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SENSE隨筆130606柏金遜定律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06/sense%E9%9A%A8%E7%AD%86130606%E6%9F%8F%E9%87%91%E9%81%9C%E5%AE%9A%E5%BE%8B/

SENSE隨筆130606
柏金遜定律*** —–英式幽默的傳承
掌門執筆

時當戰後,英國文化尚未衰頹,仍有 邱吉爾Churchill 那般的貴族風流人物,一手抓首相權力,一手拿諾貝爾文學獎(1953)。 其時 “英式幽默” 傳承尚在,社會學家Parkinson寫出了《柏金遜定律》,混同識見和興味於一書,洛陽紙貴,深受全球智識界擊節讚賞。

“又有好野益大家” 系列 之
柏金遜定律I:人類進行決策的時候,愈重大的議題耗費的考量時間愈少。 換句話說,愈重大的決策愈輕率。*****
定律II:在官僚架構內部,工作衍生工作,職位衍生職位。 所以官僚架構先天上具有自行膨脹的性格。***

〈柏金遜第一定律〉
今有 “野人鎮” 公會召開大會。 首項議程:決定應否於市郊興建大型核電廠,大會請來核電專家 許博士 聽証。
朝日議長 素以濫派sense聞名全鎮,但為人頗有自知之明,心想工程學嘛…. 還是扮演 “技術主席” 穩當,這 “一念之仁” 就替會議節省了 “一半以上” 的時間。
專家許博士 老謀深算,預備了一份600頁厚文件,月前隨 開會通知 寄發,先請議員們詳細閱讀。 他看準議員們絕對不能 暴露*** 自己沒有讀過,或及完全看不懂 “枕頭報告書” 的弱點, 聽証之際,駕馭大局,瞞天過海,渾水摸魚…..
一小時後, “許公演說,天花亂墜,頑石點頭”, 議員們都紛紛認同他的論點,仲要係 “好明” 個隻。首項議程超順利完成。

次項議程:決定應否於市區興建小型圖書館。
朝日議長年青時曾於省城中央圖書館當過雜役,累積了寶貴的前線工作經驗;壯年又連續出任全鎮最大讀書會會長要職凡二十餘年….. 你仲唔死!單是他的引導性發言便長達一小時。
Ryan和 阿Fai 議員持有工程學位,自必要顯露功架,偏偏他們一個來自科大一個來自港大,基於門户之見,對於書架的力學設計爭論起來,足足拗了一小時,最後還得由主席制止發言。
關於 “蟬聲” 對圖書館究竟是 天籟抑或是噪音? 環保社團發言人 Tammi 奮臂疾呼,面紅耳赤….. 還有….. 親屬繁衍,請恕未能盡錄。
會議足足開了十小時才能達成共識。

掌門結論:「第一定律」對不對不得而知。 但它的 “鏡像理論” 鐵定是對的:
「人類進行決策的時候,愈鷄毛蒜皮的議題 耗費的考量時間愈長。換句話說,愈輕微的決策愈認真。」*****

掌門流〈拆局〉
為甚麼會這樣?皆因人類深受 “sense 過剩” 和“sense不足” 的雙重拖累!****

一般人的sense並非來自讀書和隨筆,而是來自日常生活和專業訓練。*** 撇除專業不計,人們對其生活體驗範圍內的事物時常 “sense 過剩” ,先天上有濫攤濫派的傾向,甚難知所節制。***
反之,一旦遠離其生活範圍便呈現 “sense貧血症” ,稍作論議,立覺事理不明,邏輯混亂!*** 如是者 “捉襟則見肘”,對 “自我形象” 非常不好,為免出乖露醜,於是養成 “三緘其口” 的習慣。 如此,又進一步喪失學習和磨練sense的機會,隨著年紀愈來愈大…..
(廣告:參加 “野人讀書會” 就唔同剌,這裡有大把 出乖露醜 的機會,鍛鍊會友們靈活而又無恥的眼界和胸襟…..)

請君細想,一個並非身居決策階層的人,一生中有幾多次機會為重大事項作出決定? 一旦機會到來….. 他必然手足無措,避之唯恐不及!避無可避之時,便傾向草率了事!***** ( “無謂諗咁多喇,就咁算喇。”) 或者找人捉刀,道聽塗說皆可。
情況最嚴重的人會患上 “抉擇癱瘓症候群”,*** 病淺者臨事輒 長嗟短嘆,深者甚至痛不欲生! 謂予不信,且想象 “掌門到街市買餸” 和 “師奶涉足股票市場” 兩種情境,便可知其梗概。

再回頭思考 “婚姻人類學” 案例: “婚禮” 情節雖繁,仍未出乎生活知識,大家只患 “sense 過剩” 。 至於 “婚姻” ,結婚的人的要害是從未結過婚!*** 又怎道思考些甚麼? 道德經曰 “不知不識,順帝之則。” 男的只好唯太座之命是從。太座呢?正忙著辦婚禮呢…..

〈柏金遜第二定律〉篇幅所限,下回分解。
以上學理出自 《Parkinson’s Law: The Pursuit of Progress》 (1958)
by Cyril Parkinson,而由掌門濫派sense,橫加解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41

冷池書簡130607汶萊遊記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07/%E5%86%B7%E6%B1%A0%E6%9B%B8%E7%B0%A1130607%E6%B1%B6%E8%90%8A%E9%81%8A%E8%A8%98/

冷池書簡130607
汶萊遊記
魚尾執筆

諸位
很多香港人都到過馬來西亞和印尼旅行, 但很少人去過同樣位於婆羅洲的汶萊. 魚尾應 “汶萊航空”之邀, 有幸踏足這個伊斯蘭教君主國家, 增進了不少見聞, 借此空間與大家一起分享.

汶萊處於婆羅洲的北部, 陸地與馬來西亞接壤, 國土面積5,762平方公里(大約等於五個香港), 人口卻只有400,000萬.
汶萊全名 「汶萊達魯薩蘭國」, 又稱「汶萊伊斯蘭教君主國」. 馬來語: Negara Brunei Darussalam. Negara 即國家之意, 而Darussalam意為和平, 亦即「和平之國」.

汶萊本來和香港一樣, 只是一條小漁村, 居民多住在類似香港大澳的水上房屋. 1888年成為英國殖民地. 1929年, 是汶萊轉變命運的一年. 當年該地發現藏有非常豐富的石油, 這個「和平之捕漁小國」搖身一變為「亞洲第二大石油輸出國」!

汶萊由蘇丹(國王)統治, 他集國, 政, 軍, 財於一手, 既是國家元首, 亦是三軍司令, 也是國會議員, 更兼任財政部長. (睇落佢都幾忙吓!)
官員全部由他直接任命, 主要官員及內閣閣員則由皇族成員出任.
汶萊也有國會, 不過並無固定會期, 全部議員均由國王委任, 並沒有採用現代國家的選舉制度.

現任蘇丹 哈吉•哈山納•柏嘉 Haji Hassanal Bolkiah Mu’izzaddin Waddaulah 年67歲, 於1967年即位.
90年代他曾被財富雜誌列為世界首富, 後來才被蓋茨等人趕上.
他愛好馬球, 養了250匹馬! 另一嗜好是收藏名車, 他擁有7,000輛豪車, 其中包括600多輛勞斯萊斯及400多輛法拉利!
他的皇宮是世上最大的皇宮(北京故宮現在是博物館, 不算數.), 內有1,788個房間. 大部份外國元首和政要到來訪問, 都會住進皇宮, 使它兼職成國家賓館.
蘇丹本人很親民, 每年生日都會出來與民眾握手. 日常出入皇宮, 都是自己開車, 也不用封路, 只有少數開路鐵馬和保安車相隨.

