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我不喜歡它,但不得不把錢交給它” 培訓班如何占領學校“減負”後的地盤

來源: http://www.infzm.com/content/134143

成都文翁路的學而思校區里,晚上六點後,學生都在上補習課。(南方周末記者 翁洹/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只要重點大學和重點高中的入學機會是稀缺的,家長給孩子“增負”的需求就難以降低。

“教育的本意是‘教養’,但是現在社會的教育焦慮不是為了教養,而是為了獲得進入更高社會的門檻和更多的機會。”要改變這點,社會要給普通人提供更多階層流動通道。

“如果需求側不發生改變,供給側的調整就無法治本,甚至會導致教育培訓市場在大規模清理整頓之後,被少數幾家壟斷的現象。”

93%的中國內地父母,都正在或曾經為子女支付私人補習費用,高出63%的全球平均水平。這是匯豐銀行發布的2017年全球調查報告《教育的價值》中的調查結果。

根據中國教育在線總編輯陳誌文的觀察,10年前,一線城市上輔導班的家庭還不到30%,現在,北京、上海的家庭年度輔導班開支超過10萬元的比比皆是。十年時間,校外輔導從“可選項”變為“必選項”,幾乎成了學齡孩子家庭的常態。

“減負”政策也隨之從校內延展到了校外。2018年2月底,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工商總局等四部門印發了《關於切實減輕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開展校外培訓機構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

該通知最為人們關註的有三點:要求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開展“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堅決查處將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結果與中小學校招生入學掛鉤的行為;堅決查處中小學教師課上不講課後到校外培訓機構講,並誘導或逼迫學生參加校外培訓機構培訓等行為。

南方周末記者多方采訪家長、老師和校外機構,發現校外培訓的癥結在校內。因為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為了考上更好的學校,家長在“減負”的校內學習之外給孩子“自主增負”。因為家長的需求旺盛,校外輔導機構的市場就格外火爆。

對於校外輔導機構,一位家長說,憎惡談不上,主要是焦慮和無奈,孩子累、收費高,“我肯定也不喜歡它,但不得不把錢交給它”。

重點大學名額有限,補不補?

葉非是一名上海三年級女生的父親。從幼兒園中班開始,他們家就走上了校外培訓之路,一開始是興趣班,“小主持人”、武術之類。也報了“看圖說話”課,其實是語文輔導,因為家長群里在傳播一種焦慮,如果不補拼音和寫字,一年級完全跟不上。

進入小學,他們開始讀校外機構“學而思”的奧數班,早先還因為入學名額緊張,需要早早排隊。三年級,他發現女兒英語落後了,於是加上了英語課。“語文沒報,實在是沒有檔期了。”他說。

他家的校外輔導主要安排在周末,占掉一天半時間。大人需要陪讀,基本是坐在教室外面刷手機。每個月的校外輔導花銷在3000元以上,算是少的。

葉非的女兒說,“班級里很多都補”。數學語文應該補,英語是必然補,因為家長會上老師說了“如果你小孩真的要學會英語,必須要在外面補”。

因為公立學校的英語教學要求太低,遠遠達不到升學選拔的要求。比如葉非女兒現在三年級,剛把字母學完、開始學打招呼,但在校外輔導班已經教“祈使句”了。而一些來自名校的學生已經學過了祈使句、過去時這些知識。

為什麽要趕上他們的進度?主要是為了小升初的選拔。對於目前滬上炙手可熱的民辦名校來說,面試就是為了擇優,並不以“綱”為限,英語面試“超綱”就是很自然的。雖然相關部門也給了各種限制,比如小升初的面試不允許選拔類的測試、不能帶紙筆進去,但是葉非了解到,有的現場會一人發一個iPad作答。

只要名額有限,學生就會競爭。“並不是我們家長神經病,一定要把孩子逼死。孩子是自己的,教委怎麽可能比家長更愛我們的孩子呢?如果學校里教的和選拔機制匹配了,我們就不補。”葉非說。

一位在廣州兩所校外輔導機構教語文的老師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與考試內容相比,現在校內的教材太簡單了,更像是活動大綱,沒有豐富的習題和講解。“教材不講,但考試都會考”。學生們只好去上輔導班、買參考書,因此也活躍了教輔書市場。

“在重點大學入學名額有限的情況下,誰敢放松課業?學校減負,減少教學時間和作業,那正好被課外培訓機構接手。”他說。

校外的應試教育“幹貨”

