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專欄】靠品牌、差異化、價格戰已經不行了,電商玩信息不對稱才能賺大錢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4/1217/148434.html

i黑馬:商業競爭中如何勝出,靠品牌是要靠日積月累。商品差異化和服務差異化基本也沒戲,那就只剩下了價格戰了,在淘寶上作到長期超額溢價真的很難。信息對稱後,毛利潤率越來越低,而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營銷費用也越來越高,再加上偏袒用戶的投訴評價機制,刷單的信用評分機制,整個賣家在淘寶經營的壓力越來越大,整個阿里系的生態也越來越惡化。賣家商戶越來越苦逼,其實是個必然!

\去年的這個時候去杭州,拜訪了阿里某位前幾十號的員工,某大佬助理,說了很多。東哥有一個觀點,他不是很明白,“做電商只有信息不對稱才能賺錢。” 是的,估計很多人都聽不明白,應該是很糊塗,互聯網不就是打破了信息的不平等不透明嗎?馬雲所打造的淘寶丶天貓,不就是能夠讓用戶自由平等的選擇最高性價比的商品和商戶選擇交易。商品信息透明,商戶信息透明,購買記錄評價透明,加上支付寶,以達到最大的消費者利益的公平。用戶在線下被傳統不良商戶欺騙怕了,淘寶致力於打破信息的不平等不對稱,交易的不公平,淘寶天貓才抓獲用戶芳心,成為國內最大的電商購物平臺。 這些都是不可辯駁的事實和道理,東哥怎麽就提出了“做電商,信息不對稱才能賺大錢的歪門邪道呢?”

賣家商戶為什麽就這麽苦逼?

商業競爭中如何勝出,靠品牌是要靠日積月累的,就不在此討論。那麽商品差異化呢?分分鐘被抄襲,今天上線的熱銷新品,第二天不超過第三天就有同款更低價的出來;服務差異化呢?只要是管用的銷售策略,基本也會被學習掉,比如最熱門的雕爺丶阿芙精油當年那套玩法基本已經過時了。品牌沒機會了,商品差異化和服務差異化基本也沒戲,那就只剩下了價格戰了,在淘寶上作到長期超額溢價真的很難。這似乎是大多數商戶品牌不得不面對的選擇,如果還有其它選擇的話。

因為信息對稱後,毛利潤率越來越低,而人力成本越來越高,營銷費用也越來越高,再加上偏袒用戶的投訴評價機制,刷單的信用評分機制,整個賣家在淘寶經營的壓力越來越大,整個阿里系的生態也越來越惡化。賣家商戶越來越苦逼,其實是個必然!

信息對稱後,傳統品牌商的窘境

絕大多數人犯了一個錯誤,對於淘寶天貓,以及京東這樣的平臺,當然要做到信息最大的透明和對稱,材料丶材質丶售後服務,以及各種的用戶評價信息,基於此幫助用戶找到最高性價比的商品和服務。但是對於品牌商,這卻是最致命的傷害!本文討論的對象不是平臺,而是平臺里的商戶和品牌。

品牌的溢價能力靠三種,一種是品牌的積澱和影響力;第二種是產品設計和服務的差異化,第三種是靠用戶沒得選擇,或者信息盲區的超額溢價。中國改革開放不過40年,發展品牌也是差不多九十年代以後的事情了,品牌積澱是談不上了,諸如晉江服飾品牌基本都是靠砸央視廣告,砸出個知名度。產品設計,有抄海外的也有自己設計的。這些都是三四線品牌下沈到三四線城市獲得相對溢價的基礎,當然更重要的是,因為國際一線品牌無法下沈到三四線城市,用戶沒有那麽多選擇,品牌獲得溢價。說白了,用戶沒得其它選。而互聯網卻打破了這個地域屏障!

當ZARA,H&M和優衣庫等一線國際快消品牌(非奢侈品牌)以200-300元左右的價格出現在天貓上的時候,那些在百貨商場端著的動輒上千的假洋品牌,怎麽掛的住!當淘寶上無節操的抄襲,差異化的設計也沒有了,而任何服務創新也可以分分鐘被模仿。國內三四線服裝品牌在淘寶天貓里面,往上打不過國際一線品牌,往下搞不過工廠店的低價。反倒成了夾心層,兩頭受氣。

東哥這兩年回到縣城家,家人總是說淘寶就是好啊,一個是線上的品牌選擇多款式多;二個就算是同樣的品牌線上也便宜,線下價格太坑爹了,基本上能夠在線上買就不到線下買。但網購後,就有了強烈的價格錨定效應,總覺得線下賣貴了。

利用信息不對稱賺錢的四個案例

在一個高度透明的市場競爭,基本上商戶的毛利潤率接近底線,而一旦有一些新的玩家加入,因為淘寶天貓的信用體系,就會促使沒有底線的出價,繼而你會發現有很多商戶是在以成本價,甚至低於的成本價的方式出售商品,9.9包郵,還有3元包郵的,真是沒有最低只有更低。

全是讓透明競爭惹的禍,看上去,淘寶生意是個死胡同,所以我們看到的是走馬觀花的換大賣家,一些賣家突然發財了,突然又消失了!真的就無解嗎?

信息透明下的競爭,看似毫無破綻,其實破綻自在其中。東哥在這里舉幾個利用互聯網信息不對稱的例子掙錢的。

東哥不用360導航,也不用好123,當然很多東哥粉絲也不用,但如果你們回去看看你們父母長輩上網的數億用戶,還都在用導航網站。在我們看似很簡單的baidu.com ,youku.com,taobao.com不是很簡單很容易記麽,但在他們那里就是無法逾越的屏障。

聽朋友聊起過馬東敏,做了百度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個決定,第一個是勸李彥宏回國創業,第二個是獨立做搜索,第三個就是2004年5000萬買了李興平的好123,現在僅僅是兩個導航關鍵詞,一年就可以給百度帶來5000萬以上的收入。導航網站也成了技術含量最低,運營成本最低,但回報率最高的互聯網產品。之所以有這麽大的價值,尤其是電商趨之若鶩的投放,就是因為還沒上線,或者剛剛觸網的用戶,絕大多數都是“小白”“瞎子”,你推薦他們什麽,他們用什麽,說白了就是利用了信息的不對稱。用戶猶如汪洋大海中的一艘船只,不知去向作何決定,急需等待著燈塔指明方向。所以很大一部分用戶是因為觸網時間太短等各種原因,而“無知”的,當然不等於他們可以被欺騙。

另外一個案例是在南京碰到的一個創業者,他有幾十個賬號,加起來上百萬的微信粉絲,在聚劃算找到最熱銷的促銷產品,然後到阿里巴巴找到貨源,然後再在微信上以高於聚劃算更高的價格向用戶推薦。他每選的每個產品都是熱銷品,也都賺錢。如果互聯網是透明的,用戶應該去聚劃算購買,而不是在微信購買。唯品會品牌特賣特價,最早是聚劃算幹的,當然聚劃算也只是把淘寶里面各種品牌促銷折扣拎出來做團購頻道,說到底在那會,唯品會不過是淘寶服飾品類里面的一個子集,甚至同款商品,在淘寶更加便宜,為什麽越來越多用戶選擇唯品會呢?所以很多用戶時間精力有限,哪能時時關註不同平臺,真要什麽都要貨比三家分析,也真夠累的。

