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KIZ Archives


【閱讀收藏】全球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交易思想(一)

來源: http://www.gelonghui.com/portal.php?mod=view&aid=1549

本帖最後由 jiaweny 於 2015-3-6 10:25 編輯

【閱讀收藏】全球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交易思想(一)

來源:量化與對沖


1、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享年94歲(1870年8月19日-1965年6月20日)

●經歷了美國1929年股災仍能積累幾千萬美元財富的大投資家

一位具有傳奇色彩的風險投資家,一位曾經征服了華爾街,後又征服了華盛頓的最著名、最受人敬慕的人物。1897年以300美元做風險投資起家,32歲積累了320萬元的財富,經歷1929-1933年經濟大蕭條之後,仍能積累起幾千萬美元的財富。巴魯克是那個時代少有的幾位“既賺了錢又保存了勝利果實的大炒家”。

據估計,巴魯克1929年財產最高值可能在2200萬元至2500萬美元之間。1931年11的財產清單顯示巴魯克那時的總資產是1600萬美元,其中現金870萬美元,股票369萬美元,債券306萬美元,借貸55萬元。巴魯克留下來的物業價值超過了1400萬美元,一生對各項事業的捐款將近2000萬美元。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巴魯克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也是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一)說:“巴魯克是能最好把握時機的投資者,他的哲學是,只求做好但不貪婪。他從不等待最高點或最低點。他在強市中買,在弱市中賣。他提倡早買早賣。”

●“群眾永遠是錯的”是巴魯克投資哲學的第一要義

巴魯克的一個經典小故事:有一天,他在華爾街上擦鞋,擦鞋童向他提供了股票賺錢的秘訣。巴魯克一回到辦公室就把所有的股票全部拋出去了。

“群眾永遠是錯的”是巴魯克投資哲學的第一要義。他很多關於投資的深刻認識都是從這一基本原理衍生而來的。比如,巴魯克主張一個非常簡單的標準,來鑒別何時算是應該買入的低價和該賣出的高位:當人們都為股市歡呼時,你就得果斷賣出,別管它還會不會繼續漲;當股票便宜到沒人想要的時候,你應該敢於買進,不要管它是否還會再下跌。人們常常驚異巴魯克的判斷力,能把握稍縱即逝的機會。

經典名著《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探討群體的病態心理現象,作者是Charles Mackay,第一版寫於1841年。該書是巴魯克最喜歡的一本書。該書目前享有的聲望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這位赫赫有名的金融家。巴魯克曾經鼓勵、促成了該書在1932年的再版發行,並且為之撰寫了一篇序言。巴魯克稱贊這本書為研究自於各種經濟活動中的人的心理現象提供了啟示。

●巴魯克的投資十守則

巴魯克提出的投資十守則,看起來平淡無奇,運用起來穩紮穩打,非常有效。

在巴魯克的自傳《My Own Story》中,他談到:“我對所有的炒股規則都抱有懷疑,所以很不願意多談。但就我的親身經歷,以下的幾點或許能幫助你自律:

1、除非你能將炒股當成全時工作,否則別冒險。

2、對任何給你‘內幕消息’的人士,無論是理發師、美容師還是餐館跑堂,都要小心。

3、在你買股票之前,找出公司的所有資料,它的管理層、競爭者,它的盈利及增長的可能性。

4、別試著在最低點買股、最高點賣股,這是不可能的,除非你撒謊。

5、學習快速幹凈地止損。別希望自己每次都正確。如果犯了錯,越快止損越好。

6、別買太多股票,最好只買幾只股票,以保證你能夠仔細地觀察它們。

7、定期有計劃地檢查你的投資,看看有什麽新的發展可能改變你的想法。

8、研究稅務情況,在賣股時爭取最大的稅務效益。

9、永遠持有一部分現金,不要將錢全部投入股市。

10、不要嘗試成為萬事通,專心於你了解最多的行業。

●巴魯克的最經典名言

我個人認為巴魯克的下面這句名言是其最經典的。巴魯克說:“如果投機者一半的時間是正確的,他很幸運。假如一個人意識到他所犯的錯誤,並且立即放棄虧損,那麽,他在10次中做對了3或4次,就可以為他帶來財富。”

我個人理解,巴魯克的這句經典名言其實道出了交易的精髓、交易的第一法則: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巴魯克設定的止損點是10%。

●巴魯克的相關著作

1、《A Philosophy for Our Time》(1954年)

2、《My Own Story》(1957年,自傳)

3、《Baruch: The Public Years》(1960年,自傳)

4、《Bernard M. Baruch: the Adventures of a Wall Street legend》,1993年初版、1997年再版,作者James Grant。中譯本名為《華爾街冒險家:投資大師巴魯克傳》,2007年出版。

-------------------------------------------------------------------------------

2、傑西•利弗莫爾(Jesse Livermore),享年63歲(1877年7月26日-1940年11月28日)

●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者

Livermore在15歲的時候開始股票交易,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者。他在美國股票市場上四起四落,驚心動魄的戰史,以及他表現出來的驚人意誌力和智慧,至今仍令人們十分敬佩。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Livermore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1940年11月28日,Livermore因為嚴重的抑郁癥開槍自殺身亡。死時留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我的一生是個失敗。

●《股票作手回憶錄》是各方公認的經典投資書籍

無論是投機者,還是價值投資者,都認為以Livermore生平為背景的一本書《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股票作手回憶錄)》是一本投資經典書籍。這是非常非常難得的。因為價值投資者認為的好書,投機者往往不屑一顧,反之亦然。

如果只選10本最經典的投資書籍,相信《股票作手回憶錄》定能入選。

●Jesse Livermore的交易策略

Livermore這位隱逸天才的那些富有革命性的交易策略,今天的人們仍然在使用。Livermore的交易策略是在自己多年的股票交易經歷中逐步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些策略,我總結概述如下:

(1)賺大錢不是靠個股價起伏,而是靠主要波動,也就是說不靠解盤,而靠評估整個市場和市場趨勢。能夠同時判斷正確又堅持不動的人很罕見,Livermore發現這是最難學習的一件事情。但是股票作手只有確實了解這一點之後,他才能夠賺大錢。

(2)Livermore的交易系統的精華,是以研究大盤趨勢為基礎。一定要等到大盤上漲時,才開始買進,或者在大盤下跌時,才開始放空。Livermore說世界上最強、最真實的朋友,那就是大盤趨勢。當市場猶疑不決或是上下振蕩的時候,Livermore總是呆在場外。Livermore不遺余力地一再重複這些原則:一廂情願的想法必須徹底消除;假如你不放過每一個交易日,天天投機,你就不可能成功;每年僅有廖廖可數的幾次機會,可能只有四五次,只有這些時機,才可以允許自己下場開立頭寸;在上述時機之外的空當里,你應該讓市場逐步醞釀下一場大幅運動。

(3)操作時一定要追隨領頭羊,其他股票何去何從用不著考慮。你關註的重點應該是那些領頭行業和強勢行業中的領頭股票。領頭羊股票的一個重要特征是突破阻力區域、率先創造新的最高價格。要保持思想的靈活性,記住,今天的領頭羊也許不是兩年之後的領頭羊。正如婦女的衣服、帽子人造珠寶的時尚總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股票市場也不斷拋棄過去的領頭羊,新領頭羊取代了舊領頭羊的位置。以前牛市中的領頭羊股票很難成為新的牛市中的領頭羊股票,這是很有道理的,因為經濟和商業情況的變化將產生更大預期利潤的新的交易機會。

(4)堅決執行止損規則。Livermore把自己的首次損失控制在10%以內。Livermore說,確保投機事業持續下去的惟一抉擇是,小心守護自己的資本帳戶,決不允許虧損大到足以威脅未來操作的程度,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5)堅決執行向上的金字塔買入原則。請記住,股票永遠不會太高,高到讓你不能開始買進,也不會低到不能開始賣出。但是在第一筆交易後,除非第一筆出現利潤,否則別做第二筆。Livermore說,如果你的頭筆交易已經處於虧損狀態,就絕不要繼續跟時,絕不要攤低虧損的頭寸。一定要把這個想法深深地刻在你的腦子里。只有當股價不斷上漲的情況下,才繼續購買更多的股份。如果是向下放空,只有股價符合預計向下走時,才一路加碼。Livermore喜歡做空那些價格創新低的股票。

(6)避免購買那些低價的股票。大筆的利潤是在大的價格起伏中獲得的,它通常不會來自那些低價的股票。

●像Livermore那樣進行交易

Richard Smitten根據Livermore的私人文件和對其家人的訪談,提供了他對Livermore交易方法的深刻看法。

Richard Smitten總結了Livermore的交易秘訣。一個成功的交易者應該永遠學習3件事情:(1)市場時機,(2)資金管理,(3)情緒控制。Richard Smitten在他的著作中總結了Livermore的市場規則、時機規則、資金管理規則,且明確指出:投機者必須控制的最大問題就是他的情緒,情緒控制是市場中最重要的因素。

●Jesse Livermore關於人性的經典名言

記住,驅動股市的不是理智、邏輯或純經濟因素,驅動股市的是從來不會改變的人的本性。它不會改變,因為它是我們的本性。

在華爾街或在股票投機中,沒有什麽新的東西。過去發生的事情在將來會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這是因為人的本性不會改變,正是以人的本性為基礎的情緒使人變得愚蠢。我相信這一點。

●Jesse Livermore的相關著作

1、《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1923年首次出版,作者Edwin Lefevre。中譯本已經有三個,海南出版社(1999年)、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均取名為《股票作手回憶錄》,地震出版社(2007年)取名為《股票大作手回憶錄》。

2、《How to Trade in Stocks》,作者Jesse Livermore(1940年3月出版)。中譯本名為《股票大作手操盤術》,丁聖元翻譯,企業管理出版社2003年。

3、《How to Trade in Stocks》,原著Jesse Livermore(1940年3月出版),Richard Smitten補編(2001年出版)。中譯本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交易商:股市作手傑西•利弗莫爾操盤秘訣》,地震出版社(2007年)。

4、《Jesse Livermore:Speculator-King》,Paul Sarnoff(1967年/1985年)。

5、《Trade Like Jesse Livermore》,Richard Smitten(2004年)。

----------------------------------------------------------------------------------

3、本傑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享年82歲(1894年5月9日-1976年9月21日)

●格雷厄姆:證券分析之父

格雷厄姆作為一代宗師,他的金融分析學說和思想在投資領域產生了極為巨大的震動,影響了幾乎三代重要的投資者,如今活躍在華爾街的數十位上億的投資管理人都自稱為格雷厄姆的信徒,他享有“華爾街教父”的美譽。

格雷厄姆被喻為“華爾街院長”和“證券分析之父”。作為投資界最重要的思想家,對投資界的最大貢獻就是將明確的邏輯和理性帶到了微觀基本分析之中,並成為巴菲特等許多成功投資家的啟蒙宗師。與戴維•多德(David Dodd)所著的《Security Analysis(證券分析)》直到目前一直是投資界最經典和最有影響的著作之一。

1926年,格雷厄姆聯手傑羅姆•紐曼創建投資公司:格雷厄姆·紐曼公司,並重回母校哥倫比亞大學授課直至1956年退休。雖然格雷厄姆的個人資產在1929年的股災遭受重創,但幸運的是,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卻幸存下來,並且開始不斷成長。到1956年結束時,格雷厄姆·紐曼公司的平均年回報率為17%。

格雷厄姆1948年創立的基金(GEICO)到1972年的24年里增長了超過80倍以上,年均複利增長在20%以上。他取得的成就來自於他與生俱來的能力及終生與人為善的信念。

美國《紐約時報》(2006年)評出了全球十大頂尖基金經理人,格雷厄姆和戴維•多德被稱為“價值投資之父 ”,排名第四。

●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

格雷厄姆的投資理念就是依據價值分析法在股票長期處於低價時買進,而在價格合適時賣出,“讓別人去賺多余的利潤”。

格雷厄姆創造了“安全邊際”一詞來解釋他的常識性選股法則,既挑選那些暫時股價跌落,但是長期來看基本面牢靠的公司股票。任何投資的安全邊際產生於其購買價格和內在價值之間的差距,兩者差別越大(購入價低於實際價值),就越值得投資,無論從安全還是回報角度來看都是如此。投資界通常將這些情況稱為低估值(如市盈率、市凈率、市銷率)倍數股票。

●格雷厄姆的投資要點

人們經常記得股神巴菲特說過這樣的話:“第一,不要損失本金,第二,永遠記住第一點。”其實,這是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本人總結的投資要點。

格雷厄姆創造的“安全邊際”,是價值投資的精髓。

“安全邊際”為格雷厄姆的投資要點“第一,不要損失本金,第二,永遠記住第一點”提供了切實可行的保障。

●格雷厄姆去世前宣布不再信奉基本分析,值得認真思考

格雷厄姆去世前不久,在接受美國《財務分析師》雜誌訪談中,宣布他不再信奉基本分析派,最終相信“有效市場”理論。

格雷厄姆估計沒有想到他放棄的基本分析理論,被他的一些弟子們(以巴菲特為代表)發揚光大,在他去世後的三四十年中,價值投資理論成為投資界最重要的學派之一。

格雷厄姆為什麽會在去世前宣布轉而相信“有效市場”理論呢?以下分析純屬個人觀點:我個人認為,格雷厄姆晚年可能認識到了基本面不是股價波動的最重要因素,他應該已經意識了還有比基本面更重要的影響因素。格雷厄姆或許沒有來得及說出他的想法,或者他也說不清楚影響股價波動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麽。因此,他才轉向“不可知論”,最終相信“有效市場”理論。“有效市場”理論,在我看來,其實就是一種“不可知論”,因為主張積極型的投資還不如無人管理的大盤指數,所以“有效市場”理論就是等於在說不知道導致股價波動的最重要因素是什麽。格雷厄姆去世9年後,從1985年開始創立的行為金融學的研究理論認為:心理學是理解股價波動的最重要因素。股票市場的價格定位並不完全由基本面來決定。行為金融學認為,要理解股市價格運動的基礎,我們必須轉向心理學。格雷厄姆的安全邊際是一個創造性的概念,但至今也無人能夠告訴我們多大的安全邊際就應該開始買入。行為金融學在試圖解答格雷厄姆晚年的困惑。

●格雷厄姆的相關著作

1、《Security Analysis》,1934年初版,作者Benjamin Graham,David Dodd。中譯本名為《證券分析》。

2、《The Intelligent Investor》,1949年初版,作者Benjamin Graham。中譯本名為《聰明的投資者》、《格雷厄姆投資指南》。

3、《Benjamin Graham: The Memoirs Of The Dean Of Wall Street》by Benjamin Graham and Seymour Chatman (editor) (1996)。中譯本名為《格雷厄姆華爾街教父回憶錄》(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年)

4、《Benjamin Graham On Value Investing: Lessons From The Dean Of Wall Street》,作者Janet Lowe。中譯本名為《本傑明•格雷厄姆論價值投資》(1999年)。

--------------------------------------------------------------------------------

4、是川銀藏,享年95歲(1897年-1992年9月)

●是川銀藏:令巴菲特、索羅斯推崇備至的人物?

