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透露,凹凸坦客下一步將覆蓋至北京、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等一二線城市。
i黑馬訊 11月23日消息,今日凹凸租車宣布切入分時租賃領域,針對用戶的短租需求,提供以分鐘或小時為計費單位的出行選擇,正式上線運營分時租賃平臺“凹凸坦客”。
作為出行賽道的新選手,分時租賃與傳統汽車租賃最大的不同在於,不受限於時間和空間,實現隨用隨停、線上支付等多種需求。但大部分玩家因為投放的新能源電動車輛,均不同程度受制於停車難、充電難、牌照限制等配套資源的不足,盈利模式仍很難受到資本市場的認可。
據凹凸租車創始團隊成員、凹凸坦客CEO陳曄介紹,2017年10月凹凸坦客在上海公測運營。不同於其他分時租賃平臺,凹凸坦客並不投放和新增運營車輛,車源來自閑置私家車,與此前凹凸租車的超過50萬輛車連接,提高閑置汽車的使用效率。目前,凹凸坦客已覆蓋甲殼蟲、寶馬X1、奔馳A180、奧迪A1等30多種車型。
陳曄表示,精細化運營是凹凸租車發展的DNA。她坦言,運營能力是從0到1的核心關鍵,能夠對人、車、位進行合理調配,這種運營能力是極難獲得的。在廝殺日益激烈的分時租賃市場,誰能夠基於數據技術做到智能化調度和精細化運營,最先驗證運營模型,在區域市場形成規模,且具備較強複制能力,誰就能占據先機,成為下一個百億美金獨角獸。
據透露,凹凸坦客下一步將覆蓋至北京、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等一二線城市。目前,凹凸租車業務已覆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南京、杭州等55個城市,註冊用戶突破500萬,註冊車輛超過50萬輛,車型逾萬款。
創始人梁於陽曾在諾基亞工作15年,後創業開發體溫類硬件產品,於2016年獲得了來自小米科技和順為資本的1600萬元天使輪融資。
i黑馬 1月10日報道
你知道嗎?備孕女性可以通過監測“基礎體溫”來提高受孕幾率。女性通過持續觀察早晨從熟睡中醒來尚未受到運動飲食或情緒變化影響時的體溫變化,可以掌握自身的排卵規律,進而把握最佳受孕時機。研究表明,排卵期的基礎體溫會升高0.3-0.5℃。
這細微的體溫變化,也成為女性備孕市場的創業切入口。
這是一個大市場。小米生態鏈企業秒秒測創始人梁於陽告訴創業家&i黑馬,全球有10%的家庭是不孕不育的,“生孩子困難的家庭第一階段要做的事情是要測量基礎體溫。”
早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國內就曾刮起過一陣“備孕風”。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是:過去,孕育困難人群的巨大市場需求沒有被滿足。根據2016年的數據統計,全國有4000萬的不孕不育人群,占育齡人群的12.5%-15%左右,僅有30%不到的人做了輔助生殖。如今,二胎的政策紅利又使得國內備孕人群的數量大幅增加。
“不僅是為了懷孕,你如果想要優生優育,就要掌握女性的排卵日期。”梁於陽說。“現在人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贏在起跑線上,而起跑線已經挪到懷孕那一刻。”
針對這一市場,秒秒測推出女性基礎體溫計。該智能產品采用口腔體溫測量的方式,同時具有定時鬧醒,數據自動雲同步等功能。基礎體溫數據結合其他生理特征分析,用戶在APP上可見受孕幾率。
作為小米生態鏈企業,秒秒測同樣推崇“極致性價比”理念。據介紹,這款面向適齡女性的基礎體溫測量儀的眾籌價格為129元。而國外同類型歐姆龍產品價格為288元。
在梁於陽看來,他們沿用了小米的一貫打法:找一個“螞蟻市場”,這類市場有顯著特點:市場足夠大,至少百億起跳;大品牌的份額只占30%,其余由山寨、雜牌瓜分。“照著(行業)老大做一款差不多的產品切入,價格只賣它的一半”,打大吃小。
很顯然,這種打法在國內特別有效。而且,國內備孕市場尤其智能硬件硬件領域,存在這種“打大吃小”的機會。梁於陽在采訪中表達的這種自信,他稱秒秒測的核心團隊出自諾基亞和微軟,這樣的一群人做體溫計是“牛刀殺雞”。用現在的一個時髦詞來說,這叫“降維打擊”。
創業做體溫計自然比做手機容易得多,但也有很大挑戰。“所有的測量體溫的東西都是醫療器械,這就造成門檻特別高。”梁於陽解釋道,國家規定做醫療器械必須要有自己的工廠,要有自己的廠代價很高,另外需要一年多才能過審拿到資質證。
“我們做醫療產品是特別費勁的一個事兒,這個產品(秒秒測女性基礎體溫計)做了一年才做出來。”梁於陽對創業家&i黑馬說。