第三個案例是發生在天貓京東的事情,當然很多人早已見怪不怪了。每逢節日大促,阿里和京東都會拿出錢來補貼商戶玩,以成本價,甚至低於成本價銷售熱銷的商品。大促日,有多少是消費者買掉的,還是線下的零售商,甚至參與促銷的商戶自己買走的。平臺的小二估計也是見怪不怪了!所以每當遇到政府再三令下,或者媒體又批評電商假促銷,東哥站在旁邊哈哈笑,如果看促銷日的財報毛利率基本是有苦難言吧!低於成本價賣,真是事實,怎麽就沒人信呢!當然了,重點不在於告訴各位在促銷日去搶貨賺平臺的錢。而在於為什麽很多消費者怎麽就不知道貨比三家呢,怎麽就沒有看到更低價的商品呢?

東哥曾經讓很多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大佬回答一個他們自己都無法回答的問題:天貓強在服飾百貨非標品,絕大部分用戶選擇淘寶天貓購物很正常,那麽標準品家電3c通訊產品,用戶為什麽不選擇商品價格和服務體驗更有保障的京東呢?到第三季度財報,京東的季度活躍用戶不過6000多萬,還有差不多2億多網購用戶根本就不用京東?回答一下什麽原因?劉強東說了,商品價格和服務,是影響用戶決策的三大要素,老劉也可以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第四個案例是雙十一入圍前十名的兩個品牌傑克瓊斯和優衣庫,難道是這兩家傳統電商的運營能力更強,或許大家認為的是天貓給了更多資源。當然了,給資源的品牌其實並不少。是因為這兩家品牌的商品更便宜,還是服務更好。當然了,這些都是重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數以千萬的人認同這兩家品牌,沖進來直接購買了,而並沒有去比較其它品牌的商品。其實用戶是有很強的自我先入為主的判斷,淘寶天貓里每天大量用戶直接搜索品牌旗艦店,都屬於比較典型的,這群人根本不耐煩去做比較。

窘境里的機會,不要自己作死

互聯網信息不對稱是由用戶本身導致的,而信息不對稱為商戶和品牌創造了盈利的空間,而不再是單純的低價思維。一個是其自身教育和觸網長久導致的,有些人就是不知道那麽多,所以假貨奢侈品總是有空間;第二個是用戶時間精力有限,哪有可能對比那麽多網站和商品;第三個是用戶懶得去比較,習慣性的選擇自己信賴的,夠用就好,二次選擇成本太高;第四個是用戶先天認知問題,直接忽略掉他不關註的品牌和商戶。

東哥一文是打破了大家(包括馬雲)認為的常識,還是大家就沒有這個常識呢!先入為主的就是認為互聯網打破了信息不對稱,互聯網就是天然的信息對稱,只能時時刻刻關註競爭對手,死磕自己。互聯網(電商)的本質的確是消除信息的不對稱,但人是主觀的,這是兩回事。非常大一部分人面對互聯網,面對漫漫的網購世界,他們是一片迷茫的,他們需要被引導告知,什麽值得買,而不只是靠一套搜索比價工具。

說了這麽多,到最後該結尾了!

用戶天然傻,天然有“三六九等”,而且他們關註點都各不相同,絕對不止是價格,不要自己作死在價格戰當中!第二個是在淘寶天貓京東體系,終究難以避免透明中,在銷售中處於被動局面,建立自己的“官網”,把用戶與其它商戶丶商品隔離開來,建立自己的粉絲群是非常重要的,長遠的事情。

(作者系電商天使投資人,前騰訊、京東電商戰略分析師,創業戰略咨詢加微信787977470,歡迎關註微信公眾號提問:dgjdds)


伊拉克產油創新高 OPEC內部價格戰升級在即

來源: http://wallstreetcn.com/node/213720

本月伊拉克公布了創35年來新高的產油量。花旗、巴克萊等機構預計,伊拉克要為增產的原油尋找買家,就會提出比其他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成員國更有吸引力的售價。OPEC內部的市場爭奪戰將要升級。這場爭奪和兩個月前OPEC不減產的會議決定一樣,將成為國際油價下跌的推手。

本月18日,伊拉克石油部長Adel Abdul Mahdi表示,國內原油日產量已達創紀錄的400萬桶。國際能源署(IEA)本月16日公布報告稱,去年12月,伊拉克平均日產油量為370萬桶,環比增加29萬桶,增加規模創1979年新高。IEA報告認為,在此前受伊斯蘭國(IS)挑起戰亂影響的伊拉克東北部庫爾德地區,12月當地油田自去年3月以來首次恢複出口,這是12月產量大增的主因。同時,伊拉克南部產量已經增加。IEA預計,今年2月當地日產量會達330萬桶,創最高紀錄。

去年國際油價累計跌48%,創2008年最大年度跌幅。去年11月的會上,OPEC出乎市場意料決定不減產,希望油價下跌有助於促使部分生產成本較高的美國頁巖油退出市場。11月以來油價跌約36%,本月一度跌至2009年3月以來最低點。

保持供應的同時,OPEC國家紛紛打起價格戰。上月伊拉克、科威特、伊朗、沙特等OPEC成員國相繼下調出口油價,沙特給予銷往亞洲的輕質原油價格2000年6月以來最大折扣。

花旗駐倫敦歐洲能源研究主管Seth Kleinman認為,這不只是沙特和美國之間的價格戰,也是OPEC內部的。為了保護自己的市場份額,伊拉克、阿聯酋和其他OPEC成員國都在降價。伊拉克既在增產,也增加了運輸量。巴克萊分析師Miswin Mahesh本月21日接受彭博電話采訪時預計,伊拉克甚至可能賠本售油。

挪威DNB銀行分析師Torbjoern Kjus認為,價格戰在升級,大部分OPEC成員國的理論是,油價越低,他們就越有動力產油,彌補跌價帶來的損失。能源業顧問公司JBC Energy GmbH的高級原油市場分析師Eugene Lindell預計,伊拉克出口原油巴士拉輕質油與沙特的阿拉伯中質原油貼水已經很高,今後很可能進一步增擴。

但也有分析師認為,貼水與價格戰沒有那麽大關聯。法國巴黎銀行駐倫敦的大宗商品市場策略主管Harry Tchilinguirian就指出,產油國制定的售價價差主要體現了煉油商盈利能力的變化,並非充當爭奪市場的工具。

今年2月,銷往亞洲的每桶巴士拉輕質油較阿曼和迪拜基準原油期貨價格低3.70美元,貼水仍接近至少2003年8月以來最高。沙特本月5日制定的阿拉伯中質油貼水為每桶2.80美元。

