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台大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 湯):多數中餐館靠產品取勝,認為顧客來店是享受特殊的菜色,對服務品質並不重視。但燒出與眾不同菜色是大廚的本領,因此,大廚流動往往決定餐館生意興 衰。西餐廳經營哲學則認為,顧客來店是享受美好時光,菜色只是其中一環,較重視外場員工的服務細節和態度,並由此建立差異化。鼎泰豐是台灣餐飲文化的極致 代表,您認為產品和服務,孰者為重? 外場服務員與內場師傅,哪個重要? 鼎泰豐董事長楊紀華(以下簡稱楊):幾年前有一個新加坡加盟店的主管過來,他問我,新加坡餐廳是師傅權力比較大,但台灣鼎泰豐好像外場服務人員的權力要比 內場師傅大很多。我就跟他講,重視外場的理由在於,師傅做得好不好,客人是反映給外場,外場再把狀況跟師傅反映,師傅當然要聽外場的;開餐廳最怕外場向師 傅反映,師傅卻不聽。一個好餐廳,一定是內、外場可以互相溝通,你可以去觀察,餐廳如果是師傅權力較大,通常很難經營得好。 湯:鼎泰豐師傅養成至少需要三年以上,那店長的培養時間豈不是更長? 楊:在鼎泰豐,店長都要將近十年的培養時間,像我們天母店和新竹店店長,就花了八年時間培養。他們除招呼客人,也要懂後場的種種,分辨這是不是一顆完美的小籠包,怎樣才是一道好的料理。我的想法是要先有人再開店,所以鼎泰豐賣包子將近四十年,在台灣只開出五家店。 湯:人才大家都想要,餐飲業解決這個問題的做法之一,是成立中央廚房將產品標準化,降低員工的技巧能力。鼎泰豐十年前成立中央廚房,也是這個目的? 楊:除小籠包、泡菜等品項現場製作,燒賣、粽子、千層糕和餃子類,還有醉雞、豆芽菜等小菜,都由中央廚房供應,做包子用的麵皮,也是自己工廠生產。以前沒有中央廚房,你根本不知道買進來的麵皮、麵條,裡面放了什麼東西。 有了中央廚房之後,現場師傅只做一部分,等於工廠和現場的師傅都各會一半功夫,他學會捏包子就不會做餃子(因為一個在現場,一個在工廠做)。以前一個師傅 要是聰明,做三年全部都學會了,他也可能和店長出去合開一家店。所以,對我來說,現在培養廚房師傅倒不難, 但管外場的服務人員就難找。 湯:所以你認為,要把一家餐廳經營好,還是要靠服務客人的外場人員? 楊:其實都重要,但比較起來外場更重要。因為他是在第一線,除幫客人拿號碼、點餐,我們還訓練能說不同國家語言的外場服務人員。他們在領口別上該國國旗, 接待來台的各國觀光客,甚至還替客人叫計程車,協助在台灣的行程,很多客人說他會再來鼎泰豐,原因是我們的服務態度。 最近三年,我們還派出台灣本店的外場資深人員,到日本鼎泰豐加盟店做門市服務教育訓練,因為八成日本人都知道鼎泰豐這個品牌,信義路本店也有五成客人是日 本觀光客,他們來台灣吃覺得不錯,回到日本也會光臨那邊的店,同步強化外場服務,對兩邊生意都有幫助。 餐飲業普遍流動率高,如何改善? 湯:談服務,五星級飯店也有;講製作細節和高檔食材,別人也能學,你認為鼎泰豐和其他餐廳,最大的差別到底在什麼地方? 楊:最重要的當然是找到好的人才。我父親把鼎泰豐交給我,要繼續保持,把它經營得更好,最關鍵是找好的人並留住他們。像信義店店長年資已十八年,總管是年資滿二十五年辦理退休後再回來,現在已經在鼎泰豐做三十幾年了。 湯:第一線服務人員流動率高,是餐飲業的特色,鼎泰豐的流動率又是多少? 楊:如果以去年為例,我們外場人員的離職率是零點幾,不到一%。 湯:你用人、留人的心法是什麼?這裡平均薪資比一般餐飲業要高? 楊:我們人資部主管去校園徵才,他告訴我一般餐飲同業,實習生月薪大概是給兩萬元,鼎泰豐是二萬七千元,表現好的還能升等,正職洗碗工起薪三萬二千元,但 相對的,我們要求細節,員工比別人忙很多。至於店長,月薪是十二萬元、年終獎金一百萬元,還有季獎金、各店盈餘一○%分紅等福利。整體來說,人事成本就占 鼎泰豐營業額高達四八%。 員工達不到高工作要求,怎麼解決? 除此之外,這幾年我們特別重視,對新進員工實施愛的教育,因此去年成立了樂活諮詢室,應徵心理諮商師來公司上班,主動關懷員工的身心狀況。特別是若員工家 庭有變故,例如家中長輩要到大醫院掛號、開刀,人資部門都會盡力協助安排。另外,就是對於紀律的要求,一個是上班的紀律,另一個是下班的紀律,每位第一線 的服務人員,每天都要上線填寫工作日誌,由資訊部進行彙整後,選出五篇感動顧客的小故事,讓大家都能分享、學習。建教合作生則要求十二點的門禁時間,每週 還會派同仁檢查他們的宿舍環境是否乾淨。 湯:你要求高標準服務態度,工作細節又多,萬一達不到怎麼辦? 楊:達不到工作要求,也有試用期滿退場的做法。如果是外場人員,接觸這麼多客人會感到害怕,我們會先把他調到中央廚房,看能不能適應。 湯:鼎泰豐是台灣餐飲業的奇蹟,有沒有思考過股票上市的計畫? 楊:不會考慮(上市),人的培養最困難,上市就得年年成長、追求獲利,員工薪資也不能再發那麼高,一個店裡就不能用這麼多師傅……。 結論:過去中式餐飲名店以菜色(產品)取勝,很特別的是,鼎泰豐領導人認為外場的高品質服務,才是其品牌經營勝出的關鍵,這也顯示隨所得提高,消費者不止 想吃好,還希望吃得順心,寧可多付一點錢享受優質的餐飲服務。但鼎泰豐並非輕忽產品,它半數以上菜色控制在中央廚房,小籠包雖現場製作,但麵皮自製,透過 從原料端到現場師傅的垂直整合,以確保產品品質均一。然而,這套中央廚房加上重視外場服務的模式,成功訣竅在於人才,因人擇事,先培養人再求事業成長,品 牌才能永續。 【延伸閱讀】下期鼎泰豐執行長楊紀華將與湯明哲教授,談國際化該採多國策略或全球策略,敬請期待。 |
|
||||||
與總是帶給世人驚喜的賈伯斯截然不同,宏碁掌門人蘭奇說「沒有魔術只有基本功」(no magic,on basic),注重資訊(information)與激勵(incentive)雙I,讓宏碁分家10年,終於取代惠普登上全球筆電龍頭寶座。 撰文‧黃智銘 對宏碁公司總經理蔣凡可.蘭奇(Gianfranco Lanci)來說,這是最接近夢想的一次。今年第三季IDC(國際數據資訊)成績出爐,宏碁首次單季擠下惠普(HP),成為全球筆電一哥。報告出爐當天, 蘭奇正在準備隔日的宏碁法說會資料,當幹部報告這個好消息時,蘭奇只是平靜地點了點頭,不特別興奮。 蘭奇回說,「現在宏碁還只是第一.五名。」只因為,在另一份全球PC權威調查機構GARTNER的報告中,宏碁仍然小幅落後惠普。 六年 從第七攻到龍頭 平靜的背後,其實上演的是全球PC界津津樂道的反敗為勝傳奇。宏碁從全球市占率四%不到的第七名,爬升到蘭奇如今口中的第一.五名,竟只花了六年;平靜的 背後,還有蘭奇難能可貴的企圖心與執行力,早在兩年前,蘭奇就曾公開宣示,要在二○一一年超越惠普,拿下全球筆電龍頭寶座。 驅動蘭奇的力量中,一個很大的原因來自於他的不安全感。 在宏碁的歷史中,創辦人施振榮共主地位無庸置疑。過去三十餘年,施振榮對台灣電子業的最大成就,除了創辦宏碁,就是門下培養出包含華碩董事長施崇棠、緯創董事長林憲銘、明基董事長李焜耀,與宏碁董事長王振堂等,多位重要的台灣科技領袖。 施振榮對於這群子弟兵的栽培用心,甚至允許犯錯。所以,即使林憲銘在二○○○年擔任宏碁總經理時大虧六千萬美元,或是李焜耀購併西門子失敗,致明基慘賠超過四百億元,作為他們的長輩,施振榮始終給予支持。 但對於蘭奇來說,他很清楚自己的身分,就「只是」專業經理人,要讓公司支持,只有讓數字說話,實力才是最大的後盾。所以當○五年蘭奇正式接任宏碁總經理時,對自己的未來卻還有相當的不確定感。 七成 以巨額營收占比封帥印這個不安,可以從幾個跡象看出來。即使已接任公司總經理,但直到今日,蘭奇依然身兼歐洲總經理一職;目前名義上的宏碁歐洲總經理瓦特,事實上在宏碁的正式組織架構中,仍只是「代」總經理。 一位宏碁員工即指出,蘭奇接任宏碁總經理時,王振堂仍是宏碁董事長兼CEO(執行長),蘭奇擔心總經理一職可能是明升暗降的架空,所以堅持直接掌握宏碁最大市場歐洲的業務,以獲得直接且實質的權力。 