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從美國偏鄉寄養兒到世界知名牙醫 彰化囡仔陳俊龍橫掃全球醫界之路

2012-1-9 TWM

Dii國際植牙醫學中心創辦人陳俊龍,獨創「五合一快速植牙法」,他年輕成名,少不了同業攻訐,但他的技術 最終還是獲得病人與醫界認同,從一個彰化小孩,到全球知名牙醫,陳俊龍成名之路也是一段辛苦歲月。

撰文•鄭淳予

「牙痛不是病,痛起來要人命。」陳醫師在十分鐘之內,就把患者蛀壞的牙齒拔了下來,他神奇的魔術才要開始


陳醫師先是利用水壓墊高與口腔有層薄膜之隔的鼻竇,然後用專利鉆頭撐開牙床形成一個種植窩,再置入新植牙 體,並從容補上人造骨粉,填平牙齦間空隙,最後把假牙和已深植牙床的植牙體黏合。
好醫術    吸引政商名流 患者從手術台上起身,不敢相信牆上的分針只轉了一圈,更讓他驚訝的是,困擾大半生的「宿疾」居然徹底被解
決了,當場感動得直謝陳醫師。

這位自行改造手術刀,又獨步全球發明「五合一快速植牙法」,取得超過三十件專利的陳醫師,就是來自台灣彰 化的陳俊龍。

帶著這身好「手藝」、好「工夫」,陳俊龍在全球擁有八家連鎖牙醫診所,政商名流如拉斯維加斯市長奧斯卡
.高德曼等人都放心地把牙齒交給他,國際巨星麥可.傑克森的父親也因陳俊龍一次幫他植好十四顆牙,高興地把
收藏多年、價值連城的畢卡索真跡送給他。

陳俊龍在台灣也掀起牙醫界討論,他在台灣舉辦的論壇座無虛席,甚至有牙醫專程跑到美國找他學植牙技術;陳 俊龍在兩岸華人圈已打出名號,不少企業名人都指定找他植牙,他在中國的上海、深圳也成立診所。

媚登峰集團董事長莊雅清說,為了解決困擾多年的這個「舊疾」,她特地飛到美國拉斯維加斯,一口氣讓陳俊龍 植了十七顆牙,整個手術的過程比她等待登機的時間還要快。「中國有位石油大亨,我幫他植完一口二十六顆的牙 齒後,他說,這比他發現石油礦的那天還要高興。」陳俊龍淡淡說著,眉宇間卻難掩得意。

留學密西根    夢想差點中斷「我覺得我真的是被(上天)派下來當牙醫的。」自小喜歡動手做模型的陳俊龍在五 歲時就對牙醫萌生興趣,但陳爸爸可不這麼認為;提出想當牙醫念頭的陳俊龍,永遠記得當天換來一頓痛揍:「他 說,牙醫根本就是木工,整天在那裡叩!叩!叩!哪有前途。」陳俊龍出身醫師世家,全家族有三十多位醫師,就 是沒人當牙醫。

陳俊龍悄悄把牙醫夢放在心裡。國小他是念資優班的天才兒童,直到十二歲那年,陳俊龍穿著一身西裝,離開家 鄉一圓父親的「留學夢」。

陳俊龍出國那天,全家族的親戚以及彰化的厝邊好友包下遊覽車到台北松山機場為他送行。「被人風光送出國
,但卻是去賣魚。」陳爸爸為幫陳俊龍辦移民,買下洛杉磯一家魚店。

半年後,魚店經營不善,陳家損失慘重,希望陳俊龍返台,但他想起出國時親友為他風光送行的場面,好勝的他
,說什麼也不願狼狽返台。

陳爸爸找遍每一位親戚,試過各種管道,最後終於在美國密西根找到一個安息日教會家庭願意收留陳俊龍。父子 兩人轉了兩次飛機,來到Saginaw這個小鎮,眼前只有一望無際的玉米田,陳爸爸對陳俊龍說:「暫時在這裡住一陣 子吧,爸爸跟芝加哥的親戚安排好,再接你過去。」但最後親戚都沒有伸出援手,陳俊龍就在玉米田環繞的小鎮裡 過了六年,過著安息日教會沒有葷食、沒有電視的生活。盼不到家人帶他離開,他最後把所有的精神體力都放在參 加運動比賽,同學多半是農夫或工匠之子,他甚至一度忘記小時候的志願,連父母也覺得失望,只期盼他不要變壞 就好。

