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7月11日,萬科披露《簡式權益變動報告書》,前海人壽作為寶能系急先鋒,首次舉牌萬科A,持股達5%,由此拉開了迄今為止整整一年的“寶萬大戰”。
或是戰略投資者、或是財務投資者,無論寶能系最初的舉牌初衷如何,事情演化至此已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而這一年來,寶能系實際控制人姚振華不僅僅是四處舉債拉杠桿與萬科“鬥法”,同時,他還做了非常重要的三件事。
招兵買馬:涉及各個金融板塊
從姚振華調動20多家金融機構,層層加杠桿的金融玩法來看,早已超出業余選手的級別,儼然金融界里的高階玩家,而這背後,人,尤其是專業的人才作為依托至關主要。
一年來,姚振華四處招兵買馬,高薪挖角,包括平安信托原董事長張金順、工商銀行深圳分行原副行長劉宇峰、外貿信托原總經理徐衛暉、中國人壽(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高安鳳等多員大將加盟寶能系。
張金順原為平安銀行總行副行長兼北京分行行長,有著多年的銀行從業經驗,2014年12月,在上海召開的平安信托內部高層會議上,張金順被正式任命為平安信托董事長。
2015年11月,上任不到一年,業內便傳出其離職消息,當時,平安信托回應稱,董事長張金順因個人身體原因已申請辭職,時隔3個月後,也就是今年的2月份,媒體報道稱張金順將加入寶能。
根據前海人壽6月14日變更的工商資料顯示:張金順任前海人壽副董事長一職,事實上,張金順也是前海人壽的首位副董事長,在前海人壽成立的前4年里並未設立副董事長之職。
姚振華從保險公司挖來的另一位高管是中國人壽(海外)股份有限公司原副總裁高安鳳,高安鳳於2015年9月經核準擔任前海人壽副總經理。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高安鳳說,吸引她的是前海人壽規範的公司治理結構和給予經營層充分的授權和事業平臺。公司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層權責明晰,經營層對公司日常經營全面負責,經營和決策機制既有原則又兼顧靈活,運轉有序高效。
“四年換三任總經理”也是前海人壽的特色所在,從孫偉光到傅傑,任職均不到一年,去年8月,經核準,劉宇峰擔任前海人壽第三任總經理。履歷顯示:劉宇峰自2005年起任工商銀行深圳分行授信審批部總經理,2010年起任工商銀行深圳分行行長助理,2012年升任分行副行長兼前海分行行長。
今年6月份,多家媒體報道稱外貿信托總經理徐衛暉提交辭呈,據傳聞其下一站或為寶能。
事實上,今年6月中旬,鉅盛華在深圳某報紙發布了一整版招聘廣告,多達數十個崗位,其中,8個虛位以待的副總裁職位吸人眼球,分別涉及保險業務方向、基金業務方向、互聯網金融業務方向、戰略規劃方向、證券業務方向、銀行業務方向、能源基金業務方向、並購業務方向。
如此大規模招攬金融各個業務板塊的人才,也透露出寶能系正欲轉戰的“下一城”。
廣積糧草:寶能金控浮出水面
顯然,寶能在布局一個類似於中國平安的綜合金融控股平臺,而鉅盛華正是這個金控平臺的核心。
正如鉅盛華在招聘廣告的“自我介紹”:在綜合金融領域,公司投資人壽、財險、基金、能源基金、小貸、互聯網金融產品交易平臺、第三方支付,積極拓展證券、信托、融資租賃等金融牌照。在戰略投資領域,公司作為負責任的股東參與境內外多家行業領先企業的股權投資,致力於通過資本運作促進產融結合、助力實體經濟。
目前,寶能旗下的金融業務包括前海人壽、新疆前海聯合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前海融泰信用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深圳市粵商小額貸款有限公司、前海世紀保險經紀有限公司、前海保險公估有限公司、新疆前海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前海融資租賃金融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下稱“廣金所”)。
為舉牌萬科,去年以來,鉅盛華不斷補充糧草,總資產從2014年底的283.13億元飆升到2015年底的2603.40億元,同比增幅超過8倍;歸屬於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從2014年底的2.62億元飆升到2015年底的171.49億元,同比增幅超過64倍。
囤積彈藥:“萬能險+銀保渠道”
去年,前海人壽進行了兩次股權變更,變更後,原股東廣州立白企業集團、深圳市健馬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相繼退出,鉅盛華持股比例增至51%,註冊資本也從45億增至85億元。
從前海人壽的經營來看,其成立5年來,保費收入可謂呈倍數級增長。根據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前海人壽去年全年原保險保費收入173.76億元,今年1-5月份原保險保費收入就已經達到140億元。
另外,根據保監會披露的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情況顯示:前海人壽去年全年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605.53億元,今年前五個月就已經達到415.07億元,同比增加近一倍之多,是同期原保險保費收入的3倍之多。
而所謂“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這個指標絕大部分被認為是反映一家公司萬能險的交費規模,從2013年4月開始,保監會在往年的“原保險保費收入”統計口徑之外,新增了“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投連險獨立賬戶新增交費”兩個統計指標,其中,保戶投資款新增交費基本上是將萬能收入統計在內。
在“寶萬之爭”中,前海人壽動用萬能險資金收購萬科 A 的行為也引發了不小的社會爭議,包括萬能險舉牌是否涉嫌違規、萬能險資金所購股份是否有投票權、舉牌萬科 A 會否產生經營風險、是否損害保險消費者( 保單受益人) 的利益等。
盡管萬能險難以為保險公司帶來利潤,但卻可以賺取巨額現金流,結合線下的銀保渠道,可以高效的拓展網點,通常是小保險公司或是新成立的保險用於快速搶占市場的利器。
而根據前海人壽2015年的年報顯示:其銀保渠道保費收入占比逐年遞增,2015年占比達99%,2014年占比為98%。
作為寶能系旗下另一保險公司,新疆前海聯合財產保險已獲得開業批複,7月7日,保監會發布《關於姚振華等人任職資格的批複》,核準姚振華擔任董事長的任職資格,7月8日,保監會再發公告,同意新疆前海聯合財產保險籌建新疆、深圳、廣東分公司。
2015年7月21日,備受矚目的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NDB)正式在上海舉行開業典禮;如今,以創新、綠色、高效率、為宗旨的新開發銀行已滿周歲,並在7月20-21日在上海舉行了新開發銀行首屆理事會年會,行長、四位副行長以及各界專家學者悉數到場,共商新開發銀行未來所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年以來,新開發銀行可謂低調地完成了諸多重大任務——確定了銀行管理團隊、運營模式,批準了四個綠色可再生能源項目,成功發行首筆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債券(30億元)。邁向未來,新開發銀行還將面臨更多挑戰——金磚五國經濟增速放緩,各國匯率風險激增,如何獲得較高的國際評級、是否吸納新成員等問題都懸而未決。
新開發銀行副行長兼首席風險官巴蒂斯塔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該行已經吸納了部分來自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人員,但是“在治理結構上,與世界銀行、IMF等現有機構不同的是,新開發銀行由5個創始成員國按均等比例出資成立,都不具有一票否決權(veto)。銀行為新興經濟體量身定制項目,聚焦可持續發展、綠色環保的基礎設施建設。”
新開發銀行之“新”
去年,為外界熟知的金磚銀行便正式更名為新開發銀行,這一“新”字便為該行未來的發展留出了更多想象空間。
巴蒂斯塔從幾方面闡述了新開放銀行新在哪里。首先,這是發展中國家第一次主導建立的多邊開發銀行,具有歷史性的意義。自二戰以來,從來都沒有一個多邊銀行是由發展中國家主導建立。“新開發銀行的五個成員國(中國、巴西、俄羅斯、南非、印度)各占20%投票權,不存在如IMF、亞投行等機構的‘一票否決權’。”
其次,就業務領域來看,新開發銀行聚焦在基礎設施以及可持續發展,更多地關註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以及發展進程中遇到的瓶頸,比如如何致力於推動發展中國家內生的增長。“綠色債務會在我們整個業務組合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發行的第一筆債券就是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債券。” 巴蒂斯塔稱。
目前獲批項目主要包括:為巴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銀行提供3億美元的轉貸,支持巴西600兆瓦的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為中國上海臨港弘博新能源發展有限公司提供以人民幣計價的約8100萬美元貸款,用以支持該公司的100兆瓦太陽能屋頂發電項目,等等。
第三,“新”還體現在治理結構方面,也就是致力於做到更為精簡高效。
例如,新開發銀行不設常住董事會。對此,曾在世行工作過3年的財政部亞太中心副主任周強武在本次會議上表示,“世行常設執董大概25個席位,一年預算大概1億多美元,對於新開發銀行這一新機構來講,如果設有常設董事會,費用是非常高的,這個成本最終是攤給各國成員國和項目。”
此外,周強武也認為,常設的管理層固然有諸多積極作用,但多少會過度幹預。重點在於,“在沒有常設執董會的情況下,管理層要展示高度的管理能力,治理結構要非常透明,堅持高標準。”
關註國際評級和流動性風險
對於新開發銀行而言,在國際資本市場上發債融資才是支持其推動更多綠色項目的基礎。此時,國際評級和流動性風險便是兩大主要挑戰。
7月18日,新開發銀行成功發行了第一筆人民幣計價的綠色債券,並在中國國內獲得了AAA的最高評級。然而,當前該行尚不具備國際評級,因此無法發行美元債。那麽,究竟國際評級機構應該給予新開發銀行什麽樣的評級?
