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草: 有效的報表分析:財務報表新思維
今天忙看招股書,所以不寫文了,在網上看到中國飛草先生寫的文章,特轉貼如下,供大家學習及分享。
http://bbs.esnai.com/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bbs.esnai.com/forum-4-1.html黃世忠教授告訴我們:有效的報表分析要求善於運用非會計資料。會計資料只是企業實施其經營戰略的“財務表現”,忽略對企業所處環境和經營戰略的分析,報表分析只能是一種重形式、輕實質的“數位遊戲”。他舉了兩個事例:
1、
沒有基本面分析,任何對會計政策和估計的評價都是武斷的。黃世忠教授舉了一個例子,兩家不同的航空公司,對相同的波音飛機運用了不同的折舊年限,分別是 10年和25年,飛機的經濟使用年限是15年,哪家公司的折舊政策更為合理呢?
10年或25年的回答都是片面的,關鍵要看折舊政策是否和公司的戰略相一 致。
第一家航空公司採用的是差異化戰略,主要為高端乘客提供高質、安全的服務,這種情況下縮短飛機使用年限,及時重置和更新飛機,保證服務品質是同公司戰 略相吻合的,因此採用10年的折舊年限是合理的。第二家航空公司採用的是低成本戰略,通過低價來吸引價格敏感度高,而對服務和安全品質要求較低的中低端客 戶,所以通過延長飛機的適用年限來降低成本,同樣具有合理性。
2、沒有基本面分析作為指導,報表分析往往得出與事實背道而馳的結論。黃世忠教授用戴爾財務案例分析對此作了鮮活的注解。該公司的流動比率從2000 年的1.47下降到2004年的0.98,一般認為,流動比率在2左右比較合理,而且戴爾的流動比率逐年下降,是否就此得出現金周轉不靈,短期償債能力嚴 重不足,戴爾快“死”的結論呢?
答案是否定的。
對於作為低成本領先戰略的宣導者和實施者的戴爾公司而言,
因為毛利率較低,公司只有通過較高資產周轉率,才 能保證一定的資產回報率,可見資產周轉率是在戰略指引下分析戴爾的有效切入點。從存貨周轉天數來看,戴爾從2000年的6天下降為2004年的3天;存貨 周轉天數從2000年的34天下降為2004年的30天;而應付帳款周轉天數從2000年58天上升為70天。
眾所周知,現金轉化週期是存貨的周轉天數加 應收賬款的周轉天數減去應付帳款的周轉天數而得。根據上面的資料,戴爾的現金轉化週期從2000年的-18天變為2004年的-36天!
原來戴爾營運資本 管理已經達到了用供應商的資金為自己賺錢的境界,戴爾不但不是“接近死亡”,而是“活力無限”!
黃老師非常推重的哈佛商學院兩位學者帕利普及希利創立的財務報表分析框架:《有效運用財務報表進行分析與評價》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278351該書分析框架由戰略分析、會計分析、財務分析、前景分析組成,黃老師主編的《財務報表分析:理論•框架•方法與案例》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047550一書深受哈佛這兩位學者的影響。
目前大部分財務分析都冠以”戰略”二字,主要是受波特思想的影響,運用波特(Michael Porter)創建的競爭戰略及競爭優勢分析工具去分析行業和企業,以形成行業及企業現狀及未來的預期。
實踐證明,波特的戰略分析在瞭解客戶方面有一定作用,是一種相對有效的分析工具,但分析結果與實際值也往往存在比較大的偏差,亦即波特也只解釋了企業經營成敗的部分因素;哈佛分析框架第二、三部分是會計分析及財務分析
,根據筆者分析,這個分析框架中的會計分析實際就是審計分析,評估會計政策及會計估計,發現可能存在的會計異常,其流程如下:•
Doing Accounting Analysis
–
Step 1: Identify key accounting policies
–
Step 2: Access accounting flexibility
–
Step 3: Evaluate accounting strategy
•
Key questions
–
How do the firm’s accounting policies compare to the norms in the industry? If they are different, is it because the firm’s competitive strategy is unique?
–
Does management face strong incentives to use accounting discretion for earnings management?
–
Has the firm changed any of its policies and estimates? What is the justification? What is impact of changes?
–
Have the firm’s policies and estimates been realistic in the past?
–
Does the firm structure any significant business transactions so that it can achieve certain accounting objectives?
–
Step 4: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disclosure
•
Key questions
–
Does the firm provide adequate disclosure to assess the firm’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ts economic consequences?
–
Do the footnotes adequately explain the key accounting policies and assumptions and their logic?