1897年,是川銀藏生於日本兵庫縣,在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中是唯一的非歐美人士

1912年,小學畢業,是川銀藏就開始闖蕩江湖,二十幾歲就成了富有的企業家。但1927年日本金融危機,又讓他從巨富淪為赤貧。為此,是川銀藏開始了3年的寒窗苦讀,在圖書館遍讀與經濟有關的各種書籍、資料,掌握了經濟變動的基本規律。(筆者註:是川銀藏的這種努力學習行為,我深為佩服,也是我將其選入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之一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個人總結的最重要的投資感悟的第一條是“想成為佼佼者,先向佼佼者學習”。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句話總結得真不錯。許多道理和知識,過去的佼佼者其實早已經在書中告訴了我們。歷史不會簡單重複,但經常一再重演。視野決定成就,過程決定結果。廣泛閱讀可以擴展視野,反複閱讀投資經典既是一個向佼佼者學習的過程,也是獲得歷史經驗教訓的最佳捷徑

。我要特別感謝2005-2007年的超級大牛市,由於大牛市,才有眾多投資經典書籍的重新印刷出版發行,我才有機會讀到了很多的投資經典書籍,對於投資的認識,相對三年前的自己,出現了質的飛躍。2006-2007年我讀到了關於泡沫和大眾心理方面的一些投資經典書籍,幫助我對股市泡沫保持著高度的警惕性,使我有效躲開了2008年超級大熊市的屠殺,基本保住了大牛市的超預期利潤。)

1931年,是川銀藏在34歲時,第一次投資股票,是川銀藏拿妻子幫忙籌措的70日元投入股市,獲得百倍利潤,成為了日本股市的傳奇人物。是川銀藏一生中在股市中大賺超過300億日元。

1981年,是川銀藏84歲高齡了,提前大家發現投資機會、悄悄大量買進住友金屬礦山公司股票,後迅速獲利了結,賺了200多億日元。僅靠股票投資,是川銀藏1982年成為全日本個人所得排行榜名列第一,1983年度名列第二。但是,是川銀藏不久就發覺,賺來的錢,全給課稅課光了。

是川銀藏,僅僅小學畢業,卻憑著他在股市上的驚人業績而在1933年(36歲)設立是川經濟研究所,更登上了大學的教壇。

是川銀藏的自傳中說:我決定用自己的手,寫下自己的人生,藉此告訴世人,靠股票致富是件幾近不可能的事。這是我的使命。一般人或許以為我推翻了這個“不可能”,靠買賣股票而獲得鉅富。可是,事實決非如此。事實上,我現在是一無所有,沒有累積任何財產。在日本的稅制下,我雖靠股票賺了大錢,卻留不住。

據《股神:是川銀藏》一書講述,是川銀藏百發百中的判斷力,預測經濟形勢和股市行情的準確性令人吃驚,因此被稱為股市之神。世界上著名的股市投資家巴菲特、索羅斯、邱永漢等都對是川銀藏的投資手法推崇備至。

●是川銀藏致勝股市的三件法寶

據《股神:是川銀藏》一書陳述,是川銀藏致勝股市的三件法寶是:(1)只吃八分飽,(2)烏龜三原則,(3)股市投資五原則。

(1)只吃八分飽

是川認為,投資股票賣出比買進要難得多,買進的時機抓得再準,如果在賣出時失敗了,還是賺不了錢。

而賣出之所以難是因為一般不知道股票會漲到什麽價位,因此便很容易受周圍人所左右,別人樂觀,自己也跟著樂觀,最後總是因為貪心過度,而錯失賣出的良機。

日本股市有句俗話:“買進要悠然,賣出要迅速。”如果一口氣倒出,一定會造成股價的暴跌,因此,必須格外謹慎,不能讓外界知道自己在出貨,而且,他有時為了讓股票在高價位出脫,還得買進,以拉擡股價,如此買進與賣出交互進行,逐漸減少手中的持股。遵守了“低價買進,高價賣出”的市場人氣正旺時,是川不忘“飯吃八分飽,沒病沒煩惱”的道理,收斂貪欲,獲利了結。

股市投資法則。

(2)烏龜三原則

是川積累多年的經驗認為,投資股票就像烏龜兔子與烏龜的競賽一樣,兔子因為太過自信,被勝利沖昏了頭,以至於失敗。另一方面,烏龜走得雖慢,卻是穩紮穩打,謹慎小心,反而贏得最後勝利,因此,投資人的心境必須和烏龜一樣,慢慢觀察,審慎買賣。所謂“烏龜三原則”就是:

一、選擇未來大有前途,卻尚未被世人察覺的潛力股,長期持有。

二、每日盯牢經濟與股市行情的變動,而且自己下功夫研究。

三、不可太過於樂觀,不要以為股市會永遠漲個不停,而且要以自有資金操作。

(3)股市投資五原則

對於股市投資人,是川有兩個忠告。第一個忠告是:投資股票必須在自有資金的範圍內。第二個忠告是:不要受報紙雜誌的消息所迷惑,未經考慮就投入資金。

是川把他這一生的投資經驗,整理成“投資五原則”提供給投資者參考。

一、選股票不要靠人推薦,要自己下功夫研究後選擇;

二、自己要能預測一二年後的經濟變化;

三、每只股票都有其適當價位,股價超越其應有水準,切忌追高;

四、股價最後還是得由其業績決定,做手硬做的股票千萬碰不得;

五、任何時候都可能發生難以預料的事件,因此必須記住,投資股票永遠有風險。

我個人理解,是川銀藏致勝股市的投資經驗,看起來並沒有十分特別的地方,但是川銀藏在股市中賺了很多錢。這充分說明了大道至簡,股市中賺錢的投資原則其實很簡單,關鍵在於執行者的心(執行紀律)。也驗證了下面這句話:股市中賺錢的人只有兩種,一種是真正知道內幕消息的人,一種堅持自己操作原則的人。

●是川銀藏的經典名言

我個人選擇的是川銀藏的經典名言如下:

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會碰到二、三次的大好機會。能否及時把握這千載難逢的良機,就得靠平常的努力與身心的磨練。理論與實踐的合一,再加上日夜的思考訓練,可以增加成功的概率。此外,做重大決策時,往往需要直覺,這個直覺並非來自天賦,而是來自無數次戰鬥所累積的經驗。

我個人的感悟,2008年出現了號稱“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機,全球股市指數MSCI在2008年已經下跌40%以上,這意味著也可能會有一個“百年一遇”的股市致富良機,但前提是要在2008年的超級大熊市中生存下來。這可能就是人的一生中,難得碰到的大好機會!

●是川銀藏的相關著作

1、是川銀藏93歲時撰寫的自傳《股市之神:是川銀藏》,臺灣時報文化出版社1991年、2005年出版有中文版。

2、野川編著的《股神:是川銀藏傳奇》,2001年,中國檔案出版社。
-------------------------------------------------
5、傑拉爾德•勒伯(Gerald M. Loeb),享年76歲(1899年-1975年)

●安全度過1929年股災的投資家

Gerald M. Loeb於1899年出生於舊金山,1921年開始證券投資,他幾乎終身都在E.F. Hutton工作,後來終於成為這家券商的副總裁。

Loeb是一位安全度過1929年股災的投資家,他發現1929年股市實際上在9月3日就達到了最高點,這比大崩盤開始幾乎要早了整整2個月。

1935年,Loeb出版的《投資生存戰》(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是這樣描述的:我預見到1929年股市見頂,並及時拋空了股票。我能回憶起來的情況是這樣的:當時,所有的股票並不是同時達到最高價位。在那年,我不僅不斷變換著手中交易的股票種類,而且股票的數量也在減少。當手中一只只的股票開始“表現”不佳時,我就轉向其他表現尚佳的股票。這樣做的最終結果是,我完全退出了股市。

《Lessons from the Greatest Stock Traders of All Time, John Boik, McGraw-Hill, 2004》(中譯本名為《至高無上:來自最偉大證券交易者的經驗》),Gerald M. Loeb被列為5位最偉大證券交易者之一。

●股票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大眾心理

Loeb進入我選的18位最偉大的投資家,可能與我個人的投資偏好與投資哲學有關系。我個人認為,影響股價波動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心理因素。而Loeb在1935年就出版的《投資存亡戰》里就已經明確指出:在日趨成型的股票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大眾心理。

Loeb說:“形成證券市場形態的唯一的但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公眾心理。”心理狀況驅使人們在某種條件下以40倍及以上PE購買一只股票,而在另一種條件下卻又拒絕以10倍及以下PE購買同一只股票。有時,股票的價值持續幾年被大眾高估,人們一直給出一個比理論估價高出許多的價格。同樣,理論上的價格低估往往也會持續多年。無論自己怎麽想都不重要,因為市場將自己得出股票價值到底是被高估了還是被低估了的結論。

我個人的感悟:A股2006-2007年的暴漲與2008年的暴跌,從基本面和技術面,都很難有一個非常合理的解釋,很難得出股市走勢正常的結論。如果從大眾心理的角度來看,市場走勢則顯得十分正常了。2006-2007年,股票新開戶人數急劇增加,投資者瘋狂地購買股票,如果只根據基本面來分析,歷史估價模型並不支持過高的價格,投資者就會過早退出市場(趙丹陽同誌在3000點即已經基本退出市場就是這樣投資者的代表,當然我並不認為趙同誌的操作有什麽不對)。2008年的下跌趨勢形成後,投資者視股票如毒品,瘋狂賣出股票,資金連續大規模地從股市中撤退而流回銀行(2008年各月的定期存款增長率總體上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以至於大盤跌到歷史最低市盈率時,大家似乎仍不願意入場,似乎仍看到不到大盤最終的底部在哪里。這些現象背後的真正原因就是大眾心理。

●Gerald M. Loeb的著作《投資存亡戰》名列十大投資經典

Gerald M. Loeb於1935年出版了著作《投資生存戰》(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很快成為暢銷書,初版就賣出了20余萬冊。該書與價值投資的經典書籍《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1934年初版,作者Benjamin Graham,David Dodd)幾乎同時出版上架。《投資生存戰》於1936年、1937年、1943年、1952年、1953年、1955年、1956年、1957年、1965年和1996年進行了重版。重版次數之多,相當罕見。

著名投資大師威廉•歐奈爾(William J.O’Neil)在《股票作手回憶錄》(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的序言中說:數年前,我購買了一千多本股市和投資類的書,然而,根據我45年的從業經驗,發現僅有10-12本書真正是有一定的實際價值,而《股票作手回憶錄》就是其中的一本。歐奈爾在他的著作《如何在賣空中獲利》(How To Make Money Selling Stocks Short)的序言中推薦的書籍包括《投資存亡戰》和《股票作手回憶錄》。因此,我認為:《投資存亡戰》應該名列歐奈爾認為的10-12本真正有一定的實際價值的投資書籍名單之中。

逆向投資大師James Fraser選擇的十本最經典的投資書籍(名單如下),Loeb的《投資存亡戰》(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與許多著名的投資經典書籍相提並列。

1、《Why You Win or Lose: The Psychology of Speculation》,作者Fred C.Kelly

2、《烏合之眾》(The Crowd:A Study of Popular Mind),作者Gustave Le Bon

3、《投資存亡戰》(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作者Gerald M. Loeb

4、《股票作手回憶錄》(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作者Edwin Lefevre

5、《投資革命》(Capital Ideas: The Improbable Origins of Modern Wall Street),作者Peter L. Bernstein

6、《非同尋常的大眾幻想與群眾性癲狂》(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 and the Madness of Crowds),作者Charles Mackay

7、《逆向思考的藝術》(The Art of Contrary Thinking),作者Humphrey B.neill

8、《Popular Financial Delusions》,作者Robert Lincoln Smitley

9、《聰明的投資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A Book of Practical Counsel),作者Benjamin Graham

10、《怎樣選擇成長股》(Common Stocks and Uncommon Profits and Other Writings),作者Philip A. Fisher

(註:這10本書中的6本列入我選的29本投資經典書籍。當時我還沒有讀到《投資存亡戰》這本書,否則,我可能會將其列入我選的30本投資經典書籍名單。)

●Gerald M. Loeb的最經典名言

我個人選擇的Gerald M. Loeb的最經典名言:在過去40年中,我在華爾街上所學到的最重要的事情是認識到每個人都是那麽的無知,而且自己也是那麽的無知。

我個人的感悟:2006-2007年的大牛市,出現了很多暴發戶,可是其中大部分人都將市場的運氣歸結為自己的能力,在2008年的超級大熊市中嚴重虧損,這是一種典型的無知。最近三年,我反複閱讀了很多經典書籍,由於閱讀範圍的擴大,我感覺我以前不知道的投資知識越來越多。經典投資書籍就好比放在一個圓周內的東西,閱讀的書籍越多,圓周的直徑就越大,圓周的周長也就越大,圓周外面的未知領域就越大。我經常與朋友交流我的這個觀點,投資書籍讀得越多,越覺得自己無知。我時刻提醒自己:在證券投資領域,我所知道的與我以為我知道的遠遠不是一回事。

●Gerald M. Loeb的相關著作

1、《The Battle for Investment Survival》,1935年初版,作者Gerald M. Loeb,中譯本名為《投資存亡戰》。

2、《The Battle for Stock Market Profits》,1971年初版,作者Gerald M. Loeb

---------------------------------------------------------------------------------

6、羅伊•紐伯格(Roy R. Neuberger),享年96歲(1903年7月21日-1999年)

●最偉大的贏利記錄:68年的投資生涯,沒有一年賠過錢

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Roy R. Neuberger),在68年的投資生涯中,沒有一年賠過錢。我個人的感覺:這一歷史恐怕會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人能夠打破。巴菲特過去51年的投資生涯中,也有一年是虧損的。

美國“保護者共同基金公司”的伊始人,是合股基金的開路先鋒,是美國開放式基金之父。1929年初涉華爾街,是美國唯一一個同時在華爾街經歷了1929年大蕭條和1987年股市崩潰的投資家,不僅兩次都免遭損失,而且在大災中取得了驕人收益。

紐伯格沒有讀過大學,也沒有上過商業學校,被業內人士稱為世紀長壽炒股贏家。他的成功不僅是擁有巨大的財富,還有長壽和美滿的家庭。

●羅伊•紐伯格的成功投資十原則

紐伯格從幾百件實際教訓中歸納了十條最重要的法則。在近70年的投資和交易中,他一直遵守安,這十條法則使他受益匪淺。

一、了解自己

紐伯格說:我認為我本身的素質適合在華爾街工作。當我還是B.奧特曼的買家時,我把所有的股票轉換成現金,又把現金轉換股票。對我來講,交易更多出於本能、天分和當機立斷。它不像長期投資需要耐心。在分析過各種紛亂交織的因素後,如果你能做出有利的決定,那麽,你就是那種適合入市的人。測試一下你的性情、脾氣。你是否有投機心理?對於風險你是否會感到不安?你要百分之百地、誠實地回答你自己。你做判斷時應該是冷靜的、沈著的,沈著並不意味著遲鈍。有時一次行動是相當迅速的。沈著的意思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出審慎的判斷。如果你事先準備工作做得好,當機立斷是不成問題的。如果你覺得錯了,趕快退出來,股市不像房地產那樣需要很長時間辦理手續,才能改正。你是隨時可以從中逃出來的。你需要有較多的精力,對數字快速反應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常識。你應該對你做的事情有興趣。最初我對這個市場感興趣,不是為了錢,而是因為我不想輸,我想贏。投資者的成功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的。你最好在自己熟悉的領域進行專業投資,如果你對知之甚少,或者根本沒有對公司及細節進行分析,你最好還是離它遠點。

筆者的感悟: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股市是按照人性的弱點來設計的,人性的弱點是很難改變的。只有戰勝自己的人性弱點,才能戰勝自我,才有可能成為股市中10%的贏利者。

二、向成功的投資者學習

紐伯格說:回過頭來看看那些成功的投資者,很明顯,他們各不相同,甚至相互矛盾,但他們的路都通成功。你可以學習成功的投資者的經驗,但不要盲目追隨他們。因為你的個性,你的需要與別人不同。你可從成功和失敗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從中選擇適合你本身、適合周圍環境的東西。紐伯格推薦的成功的投資者前幾位是:沃倫•巴菲特、本傑明•格雷厄姆、彼得•林奇、喬治•索羅斯和吉米•羅傑斯。

筆者的感悟:我最重要的投資感悟的第一條是“想成為佼佼者,先向佼佼者學習”,第三條是“條條道路通羅馬,各種方法都有可能賺錢”,別人成功的方法,不見得適合自己。最關鍵是要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

三、“羊市”思維

紐伯格說:個人投資者對一支股票的影響,有時會讓它上下浮動10個百分點,但那只是一瞬間,一般是一天,不會超過一個星期。這種市場即非牛市也非熊市。我稱這樣的市場為“羊市”。有時羊群會遭到殺戮,有時會被剪掉一身羊毛。有時可以幸運地逃脫,保住羊毛。“羊市”與時裝業有些類似。時裝大師設計新款時裝,二流設計師仿制它,千千萬成的人追趕它,所以裙子忽短忽長。不要低估心理學在股票中的作用,買股票的比賣股票的還要緊張,反之亦然。除去經濟統計學和證券分析因素外,許多因素影響買賣雙方的判斷,一次頭痛這樣的小事就會造成一次錯誤的買賣。在羊市中,人們會盡可能去想多數人會怎樣做。他們相信大多數人一定會排除困難找到一個有利的方案。這樣想是危險的,這樣做是會錯過機會的。設想大多數人是一機構群體,有時他們會互相牽累成為他們自己的犧牲品。

筆者的感悟:我認為心理因素是影響股價波動最重要的因素,投資者的心理波動制造了90%的行情。

四、堅持長線思維

紐伯格說:註重短線投資容易忽略長線投資的重要性。企業經常投入大量資金,進行長線投資,當然同時會有短期效應,如果短期效果占主導作用,那將危害公司的發展和前景。獲利應建立在長線投資、有效管理、抓住機遇的基礎上。如果安排好這些,短線投資就不會占主要地位。當一支熱門股從小角度分析,它一個季度未完成任務,市場的恐慌就會使得股價下跌。

筆者的感悟:自從有了自己的穩定贏利模式後,我不再關註短線行情的波動,急眼於以月和年為單位的中長線行情。

五、及時進退

紐伯格說:什麽時機可以入市購買股票?什麽時候適合賣出股票、在場外觀望?時機可能不能決定所有事情,但時機可以決定許多事情。本來可能是一個好的長線投資,但是如果在錯誤的時間買入,情況會很糟。有的時候,如果你適時購入一支高投機股票,你同樣可以賺錢。優秀的證券分析人可以不追隨市場大流而做得很好,但如果順潮流而動,操作起來就更簡單些。當股票下跌時,你應該把損失點定在10%。這條法則,多次幫助了我:把錢放在其他收益多的地方要比堅持錯誤的選擇好得多。