此外,在過去的幾年,蘭奇對於宏碁台灣總部的發言也格外敏感,尤其對共主施振榮的談話他更是在意;即使施振榮早已宣布退休,不參與宏碁日常營運,但蘭奇總 會用放大鏡檢視他的談話,甚至會直接詢問施振榮;導致施振榮常得在公開談話之後,再發新聞稿向大眾解釋,以免造成蘭奇誤解。 最近的例子是,今年十一月施振榮在公開場合提到:宏碁需要第三度再造。媒體報導後,隔天施振榮辦公室就對外發出聲明稿,指出自己是站在企業管理的立場,而非宏碁董事的角度來建議。據說,這就是蘭奇隔海發電子郵件向施振榮「請教」的結果。 因為,蘭奇比任何宏碁人都還明白,五年前,他是憑藉戰功得以坐上宏碁總經理大位。當時,由蘭奇所帶領的歐洲團隊貢獻宏碁年營收比率超過七成,創下台灣自有 品牌業者的營收紀錄。但蘭奇並未因此鬆懈,「只是」一名專業經理人的他非常清楚,還得不斷立下戰功,才能繼續穩坐這個位置。 宏碁之所以能突飛猛進,很大原因,是蘭奇看到了在當時全球PC市場被戴爾(DELL)的直銷模式席捲之際,許多通路商面臨沒貨可賣的危機。蘭奇知道如果宏 碁要想突圍,與戴爾、惠普等公司在直銷市場對抗毫無勝算。所以宏碁的策略,就是去結合通路商、和通路商共享利潤,這也就是後來的宏碁「新經銷模式」。 兩「I」 搶占市場關鍵策略但要能讓這套模式成功,一位宏碁高層指出,蘭奇靠的就是兩個「I」不斷地交互作用,讓宏碁團隊、通路商,與供應商形成了「贏者圈」。這兩個「I」,第一個是「資訊」(information),第二個則是「激勵」(incentive)。 拿「資訊」來說,蘭奇的每一天就是從一張又一張的Excel報表開始,可能是各地的產品銷售數字,也可能是市調單位的統計報告。宏碁董事長王振堂這麼形容 他,「蘭奇最厲害的地方,就是可以從數字看到一個景象,這樣的人在產業中沒幾位。」每年的業務大會上,各地區業務負責人訂出自己的業績目標,但蘭奇常常就 是自己心算一遍之後,然後給這些業績數字加上幾成,事後證明,這些業績都是可以達成的,顯見蘭奇對全球每個市場的掌握程度甚至比當地經理人更好。 因為重視執行力,蘭奇可以不留情面大舉裁員。在他的領導下,宏碁員工數已經從最高時的一萬五千餘人,如今縮減為不到六千人,但宏碁營收卻從分家時的二十億美元,成長十倍到二百億美元。 《日經新聞》曾經這樣評論過宏碁,它說宏碁的商業模式比起一般PC廠商,更類似於貿易商,從事買賣的生意而已。但《日經新聞》精算後,發現每名宏碁員工平均生產營收,幾乎是對手戴爾的三倍之多。 甚至,王振堂這麼說過,「在宏碁除了少數幾個人以外,其他的人都是可有可無的。」長年跟隨蘭奇的宏碁財務長杜哲民也指出,「如果大家去看國際大廠像是微 軟、英特爾,他們的經營團隊人數也都不多,所以讓宏碁決策圈縮小,對提高決策效率是很有幫助的。」對宏碁而言,讓員工效益極大化,誠如蘭奇曾在媒體所言, 「每一小時,太陽都會朝地球散發數以億計個千瓦的能量;但只凝聚數個千瓦形成的雷射光,卻能夠穿透鋼板,或消滅癌細胞。」讓宏碁聚焦,才能發揮最大戰力。 要能驅動這些經理人使命必達,蘭奇的第二個「I」相當關鍵,他有一套「激勵」模式。○六年宏碁在蘭奇一聲令下,開始引進國際經理人薪資標準;不再是過去的「大鍋飯」,宏碁的重要幹部,一律比照國際大廠給薪;另外只要是達到業績標準的經理人,蘭奇發獎金也毫不手軟。 現在,宏碁只要是協理以上的幹部主管,年薪都在千萬元以上,與業界相比是數倍的水準。不過,能享有如此高薪的員工,在宏碁不到五十位,占宏碁整體不到一%。 這樣的激勵政策,不只適用鼓勵內部經理人,甚至對於客戶,蘭奇也同樣地用分享利潤百分比來激勵,只要達成進貨目標,蘭奇一樣給與通路商獎金。 如此作法,雖然常讓對手批評宏碁採用「塞貨」的策略,但事實上是,各地通路商因為宏碁給予的利潤較高,所以願意進更多的貨,並願意視為重點銷售產品。而一旦這些客戶進了宏碁的貨,就會排擠到其他對手的產品;一來一往,宏碁的銷售數字,自然能遠遠超過對手。 甚至,連宏碁贊助的一級方程式賽車(F1)法拉利車隊,其實並不是針對消費者的品牌策略,而是激勵客戶進貨的策略。身為贊助商,宏碁可以招待銷售成績好的通路客戶到專屬包廂欣賞比賽;每年F1賽季,宏碁總是一面招待客戶到專屬包廂看賽車,一面大談生意。 架構 讓宏碁沒有蘭奇仍能蟬聯王座用雙I因子打造的宏碁新經銷模式,過去幾年讓宏碁成為全球成長最快的筆電品牌,不斷立下戰功的蘭奇,也讓宏碁逐漸「去台灣 化」。一位宏碁高層不諱言,「現在蘭奇一個人就是總部,他說的話,就是總部決策。」只要蘭奇在的地方,就是一個虛擬決策總部,「大家甚至透過視訊會議,就 能決定公司重要策略。」不過,或許由於磨合時間久了,也可能是因為蘭奇主導權逐漸在握,一位宏碁內部人士觀察,「這一兩年開始,他開會時還會跟大家開玩 笑,這是過去看不到的場景。」顯然昔日的不安感正在降低中。 蘭奇身邊最親近的台灣人,也是宏碁財務長杜哲民評斷,「一位外國人在一家台灣公司擔任CEO,不可否認一開始一定會有一些不安的感覺。但是就我的觀察,現 在蘭奇有更多的是使命感,他不可能一直做下去,他正思考如何打造一個架構,讓他退休之後的宏碁,可以一直走下去。」事實上,從近期宏碁備受矚目的台灣高層 人事去職案,也可見蘭奇的改變,一位剛被裁員的宏碁幹部就說,「蘭奇兩年前就接任CEO,大可直接『改組內閣』;但他卻採用漸進的方式,換上自己的團隊, 可以看出他其實也對台灣公司的文化有所適應,不會蠻幹造成反效果。」如同《基業長青》一書提到的敲鐘人、造鐘人的差異,過去蘭奇扮演的角色是敲鐘人,他得 帶領宏碁業務團隊衝刺,得用業績不斷告訴大家他的價值。但當宏碁版圖穩定之後,現在的蘭奇開始如造鐘者一般思考,如何打造一個架構,讓未來的宏碁即使沒有 他,也能如國際一流企業像是奇異、惠普等公司一樣,永續發展下去。 六年領軍 一朝封王 蘭奇在宏碁大事紀 時間 PC市占率(%) 事蹟2010 13.1 第三季首度超越惠普成為全球筆電龍頭2009 13.0 重回智慧型手機市場2008 12.5 接任CEO,宏碁小筆電助攻,整體PC市占率登上全球第三2007 9.9 購併捷威、佰德,確立宏碁多品牌策略 2006 6.8 2005 4.7 接任宏碁公司總經理,歐洲筆電市占率拿下第一,惟整體PC市占率僅第七2004 3.6 與英邁合作,宏碁重回美國市場2003 2.9 接任國際營運總部總經理,推動「新經銷模式」 資料來源:IDC、宏碁 製表:黃智銘 |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9/2100752.shtml
每经记者 徐洁云 发自上海
昨日(12月8日),我国台湾地区的实业巨头奇美集团宣布,旗下“CHIMEI奇美”品牌显示器产品线正式与富士康结盟,借助后者的渠道进入大陆市场。
资料显示,“CHIMEI奇美”是奇美集团2006年进军消费电子产业创立的自有品牌。目前由奇美集团旗下新视代科技公司负责全球营运,主要产品有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LED照明产品。
两年前,奇美曾尝试以自有品牌进军大陆市场。当时,他们选择了液晶电视整机领域,同时将电视整机产品交给苏宁电器负责独家代销及品牌、市场推广。不过第一次尝试并不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苏宁方面获悉,当时的合作维持了不到半年便宣告搁浅。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面板业受到较大冲击,奇美选择收缩战略,自有品牌整机在大陆市场的推广被叫停。”上海苏宁的有关负责人表示。
对此,奇美方面则表示,苏宁渠道试验的效果并不理想,公司对液晶电视产品的策略有所转变,故在大陆的布局至今仍是暂缓。
将奇美电子卖给鸿海1年后,奇美集团自有品牌的大陆策略再度启动,此次公司选择让LED液晶显示器出任“先锋”。
为什么会选择显示器先行?CHIMEI品牌看中该领域市场较高的增长性。CHIMEI奇美液晶显示器事业处兼照明小组处长余冺乐表示,因受全球市场的强势需求催化影响,大陆LED液晶显示器市场预估至今年底可成长至25%。