皇族採用近親婚姻制. ***
因是回教國家, 男子最多可以娶四位太太, 而長房之子(ie世子)的完配夫人必須娶皇族後人, 以保持血統的純正. 因庶子沒有皇位繼承權, 所以沒有此規定. (最後形成 長房當官, 庶房營商, 總之都係佢地玩哂.)
以現任蘇丹為例, 皇后蕯拉赫公主的父母均為皇族. 蘇丹本比皇后高一輩(按父系計算), 但因皇后父親其中一個女兒嫁給了上任蘇丹(現任蘇丹之父) ,生了現任蘇丹哈吉, 所以皇后與他亦是表兄妹.
不過實情唔只咁簡單, 皇后之父既是現任蘇丹的舅父, 也是岳父, 亦是堂兄, 更是堂姐夫; 所以皇后是蘇丹的表妹, 亦是堂姪女……堂姐夫個女應該叫做乜呢?? 夠混亂未!

相信大家都聽聞汶萊是一個 “超級福利國家”, 咁究竟福利有幾好呢?
在談福利前, 先講講汶萊的人口結構.
未出發前, 我從網上得悉汶萊人口有四十多萬. 原來這四十多萬已包括外來勞工, 本地人遠少於此數.
汶萊的居民分為三類人, 以三種不同顏色的身份証區分.***
1. 黃色: 汶萊國民, 約十多萬, 可享有全面福利 .
房屋: 一元租地, 自建房屋(建築可免息貸款) ; 或 廉價租住國家房屋 (即係好似我地廉租屋咁, 稍微不同之處, 佢地間廉租屋係三層別墅咁樣啫.)
醫療: 亦是一元全包宴, 不單只包醫藥及手術費, 還包出國就醫及病人家屬出國陪伴的生活費.
教育: 連一元也不用. 上大學後更有生活費津貼. 出國留學亦免費, 更有家人探親津貼.
其他: 滿十八歲有買車津貼(足夠買部一般的日本車)……數之不盡!!

2. 紅色: 在汶萊出生的外國人, 約十多萬, 可享部份福利.
房屋: 可租廉租屋
醫療: 三元包醫藥費, 不包手術或出國醫病.
教育: 國內全免費, 只是沒有生活津貼和出國津貼.

3. 綠色: 在汶萊工作或居留的外國人, 約十多萬, 沒有任何福利.

你話做汶萊人多好呢, 不愁衣食. 我可以教大家怎樣取得黃色身份証:
1. 傳統方法
到汶萊工作, 取得綠色身份証. 在那裡生下一代, 那他/她便「升呢」, 領取紅色身份証. 只要他/她住上二十年, 並得到一位汶萊國民擔保, 再通過語言試 (蘇丹姓名為必出題目: سلطان حاج حسن البلقية معزالدين والدولة ابن المرحوم سلطان حاج عمر على سيف الدين سعد الخير والدين), 話咁容易又「升呢」, 便可以成為正式國民.

2. 速成法
只要先信回教, 再與汶萊國民結婚, 在萊國連續居住五年, 便可免試入籍. 係唔係好易呢?

汶萊並不是一個旅遊熱點, 也沒有足夠的配套設施以供大量遊客使用. 汶萊沒有夜生活, 有「吧」不過無「酒吧」, 因為全國禁酒, 既禁賣也禁飲. 吸煙好少少, 禁賣不禁吸, 可攜帶少量入境, (即係你可以吸埋手頭上果幾支.)

這個「和平之國」真係十分和平, 除了皇族外, 簡直奉行者著最理想的共產主義!
國民不會投資房地產, 私房極其量只能租給外勞. 因為房屋只可賣給國民, 但人人都有屋, 唔知去邊處找買家!
做生意也不成, 沒有皇親國戚的生意永遠做不大. 所以一般國民只開小店子, 主要是賺些少零用錢及打發時間.
所以國民大多都好「hea」, 反正就算「有錢都無地方洗」.

該國,最啱朝日移民.
魚尾130607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42

說史130608傑弗遜與開國英賢(五) 國債與定都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08/%E8%AA%AA%E5%8F%B2130608%E5%82%91%E5%BC%97%E9%81%9C%E8%88%87%E9%96%8B%E5%9C%8B%E8%8B%B1%E8%B3%A2%E4%BA%94-%E5%9C%8B%E5%82%B5%E8%88%87%E5%AE%9A%E9%83%BD/

說史130608
傑弗遜與開國英賢(五) 國債與定都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三)──兩雄的宿命相遇

總之,年青進取的漢密爾頓當上了「財政部長」,實在是不得了! 其時戰爭部長諾克斯少將,軍人習氣,「略輸文采」;總檢察長蘭道夫,老成慎言,「稍遜風騷」;加上初期傑弗遜還在忙「權利法案」的事,是以漢密爾頓在內閣中隱然有「首輔」意味。

1790年1月,漢密爾頓應參議院的要求,提交了一份有關「充分支持公共信用」的計劃書至眾議院。 面對獨立戰爭後國家留下來的一盤「爛賬」,漢密爾頓提議用充滿「聯邦主義」意味的「中央信用」方式解決。*** 首先,外債由新成立的聯邦政府發行債券償還。 至於在戰時價格已跌至谷低的國內債券,亦主張以「票面值」償還。 各州在戰時的州債亦由聯邦政府承擔。 償付上述債務的錢,則以稅收抵押融資,出賣西部土地,以及發聯邦債券以募集。
這份報告背後的理念,可溯源自「聯邦主義」宗師 潘因Thomas Paine的名句:「每一筆國家債務都是這個國家的黏合劑!」 “A national debt is a national bond !” (終於明白何以「債券」會叫做「Bond」了!)***

漢密爾頓的昔日盟友麥迪遜,領導在眾議院中佔多數的「州權派」和「自由派」議員,對這份「劫貧濟富」的報告,作出強烈反對。***
因為戰時所發行的債券,其實大多數已被金融投機者賤價收購。 若現在由聯邦政府以關稅收入按「票面值」贖回,豈不是用民脂民膏再一次肥了那一幫貪婪的大鱷,對那些安份的「愛國人民」造成「二次傷害」? 這對當年在國家「危急存亡之秋」,以真金白銀「共赴國難」一手買入債券,卻因在戰時青黃不接,而讓投機取巧者有機可乘的「愛國民眾」,實在極不公平。 況且從宏觀角度來看,報告提議押上各州人民的「身家性命」,發新債以填舊債。 這種負債經營方式,麥迪遜根本不能接受。

在麥迪遜的帶領下,反對漢密爾頓方案的聲音一浪高於一浪。 媒體上的指責越演越烈,甚至有評論指罵漢密爾頓是「東部的雜種Bastard投機者」(漢密爾頓本身是「私生子」),這顯然已是毫無理性的人身攻擊了。

在漢密爾頓看來,若方案無法通過,固然不利於建立「強大的國家」。 然而,更重要的是若國家的信用無法建立,將錯失當下發展商貿和經濟的機遇,從此美國將自絕於急速成長的歐洲市場,而被永久孤立。 面對眾議院的阻撓,漢密爾頓己作好最壞打算,若方案最終不獲通過,他將辭任財長一職。

在這關鍵時刻,卻發生了充滿戲劇性的一幕。 拯救漢密爾頓和他的方案的人,竟然是漢密爾頓的宿敵──傑弗遜。 1790年4月某日,心事重重的漢密爾頓從位於紐約百老匯大街的總統官邸步出,剛好遇到履新僅兩個月的國務卿傑弗遜。
他當然知道,傑弗遜與自己的政治見解委實是南轅北轍。 然而,在寒暄幾句之後,還是忍不住向這位同僚大吐苦水,期望會有奇蹟出現:「尊敬的國務卿先生,我草擬的法案,在國會辯論了四次,還是毫無寸進。 我倆一閣為臣,同枯共榮,無非都是為國為民而已。 若果,我只是假設而己,閣下看是否可以稍稍運用一下國務卿的巨大影響力……畢竟我們內閣提出第一個重大議案就被否決,總不是一件好事吧。」

傑弗遜淡然一笑:「財長先生,在合眾國內,每一個人都知道,我連對《憲法》都不滿意,何況是你的國債法案呢? 就我詳細研讀所得,《憲法》之內,似乎並沒有任何明文,甚至是一點點的暗示,授權聯邦政府承擔獨立戰爭時期的所有債務……」
正當漢密爾頓快要徹底望之際,傑弗遜「奸笑」了一下:「對了!我明晚約了好朋友麥迪遜議員一起吃飯。 你要是有興趣,也可以一起來呀!我想他該不會介意吧。」
漢密爾頓喜出望外,即時答應唯恐不及。 他很清楚「維珍雙傑」的想法,機會來了。

