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收益率曲線如此平坦了 債市怎麽辦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45

本文來自民生宏觀管團隊 管清友、張媛、朱振鑫、牟雲磊、李奇霖)

平坦收益率曲線的歷史考察和展望——民生宏觀固收觀察報告

一、收益率曲線已極度平坦

自2014年12月以來,收益率曲線出現了極端平坦化的特征。以10年期國開債與1年期國開債衡量的利差曲線為例,2014年12月其利差均值為9.61BP,在1月利差小幅回升至12.85BP後,2月的曲線利差已壓縮至4.8BP,創下了歷史最低值。 

近期利率曲線極端平坦化的原因:1)投資者對未來經濟增長的預期比較悲觀,對貨幣政策寬松存有較強預期,表現為長端品種的收益率不斷下行。2)流動性因外匯占款負增長、新股發行和春節因素等因素仍顯緊張,短端資金利率下行的幅度不及長端。

目前來看,極度平坦的收益率曲線抑制了長端利率下行的空間。降準之後,公開市場操作央行選擇將28天逆回購利率持平於4.8%,可見貨幣政策還是保持寬中偏穩的格局。但考慮到目前極端平坦收益率曲線,如果短端利率不能有效下降,那麽長端利率自然也就沒有多少下行空間。

回首歷史上的收益率曲線,平坦化利率曲線維持的時間都不太長,極端平坦化收益率曲線的終結依賴短端利率下行或長端利率上行來實現,前者對應的是貨幣寬松預期實現,後者對應的是貨幣寬松預期落空。在本篇報告中,我們嘗試著回顧一下歷史上收益率曲線極度平坦化的原因,並且對未來收益率曲線和利率走在是做一個大致的推演。

二、歷史上平坦化收益率曲線

2002年至今,共出現六次收益率曲線平坦化行情,分別發生於2003年10月-2003年12月、2006年10月-2006年12月、2008年9月-2008年10月、2011年12月-2012年3月、2013年6月-2013年12月、2014年11月-2015年2月。

2003年10月-2003年11月:收益率曲線特征是“熊平”,短端和長端利率雙雙上行,短端利率上行幅度大於長端。CPI預期上升對長端利率上行的壓力被央行買斷現券操作緩釋,而IPO和央票發行量上升強化了資金面緊張預期。但隨著經濟過熱,CPI走高,貨幣政策預期收緊,長端利率明顯上行,“熊平”轉為“熊陡”。

2006年10月-2006年12月:收益率曲線特征是“牛平”,短端利率保持穩定,但長端利率下行。2006年全年基本面表現為低通脹和增長平穩,貨幣政策由2005年寬松轉為中性,全年利率曲線都呈現出平坦化下移特征。但隨著經濟過熱、通脹走高,市場在預期緊縮和加息確認中走出了由“牛平”轉為“熊陡”再轉為“熊平”的過程。

2008年9月-2008年10月:收益率曲線特征是“牛平”,短端利率下行,但長端利率下行速度更快。“牛平”的原因是金融危機導致經濟加速下行,貨幣寬松預期強烈。隨後後續貨幣政策大幅放松確認,曲線“牛陡”的形成,但在“四萬億”刺激之下,“牛陡”的形成後又快速變為“熊陡”。

2011年11月-2012年1月:收益率曲線特征是“牛平”,同樣表現為短端利率下行,但長端利率下行速度更快。“牛平”的原因是經濟快速下行引發貨幣政策寬松預期。隨後貨幣實質性寬松引發“牛陡”行情,但貨幣寬松在也未改變經濟下行趨勢,2012年二季度再度回歸“牛平”。

2013年6月-2013年12月:收益率曲線特征是持續半年的“熊平”,表現為短端和長端利率均大幅上行。“熊平”的原因是流動性供需的矛盾使資金利率不斷攀升,非標增長迅猛、流動性需求擴張而央行堅持穩中偏緊的貨幣政策倒逼機構去杠桿。隨後因高利率對實體經濟的擠壓和銀行風險偏好回落,流動性壓力緩解,但場對央行貨幣政策是否寬松仍存疑慮,長端利率下行幅度不如短端,“牛陡”行情產生。

2014年11月-2015年2月:收益率曲線特征是持續半年的“牛平”,表現為短端和長端利率均下行,但長端利率下行幅度大於短端。對經濟下行和貨幣寬松預期使得長端品種的收益率不斷下行,但短端資金利率因外匯占款負增長、新股發行和春節因素等因素仍處相對高位。

總之,被壓抑的平坦化利率曲線不可能持續太久,必然會以長端利率上行或短端利率下行的形式朝歷史均值靠攏。在“牛平”的曲線中,如果貨幣寬松預期實現,則曲線將轉化為“牛陡”;如果貨幣寬松預期落空,則曲線將轉化為“熊陡”。在“熊平”的曲線中,如果緊縮預期實現,則曲線將轉化為“熊陡”;如果緊縮預期落空,則曲線將轉化為“牛陡”。

三、“牛平”之後後市如何演變?

從歷史看,利率曲線總共出現三次“牛平”,其中由“牛平”轉為“牛陡”行情共兩次:其中,2008年年底在市場轉變為“牛陡”之後立即轉為“熊陡”,而2011年底在市場變為“牛陡”後繼續“牛平”。“牛平”轉為“熊陡”的行情僅一次,出現在2006年。

經濟基本面狀況決定了貨幣寬松(收緊)預期能否實現,是市場“牛平”之後結局迥異的主因。

回顧來看的話,2008年年底,中國遭遇美國金融海嘯沖擊,在經濟悲觀的預期中,貨幣寬松配套了大規模刺激計劃,債券市場得以完成從“牛平”到“牛陡”再到“熊陡”的演變。2011年底,經濟下行壓力引發貨幣寬松,但隨著二季度歐債危機加深,經濟二次探底,貨幣不得不在年中再度寬松,曲線由“牛平”切換為“牛陡”再到“牛平”。2006年是中國經濟和資本市場步入過熱的起點,因此在“牛平”之後轉為“熊陡”也不足為奇。

如果從過去推演未來,未來收益率曲線由“牛平”切換為“牛陡”再到“牛平”是大概率事件。

資金面來看,新股發行本身就是短期沖擊。從以往經驗來看,隨著節後現金回流,春節後的一至兩個月,資金面都會相對寬松。

此外,貨幣寬松幾乎不存在預期落空的風險。當前環境與2012年更類似,但比2012年更具不確定性。

從外圍經濟環境看,發達國家內需乏力,亟需靠外需“救火”,全球競爭性貶值愈演愈烈,在人民幣匯率彈性不足的情況下,實際有效匯率過於堅挺損及出口。預計央行會采取貨幣寬松和擴大匯率波幅至3%的方式緩釋,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幅可以增加熱錢套利的不確定性,貨幣寬松可以降低熱錢套息收益的同時緩解國內經濟下行風險。

從內部經濟環境看,當前房地產銷售要弱於2012年,但庫存卻高於2012年。此外,地方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因財稅改革而有所收斂,2012年地方政府借用地方融資平臺,通過基建穩增長的場景難現。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070

希臘新總理為何如此強硬?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4265

想要讓希臘妥協似乎相當困難,從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希臘新總理Alexis Tsipras強硬的談判立場在希臘國內非常非常受歡迎。

這幾年,我們常常看到希臘人民到街上進行遊行示威,反對希臘政府,但現在情況發生了逆轉,大規模的民眾依然在示威,只不過他們訴求變成了支持希臘政府對抗外部債權人,僅僅雅典就聚集了15000人。

以下照片來自twitter:

B9lZCvVCcAA7eYd

B9lWaTmCEAA_Eqp

QQ圖片20150212081702

B9lY6OsCIAAs0BY

B9lZEOsIAAAgX-C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2088

《從0到1》為何如此火爆?且聽該書策劃人細數幕後玄機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625/150075.html

黑馬說:講授創業的《從0到1》一書銷量已突破百萬冊,成為中國出版界的現象級產品。它是如何做到的?知名出版人、《從0到1》策劃人盧俊特成此文,詳盡拆解其中奧秘。
 
文 | 盧俊
編輯 | 齊介侖



無論是業內行家,還是普通大眾,大家都對“爆款”和“現象級”產品的誕生邏輯感興趣。作為“奇點系列”這套書的產品經理和策劃團隊成員之一,其實我也非常好奇:到底是哪些決策、哪些因素和哪些方法是引發這次《從0到1》大賣的真正原因呢?
我希望我的如下分析至少能夠幫助大家分清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原因。至於哪方面更重要,請讀者自行判斷。
 