筆者的感悟:很多偉大的交易大師,都有嚴格的止損原則。截短虧損、讓利潤奔跑,是證券交易的精髓和第一法則。

六、認真分析公司狀況

紐伯格說:必須認真研究公司的管理狀況、領導層、公司業績以及公司目標,尤其需要認真分析公司真實的資產狀況,包括:設備價值及每股凈資產。這個概念在世紀初曾被廣泛重視,但這之後幾乎被遺忘了。公司的分紅派息也十分重要,需要加以考慮。我對績優公司超出10~15倍市盈率一倍的市盈率是接受的。而它們中許多市盈率只在6~10倍之間,這樣對我們雙方都有利。

筆者的感悟:不管公司從事哪一行,過去推動股價的是基本面,將來仍然如此,最後總是要回歸基本面,總是要回歸價值。股價隨著盈余走,這是我目前和未來永遠奉行的真理。如果您想通過長期投資穩定獲利,那麽就應該在低估時買入持有,最好不要在明顯高估的時候買入持有。

七、不要陷入情網

紐伯格說:在這個充滿冒險的世界里,因為存在著許多可能性,人們會癡迷於某種想法、某個人、某種理想。最後能使人癡迷的恐怕就算股票了。但它只是一張證明你對一家企業所有權的紙,它只是金錢的一種象征。熱愛一支股票是對的,但當它股價偏高時,還是別人去熱愛比較好。

筆者的感悟:很少有公司能夠實現30-50年的持續穩定增長,好公司的股價也有漲過頭的時候,如果出現非常明顯的泡沫,即使是好公司,也應該賣出。

八、投資多元化,但不做套頭交易

紐伯格說:套頭交易就是對一些股票做多頭,對另一些股票做空頭。獲利及風險因素與當今股市相比較而言是低的。但是相信我,當今股市相當有風險。如果你堅持做套頭交易,而且確信有經驗可以幫助你,記住要使它多元化,要統觀全局,確信你的法則是正確的。如果要使你的投資多元化,你就要盡量增加你的收入,如資金。多元化是成功法則中重要的一部分。

筆者的感悟:我目前的投資原則之一是組合投資,單一品種的持倉成本上限是20%。不投資股票的時候,可以買點債券、債券基金和貨幣基金。

九、觀察周圍環境

紐伯格說:我所說的環境是指市場走向和整個世界環境。你需要變通我給你的那些模式,以適應你所在的市場的運作。一般情況下,如果短期和長期利率開始上升,這是在告訴股票投資者:升勢來了。股票不分季節,按照日歷投資是沒有必要的。記住,對投資者來講,任何時候都是冒險的。對享受人生和享受投資快樂的人來說,季節雖多變,但機會隨時都有。

筆者的感悟:不同的環境背景下,應該有不同的操作策略。我最重要的投資感悟中的一條是:應該擁有適應不同環境的交易系統。我們需要擁有至少兩套不同類型的交易系統,來保證每年都能獲取穩定的收益。

十、不要墨守陳規

紐伯格說:根據形勢的變化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是有必要的。我的觀點是,你應該主動根據經濟、政治因素的變化而變化。至於技術上,有時我們可以控制,但有時卻是在我們控制之外的。我擅長做熊市思維,我與樂觀者們唱反調。但是,如果大多數人有悲觀情,我就與之相反做牛市思維;反之亦然,我同時做套頭交易。

筆者的感悟:在趨勢的過程中,群眾總是正確的,但在趨勢的盡頭,群眾總是錯誤的。合理運用逆向思維,是股市致勝的法寶之一。

●羅伊•紐伯格的相關著作

自傳《So Far,So Good:The First 94 Years》,中譯本名為《世紀炒股贏家》(中國標準出版社)、《忠告:來自94年的投資生涯》(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的中譯本取名為《金錢與藝術:美國共同基金之父羅伊·紐伯格自傳》

-------------------------------------------------------------------------------

7、安德烈•科斯托拉尼,享年93歲(1906年-1999年9月14日)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我最崇拜的投資家

眾多最偉大的投資家中,我最崇拜的是安德烈•科斯托拉尼。我認為自己的投資哲學與科斯托拉尼最為接近,或者說,科斯托拉尼的投資哲學對我現在的投資理念的烙印最深。

科斯托拉尼,德國最負盛名的投資大師,在德國投資界的地位,有如美國股神沃倫•巴菲特。科斯托拉尼少年時即被父親送到巴黎學習股票投資技巧,在股海縱橫70余年,業績驕人。通過各種金融投資所獲得的財富使得他在35歲時就可以過上帝王般的退休生活。科斯托拉尼被稱為“二十世紀的股票見證人”和“本世紀金融史上最成功的投資者之一”。

科斯托拉尼是一位蜚聲世界的大投機家。自從十幾歲接觸證券界後,他就和投機結下了不解之緣,80年歲月以投機者自居,並深以為傲。他一生共出版了13本國際暢銷著作。《大投機家》是其最後一本著作,它凝聚著的是一生以投機為業者的忠告。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投資哲學

1、科斯托拉尼關於長期走勢的觀點

科斯托拉尼認為股市長期將繼續增長,因為經濟將長期發展。

科斯托拉尼有一個最著名的投資建議,就是要投資者到藥店買安眠藥吃,然後買下各種績優股,睡上幾年,再從睡夢中醒來,最後必將驚喜連連。

科斯托拉尼是公認的大投機家,但這個建議也反應了他關於“投資”的觀點。他認為基本面是左右股市長期表現的關鍵。因此長期持有基本面持續向好的績優股是非常好的投資方法。

2、科斯托拉尼關於中期走勢的觀點

科斯托拉尼認為基本面是左右股市長期表現的關鍵,而股市中、短期的漲跌有90%是受心理因素影響。股市中期走勢的基本公式:趨勢=資金+心理。

科斯托拉尼認為股市中期的影響因素包括兩個組成部分:資金和心理。他的信條是:資金+心理作用=發展趨勢。資金是指可以隨時投入股市的流動資金。科斯托拉尼的結論:如果大大小小的投資者,願意購買,也有購買能力,那麽股市就全攀升。他們願意購買是因為他們對金融的經濟情況的評價是樂觀的;他們能夠購買,是因為他們包里或銀行存折里有多余的資金。這就是股市行情上升的所有秘訣,即便此時的所有的基本事實以及有關經濟形勢的報道都認為股市會下跌的。

3、科斯托拉尼關於大盤走勢的觀點

科斯托拉尼特別看重大盤運行趨勢。科斯托拉尼認為,如果大盤行情看漲,那麽即使是最差的股民也能賺到一些錢;但如果行情下跌,甚至是最棒的人也不能獲利。所以首先要考慮普遍行情,然後才是選擇股票。只有那些投資股票至少20年以上的投資者才可以不考慮普遍的行情。

科斯托拉尼認為不能根據圖表行情進行交易,他認為,從長期來看圖表分析只有一個規則:人們能贏,但肯定會輸。

不過,科斯托拉尼認為有兩個圖表規則是非常有趣的,即連升連降理論和W、M規則。他認為連升連降理論和W、M規則是投機商憑經驗能看出的征兆中最有意義的。

根據我個人的理解,科斯托拉尼所講的連升連降理論和W、M規則其實反映了技術分析的精髓:順勢而為。

●安德烈•科斯托拉尼的相關著作

科斯托拉尼一共有13本著作,中譯本我已經看到出版了6本。

1、《大投機家》,另一個版名為《金錢遊戲:一個投機者的告白》

2、《大投機家2:一個投機者的智慧》

3、《大投機家3:股票培訓班》

4、《大投機家4:最佳金錢故事》

5、《大投機家5》

6、《大投機家的證券心理學》

科斯托拉尼的書部分內容是重複的,個人觀點,優先閱讀《大投機家》和《大投機家的證券心理學》,其次《大投機家4:最佳金錢故事》(其中有科斯托拉尼的股市測試題,很有意思,測試你有炒股的天分嗎?一年多以前,我的得分在70余分,屬於“進步者”。科斯托拉尼關於“進步者”的評論是:您懂得事務的關聯,能夠正確判斷事態和趨勢,但是您缺乏經驗,您也許已獲得很大成就,但還沒有經歷足夠的失敗以在驚訝中不失去理智,在成為專家之前,還須通過幾場考驗,體驗失敗的痛苦。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34753

伟大的中国泡沫:800多年历史的领悟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765


伟大的中国泡沫:800多年历史的领悟


作者: 洪灏


“无论再怎么炒作,二加二仍然等于四。” - 塞缪尔•约翰逊


   密集分布的极端收益和极速的换手率是市场泡沫的重要标志。当下,自由流通股在中国平均持有期为一个星期左右。相比之下,1990年台湾泡沫濒临破灭时, 股票的平均持有期在两个星期左右。所有人都在忙于寻找下一个傻瓜,下一个接盘侠。随着小概率的极端回报不断地累积,投机利得必须加速上升以补偿投资者承担 的日益累积的风险。但维持这种系统稳定的概率也在迅速递减,就像每手牌都摸到同花顺一样——久而久之,则无以为继。历史经验表明,未来六个月将是一个泡沫 破灭的关键时间窗口。


  一个理性的泡沫:中国市场明显是一个泡沫。随着上海股市迅速飙升超过5000 点,专业基金经理之间流行的一个策略是随波逐流——如果市场一有任何风吹草动就马上斩仓离场。看看那破了世界纪录的成交额 ——是美国的一倍多,而且轻易地使任何其他市场相形见绌。天量的成交额,同时伴随着密集分布的极端收益率,是一个泡沫很可能在其最后阶段的标志。现在的问 题是这个泡沫能吹多大,持续多久,以及这场轰轰烈烈的泡沫将如何收场?


  这些问题都没有简单的答案。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理性的泡沫。这个理性的泡沫生根于一个理性的现代金融定价公式。回想一下,如果我们以永久的期限对公司股票的盈利进行折现,我们公式里的 折现率和增长率之间的差异决定了公司的估值倍数。或者简单地用公式表示为P / E = 1 /(R-G)。折现率和增长速度之间的差别越小,公司最终估值的倍数也会越高。例如,如果该差值为1%,比公司对应的估值倍数则为100倍。


   1938年,冯•纽曼提出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贴现率等于增长速度的话又将如何?他的研究论证了在平衡增长的经济里,增长速度始终等同于市场利率,或 折现率。在这种极端的情况下,股票的估值将总是无穷的。著名的“成长股的悖论”也因此而来。在一个利率迅速下降的实体经济里,如当下中国的经济,用这个悖 论可以证明的是成长型的公司的估值倍数应该是非常高的。只要折现率和增长率之间的差距迅速缩小,估值倍数甚至可以是无限的。只要利率趋同于增长的速度,即 使增长速度放缓,估值就会很高。这个悖论似乎能够解释目前的市场面临的难题:中国市场的崛起有理性的根源,但最后的结果却似乎有很大的非理性成分。


   然而,这市场上是没有魔豆的。我们需要界定的是市场价格在给定范畴里的界限。在我们之前已经有很多人曾试图定义这个界限但是失败了。就在1929年10 月大崩盘的前夕,约瑟夫•斯塔•格劳伦斯(Joseph Stagg Lawrence),一位著名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宣称“在一个巨大的市场里,在证券交易所投资的数以百万计的股民对股市做出定价。他们当下判断的共识是股 市在目前并没有被高估”。 他进一步问道:“那些似乎博古通今的人,是谁赋予他们权力否决市场聪明的投资者的判断共识?”


   我们都知道那个故事的结局,对于泡沫的学术研究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即便如此,我们还没有看到一个模型可以稳定地预测泡沫的形成和破灭 ——否则我们也不会都坐在这里上班了。在科学上,我们用“奥卡姆剃刀”(Occam’s Razor),或简约法,来确定一个理论的实用性。一个理论越简单,用的模型变量越少,对于将来预测的把控也就会越好。从这个角度出发,那个著名LPPL 模型是有点太复杂,虽然有过参差的成功预测。我们觉得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线索去预测未来反而或者更有把握。正如古人所云,读史以明志。


   密集分布的极端回报,过快的换手率是泡沫的标志;未来六个月是警惕泡沫破灭关键的时间窗口:我们研究分析了一共800多年全球金融数据,从17世纪的英 国股市,到18世纪的黄金和白银价格,再到19世纪的美国股市,以寻找识别泡沫的规律。我们的量化研究表明,一个典型的泡沫的发展往往需要五年左右的时 间,并接近其峰值时的展现出密集的极端回报率。在一般情况下,当对数回报率持续偏离它的长期的趋势超过两个标准偏差的时候,这是泡沫正在形成的端倪。从发 现泡沫到泡沫最终破灭通常需要大约六个月的时间。我们利用这个方法发现了26个历史上的泡沫,21次是正确的。


   下面的这个图表显示极端回报率的分布情况和中国的市场指数之间的关系(焦点图表1)。我们可以看到上述从800年全球数据发现的规律清楚地表现在这些图 表里:1)随着泡沫进入高峰期,极端回报率开始密集分布; 2)极端的回报律的密集出现往往先于泡沫的高峰期大约6个月; 3)这些极端的回报率属于收益率概率分布的前5%。


  焦点图表 1: 泡沫高峰6个月前极端回报率开始密集分布;样本里 95%的回报率小于现在看到的极端回报率.




      接近泡沫高峰期极端的回报率之所以密集分布的原因是直观的。交易员时刻都在评估比较继续保持仓位的收益率和现在马上兑现仓位的收益率。随着市场的上涨,回 报率变得越来越高,在样本分布里出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小。因此,随着收益率出现的概率下降,市场的收益率必须飙升,使预期收益率足够补偿交易员继续停留在市 场里所要承担的风险 ——这就是为什么市场指数在泡沫的后期将近乎垂直爬升。然而,由于这些小概率事件在泡沫峰值附近不断积累,市场进一步上涨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就像是 每手牌都能摸到同花顺一般无以为继——直到极端回报率出现的概率变得非常小,以至于泡沫的崩溃最终不可避免地到来。


   如果这种解释成立,那么,我们一定会看到市场换手率随着极端回报率的密集出现在接近市场顶峰的时候加速——就像现在一样。这是因为交易员开始在不断缩短 的时间窗口里评估与内部自己仓位的风险——他们在试图完美地选择平仓的时间窗口。如果换手率加速和极端回报率的密集出现并发,这种情况应该领先市场泡沫的 峰值约半年左右。而现在我们面临的情况的确如此(焦点图表2)。


  在进行了自由流通股票调整后,中国 市场股票的平均持有周期为一周左右——这是市场投机交易白热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大家都在忙着寻找那个接盘侠,那个更大的傻瓜。值得注意的是,在在1989 年台湾泡沫的顶峰阶段,自由流通股票每年换手率接近二十次。也就是说,在台湾泡沫的高峰期自由流通股份的平均持仓长度大约是15天左右。


  焦点图表2: 自由流通股票每个月换手三次; 平均持仓周期大约一周.




   上海理论上可以上升到6100点:中国市场泡沫的峰值会在什么样的水平?这是一个比较难回答的问题。一个中国的市场谚语这样说道,“牛市不言顶”。格林 斯潘先生也曾经说过,“泡沫的发现往往是后知后觉。如果泡沫可以提前发现,那么也就是说成千上万的掌握着各种信息的投资者都是错的。与市场对垒通常一般没 有什么好的下场。因此,大多数人宁愿让自己的声誉“顺势失败,也不要逆势成功”。


  我们开年时对于市 场今年市场峰值的预测结果也是可圈可点。今年1月29日,在我们为彭博社写的一篇题为“中国2015:泡沫化国度”的市场全年展望报告的时候,我们预见到 了中国股市将在2015年泡沫化。同时,我们通过比较债券和股票的收益率来设定我们的指数目标价为4200点左右,尽管市场当时仅仅在3100左右。现在 看来这个目标价显得太保守了。自从市场强势突破了我们的目标价位4200后,我们认识到市场强大的向上冲刺动能,就再也没有设定特定的市场指数目标价格。


   这一次,我们没有再使用传统的PE,PB的估值倍数来评估市场,而是使用了市值和GDP比率。我们注意到,在2007年泡沫高峰期市场愿意为每单位的 GDP付出了1.2个单位的市值。这个在泡沫峰值期间观测到的比例是当时市场情绪的真实写照,并且可以为本轮泡沫化的行情作一个参考,以评估当前的情况 (焦点图表3)。此外,我们看到在其他国家,如美国,这个市值和GDP的比例是均值回归。如果这种比例关系继续在目前的市场周期里继续维持,那么上证理论 上可以穿越6100点。


  焦点图表3: 市值和GDP的比率快速飙升到2007年时的峰值水平. 这个比率在美国市场里是均值回归的.




