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IPO叫停,那些“一夜悲歡”的排隊公司出路何在?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707/150156.html

中國的股市,應該是“一夜悲歡”最好的詮釋者。不僅是普通股民在最近幾周經歷著過山車一般的感覺,置身其中的企業也是一樣。

IPO一腳緊急剎車後,還在排隊等待IPO的企業們,面對這樣變化無常的市場,是否只有“自古華山一條路”?它們之中,誰還會默默等待下去,誰的熱情和生命,又將被徹底耗盡?

文 | i黑馬  楊潔
編輯 | 王冀



74日晚,重磅救市消息出籠,28家已獲IPO批文的企業,當夜通過上交所和深交所發布公告,決定暫緩後續發行工作。10家已啟動申購程序的企業,申購資金將在76日退回到投資者賬戶。這28家已經簽署“婚書”的企業,默默脫下嫁衣,重新進入了“待嫁”隊伍。

 

75日晚,證監會發言人鄧舸表示,28家擬上市公司暫緩發行後,近期將沒有新股發行。盡管證監會下一步新股發行審核工作不會停止,但是10家已經啟動申購程序的企業退回申購款,史無前例。實質上,IPO已經“叫停”。


28家暫緩IPO發行企業

 

股票代碼

簡稱

擬上市地點

603696

安記食品

上交所

603299

井神股份

上交所

603508

思維列控

上交所

603996

中新科技

上交所

603866

桃李面包

上交所

603936

博敏電子

上交所

603398

邦寶益智

上交所

603999

讀者傳媒

上交所

603778

乾景園林

上交所

603800

道森股份

上交所

002785

萬里石

深交所

002780

三夫戶外

深交所

300496

中科創達

深交所

002777

久遠銀海

深交所

300490

華自科技

深交所

002787

華源包裝

深交所

300497

富祥股份

深交所

300492

山鼎設計

深交所

300493

潤欣科技

深交所

002779

中堅科技

深交所

002783

凱龍股份

深交所

002782

可立克

深交所

002781

奇信股份

深交所

300494

盛天網絡

深交所

300491

通合科技

深交所

300495

美尚生態

深交所

002786

銀寶山新

深交所

002778

高科石化

深交所

制表:iheima(註:表中標紅為已啟動申購程序的企業)

 

等待IPO,何時是盡頭?

AIPO暫緩後,何時重啟就成了業內最關心的問題。

4500點,大致可以看作政府救市的短期目標”,宏源期貨首席策略分析師吳守祥說。而對IPO是否能盡快重啟,他並不樂觀。“現在離4500點這個目標還比較遠,至少也需要一兩個月,更長也很有可能。也許等到大盤情況轉好,證監會會先在通過審批的公司中,分批逐漸放開IPO,但一下子都上市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這已經是A股歷史上的第九次IPO暫停。前八次中,最短的暫停時間為69天,其他的均在三個月以上,而上一次,也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從201211月一直持續到了2013年底。

 

幾個月,半年,很難在現在得出結論,但從現在看來,出現什麽結果也都不值得吃驚。

 

過會公司:排隊的你們還好嗎?

 

被強行打亂的IPO節奏,在暫時的停頓後,還是否能恢複到和之前一樣?

 

如果沒有特殊的情況,此次被暫緩的28家公司,尤其是10家已經啟動申購的公司,看來仍然是會選擇繼續等待AIPO重啟。畢竟,它們已經通過了審查,只差臨門一腳,將來重啟之後,這次被暫停的28家公司不需要重拿批文,可以直接啟動上市發行。

 

上次新股發行暫停造成的IPO排隊“堰塞湖”很多人還記憶猶新,最多時隊伍中一度達到800家公司。而現在也不遑多讓,截至目前,在證監會排隊的企業數目也已超過500家。於是,對於已經拿到批文的公司而言,目前的位置是個極大的優勢。

 

但是對於正在排隊IPO的企業來說就未必了。

 

“即使IPO重啟,再要上市也會比現在更難。”吳守祥說。“上次新股發行暫停後,2014IPO發行提速,但經歷過這次的洗禮,為穩定市場,IPO發行節奏會放慢。”

 

很多公司選擇在A股上市也是看中了A股融資“不差錢”,今年上半年,滬深股市IPO公司178家,融資合計達到了1461億元,但在暴跌過後,資本會更冷靜。“靠畫餅圈錢會更難了。”吳守祥表示。

 

新三板是一條新出路

 

這種情況下,或許,重新尋找出路會更好。今年以來火熱的新三板自然被納入了選擇。在此之前,就有企業在IPO的隊伍里撤出,轉投新三板的先例,這就是四維傳媒。和這次的IPO暫緩企業類似,四維傳媒在2012年遞交創業板IPO資料,11月完成首輪意見反饋後AIPO暫停。等待了將近一年之後,201310月,四維傳媒在新三板掛牌,這甚至還在新三板擴容之前。

 

四維傳媒為何轉投新三板?原因之一是為上市耗費了大量精力和費用。2012年暫停IPO後,證監會要求展開最大規模的自查,同時,為了上市,前期也做了大量的投入,但是卻幹耗在了那里。另外,公司發展和業務的增加,都需要錢,不能上市,就沒有新資本的註入。

 

這同樣是現在還在排隊IPO企業的窘境。為了上市,為了靚麗的財報,不少公司勒緊腰帶,節省開支,宣傳和公關的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如今上市不成,這一切努力就將付之流水;而手頭缺錢亟需募資投入新業務的公司,更是對上市望眼欲穿。相對於即使重啟IPO後排隊還遙遙無期的A股,擴容後的新三板,是個不錯的選擇。

 

雖然受到A股大跌影響,新三板的價格和交易也已相對降溫,但相比主板、創業板和中小板而言,它無須審批,掛牌速度更快,而且已經吸引了大量資金湧入,未來的發展仍是值得預期的。截至73日,新三板掛牌企業數量已經達到2685家,今年上半年融資額超過300億元。接下來,隨著主板動蕩,新三板的高估值和溢價空間,也將大量吸引正在尋找新投向的資金。

 

那麽,什麽樣的公司適合去考慮新三板?對於體量較小、估值不到5億美元的公司,新三板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另外,亟需融資且融資額不是特別巨大的公司,可以選擇先在新三板掛牌,解決企業發展燃眉之急。至於從IPO轉向新三板是否會降低“逼格”,在真金白銀面前,這又算得了什麽?

 

這些公司,你真要等到地老天荒?

 

從以上想法出發,小編梳理了那些已經通過審批以及正在排隊的公司,我們也在思考,或許類似於下面這些情況的企業,其實可以換個思路:A股嫁期遙遙,選擇新三板可好?而那些時間緊迫“等不起”的公司,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IPO上或許會更現實。

 

何不考慮新三板之——盛天網絡

 

盛天網絡主要從事互聯網娛樂平臺的設計、開發、推廣以及基於此平臺上的網絡廣告推廣及互聯網增值服務相關業務。公司主打產品“易樂遊網娛平臺”可為網吧提供各種解決方案。盛天網絡計劃在創業板登陸,擬發行股票3000萬股,總股本9000萬股,募集資金約3.69億元,其中,約1.3億將用於易樂途網娛平臺升級項目,還有近2億用於商用WiFi和移動內容分發平臺項目。對於總資產不過3億多的盛天網絡來說,計劃投入近3億資金用於平臺升級開發可謂大手筆。公司已經通過IPO審批,在74日發布IPO暫緩公告。

 

盛天網絡最近三年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時間

2014

2013

2012

總資產(億元)

3.089

2.428

1.526

營業收入(億元)

2.317

2.131

1.704

凈利潤(億元)

1.056

1.267

0.914

凈資產收益率(%)

40.51

68.06

84.36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說明書)

 

理由:新三板聚集了大量互聯網企業,互聯網相關概念股也收到投資機構的重點關註。在整個網吧市場逐漸萎縮的背景下,盛天網絡也受到了同業競爭的巨大壓力。盡快募資、尋求新的盈利增長點成為公司發展的重點需求,而這通過新三板能夠更快地得到解決。

 

何不考慮新三板之——科大國創

 

科大國創軟件股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行業軟件產品研發、生產和銷售,提供 IT 解決方案,以及相關的信息系統集成、咨詢與技術服務,旗下蘇州科大國創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面向電信行業進行軟件及信息系統開發,國創恒星(合肥)軟件技術有限公司面向金融行業提供IT服務與解決方案,同時也在交通行業信息化咨詢和解決方案、雲計算等方面進行研發。公司計劃赴深圳交易所創業板上市交易,擬發行新股2300.00萬股,發行前總股本6900萬股。

 

科大國創最近三年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時間

2014

2013

2012

總資產(億元)

3.813

2.767

2.415

營業收入(億元)

3.701

2.722

2.516

凈利潤(億元)

0.334

0.430

0.406

凈資產收益率(%)

16.15

23.28

29.27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說明書)

 

理由: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是新三板上掛牌公司最多的行業,而在A股中,該行業占比並不突出。公司募集資金主要用於新一代電信運營支撐系統建設項目等投入,總需求大約合計2.5億元,這筆資金並不算大,在新三板上也能盡快募集。

 

等不起的公司之——銀寶山新

 