發現“鯊魚苗”

選題如魚苗。

剛出生的鯊魚苗、鯉魚苗、鯽魚苗等,長相極為相似,很難予以區分。出版人要做的第一項工作就是,從數以萬計的魚苗中精確篩選出鯊魚苗。這和天使投資的邏輯非常相似:選題之所以是選題,最重要的一條是“選”。“選”與出版人的篩選能力直接相關,也就是說,出版人要有從海量信息中甄別出有價值且極有可能成為爆款鯊魚苗的能力,並且能夠一路負責將其成功孵化為海洋食物鏈條最頂端生物。

那麽,《從0到1》和其他選題的最大差別是什麽呢?其實,很多選題的參考要素極為相似,比如說名家作者、熱點題材、新鮮語體等。但以上條件都具備的選題在被埋沒的選題清單里大量存在。這也就意味著,優質選題99%以上的決策變量都非常相似,是不足1%的基因性差別決定了他們各自未來在食物鏈的位置。

大部分從業者能一眼看出來可能性的,這叫常識性判斷;很多出版人對一些選題不著邊際的幻想,這叫遙不可及的知識。常識和遙不可及的知識,都不能成為生意的秘密。好的出版人往往能在常識和遙不可及的知識之間,找到那個很多人看不到的關鍵連接點,這個連接點就是《從0到1》之所以能成為“鯊魚”的秘密。在我個人的選題基因篩選體系里,最重要的四個詞匯是:需求、時機、內容和界面。

《從0到1》是一本向全民講授創業、創新、創投知識的商業類圖書。2013年5月還只是英文版Proposal的時候,對於大部分出版人來說,它只是一個普通選題。由於該書作者在中國知名度不高,而且市場上同類書籍並不鮮見,所以,當初《從0到1》幾無競爭力。最終證明它普通的是它的接近地板價的版權交易費用(“奇點系列”其他四本書都是相似的低價)。但我發現,很多信息背後潛藏著一個巨大的需求:2013年,創業還不是國內主流浪潮。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一直高速發展,如今已進入到一個相對平緩的新常態。從以投資驅動和消費驅動為主轉向以創新驅動為主,這是中國經濟再次騰飛的必然要求。

創業、創新將成為拉動經濟發展的一個基本力量。整個社會氛圍都預示著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比如,我從《創業家》雜誌從“媒介即流量”到“媒介即渠道”再到“媒介即服務”的演變軌跡中發現了創業、創新消費有可能是下一個巨大需求浪潮的端倪。這個隱性需求的發現是決定《從0到1》最終命運的關鍵秘密。

2015年初,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設想一下,如果我們因此再去做策劃,除了“短平快”的應景選題或許能得到一點機會之外,其他有深度的選題,註定會錯過這次巨大的浪潮。因此,要想始終扮演浪潮之巔的角色,出版方必須能夠預知浪潮方向和發力時間節點。我們一直在小步快跑,不斷調整步伐,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前瞻性地對浪潮做出判斷並與之同步。

在這樣的大趨勢下,市場上也不乏這類書籍,但為什麽《從0到1》能夠從同類書籍中脫穎而出呢?圖書內容的不對稱信息含量是我判斷一個選題是否具備足夠價值的另一重要參考因素。《從0到1》作者彼得·蒂爾是矽谷創投教父,他是Paypal聯合創始人,創辦了Founders Fund基金,為Facebook、LinkedIn、SpaceX、Yelp等十幾家出色的科技初創公司提供早期資金,擁有深厚的商業背景,掌握著太多一般人不知道的商業信息,而且作者深厚的哲學功底讓本書超越了一般的商業新知和技能型讀物的水準。

我決定選擇《從0到1》,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這本書是由彼得·蒂爾斯坦福創新創業課程的課堂筆記整理而成,采用的是“實踐+哲學”的講述方法,真正做到了深入淺出,傳播界面非常友好。換句話說,這本書講了別人感興趣卻不知道的事,並且用了一個非常出色的故事承載了這些事。

這一課程的視頻和課堂筆記已風靡全美。我始終認為,沒有友好的界面,任何課程都不可能流行,而且出版業很多暢銷書均來自課程或主題演講內容,比如《思考,快與慢》、《公正》等。

以上或許並不一定能夠幫你立竿見影地get“鯊魚苗”的辨別技能,但一定有助於你建立自己的篩選體系。
 

“大白鯊”煉成術

我們從無數魚苗中選出了所謂的“鯊魚種子”,但即使它真的是鯊魚,如果沒有精心的孵化和培育,這條鯊魚要麽因物競天擇,被淘汰於生態系統的發展軌跡里,要麽你會逐漸發現,你選擇的並非一尾真正的“鯊魚苗”,你將不得不接受折戟沈沙的命運。只有沿著正確的孵化路徑,它才能最終成為一條真正的“大白鯊”。

天使投資人和產品經理發現有價值項目,與最終成就超級項目,相去十萬八千里,即使商業模式和生態價值閉環都完全成立。成立的商業模式和生態閉環與你這尾“鯊魚苗”可能沒有半毛錢關系。作為天使投資人和產品經理,你要對這尾魚苗負責到底,中間會有仿徨與鬥爭、博弈與進退。這是一條昏天黑地的煉獄之路。

在“鯊魚苗”的孵化、培育之路上,不管你是不是真正的“鯊魚苗”,都要永遠認為自己是,認為自己還有巨大的發展余地。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擁有更大的前進動力,而且你要不斷優化和叠代基因,以保證你在生態體系里的絕對統治力。

在《從0到1》這尾“鯊魚苗”的孵化和培育過程中,哪些要素至關重要呢?

在內容優化上,我們始終保持追求極致的精神,這讓選題本身的內核基因具備了極大的能量。

商業圖書的翻譯問題是讀者最常見的痛點,《從0 到1》也不例外。外版書除了內容本身的價值之外,翻譯質量是本土出版人能為讀者提供的閱讀體驗中最重要的一條。在對圖書優化過程中,我們非常註重圖書的翻譯質量。譯者在翻譯完每一章之後,都要由策劃編輯審核,文字編輯和和策劃編輯將逐字逐句對照臺灣譯本對大陸譯本進行優化。在此基礎上,該圖書翻譯質量較臺灣版有了較大的提升。

除了內容,我們還要對圖書的形式進行全面優化、提升。《從0到1》能夠在眾多書堆中脫穎而出,與它的封面有著很大的關系。我們曾給設計師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很難實現的設計要求:既要低調沈靜,又要牛逼閃閃。實際上,我們試圖追求理性的科技色彩和圖書陳列時要在書堆中耀眼突出的平衡點。

這本書前前後後一共設計了30多稿,最終才敲定這個顯眼而不張揚、低調而又高端的科技藍來闡釋圖書的內涵。金屬墨呈現的閃耀色彩給人以複雜的視覺沖擊,能夠讓讀者在眾多圖書堆中迅速鎖定該書。最終,我們做到了科技感、商業性和陳列視覺沖擊的最佳平衡。

在文案撰寫方面,我和策劃編輯一起,經歷了數輪修改。英文版副標題是“初創公司的筆記或如何構建未來”,臺灣版的副標題則是“打開世界運作的未知秘密,在意想不到之處發現價值”。我們既要讓書精準定位在商業,又不能止於商業,既要保證在創業、創新、創投領域的權威,又要讓大眾讀完文案後有很高的興趣,所以最重要的廣告語——本書副標題改成了“開啟商業與未來的秘密”。

此外,在輔助文案上,我們把矽谷、斯坦福作為權威元素予以了突出,而且把改變未來、創造價值、創業、創新、創投等關鍵賣點直接導向讀者的消費動機,又邀請了多位國內外企業家對本書進行了第三方推薦。

我始終堅持以性質(是什麽)與特質精準描述(有什麽特點)、消費動機導向(為什麽非買不可)、用戶界定(誰是核心用戶)、第三方視角(文案可信度和權威性佐證)等文案寫作基本邏輯,同時遵循“傻瓜陌生人(不能拒絕一無所知用戶)”和“用戶可感知(要讓用戶迅速感知價值)”原則。這是打造大眾暢銷書的前提。在這些細節上,如果沒有一顆追求極致的心,如果各方面僅是湊合完成,最終等待你的只能是一款平庸乏味的產品。
 

IP化運營

再講下IP經營思維下的極致傳播策略。

《從0到1》以及作者彼得·蒂爾,完全具備一個優質IP的所有特征——信息和需求高度不對稱、超級符號、創新創業創投超熱話題、矽谷創投教父神秘感、高顏值等——從一開始,我們就在幻想,這樣的作者和作品如果能夠按照IP經營的思路來做,最終結果會怎樣?