在校外輔導機構的教學中,讓葉非最不滿意的,是過於應試。從前他寄期望於激發孩子興趣的地方,卻承擔起了從前學校的角色——填鴨式教學。

比如最近,他三年級的女兒用了兩個小時,就在校外輔導機構學完了數學的“分數”,用一些朗朗上口的口訣解出了題,但是對於這個概念到底什麽含義,“孩子是懵的”。

校外機構會把知識點細化成一個個關卡,孩子學完了就會在“成長樹”上打個鉤,解鎖新成就。葉非說,這讓家長看到花錢的效果,但是知識的積累和“吃透”很難衡量,“成長樹”的方式更直觀,雖然孩子可能不是“學會”,只是“記住”。

在一家著名校外輔導機構教書多年的老師王強也對南方周末記者坦陳了這種功利性。

按照正常的教學順序,英語是“課文-單詞-語法”三步,數理化是先有問題導向,再引出理論和分析。但是在輔導機構,會直接砍掉“課文”和“問題導向”的部分,直接進入“幹貨”,背單詞、記解法。他說,其實這符合不少學生和家長的願望,他們不覺得積累和循序漸進有什麽用,認為是在浪費時間,看不到效果。

對於學生來說,應試習慣甚至已經阻礙了正常交流。比如在語文作文中,學生不關心文章怎麽寫得好,只關心得分點,看到“記敘文寫作註意情節的抑揚起伏”這樣的要求,會問:“是不是有句子交代‘抑揚起伏’就給分?”

“應試教育是真不分校內、校外的。”王強感慨,要“素質教育”肯定要淡化考試,但有選拔、有考試最終攔在那兒,就要分出高低優劣來,家長的焦慮總會爆發出來。

關於是誰在要求“應試”,一家培訓機構的創始人也委婉地說,在這個市場里,輔導機構是被動的一方,家長才是主動的。需求決定供給。

王強也說,確實存在“提前教學”的情況。對於學生來說,比別人學得早、別人不會時他會了、別人課堂測試還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時候他已經做熟了……這些是很有誘惑力的,而且一個“早學”就會帶動一片,很容易形成攀比。

此次四部委發布的專項治理通知,要求堅決糾正校外培訓機構的“超綱教學”“提前教學”“強化應試”等不良行為。在王強看來,考慮到孩子不同年齡的接受能力、對思維成長的培養,這幾點確實應該規範、糾正,但是從具體實施來說,前兩者好辦,“強化應試”這一點較難界定。

以數理化而言,做題是不是應試?但是不做題就沒法講課了。以語文來說,很多人分不清應試和理論研究的區別,比如老師說“來,我教你考場作文框架”,這顯然是應試,但如果說,“來,我教你用‘思維導圖’構思文章”,聽起來就很“素質教育”,但在教學中其實二者差別不大。

此外,四部委的治理通知中有更細化的要求,“校外培訓機構開展學科類培訓的班次、內容、招生對象、上課時間等要向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門進行審核備案並向社會公布。”

對此,一位培訓機構創始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這些信息進行審核備案並向社會公布是可行的。但是具體到上課內容,其實監督會比較困

難,因為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比如你上報涉及了某個考點,具體的講課過程中,給學生拓展一下行不行?

2018年3月3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兩會上,回應“課後三點半”現象、補課亂象。(東方IC/圖)

火爆的培訓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吳國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根據中國教育學會公布的報告,2016年中國中小學課外輔導產業的產值高達8000億元,相當於全國最富裕的省份之一江蘇省全年的財政收入。

以單個企業的增長,也能看出來這個行業迅速的攀升曲線。

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的公司“好未來”,前身就是中小學教育機構“學而思”。2018年2月末,好未來市值超過184億美元,大幅超越曾以出國留學為主業的教育龍頭公司新東方(144億美元)。

根據其年報,好未來在2010年上市後營收快速增長,2017財年營收達到68億元,較2016年增長68.3%,2012至2017財年營收增長646%。

在培訓人次上,好未來從2013年的82萬人次增長到2017年的393萬人次,2017同比增長高達163萬人次,急速擴張。

據2017年11月發布的《2017胡潤80後富豪榜》,37歲的第一大股東、董事長兼CEO張邦鑫以400億成為“80後白手起家首富”。

不僅是好未來如此,新東方集團2017財年總營收增長22%,其中,直接與好未來競爭的優能中學增長40%,泡泡少兒收入增長率超過55%。這兩項總營收已經占據新東方總營收的55%,新東方已經從一家出國留學培訓機構逐漸蛻變成針對學齡孩子的校外培訓機構。