銀寶山新的主營業務是大型精密註塑模具的研發、設計、制造、銷售及精密結構件成型生產和銷售,本次擬登陸中小板,公開發行不超過3800萬股,擬募集資金4.97億元。目前已通過證監會審批,在74日發布公告,IPO發行暫緩。銀寶山新在招股書中明確表示,模具業務生產時間長,匯款慢,資金占用壓力大。最重要的是,在本次募集資金將用於的項目中,第一年計劃的3.38億元中,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占了2億元,也就是說公司預測未來三年新增營運資金需求合計3.29億元,60%將靠本次股票發行籌集。

 

銀寶山新最近三年財務指標

財務指標/時間

2014

2013

2012

總資產(億元)

15.5698

11.779

9.178

營業收入(億元)

14.4526

10.4473

8.6806

凈利潤(億元)

0.8607

0.6943

0.6840

凈資產收益率(%)

16.82

15.52

22.07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說明書)

 

理由:可以看到,這次IPO對銀寶山新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一環。IPO暫緩時間一長,對它的公司發展是非常重大的打擊。通過IPO盡快募資的打算落空後,尋找其他途徑解決這個問題,將成為公司的燃眉之急。\版權聲明:本文作者楊潔,編輯王冀,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zzyyanan授權。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


撰文•許秀惠、林麗娟

編按:高承恕,逢甲大學執行副董事長、社會學知名學者,曾深入台灣中小企業田野調查研究,更是「行動派」的饕客美食家;劉漢介,春水堂、茶湯會創辦人,泡沫紅茶的發明人,首創把粉圓加進冰紅茶,讓珍珠奶茶一躍成為街頭巷尾到處可見的小吃代表。

這兩個人是舊識知交,高承恕還是劉漢介在逢甲大學EMBA的老師,應《今周刊》邀請,首次同桌對談,主題是從逢甲小吃談美食與創新。高承恕從逢甲夜市的緣 起、生命力談起,劉漢介觸及小吃的創新與品牌營造。在他們眼中,小吃在夜市,尤其在以創新善變著稱的逢甲夜市,該如何找到自己存續法則呢?以下為對談精采 摘要︰小吃≠美食 小吃要如何升級為美食?

高承恕(以下簡稱高):我們先來了解逢甲商圈的誕生背景。一九六三年,先父、逢甲創辦人高人言把逢甲工商學院(一九八○年改制為大學)從北屯觀音山搬遷到 現址,當時外圍都還是農田,校園光禿一片,只有黃沙走石,現在看到的綠蔭大樹,每一棵都是我們種出來的,兩萬多名師生每天求學上課總得吃喝,於是小吃攤有 了生意的契機,日子久了,夜市和周邊商圈才慢慢地應運而生。

有外地朋友來訪,想就近解決一餐,我總先言明附近只有小吃攤店,尤其夏天時,得不怕熱、不嫌髒、願意擠一擠和等一等,才能安於夜市食味,夜市的開始就是這樣,是為了生存,是謀生、圖一口飯的。

但是夜市、小吃有生命週期,小吃攤也會希望長久經營,當經營者不只是看到眼前生意熱絡,而開始思考「What is next?」他才有可能突破瓶頸,蛻變、升級,這不是擴充規模而已,而是思考企業化或傳承。

劉漢介(以下簡稱劉):做小吃攤的人,大多心裡想的是「今天可以賣幾個?」不會去想帶給顧客滿足感、幸福感。大多數的小吃門檻低,容易被取代,能夠做得久的,背後都是有「工夫」的。

譬如拉麵,麵誰不會煮?但是日本的拉麵可以賣到全世界,為什麼?因為它有麵條、湯頭、材料各環節的工夫,它的美味組合複雜,不易被破解;又如綠豆湯,它的 本質簡單,門檻低,只能是路邊小吃,難以靠單品做成企業。小吃能晉級為長久經營的美食,通常具有深度的美味組合,加上消費者對店家品牌的信賴關係。

最早的小吃攤,是引車賣漿,是游牧民族,哪裡有市集就去哪裡,等到要定居,就要想如何「生根」的問題,思索如何向上演化,擁有店、定點,某個程度就是一種進化。

高:沒錯,小吃一開始多是流動攤販,追逐人潮而趕集,欠缺長遠打算,這十多年來,逢甲夜市穩定下來,攤變為店,店面串連為商店街,大店進駐,拓展為大商圈,小吃與店家都經歷從「求生存」到「過生活」,開始思考如何長遠經營,這正是演化的結果。

創意能賣錢 小吃該如何創新?

劉:一九八三年的夏天,我坐在日本大阪的咖啡廳點飲料,發現他們賣冰咖啡卻沒賣冰茶,但紅茶加糖是好喝的,我於是想,為什麼不來做冰茶呢?早在一千年前, 蘇軾的孫子蘇籀就把蜜和冰加入茶湯,現代的台灣人不知道茶加了糖會變好喝,我洞悉了這層美味關係,這就是我的創新點子。

我用調酒專用的雪克器,把壺泡的原汁紅茶加上冰塊放進去搖晃、激撞後,再加入特製紅糖提味,推出了泡沫紅茶,接著又調出檸檬紅茶、百香紅茶、茉莉花茶,讓 泡沫冷飲風行開來;後來,店長林秀慧又把粉圓加上奶茶,這項創意風靡了年輕人,也成就了一門好生意,本來是茶行附屬賣茶的小店,造就了春水堂日後的發展。

春水堂賣的是茶湯,賺的是五感財、文化財,希望顧客在喝到茶湯時除了鼻、眼感受以外,在視覺、聽覺等五感上也得到滿足,讓心來感受到幸福。我們顛覆傳統工 夫茶飲,開創出冷飲茶市場,仍處處保留文化的根本和精華,追求「五感調和」的茶飲美學與趣味,喝茶,就是享受一份幸福感。

高:也許,可以用我在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中心廣場所見所聞做例子,偌大的廣場全是吃吃喝喝的小吃和店面,但它真是美,賞心悅目的遮陽傘座位,舉目觸及的花卉 盆栽,其中不乏百年老店,遊客來到這裡,不但有高層次的美感印象,心情自然不會窘迫煩躁,美食享受更是從容且滿足;發展商圈特色,也許要加入這類的思考。

逢甲夜市是極富生命力的,非常具有庶民特色,眼前還會有一段好光景,但每個夜市一樣也會面臨生命週期,花無百日紅,如何讓它的生命力「生根」,絕不是量的擴大而已 。

以小吃為核心的商圈 如何長久經營?

高:我喜歡飲食要有點留白的美感,擁擠紛雜的夜市是很方便,卻讓人覺得難以全然放鬆,逢甲大學和逢甲商圈是共好的生活圈了,所以我們努力促成商圈來結合物 聯網,朝智慧商圈發展,目前商圈初步做到人車分流、動線,有較多座位、停車位提供給顧客,讓遊客得到清楚實用的店家資訊指引。

逢甲大學也正跟手機系統商合作,希望設計一種行銷模式,讓消費行為更便利。當小吃業者同樣能賺到業績,卻不必窮於應付擁擠排隊的人潮,我想他會有時間和空間去思索如何打造美食的厚度。

劉:小吃不演化,生命週期就容易縮短或結束,工作團隊也會枯萎,夜市提供的是一種「體驗經濟」,尤其飲食必須親自體驗,無法取代,味覺的本能會告訴你好不好吃,對環境、氣氛有什麼感受,這是騙不了人的。

追求商圈發展 逢甲未來會如何演化?

高:台中市的發展重心,正從東往西移動,這勢必帶來「質變」,周邊環境、生活條件都會跟著演化,逢甲夜市的發展,也會放在這個脈絡裡來觀察。

台灣夜市的特色一向多元,有來自大江南北的飲食匯集,比起香港大排檔的相對一元,面貌更豐富,夜市小吃能帶給人快樂,但我期望得更深,不單單是消費者體驗 了某種小吃之後,說一句「好吃」;或不管吃什麼,總只是用「彈牙」形容,而是能往傳統走,向歷史學,去尋找源頭與傳承的所在,創新往往是從傳統裡找,漢介 的泡沫紅茶就是如此,讓飲食有厚度,現在的吃,厚度不見了,那就可惜了。

劉:但是當引車賣漿者開始採行店鋪式的經營時,若不再擔心房租飆漲、地點異動,才會有長治久安的籌畫。我曾有一家店三年賠一千萬元的經驗,我是寧可賺慢錢的,但是要賺慢錢或是賺快錢,經營者得自行想清楚。

高:有一點很重要,歡迎優質的投資案進到逢甲商圈,但真心希望不要把土地、房價炒到變成天價,這樣,美食攤店、一般店家很難撐得下去。如果讓創業變得困難,商圈的美好也會很難維持下去。

夜市是一種「體驗經濟」,帶給顧客幸福感,就是王道。

春水堂創辦人 劉漢介

經營者開始思考「What is next?」夜市小吃就能蛻變得更有厚度。

逢甲大學副董 高承恕

同場加映

步出逢甲,高承恕的西屯獵食區高承恕自年輕時期就在報章雜誌撰寫美食專欄文章,寫一手美食之餘,也能進得廚房,端出拿手絕活牛肉麵。步出校園,他偏愛小館子,離逢甲大學很近的西屯區就是他的重點「獵食區」。

高承恕愛吃牛肉麵,「可口牛肉麵館」便是他常祭五臟廟的選項,半筋半肉紅燒麵,大塊腱子肉鎖住肉汁精華,再搭一盤恆春特產青龍小辣椒,風味絕佳;有時,他則往「洛陽味牛肉麵館」報到,這裡的牛肉軟嫩,滷花生浸潤得入味透亮,或是來碗點綴小白菜碎的剁肉麵,滋味清爽。