時美利堅合眾國剛剛誕生,首都所在還沒有定論。 各州都非常清楚,對一個國家,尤其是一個「聯邦制國家」來說,「永久首都」意味著的巨大政治影響力。當然,還有巨大的經濟價值。 為此,當時有好幾個州,都提出了「永久首都」應建在本州的理據。 不過,縱觀當時形勢,真能有力一爭者,亦不過「南維珍,北紐約」,其他如麻薩諸塞及賓夕凡尼亞等,不過陪襯而已。

就經濟實力而言,紐約市在當時已是「北美第一大城」,其內外交通亦非常便利。況且,紐約當時已是「臨時首都」,可謂佔了主場之利。更重要的是,正如今天各地爭辦奧運一樣,紐約為爭首都之位,己投入鉅資改善基建,整頓市容。「聯邦永久首都」之位,紐約可謂志在必得。

論繁榮,維珍尼亞當然難與紐約較量。 不過,維珍尼亞擁有的,卻是巨大的無形政治資產。 維珍尼亞是獨立戰爭的主要戰場,出力最多,流的血也最多。 況且,維珍尼亞人才濟濟,除了「維珍雙傑」外,還有「國父」華盛頓將軍。 在私,這幾位土生土長的維珍尼亞人,當然希望合眾國的首都,能夠建立在維珍尼亞州內;在公,傑弗遜認為合眾國的政治,必須遠離那些「金融寡頭」的影響。把首都建於南方,始能讓廣大「自耕農」有發聲的機會。

身為紐約人的漢密爾頓非常清楚,傑弗遜是要與他談「交易」。 只是一頓晚飯的工夫,「把合眾國的首都,由『行在』紐約正式遷到南方」就成了定案。 不過為了讓漢密爾頓的「叛徒」形象,不至於太過惡劣,「維珍雙傑」同意在馬利蘭州南部及維珍尼亞北部各劃出一塊土地,成立「首都特別行政區」,後來此區域以國父華盛頓命名,就是今天的美國首都華盛頓了。*** (該處距離華盛頓的「維農山莊」僅數十哩,車馬半日可達。)

幾天之後,美國國會順利通過漢密爾頓起草的《公共信用報告》,華盛頓總統立刻簽署成為法律。 今天成了美國以至世界重要金融支柱的「美國國庫債券」,*** 就這樣登上了歷史的舞台。

這是傑弗遜與漢密爾頓的初次交鋒,卻促成了合眾國建立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妥協」! 為日後的「議會妥協」和「枱底交易」,豎立了不朽的典範。*** 「政治」畢竟還是需要「妥協」,需要「交易」吧!
到底這筆交易誰比較賺呢? 從後來歷史的發展看來,漢密爾頓雖然把首都之位拱手相讓,但卻為美國得以蛻變成今天的金融帝國,邁出重要一步。 須知金錢萬惡,腐蝕人心,資本家的「歷史使命」,就是把「工農階級」驅逐出歷史舞台。資本主義稱霸世界自此成為「天命所歸」,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即使讓首都搬到南方,也不能阻止金權流毒聯邦。 金錢從來都會「不翼而飛」,跨越重洋,遍及世界,尚且毫無難度,況復區區十三州耶? 這樣看來,是漢密爾頓贏了。

不過,就當時的政局看來,固然也有同伴認同這是「偉大的妥協」,但漢密爾頓這一次赤裸裸的「賣州行為」,令他與紐約以至麻薩諸塞等州的「聯邦主義」戰友們,關係進一步惡化。 他們中不少人認為漢密爾頓剛愎自用,目中無人,埋下了後來「聯邦黨」內鬨的伏線。 至於成功把首都爭取過來的傑弗遜,雖然讓漢密爾頓得意一時,但心中暗揣,只要之後和麥迪遜牢牢把握議會,不再讓這小子再越雷池半步,則「禍害」還是可以接受的。

只是,潘朵拉的盒子一旦打開,就不可能再蓋上了。 傑弗遜當時也許預想不到,漢密爾頓的雄心壯志竟是如此之大,他心目中想要建立的「聯邦」竟是如此之強;而金錢腐蝕人心的速度,也竟是如此之快……

究竟漢密爾頓心中尚有何鴻圖大計?傑弗遜與麥迪遜又將如何應對?漢傑二人的爭逐到底又會發展到何等的局面?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7243

SENSE隨筆130612神聖的家庭婦女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2/sense%E9%9A%A8%E7%AD%86130612%E7%A5%9E%E8%81%96%E7%9A%84%E5%AE%B6%E5%BA%AD%E5%A9%A6%E5%A5%B3/

SENSE隨筆130612
神聖的家庭婦女***
A字人執筆

“男主外,女主內。” 結婚居家,相夫教子,仍然是不少職業女性求之不得的歸宿。 當大家對 “過往的好日子” 緬懷不已之時,究竟 “過往的好日子” 是何時消逝的呢?

工業革命前,女性在就業市場上的確渺無踪影,但並不代表她們遊手好閒。 當時的社會,所有家庭成員都要按性別和年齡分擔養家的工作。***
歐洲未婚的女性不是在自己家中,便是在別人家中做傭人,農場做雜工或者是當學徒。 結了婚的女人都在家中幫忙,農人的妻子下田工作,並親自運送農產品往市集出售; 城市裡工匠的妻子則作為丈夫的助手協助生產。 除了參與生產外,女人還要處理家庭糾紛和管理財務。 十八世紀一本青年讀物寫道:“只有傻瓜才會娶一個只吃飯不幹活,專靠丈夫養活的妻子。”。

現代以前,專門料理家務的女人反而並不是主流,女性雖然事必要負責家務,但卻是她們完成 “正事” 以後的事。*** 農人田裡、工匠作坊中和小商人店內的工作繁多,女性 “主內” 的時間其實不多,為了協助丈夫賺錢養家,妻子只有把孩子留在搖籃內任其哭鬧,有點錢的家庭或可以把孩子放在奶媽家中。 妻子協助丈夫養家比照料小孩重要。

十九世紀開始,工業為女性提供了更廣闊的就業空間,女性的職業再不限於傭人一途。 女性可以成為工人,意味女性可以賺得薪水, 這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女性走出家庭,從事 “男性”的工作,“拋頭露面” 當工人,此事惹來非議,被標籤為 “不守婦道” 和 令家庭破裂 的罪人。

資產階級眼中, 要讓妻女“抛頭露面”的男人被視為沒有出息。工人階級就算沒有這種“尊嚴”觀念,但已婚女性還是以家庭為重,並不能因為工作而犠牲作為母親和妻子的職責。 一個能夠獨力養起全家的男人,不該讓妻子外出工作,她的真正任務應該是料理家務。
“神聖的家庭主婦” 這概念應運而生。***

1851年英國人口普查,職業分類出現了 “家庭主婦” 一欄。 其時女人被稱頌為把一生都投入到家庭 “神聖的工作”之中:布置溫馨的居室,教養子女,給予家人愛和情變成女人的職責。男人在外工作賺錢,女人則管理 “甜蜜小家”。

“家庭主婦”的概念建立在拒絕 “現代個人主義原則” 的基礎之上,為了家人和家庭而存在的女性與合同制的社會格格不入,女性應該只是家庭的附屬品。****
正因如此,女性不配擁有政治、經濟獨立和思想獨立的權利。**** 一旦女性成為了獨立的個體,勢必導致家庭婦女形象消失,加快家庭秩序的崩壞,在兩性間產生混亂 。因此必須禁制女性外出工作和接受教育的權利,令女性順從丈夫的意志。

另一方面隨著普及教育與醫療,女性分別擺脫了教會與傳統的束縛。 女性接受教育,得到了 “個人”觀念。*** 公共衛生的推行,女性得到醫生的專業建議餵養小孩,效果有目共睹,傳統方法漸失去影響力。