下圖為來自英國石油公司BP數據的OPEC成員國產油量圖表。

OPEC,石油,油價,伊拉克,沙特

(更多精彩財經資訊,點擊這里下載華爾街見聞App)


數字看途牛季報:單季虧1.68億 價格戰依舊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38

數字看途牛季報:單季虧1.68億 價格戰依舊
作者:雷建平


在線旅遊公司途牛旅遊網(NASDAQ:TOUR)今日公布財報。財報顯示,途牛第四季度凈收入9.287億元,同比增長90.9%,但較上一季度下降了29%。

途牛在過去5個季度一共凈虧損超過5億元。途牛大幅虧損的核心原因是,在線旅遊市場競爭激烈,途牛還在大幅擴張業務,途牛在第四季度開設了45家區域服務中心。

截至2014年12月31日,途牛已在全國設立總計75家區域服務中心。途牛還將很大一筆資金用於市場推廣,以加強品牌營銷和廣告投入以及移動業務的擴張。

當前途牛營收成本占凈收入93.4%,2013年同期為96.4%。需要註意的是,途牛第四季度的毛利率為6.6%,2013年第四季度為3.6%。

途牛第四季度,移動流量占總在線流量超過65%,移動訂單占在線總訂單量超過45%。

途牛Q4營收9.287億元 環比降29%



途牛第四季度凈收入為9.287億元(約1.497億美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90.9%,但較上一季度的13.1億元下降了29%。

途牛第四季度收入同比增長主要來自於跟團遊和自助遊業務的收入增長。2014年第四季度出遊總人次為558,715,較2013年同期的297,110人次增長88%。

途牛Q4團遊收入8.96億元 環比降31%



途牛第四季跟團遊收入8.96億元(合1.444億美元),較2013年同期增88.7%,較上季降31%,

途牛跟團遊收入同比主要是由於包括歐洲、北美、韓國及日本等出境目的地旅遊需求的快速增長,及國內遊的增長。

途牛第四季度跟團遊(不包括跟團周邊遊)出遊人次為192,505,較2013年同期的80,258人次增長139.9%,而跟團周邊遊出遊人次為250,046,較2013年同期的153,605人增長62.8%。

途牛2014年第四季度自助遊收入(以凈額確認)為2860萬元(合460萬美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292.9%。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馬爾代夫及一些國內目的地利潤率的提升。2014年第四季度自助遊出遊人次為116,164,較2013年同期的63,247人次增長83.7%。

途牛第四季度其他收入為890萬元(合140萬美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26.8%。這一增長主要來源於與保險公司及旅遊局合作服務費收入的增長。

途牛Q4成本8.671億元 環比降30%



途牛第四季成本8.671億,較2013年同期增長84.9,較上一季度下降30%。同比增長主要是由於跟團遊旅遊成本的提高,以及本季度旅遊顧問、呼叫中心和區域服務中心人員增加。

途牛Q4毛利率6.6%



途牛第四季度毛利為6160萬元,毛利率為6.6%,2013年同期為3.6%。毛利率的增加主要是由於規模經濟帶來的成本節約、直采業務的增加,及馬爾代夫產品價格戰的緩和。

途牛Q4費用2.38億元 同比增211%



途牛第四季度運營費用為2.38億元(合3840萬美元),較2013年同期增長210.9%。途牛2014年第四季度分配至各運營費用的股權報酬費用合計為1090萬元(180萬美元)。

途牛第四季度研究與產品開發費用3870萬元,較2013年同比增176.7%。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移動相關業務人員增加和新產品投入,如自動打包服務、目的地服務以及區域服務等。

途牛第四季度銷售與市場營銷費用為1.431億元(合2310萬美元),同比增長272.8%。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加強了品牌營銷和廣告投入以及移動業務的擴張。

途牛第四季度管理費用為5920萬元(合950萬美元),同比增長140.6%。這一增長主要是由於業務擴張帶來的管理人員的增加以及成為上市公司後專業機構服務費用的上升。

途牛Q4運營虧損1.765億 運營利潤率-19%



途牛第四季度運營虧損為1.765億元(合2840萬美元),2013年同期5920萬元(合950萬美元)。途牛第四季度運營利潤率為-19%,為途牛兩年多以來最差的運營利潤率。

途牛Q4凈虧1.68億 同比擴大213%



途牛第四季度凈虧損為1.68億元(合2710萬美元),2013年同期為虧損5370萬元(合870萬美元),同比擴大了213%。

截至2014年12月31日,途牛持有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受限制現金和短期投資為20億元(合3.176億美元)。

途牛網預計,2015年第一季度凈收入為11.3億至11.6億元,同比增長95%至100%。

(來自騰訊科技)


“價格屠夫”格蘭仕竟要主動放棄價格戰,要幹啥?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3/4591691.html

“價格屠夫”格蘭仕竟要主動放棄價格戰,要幹啥?

一財網 王珍 2015-03-28 21:44:00

格蘭仕董事長梁慶德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閑聊時談到,國內市場低迷,再低的價格也不一定有人買,但是智能化的新品可能會有人買。

面對微波爐市場的徘徊不前、席卷而來的互聯網浪潮,曾經的“價格屠夫”格蘭仕2015年堅決地開啟變革之門。今天(3月28日)下午,全球最大的微波爐企業格蘭仕在中山基地,攜手中科院計算機所宣布創建G+智慧家居平臺,加快智能化的轉型步伐。

中科院計算所陳援非博士介紹說,G+智慧家居平臺有三重功能,是支持格蘭仕全系列家電產品的雲接入服務平臺;同時是開放合作的平臺,打破行業邊界;還是廣大用戶融入智慧生活的入口。他透露,格蘭仕將在今年6月召開智能家電產品發布會。

據中怡康的數據,2014年國內微波爐零售量同比下降2.1%至1051萬臺,零售額同比微增0.7%至66億元;預計2015年國內微波爐零售量仍將同比下降2.4%至1026萬臺,零售額將同比微增1.1%至67億元。中怡康總經理賈東升直言:“微波爐市場已過高速增長期,格蘭仕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建議往多元產品、高端領域擴展,並積極擁抱互聯網”。

格蘭仕總裁梁昭賢透露,去年格蘭仕做了三件事:一是投入30億元,在中山建成全球最大、最先進的微波爐生產基地,每天可生產17萬臺微波爐;二是全面消化了21年來的社會庫存;三是反思自己經營管理上的偏差和錯誤,格蘭仕要對內抓機制、對外抓機會,真正做到大眾創新、萬人創業。

“競爭不再以價格為中心,而是以產品、服務、消費者體驗為中心,大家需要思考。”梁昭賢面對前來參加2015格蘭仕生活電器年會的近千名上下遊合作夥伴說。

這位格蘭仕的“少帥”放話,“(2015年)生產制造有一點質量問題,一律無條件退貨,這是格蘭仕莊嚴的承諾,因為今年要推動精益制造。同行有的產品,格蘭仕一律高性價比。第三是按訂單生產,這里是世界工廠,不是世界倉庫,逐步走向互聯工廠。到今年8月,產品完成2.0版本的升級。”