俄羅斯外經銀行副行長Sergey Vasiliev表示,“新開發銀行應該要比中國主權債務的評級低一個級別,那樣比較合適。”
“可能有很多因素會影響銀行的評級,包括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流動性、盈利性、風險管理以及運營能力。同時還有一些外部的因素,包括成員的國經濟狀況,國際金融市場的環境和所有成員國支持力度,” 周強武指出,目前五大成員國都受到經濟下行的壓力,這也讓該行獲得更好的評級面臨一定的挑戰。
新開發銀行副行長、首席運營官祝憲指出,“當前金磚五國面臨周期性矛盾和結構性問題疊加,五國中的三國都是傳統上大宗商品出口國,他們相當程度上是靠初級產品作為經濟發展的主幹。所以在世界經濟發生變化時,包括中國對外部的初級產品需求開始下滑的時候,這些國家的經濟也開始受挫。”例如,俄羅斯、巴西都在上一波大宗商品暴跌潮中遭到重創。
當前,在新開發銀行尚未獲得國際評級的情況下,“應該更好來監控現金流的狀況,還要對整個項目的選擇更加謹慎。”周強武稱。
在他看來,管理流動性風險至關重要。“以人民幣債券為例,一般期限是5年,但是新開發銀行很多項目的還款周期大都超過了5年,有的甚至是10年、15年,也可能更久。因此,短期債券和長期貸款之間這種不匹配會推高銀行融資成本,也可能給我們帶來流動性風險。”
未來或將吸納新成員
其實,之所以新開發銀行不再自稱金磚銀行,這背後可能還另有隱情——未來時機成熟之時,考慮吸引更多成員。
“因為金磚銀行只是局限在金磚五國,如果把它叫新開發銀行,就有可能融入更多的新成員。” 晉新資本(Renaissance Capital)南非經濟學家薩比•列奧卡(Thabi Leoka)指出。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原副院長劉友法認為,“在銀行規模尚小的時候,要堅持精簡模式,我不要步子跨得太大,大跨越其實是最糟糕的做法。”劉友法也親身參與了新開發銀行的建立以及整個銀行理念的打造,他認為,“最初5年,我們還是關註銀行自身的發展,5年後再決定是否吸納新成員。”
事實上,在是否擴容方面,銀行成立之前已經有所探討。南非央行前行長及新開發銀行非執行董事Tito Mboweni表示,“初期我們以五個國家為主,打造目前的一些規則和制度,然後再考慮擴容。我們看到,亞投行已經向更多的國家開放,包括發達國家。所以對於新開發銀行,我們也希望把這些更有影響力的國家融入進來,加強銀行信用評級。”
對於是否要像亞投行那樣吸引發達國家,巴蒂斯塔持否定意見。他表示,發達國家更適合當新開發銀行的顧問。“我們更多關註第三世界,第一世界的國家應該是世行和IMF的成員。”
眼下,各界都一致認為,新開發銀行在第一階段還是要完成目前的工作,“2018年可能引入第一批新的成員,獲得國際評級,並擴大我們的資金來源,拓展資金的使用範圍。” Tito Mboweni稱。
8月10日消息,據福布斯報道,Windows 10周年慶版本是微軟一年前發布Windows 10系統以來進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升級,然而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據悉,Windows 10周年慶版本安裝完畢後,PC再次啟動時就會出現無法正常啟動的情況。
現在已經有不少用戶在社交網站Reddit上發帖痛斥新版本給用戶們帶來的噩夢般的體驗,跟帖回應的用戶人數已達到數百人,他們聲稱自己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據用戶們在Reddit上發帖的內容來看,周年慶版本已經引發的問題包括:安全啟動模式被禁用、註冊表被改動、重新安裝設備驅動程序以及改變了Windows升級的安裝位置等。
但是到目前為止,除了將系統版本回滾到之前的版本之外,用戶們對此可謂束手無策。而且,版本回滾的解決方案也僅對從Windows 7或Windows 8升級到Windows 10的用戶有效,直接安裝Windows 10系統的用戶無法通過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
隨著微軟高管承認的Windows 10將無法達到其2018目標甚至是免費的Windows 10升級期間前一十億設施的關閉最後一個月,這些崩潰的大力推廣周年更新是過去的事情,公司需要。、
此前持續數月的Windows10免費升級已在上個月月底結束,然而隨著免費升級關閉,微軟在二季度財報中承認,Windows10的安裝量無法在2018年之前達到其預定目標。此次周年慶Windows10升級活動已是該公司目前為止最後的促銷活動之一。
自2005年以來近10年時間里,市場對人民幣匯率維持單邊升值預期,這導致市場預期與人民幣實際匯率水平出現一定偏差,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在較長時間里偏離市場匯率幅度不斷增加。
為增強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2015年8月11日,央行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機制。而這一在人民幣匯率改革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至昨日正好過去一年時間。
一年來,中間價形成市場化程度明顯提高,基準地位進一步增強;境內境外匯率差價不斷收窄,資本流出壓力得到明顯緩解;在這一過程中,央行與市場及時、透明的溝通獲得廣泛認可。
但與此同時,正如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高級研究員、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前司長管濤所言,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仍是一盤沒有下完的棋,改革還需要進一步深化。市場對於人民幣匯率波動容忍度有待提高,而納入SDR貨幣籃子後,人民幣如何切實增加作為儲備貨幣、投資貨幣的屬性,值得深入探索。
匯改一周年效果顯著
8月11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報6.6255,較上一交易日上調275個基點,幅度為0.41%,創6月23日以來最大。從昨日市場表現來看,面對較大幅度的中間價調整,市場並未出現明顯波動。經過一年的努力後,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有了顯著提高。
去年8月11日,央行在進一步完善中間價報價機制聲明中提出,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要參考上日收盤匯率,以反映市場供求變化。
隨後,2015 年 12 月 11 日,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人民幣匯率指數(CFETS),強調要加大參考一籃子貨幣的力度,以更好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匯率基本穩定。目前,人民幣匯率指數已經成為官方和市場判斷人民幣匯率水平的最佳依據。
2016年5月6日,央行首次對外公布了一直以來頗為“神秘”的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從此市場對於判斷每日中間價走勢變得更加有跡可循,避免因中間價偏離市場預期而出現大幅波動。
在中間價市場化程度提高的同時,其基準地位也得到進一步增強。
管濤表示,在匯改之前,境內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CNY)較大偏離中間價,且長期在貶值區間,匯率中間價的代表性不強。甚至如果進一步擴大匯率浮動區間,交易價持續偏離中間價達2%以上,這可能構成雙重匯率安排,涉嫌違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協定第八條款的一般義務。
但“8•11”新匯改之後,交易價相對中間價,以及開盤價相對中間價的偏離趨於收斂,且交易價和開盤價圍繞中間價上下波動。新匯改以來到2016年6月底,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兌美元交易價相對當日中間價的最大波幅日均為0.22%,遠低於2015年初至匯改前夕日均1.53%的水平。這表明中間價反映的市場信息已經較為充分,其基準地位得到加強。
此外,新匯改前,境內與境外市場人民幣匯率存在較大差距,使得套利現象時有發生,隨著外匯市場的不斷完善,今年來境內境外匯率差價明顯收斂。
統計顯示,在新匯改後直至2015年年底,境內外日均差價達到440個基點,有時境內外差價達上千點以上。
去年12月23日,中國央行發布公告稱,為加快外匯市場發展,推動市場對外開放,自2016年1月4日起,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系統每日運行時間延長至北京時間23:30,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及浮動幅度、做市商報價等市場管理制度適用時間相應延長。
夜盤的啟動,有效增強了境內與境外人民幣市場的銜接。今年來,上半年境內外日均差價收窄為161個基點,反映出人民幣匯率預期的改善,同時有效抑制了跨市場套利。此外,在境內外匯率差價縮小的同時,還消除了人民幣加入SDR籃子貨幣在人民幣匯率取值方面的技術障礙。
與此同時,進一步引入合格境外主體。符合一定條件的人民幣購售業務境外參加行經向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申請成為銀行間外匯市場會員後,可以進入銀行間外匯市場,通過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交易系統參與全部掛牌的交易品種。人民幣購售業務交易品種包括即期、遠期、掉期和期權,境外主體應在人民幣購售業務項下依法合規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
值得註意的是,新匯改後,人民幣此前單邊升值預期的打破導致境內出現一定資本流出壓力,但隨著人民幣匯率波動日趨平穩,這一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管濤表示,自2014年二季度起,我國就開始呈現資本外流壓力。“8•11”新匯改後,受貶值預期影響,“藏匯於民”與“債務償還”渠道疊加,資本外流加速。