二十世紀女性教育提高,到了六十年代,女性外出工作再也不是件羞恥的事,可被接受為次要的任務,從屬於家庭職責。 跟著的幾十年,女性在她們的職業生涯中更投入,外出工作不再是權宜之計,而是實現個人價值和身份的合適手段。

另一方面, “消費主義” 鼓吹舒適、娛樂和個人幸福的價值觀,摧毁了 “神聖的家庭主婦” 以家庭為重,犠牲小我的精神。 新的價值是以享樂、性慾和個人自由為中心,*** 家務看起來,彷彿是男人控制女人的手段。

女性以職業成就自我,最終擺脫了家庭與的束縛,不再從屬於男人了。 ***
1990年,80%的法國人認為不從事工作的婦女不可能在生活中成功。 女性為實現自己而工作的洪流已經形成,不能回頭了,女性也不能回到 “過往的好日子”了。

參考書目
第三類女性:女性地位的不變性及可變性
La Troisième femme (1997)
by Gilles Lipovesky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28

SENSE隨筆130613生日神話學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3/sense%E9%9A%A8%E7%AD%86130613%E7%94%9F%E6%97%A5%E7%A5%9E%E8%A9%B1%E5%AD%B8/

而今再到花紅處 花在去年紅處紅
SENSE隨筆130613
生日神話學:人為甚麼要「過生日」?*****
掌門執筆

〈楔子〉人為甚麼要「過生日」?人類社會為甚麼要「過年」?
人類,尤其現代的中產階級,對人生都有很多期許。
每年生日, SoChun都向自已許下諾言: “又大一歲了,三張幾了, 仲未紮職CEO,仲未嫁得出去…… 唔得,今年一定要……”
很快又到生日,今年的他一定…… 會將去年的諾言重許一遍!
以SoChun 之絕艷驚才,風流蘊藉, 尚且浮沉宦海,雲英未嫁,又何況碌碌餘子呢? 這就是大家需要「過生日」的深層原因!
“舊年d失落抹左佢,今年發奮d,重新來過……”

這原來是個「神話學」問題。
“過年” 和 “過生日” 用意不在乎 “標記”,而在於「更新」refresh!****
“更新” 即是重頭來過,其動機又不是為了要 “懷念” “擁抱” 甚麼事情,而是為了要 “遺忘” “擺脫” 失意的情事與人生!*****

〈神話學〉
要了解上述典型的 “法國佬” 思維模式,*** 先要粗知戰後法國 “人類學哲學” 界開發的「神話學」。
Def.「神話」是先民對世界的解釋性故事,用來撫慰恐懼疑惑的心靈。***
「神話學」則是對神話的 “再解釋” :還原 和 拆局。****
舉例:所有部族都有「始原神話」,*** 一般宣稱祖先來自 猛獸、仙女或 近親婚配。 「神話學」指出其用意在於與 “他族” 劃清界線,彰顯 “我族” 的 力量、高貴和血統純正。

先民生活於喜怒無常的自然界,朝不保夕。 面對種種 “無情的起伏” ,原始心靈需要作出 “有情的解釋”,*** 以平息心中的疑懼。
今民生活在條理井然的 “牛頓世界” 裡, 卻得面對複雜詭譎的社會生活,內心不見得更有安全感, 對 “神話” 的需求並未有所減弱。
只是, “神話” 演化了。****
舉例:股民生活於喜怒無常的市場,面對投資組合 “無情的起伏”,脆弱心靈需要…… 於是而有 類似巫術的種種 “分析” ,和 跡近巫師的專業 “分析員” 。

〈時間神話學〉
古人對時間的 久遠無窮和奔流不止 常懷惶恐, 對生活和死亡憂思重重。 為了作出 “有情的解釋”,於是構想「時間循環觀念」。****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前赤壁賦)
「時間」最好是循環往返,周期變更的,有如春夏秋冬一樣。

這裡暗含著循環 “開始” 的時候是最美好的,**** 春天、童年、戀愛/相識 之初、建國/建會 之始……隨著時間過去,事態逐漸混亂無序,就像「Murphy’s Law」和 「熱力學第二定律」 描述的那樣。**** 節序走向嚴冬;朱顏換成白髮;愛情/友情 歸於平淡;羅馬衰亡,漢唐盛世崩壞;野人星散,不復讀書……

如此,推導出 Th. 歷史 (人生也一樣) 是一部「墮落史」。*****
人類的未來只有毁滅一途,而且是毁於自身的墮落! 這是大多數古代文明的共識。 源出兩河的希伯萊文明構築出駭人的「末世論」,*** 成為猶太、基督、伊斯蘭三教的基石。 總言之,「歷史因其墮落,必會終結」。
(註:為了平撫恐懼的心靈,三教又補償以「救贖說」,末世之後尚存 “沒有時間” 的天國,只要信……)

現代西方文明在潛意識深處承襲了這種「末世論」夢魘: 核子戰爭及或環境大災難 必將終結人類辛苦打做的文明, 而社會之傾頹純粹源於自身的敗壞! 此為 “懲罰性宿命”, 不假宗教而後可知。***

面對深邃的悲觀主義,人們的內心承受得了嗎?
因此需要「循環時間觀」作成慰解: 春天必將再臨人間; 情人/摯友 來世仍當重遇; “黑暗時代” 終會結束, “黃金歲月” 行將重現;終有會長出來 “再造共和”……
古印度文明發展出這方面的典範:「成、住、壞、空」,周期往復。 “熱力學第二定律” 盡毀這個宇宙之後,仍會有新一輪的 “大爆炸” 。 那怕天地寂滅, 只要神說 “有光了” ,於是 “再” 有了光。
當然,這是,而且只是,一個神話!

〈生日神話學〉
今天我們知道「時間」是牛頓式的,點點同質,單向流逝,永不可逆!***
「循環時間觀」既為現代科學所否決, 人生苦短,永生與來世俱非理性所能預期。 那麼,如何才能撫慰我們恐懼疑惑的心靈?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先看看我們害怕的是甚麼。
人類對於時光之流逝找不到著力點,束手無策,賢愚同命。 一方面,韶華老去,朱顏白髮,有情眾生終會死亡。 更難堪者,人生許多業作,大錯鑄成,無從補救!
“死亡” 與 “悔恨” 成為時間女神的雙生子。***

「循環時間觀」的鬼魂仍然盤旋在現代文明的上空,「過生日」作為一種普遍性習俗就是祂的復活。***
Th. 人們把時鐘回撥到起始點,**** 把 “青春” 喚來眼前, 把 “悔恨”拋諸腦後, “重頭再來”,這就是「過生日」的意義。
「過生日」是好的,要過生日。

掌門流〈理論生日神話學〉
不過,我是不過生日的人。
其實,我不是不過生日,反之,我勸勉自己每天都「過生日」。
《金剛經》云:「應 無所住 而生其心。」**** 馬祖道一 謂之「平常心」。
如果 “死亡” 與 “悔恨” 可以藉由把時鐘回撥到起始點而得以擱置,何不每天瞓醒做一次? 何待 “生日” 而後行之?***
如果 “死亡” 與 “悔恨” 是無法擱置的,那麽精神修鍊的課題便應該是:
如何把 “死亡” 壓力轉化為珍惜生命的推動力;把 “悔恨” 心意轉化為學習和調整人生的熱情!