–
Does the firm adequately explain its current performance? (MD&A)
–
If accounting rules and conventions restrict the firm from measuring its key success factors appropriately, does the firm provide adequate additional disclosure to help outsiders understand how these factors are being managed?
–
If the firm is in multiple business segments, what is the quality of segment disclosure?
–
How forthcoming is the management with respect to bad news?
–
How good is the firm’s investor relations program? Does the firm provide fact books with detailed data on the firm’s business and performance? Is the management accessible to analysts?
–
Step 5: Identify potential red flags
•
Common red flags
–
Unexplained changes in accounting policies and estimates, especially when performance is poor
–
Unexplained transactions that boost profits
–
Unusual increases in account receivable in relation to sales increases
–
Unusual increases in inventories in relation to sales increases
–
An increasing gap between a firm’s reported income and its cash flow from operating activities
–
An increasing gap between a firm’s reported income and its tax income
–
A tendency to use financing mechanisms lik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artnerships and the sale of receivables with recourse
–
Large fourth-quarter or fist-quarter adjustments
–
Qualified audit opinions or change in independent auditors that are not well justified
–
Related-party transactions or transactions between related entities
–
Step 6: Undo accounting distortions
•
4 approaches ( refer to window-dressing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該分析框架的財務分析包括比率分析及現金流分析,比率分析包括有名的杜邦分析(Dupont)體系。
之前,筆者對這個分析框架的內在邏輯關係存在錯誤認識,今天重溫黃老師的觀點,茅塞頓開,如何進行有效財務報表分析?
核心是要將基本面分析與財務分析緊密聯繫在一起,目前財務報表分析最大問題是基本面分析與財務分析脫節,猶如審計中風險評估和進一步審計程式脫節。黃老師通過兩個小案例告訴大家要在基本面分析基礎上對會計政策和估計作出評估,要在基本面分析基礎上對財務指標作出評估,脫離基本面分析評估財務資料是沒有意義的,甚至誤入歧途,以下判斷都要建立在基本面分析基礎上:
1、會計政策(含會計估計)是激進、中庸或保守
2、財務指標是偏高、適中或偏低
3、經營戰略、財務策略是否恰當
不管是證券分析或審計分析,通過基本面分析和財務分析,最重要的是要形成對財務資料的合理預期,當然,審計分析師關注 歷史,是對報告期內的財務資料形成合理預期,以確認未審的財務報表與預期財務資料沒有重大出入;而證券分析師關注未來,是對未來三年尤其是未來一年的財務 資料形成合理預期,並以此為基數形成估值,對公司是否有投資價值作出判斷。但不管是分析師還是審計師,對財務資料形成合理預期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就是在 深入瞭解企業基礎上形成對公司盈餘的合理判斷。那麼如何深入瞭解企業呢?
“行業—公司”法是最有效的,即通過行業研究企業,哈佛財報分析框架的第一層次就是經營戰略分析,這一層次包括三個層面分析,實際上涵蓋了企業的基本面分析。
根據筆者的理解,在對公司基本面分析時,在對行業分析時要關注“兩力”:行業發展潛力和盈利能力;而在企業進行分析時要關注“兩位”:企業地位與定位。目前在行業分析中最常用的分析工具有PEST四力、PORTER五力分析(Porter's Five Forces)模型,
分析師在運用這些分析工具時,要形成對行業發展空間及盈利能力的合理預期,如行業發展空間大不大、行業競爭強度有多高、行業盈餘能力有多強,對行業的競爭格局、行業的關鍵成功因素、行業的週期要深入瞭解,這些都會影響到對企業現狀及前景的判斷。在瞭解行業基礎上對企業進行分析,
在對企業進行分析時,關鍵要將目標企業與競爭對手進行比較,分析企業在行業中地位及 定位,找出該企業的競爭優勢和競爭劣勢,再形成競爭戰略的合理預期,並與企業當前的競爭戰略對比,如企業應該走差異化的路卻走低成本的路,這是戰略定位犯 了嚴重錯誤,
當然分析師不是企業家,也不是諮詢師,在對企業戰略進行評估時要非常謹慎,避免教科書式的診斷。在對企業層面的分析上,最廣泛運用的分析工具 有BCG、SWOT等,這些常用分析工具,不管是審計師或分析師,都要瞭若指掌,熟練運用。