但進入2016年以來,隨著國內經濟企穩、美元匯率回調,以及匯率預期和資本流動管理加強,我國資本流出勢頭有所減緩。2016年一季度,國際收支口徑的資本凈流出1234億美元,環比下降26%。上半年,反映外匯市場供求關系的銀行即遠期結售匯逆差合計1726億美元,環比下降59%。外匯儲備規模下降勢頭減緩甚至回升,對穩定市場預期起到了積極作用。
在新匯改帶來的累累碩果背後,都離不開央行與市場溝通力度的明顯增強。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新匯改是對我國央行市場預期管理能力的極大考驗。從初期的少說多做,到後來的邊做邊說,央行在市場溝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瑞銀大中華區首席投資總監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管理浮動匯率對於央行來說也是全新的挑戰,但經歷了去年‘8•11’新匯改和今年1月份兩輪大幅波動後,可以明顯看出央行的管理更加有經驗,采取順勢而為的策略。”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近日也表示,當前人民幣的匯率機制已經逐漸贏得公信力。“新匯率機制的公信力逐漸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央行的市場溝通有顯著的改善,匯率政策的闡述與每日中間價基本一致,同時進一步強化關於資本流出相關規定的執行。”
央行在完善人民幣匯率機制上的一系列改革,也獲得了國際市場的認可。在今年6月召開的第八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上,美方對於人民幣匯率話題的關註度明顯“降溫”,央行副行長易綱還透露,中國將向美國提供25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投資額度,不久還將在美國設立人民幣清算行,意味著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重要突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也曾公開表示:“非常感謝周先生,我們提出擔憂後,他非常迅速地采取行動,加強了與市場的溝通。”
人民幣國際化任重而道遠
隨著今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日期的臨近,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後SDR時代”將有更多利好消息維穩人民幣匯率。但與此同時,在人民幣國際化不斷前進的道路上,人民幣如何更好地發揮儲備貨幣、國際投資貨幣的作用,仍然任重而道遠。
作為國際貨幣之一,管濤認為首先市場對於人民幣匯率波動的容忍度有待進一步增強。
長期以來,不論海內還是海外,不論市場還是政府,都習慣了人民幣匯率只能漲不能跌,甚至把人民幣匯率的重要性等同於美元利率,視作世界經濟的兩塊“壓艙石”。結果,“8•11”新匯改觸發了預期自我強化、自我實現的貶值惡性循環。
實際上,加快資本賬戶開放和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是我國既定的改革目標,那麽增加人民幣匯率彈性就是其中應有之意。“成熟的市場必須要有成熟的市場參與者。唯有市場能夠走出人民幣匯率只能漲不能跌的‘魔咒’,以平常心看待人民幣匯率的漲漲跌跌、雙向波動,而不是對匯率漲跌做道德判斷和過多解讀,那麽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才能夠克服‘水土不服’,最終走向‘清潔浮動’的理想彼岸。”管濤說道。
此外,越來越多的業內人士呼籲,作為國際國幣,人民幣的投資屬性有待進一步加強。
匯豐德國資本市場人民幣業務負責人Sven Juergensen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人民幣國際化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在德國等歐洲地區主要發揮著貿易貨幣、投資貨幣,以及儲備貨幣三個功能。
“目前把人民幣作為貿易貨幣這個階段在德國已經基本完成了,而第三個階段,將會在今年10月份人民幣正式納入SDR貨幣籃子後實現儲備貨幣功能,這使得人民幣在未來國際經濟中起到更積極的作用。”Sven Juergensen說道。
但同時,他告訴本報記者,人民幣在第二階段所表現出的投資貨幣屬性目前仍停留在理論階段。“我們了解到很多歐洲的投資者都希望中國銀行間的債券市場能真正的開放,就像進入世界上其他債券市場一樣的方便”。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近日也提出,從資本與金融交易來看,目前最大的問題是缺乏足以和歐元、美元、日元等相抗衡的人民幣金融資產,“國內金融市場的不發達是阻礙人民幣國際化最重要的因素。”他說。
2015年8月11日9時,中國外匯交易中心發布當日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由6.1162下調1136個基點至6.2298,史無前例的降幅令市場一片嘩然。
“當時中間價一出來,我們交易室里所有人都傻了,大家開始都以為是系統故障。”某外資銀行外匯交易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談起8月11日那天的感受,仍記憶猶新。
盡管當天央行快速發布聲明稱,“為增強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的市場化程度和基準性,決定完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中間價報價”。但無論是接下來3天貶值3%這一對於當時的人民幣匯率而言“巨大”的波動幅度,亦或是去年底人民幣出現又一輪連續貶值以及隨後出現的全球外匯市場劇烈動蕩,在“新匯改”後近半年時間里,無論外部市場還是國內專業人士,對於新匯改的時點選擇以及中國央行的貶值動機仍不乏質疑的聲音。
但如今,站在新匯改一周年的時點上,盡管人民幣匯率相較一年前已累計貶值逾6%,中間價下調接近7%,市場仍能夠淡然處之。從質疑到接受再到認可,內外部市場對於人民幣“新匯改”態度的轉變,離不開一年來中國央行用實際行動證明,堅持匯率改革的決心;離不開中國高層一次次在公開場合強調,中國無意通過匯率貶值刺激出口。
正如今年2月份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首次全面談及新匯改時所言,對中國這樣一個大國來說,朝著匯率改革方向上的努力也許需要相對較長時間去實現。改革的藝術在於:有窗口時就要果斷推進,沒窗口時不要硬幹,可以等一等,創造條件。“我們務實,有耐心,方向明確但不求直線前進,既要改革,又要做一個負責任的經濟大國。”
一年來人民幣的“一波三折”
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中間價作為基準匯率,對於引導市場預期、穩定市場匯率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從去年開始,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偏離市場匯率幅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了中間價的市場基準地位和權威性。
與此同時,隨著我國外匯市場的健康發展,金融機構自主定價和風險管理能力增強,人民幣匯率預期分化,完善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報價的條件趨於成熟。這為8月11日人民幣匯率改革奠定了基礎。
作為新匯改的主要內容,優化做市商報價機制有利於提高中間價形成的市場化程度,擴大市場匯率的實際運行空間,更好地發揮匯率對外匯供求的調節作用。
然而,這一突如其來的變化讓市場在一段時間難以適應。回顧一年來匯率變化,人民幣匯率經歷了“三貶一升”。
在新匯改後短短3天時間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大幅貶值至6.4,被業內人士稱為新匯改後的“閃電戰”。8月13日,央行行長助理張曉慧公開表示,8月11日中間價基礎報價完善以來,人民幣經過兩天的調整,逐漸向市場化水平回歸,3%左右的累積貶值壓力得到一次性釋放,此前偏差校正已經基本完成。
隨後,在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初,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再次出現持續下調,導致人民幣匯率在在岸與香港離岸市場均出現大幅震蕩。當時國際空頭魅影重現,做空人民幣勢力香港離岸市場積聚,但當時多位外匯交易員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央行在離岸市場通過重拳打擊人民幣“空頭”,並調整對境外金融機構在境內金融機構存放執行正常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再次穩住了人民幣匯率。
第三次貶值出現在今年5至7月,當時市場對於美聯儲加息預期不斷升溫,加之6月24日英國公投意外脫歐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等諸多因素影響,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5月初的6.45附近下行至7月下旬的6.7關口,貶值幅度超過2000點。
但很快,人民幣迎來了一輪回升。當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臨近6.7關口時,市場對人民幣貶值預期有所好轉,6.7也被很多業內人士看作是央行短期內的匯率底線。7月底至8月初,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顯著升值。
展望未來,業內普遍預期,隨著人民幣加入SDR貨幣籃子日期的臨近,中國經濟的不斷回暖,以及相較之下全球經濟的複蘇乏力,美聯儲加息預期的推遲,種種因素都決定了人民幣不具備大幅貶值的基礎。
匯改腳步從未停歇
雖然在全球市場聯動日益緊密、黑天鵝事件時有發生的情況下,人民幣匯率保持穩定仍面臨重重考驗,但新匯改至今一年來,無論是業內對於每日中間價更有把握的預期,抑或是央行與市場及時透明的溝通機制,都有明顯好轉。