你相信什麽,才能擁有什麽。

我們研發團隊在暗自異想天開時,美國方面傳來了彼得·蒂爾即將於2015年初來華的消息。我們認為,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一定要抓住和利用好,並且要做一次成功的歐美IP首次赴華的路演。

不湊巧的是,作者團隊給我們的時間表是2月27日和2月28日,此時正是春節假期,即正月初七和正月初八。就時間問題,我們多次和彼得·蒂爾方面協商,但實在無法改變。這也就意味著,我們要在舉國休假時段完成一個2天、1500人的論壇活動。

超高的預算和緊張而尷尬的時間,讓整個中信團隊以及合作夥伴《創業家》、吳伯凡“伯凡非常道”陷入了窘境。

但我們不相信不可能。在接受最壞結果的前提下,我們日夜兼程、苦心經營,最終邀請到了周鴻祎、徐小平、劉強東、徐新、唐彬、吳伯凡、牛文文等創投大咖參與活動,並且錄制了央視《對話》和優酷第一視頻欄目《老友記》。

我們采用了席位定價方式招募觀眾,而非通過免費入場來保證到場人數。我們發現,在會議經濟里,免費是最大的毒藥,無論什麽活動都不能免費開放,免費只會讓人低估價值,反而會影響活動的效果。定價可以讓觀眾感受並且珍惜活動的價值,而且不會輕易退場,從而保證活動從頭到尾的高人氣。

事實證明,這場收費的IP路演,吸引了1500余位現場觀眾,並且活動現場極為熱烈,為《從0到1》聚集了超高人氣,最終實現了多方共贏。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每位參與者的願望得以實現,而這正是整合營銷和IP經營的真髓。

誠所謂否極泰來。最終,我們在2015年2月底創造了一次長達一周的新媒體刷屏奇跡。
在北京受到的瘋狂追捧,讓彼得·蒂爾對這個他在《從0到1》里非常悲觀的國度產生了極大的好奇。離開北京前,他對我說,北京是全球僅次於矽谷的創業、創新城市,不久的將來他還會到訪中國。

果不其然,2015年3月,彼得·蒂爾告知我們,5月底或9月底,他將專門赴華和我們一起做一場全國性的《從0到1》的巡回秀。這離我們進行一個真正的IP經營又進了一步。

中信出版社團隊又一次進入IP經營的策劃之中。我們策劃了5月18日~5月28日“2015中國創投盛典”矽谷眾創巡講,邀請了“Paypal黑幫”二號人物——LinkedIn創始人里德·霍夫曼(奇點系列圖書《聯盟》作者)、YC孵化器掌門人山姆·奧特曼以及國內超過30位商業和創投界頂級嘉賓。在成都、深圳、上海、北京等4大核心城市,我們組織了6場頂級商業秀,提出了“從0到1創客學院”全國課程的概念,並且和彼得·蒂爾達成了合作意向——他將在9月再次赴華,有可能開啟一場萬人規模的創客學院開學典禮。最重要的是,這些巡回秀,我們已經通過IP經營的方式實現了盈利。

商業巡回演講和論壇只是釋放信息的管道之一,要想讓《從0到1》這個IP形成更大的品牌影響力,需要借助更多渠道。適當的信息,通過適當的通道,在適當的時機傳播出去才會發生疊加效應。

4個多月以來,《從0到1》的經營團隊對IP的內容價值和品牌引爆點進行了充分的挖掘,並為引爆不同的話題點準備了多達200余份營銷文案,以保證各渠道每天都能釋放不同話題點。

該IP的運營吸引了不少用戶的關註與青睞,促使本書在短時間內銷量突破百萬,創造了一個商業現象。這一套方法不是孵化“大白鯊”的唯一路徑,但它能為大家提供一個參考維度。

運營的邏輯和馬後炮式的總結總是非常容易,但影響成敗的關鍵並非此二者,而是負責人的決策水平,尤其在面對事關生死的重要決策時,他能否果斷拍板。

經營不易,抉擇更難。當然更為重要的是,你有一個可以跟你的決策完美配合的執行團隊。

可以肯定的是,我們所做的一切並非大家看到的那麽高大上,背後是痛苦之至、呼天搶地、連滾帶爬、屁滾尿流。即便如此,我仍以我的團隊為榮。因為,只有與他們一起,我才能完成這一切。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盧俊,中信出版社副總編兼經管出版社社長;編輯齊介侖,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黑馬說:在現在的創業大潮中,最熱的土地應該是美國和中國,一個是老牌的發達國家,世界科技和創新的領頭羊,一個是高速發展的新興國家。美國的科技創業中心是矽谷,中國的創業中心是北京。

但是,顯然在這兩個國家中,創業熱門城市不僅局限與此,美國的洛杉磯、紐約,波士頓,中國的深圳、上海、杭州等。在這其中,洛杉磯作為僅次於矽谷最熱的創業城市,與國內僅次於北京的創業熱門城市——深圳,具有驚人的相似性。

文 | 南七道


\移民文化及地理環境:

在人們的觀念里,美國就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國家,而洛杉磯就是這種移民文化的典型代表。移民對美國太平洋西岸城市發展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1965年,美國新移民法案頒布實施。將移民配額改為對美國有用的才能和已取得美國居民身份家屬團聚為優先,各國的單一配額則取消。從此大量吸收高素質的新移民變成美國國力表現之一。1990年洛杉磯的人口規模位居全美第二。

大量移民的為洛杉磯提供了足夠多的勞動力,提高了生產效率;中小企業的發展和港口城市的便利性,促進了國際貿易的增長和高速發展;最為重要的是,移民帶來了創業和創新精神,這為一個城市註入了核心的文化和靈魂。

在北加州的矽谷誕生的創業公司如群星般燦爛:Google、apple、Facebook、Twitter……另外一個新興的矽谷已在南加州爆紅,405號公路西側從聖塔莫妮卡(Santa Monica)向南到維尼斯(Venice)、瑪琳娜得瑞港(Marina del Rey),在原本是好萊塢明星、體壇巨星和投資大佬密布的洛杉磯市西區(Westside)形成“矽灘”(Silicon Beach),現在已經被新興的獨角獸科技公司占領。Snapchat、whisper等新興公司在此發展壯大,在全球科技創業領域占得一席之地,巨頭如微軟、谷歌等巨頭都有相應的部門設立與此。

與此遙相呼應的是年輕的創業城市深圳,剛建立市時,整個城市只有31.41萬人,發展到2014年,整個城市常住人口高達1077.89萬人。算上流動人口預計在1500萬左右。但整個城市面積只有北京的八分之一。深圳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非戶籍人口高達69.2%。改革開放後,淘金熱吸引了全國各地的人才、野心勃勃的冒險家等都紛紛湧入深圳,這其中包括現在的商業大佬潘石屹等等。

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中,深圳應該是最不強調戶口和捆綁利益的城市,在深圳落戶非常輕松。深圳的城市包容性非常強。“來了,就是深圳人”,因為整個城市都是外地人,所以不存在被排外的感覺。由於靠近香港,整個城市的態度也很開放,“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吸引了大批創新型人才。這都奠定了深圳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取得不錯的成績的基礎,騰訊、華為、萬科等企業的誕生,這一切與包容性的城市文化密切相關。

此外,深圳毗鄰香港,這是巨大的地域優勢。深圳搶先於其他城市接觸到國際化和現代化制度、新的思維和理念、資訊,為創業創新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靠近香港,也使深圳在利用國際資源、開展對外交流以及接受國際化交流和拓展全球視野等方面增加了極大的便利性。這在對外交流、溝通、學習方面,對創業和創新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洛杉磯位於美國西部,毗鄰大海,氣候溫和,向來是美國娛樂、時尚和旅遊的中心。大體上終年幹燥少雨,全年陽光明媚,沒有明顯的冬季。就算是冬季,日間氣溫經也有攝氏20℃。

而深圳地處南海之濱,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長夏短冬,夏無酷暑,冬無嚴寒,陽光充足,氣候宜人,四季鮮花盛開。宜人的氣候在吸引人才方面都有很大的優勢和好處。

2015年6月,百度手機助手對600多位90後移動互聯網創業者進行調查,發布的《中國90後移動互聯網創業者調查問卷》顯示,超過33.9%的90後選擇在深圳創業,超過了北京的30.7%和上海的12.9%。舒適的自然環境、濃厚的創業氛圍和豐富的軟硬件資源,使深圳成為90後移動互聯網創業者的第一根據地。