   货币政策将继续宽松:尽管已经经历了几轮降息,中国实际有效利率在考虑到消费和住房价格的通胀之后却仍然高企。也就是说,中国将继续货币宽松的政策路 径,以真正降低中国经济的债务负担。而实际有效利率往往领先市场的走势约六个月左右,与上述讨论的变量确定的市场峰值的时间窗口基本一致(焦点图表4)。


  焦点图表 4: 有效实际利率仍然高企,暗示货币政策将持续宽松,并领先市场走势约六个月左右




   1929年的大崩盘等先例已经证明预见泡沫破裂的时间点是非常困难的,而金融市场崩盘很少发生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例如,大崩盘前夕美国的宏观数据都处 于良好状态。大崩盘之前胡佛当选总统进入白宫也支持了乐观的政治气氛。事实上,声名显赫的哈佛经济学会在大崩盘之后的几天宣称“如1920至1921年时 候那样的大萧条不在概率范围之内。我们并没有面临着一场旷日持久的清盘行动”。如此不合时宜的灾难性预测最终导致了学会在1932年关门大吉。


   在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道指在开盘不久便下跌了200点,但随后又恢复到2100之上。当时看来道指似乎可以仅约200点的亏损便调整到位,直 到在下午2:45一轮新的大规模的抛售潮的开始,导致道琼斯指数如自由落体一般地在收盘前暴跌了400点。然而,这还不是悲剧最后的结局——后来人们发 现,由于市场极端放量暴跌,交易所的电脑运行速度滞后于市场交易时间几个小时。而最终道指的暴跌超过了500点,约22.6%——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单日 百分比跌幅。


  显然,许多先知并不能预测泡沫崩溃的时间点,而未来也将如此。在这短短的文章中,我们 仅仅触及了问题的表面。我们当下面临的形势并没有简单的答案。然而,我们应该听从凯恩斯的建议,“让亚当斯密负责大部头的理论……我们只管活在当下,指点 江山,激扬文字,让写满了评论的纸张轻得可以随风飘扬。”或如迪伦唱道:答案其实就写在风中。(交银国际)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503

米乐之争:伟大对手的世纪之战(附小米会议全文)

http://gelonghui.com/#/articleDetail/13740


作者:谢晨(华创传媒)



现场全程听完小米发布会(文末附会议全文),深有感触。一句话总结,这是小米与乐视,两家伟大公司的首次正面交锋,但绝不是最后一次。它们今后的动向,将深刻影响泛互联网行业的进展。

小米对乐视的主要质疑,集中于王川在微博提到的三点:1. 乐视电视是不是违规? 2. 乐视电视内容是不是比小米电视少?3.乐视电视是不是强制捆绑年费?

小米此番动作,看似简单,但无论战略战术都堪称神作。

小米战略:以外围品类攻击对手核心品类。

小米战术:通过激烈话题营销提高小米电视曝光度。

小 米意图打造智能硬件生态圈,三大战略品类为手机、电视、路由器。但总所周知,小米在手机占据绝对优势,14年出货量高达6100万台,排名国产第一(亦有 数据为第二)。但智能电视虽为小米战略性品种,也是为了智能家居核心,但小米的智能电视份额却较乐视落后。14年小米电视出货量30万台,远低于乐视的 150万台。

小米和乐视,虽然都意图打造全品类、大生态,但小米从手机起家,乐视从内容与电视起家。现在,乐视以“内容+终端”的模式进军手机行业,以Netflix式互联网生态颠覆手机行业,对小米核心品类手机构成威胁。

而小米,则选择在自己的落后品类电视上发难,以前所未有的质疑姿态,促成大范围的话题营销。话题营销的结局往往是双方受益,而介于小米在电视上的弱势,我们判定,一旦如小米所愿构成话题营销,小米的受益程度将显著大于乐视。

而以我们对乐视营销能力的判断,我们判定乐视并不会中小米的圈套,在电视品类上疲于应对,而是会选择对小米手机进行主动出击。毕 竟全品类的竞争之道,就是以自身的外围品类,攻击对手的核心品类。一旦成势,无论是营销大战,还是价格大战,都将利于不败之地。我们回首2010年京东当 当大战,可以复盘出类似的情况,京东将图书品类定在48折,低于当当的5折,当当则将3C品类所有产品价格低于京东100块钱。但由于京东准备充分,当当 仓促应战,最后战局转向京东。

最后对小米本次营销行为做一个总结:快准狠。

快:在乐视商业模式快速成型,即将强势崛起之际动手。

准:以自己的边缘品类电视,攻击对手的核心优势品类。更狠的在于攻击乐视最为优势的内容。

狠:一反常态,撕破脸贴大字报,和原先形象完全不符合。

不得不说,小米和乐视,是彼此强大的对手。这种所谓的快准狠,背后是流畅的组织结构和敏锐的市场意识。

我们期待明天(6.16)乐视发布会,期待伟大对手的伟大反击!

最后说一句,乔布斯生前,最“瞧不起”的人,是比尔盖茨。因为能与乔布斯等价的对手,没有别人。


附录:小米媒体沟通会速记

主持人:感 谢大家今天下午来到我们小米参加这个沟通会,我们前几天在6月10号的时候我们电视发布了我们内容成绩单。经过半年的发展我们小米电视的内容已经是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引起了一些外界的一些争议了,包括一些热议。所以说就有了我们今天的一个沟通会,到场有我们小米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以及小米电视业 务负责人王川川总,接下来我们把时间交给川总。

王川:大 家下午好,我是小米的联合创始人,电视业务的负责人,我叫王川。今天非常感谢大家能来到这里,我们本来是想做一个小规模的一个交流会,请几个朋友一起聊聊 天,但是没想到大家这么热情,还有很多朋友也通过关系希望能参加这个会,还是非常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参加这个会。首先我先讲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开这个会。

我 们在6月10号小米做了一次媒体的沟通会,雷总当时向大家介绍了一下小米电视内容生态在过去的半年里的一些进展。我们没想到第二天,乐视也开了一个投资者 交流会,在会上乐视的贾跃亭贾总抨击我们,说什么呢,说小米内容并非自有,而是通过松散的联盟取得,直接对比没有意义,不在一个维度上。小米在内容方面收 费能力也很差。我当天晚上向贾总提了三个非常简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我相信贾总就很容易回答,回答是或者不是很方便就能回答,但是到今天为止贾总都没有回 答我。所以今天请各位朋友一起来交流一下小米对这三个问题的看法。我先说第一个问题,我当时问的是乐视电视接的是哪一个播控平台,是不是违法违规。可能在 座的一些朋友不太了解。因为广电总局出台了一个181号文,在文里面要求对互联网电视,包括互联网电视盒子做了规定。这个规定我就不在这里复述了,我们取 了一些重要的点,简单来讲就是所有的互联网电视或者互联网盒子,都必须接入唯一的一家播控平台,而这个播控平台必须是由广电总局批准设立的播控平台。而且 这个电视和盒子不能够外链直接访问互联网。广电总局总共批了7家单位作为合法的他批准设立的播控平台,其中北京有三家,有央视的ICTV,还有央广的中央 银河播控,还有国广。还有上海的百事通,杭州有华数,湖南有芒果,广东有南方传媒。总共这七家是合法的播控平台。

小 米是怎么做的?我们小米接入了两家播控平台,都是在北京,一家就是央视的ICTV中国互联网电视播控平台,还有一家叫GITV,中央银河互联网播控平台。 我们上次发布会我们讲了,我们建立了一个小米视频网站大联盟,其中有一百多家视频网站参与了,然后他们把内容作为CP,提供给这两家播控平台,由这两家播 控平台播控了以后,内容提供给小米的终端,包括小米电视,小米盒子来使用。这样这个流程是完全合法和合规的,保证了内容的安全。因为电视机是家庭中的设 备,应该不是一个个人使用设备,是个家庭使用设备。如果内容不健康,或者反动,会影响家庭成员的和睦,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所以国家有规定就是要经过播 控平台播控来控制内容的安全性,所以小米是完全按照这个要求去做的。这样才是合法合规,服务才能够长久稳定。

那 么我们看一下,这边我们截了两张图,右侧是小米出的小米电视,左侧是我们买的一台乐TV,乐视电视,我们所有产品都是合法合规的,所以按照要求第一是播控 平台播控的内容。所以我们在红圈的地方是播控平台的呼号,GITV是中央银河平台的呼号,这里代表这些内容来自于播控平台,GITV平台。我们看到乐视在 呼号那儿写的是乐视网,我们没有听到过乐TV乐视网的播控平台。

我们再看一张图,这个是我们电影内容分类里,海报后面的水印,这个也是标明了GITV,就说明这台电视的这部片子是来自中央银河播控平台,我们看到乐视电视所有画面中都是乐TV,我们没有看到七家合法的播控平台。

我 们这里也有一张乐视电视的一张图。乐视在自己没有版权的情况下就外链到,通过浏览器,这是浏览器的画面,通过外链到互联网,取视频。这个是广电总局不允许 外链,这样就不能保证内容的安全。我们下面也请我们的工程师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眼见为实。右侧是乐视的一台50寸的电视,左侧是55寸的小米电视2。

工程师:我 给大家做一个简单实际的演示,这台是小米55寸电视,然后会看到我们电视左上角有一个LOGO叫做GITV,所有一个标准呼号就是中央银河播控平台,大家 看到体验里面左上角有一个LOGO,在这个页面里面依然是有,始终存在的。这表现我们节目还是应用也好,来自于GITV平台安全播控过来的。每一个影片默 认的水印其实也是有GITV的水印,因为网速非常快,一闪而过。所以我们每一部片子,每一个页面,每一个内容都经过GITV,中央银河播控平台的呼号。

我 们再看乐视,乐视左上角有自己的乐TV,大家看到这个水印,我们选一个一样的方向。这个摇控器很难用。大家看到这个上面都是乐TV,所有上面是他自己输 出,没有经过播控平台输出的。还有一个我再演示一下刚才说的,就以这个为例,我再说一下它的外链,在乐视里面随便搜索一下,大量靠浏览器输出的,也就是说 这个外链是个非法外链。比如说搜索去年的一个片子,比如说《黄飞鸿之英雄有梦》,我们搜一下看一下。《黄飞鸿之英雄有梦》,这个去年动作影片是蛮有名的电 影,大家看到这个方向。我们看到我点播放大家注意观察,大家会看到正在来源网站播放,这个时候会调出一个浏览器,浏览器是广电总局是三令五声的。其实第一 版权也不是来自播控平台,直接连接到互联网。这是刚刚181号文说的广电总局不允许链接到互联网。

王川:对, 乐视通过外链来提供他的丰富性。所以是不安全的。所以我们画了一个图,从他们技巧来看,乐视是这样的,乐视网的节目内容是通过一家叫乐TV的乐视网的播控 平台播控以后放到乐视终端来提供,乐视网我们不认为它是一个国家正规认可设计的一个播控平台。所以我们对于第一个问题,我们的结论就是我们怀疑乐视电视违 规。当然我们不代表主管单位,国家主管部门,我们没办法直接下结论。如果乐视认为自己没有违规,我觉得乐视应该提供相应的证据来做澄清。如果乐视违规,我 们认为作为上市公司的管理团队,有责任向股民公示相关的风险。因为违规有什么风险?可能大家都知道,主管部门随时可能会叫停违规的这些服务。那么如果乐视 到现在都是违规了,乐视宣称去年卖了150万台乐视电视,那这些都是不合法不合规的产品,第一我觉得这个公司如果对用户负责任,应该不让这些产品上市,而 且应该给用户和股民提出风险的警示,因为一旦服务被停止,这些电视用户就不能再使用这些服务了。如果造成大量的退机,我觉得公司也会受到很大的财务风险, 股民也会受到损失。

好, 我们再看我提的第二个问题。在小米电视上的视频内容是不是比乐视电视多一倍?好,我们简单回顾一下6月10号我们的发布会一些内容。我们去年11月份我们 邀请了新浪网的前主编陈彤来加入小米,负责打造我们的内容生态。小米当时宣布我们十亿美金打造视频网站大联盟。六个月过去以后,小米成功的打造了视频网站 大联盟。其中目前已经有超过一百家的内容伙伴加入了这个联盟,其中有非常著名的视频网站,像爱奇艺、优酷、土豆、PPS、搜狐、PPTV、芒果 网,1905电影网,等等很多家,我就不在这儿一一去讲了。我们在这里海纳百川,也欢迎大家一起跟我们合作,使我们小米的终端产品上,包括盒子,包括电视 上都能够有非常非常丰富的内容。我们也看一下我们联盟的这些伙伴们怎么说的。

还 有很多伙伴也给我们寄来了祝福,但是我们没有时间给大家一一播放了,非常感谢这些合作伙伴。在这些合作伙伴的帮助下,小米电视的内容在过去六个月产生了剧 变。我们简单回顾一下有哪些变化。第一,小米电视的内容,在小米电视上用户所能观看到的内容比乐视电视多一倍,而且不捆绑年费。我们这里列了一下数据,这 是经过公证处公证的一个数据。用户关注的四大类品牌,包括电影设备,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这五个大的品类,我们全部超过了乐视电视,有的超过很多,多的 到了6.7倍,最少的有1.1倍,我们总量小米电视比乐视的内容多一倍,小米电视总量是18051部,乐视是8907部。

我 们在6月12号,我们还公布了一个小米电视免费内容上的比例。我们除了内容多,我们还有大量的免费内容,这些免费内容都是高清的,720P和1080P, 也就是说小米内容有八成是免费的,只有10%点几的内容是收费的。我们把付费内容去掉,我们只是拿免费内容跟乐视上的全部内容对比,这是一个图,乐视上面 的内容,包括付费,我们做的对比。除了内容数量多,免费数量多,我们这里再公布一个数据,这个数据代表什么?代表小米的内容质量高。这个是用户最最关心 的,我们拿出一个用户最最关心的例子,大家最关心电影,一定要是新,一定要是电影院线上映的大片,而不是片库。在视频行业是头部内容的数量,这个是过去三 年在电视电影上,院线电影上的数量,2013年的电影小米电视上有655部,乐视电视上有137部,2014年电影数量小米487部,乐视149部。绝大 多数的电影在小米电视上都有了。今年小米电视上154部,到目前为止乐视电视37部,我们大片数是乐视电视的四倍。今年刚开始,我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 今年绝大多数的院线电影都会在小米电视播放。接下来请我们工程师演示一下电影的情况。

工程师:眼 见为实,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演示,这一台乐视电视是我们新买的一台,我们选择一下名字,这是乐视电影,选择2015,大家看到乐视画面上现实的数量,屏幕上 有37的结果。每行是5个,一页是15个,所以我们翻页,翻到第三页正好是37个。我们再回到小米电视的页面,我们同样做一个筛选。

王川:稍等一下,先退回,我们先看一下上映一周的免费热播榜,我们看到很多电影,像游戏,包括《失孤》,包括《智取威虎山》的贺岁片的票房冠军,像《十万个冷笑话》,我刚看新浪微博年度电影评奖都选了,这三个电影在小米电视上都是免费的。好,可以演示。

工程师:我们再看一下小米电视,电影数量,稍微有点多,数一下,整个是154部,其实每一年都可以验证,今天在座的嘉宾都会拿到我们赠送的小盒子,小盒子电影数量和电视上的数量是一样的,无论是2013还是2014还是2015,我们的电影数量都是乐视的三到四倍。

王川:谢 谢。所以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认为是这样的,小米电视的内容PK乐视电视的内容完胜。我这里也展开讲一讲。因为贾总刚才也讲了,说小米的内容不是自己拥有 的,是从分散的联盟中获得的,小米没有很强的控制权,不在一个维度上,没有什么可比性。贾总的话说得对不对呢?我认为说的非常对。贾总已经揭示了小米和乐 视不在一个维度上。小米是生态,乐视不是。为什么?是因为生态就是松散的,生态就是不需要拥有内容,就是所谓的内容生态,就是不用拥有内容。所以我们两家 公司不可比,我们不一个维度上。

我 举一个例子大家可能会好理解一些。乐视是一家音像店,它从视频产业上游购买了这些内容的版权,然后再转卖给用户。当然了乐视说我们家还自己拍片子,我们家 还有乐视影业,那只是前台后场。就是乐视本家是一家音像店。那小米是什么,小米是音像大卖场,小米欢迎大家在这个大卖场里面开店中店,所以有爱奇艺的店中 店,优酷的店中店,当然我们也欢迎乐视在我们这里开店中店。当然比乐视一家音像店内容多很多。我们再讲为什么这个生态不需要拥有内容,你想大卖场是不需要 拥有DVD碟片的。我们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苹果不管在Iphoen上还是在Ipad上都建立了非常好的内容生态,比如说他们家的APPSTORE,应用 商店,有几百万个个人公司软件在苹果的APPSTORE上面卖,苹果不拥有任何一家软件的权利,但是它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内容生态。

我们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淘宝是一个非常好的生态,也有几百万个店家在淘宝商店卖东西,淘宝并不拥有这些商家店里的货物,所以淘宝是生态,苹果是生态。

我 们再举个例子,再举个索尼。大家知道索尼拥有好莱坞六大制片厂之一,索尼哥伦比亚,所有全球四大唱片公司之一,索尼唱片。索尼也有手机,也有电视,还有各 种像游戏机,摄像机,照相机等等等等很多东西,但是我从来没有听人说一个叫索尼生态的东西。我觉得乐视拥有乐视影业,拥有乐视网,也做手机,也做电视,也 做农业,这个实际上不是生态,这是多元化。这是在五个产业中他们都做了公司,实际上是多元化经营。为什么小米电视的内容能够在六个月时间内完胜乐视电视? 原因是我们小米电视做了内容生态,而乐视是做了音像店,所以我们不在一个维度上,不可比。