瑞銀大中華區首席投資總監及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胡一帆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管理浮動匯率對於央行來說也是全新的挑戰,但經歷了去年‘8•11新匯改’和今年1月份兩輪大幅波動後,可以明顯看出央行的管理更加有經驗,采取順勢而為的策略。”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朱海斌近日也表示,當前人民幣的匯率機制已經逐漸贏得公信力。“新匯率機制的公信力逐漸提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央行的市場溝通有顯著的改善,匯率政策的闡述與每日中間價基本一致;同時進一步強化關於資本流出相關規定的執行。”
即使面臨著美元升值的壓力,央行行長周小川認為從基本面因素看,人民幣匯率不存在持續貶值的基礎。
7月4日,央行在2016年二季度例會中表示,將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充分、靈活地使用貨幣政策工具,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回顧今年上半年,我國在外匯市場改革的腳步並沒有因全球環境的變化而躑躅不前。
5月6日,央行意外公布了一直以來頗為“神秘”的人民幣中間價定價機制,從此市場對於判斷每日中間價走勢變得更加有跡可循,避免因中間價偏離市場預期而出現大幅波動。
此外,我國關於進一步完善外匯市場的多項舉措已箭在弦上。6月21日,央行公開表示,已經開會研究了商業銀行有序參與離岸外匯市場的問題,央行這一表態不僅有利於逐步收窄在岸與離岸市場匯差,增加商業銀行參與離岸市場的機會,減少套利空間,同時為國內外匯市場更好地與國際市場對接做鋪墊。
6月24日,當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英國退歐公投上時,一件對於中國外匯市場有著深遠意義的標誌性事件已經悄然發生——全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在上海宣告成立並召開了第一次工作會議。
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認為,建立外匯市場自律機制,是完善外匯市場體制機制的重要舉措,必將進一步提升人民幣作為交易貨幣、儲備貨幣的職能和地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向縱深發展。
另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的建立,也可以看作央行為了人民幣更好地滿足SDR貨幣籃子要求,更好地對接國際市場所做的準備工作之一。
隨著今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加入SDR貨幣籃子日期的臨近,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後SDR時代”將有更多利好消息維穩人民幣匯率。
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報6.6255,較昨日調升275點。 調升幅度為6月23日以來最高。
中國8·11匯改一周年之際,北京時間05:00, 離岸人民幣較昨日收漲0.29%,報6.6427元,創兩周最大漲幅 。
http://www.xcf.cn/tt2/201608/t20160812_775888.htm
http://www.xcf.cn/tt2/201608/t20160812_775888.htm 1994年汇率并轨,我国就确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让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改革既定的方向。2015年8月11日,优化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报价机制,这推动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又迈出了关键一步。
迄今,“8.11”汇改已历时近一年时间,初步实现了提高中间价市场化程度和基准地位的改革目标,抵御了资本流动逆转的冲击,成绩来之不易。但人民币汇率形成市场化仍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
“8·11”汇改取得的主要成效
中间价形成市场化程度提高。2015 年 8 月 11 日,强调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要参考上日收盘汇率,以反映市场供求变化。 2015 年 12 月 11 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汇率指数,强调要加大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以更好保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 2016年2月,在央行与14家报价商深入、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明确了“上日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现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定价机制。
据有关银行人士披露,在新的定价机制下,中间价与各家行的整体报价平均值差距越来越小,各家行报价之间的差距也越来越小,这体现出中间价形成机 制的市场化和透明度越来越高。在当前形势下,这套报价机制较好兼顾了既要稳定汇率预期、又要增加汇率弹性,既要防风险、又要推改革的目标。
中间价基准地位进一步增强。汇改之前,境内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CNY)较大偏离中间价,且长期在贬值区间,汇率中间价的代表性不 强。甚至如果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交易价持续偏离中间价达2%以上,这可能构成双重汇率安排,涉嫌违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的一般义务。
“8.11”汇改之后,交易价相对中间价,以及开盘价相对中间价的偏离趋于收敛,且交易价和开盘价围绕中间价上下波动。“8.11”汇改以来到 2016年6月底,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相对当日中间价的最大波幅日均为0.22%,远低于2015年初至汇改前夕日均1.53%的水平(见图 1)。这表明中间价反映的市场信息已经较为充分,其基准地位得到加强。
图1:2015年1月1日-2016年6月30日人民币兑美元交易价相对中间价最大波幅
资料来源: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境内境外汇率差价趋于收敛。受贬值预期影响,“8.11”汇改当日至当年年底,境内外日均差价440个基点,有时境内外差价达上千点以上。进入 2016年以来,上半年境内外日均差价收窄为161个基点(见图2),一定程度反映了人民币汇率预期的改善,并抑制了跨市场套利。同时,境内外汇率差价缩 小,还消除了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SDR)篮子货币在人民币汇率取值方面的技术障碍。
图2:境内外日均汇率差价(单位:个基本点)
资料来源:路透社
央行市场沟通能力得到锻炼。我国外汇市场已具有明显的多重均衡特征,市场预期对于跨境资本流动、人民币汇率走势具有重大影响。“8.11”汇改 是对我国央行市场预期管理能力的极大考验。从初期的少说多做,到后来的边做边说,央行在市场沟通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6年前4个月,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阶段性企稳后,5月起又重新走低,但并没有像前两次那样引起海内外市场震荡,国内股市延续自我修复、自我 调整进程。因为市场理解,这一轮人民币汇率调整,主要是因为美联储加息预期和英国脱欧公投推动的美元走强所引起的,而不是货币竞争性贬值。据报道,7月 21日,美国财政部官员公开表示,人民币近期下跌并非受政策驱动,中国试图阻止人民币进一步贬值,而非操纵汇率,让人民币走软。
6月份,境内人民币市场汇率CNY突破6.60甚至盘中见到6.70元人民币/美元,但当月,央行外汇储备余额不减反增134亿美元,5月份减 少279亿美元;央行外汇占款减少977亿元人民币,虽然较前两个月每月500多亿元的水平有所增加,却远低于一季度每月平均3391亿元的水平(见图 3)。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政府在市场沟通和预期管理方面所做的工作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春季年会期间,总裁拉加德对中国记者表示:“非常感谢周先生,我们提出担忧后,他非常迅速地采取行动,加强了与市场的沟通。”
图3:2014年1月-2016年6月央行外汇储备和外汇占款变动(单位:亿美元;亿元人民币)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外汇市场建设取得新的进展。虽然汇改后境内外汇市场经历了一些震荡,但推进外汇市场发展的步伐没有停滞。“8.11”汇改以来,我国开放境内银 行间外汇市场,便利境外机构到境内进行人民币外汇兑换和汇率风险对冲,更好支持人民币加入SDR篮子货币;在拓宽境内外市场主体交易渠道的基础上,延长银 行间市场交易时间,促进境内外人民币汇率趋于一致;增加公布人民币汇率参考汇率,进一步提高市场汇率形成效率,方便市场汇率风险管理与财务核算;建立外汇 市场自律机制,提高外汇市场交易规范化水平,促进市场有序运行。
资本账户开放迈出新的步伐。根据跨境资本流动形势的发展变化,在继续推个别资本交易项目双向开放的同时,重点推资本流入方向的交易及汇兑开放。 如期推出内地香港两地基金互认业务;进一步开放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简化本外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的外汇管理;推广跨境本外币融资宏观审慎政策;跨境人民 币支付系统(CIPS)第一期正式投入使用;研究推出深港通和沪伦通业务;放宽乃至取消资本项目外商直接投资资本金结汇和外债结汇限制。