奇美的目标是计划2011年CHIMEI液晶显示器在大陆销售30万台以上,并在3年内挤进显示器市场的前十。
在渠道方面,公司选择鸿海旗下富士康的渠道。余冺乐透露,CHIMEI在大陆的渠道布局及开拓策略上,将采用CHIMEI显示器品牌结合富士康现有渠道 为主体。未来在一级战场,如北京、上海、广州的赛博、百脑汇、太平洋等主要IT卖场,将通过富士康快速建立旗舰级品牌形象销售店面。此外,还将通过富士康 旗下的渠道于年底前在全国主要省份,建立超过20家以上的省级代理商。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奇美集团了解,公司预计在2012年视渠道运营状况,决定自有品牌液晶电视整机是否再度投入大陆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奇美品牌自有电视整机投入大陆市场突围的难度较大,且渠道选择也有难度。基于中小尺寸面板的显示器可借富士康在IT产品领域较为成熟的渠道进行铺货。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07/2094930.shtml
每经记者 陈时俊 发自上海
继小护士“外嫁”欧莱雅、大宝“联姻”强生(中国)后,国内化妆品行业又一收购案尘埃落定。
昨日(12月6日),全球最大香水公司科蒂集团(CotyInc.)与中国本土护肤品公司丁家宜正式公告宣布:双方已达成了股份购买协议。根据协议,科蒂将获得丁家宜控股公司的大多数股份,预计交易将于2011年1月完成。
丁家宜媒介部负责人杨恒华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确认,“目前双方已达成框架性协议,具体收购金额以及股份份额不便对外透露。”
品牌“外卖”尘埃落定
据悉,目前法国科蒂集团旗下共有科蒂高档化妆品与科蒂美容两个部门,丁家宜将在收购完成后并入科蒂美容部门。
“双方已经正式签订了收购协议,根据协议的规定,收购的具体数字此次不会向外界透露。现阶段还需要政府的报批以及一些后续的收购手续”,科蒂集团执行丁 家宜收购案的公关负责人傅晔对 《每日经济新闻》表示,“目前这份声明已是正式的公告,若无意外的话,不会再有进一步的声明。”
据傅晔透露,在收购完成后,丁家宜公司也将会并入科蒂集团整个运营轨道中,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品牌运营下去。丁家宜的创始人兼董事长庄文阳除了留任丁家宜的负责人外,将同时兼任科蒂中国区美容业务的首席执行官。
事实上,双方早在今年8月便传出 “绯闻”——法国科蒂集团先期注资10亿元,占丁家宜51%股份,剩下的8亿元将在三年预期增长实现后分批追加。当时,丁家宜方面曾否认上述并购传言,并 指双方仍处于协商阶段。2个月后(10月28日),丁家宜宣布与科蒂集团合作推出全新 “植物纯萃”品牌,挤入日化专营店渠道。
渠道优势成核心资本
科蒂为何“看上”丁家宜?
有业内人士表示,丁家宜可以视作科蒂在中国市场一个很好的补充。丁家宜在国内具有完整分销渠道,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的一些地域拥有一定竞争优势。同时,丁家宜本身的产品研发能力也是原因之一。
庄文阳也曾表示,通过此次交易,丁家宜能够依托科蒂的全球网络和营销专长获得更快速的增长。
有资料显示,收购前丁家宜的销售情况不容乐观,2009年比2008年的销售额下滑了近10%,被指利润增长乏力。2010年,丁家宜内部开始全面实施国际化战略。
科蒂集团近期则在美容业务频频发力。11月23日,科蒂宣布收购美容公司Philosophy;11月29日,科蒂又收购指甲护理产品生产商OPIProducts公司。
傅晔表示:“与科蒂集团美容部门的其他品牌相比,丁家宜与之并没有孰轻孰重的关系。从长远来看,加盟科蒂会对丁家宜品牌走向全球有所帮助。而就产品线上来说,除了前一阵推出的新品牌外,目前还没有新品的具体信息可以披露。”
“此次科蒂收购丁家宜,其实是一个正常的跨国商业行为。毕竟现在是资本时代、品牌时代了,单靠原来简单的营销网络已经很难坚持下去了。”全国工商业联合 会美容化妆品业商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杨志刚表示,“现阶段,我国对于日化行业民族品牌的培育力度正在逐渐加大,但是很多品牌都熬不到那一天。虽然有些也通过 上市或者别的渠道在尝试,但是效果都不算特别理想。”
http://epaper.nbd.com.cn/shtml/mrjjxw/20101214/2122245.shtml
中国空调市场“第二集团”的明争暗斗正在悄然进行。
根据权威机构奥维咨询(AVC)的最新数据显示,在今年前十个月的中国内外资空调市场 占比中,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8.82%,对外资品牌形成压倒性优势,其中二线品牌中奥克斯空调在2010年1~10月份全国空调整体市场占有率 达到5.3%,排名上升到第四位。
家电专家刘步尘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认为,奥克斯的市场占有率之所以能够稳步提升主要是由于其价格优势,“定位相对低端,因此在家电下乡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原本牢牢占据空调市场第四位的志高空调,如今不得不面对奥克斯的超越。有业内人士认为,志高的下滑主要缘于在变频空调和家电下乡这两项重要战略上节奏缓慢。
有数据显示,变频空调在一二级市场的占比呈现出阶梯式的增长,10月份更是达到47%的历史高位。
刘步尘称,二线品牌主力企业包括奥克斯、志高、格兰仕等,“但是总体来讲他们的研发投入、技术水平和美的、格力等企业还有差距。”
奥维咨询(AVC)的数据显示,国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88.82%,而外资仅为11.18%。刘步尘告诉记者,两年前内外资的比例还是三七开, “外资空调很难再重新抢夺回中国的市场份额。现在外资品牌已经慢慢被边缘化,在生产上都有逐步退出的迹象,也出现了很多外资由中国企业代工的情况,未来将 会由中国企业来主导市场。”
|
||||||
大甲小鎮發跡的捷安特品牌,連續兩年躋身台灣前十大國際品牌,所屬的巨大集團更是全球自行車業龍頭,執行長羅祥安指出,品牌始於高端技術突破。 台 大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湯):有些品牌可以不依賴技術,像是愛馬仕、香奈兒,靠創造知覺上的產品差異化(perceive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產品任何人製造都沒關係,掛上品牌就會有人買;另一種是如BMW、豐田汽車,擁有生產與技術核心,靠創造實質產品的差 異化(phys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形成品牌印象吸引消費者。 但,隨時間過去,品牌形象深植人心,技術的比重則會淡化掉。巨大集團經營進入門檻相對低的自行車產業,成為全球市場冠軍,靠技術還是品牌效果? 巨大集團執行長羅祥安(以下簡稱羅):巨大是自行車製造、代工起家的公司,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品質,不只滿足代工客戶的需求,還不斷研究改進,基本上,我們在市場上的品質口碑很高,這是最重要的基礎。 從代工到建立品牌,如何卡位全球? 第二個關鍵是,我們很早就建立自有品牌,也做對一件事,去歐洲市場推廣自有品牌,而且從最高端的碳纖維車款開始推(編按:巨大一九七二年成立,一九八一年轉投資創立捷安特,建立自有品牌Giant,一九八六年在荷蘭成立歐洲總部)。 