我们有一款199元小米小盒子,我们刚刚讲的内容小米小盒子上都有,我觉得大家可以回去对比一下,看看是不是我们的内容比乐视的电视多,如果大家有乐视电视的话。

我 们再回答第三个问题。乐视电视是不是强制捆绑了每年490元的年费?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不用我回答,众所周知,乐视这个电视确实是每年要收490元的年 费。为什么我们提出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看一下。这是网易科技去年6月11号的一个报道,就是乐视推出千元电视,它推出一款40寸的电视,号称千元 机,售价999元。好,那我们看看这个号称千元机的40寸乐视电视实际价格是多少,这是我们从它的官网上截的价格,第一,硬件全配的价格999元,24个 月服务费980元,还多了100元,所以这个你看到这台电视你真正要买到是2079元,这是乐视今天卖的最便宜的电视了。

好, 假如这台电视用完两年以后会怎么样呢?我们现在乐视的电视到今天还没有到两年时间,所以我们看不到两年以后会出现什么。我们模仿一下两年后会怎么样。如果 这个乐视电视不登陆会员,就相当于你没有付会员费不是会员了,大概只有三层内容可以观看,而且所有内容的画质都变成了VCD的画质,也就是说你一夜回到了 十年前。那么剩下的七层内容你只能看6分钟,然后之后不停地提示你付费,一天会提示几百次,直到提示你烦死,一直到钱支付了为止。这个是他提示付费的一个 界面。我们下面也请工程师给我们演示一下。

工程师:我们以《失孤》这个例子来举例,下午公司人有点多,网速有点慢。点一下播放。大家看到底下就有您尚未会员登陆,它任何一个画面前面其实都有广告。

王川:第一代大家看,视频变成VCD的画质了。第二,上面提示你必须登陆,否则它一直盖在上面。

工程师:我可以演示一下,去掉,等会儿又跳出来。

王川:我们看一下我们电视上的《失孤》,我们用户没有登陆,也密谋交钱,但是大家看到的是什么?对,我们是高清的。我们所有的内容不管你付费不付费,我们都是高清的。乐视会不断地提示你要去付费。

工程师:这个左上角乐视TV不停的提示你,应该15秒钟就会提示,所以不停的提示直到你烦为止。大家看到,又出现一次。又不断提示。

王川:好, 那么我们讲了直到你烦得不行,你老老实实交了490块钱的年费。我们看一下,因为电视是耐用消费品,通常一台电视大家会使用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我们按 十年来计算。一台乐视的40英寸电视的实际价格是多少?是你买的时候2079,再加上8年年费,总共是5990元,实际上相当于一台小米同样40寸电视的 三倍。好,你交了这个年费以后,是不是所有节目都可以免费看了呢?还不是。我们举个例子,这是乐视直播NBA,每一次观看你还是要再交五块钱,所以一些乐 视用户,这是乐视用户的微博,也在讲,说我已经预付了两年980的会员费,看一下NBA,居然还要付费。乐视全屏影视会员收看NBA直拨需要单独付费。也 就是说你还是要付费的。

所 以乐视宣传它的千元电视,它的40寸电视是一千块钱以内,这是任何一家厂家没有做出千元电视,但是他们实际做出来了。但是我们实际看超过5999元,但是 用户在购买这个的时候用户知道这个事儿吗?用户会去了解这些吗?所以我们的想法是,这是不是像是个骗局呀?就是以一个不可思议的低价,999元这个卖你一 台电视,等你买了以后各种方法来吸费,直到你的实际的负担超出正常一台电视的三倍。这个实际大家的负担很重。但是乐视一直讲,它最低价,低爆了。但是实际 上来讲,大家要看清楚,实际上他低成本价卖,后面就一定要想各种各样的办法然后把这些钱赚回来,否则这个乐视公司怎么经营。

现 在第一批乐视用户已经即将要到期了,第一批乐视电视的用户已经快到两年时间了,我们推荐一个解决方案。因为刚才也讲了,如果服务停了,或者如果你不愿意付 这么高的使用成本,我们推荐大家使用其他厂家的智能电视盒,当然我们这里也做个小广告,我们首推我们小米小盒子,为什么?因为我们小米小盒子只有199 元,是目前市面上最便宜的机顶盒,但是它的双倍内容,没有年费,而且合法合规,大家使用会放心。到这儿我们这个沟通会就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光临。

我 们本来因为作为同行,还是了解很多内幕,本来我们今天想要接力一下,但是过去几天乐视公司给我们打了很多电话,讲如果我们讲的那些东西会对他的股价引起巨 大的波动,所以希望我们点到为止,所以我们昨天加班把这个PPT重新写了,我们今天就只讲产品,不展开。所以我们今天也不接受记者的采访,非常感谢大家, 谢谢!

主持人:谢谢大家,我们今天的这个沟通会到这里结束了,好吧,请大家安全有序的离场,谢谢大家!



(公众号:小X的互联网投资)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49506

字字珠璣!李開複:我從三個偉大公司學到的八件事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9/153177.shtml

導讀 : 在演講中,李開複講述了自己在蘋果、谷歌、微軟等三家公司學到的8個經驗,並希望創業者們能向偉大的公司學習,不斷創新。

i黑馬訊(汪晨 吳丹)12月9日消息,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2015年創業社群大會今日在京閉幕,黑馬導師、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出席活動並發表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李開複講述了自己在蘋果、谷歌、微軟等三家公司學到的8個經驗,並希望創業者們能向偉大的公司學習,不斷創新。

李開複總結的這8件事分別為:

一、能鼓舞你的員工,能幫助員工做決定的,能幫助公司的管理做正確的決定;

二、一個優秀的領導人和管理機制:好的領導者需要有多種領導模式,不同的公司階段需要不同的領導能力,從沖刺到穩定,到危機,需要的是不同的領導能力,需要你獨裁也許也需要你授權、有些時候需要你培養等!

三、自己的產品方法論:

微軟:有一個優秀的執行者去拆分一個項目,再有一些普通的螞蟻型的人去執行;

谷歌:只招聰明人,降低摩擦。

四、可以享受自信和驕傲,艱難的時候也能放下身段做到妥協。

五、信息時代人的價值是被放大的,一定要挖、慷慨、留住!

六、制定留住人才的制度!

七、怎麽管理聰明人:讓聰明人對公司和老板有感情;老板要 看得到聰明人的成就,不是他做了什麽,是要看到他做的工作背後的巨大價值; 聰明人希望被信任被放權。

八、精確地預測危機:預測人的危機、預測資金的危機、提前處理!

繼昨日“金融社群”之後,今日大會圍繞“學習”社群一詞。上午孫陶然與王峰分別進行了題為《創業別老想顛覆式創新,這種心態不正常》和《你這麽淡定,創業能成功嗎?》的演講。之後,還進行了精彩紛呈的“年度十佳黑馬”頒獎禮。而兩場激辯則給現場觀眾帶來了關於地派與天派誰更牛,以及以及“唯快不破”還是“活著就是勝利”的思考。

下午1點30分,參會者魚貫而入,一時之間,場面堪比春運現場,當天出現了任誌強、李開複、樂嘉等嘉賓。任誌強化身創業導師,向創業者傳經解惑,“你把別人打敗,別人也會把你打敗,重要的是建立自己的不可替代模式,讓所有人跟你學。”

下午5點半,樂嘉作為現場最後一位演講嘉賓出場,講述性格色彩與創業的聯系,激動之處,全場歡呼。盡管樂嘉出現嚴重超時,但門口依然被堵得水泄不通。

此外,當天進行了十大年度創業家評選,包括58到家、車易拍、小咖秀等十位新銳企業創始人獲此殊榮。車易拍CEO楊雪劍在獲獎感言時,隔空約賭瓜子二手車CEO楊浩湧,希冀用賭局來證明什麽才是二手車交易的終極模式。

_MG_5902_small

黑馬導師、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

照片拍攝由您的首席攝影官V.Photos提供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過的演講節選:

我在蘋果、微軟、Google工作過,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這幾家公司中學到的八件事情。

1、公司的宏偉願景非常重要,是可以鼓舞員工的

這三家公司都會花很長的時間討論我們的願景應該是什麽,而很多時候,中國公司的創業者朋友們,沒有做這件事情,或者覺得做這個比較虛。我們也看到很多大公司的願景是以人為本,或者成為行業最偉大的公司之類,感覺也確實很虛。但根據我的經驗,一家偉大公司真的需要一個宏偉的願景。

舉幾個例子。美國福特的願景是:讓每個人都買得起車,讓每個人都能看到很美的環境;日本索尼的願景是:改變大眾認為“日本貨是劣質”的觀點。所以,可以想像的願景,對公司會有非常大的影響,一個是員工工作的動力,覺得不僅僅是為了賺錢、養家糊口工作的,而是幫助我們國家在國際揚名或者改變不好名聲的。福特的每個人想,幫助每個美國人都能買到車,鼓舞每個人。

Google的願景,就是能夠組織全球的信息,讓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獲取信息。如果你有了這樣的遠景,G-mail應該收費還是免費的問題就很清晰了。微軟的願景是讓每個書桌上都有一臺電腦,這在25年前是一個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後來達到了。當然,你達到了願景有時也是一個麻煩事,因為這時候需要一個新的願景了。微軟當時就沒有做得非常好,討論之後,公司的新願景是“幫助用戶發揮他們的潛力”,這就很弱,因為講得很虛了。

所以,一家好公司的願景是可以鼓舞員工們每天的工作的,當公司面臨抉擇的時候,能夠對此做出判斷。

2、一個好的領導者要有多種領導模式

非常棒的領導人是什麽意思呢?我的總結是,最好的領導者,需要有多種領導模式。

任何一個只有一種模式的領導者,最後都沒有辦法打造出一個偉大的公司,因為每家公司都可能面臨不同的情景,公司在沖刺的時候,非常需要一個有魄力的、溝通能力很強的領導者;但當公司穩定起來,準備培養年輕人的時候,就需要教練型的領導者;而而公司面臨危機的時候,可能需要一個獨裁型的領導者;當公司有一批能力很強的職業經理人的時候,就需要一個放權式的管理者。

一個偉大公司的領導,是能夠在不同情景下,用不同的方式管理自己的公司的。

我經歷了比爾蓋茨、斯蒂芬,經過了蘋果一批非常優秀的領導者,這些人讓我看到,他們真的能伸能屈。

可能你看到,Google的拉里佩奇,他彬彬有禮,但面臨公司重大決定的時候,他是非常果斷、堅決的。你可能會覺得喬布斯是非常獨裁的人,但他可以感動他的員工,最新的一本喬布斯傳記就是這樣寫的。

一家好公司要有一個組織機制,讓公司能夠執行起來。我在Google碰到的組織機制,是我認為最適合創業公司的,而且是可以從0做到10000的。這套機制叫做OKR,它是這樣設置的:

公司要有大的願景,每年我們得知道根據這個願景,下一步該幹什麽,這個目標應該有什麽樣的結果,通過數據來衡量今年是否達成。最後,再從一年拆分到季度,從整個公司拆分到部門,部門又拆分到經理,經理拆分到每個員工。

Google的做法,就是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都有年度的考核,這些考核一定要是SMART的,S-特定,M-可衡量的,A-可達到的,R-是相關的目標,T-是基於時間的(你的目標不是模糊的,而是具體規定,今年幾月幾號要能達到什麽樣的程度)。這套系統是由因特爾發明,Google發揚光大的。

3、你要有自己的產品方法論

你要知道自己的公司產品方法論是什麽,堅持這個方法論,確保它的可擴張性。微軟的方法論是什麽呢?微軟的一名大將寫了一篇博士論文,其中提到只要雇一個聰明人,他大工程拆分成小工程,再雇一批小工程就可以,寫出規格的API,一搭起來就OK了。這就是微軟整個公司建立當時的基礎,這樣微軟能用3萬個人寫出windows出來,微軟就會有很出名的設計師、架構師。

Google的方法論是什麽呢?降低摩擦,只雇聰明人。他的邏輯是,你的產品從100個人到1000個人,這1000個人的生產力,可能有700是被耗損了,因為有各種的政治鬥爭、結構、溝通、浪費、勾心鬥角等等問題。能100個人千萬不要1000個做,所以,Google永遠是最少、最聰明的一批人,放權讓他們做。微軟很厲害的架構師到Google申請工作都沒通過,不是人不優秀,而是不同的引擎放到不同的架構中不契合,Google是不相信架構師的,而是相信一批天才的人。

IMG_2446_small

黑馬導師、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複

照片拍攝由您的首席攝影官V.Photos提供

4、為了達成目標,偉大的創業者會在艱難時刻放下自尊

真正偉大的公司,當他偉大的時刻,誰都會享受他的偉大,被世界人認可。但是,真正艱難的時候,才會讓我們看到偉大公司的創始人能做出什麽樣的事情。

喬布斯,多麽驕傲,多麽愛面子的一個人?但是當他回歸蘋果的時候,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麽?就是跟微軟認輸,當微軟的傀儡,把公司的股份賣給微軟,取消公司瀏覽器,植入微軟IE,拿微軟的投資,承諾自己用微軟Office,不做辦公軟件,就是為了拿到微軟的錢、投資、認可,讓有時間來開發真正想做的下一代imac,甚至ipad、iphone。

所以,即使偉大、驕傲、自信到喬布斯的程度,他還是在需要的時候忍住,能夠放下自己的面子,能夠對自己最羨慕嫉妒恨的人俯首稱臣。因此,每個創業者在自信、驕傲的時候,不要忘記為了自己的公司要作出艱難的抉擇,需要放下自尊跟不認可的人作出一些妥協。

5、信息時代,人的價值是被放大的,一定要慷慨對待,把他留住

我在讀博士的時候進入蘋果,有一個博士是世界最棒操作系統的開發人員和研究人員,這個團隊的20個人,19個都被挖到微軟去了,只有一位論文還沒寫完,留在了CMU。那時候喬布斯就來到了CMU,他當時離開了蘋果需要做操作系統,他就幹脆把這個定下來,這就是當年我的同學阿碧特丹尼,如果你是真正20年以上的蘋果粉的話,就會知道當年的蘋果操作系統和imac是不能用的,爛到不行。

可是真正解決蘋果的從技術上來說是阿碧,把蘋果的操作系統整個替換掉了,重新雇了一個人,這樣一個人對公司值多少錢呢?肯定是無價的。舉個例子,我在微軟的時候碰到一個人,當時微軟接受了和IBM合作的操作系統,因為Windows當時有一個問題,自己不做Windows,但這個人說解決了Windows的這個問題,拯救了公司。

在Google有一個人叫傑夫帝,他是真正進入公司改造公司整個產品架構的人,他進入公司以後把之前人寫的每行代碼都扔掉了,自己全部重寫,他發明了很多應用,這樣一個偉大的人他值多少錢?

所以,信息時代一個人的價值是特別特別巨大的,不能用工業時代的標準來衡量,工業時代一個工人厲害的比不厲害的生產力多30-50%,而頂尖的人才,跟普通工程師比,應該是1萬倍、10萬倍的價值。所以,當你們有這樣的人才,一定要慷慨,一定要留住。

6、向Google學習,制定留住人才的制度

把罕見的人才留住,是人人可以做的事,但只有好的人才制度才更能讓他們穩定下來。

首先,管理者至少應該花20%的時間找人、挖人、留人,CEO至少要花一半的時間,來找人、挖人、留人。另外,你要知道公司最重要的10個人是誰,要非常找他們,確保他們不能走。

比如,微軟要確定公司里6萬個人最的600個人是誰,基本上每人每年有50萬美元的收入,這是十多年前的事情,所以這樣的激勵是多麽重要。另外,還要對最棒的人才非常慷慨。最初跟喬布斯一起創業的那15個人,我們會發現有些人走了,跟蓋茨一起合作的人也走了很多,因為他們並沒有把更多股權分給他們,所以散財才能聚人。

Google當年不斷從微軟挖人,包括我在內挖了上千人,出了數倍的工資。微軟有什麽辦法呢?我再也不可能弄這麽多錢雇你啊?後來人就不斷的走。微軟試了一些方法,把Google告上法庭,後來也沒什麽用,所以這個方式不是最合適的。

我們再來看看,Google面臨這個問題是怎麽處理的。我在Google的時候,FaceBook也出10倍的價錢挖Google的人。所謂10倍的價錢並不是年薪,而是未來五年可能是10倍,因為你還沒上市,可以講故事嘛,後來也證明FaceBook上市,最後也應那了5-10倍的薪酬。當FaceBook挖Google的人時,Google怎麽做的呢?我們很清晰的知道,公司最棒的5%的人是誰,當FaceBook給這個人出Offer的時候,我們用同價把他留住,這是不可想象的,FaceBook出300萬美金的時候,Google說我也出300萬,你別走!