除要有自己的工廠之外,據梁於陽介紹,做醫療產品有很嚴格的規定,需要先做完產品設計、開發,以及一兩次試產,試產後才能夠提交給藥監局,藥監局要經過各種檢測,其中包括活體檢測。在功能測試上,還要通過專家評審團的評審。
梁於陽說。“我們這個第一個醫療產品的時候做了一年半,一年半沒有收入,一般創業型的團隊無法負擔。”據稱,秒秒測是國內為數不多拿到醫療器械所有資質證的創業公司。
當然,做醫療器械也有好處:生命周期特別長。例如,歐姆龍某些體溫計是2000年左右上市,現在依然在賣。
根據梁於陽的說法,在小米生態鏈中,有兩家企業具備醫療資質。一家就是秒秒測,另外一家是iHealth。後者的體溫類產品有額溫槍,但定位有別。依托於小米硬件生態,秒秒測主打母嬰市場。“米粉大家都知道男性居多,但是我們補充一點,做更多女性的、母嬰的產品,因為米粉也會成長也要成家,這是我們存在(於小米生態鏈)的原因之一。”
女性基礎體溫計是秒秒測眾籌的第二款醫療器械產品。此前,用於連續測溫的秒秒測智能體溫計取得了不錯的市場反響,梁於陽稱,眾籌開始30個小時賣了1萬臺,遠超預期。妙妙測女性基礎體溫計已在小米有品開始眾籌。
創始人梁於陽曾在諾基亞工作15年,後創業開發體溫類硬件產品,於2016年獲得了來自小米科技和順為資本的1600萬元天使輪融資。
4月16日,安聯財險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官網披露的公告顯示,安聯財險中國獲京東等公司增資人民幣8.05億元,增資完成後,京東將成為安聯財險中國的第二大股東。
在獲得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的批準後,京東將成為BATJ中第三個入股保險公司的互聯網巨頭企業。
“曲線”拿牌
資料顯示,安聯財險中國是由德國安聯保險集團單獨出資、於2003年在中國註冊成立、總部設於廣州的外商獨資法人保險公司,主要面向中國境內的個人及企業提供旅遊險、健康險、車險等保險業務。
公告顯示,安聯財險中國的註冊資本擬從目前的8.05億元增加至16.1億元,擬增加的註冊資本將由北京京東叁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深圳匯京通達商務咨詢有限責任公司、中原信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進行出資,其中京東擬斥資約5.37億元。
此次增資完成之後,安聯財險中國將從獨資性質變為合資險企。各股東持股比例分別為:安聯保險集團持股50%、北京京東叁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持股33.33%、深圳匯京通達商務咨詢有限責任公司持股4.27%、中原信達知識產權代理有限責任公司持股12.4%。
北京京東叁佰陸拾度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由劉強東等3位自然人股東完全持有。其中,劉強東持股45%,其他兩位自然人分別持股30%和25%。
安聯財險中國表示,安聯集團與京東集團雙方已達成長期合作,將在中國建設數字化保險合資公司。雙方將集合各自優勢,開發並提供有吸引力的保障解決方案,以滿足中國消費者快速演變的需求。
此前,京東就曾釋放過進軍保險業的信號。據了解,此前京東曾與四川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在四川設立京東互聯網財產保險公司。但截至目前還未有獲批消息傳出。
巨頭湧入
中國保險市場潛力巨大,隨著智能技術在保險業的應用不斷深化,互聯網巨頭紛紛發力保險市場。“反映了保險科技的發展以及對保險業的賦能”,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
根據《中國保險科技行業投融資報告》,截至2017年末,互聯網巨頭BATJ、新浪、蘇寧入股了12家擁有保險相關牌照的公司,其中螞蟻金服囊括6家,涵蓋了壽險、財險、中介、香港保險等各領域。
巨頭湧入,但在打法上的側重點則有所不同。
2013年,阿里巴巴、騰訊和中國平安聯合成立了眾安保險,拿到國內首張互聯網保險牌照;2017年,信美人壽相互保險社開業,螞蟻金服、天弘基金分別出資3億元和2.05億元,這成為阿里巴巴的第二張保險牌照。
騰訊方面,2017年獲得開業批複的和泰人壽是由騰訊發起設立的互聯網壽險公司;同年年底,由騰訊持股57.8%的微民保險代理有限公司正式獲批。至此,騰訊擁有了財險、壽險和保險代理三張牌照。
在保險牌照的布局上,百度和京東稍顯落後。2015年,百度與安聯保險、高瓴資本聯合發起成立互聯網保險公司百安保險公司,目前尚未獲批。2017年10月19日,百度金融收購了黑龍江聯保龍江保險經紀有限責任公司,拿到了從事互聯網保險業務的資質。