吃完牛肉麵,有空時他會拐到春水堂,來一杯泡沫紅茶,沖淡葷肉膩味,或者喝杯文人茶,藉著欣賞茶湯的香醇沉澱心情。

「懿文餐廳」是家傳承40年歷史的台菜館,一道香酥鴨,炒花椒、八角、沙薑醃抹整隻鴨子,蒸後再炸,手工繁複,皮脆肉香。高承恕呼朋引伴找李濤、胡志強一起大快朵頤,再搭櫻花蝦炒飯、西瓜綿煮海鱸湯,賓主盡歡。

「就算一碗麵,也可以精緻地做、愉悅地吃,因為我們是在經營生活。」下次,何妨隨著高承恕的足跡,印證美食的箇中旨趣。

可口牛肉麵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大墩路911號電話:(04)2329-9789 懿文餐廳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華美西街二段401號電話:(04)2299-1230 洛陽味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惠中路34-1號電話:(04)2311-8436 春水堂 地址:台中市西屯區朝馬三街12號電話:(04)2254-9779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54648

熊市中的出路 巴黎的價值投資

來源: http://parisvalueinvesting.blogspot.hk/2015/09/blog-post_26.html

巴黎

經過一輪大跌市,相信大家都會感受到戰勝市場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筆者並非想打擊Blog友的自信,事實上的確如是。

這個市場遊戲的對手,有超級學歷、數字統計能力高超、勤奮積極、年青有為⋯⋯,如果閣下要打敗大盆,就意味著你有超越這些對手的能力。

若你聽他們所聽的消息、註意他們所註意的宏觀經濟對股價的影響、說他們所説的話、學市場平均的想法,考慮到閣下沒有超級學歷、沒有火箭動力學數字理解力、未有廢寑忘飧的努力,輸給市場是正常的事。

因此很合邏輯和自然地推論,閣下必須要有較市場其它人沒有的能力,而這種能力又能轉化成為有利於低買高賣,才能打敗大盆。

其中一項是要俱有洞悉力,人們普遍認為洞悉力是天生,但好消息是有些以前看來缺乏的人後來發現了自己其實早己俱備。

如果別人談美國加息會打擊股票市場,你卻更進一步比如問那支股票公司借還是存某種貨幣有多少,又或了解到利息只影嚮內在價值但不會改變投資回報率,那麼閣下就開始發現自己的洞悉力了。

我記得在投資班上有一同學說,假如每年能穩收8%利息的債券,即使市場利息上升至10厘令原8厘的債券因內在價值下跌而價格下跌,她仍是可以持有至到期日,享受實際年回報8%的收益,絲毫沒有損失。

其實這位同學已經俱備某種洞察能力,這種看似直覺的能力和lQ無關。

因為股票回報率是現在以付出價格和未來現金流入的IRR計算,如果買的公司沒有債務,一直持有它的回報率(YTM或IRR)是不會因利息上升而改變。

而內在價值(Net Present Value)只計算未來現金流入並以現在利息折現價而成,每次利息的升和降,股票的內在價值必定是反向的下跌和上升。

因此若找到一支股票現價購入的年回報是20%非常可觀,只要利息上升0.5%,按未來現金流折現法計算,這支股票內在價值也要下跌,而後來買入者雖然會獲得更高的例如23%回報率,但只要前買入者堅持持有到底而不是選擇在低價時賣掉,他仍然能獲得20%回報。

因為在大跌市期間某些股票價格被低估,同樣另一些股票價格也可以被高估,有勇氣買進仍有機會買入被高估的股票,所以懂得計算內在價值,並且慬記買入時現價要大幅低於內在價值非常重要。

很多市場尖子對手都俱備計算內在價值和回報率的能力,只是鮮有同時能在跌市時貪婪或堅持、或能分辦個人是過早買入和買錯間的分別。對於計算數字能力稍弱的朋友,只要多做練習多閲年報也能克服,但如何養成克服市場的心理就是一種藝術,只能看各人和價值投資的緣份了。

筆者有一個貼士可以分享,我的太太說,如果要克服個人某些過去克服不到的困難,不是去嘗試如何分析那個問題,而是簡單地改變自己的習慣成另一個人,那麼養成克服不到問題的習慣模式便會一起消失。

如果閣下不改變自己,徹底鄙視投機行為,你將無法克服投機人克服不到股價變動下跌時的恐懼,在他們出清股票的熊市時以無輸面強勁現金流的股票與其對著幹並貪婪。


-----------


全港第一個價值投資班"己經開到第四班,正接受報名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2219

夾心層創業者的尷尬與出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022/152462.shtml

導讀 : 處在夾心層的創業者,要麽選擇放空自己,以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現有的風口;要麽精準判斷發展大勢,將目光放到下下個風口,沈下心來等待。

前言

在與創業團隊接觸過程中,道哥聽到了太多的驚人之語,諸如“我要做中國特色的XXX”、“投資人投了XX項目,所以XXX”或是張口閉口“我的項目是深度垂直、用戶精準細分”等等。創業者這種理所當然的態度,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自信,同時又讓人感覺有些不經事。

之所以會說出這些典型言語,可能是其背後有堅實的後盾做支撐,也有可能是受到網絡上所謂“幹貨”、 “雞湯”的影響。從當下發展的現實情況來說,多數的創業者都患有以下通病:他們往往只是簡單化地理解創業,急於求成,情緒浮躁,缺乏對創業項目持久持續性的充分認知。最終他們也只能看到冰山的水上部分,而無法發現隱藏在水面之下的部分。

風口背後的風機在哪里?

以道哥自己曾經觀察的泛家居行業為例,其產業的發展演進因為互聯網的出現,大致可以分為幾個標誌性的階段:

1.0時代:實體線下店渠道銷售時代。大多家具企業以入駐家具賣場或者自己獨立開設直營店的方式進行銷售。

• 2.0時代:電商平臺銷售時代。電商平臺用技術將線上渠道成本降到最低,並日漸侵蝕線下的份額。

• 2.5時代:傳統企業受到大環境的影響,紛紛借助線上平臺試水電商,建立屬於自己品牌的線上電商平臺。

• 3.0時代:此時進真正的產業互聯網化。無論線下線上、無論公共平臺或自建平臺,都面臨著另外一個層次的升級,那就是由簡單的產品買賣,變為以用戶為中心、充分挖掘用戶需求,提供個性化、一體化服務。這種方式可以通過“個性化設計+電商交易”或“方案提供與後端多品牌產品整合打包”的方法實現。

從理論上分析,目前泛家居行業的發展正在處於2.5時代的中期。3.0時代即將到來,意味著整個行業需建立一個能夠收集用戶需求的平臺,以充分挖掘需求並提供專業化的服務,形成“預訂式的銷售訂單――電商平臺組織產品――線下的服務”一整套基於用戶居家生活需求的解決方案,其中蘊含著巨大的商業機會。

當想到這一點時,你決定馬上建立一個這樣的平臺,從用戶的消費端開始入手,重新整合企業端的產品,提供解決方案,仿佛成功就在眼前了。然而,你搜索下互聯網,便會馬上發現“XXX公司,提供基於用戶居家生活服務家具裝修服務一體化提供,獲得了B輪5000萬美元的融資”……其實當你想到時,已經有人在做,並且已經走到了很前的位置了。

或許,此時的創業者又會說,他們並不真正懂得互聯網,不懂用戶體驗,我一定可以做一個用戶體驗更好的產品平臺來,我還有機會,市場空間還很大。但再翻閱下文章,你又發現“XX公司創始人,2005年便進軍家居賣場,沈浸這個行業10年有多,並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一路轉型做電商平臺,收獲頗豐。如今正在隨著產業的發展趨勢繼續向前發展,成功融資……”

從上面分析可知,對於一個有誌進行傳統泛家居行業互聯網化改造的創業者來說,如果缺乏必要的行業沈浸,僅憑一腔的創業熱情及“自信滿滿”的互聯網思維,便投入到“互聯網+”大潮之中,很明顯是不可能成功的

在互聯網浪潮中,“跨界”是被普遍認同的基本準則,因 “跨界”而生的商業機會比比皆是,這已成為互聯網經濟2.0時代的重要標誌。然而,當進入到互聯網3.0時代,互聯網產業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時,卻是“跨界易,跨過難”。

在互聯網2.0時代積澱下來的經驗和規律,唯跨界大刀堅而不摧的局面已不再盛行,互聯網進入了一個“新常態”。

靠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虎勁兒,迅速突破傳統企業營銷領域、實現商業平臺價值的創業神話,現已不複存在。沒有任何傳統行業的沈澱,僅憑一個互聯網產品、網站或是APP,便要顛覆一個行業已不再是易事。

風口雖然隨時有,但是如果不能成功發現出風的風機,你就無法判斷風口的方向,即使在風口之上,也無法借力飛天。

夾心層創業者的機會

“夾心層創業者”是一個新造詞,是指那些經歷了上一次互聯網浪潮的人們,利用自身在這個時期所積累的知識經驗,在下一輪互聯網浪潮中尋找商業機會,卻發現曾經的遊戲規則早已過時,不得不面臨舊地圖無法發現新大陸的尷尬群體。

在泛家居行業發展規律的分析總結中,你會發現,曾經只需尋找一批技術人員建立一個大的平臺,然後購買流量、進行商品銷售,就可以在瞬間實現平臺品牌化,實現商業價值。如今,這種方法在“互聯網+”時代無法繼續炮制。當下,那些在泛家居行業沈浸較深的從業者,依靠自身多年的經驗以及對互聯網商業模式的理解而開拓出來的微創新產品和服務,要比那些只是空擁有互聯網技術或者思維的草根創業者的大平臺項目更靠譜。