你可以看到,當你真的用重賞留住重要的員工,就真的可能得到Google一樣的成功。

7、怎麽管理聰明人

其實聰明人是非常難管理的,他們為什麽留在公司呢?是基於下面幾個理由:首先,他感到公司的老板真的對他用了感情,是喜歡他的,看喬布斯書里面流著淚懷念他的那些人,真的是被他感染了。他們也希望公司領導了解他做了什麽偉大的事情。

你要說,張三在這個產品里把我們的產品安全級別,提升了黑客攻擊難度的30%,真正為公司作出了價值,這時候你才會被你的員工所認可。

聰明人還希望什麽呢?希望被信任、被放權,才能夠發揮。這樣的老板才是真正聰明人喜歡的老板,所以要做一個聰明人喜歡的老板,也很簡單,你想怎麽被管理,你就怎麽管理這批聰明人。

8、精確預測人和資金的危機,並做提前處理

我在微軟的時候,有一年公司決定裁員,看起來報表很好,但公司預測再下兩個月就不好了,我們要未雨綢繆,就做了裁員的決定。我也在管理一個微軟部門的時候,可以每天好好過日子,慶祝產品又推出了新的版本,但我們發現這個技術用得不對的時候,我們決定把這個團隊砍掉70個人,重雇70個人做這個產品。

所以,作為公司領導者,你心中要有數,要很精確的預測“冬天”,清楚的知道誰不與時俱進了,公司財務什麽時候碰到挑戰,出事之前就要作出處理,不能等快要關門了才去處理,那時候已經來不及了,看到環境好的時候就是找融資,看競爭對手融到很多錢的時候,你也要拿他作為對標去融資。

面對危機的時候,你也要知道怎麽裁員,裁員很困難,大家都不喜歡做這個事情,但你心里要有數,每個員工對你有多重要?你只有一個救生艇,只能放10個人,會放誰?這些人就是最重要的,用你的感情把他留住,其他人該裁就要裁。不要最後一刻才做決定,隨時都要留這樣一個表格,公司排名是怎麽排序的,當你裁員的時候要公平,但同時也要保密,公司要做到盡力而已,如果你不開誠布公地跟大家談這些事,一定會犯一些錯誤,但決策做了,一定要堅守往下走。

裁員的時候,不僅要對已離開的人表示關懷,對留下來的人也要安撫,因為員工會覺得,下個月會不會輪到我?要非常有誠意地對員工說,對不起公司碰到巨大挑戰,需要做出裁員決定,但對留下來的人我們有足夠的資金和計劃,能把公司做得更好。如果你有這樣過冬的計劃,我相信就會走的更好。

今天我們看到BAT很強大,但十年前我們不是還在談論三大門戶嗎?今天我們看Google、FaceBook很厲害,十多年錢我們不是在談Intel嗎?所以,優秀的公司要保持住、把握住你們15分鐘的燦爛陽光,讓世界看到你們的光芒。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049

58到家陳小華:有最偉大的對手,才能誕生偉大的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09/153175.shtml

導讀 : 在“創業社群大會”上,黑馬會O2O分會執行會長、58到家CEO陳小華獲獎“年度十大創業家”,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他表示,所有的對手的挑戰,對於優秀的創業者是最好的動力,因為世界最怕的是最好的對手不來。

i黑馬訊 (周路平)12月9日消息,由創業黑馬集團舉辦的“創業社群大會”今日繼續在京舉行。黑馬會O2O分會執行會長、58到家CEO陳小華獲獎“年度十大創業家”,並發表了主題演講。

陳小華表示,所有的對手的挑戰,對於優秀的創業者是最好的動力,因為世界最怕的是最好的對手不來。

以下為經i黑馬編輯的演講節選:

在做58到家的過程中有三個感謝:

第一,感謝我們這個時代。如果不是這麽多的中產階級的崛起,我們不可能今天有這麽大的能量,做提高整個中國人家庭服務水平的公司。因為58到家是一個能夠利用現代商業、現代商業聯賽的服務企業,用現代的理念去改造中國到家服務小作坊的時代,像桔子水晶酒店對小旅館的顛覆一樣。

如果不是移動互聯網這麽普及,我們怎麽可能去用移動互聯網來連接數十萬的勞動者,重塑勞動者和客戶的關系,提高這些產業的效率。正因為這個時代,所以58到家能在用戶體驗上、能在效率上做出不一樣。

第二,感謝夥伴。這些投我們的人,不單是對我們團隊能力的認可,最重要的是信任。因為雖然外界把我們看成是所謂的“富二代”,但是我們也是1000萬人民幣起家的,到今天花的都不來自於美國上市公司(58同城)融的錢,都來自於獨立對外融的錢。所以我一直講,58到家不是富二代的神話,我描述成是一個新的創業團隊的自我倔強的成長。

我們的合作夥伴A輪投了3億美金,我覺得這真的是一個巨大的信任。我們推出兩三個品類,是唯一一家到家領域以平臺來切入的。在短短一個月內,第一個業務超過領域18個月的對手,覆蓋30個城市,我們成立6個月的時候,主要的三大業務都已經超過競爭對手。

最後,感謝我的對手,感謝所有媒體的質疑。我認為所有的對手的挑戰,對於優秀的創業者是最好的動力,因為世界最怕的是最好的對手不來。只要有最偉大的對手,就才能誕生偉大的公司,所有的對手我是發自內心尊重,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得我們的團隊永遠不平淡。所有的媒體質疑也感謝,有些媒體連續罵我們8年,罵我們很LOW,我們要做一點高大上的事情。

也感謝這一年,像在座的創業者一樣,我們也有輾轉難眠的時候,也有為了挖不到人痛惜的時候,也有等待投資的焦慮,也有突破一個業務進展輾轉難眠。

我們都是創業者,我們風雨中站得比誰都高,我們是一輩子的創業家。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4050

Airbnb模式在中國會誕生什麽偉大的公司?

來源: http://www.iheima.com/news/2015/1217/153314.shtml

導讀 : 峰瑞資本邀請了百場匯聯合創始人沈巍,和峰瑞資本生活消費組早期項目負責人黃海進行一場 Ask Me Anything,他們要聊的話題是有關共享經濟模式創業的方方面面。

這一次,Airbnb 把觸手伸向了白宮。

在今年十月與奧巴馬的對談中,Airbnb 的 CEO 提出希望白宮也能加入共享經濟的潮流中。這家憑借短租業務成為世界三號獨角獸的公司,從一開始就拓寬了人們對於租賃空間的想象。從城堡到樹屋,Airbnb 每一次曝光都伴隨著尖叫與驚嘆。不少初創公司都試圖將這一模式複制到其他領域。比如活動場地租賃市場,就吸引了包括美國的 PeerSpace、Breather,中國的百場匯等公司的加入。

根據百場匯創始人沈巍的觀點,移動互聯網的革新是推動競爭的動力。信息獲取變得簡單,導致用戶長尾需求快速增長。OTA、O2O 能在不餓死自己的情況下把價格壓到最低,卻未發現 “逼格” 早已代替價格成為年輕用戶的新標準。因此,這位前藝龍無線業務的高級副總裁,創業之初就想把共享經濟模式搬到活動場地租賃市場,將潛伏在市場下的社會化、個性化空間挖掘出來,複制 Airbnb 所引發的變革。

峰瑞資本(FREES FUND)近日完成了對百場匯 A 輪數千萬人民幣的投資。在峰瑞資本早期項目負責人黃海看來,選擇百場匯不僅是因為其團隊本身優秀,還因為活動場地租賃的使用頻次高,在人均居住面積較小的中國有巨大的市場空間。作為國內第一個跨入該領域的團隊,百場匯擁有非常明顯的先發優勢。

13

 = 黃海,峰瑞資本早期項目負責人,負責生活服務及消費投資

沈 = 沈巍,百場匯聯合創始人,CEO

Airbnb的三板斧

黃:在 Airbnb 成功了之後,很多初創企業都會把它的模式運用在各行各業中。你覺得這個模式的本質是什麽,精髓在哪里?

沈:Airbnb 經歷了三個成長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樹立 “低價+個性化” 的核心競爭力。由於住宿是旅遊支出較高的一部分,Airbnb 給用戶提供售價僅為酒店一半的短租公寓,這一下子打動了很多消費者,讓 Airbnb 在早期的發展中獲得了一大批種子用戶,形成了比較好的口碑和發展態勢。

第二個階段是確立業務模式,這是它日後發展的核心關鍵:直接打通消費者與房東的聯系,在網上形成預定。這種業務的本質,其實是 C2C 的業務模式。這一模式大家都不陌生,像國內的淘寶早期也是 C2C。但 C2C 在 PC 端上會有天然的障礙,無法做到實時溝通。

12

C2C 在 PC 端上會有天然的障礙,無法做到實時溝通。

C2C 在近年來移動互聯網潮流中得到巨大的發展,是因為新的技術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這一發展可以從各個互聯網公司的估值體現出來。早期推出 PC 垂直應用的 TMT 公司,在納斯達克掛牌後差不多是 10 億美元的估值。但是,移動端的 C2C 垂直應用使得很多百億級的公司誕生。像 Airbnb 後期的快速發展,和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是緊密結合的。現在的人很難想象:預訂一個陌生人的房子,要坐在電腦前等他回複並且確認。但在移動端上,這種體驗會變得非常自然。

Aribnb 業務模式的另一個重點是滿足了用戶的非標準化需求。千篇一律的標準房不僅無法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也很難滿足家庭、老人、孩子住在一起的生活化的場景。Airbnb 提供了很多個性化的住宿單位,解決了這一問題。同時由於住宿屬於文化、社交的一部分,Airbnb 在企業文化、軟實力上面得到了很強的發展。

11

住宿屬於文化、社交的一部分。Airbnb 在軟實力上得到了很強的發展。

第三個階段更為關鍵,即營銷方式的變化:不再依靠傳統公司正向教育市場,而是發展龐大的房東社群:共同培育市場,讓公司營銷成本變低,效率變高。這也直接提升了品牌曝光度:從公司的單點宣傳,變成了房東社群幫助 Airbnb 商業模式進行全世界的宣傳曝光。通過利用社交網絡,Airbnb 在營銷方式上有了一個革命性變化。

O2O捕OTA,共享經濟在後?

黃:從 Airbnb 的發展過程來看,百場匯和它有什麽關聯?

沈:百場匯是一個基於分享經濟模式的活動場地短租平臺。用英文來說,就是 “A marketplace of Airbnb for creative event space”。

黃:活動場地短租市場也有其他公司在做,百場匯有什麽比較特別的地方?

沈:百場匯目前專註於各類聚會、沙龍活動,小型團體會議。之所以把它們稱為創意類,是因為我們逐步拋棄了傳統的酒店場所,而是通過互聯網營銷的方式收集了很多有特色的社會場所,比如會所、咖啡館、轟趴、共享辦公場地、四合院,茶樓。

10

百場匯拋棄了傳統的酒店場所,提供更具特色的社會場所。

黃:你之前是藝龍的高管。在藝龍這段 OTA 的經歷,怎麽樣讓你想到現在去做現在的 Airbnb 模式的事情?

沈:我 2009 年加入藝龍,主要負責移動業務,把這一塊的交易量占比從 0 提高到了 65%,是國內最早把移動互聯網技術應用到 OTA 領域的實踐者。我們取得了一些成功:比如解決了客戶端移動場景化問題,讓用戶隨時隨地查看身邊的酒店;但沒有解決商戶端的移動場景化。我個人覺得藝龍不是沒有這個能力,而是受限於 B2C 商業模式。我們非常成功地把 PC 的業務流程、模式移植到了移動端上,但沒有基於新的平臺進行商業模式的革命性變化。

9

傳統 OTA 公司解決了客戶端的移動場景化,但並沒有解決商戶端的問題。

這就決定了所有的商業流程必須有一個核心處理單元,來處理所有的訂單、審核、確認、結算,使得整理技術、服務能力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擴張。這種 B2C 的模式,即便你把它移植到移動端上來,生產力和效率也無法得到巨大的釋放。這就是我看到的 OTA 模式的最大弊端。

現在,國內已經出現了改革 OTA 模式的實踐者,證明酒店業基於移動場景,利用新的商業模式是可以取得巨大成功的。這家公司就是美團。它的預訂模型不是 B2C 傳統的接收用戶訂單,中央預置單元進行處理,而是用戶在 App 上看到酒店的聯絡方式並與其聯系,確認庫存。如果酒店告訴他們有庫存,客戶就在美團下訂單,交易都是客戶和商戶完成。美團只提供了一個平臺,完成了去中心化(de-centralize)的工作。它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8

美團提供去中心化的平臺,成本更低、效率更低。

共享經濟雖好,但不是誰都能玩的

黃:作為藝龍前高管,為什麽你選擇了活動場地租賃作為創業的方向?

沈:在藝龍的經歷對我確立創業方向有很大的幫助。支撐酒店的三大業務是:客房、會議和餐飲。客房預訂由於上遊產品非常結構化、標準化,競爭進入超級白熱化。但是會議市場幾乎沒有太多的競爭,只有 2、3 家初創公司,還沒有形成市場的品牌效應。因此最初我們就自然地想到了會議這塊的服務。

在之後的商業邏輯推演中,我們發現結合自身優勢,單純做商務會議有三個缺陷:

第一個缺陷是高價低頻。低頻還不是大問題,更主要的問題是缺乏移動預定會議的場景。預定、使用都很難在移動場景下完成。

第二個缺陷是:酒店的數量有限,導致平臺對於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有限,網絡效益不明顯,將來的資源控制能力很弱。線上很難形成閉環的服務,很多工作需要線下來完成。

第三個缺陷是:大部分預訂者對酒店有基本的印象,金碧輝煌的大堂,酒店的接待前臺等等。因此他們很少通過線上去搜索、發現、體驗,而是直接給平臺服務商發個定制需求,你們給我報價單,讓我選一個。這就使得在線化的滲透率會很低,交易進展很漫長。

7

大部分預訂者對酒店有基本的印象,使得在線化的滲透率會很低。

因此,我們決定面向真正的移動場景:年輕人的聚會,小型的會議、沙龍,預訂者即參與者的場景,把很多富有創意的,大量社會化的場地弄進來。利用網絡營銷的方式爭取場地的加入,對它們進行人工簽約覆蓋,形成巨大的供應鏈的網絡效益。

黃:從供求這一端來看,你認為小型的沙龍、咖啡館,和大型的酒店相比,有哪些區別導致 Airbnb 的模式可以用在小的機構上,而不能用在酒店上?

沈:社會性特色場地和酒店之間,主要有三點區別:

第一點,社會性的特色場地,像咖啡館、沙龍、會所,其實是真正共享經濟的參與者。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百場匯,它們也可以正常經營。酒店的會場則不是。它們的專業就是會務,因此需要直銷或者分銷的渠道,否則交易無法進行。而共享經濟有一個特點:必須要有互聯網平臺來直觀展現產品和服務,否則很難想象一個消費者挨家挨戶的給咖啡館打電話,問他們可不可以接待活動,能提供什麽樣的服務。

6

Airbnb 的流行得益於清晰的產品展現形式。

這直接導致第二個區別,營收模式的不同。互聯網創業有很多領域,但營收模式不是很多,主要是訂閱制或者傭金制。根據我在 OTA 的經驗,這會使得平臺跟酒店之間的議價能力不強,長期來說因為酒店要保護自己的收益,會導致無論是掛牌費(listing fee)還是傭金都會受到擠壓。另外一個方面,當比較多的競爭對手加入到這個行業,打起價格戰,利潤很快就會被擠壓光。這是從長遠營收上非常重大的隱患。

對於海量非標準化的、社會性的場地來說,它們本身在正常經營。如果你像 Airbnb 一樣,給他們帶來一些額外的生意,業主就會很願意和平臺合作,並且不介意分一些利潤給 Airbnb 這種平臺來促成這樣的交易。這種 “多賺一筆是一筆” 的額外收入,是未來營收模式與現有模式的一個本質變化。

5

“多賺一筆是一筆” 的額外收入,是未來營收模式與現有模式的一個本質變化。

第三點是長尾需求的滿足。大多數出租會場的酒店都是四五星級,都有標準化的裝修、設施、服務,對於非常個性化的需求很難滿足。而客戶的需求是長尾的、多變的。因此,非標產品的需求增長非常迅速。

黃:從需求端來看,長尾的需求可能不會像商務會議一樣有一個明確的、單一的主題,它可能有各種各樣零碎的場景。在這個方向,我們如何考慮把不同的場景、用戶不同的需求聚合到百場匯上?

沈:因為客戶的長尾需求是多變的,我們對社會化的非標產品進行了大量的技術處理。通過給它們加上不同的標簽,改進後臺搜索技術,讓客戶很容易通過關鍵詞找到相關產品。另外,我們為了引導和教育這個市場,采取了推薦模式,把很多產品向消費者進行三種方式的展現,有單品,有合集,也有分類這種形式。這使得他們能根據不同維度的需求,比如用途,主題,功能,能夠直接找到心儀的場所。

4

客戶的需求是長尾的、多變的。非標產品的需求增長非常迅速。

目前在酒店會務市場中,大部分企業定單模式更像 C2B:用戶像使用滴滴打車一樣發送需求,然後企業派人聯系場地,最終完成報價。但是百場匯不一樣。用戶會通過自己的搜索、比較、查詢,然後找到那些滿足自己需求的一些場地,那這樣的訂單在百場匯整個訂單的比例當中,占到了 80%。

這種長尾需求,包括共享經濟模式,本質上對技術、產品要求非常高。通過大量的技術投入,對搜索信息的結構化,促進在線體驗,我們把產品真正地往在線交易這個方向去打造。所以百場匯從創建開始,就很註意人才和資源的投入。即便是初創團隊,我們找的都是一些頂尖的人才。

畫廊怎麽辦聚會?這是全世界聰明人都在想的問題

黃:剛剛你提到說,線上匹配和下單是百場匯和競品的一個很大的區別。那我想問:為了在預定環節實現線上閉環,百場匯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什麽,交易的難點在哪里?