回 想起來,我們當時也滿勇敢的(笑),如果用奧運來比喻進入國際市場,我們可說沒拿到入場資格就想挑戰奧運。一開始就打高級車市場的原因是,自行車已有兩百 多年歷史,我們要證明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出市場最高端的產品。一九八五年巨大開始研究碳纖維材質的車架,那時只有法國、義大利幾個手工車廠在做,光一 個車架就要三千美元。兩年後我們的碳纖維車上市,整部車賣三千美元,那時巨大銷美國的自行車,整車出廠價大概僅一百多美元。 湯:可是,一部自行車並不是只有車架,輪胎、把手也要是最高級的才行。 羅: 對,但自行車是一個分工非常細的產業,其他東西世界上已有頂級的產品,最難突破的還是車架。車架是整部車結構的核心,我們花好幾年研發、吃盡苦頭,推出後 在市場上還真的頗受歡迎。我們拿這個全世界最輕、最好的車子,贊助職業選手參加環法自行車賽等國際性比賽,拿了幾個冠軍,大家才開始注意到Giant這個 品牌。我們慢慢建立起在高端市場的名聲,把品牌的戰略高度拉開,再把品牌效應逐漸往中高階產品延伸下去。 也因為做高端市場,我們不斷被逼著要做研發,職業選手提出要求,我們就要在技術上去突破。因為這些經驗,後來做其他自行車產品的時候,我們的設計理念和想法,就和一般從底下慢慢往上走、做代工的自行車廠不太一樣。 選擇目標市場,有哪些考量點? 湯:是因為選擇先去歐洲市場才做碳纖維,還是因為碳纖維技術開發成功,才去歐洲市場,如果做不出來就不去了? 羅:做品牌得攻外銷市場,於是我們先去歐洲,一方面原因是,巨大主要的代工客人都在美國,攻美國市場,客人一定會有意見;那時歐洲還沒有什麼代工業務,去那邊做品牌比較順理成章。自行車文化從歐洲開始,當地才有高端市場,當時美國還沒有高端市場的需求。 湯:當時巨大憑什麼認為,可做出全世界最好的產品? 羅:這個的話,誠實講是不知天高地厚,異想天開認為,要做就做最好的。那時最好的就是碳纖維技術,認為這個如果做得出來,我們在市場上就有位置了。 湯:也就是說,技術的突破,是讓巨大有機會創造Giant這個品牌的關鍵? 羅:品質做好是一種技術,Giant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工廠,那樣就失去品牌核心。 施振榮先生談微笑曲線,不要製造,我是不贊成的。做成全世界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廠,供應鏈的管理,也是一種技術,這部分巨大二十多年前就開始向豐田學習;現在我們更包括全球上萬家通路管理,以及經營全球第一家自行車女性店,服務女性騎乘者的技術。 不 過,我們十五年前也碰到瓶頸,去參展時發現,別人有的我們都有了,該學的又通通都學完了,沒什麼可創新的。於是,我當時提出「自行車運動全方位解決方案」 的概念,一部登山車因為使用者差異化的需求,可以衍生出七、八種不同產品,有長途旅行用的、騎到山裡的,也有下坡衝刺用的。 當市場已發展成熟,如何再創新藍海? 湯:消費者真有這樣的差異化需求? 羅:這樣講好了,就像品紅酒一樣,以前大家講紅酒就紅酒嘛,乾杯就喝掉了,但當你喝到好一點的紅酒才發現,還真的不太一樣,以前那個酒怎麼能喝啊!自行車也是一樣,當使用者的水準進步,他就能體會到這些差別。 現在,我們又覺得這樣的創新還不夠,所以要從全方位解決方案,進到「自行車運動科學」的層次,研究自行車運動和疾病預防、減肥的健康關係。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發展量測出消費者生理數據,再提供最適的自行車運動方法等獨特的體驗服務。 巨 大雖是一家小公司,不過經營得很複雜,從製造、供應鏈管理、設計和品牌,再搞通路、教大家怎麼騎自行車健身,還開旅行社帶大家去國外騎車,這樣的一串價值 鏈就相當長了,每一段裡面,我們都發現有很多技術。在這一片看似紅海的自行車市場,我們就是做其他人不願意做、不會做的,然後用生命去做。 湯:做為全球最大的自行車大廠,一定會追求規模經濟,但賣個人化的自行車,每個消費者需求不同,無法達到規模經濟,這不是好主意吧? 羅:在台灣先做,累積門市know-how,下一階段英國八家、荷蘭六家、日本五家的捷安特門市,都可以複製,一方面提升品牌價值,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更專業化,仍可創造規模化的效果。 結論:捷安特創立品牌的策略和宏達電類似,一開始從需要高端技術的市場切入,然後密切和高端市場的顧客合作,從高端客戶的使用行為學會如何改進產品,創造顧客價值,所以品牌成功顯然是靠技術支撐,而不是建立在感性形象。 隨後在非常成熟的自行車產業價值鏈上,追求技術上的差異化,在一片紅海中創造出藍海的小島。它能從內銷市場的「省運」打到國際市場的「奧運」,關鍵在一開始跨入高端市場的策略正確,這似乎是台灣品牌要在國際市場勝出,唯一的一條路。 |
|
||||||
簡單、可愛的Kiro貓拼布包包飾品,在短短五年的時間內,就創造出年營業額高達5000萬元以上的佳績,每年還以30%的速度在成長。究竟代理文創產品有何訣竅?應該如何選擇受歡迎的文創產品呢? 撰文.燕珍宜 全台灣網路購物排名前五強的謝尚文,靠著簡單、可愛的日本Kiro貓拼布包包飾品,在短短五年時間內,就創造出年營業額高達五千萬元以上的佳績,名列全台網路高人氣賣家第四名。 問起代理日本Kiro貓的過程,外表平實、古意的謝尚文,卻道出了一段駭人聽聞的創業緣起。 不到三十歲就當上貿易公司主管的謝尚文,曾是一位「空中飛人」,每年待在台灣的時間不到三十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美國、越南、大陸等地飛來飛去,忙於家具生產銷售的工作。在工作上意氣風發的他,完全沒料到自己下一刻會從天堂掉到地獄。 大 陸監獄驚魂,決定換跑道有一天,飛機降落上海時,謝尚文被機場公安攔下,莫名其妙遭到拘留。謝尚文被關進去的看守所,一共有一百四十幾間小房間,「每一間 大約關了二到三名台灣人,算算約有三百多名台灣人。」謝尚文無奈地數著。大陸經濟開放後,台商紛紛搶進,到當地做生意的第一條潛規則,就是得繳交過路費, 海關就是擋在生意路上的第一顆大石頭。 「其實,本來根本不用關」,只要花點錢即可消災,謝尚文卻因公司太用力、花了太多錢處理,反而弄巧成 拙,從不用關變成得關更久。大陸的經濟犯是和重刑犯關在一起,「我那一間就有兩名死刑犯,一間小房間,關了七十幾個人。真的是沒有地方睡覺,只能側著睡, 半夜去上廁所,回來位置就沒了。」謝尚文說起這段監獄驚魂,仍心有餘悸。 「你會很怕,最可怕的地方是與外界完全斷絕,不知道會被關到何時, 整整三個月我的家人都不知道我的下落。」這段恐怖經歷,讓謝尚文重新思考人生目標。重獲新生的他,決定辭去貿易公司的工作,不再當空中飛人,要留在台灣多 陪家人。曾經月薪十幾萬元的他,轉換跑道並不順利,做的是月薪不到四萬元的工作,創業於是成了他的最後選擇。 「在彰化鄉下能創什麼業?」為了克服距離的障礙,謝尚文從一開始就鎖定網路,心想,「只有網路才可以做整個台灣的生意」。 「會 有人在電腦上買東西嗎?」在當時,親朋好友大多不看好,只準備三十萬元創業資本的謝尚文,則相當看好網路的未來潛力。當時網路平台的成本只有六萬多元, 「網路是創業很好的地方,因為它失敗的風險,是一般人可以負擔的。」銷售通路選好了,接下來就是選擇要賣什麼。謝尚文說明,選擇商品第一個要點,就是要有 特色,商品有獨特性格才能建立差異化,並維持較高利潤,否則就只能淪為削價競爭。「此外,網路是看照片購買,所以要找顏色豐富,視覺性可愛,設計特色鮮明 的產品。」有特色的商品哪裡找?熟悉國際貿易的謝尚文,非常清楚日系商品的獨特設計與精緻手感,絕對是最佳產品選擇來源。 他於是親自飛到日 本,一家店、一家店地逛,最後看中散發溫馨生活感的「Kiro貓咪包」。