在營銷方面,梁昭賢說,格蘭仕今年希望代理商把重點放在分銷、終端,並降低首付金。

此外,格蘭仕今年除了鞏固微波爐冠軍的地位,還向烤箱第一的地位發起沖擊,同時將產品線延伸至嵌入式微波爐、嵌入式烤箱及洗碗機等整體解決方案。

格蘭仕董事長梁慶德與《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閑聊時談到,國內市場低迷,再低的價格也不一定有人買,但是智能化的新品可能會有人買。去年格蘭仕出口規模仍很大,但人民幣去年升值了30%,雖然今年初貶值了幾個百分點,匯率變動帶來的成本增加也需要消化過程。

中國家電商業協會理事長彭寶泉預計,2015年國內家電市場產銷規模有望達到1.5萬億元,同比達到5%的微增長,個位數的增長將成為新常態。他認為,“過去三十年,家電業追求的‘大規模+低價格’的模式已經失效了。未來三十年,中國家電業應該走怎麽樣的道路?一定是技術創新、品牌創新、服務創新和模式創新,以滿足用戶體驗為基礎,迎來定制化的新時代,探索出中國家電多元化的價值增長模式。”

編輯:邊長勇

“五一”引爆車市競逐 車企掀起價格戰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4/4611851.html

“五一”引爆車市競逐 車企掀起價格戰

一財網 李溯婉 2015-04-28 22:11:00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中國汽車的銷量增長在7%左右,約為2500萬輛。然而,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眾多車企紛紛要交出這一階段性的成績單。眾多車企已提前加快對中國市場的產能布局,然而,理想與現實往往有一定差距。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今年我國汽車產能可能達到4000萬輛,或將有千萬輛的產能被閑置。

如同家電、手機等行業一樣,在快速發展過程中價格戰在所難免,汽車行業正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降價往往是廠商用來吸引消費者的撒手鐧之一。臨近“五一”商機,眾多汽車經銷商正厲兵秣馬,今年車市新一輪價格戰正爆發。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今年1~3月,乘用車共銷售530.51萬輛,同比增長8.95%,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4個百分點,其中轎車銷量已呈現負增長,今年第一季度銷售310.37萬輛,同比下降0.36%。今年來,長安汽車集團首次超過一汽集團擠入分車型汽車生產企業銷量排名前三,而上海大眾今年第一季度則從同門師兄弟一汽-大眾手中搶走了全國轎車生產企業銷量冠軍的寶座。

令人感到頗為意外的是,眾車企中,一季度成績斐然的上海大眾卻率先對價格開刀。4月5日,上海大眾一改往日的“矜持”而放下“身段”,決定以官方名義對多個車型降價促銷,其中,Polo家族價格降幅力度最高達到萬元,途安全系車型零售價格也直降10000元。

此後,長安福特、北京現代、一汽-大眾等多家一季度業績不錯的企業紛紛跟進。就在上海車展開幕前夕,上汽乘用車也決定下調其榮威、MG兩個品牌的產品價格,本次調價共涉及29款車型,降幅為6000~20000元。

一位汽車經銷商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談道,早幾年,車廠喜歡在3月份宣布官方降價,目的就是提高四五月的銷量,而最近兩三年企業基本改變策略,不公開降價,但支持經銷商暗地里放水。廠家在今年再次使用官方降價這個撒手鐧,說明車企對今年的市場前景信心不足,希望通過這種行為來培育銷售氛圍。

眾說價格戰

如何看待價格戰以及將采取哪些措施?這是眾多車企相關負責人在本屆上海車展期間被記者提到最多的問題之一,眾多車企老總給出的答案各有千秋。

廣汽豐田副總經理黃永強在上海車展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采訪時表示:“降價是不是代表市場出現了問題?中國整個經濟環境還是穩定的,還會持續有7%的增速。白熱化的競爭會是汽車業新的常態,每個企業作出自己的策略,我們能夠理解,同時也會密切關註市場的發展。但除了價格以外,中國的消費者用車的需求、對服務的要求也在不斷增加,僅通過價格競爭並不能夠保持一個企業長期健康的運轉。”

“最近傳得比較兇的是,歐美系要采取價格戰,甚至有的朋友跟我說價格戰已經打響了。其實商品的價格有的時候不完全是廠家定的,真正的價格是由市場決定,甚至是跟你相當的競爭對手決定了你的價格。有時候市場促銷這些手段,或者價格的調整,不完全取決於我們,而取決於我們的對手。我們會根據市場的變化,不時調整一汽豐田車的價格。”一汽豐田總經理姜君在上海車展期間接受《第一財經日報》等媒體記者采訪時如是說。

東風日產總經理打越晉稱,該企業在售產品的價格都比較合理,在客戶實際選擇過程當中,車輛本身的價格也是客戶考慮的因素。不過,他認為,首先要考慮到客戶追求的價值到底在什麽地方,縱觀目前市場動向而推出的一個解決方案。他還談道,之前消費者會覺得樓蘭價格過高,該企業反省過定價問題,今年將上市的新樓蘭會設置一個合適的價格。

廣汽本田執行副總經理郁俊則談道:“市場競爭確實很激烈,所以我們會不斷提高產品的性價比,超越消費者期待。例如,去年廣汽本田第三代飛度上市時,就制定了非常具有震撼性的戰略性價格,包括去年廣汽本田推出的雅閣2.0LX舒適版的優惠促銷等,可以說廣汽本田的價格策略是具有引領性的。目前其他競品的降價策略並未對廣汽本田的銷售造成影響。”

這次價格戰不僅是在合資品牌之間,而且也將波及到自主品牌,當下自主品牌和合資品牌相互廝殺明顯加劇。廣汽乘用車總經理吳松稱,廣汽傳祺從來都不怕價格戰,一句話,傳祺不會輕易降價。在產品研發階段,廣汽傳祺就考慮產品的更新換代,即使新品推出會對舊產品價格做一些調整,但這是策略性的。

長安汽車總裁朱華榮談道:“我們也比較關註到合資企業以促銷等方式進行價格戰性質的活動,我更關心的是一些國產品牌會受到什麽影響。我認為,作為一個成熟的汽車市場,打價格戰這個過程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這種深度的調整和進一步的競爭加劇,才會產生一批有競爭力的企業。總體上,市場競爭趨於更加激烈,我們原來預期今年車市增速為7%,最近我在我們公司高層會議上建議把7%調整為5%,這樣我們做一系列市場的行動計劃,更加切合實際。”