一位曾任大型連鎖教育機構高管,而後出來創業的教育機構創始人對南方周末記者說,從2000年起整個行業就開始變化了,越來越火,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的增加,小家庭有了剩余的財富可以放在培養下一代身上。

一般從一個家庭有了孩子開始,這個支出就產生了。在小學以前,有種類繁多的早教班、興趣班,上了學以後,仍然有興趣班、競賽班,還有學習輔導班。三年級以前,一般以興趣為主,三年級以後應試需求更多。

“現在,學生教育經費已經基本上成為了一個家庭除了房子以外的第二大支出了。”他說。

校外輔導的普遍費用是一節課200-300元,每節課兩小時。此外也有昂貴的培訓,比如音樂學院老師教鋼琴、與美國教育接軌的自然興趣班,一套課程全年花費數萬元。

王強說,“單獨看一套課程可能價格還好,關鍵是報五六門課的大有人在,這樣一年下來大幾萬就沒了。”

就教師收入而言,他透露,普通教師一般是一小時150-200元,專家更多。一位培訓機構的老師,如果每周安排16小時的課,加基本工資,稅後收入也能上萬,而且時間自由。在學校的老師每天去上班,收入也不一定高過這個水平,但是在校老師的好處是戶口、宿舍、固定假期,“在學校和培訓機構當老師,說白了就是體制內外的差別”。

求解三點半現象

南方周末記者了解到,讓校外輔導機構成為一些家庭“標準配置”的一個客觀原因是,小學生放學太早,一般在三點半左右,被稱為“三點半現象”。

一位曾擔任上海市教育部門領導的采訪對象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自己的外孫也在上小學,此前三點半左右放學是常態。放學以後沒地方去,他指著家對面的馬路,“這里面就有很多培訓機構,好多大樓里都有,有的在教育部門登記了,有的沒有”。

在他的印象中,“減負”之後,每節課的時間縮短了,從前一節課45分鐘、50分鐘,後來縮短到35分鐘或40分鐘。而且孩子們在校吃完午飯就上課了。上課時間壓縮了,放學時間就提前了。

葉非也說,自己的孩子一、二年級是下午三點半放學,現在是四點多,下午在學校是自修課和活動課,如果不想參加,家長兩點半就可以把孩子接出來,在外面再排一節課。

目前,在一線城市上班的家長,罕有能在下午五點半之前到家的。這樣的現實下,校外培訓機構實際上承擔了“托管”的責任,讓孩子在父母下班前去那里學習、寫作業。

2018年3月3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會結束後,教育部部長陳寶生現身人民大會堂北大廳的“部長通道”,記者向他提出了“三點半放學”的問題,他表示已有25個省份發布了符合各自實踐的政策措施,並列舉了北京、上海、南京、廣西探索的四種模式,對於校外托管班亂象,則將加強相關立法予以治理和解決。

自2000年以來,國家教育相關部門先後發過不同版本的“減負令”。在上海,先後規定小學不留書面家庭作業,中小學作業控制在1小時以內,學校不得占用學生休息時間集體補課,不得隨意增減課程門類、難度和課時等等。2017年,上海奧數“四大杯賽”中的三個或停辦,或更名。

南方周末記者看到一份《上海市基礎教育“減負”問題反思報告》,這是里瑟琦智庫基礎教育委員會在調研三十余位基礎教育教師和百余位學齡段家長的基礎上形成的報告。

報告顯示,針對2017年上海市政府提出將減負的著力點定在整頓規範教育培訓市場這件事,老百姓多數表示“不買賬”。很多人認為,學生負擔過重的背後是家長“自增負擔”,是家長為優質教育資源配置失衡“埋單”,“無奈”但“無悔”。

只要重點大學和重點高中的入學機會是稀缺的、優質民辦初中和廣大公辦初中之間存在培養標準的顯著差異,家長對孩子的自主增負就不會停止。

在一些教師看來,公辦學校教學大綱的要求已經非常低了,甚至可以說已經“無負可減”。減得越多,留給私立學校和培訓機構的空間越大。

在複旦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員陸一的文章《日本教育減負30年反思》中寫道,1976年開始,日本實行了一系列減負政策,包括降低教學大綱標準、減少規定學時和公立學校去重點化。“寬松教育”產生了兩大現象:私立學校一票難求,以及課外補習成為家庭必備。