沈:交易閉環的難點,目前有幾個影響交易的主要的問題。

第一點是信息的結構化。人們在購買商品的時候,有三個階段:決策前信息的收集、做決策的過程,最後形成購買行為。如果用戶需要在決策前得到充分信息的話,產品信息(包括圖片)就要足夠豐富,以及被結構化——通過搜索、推薦等方式能夠很方便的被搜索出來,被清晰地展現在應用、網絡上面。

第二點是產品價格的標準化。現在會務場地市場並沒有一個標準化的價格體系,這點不同於現在的 OTA 行業的標準定價體系。這是阻礙進一步進行在線交易的另一個問題。

3

百場匯將個性化場地定價標準化,為在線交易掃去了障礙。

最後一點是庫存的問題。當消費者進行決策、購買的時候,他會想獲取很多信息:人數、日期、價格。場地端還沒有很好的在線的庫存管理,把這些信息給予平臺供應方。這是百場匯現在努力發展的方向。

黃:百場匯在運行了一段時間之後,社會化場地的負責人對於百場匯的反饋是怎麽樣的?百場匯在場地端有多少資源的積累,他們是否有主動上門來尋找百場匯的合作?

沈:百場匯運營了一段時間以後,我們發現對於那些小場地的吸引力正在處於一個起爆點。我們根據在 OTA 的經驗,一部分商戶獲取是通過 BD 人員進行覆蓋簽約。到一定數量以後,很快形成了一個網絡效應,越來越多的商家在線申請加入我們。我們一方面不斷增加流量,另外一方面不斷讓更多商戶加入我們,這樣能夠形成一個馬太效應。美團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供應的加大可以帶來生意的加大。我們內部的數據也驗證了這一點。

黃:下一個問題是關於中美對比的。百場匯類似的競品在美國有 Breather 和 Peerspace,在近期都獲得了 2000 萬美元和 500 萬美元的投資。你覺得這個行業在中美之間差異大嗎?有哪些是可以向美國借鑒的,有哪些會有比較中國特色的地方?

沈:當我們確定想做的事情的時候,就滿世界地找競品,找相同的標的。國內幾乎沒有找到,但美國有好幾家公司在做,比如說像 PeerSpace,Breather,Splacer 都在開展和百場匯非常相似的業務。業務形式上面,我們更像 PeerSpace,Splacer 采取這種平臺的方式,然後簽約商戶。Breather 基本上采取半自營的方式,走的比較重的路線。他們跟商戶達成協議,一起來裝修,然後采用收入分成(Revenue Share)這種模式。

2

這類活動租賃場地大多采用簡約流行的裝修風格,一推出就獲得大量年輕擁躉。

這些公司的業務範圍分成 Off-Site,Event,Production。Off-Site 是公司內部使用。Event 則是對外的各種活動。Production 是一些專門行業臨時辦公場所,比如攝影棚,舞蹈培訓室,畫廊,排練室等特殊場地。

百場匯和 Peerspace,Splacer 這樣的公司從想法到簽約的場地都很相似。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中美公司開展業務時,用戶端行為非常相像,但商戶的參與度是不太一樣的。這就像這個早期 Airbnb 的模式進入中國後就有了演變,成為今天途家模式和小豬短租這種模式。兩種模式各有利弊,主要是根據商戶的參與度和專業程度所決定的。

因此我們發現,商戶參與到交易過程中,是需要有人為幹預的。這是我們發現比較大的一個區別。打個比方:比如說在 Peerspace,Splacer 里面去跟商戶發一個信息,用戶很快就能得到回複。在百場匯里,我們的部分商戶完成得比較好,但有些商戶需要運營環節的幹預,才能完成這個撮合交易。這是是典型的中國特色。

就服務本身來說,中國消費者在聚會方面,跟歐美還是不太一樣。我們用戶更多的是年輕人,然後更偏娛樂化。所以在百場匯上面,你會發現很多像轟趴館一樣的地方。

模式看共享,運營學OTA

黃:下一個問題是關於你個人的。你在去年年底辭職,花了大半年時間創業。在這大半年時間里面你總結得出哪些經驗,可以跟其他讀者分享一下的?

沈:第一點是參與感。舉個例子,在早期做商戶服務的時候,就我們的能力和經驗來說,其實即便閉門造車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因為那些商戶需求我們都清楚。但是我們團隊還是堅持做自己的設計稿,跟我們早期種子商戶取得聯絡,讓他們多次參與設計流程,共同設計一個他們所需要的東西。這個過程對於百場匯確立商業模式來說,解決了創業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問題:冷啟動。冷啟動的意思是:我們閉門造車,花了很長時間做了一個商戶端軟件,突然推廣出去讓別人用。這樣其實會很尷尬,因為商戶在市場推進度和接受方面不會那麽快。

1

與早期種子商戶取得聯絡,讓他們多次參與設計流程,有助於推動冷啟動。

我們早期邀請一百個商戶,參與到整個設計當中來,形成了一個使用早期產品的商戶端社群。我們產品在推出來的時候,這些人很快裝到手機上使用,並且設置它們的產品和服務,這樣讓推廣顯得非常順理成章。總結一下就是參與感,不只是用戶的參與,更是商戶的參與,因為我們這個是雙邊的生意模式。

第二點:堅決執行 MVP(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打法。我們的背景完全可以做一個從設計上來說很完善的產品。但從我第一次創業經歷來看,要摒棄這種念頭。因為比如我是從大公司出來,手下有幾百個人,資源很多,我們可以做很大的事情。但對於創業公司來說,每一個人,每一天時間都非常寶貴。所以我們永遠要采取那種快速叠代,驗證需求,了解用戶終極痛點。通過用戶需求、流量反饋,不斷驗證我們的產品。把大公司那些好的做法,比如兩周一次內部叠代引進到我們創業團隊當中。

踩過的坑方面,第一個是經驗。過去的經驗有可能成為現在的障礙。我從成熟的 OTA 模式過來,認為支付項目很重要。事實上也是如此。我們在很早的時候花了很多精力,搭了一個訂單流程的支付系統。但是整個前後大概花了有一個半月時間。事實上,這個項目對初創公司來說投入非常巨大的,但實際產出比較小。當客戶對你的品牌還不夠信任,當產品信息還不能充分地展現給用戶,能夠形成在線決策一系列環節沒有打通的情況下,客戶很難去做一些過於早期的支付決策,這是一個我們過去犯了的一個經驗主義的問題。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75504

海斯汀:想要偉大 就不能只是好 獨家專訪》Netflix創辦人給台灣年輕人的建言

2016-05-02  TWM

把小公司拉拔成全球串流影音龍頭,Netflix創辦人對創業有一套心得; 這次,他接受《今周刊》獨家專訪,大方分享成功思惟:要學會向「好的東西」說不。

「當你的愛超越恐懼時,你就會知道自己必須做這件事。」全球串流影音龍頭企業網飛(Netflix)創辦人暨執行長海斯汀(Reed Hastings)二十六日造訪新加坡,在十五小時的旋風式行程裡,他特別抽出時間接受《今周刊》的獨家專訪。

這是海斯汀第一次面對台灣媒體接受專訪,有別於他以往受訪時多半談論Netflix的未來發展策略,這一回,他要談的是過去;海斯汀要向正在尋求創新能量的台灣、向正在努力拚搏的台灣年輕創業家們,分享他過去二十五年來的創業心法,「愛超越恐懼」的開場白,正是他認定的創業原力。

「創業,就像是談一場戀愛!」海斯汀的這句注解,簡直比Netflix製作的戲劇更有張力與想像空間。他認為,創業就像愛情一樣,是不理性的,可能只是單純一個想法,就會讓你陷入愛裡。

他說,創業像戀愛

愛會幫助你克服恐懼

就像是他在二十五年前創辦第一家公司Pure Software時,當時心中所想的只是,「這是我很喜歡的產品,我希望這樣的產品可以走到全世界。」一種絕對純粹的信念,就像熱戀中的男女,總覺得世上沒有任何事物會比對方更美好一樣,而這正是創業者必須有的信念。

但創業也像婚姻一樣,「你無法確保每一件事(都能如你預期),你只能祈求、思考、傾聽。」他說,你無法確定自己的決定是不是正確的,而這樣的不確定性,總是伴隨著恐懼。海斯汀直言:「失敗會讓人感到痛苦,害怕是難免的。」他也會有害怕的時候,但他認為,當你有一個好的想法,覺得非得把這樣的想法帶進生活中不可時,你對這個想法的愛,就會幫你克服恐懼。

而若不是秉持這樣的信念,或許今天也不會有Netflix的存在。

他說,我沒想過放棄當你看到未來 就不會在意事實上,海斯汀在一九九七年創辦Netflix時,雖然是從郵寄DVD的服務開始,但在那個網路還只能靠撥接連線的年代,他已經對串流影音的未來有著強大的信念;當時他預期,串流影音將在五年後(也就是二○○二年)成為市場主流。然而事實是,五年過去、十年過去,直到○七年,Netflix的串流影音收入仍然掛零,根本和主流搭不上邊。

但他曾經有過放棄的打算嗎?海斯汀堅定地搖了搖頭,「對於網路電視這件事,我從沒想過要放棄。」因為在他眼裡,看到的是成長愈來愈快速的網路,「當你看到更長遠的未來,你就不會在意,它是不是花費了比你原本預期更長的時間才會發生。」而面對周遭的懷疑者,他也只想著一件事:「我要證明他們是錯的。」當然,他有的不只是理念,過去近二十年來,海斯汀帶領Netflix挺過一次又一次的存亡危機,「專注」是他最強大的武器。

「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做更少的事,卻做得更好。」就像是○四年,當時的DVD租賃巨人百視達,以比Netflix營收大逾百倍的規模優勢,瞄準Netflix郵寄DVD服務,用幾乎一半的價格,大打流血價格戰。為了應戰,海斯汀當時曾陸續推出網站廣告、二手DVD交易、社交網路等,希望這一個又一個新服務,可以和對手打出差異化,保住市占率,也保住獲利。

當下,海斯汀對自己能夠發動這麼多攻勢感到很滿意,然而最終他卻發現,研究對手並不會讓自己成功,推出這些新服務只是擴大戰線,卻無法改變戰局。

「你必須專注在消費者。」海斯汀最終選擇回過頭來,專注在核心業務的郵寄DVD服務上,將原本已經高達九八%的服務到達率更進一步優化,這才是他們勝出的真正關鍵。

但專注說來容易,做來困難,最具挑戰的,就是學會如何向「好的東西」說不。

「俗話說,『好』是『偉大』的敵人。(Good is the enemy of great.)」海斯汀直言,「如果你想要做偉大的事,你就不能只是好。(If you want to be great, you can't be good.)」這也是為什麼,多年來Netflix一直專注在串流影音的業務上,而且只做電視和電影的串流服務,卻從來不碰新聞和體育等傳統高收視率的節目。

曾經也有人問過海斯汀,為什麼不在網路服務較緩慢的地區提供下載服務,以達到更好的使用者體驗?他的回應很簡單:「我們認為消費者喜歡簡單的東西。」他相信就長期來看,網路速度一定會愈來愈快,而且網路將無所不在。所以即使當下某些市場存在著網路不夠順暢的障礙,他仍寧願投下賭注,也不要為了各式各樣的短期需求,不斷增加新功能,最終讓Netflix變成一個又複雜又笨重的平台。

「我喜歡把一件或兩件事情,做到極致的好。」海斯汀直言,這樣的方法對他很管用,但卻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也不一定適合所有人。而他可以確定的是,「不要勉強自己去做和本身性格不相符的選擇。」他鼓勵,勇敢走出去

要思考走向世界的可能

除了分享自身的創業經驗,言談間,海斯汀也鼓勵台灣創業家要勇敢走出去。

海斯汀表示,雖然台灣是一個小小的海島,沒有龐大的本地市場在背後支撐,但他認為,出身於瑞典的音樂串流公司Spotify已經證明,小國家一樣可以發展出成功的國際事業。重點是,「在小國家,你從(創業的)一開始就應思考,在這個國家之外的世界其他地方,有沒有發展的可能?」他說。

採訪末段,海斯汀也不忘對所有正在尋求機會的台灣年輕人提出最後建議:「這個世界很大,機會非常多,去找出人們的需要吧!」

串流龍頭Netflix

10年前就深耕台灣

全球串流影音龍頭Netflix自今年1月開始,服務正式在台灣上線,但你可能不知道,早在10年前,台灣就已經是Netflix的親密夥伴。

「我去過台灣不下百次。」負責Netflix全球夥伴關係的Netflix國際開發長格雷•彼得斯(Greg Peters)透露,為了確保能在手機、電視和電腦等各種終端,都提供消費者最流暢的服務體驗,他們很早就找上晨星、聯發科、宏達電、BenQ等台灣廠商,將Netflix的服務預先整合入晶片。

而Netflix創辦人暨執行長海斯汀這次受訪時也證實,Netflix工程師早已進駐台灣多年。據了解,Netflix和台灣廠商的合作關係已經長達近十年之久,後來隨著Netflix的業務在全球快速擴張成長,大約在5年前,Netflix已經正式在台灣組成工程團隊,並在新竹設立辦公室。

而今年配合Netflix啟動在全球190國的擴張計畫,台灣團隊扮演角色可能會更加吃重。

據了解,Netflix已在年初找到新的辦公室據點,預期未來可能會進一步擴大台灣團隊規模。

關於企業經營,海斯汀這麼說…作為一個企業家,你必須要有這樣的自信:我可以跳下飛機,因為我一定能抓到一隻正好飛過的大鳥。

多數企業家的想法總是聽來瘋狂、愚蠢又不經濟;然後,他們會證明這些想法都是對的。

別害怕去改變那些習以為常的成功模式。

失敗時,你會從99種錯誤中學到其中一種,所以失敗的經驗並不實用;相較之下,從別人的失敗中學習顯然有用多了。

當一個負責任的員工擁有更多自由,他會不斷自我提升,甚至以老闆的角度思考問題。

企業的問題就像身體疼痛,你要的是阿斯匹靈而非維他命。前者可以解決問題,後者只是「吃一顆也不錯」的市場。

撰文 / 何佩珊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196259

法國駐華使館悼念吳建民逝世:法蘭西失去偉大朋友

來源: http://www.yicai.com/news/5029570.html

中國資深外交官吳建民突然因車禍逝世的消息,讓很多人驚訝和深感痛惜,各駐華使館紛紛哀悼。

法國駐華大使顧山今日發悼詞表示,“驚悉吳建民大使不幸逝世, 我深感悲痛。法蘭西人民失去了一位知曉法國並為法中關系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朋友。值此悲傷時刻,我謹向吳建民大使的家人表示沈痛哀悼。”

“吳大使是我的師長,我從他那里學到很多,為其深邃思想所折服。”顧山表示。

據武漢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消息,6月18日4時17分,孫彧(男、30歲)駕駛鄂AA9S01號別克商務車,搭載乘客吳建民(男、77歲,外交學院原院長),劉鋒(男,54歲)、朱曉馳(男、52歲)、陳偉傑(男、27歲),沿武昌區梨園地下通道由北向南行駛至南出口處時,所駕車頭撞擊路中隔離花壇,發生單方交通事故,造成車內五人受傷。吳建民、朱曉馳經醫院搶救無效當日死亡。

據悉,傷者正在武漢大學中南醫院接受治療,暫無生命危險,事故原因正在進一步調查中。

吳建民於1939年3月30日生於重慶。1959年從北京外國語學院法文系畢業後,吳建民進入外交部工作。他曾為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當過翻譯。

1971年,32歲的吳建民成為中國駐聯合國第一批代表團工作人員,在他此後的外交生涯中,歷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參贊,中國駐比利時使館、駐歐共體使團政務參贊,外交部新聞司司長及發言人,中國駐荷蘭大使、中國常駐聯合國日內瓦辦事處和瑞士其他國際組織常駐代表、大使,中國駐法國大使等。

在1998年至2003年擔任駐法大使期間,吳建民是不少法國外交官口中的儒家君子,能力卓越,在他任職期間,中法關系發展良好。在2003年6月底吳建民離任前夕,法國總統希拉克向他頒授了“法國榮譽勛位團大騎士勛章”。通常這一榮譽勛位,是僅次於法國總統授予外國元首的十字勛章之外的全法最高表彰獎,授予一位離任大使,是破天荒第一次。

外交部歐洲司通過微博“中歐信使”賬號表示,吳大使是傑出的外交官,睿智、儒雅、正直,在國際外交舞臺上充分展示了中國外交官的素養,退休後依然為中國的外交事業奔走勞碌。他的溘然離世是中國外交界的重大損失,令人扼腕唏噓。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0908

顛覆行銷》賈伯斯讚它「史上最偉大行銷公司」 痛恨廣告 如何變最會廣告品牌?