Kiro貓產品是由日本設計師山中內子所設計,她所設計的貓咪,不論是可愛的折耳 貓咪系列,或是令人又愛又恨的壞貓咪系列,還是慵懶的懶貓咪系列商品,在在都是讓女性消費者愛不釋手的藝術創作。他解釋,「有了這些千姿百態的貓咪,讓包 包像是有了生命一般,不再單純只是包包,也因而有了獨特性。」贏得信賴,與日本品牌共創雙贏此外,Kiro貓系列產品還秉持日本手作精神,堅持全棉手染以 及手工縫製,可說是日本手工拼布的佼佼者。「台灣網路消費者喜歡求新求變,手工設計產品的好處,就是一個月可以換一個新的圖案,機器模具就沒有這種彈性。 而且應用範圍很廣,可做包包、圍裙、布偶等,變化多端,吸引客戶一直上門。」謝尚文道出手工文創產品的優點。 「找到對的商業模式、對的商 品,最後還需要有對的供應商,這三個條件都齊備了,創業才能水到渠成。」謝尚文說明創業之大不易。他解釋最後會選中Kiro貓咪包,關鍵原因之一,還在於 對方公司的態度相當好,「他們願意全力支持,讓我們試試看。」抱持著與品牌商共同打拚、共創雙贏的態度,是日本株式會社願意在合作不到六年的時間,就將 Kiro貓咪包大中華區的代理權,全權交給謝尚文的關鍵原因之一。船隻、東風都齊備了,謝尚文代理Kiro貓咪可愛包,推出的第一個月,營業額就高達三十 幾萬元,並每年平均都有三○%的成長速度。 去年,謝尚文已正式把Kiro貓系列商品引進大陸市場,並創下數千萬元的業績。秉持著同樣的服務精神,他相信Kiro貓的可愛笑容,將擄獲更多大陸女性消費者的心。 Kiro貓 創立時間:5年 創業資本:30萬元 年營收:5000萬元 謝尚文 出生:1972年 現職:凱文實業總經理 學歷:台中技術學院國貿系經歷:歐旻企業家具部門經理 |
|
||||||
瞄準對岸大市場,做餐飲生意,將不只是賣那一杯杯咖啡、一盤盤料理,也有可能是一張張股票發行的資本化、集團化經營概念! 撰文‧林孟儀 這是台灣餐飲業,最美好的時代,也是台灣年輕人,最有機會的時代。 去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八五度C以「KY美食達人」回台第一上市後,股價首日飆漲一三八%,單日市值激增到五一二億元,餐飲界一片驚豔。「現在大家被八五度C沖昏了頭,都認為『我也應該如此』吧!」國內創投唯一成功入股八五度C的益鼎創投董事長邱德成笑說。 八 五度C在兩岸有三百多家店,以市值五百億元計算,每家店約值一億六千萬元,「開玩笑?你會不會覺得聽起來不合理?」邱德成話鋒一轉,「但是如果長遠來看, 它未來可以複製成兩千家的時候,那想法就不一樣了。」過去,台灣的餐飲產業看起來不起眼,一家店營收上億元就算是名店。邱德成指出,「如果那一億元能複製 成兩百家店,就不可同日而語了;過去,在台灣你沒辦法大量複製,但現在大陸提供了一個平台,讓你可以大量複製!」姑且不論八五度C的股價是不是太高、傳奇 會不會泡沫,但可以確定的是,它讓許多餐飲業者看見利用中國市場,將一家咖啡店集團化經營,營業額還可以衝上六十二億元的範例,這是很多人過去想都沒想過 的事。後ECFA時代,餐飲業者摩拳擦掌,下一個「八五度C」在哪裡?下一個「吳政學」又是誰? 大企業關愛 台灣餐飲業備受矚目 台 面上,已具規模的台灣餐飲集團投身資本市場的動作頻頻,「餐飲類股」隱然成形。除了八五度C炒熱話題,最早上市的台中新天地餐飲集團,總經理許景明也遠征 中國的哈爾濱,與當地國企合作開店發展筵席料理,希望做大企業規模。○八年已經「過鹹水」廈門設點的摩斯漢堡,今年十二月即將登錄興櫃;旗下擁有十個餐飲 品牌的國內最大餐飲集團王品,也宣布準備在二○一二年上市;而國內第一大泰式餐飲集團、經營﹁瓦城﹂、﹁非常泰﹂的瓦城泰統集團,也傳出已接受券商輔導, 準備掛牌的消息。 台面下,各方人馬欲整併台灣餐飲名店、名廚的角力不斷,「搶人大戰」暗潮洶湧。過去隱身在高科技業、製造業光環背後的台灣餐飲業,可說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愛眼神,不僅企業集團、海內外創投公司覬覦,人在局內的餐飲業者也起身號召整合,各有各的優勢,各打各的算盤。 台 北市信義計畫區BELLAVITA四樓的三百坪空間,三月即將出現一家光聽名字就很有台味的「Monga(艋舺)」精緻台式料理餐廳。幕後的推手,竟是力 推台灣品牌國際化的智融集團創辦人施振榮,並由女婿、集團合夥人暨投資副總葉光章成立台灣美食國際公司,出任董事長一職負責實際執行。 從去年初籌畫至今,﹁艋舺﹂延攬的十二位台菜廚師團隊已經到位,最近,葉光章和總經理薛樂山忙著勘查場地、看平面設計圖,年前將動工裝潢。葉光章透露,為了讓台菜旗艦店的計畫更完整,打造一家「可被外賓朝聖的本店」,投入的資金已從原先的兩千萬元,增資到了六千萬元。 「開 餐廳,不是我們的原意!」葉光章嘆了一口氣,語出驚人地強調,「我們是餐飲業的門外漢,只希望扮演整合的角色,和餐廳分享我們國際化的專業,做一個有附加 價值的投資人。」他從四年前施振榮成立台灣品牌基金的第一天開始,不斷鎖定知名小吃、餐廳,甚至飯店,希望投資並將其品牌國際化,沒想到卻苦尋不著合作對 象。這也凸顯創投業者瞄準餐飲業,普遍遭遇到的難題。 名廚起身號召 打造台灣美食勁旅 「台 灣餐飲業老闆只想著能省點稅、賺點小錢,日子就好過了;尤其廚師出身的業者,一年賺上千萬元就很開心了,不會去想要做幾億元的事業。」邱德成解釋,餐飲是 做現金流的行業,一線店家生意夠好、毛利高、不缺資金,只擔心經營權被奪,二線店家則壓根還沒想過企業化經營、品牌國際化這檔事。 因此,智 融決定自己跳下來先做旗艦店,把品牌建立起來,形成號召力,再往國際化發展。「不要說台灣,全世界中國菜有幾個連鎖店?只有美國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是那種聘個AMIGO(指墨西哥人)就可以做的!」葉光章描繪遠景,之後要將台菜簡單化、快餐化,像是炒飯、牛肉麵,由中央廚房做出冷凍 或微波食品,到店做最後加工,才有快速複製的可能。 場景從BELLAVITA轉換到土城市的青青餐廳,這棟台味十足的四層樓建築,是人稱「台灣廚神」的阿發師── 施建發經營多年的高級台菜餐廳,也是熟門路的老饕必來膜拜的美食地標。 在企業歲末尾牙一場接一場辦,人聲鼎沸的青青餐廳裡,阿發師脫下廚師袍,正襟危坐地和一桌賓客嚴肅地開會討論著。這些座上賓來頭不小,一字排開全是台灣牛肉麵歷屆冠軍店家的老闆! 去年十月以來,身兼中華美食交流協會理事長、會員囊括台灣一○一位得獎名廚的阿發師,三天兩頭就邀集代表台灣美食的各路人馬到店裡開會;因為,他要整合一支台灣美食國際化的代表軍。 「讓台灣美食國際化、提升廚師的地位,一直是我的夢想!」穿上廚師服拍照的阿發師,「廚神」上身,意氣風發,語氣堅定。去年十月他已成立「中華美食國際公司」,計畫集結各路餐飲專業好手,揪團聚眾一起到中國開店。 海 內外得獎無數,還曾在李安導演的「飲食男女」中飾演主角「替手」的阿發師,前進大陸十年卻栽了跟頭,坦言慘賠約新台幣五千萬元。阿發師曾在上海、廈門等地 開了八家餐廳,現在已經收到只剩廈門三家店,主要歸咎於營業法規嚴苛、當地幹部收回扣、人員管理不易等重重積弊。現在廈門三家店賣的都是日本料理,「因為 日本料理的主要食材是國際採購,不必靠當地採購。」他苦笑感嘆,憑一己之力,別說國際化,光前進中國打天下,要防弊還要管理,實在力有未逮。 去年李安回台拍攝新片,造訪老友阿發師時,促膝長談,力邀他到紐約開餐廳;沒想到這一問,美國創投業者立刻嗅到獵物的血味,火速來台找上阿發師,一拍即合。 如今,阿發師有來自美國矽谷的新加坡裔戴姓創投業者為奧援,挾著餐飲界的豐沛人脈,與名廚會員們的專業技術和研發能力做後盾,例如副理事長就是宜蘭著名的渡小月創辦人、國宴大廚陳兆麟。阿發師被推到台前登高一呼,可望成為另一個山頭的共主。 阿 發師坦言,合作形態還在捏塑中,最快今年將在台灣起步,先開出試水溫的店型。可以肯定的是,打群架的團結效益大,「以前開一家店,如果要派十個人出去,現 在大家合作,可能只要花五個人力。」他舉例,廚師老闆們可以在後端做研發,合聘專業的管理、行銷人力。