這種說法是否過於高調,難以實踐呢? 誠然是的。
其中難處,且留待與君…… 人生的 “凍水池”中,再行細論。***

另外,「過年」就是整個社會的「過生日」,*** 去年的 “財政預算” 一定執行得一塌糊塗,所以一定要「過財政年」,重新 “預算” ,收稅……
附記:本文起初想寫的不是 “過生日” ,而是 “慶祝結婚紀念日” ,逼於勸諫和阻嚇……

以上學理出自《宇宙與歷史Le Mythe de I’eternel retour》Mircea Eliade。

附錄〈禪詩9首〉之
上歸州刺史 ~ 唐 懷濬
家在閩山東復東 (Morgan返工凍復凍),其中歲歲有花紅,而今再到花紅處,花在舊時紅處紅。***
聞悉Ryan不滿意今年的花紅,乃舉此詩贈之。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29

SENSE隨筆130615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三) 牛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5/sense%E9%9A%A8%E7%AD%86130615%E6%94%B9%E8%AE%8A%E6%AD%B7%E5%8F%B2%E7%9A%8450%E7%A8%AE%E5%8B%95%E7%89%A9%E4%B8%89-%E7%89%9B/

SENSE隨筆130615
改變歷史的50種動物(三) 牛
康仔執筆

牛 —– 在我們生活裡經常忘記牠的重要性,牠郤是影響我們最深,我們亦影響牠們很大的一種動物。
原生地: 歐洲。

牛的特點:
分類上屬於 有蹄類哺乳動物, 同類包括馬,羊, 總之有蹄者大都歸屬此類。
而牛的構造更特別之處是「反芻」。*** 牠的胃分作四隔,分別是瘤胃﹑蜂巢胃﹑重瓣胃與 皺胃。
1.瘤胃功能: 暫時貯存食物 及 微生物發酵。
2.蜂巢胃:蜂巢胃位於瘤胃前部,實際上這兩個胃並不完全分開,主要功能如同篩子,將隨著食物吃進去的重型廢物,如釘子和鐵絲,貯存其中,隨後處理。
3.重瓣胃: 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擠壓磨碎食物。 另一個是反芻作用: 食物按順序經過這四個胃室,其中部分在進入重瓣胃前返回到口腔內再咀嚼,其過程稱之為『反芻』。
4.皺胃:牛的皺胃也稱為真胃,其功能與單胃動物的胃相同,分泌消化液,使食糜變濕。 真胃的消化液內含有酶, 能消化部分蛋白質,基本上不消化脂肪、纖維素或澱粉。 食物離開真胃時呈水狀,然後到達小腸,進一步消化。未消化的物質經大腸排出體外。
這種過程讓牛把人類不能在植物性食物中分解出來的蛋白質與脂肪,轉化為牛肉及牛乳,讓人類吸收。

馴化:
歐洲的牛都來自同一個祖先, 那就是絶跡了的 “歐洲野牛”, 兩百萬年前從印度演化出來,然後向西遷移,距今二十五萬年前抵達歐洲。 在體格上牠比今日己馴化的牛種更大型 (是否表示當時的草更多,更有營養,牛的運動量更大或其他原因呢? 暫時找不到資料核實。)。
在距今約八千到六千年前,人類馴化了歐洲野牛,而未馴化的歐洲野牛則繼續在野外生活,至1627年最後一隻在波蘭死亡。***

象徵性:
在遠古時期許多文明裡,牛當作宗教上的象徵。
有些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國家以牛角作為徵號, 古埃及的母神與豐神是以牛的外型出現的。 一些大型陪葬品亦涉及牛。 在希臘神話及慶典裡亦用到牛,如雅典奉獻給宙斯及雅典娜的祭品,每年要用上百隻公牛。 羅馬繼承了希臘文化,現代西班牙鬥士挑戰公牛,可能來自羅馬鬥戲的承傳。

實用性:
十七世紀初期,西王牙征服墨西哥後發現大部份地區無牛及大型動物,運輸及犁耕均由人力完成。於是歐洲移民帶來了大型動物,改變了生態面貌。
牛確實幫了人類不小忙,例如遠古至今的衣著,從實用價值高的保護性皮具如狩獵戰爭文化的皮具,演化至今要靚多過重質的有型皮革用品。

牛放個屁都會影響人類:
2000年時,牛的生意額全球每年高達六百億美元, 故此大量的土地開闢為牧牛場。 人類改變生態環境,砍伐森林,以穀物飼養牛隻。 (浪費牛的四個胃,導致一些窮人沒飯吃。)
最可笑的是,由於牛太多,牛群放個屁、打個嗝兒,就造成大氣中“甲烷” 過多。 2007年,英國政府斥資1.1百萬歐元來對抗這現象,要農業科研部研發改變牛群消化系統的藥物。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31

說史130616傑弗遜傳(8) 威士忌之亂下篇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6/%E8%AA%AA%E5%8F%B2130616%E5%82%91%E5%BC%97%E9%81%9C%E8%88%87%E9%96%8B%E5%9C%8B%E8%8B%B1%E8%B3%A28-%E5%A8%81%E5%A3%AB%E5%BF%8C%E4%B9%8B%E4%BA%82%E4%B8%8B%E7%AF%87/

說史130616
傑弗遜傳(8) 威士忌之亂下篇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四)—–「美利堅第一銀行」的建立與「威士忌之亂」

1793年2月13日,華盛頓以132張選舉人票,再度全票當選總統,所有閣員獲得留任。
兩個月後,在傑弗遜策劃下,共和黨以手上掌握的「黑材料」,在議會內向漢密爾頓發起彈劾草案。 共和黨指控漢密爾頓對外國貸款事宜處理失當,並要他交代「私人財務混亂」的傳聞。 關於外國貸款的問題,本來就沒有什麼大不了,漢密爾頓從容應付,共和黨亦合作「收貨」,希望快點轉入「正場」—「私人財務狀況」。
漢密爾頓對此用了幾天的時間,撰寫了一份逾200頁的個人財務報告,並引述了多位「傳聞中債主」的證詞,表明各項「傳聞中的債務」要麼已經清還,要麼就是「從來未借過」。報告做得可謂滴水不漏,毫不意外地,對彈劾案投贊成票的僅有五人,其中一個是麥迪遜。 共和黨當然不肯就此罷休,經過幾個月的追查,同年12月,再引述「可靠情報」,指漢密爾頓及其領導下的財政部,與銀行有不法勾結,腐敗政府。 不過經幾輪的國會聽證,卻抓不到什麼有力的把柄,結果……當然就是沒有結果!

此時適逢「英法戰爭」爆發,傑弗遜親法,漢密爾頓親英,兩派政爭再起。 持續的政爭也使傑弗遜感到非常疲倦,更重要的是,他感到已無法與漢密爾頓,甚至是華盛頓繼續合作下去了。 1793年12月,在新一屆內閣任職還不足一年的傑弗遜,辭去國務卿一職,返鄉下耕田去了。

這邊廂,傑弗遜和麥迪遜在建制內最後的抗爭以失敗告終,連他們兩人也心灰意冷了。 那邊廂,漢密爾頓連扳不倒,更加躊躇滿志,也加強了他徵收「威士忌稅」的決心。
1794年5月,漢密爾頓派了執法官將指控抗稅的法庭傳票,送達賓州西部的60家釀酒商,要他們到費城聯邦法院應訊。 對於邊疆地區的農民,前往費城千里迢迢,路費不菲之餘更曠日持久,根本難以負擔。 漢密爾頓的要求,在他們看來無疑是存心挑釁。 雖然聯邦黨溫和派後來「補鑊」,修改法例允許抗稅者在當地法院受審,但雙方關係已經面臨決裂。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Singing a song of angry men!” 1794年7月,人民的怒火終於爆發了,史稱「威士忌之亂」Whiskey Rebellion***(或稱「威士忌起義」Whiskey Insurrection)。
7月16日,有三十個當地民兵得悉執法官已帶同傳票到達,即聯袂到徵稅官 尼維爾Presley Neville位於涼亭山Bower Hill的官署,要向他們討個說法。 雙方衝突,混亂中一個當地民兵中槍身亡,鬧出人命了! 翌日,曾參與獨立戰爭的地方領袖 麥法蘭少校James McFarlane,率領約600名民兵包圍涼亭山,雙方劍拔弩張。 經談判後民兵同意讓屋內的婦孺先行離開,之後尼維爾與其護從及奴隸就在屋內開槍負隅頑抗,雙方激烈交火一小時。 麥法蘭見屋中似乎舉起了白旗,下令停火,並親自趨前探看。 此時屋出飛出一發子彈,麥法蘭中槍身亡。憤怒的民兵一湧而上,把徵稅官的房舍燒燬,俘虜了對方幾名軍官(後來乘亂逃走了),並將其餘士兵解除武裝後遣散。 史稱「涼亭山之戰」Battle of Bower Hill。