朱俊生指出,科技並沒有改變保險的本質,但科技可以為保險賦能,讓保險供給更有效率,滿足不斷增長與動態變化的保險需求,從而重塑保險業生態。
但他也提出,自引入場景保險的概念以來,互聯網保險的創新產品層出不窮,但實際上除了退貨運費險等個別產品外,能經受較長時間檢驗、並有一定市場的產品卻並不多。因此,如果不基於對消費者的價值創造,單純的場景創造意義是有限的。
在4月23日的騰訊新文創生態大會上,騰訊集團副總裁、騰訊影業首席執行官程武稱,騰訊影業成立了全資子公司騰影發行公司,切入電影發行業務。
工商資料顯示,騰訊影業負責發行業務的全資子公司全名為霍爾果斯騰影影視發行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2017年12月,註冊資本為5000萬元人民幣,經營範圍涵蓋電影發行、設計、制作和發行廣告;經營演出及經紀業務。騰影發行公司唯一的股東為上海騰訊影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即騰訊互動娛樂事業群影視平臺騰訊影業。
騰影發行公司董事長為程武,總經理為高莉,高莉另外一個身份為騰訊互動娛樂移動電競業務部總經理。
程武稱,目前騰影發行公司已經覆蓋了85%有票房的院線地區。
面對養老產業的巨大“蛋糕”,養老社區幾乎已成為各大險企的“標配”。而之前以輕資產方式為主介入養老產業的中國太保也開始大舉布局大型養老社區。
第一財經記者8月2日從中國太保了解到,中國太保計劃在3-5年內首期投資100億元,在全國重點城市打造養老社區。
而業內人士表示,養老社區在為險企帶來可期的發展前景外,也面臨人才、盈利等不少挑戰。
太保首期投資100億打造養老社區
在去年末中國太保新一屆高管的首次媒體見面會上,中國太保總裁賀青在解讀中國太保戰略2.0時就五大轉型關鍵詞之一的“布局”解釋稱,“布局”主要是針對健康養老領域的布局,未來將在重點城市的機構養老方面重點布局,明年可能會有具體項目落地。
近日,隨著《太平洋保險養老產業發展規劃》的通過,中國太保在養老方面的布局計劃浮出水面。根據該規劃,中國太保計劃在3-5年內首期投資100億元,在全國重點城市打造“太保家園”系列高品質養老社區,作為“戰略轉型2.0”的重要支撐,並通過開發與養老社區入住及相關服務掛鉤的保險產品,打造“專屬保險產品+高端養老社區+優質專業服務”的新型業務模式。
事實上,早在2014年,中國太保就成立了國內保險行業首家養老產業投資管理平臺——太平洋保險養老產業投資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在保險行業中著重打造“輕資產”模式,即選址市中心、輕資產、小規模、快速複制,以收購和租用城市中心城區現有物業並改建成養老設施為主。不過,成立至今並未在業內激起太大“水花”。
而此次的規劃,則意味著中國太保將開始重點打造大型養老社區的重資產模式。
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2.41億人,占比17.3%。根據人口統計學規律,老齡人口占比在10%~20%為輕度老齡化階段。按照國家統計局201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估計,我國55-69歲的低齡老人約2億人。
基於我國老齡人口結構的特點,中國太保將細分養老市場,設計開發三大產品業務線:一是面向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設計開發城市型養護產品,以康複護理業態為主;二是面向70-79歲的中齡老人,設計開發城郊型產品,以健康活力養老業態為主;三是面向55-69歲的低齡老人,設計開發度假型產品,以旅居候鳥式養老業態為主。
根據規劃,中國太保的養老社區將依據“聚焦集團保險主業高地城市、聚焦長三角等經濟區域中心城市群、聚焦人口老齡化重度城市”的原則進行布局。按照“南北呼應、東西並進、全國連鎖”的思路,加快推進6個城郊型和度假型高端養老社區項目的落地,同時拓展若幹個城市型高端養老社區項目。未來3-5年累計投資額為100億元左右,累計拓展8000-10000套高端養老養生公寓,累計逐步儲備和運營床位數10000-12000張。
中國太保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中國太保在成都、武漢、上海、雲南等地已確定多個意向性項目。在成都和武漢,中國太保將投資建設大型持續照料型養老社區(CCRC)的國際健康頤養社區;在上海,中國太保的城郊型項目將打造海派江南水鄉特色,服務長三角地區養老產業一體化、高質量發展;城區型項目則將打造高端養護特色。在雲南,中國太保計劃打造度假型高品質養老社區標桿項目。