夾心層創業者的想尋找新的創業機會,就必須回到對於互聯網發展大勢的預測,避開所謂的當下熱點,放眼更為長遠的將來,到“互聯網+”第二輪風口的行業中去臥薪嘗膽幾年,待風再起的時候,便可借風飛翔。若繼續沈迷所謂的互聯網思維、盲信互聯網技術改變一切,未必能取得前人所取得的成功。因為天隨時在變,此時已非彼時。

隨著互聯網的高速發展,人的思維方式和行事方法都在不斷升級變化,昨天還適用的規律模式,或許在下一刻就無法再用了。處在夾心層的創業者,要麽選擇放空自己,以開放的心態去面對現有的風口;要麽精準判斷發展大勢,將目光放到下下個風口,沈下心來等待。因為,風不會來的很遲。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65811

傳統家裝陷生死圈,未來出路在傍”O2O大款”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127/152975.shtml

導讀 : 對於傳統家裝公司來說,出路自然而然就來了。只要傍上了天貓、齊家這樣的“家裝O2O大款”,他們就還有一條更好的活路。

很多人都看到了大批的O2O在倒閉,卻沒有發現到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同樣在倒閉。記得新東方俞敏洪在談論自己的教育轉型之路時曾說:“轉型不一定能活,但是不轉型一定會死”。此言折射了整個國內當前的傳統行業轉型迫囧,而傳統家裝正在應驗這一經濟現狀。

來自各大媒體的消息稱,今年以來國內不斷有傳統家裝、家居類公司倒下。僅僅是和家網所報道的成都家裝倒閉公司就連番不斷,四川大唐偉業裝飾、百度雅舍園裝飾、成都歡樂空間裝飾等成都傳統家裝公司紛紛倒閉。

那麽,究竟是什麽原因導致了傳統家裝的倒閉?

一、樓市整體不景氣

無論是家裝、建材還是土建等建築行業,都跟房地產行業有著密切的關聯。我國的房地產已經告別了過去爆發式增長的時期,這對於與房地產相關的整個產業鏈條都有著直接性的影響,這也就註定會有一些相關企業要被淘汰出局。過去國內很多城市的地產過度開發,導致了大量的空樓出現,有的個別城市甚至還成為了空城,都沒人住了你說家裝公司還能活下去嗎?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今天會有那麽多的傳統家裝公司倒閉。

不過從房地產的長遠發展來看,未來仍然有兩大因素會促進它的穩步發展:一個是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在不斷向前推進,還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農民轉到城市生活定居;另一個則是中國開始開放二胎政策,雖然短期內不會刺激房地產的市場增長,但是從長期來看還是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只可惜,大多數的傳統家裝公司都已經熬不到那個時候了。

二、互聯網家裝的沖擊

一面是傳統家裝的不斷倒下,另一面卻是互聯網家裝的風生水起,它們二者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得不說,互聯網家裝已經對傳統家裝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前有搜房、新浪、騰訊等房產媒體,中有愛空間、蘑菇裝修等互聯網概念裝修,後有天貓、京東、齊家等電商巨頭,傳統家裝們能夠經得起他們的幾次連番轟擊?

從目前來看,互聯網裝修對於傳統家裝真正的威脅還是來自於價格。傳統家裝往往在裝修的過程中都需要賺取過高的利潤,這也就是為什麽那麽多人都在抱怨:“好不容易湊錢貸款買了個房,可是卻花不起裝修的錢,仍然不能住進自己的房子。”但是互聯網家裝一上來,就開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價格戰,從“699元/平方米”到“599元/平方米”比比皆是,這讓很多傳統家裝都開始有些抵擋不住。

如果直接與互聯網公司打價格戰,一方面傳統家裝面臨著巨大的成本壓力,另一方面對於自己的利潤收入也是一大影響,這完全破壞了過去傳統家裝的生態鏈條,於是很多傳統家裝的客戶開始大批流失,而扛不住的家裝公司只能宣布倒閉。

三、傳統家裝本身痛點太多

今天即便沒有互聯網家裝的出現,國內的傳統家裝市場也需要來一場巨大的革命。整個傳統家裝行業價格不透明、裝修過程不透明、售後服務無保障等痛點比比皆是,這導致用戶體驗不佳,裝修質量不合格的問題也是頻頻發生。

從某種角度來說,大部分倒閉的傳統家裝公司其實還是敗在了自己的手里。如果該家裝公司的裝修價格合理,質量過關,服務也到位,怎麽可能會倒閉?所謂的互聯網家裝其實仍然還是離不開傳統家裝,他們當中有的是自建隊伍,實際上跟傳統的家裝公司沒有兩樣,只是因為借助了互聯網,但最終的裝修服務還是得靠線下施工隊來完成;還有部分是類似齊家、天貓這樣的家裝平臺,但是他們也需要與線下的優秀施工隊,建材供應商等達成合作才能完成整個裝修,他們也同樣離不開線下裝修工人。

也就是說,互聯網家裝最終的服務仍然還是需要靠線下來完成,他們仍然離不開線下工人的施工與服務,不論是互聯網家裝也好,還是傳統家裝也罷,他們最終比拼的還是服務、施工質量。

不轉型也痛苦,轉型起來更痛苦

眼瞅著身邊一個又一個的傳統家裝公司在倒閉,於是一些傳統家裝公司紛紛開始轉型家裝O2O,然後在轉型的路上卻遭遇了各種煎熬,不轉型也痛苦,轉型起來更痛苦。

對於大多數的傳統家裝公司而言,他們轉型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怎麽轉?很多傳統家裝公司的老板都是過去一些老農民出身,並且大多都已經進入到了中年階段,他們對於互聯網可謂知之甚少,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去轉型?左思右想,還是想不明白要怎麽弄,管它三七二十一,老子先幹了再說,那就一切都只能從零開始,懵懵懂懂地向前沖吧!

好,正式開始轉型了,問題又來了。過去公司的傳統體制該怎麽變?要全面轉型互聯網,必然要面臨著利益的重新分配問題,這一點看看萬達地產轉型互聯網的艱難蛻變就可體會深刻。很多大型傳統家裝公司在這體制問題上都可能邁不過坎去,最終打消轉型的念頭。當然,對於一些私人體制的中小家裝公司來說,由於很多事情都可以老板一人拍板,轉型面臨的利益體制問題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但畢竟互聯網團隊與傳統家裝團隊的體制肯定還是有相當大的不同,這個轉變必須要經歷一番痛。

內部達成一致統一之後,那就正式開工了。平臺幾經周折,也開始慢慢搭建好了,可是互聯網家裝平臺到底要怎麽運營?這無疑又是擺在他們面前的一大難題。要入口沒入口,要用戶沒用戶,難道像大多數的互聯網平臺一樣瘋狂燒錢?並不是所有的家裝公司都那麽有實力,可以瘋狂燒錢砸市場。運營之痛又成為了轉型當中的一大難題。

是的,可以找人才嘛,有人開始向老板建議。可是翻遍整個公司的內部員工檔案,施工隊的就甭提了,搞設計的年輕小夥又有幾個真正懂得互聯網運作?上哪里去找既懂傳統家裝又對互聯網運營精通的人才?

於是,有人甚至發出了這樣的感嘆:家裝O2O真不是人幹的活!難道傳統家裝真的要走向死亡了嗎?

傳統家裝的出路在何方?

在探討傳統家裝出路這個問題時,我們先來看看當前的互聯網家裝市場。此前劉曠曾撰文《13類家裝O2O平臺優缺點PK,誰才是最後的贏家?》中論述了當前國內互聯網家裝市場的十三種不同模式,但是如果要將其寬泛地分類,只有兩種模式:一種是以愛空間、蘑菇裝修等為代表的自建隊伍模式,另一種則是以天貓、齊家網為代表的平臺模式。

不可否認,自建隊伍模式的確有著自己的優勢所在,比如更好管控自己的隊伍,把控施工質量等方面。但是從大的格局來看,劉曠認為自建隊伍模式首先在發展速度上就會大大受到限制,事實上隨著資本市場的寒冬來臨,家裝O2O已經開始在逐漸步入洗牌期,如果還是那種蝸牛般地速度慢慢向前爬行,等到自己剛在幾個城市建立根據地的時候,別人已經在全國各大小城市遍地開花了。

另外一個則是自建隊伍模式做的小還可以養活隊伍,一旦規模擴大就必須要付出巨大的成本來養施工隊伍,一旦某一段時間的業務量縮減了,互聯網家裝就面臨著巨大的資金壓力,這個時候就只能尋求資本市場了,能融到資金還可以延長一段時間的生命,但是如果融不到資金呢?一旦資金鏈斷裂,該互聯網家裝可能就只能被淘汰出局。

再者,這種自建隊伍的互聯網家裝模式實際上是把自己完全和傳統家裝站在了對立面,無形之中給自己樹立了太多敵人。互聯網家裝最終還是離不開線下的支持,僅僅靠自己一家的力量是很難做大的,只有與所有的設計、施工隊、建材家居代工廠、供應商等全部綁定在一起,才有可能做大做強,合作共贏才是王道。