由於從小吃、連鎖店整合到大型的筵席料理,甚至能夠 聯合包下、進駐中國商場的美食街、台灣一條街。 不過,由局內的業者來整合業者,大家的共識度有多高,看到的願景有多一致,將決定最後能否有效整合成功。 ﹁台灣﹂品牌響亮 唯有賣台菜才能勝出 其他,未浮上台面的,更有源自台灣、總部設在香港的老字號怡和創投,也傳出在去年和華威創投等同業合作,早就悄悄找上各大知名台菜餐廳,鴨子划水低調地進行整合。 「龍頭品牌,我想或許大概都已經是囊中物了吧!」台灣服務業發展協會祕書長李培芬觀察。同時,中國創投業者經過香港來台尋找投資目標的,更是不知凡幾。這些暗潮正逐漸累積動能,匯聚成一波波兩岸新「食」代的巨浪。但是,有多少人能抓住浪潮,站上浪頭,成為贏家? 「中國大陸是所謂敲門磚,讓品牌有更大能見度,業者最終想的應該是:能不能在紐約開一家店?」知名文化與美食評論家韓良露點出。 不論是意在中國,或是只將中國視為前進歐美、東南亞市場的敲門磚,當資金不成問題,則台灣餐飲業者要國際化,打出的旗幟、發展的形態與切入的品項,都是勝敗關鍵。 「打 台式料理就對了!」邱德成一語道破,他以台灣的麻辣火鍋店為例,「在大陸沒機會,因為麻辣火鍋的辣,是由四川人來定義的,不是台灣人!」「我們不是賣中 菜,而要賣『台灣菜』。」李培芬也強調,「你的根據地在台灣,當你走出台灣開出一家餐廳,能打出的旗號、最佳的定位就是台菜。你怎麼能夠說服別人,來台灣 吃浙江菜呢?那大陸浙江的名廚都不用混了!」「台灣正不正名,一點都不重要,但是『台菜』,必須要被正名!」李培芬打趣地說,台菜早已融合八大菜系精華而 自成一格,亦毋須擔心大陸市場的接受度,「因為台菜不需要獲取全部人的喜愛,我只要那年所得一萬五千美元的二億人市場就好。」她舉例,鳳梨酥好不好吃見仁 見智,卻依然是陸客伴手禮首選。 韓良露甚至指出,台菜應該打出的名號是「台北菜」,因為餐飲文化競爭的背後,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競爭,「所以你會吃到『紐約』貝果,不是猶太人貝果,喝到的是『倫敦』下午茶!」台式料理的旗幟擺對了,但該賣些什麼,才能代表台灣美食? 台 灣小吃、廟會辦桌文化、加上精緻化的餐廳筵席,組成台灣菜的基調。李培芬表示,蝦捲、米糕、雞捲都是包容鄉土庶民的料理,「什麼叫台灣味?就是沙茶醬、腐 乳醬、金蘭醬油的那個味道!」李培芬點出,賣火鍋討不了好處,因為大陸火鍋很強,日本料理也不是對的品項,她曾招待大陸一位餐飲富豪去﹁三井﹂,對方吃得 臉色發白;大陸人不喜歡生冷食物,這是飲食習慣的問題。中國肯德基的成功,也常被歸因於中國人喜歡吃雞勝過牛肉,總之,第一步就必須賣對產品! 創投找金雞母 要有點難度又能大量複製 在創投眼中,邱德成認為,「有點難度門檻,又可以大量複製的」才是金雞母,像台灣小吃類,門檻不夠高,能賺錢,但沒辦法做到掛牌上市。 他 提到台商在大陸創辦的「呷哺呷哺」火鍋店,翻桌率一天高達六到七次,可彌補大陸高店租;而且走的是日式涮涮鍋的小火鍋形式,與中國大鍋的火鍋做出區隔。現 在「呷哺呷哺」在中國有一百多家店,年營業額人民幣七億元;難怪四年前,來自英國的英聯創投就注資五千萬美元,買下五一%股權,讓邱德成非常扼腕。 王 品集團董事長戴勝益指出,大陸人非常會複製,但盲點在於不會做連鎖店,偏偏這是台灣人的強項。「你做成連鎖店,他們就沒轍。」再來,他認為從小沒有拿刀叉 吃飯的大陸人,不擅長做西式餐飲的東西,更不熟日式料理,「所以利用文化的傾斜、現在大陸崇尚異國的情懷,喊出西式、日式料理也有機會;像是給人感覺是日 式的﹃味千拉麵﹄、﹃呷哺呷哺﹄火鍋,他們就會後退一步︵不敢複製︶。」 走向﹁八五化﹂ 商業模式決定最終格局 儘管找對了品項,但商業模式將決定最終的格局。 「一 定要若干程度『八五化』,要有(八五度C)複製能量,尤其中式速食這塊空白市場,那才是一塊大的肉,只要誰先出來稱王,誰就贏了!」李培芬指出,連稱霸中 國西式速食市場的肯德基,○五年都已推出了「東方既白」中式快餐,大陸本地更已出現受到資金追捧的﹁真功夫」、﹁麵點王」、﹁大娘水餃」等品牌。 開 餐廳如果追求獲利,不追求複製和規模,當個名店也行;但若要瞄準大陸市場,連鎖複製的能力將是個燙金的題材,而能做到簡單化、標準化,才有連鎖可言。這也 意味著,靠祕方經營的餐廳,已成過去。「以前就是靠老師傅的一把手,沒有標準化。餐飲要和國際接軌,要講的是國際的語言,不能再說酌量,我們一斤十六兩, 大陸一斤是十兩,至少要車同軌、書同文。」欣葉餐廳總經理施劭偉表示。 目前各路人馬都力爭的對象,其實是周氏蝦捲;在台南安平,第二代老闆周志峯早已將台式小吃發展為速食化的經營形態,只是未來能複製得多快,牽涉到對岸食材取得等問題,未來還有待驗證。 邱德成提到,餐飲業者應該在台灣先大規模複製,至少練兵要練到一定程度,若在台灣沒有基本盤,在大陸很難營運。 餐 飲業的大市場,規模擴張的人力需求,也吸引年輕人投入。這幾年,三十歲左右的法式料理名廚、冠軍試酒師、巧克力師傅紛紛出頭。在戴勝益眼中,現在正是年輕 人投身餐飲業千載難逢的好時機,不諳廚藝也沒關係,「年輕人是要賺管理行銷財的,做那個(事業)才會大!」「如果你告訴我一名二十五到三十五歲的年輕人, 拿五百萬元起家,我認為他就只有兩條路可以走:網路創業或是餐飲。甚至,餐飲的成功機率還比較大,姑且不論規模,一定可以賺到錢。」韓良露斷言,餐飲業的 失敗率相對低,現金收入、毛利高,值得年輕人一試。 「不過,這行適合天性不怕辛苦的人,因為即便做到米其林三星級的世界名廚,都還是不能避免『廚房是有熱度的』這件事,涼快的工作,絕對不是餐飲業這一行。」韓良露以妙喻嚴正提醒。 儘 管現在,台灣餐飲業主多半是廚師出身,欠缺資本市場的概念。「但是未來,有資本市場概念的餐飲業者,將會越來越多,餐飲專業和資本市場的互動會越來越活 潑。」施劭偉觀察,「因為真正的發展不只是靠技術,而是靠管理。」做餐飲生意,將不只是賣那一杯杯咖啡、一盤盤料理,也有可能是一張張股票發行的資本化、 集團化經營概念。或許,八五度C未必是台灣餐飲業者眼中最推崇的成功模式,但卻展現了這樣的一種未來可能性! 美食打天下! 台灣即將上市櫃的餐飲業一覽企業名稱 店數 品牌數 去年營收(億元) 預計上市櫃進度摩斯漢堡 184 1 34.0 今年12月先登錄興櫃王品集團 165 10 70.6 2012年上市南僑集團 33 12 14.0 不排除分割餐飲事業掛牌 瓦城泰統 集團 28 3 11.0 已受券商輔導,準備掛牌備受青睞! 邱德成、韓良露、李培芬看好的台灣餐飲明日之星呷哺呷哺火鍋 英聯創投已入資,中國有100多家店,年營收約人民幣7億元。 鼎泰豐 已成功複製到香港、日本,可做到管理、製作標準化。 欣葉 門檻夠高,曾藉與華航空廚合作機會進行流程標準化,但關鍵仍在複製能力。 頂鮮 即台南擔仔麵,門檻夠高,已在上海開店,但關鍵仍在複製能力。 青青餐廳 由廚神阿發師領軍,計畫整合中華美食交流協會得獎名廚,具業界人脈與研發能力。 渡小月 阿發師陣營、中華美食交流協會成員,主廚陳兆麟是各方創投力爭對象。 鬍鬚張 已具備快餐形式,方便複製。 周氏蝦捲 已具備快餐形式,方便複製,並已展店至澳門,各方創投力爭對象。 饗食天堂 七年級生管理團隊,正在蓋中央工廠,高客單價、形態易複製,被創投鎖定。 寶萊納 就像美國的T.G.I. Friday s餐廳一樣有機會複製。 幾分甜 華威創投已入資,烘焙和伴手禮全台直營43家店,營收8億元。 呷百二 高雄伴手禮名店,去年已被香港大昌行簽下中國港澳經銷代理權。 |
|
||||||