當“減負”約束公立學校後,想要受到更有競爭力的教育的學生都轉投私立學校。補習方面,根據日本文部省調查,全日本中學生校外補習比例從1976年的38%上升到1993年的60%,小學生補習比例從12%上升到24%。

幾十年來,課外補習產業蓬勃發展,經過一番市場競爭兼並,構成了著名的首都圈“四大塾”格局,由四家機構把持補習產業。且不說高昂的學費,許多家長發現,如果在家中不做充分的預習準備,連較好的補習學校都進不去。

上述里瑟琦智庫的報告中說,“如果需求側不發生改變,那供給側的調整僅能治標而無法治本,甚至可能會導致教育培訓市場在大規模清理整頓之後被少數幾家‘存留’機構壟斷。”

在市場需求火熱的現實下,課外培訓市場上會不會形成日本這樣的壟斷型課外教育機構,已引起不少人士的擔心。

吳國平教授在意的則是整個社會流動的通道:“教育的本意是‘教養’,但是現在全社會的教育焦慮不是為了教養,而是為了獲得更高進入社會的門檻和更多的機會。如果社會不給普通人以通道、提供更多流動性機會的話,談‘減負’和‘素質教育’沒有意義。”

(應采訪對象要求,文中葉非、王強為化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61575

學校叮走「少爺兵」 綁鞋帶計分

1 : GS(14)@2010-09-04 10:51:49

2010-9-4 HT



「港童」(指受父母溺愛,不懂照顧自己的兒童)氾濫,學校亦感憂心,紛紛救亡。有小學直指這一代孩子「生存能力低」,明言入學面試會叮走「少爺兵」,並將用筷子、綁鞋帶等納入正規課程,將表現與成績掛鈎,又規定學生參加特訓營學摺被,令家長不敢再縱容子女「高分低能」。

執書包用筷子 屬常識科

「港孩、公主病、王子病,我們就是要針對這問題!」昨天出版的《小學概覽》中,最少12間學校以重視學生自理能力作賣點,當中聖公會置富始南小學校長曾玉珍直言,校內不少來自富裕家庭的學生,因有家傭照顧周到,執拾書包和打呔都不曉,如廁後亦要工友幫忙拉拉鏈,故3年前起推出連串措施糾正。

風紀、家長義工和教師,都會在校內教學生拿筷子等自理動作,校方又將之納入課程:「使用筷子、執書包等是常識科,綁鞋帶是視覺藝術科,家長要根據小冊子每天為子女評分,佔平時分10%。」

家長求子女高分 願就範

校方將示範自理的片段上載至網頁,要求父母陪子女練習,又提醒家長:「孩子將來做經理、總統,都要像樣,小時開始學自理,就學得最快!」她稱,大部分家長都配合:「小部分人覺得多此一舉,但想子女高分,也會『就範』!」

她又要求所有學生幫忙打理校園:「有學生負責鎖門、有的要執拾圖書或清整垃圾,定期調崗位,這樣他們就感受到當中的的辛勞,並緊張地阻止同學亂拋垃圾。」

經過數年訓練,高年級生要參加3天訓練營接受測試,「老師會看管他們摺被、吃完飯後收拾桌面;其他同學都在場,學生『唔衰得』,就會盡力。」曾校長稱,部分家長反映,子女出營後比之前更主動做家務。

直資學校英華小學校長林浣心亦慨歎這一代孩子「生存能力非常低」:「有學生在入學面試期間打了噴嚏,我們遞上紙巾,他都不懂得抹;校方接獲2,473份申請,只取錄150人,這類學生是否該剔走?」

「家務達人」計劃 短片教學

校方去年推出「家務達人」計劃,以短片教學生摺衣服、被鋪、抹枱等,本學年進一步要求家長,每周評核子女是否有幫忙做10項指定家務:「我們每月會甄選學生做榜樣,到他們家中拍攝他們示範做家務,上載至學校網頁,作為表揚。」曾稱。

她亦要杜絕「少爺兵」,她稱:「我們要學生自己孭書包,執好書包就不怕重!」又再三勉勵學生:「要幫人家搬東西、多勞動才算是男孩子!」
撰文:蔡瑤
2 : 龍生(798)@2010-09-04 12:30:35