養老社區成大型險企“標配”
目前,保險業通過“保險+科技+產業鏈、生態圈”實現持續發展的趨勢已日益明顯。通過投資養老社區,在當前可作為保險業務的重要配套,延伸保險產業鏈,拉動保險銷售,長期可獲取不動產增值收益,未來還可運用養老和健康大數據,支持養老健康保險產品創新。
業內人士分析,當前我國養老服務供給仍以“保基本”為主,以市場化、專業化方式提供中高端服務的現代養老產業剛剛起步,這為保險公司進軍養老產業提供了機遇。
2009年11月,泰康人壽成為業內第一家獲得養老社區投資試點資格的保險公司。2010年9月,保監會出臺《保險資金投資不動產暫行辦法》,保險公司投資養老地產正式開閘,2010年底,合眾人壽在武漢的養老社區正式動工,打響了國內保險公司重資產布局養老產業的“第一槍”。新華保險、中國平安、太平人壽等大型險企在之後幾年中紛紛跟進。
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末,共有中國人壽、泰康人壽、太平人壽等8家機構投資29個養老社區項目,分布於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海南等東部沿海的18個省區,占地面積超過1200萬平方米,計劃投資金額678.2億元,床位數超過4萬個。目前,部分養老社區項目已投入運營。如今養老社區幾乎已成為了大型險企的“標配”。
中國保險協會6月底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第三支柱研究報告》顯示,保險公司布局養老產業,主要考慮是延伸保險產業鏈,通過提供養老等增值服務,增強客戶粘性。以國壽、泰康、太平、合眾為代表的保險公司主要立足機構養老,自建中高端養老社區,與外部機構合作建立運營服務團隊,為入住老人提供綜合服務。在與保險主業協同上,普遍將保險產品和養老社區進行對接,向客戶銷售保險產品使其獲得入住資格,單均保費在200萬元左右,客戶入住後再收取月費。目前部分中高端養老社區已經建成並投入運營。
而各個險企在推進養老社區的布局中策略也不盡相同。根據中國保險學會、梅山(中國)保險養老社區聯盟聯合課題組在2017年底發布的《中國保險養老社區發展研究報告》(下稱“報告”),例如合眾人壽以重資產方式投資建設大型養老社區的同時,以股權投資的輕資產模式收購在國內外養老社區或機構。根據合眾人壽官網,目前其自建及收購的國內外養老社區已達66家;而泰康人壽則以“養老+保險+醫療”的商業模式推進產業擴張。根據泰康人壽旗下泰康之家官網信息,目前泰康之家養老社區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十二個重點城市,投資建設大規模、全功能、國際標準的醫養社區,全部建成後將提供約2萬戶養老單位;太平人壽則在自建養老社區的重資產模式的同時,也引入輕資產模式,即甄選第三方養老社區加入太平人壽養老服務體系,逐步搭建起全國的網絡式布局。
而輕重資產模式各有優劣。輕資產模式資金投入少、簡單靈活,可以快速複制,易受資本商青睞,但形不成規模經濟,對養老產業鏈的參與、整合力度小。重資產資金投入大,盈利模式複雜,不易複制,回報率低,但易形成規模經濟、提高服務效率,能推動養老設施全產業鏈發展,並與保險業務及其他業務版塊產生戰略協同。所以,公司如何選擇,應服從服務於自身的總體發展。
不過,業內人士也認為,險企布局養老社區目前仍有部分難題待解。
一名壽險公司高管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重資產模式下的長建設周期、盈利周期,醫養結合下的配套醫療服務人才短缺問題等均是險企布局養老社區所需要面對的挑戰。
上述報告分析稱,從拿地、建造到推向市場,要做到收支平衡通常需要6~8年,真正實現盈利需要8~10年,在實現盈利前的這段時間是賺不到錢的,但未來社區成熟後會帶來長期、穩定的現金流和收益。而在稅收政策上,目前在西方國家CCRC和活躍長者社區(AAC)模式不需要繳納房產稅,但在我國仍需繳納房產稅。
同時,上述高管表示,在解決社會養老問題上,目前險企所布局的養老社區定位基本均為中高端,且傾向於健康老年群體,未來如何將失能失智老人等機構養老的“剛需”人群的長期照護服務納入到養老社區體系中也是值得研究的。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未經第一財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制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系第一財經版權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