2016-07-04  TCW

「我還是不相信廣告的威力,一點都不。我認為,產品自會證明一切,否則就是假的,終究只有品質才算數。我無法想像有任何廣告文宣真能證明我錯了,或是改變我的思維。」說這話的人不是別人,正是耐吉創辦人菲爾.奈特(Phil Knight)。

弔詭的是,耐吉卻是史上唯二得過兩次坎城廣告獎(編按:全球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廣告競賽)最佳廣告主的公司,也是艾美獎唯一拿下兩次最佳廣告獎的得主。

它的廣告詞「Just Do It」在一九九九年,被《廣告時代》(Ad Age)選為二十世紀最偉大廣告詞第二名。一九九七年,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甚至讚美耐吉:「是史上最偉大的行銷公司」。

何以一個不相信廣告、討厭廣告的人,卻經營出全球最會廣告行銷的公司?

法則一:賣態度不賣產品

第一支廣告,畫面裡「見人不見鞋」你一定看過許多企業的廣告,由代雷人或明星拿著企業主力產品,訴說這個產品的好處。但是,耐吉在一九七六年的第一支廣告,居然沒有出現耐吉唯一的產品「鞋子」。

就因為奈特不相信這套,因此耐吉的廣告策略一開始走的路,就與眾不同。

「耐吉在廣告裡從不講鞋子,不提氣墊,也不提跟其他人的不同,」賈伯斯分析耐吉在行銷上的獨特之處,「他們向運動員致敬,藉此告訴大家他們是誰、他們做什麼。」耐吉的廣告商、全球最大獨立廣告公司Wieden+Kennedy創辦人魏頓( Dan Wieden)回憶,當初耐吉找上他們做廣告,開宗明義就說「我們痛恨廣告!」「因為他們長期跟運動員合作,不想用任何假掰或操控的方式溝通;這個精神貫穿所有耐吉的廣告。」耐吉問世的第一支平面廣告「沒有終點線」 (There is no finish line ),就是這樣的產物。廣告中有位跑者孤單的跑在奧勒岡的鄉間道路上,四周環繞著高聳的花旗松;旁邊文案寫著:「戰勝競爭對手相對容易,戰勝自己則是永無休止的投入。」整張廣告看不見一雙鞋。

曾在美國做過耐吉廣告、ppaper辦人包益民指出,耐吉之前的籃球鞋代表品牌如Converse,他們的廣告很重產品,代言人魔術強生( Magic Johnson) 和大鳥柏德( Larry Bird)手持運動鞋朝著鏡頭笑,目的在為產品背書,是一種產品導向的溝通語言;「而耐吉不賣東西,在傳達思維。」溝通產品,具體好辨識,但溝通概念,要如何具體?

奈特認為,一個概念必須在二十四個字之內被溝通,否則現在的世界過於複雜,訊息很快便會被淹沒,無法打進消費者。這也解釋為何耐吉的形象廣告詞,都是接近口說的slogan (標語)。

法則二:用挑釁凝聚注意力NBA禁止喬丹穿的鞋,大賣1.3億美元奈特認為,要喚起情感連結才能喚起消費者的行動,否則看廣告只是一種移情作用。其中最能激動情感的,就是用叛逆溝通。

耐吉簽下喬丹,讓他穿著喬丹一代亮相,就是最佳範例。

一九八四年,耐吉用高於市場代言人十倍的價格(約一百萬美元)簽下喬丹當代言人,這麼高價一定要有點不同,於是耐吉為喬丹設計出黑紅相間的喬丹一代籃球鞋。當時NBA規定,球員穿著球鞋必須是黑白相間,不能有其他顏色,喬丹穿喬丹一代上場打球等同違背聯盟規定,只要喬丹出賽,耐吉每場被罰五千美元。

隔年,耐吉推出一個三十二秒的廣告,喬丹足蹬喬丹一代拍打籃球,旁白說:「十月十八日,NBA不讓喬丹穿上場,幸運的是,NBA卻阻擋不了你。」那一年,喬丹一代銷售額為一億三千萬美元,成為當時史上最暢銷運動鞋。

法則三:讓神回歸普通人

拍籃球之神親口談失敗、詹皇加油打氣畫面運動行銷找代言人,耐吉不是第一人,但讓它與眾不同之處是:讓距離遙遠的運動員,呈現普通人的一面;「看人的共同點,不是人的差異點」,包益民說。

例如,曾經有一支喬丹的廣告,集合他場上失誤的畫面,由喬丹自述自己曾經經歷九千多次投籃失敗、輸過三百多場球,經歷一次次失敗,這就是他成功的原因。

又例如,前年籃球皇帝詹姆斯回歸家鄉克里夫蘭騎士隊,耐吉在球季開始前同步推出兩分半的廣告「在一起」 ( Together),廣告裡詹姆斯在球場上與隊員聚攏打氣,然後把全城凝聚在一起。

這些例子都在說明一件事:偉大的球星不是紳,而是我們身邊的人。

耐吉的這些做法,不是只出現在廣告裡,就連耐吉的總部都把這些球星,當成是身邊的人。

走進耐吉位於美國波特蘭的總部,奈特說:「我環顧所有的這些建物,看到的不是建物,而是殿堂。」這裡的各建築物走道,都掛有巨幅旗幟:超級運動員、傳奇、巨星和巨頭的動態照,他們把耐吉提升為不只是品牌。

哈佛商學院教授、現任文化策略集團總裁( Cultural Strategy Group )霍特( Douglas Holt)分析,耐吉能夠超越品牌而變成時代印記, 其口一個關鍵因素是:它利用代言人迅速建立起與消費世界的關係,而代言人所訴求的不是財富或權勢,而是普世個人價值。

不相信廣告的奈特,一開始當然不知道他的個人堅持,竟意外翻轉了廣告世界的法則,但這些累積與廣告行銷手法,卻因為一次失敗,才真正讓耐吉脫胎換骨,從只注重產品的公司,在九〇年代後成為稱霸世界的行銷大師。

以前,只專注研發敗給一雙會解體的鞋後,

才開始學親近消費者

奈特深信產品力,因為他的成功,來自「為專業跑者打造專業鞋款」、由上而下的銷售策略,他讓一九六〇年代不流行跑步的美國消費者,開始穿運動鞋通勤,跑鞋市場大開,營業額從他一九七二年創辦時的三百二十萬美元,到一九八六年營業額破十億美元,成長超過三百倍後,開始停滯不前,其中最大的威脅,來自有氧運動。

當時耐吉高階主管的另一半都瘋迷有氧運動,人腳一雙銳步( Reebok)的有氧運動鞋,其中包括奈特合夥人鮑爾曼的太太;她甚至親自打電報給耐吉設計總部,建議開發有氧運動鞋。

奈特並未忽視新興的有氧運動趨勢,只是看在耐吉研發團隊眼裡,銳步的有氧運動鞋材質差、穩定度低、容易壞,完全不合格。於是耐吉推出專業的有氧運動鞋款和休閒鞋,且購併高單價休閒鞋品牌Cole Haan,卻對停滯的業績毫無幫助。而且耐吉在一九八五年出現連續兩季營收衰退,一九八七年更將龍頭寶座讓位給銳步,成為上市七年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失敗。

失敗,竟是因為成功。

「我們過去深信,如果讓最好的運動員穿上耐吉最好的鞋,我們不會輸,現在銳步竟然用過軟、會解體的鞋子超越了耐吉。」當銳步公布營業額超越耐吉的那天,奈特沮喪的說:「因為女性消費者說他們的鞋穿起來舒服,如果壞了就再買一雙,跟我們想得截然不同。」失敗,也刺激奈特和團隊通盤檢討,發現現在的失敗植基於過去成功的原因:專注於產品科技,忽略大眾市場的需求,也缺乏跟大眾市場溝通,要補強這一塊,必須靠行銷。

「專注產品是品牌起步該做的事情,現在我們離起步甚遠,」奈特告訴《哈佛商業評論》:「現在應該從了解消費者是誰以及品牌代表的意義,開始學習所有親近消費者的事。」在耐吉輸給銳步一年後,奈特這個創辦人為耐吉灌注的強烈個人特質,塑造出「Just Do It」這句話。

在這句響亮口號的幫助下,耐吉的銷售量不斷提升,終於在三年後超越銳步,重新奪回全美第一大的寶座。從此,耐吉不斷加大行銷上的力量,再也沒有其他運動品牌,能夠撼動耐吉的地位。

為信念,不惜換掉接班人執行長被fire,因為看新廣告問「為何沒產品」奈特式的行銷理念,成了耐吉強大企業文化的一部分,甚至還搞掉了奈特自己欽定的第一個空降執行長接班人培瑞茲( Bill Perez )。

由於奈特想翻轉耐吉內部高階主管皆出自原有經營團隊的傳統,二〇〇四年,他從一家消費性化學品公司挖角培瑞茲接替他,擔任耐吉的執行長,培瑞茲也是第一個空降的外部高階主管。

培瑞茲進入耐吉後,除了他事事要求數字、KPI讓員工感到不耐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無法理解耐吉的行銷手法。

一位耐吉內部員工透露,在一次廣告會議上,培瑞茲看完新出爐的廣告,劈頭就問行銷總監:「為什麼裡面沒有產品?為什麼只有幾句話?」讓行銷總監哭笑不得。

耐吉的行銷賣得不是商品,而是精神和態度,如果無法接受這樣的行銷內涵,就無法融入這裡的企業文化。

十三個月後,培瑞茲被奈特在董事會議上無預警解職,他換上由耐吉設計師出身的現任執行長帕克( Mark Parker)。

你賣的是態度、還是產品?

廣告界門外漢奈特,用耐吉的故事證明,打動人心的態度,絕對比產品更禁得起時代的考驗。

撰文者單小懿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03951

如果沒有相愛相殺的超級對手,你的企業憑什麽稱得上偉大 | 黑馬薦文

來源: http://www.iheima.com/zixun/2016/0912/158692.shtml

如果沒有相愛相殺的超級對手,你的企業憑什麽稱得上偉大 | 黑馬薦文
線性資本 線性資本

如果沒有相愛相殺的超級對手,你的企業憑什麽稱得上偉大 | 黑馬薦文

大凡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

推薦人:常皓靖

推薦星級:★★★★

閱讀時長:2619字,需用時5分鐘

推薦理由:麥當勞與肯德基、國美與蘇寧、蒙牛和伊利......縱觀商業發展史,我們註意到凡是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偉大的、旗鼓相當的對手。本文由線性資本(ID :LinearVenture)授權i黑馬發布。

如果沒有司馬懿,就沒有了諸葛亮在《三國演義》里堪稱經典的孔明戰仲達的傳奇; 如果吳王夫差,就沒有了越王勾踐後面的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如果沒有了東邪西毒、南帝北丐,就沒有了華山論劍的熊熊壯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如果沒有了交戰雙方,怎麽會有精彩的戰役,又怎麽會有偉大的將軍?孤掌必然難鳴,每個英雄背後都有一個偉大的對手。英雄企業也不外如是。

大凡成功的企業,都有一個旗鼓相當的對手,眾所周知的麥當勞肯德基、國美蘇寧“美蘇大戰”、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的“兩樂”之爭、蒙牛和伊利、寶馬和奔馳、茅臺和五糧液等,無不不是在競爭中成長起來的。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兩對相愛相殺的競爭對手們。

可口可樂 vs.百事可樂

說到可樂,你會想起紅色的可口可樂,還是藍色的百事可樂?都說自古紅藍出cp,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就相愛相殺接近兩個世紀了。

前面的70年對百事可樂來說可謂是漫漫長夜,長期生活在可口可樂的強大壓迫之中。百事可樂也曾三次上門請示可口可樂收購,卻遭到對手拒絕。大家知道,美國1930年代是經濟蕭條時期。當時,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的售價都是五美分,但前者的容量是後者的兩倍。這時百事推出了一個廣告,說:“花同樣的錢,買雙倍的可樂。”它從價格上去打擊可口可樂,短期內奏效了。但很快,當可口可樂把價格降下來之後,優勢又回到可口可樂的手中。

進入1960年代末期,當百事可樂定位於“年青人的可樂”時,才算找準了可口可樂戰略上的弱點。因為可口可樂是傳統的、經典的、歷史悠久的可樂,它的神秘配方至今仍被鎖在亞特蘭大總部的保險櫃中,全世界也只有七個人知道保險櫃的密碼。所以當百事可樂找出針鋒相對的反向策略,從而把可口可樂重新定位為落伍的,老土的可樂時,百事可樂從此才走上了騰飛之路。

回顧三次請求收購之路,我們可以看到百事可樂的屢戰屢敗、屢敗屢戰,但是我們在看到它最近挑戰結果之外,還看到了什麽?產品的不斷完善,營銷的創意頻出,市場占有率的不斷提高。所以百事其實開始打這場仗,就已經贏了。

阿迪 vs 耐克

一直以來,阿迪達斯(以下簡稱阿迪)與耐克都是一對死對頭。在過去幾年中,阿迪一直嘗試摧毀耐克這個無堅不摧的競爭對手,打官司、挖走代言巨星以及設計師,無所不用。同樣的,耐克也在各方面不斷的打壓阿迪,使其不能很好的發展,所以,兩個企業間結下了很深的梁子。

在2001年到2005年,兩大運動服裝巨頭勢均力敵。阿迪由世界級的設計師——山本耀司(據傳,山本最初是欲與耐克合作)擔當其創意總監,在此期間極大的提升了阿迪在全世界的知名度與受歡迎程度,不僅如此,阿迪還以1.6億美元的天價,簽下大衛.貝克漢姆這的終身代言權這一大單。反觀耐克,在這一時期也達成了數項重大收購——搶購Hurley,匡威Starter,據估算總購價或達4.5億美元。

而在2006年到2010年,是耐克大火的時期。從當時的財務角度來看,總營收高達190億美元,同時,其品牌的市值也飆升至634.5億美元。同是從財務收入的角度來看,作為對手的阿迪,則是處於低谷,被耐克甩了好幾條街,連車位燈都看不見!

接下來,在2011年到2015年,則是阿迪的show time。 從2010年開始,無論是營收還是人氣、聲望,耐克都是扶搖直上。即使在2012年,股票分割令耐克的市值曾有短暫下跌。不過,這並未阻止耐克觸及現如今的峰值。目前,耐克的規模是阿迪達斯的四倍。阿迪的話,也在默默的努力著,面對勁敵的蒸蒸日上也不退縮,選擇了正面迎敵,積極研發新產品及增加對美國運動員的贊助,足見其重奪霸主之位的決心。

我們可以看到,在阿迪與耐克的競爭中,雙方都在不斷學習,不斷成長。不僅僅進行了品牌的精準定位和市場細分,更是塑造了更豐滿的企業形象。同時,也打造了自己的品牌。並且對消費者的心理拿捏得更為準確,成本也在不斷削減。

蘋果 vs 谷歌

在iphone7剛剛發布的今天,說到科技企業可能有不少人蹦入腦海中的第一個詞都是“蘋果”。但是你是否知道,在今年2月份谷歌的市值已然反超蘋果。沒錯,谷歌和蘋果都是科技企業我們都知道,但在我們前面討論了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阿迪和耐克這相愛相殺的同質性極高兩對之外,為什麽這里要討論一個手機電腦品牌和一個搜索引擎平臺,感覺突然出現了奇怪的cp?

也許很多人並不知道,谷歌和蘋果分別代表著工程師的兩種極端文化:軟件和硬件的極致。谷歌是軟件文化極致的代表,非常講究工程師的主導性、技術為王,技術人員的地位至高無上,且非常強調透明度和協作。蘋果則更講究執行,把硬件方面的思路執行到極致,不允許犯太大錯誤。硬件的特點是很難通過叠代慢慢實現既定目標,只要產品賣出去都盡力達到最優,所以沒有太多機會去叠代(除非是大家都不願意看到的召回)。

這兩種風格反應在產品的制造流程、團隊文化上就很不一樣:蘋果對錯誤的容忍度很低、跨產品的協作很少,不像谷歌和Facebook,做了很多共用的library,且鼓勵內部跨部門的協作。而蘋果更垂直化,不強調橫向的交流切磋。此外,蘋果雖然在硬件人才方面是世界頂尖的,但缺乏好的軟件人才也是在矽谷是公認的。

蘋果和谷歌這一對科技企業,兩家相反的企業文化導致了完全不同風格,一個軟件導向一個硬件導向,一個工程師思維一個產品經理思維,但他們又各自和諧相處著,他們引領著行業的發展方向,縱情鏖戰於江湖,誰也滅不了誰,誰也殺不死誰,卻永遠在進行著天王山之戰。一個行業、一個產業要持續進步,不僅僅需要一條條鯰魚,更需要領導型企業之間的積極競爭,良性競爭推動行業走向一個個高潮和巔峰。

對手 肯德基 麥當勞
贊(...)
文章評論
匿名用戶
發布
PermaLink: https://articles.zkiz.com/?id=214613

Next Page

ZKIZ Archives @ 2019