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打國際市場 該靠品牌或技術?

2010-12-20  TCM




大甲小鎮發跡的捷安特品牌,連續兩年躋身台灣前十大國際品牌,所屬的巨大集團更是全球自行車業龍頭,執行長羅祥安指出,品牌始於高端技術突破。

台 大副校長湯明哲(以下簡稱湯):有些品牌可以不依賴技術,像是愛馬仕、香奈兒,靠創造知覺上的產品差異化(perceived product differentiation),產品任何人製造都沒關係,掛上品牌就會有人買;另一種是如BMW、豐田汽車,擁有生產與技術核心,靠創造實質產品的差 異化(physic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形成品牌印象吸引消費者。

但,隨時間過去,品牌形象深植人心,技術的比重則會淡化掉。巨大集團經營進入門檻相對低的自行車產業,成為全球市場冠軍,靠技術還是品牌效果?

巨大集團執行長羅祥安(以下簡稱羅):巨大是自行車製造、代工起家的公司,一開始就非常重視品質,不只滿足代工客戶的需求,還不斷研究改進,基本上,我們在市場上的品質口碑很高,這是最重要的基礎。

從代工到建立品牌,如何卡位全球?

第二個關鍵是,我們很早就建立自有品牌,也做對一件事,去歐洲市場推廣自有品牌,而且從最高端的碳纖維車款開始推(編按:巨大一九七二年成立,一九八一年轉投資創立捷安特,建立自有品牌Giant,一九八六年在荷蘭成立歐洲總部)。

回 想起來,我們當時也滿勇敢的(笑),如果用奧運來比喻進入國際市場,我們可說沒拿到入場資格就想挑戰奧運。一開始就打高級車市場的原因是,自行車已有兩百 多年歷史,我們要證明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做出市場最高端的產品。一九八五年巨大開始研究碳纖維材質的車架,那時只有法國、義大利幾個手工車廠在做,光一 個車架就要三千美元。兩年後我們的碳纖維車上市,整部車賣三千美元,那時巨大銷美國的自行車,整車出廠價大概僅一百多美元。

湯:可是,一部自行車並不是只有車架,輪胎、把手也要是最高級的才行。

羅: 對,但自行車是一個分工非常細的產業,其他東西世界上已有頂級的產品,最難突破的還是車架。車架是整部車結構的核心,我們花好幾年研發、吃盡苦頭,推出後 在市場上還真的頗受歡迎。我們拿這個全世界最輕、最好的車子,贊助職業選手參加環法自行車賽等國際性比賽,拿了幾個冠軍,大家才開始注意到Giant這個 品牌。我們慢慢建立起在高端市場的名聲,把品牌的戰略高度拉開,再把品牌效應逐漸往中高階產品延伸下去。

也因為做高端市場,我們不斷被逼著要做研發,職業選手提出要求,我們就要在技術上去突破。因為這些經驗,後來做其他自行車產品的時候,我們的設計理念和想法,就和一般從底下慢慢往上走、做代工的自行車廠不太一樣。

選擇目標市場,有哪些考量點?

湯:是因為選擇先去歐洲市場才做碳纖維,還是因為碳纖維技術開發成功,才去歐洲市場,如果做不出來就不去了?

羅:做品牌得攻外銷市場,於是我們先去歐洲,一方面原因是,巨大主要的代工客人都在美國,攻美國市場,客人一定會有意見;那時歐洲還沒有什麼代工業務,去那邊做品牌比較順理成章。自行車文化從歐洲開始,當地才有高端市場,當時美國還沒有高端市場的需求。

湯:當時巨大憑什麼認為,可做出全世界最好的產品? 羅:這個的話,誠實講是不知天高地厚,異想天開認為,要做就做最好的。那時最好的就是碳纖維技術,認為這個如果做得出來,我們在市場上就有位置了。

湯:也就是說,技術的突破,是讓巨大有機會創造Giant這個品牌的關鍵? 羅:品質做好是一種技術,Giant不可能沒有自己的工廠,那樣就失去品牌核心。

施振榮先生談微笑曲線,不要製造,我是不贊成的。做成全世界最大的自行車製造廠,供應鏈的管理,也是一種技術,這部分巨大二十多年前就開始向豐田學習;現在我們更包括全球上萬家通路管理,以及經營全球第一家自行車女性店,服務女性騎乘者的技術。

不 過,我們十五年前也碰到瓶頸,去參展時發現,別人有的我們都有了,該學的又通通都學完了,沒什麼可創新的。於是,我當時提出「自行車運動全方位解決方案」 的概念,一部登山車因為使用者差異化的需求,可以衍生出七、八種不同產品,有長途旅行用的、騎到山裡的,也有下坡衝刺用的。

當市場已發展成熟,如何再創新藍海?

湯:消費者真有這樣的差異化需求? 羅:這樣講好了,就像品紅酒一樣,以前大家講紅酒就紅酒嘛,乾杯就喝掉了,但當你喝到好一點的紅酒才發現,還真的不太一樣,以前那個酒怎麼能喝啊!自行車也是一樣,當使用者的水準進步,他就能體會到這些差別。

現在,我們又覺得這樣的創新還不夠,所以要從全方位解決方案,進到「自行車運動科學」的層次,研究自行車運動和疾病預防、減肥的健康關係。接下來,我們要做的,是發展量測出消費者生理數據,再提供最適的自行車運動方法等獨特的體驗服務。

巨 大雖是一家小公司,不過經營得很複雜,從製造、供應鏈管理、設計和品牌,再搞通路、教大家怎麼騎自行車健身,還開旅行社帶大家去國外騎車,這樣的一串價值 鏈就相當長了,每一段裡面,我們都發現有很多技術。在這一片看似紅海的自行車市場,我們就是做其他人不願意做、不會做的,然後用生命去做。

湯:做為全球最大的自行車大廠,一定會追求規模經濟,但賣個人化的自行車,每個消費者需求不同,無法達到規模經濟,這不是好主意吧?

羅:在台灣先做,累積門市know-how,下一階段英國八家、荷蘭六家、日本五家的捷安特門市,都可以複製,一方面提升品牌價值,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的產品和服務更專業化,仍可創造規模化的效果。

結論:捷安特創立品牌的策略和宏達電類似,一開始從需要高端技術的市場切入,然後密切和高端市場的顧客合作,從高端客戶的使用行為學會如何改進產品,創造顧客價值,所以品牌成功顯然是靠技術支撐,而不是建立在感性形象。

隨後在非常成熟的自行車產業價值鏈上,追求技術上的差異化,在一片紅海中創造出藍海的小島。它能從內銷市場的「省運」打到國際市場的「奧運」,關鍵在一開始跨入高端市場的策略正確,這似乎是台灣品牌要在國際市場勝出,唯一的一條路。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56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