後來陳俊龍的國小同學申請到美國賓州大學,讓原本只想念小鎮社區大學的他深受刺激,自此發憤讀書,「我來 美國一年,就能補上別的小孩十三年的英文程度,六年的空白也該補得起來。」小學同窗刺激    重拾牙醫夢陳俊龍 在高中的最後三個月苦讀,以全額獎學金考上密西根大學,又繼續苦讀,隔年參加DAT(牙醫資格考試),獲得 全美十年來最高分,以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牙醫學院就讀,跳級攻讀博士學位,原本對牙醫懷有偏見的父親,至此 也只能成全。

人生際遇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連父母也不可置信,陳俊龍笑著說:「他們來參加哈佛的畢業典禮,爸爸還 嚴肅問我,身上的畢業服是不是租來照相用的,直到看到我和老師同學們拍照,才相信我真的讀了哈佛。」若不是從小離鄉背井到美國扎根成長,陳俊龍也許不會有後來的傲人成就,但想起那段離開原生家庭的歲月,他內心仍充 滿遺憾,覺得是個「兩敗俱傷」的決定。「好好一個小孩本來可以陪在你身邊玩到他十八、九歲,但我九歲辦完護 照,十二歲就出國了,所以他們也失去我最可愛、好玩的時候。」現在,陳俊龍和韓裔妻子生了五個小孩,他坦言
,或許就是基於補償心態才這麼渴望兒女成群,把當初缺少的溫暖全灌注給孩子。當陳俊龍看到大女兒九歲時新辦 好的護照,不禁又溼了眼眶:「我想起當初爸爸的心情應該和我一樣,昨天還在包尿布的孩子,轉眼竟然就要離開 了。」陳俊龍在成長過程,曾一度不諒解父親,但回首來時路,若不是當初父親苦心安排,也不見得能達到今日成 就。在人生得失之間,陳俊龍謹記父親教誨,要回饋台灣社會,這幾年他回台辦論壇,希望可以造福民眾,對陳俊 龍來講,這條回鄉的路程才剛開始。
陳俊龍 出生:1966 年 現職:Dii國際植牙醫學中心董事長暨院長經歷:哈佛大學客座教授、內華達州牙周學會第一任會長、國際植牙學
會講師學歷:哈佛大學牙醫系博士家庭:已婚,育有二女三子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0602

知己知彼:不養兒防老

1 : GS(14)@2017-11-13 04:09:40

一些老一輩的傳統智慧已不合時宜,甚麼「養兒防老」,過時了。現在很多年輕的夫婦都選擇不生,有人認為這個地球已不再適合人類居住了,特別是香港;有人不想自己的小朋友在無盡的競爭中長大;更多人是怕了養育一個小朋友的龐大開支。十一年前,李麗珊已經說養大一個小朋友要400萬元,現在養一個小朋友開支可能要600萬了,還未計慈父慈母幫忙置業的一筆。有調查發現,香港近五年的首置客中,近四成要靠父母或其他家人協助首期上車。「養兒100歲,長憂99」,不乏退休父母,存款不多,只有一層樓,為了幫子女上車,按了自己的自住物業。樓價越升越高,年輕人不靠父母幫忙,難以上車。慈父慈母滿街都是,每每有新盤開賣,估計有一半人都是幫子女置業。不少年輕人開始視父母應協助子女上車為必然的事。站在父母立場,有能力負擔的也許樂意,無能為力的有壓力了,勉強而為的更慘。這樣說有點功利,事實上,現在不流行「養兒防老」一說,應改為「養兒啃老」。故有人說,今時今日何以防老?不養兒。非反人類、反社會,亦不是教唆人不生育,筆者只想奉勸仍有「養兒防老」的想法的人,要醒了。退休要早早計劃,靠人不如靠自己,年輕父母或許要考慮成立「助上車基金」。風吹知



來源: https://hk.finance.appledaily.co ... e/20171110/20209651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44216

陸振球:樓價高企 拉長養兒期

1 : GS(14)@2018-07-28 09:08:20

https://www.mpfinance.com/fin/da ... 7810&issue=20180728
【明報專訊】香港私人住宅樓價高不可攀已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近日兩宗二手居屋和公屋成交,卻告訴大家,就連這些當初只為較低收入人士或家庭興建的住宅,其二手價也已升至嚇人,其中旺角富榮花園一個中層單位以1065萬元轉手,成為全港首個千萬元「居屋王」,沙田公屋顯徑邨一個高層單位亦以高達665萬元售出,榮登全港最貴「公屋王」,呎價高達1.1萬元多!