我有個朋友...廿幾歲....
唔識打雞蛋....
上次出街打邊爐, 佢叫我幫佢打...我無為意佢係唔識打
所以我廢時理佢....結果....佢自己打, 打到成身都係.....
搞到我好過意唔去
3 : GS(14)@2010-09-05 17:29:09

2樓提及
我有個朋友...廿幾歲....
唔識打雞蛋....
上次出街打邊爐, 佢叫我幫佢打...我無為意佢係唔識打
所以我廢時理佢....結果....佢自己打, 打到成身都係.....
搞到我好過意唔去


近十年八年出世的小朋友大部分都是咁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0597

學校天台變綠洲 施工3月造價20萬

1 : GS(14)@2010-10-31 16:15:43

2010-10-23 iM

Sustainability,可持續發展,是確保我們今天的行動和決定,不會妨礙後代的發展模式。近年建築界提倡的可持續建築概念,就是有環境意識的設計,通過應用技術、能源或物料減少建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綠色建築是趨勢,但香港人最熟悉的「環保建築設施」,大概仍是地產商建築豪宅時有助「發水」的「環保露台」和「空中花園」。本來是中學教師的謝家威,看準環保商機,決定發展環保工程事業,創業兩年承辦逾10宗學校環保工程,在學校的天台,闢出另一個造價20萬的綠洲。引入太陽能系統、溫室、水簾、LED燈到風力發電系統,賺錢之餘,並以實景教育小孩綠色概念。

這個下午陽光很猛,記者在長沙灣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小學部跟綠色科技工程公司的老闆謝家威見面,由校門行上天台不用5分鐘,也足以讓所有人一額汗。

科技公司老闆竟出現在小學天台,這個場面似乎很不匹配。謝家威不是普通生意人,他本來是個安份守己的中學物理科教師,卻發現呆在課室裏,他的發揮有限,故此在朋友邀請下到了內地從事貿易生意,恰恰遇上中國推動再生能源的機遇,他遂開設了環保工程公司,把內地的環保建築系統引入香港。然而即使轉行做工程,他還是沒有離開校園。

港燈撥款鼓勵發展環保

事緣港燈於2006年成立「港燈清新能源基金」,每年撥款約100萬港元,鼓勵全港中、小學及大專院校申請,開發不同的可再生能源項目。謝家威看準機會,向學校埋手。「加上我夠多老師朋友,容易知道哪間學校有興趣發展環保項目。」

現在的學校着重活動教學,發展環保項目能讓學生親身經歷構思、研究、實踐環保科學,加上有資助,學校對申請計劃頗為踴躍。謝家威的角色,是替有興趣的學校擔任顧問,設計綠色項目,除了瑪利諾神父教會小學,他也為另外4間學校成功申請基金,為學校慳了荷包,自己卻不會少賺。

我們這刻身處小學天台,但眼前卻是設計很具型格的綠洲。這項工程施工期三個月,收費約20萬。「其實學校只須出一半,另一半由港燈埋單。」

這是一個再生能源系統整合溫室,是謝家威2009年多項工程中的代表作。甚麼是溫室?記者有記憶在中小學課程讀過,印象就是一間玻璃房,因為套住陽光,輻射的熱能令室內的空氣和泥土變暖,適合種植室內植物。

水簾外牆防止室內過熱

然而眼前這家溫室有何不同?謝家威即時滔滔不絕:「這邊有幕循環換水的水簾外牆,防止室內過熱,消耗的能源是普通冷氣的十分一。那邊的植物都是用水耕培植,泥土以加添營養的水代替,更加環保。以前灑水系統都是用水龍頭噴式,但水份容易流失,現在我們以滴水及泥下引水的方法,減少用水量,植物也更易吸收……」

那室外又如何?他說得手舞足蹈:「這個溫室由太陽能和風能發電,日照最猛的時候太陽能電板可儲800W電力,曬一日就足夠用3日。」儲電強勁,因為謝家威為小小溫室安裝了10塊太陽電板,類似體積和耗電量的工程,有些人為省錢只裝三幾塊,結果儲電不夠時,又要用回「污糟電」(一般由電力公司提供的非潔淨能源)。

全港的1,000間中小學,都是謝家威的潛在客戶。「現在的小學常識科教環保,糧食、環保、能源及社會責任,我為學校做工程,連學生工作紙都預備好。」相比以前在中學當物理教師,他說現在比以前的教育感更強。「香港人的環保意識不夠,知道,但不懂運用,所以一切應從教育開始。」