很明顯,對於傳統家裝公司來說,出路自然而然就來了。只要傍上了天貓、齊家這樣的“家裝O2O大款”,他們就還有一條更好的活路。通過與這類家裝O2O平臺達成合作,他們省去了自己的業務員天天出去跑業務的煎熬,不用再擔心自己沒有業務。平臺能夠直接給自己帶來更多的家裝客戶,自己只需要做好家裝服務就行。平臺與傳統家裝公司各取所需,傳統家裝公司能夠通過平臺賺自己的裝修費,而平臺則能通過第三方支付以及巨大的建材、家居集中采購從而獲取不菲的利潤。

總體看來,對於當前的傳統家裝倒閉現象,絲毫不用擔心,未來中國的家裝市場還是有著非常可觀的市場前景。傳統家裝公司們只需要認認真真、腳踏實地做好家裝服務,然後傍上一個不錯的家裝O2O平臺,就能找到屬於你們自己的未來。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2405

“媒”出路?如今“媒體+行業”創業機會多得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5/1214/153231.shtml

導讀 : 行業新媒體作為連接器,將行業從業者和資源吸聚到一個平臺上,並吸引風險投資,讓行業通過自己的平臺與資本建立連接,打通資本與行業的連接,進而對行業領域進行風險投資,實現媒體價值的變現。

10

“互聯網+”的概念之所以如此盛行,不僅僅因為它是龍頭企業大佬拋的概念,或是國家最高層面的領導捧場站臺。其核心本質是因為互聯網做為一個獨立行業,自身的革新變化已經完成,此時,其做為基本工具和平臺,需要一次自我價值實現的過程。而具備普適性價值的互聯網思維,以及互聯網技術與傳統行業的結合,就成為下一個風口。

同時,第一批受到互聯網沖擊的行業,例如TMT,同樣也具備了做為基本工具的屬性,可以影響更多的傳統行業,延伸出 “M+傳統行業”、“T+傳統行業”的創業新機會。

專註O2O垂直領域的新媒體平臺億歐網已獲得了A輪融資,而才運營幾個月的餐飲業垂直細分領域媒體 “掌櫃攻略”也拿到了天使輪投資。這兩起融資事件在投資圈中的影響確實不足為提,但透過這兩個具備典型性特征的垂直行業新媒體,可以得到“互聯網+”背景下,“媒體+行業”全新的商業模式和邏輯。

“媒體+行業”的基本商業邏輯

垂直領域新媒體的創始人是媒體或類媒體(黃淵普的行業研究背景也是一種泛媒體)出身,對媒體的本源功能有深刻地理解。

在缺乏行業實操沈澱的情況下,他們通過建立門檻和成本都相對較低的新媒體,以此作為連接器,將行業從業者和資源吸聚到一個平臺上,並吸引風險投資,讓行業通過自己的平臺與資本建立另外一個層次的連接,打通資本與行業、資本與產業、資本與媒體、資本與人才的連接,進而對行業領域進行風險投資,實現媒體價值的變現。

在這個過程中,新媒體首先以其低成本的優勢,充當切入細分行業的敲門磚;其次,其做為連接器,將從業者、用戶等各方資源聚集到平臺上,形成社群;再通過融資的方式,建立起風險資本和產業資本的連接;最後通過風險投資項目或產業投資回報,實現媒體價值的變現。

在整個商業模式和邏輯中,媒體僅作為各種社會資源有效連接的工具,不具備獨立的商業價值,不像傳統媒體那樣,通過渠道流量變現的廣告商業模式盈利,而是通過投資收益變現而產生回報,徹底顛覆了傳統意義上對媒體功能定位和價值實現模式的認知。

“媒體+行業”的基本方法論

第一階段:

選擇一個擁有較大市場規模和受眾用戶的傳統行業細分領域,建立針對甲方、乙方以及第三方等行業參與者,具備媒體內容和連接社交功能的新媒體產品,形成獨立的品牌,積累用戶數量和資源規模。

第二階段:

通過吸收天使投資的方式,豐富產品的品質和形態,並擴大其連接資源的規模,擴大覆蓋區域甚至全行業覆蓋,在廣度和深度上加強連接工具的屬性。

第三階段:

通過吸收A輪風險投資方式,建立風險資本與產業資本的連接,並導入到媒體連接的行業資源平臺上。主要有三大方向:首先,繼續維系媒體產品品牌和連接工具的功能屬性;其次,投資行業內部具有商業潛能的項目;最後,切入行業新秩序確立過程中留下的發展機會,進行具體產品的運營,真正落實到傳統產業上。

行業新媒體創業機會多多

以上“媒體+行業”的商業邏輯具有普適性,是諸多垂直細分行業領域進行最小成本創業的好方法。特別是那些不具備過多傳統行業從業經驗和資源的創業者,這是最優的選擇。

“媒體+行業”是直接針對一個細分行業小規模受眾的新媒體傳播,整個社會有眾多的行業領域,因此,這樣的創業機會窗口數量是很多的。理論上,任何已經擁有一定市場規模、固定從業群體和用戶群體的傳統行業,如餐飲行業的區域分類菜品、高檔餐飲品牌、中餐與西餐等,都具有機會。

泛媒體化方法論的強大生命力

當下,隨著互聯網對於傳統媒體的深刻解構,傳統媒體長時間建立起來的行業積澱已經分崩瓦解。大眾化、集中化的媒體傳播渠道和平臺日漸式微,更多的傳播主體及傳播創意被廣泛使用,創新型媒體事件不斷出現。

互聯網技術的賦權,讓更多的普通用戶擁有了媒體能力,能生產媒體內容並傳播出去。這種媒體內容已不僅僅是指傳統意義上的文章、圖片、音頻和視頻,而是通過各種介質和載體得以承載的價值觀。而傳播出去也已不再僅靠傳統媒體那幾把刷子,而是善用多樣化的開放渠道平臺,進行有效的大眾和窄眾傳播,且其傳播的結果往往超出我們的預期。

按照此標準,黃太吉、馬佳佳等社會熱點事件都符合這種模式。通過價值觀的傳播,形成社會熱點事件,實現與普通用戶的連接,形成了一個泛媒體品牌。這品牌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一個載體形象或嫁接物。更為重要的是,實現與資本連接後,引入更多資本,進行風險投資及行業深耕,實現媒體品牌的價值變現。

泛媒體化方法,特別是“媒體+行業”的切入方法,是在“互聯網+”大背景之下,新媒體思維、全新媒體功能和價值定位基本確立之後,媒體作為一種具有普適性的社會標配基礎價值創造工具的具體表現。“媒體+”的價值變現空間,仍是十分巨大。

當下,不具備傳統行業沈浸和經驗的創業者,與其選擇進行苦逼的傳統行業業務實踐,或進行一個全新的線上互聯網技術產品開發,還不如以媒體為切入口,實現與行業受眾、從業者、資源等的有效聚合和連接,走“媒體+行業”的創業路徑,借助“互聯網+”的風口,實現自我的創業夢想。(完)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道哥,鬧客邦創始人(微信:myucity)。鬧客邦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系微信號tiwwei獲取授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892

數據造假成常態,互聯網行業自律出路在何處?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10/153698.shtml

導讀 : 看到滿大街的創業新聞,我忍不住吐槽一句“中國創業只有一個行業:互聯網”。

我是一名96年出生的創業者,雖然我今年才19歲,但其實我已經在互聯網行業折騰近5年了。接觸的越久,知道的越多。看到滿大街的創業新聞,我忍不住吐槽一句“中國創業只有一個行業:互聯網”。那麽就接著這個話題繼續吐槽吧。

現在種子輪百萬,天使輪千萬,A輪千萬美元或上億人民幣的報道隨處可見,你們知不知道年輕的創業者每天要被你們打多少次雞血。大家有興趣可以搜索一下這樣的報道有多少,會讓你們嘆為觀止的。

數據造假現象

有朋友問,國內有哪些公司誇大融資規模?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倒過來問:國內有哪些公司沒有誇大融資規模?數據造假成為創投圈公開的潛規則,價值兩百萬的項目,想融一千萬;融資一千萬人民幣,對外宣稱一千萬美元;剛上線幾天的APP就號稱幾百萬用戶;一些APP在第三方平臺全是好評,幾千個好評沒一個差評(你們能不能刷一點差評這樣才顯真實)。這就是中國創業現狀,泡沫就是這樣來的。有一種全民大躍進的時代的趕腳。用鄧紫棋唱的“全都是泡沫,只一剎的花火”形容這個再好不過了。

某窩團A輪融資5500萬美金鼓吹成2億美金,虛報融資額高達近4倍;向股東借款2680萬美金,CEO卻親口對外宣稱是再融資5000萬美金。兩次虛報融資額,均是在IPO前夕。只是,上市後的窩窩團“紅”得很短,很快又歸於沈寂。有太多類似的數據造假情況在我們身邊出現:拉手網5000萬美元說成1.1億美元,人人聚財的1億元融資烏龍,蜻蜓FM數據造假,一畝田交易額瘋狂刷單...