車企面臨庫存壓力

此前,中國車市曾多年呈現超過10%的增長,但高速的增長已成為歷史,中國市場正在發生改變。日產汽車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卡洛斯·戈恩在上海車展期間談道:“如果中國的市場能夠保持6%~7%的年增長速度,我就很滿意了。對於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汽車制造商來說,它們可能希望能達到9%~10%的增長率,但日產已經進入中國很多年了,從長期來看,我們更多期待的是可持續的穩定增長。”

業內普遍認為今年中國汽車的銷量增長在7%左右,約為2500萬輛。然而,今年是“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眾多車企紛紛要交出這一階段性的成績單。眾多車企已提前加快對中國市場的產能布局,然而,理想與現實往往有一定差距。有業內人士分析指出,今年我國汽車產能可能達到4000萬輛,或將有千萬輛的產能被閑置。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會長沈進軍前不久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曾談道,從2012年開始,汽車行業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到2014年這一特征已非常明顯,由於供過於求,汽車價格出現倒掛嚴重,大量汽車經銷商虧損,今年汽車產能釋放過剩與市場需求不旺之間的矛盾加劇。

4月20日,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對外發布《2015年3月份汽車經銷商庫存調查結果》。3月份汽車經銷商綜合庫存系數為1.77,環比下降6%,同比上升28%,經銷商庫存水平處於警戒線以上,庫存壓力依然較大。除合資品牌,進口、自主庫存水平平均在預警線以上。根據國際同行業通行的慣例,庫存系數在0.8~1.2之間,反映庫存處在合理範圍;庫存系數>1.5,反映庫存達到警戒水平,需要關註;庫存系數>2.5,反映庫存過高,經營壓力和風險都非常大。調查顯示,3月份,有5個品牌的庫存系數超過2個月,包括自主品牌奇瑞汽車,合資品牌北京現代和沃爾沃,以及進口品牌捷豹-路虎以及進口大眾,其中捷豹-路虎庫存系數更是高達6.07。

一家合資車企市場負責人近日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談道,眾多車企加快搶占市場,導致供過於求,一般車企庫存一兩個月屬於正常範圍內,而目前個別車企庫存甚至達到六個月,企業經營壓力明顯加大。在此情況下,一些車企開始放緩生產速度來減輕經銷商銷售壓力,另一方面通過降價促銷降低庫存。

編輯:彭海斌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途牛獲京東3.5億美元投資後:三年內將拓展至1000個區域,不懼怕價格戰

來源: http://newshtml.iheima.com/2015/0512/149807.html

黑馬說:5月8日,途牛宣布與京東等投資者簽訂協議,獲得共計5億美元的投資,其中京東領投3.5億美元認購途牛股份,包括2.5億美元現金,以及1億美元資源和運營支持。
 
對於剛剛解決與旅行社糾紛又面臨在線旅遊激烈競爭的途牛來說,這筆錢至關重要。在昨天途牛上市一周年媒體溝通會上,途牛旅遊網宣布任命聯合創始人嚴海鋒為公司總裁兼首席運營官,創始人於敦德稱:未來三年,途牛會將工作重心放在區域拓展上,在三年內實現1000個目標,滲透到四五線城市。同時他表示,對於價格戰,途牛並不懼怕,最重要的仍是用戶體驗。


\文 | i黑馬 孔明明
編輯 | 崔婧
 
“投資一個月不到就聊成了”

 
這並不是途牛和京東的第一次牽手。
 
2014年12月15日,途牛和京東就已經宣布合作。當時途牛融資1.48億美元,京東以5億美元認購途牛1243萬A類普通股,並在郵輪業務上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5個月後,它們有了第二次合作。提及這次投資過程,嚴海鋒說,從開始談到最後定下來不到一個月時間,因為之前雙方有過合作,所以談的過程比較順暢,目標也很明確,非常快。
 
這次投資後,途牛將獲得京東旅行獨家頻道和移動端的5年免傭金獨家經營權,在該頻道獨家銷售打包旅遊產品、郵輪、景點、簽證、火車票、旅遊保險及租車等產品及服務,並成為京東機票和酒店業務的優先合作夥伴,京東還將為途牛提供廣泛的運營支持,包括大數據、金融服務、流量及其他經營資源等。
 
途牛還會有專門的團隊來運營,這個團隊會放在北京,途牛現在所有的產品和服務也全部會放在京東服務平臺上,提升京東的服務質量。
 
三年內將出發地拓展到1000個
 
過去一年是在線旅遊飛速發展的一年,在一年時間內,途牛的線下服務中心數量從15個發展到75個,產品數量從上市時的20萬增長到55 萬,二三線城市交易額占到總交易額的一半。
 
於敦德表示,今年途牛將繼續拓展服務中心,數量將拓展到120個甚至更多,他希望接下去三年左右的時間把途牛服務中心開發到1000個左右,到中國的縣級市。
 
嚴海鋒同時提到了途牛未來要做到“三個一”,第一是1000個出發地,第二是100個海外目的地,第三是100萬的目的地單資源SKU,未來他們可能會通過機票火車等交通,和100個海外目的地及資源SKU打包,實現海量的打包產品組合,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
 
對於上市後的途牛來說,於敦德強調他們融來的錢一直會集中花在五個地方:一是用戶體驗和品牌;二是區域拓展;三是產品和供應鏈;四是無線和研發;五是戰略和並購。
 
\不懼怕價格戰
 
2015年4月底,一場多家線下旅遊供應商與途牛的“紛爭”被搬到了臺面,最終以國家旅遊局出面調停而結束。
 
於敦德說,旅遊行業發展速度太快,市場的產業鏈結構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在這樣的一個變化過程中就會有摩擦出現,但大家也有共識:未來一定是線上線下的融合發展。從行業產業鏈來講,會有線上、線下密切的配合,也會有零售端和產品端的密切配合。
 
提及在線旅遊最近激烈的價格戰現象,性格爽朗的嚴海鋒大笑,並告訴大家:“如果有人發起,我們一定不會退縮!”
 
於敦德則在旁邊有些謹慎地圓場:“當然,會在法律許可的範圍內。”
 
他認為,不應該簡單地只把競爭理解為價格競爭,實際上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而保證產品質量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有些公司確實是犧牲了質量來換價格下降,但他們堅決不允許這個情況出現。他們覺得,真正有價值的投資是長期投資,也是他們未來重點花錢的地方。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孔明明,編輯崔婧,文章為原創,i黑馬版權所有,如需轉載請與zzyyanan聯系,未經授權,轉載必究。



易憲容:石油價格戰才剛剛開始,油價的大起大落還會繼續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2548

易憲容:石油價格戰才剛剛開始,油價的大起大落還會繼續
作者:易憲容


導讀:在油價上到50美元一桶後,俄羅斯的石油產量一直在增長。如果產油國都在增加產量,而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遠低於供給增長時,那麽石油的價格想持續站在高點上並非容易。

據英國《金融時報》昨天報道,沙特阿拉伯為了鞏固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的地位,面對早些時候石油價格暴跌,也是堅持不減產。沙特為何這樣做?目的就是要逼退美國頁巖油生產商等高成本對手的石油生產,而這種策略已經奏效。最近有沙特的石油官員表示,近幾個月來的石油價暴跌,已經使不少投資人遠離較昂貴的石油生產,包括美國頁巖油和重油等生產。而這是沙特政府國家石油價格戰略。

事實上,從年初石油的價格跌到45美元一桶,到目前已經站在60美元一桶。近個月石油的價格已經上漲了50%以上。石油價格觸底反彈,並牢牢地站在60美元以上,市場的投資者一定會問,自2014年年中開始的石油價格暴跌是不是已經結束了嗎?或這場石油價格戰已經結束了嗎?