實際上在對企業進行基本面分析時,也穿插財務分析,如盈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運營效率分析等,基本面分析離不開財務 分析,如在對同業分析時不可能離開競爭者的財務資料和業務資料,基本面分析實際就是業務(經營)分析,與財務分析是相嵌的,在進行財務分析時離不開業務 (經營)分析,在進行業務(經營)分析時離不開財務分析。所以,我們人為將財報分析分成四階段,但實際運用是交叉的。
分析师报告并非个人投资指南
http://www.p5w.net/newfortune/caishang/201001/t2775804.htm
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参与者,他们的工作促进了证券分析方法和模型的不断演进、提高了市场的有效性和投资决策的效率,但是,个人投资者必须明 白,分析师主要的服务对象是机构投资者,他们不会考虑到个人投资者的实际需求,而且也常常会作出错误的预测,将分析师的报告奉为个人投资指南并不明智。 2009年9月30日,在美国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的资本市场、保险和政府扶持企业分会举办的一场题为“改革信用评级机构”的听证会上,加州议 员斯皮尔(Speier)向标准普尔、穆迪、惠誉三家信用评级机构的老总们发难:“你们在美国国际集团(AIG)和雷曼兄弟崩溃之前的几分钟里,对它们的 评级还分别是AAA和AA,在它们真的倒下后,你们有没有对那些具体负责评级的分析师们采取什么惩罚措施?”“对这些给予垃圾如此之高评价的分析师们,你 们开除他们了吗?停他们的职了吗?”无一例外,三位老总的回答都是:没有,分析师们当时作出的评级决定是有道理的。
显然,对于那些依赖这些信 用评级卡特尔(cartel)的意见投资了AIG和雷曼兄弟之类公司的证券而血本无归的投资者而言,这一听证场面无疑令人失望、愤怒而又无可奈何。毕竟, 谁在投资款打了水漂时都希望能够将原因和责任归咎于他人,而现在最顺理成章的责任人居然将干系推得一干二净,这能不让投资者们郁闷吗?
其实, 在笔者看来,那些依赖分析师研究成果或者投资意见而亏损的个人投资者是咎由自取。个人投资者必须明白,证券分析是一项与自己的利益关联度较低的游戏,证券 分析师从来就不是为个人投资者服务的,他们在分析中也常常会作出错误的预测,换言之,个人投资者应该走出一些常识性误区。 误区一: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就是投资建议
稍微细心一 点的投资者在阅读研究报告时都不难发现“本报告不构成具体投资操作建议或意见”之类的免责条款,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不少人仍非常乐意将研究报告当成自己 操作的依据。更有相当多的投资者对研究报告逻辑思维的严密度、论据的充分性和论点的正确性不加推敲,轻率地将报告里的“目标价”、“投资评级”、“盈利预 测”等摘要性结论当成搏击股市的冲锋号或者收兵锣,结果要么元气大伤,要么血本无归,最终还怨天尤人。殊不知,撰写研究报告是证券分析师的本职工作,是其 为了获取报酬而需要不断重复的一项劳动。在上市公司公布季报、半年报、年报时,分析师们需要例行公事地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当政策变动或公司就一些非常规 性事件发布公告时,分析师需要应声发表评论性的研究报告;此外,分析师还要定期撰写集群式的行业深度研究等报告。试想,我们一边高谈阔论股票是长期投资产 品,一边却隔三差五地发布旨在发现其内在投资价值的研究报告,这是否多少有些自相矛盾?
在私人财富管理领域,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策略成功与否, 首先取决于自身投资需求分析是否详尽,其次取决于对市场的预期是否理性。资本资产的长期收益预期、长期风险预期和相互间的关联度由全体投资者的风险溢价要 求和市场波动性规律决定,它们和分析师对其研究与否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即使是一家综合能力超群的券商,其综合研究成果往往也只是供投资者在中短期内对自己 的投资组合进行战术性调整时参考(图1)。因此,将证券分析师的报告奉为个人投资指南,是大错特错的。

误区二:自上而下的证券分析是可靠的
许多投资研究 领域的专业人士认为,坚持自上而下的基本面分析既符合研究的严谨性要求,又符合价值投资的方法论。但是,这些人犯下的致命错误是,过于自信地假设位于 “上”端的经济学家们能够准确预测出宏观经济的走势;位于“中”端的行业分析师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在此宏观预测下哪些行业会受益以及受益的程度如何;而位 于“下”端的个股分析师们能够挑选出受益的公司,并精准计算出其每股收益等等。事实上,这种丝丝入扣、完美无缺的假设,多半是华尔街的营销高手们精心自编 自导的童话剧,未必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华尔街日报》每个月均要向来自美国商界的50多位“顶尖”经济学家发放问卷,收集他们对宏观经济运行 状况的判断以及对未来一年里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这些经济学家们根本就是被当前的经济状况牵着鼻子走,其预测不靠谱得很!以对2009 年一季度的真实GDP增长率(年度化调整)的预测为例,无论是提前几个月,还是已经身临其境的当月,经济学家们的平均预测值都和最后实际公布的数值大相径 庭(图2)。

事实上,由于2007年第三、四季度以及2008年第二季度实际公布的经济增长率好于经济 学家们的平均预期,导致他们低估了经济恶化的速度和程度。对于多数投资者而言,他们可能更希望经济学家们能够及早警示经济问题或者危机。遗憾的是,不仅没 有几位经济学家预见到本次金融经济危机的发生,甚至在经济已经处于严重的危机中时,这个经济学家团队仍不能展现出丝毫的敏感度和前瞻性,只是亦步亦趋地修 正自己的预测值(图3)。我们试问,自这样的宏观经济研究而下的行业分析和个股分析会可靠吗?再看看雷曼兄弟于2008年9月破产之前约半年里华尔街主要 投行对其上蹿下跳般的评级变更(图4),我们更有理由质疑,到底证券分析师们在分析和预测市场,还是市场在捉弄这些大牌分析师(除了美林之外,其他几家投 行的相关分析师都在雷曼兄弟破产后不久被炒了鱿鱼)?