產業升級及人才結構:

在產業結構上,洛杉磯原本是一個工業、貿易、港口城市。飛機制造、宇宙飛船、導彈研究都是其早期核心產業。國防技術的發達帶動了現代化的通訊設備、計算機等產業發展。由於這些尖端技術的儲備和發展,為洛杉磯的人才儲備打下了堅實而雄厚的技術。洛杉磯擁有的精密儀器、航天航空、動力學等技術人員數量在全球都是領先的。

中國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之一的錢學森,就曾經擔任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海姆噴氣推進研究中心”負責人。國防科技的發展又大大促進了相關的民用產業的發展。最典型的行業就是在計算機和電子產品制造、軟件開發、互聯網及數據服務業、計算機系統設計及服務業等方面。這些都今天的科技創業做好了前期的鋪墊和積累。

來自矽谷的資深創業者、uSens淩感科技的核心成員Yiwen在接受采訪時特別提醒:洛杉磯的醫療相關研究及創業特別發達。洛杉磯在商業性研究設施和化驗室方面成績驕人,有全美著名的癌癥等專門的機構和中心。是美國的生物技術中心之一。

深圳的制造業一直位居全國前列,包括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電氣機械和器材、專用設備等制造業。但是早期的支柱產業大多屬於加工產業,沒有太多技術含量,比如富士康。在人口紅利消耗殆盡的情況下,這就迫使深圳不得不進入產業結構調整期。

深圳市場監管局數據顯示,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大幅度增長,制造業企業登記量大幅下降,深圳在由來料加工等低端勞動密集型制造行業,逐漸向高端信息和技術服務行業的轉移。但是,早期在制造業的積累和沈澱為今天深圳的智能硬件行業的爆發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引領全球無人機市場的大疆科技、生產了全球70%手機、比亞迪的電動車、諸如智能家庭影院,智能水杯,智能手表手環等更是數不勝數。

在人才方面,洛杉磯可謂人才濟濟,文化和教育事業也很發達,在當地有215所高等學府和教育機構,其中加州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S NEWS 最新排名24位)、南加州大學等是全球著名的高等學府和研究中心。洛杉磯被稱為是全世界的文化、科學、技術、國際貿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在大眾娛樂諸如電影、電視、音樂方面領導全球動向,比如聞名世界的Hollywood。但是在矽谷投資人王川(微信:9935070)看來,很多創業的高端人才方面還是需要在矽谷這邊尋找,畢竟矽谷才是美國的創業創新中心。他的十幾個大學同學里,只有一個去了洛杉磯,其他的都留在了矽谷。

與洛杉磯迥然不同的是,深圳在高校方面一直捉襟見肘,除了本土的核心高校—深圳大學外,再就是繈褓之中的南方科技大學,雖然後面花大力氣引進了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研究院,這些更多是形式大於實質。深圳在人才方面的培養是整個城市爆發的巨大瓶頸,在這一點上,不僅沒法和矽谷、洛杉磯比較,和國內的北上廣甚至杭州比較也很寒酸,暴漲的房價等生活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的人才的流入和引進。不過深圳靠近香港,地緣優勢倒是方便了海外人才的引進。甚至還發起過專項引進海外人才的“孔雀計劃”。

另外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在洛杉磯的創業者,很多認為自己的首要人物就是賺錢,而在他們看來,矽谷創業者動輒要求改變世界的口號有些不切實際。這恰好對應了深圳和北京兩個城市的風格和區別,深圳創業者想的更多的是生存下去,埋頭做事,而北京創業者更多是制造概念和說故事。不過在uSens淩感科技的Yiwen看來,這種區別見仁見智,畢竟像特斯拉創始人Elon Musk那樣瘋狂執著於改變世界的是極少數,矽谷的人也要活下去。


創業及風投領域:

根據洛杉磯創業平臺普創(PlusYoou)聯合創始人張晨辰的《2014洛杉磯創業報告》來看,2014年的投資數據主要包括:洛杉磯初創公司活躍的領域主要在社交(21)、健康醫療(12)、地產(13)、軟件服務(35)、電商(30)、數字媒體(26)、手機(27)、廣告(21)、消費服務(26)、遊戲(18)、時尚(10)等幾個領域。

這和深圳的創業領域的分布具有驚人的相似性:社交有中國最大的社交巨頭騰訊及騰訊系創業者,醫療有紐交所上市的邁瑞、創業板上市的深圳理邦等,地產有全球最大的住宅地產公司萬科及相關的創業項目,軟件服務包括早期的金蝶等,電商包括新起的明星公司房產電商房多多等、手機包括華為、中興、酷派、一加等等。其它的數字媒體、廣告、消費服務,遊戲等也有不少的創業公司案例。

根據張晨辰提供的數據,近兩年生長在洛杉磯的估值10億美金的獨角獸公司已經有10多家:包括Snapchat(100億),JustFab(10億),The Honest Co(10億), 還有被收購的Beats(30億),Oculus(20億), Maker Studio(10億),IPO的CornerstoneOnDemand(20億),TrueCar(10億),還有自由生長的SpaceX(50億),Live Nation(40億), Tinder(10億)等等。

而隨著創業的熱潮的興起,深圳估值在10億美金的公司也是如雨後春筍不斷湧出(單位:美金),除了原有的華為、中興、比亞迪、順豐等巨頭之外,新興的如大疆科技(100億)、華大醫學(近20億)、房多多(10億)、土巴兔(10億)、奇酷(10億)、迅雷(上市近10億美金)等等。

在投資方面,洛杉磯聚集了IdeaLab、StartEngine等創業孵化器與加速器,再加上城市發展多年的積累和演藝明星紮堆,流動資金特別充裕,從而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創業生態圈。據公開資料報道,洛杉磯2014年整個創業圈初創公司融資總額超過30.4億美金,比2013年提高了200%。但是洛杉磯本地迄今還是缺乏有影響力的風投機構。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深圳,本土的創投機構卻聲名鵲起,引領潮頭:統計顯示,僅僅截至2013年底,深圳的VC/PE機構註冊資本就高達2800億元,機構數量和管理資本額均占全國約1/3。在創業板掛牌企業中,有深圳創投背景的企業占了四成以上;中小板上市企業中,該比例也接近四成。 

在這其中,以深創投為典型代表,它是最大的人民幣風投機構,管理各類基金規模逾400億元人民幣,已投資項目571個,累計投資金額約170億元人民幣。公開市場上市數量達到100家。包括樂視網等。達晨創投,15年間投出了57家上市公司,成為創業板的最大贏家。比較著名的還有松禾資本等團隊。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投資機構的興起都有力的保障了創業的良性循環和發展。\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南七道,文章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i黑馬觀點與立場,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文/王利陽(微信公號:科技不吐不快)

 

這兩日阿里影業一不小心被“頭條”,起因是剛剛任阿里影業副總徐遠翔的觀點導致某些人士“菊花”頗緊,並率一眾編劇群起而攻之,後來徐解釋這是誤會,其實誤會不誤會並不要緊,國內的影視編劇市場也確實需要有人站出來撕個口子,不然就一直讓我們忍受被神劇、爛劇刷屏麽?

阿里影業也就是說說,是騾子是馬還不知道就發火?

剛上任的徐遠翔一不小心捅了大婁子,但徐所言只是在描述阿里影業對行業未來發展的構思,只是說說而已,能不能真正做得到還不一定呢,這些大編劇們何須如此大動肝火,又是有病、又是踐踏尊嚴,又是奴隸,又是走好的,看來這次阿里影業的某些言論是真的擊中了部分編劇們的心理防線。最有威力的一句話,可能還是那句被標題黨們著重強調的“不再請專業編劇”。

若這是阿里影業的本意,編劇們有怒火也可以理解,畢竟被截取之後的論調有理由可以理解為是對編劇行業的一種蔑視侮辱,而對於阿里影業來說如果網間所言不虛的話,也不會在意編劇們作何反應,因為反應越激勵話題性越大,對阿里影業的關註度就越高。反過來,如果網間所報道的並不是阿里影業的本意,編劇們現在有如此大的反應,難道阿里影業就會因此而退出市場麽?

編劇何其多,有名氣腰桿硬可以不跟阿里影業合作,但還有非常多的編劇等著與阿里影業合作呢,知名編劇也是從默默無聞到被眾人熟知,誰能保證阿里影業就不會通過作品合作出幾個知名編劇呢?阿里影業到底缺不缺合作編劇姑且先不討論,回到事件本身上來。這麽多知名編劇一鬧,結果把阿里影業的互聯網理論傳播出去了,這是在為對方做宣傳啊!編劇們的激烈反抗原本是為諷刺反擊一下阿里影業,但民眾對阿里影業的意見大,還是對國內編劇界的偏見大?