除了學校外,工商業、住宅和政府部門也是他的目標客戶,但反應不及學校理想。「香港不是沒有環保建築系統技術,只是一直沒有廣泛實行。」

政府應落力推再生能源

原因之一,是政府沒有落力推動。「推動再生能源很靠政府帶頭資助,這方面業界控制不了。」其他亞洲國家普遍得到政府的支持而大力推廣,惟香港政府唯一令人印象深刻的,卻只有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為鼓勵市民以慳電膽取代鎢絲燈泡,而向住宅用戶派發慳電膽現金券最後卻爛尾的政策。

在日本,政府借錢讓市民安裝太陽能電板,市民可以向政府出售剩餘電力還錢。台灣做廢棄物回收和廚餘也很有成績,去年所回收的巨大廢棄物便達72.5萬噸,令台灣可以少蓋兩座900噸以上的焚化爐。平均每日回收約1975噸的廚餘,以3噸重的卡車計算,要盛載這些廚餘就要用658輛卡車。

這位環保建築老闆,今年才27歲。創業念頭追溯至2006年,在內地工作的朋友邀請他一起搞輪胎膠粉貿易,輪胎膠粉就是以全橡膠製輪胎太貴,而在生產過程混入的膠粉。其後中國因為要遵守《京都議定書》,禁止該膠粉入口,同一時間,內地卻積極更推動再生能源。

2008年太陽能轉口貿易在內地逐漸成熟,他開始了再生能源事業,將內地的太陽能組件引入香港進行工程,太陽能系統不止能發電,還能作為熱水系統及淨水器。「你在香港買太陽能熱水器要1萬元,在大陸,我可以用1,000元入貨。」

專注學校預算5年回本

可能有人和成龍一樣認為買電器「一定買日本的,中國的會爆炸」,但事實是,內地的綠色科技比香港發展快得多。

太陽能系統的生意競爭愈來愈烈,遇上政府資助教育界發展環保,謝家威便於2008年開始着手開發產品,引入水耕、滴灌、水簾等系統,把它們整合成全面的項目,同時加入教育元素。現在專注學校工程,生意做得不錯,謝家威預算創業投資5年回本。現時其公司有6個職員負責設計電子工程、教育課程、宣傳等工作,另外5人負責工程。

「香港未必能一時三刻就把環保事業發展成熟,但這肯定是未來的高增值行業。」

...................

Green to knowledge《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是《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補充條款,1997年在日本京都通過,到2009年2月,一共獲183個國家簽署。

條約規定已發展國家的6種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並要求在2008年至2012年,議定書生效的第一階段,這些國家整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水平減少5.2%。至於包括中國和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則暫時沒有設定排放限額。

有見於《京都議定書》行將失效,因此急須為有關條約「續約」。可惜各國最後未能於去年哥本哈根舉行的會議上達到共識,本月初在天津舉行的大會亦沒有得到結論。故此今年底墨西哥坎昆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被視為最後達成共識延續2012公約的機會。

﹏﹏﹏﹏﹏﹏﹏﹏﹏﹏﹏﹏﹏﹏﹏﹏﹏﹏

from Greed to Green

昔日華爾街金句是Greed is Good,踏入21世紀,財商界潮流大勢是Green is Good。本刊將一連多期,深入報道本港及海外財商界發起的綠色革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373

學校羞辱拍拖學生

1 : GS(14)@2010-11-12 12:56:38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35&art_id=14653580

「這樣不是教育學生,而是在羞辱學生!」河北省石家莊市一間中學,近日為懲罰兩名談戀愛的學生,竟將他們的個人資料、照片等張貼在學校報告欄上。這不但令兩人無地自容,亦引發學生的非議,質疑戀愛有罪?有律師更批評學校的做法,已有侵犯學生名譽權之嫌。
姓名照片張貼報告欄