從沙特政府的角度來看,這場石油價格戰是由他們打起,目的就是在逼退美國的頁巖油及那些高成本生產的石油,騷擾各種新能源發現與生產,從而使得沙特拼命地增加石油產量,逼低石油價格,即使出現石油價格從100美元一桶暴跌到45美元一桶,也一再聲稱不減產,這與以往沙特為首的OPEC對石油策略性定價完全不同,從而也使得石油價格一跌再跌,使得美國頁巖油等生產只能暫時退出市場。

所以,早些時候的國際石油價格暴跌,國際間都認為是與沙特拒絕減產有關。在經過10個月之後,在這場石油價格戰略中,看上去是沙特占了上風。美國頁巖油者由於石油價格過低不堪提損失,紛紛減少支出,油井數量也較2014年12月減少52%。所以,沙特認為自己打敗了美國頁巖油。但實際情況應該不是這樣簡單,這不僅在於沙特並非這樣簡單地把美國頁巖油趕出市場,而且在石油金融化及期貨化的情況下,油價的暴漲或暴跌並不是石油的實體需求關系變化所導致的的結果。

首先,從美國的頁巖油的情況來看,它的產生與發起與傳統石油生產會有很大不同。因為美國頁巖油生產的革命最為主要的技術革命。在這場革命開始階段,產油技術可能會不那樣成熟,生產的成本自然會高。但是當新產油技術不斷完善及不斷革命時,提高產油生產效率及降低生產成本也會是自然。所以,在這10個月的時間里,頁巖油生產者大力消減成本與提高產油效率,競爭力大幅提升,過去油價如果在90美元以下,他們就會面臨無利可圖的壓力。如今油價在65到70美元他們已經能夠獲利。也就是說,美國頁巖油生產者已經表示,如果油價回到65美元,他們就會恢複及增加生產。而且頁巖油生產技術還有可能不斷沖破及革新,這都會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油效率。

同時,這次美國頁巖油的生產革命,主要是由一些規模比較小的企業在支撐。這些企業不僅市場的適應性強,即在生產成本過高時,他們可以暫時停止生產。如果石油價格上漲,他們又能夠迅速恢複生產或增加生產。而且這些小型企業技術創新及革命的動力足,無論是生產,還是工藝及管理上的任何一個革新都是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泉源。這些都有利於企業降低產油的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所以,當油價又站立在60美元一桶時,美國頁巖油生產又在恢複中。

當然,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場石油戰中,不僅以沙特為首的OPEC堅持不減少石油產量,而且非OPEC的產油國家也在增加產量,創占石油需求市場。比如,在石油的價格上到50美元一桶後,俄羅斯的石油產量一直在增長。這些國家都希望增加產量來彌補早些時候因為石油價格暴跌所造成損失。如果產油國都在增加產量,而全球石油需求增長遠低於供給增長時,那麽石油的價格想持續站在高點上並非容易。

國際能源總署(IEA)周三表示,全球石油持續供應過剩,因為沙特為了對抗美國頁巖油侵蝕市場,任由其產量迫近歷史高點,以鞏固市場占有率。但是,這場石油價格是否結束還是言之尚早,因為石油市場爭奪戰略僅是開始。當前雖然美國頁巖油的生產已經放緩,但是包括俄羅斯、巴西、中國、越南和馬來西亞等非OPEC國家並沒有減少石油產量的跡象,反之還在增加產量。當然,隨著季節性因素及一些國家經濟複蘇,石油需求有所增長,但就全球石油供給的情況來看,石油供給過剩的情況並沒有完全改觀。如果美國頁巖油生產恢複,這種過剩還會雪上加霜。再加上伊朗石油出口恢複。美國能源署預測到2020年,石油價格很難再上到100美元一桶的價格水平。

這場石油價格戰並沒有結束,僅僅是開始,石油價格的大起大落還會繼續。同進,美元的變化對石油價格影響不小,兩者到為表里。【來源:新浪博客,作者:易憲容,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

格隆匯聲明: 本文為格隆匯轉載文章,不代表格隆匯觀點。格隆匯作為免費、開放、共享的16億中國人海外投資研究交流平臺,並未持有任何公司股票。



沙特承認價格戰獲勝 原油格局或再現變動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5/4618423.html

沙特承認價格戰獲勝 原油格局或再現變動

一財網 戴金鴻 2015-05-15 12:45:00

近日,沙特阿拉伯宣布打贏石油戰,稱其擠壓美國頁巖油公司等高成本競爭對手的戰略正取得成功。一位沙特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無疑,過去幾個月油價下跌已經使投資者不敢靠近昂貴的石油,包括美國頁巖油、深海油田和重油。”

沙特阿拉伯作為全球主要的原油出口國之一,其一舉一動都關系著原油價格的走勢。此前沙特與美國頁巖油之間的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導致原油價格持續走低。近日原油的反彈也使得沙特高興地宣布,“我們贏了”。

近日,沙特阿拉伯宣布打贏石油戰,稱其擠壓美國頁巖油公司等高成本競爭對手的戰略正取得成功。

一位沙特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無疑,過去幾個月油價下跌已經使投資者不敢靠近昂貴的石油,包括美國頁巖油、深海油田和重油。”

上述沙特官員表示,盡管化石燃料的替代品不斷增長,盡管歐佩克內外的產油國與之展開競爭,但他仍預計沙特將保持其在全球能源市場的主導地位。“沙特阿拉伯希望延長石油時代,”他表示。“我們希望石油繼續被用作一種主要能源,我們希望成為能源的主要生產國。”

的確,以IPE布油為例,自2014年6月19日創下近年來新高的115.7美元/桶以來,原油價格此後持續走低,最低曾下探至46.40美元/桶的近7年新低。

同樣原油市場中的另一代表——NYMEX原油,即美國西得克薩斯中質原油(WTI)價格也從112.24美元跌至42.41美元/桶,而這也是美國頁巖革命的主要產物之一。

從高位跌落,受其影響最大的當屬全球主要原油出口國,這里沙特可能當屬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

然而,即便如此,沙特在多種場合多次強調,即便是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會議中,沙特也一再強調,不會因為價格過低而改變其現有原油開采量,同時為了保持其市場份額,其將保持現有開采量。

此後的數據顯示,即便收入銳減,但是沙特一直維持,甚至擴大其自身原油產能。4月,沙特原油日產量達到1030.8萬桶,而3月時這一數據還維持在1029萬桶。沙特原油產量連續兩個月的增長,已經使其原油產能達到至少三十年以來的最高水平。