輿論支持哪邊其實對阿里影業沒多大實際影響,因為編劇圈本來也不大,有些編劇因網間誤導而產生誤解,阿里影業解釋了之後也就釋然了,不會跟仇人一樣老死不相往來。若有些編劇認死理不與阿里影業合作也就不合作了,沒有哪家影視公司與所有編劇都有合作的。其實,這麽多編劇集體討伐徐遠翔除了能解解氣過過嘴癮外並無益處,反倒是在為對方做業務宣傳,觀眾不會因此抵制阿里影業,多數編劇也不會徹底斷絕與阿里影業的來往,而阿里影業的IP群體創作論反而可借此事深入人心,尤其是那些等待機會上位的編劇看到這個消息雙眼冒光。

日子太好過讓爛劇當道,沒有鯰魚攪動就不知道前進

編劇作家王佩發微博力挺阿里影業,稱中國專業編劇們的日子實在太好過了,經常“作一、談三、等五”。試想一下,當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中,在做一個項目時,後面有三個項目在跟他談合作,再後面還有五個項目等著跟他談合作,首先得肯定這個人肯定有能力,但如此不愁吃喝後面又有那麽多合作邀約,這個人能確保認真全力做好當前的項目麽?經濟利益刺激下與後面合作方的催促下,難免會有人放棄職業操守,向市場低頭。

在如今神劇、雷劇、爛劇橫行的時代,真正堅持用心做劇的編劇不多了,不要說什麽體制問題影響編劇創作,《甄嬛傳》、《偽裝者》、《瑯琊榜》也都是體制內,雖然也有人不喜歡看他們,但至少看過的人不會認為這是神劇、雷劇、爛劇。國內很多劇的劇情早已讓網友無力吐槽,雖然這些劇也有收視率,但口碑如何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不要說收視票房反應用戶喜好,好作品不一定有高收視高票房,高收視高票房的劇情設置不一定是好作品。

市場本身的畸形需求給國內編劇們留下了巨大的生存空間,14億人的審美有很大差距,有些有邏輯硬傷的作品只是一味迎合部分關註的喜好,因為有很大一部分觀眾看電視只是看熱鬧,沒有太多別的要求。中國電視劇不用付費也沒有續訂一說,如果讓觀眾花錢看電視,觀眾要求也高,爛劇的生存空間也就小了。電影市場的觀眾已經越來越有判斷能力,即使有大牌明星的電影,內容太爛也不會有觀眾,《富春山居圖》就是一個例子,而以現有的電視播放機制來看,爛劇還有一定的生存空間。

阿里影業徐遠翔說的也不失為一種創作的辦法,先組隊一起創作,創作最好的給重獎。有編劇稱阿里影業的這種模式邏輯不叫創作,叫養蠱,這是對所有人尊嚴的踐踏。殊不知,我們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學生考試、工作晉升、賽事體育、歌手選秀,不都是一群人中選出那麽優秀的幾個麽?有競爭更容易出現優質作品這個邏輯沒問題,也不是不尊重人的表現,編劇拿出爛劇本才是對觀眾的不尊重。

自身水平高何須要抵制,難道看不慣別人上位搶飯?

不是每個編劇創作的每一部作品都是優質作品,這個行業不能論聲望,聲望不是話語權,也不是優質作品的保障。阿里影業要嘗試新模式讓他去做好了,實際上阿里影業也並沒有說不需要編輯,在完成前面的群體創作之後,阿里影業會在一些大導演的帶動下找專業編劇一起創作,換句話說,阿里影業只是在嘗試發揮互聯網中潛在的創作能力,從而挖掘一些新的優質創作者,最終控制大局的還是那些資深編劇。

阿里影業這麽做可能會給編輯行業帶來某些的不確定性,畢竟會有很多新人借此機會來搶市場,但那些優質的編劇也無需擔心自己的地位,自身功夫硬,競爭者再多也不會被搶了碗飯。每個行業的人才結構都是金字塔型,有能力的少數者在最頂端,大部分的普通人都還是基石者,阿里影業的嘗試也談不上顛覆,最多是改變了行業的遊戲規則,給底層基石者更多上位的機會。

雖然現在阿里影業也對網間傳聞做了澄清,但國內編劇市場確實需要被松松土了,有足夠水平的編輯根本不用擔心今後沒有飯吃,真正該緊張的是那些水平一般卻又經常寫雷劇的人。國內電影市場剛剛進入爆發期,雖然有些電影獲得高票房,但仍稱不上是優質作品,只是符合了大眾的現時口味。把編劇圈放大,引入更多競爭,這對編劇行業、對觀眾都沒什麽不妥,尤其是電視劇行業更該被沖擊沖擊了,不過阿里影業好像還不做電視這塊,真是可惜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395

為何如此對待你


你明明真誠對待女神,關心女神,沒有心懷不軌。女神叫你出現就出現,叫你消失就立即消失,但被遣棄的總是你、被欺騙的總是你。最後落得流淚收場、落得孤立無援。你真的很想知道……「WHY ME?」

你從此不再對別人好,以為咁就變得成熟。其實你這樣一點也不成熟,只是不珍惜自己嘅優點。你嘅問題只是不幸遇上港女,呢個係際遇問題,是你倒霉,遇上女神甘做兵,但這個跟你的人格沒有丁點兒關係。

她港女是她的問題,如果你因為她港女而改變自己做人嘅態度或對女性嘅睇法,那就是你嘅問題,被港女影響才叫不值得。你有權選擇不做兵,只有不再做兵才能證明你是個真男人。

你的真正價值,是你自己給自己的,由兵仔升級至男朋友,從來都是為了自己。

寧做光棍莫做兵.......

 (2014年11月11日刊於 全民媒體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6164

一年呲牙52億次,聊天時你為何如此喜歡“呲牙”?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02/154152.shtml

導讀 : 表情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情緒暗示。

看到條有意思的新聞。最近,騰訊發布了2015年QQ網民表情使用數據,在這項涵蓋8.6億網民的數據中,“齜牙”堪稱“國民表情”:過去一年,我們一共呲了52億次牙。榜眼和探花則分屬“微笑”和“偷笑”,這和人們的直覺大抵相符——分身數字世界時,由於溝通和投入成本的下降,我們已習慣不假思索地給予對方一種友善的幻象。而集“打招呼,禮貌回複,示好,可愛,緩解尷尬”等社交功能於一身的呲牙,自然會高頻次出現在裝扮虛擬人格時的間隙。

不只中國,以emoji為代表的表情符號正侵占整個網絡世界:牛津辭典將2015年度單詞賦予了“喜極而泣”(俗稱笑哭了)的emoji表情——相比呲牙,這個表情的理解更加模糊而多義;數據顯示,超過74%的美國網民經常使用emoji和表情貼圖;每天有超過60億個表情符號流淌在全球社交APP上,如繁花一般與各種文字共舞(譬如超過50%的Instagram的留言包含emoji);漢堡王等商家制作了自己的emoji;有人用emoji寫了一整本書;也有公司開發了一款能直接輸入表情符號的物理鍵盤……總之,人類似乎突然間多了一種近乎於普世的語言——畢竟,無論在哪個國家,笑容就是笑容,哭泣就是哭泣。

通常而言,人們將表情符號的進化起點定格在1982年9月19日,那天,卡耐基—梅隆大學研究人工智能的斯科特·法爾曼教授在大學的電子公告牌上建議,用“:-)”表示笑話,用“:-(”表示那些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以避免線上溝通產生誤解——三十余年之後,表情符號的形態和數量飛速演化,成為網絡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其作用似乎萬變不離其宗。

回憶一下你用emoji的經歷。基礎功能上,它可以降低溝通成本,譬如:當你和線上好友無話可說時,相比沈默或悉心造句兩種極端,甩幾個諸如呲牙的表情無疑是討巧之舉(貌似比“呵呵”和“哈哈”更得體);當你懶得與半熟不熟的人瞎BB又礙於禮貌,emoji也可以派上用場;除此之外,人們多少已經達成共識,回複一個表情符號,不過是代表“我看到了但真的不知道該怎麽回”——而上述場景,在動輒十倍於鄧巴數的朋友圈,emoji無疑可以讓你將“維系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地方。

當然,相比於維系,emoji更重要的應用價值在於傳遞情緒。這些呆萌的表情符號是人類在虛擬世界表達語氣,變幻手勢的工具,它們可以將空洞的口語文字疊加一個新的維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讓文字淪於蒼白——及其因此帶來的不便。