旗下掌管九個品牌的美妝集團台灣分公司負責人陸瑜民認為,只要依照個人喜好與需求,事先安排好行程計畫,就能同時完成工作目標、又能享受休閒樂趣。 撰文‧莊 芳 採訪時間一到,只見美商怡佳執行董事總經理陸瑜民踩著三吋高跟鞋,身段輕盈地像踩著節奏一般迎面走來。優雅的外表與肢體動作,似乎不太適合用「女強人」三個字來形容她,但她卻是在台灣一手掌握九大美妝品牌、擁有一千名員工,更在去年創下五十億元業績的外商企業負責人。 晨 間運動 保持最佳狀態在凡事講求「美」的時尚產業裡,維持姣好的身形與外貌,幾乎就像是堅守「工作職責」一樣重要。陸瑜民自然也不例外,在二十五年的職業生涯裡, 不間斷地運動成為她維持身材穠纖合度的妙方。每天清晨六時起床,用完早餐、送女兒出門上學之後,就是她極為重視的晨間運動時間。 無論寒流侵 襲,還是颳風下雨的天氣,每到七點陸瑜民就會換上運動服裝、戴上耳機,沿著住家附近路線,開始一小時的快走運動。她說,早晨是她一日之中最喜愛的時刻,就 連偶爾偷懶一下都捨不得!所以即使下著雨,也要撐著傘進行走路運動,享受難得的獨處時光;到了周末假日,她更是要「放肆」地走上二小時才甘心。 對於忙碌的上班族,特別又是身負重擔的高階經理人來說,能夠長年維持同一時間的生活習慣,簡直是一大奢侈。陸瑜民同時身兼母親、主管與員工等各種角色,還想有條不紊地享受生活,只有善加規畫個人與「時間」的關係,再簡單點說,要能主動地掌控時間。 「坦白說,我的行程安排看起來,恐怕只能用『很無聊』來形容!」但陸瑜民口中說的無聊,其實根本就是排得毫無空隙、超過二個星期的時程表。許多大型會議與重要活動的日期,甚至還以「一季」為單位,早在翻過好幾頁的行事曆之後畫上記號。 提前計畫 才有多餘時間應變雖然行程滿到幾乎沒有喘息空間,但是仔細一看卻有好似無聊、但又頗為重要的規律性:起床、工作、運動、就寢,每天都在固定時間、做固定的事;在同一時段認真工作,也在同一時段盡情享樂。 「現在的社會,有誰不忙呢?所以一定要懂得取捨,該努力就努力,該放鬆就放鬆。」陸瑜民的時間管理觀念,就是要完全主導生活的步調,既不會因忙碌而失去生活的品質,也不會成為被時間掌控的奴隸。 提 前控管時間、安排計畫,還可提高為自己「加分」的機會。從北一女中到政大新聞系,都可說是父母、老師眼裡的高材生,陸瑜民從小就很重視時間管理。「在讀書 時,我永遠是放第一本作業在老師桌上的學生。」不僅如此,每次準備考試,陸瑜民也很少臨時「抱佛腳」,總在考試四、五天前就將考題完整複習一遍,幾乎成了 同學之中的異類。 現在,她則要求自己與同仁,在公司個別的專案截止日期前十天,就要完成所有的企畫內容。若是遇上大型活動,更要在一個月前 做好準備、開始進行預演。「對我來說,完成一件事不過只有七十分,預留時間才能向上加分。」另外,她認為時間安排絕對必須有優先順序。「每天的工作一定無 法全部做完,」但只要上班前先看過一遍行程,特別是針對長期的企畫案,「立刻就會知道哪些事情當天必須收尾。」接著,就要鎖定這些重點事項進行處理。「與 其做了五十件事都看不出成果,不如把五件事做到令人刮目相看。」對於大大小小的內外會議行程,或是各種活動邀約,陸瑜民也是盡量能少就少,精簡為要。除非 真有必要,否則除了固定周會、月會以及主管會議,陸瑜民認為,「並不需要綁住彼此時間,而要試著放手、相信員工。」在績效導向的外商企業文化之下,她也採 用十足的美式作風,充分授權給各部門主管。這麼一來,也給自己更多時間與空間,執行更為重要的決策。 陸瑜民強調,做好時間管理有個要點,那就是要「充分了解自己」。尤其是身為專業經理人,又要具有很高的抗壓性。像她正是時間掌控得當,幾乎從來沒有失眠問題,只要累積睡足五個小時就能再度展開新的一天。「找到適合自己的生活節奏,就能享有舒適自在的身心!」 陸瑜民 出生:1964年 現職:美商怡佳執行董事總經理經歷:美商怡佳雅詩蘭黛品牌總經理學歷:紐約FIT設計學院 政大新聞系 一日行程 06:00 起床、運動 09:30 進公司、檢視業績報告12:30 在公司用簡餐、回email 14:30 內部或外部會議 19:30 離開公司 22:00 聽音樂或回email 01:00 就寢 善用時間小撇步: 1 檢視業績報告後,發現真的有需要才去關切,不需要開很多會。 2 回email不是越快越好,匆忙回覆可能思慮不周全或語氣不佳,因此有些郵件,必須在有完整的時間時仔細思考後再回覆。 3 由於產業的特性,晚上有一些宴會的邀約,不過自己定位是專業經理人,會視需求才出席。 |
|
||||||
▲陳然(左)在念慈菴效力二十載,謝國昌(右)對這位老臣子敬重有加,大小事務皆聽從陳然吩咐。 正當轉天氣的時節,京都念慈菴的川貝枇杷膏就特別好賣,荃灣廠房已進入加班狀態。這隻由清代流傳至今凡三百年歷史的老品牌,聲名得以發揚光大,全賴中途易主,由一位藥房大拆家,中正藥房老闆謝兆邦接手經營五十年所致。 近年力拓年輕化市場的京都念慈菴,起用楊千嬅代替鄭裕玲拍廣告,又推出枇杷糖及科學中藥,銳意革新。可是年輕化的背後,卻有點青黃不接。原來年屆七十六歲的董事長謝兆邦,於前年因中風而退隱,業務交由長子謝國昌打理;而實際話事的顧命大臣,則是在念慈菴打了二十年工,現年已七十五歲的董事總經理陳然。
▲這幅孝親圖自六二年註冊成為京都念慈菴的商標後,一直沿用於包裝上。 採訪期間,陳然要飛往成都,參加香港貿易發展局在當地舉辦的產品展,返港稍休四天後,又再飛泰國與當地的代理商傾生意。這位本應退休的老臣子笑說:「都慣喇,我成日都會飛去上海、南京等,因為我哋喺大陸個market (市場)好大。」 全球有二十五個國家有分銷的念慈菴,去年賣出二百五十萬打枇杷膏,總值三億五千萬元,其中大陸佔六成,香港只佔一成。因此,身任顧命大臣的陳然不得不風塵僕僕。 陳然出外公幹,睇檔重任便落在太子爺謝國昌身上。三十九歲的謝國昌,現時是念慈菴的生產部及品質檢定部經理。原來,念慈菴董事局原來共有四名成員,除董事長謝兆邦因病退休外,主管中正藥房的林賢龍少理念慈菴事務,而主管財務的馮伯濃亦深居簡出,真正視事的董事,就只有陳然,他一行開,自然由太子爺頂上。 畢業於英國倫敦中央大學電子工程系的謝國昌,回港後在幾間電子廠打了三年工。但他承受不了電子廠生意大起大落的刺激,在九○年加入父親的念慈菴,負責生產部事宜。 太子不愛擔大旗
▲念慈菴以往用紙裹樽,至七十年代才改以紙盒包裝。
▲加拿大版(左)及日本版(右)的念慈菴枇杷膏。 「八九年,電子廠一係就有幾億生意,一係就蝕得好犀利,真係好得人驚!當時爸爸話,『做中藥唔會大富大貴,但一定餓你唔死』,所以我就返嚟幫手。」被念慈菴員工形容為不善交際的謝國昌,在訪問時有點不自在,要不斷吃枇杷糖紓緩緊張。 謝國昌管理的生產部,共有六條生產線,二百名員工;此外,他還兼顧品質檢定。「始終係藥,需要小心啲處理。好似要入口美國,川貝嘅分量就需要調低,因為啲鬼佬唔知係乜,而川貝混製成枇杷膏後,好難測出所含的物質成分,所以好麻煩……」謝國昌皺眉說。 至於管理公司的重任,他似乎興趣不大。「陳生(陳然)會負責呢部分嘅。」謝國昌搶着說。「爸爸病咗後,好多嘢都係由陳生話事,我會協助佢。」 謝國昌很聽陳然的說話。採訪當日,他本忙着處理文件,記者要求他與陳然合照,他初時婉拒,但陳然說:「落去影咗先啦,一陣啫。」合照才能拍成。 老臣子有來頭
▲八四年的周年晚宴,謝兆邦(中)於自己開設的嘉賓酒樓,筵開十多圍招待中正及念慈菴的員工。 陳 然是念慈菴的功臣,二十年前加入念慈菴後,便發動一連串改革,令生意踏上軌道。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工系畢業的陳然,說得一口流利英語。原來他一九四二年隻身 到上海讀書;三年後大學畢業回港,就進了由洋人掌權的屈臣氏汽水廠當營業主管,當時屈臣氏還有替可口可樂入樽,而陳然就負責營業事務。 三十年後,陳然躍升為生產部經理。恰巧,謝兆邦與念慈菴的幾位股東,於台灣合資開設大西洋蘋果汽水廠,邀請屈臣氏入股及協助管理,陳然及當時的總經理David Wilson 就被派往打理這門海外生意了。 陳然與謝兆邦於七五年首次在台北見面,兩人在台灣合作了五年,彼此惺惺相惜。「謝生係個好叻嘅人,而且人緣好好,成日鍾意請人食飯,請親都兩圍嘅。豪爽、不拘小節嘅人做生意自然較容易。」陳然說。 八○年,由於大西洋有些股東不願再注資,謝兆邦等人最後將汽水廠賣盤。謝兆邦此時邀請陳然加盟幫手。「當時我喺屈臣氏都就快退休,只會做多兩、三年,但我諗喺念慈菴,或者可做多七、八年。」誰知一做便是二十年。 由汽水廠轉投中藥廠,似乎有點風馬牛不相及,陳然卻說,「冇問題㗎,謝生請我返嚟做管理,我喺屈臣氏六百至七百人都管得掂,八○年時的念慈菴,那二、三十人根本難唔到我。」 連番改革生意大增