融資額造假,用戶數、交易額、下載量,好評造假對於現在這個時代,真是太容易了。如果你不會沒關系,叫你的運營去某寶或者去威客平臺找個外包團隊,價格便宜,效果也會出乎你的意料。

去年年初,徐小平、王冉發起倡議:希望抵制虛報融資額之風。接下來不久創業家發起“誠信融資100人行動”,號召創業者在315當日,集體宣布真實融資額。活動很順利,73家公司集體宣布真實融資額,成為了可能是史上規模最大融資首發。連說出自己真實的融資額度都成為了提出倡議後進行的活動項目,我想這種情況應該只有在天朝這片神奇的土地才能看到了。

為何產生這種現象

對創業者來會說:造假的理由充分,造假的手段豐富,造假的成本極低。萬一有點爭議,豈不是更好麽?充分達到了營銷的最高境界“不怕沒人罵你,就怕沒人關註你”,尤其是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造假的初衷也是為了幫項目爭取更多的關註,讓我不禁感嘆現在依然是註意力經濟時代呀!不撒慌,怎麽忽悠其他投資人,怎麽嚇唬競爭對手,不忽悠、不炒作,怎麽省廣告費,怎麽吸引到優秀人才。如果都實打實的報融資,說不定早死了。

為了虛榮心,也可以在朋友圈發一張幾人的合照,附上一句話:我們這幾個人估值加起來多少位數。反正現在衡量成功的標準是融資多少,估值多少,裝裝逼未嘗不可。

對投資人來說:多數投資人都希望存在部分融資水分,一方面有利於公司加大知名度,一方面有利於下一輪融資時獲得更多利益,方便退出。因為利益相關,許多投資人都默認這種做法,有些還鼓勵這樣做,很少有倡導說出真實融資額的。

對媒體來說:為了爭取利益,都希望制造一個大新聞。為了圖方便,很多媒體會不多求證一些信源,就直接報道出來。至於什麽親身考察、多方求證之類的求真務實手段統統沒有。但是對極少數務實的媒體來說。創業者和投資人對調查求證的不配合也是屢次出現這種新聞的一個外部原因,那麽媒體就成了其虛假宣傳的工具,苦不堪言。所以在虛假融資額度這一方面,需要三方自律。

從另一些角度來看:中國造假成本太低,沒有一個正確,有力的懲罰機制。反正吹牛不用上稅,還能賺錢。面對那些虛報融資的公司,當然,在大天朝,法律還是支持你的。

媒體喜歡報道獲得融資的創業者,吸引關註度。投資人喜歡投被媒體關註的創業者,方便下一輪資金的接入。創業者喜歡數據誇大,制造熱點。大家也都喜聞樂見了,這對三方來說是一種何樂而不為的事情。

行業是否需要自律

互聯網競爭非常激烈,也出現一些無序的狀態。大到去競爭對手公司鬧事,小到購買競爭對手關鍵詞,再到數據造假,融資虛報成為常態。這些都是我身邊經歷過的現象。

P2P監管細則征求意見一出來後,大家的目光紛紛投向這個熾熱的行業,法規發布後,更加有利於行業規範。互金平臺很少有倡導自律並付出實踐行動的,因為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還不如把時間花在獲取投資人客戶身上。目前我身邊只看了善金網總裁左雲一直默默地做著這樣一件事。雖然知道的人很少,但至少他是值得我去尊敬的。P2P平臺跑路是看得到的,投資人的錢財受到了損失,是直接影響。數據造假只是沒有觸及到人們直接的利益,就隱忍了這股作風繼續下去。大家紛紛倡導著P2P行業的規範,卻無人關註互聯網是否需要行業自律。

新聞中傳遞的信息不準確,將給群眾在使用這些信息時造成判斷的失誤或是不必要的損失。科技媒體的新聞工作應該遵守真實,全面,客觀,公正的原則。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剛開始的媒體直接報道公司透露的融資數額,到現在一些媒體文末加了句“文中所涉金額由創業者提供,本平臺不做任何背書。”說明在某種程度上來講,媒體是進步的。

行業自律是為了規範行業行為,協調同行利益關系,維護行業間的公平競爭和正當利益,促進行業發展。自律就是自我約束。網絡自律的程度遠遠低於他律。培養互聯網企業的自律意識,靠自律和責任感的軟力量,才能有效維護互聯網圈的公平和健康。互聯網市場的公平競爭,倚賴於企業的自律程度。

現在衡量成功的標準不再是為社會為人類創造了多大的價值,更多的是融資了多少,公司估值多少。希望企業不僅要站在商業的角度來運作,還更應該站在社會的角度來思考。我呢,仍然繼續走在創業的道路上,雖然每天風景都差得讓人想說臟話,但我依舊愛這個世界,還有倒黴的生活。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1173

虛擬運營商轉變放卡政策,國包商該如何謀出路?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124/153948.shtml

導讀 : 兩年試點已經到期,國包商們該何去何從?

兩年試點已經到期,雖然工信部還未就移動轉售問題公布對虛擬運營商的評估結果並發布完整的移動轉售新政策,但自跨入2016年1月以來,虛擬運營商可謂是頻頻迎來好消息。

日前,工信部出臺了《關於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批發價格調整的指導意見》,明確了批發價格的具體調整辦法,建立了解決批發價格問題的長效機制,有利於解決虛擬運營商的“批零倒掛”問題。另外,171號段也在今年1月迎來了正式商用。據悉,171號段目前共下發2000萬張號碼資源,均提供給了中國聯通轉售合作虛擬運營商使用。後期還將陸續開放更多171號段資源,並根據各虛商企業的業務發展來分配,使得虛擬運營商拓展用戶規模有了資源保障。

筆者曾在上一篇文章《一個新號段、一種新模式,虛商開啟2016新征程》中提到過,虛擬運營商在放卡模式上已經有了新的突破。意識到原有“國包商”放卡模式帶來的諸多弊病後,部分虛擬運營商已經開始轉變過去的“國包商”放卡模式,而選擇在每個省或地市只與一家實力強大的代理商或企業獨家合作。那麽,這些一直維系著渠道關系多年、甚至十多年的國包商們就只能幹瞪眼,分不到虛擬運營商的一杯羹了嘛?

顯然不會。對於一些野心勃勃的國包商來說2016年正是虛擬運營商發展進入高速軌道的開始,這塊肥肉他們是吃定了。國包商們不會棄苦心經營了多年的渠道關系不用,更不會眼睜睜地看著這些渠道被瓜分殆盡。因此,國包商們只有轉型,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國包商們該何去何從?

如今的虛商政策下,擺在國包商面前的虛商之路有兩條,一條即像愛施德、天音等虛商企業一樣,申請一張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經營牌照,也成為眾多虛擬運營商中的一家;另一條則是與虛商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不再是過去的單純逐層放卡,而是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優勢幫助虛商企業做市場和運營。

對於第一條路,國包商要成為虛擬運營商必定要如此前虛擬運營商一樣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建系統、對接網絡等一系列的工作,需要多少付出,多少代價就不在這里贅述了。再來看第二條路,42家虛擬運營商基本上都是有著原有主業,並希望通過結合通信業務來讓主業發展得更好的民營企業。因此,虛擬運營商很樂意有這樣的對渠道有著極強把控能力的國包商或企業平臺去幫助他們做市場和運營,尤其是一些互聯網型的虛商企業。

筆者也更看好國包商的第二條路,在此想對國包商與虛擬運營商達成戰略合作之後將如何展開工作做一個分析。

市場方面。毋庸置疑,國包商們做自己的老本行有著先天的優勢,對於渠道建設和招商方面可謂駕輕就熟。

下面筆者要重點說的就是運營方面。虛擬運營商與國包商形成戰略合作後,虛擬運營商為國包商做資源支撐,而國包商則可以從品牌推廣和售後服務兩個方面來幫助虛擬運營商塑造品牌形象,完善購卡體驗。這兩個點也正是目前虛擬運營商亟需解決的問題。

品牌推廣方面。筆者發現有這樣一個現象,如今,隨著虛擬運營商和其號段知識的普及,消費者對虛擬運營商的號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許多消費者用著170的號卡卻以為170號卡都是屬於同一家虛擬運營商,不知放170號的虛商企業有近40家,更不知自己所用號卡是屬於什麽虛商品牌。所以,這些用戶有了售後問題時總是“病急亂投醫”。

這些現象的產生歸根到底還是各家虛擬運營商的品牌塑造沒有做到位。而國包商若是能在放卡的過程中註重突出該虛商品牌的號卡特色,資費亦或特權,從始至終讓各級代理商們甚至到終端售卡網點、消費者因為號卡的特色而記住該虛商品牌,那麽,不管是對於該虛商品牌的知名度推廣還是品牌塑造,效果都是不言而喻的。

售後服務方面。一些虛商號卡用戶反應,當出現需要查詢號卡信息、開通業務、補卡等售後問題時,幾經周折找到自己所用號卡所屬虛擬運營商的客服電話時撥過去卻是空號,萬般無奈。此外,在充值方面。虛商號卡大多都可以在線充值或微信充值,但並不是誰都會操作。一些消費者當初因為號卡資費便宜便買了,以為身邊可以充值傳統話費的地方同樣能充值,余額用完後發現想找個充值的地方卻不是那麽容易。

所以,在售後服務和充值方面,國包商們可以組建起專業的售後客服團隊,並充分利用起各層渠道關系為當地終端售卡網點接入虛商號卡充值系統,更好地為用戶服務,給用戶一個完整的購卡體驗。筆者從相關渠道了解到,目前,部分虛擬運營商在國內的一些省份已經與實力強大的省包商或便民服務類企業平臺達成戰略合作為其提供資源支撐,其余的工作則交給這些省包商或企業平臺去運營。這種方式,國包商們同樣可以借鑒。

說到這里,筆者不禁思考,如果按照這種良性的趨勢發展下去,不久之後是不是會發生虛擬運營商只專註於研究如何在細分市場中形成產品差異化,而將移動轉售業務進行類似“二次”轉售這樣的事情?虛擬運營商會將已有資源租賃給有實力的國包商、省包商甚至是有著雄厚實力的企業平臺,讓他們自己制定資費政策、自由組合套餐,做市場和運營等。互聯網思維下,這種分工協作、各自發揮所長的模式並不是沒有可能。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3248