石家莊市無極縣的無極中學今年開學後實施新規定,將違規學生的姓名、班級、違反項目等,張貼在報告欄。除作弊、打架的學生外,學校近日更將一對男女學生的資料曝光,指他們「有戀愛行為」。照片吸引大批師生圍觀,全校皆知,讓被曝光的學生無地自容,身心受到極大傷害。據被曝光的男生稱,學校的做法令他在校內總感覺有無數雙眼睛在看着自己,無數張嘴在譏笑,「學習也受到影響,每天壓力很大」。不少學生都批評校方做法是在羞辱學生,「對兩名同學造成很大的傷害」。
內地律師郭彥衛稱,學校的做法嚴重侵犯學生的名譽權、隱私權,而且用這種方法懲處學生,很可能會適得其反。而該校的劉姓校長回應時稱,校方有確鑿證據,「兩人都抱到一塊兒了」。劉稱,將學生個人資料曝光是班主任想出來的方法,但做法明顯是考慮不足、欠缺妥當,兩人的照片已被摘下。
《河北青年報》
2 : abbychau(1)@2010-11-14 22:11:37

無極中學smiley
3 : GS(14)@2010-11-15 21:03:27

2樓提及
無極中學smiley


無極中學用無極招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1520

矽巷啁啾:忘記學校生存模式

1 : GS(14)@2011-03-12 13:08:41

阿鵬記性一向不強。短記還可以,稍遠的不敢恭維。每次舊同學聚會,總驚訝其他人對舊事如數家珍。但阿鵬事件,令我想起剛畢業那一段不快日子。

實戰經驗 勝人一籌
本來想加入美國科網公司,卻剛巧畢業那年遇上泡沫爆破(那四年為了讀大學而錯過了第一次科網熱,學費認真不少)。回來香港找工作,難在讀的不是專科,好像甚麼也可以做,又好像甚麼也不可以,到處見工,沒有方向。自己停滯不前,感覺其他人走得特別快,很不好受。試過上班時間坐在一旁看人來人往嗎?大概是那種滋味。雖然這樣的日子不足一個月,但身處其中不知何時完結,明明看着光陰似箭,感覺卻偏偏度日如年。
漫長的讀書日子,沒有所謂方向問題,最多是選科傷腦筋。上課考試求分數,怎樣耕耘怎麼收穫,一關過完下一關,遊戲規矩清楚固定。試卷稍為出得跟慣常有出入,同學馬上抗議,可見一斑。習慣了十幾年的填鴨式餵飼,畢業後一下子要自己作主,怎會不迷惘?
這二十年來沙紙濫印,學位不斷貶值。以為學校所教的,對於出來工作很有用處,出來卻發現不符現實。
我們團隊請軟件工程師,要求的技術和經驗,大學的課程大多數沒有提供。一位同事讀書時已兼職替人寫網頁寫程式,原意是賺外快,日子有功竟累積了實用經驗,面試時,我們很快就決定邀請加入。同屆的畢業生,就算成續再好,學歷再高,單靠上課學習,機會也會差一截。
如果遇上當年剛畢業的自己,會告訴他:從今天起,忘記學歷成績,不要等待其他人賞識你的滿腹經綸,要爭取學習有需求的技能。忘記在學校的生存模式,要重新認識現實世界怎樣運作。
有得做總好過沒事幹,政棍喜吸納迷惘青年,爭取令青年失業的政策(教人想起沉默的羔羊系列裏警探被誘吃自己腦袋一幕),別上當。開了第一扇門,會發現有更多的路,世界原來很大。
宋漢生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 ... 307&art_id=15067603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3332

立法會十二題:私立獨立學校

1 : GS(14)@2011-06-05 18:09:16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201106/01/P201106010143.htm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4647

金融人語:誰拆了我們的學校?

1 : GS(14)@2012-05-29 00:42:11

http://hk.apple.nextmedia.com/financeestate/art/20120528/16373934
2 : GS(14)@2012-05-29 00:44:01

http://www.epochtimes.com/b5/12/ ... B%E5%AD%90%EF%BC%9F
姜維平:富彥斌案,又一個打開的薄家錢袋子?

http://www.mingjingnews.com/2012/05/blog-post_2654.html
大連億萬富翁富彥斌被薄熙來一手扶起來
3 : GS(14)@2012-05-29 00:44:46

http://boxun.com/news/gb/china/2012/05/201205051733.shtml
薄熙來金主紅頂巨商王健林不倒的秘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79626