▲自八四年念慈菴的煮藥及入樽工序,開始機械化,但包裝入紙盒仍需百多位女工負責。 謝兆邦沒有看錯人,陳然進了念慈菴後,第一件改革,是廢掉空樽回收的慣例。原來八○年以前的念慈菴,會以回收空玻璃樽循環生產,由於衛生問題令投訴日增,陳然便將在屈臣氏的管理方法,套用在念慈菴上。 「以前喺屈臣氏都試過有鬼佬投訴,我就親自帶兩支威士忌去道歉;那時念慈菴嘅投訴,我亦親自向啲客道歉,不過那幾次就送番兩打念慈菴啫。」陳然笑說。 謝兆邦接納了陳氏建議,棄用回收樽,採用成本高出兩成的新樽。此外,當念慈菴在八四年由深水埗海壇街住宅大廈,搬到荃灣德士古工業大廈廠房時,陳然更建議,投資三、四千萬元作機械化生產,以電壓爐代替人手煮藥,且真空入樽,增加產量。 「以前用大銻煲、柴油爐煮藥,啲阿姐仲要逐羹倒入個樽度,好原始㗎。加上得一條生產線,由朝煮到晚,每日都只係得九十公斤。」在念慈菴的煮藥房做了二十多 年的關生說。今日,念慈菴的電爐每天可煮四噸枇杷膏,較從前多兩百倍,而年生意額亦由三十年前只得百多萬元,躍升至去年三億多,估計毛利有七成。 「都係我老闆叻,他識得用廣告,肯花錢,賺一千萬敢用五百萬作宣傳,而家每年我哋會用七千萬作全球廣告費,唔係人人得。」陳然佩服地說。 念慈菴的電視廣告由七十年代尾至今,所用的人選及策略,均由謝兆邦拍板決定。八十年代中,鄭裕玲拍過《流氓大亨》及《生命之旅》等劇,形象正派及健康,所 以聘她為念慈菴的廣告代言人。九八年,謝兆邦銳意吸納年青一輩的生意,改用楊千嬅取代鄭裕玲,另外亦開始生產枇杷糖及科學中藥,圖創造另一次奇蹟。 老闆善造奇蹟
▲台灣廠房自九六年遷至林口現址,全廠面積約四千呎。
▲謝氏家族圖 原來賣藥行裡,一直傳誦謝兆邦是個愛締造奇蹟的「奇人」,因為念慈菴本是一隻寂寂無名的枇杷膏,但自謝兆邦於五○年初收購此藥後,它就成為一個人所周知的品牌。 據在中正藥房打了三十多年工的林賢龍說,謝兆邦二十出頭便到藥房當售貨員,邊打工邊學醫藥常識,兩年後立心自創一番事業,遂與同年的妻子劉雪晴,在彌敦道與人合租了個二百多呎鋪位,以半邊鋪形式開中正藥房。 「當時鋪頭仔,只可請得一個員工,老闆自己搵貨源、送貨同行街搵生意,由朝捱到晚,真係好勤力!」林賢龍說。 生意做多了,謝兆邦便擴充藥房,將店鋪遷往太子大埔道的現址。當時店鋪只有千多呎,後期逐漸擴展至閣樓及三樓,樓面八千多呎。六一年,謝兆邦成立中正藥房有限公司,更在七十年代,以一百四十五萬元將大埔道整幢大廈買入,中正藥房亦成為九龍區最大的拆家。 其實早在五十年代,藥房生意上軌道後,謝兆邦便向念慈菴創辦人楊孝廉的第七代後人楊萬如,買入念慈菴的藥方,並於六二年將包裝註冊成商標。楊家原居於北方,初到香港未能適應南方天氣,加上見枇杷膏銷量不濟,每月只賣得百多樽,便賣掉藥方離開香港。 念慈菴靠中正翻生
▲位於太子大埔道的中正大廈,自七十年代便掛有念慈菴的廣告招牌。地鋪為中正藥房。(陳鎮堅攝) 謝兆邦接手後,念慈菴首兩、三年生意仍有虧蝕,「老闆真係擺晒全副精神心血去搞念慈菴,透過中正不停去推廣呢隻枇杷膏。 「加上佢又有頭腦,利用好多廣告去谷呢隻藥,自己又夠魄力,前幾年仲會親自飛去星馬泰五天,見代理、傾廣告,比佢後生十年嘅夥計,跟佢去完返嚟都話攰到頂唔順,但老闆卻若無其事。」林賢龍說。 藉着中正的關係,念慈菴打出名堂。據林賢龍稱,現時全港一千三百多間藥房,逾千間有售念慈菴,其中九百多間透過中正購入此藥。 至於台灣市場,是由謝兆邦於六一年隻身飛往台灣開拓,除生意外,為他帶來第二段婚姻。原來他遇到一名台灣女子游美玲,並與她在當地註冊結婚。婚後,他不時 港、台兩邊走,兩年後更在台北設廠,生產只供當地內銷的念慈菴。在二太太游美玲協助下,生意逐步上揚,至今每年約有六千多萬元營業額。 由於謝兆邦有兩位太太,分居於港、台兩地,念慈菴的港台生意,亦由兩房人分管。例如香港業務,由大老婆所生的獨女慧君搞開,她於八十年代便加入中正,夫婿鄧世濤主理念慈菴的市場推廣,及至八十年代中,兩人移民加拿大才停止。 兩房人分管業務
▲謝兆邦(中)攜同正室劉雪晴(左二)出席八四年的周年晚宴。 至於台灣的念慈菴,一直由二太太及大女兒慧敏打理。二太太有三子三女,其中三名子女均出外發展,只有大女肯留在台灣幫手,二女慧淦負責拓展大陸市場。在台灣長大的大仔國昌,在英國大學畢業後回港與父親團聚,事關他是長子,便成為念慈菴的當然繼承人。 由於父親在港一直與大老婆居住,這位突然加入的長子,唯有獨居於中正大廈的頂樓;父子長期聚少離多,感情有點疏離。 念慈菴掌舵人謝兆邦,在九九年突然中風,以致口齒及聽力不靈,並須坐輪椅。念慈菴的業務,交由陳然及謝國昌打理。對於父親花了半世紀心血,苦心經營的這盤生意,謝國昌謂:「都好穩定喇,做中藥唔可以變太多,兩、三年計劃一次都好夠,好彩冇上市咋,唔係仲麻煩。」 不過老臣子陳然卻另有看法,「我梗係想念慈菴上市啦,我實有得分嘛。」再過幾年他真的要退休了,所以現正積極訓練及提升內部員工,將來協助謝國昌,然後便功成身退。 京都念慈菴這盤具有三百年歷史的生意,謝國昌能否成功接班,大家拭目以待。 製作過程
▲1 以電磅秤每種藥材的分量,然後獨立放入棉布袋內。
▲2 將每袋藥材分批置入電爐。
▲3 倒入蜜糖漿。
▲4 用抽真空機消毒玻璃樽。
▲5 以輸送機將煮畢的枇杷膏入樽。 舊相巡禮
▲印於一九七六年謝氏宗親會會刊的念慈菴廣告。
▲念慈菴的第一輯電視廣告,找來薰妮當主角。
▲鄭裕玲的正派形象,使她做了念慈菴十年廣告代言人。
▲一九七六年,謝兆邦(右一)宣誓就職,成為謝氏宗親會的理事長。
▲念慈菴於七十年代的大型外牆廣告。
▲五十年代的念慈菴送貨車。 京都念慈菴歷史演變年鑑 清代康熙年間(1662-1722 )‧順天府縣令楊孝廉的母親患有久咳,廣尋名醫,得當時一位出身醫學世家,著有《溫熱論》的名醫葉天士,授予枇杷膏藥方。楊母病癒後,楊氏製藥售於民間,為紀念其母,遂命名「京都念慈菴」。 日治時間‧楊氏第七代後人楊萬如一家,由北京南下至香港,每月售賣念慈菴只約一百支。 50 年代初‧藥房拆家謝兆邦,向楊萬如收購藥方,並於深水埗海壇街住宅大廈設廠製枇杷膏,在中正藥房發售。 50 年代末‧念慈菴開始分銷到東南亞及美加等國家。 1962 ‧京都念藥菴正式註冊為有限公司,其包裝亦成註冊商標。 1963 ‧在台灣設廠。 1980 ‧陳然入京都念慈菴工作,廢除回收樽慣例。 1984 ‧深水埗廠房搬到荃灣德士古工業中心,並將煮藥及入樽工序機械化。 1985 ‧運送念慈菴到深圳藥房寄賣,開始打入大陸市場。 1993 ‧為防香港回歸後生意受影響,遂於新加坡設廠。順利過渡後,廠房改作研究中心,推出科學中藥。 1997 ‧推出枇杷糖。 1999 ‧謝兆邦中風,念慈菴交由陳然及謝國昌打理。 2001 ‧大陸市場已穩佔營業額六成,為減低運輸成本,遂於北京設廠房,預計2003 年正式投產。 京都念慈菴與齊天壽訴訟案
▲當年抄足念慈菴的齊天壽枇杷膏已經絕跡,現今只得小部分藥房有售齊天壽的川貝枇杷露。 九六年,京都念慈菴入稟高院,控告齊天壽生產的川貝枇杷膏影射其產品,及侵犯了念慈菴的註冊商標。 「佢(齊天壽)本來係綠色包裝嘅,但九六年直情跟足念慈菴紅底黑字嘅包裝,所以我哋先告佢。」陳然說。 齊天壽的創辦人韋光耀,原為念慈菴的舊員工,七十年代離巢後自立門戶,於灣仔設廠賣枇杷膏,至九五年,全年銷量約一百八十萬元,但九六年改了包裝後,全年銷量即躍升至二百七十萬元。 經過兩月的訴訟,法院判齊天壽敗訴,須轉回包裝才可繼續售賣枇杷膏,且須繳付堂費及港幣一元作賠償費。 「我哋淨係要求一蚊作賠償,因為知道多嘅(一百萬元)都未必會索償到,所以唔想搞咁耐,淨係要佢哋轉番個包裝就算。」陳然續說。 至今齊天壽仍有批發舊包裝的枇杷膏,但不少藥房行家稱,已有好幾年沒代售齊天壽,因其銷量並不理想,現今大藥房更只賣念慈菴而已。 念慈菴股權剖析
撰文:趙婉兒 攝影:張國慶 資料:黃翠蓮[email protected]請參考《壹週刊 時事及財經冊》第10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