香港永明金融今年4月12日至5月6日期間在香港進行「子女所想,父母必應?」養兒理財研究,透過網上問卷及面談成功訪問了690名父母及141名學生,調查父母及子女對養兒育女相關的理財項目期望及看法。其中受訪子女表示未來10年最希望實現的目標,當中佔59%表示為置業(圖1)。不過,不說上述旺角富榮花園破千萬元的二手成交暫仍是居屋的個別例子,根據香港置業統計,現在二手居屋的平均成交價也已接近528萬元(圖2),亦非一般年輕年可以輕易負擔,有關調查便顯示只有25%的年輕人有信心自己能獨力達成「上車」目標,同時高達49%希望父母從財政上協助(即所謂靠父幹)。

僅25%年輕人有信心獨力「上車」

中國人常說「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上述調查中的父母,不單認為養兒育女需供書教學,原來有高達29%的父母認為,即使子女有第一份全職工作,仍要繼續在財政上定期支持子女,更有7%的父母即使子女成功置業,仍要繼續金錢上的幫忙(圖3),如子女仍未買樓呢?原來更多達41%的受訪父母正在計劃或甚至已開始為自己的子女置業作儲備!

子女就業 父母仍需操心置業

說回年輕人未來十年的目標,買樓置業是首位,進修只排第二,結婚則只排第四(原來買樓重要過結婚,又或買樓未必是為了結婚),創業更只排第五!或許,在香港就算創業成功,也不一定可以買樓?

其實,現在不單是一般年輕人創業難或不想創業,就算是富二代,雖然有父母資金支持,也未必有興趣做生意。筆者最近和朋友brainstorm,朋友說他認識不少富二代,對做生意都不感興趣,而是最喜歡將手頭資金放貸收息,因為可以收到息率高到一般人難以想像,個別例子是以三個季度收息,每個季度收10厘,即三個季度合共收30厘,並再加3厘作「埋單」,以年度計化年回報接近五成!

那不怕有風險嗎?朋友說富二代會這樣計數,如同時借出5宗貸款,就算有1宗收不回,整體計算仍可圍到數,所以那些富二代不怕做放數云云。筆者聽到後心想,能一年可付接近五成息率支出,除了是作江湖救急之外,還有什麼生意可承受如此高息率,聽說有可能借上借,是大耳窿借錢後以更高息放貸,又或是做其他的不道德生意?

其實,上述以為只要做得多便可將風險打散的想法,也令人聯想起10多年的美國次按風暴,當年一些ibanker想出將資產打包以債券方式發售,以為如此可以分散風險,最終還不是出了事?其實,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也曾盛行垃圾債券打包,最後又是一場金融風暴避不了,最近內房發債也相繼開始出現違約,亦很令人擔心。

「呼吸PLAN」催谷銷情 埋下炸彈

其實,香港不少新盤也是透過提供超高借貸,代理更美其名為「呼吸PLAN」才有好銷情,始終有一天,出得來行,遲早要還!

最近有議員提議調高專業投資者定義門檻,指自2003年即個人專業投資者要擁有800萬元的投資組合,這個定義15年來未隨物價上升而改變,有傳證監會在明年將檢討,認為要提高才可對投資者有保障。

如不是所謂專業投資者,便不能涉足不少基金和被視為較高風險的投資工具,不過,是否愈多錢便代表投資者愈成熟?比方說,最近又再鬧得沸沸揚揚的「美女」倫敦金騙案,被騙者是否沒有錢?以往不少大投資者也中招的Accumulator,也是專業投資者才有資格玩,還不是一樣出事?

首期門檻高 小市民失入市機會

反而,有關限制令到一些有知識的成熟投資者,可能只因資金不足而不能參與,情形就如政府限制物業按揭成數後,富人仍可輕易買入心儀物業投資,沒錢的一般小巿民,卻被逼要以更高呎價去買銀碼更細的劏房,甚至沒有入巿機會,如樓巿愈升,便變成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這樣公平嗎?

事實上,早年可以九成按揭買樓時,巿民只要有能力供樓,便可買樓不用捱租,但今時今日,不說單單樓價高造成買樓難,人們儲首期也愈來愈不容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350897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