群眾隨後毁壞了交通要衝 匹茲堡Pittsburgh外圍的郵政系統,圍堵當地的聯邦法院以阻止審訊。 8月12日,群眾簇擁著立於廣場中央,象徵自由和解放的「自由之竿」Liberty pole,召開全體會議。參與人數已達7,000人,其中大部分並非「威士忌稅」的徵稅對象。 有人高聲提出「佔領匹茲堡」的口號,有人已製作好代表「起義六縣」的「六條旗」,甚至有人聲言要把法國大革命的象徵— 斷頭台,引進美國。

消息傳至首都,漢密爾頓主張強硬應付,因為他重視的是「要建立一種社會規範,這比稅收的來源本身更為重要」。 失去傑弗遜制衡的漢密爾頓更加肆無忌憚,他認為根本毋須拖延,應即時調集民兵直接鎮壓。 愛民如子的華盛頓當然不忍走到這一步,於是他以總統名義發出召諭,命令抗稅者於9月1日前各返本鄉,並承諾守法納稅,則所有事情皆可既往不咎。

起義之火並沒有被總統的諭令所撲滅,反而擴展至整個賓夕凡尼亞,甚至蔓延到維珍尼亞和馬里蘭,一時間大有星火燎原之勢,參與者不計其數。 漢密爾頓再次上表請求出兵平亂。事情發展至此,華盛頓似乎亦已別無選擇,始終「穩定壓倒一切」!於是華盛頓再發出第二道諭令,將事件定性為「破壞社會和平和秩序的煽動者引起的暴亂」!決定以武力解決事情。

將領中不少人都不欲帶兵「鎮壓同胞」,願意參軍者亦不多,維珍尼亞東部甚至出現武裝抗拒徵兵事件,不少的「徵兵縣」更有人豎起了「自由之竿」。 政府判定是次動亂規模巨大,華盛頓決定親自掛帥,在馬里蘭州坎伯蘭Cumberland沙場秋點兵,檢閱 13,000人(這是獨立戰爭時的徵兵規模),並把兵符交付漢密爾頓,由「始作俑者」的他親自帶兵平亂。臨行前千叮萬囑,不可濫施兵威,務以弭兵息爭為念。

「護國平西將軍」漢密爾頓率軍直搗西賓夕凡尼亞,卻沒有遇到預期的激烈抵抗。亂兵一哄而散,根本無心戰爭。 結果整場戰爭只有4個「亂黨」及2個平民死於兵禍;政府軍則有1人戰死,12人死於疾病和意外。漢密爾頓將「亂民」驅散後,再分兵各處圍捕「叛國者」,一共拘捕了幾百人,更揮劍砍斷了當地的「自由之竿」。 華盛頓得知漢密爾頓此跋扈行徑,為防局勢再度惡化,即指派李將軍Henry Lee III(即後來「南北戰爭」中南軍主帥李將軍的父親)往前線接管兵權。 李將軍將大部分「亂黨」釋放,只押解了二十幾人回京。 經審訊後,兩個「匪酋」分別因毆打稅官並燒毀了他的房子和搶劫美國郵政,證據確鑿,「叛國」罪成,被叛絞刑。唯華盛頓以此二人是「瘋子」為由,將二人特赦。

是次「威士忌之亂」最終雖被平定,然西南部的徵稅行動始終極不順利,政府也不敢再用過強手段。 如是者拖拖拉拉,一直到1801年傑弗遜就任總統之時,方才正式廢止「威士忌稅」。

「威士忌稅」激發民變,亦出乎華盛頓等「溫和聯邦主義者」的意料。至於退隱田園的傑弗遜,得聞事態發展,則更是痛心疾首。他認為西部農民的暴力行動僅是有限度的,而且也只是官迫民反。《憲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二修正案》明確保障人民擁有「和平集會及向政府要求伸訴的權利」,以及「持有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人民在行使其「憲法權利」時(即「納架生講數」),受到阻撓。
事實上,人民並沒有明顯的武裝叛變行為。政府派大軍鎮壓,反而更容易激發民變。他甚至懷疑漢密爾頓根本就是存心「迫反」抗稅百姓,以便出兵立威!他諷刺道:「一場叛亂被定性、被公告於世,更被派兵鎮壓。遺憾的是,卻始終沒有被找到!」

在心繫黎民的傑弗遜看來,這次「威士忌起義」,最後沒有「同胞相殘」,「血流漂杆」純屬僥倖。這種專橫的手段,不啻是君主制的復辟!傑弗遜本人與華盛頓將軍相交多年,對華盛頓的高尚品德當然絕對信任,畢竟當年華盛頓曾義正辭嚴地痛斥那些想擁他為王的「君主主義者」。 只是時移世易,漢密爾頓的野心是如此的巨大,手段又是如此的高明,他與華盛頓的感情又是如此的親密,一旦「黃袍加身」,這可是「擁立首功」呀!在傑弗遜和他的共和黨友眼中,漢密爾頓顯然已把政府引入歧路,成為「人民之敵」了!

究竟漢密爾頓還有什麼鴻圖大計?傑弗遜又是否從此歸隱田園?聯邦共和兩黨的爭逐又將有何發展?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回分解!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33

圍棋130616一個時代的終結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6/%E5%9C%8D%E6%A3%8B130616%E4%B8%80%E5%80%8B%E6%99%82%E4%BB%A3%E7%9A%84%E7%B5%82%E7%B5%90/

圍棋130616
一個時代的終結
黑白子供稿

六月十二日是 吳清源老師 的九十九歲生日,恰逢「五月五,過端午」。
這一天,亦必將成為近代圍棋史上一個特別的日子。
後來的圍棋史家大概會這樣記述:「2013年六月十二日,韓國人一強獨走,威風逾二十年的『韓流』終於在這一天落幕。」

由韓國大財閥 樂喜金星 斥資主辦的第十八屆LG盃世界棋王賽,六月十、十二日於韓國江原道上演首二輪對賽。 六月九日的歡迎晚宴上進行抽籤,三十二強當中,韓國十四人、中國十三人、日本四人、中華台北一人。

從人數與往績看來,仍然是中韓之爭。東道主的「太極戰士」信誓旦旦地表示,勢要從中國人手中,搶回失落了五屆的冠軍獎盃。日本和台灣,被視為陪襯。
第一輪比賽迭出冷門戰果:
衛冕的 時越 敗於韓國不知名四段 安亨浚 手下;
而立之齡的 古力 被韓國二段 金成進 淘汰;
應氏盃十六歲冠軍 范廷鈺,遭到日本三十二歲「老將」 河野臨 的伏擊落馬。

中國一上來連損三員大將,最終六人出局,七人晉級。
與此相反,日本迎來了久違的大捷。 要不是 羽根直樹 慘遭韓國 睦鎮錫 半目逆轉,日本人將可以四戰全勝挺進第二圈。
韓國雖然有安金二人成功爆冷,卻被中日聯手斬落八名頂尖高手—- 剛於國內大賽零封 李世乭 的「皇太子」 金志錫,以半目之差,敗於十九歲、中國排名119位的 夏晨錕 之手。 還有李昌鎬、朴廷桓、崔哲瀚、姜東潤、朴永訓、趙漢乘、洪性志,這一批在世界棋壇擲地有聲的大名,悉數繳械。 晉級十六強的六名韓將,僅得 李世乭 是韓國排名前十。

端午會獵,兩場中日之戰互有死傷。 「豹子頭」 陳耀燁 快勝 河野臨, 高尾紳路壓倒 國宇征。
接下來,一場圍剿太極軍團的血腥屠殺,由十四歲的中國小將 李欽誠 槍挑 睦鎮錫 下馬開始。
二十二歲的「柁老」 柁嘉熹 對 李世乭 握有優勢,「小李」則以其聞名天下的僵屍流翻盤術,尋找逆轉契機。 「喜羊羊」周睿羊 對 安祚永、夏晨琨 對 金成進 均是細棋格局,四人拚的是內力。 北大六段 李喆 張開了天羅地網,只見安亨浚 兩條大龍苦不堪言。 日本「五冠王」井山裕太 搶得先機,李映九 前途蹇滯。
柁嘉熹以暴易暴,先把心腹大患李世乭擺平。中國隊由此一馬平川,周夏同以二目半將安金擯出局。安亨浚極盡七十二變之能事,仍逃不過李喆的五指山,大龍憤死。 中韓的強強對話,以中國大勝五比零告一段落。 剩下最後一局是日韓較勁,全世界的目光都關注韓國隊會否全滅?