竹科 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面臨紅色供應鏈來襲的寒冬 他們還在奮力一拚

2016-02-08  TCW

2015年,景氣低迷,外加紅色供應鏈追擊搶進的迷思,讓竹科面臨最寒冷的冬天。但走訪竹科業者,卻能感受到與落寞街景截然不同的生命力, 甚至,一場寒冬,喚回了他們在創業時的拚搏熱情。

中午十二點,本應是新竹科學園區車流繁忙的時間,但在竹科主要幹道園區一路上,卻連一輛車都沒有。一名在竹科工作十多年的光電業員工嘆了口氣:「竹科可能就這麼沉淪下去了吧。」這是竹科最冷的一個冬天。從二○一五年下半年開始,竹科廠商營運便提早進入冬季。一位竹科大廠的主管說,以往,公司一樓大廳總能看到客戶或供應商來來去去,「生意好的時候,想借一間會議室都很難,現在,隨時都能進去用。」這股寒風有多凜冽,更能從一句玩笑話看出。

「大概是去年三月吧,」業者私下講起,當時正在看營收報告,對比了一下手中訂單狀況,這時身邊同事補了一句:「第一季,應該就是今年高點了吧。」沒想到,總結全年營運成績,這句話竟一語成讖(編按:第一季受農曆年節工作天數較少影響,多為營運淡季,接下來營運通常會向上成長。)。而根據竹科管理局統計至一五年十月的資料,一月與三月營收,正好是十個月當中,營收最高的兩個月。

不只業績數字令人心寒,紅色供應鏈的席捲,更讓不少竹科人感慨萬千。「他們有錢、有市場,還有高階人才,遲早要打造出自己的半導體供應鏈。」竹科人談起紅潮,語氣裡盡是擔憂。一方面怕被取代,另方面,過去不被竹科人放在眼裡的中國半導體廠商,現在竟成台灣半導體廠的大金主。

「就連我的朋友,都在問有沒有趙偉國(中國紫光集團董事長)手機。」說話的是一位半導體下游封測業老闆,他說,每周往返中國的班機上,總能看見許多同業面孔。這些現象,對曾頂著新貴光環的竹科人來說,不只是心理不適應,更是現實上不得不低頭的痛。

去年才剛過完三十五歲生日的竹科,不只是台灣科技業的根,更是台灣經濟命脈,每年貢獻台灣經濟約新台幣一兆元產值,占整體GDP(國內生產毛額)約五%。如今,同時面臨景氣寒冬與紅潮來襲,從馬路街景到員工表情,都是一片漠然。

但是,竹科真的就要一路沉淪了嗎?

竹科

成立時間:1979年

園區範圍:新竹、竹南、銅鑼、龍潭、宜蘭與新竹生物醫學園區

廠商數:約520家

總開發面積:1348公頃

年產值:約1兆元

迷 思 》竹科的困境,來自中國?

群聯董事長 潘健成:

跟中國合作是解方之一,因為,你一定要想辦法擴大市場!

「放心啦,竹科絕對有生命力,不會垮掉,要取代竹科很難啦。」十六年前靠著竹科這片沃土白手起家的群聯電子董事長潘健成,一邊說話,一邊揮揮手,否定外界的唱衰之論。

群聯不在竹科,但四十一歲的潘健成,曾經被冠上「竹科最年輕創業家」的頭銜。他生於馬來西亞農村,九歲就跟著父親種田,十九歲時帶著十二萬元新台幣隻身來台,二十六歲白手起家。他創立的群聯,誕生於新竹工研院育成中心地下室,如今,已是一家市值逾四百億元的公司。對竹科、對於「生命力」,潘健成知之甚深。

十六年來,他看著竹科跟隨著每一世代資訊產品的更迭而起伏,當大家掀起「紅色供應鏈將取代竹科」,甚至是「竹科業者將求售刨根」的悲觀論調,潘健成卻認為,竹科的困境,不是來自中國。

「而是產業發展這麼多年,已經沒有那麼多空間容納小公司。」潘健成分析,以前各種電子產品的功能,都被手機所取代,加上手機成長有限,產業自然走向應用瓶頸,「其實,辛苦的不只是竹科,韓國、日本的情況都是一樣的。」在他的觀察中,竹科業者與中國合作, 只是對抗寒冬的解方之一,「因為市場在那裡!當整體市場往下掉,你一定要想辦法擴大市場。」潘健成坦言,為何日本、印度來找他談設公司事宜,他不考慮,「因為印度市場還沒到(不夠成熟),而日本市場沒有潛力了。」但,與中國合作,並不代表「求售」於中國;相反的,潘健成與許多竹科業者一樣,悄悄在做的,是想辦法將莖脈跨海延伸,藉此壯大台灣的根。

時間拉回去年一月九日,潘健成出現在中國安徽省合肥市,當時與他見面的不只有合肥市市長張慶軍,還有主導中國半導體投資的大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操盤手丁文武。四個月後,群聯就宣布透過投資公司,以不超過一千八百萬美元在合肥設立合肥兆芯電子公司。

「中國現在很清楚,就是要有些產業在它的領土,你不去,它就自己來(發展)。」這就是為什麼潘健成要透過孫公司在合肥設立新公司,「我的目的就是趕快進去卡位。」這是他要吸納中國市場養分的策略。

雖然方法不同,但接受紫光合作入股的力成董事長蔡篤恭,也明確表達了類似態度:「我們是要拿這筆資金,繼續在台灣擴增高階技術與產品。」又或者像台積電,準備以獨資方式登陸設廠,同樣與刨根無關,而是要試圖吸收中國市場的沃土養分,度過寒冬。

當然,與中國合作不是唯一選項,在這孕育著近五百家公司的竹科裡,也有一群人選擇積極找尋新的出路。

迷 思》訂單減少,找不到新動能?

義隆電子董事長 葉儀皓:找新創公司合作,就是為了掙脫代工宿命,並且革自己的命!

位在竹科創新一路上的老字號IC設計公司義隆電子與旗下公司義晶,在去年的耶誕前夕辦了很不一樣的記者會。

這一天,站在義隆電董事長葉儀皓面前的人,不是法說會上的熟面孔,而是先前於Google創立的奇點大學受訓而聲名大噪、目前任教於國立台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的葛如鈞。

一個頭髮斑白、穿西裝打領帶的竹科老將,與戴著圓形鏡框、文青風十足的年輕人,一起發表新產品,對這家已經二十二歲的IC設計公司而言,是個全新的嘗試。

攤開義隆電的客戶,都圍繞在NB,宏碁、華碩、聯想、三星……,只要喊得出的品牌,幾乎都是它的客戶;但這場發表會上的主角,卻是距離半導體供應鏈很遠的新創公司,而他們合作的產品,是才剛起步的VR(虛擬實境),一台能拍三百六十度影片的微型攝影機LUNA。

「他們(LUNA團隊)第一批下給我們的量是五萬台。」葉儀皓透露。試著計算,五萬台所使用的晶片,只占義隆電單一產品線不到二%比率。像這類新創公司的訂單,規模極小,考量開發成本後,擺明會是高風險、低報酬的生意。就連葉儀皓自己都說:「應該很少同業想做。」但為什麼義隆電卻做了呢?「它是一種革命啊!」這位已在竹科打拚一輩子的老竹科人,眼睛散發著宛若創業時的光芒,分享著一台攝影機能為智慧家庭帶來多少變革。

義隆電跨出的這一步,接軌的卻是台灣科技業最有想像空間的未來。要擺脫以往為國外大廠代工的宿命、紅色供應鏈的殺價競爭,必須尋找新的可能;義隆電是用過去累積的研發能量,成為新創業者的「圓夢供應鏈」,押注的,是未來新創公司遍地開花的可能。

事實上,就連給人「積極擁抱陸資」印象的聯發科,都展現出轉型突圍決心。

過去一年,最常見到聯發科亮橘色企業識別的地方,竟是在各種新創初期的創客(maker)比賽現場,談起的不再只是手機、電視,而是微波爐、智慧玩具等天馬行空的產品。聯發科成軍滿一年的創意實驗室,就提供這些創客與新創團隊技術開發的協助,甚至協助打樣與後段生產媒合。

如同義隆電擺脫傳統只服務大型客戶,選擇成為新創團隊最殷實的合作夥伴,蔡明介也開始著眼於台灣未來的新創能量。聽起來,對於現在的業績毫無貢獻,然而,這也代表這群竹科老將正在轉換思惟,在景氣寒冬裡,固然有尋找生路的急迫性,但也讓他們開始思考更長遠的轉型計畫。

政府政策也正積極打造新創環境,像是行政院去年推動的台灣創新快製媒合中心,就將新創團隊與台灣原有科技產業鏈串在一起,包括聯發科、盟立等竹科公司都表態願意成為新創團隊的夥伴。當然,還有一群竹科的廠商選擇更專心在自己的利基型領域,繼續默默耕耘,等待春天的到來。

迷 思 》紅潮來勢洶洶,台灣沒優勢?

盛群總經理 高國棟:

紅色供應鏈本土化還需要時間,我們會加快腳步往前走!