2015年,我国实现部分可兑换以上的资本交易项目达37项,比例提高至92.5%,不可兑换项目仅剩3项(包括非居民境内发行股票类证券、非居民境内发行货币市场工具、非居民境内发行衍生工具和其他工具),较2009年72.5%的可兑换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2015年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定人民币符合“可自由使用货币”标准,并批准从2016年10月1日起正式纳入SDR篮子货币,这是对我国人 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可兑换国际化进程的肯定与鞭策。6月29日,英国脱欧公投通过后不久,中国财政部在香港成功发行140亿元人民币计价的国债, 这反映了在主要货币金融资产普遍低收益甚至负收益情况下,高收益人民币金融资产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宏观审慎管理做了新的尝试。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为应对资本流出、汇率贬值压力,在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的背景下,我国通过启用进出口报关单联网核查系统,增强了经常项目汇兑真实性审核的技术手段,堵住了假报关单进口骗汇的漏洞。
这次,配合“8.11”汇改之后“稳汇率”工作的需要,当局尝试引入了一系列宏观审慎措施,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的逆周期调节,包括:对远期购汇 性质的衍生品交易征收外汇风险准备、对境外在境内人民币存款征收存款准备金、对境外人民币业务参加行到境内平盘提高交易手续费率,等等。这是在开放条件下 进行跨境资本流动管理的一种探索,坚持以市场化的、价格的手段调节跨境资本流动,符合国际惯例。
资本流出压力得到一定缓解。自2014年二季度起,我国就开始呈现资本外流压力。“8.11”汇改后,受贬值预期影响,“藏汇于民”(反映在金 融账户“资产”项下)与“债务偿还”(反映在金融账户“负债”项下)渠道叠加,资本外流加速(见图4)。进入2016年以来,随着国内经济企稳、美元汇率 回调,以及汇率预期和资本流动管理加强,我国资本流出势头有所减缓。
2016年一季度,国际收支口径的资本净流出1234亿美元,环比下降26%。上半年,反映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银行即远期结售汇逆差合计 1726亿美元,环比下降59%;其中,一季度逆差合计1455亿美元,二季度逆差合计271亿美元,二季度环比回落了81%(见图5)。上半年,外汇储 备余额减少1252亿美元,环比下降66%;其中,一季度减少1178亿美元,二季度减少74亿美元,二季度环比回落了94%(见图3)。外汇储备规模下 降势头减缓甚至回升,对稳定市场预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图4:2014年一季度-2016年一季度资本流动情况(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图5:2011年1月-2016年6月境内外汇供求状况(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深化改革面临的主要挑战汇率波动容忍度有待进一步增强。长期以来,不论海内还是海外,不论市场还是政府,都习惯了人民币汇率只能涨不能跌,甚至 把人民币汇率的重要性等同于美元利率,视作世界经济的两块“压舱石”。结果,“8.11”汇改触发了预期自我强化、自我实现的贬值恶性循环。实际上,加快 资本账户开放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是我国既定的改革目标,那么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就是其中应有之意。
成熟的市场必须要有成熟的市场参与者。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是能涨能跌、能上能下的。唯有市场能够走出人民币汇率只能涨不能跌的“魔咒”,以平 常心看待人民币汇率的涨涨跌跌、双向波动,而不是对汇率涨跌做道德判断和过多解读,那么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才能够克服“水土不服”,最终走向“清洁浮动”的 理想彼岸。
中间价定价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2016年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仅下跌2.1%,市场价仅下跌2.3%,而外汇交易中心(CFETS)、 国际清算银行(BIS)和SDR口径的三个人民币汇率指数却分别下跌了5.9%、5.5%和3.1%。人民币双边汇率基本稳定,而多边汇率调整幅度较 大。
出现这种情形,与人民币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的设计有关。根据现行报价机制,每日银行间市场开盘前,做市商根据上日一篮子货币汇率的变化情况,计 算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需要变动的幅度,并将之与上日收盘汇率加总,得出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在目前市场环境下,银行间市场外汇供不应求通常 导致收盘价相对当日中间价贬值,国际上美元汇率走强又导致篮子货币指向人民币兑美元贬值,从而形成了双贬驱动机制。
反过来,如果未来遇到国内外汇供大于求、国际上美元汇率走弱的情形,又可能对人民币汇率形成双升驱动机制。另外,正如周小川年初接受专访时指出的,对于一篮子货币的参考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过程,同时未来的机制设计还可跟随宏观经济走势和外汇供求关系而不断调整。
市场沟通技巧有待进一步提高。汇改以来,央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加强和改进市场预期引导取得了长足进步。然而,市场沟通、预期管理“没有最 好、只有更好”。首先,本身对于同一个问题,可能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看法,很难讲用那种角度和看法与市场沟通更好,尤其是政府内部本身意见就不统一的时 候。其次,市场沟通总会面对不同的受众,大家需求不同、角度各异,舆论引导难以面面俱到、众口难调。
再次,任何政策选择总是有利有弊,因此,政府无论怎么做,市场都不可能完全满意,都可能会受到市场批评。最后,提高政策和数据透明度本身也是成 本的。例如,由于汇率中间价的形成机制过于透明,现在市场可以预先判断人民币汇率的调整方向甚至具体水平。6月30日,路透社报道央行准备年底让人民币汇 率贬到6.80元人民币/美元,据说就是某市场人士根据央行的中间价定价公式,做一些情景假设后推算出来的。央行不得不立即出来辟谣,以平息市场波动。
资本流动管理有待进一步改进。理论上讲,应对资本流动冲击,无非就是汇率浮动、外汇干预、资本管制三类外汇政策工具。前者负责价格出清,后二者 负责数量出清。我们不可能既不想动汇率,又不愿动外汇储备,还不想用管理手段(笔者称之为应对资本流动冲击的新“不可能三角”)。
这次应对资本流出的冲击,我国是三个工具一起使用,其中资本流动管理是一个重要手段。关于资本流动管理,除了引入宏观审慎措施和放松资本流入与 结汇限制外,还通过加强银行结售汇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真实性审核来平衡资本流出压力(见表1)。这基本没有改变现行法规,兑现了中国政府不重走资本管制老路 的承诺。然而,柔性的窗口指导多、硬性的法规文件少,影响政策透明度和依法行政。这可能抑制国际资本流入的热情,同时加大执法的随意性和风险性。
表1:201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应对资本流出压力的外汇政策选择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货币政策独立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开放经济的“三元悖论”告诉我们,在货币政策独立、本币汇率稳定和资本自由流动之间,最多只能实现两个目标。正 如周小川行长在G20上海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所指出的,作为一个经济大国,中国的货币政策主要是考虑国内宏观经济的整体情况,而不会是过度基于外部经济或 者资本流动来制定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这明确了在“稳增长”与“稳汇率”目标冲突时,国内货币政策是“稳增长”优先。
记者会后不久的3月1日,根据基本稳健、略偏宽松的货币政策取向,我国央行再次降准、降息。然而,为支持人民币汇率稳定,抛售外汇储备造成的央 行外汇占款减少,无疑会对货币政策独立性造成一定干扰。同时,在产能过剩、通货紧缩趋势下,货币政策有效性本身也会因为陷入“流动性陷阱”而受到制约。
另外,独立的货币政策需要有锚,过去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就扮演了货币锚的角色,起到了引导市场预期的作用。现在放弃这个目标,而没有建立起新的市场可信的替代锚,独立的货币政策就难以充分享受汇率浮动带来的好处。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外汇管理局国际收支司原司长)
在此次采訪中,他談到了如何從喬布斯手中接過蘋果CEO一職、在任上所犯的錯誤以及蘋果人工智能的未來。
本文由新浪科技翻譯
推薦星級:☆☆☆☆
閱讀時間:9分鐘
推薦理由:想探索蘋果公司成功的奧秘嗎?這篇文章以問答的方式,深度還原了一個真實的庫克和蘋果公司。對於行業降溫問題,以及公司未來的發展等做出了全面解答。
蒂姆·庫克(Tim Cook)擔任蘋果CEO即將滿5周年,他近期接受了《華盛頓郵報》的專訪。在此次采訪中,他談到了一系列話題,包括他如何從喬布斯手中接過蘋果CEO一職、在任上所犯的錯誤以及蘋果人工智能的未來。
以下是庫克接受訪談的全文:
庫克接手之後蘋果公司改變了什麽?