富事通:學校冇教嘅搵食技能

1 : GS(14)@2012-08-07 10:52:07

http://www.sharpdaily.hk/article ... F%E6%8A%80%E8%83%BD
暑假過咗一半,今年班見習生,亦都跟咗我成個幾月。我發覺,佢哋就算一心想做「文職」(80年代用語),都嚴重缺乏一啲基本技能:
一,寫信。先撇開文筆,就算寫好內容畀班後生,要佢哋去將內容企企理理排好,都搞到亂七八糟。尤記得喺學生嘅時候,英文堂除咗學寫信,仲要學埋點解一封信有一定嘅格式。當年,老師就連點接好一封信都教埋:「記住,封信抬頭要外向,內容就包入面,收信人一開,就知封信係唔係自己。」
二,用Spreadsheet。我見到太多後生,甚至乎有好多年經驗嘅會計哥哥姐姐,當Spreadsheet係Word processor咁用。各位大哥大姐,Spreadsheet,係要嚟放一行行、一列列嘅原資料,用來計數。如果想要做Balance Sheets同Statements,唔該學吓點樣用Report。
三,做Presentation。其實唔止學生,就算教授,甚至好多高層,都淨係將一大段字,貼上個PowerPoint。除咗冇誠意,最大問題係,佢哋自己都唔知講乜。美國學生,細細個就學點樣用一張大卡紙,講一件事。香港學生,最弱呢環。
好多後生都唔明點解啲老闆睇埋呢類細眉細眼嘢。但做大事就係從小處做起。好多人都識講,但真係做得到,就係真正嘅搵食技能。
李兆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0747

學校貴族化? 王維基

1 : GS(14)@2013-07-17 23:16:14

http://www.skypost.com.hk/column ... %96%EF%BC%9F/102101

早上的電台節目,訪問了兩位聖士提反女子中學直資關注組的同學。整個訪問完結,同學也似乎說不出反對中學轉為直資的原因,不滿看來只是因為沒有被校方諮詢,加上不信任學校的心態。
今時今日無論學校、家庭、公司,以至社會新一代,尤其是九十後,與舊的一代最大的分歧,就是希望在一切決定落實前,都要諮詢他們的意見。今年九名中學文憑試的狀元中,其中一位來自天水圍直資中學。雖然我曾擔任中學及大學的校董,亦不敢說對香港的教育制度瞭如指掌。我估計,學校希望轉為直資的最大誘因,是其收生的靈活性和控制權。
學校的優劣是因為它的傳統?辦學機構或老師的質素?不止於此,一所學校成功的因素是其優勝的市場策略,能吸引最頂尖的學生。有頂尖的學生,才能成為頂尖的學校。即使把名校的教育團隊搬到非傳統名校任職,亦不會把該校提升為出類拔萃的學校。
教育團隊面對龐大的壓力,亦要堅持轉為直資學校,保障多年來建立的名聲及校譽,不希望因學生質素下降,拖垮了學校歷史。要完全自主收生,就失去政府資助,相信辦學團體並非希望把學校貴族化,因為富家子弟並不是學生質素的保證。
(本欄逢週一至五刊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50

魔法洪金寶 學校大火 

1 : GS(14)@2013-07-19 00:13:13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718/18338830


                譚永銓的「魔法道場」位於永明街1號恒昌工廠大廈12樓一個分租單位,現年54歲的香港魔術家協會會長譚永銓(Albert),外形酷似影星洪金寶因而有「魔法洪金寶」之稱,他於3年前租了上址開班授徒,並作為他的工作室,放置了不少表演道具和珍藏。
譚是唯一獲得國際魔術權威「英國魔術圈」內圈銀星會員資格的亞洲魔術師,早前因擔任無綫電視節目《魔法擂台》評判而聲名大噪,上周五他往北京一大學擔任魔術表演評判,前日回港。
昨晨8時許,工作室突然閉門失火,消防員趕至疏散大廈內50多人,約45分鐘後將火救熄,經調查後懷疑電線短路引起火警,無人受傷。譚接獲業主通知趕返了解,發現大批獎盃、獎狀、錄影帶、表演戲服及魔術道具等已化為灰燼,部份前輩贈送的海報及相片珍藏亦不能倖免,估計損失達50萬元,當中包括一個自動着火箱、日本水晶燈、五個中國鐵環等道具及有23年歷史的日本和服戲服,全部均由已故本地、意大利及日本名師製造,相當珍貴,「想買都買唔番,好多(師傅)都已經過咗身!」

疑雪櫃電線短路

                                    譚懷疑是雪櫃電線短路所致,並指20多年前在青衣的倉庫亦曾發生火警,「真係20年一潤,好在好多大型道具放喺荃灣個倉」。但他指可能需要另覓地方安排學生上課或押後課堂,自己的舞台工作亦要押後,下月初的魔術表演工作亦未知會否受影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83470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