井山裕太 對 李映九,大約從140手開始進入終盤官子收束,綿延至264手結束。混身是傷的李映九,刀折矢盡,到了最後幾十手的小官子,就連電腦旁邊觀戰的業餘愛好者都清楚感覺到,黑棋小敗已成定局。 李映九最後揮舞斷刀向著幻影狂砍,場面很是悲壯。 而井山只是遠遠的、冷冷地看著對手最終倒在血泊之上。 一目半之差,韓國自從1997年富士通杯之後,十六年來第一次,也是歷史上第三次沒有代表能晉級世界賽的八強。

1993年,韓國棋手包攬了三項個人世界賽冠軍及一項團體世界賽冠軍,在祝捷大會上,韓國棋界歡呼:「棋道報國」。 當年韓國《圍棋年鑑》的首頁是「韓國皇帝」曹薰鉉、「野豹」徐奉洙、「最強攻擊手」劉昌赫、「石佛」李昌鎬四人的照片,標題是:〈韓國四大天王 = 世界四大天王〉*** (韓文原文是「四人幫」)。
整整二十年,韓國幾代高手橫行天下,多次在世界賽囊括四強,甚至在八強階段搶去六七個席位。 直至最近五六年間,中國 “虎一代” 的高手成長起來,方才慢慢把韓國獨大的局面,扭轉為中韓爭霸。

去年的BC卡盃三十二強,中韓十一場對決,竟出現中方大勝十比一的「不可思議」戰果。 儘管這一次比賽,最終讓單騎闖關的 白洪浙 奪得冠軍,中韓實力的天平,實際上已出現了明顯的傾斜。
到了今年年初,時越、周睿羊、范廷鈺三人,為中國一口氣奪下三項世界冠軍,清楚展示了中韓爭霸的格局已被打破。 LG盃慘敗後,韓國媒體發出悲鳴:〈十六年來再現全滅,連日本也不如〉、〈遭遇黑色星期三,韓國全員淘汰〉。

黃河,已經缺堤了。空群而出的中國九零後(三年內將是千禧後),即將淹沒大地。 韓國當然不會一下子就退出舞台,如同凋零多時的日本,也有可能「老夫聊發少年狂」。 然而,人口上的優勢是日韓無法企及的,只要中國抓對了對兒童訓練的有效法門,中國的圍棋高手生產線,將會以前人無法想像的速度和數量,大批大批的為世界製造數以十計的超一流。
很有可能在2046之前,中國圍棋=中國乒乓球,變成一個再沒有「天下第一」,一個很乏味的機械式競賽世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34

圍棋130610喜羊羊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0/%E5%9C%8D%E6%A3%8B130610%E5%96%9C%E7%BE%8A%E7%BE%8A/

圍棋130610
喜羊羊
黑白子執筆

英雄出少年系列 之(二)
喜羊羊 —–周睿羊

「勝負的世界太殘酷了,就算贏了,感受到對手的痛苦也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中國豹一輩的新科世界冠軍 周睿羊,以過來人的口吻表示,將來不會讓自己的小孩走職業圍棋之路。

祖籍江蘇徐州的周睿羊,1991年生於西安,歲次辛未,屬羊。 七歲那年由父親周明鐳啟蒙圍棋,四年間師從多位高段,十一歲成為職業初段。

平常總是樂呵呵的「喜羊羊」,2006年在第二十屆 “天元戰”過關斬將,挑戰當時旭日初昇,剛在世界賽登頂的中國霸主 古力。 十五歲,史上最年輕的挑戰者領先一比零後,遭到衛冕者的捨身反擊,最終以一比二飲恨。

儘管天元一役功虧一簣,但對周睿羊的實力,棋界再無懷疑。 2010年初,周睿羊憑著多年在圍甲聯賽的彪炳戰績,大步躍登上中國職業棋手等級分首座。 至此,奪取世界冠軍,似乎成了早晚之事。

人生的道路如果平坦得可以在三數年前看得一清二楚的話,也真是挺沒意思的。
新任「中國一哥」在接下來的兩年多對外征戰中,不單未能「順利地」攀上世界之巔,還無端多了一個難聽極的外號—「韓國臥底」。 事緣,周睿羊經常在世界大賽中「幹掉」自己人,然後屈膝於韓國人面前。 那段歲月,中國棋迷在網上討論區一提到周睿羊,就是罵聲不絕。

對運動員的肆意謾罵,中國是有傳統的。曾榮膺世界最佳二傳手的中國女排名將楊錫蘭,1988年兵敗漢城後,就收到過球迷寄附刀片、繩子,寫下「去死吧」字句的信函。
雖則周睿羊的性格非常開朗樂天,朋友緣極佳。但在那段漫長的黑暗期,「越輸壓力越大,壓力越大下一盤接著輸」。即使前半盤如何優勢歷然,也會鬼使神差的輸回去。
2012年初第四屆BC卡杯半準決賽敗給白洪浙之局,正是連串不正常發揮的最佳例子。「中盤時優勢明顯,時間也充裕,當時真的想這棋怎麼也不可能輸了。」周睿羊說,慘遭逆轉的打擊很大,低迷了一段頗長時間。

同年八月,中國主辦的第一屆百靈愛透杯世界公開賽進入八強階段。 由於中國新生代急速成長,主要競爭對手韓國,在外圍賽已不正常地大面積死亡,以至於半準決賽形成七打一的局面。僅剩下的孤軍 朴廷桓,是實力不容小覷的韓國排名第一人。
八強抽籤,別具一格。 桌上放了八把摺扇,每一把都寫下帶有數字的四字成語,各人將按抽中的數字次序,配對廝殺。
朴廷桓抽到了「七步成詩」。
到周睿羊登台時,桌上還有五把扇子,第八位仍然懸空。 正當他伸手之際,台下一位中國圍棋名記者突然大叫一聲:「八仙過海。」 伸出去的手頓時凝住不動,稍一猶豫後改變了主意,轉而挑起了另一把摺扇,徐徐打開一看,扇面上的四個大字正是「八仙過海」。 這個時候,周睿羊累計對韓國人已經十一連敗,對朴廷桓三連敗。
這真是「壓力山大」的一局,臥底有壓力,孤軍何嘗沒有壓力。 中盤戰鬥,周睿羊優勢在握,朴廷桓發揮不太好。 「我不斷提醒自己,咬著牙也要拿下。對我來說,贏朴廷桓的意義甚至比決賽還要重要,這是不能輸的一局。」周睿羊事後回想,如果真的輸了,「那後果難以想象」。

周睿羊的勝利,確保了中國包攬四強席位。陳耀燁(當時二十二歲)、周睿羊(二十一歲)、唐韋星(十九歲)、謝爾豪(十三歲),平均年齡十八點七五歲,是1988年首項世界賽創辦迄今,最年輕的準決賽組合。看著這張名單,棋迷更樂意見到「豪哥」謝爾豪這匹大黑馬一黑到底,在四強的三局賽把「周綿羊」踢翻在地。
「賽前我沒想過會輸。但第一盤真的輸掉了,確實是自己出現了問題,第二盤其實也是難局,後半盤謝爾豪過於求穩,被我逆轉了。到了第三盤,心態就好多了。」心態的轉變,世界也顯得不一樣了。今年一月的決賽,周睿羊「意外地」零封「豹子頭」陳耀燁奪標,以三比零贏得一百八十萬人民幣冠軍獎金。