問:走馬上任第一天,你給員工發了一份備忘錄,說:“我要你們堅信,蘋果不會改變。”五年後,它不得不改變了。在你看來,蘋果的哪些品質是不可改變的?
答:實際上我當時指的是公司的DNA。北極星始終如一,對我們來說,那就是生產偉大的、一流的產品,以某種方式真正改變世界,豐富人們的生活。所以我們的存在意義從未改變。
而其他事情變了。但那是一條繩子,把每個人聯系在一起。
問:什麽變了?
答:最明顯的是公司有了更多員工,(收入規模是2010年的)四倍。我們擴大了iPhone的產品陣容。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決定,而且我認為是一項好決定。我們邁入了蘋果手表業務,使我們的經營保持良性健康。我們一直拉著那根繩子,看看它會把我們帶到什麽地方。大量核心技術工作已經完成。
問:企業文化進步了嗎?
答:我們加強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我們已經談到一些,讓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更加透明化——但不涉及產品:我們一直試圖對產品保密,雖然越來越難以做到。
真正的考驗是:你是否創造了一個場,也能幫到其他人?舉一個環保工作的例子。蘋果公司的環保工作已經進行了數十年,但我們不談它,也不設定雄心勃勃的目標。在處理產品上我們采用相同的理念,等到完工後再揭開面紗。但我們退後一步,重新評估,說:“你知道,即使我們坐等你把它做出來,也幫不到任何人到達目的地。”
問:你說你不想成為傳統的CEO。這句話的涵義是什麽?
答:我認為傳統的首席執行官與客戶是脫離的。不少消費品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他們並沒有真正與消費者互動。
我也認為,傳統的首席執行官認為他或她的工作是關心盈利和虧損,是關心營收報表、收入和費用、資產負債表。那些是重要的,但我認為所有重要的東西不能僅限於此。要對公司的員工、社區和經營所在國、組裝產品的工人、開發商,乃至對整個公司的生態系統高度負責。所以我可能持有一種非傳統觀念,為此受到一些批評,我承認。如果你關心股東的長期回報,上述所有事項都是非常關鍵的。
如何看待行業熱度降溫?
問:出售的iPhone手機已達上百萬部。改變的一件事是,在2011,公司銷售額的44%來自iPhone,現在占比接近三分之二。當這麽多的業務系於iPhone一身,而且整個行業熱度正在降溫,蘋果如何向前邁進呢?
答:這其實是一種榮譽,而不是問題。思考一下:一定數量的人群對一種產品,一種消費電子產品,長期保持一對一的關註,你知道還有哪一種產品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沒有。
問:什麽意思?
答:現在,全球個人電腦的銷售額每年在2.75億美元左右,這一數字一直在下降。智能手機的全球市場規模為14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相信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擁有一部智能手機。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而且他們不會全買iPhone。但從消費電子產品的角度來看,它是地球上最大的市場。
想想看:每家有一臺電視機。幸運的話,有些家庭擁有幾臺電視。但是,你看看世界上所有的電視,它不是一對一,未來也不會是一對一的。
你再看看今天智能手機的核心技術,看看那些將在未來的智能手機中占主導地位的技術,比如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將使這個產品對你更為重要。它甚至會成為比今天更出色的助手。因此,今天你沒有手機就離不開家,原因何在?——它真能幫你連通未來。
性能水平會飆升。並且在短期內無可取代,中期看來也是如此。
我意識到那些關註90天時鐘的人都在說,“哦,我的上帝,智能手機行業只增長了1%或下降了6%。”你知道,當下全球經濟不那麽好。但如果將眼光放遠,這是地球上最好的市場。
我看到(在印度存在)巨大商機。在這個國家,仍然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智能手機。他們使用的是翻蓋手機或功能手機。大量人群從安卓系統轉向蘋果iOS系統,對我們來說,這是巨大商機,因為從單位角度而言,他們比我們擁有更多市場份額。我們的目標從來不是成為數量最多的,而是永遠以品質取勝。
問:蘋果現在坐擁2315億美元現金。那麽對於那些一直在追問,蘋果下一個改變世界的重大產品到底是什麽的人,你是不是要回答說,沒有什麽東西會像智能手機一樣?
答:在科技這個行業里,每周都有新的產品閃亮登場,人們趨之若鶩。比方說上網本。回頭看看,當時所有人都在說上網本是個不可思議的東西,所有人當時都問我們:“你們為什麽不造一臺?”PDA也是這樣。你還記得PDA後來怎麽樣了嗎?興起之後就衰落下去了。這就像是呼啦圈。這樣的情況在科技行業里到處可見。
我不是說我們不會再做別的產品了。我的意思是,這(智能手機)仍然是一類不可思議的產品,不僅僅值得在這個季度里投入,也不僅僅值得在今年,甚至未來幾年里投入。所以我不希望人們會想那些“噢,美好的日子已經離我們而去了”的事情。
問:有分析師這麽說過。
答:那煩不到我。因為說實話,他們在2001年就這麽說蘋果了。他們在2005年還是這麽說。他們在2007年又這麽說了一次:“iPhone太愚蠢了,誰做夢夢出來這種東西嗎?”之後他們就說我們會在2010年達到巔峰,再之後又說是2011年。我們獲得600億美元(營收)的時候,他們說你們到此為止了,不會再增長了。那麽好,去年我們(的營收)是2300億美元。不錯,我們今年是降下來了一些。你知道,不是每年都會往上走的。這些我以前都聽到過。但我不同意這種觀點,因為在很多方面上,它都是傳統的思維:你不可能變得更大,因為你本來就很大了。
問:你為什麽認為蘋果還是一個長期增長的公司?
