來看,部分公司並具備高送轉的條件。三季報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山東華鵬實現凈利潤4875萬元,同比增長14.06%,但5.2億元的營業收入,卻同比下降7.66%。上證所認為,山東華鵬經營規模未見明顯擴張,績效未有大幅改善。,因此要求該請公司補充說明是否存在相應提 升業務規模和業績狀況的計劃及措施,並請董事會以及控股股東分別說明, 除已披露理由外,是否存在提議和通過高送轉的其他考慮。
北信源同樣如此。截至9月底,該公司今年前三個季度營業收入2.24億元,凈利潤223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4.55%、10.96%,但第三季度單季凈利潤526萬元,同比下降19.15%,前三個季度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問—8702萬元,同比大幅下降87%。
與此同時,高送轉的同時,上述上市公司手頭卻並不寬裕,資本公積金所余無多,其中尤以北信源最為突出。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北信源每股資本公積金僅為0.272元,根本不足以進行10:20的大比例送轉。
盡管資本公積金不多,但北信源的高送轉卻準備已久,剛剛完成的定增,為其提供了彈藥。根據11月10日公告,該公司剛剛完成了定增,以18.98元/股的價格,非公開發行6650萬股,募集資金12.62億元,扣除承銷、保薦等費用後,實際募集金額12.36億元,其中6650萬元用於增加註冊資本,剩余的11.71億元均計入資本公積。
按照上述數據計算,定增完成後,北信源新增公積金11.71億元,每股資本公積金約提升了2.01元。加上此前存量,目前其每股資本公積金約為2.04元,正好可以滿足10:20的送轉要求。值得註意的是,北信源從披露定增完成,到推出高送轉方案,前後相隔只有短短十余天時間。
“雖然不能說北信源的定增,目的就是為了高送轉,但如果不完成定增,按照原來的情況,其高送轉肯定是有障礙的。”深圳某私募機構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稱,上市公司高送轉雖然花樣繁多,但利用定增增加資本公積金,並進行高送轉的案例卻並不多見,稱得上是一種“新玩法”,而且也頗為巧妙。
或為配合投資者出貨
“大比例的送轉,都有刺激股價的嫌疑,很難說不存在配合財務投資者、大股東出貨的可能。”武漢科技大學董登新教授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部分沒有業績支撐的高送轉,涉嫌影響甚至操縱股價嫌疑更大。
上述公司的送轉方案一經推出,其股票便一路漲勢如虹,甚至連拉多個漲停板。11月17日開盤至11月22日收盤,北信源股價從19.82元漲至23.71元,累計漲幅超過20%。而瑞和股份同期則從11月16日開盤的55.99元,漲到11月22日收盤的71.75元,漲幅更是接近30%。
部分上市後公司送轉方案披露之前,有關傳言就已四處傳播。11月17日收市後,山東華鵬高送轉的傳聞就開始流傳:擬每10股送紅股5股,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1.25元(含稅),同時進行資本公積金轉增股本,以公司總股本1.23億股為基數向全體股東每10股轉增25股,合計送轉約3.69億股。
傳言流出之前,山東華鵬的股價就大幅上漲。11月16日,山東華鵬收於57.6元,上漲4.96%。北信源公布送轉預案前一天,股價也上漲了4%,而瑞和股份在方案披露前的11月18日、21日,股價連續兩天大幅上揚,漲幅達6.98%、10%。
11月21日,上證所向山東華鵬發出問詢函,要求披露控股股東是否在停牌前就已透露高送轉預案,並要求公司按規定召開審議高送轉方案的董事會議,並請公司董事會以及控股股東分別說明,除已披露理由外,是否存在提議和通過高送轉的其他考慮。11月22日,深交所也要求瑞和股份,結合公司所處行業特點、公司發展階段、經營模式、報告期內主要經營情況、未來發展戰略等說明利潤分配方案與業績成長性是否匹配。
但11月22日晚間,山東鵬華發布公告,回應上證所的問詢:“在上述傳聞出現後,公司緊急向公司主要股東、公司董事會成員求證,經核實確認,公司主要股東及董事會等管理層面在上述傳言出現前未曾論證過相關事宜。”控股股東張德華在公告中承諾:“在2016年11月17日有關山東華鵬玻璃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度“高送轉”傳聞出現以前,不存在以任何形式與公司主要股東、其他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討論相關事項的情況,亦不存在與其他機構或人士進行過相關溝通或交流的情況,更不存在散播、謠傳相關信息的情況。”
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還出現過送轉前減持的記錄。公開披露顯示,11月8日,瑞和股份實際控制人李介平通過大宗交易,以51.53元的價格,減持瑞和股份300萬股,套現1.53億元。此外,該公司此前非公開發行2500萬股,但李介平並未認購。
北信源上市以來,多次進行高送轉,2012年、2013年均為10股轉增10股,2015年10股轉增9股。轉增完成之後,其實際控制人、高管就開始減持。2016年5月25日至7月18日,北信源董事長林皓、監事會主席馬承棟、監事哈連琴、類高管王曉峰等四人,合計減持北信源5229萬股,占該公司總股本的10.19%,其中林皓減持5000萬股,占其總股本的9.7384%,共計套現約9.5億元,首次減持時間距離完成送轉只有幾天時間。
“高送轉已經形成了完整的市場生物鏈,投資者明知其中真相,但仍然原意跟風‘擡樁’。”上述深圳私募人士說,部分上市公司也利用這一心理刺激股價,花樣不斷的高送轉,一定程度上是市場各方合力形成的結果。
董登新認為,脫離基本面的高送轉,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財務投資者遊說上市公司的結果,一類是雙方共同推動,在定增之時,一些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就對定增參與者承諾,或者簽訂對賭協議,承諾在一定時間內提供機會出貨。
對於參與定增的四家機構投資者來說,北信源此次高送轉,無疑為其提供了減持良機。公開信息顯示,北信源定增對象分別為景順長城、寶盈基金、北信瑞豐三家公募基金,以及浙銀資本管理有限公司,其認購的北信源定增股份不存在限售期,發行完成後即可交易,這部分股份已於11月16日上市流通。按照目前股價,上述投資者短短數日已經浮盈25%,並且可以隨時減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