如你所知,在人類歷史長河的大部分時段,面對面——語言配之以表情,語調以及肢體動作——才是最重要的溝通方式,然而,至少在過去,科技在帶來低成本連接同時,也消磨了表達情緒的棱角。加之人們往往傾向於對自己的表達能力持樂觀態度,忽視了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情緒損耗,讓屏幕對面的信息接收者產生某種不適和誤解——某種意義上,視覺反饋和情緒暗示的喪失,正是“飯桌上可以談笑風生,微博上卻惡言相向”現象的解釋之一(順便說一句,無論社交網絡還是人機互動,情緒分析識別都是亟待解決的核心問題之一)。

令人欣慰的是,表情符號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情緒暗示。有科學家表示,人腦在識別表情符號時是當作“非語言性信息”對待的,換句話說,人們在線上溝通時確實能通過emoji的選擇表達喜怒哀樂,活躍氣氛,緩解尷尬,完成真實情緒的鏡像和誇大。

另外,頗值一提的是,作為一種意外誕生的高頻次應用事物,有科學家們發現,人類大腦對表情符號的對待居然是一個逐步“升級”的過程:早期研究顯示,當人們看到表情符號時,大腦中負責人臉識別的區域並未被激活,但近些年的研究卻顯示,表情符號可以激活某些臉識別區域:這意味著,通俗的講,當對方發來一個笑臉,就好像你真的看到他(她)在微笑一樣。而作為古老共情本能在互聯網時代的延伸,你甚至有可能在看到對方笑臉時,在潛意識里調節自身表情,達到相對統一的情緒。

那麽,這一切意味著什麽?事實上,已有一些學者指出:隨著全球網絡將每個人連接起來,所謂“同感文明”正在迅速橫向擴張——數億人(甚至數十億人)開始將其他人(甚至陌生人)的經歷當作自己的經歷,每個人都會輕易感染其他人的情緒。

好吧,也許未來在“同感文明”的照耀下,和人聊天最為可悲的事,就是在表情符號里看了一圈,卻最終沒有找到合適的。

李北辰/文(知名科技自媒體,致力於為您提供文字優雅的原創科技文章;微信公號:李北辰)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4522

為何估值6億美金的博湃養車成不了獨角獸 反落得如此下場?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305/154557.shtml

導讀 : 從一個野心勃勃的戰狼,淪為不知明天在何處的羔羊。這不僅僅對當前的汽車上門保養O2O扇了一個巴掌,也是對浮躁的汽車後市場的警示。

xicheo1o

近年來隨著汽車保有量的逐年增長,汽車後市場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創業者關註,其中二手車、配件電商、洗車、上門保養、互聯網車險銷售等領域投資案例層出不窮,其中又多以O2O模式為主。而隨著整個資本市場投資的趨冷,各行各業進軍O2O的熱鬧景象已不再,嚴重依賴燒錢擴張的各大O2O項目負面新聞一直不斷,同時如影隨形的是,創業公司的成片倒下。在熱鬧過後,O2O企業需要冷靜一下了。而在這場O2O衰退大潮中,汽車上門保養O2O服務更是首當其沖。

業務進展艱難,上門保養O2O服務寒冬凜冽

在去年下半年,繼e洗車、趕集易洗車、雲洗車、我愛洗車之後,“功夫洗車”宣布關閉上門洗車業務;包括汽車維修保養在內的汽車後市場進入了殘酷的洗牌階段。緊接著曾放出豪言“2015年下半年開啟決戰,將吃下整個汽車後服務市場”的博湃養車,雖然估值已經高達6億美金,但最終也倒在了C輪融資的門檻之下。我想就算是博湃養車也不會想到,自己在這場盼望的決戰中,所收獲的竟然是倒閉的苦果。更為苦悶的是,決戰似乎並沒有因為博派的黯然收場而結束。

事實上,早在去年12月,汽車上門保養O2O平臺“博湃養車”就被傳出因資金鏈斷裂,業務全面停止的消息。同時有媒體援引內部人士的消息稱,所有員工都已經回家等待消息,博湃養車將在月底前給到員工具體答複,但整個博湃養車還處於辦工狀態的人員還在10人左右。一時間,是清算還是賣出的推測層出不窮,雖然都難下定論,但整個汽車上門保養O2O已經著實讓人感受到了凜冽的寒風。其他汽車服務O2O企業在這場寒風中也瑟瑟發抖。

在前兩天,有媒體發布消息稱,以汽車銷售服務為主業的龐大集權已經抄底博湃養車,實際上,龐大對博湃的“抄底”之說只是對部分前博湃團隊的收編,並沒有涉及資金往來的收購等。緊接著在這則消息發布的同一時間,又有消息稱,博湃確實已經被某企業全盤接手,且雙方已經進入最後協議簽訂階段,但“抄底”博湃的並非傳聞中的龐大集團,而是國內另一家汽車上門保養O2O平臺——大師保養。為何會有兩家同時發布抄底博湃養車耐人尋味。但更多是讓人對博湃歸宿的迷茫。這家曾經號稱用互聯網思維顛覆行業的公司,到底是如何一步步走到這種地步的?整個汽車上門O2O服務未來在哪里?

平臺眾多導致燒錢盛行,成本把控成最大問題

在政策扶植與資本爆炒的推動下,傳統企業+互聯網已成為當前各行各業最為重視的改革升級方式。在多數業內人士看來,互聯網的效率顯然比傳統模式更高更快,所以獲取用戶的成本也相對更低。所以汽車上門保養行業也將互聯網+作為了其發展的最主要模式。在整個商業內,除了博湃養車之外,整個行業並不缺少創業者,能夠叫得出名字的不下幾十家,像途虎養車、卡拉丁、E保養、弼馬溫、易快修、車小弟、優優養車、小馬上門、有壹手、麥輪胎、車螞蟻、養車無憂、車點點等,雖然有誌汽車保養市場的平臺眾多,但是就目前來看,沒有任何一家在這個行業內堪稱突出,盈利者更是寥寥無幾。

事實上,雖然平臺眾多,但是整個汽車上門保養市場並不飽和,沒有一家能夠成為獨角獸,這說明大眾對這一行業還處在初步接受的階段。而比起其他被互聯網顛覆的行業,牽扯到眾多線下環節的上門保養O2O,在邏輯上更適合通過網絡平臺,與汽車相關的打車軟件因為補貼大戰便是迅速的從無到有,成為人們出行首選的方式。而這種火爆給汽車上門服務指明了方向,所以,為了搶占市場,在大眾接受度還不高的情況下,各大平臺只能依靠各種燒錢補貼,以此來吸引用戶的同時擴大知名度。而這種燒錢砸市場的行為,恰恰需要非常強的融資能力來支持,否則一旦融資跟不上,後果就是資金鏈斷裂。而打車軟件之所以能夠得到推廣,無外乎背後擁有巨頭的資本支持。但遺憾的是,融資恰恰是汽車上門保養O2O的命門。

同時,這種燒錢擴張的方式,更是存在著非常大的隱患。不但導致技師服務品質良莠不齊,更為中藥師的非常難控制成本。在博湃發展規程中,足有1400多名員工,每月單工資就需要600多萬,據了解,博湃上門保養實施的是雙技師制度,平均每位技師每月的工資4000多元,1元保養的噱頭導致做一單賠100多元,成本比4S店還高出很多。而與一般上門服務平臺的租賃車輛不同,博湃養車先期就購置了60多輛自用服務車,甚至還有寶馬MINI,這可以說是為了追求新聞效應,但更多是對成本管控審核的不重視和失敗之處。而這種成本管控的不力,更是大大的加重了融資不及時之後的風險,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汽車後市場諸多平臺無造血能力,倒閉潮將持續

事實上,在當前經濟形勢嚴峻,傳統產業死氣沈沈,國人就業壓力空前的情況下,植根於“懶人經濟”的O2O的確成就了一大批創業者。但是,縱觀O2O行業,多數的崛起都是依靠資本推動,真正依靠自身產品服務崛起的幾乎鳳毛麟角。而汽車後市場O2O企業更是一個個成批倒下,究其根源是汽車後市場有其特殊的行業背景和消費特征,並不能簡單的將其O2O化。但問題是,目前的汽車上門服務企業,多數都是想靠巨額資金投入去補貼市場,以此不斷獲得貪小利用戶青睞,然後等用戶量大了再繼續融資,以此讓產業看起來很大估值很高,但是真正的市場卻並沒有一個健康的發展。