誠如周睿羊自己所言:「奪冠之後,心態總會輕鬆很多,畢竟世界冠軍的名譽對我還是很重要的,今後我沒有後顧之憂了。」破繭而出的「喜羊羊」,接著又拿下了國內兩項大賽— 理光杯和第一屆中國棋聖戰的桂冠,短短三個多月,再收獲了二十五萬人民幣和六十萬人民幣獎金。一切就像水到渠成一樣。

內地流傳一個故事:業餘水平的 周明鐳有天在給一個少年人覆盤,語氣嚴厲:「這個地方你為何不扳一手?為何手軟?」有好事者趨近一看,發現坐在對面的竟然是一流專家高手 周睿羊,便不解地問:「老周,你能給兒子覆盤嗎?」老周答:「我先讓他給我覆一遍,告訴我哪裏下壞了,我再給他覆盤……」這樣有趣的故事,也許只會於圍棋世界內出現。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37

說史130611傑弗遜傳(6) 合眾國第一銀行 掌門天地

http://www.tangsbookclub.com/2013/06/11/%E8%AA%AA%E5%8F%B2130611%E5%82%91%E5%BC%97%E9%81%9C%E8%88%87%E9%96%8B%E5%9C%8B%E8%8B%B1%E8%B3%A26-%E5%90%88%E7%9C%BE%E5%9C%8B%E7%AC%AC%E4%B8%80%E9%8A%80%E8%A1%8C/

說史130611
傑弗遜傳(6) 合眾國第一銀行
朝日執筆

〈美國簡史番外篇〉:
天才傑弗遜和他的對手們(四)—–「美利堅第一銀行」的建立與「威士忌之亂」

上回講到,漢密爾頓的《公共信用報告》在國會遭受強大阻力。在其瀕臨絕望之際,決定背城借一,求助於宿敵傑弗遜。結果,在一頓「氣氛愉快」的三人晚宴中,達成了「合眾國」誕生以來的第一次重大妥協,*** 「通過《信用報告》」與「遷都維珍尼亞」,成為「交易契約」中的對價。

由於當時以麥迪遜為首的「自由派」和「重農派」在眾議院佔多數,所以在傑弗遜看來,即使讓步令《公共信用報告》獲得通過,只要以後小心把關,還是可以制止漢密爾頓的「危險動作」的。只是這一次,傑弗遜失算了。
在《公共信用報告》通過後,漢密爾頓迫不及待在同年底提交了《銀行報告》、《製造業報告》和《國產稅法案》,其中以《銀行報告》最為矚目。

主要集中在北方工業區域的「聯邦主義者」,很早就注意「金權」對建立「強大聯邦」的重要性。漢密爾頓的前輩 莫里斯Robert Morris在其擔任聯邦財政總監期間,已嘗試建立美國國家銀行的先驅—「北美銀行」。 聯邦議會於1781年批準其成立,並在次年1月在費城開業。 然而,「北美銀行」從一開始就並非以「中央銀行」為定位,它只是一家「企業」,唯一目標是為股東創造利潤,只不過其主要股東,正好是聯邦政府而已。

北美銀行的成功鼓舞了各州,州銀行處處開花。其中包括漢密爾頓在1784年建立的「紐約銀行」Bank of New York。 然而,州銀行的目的是服務本州居民和培養本地市場,「賓架」們對州際商務興趣缺缺,僅視銀行為強化本州經濟的一種手段,甚至以「防止從本州獲得的財富轉移到其他州去」為要務。

以漢密爾頓為代表的聯邦主義者都非常清楚,「北美銀行」只是一家為特定利益主體服務的「商業銀行」,遠遠不是他們理想中的「中央銀行」,而各州的銀行則純粹各自為政。 不過,漢密爾頓意識到,州銀行的普及表明銀行服務的需求其實是殷切的,人性畢竟還是「好利」的,聯邦政府正好因勢利導,滿足國民的需要。

《關於建立聯邦銀行的報告》(或簡稱《銀行報告》或《銀行法案》)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台了。《銀行報告》的基本內容,就是要建立一家全國性的銀行,並由這家銀行為國家提供可靠的儲備,並協調各地的銀行業,強制建立統一的通貨系統。****
一如漢密爾頓的其他舉措,這份報告引起了南北的激辯。 來自喬治亞州的 傑克遜James Jackson議員,其言論反映了南方農業州的憂慮:「我非常了解費城『北美銀行』的歷史,它只服務了社會的一小撮人;而我也真誠地相信,財政部長建立的銀行,亦只有益於商人,而不會讓農民、自耕農從中獲得任何利益;因為它顯然只是為了美國一小部分人的利益而設計的。」

只不過,所謂的「南北之分」,其實也不是鐵板一塊。 北方固然也會有支持「民權」的「正義之士」(如後來和傑弗遜聯手擊敗阿當斯的 伯爾Aaron Burr),而南方除了廣大的「自耕農」外,也不乏地連千畝的「農業資本家」。 漢密爾頓及其盟友,在議會中合縱連橫,動之以情,說之以利,竟然獲得足夠通過議案的票數。 (備註:「議會游說」一般也被認為是漢密爾頓「發明」的!***)
麥迪遜眼見「因利忘義」者眾,一時苦無招架之力,遂唯有祭出最後法寶,作出終極一搏:「《憲法》並未賦予聯邦政府建立『國家銀行』的權力,漢密爾頓的《銀行法案》因而是違憲的!」

《銀行法案》結果還是在議會通過了,它現在正等待著華盛頓總統的簽署。 華盛頓知道這個法案爭議甚大,而且更有「違憲」之嫌,為此他向總檢察長 蘭道夫和國務卿 傑弗遜徵詢意見。傑弗遜認為,建立銀行是鼓勵投機,放棄農業,動搖國本。 而且,聯邦政府把權力交給這些商業利益集團,更會讓聯邦本身趨向腐敗。 「那些反對銀行的自耕農,他們本來就不信任《憲法》,還會相信從《憲法》中憑空創造出來的「中央銀行」嗎?」 最重要的是,與麥迪遜一樣,傑弗遜堅持建立「國家銀行」是違反《憲法》的。 所謂建立國家銀行的好處,充其量只是一種便利,而非一種必要。 同樣來自維珍尼亞的蘭道夫,在這個問題上,也以傑弗遜馬首是瞻。

華盛頓把二人的說法告知漢密爾頓, 並告訴他自己很可能會根據兩位宰輔大臣的意見,對法案行使否決權。 不過在此之前,漢密爾頓可以呈交一份書面報告以作抗辯。 幾天以後,漢密爾頓交出一份報告書,就是著名的《論銀行之合憲性的意見》。*** 漢密爾頓在報告中駁斥了對「國家銀行」違憲的指責,提出了「寬鬆解釋」和更著名的「隱含權力Implied Power」兩個概念。

「政府的權力來自於《憲法》,此點殆無疑問。唯《憲法》授予政府的每一項權力中,都必然應該包含著行使此項權力之時,運用所必需的一切必要手段的權力,此即「『隱含權力』!****(例如若《憲法》授權政府保衛國家,則隱含讓政府建立軍隊的權力。)《憲法》中的『隱含權力』應與『明示權力』同樣有效!

而在對《憲法》進行解釋時,亦應以「寬鬆」為原則。*** 否則,就等如是作繭自縛,作法自斃。 政府將無法在千頭萬緒的政務中,發揮強大的組織力和行動力。 建立「國家銀行」的法理依據,正是來自《憲法》中賦予政府以「建立堅固聯邦」、「促進互利」等的「隱含權力」!

華盛頓被漢密爾頓的精闢sense所說服,行使《憲法》賦予他的「明示權力」,在法案上大筆一揮。 1791年2月,美國第一家全國性銀行成立,史稱「合眾國第一銀行」First Bank of the United States,總行設於費城,分店遍及各大城市,是為今天美國「聯邦儲備系統」之始。****

在《銀行法案》爭議之際,漢密爾頓還同時提出了《國產稅法案》The Excise Act。之前的《公共信用報告》雖然是通過了,但國家當下財源緊絀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要知道當時的美國可還沒有「印鈔還債」的資格,把所有債務攬到了身上後,又到哪裏找錢來還債呢? 為此,漢密爾頓希望開徵新稅種以增加收入。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59038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