答:在今天的產品中,我們有(iCLoud、App Store、Apple Pay這樣的)服務。這些服務過去12個月里的(銷售額)從大約40億美元增長到了230多億美元。我們已經說過,明年,它的規模會達到《財富》100強公司的水平。
別的還有什麽?iPad、iPad Pro。在過去這個季度里,我們發現,大約有一半購買iPad的人,是用它來工作的。我們在企業級市場有巨大的機會。去年,我們在全世界收獲了差不多250億美元。我們和關鍵合作夥伴之間的合作也比之前好很多,因為它們能很好地協同工作。這很重要,尤其是你正決定在公司里用我們的還是別家的產品的話。所以我們正在和思科合作,因為他們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的成就讓人難以置信。我們也正在和IBM合作,它們編寫除了相當數量的App。我們正在和SAP合作,因為他們有後端支援。他們擁有世界上四分之三的事務量,也就是說它們是在SAP的產品上運行的。
之後當然是市場。我們在中國的成績相當好。印度發展迅速,但我們的基礎更小一些。蜂窩網絡基礎設施是拖後印度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們的兩大運營商在建設4G網絡方面進行了大量的投資。你可以想象一下今天,沒有4G網絡是什麽樣子。在3G網絡上不能欣賞視頻。雖然隔一段時間也能做到,但沒法獲得流暢的體驗。這(4G)是遊戲規則的改變者。在印度,人們的家里沒有固網線路。所以他們是一個移動的社會。中國在這點上和他們很像。
所以看著這個問題,我會說:有市場嗎?有企業級市場——而且巨大。有新地區嗎?有一個印度,但還會有其他國家。有新產品嗎?我們故意不談論這個。但你可以想象一下,退一步講,蘋果最擅長的是什麽?蘋果是唯一一個能將硬件、軟件和服務整合,並讓消費者獲得“啊哈!”體驗的公司。你可以把蘋果擅長的事情適用到我們今天還沒進入到的市場里面。並不是說我們只能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Mac或者手表領域做這件事。這種限制是不存在的。
庫克在加州Palo Alto的蘋果專賣店
問:在投資者沒有耐心這件事上,你有沒有產生過挫敗感?
答:不管視野長短,我們都歡迎所有投資者。但是我們的決策依據都是長期的,我們在嘗試明確這一點。你看 一下我們過去五年的成績。我想,對於那些關註長期價值的投資者來說,我們的股東總回報率超過100%。這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數字。而且我覺得,在那段時間里買入我們股票的人,大部分都應該挺高興的。
問:你繼承了一家代表美國商業的公司。這是怎樣一種感受?
答:對我來說,史蒂夫(喬布斯)是不可替代的。任何人都不能取代。(聲音變得柔和起來)他是一個物種的起源。我從來都不認為那會是我要扮演的角色。我覺得,如果我嘗試去做(他做的事情),那就是一種背叛。我最初接受CEO的職位時,我還以為史蒂夫會在公司里呆很長時間。因為他是董事長,身體恢複後會工作得少一點。所以我就帶著這種想法接手了。之後沒過幾個星期……六個星期後吧,不管怎樣……
問:很快。
答:是很快。(他去世那天)就像是有史以來最糟糕的一天。我只是……我一直在說服自己。我知道今天聽起來可能有些奇怪,但我一直在說服自己,他會好起來的,因為他以前總是這樣。
犯過的錯誤
問:你覺得你之前對領導蘋果的想法里,有哪些是錯誤的?
答:可以這麽說,沒什麽可以和坐在這個位置上相比。我了解到,顧客對公司有著深深的愛。我開始收到那些紛至沓來的客戶郵件。我不是說那些投訴郵件。這些電子郵件有正面的,有負面的,有帶著想法的。不是“嘿,我這東西壞了,我快抓狂了。”那種。這種東西基本上沒有。郵件里寫的東西要更深一層。有的里面寫自己在商店里得到了怎樣的處理,大受感動。還有很多人給我寫FaceTime,寫他們在父親、母親在去世之前,因為FaceTime,也能陪伴在他們身邊。
問:那在經營公司方面呢?
答:我覺得是監督程度比我想象的要高很多。媒體關註和監督——那時候社交網絡正在興起——此外還有很多的“愛”。可以這麽說,我覺得客戶的興趣點也轉變成了媒體的關註點。此外公司的知名度也很高。我們做一些事情但不被媒體報道,實際上非常少見。
問:你和艾倫·格林斯潘,或者珍妮特·耶倫,可能會有很多話要談。似乎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會被監督。你是怎樣習慣的?
答:習慣不了。你既受到表揚 ,也受到批評,而且這兩個極端的範圍很寬泛——非常寬泛。而且這些事情能在一天里面全發生了。你得一點一點適應起來——2011年8月過後,我的臉皮就厚多了。我不是說厚臉皮是壞事。我也不是說我冷酷無情,毫不在意。我覺得,我現在在事情的劃分上好一點了,不是把所有事情都當作個人事情來處理。
實話說,這確實讓我感到震驚。我以為知名度是伴隨著史蒂夫,而不是公司的。所以我以為公司更換CEO,比方說我,之後,這種情況就會瞬間改變。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
庫克參觀鄭州富士康工廠
蘋果歷史上最大的收購案
問:你帶領蘋果展開了更多收購,包括花費30億美元收購Beats,這是蘋果歷史上最大的收購案。由目前的規模來看,蘋果是否需要通過這種規模的大型並購來實現增長?
答:我們需要他們嗎?不。但我們始終在尋找擁有優秀人才和優秀知識產權的公司,當我們找到時就會收購他們。我們過去4年平均一年收購15到20家公司。
問:你認為今後還會有更多規模類似的收購嗎?
答:如果你是問我我們是否會再次收購Beats這種規模的公司,我覺得我們會。
問:規模更大的呢?你肯定也會吧!
答:無論從管理角度來看,還是從財務角度來看,我們顯然都具備這種能力。但只有當這樣的公司符合蘋果的戰略時,我們才會收購。我們不會為了擴大營收而展開收購。所以我們最看重的是人才和知識產權。我們也在針對這些問題進行優化。收購Beats後,我們也擴大了營收,但這並非不是我們的初衷。我們的目的是簡化流程——我們已經制定了這樣的決策,我們也在努力尋找能夠幫助我們做這件事情的人。
這幫助我們更早地推出了蘋果音樂,也為我們的團隊帶來了一些優秀的人才。
問:你認為內容今後將如何成為服務業務的一部分呢?
答:我們正在為Beats開發廣播節目,我們還制作了一些原創視頻內容。首先是泰勒·斯威夫特(Talor Swift)的演唱會視頻,我們擁有《應用星球》(Planet of the Apps)這樣的炫酷節目。我們有一些專註於蘋果音樂的內容,假以時日可能還會拓寬範圍。我們的確認為應用是電視的未來。如果可以通過一種方法讓我們成為一種催化劑,從而更快、更好地提供內容,那就將在內容方面對我們有利。
問:大中華區的營收在最近一個季度下滑33%,華為等低價競爭對手正在開發高端手機。咱們來談談中國吧,你們怎麽看待在中國面臨的競爭和監管威脅?
答:我們都是基於長期眼光來制定投資決策的,為了遵守規定,我們每過90天都要公布一次財報,但這並不是我們經營公司的方式。所以從長期來看,我認為中國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市場——這不僅是從需求角度和營收潛力來看,那里還擁有豐富的人才儲備。我們在中國擁有150萬開發者,我們在那里擁有不可思議的觸角。中國經濟的增速有所放緩,我們一年前增長112%,所以我認為我們必須要提供支援,並正確地看待此事。如果從兩年的長度來看,我們上一季度實現了超過50%的增長。
庫克行走在蘋果庫柏蒂諾總部
蘋果在人工智能方面如何發力?
問:讓我們來聊一聊蘋果的未來。你在財報電話會議中提到了人工智能吸引了很多的關註。蘋果可以在人工智能方面趕超其他公司,比如Facebook、谷歌和亞馬遜嗎?
答:對你的問題,我不以為然。你的意思是我們現在落後於其他對手。
我們來看看這個。2011年我們就推出了Siri,Siri也時時陪伴著你們。我認為大多數人都希望有個實時的語音助手,無論他們在公司、在家、在上班路上或是在足球場上。你不需要考慮你的事件清單,只要說出來。而且,Siri的廣度也令人難以置信。Siri可以弄懂越來越多的的事情,而不必用戶記住某種方式和它說事。 Siri的未來還會成長。我們在人工智能上專註做的事就是幫助客戶。我們在六月向第三方開放了Siri,因此第三方開發人員現在可以使用Siri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你在美國無論使用什麽樣的打車軟件,Uber或Lyft,你只要說一聲就能打車了。所以,在今年秋天,第三方開發者將會編寫很多應用程序提供給用戶。這就是我們如何擴大Siri的應用範圍的。
Siri還有其他方面的用途,比如,如果你在郵件中打字,Siri能預測下一個單詞或下一個將要使用短語。關於這一點,Siri已經變得智能了許多。我已經使用了一段時間,但如果你還沒有使用,那麽你應該嘗試一下。在照片中識別人臉,並把這些照片放入相冊。我們稱這項功能叫做“記憶”。這真是難以置信,它真的能用與家人親友的照片扣動你的心弦。還有一個簡單的事情,就像你開車去機場?我不會這麽做,但是如果這麽做,那麽我總是忘了我把我的車停在哪兒。我只好拍出墻上的標記。
但是你甚至不必這樣做了,因為Siri的會知道你把車停在哪里。所以像這樣的事情真的讓人們和以往不同 。我們做了這一切,同時保護了你的隱私。不同於上傳所有的信息到雲,我們對的設備本身做了很多事情。所以你可以控制你自己的數據。
問:當你們推行人工智能的時候,會侵犯用戶隱私嗎?