在這種背景下,一旦遇到資本寒冬,資金在燒盡之後,依靠補貼獲取的那些客戶則非常容易流失,因為這種模式吸引的用戶,終究還是很難建立客戶粘度和滿意度。所以,汽車後市場雖然汽車後市場讓人垂涎欲滴,但是如何正確的吃掉這塊蛋糕值得思慮。目前在這個行業內的很多O2O類型項目,都有著體驗差、粘度小、轉化低,成本高、利潤薄、不能自負盈虧的問題。而一旦簡單的只想依靠融資燒錢,必然會導致舍本逐末,只能一味的沖擊資本市場做市值,這種沒有造血能力,只靠輸血的方式很難長久。

博湃養車因資金鏈斷裂而倒下,並不是個別現象,早在之前,同樣聲勢浩大的e洗車也是如此。很多汽車後市場的燒錢現象只嚴重,在作者看來已經到了盲目的程度。在融資意識的引導下,很多平臺因為註重燒錢而忽略了用戶體驗,這樣很難形成真正的競爭力,這是為何當前汽車上門保養O2O為何平臺眾多,但整個市場還處在初步階段的原因。而在二手車市場,長此以往,必然會導致大量的二手車電商O2O平臺將直接倒閉。從目前業內的情況分析,雖然整個行業看似風風光光,但其實不少二手車電商O2O公司已經處在了崩潰的邊緣,預計半年內,整個汽車後服務市場還會出現重量級的倒閉消息。

殘酷的時刻遠沒結束,只靠燒錢堅持沒戲

總體來說,汽車保養行業的燒錢搶市場策略並不成功,那麽,是否應該摒棄燒錢搶市場的策略?其實,上門保養要發展就需要 “慢”,因為它最終拼的是客戶體驗,流程管控、質量,技師培訓等等,這些環節並不是簡單地燒錢就能夠彌補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時間成本打磨。總之,上門保養和其他互聯網項目不一樣,由於犯錯誤的成本太高,用戶體驗不好的時候,可能會永遠的失去客戶,服務品質沒控制好,客戶越多,反而會死的越快。而汽車保養行業作為一個處於早期的市場,互聯網O2O公司這時候領先的意義不大,最終結局可能是為行業培育了市場和用戶,為別人做了嫁衣。因為整個市場模式不進行改變,即使領先,也可能在一夜之間倒掉。

博湃養車在用戶和業務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為何突然倒閉,落得如此下場,這個問題其實不難找出答案。其實,參考國外的創業者,不論是哪個行業,我們都可以看到,那些成功的公司,都是先做出好的用戶體驗後再談盈利和商業模式。而很多創業者都明白洗車業務不賺錢,吸引用戶之後必須做增值服務的轉化,將用戶導流到汽車保養、美容和保險等賺錢業務上。但是,在這一點上,目前並沒有真誠成功的案例。而對此,業內普遍有一個阿Q式的共識,那就是整個汽車後市場會“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很美好”,這是他們堅持下去的動力。但是,不把用戶體驗真正的重視起來,最終版本只能是“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後天全都死”。因為殘酷的時間遠遠沒有過去。只靠燒錢堅持,在燒死別人之前,都會引火自焚。

和整個汽車後市場面臨的問題一樣,上門保養O2O的癥結是,為了保持洗車用戶忠誠度,絕大多數都只會簡單粗暴持續補貼,而對相應的用戶體驗的優化卻只是雷聲大雨點小。這個戰略性錯誤,對處在摸索階段的博湃養車而言,足以致命。燒錢快,用戶體驗和服務卻跟不上,導致增值服務的轉化率極低,這一系列的問題成了其最終失敗的幕後黑手,從一個野心勃勃的戰狼,淪為不知明天再何處的羔羊。這不僅僅對當前的汽車上門保養O2O扇了一個巴掌,也是對浮躁的汽車後市場的警示。想要避免重蹈博湃養車的覆轍,創業者就一定要引以為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7883

庫克萬萬沒想到,中國手機竟能如此“蠶食”蘋果

“買iPhone SE還是買華為P9,還是買OPPOR9?”一名網友日前在微博上尋求意見。結果在朋友們的建議下,這名網友最終選擇了P9。朋友們的其中一條建議是“SE都以為是5S呢,那個尺寸已經out了”。

蘋果公司推出iPhone SE後,不但沒有在中國低端手機市場撈到好處,由於創新不足,就連原本占優的中高端市場也遭到了中國本土品牌的進一步“蠶食”。

不同的分析機構日前紛紛發布報告稱,蘋果手機在中國的銷售份額正在下降。國際調研公司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iPhone系列手機今年5月在中國市場的占有率只有10.8%,下落至第五位,落後於華為、vivo、OPPO和小米等中國本土廠商,這四大中國本土品牌瓜分了53%的市場份額。

“iPhone 6S自身創新不足。”CounterpointResearch高級分析師閆占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蘋果公司CEO庫克對銷量的預計過於樂觀,但國內渠道商並不看好iPhone SE等機型的銷售,普遍降低了備貨。

除了原本具備優勢的低價產品外,國產廠商還向中高端手機陣營發起了猛烈“攻勢”。上半年發布的國產機型中,3000元以上的售價開始成為國產品牌旗艦機型的價格風向標。更值得註意的是,在價格走高的情況下,幾家國產手機廠商的銷量也大幅增長,普遍在30%以上。第一財經記者從公司內部了解的情況是,華為上半年增長約為30%,而vivo則在50%以上。

一線城市不再是蘋果獨大

年初有消息稱,蘋果因銷量不佳砍掉了今年1~3月約30%的iPhone 6S生產訂單。蘋果雖未回應這一消息,不過其當季財報顯示,iPhone營收環比暴跌了36.37%。蘋果的核心供應商日前也頻頻下調了上半年銷售業績。

到底是誰在“蠶食”蘋果?

庫克

蘋果方面的回應是,銷售渠道銳減和人民幣貶值等問題,導致其近期銷售額低於預期。不少分析師認為,比起蘋果宣稱的原因,更為重要的是,國產手機在本土市場上開始對蘋果形成擠壓。

閆占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在中高檔智能手機市場上,更重要的是價格競爭、產品發布速度、渠道運營商關系及傭金。在這些方面,中國本土品牌比國外品牌有優勢,因為它們給予零售渠道的傭金更高,價格也更有競爭力。這也讓不少消費者開始將目光轉向國產手機。

7月7日,vivo新品X7在全國開售,多名行業專家預測該產品將成為年度“黑馬”。vivo官方微博次日公布的數據顯示,X7上市首日全國線上線下累計銷售超過25萬部;一個月前,OPPO也公布了R9系列手機的最新銷量數據,88天賣了700多萬部;華為則表示,Mate8目前的銷量已經突破了500萬部。

中國移動終端大數據報告顯示,vivo、華為、OPPO等國產手機廠商的上半年新增份額都在13%以上,vivo等更是達到了50%。去年vivo的手機銷量已經超過了4000萬部。

“上半年增長在50%以上,並沒有刻意關註排名。不過,一般進入不了前五的國產手機就很危險,因為用戶只認知一般3~5個品牌。”vivo副總裁、首席市場官馮磊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vivo每年在研發上的投入很大。

OPPO副總裁吳強則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購買R9、R9Plus的一線城市用戶,在所有用戶中所占比例超過了其過去所有手機產品。一線城市正是過去蘋果手機優勢明顯的主力市場。

根據中國移動終端大數據報告,今年5月重複購買相同品牌的比率排名中,vivo以33%的比例排在第二位,僅次於蘋果的45%。

華為p9和iphone 6s plus對比

蘋果能否翻盤?