與此同時,OPEC數據顯示,4月,OPEC日均原油產量增加1.8萬桶,至3084.3萬桶。伊朗、伊拉克、尼日利亞和阿聯酋的產量增長部分受到安哥拉的產量下跌所抵消。

OPEC預期,2015年,其他石油生產國的日均原油產量將增長68萬桶,同時預計,對OPEC的日均原油產量需求將達2930萬桶。這個數字比4月OPEC的日均產量少150萬桶。

另一方面,從對亞洲美國原油出口價格可以看出,沙特提升產量的主要針對對象即是美國。近幾個月,沙特持續上調對亞洲原油出口價格,卻連續下調對美國原油出口價格。

因此從上述表現來看,OPEC成員國,尤其是沙特,固然,亞洲原油需求持續增長,但沙特用產量、價格對抗美國頁巖油生產公司,爭奪美國市場份額的決心昭然可見。

那麽效果到底如何?難道沙特真贏了麽?

事實似乎的確站在沙特一邊。國際能源署(IEA)13日發布的月度報告顯示,4月全球原油日供應量超出320萬桶,盡管美國的原油產量下滑,其他產油國依然維持產量,並且供應過剩還可能出現在其他未知領域。

IEA表示,隨著OPEC為爭奪市場份額而令石油產出接近歷史高位,全球油市的供給過剩態勢逐漸加劇。“盡管油價過去一年大幅下降令石油需求已經開始增長,但產出仍在持續上升,令全球範圍內的庫存攀升。”

同時,IEA表態稱,鑒於較低油價已導致美國運行中的鉆井數量暴跌60%,美國頁巖油生產已在4月“撐不下去”。

“沙特肯定對他們保護市場份額的策略非常滿意,低於50美元的油價並沒有持續很久,”Jefferies在倫敦的資深經紀人Christopher Bellew表示,“如今,他們等到了穩定的市場並保留了他們的市場份額。”

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原油價格回升,以及全球經濟的不確定因素減少,目前大宗商品市場有望從2014年的下跌中逐漸走出。

編輯:呂值渺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躲开价格战 有定价权的公司才能获益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400


躲开价格战 有定价权的公司才能获益


葛成恩/文


对于投资者而言,对那些经常打价格战的行业,一定要敬而远之,虽然价格战使消费者获益,并且提高了销量,但是当销量的增长不足以抵消价格下滑的影响时,受损的是股东。


 价格战负效应


我们以一个最简单的上市公司损益表为例,假设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销售价格增长5%,销售成本降低5%,以及销售数量增加5%。


在 其他假设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售价的上涨和下滑对公司净利润的影响最大,理论上看,售价每上涨5%,公司净利润将增长89%,反之亦然,当降价5%时,公司 净利润下滑89%。而销售成本每降低5%,将导致公司净利润增长59%,反之亦然;销售数量每增加5%,将导致利润增长6%,反之亦然。


在以上分析的结论中,首先假设了三个项目不变:财务费用、投资收入和所得税税率。


其 次,在价格、成本和数量3个变量中,销售数量增加同时导致了“销售成本”和“销售和管理费用”的同比增长,因此导致净利润增长仅有6%,而销售价格上涨和 销售成本降低并没有导致“销售成本”、“销售和管理费用”的同比增长或下滑。这很容易解释,因为一般公司要卖出更多的产品,多数伴随着销售成本以及促销等 费用的同比例增长,而单纯的产品涨价和销售成本降低并不会导致销售和管理费用的增长。 


有定价权的公司才能涨价


关 于产品销售价格和销售成本变动的影响,我们以华能国电(00902.HK)为例分析,华能国电公告称,公司2012年营收1339.67亿元,同比增长 0.41%,当年实现净利润55.12亿元,同比增长366.95%。作为国企的华能国电2012年营收仅仅是微增0.41%,但为何净利却实现了超过3 倍的增长?原因无它,因为根据政府关于电价调整政策,华能国电当年平均电价上涨5.3%,而随着煤炭价格近年的不断下滑,华能国电2012年燃料成本下滑 7.6%,数据显示,燃料成本占公司营收比为61.5%,而正是电价上涨和销售成本下滑的双重作用,使华能国电2012年净利润增长366.95%。


能 够涨价的公司属于具有定价权的公司,如垄断型、或者具有区域垄断型与行业垄断型的公司,具有“护城河”保护的公司,另外由于企业的性质具有涨价的能力和条 件。比如以BOT模式运营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发电公司,像光大国际(00257.HK)、绿色动力环保(01330.HK)、康达环保 (06136.HK)。再者如运营城市燃气业务的新奥能源(02688.HK),这类公司虽然一开始要通过竞标或谈判从各地政府取得建设和运营的权利,但 一旦取得即为当地的垄断项目,很多项目还可以随着通胀而涨价。具有定价权的公司还包括必须持有牌照才可运营的公司,比如港交所(03888.HK)、澳门 的六大执牌博彩公司银河娱乐(00027.HK)、金沙中国(01928.HK)、永利澳门(01128.HK)、澳博控股(00880.HK)、美高梅 中国(02282.HK)和新濠国际发展(00200.HK)。中国内地的商业银行虽然有竞争,但牌照制在某种程度上阻止了竞争者,这民营企业想投资参股 银行业的重要原因。


另外,像腾讯(00700.HK)提供的QQ和微信产品具有明显的网络效应,用户的 逃离成本很高,因为你的好友都在这里,这类公司具有很宽的“护城河”,也具有定价权,这就是腾讯过去15年上涨超过百倍的核心原因。同时,具有专利保护的 制药公司也具有很强的定价能力。从全球范围看,依靠专利保护的制药公司通常能提供15%的净资产收益率(ROE)水平,大大高于其他行业。


而传统制造业、消费电子行业、汽车业等行业,既无牌照保护,多数时间又处于产能过剩的状况,这些行业的公司经常陷于价格战的缠斗之中。当 然,你可以举出例子反驳我,比如苹果公司就处于消费电子行业,目前的市值确是全球最高的,是的,苹果只有一个,乔布斯也只有一个,消费者是愿意为超级产品 的支付溢价,这没问题,但你也不要忽视苹果当年在PC领域的窘迫,以及差点倒闭的事实,乔布斯是不世出的创新天才,这不是常规。


当 然,如果没有定价权,但是可以不断削减产品的成本,并保持比同行更低的成本水平,也将为投资者提供高额回报。从理论数据来看,一家公司的销售成本下滑 5%,可导致公司的净利润水平增长59%,虽然没有产品涨价的杠杆效应,但是控制成本对提高公司盈利水平亦相当关键,比如戴尔公司和小米公司,这两家公司 非常善于供应链管理,完全是以销定产,去除了传统制造业公司的库存和应收账款问题,因此毛利水平很高,虽然戴尔在退出PC行业,转型为服务公司,公司在私 有化时的市值仍高达249亿美元,远高于联想集团(00992.HK)1000亿港元的市值。对于公司产品成本严重依赖某种原材料的公司,如果你无法预测 原材料价格的走势,你可以回避这类公司,比如航空公司、火力发电企业的股价与油价和煤炭价格息息相关。