好比說盛群半導體,這家已經在竹科十八年的微控制器(MCU)公司,雖然沒有做手機晶片與面板相關晶片的聯發科、聯詠等IC設計公司名氣來得響亮,然而,盛群的產品卻已進入到每個人的生活中,舉凡家電、汽車儀表板等,都是盛群的客戶。

像盛群這樣的公司,它的接單不像手機或面板IC,出貨以百萬、千萬計量,盛群面對的是市場、客戶都很分散,客製化需求高,即使短期內受到景氣寒冬與紅潮崛起的衝擊相對沒有手機、面板等相關IC公司高,但危機意識卻也激發出他們創業初期的熱能。

「中國要建立本土供應鏈需要時間,台灣業者當然不能坐著等,要跟我們過去追趕美系廠商一樣,加快腳步往前走。」盛群總經理高國棟表示。這一年來,盛群舉辦產品發表會的次數不比過去少,也不敢缺席任何一次接觸客戶的機會。

而竹科展現的生命力絕不僅如此,一股新的力量也在悄悄崛起。一五年,竹科的生技廠商就從五十八家成長至六十八家,竹科管理局副研究員彭文祺透露,「很多生技廠商排隊等著進竹科,都還進不來。」儘管寒風冷冽,但新的竹科大夢正在醞釀著,有人正從中國吸取養分,有人從新創事業尋找活血,有人加快腳步避免紅潮追擊……,呼應著潘健成的結論:「竹科人,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

圖說:

為了擴大市場,潘健成想盡辦法將莖脈跨海延伸,藉此壯大台灣的根。

傳統IC設計廠求突破,葉儀皓(右一)給予葛如鈞(中)許多技術上協助,還稱讚新創團隊的行銷點子。

面對市場與客戶都很分散、產品客製化需求高,高國棟力求技術更精進,才能不被紅潮吞沒。

撰文 / 周品均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5058

筆記本行業還有出路嗎?想要拯救它唯有變革

來源: http://www.iheima.com/space/2016/0223/154368.shtml

導讀 : 華為做PC的傳聞在2016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得到了證實。

華為做PC的傳聞在2016世界移動通訊大會上得到了證實。國內媒體在撰寫這個稿件的時候標題比較含蓄,有用冒險遊戲來形容的,有用殺進紅海來形容的,大家都挺好奇華為究竟有什麽後招,居然敢殺進被認為遲早要完蛋的PC行業。

PC行業真的沒落了嗎?

早在幾年前,有媒體就已經推出PC已死報告,分析稱家用PC已經快要死掉了,不過直到現在,家用PC還沒有完全死透,但是整個PC行業卻真的是江河日下。

從2010年開始,全球的PC市場就開始逐漸萎縮。在蘋果發布了ipad之後,PC的銷量就開始不斷下滑。2015年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按照全球市場研究機構TrendForce的最新報告來看,整年只有約為1.644億臺,同比衰退幅度達6.3%。

平板電腦也沒好到哪里去,據市場研究公司IDC稱,平板電腦已連續五個季度出現了銷量同比下滑的現象。在整個2015年度,平板電腦的銷量為2.068億臺,較2014年的2.301億臺下跌了10.1%。而同樣的2015年,全球智能手機銷量達14億部,較2014年增長超過14%。其中,光蘋果手機就賣出了2.2億部。

一方面是因為,經過多年的銷售普及,傳統PC的全球保有量已經到達區間封頂。按照Gartner2008年的數據,當時全球個人電腦擁有量已經超過10億臺,它預計,由於新興市場個人電腦擁有量的強勁增長將使這一數字在2014年初翻一番,也就是2014年,全球個人電腦擁有量達到20億臺。一般電腦可以使用4-6年,所以後期的PC銷售增長將主要靠換機量和新入人群帶動,增長力度有限。而近些年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叠代沖擊,降低了PC的整體換機率。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傳統的PC的創新有限。在系統體驗和外觀上,都沒有給消費者帶來驚喜,所以用戶換機動力不強,寧願把錢花到智能手機和平板上。

但,PC行業真的就此沒落了嗎?

人類還沒有發展到能夠徹底舍棄PC。或許家用市場的PC出貨量確實已經不行了,即使微軟免費讓大家升級到win10,也沒有引發換機潮,但是消費級市場的疲軟並不影響企業級、教育和遊戲市場。商用電腦、遊戲電腦未來將是PC增長的兩大亮點。

DELL等PC廠商已經開始對外宣布,將對商用PC進行重新定義,戴爾將提供統一的管理解決方案,因此會加大PC投入,最終重塑商用PC市場。在遊戲電腦方面,市場研究機構 Jon Peddie Research數據顯示,2014年,PC遊戲市場硬件營收達到215億美元,是主機市場營收的兩倍多;在PC產業持續萎縮的情況下,發燒的遊戲玩家將會貢獻44%左右的營收。2015年PC平臺遊戲銷量額更是主宰了全球數字遊戲市場。Gartner報告指出,在亞太地區,電腦廠商開始重點推廣遊戲電腦的細分產品。

微軟也在遊戲方面大下苦工,繼續保持主機遊戲的高品質遊戲體驗將幫助微軟保持PC在遊戲界的地位,提升銷量。目前越來越多的Xbox One平臺遊戲正在登陸Windows 10平臺。微軟計劃在Windows 10和Xbox One平臺提供遊戲跨平臺購買服務,服務對象將不僅對微軟發布的遊戲,同時涵蓋其他發行商發布的遊戲。盡管移動設備增長迅猛,但要撼動PC作為主流遊戲平臺的地位還需要時間。更不用說VR技術應用到PC端遊戲之後了。可以預見,為了體驗虛擬現實遊戲,不久的將來就會迎來一輪為了迎合遊戲配置的換機潮。

後PC時代,華為小米有戲嗎?

換機的需求仍然強勁,當然,這是建立在PC廠商打造出更漂亮、輕薄和強大的機型。對於消費者來說,對於傳統電腦的想象力在多年來沒有創造性突破的情況下,已經逐漸失去興趣。革新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DELL的CEO去年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曾這樣回答如何看到PC市場萎縮的問題:“這是一個擁有18億設備基數的產業,其中有大約6億臺設備都已經使用了4年以上。而且,當我們不斷設計、打造出一些相比五年前更漂亮、輕薄和強大機型的時候,人們是一定會考慮置換掉那些舊機型的。”

不管是PC產品的尺寸,還是對設計的革新,這意味著消費者對於傳統電腦的形態已經厭倦,只有新的變化才能帶來新的增長動力。

華為、小米在這方面能夠滿足消費者嗎?

先來說說華為的Matebook。現在的PC市場,已經進入後PC時代。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沖擊下,消費者對於笨重、不便攜的電腦不滿增多。分析師指出,目前的消費者大多願望付出較多金錢,來入手一臺能取代電腦的平板設備。所以近來興起帶鍵盤的二合一平板電腦產品,有著不錯的市場反應。IDC 在一份報告中指,在整體平板電腦市場出貨量有著接近 14% 的跌幅時,這些二合一平板電腦產品的的第四季出貨量達 810 萬臺,升幅超過一倍。

所以華為Matebook選擇從做二合一平板電腦入手,還是有其道理的,它主要在可分離鍵盤、高質量屏幕、手寫筆、輕薄美觀等方面著力做文章,在配置上也有多種選擇,對於商務人士還是具有一定吸引力的。

再來看小米。和華為要做電腦一樣,小米進軍電腦界的傳聞紛紛擾擾也快有1年多了。臺灣英業達董事長曾經爆料正在幫助小米開發筆記本,尺寸為15.6寸和17.3寸,售價應該是3000元左右。小米公司運營總監@公民大李也曾在微博上吐槽現有的電腦產品,稱“電腦在很多方面都不思進取”,例如“分辨率太低、攝像頭太差、沒有指紋、觸摸爛的一塌糊塗,尤其是工業設計,很多地方不堪入目,電腦系統的本地化更差。傳統電腦行業也應該贏來革命了。”所以可以推斷,小米的電腦極有可能應該是工業設計有所改善,指紋和觸摸技術都將運用到其中的產品。小米筆記本在形態上可能突破有限,但很有可能延續之前的低價高性能,用高性價比來吸引用戶。

華為和小米們,像鯰魚一樣從天而降,對於滿是沙丁魚廠商的PC市場來說,是件好事。IDC中國區總經理霍錦潔認為,內容和服務解決方案提供商取代了OEM成為硬件設備產業方向的指針。生產計算機(尤其是個人電腦)零部件的廠商,已經不再掌握影響力。華為、小米加入PC行業,是對其目前智能手機、家居等業務鏈條的完善。和蘋果的產品生態一樣,PC只是它們生態中的一環,品牌下所有子產品中的個人數據服務、雲端鏈接、設備互聯互通等使用模式將應用到整個產品生態中。而華為、小米們也不再只是依靠設計和產品的更新盈利,它們最值錢的產品將是用戶每天使用和它們產生的互動數據。

華為余承東在會後接受媒體專訪時就明確表示,智能終端正在逐步進入全場景體驗時代,不同的場景需要不同的設備,通過多場景協同來實現用戶無縫隙統一體驗,PC作為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依然扮演重要角色。進入PC3.0時代(實現與其他智能終端互聯互通)這才是華為、小米們進入PC行業最主要的目的。

當然,光憑華為和小米目前的動作,短期內還難以找到足以支撐PC持續增長幾十年的點。但總的來說,還是老調重彈,有競爭才有突破。傳統PC廠商躺著掙錢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複返,不動彈只有死。有華為小米這樣的變革元素加入,筆記本行業說不定能折騰折騰獲得新生呢?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86375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