庫克對中國市場銷量暴漲的理解曾經是,中國有大量人口在邁入中高收入階層,蘋果的潛在顧客數量每天都在增加。但市場的變化,尤其是中國市場的變化,開始讓這位全球頂尖手機廠商掌門人有些摸不著頭緒了。

今年4月份公布的財報中,蘋果2016年第二季度營收為505.6億美元,同比下降12.85%;在包括中國內地、香港和臺灣在內的大中華區,第二季度營收下降25.78%,是蘋果該季度營收下降幅度最大的區域。

手機聯盟秘書長王艷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中國市場目前的競爭在全球來看都是數一數二的,個人時代的消費主題正在變化,人們逐漸從簡單的物質消費轉向體驗消費,產品短兵相接的主戰場也就隨之從產品的功能端轉向了消費者的心智端。

但蘋果的新品發布節奏顯然關註到這一點。“蘋果去年9月開始發行新的旗艦手機iPhone 6S,之後又於今年3月發布了價格相對便宜的iPhone SE。但這兩款產品與蘋果之前的iPhone系列手機相比,不管是外觀設計還是功能、配置方面,都沒有太大的升級,因而並沒有獲得市場的青睞。”王艷輝說。

相比之下,國產手機如今的升級速度快多了。

馮磊向第一財經記者表示,vivo自2011年品牌創立之初就成立了專門的消費者研究部門,為了保證產品定位精準,該部門單年度調研項目達146個,針對單品的定性訪問234場,深度研究用戶樣本1000余份,面對面訪問時長3000小時,定量問卷近30萬人次。

“以X7為例,在上市前的品質控制方面,僅整機測試至少消耗了3萬個人工時,對於問題的修正修改超過千項。為了保證用戶的體驗,軟件測試一項,量產前需要對六七千甚至上萬臺產品進行壓力測試。”馮磊表示,讓消費者愉悅,核心是要滿足消費者的產品利益。

事實上,國產手機在核心技術及對市場消費者的把握已非昔日可比,上遊供應商也在逐漸“轉向”,希望傍上國產手機的大腿。

第一財經記者獲悉,立訊精密(002475.SZ)的Type-C(接口類型)產品已經開始為華為、OPPO、vivo等品牌的新品備貨。此前,作為蘋果lighting(接口類型)連接線核心供應商,在蘋果需求旺盛時期,立訊精密2014年和2015年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分別實現了109%和67.7%的同比增速。但隨著蘋果終端市場份額的下滑,立訊精密今年上半年業績增幅也驟減,上半年預計業績由同比增長30%~40%修正為增長0%~10%。

蘋果還能在中國市場翻盤嗎?也許對於此時的蘋果來說挑戰巨大。不久前,蘋果在華因為商標註冊問題輸了訴訟案件;中國區的iTunesMovies和iBooksStore等互聯網增值業務也悄然關閉;此外,從今年7月開始,中國相關部門還要求對蘋果AppStore的遊戲應用進行審核。

王艷輝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蘋果產品本身並未出現大的突破,又遭遇種種發展問題,這些因素有可能會進一步拉低蘋果未來在中國市場的營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4903

土耳其24小時軍事政變何以如此短命?

連接歐亞大陸的伊斯坦布爾博斯普魯斯大橋14日晚剛為發生在法國尼斯的卡車恐怖襲擊亮起藍白紅三色彩燈聲援法國,而第二天就被發動軍事政變的軍車和坦克占領,再過了不到24小時,博斯普魯斯大橋上的政變士兵已經投降。

這起未遂的政變導致了150名以上的軍人、警察和平民死亡,另有將近1500人受傷,當局還宣布已經逮捕了近3000名參與政變的人士。而政變的目標——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政變發生時他本人正在外度假,整個政變過程中遠程遙控,在4小時後飛抵伊斯坦布爾時,局勢已經得到控制。以是否能夠控制現任領導人作為成敗重要判斷標準的政變行動,以埃爾多安的毫發無傷宣告失敗。

但是,這次短命的政變,在很多方面給外界提供了思考空間。

伊斯坦布爾博斯普魯斯大橋上,民眾在政變士兵投降後自拍

民意和行動雙輸

首先是形式,在土耳其歷史上,政變並是一件陌生的事情,過去60年里至少發生了4次政變。15日的這次政變從行動路徑上看依舊延續了上個世紀政變的普遍做法——占領重要區域、首先攻入電視臺、通過媒體發表政變聲明。

但是,埃爾多安卻通過其一直反感的社交媒體發起反攻,利用自己堅實的民意基礎,通過視頻通話在CNN土耳其語頻道和社交媒體上號召民眾通過街頭遊行和廣場集會,表達對政府的支持。

一位在土耳其的中國留學生政變期間正在伊斯坦布爾,她聽到了戰機掠過的轟鳴,在街頭看到不少埃爾多安的支持者在清真寺的號召下遊行抗議政變,也在伊斯坦布爾阿塔圖爾克機場看到了不知所措的滯留人群。

這位留學生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在社交媒體上有支持埃爾多安的,也有陰謀論者,反對、懷疑埃爾多安,並且同情士兵的,多是大學生、教授、藝術家和知識精英等世俗派,那些支持埃爾多安的,則多數是保守宗教派。

值得註意的是,土耳其是典型的穆斯林國家,穆斯林人口占總人口的95%。2014年埃爾多安贏得土耳其首次總統直接選舉時,其支持率遠超其他兩位候選人。

其次,政變的失敗與軍隊內部的支持不夠有關。有分析認為,目前雖然不知道政變武裝的動機是什麽,但是這次發動政變的軍隊,從一開始就出師不利。

從事後有3000多名參與政變的軍事人員被捕來看,政變力量遠多於當局口中的“一小撮人”,有報道稱4名將軍和29名上校軍官參加了此次政變,但問題是,這些軍官中的大部分都是軍隊中層,尤其從一開始,總參謀長胡盧西·阿卡爾將軍(Hulusi Akar)被扣為人質,海軍和特種部隊指揮官均表態不支持,均可見此次政變並未得到軍隊關鍵力量的支持。

從上述兩方面看,此次政變在民意支持和軍事支持上雙輸。

對埃爾多安的不滿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研究員、《困頓與突圍:變化世界中的中東政治》一書作者田文林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此次政變跟以往的歷次政變相比有其特殊性,與埃爾多安近年來一些內政外交的失誤有關,政變很可能是部分民眾對埃爾多安統治不滿的一種體現。

“中東劇變以後,埃爾多安在中東地區的一系列政策昏招叠出。內政領域,埃爾多安近幾年強力推行私有化政策,導致國內貧富差距持續加大,同時,埃爾多安的統治帶有很強的獨裁傾向。可以看出,埃爾多安的內政外交所激起的民怨還是比較大的。”田文林稱。

田文林表示,除了此前支持埃及和突尼斯民眾反對政府,埃爾多安還支持敘利亞民眾反抗阿薩德政權,但是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敘利亞陷入恐怖主義活動泥淖,近兩年也波及到土耳其。另外,土耳其在敘利亞等地推行的這種政權更替也激發了難民問題。土耳其作為敘利亞鄰國,更是直接受到難民潮外溢的影響,治安和財政壓力都變得非常突出。

從1960年以來,土耳其已經發生過4起成功的軍事政變(1960年、1971年、1980年和1997年),但是軍人幹涉內政對於現在的土耳其來說是否還有民意基礎?或者說民眾是否還歡迎軍人?是此次失敗政變值得探討的問題。

北大歷史系副主任、土耳其研究專家昝濤在其研究中提到,土耳其軍人以往的幾次幹政,最重要的原因是多黨競爭的民主政治的失敗。以往的軍人幹政大多獲得民眾的支持,但現在即使是警惕伊斯蘭複興的世俗主義者也不願意看到軍隊出面幹政這種不民主的現象,土耳其人形成的共識是,需要常規的文官體制來捍衛民主與世俗主義,而不再是軍隊幹政。

忠於埃爾多安的軍隊

在政變發生後,各種輿論分析最大的焦點在於,世俗化和宗教化之爭,導致了土耳其的種種亂局。

現代土耳其之父凱末爾留下了一句話:“文明只是意味著西方的現代文明,此外不可能是任何其他的東西。”凱末爾主義因此開啟了追求世俗化和現代化的時代。此後,政教分離和議會制一度讓土耳其成為最民主自由的伊斯蘭教國家。其中,軍隊便是世俗主義的堅定擁護者。

不過,在土耳其這樣一個穆斯林國家里,政治決策和法律中沒有宗教的影響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過去4次軍事政變的共性之一就是糾偏,防止土耳其伊斯蘭化。然而,有穆斯林兄弟會背景的埃爾多安所在的正義與發展黨,過去一直強調民主和政教分離,近幾年卻開始推行相對伊斯蘭化的政策。

“從2002年上臺以來,埃爾多安逐步把他的勢力向軍隊滲透,一定程度上對世俗化的軍官進行更換,開始控制軍隊,這就解釋了為什麽這次政變不像以往那樣可以很快地接管政權,政變軍隊反而遭到了另一部分主要軍事力量的抵制,這也證明,現在的土耳其軍隊,相當一部分是忠誠於埃爾多安政府。”田文林說。

田文林認為,土耳其軍隊不僅是軍事力量,還是一股政治力量。這次政變不成功會加速埃爾多安對軍隊進行清洗和更換,而且,由於組織上已經被削弱得非常嚴重,未來土耳其軍隊再發動類似政變,難度只會越來越大。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512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