最 后一种情况,产品销量的增长对企业盈利影响甚微,从理论角度看,一家企业的销量增长了5%,其净利仅增长了6%,几乎没有任何杠杆效应,这是一种最差的商 业模式。一家企业产品销售数量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行业增长、促销以及公司运营能力增长,当销售数量增长时,常常伴随着销售成本和费用的增长,促销、请明星代 言、更新换代产品等都可能带来销量增长,但产品销量增长经常被成本和费用的同比增长而抵消。这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薄利多销。京东(NASDAQ:JD) 的营收从2009年的近30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016亿元,而同期公司的运营亏损从1.03亿元增长至2014年的10.26亿元,卖得越多亏得越 多,根源就是京东的商业模式经常搞降价促销,销量的增长不足以覆盖降价造成的负面冲击。


巴 菲特在1995年致股东的信中曾说,“零售业是一个竞争十分残酷的行业。在我个人的投资生涯中,我亲眼看到过数量众多的流星型零售企业,它们曾经一度享有 快得惊人的销售收入增长率和高得惊人的净资产收益率,但是突然业务急剧下降,往往一头直下走向破产的结局。这种流星短暂一闪之后就毁灭的现象在零售行业里 面远远要比制造行业或服务行业更加常见。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这些零售企业必须时时刻刻保持聪明过人,因为不管你搞出什么样的创新,你的竞争对手总是能 够成功复制你的做法,然后超越你所做到的水平。与此同时,那些消费者总是受到你能够想像到的各种各样的诱惑,到不断涌现出来的新商家尝试一下。在零售业, 销售一旦下滑,就会失败。”(证券网)




基因測序開打價格戰:兩年時間從8萬降到1萬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2015/09/4680735.html

基因測序開打價格戰:兩年時間從8萬降到1萬

一財網 王悅 2015-09-02 11:52:00

今年不少公司的體檢項目里就已經出現了這項服務,尤其是在女性體檢套餐中,乳腺癌、宮頸癌篩查幾乎成為了中高端女性體檢套餐的必備,價格多在千元上下。

經歷了政策上的收緊和放開,基因檢測正式迎來了市場的爆發期。

也許去年,你還認為基因檢測是高收入群體的專屬,但在今年不少公司的體檢項目里就已經出現了這項服務,尤其是在女性體檢套餐中,乳腺癌、宮頸癌篩查幾乎成為了中高端女性體檢套餐的必備,價格多在千元上下。

近兩年的基因檢測熱快速催熱了市場,行業也加快整體降價的步伐,基因二代測序領域甚至出現供大於求、惡性競爭、打價格戰的局面。

市場正在被迅速瓜分

自今年初國家衛計委發布《關於產前診斷機構開展高通量基因測序產前篩查與診斷臨床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以來,二代基因測序的熱情在產業和資本層面都被迅速點燃。

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的不完全統計,僅在北上廣三地,提供基因檢測二代測序服務的公司就已經超過百家,在A股市場,包括千山藥機、達安基因、吉林敖東、迪安診斷在內的多家上市公司借由“基因檢測”、“精準醫療”的風口在今年的上半年也被投資者輪番炒作,高峰時期這些上市公司的股價甚至被翻了3~4倍。而這,只是目前國內紛繁眾多的基因測序市場的縮影。

目前,國內的基因測序已經形成明確的產業鏈分工:上遊為設備和耗材供應商,Illumina等少數外資憑借技術壟斷市場;中遊為第三方測序服務供應商,需依賴設備投入、運營管理與終端維護開發,進入壁壘較低,是目前中國企業競爭最激烈的一環;下遊為生物信息分析服務商,技術及產品規模要求較高,目前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但也是目前業界公認的最具發掘潛力以及盈利能力的的環節。

其中,在競爭最為激烈的測序服務供應商環節,涉及臨床的基因檢測業務多由巨頭企業包攬:已有衛計委批文、可以合法在醫院開展的“無創產前篩查”項目幾乎由華大基因、貝瑞和康以及達安基因三巨頭瓜分,而迪安診斷及千山藥機則專註於腫瘤業務臨床篩查等分子診斷業務。

但真正在市場出現供大於求、惡性競爭的是除此之外的“非剛需”基因檢測類產品。

從價格上我們就能看出這一類的競爭有多激烈:兩年前,在國內的基因檢測第三方實驗室做一套全身的基因檢測二代測序價格最低為8萬元,在去年,這一數字降至3~5萬元,今年年初,華大基因董事長汪建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年內有望將該類產品的售價降低至萬元左右,而如今,已有相關公司推出了萬元以內的相關套餐,其中包括常見的慢性病以及男女重疾檢測。

中小企業:僅靠檢測已無法盈利

提供非剛需基因檢測相關服務的中小型檢測公司如今正在經歷一個尷尬的時段:市場還未成熟,就因為競爭太激烈而必須考慮轉型。

“事實上,由於檢測本身並不難,只要有儀器你就能提供服務,市場上競爭已經很厲害,現在基因檢測的成本已經相當透明,對我們來說檢測業務本身也並不盈利。”宜朗健康董事長曾銳對記者坦言。

市場上過去遙不可及的基因檢測項目,價格正在變得親民並且也正在變得更有針對性:達安基因所售的女性兩癌基因(乳腺癌、卵巢癌)檢測套餐售價僅為1380元、防禦重疾易感基因檢測(包含9項慢病、14種癌癥)檢測套餐價為9800元。

“目前我們主攻乳腺癌方向,首次檢測加首年的健康管理服務費為兩千多元,之後每年的健康管理費為一千多元。向一些曾經有過病癥、有相關遺傳病家族史的客戶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是我們現在的主要方向,未來應該主要還是依托健康管理來盈利。”曾銳對記者表示。

不僅僅是宜朗健康,包括美年大健康、愛康國賓等在內的不少國內大型民營體檢機構也將於基因檢測相關的健康管理列為了下一步的主要發展業務,值得註意的是,這些大型體檢機構不約而同的舍棄了高價的全身檢測業務,而主攻遺傳病以及發病率高的癌癥檢測。

“在去年3到12月我們的女性體檢數據中,198萬名女性體檢者發現可疑惡性腫瘤的病歷達到了1092例,根據這個數據我們現在在女性體檢套餐中增加了乳腺癌基因檢測的項目,選擇的客戶比較多,因為相比較全身檢測,它的需求更直接,價位也更便宜。有問題的顧客我們後期會聯合醫院安排未病以及慢性病的管理。”美年大健康股份有限公司集團副總裁孫彤告知記者。

編輯:吳狄

更多精彩內容
關註第一財經網微信號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