可见,证券分析要从宏观经济开始,历经行业分析、个股分析,再一步不差地形成可以满足个人 投资者具体需求的正确投资策略,基本上是天方夜谭。无论戴着长青藤名校博士帽的著名经济学家,还是顶着 “全美分析师团队”光环的大腕分析师,都是人而不是神。我们绝不应该因为看到他们解释历史和现有数据时所展现出的“专业知识”,就轻易认为他们有预知未来 的能力。
误区三:“分析师评选”是
为个人投资者推荐投资顾问
随着全球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分析师的队伍也日益壮大,无论其生产的研究报告的数量还是质量,都到了让机构投资者无法处理的级别。许多旨在评估分析 师研究能力和业绩的产品也应运而生。由于这些评估结果受到财经媒体的广泛关注,一些个人投资者也纷纷将明星分析师当成了投资顾问,追随其研究结论进行操 作,这一羊群效应导致分析师覆盖的证券价格的短期同向波动,从而进一步神化了这些分析师的含金量,反过来再影响到更多的个人投资者。
如果对主 要的分析师评级机构、其产品和方法论做一点研究的话,我们会发现,分析师评级完全是为资本市场上的机构投资者服务的(附表)。而且,评级更大的意义在于它 是对过往一段时间里证券分析行业发展生态的一个总结和评估,同时为行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没有任何证据或者声称说明今年的明星分析师在明年推荐 的股票会跑赢大市或者同行。如果盲目追随这些分析师,个人投资者就会在投资组合多样化、市场参与度和投资成本等方面承担更大的风险或者付出更大的代价。

证券分析的价值所在
尽管较多的学术研究表明,经济学家、策略分析师、行业分析师以及个股分析师 的平均预测效果和抛硬币的正反面出现概率差不多,但是,我们并不能就此全盘否定证券分析师及其研究的巨大价值。事实上,分析师是证券市场不可或缺的参与 者,其存在对证券市场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具体而言,证券分析师的作用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证券分析行业的激烈竞争导致了分析方法和模型的不断演进和提升,从而逐步形成了“现代投资组合理论”、“行为金融学”等可以帮助投资者认识市场或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特征的理论体系,投资者在此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自己的投资需求,明确投资目标;
2、不同证券分析师在不同时间点上掌握的信息和运用的分析方法不尽相同,因此得出的观点不尽相同,而由于其各自影响和驱动的资金规模也不尽相同,这非常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3、证券分析师的研究报告是部分有二次研究需求的投资者的基础,既能为他们节省时间和精力,还有可能启迪他们的思维,从而提高其投资决策的效率;
4、全部分析师的平均预期指标对于投资者可能有较大的参考作用,尤其在市场处于严重泡沫化或者极度恐慌状态下时,分析师的“一致预期”可能是非常好的反向操作指标。
总之,证券分析是资本市场买卖双方的机构参与者之间利益互换的一项业务。卖方分析师的研究目的主要在于获取买方分析师或者投资经理的青睐,从而为雇主争 取到买方交易证券的分仓量,进而赚取佣金收入。买方分析师的工作在于对众多卖方分析师的报告进行二次研究,为己方投资经理推荐具有超额回报潜力的证券。这 些分析师既没有也不会考虑到任何个人投资者的实际投资需求,只要“免责”条款到位,他们就可以像AIG、雷曼兄弟的信用评级分析师那样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 而仍然稳坐钓鱼台。对于个人投资者,只有认清证券分析行业的本质,掌握和熟用投资常识,坚守投资纪律和原则而不被忽悠,才能最终胜利实现自己的投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