答:不,我認為有才華的人能夠拿出使用人工智能卻不侵犯隱私的奇妙方法。有一個叫做差分隱私的新技術基於大數據來預測用戶行為和請求,而不要去精確的個人。而追蹤精確個人會侵犯用戶隱私。
現在我們正在關註一些事情:比如你買一些歌曲,我們會做出一個合理的預期,我們知道你買什麽歌,因為是你從我們這里購買的。而我們使用機器學習這些信息,來推薦你可能會喜歡的其他歌曲。
問:那麽關於增強現實和虛擬現實呢?
答:我認為AR(增強現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核心技術。所以,是的,我們正在幕後做很多事情。
你剛才提到保守秘密有多困難。目前已經有許多關於蘋果汽車項目的報道——誰被雇用或調任到其他崗位帶領工作。這件事得到足夠的重視,似乎像一個公開的秘密。為什麽不說些什麽呢?因為我不能回答尚未公布的事情。
問:但有人一直在關註它。可以分享一些細節嗎?
答:我們一直認為,人們喜歡驚喜。在我們的生活中,驚喜越多越好。
問:有時候,似乎矽谷的公司都融合在一起——每個人都匯聚成一個大種族。自駕汽車,人工智能,據說谷歌正在研發一款智能手機。在科技行業中,公司試圖將“所有東西賣給所有人”,蘋果公司如何秉持簡單、極致專註、推進向前的一貫理念?
答:它的重要性不亞於從前。如今我們是比十年前甚至五年前大一點,但就規模而言,我們仍然對產品線極其關註。實際上,你把我們生產的每一款產品放到桌面上,就能看出我們有多麽專註。我認為這是一件好東西。不管你是誰,都可以高品質、深層次地做很多事,無論是在個人層面,還是在公司層面。在這一點上,我們不準備改變。那是我們的商業模式和思維方式的核心所在。
問:蘋果確實已經增加了研發支出。一位分析師指出,現在你們的研發開支比14家大型汽車制造商的費用總和還要高。最讓你興奮的技術是什麽?
答:對此我不想作答,因為劇透太多,涉及到我們正在做的事。不過,增加研發投入是因為我們大力投資於未來——目前還不明朗的產品線和東西,也包括服務。在適當的時候,其中一些將公布於眾。但總會一些尚未面世的東西被其他設想所取代。
問:任期結束之前有些什麽想法?堅持到最後一刻?
答:我已經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我每天、每周、每月、每年都在思考——把它們放進三只水桶:人、戰略和執行。在時間分配上,我以天為單位進行梳理。我一直認為最重要的是人。如果你沒有把這一項搞對,在其他兩項上,無論花多大精力都無濟於事——都是不夠的。
(編譯:周峰 軼群 思遠 邊策 斯眉)
自國務院批準同意《交通銀行深化改革方案》至今,已經一年有余。在這期間,交通銀行(601328.SH)做了哪些方面的改革?又會如何反映到業績“考卷”上?在該行8月25日的中期業績發布會上,記者向交行高管發出提問。
“成效初顯,任重道遠。”交行行長彭純用這8個字來形容這一年的改革路。
員工持股:待政策、爭首批
整體來看,彭純表示,過去一年交行的深化改革是圍繞著三大重點領域推進的,分別是:探索大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機制、深化內部經營機制改革、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創新。
在公司治理機制層面,最受關註的話題莫過於員工持股,而數日前國務院國資委發布的《關於國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開展員工持股試點的意見》還明確了改革將在年內啟動試點,更是打開了市場的想象空間。
從交行打下的伏筆來看,過去兩年間,董、監、高和管理中層已經以自有資金從二級市場多輪“團購”自家A股和H股,分別合計1500萬股和985萬股,涉及人數約400人。
彭純也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交行力爭成為首批實現員工持股的國有銀行。
不過,從國資委的試點動向來看,涉及到金融、文化等國有企業的員工持股,仍是參照“中央另有規定的依其規定執行”,因此交行方面目前仍在密切關註政策進展,同時與監管部門保持溝通匯報,以求在辦法出臺後用好、用活、用夠政策。
此外,交行還推行了三級授權經營體系,即股東大會對董事會授權、董事會對管理層授權、高管層對下逐級授權。在董事會對管理層授權方面,交行董事長牛錫明此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采訪時表示,要給予行長日常經營管理事務的充分權限,實行“行長經營管理負責制”,讓管理層決策和承擔風險,“形成董事會與高管層相對獨立、協調運轉、相互制衡的運作機制”。
而在市場頗為關註的發揮匯豐銀行戰略投資者作用方面,彭純表示,董事會已經推選匯豐銀行總裁王冬勝為交行非執行副董事長。
用人制度:“大鍋飯”沒得吃了
近兩年來,傳統銀行遭遇“離職潮”尷尬,不少精兵強將帶著手上的客戶和業務跳槽,或是從大機構跳去用人機制相對靈活的小機構,或是幹脆“逃離體制內”,進入互聯網金融行業等。
面臨同樣的行業問題,在內部經營機制改革方面,交行將“大刀”改革管理人員薪酬考核機制,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而職業經理人制度最終落實到位意味著國有大行原本某些幹部管理的“任命制”、“終身制”將被打破,替代以更貼近市場的選聘和流動辦法;而在績效考核、薪酬福利方面,彭純表示,交行已開始推行全員全產品計價考核,把全行數百個產品具體化為分值,實現員工業績評價和薪酬掛鉤。
外界曾認為國有大行的用人制度有“大鍋飯”的成分,而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意味著憑業績升職、拿錢,“大鍋飯”沒得吃了。
在推進經營模式轉型創新方面,彭純表示,原本交行的利潤驅動主要依托省分行,而現在,事業部加了進來,成為了新利潤驅動器。
業績方面,半年末交行六大事業部制利潤中心(離岸金融、信用卡中心、資產管理、貴金屬、票據)稅前撥備前利潤同比增長33.14%。對比數據是,交行本身凈利潤同比增長為0.90%。
活期存款大漲,定期存款少了
業績方面,半年末交行資產總額為人民幣79563.22億元,較年初增長11.19%;上半年實現凈利潤376.61億元,同比增長0.90%。
報告期內,交行凈經營收入為1036.09億元,同比增長6.65%;其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為209.64億元,同比增長8.14%,占比20.23%,同比提升0.27個百分點。
資產端,半年末交行客戶貸款余額(撥備前)為39837.56億元,較年初增長7.03%。其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行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0.99%,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貸款余額較年初增長18.27%。
零售行業中,交行房貸快速增長,6月末的按揭貸款余額已達6877.11億元,較年初增長13.79%,跑贏全行7.03%的平均貸款增速6.76個百分點,按揭貸款占比達到17.26%。
負債端,半年末交行存款余額為人民幣47346.27億元,較年初增長5.57%,而這都是活期存款的“功勞”:活期存款余額為23209.86億元,較年初增長14.42%,占比49.02%。不過,半年末交行的定期存款余額為24101.56億元,較年初不升反降1.73%。
對於此中原因,《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獨家從內部人士處獲悉,在穩住息差的指揮棒下,一方面,原本諸如保險公司等“協議存款”發生了下降,表內理財余額也有所壓縮;另一方面,低成本的負債來源,諸如現金管理、產業鏈、代發工資等成為“抓手”,交行在上半年做高了低成本存款的日均余額,據悉較上年增幅已接近10%。
半年末,交行不良率1.54%,較去年末上升0.03個百分點,撥備覆蓋率150.45;資本充足率為13.18%,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1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